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2024-09-20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共9篇)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1

化学教学论和科学教育有什么区别

化学教学论定义:是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化学教学论设课目的:是为了使本科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化学教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活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塑造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确工程师相类似,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化学教学论正是这样一门对有一定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进行化学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

而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宽广厚实的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具有现代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良好的科学教育理化素养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胜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及科学教育的研究人员。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基础物理、普通化学及试验、普通生物学及试验、生命科学基础、环境科学基础、能源与材料科学基础、地球与空间科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方法化、科学技术史等课程。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2

艺术语言与我们平常所用的普通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我们都有感受却没有去认真分析过的问题, 只有把握好他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 才能更好地诠释文采的内涵, 才不会在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时缺乏理论依据。

第一, 所谓“艺术语言”, 就是艺术化的语言, 也叫变异语言, 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如果从我们一贯的语法教学来看, 它是无法划分句子成分的, 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而普通语言则符合我们平常所讲的语法规范, 有固定的主谓宾定状补, 遵循定法。如“河畔里漫上来一群羊, 羊群里站着云云。” (贾平凹《古堡》) “漫”本来是用以形容水的姿态, 在此处用来说羊群, 本来是不合常规语法的, 但一个“漫”字绝对比用“走”更能显示出羊群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态,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又如“悲伤, 水汽般漂浮在半空中, 沾湿了我的衣裳。”悲伤是可感不可触的, 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这里却说是沾湿了衣裳, 也不符合常理和普通语言的规范, 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远离, 打破了原来在本喻体类属较近的事物中寻求相似点的常规, 这种看似错位的写法, 带来的效果却是生动新奇的。

第二, 科学语言往往是理性的, 它表达的概念是清晰和长期约定俗成的, 所指和能指是对应的, 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而艺术语言则是偏重情感、审美含蓄的。它的创造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 要求整个心灵都调动起来投入其中。它的隐藏信息量很大, 通过潜在信息传递美学信息, 能引起人的共鸣, 给人以想象之美。具有突发性和非自觉性, 更多的依赖于直觉和灵感。例如, 说一个女子很漂亮, 普通语言就只是说“她很漂亮”, 至于怎么漂亮, 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不会有更多的联想。但如果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或者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 其中漾开的情致, 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另外, 在写一个人发愁时, 普通语言就说“他正在发愁”, 但艺术语言写“愁”却生动得多, 最经典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把无形的愁赋予形象性, 流不尽, 载不动, 可见愁的无边无际。又如“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可化作泪水, 雨丝如愁, 愁如雨丝, 更加贴近诗人内心, 让读者心有戚戚焉。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是成为万千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 还有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语“鲁班的名气是‘装’出来的”。从普通语言看, 这是在贬低鲁班, 但实际上这是鲁班家装公司的广告语, 用语大胆且新颖, 让人印象深刻。谐音的利用使得这些广告语新奇别致, 比那些单纯反复念产品名称有意蕴得多。

第三, 普通语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真、物理之真, 它更多的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有统一认识的标准。而艺术语言反映的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之真, 即心理之真。最能表达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如有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就是因为恋爱时感情激烈真诚, 能冲破语言表层的语法和逻辑的框框, 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写出的诗都可与诗人相媲美。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爱之人未必有西施这么美, 但在爱人眼中, 她是无人能比的, 这不是客观的真实, 却是心理的真实。与此类似的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夸张手法的运用却有着震撼人心的真实。同时, 科学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语言, 对于表达人们的强烈感情, 它显得无能, 这是因为强烈的感情不像抽象的概念那样清楚, 它比起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来总是较为模糊。所以人们就往往依赖艺术语言来表达心理的模糊性, 而这种模糊就是情感的一种真实。如李商隐非常善于写无题诗, 很多诗的内容都是晦涩难解的, 到底表达了什么内容, 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或许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 但却并不影响它的艺术美感, 因为无数人都有过“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真实情感体验, 只是具体各不相同。所以, 艺术语言总的来说就是“师心法”。

第四, 普通语言言和意是吻合的, 即它的能指和所指是对应的, 是一个稳定和清晰的概念。而艺术语言中, 言仅仅是言语符号, 言和意之间有很大距离, 通常是意在言外, 言意不吻合。言意之间有很大的弹性, 出现语不接而意接的现象, 一般通过反语、婉曲、矛盾格和跳脱来实现。如周总理的外交辞令非常精湛, 令各界人士赞服, 他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语言的各种形式, 使意在言外, 产生了巧妙的作用。有次西方记者问他:“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着头。”想借此打击中国人抬不起头, 侮辱中国, 给总理难堪。周总理微微一笑说:“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低头”与“抬头”是外在的言, 而内在的意却是说中国人自卑, 美国人自信。总理的“上坡”和“下坡”表面上是说走路的方向, 实际内含的意却是说中国在不断进步, 而美国在倒退。轻轻一句, 柔中带刚, 维护了国威, 最终窘迫尴尬的是美国人自己。

第五, 从学科性质讲, 普通语言属于科学部门, 它是抽象化、概念化、规范化的, 形成了一整套符号和代码, 是严谨明确的, 是以常态心理为基础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语言。而艺术语言属于艺术部门, 是艺术的变态心理的真实描绘, 具有模糊性, 意蕴丰富。它常常是无理而妙, 不遵守一般常规和逻辑思维, 乃是欣赏者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自由的活动, 去领会那种看似无理, 但又有理的艺术境界, 引起感受上的愉悦。如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果按常规理解, “绿”如何肥、“红”如何瘦, 这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上都是说不通的, 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它十分新颖别致, 看似信手拈来, 却是功力独到。易安用“绿”字代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而更深一层, “红”又不单指花朵,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伤春情思。不需直言, 不假雕饰, 却更令人心动。又如孟郊的《烈女操》:“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 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一个人的心怎么会像古井里的水呢, 如果从普通语言看, 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的。但是从艺术语言来看, 就是说自己爱这个男人, 生死都不会改变, 内心平静如古井水, 不会再起波澜。这是何等坚贞难得的爱情,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缺乏真爱的社会, 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否也会感觉到内心被一种穿越时空的清凉所萦绕, 渐渐升腾出一层固守的温暖。这就是艺术语言的力量。

第六, 普通语言体现的是公众的一般性, 它是经过长期社会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 是集体的产物。而艺术语言则体现发话主体的主体性、情感个体性, 是一种个性的表现。艺术语言之所以千变万化富有魅力, 就是因为发话者是不同的个体, 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定势, 这种心理定势是人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气质性格、民族心理、时代风尚、文化传统、历史承袭等已有经验的心理积淀。人们对客体反映时, 往往以此为基础, 才会感于心, 触景伤怀。如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历来为人称道:“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回忆如何皎洁?皎洁的是月亮, 回忆也渐渐清晰。错置的主语, 韵味悠长。“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红尘如何能醉, 岁月怎样微醺, 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岁月红尘蒙上一层淡淡红晕, 令人陶醉。无悔怎么刻碑, 却原来是爱的永世无悔, 可以载入碑文。看似读不通的句子, 却蕴含着说不尽的爱恋, 令人动容, 内心也被那些古典意象所浸染。又如《青花瓷》、《东风破》等歌词, 完整的诠释出“中国风”的内蕴, 成为不可替代的方文山。这就是艺术语言独特的个性, 有着发话者自己的烙印, 不是谁都能模仿的。

第七, 普通语言重在守经, 守语法之经, 是一个样板, 示范。而艺术语言则重在权宜, 表现之后往往是得意忘言, 常为了“尽意”而采取变通方法, 使语言变得不像他自己, 从而产生新奇效果。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 就是艺术语言, 充满了创造力。如“那一方蜗居, 是我们奋斗几年的目标”。“蜗居”, 不是蜗牛的壳, 而是指狭小的居住空间, 现在越来越高涨的房价, 使很多人买不起房或者只能买很小的房子, 这一词语生动形象的概括出现代人的压力与悲惨。又如“刘亦菲在颁奖仪式上的礼服被山寨了”。“山寨”不是古时那些匪寇占山为王的地盘, 而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 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这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现代人凭借自己独特敏感的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新词, 重在权宜, 对传统语言是一大挑战。

总之, 艺术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 就像是跳舞和走路的区别:一是审美的, 一是实用的。艺术语言的本质在于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美。它的本质美是作者对客观世界产生的情感反映, 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目的和形式的结晶, 是作者审美理想与激情的艺术形式。

掩卷遐思, 又有了一些感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学生的试卷, 语文固然不是考试, 但考试不能不谈, 如何在面对那些试卷时少一些厌倦呢?我从艺术语言这得到了一些答案。语文试卷的前10题, 基础部分, 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普通语言的掌握程度, 字音字形、近义词、病句古文语法、社科文筛选信息必须严谨, 答案唯一, 讲究的是记牢实用。而从诗歌鉴赏开始, 一直到作文, 则是考察学生的艺术语言才能。诗词中的意象情感, 现代文阅读中词句赏析, 语言运用中的拓展续写, 作文中的文采与真情实感, 它们都是艺术语言的化身。它们没有唯一答案, 是学生与文字碰撞的激荡。艺术语言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他们在面对试卷时, 或许会有更多的激情而不再是答题的机器。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3

关键词 新闻学 传播学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学科区别与联系

要弄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与联系,先来将两个概念进行一下简单界定。我国学者对新闻学的定义基本一致。“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对新闻学的定义已被普遍接受: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至于传播学的定义,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传播”一词,至今争论不休。在我国一般是沿用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的观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便是它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之所以成为问题, 多半缘于当年施拉姆在依阿华大学“奇特的选择”。

而这两个学科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论争的对象。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在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大辩论。大辩论的主题主要涉及:传播学、传播教育会不会、要不要完全取代新闻学、新闻教育?传播学、传播教育与新闻学、新闻教育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新闻学、新闻教育向何处去?这场大辩论的高潮集中表现在1995 年召开的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年会上。在这次大会的“课程改革”分会场上,多次响起了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要为传播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和广告学,培养所有的人才;如果继续为特定的行业特别是新闻业办教育,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应当承认,要科学且准确地把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是很难的。但是总结他们的异质性与关联性对于解决关于这两个学科关系的迷思很有意义。而新闻学与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的异同。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媒介范围的异同,一方面是媒介内容的异同。在媒介范围方面,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媒介,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也涉及新闻期刊,现今还有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即新闻媒介加上电影、书籍,新闻期刊也扩展为所有不同种类的期刊。在媒介内容方面,如果把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概括为新闻、言论、知识、文艺/文娱和广告等五种主要的信息类型,那么,新闻学研究的是新闻与言论两块内容,而且主要是围绕着新闻与言论之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制、出版等“新闻工作”来进行研究。

(2)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的异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层面是基于新闻、广电、公关、广告之上的一般性传播规律的整体性层面,因而其学理层面也就比新闻学的学理层面更加抽象,更加一般,也更富有理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传播学的应用学科,比如公关、广告的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又处于大众传播学之下与新闻、广电相类似的层面上。

(3)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的异同。新闻学研究与教育一方面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注重专业理念或专业伦理的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灌输与养成。归根结底,新闻学具有鲜明人文取向,是人文学科。美国主流传播学则是为了满足政治、军事、企业等不同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放弃价值理性,承认现行的传播制度是合理的,只求工具理性,致力于寻找达成更佳传播效果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成为直接服务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经营管理工具。因此, 美国主流传播学具有鲜明的行为科学取向,是社会科学。

(4)研究方法的异同。传统新闻学从来没有单独将研究方法作为问题提出来,这表明新闻学缺乏研究方法的自觉。这自然是一种基于科学主义立场所作的判断。事实上,新闻学主要是运用归纳与演绎这些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来开展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业务操作,即新闻的采、写、编、评,以及新闻节目的摄影摄像与制作。美国主流传播学一直强调运用社会调查、心理实验、内容分析等“科学性”方法来研究传播效果,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来求得实证性的结论,对传播实践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作为改进传播活动的依据。

如前面所言,关于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曾一度众说纷纭,现在比较被接受的观点是:新闻和传播这两个学科定位大不相同,但它们之间亟须互补。就我国的情形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下总体看来, 还是合的态势大于分的趋向。

如果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大趋势是合,那么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能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三大学科之中的两个,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学科研究目标不同。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尽可能普遍的知识,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等问题。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要探寻人的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并由此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而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对象“应如何”的问题。当然,人文学科也要研究物、研究各种事实性存在的性质和规律;但它决不满足于、决不止于发现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而总是要进一步追问如此这般的对象、对象如此这般的性质和规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有何意义。

第二,致思方向不同。对于科学与人文学科在致思方向上的区别,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凯尔特曾作过说明。李凯尔特曾分析过文化科学(大体上相当于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他认为,因为要发现一般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时总是致力于“抽象化”或“普遍化”,也就是说,它总是致力于把个别事实归结为某种规律的作用和表现,并把特殊规律提升为一般规律,从而抽象出越来越普遍的规律。因此,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人,人必然被抽象为无差等的“类”。与此不同,文化学科在研究对象时则总是致力于“具体化”或“个别化”,它强调和珍视各种个别的东西、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独特的东西的价值,并借此来开掘人的生存的丰富意义。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都莫不如此,它们都是只有在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价值时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三,思维方式不同。各门科学都以探寻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为己任,这样一种旨趣决定了一切科学的思维方式都必然是实证的。人们想要获得一个确切的结果,就必须去做实验得出结果,需要用实验去验证一些设想,猜想。但是与此不同,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理想,因而它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实证的,其中,尤其是哲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人文学科中的很多命题都不能用实验去验证,也不能通过经验去推断,所以是非实证的。

作为人文学科的新闻学和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是不同的两个学科,他们之间有共性,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互补,但是不能混为一谈。同样,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虽然常常被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它们在很多方面同样相去甚远,因此也不能一言以概之。正确地区分好学科特性,对于我们理解这门学科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瑞静.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综述[J].科教文汇,2007,下旬刊:219-220.

[2]唐远清.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辨析[J].当代传播,2007,18(5):36-39.

[3]董天策.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J].当代传播,2008,10(4):56-58.

[4]邓涛.强月新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新探[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6):28-31.

[5]范龙.传播学学科特性新探[J].江汉大学学报,2011,30(2):108-112.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的区别 篇4

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而生命化教育相对来讲,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这里的生命,是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现实人。生命化的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领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5

在农作物生产中可以使用微生物肥、有机肥、复合肥、化肥等肥料使农作物增产,那么其特点与作用我们来分析一下

微生物肥是根据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肥,该肥施入土壤中可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改善农作物的营养条件,刺激农作物生长和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从而对农作物产生增产效果,减少化肥用量,起到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和净化土壤环境的作用,具有肥效显著,养分全面,比例协调的特点,用它生产出的农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

化肥和复合肥是向作物提供可以直接吸收的速效养分,肥效发挥快,但它的成分相对起来较单一,而且大量施用易使土壤板结,生产的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有机肥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它的种类多,主要成分为有机质,也就是蓄禽粪便和植物桔杆等,成份较复杂。有机肥料中,有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养分,也有需要经微生物分解后才可转化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养分,有时也含对作物有害的元素和有害病菌容易使作物产生病害,故施用此肥需经过一定的处理措施,较费时。

1、微生物肥料的概念

微生物肥料(三炬生物)是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达到促进农作物生长或产量增加或质量提高的一类制品,亦称生物菌肥。

微生物肥不仅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同时可减少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克服不科学施肥造成的弊端等诸多方面的功效和作用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2、微生物肥料的功效

1.提高产量。实践证明,微生物肥料特定的肥料效应不仅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其有效菌还能分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活性物质,刺激、调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农作物增产。

2.改善品质。微生物肥料能有效地改善农产品品质。实践证明,施用微生物肥料收获的农产品,蛋白质、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成份含量明显提高,籽粒、果实丰满光滑,蔬菜果品色泽亮丽,既好吃又好看,价值还高。有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还可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3.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能。大多微生物肥料中的有效菌,具有分泌抗生素类物质和多种活性酶的功能,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降低病害发生及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如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耐寒、抗倒伏、防病及抗盐碱能力,同时还能有效预防作物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4.提高化肥利用率。微生物肥料有效菌大多能分解土壤中有机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生成腐殖酸,腐殖酸与土壤中的氮形成腐殖酸铵,可减少氮肥的流失。解钾溶磷有效菌能将土壤中

固化的化学钾肥、化学磷肥分解转化为速效钾、速效磷,提高其利用率,降低生产投入,减少资源浪费。

5.改善土壤养分。微生物肥料有效菌能够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和释放,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有效菌所分泌胞外多糖物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粘合剂,能够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活化土壤中的潜在养分,改善土壤中养分的供应状况。

有机肥料介绍

1.提高产量。实践证明,微生物肥料特定的肥料效应不仅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其有效菌还能分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活性物质,刺激、调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农作物增产。

2.改善品质。微生物肥料能有效地改善农产品品质。实践证明,施用微生物肥料收获的农产品,蛋白质、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成份含量明显提高,籽粒、果实丰满光滑,蔬菜果品色泽亮丽,既好吃又好看,价值还高。有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还可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3.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能。大多微生物肥料中的有效菌,具有分泌抗生素类物质和多种活性酶的功能,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降低病害发生及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如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耐寒、抗倒伏、防病及抗盐碱能力,同时还能有效预防作物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4.提高化肥利用率。微生物肥料有效菌大多能分解土壤中有机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生成腐殖酸,腐殖酸与土壤中的氮形成腐殖酸铵,可减少氮肥的流失。解钾溶磷有效菌能将土壤中固化的化学钾肥、化学磷肥分解转化为速效钾、速效磷,提高其利用率,降低生产投入,减少资源浪费。

5.改善土壤养分。微生物肥料有效菌能够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和释放,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有效菌所分泌胞外多糖物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粘合剂,能够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活化土壤中的潜在养分,改善土壤中养分的供应状况。

复合肥介绍

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的养分比例总是固定的,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数量和比例是多样的。因此,使用前最好进行测土,了解田间土壤的质地和营养状况,另外也要注意和单元肥料配合施用,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化肥介绍

从养分循环观点看,一切有机肥料所含的养分都是原来已经在农业循环之内的养分。而化学

肥料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增加农业循环中养分的总量。

(1)养分含量高

尿素含氮为46%,硝酸铵含氮34%,普通过磷酸钙含磷为14%-18%。而纯马粪含氮只有0.4-0.5%,含磷为0.2-0.35%。1Kg硫酸铵相当于人粪尿30-40Kg,1千克普通过磷酸钙相当于既肥60-80Kg,1Kg硫酸钾相当于草木灰10Kg左右。所以化肥的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少,便于运输、节约劳力。(2)肥效快

化肥都是水溶性或弱酸溶性,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而且显着,生长矮小的作物,施硫酸铵等氮肥后,就会长的茂盛起来。

(3)原料丰富 生产化肥都是用天然的矿物资源为原料,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磷矿石等,这些原料丰富,可以大量开采。

(4)采用工业化生产 由于生产化肥的原料丰富,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不受季节限制,产量大、成本低。

(5)节省运输和劳力 化肥养分高,用量少,因而运输和施用所支出的费用和劳力都比较节省。(6)保存容易并可久存 化肥较农家肥体积小,养分稳定,它们容易保存,保存期长,不易变质。

(7)多种效能

有些化肥不仅提供作物养分,而且还有提高抗逆作用和防病杀虫作用。石灰氮可作为棉花的脱叶剂,防治血吸虫病害;液氨,氨水,可以杀除大田的蝼蛄等虫害。

2.化学肥料的弱点

(1)养分不齐全

化肥的养分不如农家肥齐全。一般化肥不含有机质,成分比较单一,只含一种或两三种养分。即使复混肥料可以增加多种养分,也很难作到象农家肥料那样的全面性。

(2)有局限性

化肥对土壤、作物存在局限性,即适用性问题。使用化肥要选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不然会事与愿违。氯化铵不能用于烟草、甜菜、甘蔗等忌氯作物,石灰氮不宜用于碱性土壤。

(3)施用化肥要讲究方法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6

(二)克隆技术与干细胞

自1997年由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身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的克隆羊“多莉”在英国问世以来,克隆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克隆鼠、克隆牛、克隆猪、克隆猫、克隆猴等相继问世,这些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家畜以及挽救濒危珍惜野生动物的可能性。不过克隆技术最大的应用可能还在医学领域: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类胚胎,使其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以供医疗或研究之用。而这又牵扯出另一重要的技术领域,即干细胞的研究。

干细胞是指动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体内所保留的部分未分化的细胞。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能干细胞,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它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200多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第三类称为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

干细胞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医学的多个领域。目前,科学家已经能够在体外鉴别、分离、纯化、扩增和培养人体胚胎干细胞,并以这样的干细胞为“种子”,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临床应用,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医疗技术,也就是再造人体正常的甚至年轻的组织器官,从而使人能够用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干细胞或由干细胞所衍生出的新的组织器官,来替换自身病变的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年人能够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者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那么,这位老年人的寿命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延长。美国《科学》杂志于1999年将干细胞研究列为世界十大科学成就的第一,排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之前。鉴于干细胞在未来医疗、尤其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德国科学家在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中风综合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动物试验表明,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的试验鼠病情明显好转。而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多个研究小组则于去年11月10日发布的一批研究成果中,显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心脏病发作导致的心脏损伤,却能够被患者自身的干细胞所修复,这充分展示了干细胞技术在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中央医院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根治了一名因家族遗传而患上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的男童,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移植非亲属的脐带血干细胞而使患者痊愈的手术。科学家预言,用神经干细胞替代已被破坏的神经细胞,有望使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不久的将来,失明、帕金森氏综合症、艾滋病、老年性痴呆、心肌梗塞和糖尿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患者,都可望借助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康复。

干细胞的应用前景的确诱人,但由于它涉及到敏感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尤其是克隆人问题,因此世界各国一直对此类研究争论不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派阵营:英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法国、德国等国在宣布禁止克隆婴儿的同时,都有限度地支持开展用于

研究和医学试验的人类克隆。2001年1月,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将克隆研究合法化,允许科学家培养克隆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为避免克隆技术被滥用,同年11月,英国政府再次公布法案,明确规定禁止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即生殖性克隆。但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大约五十个国家则一直主张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

(三)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和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简称GMFood)。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尤其是在转基因植物方面,它之所以没有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安全性仍有担心,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生物体有害以及它是否会改变自然环境,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等。不过尽管如此,自1983年英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基因移植烟草以及1993年美国将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保鲜延熟型西红柿投放市场以来,转基因技术仍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马铃薯、番茄、甜菜等几十种作物投入商业种植。其中,前四种转基因作物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长到2003年的677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也在2003年翻了一番。但目前仍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其中美国占63%,阿根廷占21%,加拿大占6%,中国和巴西各占4%,南非占1%。总体来说,2003年这些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专家预计,在今后10年中,转基因作物将会扩展到25个国家,播种面积将达到1亿公顷,将有1000万农民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从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来看,2003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是414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1%;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5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为720万公顷,占11%;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360万公顷,占5%。

从所转移基因的特性来看,大部分转基因作物都带有抗病虫害的基因。大约18%的转基因玉米带有抵御害虫的基因,73%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能够抵御除草剂。其余的种类则同时含有这两种基因。

2003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了10%,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

阿根廷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3%,该国种植的大豆几乎100%是转基因大豆。

加拿大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26%,主要种植抗虫害玉米、油菜以及抗除草剂的大豆

中国在2003年种植了280万公顷的转基因棉花,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58%,比2002年增加了33%。

出于对转基因产品的慎重与担忧,目前人们还只是消费转基因植物产品,转基因动物产品尚未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开发和经济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大推动力。一些看得见的迹象表明,转基因动物产品正向我们走来。如美国科学家采用转基因(GM)技

术,使奶牛产生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很多,为今后高等生物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开创了先河。

1.生物诊断领域

与传统诊断技术相比生物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专用性、易用性的特点。生物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加速增长和边界扩张;个性化医疗,即诊断更加精确、治疗更加个性化;基于价值的定价等。生物诊断针对的靶是全新的,该领域发展很快。由于有了新的疾病辨别指针,新药临床试验的目标更小,新药研发的高额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改善预防与个性化医疗水准等需求也与日俱增,以上凡此种种,使得生物诊断领域在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从临床诊所使用的检测角度,生物诊断有持续大于10%的增长;服务性中心实验室限制了多种测试及其技术平台大规模的发展,一些技术平台在临床诊所使用时比服务性中心实验室更有效率,效果也比较好。生物诊断前景广阔。个性化医疗的兴起代表了新的健康标准;10亿美元以上的高销售额药物将变得较少,带之而起的是针对性更强的效果更好的个性化药物;诊断和处方药捆绑销售的个性化医疗必将成为新的趋势,因此医疗支付系统也将面临方式的改变。

2.营养功能食品

营养功能食品公司也竞相重组。营养功能食品在全球有1500亿美元以上产值(2001年美国529亿美元),人们对饮食所提供的营养不足的信任危机仍然存在,因此市场将会是长期的;浓缩食品售销量增加。民意调查还表明人们宁愿吃功能食品,而不是自然饮食,功能食品销量增加(2001年全球销售额达566亿美元);食品和化学公司认识到专用功能成分和食品的结合的重要性。营养功能食品的成功有赖于更多的满足客户需求;产品中包含更强的科技成分,对各类技术、新思想、新产品都应当尽早吸收;建立产品研发供应价值链;加强合作伙伴关系。

3.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科技表现死气沉沉。2002年常规农业生物制品价格是十几年来最低的,除了个别有特色的品种之外,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产品。合作合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令人失望。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并购的伙伴较少,合并行动也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农业生物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充分体现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上对转基因作物、有风险的转基因动物的敏感度也在下降。

4.生物材料/生物工程

强大的基因组基础研究对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微生物、人和动物、植物基因组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为生物科技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资源和技术工具。这也为抓住“基于知识的机会”推动知识经济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如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高通量药物筛选、组合化学、蛋白质学、工艺工程等学科的交叉作用,对传统制药业、农业、工业生物科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生物技术食品及原料正在逐渐走近市场

生物技术逐渐渗透至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领域。如2003年2月下旬东京的高级超市推出了麒麟公司开发的土豆新品种——CYNTHIA。其目的是与目前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主宰品种男爵和五月王后品种决一高低。

CYNTHIA是利用麒麟公司拥有的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而成的。早在1987年麒麟公司首次成功开发了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但到了1999年日本农水省才真正允许开展无毒微型土豆种芽增殖技术的研究。因此,麒麟公司于2000年3月在国内合资成立了JAPANPOTATO公司着手土豆新品种种芽的生产及销售。

又如,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认为,利用体细胞技术的克隆牛肉作为食品其安全性不存在问题,并计划将这一报告提交7月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日本虽是世界上最大体细胞克隆牛的生产国,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死亡率偏高等难题。世界上尚无一国允许体细胞克隆牛肉的上市,要通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审议,难度较大。因此,生物技术食品真正进入市场还需较长的时间。

十二、微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等上的应用方兴未艾

日本各化学公司致力于利用土壤、水中微生物的作用,开展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及确立相应生产体制。尤其是利用微生物在生活垃圾袋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上市场前景看好。日本三菱化学和味之素两大公司联合开发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的研究,通过国内综合化学和综合食品两巨头联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的自然分解树脂的特点是利用使植物淀粉发酵的琥珀酸的作用。因提高了植物原料的比例,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味之素公司的发酵技术及三菱化学的树脂合成技术的两大优势,其生产成本比现有主流自然分解性树脂有所下降。目标是到2006年将现有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自然分解性树脂,全部转为利用琥珀酸生产的植物性自然分解树脂。

另外,昭和高分子公司也将扩大自然分解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其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虽然目前自然分解性树脂的价格为普通树脂的2-3倍,但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自然分解性树脂的市场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诊断类。

医疗技术类。

②生物技术仪器类

③生物制品类

④生物农业类。

⑥功能食品(主要是前生素的)。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 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也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但也有科学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科学发展观中达到了高度融合与完美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和超越, 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一种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我国正确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结果, 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产物。

(一) 传统的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不可偏废。但从近代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来看, 片面追求科学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人文关怀, 始终是困扰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 探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通常单纯以经济的增长来定义发展, 因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把自然与人类置于完全对立的地位。尤其是二战结束后, 世界各国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 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增长热潮。短短几十年时间里, 在经济获得巨大增长的同时,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不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传统的发展模式给人类带来一场灾难。因为传统发展模式忽略了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违背了科学精神;同时, 也造成了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 忽视了人文精神。

(二)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政策, 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建设, 并在短期内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产业薄弱状况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人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理解为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有些人把“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扭曲为“只讲效益, 不顾公平”;有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只讲经济增长, 不讲实际效益、不计成本, 等等。从而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 如何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人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支配下, 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结果。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及存在意义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 “以人为本”, 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但也有科学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 即处于根本或本原的地位。“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涵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1. 充分肯定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 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国内外一些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人认为, 科学技术有着巨大的力量, 以致在不远的将来机器能完全代替人工作、劳动。因此, 科技决定一切, 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科技。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作为科技的奴隶和附庸, 尽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人是科技的创造者、推动者、利用者、驾驭者, 是科技的主人, 先进的机器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操作。科技的巨大作用并未改变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克服发展中的“科学主义”、“唯科技论”倾向, 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科学发展观, 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 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 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归宿

即将人民群众乃至全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让人民真正地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里的“利益”指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过度、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局部战争和核军备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少国家、地区的人们更加贫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走向失落。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或集团仅从一小撮人的利益出发谋发展或只注重物质的富足, 而未能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 也未能将科技的进步导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总而言之, 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造成目标和结果的背离。在当代中国, “以人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 而且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全面”发展不仅指所有的人都应得到发展, 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应得到进步和发展, 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人文关怀的层面上体现了塑造自由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目标。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的永恒课题。科学发展观在肯定和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协调”从空间和地理上要求城乡公平、区域公平, 不论地区、城乡、阶层、职业、民族, 任何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都不应被剥夺;“可持续”从时间和历史上强调发展的代际公平, 就是既使当代人享受发展的成果, 又不对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虽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讲整体观念和集体主义, 以国家的整体发展优先, 强调效率, 但也应当充分重视和实现每一部分人和每一个人的利益。因为个体机会的保障和权利的实现不仅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其本身也具有崇高的价值意义, 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相互补充, 肯定了局部的、个体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体现了比实现发展的目标意义更加深远的人文关怀。尽管从“实然”的角度而言, 在当代中国切实地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 实现彻底的公平正义也许还任重道远, 但全面发展、公平发展理念的明确化标志着社会更加趋于人性化和文明的进步。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种优秀精神。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事实, 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补的, 它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人类活动。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 但因此就极端强调科学的功用, 以致走到一个思想认识的误区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要树立理性的科学观,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 为使科学技术在社会转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基础, 客观看待科学以及科学指导下的技术发挥作用。就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而言,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因此, 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西方发达国家是最先受益于科学技术, 最先感受并提出科技的双刃剑效应的, 这一切又是建立在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完成了优势积累的前提下, 与我国国情显然相去甚远。因此, 我们不能盲目跟风, 片面强调科技的负面效应, 对中国而言显然为时尚早, 与中国亟待运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趋势相悖, 这已成学界普遍共识, 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应该警惕的问题。

(二) 依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人文素养

教育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人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协调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 重视发挥人文价值, 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新时期的教育不但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而且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教育, 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思想价值导向, 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品位, 培养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 这是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同时, 要把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要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发展, 而将科学技术的作用极端化导致唯科学主义更不利于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和人的健康全面自由发展, 将阻碍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 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有机的科技发展环境, 通过科学普及促进公众了解科学, 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学 (技术) 观。所以,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本质上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充满了人文关怀, 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万万不可忽视人文价值。

(三) 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构建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露出其负面效应, 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和生态危机, 有必要重提人文精神的复兴, 彰显人文主义价值。这需要通过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 营造社会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在人文关怀中的作用, 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人文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只有政府部门文明行政, “以人民为本”地行政, 才能切实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构建。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 政府要科学理顺与各利益团体的关系, 确立“公平交易”的价值取向, 克服滥用行政权力、实行行政垄断的弊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宣传环节方面要发挥人文价值作用, 通过自上而下地管理和调控, 将更有利于全社会弘扬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 政府不能“神化”科学, 否则将不可避免地误导公众。人类从愚昧走向科学, 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而言, 科学技术尤为重要, 但不能因为重要就将其摆错位置。在对待科学与人文关系上, 如果极端推崇科学, 而不顾人文一端, 以为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是好的、正确的, 就将落入唯科学主义的窠臼。特别是如果再加上政府对公众的误导, 导致人们不但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识不清, 而且盲从所谓的“科学”, 就会直接影响社会上的大众科学意识, 影响科学发展进程, 加剧重科学轻人文的态势, 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总之, 对比过去发展观的思想境界, 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也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国必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8.

[2]孙同福, 吴春俊.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前沿, 2006, (11) .

[3]吴兆雪, 王梅.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J].学术界 (双月刊) , 2005, (1) .

[4]孙丽, 孙大为.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J].兰州学刊, 2008, (3) .

科学管理——血站的质量和生命 篇8

【关键词】 血站;血液 ;质量管理;血液安全

【中国分类号】 R6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9-01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医疗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社会对血液安全事故高度关注,也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質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 

1 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根本 

1.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管理科主管、各业务科室主管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它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单位意见,对各部门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改进措施;(2)设立质量管理科。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质量监控权力,其组成在配备优秀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配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必要的先进仪器和设备。(3)聘请社会监督员。从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人为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广泛地研究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落实方案。 

1.2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是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质量管理科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分析会讨论解决。质量管理委员会应每月召开1至2次质量分析会,对各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改进及跟踪改进落实情况等进行审核,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3加强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培训是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首先是质量意识的培训,质量是血站的核心和生命,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病人生命的保障,质量是血站生命的意识。第二,是质量知识与管理的培训。通过培训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内容,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在站内形成一种质量文化氛围。第三,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知识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血站要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及岗位技术比赛,派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一系列方法,大大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4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血液流程数字核查:网络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血站每个业务科室的微机应全都联网,包括质量管理科、检验科、成分科、血源管理科、供血科等模块,全站各种信息集中管理,能够全面了解采供血等情况,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

2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核心 

2.1严把试剂质量关 :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试剂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按照规定采购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和"批批检"手续的酶免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采购时应考虑该试剂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和在全国血站中的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根据自身血站使用量决定采购量,一般三个月使用量为最佳库存。试剂采购进站后,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否则坚决退货。对试剂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对检测记录及"批批检"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 

2.2提高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认真做好初复检工作: 血液检测实验室是保证血液质量中最重要的一环,应不惜成本建设好检测实验室,给实验室配备有责任心的、学历资质好的人员、国内血站使用中公认最好的设备,不同人员用不同产家试剂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血液标本严格检测。从环境方面来说,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孵育箱和水浴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

3 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 

3.1血液采集 :(1)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应保存10年。(2)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3)采血环境要符合清洁区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检测。(4)采血前献血者应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不少于10 cm×10 cm,一针穿刺率大于9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5)血袋使用前必须对血袋进行质控,包括热源、无菌试验和理化项目的检测。(6)血液采集前要认真核对献血者、采集中贴标签要再次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不能张冠李戴。 

3.2在成分制备方面 :成分血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诸多因素,成分血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分制备条件,建立无菌间,装备大容量低温离心机、低温操作台、血液暂存冰箱等。另外,还要求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无菌用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溶液一般1周更换1次,梅雨季节1周更换2次,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换工作鞋,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 

3.3在储血、供血方面:要进行严格的操作与控制以确保血液质量。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电脑监控。血小板保存要使用专用设备(血小板震荡仪),严格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震荡以防溶血,要保持血液制品所要求的温度,要有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和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作者简介:郑旭焱:四川省泸州市中心血站质量管理科 主管检验师 从事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

生物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区别 篇9

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政治路线的转变,工作重心的转移,政策的转变,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解放为根本前提的。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贯彻,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前进的科学理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坚持并掌握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变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追求的是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内容。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避免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威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体党员一方面要联系思想实际,加强党性锻炼,使科学发展观进入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联系工作实际,使科学发展观进入工作并提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学归学、做归做的“两张皮”问题,潜心钻研其深刻内涵,努力通晓其精神实质,积极掌握其基本原理,同时必须把学习成果付诸实践,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唯实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唯实的思想方法,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一切。用唯实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实情研究透、结合好,进而对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下功夫研究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中,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思路、抓好工作落实的具体动力和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症结、拿出办法,使科学发展观“进入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上一篇:于夏天的词语有哪些下一篇:在PowerPoint中计算字数和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