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通用11篇)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1课时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程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人类可以离开地球,到时别的星球上去。但是我们能否寻找到一个或是创造一个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生物圈呢?
【聚焦课标】
1、描述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所提供的条件——了解层次
2、分析说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的家园——理解层次
3、培养分析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经历、反应层次
4、增强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经历、反应层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以下内容
1、生物圈是指 的总称,也是地球上 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等基本条件。
3、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合作学习】
(一)、分析生物圈Ⅱ号
读一读:
再读教材中“生物圈Ⅱ号”,思考并小组讨论:
找一找:
1、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
;
2、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
说一说:
1、实验了1年多,生物园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
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
议一议:
1、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
2、“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
3、太阳系的其它行星能否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条件,能说一说各主要原因吗?
通过“生物圈Ⅱ号”材料的学习分析我能得出的结论:
;
(二)、分析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读一读: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填一填: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
说一说;
1、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后果如何?
;
2、请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
3、为了保护生物圈,国际组织研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举例吗?
议一议:
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呢?
(三)、完成概念图
概念 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条件
【巩固练习】
1、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 。
2、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地面以上约 的高度,地面以下 的深度。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水涝时,被淹没在水下的农作物死亡的原因是()
A缺少空气 B温度太高 C水太多 D温度太低
5、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 。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等基本条件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2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 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 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 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 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 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 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 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 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 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 (见表1) 来看,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 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 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 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 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 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人文社科和自科) 完全一致 (见表1) , 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 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 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 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 学分要求也应统一, 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 (见表1) 。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 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 (约11%) , 应为技术基础课, 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 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 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 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 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 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 (见表1) 。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 (见表1) , 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 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 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 (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 , 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 三个相近专业, 不论理科还是工科, 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 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 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注:阴影为完全相同的模块;黑体为差异课程。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 (见表1) , 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 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 (论文) ”的形式出现, 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 没有毕业设计, 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 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 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 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 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 唯有如此, 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 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 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 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 应规定专业要求, 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 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 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 (专用或生均面积) 、专业课实验室 (面积及专用设备) 、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 研究所 (室) 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1, 1 (2) :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2, 2 (1) :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2, 2 (2) :3-10.
[4]陈朝银, 余旭亚, 林连兵, 孟庆雄, 刘丽.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3
该技术选取天然复合微生物菌种,以餐厨垃圾,过期食品、罚没肉品、果蔬残渣等有机废弃物为培养基,在高温下经6-10小时微生物好氧发酵后,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全部消化掉,转化成高活菌,高蛋白,高能量的活性微生物菌群。这样的菌群再经特殊加工,就能制成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应用于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业。由此实现餐厨垃圾的“零排放”,从而彻底切断泔水猪,泔水油的供应链,让餐厨垃圾得到高度的资源化利用。
通过BGB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获得的生物肥料已连续多年在北京周边地区应用,并成为主管部门推荐的奥运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安全投入品,它有三大功能:一,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恢复地力,恢复土壤自净功能,防止土壤板结和沙化;二,形成强势的土壤益生菌环境,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使用,缓解重茬障碍,使农产品符合出口标准;三、提高有机肥转化率,减少化肥施用,改善农产品品质,增产增效。通常的农用微生物菌培养方式是以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无机盐作为培养基,生产成本高,而BGB微生物技术是以餐厨类有机废弃物为培养基,使产品成本降低,农民用得起。2007年10月,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果树产业处主办的“2008奥运推荐果品”全国性评选活动中,BGB苹果一举获得三个一等奖。
用BGB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得到的生物饲料具有四个特点:一、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减少抗生素和类固醇的滥用,使肉品符合出口肉品检测标准;二、替代部分饲料粮,缓解人畜争粮,减少蛋白饲料的进口;三、产生的畜禽粪便重金属不超标,这有利于农家肥还田,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改善肉品品质,提升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带动农民增收。目前,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和北京华都肉鸡公司已在使用BGB生物饲料。实践表明,BGB生物饲料能有效改善养殖场的空气,使养殖与治污相结合,能达到健康养殖,清洁生产的目的,从源头上减少畜禽养殖产生的“公害”,是提升食品安全的一种模式创新。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4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在农业、医药与健康、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题】生物科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指出,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当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次实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一、当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尽管世界各国对高科技领域范围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业等行业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进入新千年后,生物技术产业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成为当今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美国生物科技投资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11%,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研究开发资金已高达157亿美元。日本政府20已明确提出生物技术立国战略,强调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并计划五年内将政府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预算增加一倍,达到8800亿日元,力争使日本生物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欧盟已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继在第四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对生物技术研究大量投资后,又在第五个研究开发框架计划中专门制定了“生命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在软件领域成就斐然的印度,早在1995就提出“人类基因组――印度起点”研究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物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这些都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选择。
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仍然集中在基因组学、蛋白质学等领域。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水稻、疟原虫、蚊子和老鼠的全部DNA序列测定也在年完成,这些研究成果都直接与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关。老鼠和河豚鱼基因序列的测定,将可能为人类提供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线索。特别是科学家们已经把目光投入到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这两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这将带来更多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研究成果。
生物技术方面的进展则更为迅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与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等,将大大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以及推进对重大疾病新疗法的研究进程。总体来看,生物技术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但在食品、环保、化工、能源等行业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为150亿美元,20为300亿美元,预计20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5
------王晓东报告观后感
陈晓勇
(中国农大动科学院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号B11103129)
2011年9月21日下午,邀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来农大给我们上《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听完报告后我有一些体会。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探索、发现、挖掘未知,探寻内在规律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科学很单纯,科学就是用一颗纯真、执着的精神去追求,去努力探索。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的认识和某些规律的总结,制度的探寻和尝试。
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是将人们认识的科学理论形成宏观的、能够产生效应的一种应用方法。自然科学技术概括地讲分为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程技术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社会科学技术可以理解为一些组织、群体、社会的运行、管理的制度、机制和方法,如社会形态、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社会演变规律等。
那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科学是物质基础,技术是方法论;科学是技术的指导,技术是科学的体现;科学是内在规律,技术是外在方法;科学是理论,技术是实践;科学不会直接产生效益,技术会带来效益;科学是单纯的,技术相对复杂,需要考虑条件、人为因素;技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是随着科学的更新而不断创新的。
二、科学精神和态度
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怀疑,所以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一定要有创新思想和敢于怀疑的态度。王晓东博士在报告中提到他们实验室原来有一个实验员,别人做不出来的PCR,让这个人做一定能做出来,原来他的秘密是对每个实验的材料、试剂都非常清楚,知道每个试剂的作用原理,从这个方面我感触颇深,有时候对实验方法理解的不是太透彻,所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另外就是,科研一定要跟上实验技能的发展,有了好的想法一定要运用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试验,这样才有可能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
(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及主要方向;(2)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难点:
(1)生物进化的历程;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关系。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必修1,教案,苏教版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图片:原始地球、原始海洋和现在的地球、海洋和草原。
教师: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2013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地震、火山爆发、洪灾、泥石流。其实这个场景并不陌生,早在五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就是这个样子的。
原始地球和我们居住的地球相差很多,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和原始地球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引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阅读课本P103-P105相关内容,结合图例,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讲述】最早出现的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问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讲述】在寒武纪出现,它们生活在海洋中。〖问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讲述】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问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讲述】陆地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问5〗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讲述】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灭绝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问6〗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同源器官的存在能表明什么? 【讲述】①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②同源器官的存在,表明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问7〗试分析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的原因。
【讲述】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问8〗在了解生物进化历程后,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有哪几个比较关键的转折?
【讲述】生物进化的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寒武纪大暴发形成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有重要影响;原始两栖类出现,生物登陆并改变陆地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陆地条件。〖问9〗简单叙述生物进化的规律。
【讲述】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原核到真核;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探究二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课本P105-P107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0〗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否有关呢?
【讲述】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问1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讲述】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问12〗右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你能说出Ⅰ、Ⅱ、Ⅲ分别属于哪种层次吗?
【讲述】Ⅰ、Ⅱ、Ⅲ分别属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问13〗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有何关系? 【讲述】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强。〖问14〗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内涵之间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讲述】相关关系如下图。
〖问15〗植物界生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述】真核多细胞,有细胞壁;多数植物体具有根、茎、叶和繁殖器官的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问16〗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讲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课堂小结
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分析其进化的观点,既能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尤其是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通过多媒体,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过辩论形式使学生体会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课后习题
1.原生生物界的细胞类型和数目的特征是()①细胞类型为真核细胞 ②细胞类型为原核细胞
③细胞数目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群体 ④细胞数目为单细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原始生命出现之后,下列哪项顺序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况()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 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3.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环境的影响 4.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动物的出现不影响植物的进化 C.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5.[双选]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1.A 【解析】原生生物界主要是指原生动物、真核单细胞藻类等一些生物,这些生物的特点是由真核细胞构成,多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群体。
2.D 【解析】最初的地球上无氧,因而原始生命为无氧呼吸,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分化出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逐渐增加了大气中的氧含量,为需氧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C 【解析】图示结果表明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同一花园中,其植株高度有明显差异,但若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还需原海拔处的株高数据。
4.B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动物的出现会影响植物的进化。
5.AD 【解析】普通栽培稻往往没有普通野生稻的抗逆性强,说明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普通栽培稻中落粒性突变类型虽然对人类不利,但对于普通栽培稻本身的生存繁衍来说还是有利的。普通野生稻能生存下来的往往具有抗逆基因,可为水稻育种提供目的基因。
板书
第二节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生物进化的基本顺序 3.几个重要进化事件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内涵(三层次)(2)相互关系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7
本研究以不施肥、施复合肥和施普通有机肥为对照, 研究了酒糟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合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高粱最终产量的影响, 以探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效果及最佳施肥量, 为酒糟的资源化利用和有机高粱的现代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1.1.1 实验材料
田间试验设置于仁怀市喜头镇中心村, 供试土壤为黄壤, 肥力中等。本试验供试作物为高粱 (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 品种为红樱子。
1.1.2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 (0cm~20 cm) 的理化性质为:pH 5.48、有机质36.972g/kg、全氮1.871g/kg、碱解氮191.206mg/kg、速效磷9.813 mg/kg、速效钾52.542 mg/kg。
1.1.3 供试肥料
试验肥料为复合肥、普通有机肥、酒糟生物有机肥及微生物菌剂, 其中复合肥养分为:尿素 (含N量46.3%) 、过磷酸钙 (含P2O5量14%) 、硫酸钾 (含K2O量50%) ;普通有机肥是酒糟经蝇蛆利用后的残渣制成的肥料, 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03.2g/kg, 全N 50.0g/kg、全P 20.0g/kg、全K30.0g/kg;酒糟生物有机肥是经功能菌剂 (台湾宝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发酵酒糟7d后制成的, 有效活菌数≥108/g, 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83.2g/kg, 全N 79.3g/kg、全P 32.9g/kg、全K 41.6g/kg;微生物菌剂 (台湾宝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有效活菌数≥109/ml, 施用时按1:500稀释。
1.1.4 实验处理
试验设8个处理:①不施肥 (CK1) ;②施复合肥 (CK2) ;③施普通有机肥 (CK3) ;④施酒糟生物有机肥6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Ⅰ) ;⑤施酒糟生物有机肥12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Ⅱ) ;⑥施酒糟生物有机肥18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Ⅲ) ;⑦施酒糟生物有机肥2400 kg/hm2+微生物菌剂 (Ⅳ) ;⑧施酒糟生物有机肥3000kg/hm2+微生物菌剂 (Ⅴ) 。复合肥用量为750 kg/hm2, 普通有机肥用量为1500kg/hm2, 微生物菌剂用量为1500ml/hm2。所有肥料一半做基肥, 一半为拔节期追肥。微生物菌剂在抽穗期和灌浆期各使用一次。每个处理重复3次, 随机区组排列, 共24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28 m2 (7m×4m)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试验于4月28日移苗。分别于高粱拔节期 (6月10日) 、抽穗期 (7月10日) 、灌浆期 (8月20日) 、成熟期 (9月20日) , 采用五点法对称取样, 用取土钻钻取深5cm~20cm的土壤, 剔除石砾和植物残根等杂物, 混合制样, 过2mm筛后, 捡去可见有机物, 放入4℃冰箱内保存, 用于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收获期采用随机抽样法, 每个处理抽取20株进行经济性状的测定。采收时, 每个小区单收单储, 单独称重。
1.2.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采用稀释平板法[9]。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放线菌采用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并计数。
1.2.2 土壤酶活性测定
土壤脲酶活性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10], 磷酸酶活性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11]。脲酶活性以24h后每百克土NH3-N的毫克数表示;磷酸酶活性以24h后每克土壤中释放出酚的毫克数表示。每个土样重复测定3次。
1.2.3 高粱经济性状和小区产量测定
穗长用米尺进行测定, 成穗率通过对样品调查计数得到, 小区产量和千粒重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数, 以烘干土壤重量计。试验数据经Excel 2003整理后, 采用spss18.0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区系的主要组成, 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数量变化, 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吸收以及土壤微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关系, 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之一[12,13]。
2.1.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高粱整个生育期各施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成熟期急剧下降。各施肥处理在抽穗期到灌浆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其中, 对照组细菌数量下降较为明显, 而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土壤细菌数量则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土壤平均细菌数量除处理Ⅰ外均高于对照组, 处理Ⅲ、Ⅳ、Ⅴ与对照组相比都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其中处理Ⅳ比CK1、CK2及CK3平均细菌数分别高出158.2%、68.9%及40.1%。各时期土壤细菌数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但处理Ⅲ、处理Ⅳ和处理Ⅴ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土壤细菌数量会随着酒糟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而趋于平缓, 因此处理Ⅲ中的酒糟生物有机肥的用量最合适, 再提高施肥量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不大。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下同。
2.1.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虽然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但对照组真菌数量至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而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处理组在抽穗期达到最高值。处理Ⅳ、Ⅴ的平均真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处理Ⅴ比CK1、CK2及CK3分别高出了54.2%、40.2%及21.1%。处理Ⅳ、Ⅴ之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会随酒糟生物有机肥的增加趋于缓和。值得注意的是, 在拔节期, 酒糟生物有机肥各施肥处理真菌数量虽都比对照高, 却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到抽穗期又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 这可能与酒糟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改良有关[14]。
2.1.3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放线菌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虽然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但对照组及处理Ⅰ、Ⅱ、Ⅲ放线菌数量在灌浆期达到最高值, 而处理Ⅳ和Ⅴ在抽穗期达最高值。不同浓度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下土壤放线菌数量除处理Ⅰ外均高于各对照组, 其中处理Ⅴ比CK1、CK2、CK3分别增加了216.2%、121.9%和85.7%。
2.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性反映了土壤中进行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力和强度。许多研究均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15,16]。
2.2.1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脲酶与土壤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 可灵敏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其活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土壤的供氮水平[17]。从表4可以看出, 在高粱生长的不同时期, 施肥处理对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总体趋势上来看, 所有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在抽穗期前, 土壤中的脲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 在抽穗期达到最大, 之后有所降低, 至成熟期下降较为明显。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施肥与施复合肥的处理, 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处理Ⅴ脲酶活性最高, 说明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能够明显促进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强。酒糟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活性有机质的含量, 这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较多更易利用的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 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 而微生物菌剂则进一步增加了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群体数量。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及其生长速率的增大可有效地促进脲酶的活性及氮素的转化[18]。另外, 在拔节期和抽穗期, 脲酶活性最高的为处理Ⅱ, 说明酒糟生物有机肥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 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指标, 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脲酶活性。在研究中发现, 土壤p H值会随酒糟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而减小, 这与一些产酸微生物有关, 而产酸微生物对脲酶产生菌的竞争性抑制可能是处理Ⅱ的脲酶活性高于Ⅴ的原因。
2.2.2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磷酸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的肥力状况, 是评价土壤磷素生物转化方向与强度的重要指标。由于植物只能吸收利用无机态磷, 土壤中的有机态磷必须经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磷酸酶水解后才能为植物所利用, 因此其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诊断植株磷素丰缺的指标[19,20]。由表5可知, 在高粱生育期内, 各施肥处理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同, CK1和CK2在灌浆期达最高值, 而有机肥处理在抽穗期达最高值。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中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处理Ⅲ达到最高值, 增加施肥量土壤磷酸酶变化不明显或有所降低。其中处理Ⅱ的磷酸酶活性在高粱生长期显著 (P<0.05) 高于CK3, 说明在同等施肥条件下, 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提高作用优于普通有机肥。
2.3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如表6所示, 不同施肥处理高粱经济性状及产量有所差异。其中, 与不施肥相比, 各施肥处理产量均显著 (P<0.05) 增高。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各施肥处理高粱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最高值, 比CK1、CK2、CK3分别高出了55.8%、7.2%及5.0%, CK3与处理Ⅱ的值接近, 处理Ⅳ与Ⅴ的值接近。另外, 与CK3相比, 酒糟生物有机肥高施肥处理虽穗长低于普通有机肥, 但千粒重和最终产量却高于CK3, 说明微生物菌剂的使用促进了高粱生长后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提高了高粱的营养供应水平, 促使高粱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形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试验表明, 施用不同用量的酒糟生物有机肥配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在高粱生育期内, 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在抽穗期或灌浆期达最高值, 成熟期迅速减少。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 一方面表现为: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普通有机肥>复合肥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处理Ⅲ或Ⅳ达到拐点, 再增加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不大。
施肥对高粱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结果一致, 表现为:施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施普通有机肥>施复合肥。高粱产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到最大值。
综上, 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 增加了高粱产量。但其施肥量存在一个最佳值, 当施肥量为1800kg/hm2时,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较高, 产量最大, 是最佳施肥处理。
3.2 讨论
本试验研究表明,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这与以前的研究一致[21,22]。吴迪和魏成熙[8]的研究表明,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会在灌浆期达最高值, 本研究的普通有机肥处理也得出这一结果, 而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则是在抽穗期。这一现象表明, 酒糟和微生物菌剂作为功能微生物的载体, 施入到土壤中赋予了土壤大量的微生物源, 起到了“接种”的作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效应逐渐减弱。同时, 拔节期土壤真菌数量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表明, 酒糟生物有机肥不但能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 而且能降低土壤有害真菌的数量;改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 提高微生物多样性, 从而实现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11]。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23], 微生物的数量并不是随着酒糟生物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 本研究从处理Ⅳ开始, 增大酒糟生物有机肥用量, 不但不会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甚至会减少土壤细菌数量, 分析可能与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及土壤酸值的变化有关。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 主要来自于高等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生物, 其数量少、作用大[8]。土壤酶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代谢性能, 其在生态系统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所必需的催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能够改变作物吸收养分的有效性, 其活性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肥力的高低[24]。在抽穗期和灌浆期, 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高。说明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中存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特别是功能菌的加入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25], 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分解及高粱的生长, 有利于高粱籽粒淀粉和蛋白的形成。
高粱生长过程需肥量大, 各个时期均对肥料有一定需求。因此, 选择长效的有机肥及重基肥是高粱高产的关键因素[26]。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等肥力水平下,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处理的高粱产量高于普通有机肥处理, 说明这一施肥方式不但满足了高粱生育前期的营养需求, 而且更具长效性。由于供试土壤本身氮素含量较高而缺乏磷钾, 而酒糟生物有机肥中磷和钾含量相对较少。因此, 过多的施肥并没有达到更高的产量, 在进一步试验中应考虑在酒糟发酵过程中加入相应的矿石粉, 以平衡酒糟生物有机肥中的营养元素, 保证高粱生长的肥力供应, 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研究了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都随生育期推进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 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明显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 且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在处理Ⅲ达到拐点, 再增加施肥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同时,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最高产量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从总体上讲, 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方式效果好、产量高, 是有机高粱生产的新模式。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8
摘 要:两栖类动物作为有脊椎动物里面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之间的过渡性动物还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性动物。它既有鱼类的生理特征又有爬行类的形态特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它的痕迹,也是我们喜爱的动物之一。按新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教导的原理下要积极带动学生深入观察实时生活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两栖类动物;生物进化;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3-01
生物进化历程是包括在初中教学中的必要内容,也是解开自然界中奥秘的扎点,我们解开这一点的中点和起点也关于两栖类动物。
生物课对初中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熟悉是指学生每时每刻和生物共存,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极大,老师为带好学生要抓好杂点并要有节律性的解释相关内容。
研究生物进化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解开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来更好地推动生物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是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由此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两栖动物能证明动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即水到陆生,两栖类动物的进化完成了从水生到陆生,从鳃呼吸的转变。
两栖类是由鱼类进化来的独特种类,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特征来判定某种生物是不是两栖类。而大多数的特征都是从他们的祖先鱼类那里继承而后变异来的,大多数变异的发生都是有利的,因为这种进化特征可以使他们增强摄取和防御能力。
两栖动物的特征与鱼类十分相似,他们的心脏是由左右两心房组成的,然而,动静脉血在心室中的混合使得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非常低效因此作为补偿,两栖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皮肤和口腔表皮吸收更多的氧气,然而这种通过皮肤呼吸的方式类似于鱼类的腮式呼吸。
两栖动物还有其独特的繁殖习性,就是幼体在水中发育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这使得他们能够在路上觅食,并寻找住所,当两栖类动物性成熟之后就又回到水中进行繁殖,它们在水中交配,雌性在水生植物枝上产卵,有些鱼类体内有鳔,这可使他们在水中保持直立但是鳔不能够吸到水中的氧气到血液,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基因突变,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的毛细血管和纤毛在鱼鳔上形成,就像一个原原的肺结构,这样的进化就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停留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干旱的季节这些有肺结构的鱼就能迁移到附近的水生环境中,从而保持一个种较好的存活率,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有些鱼已经具有肌肉,如肉鳍这种肉质鳍结合了鱼鳔到肺的突变,使得这些鱼能够在陆地上迁移的更远,利用他们的重鳍这些鱼类能够在陆地上推动他们的身体前进,而且这也使得这种鱼类能够存活繁衍并进一步进化出四肢,由于他们的死只能够更好的适应在陆地上的生活并且他们的非结构能够更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因此他们就可以更长时间的生活在陆地上,并进一步演化成早期两栖类。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离不开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动物而言两栖类是水生动物演变陆生动物的过渡性动物,他的幼体向他的祖先一样用鳃呼吸在各个鳍的协调下游泳成体以后和他的后代一样用肺呼吸,但还在离不开水的缘故皮肤辅助呼吸,在他演化过程中隐藏不了的变化,和生理形态特征来完全可以证明两栖类动物是一个生物进化中的关键性动物研究进化历程的活化体。
在培养情感态度上教师该强调的一点是制定目标和不断地奋斗是取得成就的基础,我们要很成功的讲解鱼类在水中生活的长期过程中渴望陆地生活,而把这个为制定目标,结果达到目的,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学生和每个人应该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晓鸿.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尾两栖动物食性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8(02).
[2] 高正发.四川绵阳市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6(02).
[3] Dubois Alain,江建平.现生两栖动物的高级阶元命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
[4] 李 成,江建平.无尾两栖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9
根据我国生物医学科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文中提议在制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时应考虑国外当前生物医学科学战略转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议以系统分子生物学和多系统生物学为基础,把“DNA复制调控和人类疾病”的研究作为我国生物医学科学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点.以此搭建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的战略平台,建设系统的国家生物医学学科和完整的生物医学科学研发体系,并充分发挥基金激励机制.
作 者:徐恒 何维 刘谦 作者单位:徐恒(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Atlanta 30322)
何维,刘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100730)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10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菌的分离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降低耐药菌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因此,我院制定《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和微生物送检率的措施》,望临床各科室能按照本操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措施
1、申请单标记必须清楚(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临床诊断、标本来源、采集时间、检查项目、抗生素应用情况等),以便实验室能够合理选择培养环境和培养基,尽量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标本,以避免漏检和提高阳性检出率。
2、标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采集标本的容器必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可用消毒剂。
4、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微生物实验室。
5、把握采集时机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如已在院外或门诊使用 过抗生素,及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在用药间隙,病人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低峰时采集。血培养最好是寒战时,高热前,但要防止等待而延误时机。
6、痰培养无须等到第2天早晨留取,新病人入院时有咳嗽、咳痰或查房 时发现病人有必要留取痰标本,即留即送;尿培养以晨尿为佳,视不同情况也可白天留取;其他标本均应及时留取。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细菌室接标本后立即处理。
7、重视采集方法,灵活应用,收集真正病灶部位的标本,避免污染。
8、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参考资料。
9、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正确采集运送微生物标本的方法,保证结果准确。
二、提高微生物送检率措施
1、定期召集临床各科室主任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专题会。强调标本采集的意义与要求;强调在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下拟定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是遵循循证医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防治抗菌药物滥用、遏制耐药菌增长的最佳途径。同时开展科室交流,提高认识,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2、严格执行和落实“能采必采、应采必采”的原则。严格执行奖惩激励措施。
3、检验科微生物室应配合搞好提高标本送检率需要,加强标本正确采集的意义和方法的宣教与干预指导。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 篇11
1 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是在逢事问个为什么。”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提出生动有趣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合理问题的提出会对下面知识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可以下面问题的提出来展开教学。
问题①:人在剧烈运动后,比如长跑或长时间锻炼,为什么腿部或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会有酸痛的感觉?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为什么又消失了?慢步前行时,为什么这种感觉不会出现?
问题②:把苹果放进不透气的塑料袋中,几天之后再打开为什么会有一股酒味?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提出具有诱发性和延伸性的问题情境,可迅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其潜在的学习内驱力。
2 设置幽默情境,点燃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把幽默引进课堂,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实践证明,设置幽默情景融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
如在讲述“生物体幼嫩组织含水量较高,衰老组织含水量较少”时,教师可利用夸张的比拟:“犹如年方二八的妙龄女子,长得娇滴滴,水灵灵,哭的时候是梨花带雨;而八十老太则一脸沧桑,布满岁月的痕迹,伤感的时候是老泪纵横”来阐明。又如在讲“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的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时,教师可以形象解释为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自然拥有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精子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平起平坐。”教师将经济社会中的股份嫁接到生物学科,新颖别致,幽默风趣。
幽默的情境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但这种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课堂驾驭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素材,更需要引导学生兴奋中心的迅速转移,把专注于幽默情境中的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
3 再现图画情境,唤醒有效注意
劳娜·埃立森在“学习时大脑必须做些什么”中说:“因为大脑无法注意每一件事,所以索然无味、令人厌烦或者单调沉闷的课将完全不能被记住。”因此,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时,需首先注意如何唤醒学生的有效注意。教师通过图片、图画、板画和模型等形式,呈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唤醒学生注意、引发质疑,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质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某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生长素的发现”一课。在参赛前,他观察到承办学校的图书馆边上有两株银杏,其中一株挺拔,另一株弯斜,用数码相机拍下树的照片后,放在多媒体课件的首页。上课开始,教师提问如下:“你知道这两株银杏长在校园的什么位置吗?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株银杏生长形态产生了明显差异?”当校园中与学生朝夕相伴的银杏出现在课堂中时,学生一阵惊呼,并马上展开热烈讨论。这位教师将生活中学生熟视无睹的真实情境以图画的形式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呈现出来,情境真实、设置巧妙、问题指向明确,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问题的本质,引发了学生对植物向光性本质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于无声处告诉学生:生物学习要细观察、多思考、巧实验、善分析。也让学生在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方面得以发展。教师以图画形式创设情境时,也要注意不能走入“为了图画而情境”的误区,图画情境要真实、客观、简洁,由图画引出的问题要指向明确、切中要害。
4 创设“悖论”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新学到的知识、方法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和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和习惯思维在解决新问题时产生“悖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悖论”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提出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给出新结果,消除“悖论”。
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新课讲解中,原有知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新的问题:现在让纯种灰身长翅果蝇与纯种黑身残翅果蝇交配,得到子一代(F1)都是灰身长翅的,由此可以推出,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是显性;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所以纯种灰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与纯种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应该分别是BBVV和bbvv,F1的基因型应该是BbVv。再让F1的雄果蝇(BbVv)与F1的雌果蝇(BbVv)杂交,后代中的表现型有几种?比例是多少?学生解答: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应该有4种表现型,即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且比例为9∶3∶3∶1。导致“悖论”:教师说明其实答案是2种表现型——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且比例为3∶1。这与学生的回答矛盾。分析原因:学生马上意识到自由组合定律在此题中不适用,那是为什么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始分析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分析后发现,原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基因必须要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也清楚了题中的灰身基因(B)与长翅基因(V)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黑身基因(b)与残翅基因(v)也是在一条染色体上,即体色基因与翅型基因是连锁的,所以结果是2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效果分析:“悖论”情境一出现,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激发,而且能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思维被激活,思路更开阔。
总之,生物教学的情境设置的方法很多,具体使用什么方法,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课本,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时可以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德国一位学者打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 mg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 m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时,将15 mg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于情境之中才易于理解。只要教师用心去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叶丽娟.浅论生物课堂导入[J].中学生物学,2011(2):7-8.
[2] 梁曼丽.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几种导言的设计艺术[J].中学生物学,2011(1):31-32.
[3] 马建兴.“后茶馆时代式教学”中情景设置例谈[J].中学生物学,2010(5).
【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推荐阅读: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01-16
溶胶-凝胶技术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近况05-14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08-23
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08-08
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类什么区别?07-09
生物防腐技术05-31
生物反应技术06-24
生物恶臭技术06-27
生物传感技术06-27
生物硫化技术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