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

2024-06-12

农业生物技术(共12篇)

农业生物技术 篇1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正在迅猛发展。把握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 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也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 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 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正在迅猛发展, 目标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改进品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等, 这些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希望。

1 生物技术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1.1 推进良种选育, 改善作物品质

生物技术可以推进良种选育、改善作物品质, 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保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提升农作物蛋白质、氨基酸、油脂、淀粉含量具有较大的优势。

1.2 提高作物抗性, 推行生物防治

可以提高农作物抗性, 使有益的基因资源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比如在抗虫育种、抗病基因工程、抗逆育种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生物防治、抗虫草剂、抗重金属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1.3 繁殖有用物种, 保护稀有物种

利用生物技术在保存创新种质解决资源枯竭, 保存原有物种以及利用现有物种创造出新的种质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通过细胞核多次移植技术, 可以生产出许多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生物。

1.4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循环

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 人们有效地降解或除去水中的有害物质, 完成污水的生物净化和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而且利用可以积累重金属的转基因植物使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得到改良。

1.5 合成新型生物材料

生物技术已发展到了分子水平, 打破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界限。比如, 人们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塑料, 通过使用价格便宜的糖类来降低塑料, 不再依赖煤和石油作原料, 解决了矿物能源消耗和污染问题。

未来的农业将会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 转基因技术不断成熟, 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因工程疫苗技术成为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生物农药、肥料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修复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农业生物质能将会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技术。

2 生物技术的劣势和不足

2.1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发达国家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 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 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 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2.2 经济利益纠纷不断升级

从当前来看, 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 然而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他们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和产品而获得利润, 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2.3 给人类带来的困扰和危害

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基因污染、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和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等产生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体, 很可能出现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 它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转入食品中的生长激素类基因可能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有些影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与其他生物交换遗传物质, 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 以致引起疾病的流行。

2.4 生物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

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 但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 甚至是物种灭绝。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 生产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如, 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5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转基因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 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 比如, 引发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等问题。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田间种植的潜在危险性决定于被改善作物的农艺性状种类、所使用的除草剂的种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为此, 先进国家也曾引起过尖锐的争论, 说法不一。

3 如何利用和完善农业生物技术

3.1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宏观引导

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一个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 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的整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 全面整合政府资源, 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加强宏观引导, 紧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潮流, 从政策上主导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综合实施, 并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加强对外交流。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法规

不断完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 健全农业生物技术专利制度, 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 坚持用有效的法规制度来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立法保护我国种质资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 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实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审制度, 规范转基因农产品进出口秩序, 确立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防范和治理外来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生物灾难和损失, 建立和完善外来生物疫病预警预报与应急反应系统。

3.3 积极构建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模式

加快建立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共平台, 着力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个性关键技术。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科研机构,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农业生物产业要求和符合农业生物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造出更多划时代的拥有自主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品牌。同时, 在运行模式上, 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的现象, 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发展速度, 尽可能的实现对全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评价机制

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对政策环境非常敏感, 直接影响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的进程。应积极建立权威的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机构或基地, 构建相关转基因产品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 组织相关的科研单位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 建立相关的重点实验室, 把生物技术安全纳入到国家战略, 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过程研究把握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 兼顾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知识等特点, 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的转化产出能力、创新政策支撑力等几方面构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的评价机制。

3.5 加强技术创新,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农业生物技术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对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 需要法律加以防治。解决农业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要看到它的眼前的正、负效应, 又要看到它长远的正、负效应,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是消除错误观念的前提, 是克服科学运用中副作用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它的创新发展正在孕育新的科技革命, 承载了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正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领现代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中, 把握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发展, 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也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 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参考文献

[1]高毅, 邱平.保护与管制并举的农业生物技术立法[J].科技与经济, 2008 (1) .

[2]李铁军, 李德.发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 2010 (1) .

[3]沙宏.生物技术两面性的哲学认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4]李瑞国.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 .

[5]张国斌, 周万祥.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08 (11) .

[6]马春艳, 马强.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 2010 (1) .

[7]朱文涛, 郭键.关于生物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 2010 (4) .

[8]潘月红, 逯锐.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 2011 (6) .

农业生物技术 篇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为了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杨凌农业示范区农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分析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外资农业企业相比,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杨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很多农业企业具有了产业化优势,形成了很强的科技示范带动效应。但杨凌农业企业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在调查杨凌24家农业企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可以对政府和农业企业完善相应政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 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性不强,缺乏原始创新

在本次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33%的农业企业单独设立了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67%的农业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在这67%的农业企业中50%的农业企业依靠科级单位或者高校的研究成果支撑其技术创新活动;在调查农业企业技术开发所采取的形式时,由于以多

选方式选择,58%的被调查农业企业采取了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技术开发形式,42%的企业选择了直接通过购买设备完成技术开发,26%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引进的方式,只有50%的被调查农业企业可能会采用独立进行项目研发的方式。从这几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企业的新技术或者主导产品主要还是依赖于外部主体,企业过分的依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开发、创新的主导作用。自身的主导性不强,还没有体现出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主体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

1.2 农业企业融资手段单一,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在本次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活动和项目资金需求采取的解决方式时,有58.4%的企业只选择了一种方式即自有资金,33.3%的企业选择了两种方式,仅有8.3%的企业选择了三种方式;在调查到企业存在的主要融资障碍因素问题时,有50%的企业认为有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这一因素,42%的企业认为有企业缺少政府资助因素,25%的企业认为有企业投资回报时间太长的因素。可见从这两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解决资金需求时,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只有一种或两种,存在融资手段单一,渠道狭窄的现状。这一现状使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受到限制,而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1.3 企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所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从事R&D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人员

占员工总人数的27.6%。在所有从事R&D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中,按学历比例来分,硕士研究生占7.6%,本科生占51.3%,大专生占33.3%,其他学历水平人员占7.8%。由这些比例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只占了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不到10%。由于学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所以农业企业目前在研发人员投入上还明显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良好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本次调查的农业企业中,其激励创新机制中只采取了一种激励方法的企业百分比占到了61.5%,采取两种激励方法的占15.3%,采取两种以上激励方法的只占23.2%。另外,农业企业所采取的激励手段最多的就是岗位技能工资,占到了41.2%,而很少的企业采取进修深造、技术入股等激励手段。可见农业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难以从多方面满足研发人才的需求。

1.4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缺乏政府支持

杨凌区相对我国其他地区有着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环境优势。但根据对这24家农业企业的调查,52%的农业企业认为杨凌区创新环境一般,42%的农业企业认为良好,只有6%的农业企业认为好;53.8%的被调查农业企业没有得到过政府的帮助,30.8%的企业只得到过政府的一种帮助。从这几项调查来看,首先杨凌区技术创新环境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农业企业的认可,创新环境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外在条件,不完善的创新环境难以激发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

活动。其次,政府政策属于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并且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调查数据却反映了大部分农业企业并没有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对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评价一般。

1.5 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渠道单一,评估改进能力差

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取对一个企业提高和改进其技术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的农业企业中,获得技术创新信息的渠道方式一到两种的占到了66.7%,并且以本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机构为主。两种以上信息渠道方式的只有33.3%。可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信息获得渠道很少,难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有效信息。而从整体来看,企业采用政府部门和同行业其他企业作为信息渠道方式的很少,这一比例只有8%。可见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主要来自本企业,和政府、其他企业沟通交流少,这样就会造成企业来自的市场信息较少,而使其技术创新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由于企业缺乏来自政府和其他企业的信息,所以他们很少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其自有或引进技术进行改进。据调查,只有41.5%的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评估,而评估后进行改进的就只有50%。可见农业企业可能更多的只是进行单纯的引进,而对引进技术进行评估改进的能力较弱。

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明确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导地位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是直接与市场联系的主体,也只有

企业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对易于市场化的科研项目农业企业应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和高校对其起到的是支持作用。作为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不断培育健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研究机构对农业企业来说起到的是技术依托和指导作用,但企业的技术创新又不能完全依赖科研机构,企业应该增强创新意识,不能一直抱有依赖、拿来的心理,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只有三个主体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自身的角色才能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2 完善金融投资体系,满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R&D的投入,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因此农业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金融渠道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项目资金需求。

一、政府应完善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断改进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开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资金项目, 以此拓宽金融渠道,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社会上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

三、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既提高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又保障了投资主体的利益。

2.3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

人才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人才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模仿创新、技术引进水平上,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不断壮大科研人员的队伍,并逐渐提高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水平。为了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农业企业必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应从多方面满足人才的需求。首先应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工资待遇、科研条件、生活环境,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其次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为科研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满足人才对深造、发展空间等社会化深层次的需求;再次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利益共享的方式,将企业与科研人才发展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共同体,以此来吸引科研人才。另外政府也应该协助农业企业,通过创新奖励基金、成果保护及其他各种优惠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4 完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发挥政府的扶持、指导作用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政府是营造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的主体,应从多个方面改善创新环境,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扶持和指导。一是将农业企业发展为孵化器,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创新服务,完善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根据农业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政府

与企业间的交流,使企业及时了解并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并相应的放宽对农业企业的相关政策限制。三是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专利成果保护机制,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企业在一个健康的创新环境下更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保障农业企业的利益。

2.5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改进能力

企业间信息的交流可以使企业更好的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企业不能只局限于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如同行业其他企业、技术市场等获取技术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促进农业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他们相互促进、学习,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因为完全的引用和模仿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战略。在这种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农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并充分把握市场上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微生物农业”:农业开发新路径 篇3

而作为生态大省与农业大省的江西,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萌芽:在土壤里“种”下微生物,充当土壤的“保镖”,修复被化肥污染的土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态、可持续的“微生物农业”已经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悄然兴起

养猪10多年,潘任峰有自己的“秘方”——在饲料里添加一小杯“葡萄酒”。这是一种微生物菌剂。猪吃后,粪便不臭,“饭量”减小却长得更快,潘任峰青睐这种菌剂,却不了解这就是如今逐渐兴起的“微生物农业”。

南昌市扬子洲乡南洲村是一个生猪养殖专业村,但从去年下半年起,村里的养猪场却陆续倒闭,原因是猪价太低,养殖户亏不起。潘任峰能保住本,原因是他一直在用微生物技术养猪,使用微生物菌剂发酵饲料,生猪饲料消耗量下降10%,这意味着饲养一头生猪成本可降低60元。

与潘任峰一样,南昌县幽兰镇桃岭村菜农章员根也青睐微生物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对农业的作用。他的“八叔菜园”——面积30余亩的“健康菜”种植基地,杜绝农药、化肥,只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品种是本地市场上见不到的养心菜、板蓝根、奶油南瓜等。别人家南瓜卖1元/公斤,他能卖出8元/公斤的高价,且供不应求。每年的下种时节,章员根会从附近养鸡场拉来几十车鸡粪,掺入微生物菌剂发酵后,洒到菜地里。

江西天意生物集团董事长刘晓宇说,有机肥经微生物菌群发酵后,能够维持土壤生态平衡,达到不用化肥、少用农药和松土肥土的效果。

早在1986年,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包建中就提出“三维农业”概念: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二维结构”之外,加上“微生物农业”,也就是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农业开发。

华荣生2006年退休前在无锡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工作,他说,螃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在封闭式的养殖环境中,有机物的积累及其分解所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是造成水质恶化的关键因素。为此,经多年试验后,他发现微生物菌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进而降低水体肥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2003年起,他就在无锡市大闸蟹养殖场大面积推广和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土壤“保镖”

去年初,章员根关闭经营多年的服装厂回家种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菜地“治病”,投入大量经微生物菌剂发酵的有机肥,让微生物充当土壤“保镖”。

菜地是用耕种了几十年的农田改造的,刚开始用机器整地时发现,“连蚯蚓都看不到一条,土都是一团团的”,因为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最近犁地时,他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地里的蚯蚓多了,说明土地环境已改善”。

健康的土壤维持着一定的酸碱平衡,PH酸碱度在7.0左右。而根据江西省2005年至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调查采集的土壤样品测试数据,该省耕地土壤总体偏酸性,大部分土壤出现PH酸碱度低于6.5的不同程度酸化。

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科长朱安繁说,土壤酸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土质原因,另一方面就是长期不科学使用化肥所致。而耕地土壤的酸化,往往导致土壤板结,造成作物缺素,影响作物生长。

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云辉说,土壤是有生命的,生活着大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命,健康的土壤有一个适宜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环境,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生命,在土壤中将有机质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生长利用。

然而,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长期不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有益菌减少,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微生物菌剂“种”到土壤里后,则充当了土壤“保镖”角色,能增加土地肥力,对被农药、化肥污染了的土壤进行改善,使土壤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让土壤更肥沃。

技术推广难题待解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健康的农作物,也才会有健康的食品。长期从事微生物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俊呼吁:“未来农业发展,必须让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大作用。”

然而,微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今仍存在诸多难题,知道微生物菌剂的农民并不多,目前主要是部分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使用。其实,早在20年前,江西天意集团在国内率先从日本引进了有益微生物群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消化、研发,如今已获多项国家专利,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甚至成了其他同类企业的菌种基地。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公司90%以上的产品销往省外,10年前,江苏大闸蟹、山东畜禽及海产品养殖就开始大量使用菌种,而本省内的销售至今也仅占一成左右。

魏云辉坦言,作为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微生物农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需要一个知识普及的过程,毕竟,微生物产品的速效性不如化肥、农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同时加大对微生物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

据了解,目前海南等农业大省已着手进行生物菌肥的推广,希望打造成为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而且也希望打造成国内微生物菌剂产业基地。而同为农业大省的江西,目前还缺乏类似的扶持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篇4

1 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

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区域性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 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 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1.4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 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相关的农业技术站进行技术的推广,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很多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

1.6 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 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 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面对于政府的扶持,农民应该正确的看待,应该更好地把这笔钱用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政府的号召仅仅是一部分。

2.2 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 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发布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方面对于农民来讲,认为是好事,但是有吃有怀疑的态度,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利益。

2.4 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进的技术,技术的推广以及研发都是来自于时间的工程,也就是说农民的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农民自己意识到,然后在进行改变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一定要正确的定位,这样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挺多,怎样做好相应的工作成为研究的重点,上文对于现阶段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实践的部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进行推广,我相信只要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5

中国农业实质上属于灌溉农业,灌溉工具的优劣对这种农业的影响至大。高邮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车口不住敲,家里不住烧,路上不住挑,心里不住焦,打点粮食跟水漂。”足见灌溉农具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灌溉农具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就江苏而言,农村传统灌溉农具主要是龙骨水车,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三种,习惯分别称脚踏车、牛车、风车。这些灌溉农具与西方机械化灌溉相比,已经落后很多。有鉴于此,江苏不少士绅组织了灌溉公司,大力引进和推广灌溉机械,促进了灌溉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近代江苏农业机械推广比较成功的也主要就是灌溉机械,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超过了其它任何农业机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灌溉公司的组建,因为正是它们的财力、设备和组织,才能使灌溉机械得以普及推广。早在清末,镇江就有士绅办起灌溉公司,投资购置西方新式灌溉机器为田主灌田,收取费用,“窃照泰西取水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虞,今深悉其装造之法,业已禀明道府县,蒙道府宪允准,出示照办,谨将章程明议于左。……议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余具,共需大机器十四座,小机器一百余具。其机器入地,装深二十余丈,不等。总以得水多为度,水由地脉贯注,故取之不竭。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忧”。可见机械灌溉远比人工灌溉要优越得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解决旱涝之忧的问题。1907年,《申报》又报道镇江有士绅购置吸水等机器进行排灌,并准备加以推广,“巨绅李维之观察有志实业,特在某洲置地一区,商准宗能述大令,先行购运吸水等机器到镇,试验种植,俟有成效再为推广云”。这样的报道在清末报刊上屡见不鲜。民国时期,使用灌溉机械的区域更加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地区就是无锡。无锡是素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水网地区,对农田灌溉一向十分重视。早在清末,无锡就有使用抽水机进行农田灌溉的。辛亥革命后,无锡城市中工厂日增,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集中,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排灌能力较强的新式抽水机,更受农村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无锡有些灌溉公司开始使用机器戽水船。如l927年,杨愚如筹建机器戽水船同业公会。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仅无锡一地就拥有委员九百多名,这说明,用内燃机带动的抽水机在农村中已经较为普遍使用。这些机灌商人把抽水机装在船上,运行到各抽水地点戽水,以充分发挥抽水机的效用。机灌商人为能得到当地绅董的支持,大多和绅董合伙经营。他们采用“包打水”的办法,即把约定区域内的水田,从插秧到成熟全包下来。在插秧之前,机灌商就和所包区域内的农民订立合同,先收二至三成戽水费,其余在稻谷登场后结算。机灌商因有地方绅董为后台,农民不敢拖欠戽水费。这一灌溉技术的应用对无锡而言可谓意义重大,正如黄宗智所言:“工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的结合使这个县(无锡)比中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更为农业现代化。机灌船活跃在天然和人工的河网,灌溉着田地。……这一技术一旦出现,马上为农村所接收,因为一个人操纵20匹马力的马达一天能灌溉整整50亩稻田,而两个男人用桶挑一天才1.0至1.5亩,两个男人用传统的脚踏水车一天也不过2至3亩”。这种机船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内燃机带动船上的小型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实际上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灌溉,只不过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过渡型的灌溉方式。尽管如此,它还是比传统灌溉工具要先进一些。除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灌溉公司外,无锡还有士绅创办了以电为动力的灌田公司。如无锡开原乡荣鄂生、富安乡乡董汪某、扬名乡乡董陈某等仿照武进电力灌田方法,组织电力灌田公司,承包农田戽水,准备从开原、富安、扬名等乡试办,将来逐渐推广。电力的应用,更加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使灌溉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显然,这与士绅们的推动不无关系。总之,在近代江苏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机械中,灌溉机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灌溉公司在普及推广这种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难以办到的。

二、肥料生产技术

清末,江苏已经有士绅创办了生产和销售化肥的农业肥料公司,这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早的。1906年,苏州绅商张惟一等人认为,“吾吴农业甲于他省,迩年以来日渐凋敝,收成短歉,良由粪壅不足,致地力硗瘠也。各国农政,皆专设肥料厂,收集各种肥料,研究性质、物土之宜,以售农民,诚为善政。吾吴街衙粪秽充斥,行者厌恶,亟宜设法屏除”。于是他们决定集股创办农业肥料有限公司,“先就苏城内外分区筹办,将为农业肥料屯积厂地,以资研究,并禀请商务局准予专卖”。设立这样的公司大有好处,“非第于农务大有深益,而街道洁清,庶几警政可举矣。事虽猥琐,而利用无穷,度亦商民所乐从焉”。为此,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招股简章,其内容如下:“

一、本公司招股商办,每股洋五元,招足二千股,计共洋一万元。

二、本公司先由商会提议,允许代禀商务局及警察局立案办理。

三、本公司招股,每股分两期缴足,第一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两元;第二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三元。每期掣付收条,俟缴足后换给股单息折。

四、后入股者,本公司酌定常年一分起息,息银自每年正月结帐后凭折支付。

五、本公司除分给官利外,每年赢余分作二十股,以五股提作公积,三股作办事人花红,十二股派作各股东余利。

六、本公司如有认百股以上者,即为本公司议董。

七、本公司拟就城外设立总厂一所,以存储肥料,城内按区分设办事所,以资就近督收。

八、本公司自第一期股银缴齐后,再行开会集议详细章程,布发公众。”

股份制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为其顺利开办奠定有利条件。制定完章程后,张惟一请苏州总商会代呈商务局和巡警局立案办理。但巡警局以事关卫生,且该商所拟章程过于简单而生猜忌,希望商会再“悉心体察,妥议章程”。苏商总会一方面当即复函,指出“苏城街道向不清洁,卫生有碍,殊于警务攸关,张绅拟办肥料公司,以尽人厌恶之粪秽为培壅谷木之资料,清洁街道而益农业,一举两得,莫善于此,舆情断无不洽,一切亦无窒碍”,恳请警务局先允许该公司开办;另一方面要求该公司酌拟详细章程。因此,1907年,张惟一等重新拟定了更为详细而完整的开办章程:一界限城内外坑厕各有业主,应由该业主自行清洁。所有人家拉(垃)圾、柴灰、以及路头尿溺、马粪等,概归肥料公司收取。

街道一律责成打扫洁净。一招股粪业各有地段,于段中人家收粪情形极熟,收取肥料办法亦与收粪相似,公司股本应由各粪业承认一半,荐举办事一、二人,以资熟手,一半另行招集。一津贴拉(垃)圾、柴灰等类卖与农家,所值无几,公司创办,势必亏耗,而街道则已一律清洁,旧设之清道局可裁,应以该局额支酌予津贴,俟将来肥料制成,公司获有利益,即行停止。一分区城内分为五区,须就出城河道之远近为断。择地设立总公司于适中之地,设总公司以便统辖。城外按五门分隶,胥门无水城,划归盘、闾两门。一储所储料所于闾、盘、葑、娄、齐五门外各设一处,须沿河旷地二、三亩,围以竹篱,结草屋数椽,雇人看守。一运载每储料所设摊船数只,多寡视事之繁简酌定,参用清道人夫。

每所立一夫头,由该夫头督令各船人夫黎明进城,各就画定区域挑运肥料下船,满载出城,归入储所。街道如有不洁,惟该夫头是问。一给价收料人夫除酌给工食外,每日所收肥料,由储料所办事人过磅,按磅酌给价值,以资鼓励,收料自勤。人家柴灰向本卖钱,由该人夫自给,公司不再发价。一制造外国讲求肥料须以化学制造,公司应聘精于理化之人,指授工人造成各种有用肥料,发卖农家。一实验各储料所旁各购田地若干,俟肥料造成,即辨土性、物性之宜,讲求种植,非特以资实验,且为各乡农倡,俾农业日有起色。一余则公司应给常年利息,以及日后得有余利如何分派,一切未尽事宜,俟公司成立时自行酌核。该章程中的内容确实比之前的章程要详尽得多,涉及到肥料公司的资本、生产、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最终,在苏州总商会的协助下该肥料公司得以顺利创办。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部门,相当于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单纯做生意的销售公司。肥料公司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肥料生产技术在江苏的普及推广。在当时国家的电力、化学与化工基础还很薄弱的条件下,能够开办这样的农业肥料公司,开办人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三、林业技术

因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诸多好处,所以近代江苏的士绅们纷纷投资于林业,特别是组织了很多林业公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一些先进的造林技术得以借鉴和应用,并且还引种了国外优良树种。士绅们经营的林业公司,有的纯以新法种树为主。如清末海州士绅宋治基等创设了云台树艺公司,招募农民开垦云台山一带的官荒,这样,“地方饥民,藉此工作糊口,不致流离失所”。该公司先后共种植各种树木1400余万株,成效显著。可见植树造林既为士绅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又解决了部分流民的生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1906年,丹徒士绅黄鼎和袁仁茂等集股5万元创办利用树艺公司,购买荒地千亩,用新法遍种桕树。次年,扬州士绅周震筹集资金10万元创办崇实树苗公司,于甘泉、仪征两县买地开荒,种植树木。镇江士绅汪凤瀛纠集股本创办茂达公司,就镇郡城外购置荒地,用新法试种竹木果树,并兼营畜牧业。1908年,翟炳焘等在句容县创办句容浮麓公司,集股1万元,经营近代化的林业和畜牧业。句容县士绅以县属各乡荒地甚多,决定与政府官员合筹资本开设森林公司,用新法种植树木,以兴实业。这类林业公司,有的是士绅集资创办的,有的是士绅与政府合作创办的,主要以植树为主,但大都应用近代化的造林方法,推动了江苏近代林业的发展。有的公司除用新法造林外,还推广近代化的作物种植技术。如江宁府属荒地甚多,历任督抚都饬令各属设局督垦,劝民分别地质,或种禾稼,或种瓜果及一切材木,以开辟利源。于是,省垣绅富决定仿效云台树艺公司,集股在元武湖及钟山等处设立林业公司,用新法试办树艺,兼种禾稼、瓜果。有的林业公司或试验场专门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果树。如民国初年,无锡士绅杨寿楣在太湖边南独山禜头渚创办禝实植果试验场,占地六十余亩,专种水蜜桃、大正桃、美种梨、杏等果树,共有八千余棵。因种植技术先进,“浇灌得宜,颇易长发”。1918年,如东绅商袁镜波在掘港创办复记公司,占地233.80公顷。四周围堤,中心大路旁及河边两岸栽白杨和柳树,公司办事处门口外有2公顷果园,以桃、梨为主。1925年,川沙士绅顾济伯租用三王庙六亩庙产,建立南洋公司,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桃树。因种植精良,出品推销甚广。这些林业公司对推广近代化的果树栽培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些士绅还很重视引进国外优良树种。江苏的林木引种工作历史较早。早在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的紫金山南坡,营造油桐、棕榈、漆树三园,造林50余万株,这实际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树木引种工作。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日本副使张斯佳从日本带回刺槐种子在南京试种成功。这是近代江苏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开始。此后,江苏不少士绅便开始引种国外树种。民国初年,张謇从德国购买刺槐种子136余公斤,分发给包括江苏在内的16省,江苏分得种子约在4.5-9.1公斤左右,主要是分给南京义农会于紫金山育苗造林。1916年,林学留学生陈嵘引进刺槐和日本黑松种植于江浦老山林场。30年代初,如东士绅王庭松在掘港创办试验农场,之后在掘港北郊栽培苗木,占地1.33公顷,从掘港北洋桥向北3公里复记公司大道两旁开始种植德国槐和梧桐树。引进优良树种,是近代化的林业技术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江苏士绅对此也非常重视。这对促进江苏林业技术的提高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由于江苏士绅以及他们所创办的林业公司或农场,能够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江苏高等学堂毕业生杨星房纠合同志开办了溧阳吉金树畜公司,“购置丫髻、瓦屋两山麓荒芜田山二万亩,招工开垦已近半载,现在种植松、茶、桑、杉等秧千万余株。据该处土人云,该公司种植之际,适值春雨缠绵,各木植都已欣欣向荣,将来必成南方森林荟萃之区云”。1906年,士绅徐在滋与徐翰淦、李逢广等人,在宜兴湖口乡均山永丰区之分水岭一带,创办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该公司共占地六万余亩,除种植稻谷、竹、茶、芝麻、山芋及各项杂粮外,还饲养猪、牛、羊。巴拿马赛会举办时,该公司出品的茶叶还获得过金色奖牌。据民国初年统计,仅就种植松树一项而言,成活在十年以上者,已有五十万株,成活在八年以上者,已有七十万株,其他杂树共有二十万余株,堪称造林巨观。又如,清末句容士绅创办的种植、浮麓、暨南和明志等林业公司,各有地数千亩不等,先后种树七八十万株,至民初,四五十万株树均已成林,成效非常显著。再如,金坛士绅冯煦于清末所创办的坛溧树艺公司,及至民国时期已逾十年,资本一万五千元,占地三千余亩,植松树五十余万株,业经成林。其他杂树也很茂密。该公司植树造林的成绩也非常优异。这都要归功于士绅们对近代化林业认识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林业科学思想,从而能够指导他们在植树造林中应用近代化的林业技术。这正体现了近代科技的巨大功效。

四、结语

农业生物技术 篇6

关键词:农业新技术;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59-2

据2007年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包括了种植业的38239个,其中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t,总磷流失量10.87万t;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10万t,地膜回收率80.3%。重点流域排放情况: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t,总磷:3.69万t。可见,农业污染源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论述了推广少耕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拦截、循环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 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农业、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手段。据统计,近10多年来,我国化肥总使用量由1996年的3827.9万t,增加到2005年的4766.2万t,其中氮素合计达到2730.5万t氮,增加迅猛,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这不仅造成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发,对土壤、大气、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据估算,我国农田径流和淋溶进入水体的氮素对水体氮素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490万-500万t,成为江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污染水体。

1.2 农药

农药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农药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农药污染已在许多国家造成公害。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合理运用,使部分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据文献报道,中国目前喷施的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30%,而据中国统计,200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46.0万t,这样至少有87.6万t农药残留在环境中,挥发到空气,流入水体,沉降聚集在土壤,成为农业污染源,严重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农产品,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3 农膜

农膜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主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2005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76.2万t(中国统计)。另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公报表明,2007年种植业地膜残留量为12.10万t,地膜回收率为80.3%,这样我国年有20%左右的农用塑料薄膜约2.4万t直接丢弃在田间,破坏土壤物理性状,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农作物秸秆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大量焚烧秸秆,将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大量有机物不能回到农田,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的秸秆产出量已超过7亿t。由于农作物秸秆运输难、加之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储存场地少,收集、运输等经济实用技术装备不足,大量农作物秸秆没有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来源,而是被农民大量焚烧或丢弃在田头,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农业的另一面源污染源,污染环境。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在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努力下,一批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2.1 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是本世纪农业技术领域中推广行之有效保护性耕地的新技术。它减少因为频繁的耕翻导致的土壤侵蚀和土壤地力退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水和气农业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据试验测定,少耕免耕技术与犁铧翻耕技术相比: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3-16%并减少秸秆的污染。据广西农业部门统计,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达2200多万亩,有效减少了大量稻草的焚烧或丢弃,并且培肥地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从而有效控制秸秆、化肥污染源造成的面源污染。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根据专家测算,到201O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氮肥410万吨,从而减少化肥的污染源,有效控制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2.3 “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

“三避”技术是广西农业部门在总结农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集成创新,提升和大力推广的以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为代表的避灾栽培技术。“十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面积3670万亩,新增农业效益60亿元以上。“三避”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药的污染。但要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控制白色污染的发生。

2.4 生态拦截技术

当前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拦截技术是:生态拦截带和生态拦截沟,实现生态拦截技术的自我维护,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低,氮磷向水体迁移,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发生。

2.5 循环农业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广西农业部门着重推广“猪+沼+果+灯+鱼”、“猪-沼-稻(免耕抛秧)+灯+鱼”、“猪+沼+果+灯+蛙”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农村清洁工程,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秸秆有效地利用,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对降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最少的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主编.中国耕作学[M].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河胜.塑料材料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奚振邦.簡析化肥对现代农业的作用[J].2003.

农业生物技术 篇7

1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因素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1人口压力大

1.1.1人口总量大

据统计,截至2015年初,我国人口总量超过13.6亿,人口总量大,而我国地貌特征丰富,地形多变,加之近些年来工业污染程度加剧,适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再度缩小。此消彼长之下,我国对单位面积粮食的出产量要求上升到极高的程度。

1.1.2农业人口数量大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很大。但大部分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采用的耕作方式也是以传统的人力耕作为主,现代型机械化生产尚未开展,生产力普遍低下。

1.2自然资源不足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1/2。作为农业灌溉中重要因素的水资源,其分布区域也不均衡。

1.3缺少资金投入

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国家财政投入重点都放在非农行业中,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基础保障程度低。

2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2.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创新源于新式农业技术的研发。在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资金,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和实地对比考察,分析外力作用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只有用于研究试验的资金充足,才能保证科研链条不断裂,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中创造先进的农业技术。

2.2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在投入必要的资金后,国家还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知识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确保研究手段和试验方法的切实有效,使农业技术创新少走弯路,减轻财政压力。在这一方向上,可以派遣有潜力、农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农学人才赴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深造,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理念,以丰富我国农业知识体系。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真正改进生产技术,单单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创造新作物新品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世界上极富盛名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农业专家袁隆平及其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农业创新技术。从1965年开始,他利用杂交优势理论,历经8年深入钻研,在1973年成功创造出三系杂交水稻种,解决了水稻三系杂交这一历史性世界难题,为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进步开创了先河,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优秀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也离不开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不断探索。袁隆平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实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每一期水稻的生长状态、防病害能力和发育性状等作物属性,他将这些因素集中汇总,制成水稻生产考察报告,并在下一期水稻种植中尝试改变外界环境和内部机制,试验改进效果,终于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技术。

3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随着农业技术创新进程的深化,如何真正实现技术推广,使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全国各地区,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在实际的扩散过程中,却出现了区域性隔绝、农民观念落后、信息传播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3.1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实际效果。受到历史与国情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民的低文化素质不但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还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领导机构可以通过多途径提高农民素质,例如: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切实进行,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班,创办职业技术中学,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知识,让农民认识到创新农业技术在生产实际中运行的必要性。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才能确保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

3.2建立信息传播系统

一个形式多样、信息更新速度快、科学高效的技术信息传播系统作为信息扩散的媒介,是21世纪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农民通过该系统了解丰富多样的生产技术,就会联系自有土地的生产作物特性和地形特点,购买到先进且实用的生产技术。同时,该信息网络可以分设咨询反馈版块,鼓励应用相关技术的农民在网络上呈现技术的优势与弊端,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身知识技能,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

3.3降低技术应用风险

农民在了解一些创新技术后,由于尚未进行实际生产试验,对此技术的运作成本、生产产量等因素都持有怀疑态度,即使有应用新技术的动机,但由于风险考虑,放弃了提高产量的机会。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农民运用新技术所承担的风险,推广部门要建立一套将种植试点查验、技术应用咨询与技术优势讲解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让农民通过技术试点实地考察了解新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产生的改变。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让农民了解新农业技术的优势,对新老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这套服务体系,将农民的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置于一个系统有效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促进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4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灵光一现地产生技术改进的想法。政府和国家要在民间引导形成“尊重人才、自主创造”的理念风尚,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这种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技术革新想法更易于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在技术拓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行阻力。

农业技术是农业水平发展进步的基础,将农业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对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创新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吸收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通过建立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能使更多农民接触到新技术,并逐渐接受新技术,真正实现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推广,推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总结了推动农业技术提高的方法,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案,给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农业生物技术 篇8

1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创新

1.1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

研究者通常将农业划分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不同形态。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之间产生的。我国的传统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传统农业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因地制宜,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当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时, 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抵御来自工业社会的强烈冲击, 这种冲击造成了我国将近300a的滞后。中华民国以后是现代农业的开始, 但现代农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算起的。

1.2 我国农业技术的特点

1.2.1 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耕地的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 在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行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要以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前提[1]。

1.2.2 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体系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是对我国传统农业内涵的一种概括, 它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1.2.3 以谷物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

我国的传统农业以谷物种植为主, 并将种植与畜牧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1.2.4 因地制宜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 采取适应当地农业模式的方法进行种植, 从而得到最大的产量。

1.3 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1.3.1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网络系统, 这个网络系统是由某些农业组织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联合建立而成的。这些机构之间是互相促进、联系的关系, 它们一起在为农业技术的创新工作做出努力。

1.3.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农业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受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如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

2 如何完成从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2.1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

在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时, 要区分不同地区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环境, 我国的传统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农业技术包含了该民族对当地社会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高度理解, 因此在进行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时, 应该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一次良好的传承。我国的独特国情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

传统农业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 因此,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是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根本。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 想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生产必须使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成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数值, 而不能继续停留在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层次上。

2.3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

1964年, 舒尔茨提出了传统农业改造理论。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十分悠久, 从客观角度来看, 农业领域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来改善。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 就是要以农业技术的创新为核心, 通过改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贸易关系, 逐步建立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根据我国的农业技术现状和农村的经济情况, 建立一种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 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转变。

我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内涵。要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 对传统农业技术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进行改造, 通过这种小幅度的技术创新, 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 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业呈现出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我国必须进行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

参考文献

雷沃农业装备以技术进步改善农业 篇9

10月29日, 在汇集了国内外顶级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上, 一场“洋”味十足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福田雷沃重工) 农业装备饕餮盛宴, 在展示雷沃农业装备强大实力的同时, 让人嗅到了中国农业装备品牌日渐浓郁的国际化味道。

“内涵增长”驱动“全球化”

1998年切入自走式小麦机, 2002年即实现销量夺魁, 而后连续9年销量全国第一;

2001年进入大中马力拖拉机领域, 2004年便跃居行业首位, 而后连续5年销量行业领先;

2006年, 300台125马力拖拉机批量打入国际市场, 开行业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先河, 而后5年累计出口超过4万台, 雄踞行业出口量首位;

2008年, 265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在雷沃批量下线, 填补国内空白;

从1999年差异化服务到2008年品牌化服务, 引领行业服务模式实现5次跨越升级……

如果说1998年刚刚涉足收割机业务时的雷沃农业装备是一个充满闯劲的初生牛犊的话, 那么历经12载历练, 在农业装备多个业务领域摘得桂冠后, 雷沃农业装备已然成长为一个沉稳有力的壮年。2008年, 雷沃农业装备提出了“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经营策略, 一改往昔给人印象深刻的善抓机遇, 速度制胜的印象, 致力于通过内涵增长, 实现新的跨越。

2003年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以来, 8年时间雷沃产品累计实现出口6万余台, 足迹已遍布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打产品雷沃大中马力拖拉机实现出口4.4万台, 连续5年国内同行业出口第一, 截至前三季度, 雷沃拖拉机产品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2009年,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组织评审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京发布。雷沃的“雷沃”品牌评估价值102.39亿元, 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6位, “雷沃”品牌价值较去年的70.15亿元增长32.24亿元, 增长率为45.6%, 成为近年来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良好的业绩得益于能力的提升。立足“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经营方针, 雷沃农业装备近年来从产品研发、试制试验、制造工艺等多点发力, 全面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研发环节瞄准西欧北美中高端产品, 围绕动力换挡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收割机等技术热点重点开展科研攻关, 采取与国际同步的虚拟验证等先进手段, 新研发的产品首先在计算机中进行3D模型化的虚拟装配、论证, 然后与实物验证和现场试机相结合, “虚实”相得益彰, 使新开发产品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稳步提升。

近年来, 雷沃农业装备先后成功开发出了6kg/s大喂入量收割机, 150-325马力段动力换挡大马力拖拉机等产品, 并积极进行6kg/s以上喂入量产品的技术探索, 在大喂入量收割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领域的产品线跨度和技术储备做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

为更好适应未来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 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雷沃农业装备在已有的海外技术整合中心基础上, 着手筹建新的海外技术研发中心, 面向全球农业装备中高端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和试制试验, 抢占技术制高点, 确保雷沃农业装备产品研发领域与世界同步。在建的雷沃北京技术研究院也将于年底启用, 将从拖拉机动力换挡、CVT产品概念开发、环境适应性、人机工程等多个维度对中高端农业装备产品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 与海外技术研发中心一道为打造雷沃农业装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为把雷沃打造成为国际化知名品牌, 雷沃农业装备始终从内部员工到合作伙伴、从产品设计到最后销售服务价值链等, 力求使每个单位、每个员工和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围绕品牌经营的目标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目前, 福田雷沃重工旗下拥有雷沃、雷沃谷神、雷沃欧豹, 以及“全心为你”服务品牌等多个品牌。其主导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荣誉称号, 雷沃欧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雷沃谷神收割机、雷沃欧豹拖拉机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雷沃工程机械系列产品成为行业强有力的竞争品牌。

在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 雷沃以70.15亿元的品牌价值列农业装备行业第1位;在工程机械行业位列第3位。品牌的快速成长和品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促进了福田雷沃重工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 福田雷沃重工共销售各类产品31万台, 同比增长11%, 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 同比增长33.7%。

福田雷沃重工各项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又对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4月份, 福田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业务两大品牌产品雷沃谷神、雷沃欧豹销量更是呈现“井喷”, 单月产销双双过万台, 创造了行业的历史最高纪录。目前, 雷沃重工各类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达300多万台, 仅雷沃谷神收割机市场保有量就超过30万台, 占到目前中国收割机市场保有量的近一半, 雷沃谷神品牌也成为了中国农业装备收割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而以雷沃挖掘机、旋挖钻机、装载机等为代表的雷沃工程机械更是实现了在金融危机整体行业下滑的逆势增长, 体现了雷沃工程机械业务良好的成长性。

雷沃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评估结果, 充分显示了福田雷沃重工强大的品牌实力, 雷沃在农业装备业务的领军地位及工程机械业务良好的成长性, 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成为行业百年企业是雷沃品牌的使命。

“三步跨栏”成就行业标杆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这一转型的进程, 推动着资源配置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持续演进。可见, 如果没有一大批敢于破旧创新的企业, 没有一批时代先锋起带头和推进作用, 就不可能开创出今天这样的局面。改革开放需要这样的企业, 改革开放也造就出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这个时期, 很多日后有名的公司包括联想、万科、海尔、长虹、美的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创立了,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勇敢地承担起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风险, 敏锐地把握住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机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 福田雷沃重工也在这场改革的春风中诞生了。1998年, 雷沃选定以联合收割机为突破口首先进入农业装备产业。当时,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落实、外出打工增加, 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相对性短缺现象,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外在环境。同时, 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 农机跨区作业的兴起, 为收割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 联合收割机成为了香饽饽, 雷沃在盘点自己的资源条件后, 就决定选定以联合收割机为突破口进入农业装备产业。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品研发突破的同时, 雷沃还开创了“跟机服务”的新模式。至此, 雷沃完成了决定性的一步跨越, 这一步为后来雷沃收割机连续8年销量第一, 市场占有率高达70%的业绩开了个好头。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 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放开, 中国农机市场巨大的规模吸引了跨国农机巨头们的关注, 在国内两大老牌大中拖企业相继“失守”的背景下, 2001年, 福田雷沃重工在“国难当头”下定决心进入拖拉机领域, 并且直接切入国内企业不敢轻易涉足的50马力以上的大中拖。对于雷沃来说, 进入拖拉机行业是雷沃在农业装备领域走上扩张之路的又一次战略性选择, 当时雷沃考虑到跨国农机巨头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适应和熟悉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同时原有的国内老牌农业装备企业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弊端恰恰给反应迅速、创新意识、能力强劲的雷沃提供了机会。第二次跨越, 雷沃也收获不小, 拖拉机连续4年销量第一, 年度出口量过万台。

加入WTO后, 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 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有效拉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增长。装载机是中国工程机械的标志性产品, 并且国内也形成了完善、成熟的配套体系。2004年, 福田雷沃重工在第二次跨越后又抓住这一时机选择装载机作为突破口切入工程机械领域, 提出“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国内、国外市场并举”的战略思路, 通过“模块化功能创新”,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迅速开发出差异性产品。业绩又一次证明了雷沃的“飞跃”, 装载机投产当年销售3000余台, 创造了世界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奇迹, 两年跻身行业8强;挖掘机的发展速度, 更是创造了行业神话, 二年跻身民族品牌三甲, 局部市场已成为第一品牌;雷沃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仅用了10个月, 2007年雷沃1250吨产品研制成功, 该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吨位履带吊, 标志着雷沃工程机械的科技水平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福田雷沃重工经过10年打拼, 三次跳栏”, 已累计投放市场各类机械装备产品300万台, 成就了数百万个小康家庭, 也服务了数亿人口。2008年, 雷沃品牌价值以70.15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99位, 稳居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第1位, 高出同行业第2位32.46亿元, 位居工程机械行业第三, 品牌价值紧随海尔、青啤、海信之后, 在山东省排名第四。

从雷沃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趋势, 正是因为雷沃理念创新, 才从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发现趋势性的机会, 从行业的结构缺陷中发现产业机会, 从用户渴望但未被满足的需求中发现市场机会, 福田雷沃重工才选择了中国最具价值的工程机械市场, 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程里后10年中颇具时代特色的企业。

服务全球农业现代化

2010年的春节, 是举家团聚的日子, 一位越南农妇专程包了热气腾腾的鱼肉馅饺子, 端到了正在水稻田里为她家的收割机提供维修保养服务的4名雷沃海外服务人员面前。国内春节正值越南的旱季收稻期, 雷沃服务人员为保障当地收稻, 主动放弃回国度假的机会, 用真诚的“一站式”服务打动了异域用户, 也赢得了中国农业装备出口产品在越南市场的口碑。

“送饺子”的故事是雷沃农业装备海外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写照。随着海外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和驻点服务、巡回服务、建立合作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模式的成熟, 提升海外服务能力成为了雷沃农业装备打造国际化竞争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新开发的渠道还是老渠道要经销新雷沃产品, 雷沃服务管理部门都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服务准入考察。所有的雷沃海外渠道商必须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 熟悉雷沃服务政策、质保服务流程、产品结构原理、维修保养知识, 服务车、配件资源要达到一定数量, 50%以上的服务人员要具有从事机械维修的经验等, 服务已成为雷沃农业装备的海外渠道商准入的重要门槛。

雷沃农业装备的服务, 一直为业界所称道, 自1999年业内首创差异化服务模式以来, 目前已相继走过了规模化、亲情化、信息化、品牌化服务5大阶段。

雷沃农业装备服务部部长邵清波介绍, “在具体服务环节统一采用雷沃农业装备制定的相应标准——‘1.2.3工程’和‘3+6’行动。”

“1.2.3工程”主要侧重提升服务的及时性。即每次服务响应时间1小时;服务到位时间2小时;现场故障处理3小时。“3+6行动”侧重服务的标准化。每次服务到现场后, 首先必须围着保修车辆转三圈, 第一圈看外护罩有无松动、变化;第二圈, 重点完成内部传动链条、皮带张紧度, 液压、水箱、机油的油面及洁净度检查等工作, 确保检查详尽周密, 不遗漏任何细节;第三圈, 查看故障具体位置。每个服务人员服务前须按流程完成整机检查、服务完成后清理现场、故障排除后做整机体检、现场实施产品培训、请用户现场试机、跟踪作业五分钟6项工作。

通过标准化的服务, 在解决产品故障的同时, 还要授用户以“渔”, 让用户完全放心满意。“总之, 服务的目标不单要修好车, 还要让用户受到感动。”雷沃农业装备服务部长邵清波说。

雷沃农业装备对客户推行“3+3”的用户培训模式, 通过基地化培训、大客户实地培训、来厂培训三种方式, 实施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培训, 确保终端用户的技能提升。

下一步雷沃农业装备计划建立“雷沃农机学堂”, 为用户技能提升提供平台;同时实施“管家式”服务, 通过新的模式承担起用户产品的集中保管、检修、保养、调试等工作。

自1998年成立至今, 10余年来, 雷沃重工年均增长率速度保持在50%以上, 在国内市场投放的产品已突破300万台;10余年来, 品牌价值跃为70.15亿元之多, 位居农业装备行业第一, 工程机械第三。

据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金富介绍, 雷沃通过三次飞跃, 从1998年销售收入千万元到2007年近百亿元, 销量增长近千倍, 从单一业务发展到以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车辆为主导的多业务经营, 从国内市场逐步发展到了全球市场。行业专家分析, 雷沃重工的快速发展不亚于在行业投下了一颗炸弹, 雷沃现象成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路径而快速崛起的民族企业的一个典型缩影。

1998年雷沃农业装备是一个充满闯劲的初生牛犊, 历经12载历练, 已然成长为一个沉稳有力的壮年。

农业生物技术 篇10

关键词:农业技术,体系,队伍,科研经费

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技术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但大多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 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 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 培训服务难以到位。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 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 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 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 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 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 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 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 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 受编制的限制, 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 人才出现“断层”, 无法适应农业技术培训的要求。

(3) 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一方面, 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 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 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 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 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4)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 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 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有限;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较多,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较少, 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极少。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 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 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5) 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实际。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 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 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 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 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 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6) 对农民技术培训不扎实。技术培训最少每个村安排3~4天, 而个别培训是走了形式, 安排半天完任务。有些专家、技术骨干讲课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名词术语多、英文字母一大堆, 群众听不懂;有些专家由于时间匆忙, 准备不充分, 讲课千片一律, 和当地实际不密切、指导性不强, 使农民操作起来很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序培训, 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

二、完善和强化技术培训

(1) 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 应根据各地实际, 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 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 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 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 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 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队伍。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 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 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 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 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进人关,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 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 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生物农业正逢其时 篇11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源头上思考。在一个產业链上,越是上游的產业,技术含量要求越高。如果花1000亿用在粮食储藏补贴上,而种粮补贴只有百十亿,粮食生產的核心——种子的补贴只有几个亿,这似乎有些舍本逐末。如果生產不出来足够的粮食,补贴储藏意义何在?

所以,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作物品种本身效率的生物农业将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这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将种植业和生物农业发展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位置上来。这也要求我们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打破我国现行过于依赖科研院所的育种格局。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变相互封锁为资源、信息共享i变研发独立为研发与產业、与市场紧密结合。同时,按现代育种要求,传统育种一定要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现在国外育种都是“精确制导”,如果我们还是“小米加步枪”,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如何与人竞争?

今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对本土种业企业来说十分利好,但企业自身还需积极转变,迎头赶上。

首先要转变观念。过去,企业往往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应该是倒过来,多研究客户的需求,多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不只是卖单个產品,更重要的是卖產品组合、卖服务,从各地农民的不同需求出发,提供行之有效的套餐式的解决方案。

第二是实行管理的体系化。企业应该形成一个成熟的管理体系,在战略制定,计划编制、管理构架、制度建设、团队建设、绩效考核、反馈调整等层面形成完整的和科学体系,而不是过分依赖个人的判断和好恶来进行管理。

第三是走职业化和国际化之路。国外成功种业企业的做法往往是分四步走:先是规模化,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然后是规范化,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质量:第三步是现代化,在相应的產业环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工具,达到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准:第四步才是產业化,贯通整个產业链,掌握產业发展的主动权和对于最终用户的价值提升和传导,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和价值。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篇12

一、SWOT分析法分析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 优势 (st rengt h)

1、整体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 某些领域更是进入国际先进领域。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应用花药、子房离体培养再生新植株的单倍体育种及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新品种的研究, 发展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基因工程基础技术研究。据统计2008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80万亩, 位居世界第6位。目前中国已占用世界可种植面积的6%供养了世界人口的20%, 预计未来我国将会成为种植生物技术作物举足轻重的力量。

政府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这也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法宝。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出台了例如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植物等, 使得我国的基因工程、作物育种和克隆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在国际上都占到了领先位, 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且继抗虫棉之后2009年11月中国味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叶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ISAAA报告认为此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仅对中国, 对亚洲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图1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可见,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根本保障。 (图1)

2、研究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 人力资源和储备持续增大。

人才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保障之一。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 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生物技术及相关人才远超过10万人;我国也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且其中的一些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1年我国已有上千家科研机构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其中, 北京作为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占全国科研机构的20%-30%, 研发队伍已超过万人。此外, 据有关资料统计, 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占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刊物的25%左右;海外30多万学者中约1/3分布在生物技术和相关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具备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引擎。

(二) 劣势 (weakness)

1、人口基数大, 地理资源匮乏。

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 号称地大物博。但是, 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致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劣势。2011年我国最新人均耕地种植面积仅有1亩, 还不足世界水平的1/3,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再看我国自己的农业高新产品, 像玉米单产是美国的60%, 绝大部分高品质蔬菜、畜牧的品种资源都来自国外, 农业先进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 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贡献率均在70%以上。因此, 在我国农业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基本国情下, 加之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因此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总体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 虽然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项目研究成果斐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除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实现了产业化以外, 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率均让人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实践相脱离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资金严重短缺。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多年来均以政府投资为主。又根据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所限, 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较小, 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 为世界水平的1/5。据最新统计,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资占国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 虽然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 但是与国外科研投入相比, 我国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相比, 这些投入更是杯水车薪。因此, 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国家科技部报告, 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0%左右, 形成规模效益的还不足15%, 约80%处于闲置状态。如, 以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 每年诞生近百项科技成果, 但转化率仅徘徊在10%~20%。近几年,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打好环境下, 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升到40%左右, 但是总体水平仍需提高。

3、产业化人才紧缺。

随着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提速, 产业化方面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专家多擅长科学研究, 而对与之相关的产业化问题并不了解。

(三) 机遇 (opport uni t y) 。

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来看,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稳民心, 安天下的产业,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亦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据科技部政策显示农业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 加强农业前沿技术, 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二,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 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第三, 面向市场需求,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这三个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已将重点放在农业科技创新上, 无论是加大创新力度还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均对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政策来看, 2005年初,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科院、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完成了《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六个产业, 而且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生物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初步考虑将生物农业作为六大产业的发展之首, 并预计开展“兴农工程”等一系列计划。2012年底新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发展生物农业的现代农业的决心, 并为此拟定一系列惠农富农的优惠政策作为保障。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给我国农业生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而且“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 将会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为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

从世界范围来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 这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个很大的机遇。

(四) 挑战 (t hreat)

1、农业本身的局限性。

由于农业受气候影响波动性强, 生产周期长, 往往存在产量增加但收入不高的情况, 必须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降低生产成本, 保障丰产增收同步。

2、国际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挑战。

近2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排名第4位, 但是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仍与其有十年的差距。且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 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国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未来功能基因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此预计各国对于功能基因争夺呈现白热化, 故此将成为继国土资源后的又一可供争端和占有的战略资源。

二、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一) 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

对于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而言, 来自资本市场的融资既可以是以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获得的债务融资, 也可以是来自外部股权融资或者内部留存盈余获得所需的资金。以下是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现状分析, 如表2所示。 (表2)

(二)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融资现状

首先,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状况分析。表2是随机抽取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在融资方面农业生物上市公司更偏重于股权融资。留存收益作为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内源融资的中流砥柱。看以上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结构, 其中留存收益这种内源融资近3年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9%、23%和21%, 而像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这类外源融资近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7%、87%和75%。, 由此可见, 在股权融资中还是外源融资所占比重较大。

其次,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状况分析。债权融资主要包含借款类等间接融资或者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从表2中这十家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情况不难推断出,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债权性融资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债权主要有国债和公司债。纵观上述十家上市公司, 债务融资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从其资产负债表可分析出从2010年到2013年间债务融资平均可达30%。

最后, 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与国外企业有序融资结构相对照, 目前我国农业生物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顺序亦是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 而且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较大。这种状况不难解释, 因为从企业经营者自身来讲, 在目前我国未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条件下, 股权融资的成本核算是不包括代理成本的, 这样一来股权融资的直接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因为股权融资的主要成本来源于股息分红。我国目前农业生物上市公司股息分红并不高, 而且股息分红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 因此不会给企业带来固定的负担。相反, 债务融资是不论企业盈利与否均要支付固定的利息,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固定负担, 而且一般采取债权性的资金募集, 债权人对投资项目审核较为严苛, 而且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力有较强的刚性。因此, 在忽略代理成本的假设下, 农业生物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在合理范围内。

摘要:农业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而生物技术是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可靠保障, 因此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国民亚健康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其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 资金严重短缺所造成的科技创新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已成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运用统计数据总结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 从而发现造成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党内和谐建设下一篇: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