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2024-06-12

孝道(共12篇)

孝道 篇1

摘要: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 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传统孝文化在广大农村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继承和传播孝文化的优良传统,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孝道,和谐农村,方法与途径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它长久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 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 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 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着力继承、传播千年传承的孝道传统。

历代以德治国者, 必以孝为本, 以德化民者, 必以孝为义。孔子曾经说过,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孔子还说,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 , 对于孝道阐述得更加清楚。古人的事亲之道, 今人未尝不可以借鉴。孙中山在1924年指出, “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 便排斥旧道德, 以为有了新文化, 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 如果是好的, 当然是要保存, 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孙中山选集》) 。

近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 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和谐。而传统孝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孝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等观念受到冲击。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 他们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老人们自己单独生活, 有的还要耕种农田、抚养孙辈, 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他们身边无人, 年老体弱, 在生病染灾时, 生活便不能自理。据一则新闻报道, 在一个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乡下, 有一位老人死在家里四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当子女们被告知赶回家时,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

其二, 缺乏精神上的孝敬慰藉。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 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有的子女认为对于父母的赡养只要不冻着、不饿着, 就是尽责了, 有的甚至连这种起码的责任也没有尽到。

在古代, 先贤非常鲜明地批评这种观点,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於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这说明孝之本意也包括尊敬老人和关心老人在内的。所以, 孝敬父母, 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子女与父母分家居住, 平常很少往来, 甚至过年过节, 也疏于问候。其实, 人到暮年, 吃穿住用已不太讲究, 对物质享受没有多大奢望, 而是余年无多, 生命不再的无奈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落和精神上的空虚寂寞需要慰藉, 这并不需要多少金钱就可以做到的事, 而很多人却做不到。

其三, 少部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部分人重利忘义、金钱至上, 不尽孝道。在农村许多家庭中, 吃得最差的是老人, 穿得最破的是老人, 住房最旧的是老人, 下地干活、照管孙辈的也是老人。有的子女认为, 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应该由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 人们的社会保障将越来越广泛, 一部分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会逐步实现社会养老, 但是, 所有的老人都由国家包养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将来全部实现社会养老, 主要途径也应该是保险养老, 自己年轻时做好年老的准备, 购买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就是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也应该以自筹为主。即便这样, 家庭还会存在, 血缘关系还存在, 亲情也割舍不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家庭养老仍然是社会的主流, 所有做子女的, 都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其四, 失去一个良好的道德评价大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那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 相互监督和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 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 他们即使不孝敬老人, 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

如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现老者得其乐、建设和谐新农村, 经验证明,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 要建立农村孝道规范。孝道既要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 还应有体现这些观念和精神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从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实践来看, 孔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侧重于观念层面的建构, 而《礼记》、《孝经》、《二十四孝》则是传统孝道的具体规范或典范行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孝经》, 虽然不足两千字, 但影响非常广泛, 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依靠它得到了广泛传播, 深入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孝道建构和传播的这些成功经验, 来建立农村孝道规范体系。

农村孝道规范的建立, 关键需要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有所作为, 按照“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 总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好的做法, 提出农村孝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二, 要加强农村孝道教育宣传。孝道要深入人心, 关键在于抓好教育。一是开展家庭孝道教育, 通过成年人的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使家庭成员从小养成尊老、敬长、互爱、互让等美德, 使他们懂得父母是自身生命之源, 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培养其感恩之心, 并树立“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和谐理念, 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可以贯穿孝道教育。教育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提倡孝道教育, 并及时修订教材, 在德育教科书、语文、历史等教材中增加孝道的内容。三是国家和社会把孝道教育宣传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 乡镇、村、组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至关重要, 应采取措施在广大农村营造讲孝、行孝的舆论氛围。

第三, 要督促农村孝道落实。孝道的落实, 一靠舆论监督。在农村, 基层政权组织、群众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载体并引导群众口碑, 表彰先进, 批评落后, 建立弘扬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二靠典型引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当代孝子”等评选活动, 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 基层组织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对这些典范予以表彰, 社会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 从而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实践孝道的激励机制。三靠检查督促。开展对孝道和新的乡风民俗的实践情况的摸底调查和检查、评比, 并纳入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四靠健全法制。孝道的要求, 很多也是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和规定, 因此, 健全法制、依靠法律、采取积极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抚养、赡养纠纷, 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 也是推动孝道落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弘扬农村孝道, 建设和谐新农村, 就是要让当代农村中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婿、为人妻者懂得, 除了金钱, 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履行孝道就是要在双亲健在时, 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们晚年过得幸福愉快。不能如民间流传的“生是根草, 死是个宝”, 须知“千金散尽还复来, 亲情往而不可还”。珍惜亲情, 善待亲人,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而且坚持下去, 既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也不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 (下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2].《十三经直解》 (第四卷)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孝道 篇2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心人了!”我听了,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但现在想想:和这位大姐姐比起来,我做的这点小事真的算不了什么!常言道“百善孝当先”,孝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我一直认为孝就是听爸爸妈妈的话,但听过报告会中各位小孝星的分享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孝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体贴父母,听爸爸妈妈的话是孝顺;理解与尊重父母,为家长分担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顺,等等。

有瑕疵的孝道 篇3

妈妈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会住在抱川一洞地区。这个宾馆离一洞很近,而且我听说那里的温泉很好,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就让妈妈来这里泡个温泉,顺便欣赏一下外边的美景吧。我心里合计着。

我跟妹妹们说了以后,她们都很高兴,于是我提前半个月就预约了宾馆的两个客房。

可是,离妈妈的寿辰还有两天的时候,二妹打来了电话,说第二天是妹夫的生日,来不了了。接着,另一个妹妹也打来了电话,说要去参加个婚礼。最后,小妹也打电话来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也来不了了。

她们都不来弄得我很失望,我只能取消了宾馆的一个房间。

跟丈夫走在去妈妈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极其低落。

但没想到,当我们快到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又打来电话说都要来。说是妈妈的生日好不容易才能聚在一起,不来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狠狠心把其他的事儿都推了。

我急忙联系了宾馆,又预约了一个房间。幸好,还有剩下的客房,真是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啊!

吃了午饭,我就跟妈妈说一起去山井湖水玩儿的安排。

可是妈妈却说太麻烦了,不想去。就算我跟她说已经预约了宾馆的房间,她也还是死活不去。

其他人也都说,既然妈妈不想去,那就别为难她了。那就只能我们夫妻两个人去了……

看着因为身体虚弱哪儿都不想去的妈妈,我的心里难受极了。

当时我的心里闷得很,想在其他人走之前离开,于是就催促丈夫快点儿走。妈妈问我们为什么走这么早,她不停地挽留我。最终,我还是甩开她的手,转身上了车。

虽然我脑子里是理解她的,可是心里还是生气了。我跟妈妈说,我们家没人吃她包的那些菜,然后把盛菜的包袱放到了车窗外。

那一刻,我是多么像个没心没肺的不懂事的孩子啊。现在想想,真是丢人啊!

进了宾馆,躺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心里五味杂陈,既伤心,又后悔,那种感觉痛苦极了。

天快黑的时候,弟弟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大家正陪着妈妈往宾馆这边赶呢。我一听这话,首先感到的不是开心,而是难过。妈妈肯定是觉得自己伤了我的心,心里不安才跟来的。

弟弟妹妹们在两边搀扶着妈妈走进房间,我当时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陪着妈妈准备去桑拿房。从电梯下来到温泉浴场还有30米的距离,妈妈自己不能走,得让弟弟背着。她觉得让别人背着很丢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她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没办法,她身体不好,只能让人背着去。她趴在弟弟的背上说:“唉,这条路还真是长啊!”那一段短短的路,她流的汗比弟弟还多。

到了桑拿房后,妈妈在妹妹们的搀扶下在前边走着,我在后边看着她们。那一刻,我才发现,妈妈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我们陪她进了澡堂,她先从一只脚泡起。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她进了水里,四处张望着宽阔的温泉浴场,高兴地说:“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方呢?”

妈妈走路不方便,总是怕出门给孩子们添麻烦,所以她不愿意出门。我在想,我这么强行把她拉出来,到底做得对还是不对呢?

当妈妈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一次也没陪她出来旅行过。现在她身体不如从前了,甚至行动都不方便,我却强行要让她出来玩儿。想到我做的这一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妈妈可能是泡温泉泡得太久太累了,天一黑,她就早早睡了。躺在妈妈的身边,我越发觉得自己强拉妈妈出来玩儿是多么地愚蠢!

久久不能入眠。

啊,孝道也有瑕疵啊!

孟子孝道思想浅析 篇4

孟子继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 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孝道观念, 几千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一、关于孝的重要性

(一) 孝可以促进天下和谐、太平。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 国家的基础在于家庭, 可见家庭的和谐是天下太平的基础。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 处理好家庭关系关键在于一个“孝”字, 按照中国古人的思想,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必先行其孝。这体现出孝与天下太平紧密相关。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只要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 尊敬自己的长辈, 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二) 孝可以增进个体人生幸福。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据此人生的三大乐趣之首在于“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 生养之恩大于天, 是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若是父母安康长寿, 子女能尽心报答养育之恩, 人生才能得以完美幸福, 有俗语曰:家有老, 如有宝。因此在孟子看来, 孝是人生的大事,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正体现了这一点。并且“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与之交相辉映。可见, 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 孝对于个体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三) 孝是人德之本。

孟子曰:“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 就不可以作为人, 不能够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之子。在这里, “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 取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做人的标准, 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 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不孝者不可以为人, 不可以为子。

二、关于孝的基本范畴

根据孟子的意思, 孝的内涵是:“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此之谓孝也”, 即是说, 孝是子女之于父母一生践履的职责与义务。

(一) 父母在生时, 一定要做到“事之以礼”。

在孟子看来, 儿女要对父母做到“事之以礼”, 不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全面地孝敬父母, 而且要将孝德推己及人, 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外, 还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千万不要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 养亲之“口体”。

养口体, 即养父母衣食住行。父母在年老时丧失劳动能力, 甚至丧失自理能力, 当然就无所谓经济来源, 这就得靠子女给予物质支持, 这是赡养父母的最基础、最首要的条件。孟子认为子女行孝、赡养父母, 一方面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 让他们“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另一方面要将父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做到“不负戴于道路也实现在物质生活层面对父母有所“养”, 是尽孝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根源于人的自然报恩观念。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 更何况于人, 母亲十月怀胎, 历经生死考验生下子女, 父母含辛茹苦, 将子女养育、教育。其间的苦只有为人父母方能体会。因此当父母年老的时候, 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 让父母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必然成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

2. 养亲之精神。

所谓的养亲之精神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奉养。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 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奉养更为重要, 为人子女应该让父母精神充实愉悦, 才能称得上是真孝。在孟子的孝道体系中, 具体通过慕亲、尊亲、顺亲、得亲、谏亲与谅亲几方面来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一是要做到“慕亲”, 即眷念父母。孟子曰:“人少, 则慕父母, 知好色则慕少艾, 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 不得於君则热中”, 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 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 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 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 得不到君主信任, 心里就热辣辣的难受。这样不是孝, 孟子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为人父母者, 不管孩子多大, 始终将孩子视为生命之最要, 对待孩子的那颗慈爱之心一生不变, 而孩子大部分都仅是少时慕父母。而舜作为大孝的典范, 五十而慕父母, 备受孟子赞益。因此, 孟子强调子女始终要有眷念父母之心。

二是要做到“尊亲”, 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 孝子最大的事情没有超过尊敬父母的。又有“食而弗爱, 豕交之也;爱而不敬, 兽畜之也。恭敬者, 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 君子不可虚拘”。尊敬却不爱护等于是养猪, 爱护而不尊敬, 等于是养犬马。可见, 孟子强调一定要尊敬父母, 仅仅做到能养, 而不敬, 就和养猪及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用心去与父母交流, 始终对父母怀有敬爱之心, 这才是真正的孝。尊敬父母是一种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的外在表现, 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对亲情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做到“顺亲”、“得亲”、“谏亲”。孟子曰:“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 意思是不顺从父母的意志就不可以做儿子, 没有取得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做人。“得亲”、“顺亲”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孟子在强调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愿, 不要让父母不开心的同时又主张有所变通, 不能愚昧地“顺亲”。因为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当父母有错时, 子女要审慎对待。“亲子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 “愈疏, 不孝也”。父母的过错很大时, 子女应该怨, 并规劝。不怨反而是不孝, 因为这样是让父母错下去, 子女深爱父母就不能漠视父母的过错, 那样会对父母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的过错小就不能怨了, 怨了就是不孝。“亲之过小而怨, 是也”, “不可矶, 亦不孝也”。

四是要做到“谅亲”, 即谅解父母。孟子以大孝之至的舜为例, 主张谅解父母的过错。舜的父母不喜欢他, 这让舜非常痛心, 然而出于无奈, 也只能“往于田, 号泣于昊天”, 在父母面前依然毕恭毕敬, 尽心孝顺。他说:“我竭力耕田, 共为子职而已矣, 父母之不爱我, 于我何哉?”在舜贵为天子后, 给予父母的是最大的尊敬与孝, 即“以天下养”。舜能够不计较不喜欢自己, 甚至几次想害死自己的父母与弟弟, 仍然尽到儿子的责任, 对父母尽孝。真正做到了“父母爱之, 喜而不忘;父母恶之, 劳而不怨”, 可之谓孝之至也。

3. 孝及他人。

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根据仁的要求, 他提出了博爱天下的思想,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而“仁之实, 事亲是也”, “孝”作为“仁”的根本, 必然成为孟子所提倡的观念。孟子讲的孝也不仅仅局限于指家庭内部的子女父母关系, 还进一步扩展到指所有年轻人对长者的尊敬与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证明。这样形成一种全社会孝道盛行的良好风气。其实, 孝及他人也是孝敬自己父母, 保存自己父母的表现, 因为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

WENJIAOZILIAO

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耳。”可见加害别人其实就是加害自己的亲人, 同样是大不孝的行为。所以对其他人的尊敬与孝非常重要。

4. 作为子女, 千万不能有不孝的行为。

孟子在《离娄下》中写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 (肢) ,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 (纵) 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 四不孝也;好勇斗很 (狠) , 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将不孝的行为分为五种:其一是四肢懒惰、不务正业、生活没有保障, 当然就不可能管父母的生活;其二是沉迷于赌博、下棋、饮酒等不良嗜好, 游手好闲, 不管父母的生活;其三是贪图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其四是放纵自己的声色欲望, 使父母蒙受耻辱;其五是好勇斗狠连累父母, 使父母操心。此五种不孝表现都是不考虑父母的养育之恩, 皆被世俗社会认为是大大不孝的行为。

(二) 父母在死时, 应该“葬之以礼”。

孟子认为对待丧葬要超过养生,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为什么呢?根据朱熹在《孟子集注:离娄下注》中的解释:事生固当爱敬, 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 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 而必诚必信, 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所以孟子主张厚葬父母, “亲丧固所自尽也”, 要竭尽全力做好父母的丧事。“不以天下俭其亲”, “不以俭而慢其亲”。通过厚葬来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爱与孝心。但是他也主张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来为父母举办丧事, 而不是故意苛求。另外孟子十分重视棺木的选用, “古者棺椁无度, 中古棺七寸, 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后尽于人心。不得, 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 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 无使土亲肤, 于人心独无恔乎?”他尤其重视棺木的厚度, 这样才不至于使死者的身体接近泥土。

(三) 父母在死后应该守孝三年, 做到祭之以礼。

孔子提倡以三年之丧来怀念死去的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主张, 他说:“不能三年之丧, 而缌, 小功之察”, 即不守孝三年, 即使非常重视守孝三月的缌麻、守孝五月的小功等也会被认为不识大体。但是同时孟子又提出了权益之变, 如果确实不能守孝三年, 可适当缩短守孝时间, 但不可以无故这样做, 否者何以言孝。

孟子还主张要对死去的父母“祭之以时”, 表达对父母的怀念, “永言孝思”。

三、孝道的教育与培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人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 是人的天性, 孝正是人天生具有的良知、良能, 但是需要扩充与发展。“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加之各种现实的诱惑, 许多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使孝道的培养成为必然。

首先, 孟子认为学校德育是培养孝道观念的主要途径。对于孝的培养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的, 因为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方式。孝道教育的成效直接受学校相关教育的影响。所以, 孟子主张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孝观念的培养,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那样就可以“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同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明人伦”,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 皆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 小民亲于下”, 人伦的内容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由此不难看出人伦的首要标准是父与子的“亲”, 即孝要处理的关系, 学校教育将孝道教育排于首要地位。

其次, 家庭教育对于孝道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孟子提倡“易子而教”, 以达到不影响父子关系、不影响孝道实施的目的。父母教育子女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而相互埋怨, 而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责善”, 不利于父子关系的发展, 因为“责善, 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 贼恩之大者”, “责善则离, 离责不祥莫大焉”。

最后, 归根到底, 一个人能否具有孝的品质, 主要在于他是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孝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觉完善自身的修养。孟子在《尽心》中指出道德修养论的基本纲领:“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四、孝的时代价值

(一) 弘扬孝道是老龄化社会的必需。

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根据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人口占7%, 即为老年型人口类型。故得出结论,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养老制度还未完善。2012年新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问题, 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 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子女赡养父母, 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老人能否安然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子女是否行孝。这表明, 弘扬孝道是当今社会现实所需。

(二) 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歇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灵魂, 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弘扬孝道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三) 弘扬孝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现今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 实用主义、金钱主义成为主导观念, 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 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与缺失。人们的“善端”未得到扩充, 导致养老问题日益严重, 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农村, 主要表现为不养亲之“口体”, 由于经济条件差而不能给予父母基本的物质支持, 无奈之下出现了年迈老人拾荒的现象, 让“颁白者附带于道路”。在城市, 主要表现为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照顾老人, 父母只有被送往养老院, 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然而种种原因都不能成为不能尽孝的借口, 只要在内心深处有孝养父母的观念, 相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必定会将赡养父母放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古有“老二十四孝”, 今有“新二十四孝”。可见孝字无论在历史长河的哪个阶段, 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孝, 不仅仅是一种传统, 更是一种美行;孝, 不仅仅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践行。孝者行天下, 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立民, 译评.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2]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吴锋.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3 (2) .

[4]崔雪茹.浅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孝感学院学报, 2008 (4) .

孝道 篇5

国庆长假期间,我不仅外出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还记得在公交车上,我看见三位小学生模样的人在玩游戏,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小朋友上了车,她们环望四周,发现没有座位,只好站着。这时两位小学生模样的人站起来了,嘴里还说着:“阿姨,您坐吧!”中年妇女连连道谢。我不禁想到,为什么大人每次都教育我们要孝敬长辈,可他们自己往往就做不到呢?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孝敬天下所有的长辈。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其他老人,那么社会该多么和谐啊!

那天在爬山途中,我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他的妈妈说:“我实在爬不动了,我们下山去吧。”小男孩坚定地对他妈妈说:“不行,我们一定要爬到山顶,不能半途而废!妈妈,我们一起加油!”就这样,一路上只要他妈妈喊累了,他就鼓励他的妈妈,最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我不禁感叹:为什么大人每次都教育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可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呢?我觉得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有时也会疲惫,有时也会放弃,而我们作为子女,需要在他们疲惫时,打算放弃时,给他们鼓励,给予他们陪伴。孝顺不仅是一种行为,更应是精神上的支持。

孝道文化琐谈 篇6

敬老养老的核心是“孝”,《礼记》提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报养。”《孝经》对孝提出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具体来说:

奉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即子女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鸦知反哺,羊知跪乳。

敬亲孝道文化提倡对父母要“敬”,即孝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尊敬和爱心,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官有多大,财有多富,都应尽为人之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即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态度,愉快的脸色,委婉的笑容,要尊重老人的情感需要和意愿选择,理智宽容地对待老人。

立身《孝经》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子女要事业有成,父母就高兴,感到光荣和自豪。为国建功立业,为社会办事,勤劳节俭,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如果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是不孝之子。

侍疾衰老是人生必然过程,谁都有这一天。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父母高龄而担忧。要常将父母挂在心上,老人有病要及时看医生,倒水端药,精心照料。

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争于父。”即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能顺从应诤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不义,必要时还要大义灭亲,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品质,克服亲情大于法制的陋习,使社会正义不被私情所损害。

笑道中的孝道 篇7

一、从婴宁对王子服哭泣诉说看婴宁的孝道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曰:‘孝子之事亲,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事亲。’” (《孝经·圣治章》)

从儒家的这些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 封建道德中孝道最主要的义务就是“事亲”。事亲又包括两个方面:事生和事死。父母在世, 要事以养、敬;父母去世, 要事以葬、祭。下面看《婴宁》中的婴宁对王子服哭泣诉说的一段话:

一夕, 对生涕零。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 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 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 以妾托鬼母, 相依十余年, 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 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 无人怜而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 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婴宁对着王子服哭泣诉说就是希望王子服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孝道中最主要的义务“事亲”中的事死:父母去世, 要事以葬、祭。但是自己内心一直隐藏着这段秘密, 就是担心王家人害怕她们是狐妖, 不肯帮忙。并且对王子服说假如不怕麻烦不惜资费给鬼母改葬, 就会使地下的人消除这怨痛, 也使以后生养女儿的人不忍心溺死或遗弃孩子。最终获得了王子服的同情并答应了她的恳请, 完成了自己“事亲”的义务。

二、婴宁笑道中的孝道

笑本是人的天性, 是人性的纯真体现, 但笑也常是对异性调情的一种方式。婴宁正是通过笑来吸引和迷住王子服的, 或者说婴宁正是通过笑道来实现自己的孝道的。下面通过婴宁的笑来分析婴宁是如何通过笑道实现自己的孝道的。

有女郎携婢, 拈梅花一枝, 容华绝代, 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 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 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 笑语自去。

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方伫听间, 一女郎由东而西, 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举头见生, 遂不复簪, 含笑拈花而入。

这是王子服第二次看到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 又“遗花地上, 笑语自去”。“举头见生, 遂不复簪, 含笑拈花而入”。这些举动让王子服神魂丧失。王子服被婴宁的美貌和笑容所吸引, 同样婴宁也被文弱尔雅、眉清目秀的王子服折服了, 两人一见钟情。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 才破愁为笑;对王子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 把花遗在地上, 传递情意。其实婴宁知道眼前的这个文弱书生是一个饱读诗书, 通情达理, 完全能够实现自己的孝道“事亲”的人, 只要能主动抓住这次机会, 主动出击, 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穿花小步, 闻树头苏苏有声, 仰视, 则婴宁在上, 见生来, 狂笑欲坠。生曰:“勿尔, 堕矣!”女且下且笑, 不能自止。方将及地, 失手而堕, 笑乃止。生扶之, 阴捘其腕。女笑又作, 倚树不能行, 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 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 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 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自上元相遇, 凝思成病, 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 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 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 园中花, 当唤老奴来, 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 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 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 非瓜葛之爱, 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 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 婢潜至, 生惶恐遁去。少时, 会母所, 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 有何长言, 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 生大窘, 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 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 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 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 何讳之?”生恨其痴, 无术可悟之。

上面这段文字是王子服第三次见到婴宁笑的情景。婴宁通过笑声引来了王子服后, 对王子服的问话又故作痴呆, 不解共寝, 甚至似知非知, 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 岂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道, 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 婴宁生于深山幽谷, 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婴宁长成一个“天真无邪”、“笑态如花”、“心似水晶”的女子。在“空翠爽肌”的天地中呼吸的是大自然的灵气。她那心无城府、无拘无束的举止皆出于自然天性。但是她是农民的女儿, 她想以弱女代男行孝道, 但她的孝道不是《孝经》中“以孝事君则忠”中忠高于孝的孝道, 而是“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的孝道。“善事父母”, 以弱女代男行孝道, 这样才不会让“庶养女者不忍溺弃”。孟子说:“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 “顺亲即孝”, 认为无条件顺从父母意志, 是为子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婴宁虽然通过笑声来获得王子服的痴情, “我所为爱, 非瓜葛之爱, 乃夫妻之爱。”自己却只能在似知非知、似痴非痴中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愿意嫁给王子服, 以征得鬼母的同意。

庭后有木香一架, 故邻西家, 女每攀登其上, 摘供簪玩。母时遇见辄诃之, 女卒不改。一日西人子见之, 凝注倾倒。女不避而笑。西人子谓女意属己, 心益荡。女指墙底笑而下, 西人子谓示约处, 大悦。及昏而往, 女果在焉, 就而淫之, 则阴如锥刺, 痛彻于心, 大号而踣。细视非女, 则一枯木卧墙边, 所接乃水淋窍也。邻父闻声, 急奔研问, 呻而不言;妻来, 始以实告。爇火烛窥, 见中有巨蝎如小蟹然, 翁碎木, 捉杀之。负子至家, 半夜寻卒。邻人讼生, 讦发婴宁妖异。邑宰素仰生才, 稔知其笃行士, 谓邻翁讼诬, 将杖责之, 生为乞免, 遂释而出。母谓女曰:“憨狂尔尔, 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 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 必逮妇女质公堂, 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 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 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 虽故逗之亦终不笑, 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故事的转折点就是婴宁的这个恶作剧。嫁给王子服后不久, 婴宁就遭到好色之徒西人子的挑逗骚扰, 这在婴宁之前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是想象不到的。而这次事故, 却是因为她无邪而迷人的笑容引起。虽然婴宁凭借着自己的智慧, 轻施颦笑就严惩了西人子, 但这次遭遇却使婴宁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污浊和可怕。但是由恶作剧引起了官司, “邑宰素仰生才, 稔知其笃行士, 谓邻翁讼诬, 将杖责之, 生为乞免, 遂释而出。”婴宁知道自己的笑容差点让自己的夫君丢了性命, “由是竟不复笑”。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婴宁的笑虽遭非议, 但不管遇到什么挑战, 婴宁总是“略无骇意”、“亦殊无悲意”, 依然是痴笑不断, 毫无悔意。然而这次对西人子的恶作剧却让她改变了天性, 矢不复笑。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婴宁对社会礼法的认同, 或者说伦理观念在她身上的苏醒。我认为正是她的笑道差点让她的孝道无法实现, 因而改变自然天性。因为自从嫁到王家后, “昧爽即来省闻”, “操女红精巧绝伦”, 婴宁“笑处嫣然, 狂而不损其媚”, 渐渐地获得了包括王子服母亲、少女、邻女少妇、奴婢等的接纳和喜爱。这次对西人子的恶作剧遭到王母的斥责:“憨狂尔尔, 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 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 必逮妇女质公堂, 我儿何颜见戚里?”因此她只能让自己矢不复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保住在王家的地位。一旦自己的夫君被关押或处死, 她将失去王家人的信任, 自己孝道“事亲”中的事死:父母去世, 要事以葬、祭就根本无法实现, 还可能被赶出王家。

当王子服帮她实现了孝道后, “由是岁值寒食, 夫妇登秦墓, 拜扫无缺。”就连作者都认为“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即说笑是她的伪装, 她的本质是合于儒家孝道的伦理价值观和规范下形成的自然天性之美。一方面, 婴宁“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 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转变, 正是婴宁通过笑道来实现自己的孝道必然转变。婴宁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除了自己合于这一规范, 别无选择。另一方面, 作者又大书特书婴宁之笑, 对婴宁的不复往日有好梦难再的失落感, 对婴宁的音容笑貌怀念不已———这种感情从文末一句“女逾年, 生一子。在怀抱中, 不畏生人, 见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云。”尤其可以看出。所有这些, 反映出作者对笑道和孝道的思考和矛盾, 以及作者思想内部的深刻矛盾。

参考文献

[1]丁睿.《聊斋志异》中的孝道[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4, (4) .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聊斋志异鉴赏集[M].1983.12.

[3]葛昌璘, 婴宁.从“狐笑”走向“人笑”[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 (1) .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8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 笔者认为, 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 文明如何发达, 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 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 有文字记载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 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 它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及至今日, 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

笔者认为,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 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 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孝”最基本的含义, 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 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 这在中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 要求晚辈尊敬老人, 子女孝敬父母, 爱护、照顾、赡养老人, 使老人们颐养天年, 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 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 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 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融于民族意识, 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 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 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 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 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传统, 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弘扬孝道, 赡养老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 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 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事实上,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孝道。

第二, 修身养性, 融合家庭。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 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 失去孝道, 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今天倡导孝道, 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 可以长幼有序, 规范人伦秩序, 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 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 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第三, 报国敬业, 凝聚社会。传统孝道推崇忠君, 倡导报国敬业。《孟子》说:“内则父子, 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 孝道的观念可以规范社会行为, 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 调节人际关系, 从而凝聚社会, 使天下由乱达治。客观地讲, 孝道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 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虽然其中有封建消极的成分, 但也蕴藏着爱国敬业、报效国家的思想, 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于诸子百家, 历代都有损益变化, 但孝的思想和传统几千年来始终统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 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乃至成为全世界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孝道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一要深刻认识孝道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上形成共识, 明确孝道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需要。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是让全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需要。全国各条战线各个系统都应该认真梳理一下, 如何按照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道的要求进行弘扬和继承, 坚持常抓不懈、日积月累, 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二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经常。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设上要知行合一, 落到具体行动上, 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古语论述、孝道经典的学习。应该坚持从身边事做起、从日常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成大德, 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崇尚道德、诚信友善、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孝道文化的考评机制, 建立干部孝德考核制度, 落实好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还要搭建载体、策划活动、营造氛围努力打造“孝美中国”。

活动中探寻孝道教育之路 篇9

一、把握小学生的“孝德”现状

学校对2~6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对“孝”的内涵理解、对父母情况的了解、行“孝”的行为等等内容。从调查中发现, 小学生“孝德”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很多孩子“孝德”意识不强, 分享意识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孝德”状况不佳的原因

经过分析, 发现造成小学生“孝德”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1. 学校教育的“知行脱节”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虽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都有“孝敬父母”等要求, 但这种“孝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 相关主题活动往往时间短、流于形式, 不能长期坚持, 缺乏整体的、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综合教育。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不整体、系统的教育体系中, 只靠几次简单的孝道活动或教育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孝德”水平。

2. 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种家庭曾被人形容为“非常6+1”:六个大人宠着一个孩子。家庭中所有的资源优先向孩子倾斜, 对孩子的照顾也过于“无微不至”, 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 长期下去易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再加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很多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成绩, 对孩子个人品德包括“孝德”的培养和教育往往被忽视。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长期持续下去, 必然会导致孩子忽视对自己的孝德要求, 从而不会感恩, 没有孝心。

三、搭建校园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平台

调查让学校对小学生的孝德状况有了准确的认识, 从而为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开拓了思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三牌楼小学逐渐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校风是“崇孝、博学、自主、探索”, 其中以“崇孝”为首, 体现了学校对孝德的高度重视。学校的走廊里是学生在历次“崇孝书画大赛中”的获奖精品;每周一的集体晨会, 都有同学们在吟诵《弟子规》;周四的“快乐三小”广播台, 播送的是同学们用心记录下的感恩瞬间……

1. 编写孝德教育读本

学校精心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孝德故事、孝德儿歌、孝德箴言, 以及学生的崇孝日记、孝德主题班会等资料, 汇编成儿童孝道教育读本《孝心孝言孝行》, 作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学习成绩记入《成长手册》。同时编写了《孝心孝言孝行》孝道教育教师读本, 为教师开展“孝道”教育提供指导。

2. 构建孝德教育模式

(1) 故事中学习。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孝道。

(2) 规范中践行。学校制订的低、中、高年段《行孝准则》, 初步建立了适应本校学生践行孝德的标准, 使学生的行孝实践有了明确的依据。通过孝的践行, 把孝的行为不断强化成孝的习惯, 促进学生道德的自律和发展。

(3) 体验中教孝。“如果没有形成必不可少的道德情感也便没有个人的品德。”“孝”这个道德概念要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 情感体验是关键。因此我们在孝德教育中比较关注学生道德体验的强度、深度与频度。

(4) 评比中引路。学校开展“评孝”活动, 注重激励, 树立榜样, 引导学生敬义尚德, 促进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以“诚”“爱”之心履行孝德。

四、探究孝道教育的活动之路

除了提高小学生的孝德认识水平外, 学校还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孝德, 培养孝德。

1. 崇孝课堂。

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内容。如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课程中讲述孝德故事和孝道道理, 开展孝德教育;在班队会中开展以“孝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2. 崇孝活动。

一是读孝敬书。大队部号召学生收集、阅读古今中外的“孝德”故事, 感知孝德, 领悟孝德的重要性。各中队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并定期交流。学校组织了“崇孝故事大王”比赛, 参赛选手自导自演, 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孝德”故事。对队员们孝敬父母、尊师敬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做孝敬事。学校布置学生回家后要对父母做孝敬事, 如利用寒假过年的时间, 对父母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幅对联;在队会上, 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业绩, 讲父母的艰辛和爱自己的真实故事;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 谈自己的体会。开展给爸妈洗次脚, 替爸爸打领带等活动, 让父母感受自己的孝道;三是写孝敬文。大队部要求学生们将做的孝敬事写成日记在班内广泛交流。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编进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快乐三小”广播台“孝德教育”专栏, 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 展播本校学生自己撰写的优秀《崇孝日记》, 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肯定, 也是一种激励。在学生中开展“我怎样孝敬父母”的演讲比赛和作文竞赛

浅谈幼儿的“孝道”教育 篇10

一、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 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 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 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 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 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 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 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 帮老人家捶捶背, 做点家务事, 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 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 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 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 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 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 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 护蛋实验, “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 体会母亲的恩德, 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 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 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 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 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 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 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 怀孕的妈妈真累, 走路要向后仰, 不能跑, 不能跳, 吃饭时还往下掉, 睡觉时就更惨了, 左躺右躺都挤得慌, 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 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 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 而且保护了十个月, 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 躺着也不舒服, 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 那更是辛苦, 而且特别痛苦。可是, 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 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 孩子现在如何, 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 又要哺乳, 又要给孩子换尿布, 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 还要料理家务, 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 又困又累, 相当辛苦。所以, 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 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 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 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 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 庆祝生日, 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 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 进行“感恩母爱, 争做好孩子”教育, 让他们知道, 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 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 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 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 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 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 妈妈最痛苦, 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 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 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 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 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 作为教师, 我及时加以肯定, 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 长父母之志, 要让父母高兴, 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 不让父母伤心, 要学会守纪律, 克服不良习惯, 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讲述孝行, 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 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 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 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 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 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 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 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 以此强化孝道教育, 巩固教育效果, 扩大教育范围, 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 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 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 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 (或爸爸、奶奶、爷爷) , 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 为了我, 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 (爷爷) , 您小心点, 我来扶您!”“妈妈, 我是男子汉, 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 学着给妈妈按摩, 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 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 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 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

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做好孝道教育,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的父母, 爱同伴, 爱教师, 进而引发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这就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摘要:“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孝道”教育必须从三方面进行: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传统“孝道”如何继承? 篇11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汉文帝刘恒为母试药”、“仲由百里负米”、“董永卖身葬父”的事故,作为“孝道”的典范在坊间流传千百年。

而今,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虐老、弃老事件,面对众多“空巢”老人对“不孝”儿女的指责……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不是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每每出现此类事件,便不断的有声音站出来指责不孝者的行为,进而批评和反思当下社会的冷漠与“孝道”的缺失。

但稍加关注,我们又会发现,其实在我们身边也在上演着各种感人至深的“孝爱故事”。那些温情的片段、感人的场景,足以温暖我们因人情的疏离而逐渐变得冷漠的心。

于是,我们开始困惑,“孝道”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消退了?还是紧随时代的发展,而以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在传播?

在中秋、 重阳来临之际,我们希望寻找到一份可以解开心结的答案。

关注老年群体,不应只在重阳。

孝道文化、农村养老与公共财政 篇12

一、传统孝文化的涵义

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是传统孝文化的核心, 即“孝道”。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经历了一个从以孝敬父母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到移孝忠君的宫廷御用的演变过程。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敬老。何谓孝?《尔雅》中记载:“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指出, “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礼记·祭统》也将“孝”解释为赡养父母。在古代, 孝养父母还分为三个等级。《礼祭·祭文》中记载:“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养是“能养”。这是孝养的最低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这意思是指对父母只养不敬与养犬马没什么区别, 不算尽孝。如古代敬老在称谓上, 有“父老”、“父兄”;在礼仪上行有行礼, 坐有坐礼。《礼记·内则》记载:“凡养老……。五十养于乡, 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 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

追孝守孝。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这所谓追孝。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这是指守孝。《礼记·檀弓》所记:“丧之朝也, 死者之孝心也, 其哀离其室也, 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男尊女卑。孟子曾强调:“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韩非子·六反》中认为, 祀时举行各种仪式, 是为了顺孝子的孝心。记载“父母之于子女也, 产男则相贺, 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怀衽, 然男子相贺, 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 计长利也。”

移孝忠君。这是孝道伦理御用的结果, 属于政治范畴。开移孝忠君之先河是孔子。《论语·为政》记载:“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孝经》亦云:“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管子》卷20之形势解第六十四中有“惠者, 主之高行也。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忠者, 臣之高行也。孝者, 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

愚忠愚孝。“君虽不君, 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 子不可以不子”。“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二、孝道养老功能与农村养老保障

1.孝道养老功能与古代养老保障

从传统孝道涵义可知, 孝文化是一种以老人为中心的文化。在家庭中, 每位家庭成员都以尊敬老人为荣耀, 赡养老人为天职。扩展到社会中, 每个家庭又会因没有照顾好老人而被耻笑并视为耻辱。进而由点到面, 从孝敬自家之老, 到孝敬他家之老, 再到以老为尊。由此可见, 就养老而言, 传统孝道具有保障的功能和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功能。[2]

有史可证, 我国古代历代政府都没有专门的养老财政政策和制度, 但不能因此断言当时养老无为。相反, 当时通过弘扬孝道文化, 充分发挥孝道文化的凝聚功能和调控功能, 把养老负担转交给单个家庭。[3]首先, 封建政府在选拔官员时, 把孝专设为一门考试科目, 如汉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 使孝亲忠君建功立业达到了很好的统一。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所谓“尊者, 以理责卑;长者, 以理责幼;贵者, 以理责贱”的封建皇帝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人际关系主导理念。[4]其次, 统治者赐老人予物、予爵位、官衔。对老年免征租税。如《周礼》卷12中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 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 皆征之。其舍者, 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 皆舍, 以岁时入其书”。[5]就责任来讲, 政府在该社会保障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宜?从公共财政角度来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产品。政府的责任决定于社会保障制度产品的公共性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共属性是什么?已有的文献有以下观点:①公共产品说。②准公共产品说。③优效品说。④私人产品说。[6]笔者认为,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应主要看它是否满足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按照此标准, 强制性社会保障各项目的产品属性可见表1。由此可判断社会保障产品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政府的强制性, 社会保障产品具有非排他性, 但每增加一个人, 边际成本并非是零。

既然社会保障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那么, 它可以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由市场提供。在经济发达社会中, 企业和第三部门也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但政府和私人应属于第一层次的, 企业和第三部门是属于第二层次的。首先, 从尊重社会人权而言, 政府就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其次, 倡导社会分配正义, 弘扬本土文化, 构建本土特设社会保障制度。第三, 加强立法, 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保障情况的社会保障法。

3.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人口老龄化国家标准,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李辉 (2001) 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1999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 超过人口比例的11%, 并继续迅速增长, 现已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7]而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迅速, 比城市要快1.24个百分点。与城市相比, 农村老年人口数目比例更大, 这是因为65%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更引人注目的是, 由于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已有860万,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继续增大。毋庸置疑,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2) 城乡社会保障失衡。

陈光焱根据1991~2001年的数据测算出, 我国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只占人均GDP的0.18%, 而城市人均为15%, 高出农村的90倍, 见表2。[8]

(3) 工业反哺农业的需要。

由于多年来实行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 农村社会通过农产品“剪刀差”来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优先发展工业, 在工业内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2001年, 我国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已达到工业化中期的中间阶段, 同时, 也预示“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已经到来。免除农业税已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如果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会给农民更多实惠, 也可以扫除多年形成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盲区。

(4)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

目前,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特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 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10%左右, 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或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以下, 处在人口增长的第三阶段, 虽然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 但此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

四、新型农村养老的公共财政机制设计

1.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特色养老保障制度

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 “传统从来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 它既记录在历代典籍中, 也活在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动之中, 并直接影响着各项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 不管这些制度用什么样的现代名称”。[9]另外, 公民拥有受保障的权利,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 政府在保障这一权利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政府有责任采取强制性制度实行普遍养老保障制度。

3.加大财政支持,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赋予孝道新内涵, 实现孝道现代化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由财政资助为农民建立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 把敬老、爱老、养老列为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提高农村年轻人赡养老人的思想觉悟, 从而形成敬老尊老的文明新风。

摘要: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在中国古代, 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起到了支配作用。如今, 孝道的养老功能有所弱化, 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因此, 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公共财政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孝道文化,农村养老,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1]韩颖.我国社会保障文献综述[J].学术论坛, 2006, (08) .

[2]潘建锋.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6) .

[3]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学刊, 2006, (01) .

[4]何磊.传统文化中的“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1) .

[5]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杨辉.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责任的重新定位[J].统计与决策, 2007, (08) .

[7]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 2001, (01) .

[8]陈光焱.我国历代财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农业生物技术下一篇:通信保障工作相关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