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2024-07-01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精选8篇)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1

自从1937年Gabried Langfeldt最先使用分裂样精神病 (以下简称S F P) 的概念以来, 对其在疾病分类学上的地位, 及其与精神分裂症 (以下简称SP) 的关系的研究一直为精神病学界所关注, 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1], 在ICD-10、DSM-Ⅳ以及CCMD-3等国内外精神疾病分类中均被列入S P的亚型, 作为一个过渡诊断, 并依据病期的长短进行区别。本文将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5年元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中, 选取以分裂样症状为主, 急性起病, 病程未超过1个月者97例, 经1个月的临床观察, 再按CCMD-3[2]诊断标准进行重新诊断, 其中SFP42例 (SFP组) , SP45例 (SP组) , 其它疾病8例。

SFP组:男性18例, 女性24例, 年龄16~65岁, 平均 (28.54±9.85) 岁, 受教育年限1~14年, 平均 (7.35±4.86) 年;SP组:男性19例, 女性26例, 年龄16~58岁, 平均 (27.36±8.67) 岁, 受教育年限1~12年, 平均 (6.96±5.32) 年。2组间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研究方法

由2名高年资住院医师用简明精神病量表[3] (BPRS, 采用18项版本) 评定, 并收集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以及患者检查的合作程度 (以BPRS第1 4项>3分为不合作) 。

根据D S 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不良的4项特征:

(1) 在惯常的行为或功能最初出现可察觉有改变的四周内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2) 在精神病发作的高峰期存在意识模糊、定向障碍或神志迷惘; (3) 病前社交或职业功能良好 (大体评定量表评分在90分以上) ; (4) 不存在情感迟钝或平淡 (阴性症状量表中情感平淡评分≤2分) 。

2 结果

2.1 BPRS评定结果

SFP组焦虑抑郁因子及活力缺乏因子明显低于SP组 (P<0.05) , 思维障碍、激活性增高及敌对猜疑因子及B P R S总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伴有预后良好4项特征的比较

SFP组4项特征均显著高于SP组 (P<0.01) ;同一病人伴2项以上者SFP组35例, SP组仅3例,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2.3 其它特征比较

阳性家族史者:SFP组有26例, 而SP组有28例,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Schneider一级症状者:SFP组28例, SP组27例,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同一病人出现两条以上者, SFP组8例, 而SP组19例,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组中合作人数分别为:SFP组32例, SP组16例,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Langfeldt指出分裂样障碍具有病前适应良好, 症状突然出现, 且与特定的精神刺激有关, 存在明显的意识朦胧和情感症状, 有癔症样或偏执色彩, 预后良好;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具有经典的慢性和衰退病程[1]。

本研究表明, 焦虑抑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以及Schneider一级症状在同一病人出现两条以上, S F P与S P有显著差异, 说明两者在症状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在思维障碍、激活性增高、敌对猜疑、BPRS总分、家族遗传史以及Schneider一级症状出现的频度却无明显差异, 说明两者在临床上可能仍有一定的联系。

目前流行的国内外精神疾病分类I C D-1 0、D S M-Ⅳ以及C C M D-3等均将其列入S P的亚型, 作为一个过渡诊断。本研究显示两者除病期外, 在症状学上仍有一定的差异, 若仅依据病期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 而不考虑上述临床特征, 则可能有包含异源性病人, 与Beiser的研究结果类似。建议今后在制定诊断标准时, 不仅要考虑病期, 还应根据临床研究, 制定临床症状学标准。

参考文献

[1]胡赤怡.分裂样障碍:诊断信度与效度[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1, 18:1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81.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2

计志宏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摘要:中华传统孝道内容十分广泛,但家庭伦理是其主要方面,其内涵包括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等。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凝聚成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和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道德教化、家风建设和家庭养老等功能。

关键词:中华孝道;伦理精神;社会功能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和伦理体系的基础。在传统社会中,孝道通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和知识分子的理论化而不断完善,又通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成为凝聚中华传统伦理精神的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特征

“孝”原本是人们内心所固有的一种情感,将这种情感付之于实践就是“孝道”,孝道就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还与专制制度和宗法制社会相结合,形成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伦理规范。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传统孝道一般指封建社会的孝道。为了区别,把社会主义的孝道称之为新型孝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非常宽泛。

1孝道既是父子间爱与敬的基本情感,也是一个人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孝道既可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内部关系,又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君臣之间的关系。但从总体上看,其家庭伦理精神仍然是其主要方面。1 本文是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项目“中华民族孝道传承与家庭养老问题研究”(YB2014007);曲靖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论”(JPKC201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善事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也就是说子女无论在如何时候,都要怀着爱心赡养和侍候父母。从“孝”的造字结构来看,它由“老”和“子”构成,老在上,子在下,意指子女要背负、照顾年老的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1],并且“事父母,能竭其力”。荀子也说:“能以事亲谓之孝。”因此,竭尽全力奉养自己的父母,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就是孝。为了保证奉养父母的物质条件,孔子提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2]孟子的方法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魔,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3]因此,赡养父母,侍奉双亲,使父母衣食无忧,是中华孝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含义,也是子女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第二、敬亲爱亲,使父母身心愉悦。侍奉双亲,这是孝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孝,还在于对父母的尊重和敬爱。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爱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认为,仅仅做到物质上养活父母,还不是孝顺,而是对父母的不尊敬态度。因为,单纯养活父母和养犬马没有什么分别。孔子云:“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仅仅替父母做事,让父母吃好穿好,有美酒菜肴,这也不难做到,最难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多跟父母交流,对父母和颜悦色,使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孝道的体现。要怎样才能做到养孝、敬孝和善事父母,儒家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孝道要求。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等。《孝经》对此做了专门的总结,提出孝敬父母的五点标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可见,只有把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情感上的敬重相结合,从养到敬,“养”“敬”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第三、传宗接代,使家庭后继有人。在中华孝道中,无论是养亲还是敬亲,前提是要后继有人。因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使家庭及宗族能够延续传承,使先祖得于祭祀,这是中华孝道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易经》云:“天地之大德口生”,生命的延续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传宗接代,使父母后继无人,即使父母照顾得再好,父母也死不瞑目。“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莫过于绝祀。”(《魏书•李孝伯传》)生儿育女是孝行之首,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子嗣。没有子嗣就不能敬养父母,传宗接代,扬名显亲。因此,传宗接代是子女报答、安慰长辈最好的方式,也是孝道的重要表现。第四、建功立业,使家族荣耀得以彰显。《孝经》开宗明义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服侍父母,让父母衣食之忧,并且从内心发出真挚爱敬使父母心情欢畅,此乃孝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德业有成,在服务于国家社稷,最终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这才是孝道的最终目的。传统孝道关于家庭伦理精神中的最高层次,就是继承祖先遗址,建功立业,成就事业,从而光宗耀祖、显扬父母。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宗法制一直影响深远,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家族的门第,父母的权势是庇护子女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因此,家庭中最为荣耀的事情,莫过于子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求得功名,从而振兴家门,显扬门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大丈夫必须从小要自强卓立于世,行正道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所称誉,流芳千古,使父母的声名得于彰显,家族得于荣耀,使社会受益,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要求。

第五、移孝为忠,使个人得以青史留名。中国封建社会,“君”和“父”经常联系在一起,君臣关系往往被比喻成父子关系。“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 《孟子·滕文公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韩非五蠹,“贤君之治国,犹慈父之治家”等都是把君比作父,臣民比作子,其目的就是要天下的臣民把君主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敬爱。子孙对父母的敬爱是孝,臣民对君主的敬爱是忠。臣民以对待父母之孝心去忠于君主。这就是移孝为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总之,传统孝道从亲子关系出发,其内容从家庭走向家族,再到国家、社会,逐次延伸,形成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伦理道德体系,渗透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孝道的伦理精神

中华孝道观念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有的,但最初的孝观念只是一种自然敬亲、爱亲的感情.这种原始、朴实的孝道意识随着西周的建立,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之中,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孝从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对孝道进行新的改造,将孝和仁、悌相结合,强调孝的教化功能,并“移孝为忠”,将孝道伦理扩大到政治领域,使孝道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并凝聚了从家庭、社会到国家等各方面的传统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宗法制的基础之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而在家庭伦理中,父子、夫妇、兄弟关系是最基本关系,而贯穿在三者之间的基本精神是爱。爱是一切伦理关系产生的感情基础,它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需要、关爱等。而这种爱的情感,正是中国传统孝道所蕴含的基本伦理精神。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情感,缘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热烈的爱,这种爱是自然产生的,是天性。正如诗经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父母生育子女,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和子女血脉相通,子女从小对父母产生依恋的感情,长大以后反哺父母,这就是孝,也是世界上最真诚、最自然、最强烈的爱的体现。同样,父母结合才有子女,父母的结合,就是夫妇关系,而兄弟的生命,皆有父母所给,对父母之爱必然扩展到夫妇和兄弟之间,并延伸到整个家庭和家族。广义的孝还被提升到对动物、植物,对所有生灵的爱,北宋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就是对父母的爱惠及到天下万物。传统孝道中所蕴含的以爱为核心的伦理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

第二、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精神。忠,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中华孝道中蕴含的政治伦理精神。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是家族血缘的基础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导致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直接同一,国家的政治原理和家庭的伦理精神是一致的,政治建立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之上,家庭伦理直接上升到国家政治伦理,形成伦理政治。而这种伦理政治的基本精神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的。易经强调有父子然后才有君臣。君为国之父,子女对父母的孝必然延伸为对国家的忠,在家孝敬父母,在国忠于君主和人民,家国同构完成了孝道由家庭伦理走向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的转换和过度,这便是所谓的“移孝为忠”。一切道德要求从孝道开始,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由最初

[6]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引申出君臣关系,由最初的个人意识的家庭伦理规范转化成国家的统治意志和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并成为中华孝道中的政治伦理精神。

第三、以“和”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精神。和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所努力随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心灵和谐,而在这三者之中,社会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因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出发点是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家庭。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内部存在着父母与子女、丈夫和妻子、兄长与弟弟之间的关系。家庭外部还有邻里、乡党、亲戚等关系。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都需要调整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孝道从和的基本伦理精神出发,确定了一系列调节彼此关系的伦理原则,成为协调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粘结剂,从而为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孝道的社会功能

传统孝道在传承发展中,历经封建思想的改造和污染,其精神已发生蜕变,产生了许多封建因素,但是不可否认,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很多优秀伦理思想观念,蕴涵了许多超越时空的普世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功能。

第一、道德教化功能。“孝,从其产生之初,本身就具有教化意义。”[7]在传统社会中,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是每个人道德教化和修养的基础。儒家认为,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而这一切都是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子女是父母孕育而生,天性使然,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所有的爱,抚养子女成人;而子女生下来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父母之爱,也必然会产生对父母的爱和敬。这种爱敬父母的情感,这就是一切道德教化的开始和基础。同时,儒家把传统孝道和仁爱联系起来,认为孝是仁的起点,人们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出发,进而爱他人,爱自然万物,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为核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道德教化。这样,孝道就由最初的个人孝敬父母的行为,升华为儒家人生道德的最高原理的“仁”的层面,并成为“仁”之本。传统孝道不仅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教化,更注重对人们道德实践的培养。父母生我养我,自己成年以后就要从行动上对父母施爱、施敬。由此启蒙,陶冶情操,加强道德实践,从而把自己培养成忠于国家、爱戴他人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孔子坚决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篇 第六条)在传统社会,孝道成为人们强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家风建设功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杨树桐《家风漫谈》)。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家庭和家族的兴衰,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引领家庭成员健康成长。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把“齐家”看作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而“齐家”就是指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建设就是从孝道开始的,“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正家风,首在行孝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无论从孝道观念,孝道内容以及孝道教育的途径上都对家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家风建设的宗旨上,孝道作为立身之本,在家风建设中处于根本的地位,强调“立身以孝悌为本”,“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明·姚舜牧《药言》);在家风建设的内容上,古人把孝道的爱亲、敬亲以及建功显亲等内涵作为家风建设的主要思想,培养家庭成员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家风建设的途径方法上,也借鉴传统孝道教化中以身立教、注重践履等做法,要求父母和长辈加强自身孝德修养,以身示范,为为家庭成员树立孝德规范榜样。此外。传统家训十分注重在生活实践中从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孝德品质。

第三、家庭养老功能。养老实质上就是谁为老人提供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养老的基本形式是家庭养老,而孝道思想始终是家庭养***俗的基础,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养老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的呈现形式,氏族内部的养老是通过氏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扶持、相互关心朴素的氏族心里和自发形成的反哺意识来维系,这也是孝道中养亲、敬亲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个体家庭经济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在宗法制度的社会环境中,宗族中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思想便渗透在家庭之中,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孝道道德体系,使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家庭道德,更成为一种社会上人人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受到家庭和生活观念的双重制约。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国家的介入和文人的推崇,把孝养父母的家庭道德上升为法律道德规范,国家出台法律维护孝道观念,并强烈推行家庭养老。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家庭养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宪法和法律,剔除了传统孝道中的封建糟粕,建立了家庭平等的新型代际关系。同时又保留了孝道中的家庭养老的功能,使家庭养老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4][5][6]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7,p17,p17,p3.[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6.[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10.[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195.作者简介:计志宏,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The ethical spirit and social function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Ji Zhiho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Qu 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City, Yunnan province, 655011

Abstract: The Chinese filial piety has substantial content.But the family ethics is its main aspects, including make good treat parents, set parents up for life, make parents happy by love and respect, having successors by procreating kind, Highlight family glory by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success, etc.Filial piety ethics has gone through great chang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It converted into “love” centered family ethic spirit, converted into “sincerity” centered political ethics spirit and “peace” centered social ethical spirit.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household construction and family supporting, etc.Keywords: Chinese filial piety;Ethical spirit;Social function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情感障碍患者、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身体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50例情感障碍患者中男37例, 女13例, 年龄23~53岁, 平均年龄 (36.4±4.2) 岁, 受教育年限 (7.4±2.8) 年, 病程平均 (6.5±2.1) 年, 职业:工人8例, 干部5例, 农民33例, 待业、个体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情感障碍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情感障碍症患者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 评分测试, 由两名专门的医师按照规定的指导进行。操作能力:填图、图片排列、数字符号、木块图、图形拼凑;语言能力:算术、数字广度、常识、词汇、领悟、相似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 aP<0.05;bP>0.05

3 讨论

目前,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已成定论[1]。情感障碍约占精神科情感障碍的50%左右, 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狂躁发作、睡眠障碍、自知力不全、食欲改变等症状, 且从影像学研究发现情感障碍患者脑局部区域存在异常, 为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不全提供有力依据[2]。

本研究表明,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情感障碍症患者语言能力整体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但操作能力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 情感障碍症患者一样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表现在思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功能存在障碍, 可能与额叶受损有关;在语言表达和对问题理解等方面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综述所述, 情感障碍症患者存在部分认知功能障碍, 以操作能力损伤为主, 在临床上对于区分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与情感障碍症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50例情感障碍患者、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 评分测试。结果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情感障碍症患者存在部分认知功能障碍, 以操作能力损伤为主, 在临床上对于区分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症,认知功能障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试

参考文献

[1]何传才.病程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关系.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45.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均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在研究前对研究方法和目的有所了解,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电脑随机抽取的方法, 将其分为使用利培酮的A组和使用阿立哌唑的B组, 各50 例。A组中, 男25 例, 女25 例, 年龄25~61 岁, 平均 (43.67±12.37) 岁。B组中, 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24~62 岁, 平均 (43.71±12.4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A组患者使用利培酮进行治疗。若患者为首次住院治疗, 利培酮的初始剂量为1 mg/d, 口服, 随后2 周内,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若患者为再次住院治疗, 应先对患者进行为期2 周的药物清洗, 清洗后, 按照首次住院治疗的剂量给予患者利培酮进行治疗。利培酮的使用剂量应控制在6 mg/d以内。

1.2.2 B组B组患者使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若患者为首次住院治疗, 阿立哌唑的初始剂量为5 mg/d, 口服, 随后2 周内,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若患者为再次住院治疗, 应先对患者进行为期2 周的药物清洗, 清洗后, 按照首次住院治疗的剂量给予患者阿立哌唑进行治疗。阿立哌唑的使用剂量应控制在25 mg/d以内。

两组均进行为期8 周的治疗, 治疗期间可适当使用抗胆碱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 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价, 痊愈, 即PANSS评分减少幅度≥ 75%;显效, 即50% ≤ PANSS评分减少幅度<75%;有效, 即25% ≤ PANSS评分减少幅度<50%;无效, 即PANSS评分减少幅度<25%[2]。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 B组为9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体重增长幅度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A组患者的体重增长幅度为 (2.17±0.42) kg, 较B组 (1.39±0.23) kg更加显著,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普遍认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和个体的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病情往往会反复发作, 病程迁延不愈,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较为不利[3]。因此, 寻求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分别使用利培酮和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利培酮是一种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能够对多巴胺受体进行抑制, 从而起到有效抗精神病的效果, 其椎体外系副作用较少, 但服用后容易使体重增长[4]。阿立哌唑是一种5-HT1A受体激动剂, 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起到抑制作用, 从而具有抗精神病的效果, 且其椎体外系副反应较少, 同时还能使多巴胺的分泌维持正常水平, 从而减少由于多巴胺分泌改变而导致的体重增长[5]。研究结果显示,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 B组为9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A组患者的体重增长幅度较B组更加显著 (P<0.05) 。这说明, 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均较为显著, 但阿立哌唑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均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且安全性较高, 但服用利培酮的患者体重增长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徐筠, 李朝, 王慧芳, 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0 (1) :35-37.

[2]冯连启.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 (7) :975-977.

[3]许庆文.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的临床效果对比[J].医药前沿, 2013, 3 (23) :62-63.

[4]高泰嵩.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阴性症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2 (9) :1305-1306.

“精神分裂”的星巴克 篇5

星巴克在自己的咖啡店里扩充除了咖啡之外的其他饮品的确是聪明之举, 第一可以强化“第三空间”的定位, 第二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意概率, 所以我们从星巴克的第三次换标之中清晰地知道星巴克的战略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换标之举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现在, 星巴克显然并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英明决断, 而是又画蛇添足地开始售卖了速溶咖啡VIA, 据说还卖得不错, 长期以来“黑猫白猫理论”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仍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 搞钱嘛, 用得着那么认真吗?只要真金白银捞到手里, 就算成功。

如果说这是大多数缺乏理性的国内企业的观点, 无可厚非, 我也无需来说长道短, 但想想一向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的小资星巴克这么做, 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最起码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星巴克的进步, 而是堕落。堕落得只顾“搞钱”了。

VIA所锁定的对手

我们看看星巴克的VIA是怎么干的, 从国外的推广范例来看, VIA并不是针对雀巢的速溶咖啡展开对速溶咖啡210亿市场大饼的分割, 我们看到的是VIA跟自己现磨咖啡的品质对比, VIA一再强调, 冲泡后跟自己的现磨咖啡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VIA价值的参考对象是专业的咖啡, 从认知理论来说, VIA的对手决定了其档次, 如果VIA的对手是雀巢的速溶咖啡, 那么VIA就是一个消费者所认定的“速溶咖啡” (低端咖啡) 。但显然星巴克不会这么做, 因为这样做拉低了星巴克的身段, 在这方面星巴克仍然是很慎重的, 所以星巴克选择了跟自己现磨咖啡对比, 这样VIA的身价才不会丢格, 才可以卖出普通速溶咖啡的好几倍价钱, 整个星巴克品牌也不至于沦落。

VIA的生意来源

这样思考原本没有错, 可是星巴克过分得意于赚到的钱, 而忽视了VIA的生意来源, VIA锁定了自己的现磨咖啡为参照, 那么到底是哪群人买VIA呢?我想一定是关注咖啡品质超过关注方便性的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一定是星巴克原来的消费者较多, 而不会是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 因为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一定是把方便性以及价钱作为首要关注目标。说得明白点, VIA赚的这点钱仍然是赚星巴克的老顾客的钱, 而非雀巢速溶咖啡的老顾客。所以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用担心210亿的大饼会被星巴克分去一部分。星巴克赚的仍然只是自己长久积攒下来的那点阴德。说得更明白点, VIA是个“啃老族”, 吃的是星巴克品牌的老本。VIA现在的盈利只是提前预支了星巴克的品牌储蓄。

不要忘了星巴克品牌常年积累的那些“打包客”, 这些对星巴克的咖啡有依赖的人才是星巴克的20%的核心顾客, 是他们的忠实造就了星巴克80%的盈利, VIA的广告诉求, 最可能打动的是他们。这些“打包客”如果时间充裕一定会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徜徉的, 如果时间不够, 他们才会采取“打包”来解决问题, 这样VIA的主要生意机会就成了截取打包现磨咖啡。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VIA的价位, 也刚好是星巴克现磨咖啡减去座位费的价格, 我们无从得知, 这些是经过星巴克精确计算好的, 还是误打误撞上的, VIA卖的不是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而是现磨咖啡的打包外卖机会。

星巴克一方面在它的店里普及推广其他饮品, 弱化咖啡的概念, 另一方面创造了VIA, 方便他的核心顾客离开星巴克咖啡店, 回到办公室或者家里冲泡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如果我们看星巴克的单一行为, 都容易理解, 而这两个举动加在一起, 的确让人费解, 但既然两个举动放在了一起, 就一定有自己的逻辑, 当我们把两个举动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时候, 这个结果让我们吓了一跳, 那就是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里, 其所吸引的是“非咖啡”人群;而VIA所倡导的举动却是鼓励星巴克的“主力咖啡”人群离开“第三空间”, 方便回到办公室或家里喝咖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拉客”, 一个“清场”, 第三空间在拉进“新欢”, 清退“旧爱”, 而VIA就是打发“旧爱”的“安慰品”。

如果星巴克不是这个目的, 那它在同一时段的两个举动又作何解释呢?

或者在未来, 我们看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咖啡的香味越来越淡 (并不意味着现磨咖啡消失, 而是比重越来越小) , 它仅仅是个纯粹的空间, 成了一个与仙踪林、绿茵阁一样什么都卖的餐饮机构 (为了高铺租什么都得干) ;而钟情于弥漫着咖啡香味的老顾客只能冲泡VIA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遥想当年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星巴克也不失为一种“妥善之举”, 毕竟“新欢”和“旧爱”都给了妥善安排。

品牌“精神分裂”

可问题是, 星巴克在这种“新欢”与“旧爱”的交接中, 已经彻底被搞得“精神分裂”, 这种“精神分裂”从星巴克一出世就有遗传隐患, 就是星巴克的核心定位, 我们知道有关星巴克的关键字是由“空间”和“咖啡”组成的, “现磨咖啡”与“第三空间”是水乳交融的。无论你是从“现磨咖啡”端口进入还是从“第三空间”端口进入星巴克, 你都不会感到别扭。

可是现实的铺租和其他经营成本的增高, 压力逼增, 要拆散“空间”与“咖啡”这对基因组合, 小资氛围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 从“空间”的容量来看不及仙踪林、绿茵阁之类能涵盖更多生意机会;从“咖啡”角度来看, 连麦当劳都利用“垃圾时段”来卖咖啡。他们都在“肢解”星巴克的生意, 所以星巴克在这多重压力下, 唯有采取“分身术”来获取更多的赢面, 星巴克从“分身术”里或许能获取更多生意, 可是从品牌的角度看, 却是精神分裂的。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空间”, 而VIA的存在却是在强化“咖啡”的信号, 这对于“空间”来说就是一种混淆。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咖啡”, 而星巴克的此次换标分明强化的是“空间”, 对于以现磨咖啡+VIA速溶咖啡为识别核心的消费者来说, 星巴克的“空间”完全成了累赘。

无论是星巴克的空间“新欢”, 还是咖啡“旧爱”, 他们在看星巴克时一定带着疑惑, 一定觉得星巴克是精神分裂的。最起码在现有阶段是“精神分裂”的。不要说他们, 即便是我们这些多数旁观者, 也感觉到奇怪, 我们不但读不懂星巴克的套路, 也无法判定星巴克代表什么, 而一个“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如果是这样, 下一步星巴克会怎样呢?它极有可能用星巴克去代表“空间”, 用VIA去代表“咖啡”, 用两个品牌来经营,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 可是“空间”内还卖不卖咖啡, 空间内的咖啡是以谁来命名?又将会滋生新的混乱。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FP者为2003.6-2005.6期间我院出院病例中符合CCMD-3[1]SFP诊断标准者138例, 经2-4年的随访观察, 其中维持SFP诊断者98例, 其中男40例, 女58例;年龄为17-40岁, 平均 (25.1±6.2) 岁;病程0.3-1月, 平均 (0.89+0.53) 月, 再随机抽取同期首次住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者140例, 男66例, 女74例;年龄为16-43岁, 平均 (26.2+5.2) 岁;病程为3月-22年, 平均 (3.34±4.53) 年。以上两组除其病程存在差异外, 余项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阴、阳性症状的认定根据Andreason关于阴、阳性症状的定义[2]逐一认定。统计SFP和精神分裂症阴、阳性症状出现的频率, 经卡方检验, 进行各项症状的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阳性症状

有阳性症状者SFP96例 (97.96%) , 精神分裂症132例 (94.29%) , 二者无显著差异 (χ2=0.27, P>0.05) 。但前者妄想显著多于后者 (P<0.01) , 两组阳性症状的比较详见表1。

2.2 阴性症状

有阴性症状者SFP86例 (87.76%) , 精神分裂症116例 (82.86%) , 二者无明显差异 (χ2=O.54, P>0.05) 。但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减退及兴趣或社交缺乏等症状后者明显多于前者 (P<O.05-O.01) , 两组阴性症状的比较详见表2。

3 讨论

SFP是由Langfeld于1937年首创并使用于临床, 其目的是为了将真正的精神分裂症与SFP区分开来。当时认为这种患者具有病前适应良好, 症状突然出现且与特定的精神剌激有关, 存在明显的意识朦胧和情感症状, 癔症或偏执色彩, 病程短预后良好, 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具有较为经典的慢性和衰退病程[3]。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比较, 各种观点分歧较大[3], 如Makanjuola (1987) 报告两者的PSE、BPRS及Scheider一级症状频度都无明显差异;Solorary等 (1987) 研究也发现, 两者的思维障碍没有本质的区别。近来研究显示[6,7], SFP与精神分裂症不仅存在病程上的差异, 而且存在症状学结构的差异。金卫东等[4]研究认为妄想出现率在SFP中最高, 而几乎所有的阴性症状出现率并不高, 在精神分裂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情感淡漠;伍业光等[5]研究亦认为:最终维持SFP诊断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特点是前者阳性症状多、阴性症状少。本文经过对维持SFP诊断者与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的比较分析发现, 阳性症状中妄想前者显著多于后者 (P<0.01) , 而幻觉、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式障碍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P>0.05) ;阴性症状中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减退及兴趣或社交缺乏等症状后者明显多于前者 (P<O.05) , 与上述的Makanjuola和Solorary等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而与金氏及伍氏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种结果表明SFP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症状学结构的差异, 故作者认为, CCMD-3将SFP与精神分裂症分开是较为适宜的, 但将其放入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中的作法值得商榷。建议在分类中把SFP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并制定其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以便于把对SFP的研究引向深入。仅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8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96-100, 103-111.

[3]夏镇夷, 徐韬圆, 张明园, 等.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93.

[4]金卫东, 藏德馨.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分裂样障碍阴性和阳性症状的再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 6:4-5.

[5]伍业光, 王漠桂, 侯强民.分裂样精神病86例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 28 (2) :111.

[6]何宏炜.分裂样精神病与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l6﹙3﹚:158.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高血压,护理,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导致其活动减少、生活无规律、肥胖及意志要求减退等, 伴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常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27~65岁, 平均 (40.6±13.5) 岁。病程6~22年, 平均 (13.6±7.17) 年。入院时检查无其它器质性疾病, 精神分裂症符合C C M D-3的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 (W H OZ S H) 治疗指南中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

2 分析

2.1 否认心理

这些患者长期住院, 精神病病程呈慢性迁延, 一般缺乏自知力, 谈及当初入院时的情节耿耿于怀, 否认自己患病。

2.2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

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 对治疗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即使有时自觉不适, 也不主动叙述, 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2.3 不良生活方式

如过量吸烟。

2.4 精神过度紧张

高血压病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 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关。它的发生可以说是身心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有时偶尔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引起患者的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 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2.5 肥胖

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病例中有85%的患者因少动、贪食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肥胖。

2.6 个性特点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具有一些特征性的人格, 他们对事物非常敏感, 对于惊吓反应过度, 性情急躁, 多疑、好生气, 激动时情绪难以平静, 而紧张情绪对高血压影响很高。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舒适感, 包括病房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安全、整洁、舒适, 精神的医疗护理技术等;通过工作人员特别是护士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 为患者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愉快感等精神环境。

3.2 稳定患者的情绪

根据各个患者的病情特点, 采用不同的接触方式, 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心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尊重患者的权利, 使其获得被尊重、被接纳和安全感, 逐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防止有冲动伤人或情绪不稳者对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影响。

3.3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 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 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注意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 积极防治药物副反应, 避免产生惧药心理。通过观察患者在各种治疗中及日常活动中的表情、言语、行为动作, 了解掌握其疾病情况、心理状态和对治疗所持的态度等。针对不同情况做好支持、鼓励、暗示、疏导等心理护理。

3.4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了解每个患者疾病知识缺乏的程度及现存的护理问题,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护理措施, 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 引导其积极配合而治疗, 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3.5 指导患者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忌烟酒, 并适当参加一些工娱活动,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做到劳逸结合。

3.6 加强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避免暴饮暴食。对于肥胖者要控制饮食量, 忌贪食, 并增加运动量, 控制体重。

4 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干预3个月后, 40例精神分裂症伴高血压患者中, 有37例血压恢复正常, 有效率92.5%。

参考文献

[1]陈彦方, 李舜伟.脑部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137.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8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24岁, 因“抽搐6h”于2010年3月5日收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体查:T 38.0℃, P 130次/分, R 25次/分, BP180/90mmHg, 神志模糊,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mm, 对光反射灵敏, 口唇稍发绀, 颈强直, 四肢肌张力增高, 左上肢及手掌肿胀, 急诊带入口咽通气管。既往有精神病史。予心电监护、吸氧、吸痰、补液对症治疗, 查CHE200U/L, 即转ICU治疗。予机洗胃。追问病史, 诉左手背有注入农药。即予左手背切开减压, 留置右股静脉行床边单泵血液灌流术, 应用阿托品、碘解磷定等处理, 予3月7日病情稳定后转入我区。体查:T 37.0℃, P 96次/分, R 20次/分, BP 107/70mmHg, 神志清,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mm, 对光反射迟钝。带入右股静脉置管, 留置尿管, 左前臂肿胀, 见散在性淡黄色水泡, 未破。予心电监护, 吸氧, 护肝、护胃、抗感染、支持及应用阿托品治疗, 左手掌予换药处理。3月23日病情平稳, 血CHE 4622U/L。情绪稳定。已拔除右股静脉置管及尿管。左前臂水泡已痊愈, 但左手掌仍然肿胀, 转手外科治疗。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及时给氧, 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随时清除呕吐物及痰液, 并备好气管切开包, 呼吸囊等, 严密观察瞳孔和意识状态变化, 记录生命体征、尿量。发现以下情况及时做好配合抢救的工作。

(1) 若患者出现胸闷, 严重呼吸困难, 咳粉红色泡沫痰, 两肺湿音, 意识模糊或烦躁, 提示发生急性肺水肿。 (2) 若患者呼吸节律出现不规则, 频率与深度也发生改变, 应警惕呼吸衰竭。 (3) 若患者意识障碍伴有头痛、剧烈呕吐、抽搐时, 应考虑是否发生急性脑水肿。 (4) 若患者神志清醒后又出现心慌、胸闷、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唾液明显增多等表现, 应警惕为中间综合征的先兆。防止反跳发生 (急性中毒后2~8d) 。了解全血胆碱脂酶化验结果, 及动脉血氧分压变化[1]。

有机磷中毒的死因主要为呼吸衰竭, 其原因是肺水肿, 呼吸肌瘫痪或呼吸中枢抑制所致, 故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极其重要。及时予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机, 防治感染应早期应用抗生素, 输液可加速毒物排出, 并可补偿丢失的液体, 电解质, 纠正酸碱平衡和补充营养。

2.2 用药护理

置浅静脉留置针, 按医嘱准确、及时用药。保持输液通畅, 防止发生静脉炎, 避免在患侧上肢输液。

2.2.1 抗胆碱药

阿托品化的观察,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谵妄、抽搐、瞳孔扩大、昏迷等阿托品中毒症状以及是否突然出现呼吸增快、血压升高、出汗、散大瞳孔开始变小, 或胸闷气短, 唾液明显增加等反跳现象。及早发现, 报告医师, 给予相应的处理。阿托品开始剂量宜大, 尽快达阿托品化, 适量的阿托品维持可使中毒症状逐渐缓解, 但过量或不足都直接影响疗效。在使用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脉搏、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详细记录呼吸道分泌物有无增多或减少, 皮肤有无出汗, 有无腹痛、尿潴留等。熟悉阿托品化的标准: (1) 瞳孔散大; (2) 颜面潮红; (3) 腺体分泌减少, 口干, 皮肤干燥; (4) 心率加快, 每分120次左右; (5) 肺部音减少或消失[2]。

当出现阿托品化, 则应报告医师减少阿托品剂量或停药观察。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胡言乱语、皮肤潮红、高热、心动过速、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提示阿托品中毒, 应及时停用阿托品继续观察, 必要时使用毛果芸香碱进行拮抗。

2.2.2 胆碱酯酶复能剂

此类药能使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 改善烟碱样症状如缓解肌束震颤, 促使昏迷患者苏醒, 目前常用药物有碘解磷定, 氯解磷定和双复磷, 使用复能剂时应注意副作用, 如短暂的眩晕, 视力模糊或复视, 血压升高等, 解磷定剂量过大时, 可有口苦、咽痛、恶心, 注射速度过快可致暂时性呼吸抑制。

2.3 心理护理

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走动或干扰, 同时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 避免对患者的指责或过分关心。进行各项治疗及操作均做好解释工作, 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及治疗费用问题。指导家属陪同, 多鼓励患者建立自信心, 放松心情。继续按医嘱定时给服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患者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自己于左手背注射有机磷农药,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家属交流, 了解患者情绪, 耐心了解患者自注农药的动机, 有机磷农药的来源、种类、服用量及具体时间。护士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促使其摆脱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消除其心理障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予24h留陪人, 防止再次自杀。

2.4 左手创面的换药予观察

左手背予切开减压, 排除农药。左前臂水泡予碘伏消毒后予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 外涂碘伏, 保持干洁;协助医师予左手掌换药。注意观察手指血运情况。避免在左上肢输液。抬高左侧上肢, 制动患肢, 观察左上肢的局部症状, 注意指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等, 剪指甲, 保持手指功能位, 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手指运动 (手指伸屈运动) 。观察伤口敷料无渗血及渗液, 如敷料渗血及渗液过多, 及时报告医师更换敷料[3]。

2.5 基础护理

予卧床休息, 加床栏, 防坠床。保持病区环境的安静;床单整洁, 舒适。行口腔护理, 每天一次, 预防口腔感染;协助生活护理, 每天予床上擦浴2次;予留置尿管, 准确记录24h尿量,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行会阴抹洗, 1次/d, 防止逆行感染。拔除尿管前先夹闭尿管, 每2~4h开放1次, 每次30min后夹闭, 使膀胱充盈和排空, 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拔除尿管后继续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2.6 饮食指导

入院时予禁食, 患者神志清醒后予清淡流质饮食 (粥水、鱼汤、米汤等) , 半流质 (瘦肉粥、面条、云吞等) 后改为普通饮食。指导多饮水,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鸡蛋、鸡肉、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 , 增强抵抗力, 促进机体恢复。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周俊英.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5C) :894-895.

[2]李萍.39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32.

上一篇:流入人口下一篇:术前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