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孝道的作文

2024-06-21

与孝道的作文(共12篇)

与孝道的作文 篇1

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例如,宽容,诚实守信……而我却推崇——“孝”。

俗话说:“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虽然我们还是示成年人,还不需要赡养父母,但是决不能对父母大不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们现在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现在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善事父母日孝。”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孝敬父母,长大了可能会在遗弃老人的跑道上出现“大名”,走上被告席。

现在,我们虽然不必“香九龄能温席”,但是从小懂得“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服其劳,忧其疾”是十分必要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孝敬父母要从小时做起。

与孝道的作文 篇2

关键词:孝道,和谐农村,方法与途径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它长久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 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 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 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着力继承、传播千年传承的孝道传统。

历代以德治国者, 必以孝为本, 以德化民者, 必以孝为义。孔子曾经说过,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孔子还说,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 , 对于孝道阐述得更加清楚。古人的事亲之道, 今人未尝不可以借鉴。孙中山在1924年指出, “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 便排斥旧道德, 以为有了新文化, 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 如果是好的, 当然是要保存, 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孙中山选集》) 。

近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 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和谐。而传统孝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孝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等观念受到冲击。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 他们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老人们自己单独生活, 有的还要耕种农田、抚养孙辈, 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他们身边无人, 年老体弱, 在生病染灾时, 生活便不能自理。据一则新闻报道, 在一个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乡下, 有一位老人死在家里四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当子女们被告知赶回家时,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

其二, 缺乏精神上的孝敬慰藉。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 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有的子女认为对于父母的赡养只要不冻着、不饿着, 就是尽责了, 有的甚至连这种起码的责任也没有尽到。

在古代, 先贤非常鲜明地批评这种观点,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於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这说明孝之本意也包括尊敬老人和关心老人在内的。所以, 孝敬父母, 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子女与父母分家居住, 平常很少往来, 甚至过年过节, 也疏于问候。其实, 人到暮年, 吃穿住用已不太讲究, 对物质享受没有多大奢望, 而是余年无多, 生命不再的无奈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落和精神上的空虚寂寞需要慰藉, 这并不需要多少金钱就可以做到的事, 而很多人却做不到。

其三, 少部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部分人重利忘义、金钱至上, 不尽孝道。在农村许多家庭中, 吃得最差的是老人, 穿得最破的是老人, 住房最旧的是老人, 下地干活、照管孙辈的也是老人。有的子女认为, 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应该由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 人们的社会保障将越来越广泛, 一部分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会逐步实现社会养老, 但是, 所有的老人都由国家包养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将来全部实现社会养老, 主要途径也应该是保险养老, 自己年轻时做好年老的准备, 购买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就是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也应该以自筹为主。即便这样, 家庭还会存在, 血缘关系还存在, 亲情也割舍不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家庭养老仍然是社会的主流, 所有做子女的, 都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其四, 失去一个良好的道德评价大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那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 相互监督和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 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 他们即使不孝敬老人, 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

如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现老者得其乐、建设和谐新农村, 经验证明,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 要建立农村孝道规范。孝道既要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 还应有体现这些观念和精神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从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实践来看, 孔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侧重于观念层面的建构, 而《礼记》、《孝经》、《二十四孝》则是传统孝道的具体规范或典范行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孝经》, 虽然不足两千字, 但影响非常广泛, 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依靠它得到了广泛传播, 深入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孝道建构和传播的这些成功经验, 来建立农村孝道规范体系。

农村孝道规范的建立, 关键需要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有所作为, 按照“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 总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好的做法, 提出农村孝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二, 要加强农村孝道教育宣传。孝道要深入人心, 关键在于抓好教育。一是开展家庭孝道教育, 通过成年人的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使家庭成员从小养成尊老、敬长、互爱、互让等美德, 使他们懂得父母是自身生命之源, 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培养其感恩之心, 并树立“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和谐理念, 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可以贯穿孝道教育。教育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提倡孝道教育, 并及时修订教材, 在德育教科书、语文、历史等教材中增加孝道的内容。三是国家和社会把孝道教育宣传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 乡镇、村、组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至关重要, 应采取措施在广大农村营造讲孝、行孝的舆论氛围。

第三, 要督促农村孝道落实。孝道的落实, 一靠舆论监督。在农村, 基层政权组织、群众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载体并引导群众口碑, 表彰先进, 批评落后, 建立弘扬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二靠典型引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当代孝子”等评选活动, 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 基层组织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对这些典范予以表彰, 社会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 从而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实践孝道的激励机制。三靠检查督促。开展对孝道和新的乡风民俗的实践情况的摸底调查和检查、评比, 并纳入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四靠健全法制。孝道的要求, 很多也是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和规定, 因此, 健全法制、依靠法律、采取积极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抚养、赡养纠纷, 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 也是推动孝道落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弘扬农村孝道, 建设和谐新农村, 就是要让当代农村中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婿、为人妻者懂得, 除了金钱, 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履行孝道就是要在双亲健在时, 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们晚年过得幸福愉快。不能如民间流传的“生是根草, 死是个宝”, 须知“千金散尽还复来, 亲情往而不可还”。珍惜亲情, 善待亲人,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而且坚持下去, 既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也不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 (下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孝道与精神的分裂 篇3

假若一个家庭是极端家长制的,那么故事常这样发生:权力狂(常是父母,偶尔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极力向下施加压力,让别人服从于他。因各种资源掌握在他手中,并且他偏执地追逐这一点,于是家庭成员纷纷顺从,最后,精神最弱小的,就成了这个权力结构的终端受害者。

终端受害者的精神非常苦闷,他向家人诉说,但家人因为怕麻烦或恐惧,没有一人支持他。相反,他们都说爱他,并说权力狂的一切疯癫行为都是出自爱他。他发现他的痛苦没一个人理解,且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该痛苦,他应快乐,并感恩权力狂。于是,他饱受折磨的灵魂被驱逐到一个角落。假若他将这些痛苦展现到外部世界,只会被视为“异端”“疯子”“精神病”。

可以想见,在特别讲孝道的地方,一个孩子,最容易成为权力狂家庭的受害者。他被父母伤害,但所有家人说,父母是爱你的,你不该有痛苦。到了社会上,大家也这么说。去看书,书上也这么说。最后,他只能分裂。

有时,是一个学生受了老师的伤害,但学校不会给他支持。回到家,父母也说,老师虐待你是教育你。书中也这么说。最后,他也得分裂。

在严重重男轻女的社会,一个女性,也容易有这样的结果。她的痛苦,不能到任何地方诉说,任何人都会用一套奇特的、绕了很多弯的逻辑来告诉她,别人没有错,错在你。

我写这些文字,绝非说,所有的精神分裂都源自这种现象,我只是看到,我了解的一些内心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的人,活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对他们而言,系统性的被迫害妄想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家庭或社会,构成了一个否定他打压他乃至迫害他的系统。

所以,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也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制造分裂。

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而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你以为,把虐待说成爱,或让他在伤害中看到爱的存在,是为了让他看到所谓的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

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的源头在于极度糟糕的母婴关系。这也可以理解为,婴儿期的重要感受是,不能被母亲看到,不能被确认,于是这些感受就成为破碎的裂片,婴儿的自我功能不能包住更谈不上整合的裂片。

不尊重个人的感受,而要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历来都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经典现象。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它不仅在法律上要求孩子赡养父母,还要求孩子精神上照顾父母孤独的需求。赡养,是事实层面的东西,法律需要做这样的界定,而后者则是情绪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法律也要管,这就是管太多了。

并且,它大有这样的气魄—— 不管父母怎么对待过孩子,孩子都得不理会自己的感受,无条件孝顺父母。这也是对人的感受不尊重且过多干涉的表现,它终将先制造精神的分裂,而后制造家庭的分裂,而不是促进和谐。

江西无锡市77岁的老太太储某,成了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一个受益者,她状告女儿女婿,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最后胜诉。相关的报道中,她的女儿默然矗立着,女婿则勉强牵着老太的手,周围人则有千般表情,但没有一个是清晰的愤怒或清晰的喜悦,因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若父母不够爱孩子,亲密建立不起来,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只是一个面子上的东西,而不会有实质的亲密。以下这一案例,就是例证:

重庆一九岁女孩,没按照父亲要求摘菜,被父亲训斥;反驳,遭父打耳光。但在学校,竟被老师教导,在一千人面前向父亲下跪并求原谅,显然,这是在女孩心里制造巨大分裂。虽然网络上对这种教育一片骂声,但最初报道此事的《重庆商报》仍然称此事很感人。常在这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难免会逃避常回家看看的事,而法律,管得太多了。

与孝道的作文 篇4

今天,堂姐又回来了,堂姐工作忙,一个月只回来一次。由于自小独立,所以有我父母养大。如今,每次回来都左一袋右一袋地回家看望我门,有时还往父母口袋里塞点钱,但爸妈每次都不会全要了,只是心意地收一点。

堂姐长大了,事业有成。现在这样算是报恩吧!她是一个孝顺女,每次我都在旁边看着她给爸妈赛钱。有时也会看着有份。我十分羡慕她。她每次回来我们一家人都很开心。

有一次,我终于憋不住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姐姐给他钱也不全收了,还说她笨呢?妈妈给了我一个很以外的答案:“你还小,不会懂的.。妈妈受的是她哪孝顺之心。而不是看在她钱多的份上,假若你将来好像你堂姐那样,事业有成,久而回来聚一聚,一家人吃顿饭,我就开心了。”那一霎,我的脑子里装满了孝顺女的字眼。

在我的想象中,做一个孝顺女是很容易的,但我想到平时喜欢闹脾气的我,跟孝顺女还有一大段距离呢!

事后,我很少闹脾气了,因为妈妈所受的孝顺并不是用钱衡量的。我知道,小淑女要从小做起。作为中国人,应以百孝为先。每当到了爸妈的生日,我和哥哥都会协助堂姐,一起给他们快乐。

现在,长大了,我也知道孝顺女不易当。有时真的被妈妈骂个落花流水时,真的不愿意做一个孝顺女。因此,我从现在起要孝顺父母,将来我想我一定会比堂姐孝顺他们,给他们的快乐一定会比堂姐给他们的多。

写孝道的作文 篇5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孝道的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孝道的作文 篇1

老在上,子在下,祖先不但创造了这个字,还让我们悟到了孝的内涵。

而今天我看了《20xx年最美孝心少年》给了我很多启发,一句话说的好,“我们众里寻你,爱是唯一指引,”我记住了这些名字:“乐观的黄风、坚强的赵文龙、时刻微笑的吴林香、永不放弃的徐沁烨、自信的林章羽、卖烧烤的高雨欣……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雨欣,雨欣8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左手残疾,雨欣她撑起了整个家,她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可他还获得了小学毕业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当我看到她每天出去卖烧烤被烫伤了手,还说不疼时,我眼睛湿润了,我想,我在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干,而她却无微不至得照顾妈妈,当我早上还在被窝里睡懒觉时,而她已经起床帮妈妈干了很多家务,中午我回到家时,妈妈已经给我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而她回到家,却是在厨房里忙碌的给妈妈做饭,晚上,我在被窝里做香甜的梦时,而她还在外面辛苦的忙碌着,……在妈妈生病时给她做了两三顿饭,而她却坚持了三年,我佩服她,佩服她那种不离不弃、乐观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

是啊!孝心无价,我以后也要学习她那种面对困难坚强积极的心态,让我们一起孝敬父母,让世界开满孝心之花。

写孝道的作文 篇2

孝顺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深处向父母亲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底,相信自己有功成名的那一天,可以尽孝。

可是,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考验,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的情,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长久的等待。

父母走了,孝顺也跟着走了,带着对我们处在异乡的挂念走了。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遗憾。

可能,有些事情,当父母正年轻时,我们无法懂得他们所做的事,当我们懂得的时候,他们已不在年轻。也学,有些事情可以弥补,但“孝”不可弥补。

“孝顺”是忘不了的情,“孝顺”是无法重演的幸福,“孝顺”是生命与生命的重逢口,但“孝”断裂了之后,永无连接。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定要把握,因为他们经不起等待……

写孝道的作文 篇3

当我们享受阳光的时候,是否想过感恩?当我们品味佳肴的时候,是否想过感恩?当我们默默索取的时候,是否想过感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朋友,感恩,我们不该忽略.感恩自然,我们不该忽略.春天,我感谢鸟儿为我高歌,感谢花儿为我绽放;夏天,我感谢烈日给我以磨练,感谢暴雨给我以洗礼;秋天,我感谢飒飒的秋风,感谢无边的金色的稻田,感谢勤劳的农民伯伯;冬天,我感谢雪花为我飞舞,感谢狂风为我呼啸.然而,总有一些贪得无厌的人不懂感恩.他们乱砍滥伐,污染蓝天,污染河流,向大自然肆意掠夺.一时的横财助长了贪念,于是,天空不再蔚蓝,溪水不再清澈,沙漠取代了森林

感恩父母,我们不该忽略.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感恩父母吧!因为,在我们伤病时,是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们回家后,是父母给我们递上美味的菜肴,在我们失意和徘徊时,是父母始终坚定的支持着我们,给我们点上一盏前进的明灯.感恩父母,我会给工作后的父母递上一杯热茶,帮劳累的父母做家务,我还会好好学习,让父母的脸上永远是微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父母,我们怎么能忽略?

感恩老师,我们不该忽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敬爱的老师,又怎么不是无私奉献的春蚕和蜡炬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耕耘,老师用汗水将我们浇灌.是的,老师也有严厉的时候,老师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但是,老师给我们更多的又何尝不是爱和关怀呢?我也曾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学生,也没少让老师生气.可现在想起,我又是多么的后悔呀!想想老师吧,熬夜工作的是他们,声嘶力竭的是他们,受气最多的也是他们;想想我们自己吧,老师所期待的回报仅仅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呀!我敬爱的老师.我们不该忽略.朋友是箭头,是岔路口中指引方向的箭头;朋友是扶持,是困难面前硬挺我们的扶持;朋友是朵花,是只会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鲜花;朋友是太阳,给我们以温暖,以光明

家风孝道的作文 篇6

想必小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小黄香九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父亲身上。天冷了,他就给父亲暖被窝,等父亲的被窝暖热了再回到自己冰冷的被窝里;天热了,他给父亲铺凉席、扇蚊子,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睡个安稳觉,自己却满头大汗。

读完小黄香的故事,我突然脑海中闪现出爸爸的身影,平时爸爸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就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有一年爷爷生重病住院,爸爸为了照顾爷爷,几天几夜没有离开爷爷的病床,人消瘦了许多。

每年到冬天烧暖气的时候,爸爸总会亲自把爷爷奶奶接到我们家来,嘘寒问暖,还会和他们聊聊老家的人和事,每当这时,爷爷奶奶都会很兴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且只要爸爸晚上有时间,就坚持给爷爷洗脚。并且总是先调好水温,亲自把洗脚盆端到爷爷跟前,细心的问水温合不合适,然后一边和爷爷聊天一边搓洗着,每当这时爷爷都会露出幸福、满足的微笑,这个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爸爸对我说:有爱的孝才是百善之首,一个有教养的人定会爱他的父母!由爱发出的孝是无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爱会在家庭中滋养成长,化成为浓重的孝,让孝成为一种爱的传递,让我们都不知不觉爱着自己的父母。

孝道文化、农村养老与公共财政 篇7

一、传统孝文化的涵义

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是传统孝文化的核心, 即“孝道”。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经历了一个从以孝敬父母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到移孝忠君的宫廷御用的演变过程。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敬老。何谓孝?《尔雅》中记载:“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指出, “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礼记·祭统》也将“孝”解释为赡养父母。在古代, 孝养父母还分为三个等级。《礼祭·祭文》中记载:“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养是“能养”。这是孝养的最低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这意思是指对父母只养不敬与养犬马没什么区别, 不算尽孝。如古代敬老在称谓上, 有“父老”、“父兄”;在礼仪上行有行礼, 坐有坐礼。《礼记·内则》记载:“凡养老……。五十养于乡, 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 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

追孝守孝。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这所谓追孝。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这是指守孝。《礼记·檀弓》所记:“丧之朝也, 死者之孝心也, 其哀离其室也, 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男尊女卑。孟子曾强调:“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韩非子·六反》中认为, 祀时举行各种仪式, 是为了顺孝子的孝心。记载“父母之于子女也, 产男则相贺, 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怀衽, 然男子相贺, 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 计长利也。”

移孝忠君。这是孝道伦理御用的结果, 属于政治范畴。开移孝忠君之先河是孔子。《论语·为政》记载:“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孝经》亦云:“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管子》卷20之形势解第六十四中有“惠者, 主之高行也。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忠者, 臣之高行也。孝者, 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

愚忠愚孝。“君虽不君, 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 子不可以不子”。“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二、孝道养老功能与农村养老保障

1.孝道养老功能与古代养老保障

从传统孝道涵义可知, 孝文化是一种以老人为中心的文化。在家庭中, 每位家庭成员都以尊敬老人为荣耀, 赡养老人为天职。扩展到社会中, 每个家庭又会因没有照顾好老人而被耻笑并视为耻辱。进而由点到面, 从孝敬自家之老, 到孝敬他家之老, 再到以老为尊。由此可见, 就养老而言, 传统孝道具有保障的功能和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功能。[2]

有史可证, 我国古代历代政府都没有专门的养老财政政策和制度, 但不能因此断言当时养老无为。相反, 当时通过弘扬孝道文化, 充分发挥孝道文化的凝聚功能和调控功能, 把养老负担转交给单个家庭。[3]首先, 封建政府在选拔官员时, 把孝专设为一门考试科目, 如汉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 使孝亲忠君建功立业达到了很好的统一。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所谓“尊者, 以理责卑;长者, 以理责幼;贵者, 以理责贱”的封建皇帝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人际关系主导理念。[4]其次, 统治者赐老人予物、予爵位、官衔。对老年免征租税。如《周礼》卷12中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 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 皆征之。其舍者, 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 皆舍, 以岁时入其书”。[5]就责任来讲, 政府在该社会保障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宜?从公共财政角度来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产品。政府的责任决定于社会保障制度产品的公共性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共属性是什么?已有的文献有以下观点:①公共产品说。②准公共产品说。③优效品说。④私人产品说。[6]笔者认为,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应主要看它是否满足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按照此标准, 强制性社会保障各项目的产品属性可见表1。由此可判断社会保障产品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政府的强制性, 社会保障产品具有非排他性, 但每增加一个人, 边际成本并非是零。

既然社会保障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那么, 它可以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由市场提供。在经济发达社会中, 企业和第三部门也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但政府和私人应属于第一层次的, 企业和第三部门是属于第二层次的。首先, 从尊重社会人权而言, 政府就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其次, 倡导社会分配正义, 弘扬本土文化, 构建本土特设社会保障制度。第三, 加强立法, 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保障情况的社会保障法。

3.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人口老龄化国家标准,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李辉 (2001) 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1999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 超过人口比例的11%, 并继续迅速增长, 现已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7]而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迅速, 比城市要快1.24个百分点。与城市相比, 农村老年人口数目比例更大, 这是因为65%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更引人注目的是, 由于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已有860万,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继续增大。毋庸置疑,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2) 城乡社会保障失衡。

陈光焱根据1991~2001年的数据测算出, 我国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只占人均GDP的0.18%, 而城市人均为15%, 高出农村的90倍, 见表2。[8]

(3) 工业反哺农业的需要。

由于多年来实行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 农村社会通过农产品“剪刀差”来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优先发展工业, 在工业内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2001年, 我国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已达到工业化中期的中间阶段, 同时, 也预示“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已经到来。免除农业税已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如果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会给农民更多实惠, 也可以扫除多年形成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盲区。

(4)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

目前,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特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 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10%左右, 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或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以下, 处在人口增长的第三阶段, 虽然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 但此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

四、新型农村养老的公共财政机制设计

1.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特色养老保障制度

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 “传统从来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 它既记录在历代典籍中, 也活在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动之中, 并直接影响着各项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 不管这些制度用什么样的现代名称”。[9]另外, 公民拥有受保障的权利,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 政府在保障这一权利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政府有责任采取强制性制度实行普遍养老保障制度。

3.加大财政支持,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赋予孝道新内涵, 实现孝道现代化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由财政资助为农民建立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 把敬老、爱老、养老列为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提高农村年轻人赡养老人的思想觉悟, 从而形成敬老尊老的文明新风。

摘要: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在中国古代, 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起到了支配作用。如今, 孝道的养老功能有所弱化, 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因此, 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公共财政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孝道文化,农村养老,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1]韩颖.我国社会保障文献综述[J].学术论坛, 2006, (08) .

[2]潘建锋.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6) .

[3]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学刊, 2006, (01) .

[4]何磊.传统文化中的“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1) .

[5]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杨辉.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责任的重新定位[J].统计与决策, 2007, (08) .

[7]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 2001, (01) .

[8]陈光焱.我国历代财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孝道与现代人格 篇8

肝有药用价值,纯属天方夜谭,而一个对人体解剖一无所知的农妇,挖自己的肝竟轻松得就像摘个桃子,这样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当欧风美雨伴着坚船利炮袭来时,摇摇欲坠的表面上是帝国的政治版图,更深重的危机,是积弱积贫的精神信仰世界。屈居人下的愤懑和图强的焦灼,首先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回眸和拷问,甚至是彻底地否定传统的“刨祖坟”。这种冲动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有文化哲学内蕴,也有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意识,更杂糅了20世纪民粹主义的道德激情。

仅就孝道而言,到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学生斗老师,儿子斗父亲,甚至亲属间人人自危或者落井下石,历史走到这儿,传统的道德伦理关系已经荡然。

到今天,我们发现周围的孝道早已日益稀薄,甚至在贫困的山村都能依稀嗅到丛林法则的气味。近年来,年轻人忙于在韩剧中追星,一些中老年人也沉湎其中,但二者的兴奋点大约毫无共同之处。我想,后者寻找和痴迷的,其实是家庭或人际关系中分明的伦理秩序,以及这种“天然”秩序下的温馨与和谐。这曾经是我们的祖产,韩国人是从咱们这儿进口的,但在人家那儿依旧青葱着,在“娘家”却只剩了几许枯枝,可胜浩叹!

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意思是说,人这种动物跟禽兽是差不多的。关于人,西方还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叫猴子穿上了裤子。这条“裤子”,简单说来就是一套文化软件系统。儒家的忠孝和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国人用了2000年的文化软件,并创造过令人眼热的辉煌。当然,它有老化和僵化的趋势,与时更新是必要的,全盘否定却是不科学的,更是危险的,就像一个性急的外科大夫要把病人的血全部换掉。

考察各国文明史,尤其是亚洲四小龙,一个基本事实是,只有那些更多保存了传统的社会,才可能是自新能力更强的社会,而彻底否定传统的民族,在前行的路上无一例外都如履薄冰。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当我们中间有更多的孝子孝女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现代公民。如果更多的人把打爹骂娘视同儿戏,则我们大约只能走向血腥的丛林。

文化的最终产品是人格,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无一例外都能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统一于一身:蔡元培曾在年青时“割股疗亲”,但并未妨碍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开明并卓有建树的北大校长;胡适是全盘西化派,但他对自己的小脚夫人始终非常尊重,并成为一时佳话;鲁迅是激烈的,但他并未摒弃传统的美德,对待母亲的态度一如传统的孝子。

高中关于孝道的作文 篇9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母親節,老師讓我們回家後為媽媽洗一次腳后,寫上一篇“為母親洗腳后的感受”的作文。回到家后,我也沒有為母親洗腳,到晚上寫作文的時候,頭腦中一點頭緒也沒有,怎麼辦呀?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到,索性就從網上抄了一篇來寫,在第二天,我交給老師后,老師說我寫的棒,進步突飛猛進,富有真實情感,並且在課堂中當範文讀了我的作文,。之後,我的頭腦中有一絲絲的羞愧閃過。不過,之後也隨風飛走了,因為我想:我抄就抄,我就不信就只有我一個人抄,哼!

現在,我踏進了初中的校門,我感到很開心,因為我有幸來到了77班,有幸接受了師艷龍老師的教導,每天在教室中接受《弟子規》的教育,每天宣讀感恩詞及七十七班建班原則,並且我們把孔老夫子請到了教室中,為他三鞠躬。同時也同過老師的教誨,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孝”的蘊含和真諦。其中,在《弟子規》中所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則須順承……”在這些裡面所講到:父母叫我們,我們要立刻去,不要慢慢吞吞的,父母責怪我們,我們要虛心接受,心中不要有不滿和反抗。所以,我們要孝順父母,孝順老人的化,就要做到,無論我們在做什麼,都要為他們着想,都要順着他們,不要讓他們在為我們操碎了心,傷透了心,從而有了白髮的出現。

孝道的作文450字 篇10

外婆看见我们回来了,脸上洋溢出了笑容,那副假牙也露出来了,朝着屋里喊:“芬芬她们回来了!芬芬她们回来了!”我看见他们的背驼了,头上的银发也增添了不少。他们已经不再像往常那么精神了。

夜幕降临,我给外公端洗脚水,他拍拍我肩膀,慈爱的说:“小雪,你长大了,懂事了。”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低头给外公洗脚,外公脚上的老茧更厚了,想必他肯定干了许多农活。外公洗完了脚,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全身上下轻松了许多,一天的疲惫也消散的无影无踪了。

第三天早上,我们要回杭州了,外公外婆依依不舍地道别。我们坐上了车,老人强挤出笑容跟我们说再见。车在路奔驰着,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老人脸上挂满着晶莹的泪珠,挥着手跟我们告别。

掘尾龙传说与孝道伦理和移民情结 篇11

关键词:掘尾龙传说;拜山;清明节;移民;游子

一、一个巨大的故事圈

在岭南,广为流传一个“掘尾龙拜山”的传说故事。其雏形可追溯到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年)沈怀远《南越志》中的《端溪龙母》: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常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馀,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馀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尝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日:“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日:“此龙子也,联德之所致。”乃使以玄硅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馀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媪陨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此后唐代的《岭表录巽》,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洪武诏书》、清代“钦定”的《渊鉴类涵》等都有文字著录。这一传说讲述的主旨是掘尾龙(“掘”为粤语,即“断”的意思)湧沙移墓葬母,并解释一种叫“龙掘尾”船的由来。

再上溯至晋代顾微的《广州记》,则记载了掘尾龙的另一个版本的传说:“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应为“裂”——笔者注)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这一传说和前面的故事讲的都是今广东德庆县悦城镇著名的龙母传说。不同的是,本传说是解释“龙掘见,境大丰”的气候现象。这两个传说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龙拜山”的情节,但后世“掘尾龙拜山”传说的主要内容已隐含其中。

至清代,“掘尾龙拜山”型传说已广为流传。较早记载的有广东佛山人吴研人在《札记小说》中的《广东秃尾龙》:

粤中有秃尾龙之说,相传某童子,豢一小蛇,蛇渐长,至室不能容,乃纵之溪涧中,而断其尾日:“将以为识验也。”既而蛇成龙,以秃尾故,不能升天,每飞腾至半空中即复下。其飞腾一次,必大风雨为灾。光绪初(在丙子、丁丑之间,时余尚稚,不及忆其真矣),三月初九日之灾为最巨,覆舟以百计,死伤人畜以千计,广州慧具,为市一空,至有以缸瓮殓者,诚奇灾也。当难发时,余方随族老扫墓花县,舟次赤泥(地名),舟子忽惊告秃尾龙起,急维舟大树下,人则避至岸上。舟人遥指日:“是秃尾龙也。”望之,第见天际黯云一段而已。俄而风雨大作,雷电挟冰雹至,一时顷即止,花县幸不成灾。

该传说点明了掘尾龙出现的时间在清明扫墓之时,暗示掘尾龙拜山扫墓,路过之处,带来风雨冰雹的自然灾害。这一解释和晋代顾微所录迥然而异,可能是因时代变迁、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天气差异所致。但掘尾龙为亲人拜山扫墓的情节已经出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学人对口头流传的“掘尾龙拜山”传说多有搜集,如余兢的《掘尾龙——台山的传说》、陈文治的《掘尾龙出状元》、温仇史的《掘尾龙拜山》等,这些传说异文多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粤语地区。在广州市,该故事还被演绎成歇后语“掘尾龙——搞风搞雨”。在新会市又衍变成《掘尾龙出巢》。

近年来,这一类传说在广西亦有所搜集。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娅仆与特掘》、《龙母传说》《特掘扫墓记》《秃尾龙的故事》《秃尾龙》和《特掘的故事》。它们构成了“掘尾龙拜山”类型传说的粤语方言传承圈,也是该类传说的核心圈。而后,该传说由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三省传播,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圈。

二、“掘尾龙拜山”与孝道伦理

“掘尾龙拜山”的传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动人心弦,就在于它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敏感的神经——孝道伦理。孝的原初意义是尊祖敬宗,其施孝的主要方法就是祭祀。《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礼记·中庸》也说:“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敬其所敬,爱其所爱,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种孝是通过祭祀祖先而使后人常存追念先人之思。在后人看来,先人并没有走远,他们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冥冥之中还与后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祭祀来实现的。

“拜山”粤语是扫墓、上坟的意思。清人方浚颐的《清明诗》写道:“又过清明节,君归为拜山。不知宦游者,何时故乡还?”他在作注时说:“粤人呼墓祭日拜山。”

查阅地方志资料,最早在道光十年(1830年)已有记载:“‘清明日’,插柳于门。或戴于鬟髻。一月中,或谓墓门开。扫墓郊行,谓之‘踏青’,又日‘拜清’,日‘拜山’。”

以后的地方志时有记载。如《增城县志》记:“‘清明日’,插柳于门。始前五日竟一月,多于此时墓祭,日‘铲地’,日‘拜山’,或日‘挂纸’。”

《四会县志》载:“始前五日竟一月,多于此时墓祭,日‘铲地’,日‘拜山’,或日‘挂纸’。”

“掘尾龙拜山”传说着力传达的便是这种尊祖敬宗的孝行。在传说中,当龙子远离家门,龙母便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龙母老死家中,而龙子却身在家外,这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所以,龙子要赶回家奔丧,他一路上哭哭啼啼,带来狂风暴雨,正是失去亲人时而自己欲不在亲人身边的痛苦心情的表现。俗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传统中国人最引以为悲痛的所在。对那些漂泊在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游子,其悲痛之情更无法言说。用以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龙子萦浪转沙以移墓,每当清明时节便来给亲人扫墓。寄托了对故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的哀思,也是符合传统礼制的孝道行为。龙母传说的最感人之处,就在这里。

nlc202309032145

这种孝道行为构成了中国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来源。对祖先的“事死如事生”,从而将祖先、自己和自己子孙的血脉连接起来,个体生命便获得了生生不息之感,于是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也在扩展。而“墓葬、宗庙、祠堂、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并通过它“来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同”。这使得中国人把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化延续合而为一。

胡适先生曾说:“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孝字。”

在传统中国,“孝”是一种最重要的善行。《论语·学而第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如果一个人不能对父母尽孝,也就不能对国家尽忠。所以孝无论是对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态度,还是对国家的心意,对世界的秩序,甚或对万物的爱心,它所产生的效力是十分深远的。后人对掘尾龙的孝行,有诗赞道:

四渎尊南海,经隋面貌新。

岂知秦祀者,早有粤生神。

葬母龙能孝,训龙母亦仁。

煌煌斯志在,灵跡灿星陈。

在“掘尾龙拜山”传说中体现出来的孝道观念,与中华民族对孝的儒教般的情怀,可谓一脉相承。传说一旦与人们的心理定势和期待相契合,它的播及四方的魅力将是无法阻挡的。

三、“掘尾龙拜山”与“移民”情结

著名故事学家刘守华先生对于“掘尾龙拜山”传说在山东的新发展,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总之,断尾孽龙形象的创造,是龙母故事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它虽具有上述多重内涵,然而联系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来看,这个为家庭、社会所不容而不得不以暴烈手段闯荡江湖求生得生存的孽龙形象,我以为把它的内核作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所出现的社会叛逆者的象征,似乎更为合理。许多卷入农民战争的草莽英雄,就是这样的现实原型。他们掀起的暴风骤雨使人震骇,他们被迫逃亡、眷恋故土、时刻不忘生母养育之恩的境遇和品性又令人亲近同情。孽龙成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中一个既古老怪异而又极具现实性与人情味的独特艺术形象。

刘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联系传说发展的社会背景,把晚清出现的断尾孽龙形象,理解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的社会叛逆者和卷入农民战争中的草莽英雄的象征,他们被迫逃亡外地,却又眷恋故土、时刻不忘生母养育之恩的境遇和品性,令人感到既亲切,又同情。这个见解是独到而又深刻的。

但是,就该传说的原生地——岭南而言,把传说的主人公理解为被迫背井离乡、闯荡天涯、尤其是海外的草根“移民”更切合实际。

我们注意到,在“掘尾龙拜山”传说中,掘尾龙被断尾之后,便负痛离家,远走他乡。多年以后,再次回来时,他已变成龙子。如《端溪温媪》说:“温媪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日:‘龙子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

另据“掘尾龙拜山”传说异文《龙母传奇》讲,掘尾龙小时候不是上天,便是下海,搅得西江水沸腾不已,致使渔民不能打鱼,牛羊喝不上清水,病的病,死的死,许多田地也丢荒了。掘尾龙成了这一带的祸患。于是龙母拿着剪刀对掘尾龙说:“男儿志在四方。你长大了,要出大海,上长空,我赞成。但有一句话要记住:无论家居或外出,都不能只顾自己快乐,而要多为众人幸福着想啊!这次教训,你好生记取,给你留一个记号吧!”说完,就把掘尾龙的尾巴剪了一截,掘尾龙痛得大叫一声,腾空而起,飞出去了。多年以后西江一带受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人们焦急万分。掘尾龙得知后,腾云驾雾从南海之滨飞回西江,兴云布雨,救活了禾苗。

从这些传说可知,掘尾龙是以西江和南海之滨为活动范围,这与粤人的出海谋生途径暗合。

据研究,宋元之交是见诸史籍的粤人第二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时期,“宋亡崖山破后,诸逃亡者大率皆走交趾、占城、真腊等处。诸逃亡者心理,以此诸国,密迩中国,养晦待时,招纳亡命,相时而动,终有亡胡之日。当时共守崖山尚有战舰千艘。败亡之馀,能继维出大洋去者,谅在百艘十艘之间,夺命南奔,近者至交趾、占城,远者至真腊,其尤其远者则绕过真腊,逾暹罗海湾至南暹罗之宋卡(Singola)。宋卡其时或尚未属暹罗,然宋卡有我中国之遗迹,则甚久也。或逃亡至宋卡后,逾陆至西岸,乘舟至苏门答腊,或乘舟至现今之麻六甲,均未可知,而于事实上均有可能性者”。

无论是逃亡海外,还是出洋经商,粤人早期移民海外起初并非永久定居,一去不回,而是由于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如风汛不济、身体染恙、生意亏损等,才暂留海外。他们“叶落归根”的意识是不可动摇的。及至到头来老死或病丧海外,并非他们的初衷。即便过去了几代,一旦有时机,总想回归祖国的怀抱。其中的清明节,便是一年中回归的最佳节日。海外粤人称“祖国”叫“唐山”,把“回国”说成“返唐山”。其原因,我以为,一是自宋元以来,南洋一带海外诸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二是粤语的“山”有“坟”的意思。“坟地”广州话说“山坟”或“坟山”;看坟地风水,叫“睇山”;旧时普通人家出殡,叫“出山”;新坟叫“新山”;修坟叫“修山”;“铲山草”就是代人修坟的意思;旧时称介绍买卖坟穴的仲介人作“山中”;而“山狗”指看坟人。“山”之所以有“坟”的意思,大概是因为坟不管小得像个土堆,还是大得像金字塔,都使人想起山的象征意义。每个坟墓是圣山的小复制品,是生命库。它通过转化,肯定了生命的永恒性。因此,“返唐山”就是回到祖国,回到赋予生命以永恒性的地方去,为故去的亲人扫墓,也与活着的亲人团圆,具有终极性的意义关怀。可见,清明回家乡扫墓对于海外侨胞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据中新社报道,2013年清明节前后,江门市回乡祭祖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超过20万人,较去年增加约1倍。加拿大华侨黄虾特意选在清明前夕回国。他表示,虽然自己身在异国,但每年清明都会回乡祭祖,祭祖让在海外的华侨感觉和家乡很近,无论走多远,“根”还在故乡。这一现象在广东省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较有普遍性。

这些游子清明回乡扫墓和掘尾龙拜山传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表达的既是对亲人慎终追远的缅怀和感恩之情,也是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心。游子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远离了亲人和故土,毕竟血终究浓于水,千山万水阻隔不了亲情和乡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不仅维系着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永恒情感联系,而且能突破时空局限,把亲情、乡情和民族情联结在一起。这对于客居异国他乡的游子,有着特别的意义。

最后,我想引用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一诗作结: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参考文献:

[1]卢叔度.我佛山人短篇小说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87.

[2]范秀娟.珠江流域龙母传说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56-65.

[3]蒋明智.悦城龙母文化探秘[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4.

[5]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5.

[6]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70.

[7]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43.

[8]伟浓等.粤籍华侨华人与粤地对外关系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9.

[9]《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编写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219.

浅谈幼儿的“孝道”教育 篇12

一、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 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 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 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 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 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 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 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 帮老人家捶捶背, 做点家务事, 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 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 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 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 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 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 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 护蛋实验, “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 体会母亲的恩德, 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 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 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 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 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 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 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 怀孕的妈妈真累, 走路要向后仰, 不能跑, 不能跳, 吃饭时还往下掉, 睡觉时就更惨了, 左躺右躺都挤得慌, 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 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 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 而且保护了十个月, 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 躺着也不舒服, 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 那更是辛苦, 而且特别痛苦。可是, 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 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 孩子现在如何, 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 又要哺乳, 又要给孩子换尿布, 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 还要料理家务, 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 又困又累, 相当辛苦。所以, 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 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 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 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 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 庆祝生日, 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 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 进行“感恩母爱, 争做好孩子”教育, 让他们知道, 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 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 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 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 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 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 妈妈最痛苦, 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 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 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 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 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 作为教师, 我及时加以肯定, 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 长父母之志, 要让父母高兴, 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 不让父母伤心, 要学会守纪律, 克服不良习惯, 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讲述孝行, 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 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 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 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 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 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 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 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 以此强化孝道教育, 巩固教育效果, 扩大教育范围, 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 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 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 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 (或爸爸、奶奶、爷爷) , 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 为了我, 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 (爷爷) , 您小心点, 我来扶您!”“妈妈, 我是男子汉, 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 学着给妈妈按摩, 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 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 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 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

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做好孝道教育,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的父母, 爱同伴, 爱教师, 进而引发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这就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摘要:“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孝道”教育必须从三方面进行: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上一篇:油漆涂料施工合同下一篇:校歌创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