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2024-09-09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通用7篇)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1

孝道观念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孝”的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孝道观念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正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孝道观念淡化,孝道教育弱化,大学生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他们虽然掌握了高深的专业知识,却不知“孝悌”是什么。一个连父母在自己心目中都没有位置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容纳别人?更别说用他的才智去回报祖国和社会了。因此,加强孝道教育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中国人民的高度崇尚,在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孝是立身之本。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孝”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孝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爱,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讲究孝道,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子女做到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生活上体贴父母,在态度上尊重父母。而在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即子女给予老人的关心、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及子女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绩等。这是社会福利和其他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然而,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 生中却呈现被淡忘和漠视的趋势,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生讲究享乐,从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有的大学生对父母耍脾气,顶撞父母等等。面对这一状况,高校教育亟待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尤其是在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高校德育更应该吸收我国古代德育的成功经验。孝道教育是德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所以加强孝道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

四、加强孝道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对父母缺乏孝道,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尊师意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加强大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培养之情的孝心,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消除代沟隔阂,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建设的精英之才。

五、加强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明理诚信的道德素质。诚信是修德之本,立人之道。现在的市场经济尤其讲究诚信,这种诚信的品质必须在大学的德育阶段培养成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信用作为道德底线,并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百善孝为先”。在当前社会人际关系受到金钱支配的形势下大力加强传统的“孝”教育,已成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充分挖掘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才能让孝道和孝道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积极思想,积极意义,人文素质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学派, 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 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本《庄子》洋洋洒洒数万字, 充分闪烁着光辉思想。

一、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 知足常乐。

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 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一生穷困潦倒, 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讲求人生的超越, 人生的洒脱, 人生的知足常乐。其实无论高贵低贱, 人都应该认清自己, 只有认清了自己以后才不会崇尚自己达不到的境界, 徒增烦恼。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要总是追求自己难以达到的目标, 知足者才能常乐。

(二) 顺其自然。

“自然”是生命的存在状态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庄子在《至乐篇》里以人养鸟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世间的一切事物, 都应该顺其自然, 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按照自然规律立身行事, 用合乎自然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 物我相忘, 了无是非, 名利得失, 顺其自然, 以创造人生的超脱与豁达, 这样就可以摆脱物欲之累, 走出障碍人生的利欲世界。

(三) 不为物役。

意思是人不被外物驱使牵绊。庄子告诉我们人的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 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索取与占有。“人日益陷于对物的追逐之中而不知自拔, 人的心灵中那份天然的生命真趣日益湮没于无休无止的对外物的追逐当中。《庄子》的精神, 强调自我内心的发现, 自我人格的超越。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教人如何获得精神解脱, 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 保持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一门学问。宏观来讲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和精神。把这种品格精神汇聚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 能反映出当代人的形象气质和价值取向。细致来讲主要是指人们内化的技能和人文知识, 主要反映出某个人的个人素质和品格精神。所谓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 就是要我们先学会如何做人, 进而引导和提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 达到完善人格的的目的。培养人文素质要起始于自觉的人性, 加强自悟的心理和陶冶灵魂,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情感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道德情操的优秀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追求真理和严谨求是的热爱, 处处体现出风度气质的儒雅。做为大学生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应该是:自立自强、热爱生活;学习勤奋、务实求真;有着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意志;在与人相处方面要乐于帮助和关爱他人;在社会中做到遵守规范, 热于服务和造福于社会, 积极参加公益,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关于大学生缺失人文的现状

(一) 对于人文知识的贫乏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严峻的高考, 高考不考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 不考做人学生就不学做人。像唐诗宋词, 哪怕是苏东坡的杰作,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被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句一句、一字一字肢解, 留下没有生命的要点, 他们只背要点, 这样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文化底蕴浅薄, 文史知识欠缺, 知识结构单一。虽有专业知识, 但缺少必备的哲学, 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素养, 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了解, 缺少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 各种知识不能融会贯通。

(二) 人文价值迷失

在价值层面, 有基本的是非观念, 能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应该成为每个正直的大学生的基本理念。然而当代大学生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完整的价值体系。看这个问题用这个标准, 看那个问题用那个标准。再者,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使大学生对是非的分辨和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种种原因使高校中的部分学生性格较冷漠, 缺少健全的人格。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 表面上好像很客气, 实际上往往是动口不动心的比较多一些。由于高考, 由于各种因素, 激情磨灭了,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激情抹去的同时也把想象空间给挤压了, 创造性的思维也很难说了。现在有些学生对生活缺少热爱, 对父母亲人以及自己的生命都漠不关心, 漠不在乎, 缺少基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伤害亲人甚至自己生命的恶性事件, 这是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失常和心理上严重的不健康行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 人们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做为一名教师,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人文素质缺乏的现状, 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 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使学生对基本的立场和观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然后运用它们去面对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他相关的人文课程也要增加, 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 也使不同特点的学生有了灵活选择的空间。第二, 教师队伍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在重视教师自身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的基础上, 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不但让学生掌握到书本中的理论, 而且感受到了生活中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陶冶了情操, 进而去提高思想境界的认识。第三, 要在专科教学领域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对于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挖掘, 在传授专业技能中, 使学生养成务实求真、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使专业课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最后, 还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造校园中独特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环境, 使我们的校园充分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的同时, 也具有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文明, 处处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发挥出环境育人的作用。

审视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我们就会发现它教授我们许多道理,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以淡泊为大, 它能使人超越功名利禄, 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庄子思想能使我们在纷繁喧闹的世间认清自己的心灵, 发现自己的本性, 以淡泊自然的态度面对世间的困惑, 保持一颗健康、恒久的心。我们学习庄子思想, 更要学习庄子的为人。庄子的教育思想是独到的, 他注重人的个性解放, 注重关注人和物的自然本性, 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看似消极逃避的思想中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如果我们开拓视野, 认真研读, 就能获得新的启示。把庄子思想应用于如今的教育改革中, 如今的教育模式会有很大的改观, 当代大学生也将得到更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姚汉荣, 孙小力, 林建福.庄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期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1988.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现状分析;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9-03

青少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是我们研究和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是促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一)青少年特别是“90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90后”,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波及大江南北,显示出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相对于前几代人而言更加便利的条件,但当前青少年,特别是“90后”的思想道德状况,仍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9年底,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是“90后”青少年的总体风貌。但是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依然是当前中学生最致命的精神枷锁[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影响呢?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与环境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从呱呱坠地到慢慢成熟,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最早场所就是在家庭里,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設,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把德育灌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校风校训、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巩固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示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总体情况较好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平常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强调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很好地与自身的专业课程及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品德素质相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而,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观基础。但目前,高校师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师范生就必须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对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向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仅要求学校加强对中学政治老师的培养,更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因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师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老师所教授的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者。由此看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要求高校进一步做好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因而我们背负着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良好师德的养成,除了师范生自身注重修养以外,也来自于高校对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氛围和风气,校训校德以及学校老师的榜样作用,都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注重对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这些“准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也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用师德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范生应明确,作为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因此,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理论,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示例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师范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二)掌握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礼仪修养,其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素养。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一般体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当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地将丰富的课程形式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会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产生效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求知心态,产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素养的塑造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使自身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識、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能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与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受学生普遍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其人格必然会在他的学生那里再现出来,而且是常常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6]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范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谨记,现代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好书、上好课,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塑造高尚人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建设得好坏将对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关系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edu.sina.com.cn/l/2009-11-23/1046181478.shtml.

[2]李小龙,注解.论语全解·子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辛香茹,辛香玲.青少年公德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4.

[4]谈心亭.向梁启超学做教师[J].内蒙古教育,2009,(6):55.

[5]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6]周德春.论师范生教师人格素质的培养[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72.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大学教育,孝道文化,文化素质

一、孝道文化之于大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期间强调: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内核是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作为社会细胞家庭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融于我们的骨子里,沉淀为单一个人、社会群体日常生活的行为指南。在现代大学精神重塑过程中,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很直白的。

(一)育人的需求。

《说文解字》解释,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2]“孝”作为子女回报、感恩父母的原始美德,源于人类血缘关系的最真挚表达,源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然流露。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它是子女与父母亲情关系道德规范体系维系的纽带,是家庭和睦相处的润滑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的首位是德,从古代到现代都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3]其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古代教育、社会教化得以衍生和传承的根源、始点和基本内容。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由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教育方针相关的内容,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因此,把孝道文化传承和我们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课堂结合起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是高校育人的内在需求。

(二)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城镇化进程让原有的家庭生活模式、邻里关系发生改变,独生子女现象催生和加剧了代际冲突,信息科技发展改变了青少年思维交流方式,再加上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等思潮的影响,让一些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打骂父母、不赡老人、忤逆长辈等事件、现象时有发生。“扶不扶”、“帮不帮”、“养不养”等道德伦理行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这背后折射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缺养。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城乡空巢家庭达50%,空巢老人突破1.1亿。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人们普遍较重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资金扶持,但在精神慰籍、关心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的甚至整年都不回家看望父母,物质孝顺很多时候代替了精神孝顺。其实,我们知道,老年人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精神的陪伴。因而,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在凝聚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维系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方面,传统孝道文化的回归,刻不容缓。在大学生中践行孝道文化,实现孝道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将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到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为家庭、社会、国家减轻负担的重要渠道。无疑,这是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孝道文化之于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的起源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内需。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高校结合文化育人的特性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用可见、可听、可闻、可感的方式,将孝道文化融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一)深化实践教育。

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毛泽东的《实践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着重强调体验、感知、引导,有别趋于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组分部分。90后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四维空间”里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孝道文化入脑入心,生根发芽就需要借助时尚、情感、艺术的元素,实施“听、看、说、写、行”等能直接感知的“触碰”教育。一是聆听。以寝室、教室、微博、微信等线下、线上载体为依托,聆听《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语录,感受孝道文化的原始韵味,陶冶情操。二是观看。我们能看见的地方,都是光的效应,再没有比光更快的方式了。鼓励同学以孝道文化为题材,自拍、自导、自评、自展DV、微电影,让同学们在观看、参与过程中,提升品质。三是演说。以演讲、演说等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传递正能量。四是书写。例如,以传统家书为载体,在每年新生开学季,号召新生给父母写信,给父母报平安。所谓“家书抵万金”,相信这个效果一定很好。五是孝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如此。孝道文化传承,重在一个行字。在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节假日,发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去敬老院、福利院、学校周边看望老人,让同学们在实践教育中感悟:孝,也许就是陪伴。

(二)内化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曾国藩用一生道出“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在思想引领方面,要顺水推舟,让学生感受到孝道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方面,可凝聚高校师资力量,将孝道文化素质教育与科研教学结合,通过课题带动、项目拉动等途径,既匡正了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又让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打成一片”,让孝道文化成为“大众”话题,于无形间,将孝道文化渗透到同学们的心底。另一方面,着眼于社会需求,需要让“大众”话题,成为“自觉行动”,力争在个人行为方面受启迪。“中华孝官”李宝库指出:孝的本质是爱,表达方式是感恩,作用是回报社会。这对孝的定位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阐述。孝道文化的传承,需紧贴感恩教育。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乡镇、街道,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精神抚慰、文艺汇演、帮扶行动等,用“一袋米,两袋盐”、“一个粽子、两个月饼”、“一碗饺子、两袋面条”的微小善举,激发大学生心中的孝爱之心,从而内化为其生活习惯。诚然,引导同学养成的生活习性应该是正面的,如何评判呢?这就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最为直接的就是树立参照物了。创造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呼唤。高校应高度重视道德典型的选树、培育、宣传、推介工作,以座谈、分享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参照作用,用道德典型的一言一行为身边同学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三)质化文化生命。

哲学家认为,人有两种生命:一是自然生命,一是文化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来自自然,而人的文化生命则来自教育。[5]作为生命的精神结构,文化生命是我们知、情、意、爱等人文素质的综合表征,是生命的软件。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构教育的整体性,从这一点出发,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宏构“生命”的完整性。就像自然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文化生命的孕育离不开普世的文化因子,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本,孝道文化的熏陶、植入必不可少。其一,注重孝道文化的思想熏陶。文化熏陶的结果,就是加强我们对事物本真的感知。比如开设孝道文化选修课程,以“名家论坛”、“孝行公开课”、“校友论坛”、“孝道沙龙”等各种形式为依托,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引发学生思考,达成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净化,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孕成教育对象在思想、情感与行动的一种文化自觉。其二,将孝道文化融于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取学分机制,将孝道等传统文化内容纳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的选修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可明确要求理科学生选择文化传统课程。针对文化素质教育课,可充分挖掘孝道文化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意识与思想观念引教学,勇于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评估模式,搭建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学习平台,用资源库、智库代替教材、教参,并号召师生一起设计、创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其三,形成“化文成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面对经济社会、教育理念的双重变革,高校要实现由灌输性特征的教育向具有明确教育目标途径的转变,将“灌输式”告诉学生怎么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空巢关爱工程、思想道德提升工程等项目、平台,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与个人素质锻炼,感受传统文化的实质与精神,让文化去引导、影响人,从而建构一个由育人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6]。如此,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命将变得更有质感。

三、传统文化之于大学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自教育部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已有20载光阴。我国教育方针也历经的几多皱褶。毫无疑问的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立足历史文化积淀,结合时代语境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时,特别强调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一定要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导向信号。笔者认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守核心价值底线。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势态,当代大学生受各方思潮冲击,正面临价值取向多样化、价值冲突多极化、价值判断模糊化等趋势。有人说,21世纪国与国的较量,已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的较量,而上升为文化、科学、思想的较量。纪录片《较量无声》认为,“政治转基因”(非农作物转基因)、宪政、基督教等均被西方利益集团有意识地利用并进行单方面阐述,片尾呼吁中国需要独立思考的学者和个人,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立场、价值观,以应对西方的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在提倡“价值重估”的氛围,以及“网络化生存”“数据化生存”盛行而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课堂,要在这方面牢牢把握好价值导向。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底线,通过党团建设,指导、服务青年,以志愿公益、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引导青年。我们要用“润雨细无声”的方式,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7]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提升人文素质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个重要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颂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特别是褒善贬恶、为善去恶、求善厌恶、向善背恶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核心。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以传统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形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上向善的理念,构建道德之标杆与方向,促使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养成。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封建思潮的浸泡,其本身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因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以“扬弃”的辩证态度审之,与时俱进,吸其精华,剔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创新素质教育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教育规划纲要》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8],这不仅从主观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从宏观层面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战略定位。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要始终把握文化育人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核心主题,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载体、形式,以第一课堂教育为手段、以校园品牌活动为载体、以网络教育为媒介,以新媒体为突破口,以人文精神塑造为导向,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格局。大学不仅是育人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播的机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实践性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质、实践能力,促其全面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人处世之道融合、内化、升华,渗人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凝结成个体的精、气、神,从而形成有质感的文化生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2015-04-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38.

[3]孔丘.《孝经》[M].远方出版社,2009:1.

[4]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

[5]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

[6]章兢.人文精神:大学不能没有灵魂[J].光明日报,2009-01-14.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谈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意义深远。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品质,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光有品德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德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还是较高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公德缺乏。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有些大学生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课堂上毫无顾忌地接打手机、交头接耳;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损毁资料;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二、人际失真。同学之间缺乏真情、人际关系失去调节,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平时也很少联系。三、学风失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是大学生应有的品德,然而有些大学生却学习松懈、不思进取、投击取巧。具体表现为上课缺席、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论文造假。四、贷款失信。有些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后,有了经济能力却不守承诺,拒不偿还。五、求职失诚。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篡改学习成绩、谎报工作经验、虚设实践活动、提供虚假荣誉证书。还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成功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却不信守承诺,单方面毁约。

当代大学生道德的失真、失信、失诚、失实归根结底是由于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道德自律能力很低造成的。因此,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放在德育的首位,任何忽视道德教育的行为都是危险的、要不得的。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体现着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同时又是本行业人员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总要在各种职业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并通过职业活动不断提高。因此,遵循和维护职业道德是人们道德高尚的重要表现。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我国的道德体系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作为财富的创造者,理应成为享有财富的主人,也应享受优质服务。所以,在由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时,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人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已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主导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而其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模范人物:雷锋、时传祥、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徐虎……更是以他们崇高的服务人民的精神而作为道德楷模为世人敬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兼顾起来,自觉服从大局,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都是与集体主义背道而驰的,都与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理应被人们所唾弃。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市场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相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人类经济发展史特别是现代经济发展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是那些由劳动创造和合法经营而来的个人财富和企业财富,都有其潜在的伦理根据和道德源泉。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道德教育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市场道德就是在市场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当前,对大学生的市场道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平竞争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市场如战场,劳动者和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赢家,靠的是能力和实力,市场不相信眼泪,更没有怜悯,投机取巧只能是昙花一现。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崭露头角;二是诚实守信教育。市场经济是一种重信誉的经济,它最反对的是欺诈、哄骗和言而无信、没有诚信的经济,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我国古人就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指的就是正当途径,即通过正当途径去获取钱财。这种途径当然包括诚信经商、以诚待人、以信获益。因此,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诚信原则,教育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本色,更是处事的基本原则。三是勤俭廉洁教育。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的重要道德规范。大学生保持勤俭廉洁、制欲杜奢的品质,是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备的道德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摆脱现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把艰苦奋斗精神化为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理念,并践行于各行各业之中;四是义利观教育。义利观是价值观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是价值观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就是要强调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反对唯利是图和极端利已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功利化的消极行为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正确的义利观是做人的道德起点和基本的道德底线,大学生必须在义利矛盾面前学会取舍。

3.恋爱道德

大学生谈恋爱是高校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心理和性意识基本发育成熟,具有强烈的性情绪;另一方面,开放自由的校园生活给了大学生相互交往的空间,文化层次的提高使学生们看重两性交往中的精神生活,追求情感上的默契特别是渗透其中的浪漫色彩。在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高校既不能单纯地压制禁止、指责干涉,也不能一味地放纵放开、不闻不问。正确的办法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学生恋爱道德的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谈恋爱要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虽然生理上成熟了,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也尚未定型,因此毫无疑问地应以学习为主,以事业为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第二,爱情与人生的关系。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三,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恋爱孕育着婚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男女双方在恋爱中要相互尊重,保持纯洁,善于控制感情进行理智交往,极力避免性行为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恋爱道德。要让学生懂得: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纯洁的爱情,恋爱必须服从于一定的道德规范,以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进行交往,用道德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第一,从恋爱道德认识情感入手,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教育;第二,从学生恋爱道德意志发展的不平衡性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第三,从恋爱道德行为入手,促进学生的正常交往,做到举止得体、行为有度、情趣高雅。

总之,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加强教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还是能够合理解决的。

4.网络道德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道德是一种依靠网际公民的舆论和其内心信念来规范、调整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新一代的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的重要公民,他们把上网作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不健康,不道德内容的影响。网络给大学生道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网络充斥的不良信息造成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比如盲目崇拜黑客,推崇西方价值观等;其次,沉溺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淡漠;再次,虚拟的,匿名的网络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将自己作为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否认道德的普遍性,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自律降低;最后,借助网络,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日益增多,如司空见惯的网络不文明用语、网络恶作剧等,屡见不鲜的制造和传播病毒以及色情暴力信息,网络赌博诈骗等犯罪行为。

面对网络引发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高校要调整思路,积极面对,担当起增强大学生网络修养的重任。其一,高校德育要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调整学校德育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主,培养其信息分辨能力、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德育模式,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如建立专门的学校德育网站、班级、个人网页,不断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人利益;建立 一支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并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与技能的师资作为网络辅导员加入进来。其二,完善学校德育资源。如优化网络环境,正确把握网络的价值导向,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和建设,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与监控;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普及网络知识,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站,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三,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不仅仅是学校德育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德育的渠道,增加了德育的力量,但也增加了德育的不确定因素。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看来,在网络时代高校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正面引导,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总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拓展学校德育内涵,把具体道德教育纳入进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既不是应时之举,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姚莉娜.高职学生的恋爱心理及其教育引导[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5,(2).

[2]田国秀,闫小鹏.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

(3).

[3]胡象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道德建设[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6

为了完成同一个教学目的,在不同的教学方式指导下,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直接把知识的结果传授给学生,有的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获得知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应当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再创造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体系中,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活动的过程来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始终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的教学。要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练习、比较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得到结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纸板,在复习讲解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提问:你们见到了什么图形?学生有的说看到了四边形,有的说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教师接着提问:利用这两个三角形一共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四边形?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断哪些拼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你能归纳出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吗?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发现和解决,但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常局限于对边、角关系的认识。此时,为将问题深化,教师再提问:由拼图可知平行四边形一条对角线能将其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试着画出它的另一条对角线。你还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征吗?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被两条对角线分出的四个三角形面积是否应该相等的疑问。我充分肯定了他的大胆猜想,同时指出: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必须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论证猜想的结论。谁能完成这个证明?学生们跃跃欲试,指出了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具备等底、等高的特点,面积一定相等,问题迎刃而解。最后,教师再引导大家系统地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逐一归纳,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和思考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和反馈掌握知识的情况。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主体性和创造性会得到充分发挥。将这样的创造性学习坚持下去,必将挖掘出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

提倡孝道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7

在政府及高校的大力倡导和激励下, 近两年来, 许多大学生已逐步转变就业观念, 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本课题组在近一年的研究中, 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 坚定者不多。以物质动因驱使的功利化的就业必然导致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不稳定, 部分大学生只是把到基层就业作为一种权宜之计, 缓解就业压力的跳板进行过渡, 带着边走边看的心态进入基层, 不安心在基层岗位工作, 弃岗、跳槽现象频繁。

第二, 能干者不多。客观而言,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由政府“推手”操纵的从众行为, 还带有点盲从。大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就业, 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并不清晰, 角色的转换慢, 难以胜任现职工作。位卑言高的现象突出, 甚至从不适应到添乱。

第三, 进步者不多。大学生普遍对到基层工作流露出畏难情绪, 对基层的艰苦复杂的环境认识不充分, 思想信念不坚定, 意志力薄弱, 遇挫易折, 部分大学生下到基层后, 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而沉沦, 虚度时日, 或对一切都不满意, 带情绪工作, 难以得到基层的认同, 更谈不上进步。

追根溯源, 问题还是出在思想根源上。因为观念指导行为, 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导致择业行为的率性和涣散。大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没有把国家的需要 (基层就业) 内化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选择, 而是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作出的一种被动选择。要确保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去就业的活动持续长久地发展, 不仅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关键在于下到基层的大学生要具备坚定的人生信念、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困难的时候能留得住, 在艰苦的环境里干得好, 实实在在地工作, 勤勤恳恳地为基层服务。因此, 我们必须探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内在构成, 构建大学生就业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 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基层的思想障碍, 让到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自觉和必然的行为, 实现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去”、“乐意干”、“干得好”的愿景。

一、明确目标:把握大学生就业基层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路向

我们须冷静地看到: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从高等学府毕业的大学生不再具有强大的身份优势, 而是逐步成为高素质的社会普通劳动者。面向基层就业, 进入各行各业第一线, 已是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集中指向, 为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因此, 我们必须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以加强教育与现实的贯通性, 确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内化践行的真实参照系和导向标, 这也是进行大学生就业基层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

基层是指县 (县级市) 、区级以下的包括乡、镇的国家机关、社会生产、教育科研、服务的第一线。基层是一个大概念, 既包括广大农村, 又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又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又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党和国家政府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现实而言, 力求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焦点问题;从今后看, 让优秀人才立足一线, 给基层工作带来新思想和新方式, 真正使基层面貌焕然一新;从长远着眼, 让大学生通过基层的扎实工作, 去了解民生、了解民情、了解民意, 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不断历练, 成长成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品质优良、作风过硬、具有创新能力的事业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 但“以德为先”仍是选拔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同志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指出“又红又专”是强国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无不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

基层就业环境的特殊性 (物质的相对匮乏, 观念的相对滞后, 精神沟通的相对贫乏, 工作强度大) , 对大学生提出更为严格的思想素质要求, 其内在诉求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第一, 锐意进取的思想品质。在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状态下, 善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 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坚定, 在复杂的环境中判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明确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人生理想。第二, 忧国忧民的政治品质。怀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忠诚信念, 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深厚的血脉之情, 以国家的富强为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积极深入基层, 了解民情、体验民生、体察民意, 以自身的才干报效国家。第三, 敬业精业的职业品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职业操守和技能基本理论, 热爱工作, 具备较强的从业能力, 从而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第四, 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恭谦为人, 尊老爱幼, 善待他人;诚信做事, 取信于人的行为情操。第五, 自强坚韧的心理品质。独立自尊, 面对困难能从容应对, 经受挫折能坚毅不折。

二、革新内容, 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对大学生要进行四个方面教育。一是要以思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廓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内在诉求, 也为我们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步的工作要核。

(一)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坚定大学生就业基层的价值取向。

信仰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依托,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证明:坚定的信仰是先辈们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赴后继, 浴血奋战的精神动力。坚定的信念使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 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 从积贫积弱带领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当前社会价值观呈现出的多样化态势, 造成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极大冲击, 出现价值失范现象, 引发信仰危机, 使部分人产生信仰缺失和混乱, 在青年中尤为突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信念是大学生成才的灵魂,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就不能解决培养人才的方向问题。

1.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要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抵制错误思潮, 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 要以中国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教育大学生, 增强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信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真诚革命, 信仰党的主义”, 才能继往开来地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光大。

2. 坚定个人价值取向。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和倡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以社会价值为主导, 着力提高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同度, 使大学生明白:到基层就业是顺应时代发展, 符合国家人才战略发展需要, 有利于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明智选择。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解读国家鼓励毕业生就业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 打消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畏难情绪和后顾之忧, 坚定就业基层的信心, 积极加入到基层就业的队伍中来。

(二)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增强大学生就业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 学生能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以国内外大事件发生为切入点, 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2008年初中国南方的冰灾,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 都彰显出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国力的强大、万众一心的巨大向心力, 以此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赋予时代感和贴近感, 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动力。

2. 进行基层情结教育, 增强大学生就业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使社会平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决策, 西部和基层的发展蓄势待发。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对大学生进行基层概况教育, 既要了解基层存在的多重困难, 更要看到基层的发展前景广阔。大学生要增强基层意识, 自觉地实现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使“个人本位”转化为“社会本位”, 马克思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 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只有以社会为本位,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第二个转变: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物本位”观念转变为“人本位”观念。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 是大学生磨练自己意志、品格、才能的最佳平台;大学生要从个人长远发展规划, 克服短视而功利的心态, 从自己做起, 从基层做起, 保持乐意在基层就业的原动力, 自觉走投身社会实践的道路, 在基层中得到锻炼和磨练, 不断进步。这样,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就不再是被动、盲从行为, 而是一种自主的群体力量, 一种时代运动。

(三) 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 提升大学生职业操守。

《礼记·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它至今对现代的教育仍具深厚的影响力。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 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践行。但毋庸讳言, 大学生虽有一定的道德意识, 但在道德践行层面自控力较弱, 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实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涵的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理论修养, 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推理及评价能力, 使道德及观念内化于其意识, 自觉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潜在劳动者也必须遵从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因此, 在实施道德培养过程中, 我们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导道德价值, 遵循当代市场经济社会责任原则、利益驱动原则, 弘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原则, 着重致力于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首先, 注重大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引导大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 真正认识职业的社会意义, 培养职业情感, 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职业修养。其次,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劳动的性质和作用, 尊重劳动, 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改变世界的快乐, 做到敬业、勤业、精业、乐业。最后,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义利观。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 但并没有以义否定或压制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要求, “兼相爱, 交相利”。因此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规范职业行为, 有助于廉洁行风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涵, 而且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的。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无比优越性;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 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方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因此, 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 应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 是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三、创新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基层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路径

“两课”课程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 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量多、思考问题多、兴趣广泛、自主性强, 靠“两课”教学高度集中灌输说教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难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我们应革新原来的通篇贯穿着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单纯认知式的灌输模式, 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探索更富有生机和张力的培养模式。

(一) “两课”教学进行改革, 做到精而深。

一是在阐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 多讲形势与政策、法律与道德, 从市场对人才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出发, 整合课程, 精简内容, 缩减理论授课时间,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二是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走突出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模式, 结合社会实际, 将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评议。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推行多向互动模式, 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即时、平等、交流沟通。大学生只有作为主体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接受价值、道德、情感和秩序,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走向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二) 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必要途径。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积淀了一定基础, 通过采取多种方式, 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项目合作等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 对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起着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种种不足, 一是参与面过窄, 人数不够普及, 二是时间有限, (通常暑期15天) , 组织乏力, 放任自流;三是内容单一, 流于形式;四是缺乏科学辩证的指导;五是期望值与实效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生把这种现象戏谑为“打酱油”。上述问题不解决, 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社会实践之根本在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 真切地感受社会的迅猛发展, 关注民生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社会现象, 摒弃一些极端的想法, 以成熟的观点客观认识社会。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角色, 缩小自身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差距。要完成上述目标, 需从以下方面入手: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 以项目来细化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职责。2.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进行实职锻炼。把学生推入具体行业或岗位, 进行角色体验、角色领悟, 最终实现角色定位。3.推行导师制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社会现象, 甄别是非, 正确对待社会问题。4.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体系, 作为毕业生推荐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 充分发挥好见 (实) 习基地的桥梁和催化剂作用, 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渗透到就业素质教育中。

第一, 进行就业形势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 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第二, 结合专业实际,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 更学会做人。第三, 帮助学生矫正就业期望值。当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 引导学生克服浮躁心态, 培养务实、吃苦耐劳精神, 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其中, 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外在保证。

(四) 强化学生党校的龙头功能, 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思想素质培养。

学生党校是党性锻造的熔炉, 是党的后备力量的摇篮。党校以鲜明的党性、政治性、思想性、组织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具优势的一个组成部分。抓好高校学生党校工作可以为党组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也为基层输送更为优秀的人才。

一方面, 大力实施以院系二级机构培训为主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计划, 让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通过学习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解, 党性观念增强, 党性修养得到提高, 纯洁思想, 端正入党动机。另一方面, 以培训班为载体, 开展各项生动的组织帮助和督察活动, 促进有志青年在组织的关心帮助下, 不断进步成熟, 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真正入党, 实现发展一个、带动一大片的党建目标。

(五) 优化机制, 形成大学生就业基层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合力。

思想教育是有机统一的软件工程, 它由许多的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 是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等的庞大系统。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基层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效能, 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1. 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优势, 发挥校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作用, 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及重要性, 营造“基层大有可为”的良好氛围, 理解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奉献才智, 大力宣传报道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创业的成功典范和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 使他们树立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立志在岗位上成才。二是确立选拔标准, 经过严格考试、考核, 选拔积极上进、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推荐到基层就业。

2. 积极与各级地方政府联合, 共同做好就业基层大学生的后续跟踪和培养。

2008年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要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一年来组织部门对下到基层的大学生十分关心, 通过三级联系制 (每个村官由地级、县级、乡级各指派一名领导进行联系帮助) 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到基层的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思想培养, 使他们思想上不断成熟, 工作上不断进步, 为大学生村官成长开辟了“绿色通道”。这种工作思路值得借鉴。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和基层单位的紧密联系, 对就业基层的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后续培养帮助, 在精神上鼓励, 在生活上关心, 在工作上支持 (如项目研发) , 坚定学生就业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3. 积极沟通, 争取家长的理解。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把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放在首位。这说明, 高校毕业生择业主导思想是积极进取的。但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某些方面屈从于家长意志, 过分重视既得利益, 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因此, 积极与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基层的行为支持, 也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湖南社会科学, 2007, (1) .

[2]价值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魏彤儒.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探析.云梦学刊, 2008, (1) .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励志故事及感悟下一篇:紧固件性能与材料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