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2024-08-26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精选7篇)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篇1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1、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荆斩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2、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3、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环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孝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孝亲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孝亲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

4、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

1、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

俄国的列宁1884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中有“阶级(历史的)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生儿育女是“永恒的范畴”,但生下儿女后,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教育儿女,却是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这种“永恒的范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人类不存在才不存在,它不受历史阶段及阶级的制约。即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永恒的。在子女来说,不但对父母孝的感情与生俱来,而且是父母死后也还存在。

子女对父母的孝,决不是一般的尽义务,儿女不应把父母当成包袱,而应当成财富,这可从几方面来说:其一,人类为了生存与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一是付出精神代价,付出无私的爱心,一是付出经济代价,令其饱暖,才能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儿女理应对年迈的父母赡养、照顾,此乃事之常理。其二,父母抚育子女,不是只让儿女吃饱穿暖,就算了事,主要以一番爱心对子女的灵魂进行塑造。用各种方式教育、陶冶子女。要求与鼓励,批评与鞭策,都是父母对子女疼爱的方式。同样,子女对父母,也应从思想和态度上尊敬、尊重,此亦人之常情。其三,父母、长辈具备很多知识、技能,们饱经沧桑,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到了晚年,很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财富、经验体会传授给子女及晚辈,子女及晚辈应认真向他们学习。而这正是建立在父母、长辈生活可靠,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其四,父母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奋斗一生,也以此教育子女,希望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不一定指具体行业,而是指理想、抱负。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属“历史的范畴”,但在继承志愿这一点上却有共通性。其五,社会在发展、父母希望子女也象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有一番造诣或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父母也增添光彩。“人往高处走”是通常的规律做子女的应在父母前进的基础上更加奋力前进,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坐吃山空,每况愈下。这不仅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2、孝亲体现人道主义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下列表现:其一,仁者“爱人”。在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做到与民和睦,即仁者“爱人”。其二,惠民、利民,孔子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努力为百姓办好事。曾子在说到“孝有三”之“大孝不匮”时,说到“博施备物”,就是孔子所说广博地对民应做些好事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三,亲民,孔子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由此推广到对民众也亲切、和蔼。其四,《尚书·康诰》中把“元凶大恶”说作因“不孝不友”而成,可知对亲孝,对人友,是与元凶大恶完全相反的,防止元凶大恶,正要施民以惠。其五,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地说出“亲亲”与“仁民”,即对人民施以人道,“仁民”与“爱物”,即由爱人到爱生物,爱自然本是一回事。

孔子及儒家由孝发展成的爱人学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建筑在“亲亲”即“孝”的基础之上。

3、孝可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除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精忠报国,并将这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孝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中国古时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到起到积极作用。

4、孝可促进经济发展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中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对此加强了解,使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这一文化遗产,在新世纪中更放异彩。

参与文献:

[1]郭相颖.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2009,(01):118-122.[2]骆承烈.中华孝道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4-17.[3]李宝库.中华孝道的传承[J].文明,2011,(04):8-9.[4]记者韩忠智.弘扬中华孝道 共建社会和谐[N].中国老年报,2010-03-23(001).[5]李仁君.论孝的起源、形成与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6]申志兵.论儒家“以孝治天下”孝道理论的形成[D].吉林师范大学,2008.[7]任景信.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7:2.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篇2

中国当前的体育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 就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之中, 很多方面与党和政府提倡并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存在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以期揭示其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与趋势

1.1 竞技体育的全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竞技体育近年来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化正在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 我国竞技体育方面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的方式已经由原来的派人学习回来推广发展到直接聘请外国高水平的教练员到中国来执教, 让外籍教练员利用他们先进的训练手段直接向中国运动员传授先进的技战术, 培养他们的竞技能力, 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

1.2 竞技体育的娱乐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整个社会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产量的成倍增长, 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竞争的加剧等方面的因素使得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 民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不断加剧, 而工作内容的相对单调和生活目标的单面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倦怠、烦躁和不安。所有这些情绪都需要适当的渠道来发泄。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功能非常有效地为民众提供了发泄渠道, 很好地起到了和谐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到竞技体育的赛场观看比赛。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 竞技体育的举办方开始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提供各种诸如文艺演出、美食、可以便利参与的娱乐活动等让观众愉悦的服务, 这进一步加强了竞技体育的娱乐性成份。在此背景下, 竞技体育活动已经由单纯的竞技比赛被演绎成民众的狂欢盛宴, 吸引着大量的观众涌入各种各样的赛场。不断地体验着快乐、兴奋、满足和遗憾、失望、郁闷的情感, 同时将个体融入到支持同一运动队或同一运动员的观众团体中, 与他们一起快乐和一起悲伤, 进而体验到城市的、地方的、国家的、民族的认同感。

1.3 竞技体育的产业化

竞技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以及民众对体育发乎天然的热爱, 让竞技体育运动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自竞技体育的娱乐化同市场经济结合后, 竞技体育就焕发出勃勃的商业生机, 进而就被有机地镶嵌在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中, 成为了经济社会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自尤伯罗斯1984年将商业运作机制引进到奥运会, 成功让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届赚钱的奥运会之后, 体育与商业的结缘就一发不可收拾。竞技体育由商业化并进而产业化, 成为了商业社会异军突起的一种力量。

我国的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起步相对较晚, 不过发展的势头和速度都非常迅猛。竞技体育的产业化为社会创造出了新的行业并因此为更多的人带来就业机会, 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而竞技体育也因此被有机地镶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 成为商业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促成了社会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间的和谐, 进而促进了民众间人与人的和谐。

2 中国大众体育的现状与趋势

随着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娱乐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中国大众体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现象和发展的趋势与同竞技体育一样, 同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某些方面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1 体育设施的民间化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民众开始有了经济能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 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对运动场所和设施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 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开设和经营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应运而生。私人建造和经营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这种不满和怨恨。商业化运作的私人运动场地设施对所有人公平地开放。在这些场所中, 民众能够感受到一种平等和个人的尊严, 不会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不会感受到管理者的厚此薄彼而心生怨恨。

2.2 体育观念的多元化和体育活动的自主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民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开始趋向于多元。体育作为锻炼身体手段的理解虽则仍居于主导地位, 但这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理解。事实上, 当民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他们就会自然地产生更多的追求, 这其中包括娱乐、交往、表演、展示等多方面的内容。体育此时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就变得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 大众对于体育已经有了多元化的理解并按照自己对体育的理解有选择地从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也因此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意义。在此过程中, 民众摆脱了从众和盲动, 也摆脱了相关组织的约束, 开始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自主从事体育活动, 实现了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化。他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获取自己希望获取的东西, 张扬自己的个性, 享受体育为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进而部分地实现自我。这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巨大进步, 是一个让民众体现自我和释放自我的进步,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3 结论

中国竞技体育目前呈现出国家化、娱乐化和产业化的现状并有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而大众体育业中业已出现了运动场地和设施私人化以及大众参与体育多样化和自主化。无论是竞技体育的现状和趋势还是大众体育中出现的新现象, 都在很大程度上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从外部到内部, 从国际到国内, 都是有机的隐含的, 它一方面预示着个人的发展, 同样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只要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被打断和扭曲, 我们有理由相信, 体育运动必将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给中国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竞技体育呈现出国际化、娱乐化、产业化的现状和趋势, 而大众体育中场所和设施的民间化、民众参与体育的多样化都显得非常突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这些现状和趋势, 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 中国体育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体育,和谐社会,国际化,娱乐化,产业化,民间化,多样化,自主化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J].华夏出版社, 1989.

[2]张庆龙.中国体育的艰难职业化之路——从女网创造历史说开去.新华网.

女性与和谐社会 篇3

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也就是古人所谓的敦伦尽份,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谐。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按照待人处事的规则,各尽本份。如果不能尽到自己的本份,就象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离开自己的轨道一样,星系就会大乱,人不能尽自己的本份,社会就不能和谐。社会的和谐首先必须有家庭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须要有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各尽本份,处理好五伦关系。因此幸福的家庭离不开女性经营。所以古人又说: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

在传统的五伦关系中,夫妇这一伦关系是最重要的,古人讲,夫妇有别,也就是说丈夫和妻子在家庭关系中的责任有区别。丈夫的职责是在外工作,扶持家庭的经济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而妻子的职责是在家相夫教子,经营好和谐的家庭,这就是所谓的女主内。因此女性的本份是女主内,相夫教子,经营和谐家庭。只有尽到这个本份,才能使家庭正常运转,家庭和谐了,就是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在周朝的时候,周代出现了三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太姜、太妊和太妊。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儿媳是太妊,孙媳是太姒。这三位母后是奠定周朝伟大基业,实施幕后工程的关键人物。正史对她们亦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这三位母后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的举足轻重?原来这三位母后懂得把女性最好、最高、最伟大的德行发挥到淋淳尽致,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来探讨的女性与和谐社会。

当今的女性所具备的教育程度可以说不比男性差,所以许多很有智慧,很有才华的妇女纷纷投入社会去工作。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可以说非常大。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妇女大量投入职场后,孩子无法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其后果就是正常的父子关系见不到了,孩子不象孩子,所以妇女留在家庭发扬四德很重要。女性做到了四德,一定能建立和谐家庭,也就是为和谐社会作出了最大贡献。古人教育女儿(妇言)时,从小就教她讲话要婉约温柔,也就是要和颜悦,1

对丈夫讲话要温柔,对孩子讲话要端正、端庄,对父母、家翁、家婆言语要温顺。对于妇言,我们作为妇女的要特别注意到。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做丈夫的会觉得妻子很啰嗦,很爱发脾气,讲话都不给他一点面子。所以身为一个妻子,从现在开始反省一下,我们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应对谈吐中,是不是讲得不得体?有没有讲得很过火?讲得很呛?很会挖若?这些都不好,因为你的孩子就在身边,看着自己母亲的言语动作,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母亲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母亲,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

什么是妇女的德行,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子女,敬爱长上一家翁家婆,简单地讲就是你能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除环境干净外,身为父母也要为人庄严、整齐,具体表现为你的态度,为人处事一切都要合乎道理,故而妻子要能将家里料理得整齐、清洁就是齐家第一步。

妇容,即妇女的容貌,此地的容是讲妇女如何打扮自己,但并不是要打扮得非常妖艳时毛,而是要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端庄有礼的妇女。我们知道,许多妇女认为反正我在家里就好比是老妈子一样,于是乎穿着非常随便,一条短裤,一件T恤,头发一抓,马尾一条。丈夫回家见到的就是黄脸婆,实在是打扮得很不得体。所以妇女要重视自己的仪容,穿着得当,让孩子从小能看到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

妇功,过去的妇女的确很有功夫,不但把家里打理得非常干净整齐,侍奉公婆也非常地恭敬,态度言语还非常地柔顺。在烹饪功夫几乎都很好,烧菜、做包子、包饺子没有一样不精通,所以妇女的责任说起来非常重大,家里每一个人的健康,可以说是操之在妇女的身上。

综上所述,妇言、妇德、妇容、妇功这四种德学,是妇女所应该学习的重要德性。

所以身为一个妇女,当你结婚成家以后,妇女的天职就有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谁能够取代的,一个女佣不能取代你照顾你的子女,父母也不能取代你照顾孙子、孙女。如果没有亲历教育子女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母爱,就无法知道教导子女是何其重要。

在一个家庭里面处理好婆媳关系非常重要,有一位老师在她还出嫁前母亲再

三叮嘱她,嫁到夫家应做到一结婚后孝顺公婆,不让他们老人生气,过年买衣服;二少说话,多做事要勤快;三对丈夫好不许发脾气,打仗了不许回家。这位老师嫁到夫家后照着父母叮嘱家买有水果,想着先给老人吃,冬天天冷想着给公公买棉袄,(婆婆已去世)公公因为比较胖,穿鞋比较困难,这位老师看到后帮公公提鞋,公公感受到儿媳如此孝顺内心也非常欢喜,至使这位老师在一次蒸馒头的过程中,即使自己没有蒸好,公公仍然说:劲道,劲道,连吃了两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老人对儿女无所求,只要我们用一颗恭敬之心待人,回馈给我们一份理解,宽容,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还有谁也高兴?丈夫、孩子等。正如《孝经》“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一人则千万人悦”,所以幸福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把自己一生的职责,一生的志向,能将之贡献给这个家庭,来营建一个健全幸福的家庭,我想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幸福,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的安定。所以天下的妇女有这样重大的责任,这样艰巨的责任,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它推卸,天下安危女人操之大半,和谐社会并不遥远,就从我们每一位女性朋友开始做起。

谈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篇4

建设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离婚率攀升,失谐的家庭通过其家庭成员将不良的情绪辐射到社会,激发各种社会矛盾,大大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延缓社会发展的速度。近几年来,因家庭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泛,家庭问题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如家庭中青少年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不良教育方式引发的少年离家出走,第三者插足造成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的增多,家庭暴力,“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有序、良性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如何经营才能获得健康与安全,获得和睦与和谐,怎样为家庭成员成长提供支持的源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家庭成员、居住的房屋和一定的财富。从相互关系上把握,包括: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前提的互为关系。从其功能性上来理解:家庭是人成熟、成长的摇篮;家庭是人成就事业、努力拼搏的情感港湾;家庭还是人生旅途中的温馨驿站。孟子说过: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是说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他道出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家庭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它是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现代社会的家庭主要趋势是核心家庭,从其基本关系来看,主要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物关系。家庭的和谐实质上是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要重视协调家庭三大基本关系。

夫妻关系和谐。夫妻和谐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离开了这一前提的爱,只能是一种不平等的、以一方的意志为主导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或占有与被占有关系,或主人与仆人的关系,这不是现代社会夫妻和谐的含义。夫妻和谐的德性要素包括: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夫妻双方相互关爱、信任、谅解、支持和慰藉,在共筑爱巢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家庭的积极功能,享受家庭的和谐之爱与和谐之美。

血缘关系和谐,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内容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比如“尊老”,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送终,还包括: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比如“爱幼”,不仅仅指供其吃饭穿衣,更不是一味“溺爱”,而是父母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和监护人的责任。家庭是儿童初始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这也是家庭积极功能的重要内容。

人物关系和谐。人与物的关系可以折射出人与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关系不和谐往往是引发家庭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但人们却未能从家庭道德建设的层面加以重视。我们知道,在家庭中,一定的财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通过家庭成员的辛勤劳动获得和积累家庭财富,如何合理地打理家庭财富,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成员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等,都需要运筹和协调。劳动致富、勤俭持家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美德。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篇5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

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

班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把“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要工作之一提了出来。因此,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科学内涵,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和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靠法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最佳选择模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同样证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的主体;二是治国的客体;三是治国的依据;四是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其中国家事务是依法管理的重点。只有将国家事务纳入法律调整和控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必须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民主是内容,法治是形式,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三是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四是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五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队伍。根据这些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司法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设法治社会以司法公正为重要标志,在民主立法的前提下,司法的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使公正的法制通过公正的司法来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也只有首先实现司法这一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才能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对其他一般社会规范的良好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友爱等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这必须靠法制来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应该说,在尊重、保护、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方面,我们的法制建设还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进一步地健全、完善和具体化,还需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来贯彻实施。我们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共同的长远利益等方面,还是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如何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问题,更需要法制的强有力约束与规范。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必须先行。

家庭和谐与和谐社会 篇6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认为:从理论上说, 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 社会各成员各尽所能,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 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 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的全面统一, 是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的家庭模式”[2]。笔者认为: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

(一) 稳定的婚姻关系。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关爱, 生活过程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一定道德水准和责任心基础之上的行为。稳定的婚姻关系对于夫妻双方的生理、心理的健康, 对于工作与事业的发展, 对于老人的关心及子女的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 平等的家庭关系。我国婚姻法有关于夫妻在家庭关系中地位平等的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 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在计划生育, 财产及相互扶养等方面的规定也都显示了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地位。此外, 平等的家庭关系除夫妻平等外, 还包括夫妻与老人、子女、保姆等关系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

(三) 和睦的邻里关系。作为和谐家庭, 还应与其他家庭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 不仅有家庭美德, 同样有社会公德, 关心他人, 互帮互扶。如果把这样的家庭看成是一个细胞, 全社会就将变成最大的和谐家庭。同时, 人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 作为和谐家庭, 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爱护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家庭必是健康的家庭。健康和谐的家庭, 要求家庭成员间必须加强密切和谐的沟通习惯。“密切和谐的沟通不仅成为人们缓解压力、释放紧张、情绪稳定、精神健康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将成为关心老人、教育子女、建立平等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3]此外, 积极培养共同的生活、饮食、起居习惯及共同的兴趣爱好, 杜绝一切不良嗜好, 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 相互理解是都将有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

二、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一)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家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 “家”与“国”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第一, 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的家庭必是平安稳定的家庭, 没有平安稳定的家庭就不可能奏出和谐的音符。加强两性平等、关系协调、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家庭的建设, 才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 才能最终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二, 和谐家庭是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才, 更离不开人才。和谐的家庭有助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 更是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环境。无数正反事例表明, 家庭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根本性的, 应当对家庭作用的重新审视, 加强家庭和谐建设。

第三, 家庭和谐是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家庭是产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社会, 家庭承担着不少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能, 比如家庭养老等。另一方面, 也出现很多与家庭有关的问题, 如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问题, 不同程度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青少年犯罪比例在中国的刑事案件中已经占到70%以上的问题等等。和谐家庭的建设有助于让家庭不再成为各类社会问题之源。

第四, 和谐家庭是维护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家庭是培养公民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地方。它不仅培养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 更让他们成为既成熟又负责任的公民。

(二) 社会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保障

一是社会的和谐是老有所养的保障。199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7年中国人口调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53亿人, 本世纪中页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亿。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所反映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老人安, 则家庭安;家庭安, 则社会安。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优良传统, 积极构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现代家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也是实现国家富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二是社会的和谐是壮有所用的保障。和谐社会应是充满活力的社会。青年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社会的和谐稳定, 应给广大青年提供健康成长、安心学习、自主创业和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三是社会的和谐是幼有所长的保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国家建设大业。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为基础, 而人应当从小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 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工作, 是建设和谐社会基础的基础。四是社会的和谐是家庭稳定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 只有稳定和谐的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与人际关系, 达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一致。同样, 也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 才会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影响家庭和谐的主要因素

倡导美德、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已成为家庭建设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 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反映在家庭领域, 表现为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子女教育、婚姻稳定、邻里关系、敬老世风日下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和稳定。主要表现:

第一:不稳定的婚姻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专家唐灿发布调研报告中指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离婚率已超过邻国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 现代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婚姻危机。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家庭不和谐的首要因素。

第二:畸形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或以工作忙为借口, 或夫妻相互推诿, 把学校教育作为了子女教育的唯一手段;其次是教育方法不当, 表现在重智轻德、有爱无教、粗暴施教等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学分名次, 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 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突出的养老矛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 加上人口及其它政策的影响, 中国进入了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期, 更由于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尤其在农村, 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大多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层面上, 老人的住房、医疗、文化、健康保障等问题都已成为产生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此外, 因民工流动而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 城镇社区建设中关注儿童教育的缺失问题,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不力问题等, 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构建和谐家庭的对策

(一) 注重理论研究, 增强思想建设的实效性。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不断给家庭领域带来新的问题, 给家庭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必须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手, 加强思想道德及文化建设,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 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金钱观、教育观, 大力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及扶贫帮困活动, 为和谐家庭的建设夯实思想根基。针对家庭稳定和家庭伦理道德的严峻现实, 应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二) 加强法治建设, 不断完善立法工作。近年来,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经济文化及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整体水平来看, 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 法规不健全, 机制不完善, 妇女地位的有待提高, 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诸如《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在养老、医疗、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完善工作。

(三) 构建家庭民主、社会民主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家庭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 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除前述加强理论及政策研究外, 应建立相应的各级工作管理机构, 审视和落实家庭、社会的民主政策。这些管理职能部门, 还将运用各种手段, 在拥有家庭成员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整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及结构、就业及创业状况、收入及债权债务, 养老和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及身心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的其它 (包括人口流动、生活保障、法律援助) 等全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建立评价体系, 评估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家庭的影响, 采信公民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社会事业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的完善。

(四) 培植和谐环境, 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在新的形势下, 要加大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家庭、先进示范点, 树立鲜活典型, 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把抽象的道理变成形象的示范, 以点带面, 延伸辐射, 在全社会达成共识, 增强大家对和谐家庭创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构成社会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 是社会和谐的必然基础。本文就家庭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构建和谐家庭作肤浅探讨, 旨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家庭和谐,推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顾秀莲.“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第九次工作会议讲话”, 2004.12.28;

[2]苏冬梅.“关于开‘和谐家庭’创建的思考”.青岛妇女网, 2007.8.23;

科技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7

摘要:和谐社会的动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生产力的推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就要加强对科技伦理的认识。科技伦理是人类正确与正当运用科学技术的准则,是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伦理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伦理;功能;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并不是天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正当使用,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成为生产力,还有可能变成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非和谐因素。因此,科学技术只有在一定的伦理规则约束下才能造福人类,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贡献。于是,人们在反思科技的社会作用时,提出了科技伦理。

所谓科技伦理,是指与科技活动相关联的人或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反映了科学活动的共同本质和人类对科技活动的共同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的方向选择、技术手段的利用等实际上都蕴藏了科学研究主体的伦理价值选择。现代科学绝不是象牙塔中的个人闲情逸致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动,有动机、有目的、有建制、有价值选择。所以,不仅技术应用与伦理道德相关,科学研究也无法脱离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具有特定的伦理意蕴。国外有学者指出,“没有伦理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没有科学的伦理学是空洞的”。

那么我们对于科技伦理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呢?

首先,科技伦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技人员的队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庞大,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20世纪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之一是:脑力劳动者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体力劳动者。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人员的队伍更加庞大,他们将成为支配社会道德的主导力量之一。在这支队伍中,大多数人有着崇高的道德素质,但也呈现出道德素质下降的趋势。不少年轻的科技人员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工作热情不高。一些科技人员甚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犯罪活动和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必须纯洁科技队伍,提高其道德素质,[1]

这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也要求通过道德手段加以调节,以消除和缓解其负面影响。一般说来,科技一开始都是服务于善的目的,而不良后果总是潜在地伴随而来。感冒药“康泰克”、“康得”,对于控制感冒症状确实疗效好,但其所含的PPA成分却会引发人体出血性症状和中风;高效农药促进了农业增产,但广泛使用不仅给人类造成疾病威胁,而且危及生态系统;汽车废气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制冷剂氟利昂是臭氧层的“杀手”。至于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核能技术等,无一不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研究和规范现代科技伦理,是抑制和消除科技负效应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有力手段和方法。

其次,科技伦理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不难发现,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理论力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前提;科学通过工业与农业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使陆地得到了开发、海洋得到了利用,为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蒸汽机、内燃机、电灯、电话、电报、火车、轮船等的发明和利用,使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远远高于人类社会以往的任何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使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等。

因此,当我们审视进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就应当有一种全面和发展的眼光,重视和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和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用科技革命照亮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科技伦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道德建设。

道德文明在整个精神文明中占有特殊地位,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一般说来,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克服愚昧迷信和陈旧的道德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科学技术中一切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最终都集中在道德里面,并通过人的言行体现出来。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来看,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全面渗透,导致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促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以科技为中心而发生变化,不断打破原有的模式、秩序、关系和平衡,科技活动在改变实践主体即科技工作者道德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悄然地改变着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科技伦理的创

设,就是要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的今天,一方面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正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科技伦理具有和谐社会的功能,是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并且,其和谐社会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伦理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忽视了,那么就会减慢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科技伦理来构建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呢?

第一,构建自然和谐观,让人类重新与大自然结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确立“人类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源于自然的人类应当与自然重新结盟”的理念。一直以来,人类只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和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发展科技只是为了更好地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从而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主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忘记了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的特殊组成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与共的道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不论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程度如何,它都只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明确指出:人类应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享有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因此,要对科技负载价值进行深刻的伦理反思,消除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应将伦理因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衡量尺度,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内化为科技的维度之一,从自然伦理视角出发看待科技的发展。血的事实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不爱护,最终承受恶果的只能是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二,明晰全员伦理与全程伦理责任。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过去时代的科学技术活动相比,具有大课题、高难度、高经费、难以预测、影响巨大等特点,其涉及面从小到企业、国家大到国际之间的合作。因此,科学技术活动不再是个人的事业,不再是科学技术专家能完全掌控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的、涉及许多集团和个人的运行过程。在这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科学技术专家的责任[3][2]

仅仅是其整个过程全部责任的一个部分。因此,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全体参加人员的全员责任与全程责任。科学技术伦理责任就是指在科学技术运行过程中,与此科学技术活动发生关系的所有有自由选择意志的当事人,对科学技术活动应当承担的责任。简言之,它是科学技术活动当事人对其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一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二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容。从主体来看,所有与科学技术活动发生关系的有自由选择意志的人都成为责任主体,而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专家,因而是全员责任;从内容来看,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涵盖了科学技术运行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制及其应用,因而是全程责任。

第三,重视主体价值导向,引领科技造福人类。

作为实现人类目标的工具,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类内在的和终极的价值为引导,以便对人类发挥最大效益。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与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由于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科学技术如何运用在于人,而人们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又取决于人们受何种伦理价值观念指导。可见科技是作为生产力还是破坏力,关键在于科技主体对科技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表面上看,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追求自然界的真知,具体如何运用这些成果与他们无关,然而事实上,科学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一种价值活动,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活动时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也是社会的人,他们理应承担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承担的道义责任。事实上,科技工作者比一般人更了解科技成果被滥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因此,当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冲突时,学术价值就必须让位于社会价值,学术责任应让位于道义责任。面对科学技术的咄咄逼人,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如果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中伦理、道德法则的作用不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知识的话,则整个人类以及科学本身连以算术级数的速度发展都办不到”。

总之,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科技伦理的规范,科技伦理的规范必须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真谛;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5][4]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工作总结精选版下一篇:加强和改进人才信访工作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