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精选8篇)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1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3-08-04 22:55:33|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并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中出彩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个虚幻的概念。尤其是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过去,我国的改革被人们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现存的改革开放经验的情况下大胆试错摸索前进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试错,来回翻烧饼就会瞎折腾。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一条是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离了这两条主线就会来回折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比如: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本来面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人浮于事及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带来的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条条框框更多、行政审批更繁杂,各部门都不想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吃一块唐僧肉。另一方面,吃公共财政饭的人员也更多,政企更加难以分开。又比如: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公民权利维护与政府行政执法实施方面的改革。由于偏离了这两条主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与民争利,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公民权利屡被践踏,民怨不断,社会群发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讲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因为如果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比如:过去,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在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我国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荒芜,农村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严重。然而,同时在坚持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华西村却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相反在农田联片集约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共同致富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否则,就会走弯路。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历代受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政治家所追求的治国理念之一,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我党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就是:人人有口饭吃,人人都有平等说话的权利。而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各阶层社会矛盾相对平和,社会各成员之间平等互助、利益共享,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干群关系融洽等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比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各行业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利益博弈加剧,某些行业、某些部门由于受某些特殊的改革措施的扶植不断扩大利益博弈的优势而形成垄断行业,某些企业高管在企业管理、企业改制等改革措施中独断专行、罔顾职工的民主权利,通过压低职工的收入分配、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最大化。许多当初貌似合理的改革措施而推出的红头文件,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成了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企业高管固化其利益的护身符,相反,某些改革措施也成了某些企业职工、某些特定公民群体利益受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弹簧。由于无法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
所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并必须要有拨乱反正的勇气。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否定之否定提升这种认识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过去,安徽夙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坚决要求分田到户又坚决要求实现农田集约经营就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同时,我认为:所有在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认识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像这十八户农民一样有拨乱反正的勇气。
但是,这种否定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在充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否定。否则,改革就会成了来回翻烧饼,今天东一鎯头,明天西一鎯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目标,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在这种顶层设计中只有紧紧抓住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以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打破各种利益篱笆,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否则,我们的改革将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碍而停滞不前。
不可否认任何改革方案,都将涉及到利益受益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在改革中抓住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条主线,通过拨乱反正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惠及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只惠及某些小集团以及某些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使那些少数在改革中由于体操和和制度的门槛而使其利益
严重受损的群体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合理补偿。在改革中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是需要我们有拨乱反正的勇气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采用“分”、“消” “散”、“泻”、“补”等五种方法进行调整。所谓“分”就是调整收入分配的改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全体公民都能共同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国家治理和政策法规制定上要打破唯“精英论”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行使其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力,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民众在涉及其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平等发言的机会。所谓“消”,首先就是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其次是,消除某些公务员群体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工作中专横跋扈,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习气。再次是,消除那些不能体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成果共享的政策和体制篱笆。比如:在许多事业单位和国企中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现象。某些单位和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使某些人成为利益受益者,某些人长期成为利益受害者。如:几十年的农村“代课老师”工资极低且无社会保障、企业中几十年的“临时工”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数千万城市农民工每天在全国各个城市辛勤工作,并向城市交纳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却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子女就读。许多城市农民工劳动工作环境极差,却不能享受国家的劳动保护和带薪休假的权力。又比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强调工人不得转干,逢进必考。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在强调干部年轻化时,有些单位又大搞造官运动。某些人一年数升,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员晋升的人事考核制度,全凭长官意志决定决定。在这和氛围影响下,某些人官员一门心思搞形象工程,钻研晋升之道,工作中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方法严重脱离群众。由于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容易,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艰辛,导致整个社会充满着既尊官尊富又仇官仇富的矛盾心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能只强调某些个人、某些群体的利益,我们应该消除那些有失公正的政策和体制篱笆,还公平正义于社会。所谓“散”就是要使富裕群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富人的部分个人财富通过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继承税反哺于社会,并积极引导富人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是许多西方国家通行做法。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子承父业,荫及子孙,要使中国富人能像许多西方国家的富人一样反哺于社会既需要相应法律、法规制约,还必须通过一些舆论导向使富人们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泻”,就是要泻掉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邪火”、泻掉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士心中的怒火。一套制度完善的公民民主权力保障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过去,许多上访人士“被精神病”暴露出我们某些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我党提倡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如何能够体现这种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只会引发更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给共产党脸上摸黑。所以,应该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干部工作能力考核的指标之一,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新学习毛泽东主席“从群众来到群众去”领导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解决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提出一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改革方案。各级政府应该由主要负责领导同志轮流开展接待群众的活动,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接待那些上访人士,应由纪检和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并限期约谈当事责任双方(包括当事责任领导),相关当事双方不得推诿缺席,使相关当事双方有平等的讲道理、摆事实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及时化解双方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能及时了解下属的作风和工作方式,发现某些领导干部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能及时查处。同时,通过当面约谈可以保护某些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免受污陷。所谓“补”就是完善我们一些制度缺失。首先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的缺失,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大于法,无法无天,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其次是要完善保护公民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民主权利的制度。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的民主权利是能否建设好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带血GDP也许能成为某些官员往上爬的所谓政绩,但无法给职工带来幸福和快乐。看看那些因无法忍受严酷管理制度和超长时间加班而跳楼职工,我们不禁要问某些人:难道GDP真的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失去了和谐社会这个根基,经济再怎么发展也不会使国人有幸福感,更谈不上有所谓“中国梦”,只有仇官仇富的社会生态屡屡萌生。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各社会阶层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措而蹴,受各种利益受益群体的制约必定困难重重。但如果我们在改革中能始终坚持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线,就能在困难中负重前行,在改革中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心中的“中国梦”。否则,如果偏离了这一主线,任何改革都难获得人民长久的支持而功亏一
篑。湖南农业大学廖兴华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2
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必须以创新精神加强工会理论建设,努力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工会理论创新是体制创新的先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工会重点工作的推进提供理论基础,大力加强理论政策研究,特别是对工会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党的工运理论。
其次,加强工会思想建设,努力在思想上有新突破。工会思想建设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分析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主动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做好工会工作。
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坚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开拓进取的思路、开拓进取的办法、开拓进取的工作才能打开工会工作新局面,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始终保持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始终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才能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民主管理,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发挥作用
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关键要切实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推进企务公开,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动力。是进一步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通过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民主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实施群众监督,促进企业决策民主,利益关系公平公正、职工团结和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职代会制度。使职工行使对生产经营管理方针和发展目标的知情权;对重大决定的审议权;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方案的表决权;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评议监督权等权利得到有效落实,才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深化企务公开工作,工会要注重对公开制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使企业民主管理和企务公开工作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三、以创建和谐企业为目标,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上发挥作用。
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又以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基础和依据,没有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一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范职工道德行为。二要倡导企业理念,创造条件,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重点,大力开展安全班组建设,在职工中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三要引导职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创造、技术比武等活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并能熟练与本岗位相关的其他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适应岗位变化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
四、以“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载体,在维护企业稳定上发挥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努力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切实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把维权工作放在党和政府的全局工作中来思考把握,切实处理好维权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支持和参与改革,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又要在改革中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使职工的利益得到更好实现。既要服从服务与发展,又要努力使职工享受到发展成果。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物质基础。既要维护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又要协助党政解决好职工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深入职工群众家中,了解掌握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工作等情况,切合实际的给予帮助。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要积极开展特困职工与领导干部结对子活动,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做到同困难职工心贴心。通过一系列交友帮扶活动的措施落实,推进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党的关怀,工会组织的关心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五、以创建职工之家为载体,在凝聚职工合力上发挥用。
建设和谐企业,以“建家”活动为载体,不断为工会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建家工作中,工会要按照“建家要有新思路、有新举措、新发展”的要求,完善建家考核办法和措施,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工作实效。坚持不断积累建家经验,完善“建家”工作新机制,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职工精神文化质量,营造发展、稳定、健康、文明的和谐企业。
摘要:工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 企业工会组织一定要认清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责任, 采取多种有效载体, 积极组织和引导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和谐企业整个过程上来,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3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自然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重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法规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法律制度是通过民主政治建立的,道德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基础上的。法律、道德、制度、文化是这个定义的中心内容,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中心内容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他们的相互关系是多元化的。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而图书馆则是调整这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它通过传播各方面的知识来培养、引导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共设施、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所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才成为可能。
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们利用自然为自身谋福利,为人类创造新的更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要改造利用自然就需要去了解自然,懂得自然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改造自然。而这些书面或用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知识,通过图书馆的形式集中在一起,供人们索取。可见图书馆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存储地,人类的百科全书。为适应新形势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已拥有相当丰富的馆藏资料,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文献的收藏还在不断扩大。人们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就能够掌握对自然的更多的科学调控手段,从而就能更好地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它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解答的理论成果,承接弘扬了中国自古以来“和为贵”的社会理想,同时又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它对于图书馆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反过来,图书馆也成为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成为大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公共图书馆是宣传、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公益部门,是集中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承担着社会教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集聚地和传播地,是专门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馆藏资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只有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五、重视图书馆本身的和谐建设
既然图书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图书馆本身的和谐建设。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关爱人、理解信任人、完善发展人。图书馆本身的和谐建设,不仅需要解决馆内员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问题,还要解决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和横向联系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对于现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建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需要领导和横向联系部门了解并重视这些公益事业的内在价值。只有重视了,才会有支持;只有重视了,才会有发展。要想搞好这种和谐建设,图书馆更应加强其宣传力度,从多角度、多方位主动、及时与领导、主管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横向联系部门沟通,通报图书馆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让他们了解情况,重视图书馆建设,并在舆论导向、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支持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本身和谐建设,也是图书事业推广的关键。
六、努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无阻碍的学习场所,正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所以不论何种阶层、何种文化程度、何种职业、何种年龄的人都可以走进图书馆,成为其忠实的读者,并最终成为终身受教育的受益人,弥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因此,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上的提高不单只是业务上的提高,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提高,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作为图书馆员,不能固守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而要在为读者服务与信息资料使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从现在的简单的借借还还的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提供深层次服务。因此,图书馆员要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除掌握图书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外,要在某一两个知识领域有所专长,并不断学习和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从事信息管理、开发、研究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图书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历史过程,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但最主要的还是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我们盼望着这种和谐社会早日能够完全实现。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篇4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1、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荆斩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2、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3、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环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孝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孝亲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孝亲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
4、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
1、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
俄国的列宁1884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中有“阶级(历史的)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生儿育女是“永恒的范畴”,但生下儿女后,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教育儿女,却是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这种“永恒的范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人类不存在才不存在,它不受历史阶段及阶级的制约。即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永恒的。在子女来说,不但对父母孝的感情与生俱来,而且是父母死后也还存在。
子女对父母的孝,决不是一般的尽义务,儿女不应把父母当成包袱,而应当成财富,这可从几方面来说:其一,人类为了生存与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一是付出精神代价,付出无私的爱心,一是付出经济代价,令其饱暖,才能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儿女理应对年迈的父母赡养、照顾,此乃事之常理。其二,父母抚育子女,不是只让儿女吃饱穿暖,就算了事,主要以一番爱心对子女的灵魂进行塑造。用各种方式教育、陶冶子女。要求与鼓励,批评与鞭策,都是父母对子女疼爱的方式。同样,子女对父母,也应从思想和态度上尊敬、尊重,此亦人之常情。其三,父母、长辈具备很多知识、技能,们饱经沧桑,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到了晚年,很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财富、经验体会传授给子女及晚辈,子女及晚辈应认真向他们学习。而这正是建立在父母、长辈生活可靠,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其四,父母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奋斗一生,也以此教育子女,希望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不一定指具体行业,而是指理想、抱负。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属“历史的范畴”,但在继承志愿这一点上却有共通性。其五,社会在发展、父母希望子女也象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有一番造诣或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父母也增添光彩。“人往高处走”是通常的规律做子女的应在父母前进的基础上更加奋力前进,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坐吃山空,每况愈下。这不仅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2、孝亲体现人道主义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下列表现:其一,仁者“爱人”。在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做到与民和睦,即仁者“爱人”。其二,惠民、利民,孔子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努力为百姓办好事。曾子在说到“孝有三”之“大孝不匮”时,说到“博施备物”,就是孔子所说广博地对民应做些好事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三,亲民,孔子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由此推广到对民众也亲切、和蔼。其四,《尚书·康诰》中把“元凶大恶”说作因“不孝不友”而成,可知对亲孝,对人友,是与元凶大恶完全相反的,防止元凶大恶,正要施民以惠。其五,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地说出“亲亲”与“仁民”,即对人民施以人道,“仁民”与“爱物”,即由爱人到爱生物,爱自然本是一回事。
孔子及儒家由孝发展成的爱人学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建筑在“亲亲”即“孝”的基础之上。
3、孝可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除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精忠报国,并将这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孝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中国古时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到起到积极作用。
4、孝可促进经济发展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中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对此加强了解,使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这一文化遗产,在新世纪中更放异彩。
参与文献:
校园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5
学校[1]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2]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学校各类伤害事故不断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要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对这些事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从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看,学校伤害事故可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事故,与学校有关的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及监护人管理以外的责任事故,自然人违法犯罪导致学生伤害的责任事故,混合责任事故。
二是从引发的原因看,可分为:学生游戏打闹活动引发的伤害事故,化学实验引发的伤害事故,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内外劳动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园暴力”引发的伤害事故,饮水饮食中引发的伤害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水灾引发的伤害事故,地震、风暴、雷电引发的伤害事故,学校建设不达标和下楼拥挤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三是从直接和间接造成的伤害看,可分为:显性伤害(生理损伤、精神紊乱等)和隐性伤害(包括隐性身体病症、精神污染及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渐进性伤害等)事故。
以上各类事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是偶有发生的。这是学校建设和管理、创建平安校园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难题所在。而纵观所有校园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校园伤害事故包括学生老师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和本校学生自身导致的伤害事故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大的影响。
下面简单罗列最近发生在我国的一些由校外人员导致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
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名疑患精神病男子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至少造成小学生8人死亡。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疑似精神病患者。[3]
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校园内砍伤师生16人,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教师,有一名学生逃跑中受伤。4月29日,江苏泰兴中心幼儿园持刀行凶事件5儿童伤势较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持刀行凶事件。该事件中受伤的人员一共为32名,其中学生29名,教师2名,保安1名。
4月30日,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校园打伤5名学生后自焚,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幼儿园发生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吴焕民持菜刀闯入幼儿园砍杀,致使7名儿童(5男2女)和2名教师死亡。
从3月23日到4月30日,不到40天的时间国内发生了5起轰动社会的校园血案,残忍的歹徒将凶刀伸向了柔弱善良的孩子们。许多家长都不放心把子女放到学校去,因害怕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害怕灾难哪一天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不得不质疑,学校为何成了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的发泄之地?就因为幼小善良的孩子们
手无缚鸡之力?
另一方面,大家在关注幼小孩子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在忧心着大学校园的安全。一直以来大学都被人称为“象牙塔”认为大学校园中的我们是远离世俗和社会丑恶的天之骄子,可是不但我们已不是天之骄子,我们的校园也越发不安定。
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便是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2010新年伊始,就有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频惊”校园:
1月8日晚9点20分左右,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一名商学院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卢斌将皮带悬挂在操场单杆肋木架上上吊,虽被夜跑的两名女生发现,仍抢救无效死亡,自杀原因尚不得而知。
1月12日,温州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就在前一天,他因为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28元的牙膏没付钱,在学生公寓楼下与人争执。
1月13日,23岁的湖北孝感籍大学生余杭,在杭州自己的租住屋内,用做饭的菜刀割断脚筋、手筋,然后挥刀割向颈部。当年轻的生命随着鲜血一滴一滴就要流尽的时候,他“想妈妈了”,于是向房东求救。
1月15日10时左右,南阳师院正在参加考试的大一女生退出考场,跳楼自杀。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此外大学生杀人事件以及被卷入传销组织,被骗被盗等大学校园安全事件也不胜枚举。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种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自杀案件已有多起,校方开始加深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校的盗窃事件频发,无论是在宿舍电脑被盗还是在校自习室和图书馆书包被偷都是我们越来越担心校园的安全度。而在学校周边公交车上猖狂的小偷在我们看来与强盗已无差别。面对两三个体型剽悍的“小偷”就算我们发现又能怎样?而大多数人更是会采取不制止的态度,怕“惹祸上身”。
因此,我们更想呼唤的是社会的和谐。只有整个社会的人都有了团结和谐的意识,社会上的正义感压倒了罪恶的一方,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和谐。校园安全也一样,对于校园内的偷盗事件,需要学校保卫科严加打击外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否定这些盗贼中没有我们在校大学生。因此校园的和谐也需要我们提高大家自身素质,同时关心身边的“特别”的同学。无论是偷窃行为还是自杀或者伤害行为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需要自立自强。我相信只要大家力量一致,大学会真正的如大家所称之的“象牙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决定》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创设平安和谐的理想社会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不懈追求,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和平共处。创建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全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共同心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指导教育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创造平安健康的育人环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确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
设和谐社会,向社会各界都提出了要求,家长们渴望孩子们在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中茁壮成长,既要学到知识,更要保平安。
提高建设平安健康和谐学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维护校园平安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规范、科学、严密、长效的防范机制。
(三)开展教育形成共识,确立维护学校安全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四)适当组织演练,不断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五)检查监督,未雨绸缪,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作风建设与和谐社会党课讲稿 篇6
今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今天,我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要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发扬优良传统作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三个部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个部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这是陈云同志在1980年做出的重要论断。
党风即党的作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作风问题,是大至一个党、小至一个党员,在自己的思维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包括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等。它反映的是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理论、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从事工作、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付诸实施,以及向外部世界展示什么样的形象和特点等问题。
分析理解“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二是“从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三是“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永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
第一个要点:从党的发展历史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28年浴血奋战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我们党之所以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我们党之所以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更加重视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问题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加强。
邓小平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
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良好的党风,专门召开了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针对当前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其基本内容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就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要求全党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荣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毛主席向同行的战友们提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是共产党进北京,还是李自成进北京呢?你们把这一道题讨论好就可以了。”
讨论中有的说:“李自成进了北京,以为革命成功,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完全松懈了斗志。结果很快被吴三桂引清兵打败。”也有的说:“李自成进北京,以为革命有功,应当坐享其成。三天一节,五天一年,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只坐了48天的皇帝,就把天下丢了。我们共产党人要牢记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被糖衣裹着的炮弹打倒。”通过认识大家到,现在面前是一片新天地,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好好学习,争取答好共产党人进北平这张考试卷。
遥想当年,毛主席提出的“进京赶考”这一历史命题,虽然已经过去58年了。然而,这场“进京赶考”实质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我们党8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政治优势和鲜明特征,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第二个要点:从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付出艰巨努力,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予以贯彻落实。
如果作风不实、不正,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就会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例如,党内有人已经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改为“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和自我表扬”这新的三大作风,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另一方面,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又给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的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一些领导干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等等。
以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为例,就存在许多问题。一次,一名要求补交养老金的失业人员找到某市劳动局请求支持。经办人员先后6次教他回70多里外的乡镇去补办补充材料。使这位失业人员整整跑了6趟乡下。为什么经办人员不一次性教他补充齐材料呢?至今他也没有想明白。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损害党的执政能力,势必损害党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改正错误,提高办事能力和工作水平。
第三个要点: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看,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永受人民拥护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端正作风就是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做人民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红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充分说明了我党我军对群众关系的重视。
“六项注意”的第一项注意“上门板”
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早叫“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那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亲自为工农红军制订的。“六项注意”包括“上门板,捆禾草,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其中第一项注意就是“上门板”。红军打的是游击战、运动战,居无定所,官兵们只能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于是,老乡家的门板常被他们借来当铺板。当时,一块门板别说对老百姓,就是对红军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因此,毛泽东制定纪律:借用老百姓的门板后,出发前一定要及时归还。后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期间,又在“六项注意”后边加了两项:“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红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闹翻身的军队,于是积极参军参战,帮助红军打胜仗。
反之,如果一个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置人民和国家利益于不顾,群众就不会支持它、拥护它。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苏联解体前不久,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苏共是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是代表党内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个无情的现实:绝大多数苏联人并不认为苏联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这是导致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有人总结说:布尔什维克党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20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政权。
苏共的悲剧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要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党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然会脱离人民群众。党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必然会丧失执政地位。于是,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全党:“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人心向党,政党必然生机勃勃;人心背党,政党必然凋零败落。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从严治党,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这已成为共产党执政的一条铁的规律。
第二个部分:党员要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重点讲四个方面:“加强学习,夯实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努力实践,取得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依靠群众,实现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和“完善制度,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一个方面:加强学习,夯实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胡锦涛同志把“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作为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第一条,充分体现了加强学习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只有把加强学习当作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作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方式,用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各方面的有益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才会有好的作风。
但是,当前有些党员不是在学习健康向上的理论,而是学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例如,有的人就热衷于学习李宗吾撰写的《厚黑学》和现在由“厚黑学”派生出来的《商场厚黑学》、《官场厚黑学》等等。“厚黑学”宣扬的是“性恶论”,反对“性善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字经》中,第一句话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传。”意思是说,人出生之初,秉性本来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的善良秉性就会改变。人性健康发展的方法是重在教导。教导人专心致志,始终不懈地向真、善、美发展。《三字经》的这个开场白,讲的是人性向善的表现。而李宗吾的《厚黑学》则宣扬“性恶论”,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李宗吾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的重庆写下《厚黑学》的。其目的就是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黑暗。历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代,而少数人还用《厚黑学》的“性恶论”观点来解释世界,未免太悲观了。如果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人手捧《厚黑学》,时时谈论厚黑论,夜夜想做厚黑人,这样的社会将会变成一个怎么样的社会?
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强才能作风正。因此,要善于把加强学习与增强党性、升华思想、陶冶情操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衡量自己、检验自己,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差距,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树立良好风气的模范。
第二个方面:努力实践,取得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作风建设重在实践。实践是检验党员作风的根本标准,也是锤炼党员作风的关键环节。
党员的优良作风,首先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上。广大党员应当用踏踏实实的实践锻炼来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养成优良作风。提出思路、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在贯彻中央精神和上级指示,落实工作思路和决策,上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民排难解忧。
党内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方面,加强作风建设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党内生活锻炼。广大党员应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从一定意义上说,日常生活也是一种实践。广大党员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好作风,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努力培养优良的生活作风和高尚的生活情趣,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第三个方面:依靠群众,实现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
相信和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进党员作风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揭示的一个真理性结论。
毛泽东、邓小平、陈毅在回忆淮海战役胜利时,多次讲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的确,在淮海战役中,老百姓的口号是“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有我们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她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统一,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近几年来,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赋有执法职能的公务员,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不及时纠正,任其蔓延发展下去,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现在,执法人员的理念是:“执法为主,服务为附”。被执法对象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被执法对象的理念是:“服务为主,执法为附”。两者理念不能一致,导致了一方说:“执法难”。另一方则说:“‘公仆’来到群众中,转眼变为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演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有群众反映,现在少数执法者是为人民币而执法的。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到群众中去,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批评和呼声,善于从实践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以群众的反映和意见为镜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加以改进。
党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衡量作风建设的成效,人民群众满意的作风就努力坚持,不满意的就坚决克服;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自觉坚持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各项制度,提高权力运用的透明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在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下不断提高作风建设水平。
第四个方面:完善制度,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要靠制度保证,着重从完善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据英国历史学家查理.巴特森写的《犯人船》一书记载,1770年,英国政府宣布澳洲为它的领地。谁来开发这个不毛之地呢?当地的土著居民人数不多,且尚未开化,只有靠移民。当时英国人主要向美国移民。于是,政府就把判了刑的罪犯向澳洲运送,既解决了英国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又给澳洲送去了丰富的劳动力。运送罪犯的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这种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
开始时英国私人船主向澳洲运送罪犯的条件和美国从非洲运送黑人差不多。船上拥挤不堪,营养与卫生条件极差,死亡率高。
1790年到1792年间,私人船主送运犯人到澳洲的26艘船共4082名犯人,死亡为498人,平均死亡率为12%。其中一艘名为海神号的船,424个犯人中,死了158个,死亡率高达37%。这么高的死亡率不仅经济上损失巨大,而且在道义上引起社会强烈的谴责。
第一种做法是进行道德说教,让私人船主良心发现,改恶从善,不图私利,为罪犯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一句话,依靠人性的改善。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种做法是由政府进行干预,强迫私人船主富有人性地做事。这就是由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饮食和医疗标准,并由政府派官员到船上负责监督实施这些规定。官员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与船主同流合污,分享利润;一种是坚决执法,自己或亲人的生命受威胁。在无法无天的海上把那些不识相的官员干掉,扔到海里。其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通过探索,英国政府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制度:政府不按上船时运送的罪犯人数付费,而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洲的罪犯人数付费。罪犯成了船主的“摇钱树”,当然不能虐待了。这种按到澳洲人数的制度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1793年,三艘船到达澳洲,这是第一次按从船上走下来的人数支付运费。在422个犯人中,只有1个死于途中。以后这种制度普遍实施,按到澳洲的人数和这些人的健康状况支付费用,甚至还有奖金。这样,运往澳洲罪犯的死亡率下降到1%至1.5%。
很显然制度的选择对事物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要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完整严密、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保证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第三个部分:发扬优良传统作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去年10月8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党的作风建设也将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讲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是“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三是“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一个方面: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搞不好,必然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个别地方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这要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把握和解决。
实践证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方面: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党的作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通过深化改革、发展民主、强化监督,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从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看,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三个方面:党的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人民群众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证明,执政党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反之,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丛生,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特别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全党全国在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同志们,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促进力量。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必须坚持、发扬和光大。
党员干部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党课讲稿
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只躺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只图享乐,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这样的企业,是注定要走向衰败的。同样的道理,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如果痴迷于贪图享乐,热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早晚要腐而败之的。
一、新时期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其字面意思为:“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斗争”。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就是指“为实现伟大的或既定的目标而勇于克服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和行动。艰苦奋斗是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有机统一的精神,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经之路。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困苦的有力武器;也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郑重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上任不久就带领中央领导成员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极其困难的年代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壮举,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红其拉甫海关的关员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死亡之谷”,战天斗地,用忠诚履行神圣的职责,用信念挑战生命的禁区,靠的都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员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脑海里被淡忘了。有的不求进取,关心生活胜过关心工作,过分在意票子、车子、房子;与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大量事实表明,贪图享乐和奢侈浪费是政治瘟疫,它不但消磨人的意志,使我们的干部沉沦,而且具有传染性,败坏党风民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是对每个党员干部最现实的考验。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甚至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不同时代、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的精神实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我们在倡导这一精神时,应认真弄清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涵义。我认为,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居安思危,永不止步
回顾中国共产党业已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经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而骄傲与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漠视目前及今后摆在面前的巨大考验。从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的弱势还相当明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例如,1949年中美人均国民生产值之比为1:19,而1997年则扩大为1:43。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延续,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加之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和超大型社会,在实现社会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必然带来的诸如社会失序、道德失衡、政治动荡等一系列尖锐问题,都时刻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不能居安思危,不断前进,后果将不堪设想。
2、励精图治,知难而进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一项前人未曾走过因而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的事业,加之整个国家尚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任务重,时间紧,阻力大,种种不稳定的因素和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将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兢兢业业,善于摆正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位置,必要的时候,要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增强驾驭形势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和能力,以一种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去面对一切困难,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时,适时而动,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这样,就一定能够完成我们应该且必须完成的伟大事业。
3、勤俭节约,清正廉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勤俭办事,清正为人,不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干事业的重要经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一点。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绝对事实,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尚有相当距离。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从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挤压中突出重围,就必须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首先要带头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和以权谋私,真正心系祖国和人民群众,自觉与人民群众一道艰苦创业、同甘共苦。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迫切需要
1、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历来以不畏艰难困苦而著称于世。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造就了整个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党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与兴衰,无不与艰苦奋斗精神的扬弃休戚相关。8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在不断地努力前进。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现在看来,80多年的奋斗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的正反经验均表明,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应当而且必须告诫人民尤其是广大共产党员保持和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2、当前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更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从全局和整体看,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即意味着在今后一段长期内,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很高,加上改革缺乏经验,遇到的阻力又大,困难又多,任务又重,对此,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其次,已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越困难的时期,也将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越容易发生嬗变的时期。我们正处在体制大变革的关键阶段,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必然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导向,直接表现就是利已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疯狂滋长。而现实的要求是,越是健全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就越需要利用道德和精神的矫正功能,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矫正那些不良倾向。第三,就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共产党而言,其自身所面临的执政考验也离不开艰苦奋斗。我党经历了86年发展,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信任和拥护的领导核心,但目前正面临着前未有的考验,当然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力弘扬。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认真研究和解决生产力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坚持改革开放,自觉调整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为生产力的发展指明方向、开辟道路、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要大胆扫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要勇于正视党在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种种问题,以改革的精神解决那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体制、习惯和做法。
我们国家还很贫穷,经济还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刚刚开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党员和党的干部若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就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走上邪路。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改善人民生活并不矛盾。
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移风易俗,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才不会腐化堕落。艰苦奋斗不是贫穷落后,不是不要物质利益,而是要为群众谋更大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但生活的改善只能是逐步的,不能脱离生产这个基础。所以,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为革命的牺牲精神,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做新时期的合格党员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树立忧患意识
0 0 2年12月,胡锦涛同志率领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两个务必”,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四个牢记: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以身作则,清政廉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自身素质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艰苦奋斗精神发挥的状况与效果。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廉洁勤政、艰苦创业的模范。在新的征途上,以新时期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先进代表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到:一是坚持牢记使命、励精图治,反对意志衰退、精神萎靡;二是坚持奋发有为、艰苦创业,反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立足岗位做贡献
(1)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形式下,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沙上建塔,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创新的源头。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人生第一要义,取得工作权利靠学习,工作做出成绩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不被时代抛弃。创新意味着走在时代前列,要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打开广阔空间,提供永不枯竭的资源。
(2)艰苦奋斗要靠党员,党员干部要带头
我们党建党86周年,执政5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综合国力提升,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可谓国富民强。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好了,那么时下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要求人们再去“住茅屋,饿肚皮,穿破衣”,更不是让人们去当“苦行僧”。而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美德,做到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不怕艰难困苦,不贪安逸享受;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图空名,扎实工作,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大吃大喝,讲排场,比阔气,比办公条件,比交通工具,比豪华气派等等)。坚决反对骄奢淫逸,要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等小事做起。
北宋司马光曾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慎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因为简朴,一个人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没有过多的欲望,就不会被物质所奴役,就能秉公办事,正道直行;普通人没有过多的欲望,就能小心谨慎,节省开支,远离犯罪,使家境富裕。这番话言简意赅,很值得我们记取。
入党讲座-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学习,使学员明确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深刻理解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端正入党动机的方法和途径,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决好思想上入党,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争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上的具体表现。入党积极分子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非常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以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自己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一节 端正入党动机
端正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对申请入党同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位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首先面临的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一、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愿望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他为什么要求入党的内心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入党的同志其内心想法是受到各自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如:有些同志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要求入党;有的则认为入了党全家光荣,面子上也好看;有的认为现在党的政策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了发展机遇,为了报答党的恩情而要求入党;有的认为“党票”是一种政治资本,入党后受重用、提拔快,或者在大学毕业后加重择业筹码,等等。这些想法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申请入党的。
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切献身于党的事业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重要意义
1、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坚定自己争取入党的信心。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需要作出许多努力,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自始至终把自己的理想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地连在一起,并把这种理想和追求化作实际行动,以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始终不愈的决心,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产生正确的争取入党的行动。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要求入党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实际行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困难,勤奋工作,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培养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践共产党员的标准,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3、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党组织考验,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目前新的历史时期,党组织对每一位要求入党同志的考验没有变。这种考验在战争年代主要是生与死的考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主要是公与私的考验。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党组织的任何考验,永远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重要环节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并要以实际行动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努力学习理论。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从而加深对党的认识,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增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打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功底。
2、勇于社会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在努力实践党员标准的过程中,要勇于投身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强化自己的入党动机,培养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3、发扬奉献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这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有无数先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自觉奉献,对党员而言意味着责任、义务、使命,它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要求入党的同志,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自觉奉献的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胸怀共产主义理想,若忘记了这一远大目标,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前进的,虽然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是对每一个要求入党同志信念基础的检验。
第二节 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正确理解党员标准,努力找出自己的差距
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过程就是按照党员标准努力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时时刻刻按照党员标准努力实践,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去,按照党员标准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入党。另一方面,要时时刻刻对照党员标准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坚定信念,执着追求,愉快地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考察。
二、正确对待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1.党组织考察的主要内容
(一)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对待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和在关键历史时期的表现,考察他们是否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态度。
(二)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对待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关系的态度,考察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
(三)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在艰苦环境和繁重工作中的态度和表现,考察他们的入党动机。
(四)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考察他们的本人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情况。
2.怎样正确对待党组织的考察
(一)主动靠拢党组织,经常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了解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严密的组织观念和对党忠诚老实的重要途径。
(二)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培训。这是对入党积极分子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入党积极分子能否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要求入党的同志应积极参加党组织以不同形式组织的理论培训,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三)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入党积极分子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可以参加讨论新党员发展的支部大会、新党员宣誓大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表彰大会等党内活动,接受党的生活锻炼,激发自己为党工作的热情,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三、努力从思想上入党,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所谓思想上入党,就是从思想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并在行动上付诸实践。
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解决好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不仅仅是入党前的努力,更是终身的要求,它需要一辈子的奋斗和付出。因此,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重视从思想上首先入党的问题。具体应该做到:第一,相信党,热爱党,从思想上接受党,矢志不渝地追求党。第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端正入党动机,实践党员标准。第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第四,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为党的事业努力奉献,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节 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
入党手续,是党组织在接受新党员时必须履行的程序,每个申请入党的同志都必须了解和熟悉入党手续,并应该认真对待和准备严格履行。
入党的基本手续是:本人向所在单位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考察;公示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有两名正式党员做入党介绍人;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举行入党宣誓;经过预备期的继续教育和考察,办理转正手续;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方可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一、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因为,要求入党就意味着你决心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志愿按照党章的要求去终身实践。
入党申请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参加中国共产党,即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二是本人的经历、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三是本人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后,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教育和考察。
在这一阶段中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积极争取党组织的帮助教育,参加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经受党组织的考验。
三、确定并公示发展对象
确定发展对象时,要进行共青团组织“推优”、政治审查、召开党内外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计算学习成绩等等。在办理入党手续以前要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发展对象的姓名、班级或工作单位、年龄等。发展对象公示时间一般为一周。
四、填写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记载着申请人入党时的主要情况和全部审批过程。《入党志愿书》是由申请人、介绍人、上级党组织谈话人、和各级党组织分别按规定和要求填写的。申请人填写的内容主要为自然情况、入党志愿、本人经历、奖惩情况、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情况。填写中要严肃认真,对党忠诚老实,实事求是。通过填写《入党志愿书》,使申请人受到一次实际的深刻的党性教育。
五、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介绍
入党介绍人可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也可由党组织指定,一般由党组织指定,由培养联系人担任。按照《党章》规定,入党介绍人必须由正式党员担任。因此,预备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不能担任入党介绍人。
入党介绍人要在《入党志愿书》相应的栏目中填写介绍人意见。
六、必须经过党支部大会通过
党支部要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讨论发展党员。申请入党的同志要在党支部大会上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主要经历、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主要优缺点以及向支部大会要说明的问题。
党支部要将大会形成的决议内容填写在《入党志愿书》相应的栏目中,落款时间为党支部大会通过之日。待上级党组织最终批准后,党支部大会通过的时间就是其入党时间。
七、上级党组织审批
党支部大会通过吸收申请人入党后,要将其《入党志愿书》,连同入党申请书、政审材料、培养教育和考察材料报上级党委审批。在上级党组织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指派专人同其谈话,作进一步的了解,帮助其提高对党的认识,并将谈话内容填写在《入党志愿书》相应的栏目中。
对申请人来说,党组织在批准入党之前所进行的谈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谈话内容:一是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三是对待入党审批的态度;四是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八、举行入党宣誓
预备党员要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行入党宣誓,这表现了入党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入党宣誓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形式。
《党章》规定的入党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九、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在预备期要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考察,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经受考验。预备期满,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讨论其转正问题。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要办理下列手续:(1)本人提出转正申请;(2)所在党支部大会讨论,并作出决定:(3)报上级党组织审批。上级党组织经过审查,如批准该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即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党龄从预备期满按时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7
企业自然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 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企业固然是所有者拥有的, 但一旦产生, 就不仅是所有者的私有财产了, 而成了社会的一部分, 具备了前面提到的主体地位。企业的任何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且具有社会性。如果企业不是社会的企业, 不与外界发生联系, 自然不会承担社会责任, 不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来看, 理解企业社会责任都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注意其社会性。
公司作为营利性的商业组织, 对利润不懈追求是其存在的根据,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司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主体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 它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而越来越多地的受到了社会公众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大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公司如果得不到好的社会评价, 它的产品就卖不出去, 资本和人力资源也难以聚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公司除了要遵守法律上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规定以外, 也要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从理论上说, 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 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 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 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重构社会结构,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社会形成合力,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 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在实践层面, 进入20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速, 企业规模扩张, 企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权力史无前例地不断扩大, 企业影响急剧膨胀,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 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 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现代企业日益增长的力量意味着其每个行为都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质量, 因此作为企业, 有义务回报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 这也经常称为责任铁律。
3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污染环境
许多企业只顾赚取利润, 不考虑环境保护。有些企业肆意将废气排入大气中, 污染森林和农作物;还有些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污染水资源。如四川某化工公司直接将废水排入沱江, 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 内江、资阳等沿江城市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5 天, 直接经济损失约3 亿元人民币, 给沱江造成的生态污染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恢复事故前水平。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消耗严重。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盲目地消耗自然资源, 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或一些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就极为短缺, 而且再生能力极低甚至为零, 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2不讲诚信
在诚信这方面, 中国经济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据研究, 我国企业由于信用问题, 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人民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做假账;企业合同违约;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广告虚假, 信息失真。
3.3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注水平低
比如, 屡屡发生的煤矿矿难、以“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为代表的不卫生食品与假冒伪劣药品、企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各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事件等, 在劳工权益方面, 重大的灾难性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从火灾烧死被闭锁在铁门铁窗中的女工, 到接二连三造成上百矿工死亡的矿难, 件件触目惊心;克扣与拖欠工资成了普遍现象, 员工为讨工资以死相逼的事件屡屡发生, 强迫员工加班加点, 超时劳动, 严重损害员工健康, 破坏正常生活, 而且不付加班工资。这些问题的产生, 不仅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而且反映了政府制度规范的缺位, 也说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4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4.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尤其是企业家的责任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己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也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体现。因而我们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应该应时而动,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以社会的存在而存在, 企业应该建立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之上。企业不是赚钱机器, 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不仅在于赚钱的多少, 而且在于对社会的回报, 将社会责任由一种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企业的内在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4.2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
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既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 又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意。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实现人的成长。而企业的诸生产要素中, 人是最具活力、最有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实现有效管理, 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一。从社会范围看,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 在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过程中, 不应当损害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利益, 而这正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4.3创新发展, 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的履行是企业生存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当然同时还要保证符合法律规范。不管对企业还是对个人,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 而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技术创新, 可以使企业拥有差异化的产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制胜地位并赢得利润;技术创新, 使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不会因为技术引进而受制于人, 且能站立在国际技术领先的制高点上, 引领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创新, 也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扩大宣传的契机, 人们会认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产品, 产品的畅销和利润的获得将是不言而喻、顺理成章。
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应进行管理创新, 创新管理模式和文化。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 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 提炼出企业文化的内核, 使之在企业内部能形成凝聚力, 在外部提升企业形象。
5结语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大使命,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希望我们的企业都能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对社会的一项严肃的承诺, 并积极付诸实践。
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是一种约束, 也将成为衡量企业对社会全面贡献的一杆标尺, 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企业负有不可推卸和特殊的责任。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从企业的角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立清, 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余晖.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8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和谐社会 价值 特性
1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经考察论证,于2007年12月在全国十五所高校建立了十五个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使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体育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催化剂和重要资源、是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推动体育文化健康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托。
2体育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
人类对文化的自觉、系统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东方文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刻丰富的内涵。黑格尔在评论世界文化发展时指出,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孕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这表明了东方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近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东方文化发展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文化滞后于西方文化。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历史资料表明,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从此,许多学者更多的从体育哲学、人文社会学角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发展。
早期的体育,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创造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攀爬等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夺目的体育文化。
3体育文化的特征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东方,特别是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它与和谐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内涵就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们健康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不断进步。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反映了以下特征: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作用的关系;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但是体育文化有着它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4体育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
现代体育教育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1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价值
现代奥运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奥运会精神文化的设计,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简单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的竞技运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尊重。竞技场上的优胜者不仅受到橄榄桂冠、棕榈花环和塑像等奖励,更重要的是他们像英雄一样受到故乡人民的崇拜,为他们举行盛大庆典并号召人们去学习。给人们指出了一个精神目标。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运动员们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启迪。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最终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和谐,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现代奥运会的五环设计要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推进了一大步。体育文化的任务由感性深入到理性,从形体美深入到心灵美。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锻炼者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4.2竞技体育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的获得创新与发展。然而这些创新与发展,是在众人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的,并经历了与西方学者的社会变革的历史里程相对应的三个阶段,即宗教体育文化阶段、科学体育文化阶段和正在进行中的艺术体育文化阶段。
艺术体育摆脱了人类求生存的宗教体育文化和强身健体适应环境的科学化和功利性体育文化的特征之后,向着竞技与艺术相结合、形体美与心灵美相结合的形态发展。
4.3大众体育文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大众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无论中国的大众体育,还是西方的大众体育,都是以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为根基。
4.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身体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于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
5结束语
实现社会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不仅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向人们和社会展示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正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标准。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力弘扬我国体育文化,积极借鉴和吸纳世界各国体育文化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荷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文化研究.[J].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10.
[2] 孙越.近代体育史的学科发展[J]. 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10.
[3]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2003,3.
[4]董杰,王民怡.论奥林匹克教育与人文奥运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5,4.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推荐阅读: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08-26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06-25
和谐与和谐社会09-03
中国梦与梦同行09-02
中国梦与美国梦论文10-06
中国梦与我的职业梦08-14
个人梦与"中国梦"演讲稿08-29
中国梦与大学生历史使命08-27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