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共10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在人类有历史记载的几千年里,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然而到了近代,由于清政府固步自封,面对西方先进文明,依然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了。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并同中国封建统治者相勾结,中国被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就成为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于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既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也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形式、基本特征是什么,选择何种方式配置资源,心中无数,底气不足。经过30多年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概括,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界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政治稳步推进,文化建设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总体布局的高度,中国已融人世界经济主流,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选择了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依据邓小平的设想,民族复兴的目标是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而现代化是整体的社会变迁,具有丰富内涵,除经济现代化之外,还包括政治民主化、文化现化化、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也就是说,民族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与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有赖于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是人民主体地位、基本权益的充分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人民亲身感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离不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民族复兴,不是简单地恢复昔日的辉煌、回归过去的兴盛,提升国际地位、建构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当今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政要力图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逐渐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采取和平的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依靠武力和霸权,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只能通过和平方式促进中国发展,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今时代诉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华儿女,作为青年大学生,我有责任、有义务和其他同胞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2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 中国人民反复探寻民族解放、振兴和国家独立、富强道路, 历史提供了三种命运选择:一是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这是外国侵略势力试图强加给中国人民, 而我们坚决反对并努力摆脱的道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 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 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风雨如磐的黑暗时期。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觉醒,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不懈抗争使外国列强的目的最终没有得逞。二是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一些思想开蒙人士及统治阶级里少数人的选择。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提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改革派的辛亥革命, 都对在中国通过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但都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历史给予的公正客观的结论。三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用一次次的抗争寻求民族命运的出路, 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一次次大浪淘沙的洗涤。事实证明, 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 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 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进程中,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的考验从来未停止过。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 中国别无选择地采取了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但是也埋下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隐患。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 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后,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虽然后来走了弯路, 由于“左”的思想导致“文化大革命”, 使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重大损失, 但这正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无法一劳永逸。正是在千难万险中中国共产党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改革开放是继东欧剧变之后举世关注的大事, 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关乎真理标准的思想大讨论拉开了党在思想理论上觉醒的序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党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不断创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强国富民找到了出路, 从艰难起步到深入推进,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势不可当。而改革迸发的活力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也嘉奖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们看到两条主线:前期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 逐步加大资本改革的力度;后期是在继续进行私有制改革同时, 逐步强化社会主义因素。整个过程始终没有离开社会主义本质, 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为发展之路提供指引, 而发展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反过来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几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使我们的发展道路越加清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从印着18位农民手印的一纸契约开始, 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从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开始, 中国开始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步伐。至今30多年过去了,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发展的步伐依然强健。
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从一度濒溃的边缘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突破。民主法制建设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公民权利建设长足进步, 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者权利, 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权利, “权利意识”得到全面觉醒, 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文化建设蓬勃发展。30多年来随着财富的增加, 人民的文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网正在构织, 人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今天的中国, 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自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尊重。3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它影响和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 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当然, 今天的中国也在穿越历史的三峡, 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 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的时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要求:“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 现实无非就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去观察, 与国情对接, 与现实对表。我们已经走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30多年, 还会有下一个30多年等着我们去发展, 只有坚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才能对问题不断突围, 使国家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让人民对未来更有信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广阔前景
方向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向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和现实愿望是不谋而合的。近代以来, 国人最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现实的愿望是让优秀人才可以通过自我奋斗流动上升, 让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生出彩的目标。进入21世纪, 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 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等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时刻表, 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和改革进程中走了弯路, 犯过错误, 但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 那就是只要方向正确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改良, 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党的发展史正是在创新、探索、改进中一步步实现了理论成熟和道路自信的历史,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 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 使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成功, 有理由让人民相信党、依靠党,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条件。我们坚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梦想的实现绝非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伴随着“中国威胁”“中国称霸”的质疑、担忧之声。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发展, 以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姿态获得了世界的正视。国外著名的研究中心、优秀学者、首脑政要不断深入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 多方权威发声逐渐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人类思想宝库里必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和发展了中国, 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 “中国故事”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而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0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报告还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刻认识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积极评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心。所谓“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一百多年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概括,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其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既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协调发展;既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石,又揭示了改革开放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和动力源泉;既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指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既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历史的选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道路相结合的自信。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却不会完全一样”[2]。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发展道路,但没有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答案,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更不可能加以具体描绘。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道路,又不能完全照搬书本,照抄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也只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发展道路,又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一“道路结合”原则的坚守,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离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实践基础。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道路”的实质是前进方向问题,道路正则方向明。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在沙龙里,不在某些天才人物、先知先觉的大脑里,不是某种先验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直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方位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芽破土、生根开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第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能否举好中国特色这面旗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保证,中国社会主义能够发展到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政治上来说,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不犹豫,不折腾。这是我们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根本原因。
第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现在我们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社会发展不全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矛盾问题不少,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基础不牢。立足于基本国情,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我们经济结构出现了问题,而且也造成了分配上的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不牢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兴国之要,发展经济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重要方面包含四项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纳入了这个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人民民主专政,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更不能放弃。怀疑、动摇、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走老路、邪路,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第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所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发展空间。可以说,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这说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还要继续改革开放。
第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大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大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还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下功夫,做文章,做出成效。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越走越有活力。
第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五个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丢掉任何一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
第八,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国家有三层意思: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个方面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目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会有很多的风险、挑战、困难和考验,但是,只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业。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具备了各种有利条件,我们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充分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2]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4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过90余年的风风雨雨,历史已经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她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也可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她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 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坚持着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一、回顾历史
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自从两千多年前建立统一国家以来,期间虽然经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短暂动荡,但一直是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先进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把中国从先进国家行列彻底推向历史发展低谷,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从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图存开始,先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各种进步力量和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斗争,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与28年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走过三个28年,进入第四个28年。从192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一个28年,主要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从1949年到1977年,是第二个28年,主要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从1977年到2005年,是第三个28年,主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总结经验,走中国特色之路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 2 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不同国家必 3 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走上了中国人自己探索的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多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日巨大的成就证明了只有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的迅速崛起才会在持续发展中得到实现。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时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十八大科学分析新形势、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 4 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娴熟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积极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各种来自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挑战和风险,奋勇夺取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确果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三、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一)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制定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 5 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过渡期总路线
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家经济恢复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定过渡期总路线,其内容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结果是依据过渡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制定了第二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6 其结果反应了当时人民迫切需求改善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的追求高速度高效率,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中介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其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三)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1.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证明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血的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又一次高举实事求是真理的伟大旗帜,在危机的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面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时候,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历经八年抗战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夕,中国命运的走向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中国式的建设道路,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成为紧迫的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使命是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从此,中国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发展,1949年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如 7 此艰苦,如此伟大!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胜利后解决新中国建设的方向、道路问题,更艰苦,更伟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教训来看,中国走自己的路也是十分必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但觉遭到了挫折,而后失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脱离本国实际,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并没有提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用的也是“斯大林”模式,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快速,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度强调了财产公有化,这些都严重的偏离了当时的过国情,违反了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走自己的路,坚持开拓创新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自己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结果,走自己的道路还可能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无可否认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勇于探索、勇于追求、永不泄气的精神,特别是在困难的关头,这种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屈原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吉鸿昌“路是脚下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 8 的每一步都是些自己的历史”,孙中山“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王若飞“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中国人探索追求的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建设中,中国人民把这种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走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另外中国人还拥有一种骄傲、自己总有独立、不愿受制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另一层面上促使中国人走上自己探索的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5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原因有哪些?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括、多年战争破坏。
2、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的时间?1953年。一五计划期间先后建成投产的大型企业有: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一五计划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指的是哪三方面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哪一年完成的?有何意义?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4、中共八大确立的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的召开有何意义?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5、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左倾”错误。有什么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了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6、面对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结果如何?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何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起点。
8、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几个省开始?安徽和四川。内容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哪一年开始?1984年。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0、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12、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21世纪初。
13、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哪几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是在哪一年?1988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何意义?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没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14、1984年、江苏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是哪两个?南通和连云港。
15、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为没海经济开放区的是哪几个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区、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6、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6
(二)上一节我们讲到批判《海瑞罢官》的历史事件时,还有一件事没讲,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斗争的复杂性。这就是罗瑞卿遭到突然袭击。
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亲自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罗瑞卿进行了背对背的揭发批判。
罗“篡军反党”?历来忠于毛泽东,与林关系很好,但为什么要搞掉罗。
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需要林的支持。
1966年3月开始对罗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与会者、过去的战友、部下和同事,几月不见都成了路人乃至仇敌。有的信以为真,有的迫于形势,有的趋炎附势,大家撕破脸皮,纷纷划清界线,全部是敌视的眼光。
会议最后作出《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罪名有:“敌视毛泽东思想,诽谤和攻击毛泽东同志”,“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反对毛主席军事路线,擅自决定全军大比武,反对突出政治”;“搞独立王国”;“公开向党伸手,逼近林彪同志让贤、让权,进行篡军反党的阴谋活动”,说罗是“打着红旗反造反”的“埋藏在我们党内军内的定时炸弹”。
1961年4月林指示解放军报应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于是毛泽东的著作和言论被分门别类,制成语录,每天一条,见诸报端。
部队反映热烈,林彪自足鸣得意。1964年,总政将语录集辑成册,编出一本《毛主席语录》,林彪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并指示全军人手一册。
《语录》仅文革几年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多亿,按当时的全球30多亿人口算,男女老少人均1.5册,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
在这个红海洋运动中,毛泽东越来越被神化,越来越高居于中央集体之上。对毛泽东个人的忠诚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其他中央领导也越来越仰视,毛泽东的期望得以实现,林彪的旗手地位牢牢确立。
1966年5月通过《五,一六通知》的政治局会议上,康生说江表曾向主席告状,说彭真压制她,欺负她。毛泽东回答江青说:彭真算什么,我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他打倒。康生说,他当时在场,主席曾让他告诉江青,不要着急,没什么了不起。
3月20日杭州会议后刘出国访问。4月19日,第二次杭州会议。
“北京市一根针也插不进去,一滴水也泼不进去,彭真要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党,事物是向他的反面发展的,他自己为自己准备了垮台的条件,对他的错误要彻底攻。历史教训并不都是人人引以为戒的。这是阶级斗争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凡是有人在中央搞鬼,我就号召地方起来反他们,叫孙悟空大闹天宫,并要搞那些保玉皇大帝的人。现在是看得见的,本质是隐蔽的,本质也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彭的本质隐蔽了三十年。”
1966年5月通过《516通知》毛作了八次修改。通知的核心毛泽东在增写的几段话中说得明明白白。
“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未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一下子打倒四位书记处书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行动了,然而在毛看来,这只是一个突破口。
《五一六通知》既是批判彭真又是批判中央一线的,中央一线的同志当然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全党对彭罗陆杨事件的发生感到骇然。在个人崇拜盛行、不可能不听信种种造谣污蔑的情况下,对彭罗陆杨愤恨,既深感毛泽东、林彪揭露了他们的英明伟大,又深感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极端重要。
5月25日北京大学贴出大字报说:“打倒修正主义的种种控制和一切阴谋鬼计,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牛鬼蛇神、一切赫鲁晓夫式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全国为之震动。毛泽东为什么要专断地支持造反大字报呢?他要天下大乱。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8月2日毛泽东指责中央“北大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是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贴大字报是很好的事,应该给全世界人民知道嘛!而雪峰报告中却说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要内外有别。团中央,不仅不支持青年学生运动,反而镇压学生运动,应严肃处理。”
刘少奇说:“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毛说“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
8月7日毛泽东写《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确指出中央内部有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这张大字报标志着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急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与中央第一线在政治上的决裂。斗争锋芒直指“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8月18日在天安门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会,毛泽东出人意外地穿上军装,让红卫兵给他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支持的大串连使文化大革命烈火燃遍全国。
一、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8、9月间北京市打死1000多人。谢富治说“群众打死人,我不赞成,但群众对坏人恨之入骨,我们劝阻不住,就不要勉强。”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38天。
二、大串连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说: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到北京大闹一场才高兴呀!
三、纠斗工作组
四、冲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由此邪火烧遍工矿和农村 工总司安亭事件
1966年11月6日十七家单位的造反派王洪文:我们要夺权 张春桥说:如果工厂不搞文化大革命,即使导弹上了天,卫星上了天,生产大发展,中国还会变了颜色。
1966年12月,江青公然煽动学生打倒刘少奇。
1967年1月13日深夜,刘少奇应召到人民大会堂见毛泽东,提出两项要求:“第一,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第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央常委,和妻子儿女回延安或老家种地,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老革命家横遭蹂躏 省市自治区党委瘫痪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毛泽东号召全国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进入新阶段。
一月22日,《人民日报》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权!〉中说:“„„向党内一小
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展开全面全国的夺权斗争,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省市自治区夺权 六十一人案件
批斗王光美,株连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大革命之前株连的现象就已存在,在文革中则极为普遍。刘少奇一案牵连达22000余错案。
1968年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被打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或有政治历史问题的达总数的71%。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党代会召开。
批判唯生产理论,清理阶级队伍,上山下乡,下放干部,大批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各种五七干校,变相劳改。所谓教育革命再教育给出路。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不设国家主席
1971年九一三事件。
1973年12月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提出把北京八所院校的教授集中起来考试。
1974年2月批林批孔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治理整顿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7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理论成果,成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提法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直到党的十八大仍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凝练经验的独特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一系列过渡形式和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重要探索。
“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世界局势,形成了 “邓小平理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和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以 “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推进各方面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优越性。
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新一届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以大国思维运筹大国策略,自信沉稳而大气的大国形象,顺势谋事,以 “四个全面”全面统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明显的体现和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更加推广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的信念。习近平2014 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借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信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
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呼唤出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解决了中国亿万人民的温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人本理念”,释放了世界1 /5 人口的潜力,推动了生产力疾风骤雨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7 年间,矢志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1992 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和制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中得以持续高速增涨,据中国统计局报告,2014 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7485 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了举世瞩目,中国经济被誉为世界经济的 “引擎”,为世界带来了巨大活力,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格局。
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式发展跨上三大台阶
第一个大台阶: “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以经济实力为例,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按汇率法计算,2000 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3. 8% ,2011 年为10. 4% ,到2014 年占13. 43% ,稳居世界第二位; 与美国的差距从2000 年按汇率法计算的8. 3 倍,降至2011 年的2. 06 倍。我国GDP总额从2000 年的1. 0808 万亿增长至2014 年的10. 38 万亿,累积增长率66. 4% ,年均增长率9. 78% ,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3. 9% 。美国仅为0. 21% 。
第二个大台阶: “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2011 年,人口13. 4735 亿,人均3. 51 万元,5430 美元。这十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 2% 和8. 1% 。2009—2011 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3 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 亿,比医改前增加了1. 72 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 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医保网。
第三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00 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 8% ,是世界第二,到2010 年占14% ; 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 55 倍缩小至1. 4 倍,现在的差距更小。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的全球竞争指数( GCI) 排名的上升速度超过任何国家,从2002 年的第47 位上升至如今的第28 位,进入了具有竞争力国家行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显然,我国的实践是成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我们必须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其成为我们的信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实践中既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力图走合作式、和平式、和谐式发展的全新路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新道路,具有强有力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坚定这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新道路的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1.
[2]张可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长历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9).
[3]编委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麻海山.人类发展观念的哲学拷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篇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摸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从建国后宣布废除国民政府旧法体系,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60多年来,我国根据法治实践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分别为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并在1982年宪法的基础上4次以修正案的形式对其进行完善,使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财产不受侵犯”等一系列法治原则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改革开放后,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下,各级立法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法律的空白与不足,从而使法律覆盖领域更加全面,保障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有法可依。
其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2002 年,党的十六大构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12 年,党的十八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起点,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更加凸显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
第三,司法权威不断提升。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价值追求,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围绕司法公正进行改革是法治内涵得以践行的终极保证。在从我国国情出发、注重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完善监督、司法公开,一系列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说理透彻”“说理公开”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司法环节的高频词。
最后,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法治实践产生的法权关系和法律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基于此,从1985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法工作,包括开设法制栏目,开办普法网站,举办法律宣传日,等等。这使依法办事、依法理性维权等理念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养成“不找领导找法律”“不寻包公海瑞,只求国家法律”的习惯。可见,法治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篇9
然的选择(手写的草稿,故文中有些不通顺)
0410301班马晓林041040124
我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可以分解成为两个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想分别从这两个要素的角度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论点进行论证
首先我要阐述一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我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可以给我们答案。
中国的近现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各阶层儿女不断奋斗,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各阶级都有过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探索与努力。这其中有变法改革,有暴力革命,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真正接过历史的火炬之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没有改变,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被彻底完成。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等暴力革命在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地主阶级保守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梦想在甲午海战的炮火中破灭了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在轰轰烈烈的百日辉煌后随着戊戌六君子的头颅一起陨落,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计划也随之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构想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之后也变成了看似美好的愿景。
能想到的方法都试了,能探索的道路都走了,中国的革命形势丝毫没有好转,就在中华儿女们绝望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形势也随之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长达两、三千年的历史,也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和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又因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致使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了历史必然的选择。
而后我要谈一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这一要素。我认为这一问题仍然可以从中国
案。
在工人阶级领导革命的初期,由于我当革命经验不足且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曾经因为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而多次使中国革命面临绝境。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拯救了因照搬苏联“强攻夺取大城市”模式而岌岌可危的人民军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中国成为另一个因经济崩溃而解体的苏联,“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新使世界范围内显然困境的社会主义重现生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两大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篇10
一、教学内容
必修③《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二、教材分析
第九课主要讲述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所确立的目标、道路和任务,主体是国家。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框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究竟该“怎么办”。第八课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并学习了面对各种问题、现象时,如何做出选择。第九课开始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给中华文化点个赞”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从而掌握并区分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2.通过 “2015春晚总导演”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设计创意和策划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七、教学思路
该教学设计立足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采用了“点赞中华文化”的复习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讲解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结合学生熟知的素材,如“最强大脑”“感动中国”“爸爸去哪儿”“米歇尔写书法”“春晚”等节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接下来,结合教材98页,让学生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 为什么这么设计?小组讨论,请四位“学生导演”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知识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回到本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展示文化复古和全盘西化观点的持有者及其思想,引起学生重视和思考,总结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最后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升华课堂,同时布置课下作业:文化强国微写作。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给中华文化点个赞──说说你认为最赞的中华文化是什么?
学生:青花瓷、孔子的儒家学说、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的是“礼义廉耻”、汉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风筝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衔接过渡
教师:刚才我们找了几位同学给中华文化点了赞,根据同学们的点赞,我们能不能回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不可否认我国是个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五千年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大国是不是等同于文化强国?(PPT)
学生:沉思并持有不同意见,回答者各持己见。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体验对比文化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 3.新知讲授一
教师: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大国还是文化强国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生:打开课本95页预习新授课的内容。
教师:下面哪些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呢?
图一:米歇尔到师大二附中写书法 图二:最强大脑
图三:爸爸去哪儿 图四:功夫熊猫
图五:来自星星的你 图六:感动中国
图七:习连套餐 图八:2014春节联欢晚会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回答,有的选图
一、图八,还有的选图六。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的区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在课本96页跟随老师标记重要的教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4.新知讲授二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图片,阅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对比图四《功夫熊猫》和图五《来自星星的你》与其他六图,分析总结出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符号。
教师: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97页教学内容,并结合上述图片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五个路径去分析思考。
五个路径:
(1)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
(2)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3)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4)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5)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节目,层层递进,分析出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新知讲授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这组图中你认为最能成为中国文化强国符号的那一个。
同学:春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图八,春节晚会那些事儿。
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同学:朗读PPT
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春晚”是家喻户晓、闻名海内外的节日文化盛宴,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
教师:2013年除夕夜当晚,全国有202家电视台对春晚进行同步播出,综合计算出全国有7.04亿观众收看了马年春晚。春晚不是“私人订制”、大众订制,它是“国家订制”。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请同学们打造一台国家定制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果你是总导演,你会怎么设计?请说明设计理由。
学生:阅读课本98页“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讨论方案。
学生甲“林导演”──结合生肖,凸显羊年文化宣传;总结前一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传统的相声小品还需要保留;服饰文化要体现中国风;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3D的舞台设计,如果能有穿越文化设计理念就更好了。
学生乙“张导演”──主持人可以穿旗袍和唐装。教师:发展中华文化,“春晚总导演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总体的设计理念中要不忘记文化自觉──觉察、觉醒、觉悟,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认识文化视角)
学生丙“郑导演”──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有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我们还要加入一些西方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丁“康导演”──每年春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难忘今宵》,想请彭丽媛来演唱压轴节目。要有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
教师:“康导演”提到的国际媒体的参与和宣传,说明春晚的设计除了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信心、信念、信仰,指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待文化态度)
设计意图:情境体验,探究新知,分享合作,成就设计。
6.倒叙回顾
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文化强国,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观点:
“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学生:全盘西化论
教师:大家能猜猜这是谁的观点吗?
学生:小声议论,没人举手回答。教师:展示PPT,胡适。不加评论,继续展示PPT请同学们继续猜猜看。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学生:阅读并等待答案的揭晓
教师:揭晓答案──康有为。请同学们回到课本95页,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这两段文字,得出结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具体做到:
一是要不忘本来。
二是要吸收外来。
三是要着眼将来。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引起重视。
7.升华巩固
师生:齐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请同学们就今天的学习感受进行140字左右的微写作,下节课我们进行微分享。设计意图:升华课堂,布置作业,课后成长
九、教学反思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推荐阅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08-19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08-28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1-04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06-25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06-26
走中国特色的道路11-11
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有感07-04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11-0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0-10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