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建设

2024-11-11

孝道建设(精选12篇)

孝道建设 篇1

摘要: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 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传统孝文化在广大农村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继承和传播孝文化的优良传统,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孝道,和谐农村,方法与途径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它长久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 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几千年来, 孝文化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 我们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着力继承、传播千年传承的孝道传统。

历代以德治国者, 必以孝为本, 以德化民者, 必以孝为义。孔子曾经说过,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孔子还说,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 , 对于孝道阐述得更加清楚。古人的事亲之道, 今人未尝不可以借鉴。孙中山在1924年指出, “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 便排斥旧道德, 以为有了新文化, 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 如果是好的, 当然是要保存, 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孙中山选集》) 。

近些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 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和谐。而传统孝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孝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等观念受到冲击。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大量青年农民进城务工, 他们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老人们自己单独生活, 有的还要耕种农田、抚养孙辈, 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他们身边无人, 年老体弱, 在生病染灾时, 生活便不能自理。据一则新闻报道, 在一个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乡下, 有一位老人死在家里四天以后才被邻居发现, 当子女们被告知赶回家时,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

其二, 缺乏精神上的孝敬慰藉。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 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有的子女认为对于父母的赡养只要不冻着、不饿着, 就是尽责了, 有的甚至连这种起码的责任也没有尽到。

在古代, 先贤非常鲜明地批评这种观点,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於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这说明孝之本意也包括尊敬老人和关心老人在内的。所以, 孝敬父母, 除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之外还有精神生活。在农村有很多子女与父母分家居住, 平常很少往来, 甚至过年过节, 也疏于问候。其实, 人到暮年, 吃穿住用已不太讲究, 对物质享受没有多大奢望, 而是余年无多, 生命不再的无奈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落和精神上的空虚寂寞需要慰藉, 这并不需要多少金钱就可以做到的事, 而很多人却做不到。

其三, 少部分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部分人重利忘义、金钱至上, 不尽孝道。在农村许多家庭中, 吃得最差的是老人, 穿得最破的是老人, 住房最旧的是老人, 下地干活、照管孙辈的也是老人。有的子女认为, 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 应该由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 人们的社会保障将越来越广泛, 一部分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会逐步实现社会养老, 但是, 所有的老人都由国家包养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将来全部实现社会养老, 主要途径也应该是保险养老, 自己年轻时做好年老的准备, 购买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就是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也应该以自筹为主。即便这样, 家庭还会存在, 血缘关系还存在, 亲情也割舍不断。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家庭养老仍然是社会的主流, 所有做子女的, 都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其四, 失去一个良好的道德评价大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改变了过去那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村民接触的机会变少, 相互监督和奖惩的道德评价活动少了, 子女对老人是否尽孝别人无从得知, 他们即使不孝敬老人, 也听不到别人对他们的指责。

如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现老者得其乐、建设和谐新农村, 经验证明,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 要建立农村孝道规范。孝道既要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精神, 还应有体现这些观念和精神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从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实践来看, 孔子、孟子、荀子等的论述侧重于观念层面的建构, 而《礼记》、《孝经》、《二十四孝》则是传统孝道的具体规范或典范行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孝经》, 虽然不足两千字, 但影响非常广泛, 传统孝道的基本原则依靠它得到了广泛传播, 深入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孝道建构和传播的这些成功经验, 来建立农村孝道规范体系。

农村孝道规范的建立, 关键需要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有所作为, 按照“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原则, 总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好的做法, 提出农村孝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二, 要加强农村孝道教育宣传。孝道要深入人心, 关键在于抓好教育。一是开展家庭孝道教育, 通过成年人的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使家庭成员从小养成尊老、敬长、互爱、互让等美德, 使他们懂得父母是自身生命之源, 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培养其感恩之心, 并树立“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等和谐理念, 懂得家庭和睦幸福是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可以贯穿孝道教育。教育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提倡孝道教育, 并及时修订教材, 在德育教科书、语文、历史等教材中增加孝道的内容。三是国家和社会把孝道教育宣传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 乡镇、村、组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实践至关重要, 应采取措施在广大农村营造讲孝、行孝的舆论氛围。

第三, 要督促农村孝道落实。孝道的落实, 一靠舆论监督。在农村, 基层政权组织、群众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载体并引导群众口碑, 表彰先进, 批评落后, 建立弘扬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二靠典型引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五好家庭”、“当代孝子”等评选活动, 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 基层组织像对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一样对这些典范予以表彰, 社会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 从而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实践孝道的激励机制。三靠检查督促。开展对孝道和新的乡风民俗的实践情况的摸底调查和检查、评比, 并纳入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的经常性工作目标。四靠健全法制。孝道的要求, 很多也是我国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和规定, 因此, 健全法制、依靠法律、采取积极的法律措施来解决抚养、赡养纠纷, 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 也是推动孝道落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弘扬农村孝道, 建设和谐新农村, 就是要让当代农村中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婿、为人妻者懂得, 除了金钱, 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履行孝道就是要在双亲健在时, 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他们晚年过得幸福愉快。不能如民间流传的“生是根草, 死是个宝”, 须知“千金散尽还复来, 亲情往而不可还”。珍惜亲情, 善待亲人,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而且坚持下去, 既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也不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 (下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2].《十三经直解》 (第四卷)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孝道建设 篇2

建设和谐社会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前领导人胡锦涛讲话曾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建“和谐社会”我理解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当今的时代政治昌明,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与开放。没有了原来的父子,师生等关系,都享有平等的关系,谁也不能干涉谁,只能求得良心的发现。弘扬孝道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孝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严整的道德秩序,达到心灵的平衡;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孝是培养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

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二,孝是形成形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原因,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当代意义。

所谓道德底线,我认为孝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内容。如果不孝顺自己父母,不可以忠于民族、国家,现在看来,坚持底线也是困难的。所谓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假奶粉事件,充斥着欺诈、假冒、伤害,从道德意义上来说,作案者该受到十倍的严惩。人人都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

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充满爱心具有普遍意义;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就成了父母的拐杖,也即父母的第三条腿。充满爱心、责任心,孝敬父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

优秀的传统不是我们身上应该洗掉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越是民族的,就也是世界的。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时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圣人在告诫人们;他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道理,圣人所强调的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圣人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是圣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我从众,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生活。关键普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和释家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您能够在与亲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与和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您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圣人还告诉我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三,当今时代需要“孝”。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可见,中国养老问题形势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十分严峻。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父母如此待我们,我们怎可对他们不孝、不敬呢?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人生在世,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进这个世界的门户和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的动人,让英雄低头,硬汉流泪。作为人能被世间的亲情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孝文化,释放出孝文化在双文明建设中的能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孝道建设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孝道”文化 道德培养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KT2015007)研究成果。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学校一直坚持把“孝道”文化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使之为构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思路。

孝为德之始,德为人之本。儒家传统文化一直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孝道”是这种道德修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引领社会道德风范的主力。因此,在当代学生中开展儒家“孝道”文化的培养,进而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孝道”文化概述

南宋初期,曲阜孔氏南迁衢州,锡封嗣爵,建庙祀祖,被史家称之为“东南阙里”。《浙江通史》中写道:“携取鹤归清献里,载将书入仲尼家。”是因为孔氏南宗与衢州的结缘,所以衢州才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在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孝道”文化像水、像风一样,浸染和漂移在乡间街坊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把培养“孝道”文化,看作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高校中更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人们对“孝道”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尊重。

1.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儒家传统文化,把“孝道”视作不过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道”的本质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子女与父母传递为主线,然后延伸到家庭或家族中的晚辈对于长辈的尊重与理解为关系的一种家庭伦理文化。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的推动作用下,“孝道”文化成为了传统社会中覆盖生活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不仅仅在家庭伦理方面,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孝道”文化反复被强化与泛化。其内涵在原来的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基础上被扩大,还被演绎为规范调整家与国、君与臣、臣与民的一种价值观。

2.关于“孝道”文化内容概况

儒家传统文化有许多内容都与“孝道”文化有关。通过历史长河的时间洗礼,现实中的“孝道”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孝亲感恩。每个人都有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其中辛苦无需赘言。因此,子女则应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需要物质、精神、情感、能力等方面等的照料时,特别是到晚年时,子女要应尽自己之义务,使父母得到满足和安享晚年。

“孝道”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关心、照顾和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从生物学意义上说,这是人类种族繁衍的自然规律;从政治学意义上说,道德是政治的良知,是社会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孝道”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孝亲尊敬。儒家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在家庭血缘关系上,对于父母的关怀,是需要同时表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爱是养与教的结合,孝是养与敬的结合。简单的孝与养相比,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与孝、爱与敬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也从中反映出家庭伦理尺度和社会道德要求。

因此,儒家所讲“孝道”,不仅仅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 更包含有对父母精神上的关心,甚至包括对父母的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关注与照顾。包含以上几点的“孝道”,才反映和体现“孝道”文化的本质。

(3)孝亲顺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孔子看来,对于父母孝亲顺从基本要求是“ 无违”,除了给予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关怀,还要顺从他们的意愿。

这种“意愿”要上升到儒家传统文化中“礼”的境界与要求,生之事以礼,死之事以礼,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自然的、文化的。

二、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培养“孝道”文化

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大学期间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是教育的阶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将大学生的“孝道”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使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校园的“孝道”文化环境建设,把“孝道”文化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其专业知识一样,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后天长期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所以,注重对大学生“孝道”行为的实践和“孝道”文化的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孝道”文化,笔者认为,应该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孝道”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只将“孝道”文化放在课堂中当成科目学习,进而形成内存的道德品质。践行“孝道”行为,习惯“孝道”自律,内化“孝道”意识,形成“孝道”文化。在“孝道”文化培养的实践和修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自我修炼和知行的统一,任何“孝道”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有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

另外,中国传统中的“孝道”文化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理论体系。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对“孝道”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同样有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因此,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孝道”文化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孝道”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持道德与法制的结合,以良好的道德意识融入社会,以严肃的法制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坚持体现传统主流文化的要求,以人为本,饮水思源,尊重生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该看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文化贯穿于今古时空,植根于传统社会,在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基础作用。基于此,所以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及其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今日在学校为“孝道”的花朵芬芳,明天在社会为“孝道”的标志模范,为“孝道”文化传承做出当代人的应有贡献。

三、高职学生“孝道”素质培养的策略

我们充分利用衢州是国家级历史名城的区位和孔氏南宗的传统文化的蕴涵优势,努力挖掘总结“孝道”文化精华,并将之落实到鲜活的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孝道”素养。

1.生命和熙

生命是教育的真谛,没有生命、离开生命,谈何教育?所以,学生的“孝道”素质培养应从尊重生命开始。

关于怎样尊重生命这个问题,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做了回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意即每个人保持自己身体的完整、健全是行孝的物质基础。然后,还要在社会中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立其身,扬其名,善其道,孝顺其父母。

在这里,孔子提出珍惜“生命”要从亲近的“血缘”关系开始。“血缘”是生命延续、生命增色、生命尊贵、生命价值等最本质的人性表现。进而提醒“生命”是父母所赐,不能自我作贱;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对父母的感恩之“孝”,应该从保全、延续自己的身体开始。故中华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孝”也就成了中国民间的重要人生哲学,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孝亲和感恩问题上,孔子倡导不仅要从物质上保持身体健康,维持生命基础;而且要从精神上立身行道,保障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2.家庭和睦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中国社会自古重视“个人—家庭—社会”的递进关系:“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基础,“治国”是通向“大同”的道路。“家庭”是沟通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天下大同基于国家稳定,国家稳定系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始于家庭和睦。

弘扬“孝道”文化,相对于家族,亲近了血缘关系;相对于社会,融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相对于现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当下,在校学生群体当中多独生子女,从小家庭的宠爱容易让他们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如果失去“孝道”行为养成,缺乏“孝道”文化素养,不仅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产生消极作用,进而会成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障碍。

3.校园和融

推行“孝道”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按照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希望每位在校学生都能像关爱自己亲人一样关爱身边的同学、师长,讲信修睦,仁爱爱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么就能提高自身修养,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纯洁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

4.社会和谐

因为当代学生的家庭角色特殊,社会阅历欠缺,导致有一部分学生伦理观念不清,对自己的父母、师长缺乏尊重,对社会缺乏责任。而培养大学生的“孝道”素养,不失为一剂治理良药。因为从“孝道”文化培养入手,不断强化他们在家对父母,在校对师长,在社会对国家的“孝敬”心志,树立社会责任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5.“孝道”修炼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倡导“百善孝为先”,而在当代学生中,我们可以倡导“百善孝为始”,加强道德修炼可以从修炼“孝道”开始,让“孝道”修炼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为学生开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大门。

(1)激发热情。孝道培养对于使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从而达到忠于祖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也才能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这一认识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忠与孝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然而统治者将孝与忠,事亲与事君混淆起来,把孝道政治化,“移孝作忠”。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尽孝忠君观念经过历代不断强化,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德行。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极端的愚忠、愚孝,但是把对父母的爱与对国家的忠相统一,主张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

(2)坚定信念。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塑性较强。尤其是在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希望与困难俱在的今天,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导向,学生就很难明辨是非、把握方向。通过孝道培养,能使大学生更注重与父母沟通,吸取他们好的人生经验,接受批评、建议,实践父母的期望。从而有利于思想上的进步,树立远大理想,力求让父母放心。

(3)完善人格。提倡孝道的儒家学派从本质上讲,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目的,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导孝道。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孝产生,因此,孝道培养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对于培养大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明理诚信。只有做到了对父兄孝悌、爱敬,才会将真情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之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明理诚信的高尚情操。在传统教育中,诚信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亦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诚信多是建立在人格自律的基础之上,诚信代表着优秀的人格,标志着高层次的人格水准。而当今,在市场经济中更是讲究诚信,这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而这种诚信的品质必须在大学的德育阶段培养成型,使大学生对诚信具有理性认识,把信用作为道德的底线来对待。

四、小结

孝道建设 篇4

关键词:孝道文化,和谐乡镇,社会氛围

“孝”乃人伦之根本, 人类最优良的道德品质之一, 被排在“百善”之首。然而, 在经济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日趋提高的今天, 一些人却忘记了孝道, 背离了孝道, “孝”的品质在其心里严重缺失, 于是导致家庭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社会的稳定及家庭的和谐受到了影响。如何弘扬孝道文化,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站工作人员, 在此谨发表一点浅见。

一、围绕“孝道”文化,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创设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应真正承担起向人民群众宣传孝道、传播文明的职责, 以此提高公民素质, 净化公民心灵。关于孝道文化的弘扬, 文化站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 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利用乡镇广播、宣传栏、标语等手段, 广泛宣传尊老敬老思想, 树立典型, 加大影响, 促进尊老敬老、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的形成, 让敬老爱老的风气萦绕村落、熏染心灵, 让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二要充分发挥镇文化站、村委会、企业和各种社团的作用,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及乡镇企业职工讲究孝德、践行孝道, 如举办报告会, 让敬老爱老先进典型作事迹报告;成立青年服务志愿者队伍, 深入村组, 走进千家万户, 开展“孝心进万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了解老人晚年生活状况及精神诉求, 并给予温暖的心灵慰藉与真诚的爱心救助。坚持不懈地开展这样的活动, 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使孝道文化逐渐发扬光大。

二、瞄准“孝道”体系, 切实做好建设工作, 实现社会保障

目前,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尤其是在农村, 好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出去打工, 留下体弱多病的老人独守家门。赡养老人责任重大, 老龄工作刻不容缓, 但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却未能与时俱进。为此, 政府部门要瞄准“孝道”体系, 切实做好建设工作, 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各界都要将孝道体系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把养老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乡镇政府不仅在宣传上要投入人力、精力, 更要在财力、物力方面慷慨投资, 全力支持老龄事业, 承担起老人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如我市推行6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 每年中秋、春节两大传统节日给低保老人发放一定物资补助并免费参加体检, 为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助等举措。各村组也积极行动, 努力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如, 我镇一些村组相继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老年关爱之家”等, 积极贯彻落实“五心”服务理念, 促进“自主化养老, 亲情化服务”的良性运作,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孝道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让“孝道”文化切实进入家庭并得以弘扬, 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孝, 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美德, 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种美德应当进入到每个家庭并得以发扬光大, 应该在子女等每一位晚辈的心中开花结果。每一个家庭都要为弘扬孝道文化而努力, 都要借助孝道文化来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子女要在心中强化关爱父母、敬重老人的思想观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赡养老人, 不仅要用财物接济老人, 更要用行动来照顾老人, 跟老人和睦相处, 与之拉家常, 无微不至地体贴老人, 尊重老人意愿, 努力满足老人在精神生活及情感方面的需求, 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娱乐条件等。为树立典型, 激励后进, 各村组还可创造性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总之, 在尽孝方面子女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以自己的温馨行动来诠释家庭美德的内涵和孝道文化的真谛, 进而促进家庭走向和谐, 充满温馨, 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四、站校联手, 传承“孝道”文化, 让孝道文化浸润少年儿童心灵

学校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重要场所, 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孝道”的浸润, 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 把“孝道”融入到品德教育课程之中, 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孝”的意识, 唤起少年儿童的孝心。为此, 文化站可与学校联手, 共同承担起传承“孝道”文化的责任。如岔河镇所辖范围内各中小学都能够利用升国旗或班会、主题队会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 对学生渗透“孝道”教育, 或利用校园墙壁、走廊等空间, 宣传孝道文化, 营造孝文化氛围,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能深入学校, 与镇中心小学校共同确立“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的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走近“二十四孝故事”, 卓有成效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并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以帮助学生强化意识, 形成习惯。

五、结语

孝道作文:弘扬孝道文化 篇5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里面有一句“冬则温 夏则”,这是出自二十四孝的一个小故事《扇枕温衾》: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人呢?孝道是古今社会永恒的主题,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陵县开展了“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我

局职工叶金丽同志当选,她的公公患病多年,神经末梢损伤,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了使公公过上干净舒适的生活,她每天为公公擦洗身子,经过她一年多的精心护理,公公能够基本生活自理,在别人的帮助下能下床走路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不幸又落到叶金丽的头上。2 07月份她的婆婆查出肺癌,她和爱人与老人搬到了一起居住,照顾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陪伴老人去医院做化疗、放疗,以尽孝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婆婆身体的癌细胞奇迹般消失了,连医生都深感惊奇。

陵县公路局这样的模范人物还有很多,市局组织学习《弟子规》以来,我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五楼会议室的多功能性,建起了公路文化讲堂,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文化创建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讲座、集体诵读经典、听取模范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使文化讲堂真正起到传播经典文化,提升自我修养的作用。(视频)

今年,我局开展“牵手留守儿童 共享幸福蓝天” 关爱活动,针对中小学留守儿童,为他们捐赠儿童文学、中外名著、连环画等3 00 余册,解决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造成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尽己所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当干部职工的父母生病住院时,局领导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并送上慰问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始终把职工父母的身心健康问题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实事。

我们弘扬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与边临镇敬老院结对帮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让老年人在物质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照料,在精神上有慰藉,

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做到老有所养。

我们说,孝道是衡量道德素养的“标尺”,一个人只有有了孝心,才可能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延伸到爱他人、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

我局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

利用植树节开展“百万青年绿林汇”植树活动,树立“植绿 爱绿 护绿”的生态文明观念,弘扬传统文明,争当雷锋精神新传人。

利用路政宣传日开展“公路法宣传教育 ”活动,执法人员深入公路沿线村镇、农户等进行宣传,结合《弟子规》学习,将公路法律知识宣传到每个人、每一户,做到人本化教育 。

利用劳动节开展“爱公路、爱家园”卫生大扫除感恩活动,争做学习《弟子规》的践行者。

综上所述,我们践行《弟子规》 弘扬孝道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祝局长在接受陵县电视台采访时说:(视频)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有瑕疵的孝道 篇6

妈妈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会住在抱川一洞地区。这个宾馆离一洞很近,而且我听说那里的温泉很好,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就让妈妈来这里泡个温泉,顺便欣赏一下外边的美景吧。我心里合计着。

我跟妹妹们说了以后,她们都很高兴,于是我提前半个月就预约了宾馆的两个客房。

可是,离妈妈的寿辰还有两天的时候,二妹打来了电话,说第二天是妹夫的生日,来不了了。接着,另一个妹妹也打来了电话,说要去参加个婚礼。最后,小妹也打电话来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也来不了了。

她们都不来弄得我很失望,我只能取消了宾馆的一个房间。

跟丈夫走在去妈妈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极其低落。

但没想到,当我们快到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又打来电话说都要来。说是妈妈的生日好不容易才能聚在一起,不来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狠狠心把其他的事儿都推了。

我急忙联系了宾馆,又预约了一个房间。幸好,还有剩下的客房,真是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啊!

吃了午饭,我就跟妈妈说一起去山井湖水玩儿的安排。

可是妈妈却说太麻烦了,不想去。就算我跟她说已经预约了宾馆的房间,她也还是死活不去。

其他人也都说,既然妈妈不想去,那就别为难她了。那就只能我们夫妻两个人去了……

看着因为身体虚弱哪儿都不想去的妈妈,我的心里难受极了。

当时我的心里闷得很,想在其他人走之前离开,于是就催促丈夫快点儿走。妈妈问我们为什么走这么早,她不停地挽留我。最终,我还是甩开她的手,转身上了车。

虽然我脑子里是理解她的,可是心里还是生气了。我跟妈妈说,我们家没人吃她包的那些菜,然后把盛菜的包袱放到了车窗外。

那一刻,我是多么像个没心没肺的不懂事的孩子啊。现在想想,真是丢人啊!

进了宾馆,躺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心里五味杂陈,既伤心,又后悔,那种感觉痛苦极了。

天快黑的时候,弟弟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大家正陪着妈妈往宾馆这边赶呢。我一听这话,首先感到的不是开心,而是难过。妈妈肯定是觉得自己伤了我的心,心里不安才跟来的。

弟弟妹妹们在两边搀扶着妈妈走进房间,我当时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陪着妈妈准备去桑拿房。从电梯下来到温泉浴场还有30米的距离,妈妈自己不能走,得让弟弟背着。她觉得让别人背着很丢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她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没办法,她身体不好,只能让人背着去。她趴在弟弟的背上说:“唉,这条路还真是长啊!”那一段短短的路,她流的汗比弟弟还多。

到了桑拿房后,妈妈在妹妹们的搀扶下在前边走着,我在后边看着她们。那一刻,我才发现,妈妈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我们陪她进了澡堂,她先从一只脚泡起。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她进了水里,四处张望着宽阔的温泉浴场,高兴地说:“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方呢?”

妈妈走路不方便,总是怕出门给孩子们添麻烦,所以她不愿意出门。我在想,我这么强行把她拉出来,到底做得对还是不对呢?

当妈妈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一次也没陪她出来旅行过。现在她身体不如从前了,甚至行动都不方便,我却强行要让她出来玩儿。想到我做的这一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妈妈可能是泡温泉泡得太久太累了,天一黑,她就早早睡了。躺在妈妈的身边,我越发觉得自己强拉妈妈出来玩儿是多么地愚蠢!

久久不能入眠。

啊,孝道也有瑕疵啊!

孟子孝道思想浅析 篇7

孟子继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 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孝道观念, 几千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一、关于孝的重要性

(一) 孝可以促进天下和谐、太平。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 国家的基础在于家庭, 可见家庭的和谐是天下太平的基础。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 处理好家庭关系关键在于一个“孝”字, 按照中国古人的思想,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必先行其孝。这体现出孝与天下太平紧密相关。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只要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 尊敬自己的长辈, 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二) 孝可以增进个体人生幸福。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据此人生的三大乐趣之首在于“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 生养之恩大于天, 是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若是父母安康长寿, 子女能尽心报答养育之恩, 人生才能得以完美幸福, 有俗语曰:家有老, 如有宝。因此在孟子看来, 孝是人生的大事,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正体现了这一点。并且“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与之交相辉映。可见, 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 孝对于个体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三) 孝是人德之本。

孟子曰:“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 就不可以作为人, 不能够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之子。在这里, “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 取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做人的标准, 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 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不孝者不可以为人, 不可以为子。

二、关于孝的基本范畴

根据孟子的意思, 孝的内涵是:“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此之谓孝也”, 即是说, 孝是子女之于父母一生践履的职责与义务。

(一) 父母在生时, 一定要做到“事之以礼”。

在孟子看来, 儿女要对父母做到“事之以礼”, 不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全面地孝敬父母, 而且要将孝德推己及人, 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外, 还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千万不要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 养亲之“口体”。

养口体, 即养父母衣食住行。父母在年老时丧失劳动能力, 甚至丧失自理能力, 当然就无所谓经济来源, 这就得靠子女给予物质支持, 这是赡养父母的最基础、最首要的条件。孟子认为子女行孝、赡养父母, 一方面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 让他们“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另一方面要将父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做到“不负戴于道路也实现在物质生活层面对父母有所“养”, 是尽孝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根源于人的自然报恩观念。羊有跪乳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 更何况于人, 母亲十月怀胎, 历经生死考验生下子女, 父母含辛茹苦, 将子女养育、教育。其间的苦只有为人父母方能体会。因此当父母年老的时候, 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 让父母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必然成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

2. 养亲之精神。

所谓的养亲之精神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奉养。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 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奉养更为重要, 为人子女应该让父母精神充实愉悦, 才能称得上是真孝。在孟子的孝道体系中, 具体通过慕亲、尊亲、顺亲、得亲、谏亲与谅亲几方面来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一是要做到“慕亲”, 即眷念父母。孟子曰:“人少, 则慕父母, 知好色则慕少艾, 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 不得於君则热中”, 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 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 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 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 得不到君主信任, 心里就热辣辣的难受。这样不是孝, 孟子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为人父母者, 不管孩子多大, 始终将孩子视为生命之最要, 对待孩子的那颗慈爱之心一生不变, 而孩子大部分都仅是少时慕父母。而舜作为大孝的典范, 五十而慕父母, 备受孟子赞益。因此, 孟子强调子女始终要有眷念父母之心。

二是要做到“尊亲”, 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 孝子最大的事情没有超过尊敬父母的。又有“食而弗爱, 豕交之也;爱而不敬, 兽畜之也。恭敬者, 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 君子不可虚拘”。尊敬却不爱护等于是养猪, 爱护而不尊敬, 等于是养犬马。可见, 孟子强调一定要尊敬父母, 仅仅做到能养, 而不敬, 就和养猪及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 用心去与父母交流, 始终对父母怀有敬爱之心, 这才是真正的孝。尊敬父母是一种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的外在表现, 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对亲情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做到“顺亲”、“得亲”、“谏亲”。孟子曰:“不顺乎亲, 不可以为子,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 意思是不顺从父母的意志就不可以做儿子, 没有取得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做人。“得亲”、“顺亲”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孟子在强调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愿, 不要让父母不开心的同时又主张有所变通, 不能愚昧地“顺亲”。因为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当父母有错时, 子女要审慎对待。“亲子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 “愈疏, 不孝也”。父母的过错很大时, 子女应该怨, 并规劝。不怨反而是不孝, 因为这样是让父母错下去, 子女深爱父母就不能漠视父母的过错, 那样会对父母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的过错小就不能怨了, 怨了就是不孝。“亲之过小而怨, 是也”, “不可矶, 亦不孝也”。

四是要做到“谅亲”, 即谅解父母。孟子以大孝之至的舜为例, 主张谅解父母的过错。舜的父母不喜欢他, 这让舜非常痛心, 然而出于无奈, 也只能“往于田, 号泣于昊天”, 在父母面前依然毕恭毕敬, 尽心孝顺。他说:“我竭力耕田, 共为子职而已矣, 父母之不爱我, 于我何哉?”在舜贵为天子后, 给予父母的是最大的尊敬与孝, 即“以天下养”。舜能够不计较不喜欢自己, 甚至几次想害死自己的父母与弟弟, 仍然尽到儿子的责任, 对父母尽孝。真正做到了“父母爱之, 喜而不忘;父母恶之, 劳而不怨”, 可之谓孝之至也。

3. 孝及他人。

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根据仁的要求, 他提出了博爱天下的思想,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而“仁之实, 事亲是也”, “孝”作为“仁”的根本, 必然成为孟子所提倡的观念。孟子讲的孝也不仅仅局限于指家庭内部的子女父母关系, 还进一步扩展到指所有年轻人对长者的尊敬与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证明。这样形成一种全社会孝道盛行的良好风气。其实, 孝及他人也是孝敬自己父母, 保存自己父母的表现, 因为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

WENJIAOZILIAO

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耳。”可见加害别人其实就是加害自己的亲人, 同样是大不孝的行为。所以对其他人的尊敬与孝非常重要。

4. 作为子女, 千万不能有不孝的行为。

孟子在《离娄下》中写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 (肢) ,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 (纵) 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 四不孝也;好勇斗很 (狠) , 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将不孝的行为分为五种:其一是四肢懒惰、不务正业、生活没有保障, 当然就不可能管父母的生活;其二是沉迷于赌博、下棋、饮酒等不良嗜好, 游手好闲, 不管父母的生活;其三是贪图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其四是放纵自己的声色欲望, 使父母蒙受耻辱;其五是好勇斗狠连累父母, 使父母操心。此五种不孝表现都是不考虑父母的养育之恩, 皆被世俗社会认为是大大不孝的行为。

(二) 父母在死时, 应该“葬之以礼”。

孟子认为对待丧葬要超过养生,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为什么呢?根据朱熹在《孟子集注:离娄下注》中的解释:事生固当爱敬, 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 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 而必诚必信, 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所以孟子主张厚葬父母, “亲丧固所自尽也”, 要竭尽全力做好父母的丧事。“不以天下俭其亲”, “不以俭而慢其亲”。通过厚葬来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爱与孝心。但是他也主张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来为父母举办丧事, 而不是故意苛求。另外孟子十分重视棺木的选用, “古者棺椁无度, 中古棺七寸, 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后尽于人心。不得, 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 古之人皆用之, 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 无使土亲肤, 于人心独无恔乎?”他尤其重视棺木的厚度, 这样才不至于使死者的身体接近泥土。

(三) 父母在死后应该守孝三年, 做到祭之以礼。

孔子提倡以三年之丧来怀念死去的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主张, 他说:“不能三年之丧, 而缌, 小功之察”, 即不守孝三年, 即使非常重视守孝三月的缌麻、守孝五月的小功等也会被认为不识大体。但是同时孟子又提出了权益之变, 如果确实不能守孝三年, 可适当缩短守孝时间, 但不可以无故这样做, 否者何以言孝。

孟子还主张要对死去的父母“祭之以时”, 表达对父母的怀念, “永言孝思”。

三、孝道的教育与培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人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 是人的天性, 孝正是人天生具有的良知、良能, 但是需要扩充与发展。“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加之各种现实的诱惑, 许多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使孝道的培养成为必然。

首先, 孟子认为学校德育是培养孝道观念的主要途径。对于孝的培养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的, 因为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方式。孝道教育的成效直接受学校相关教育的影响。所以, 孟子主张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孝观念的培养,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那样就可以“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同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明人伦”,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 皆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 小民亲于下”, 人伦的内容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由此不难看出人伦的首要标准是父与子的“亲”, 即孝要处理的关系, 学校教育将孝道教育排于首要地位。

其次, 家庭教育对于孝道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孟子提倡“易子而教”, 以达到不影响父子关系、不影响孝道实施的目的。父母教育子女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而相互埋怨, 而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责善”, 不利于父子关系的发展, 因为“责善, 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 贼恩之大者”, “责善则离, 离责不祥莫大焉”。

最后, 归根到底, 一个人能否具有孝的品质, 主要在于他是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孝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觉完善自身的修养。孟子在《尽心》中指出道德修养论的基本纲领:“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

四、孝的时代价值

(一) 弘扬孝道是老龄化社会的必需。

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根据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人口占7%, 即为老年型人口类型。故得出结论,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养老制度还未完善。2012年新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问题, 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 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子女赡养父母, 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老人能否安然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子女是否行孝。这表明, 弘扬孝道是当今社会现实所需。

(二) 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歇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灵魂, 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弘扬孝道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三) 弘扬孝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现今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 实用主义、金钱主义成为主导观念, 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 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与缺失。人们的“善端”未得到扩充, 导致养老问题日益严重, 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农村, 主要表现为不养亲之“口体”, 由于经济条件差而不能给予父母基本的物质支持, 无奈之下出现了年迈老人拾荒的现象, 让“颁白者附带于道路”。在城市, 主要表现为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照顾老人, 父母只有被送往养老院, 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然而种种原因都不能成为不能尽孝的借口, 只要在内心深处有孝养父母的观念, 相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必定会将赡养父母放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古有“老二十四孝”, 今有“新二十四孝”。可见孝字无论在历史长河的哪个阶段, 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孝, 不仅仅是一种传统, 更是一种美行;孝, 不仅仅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践行。孝者行天下, 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立民, 译评.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2]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吴锋.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3 (2) .

[4]崔雪茹.浅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孝感学院学报, 2008 (4) .

美国人的孝道 篇8

独立成家的孩子, 通常会定期看望父母。车程数小时的, 好比上海到南京, 北京到大连, 多数自驾车。路程远的, 好比北京到广州, 就得乘飞机了。感恩节和圣诞节是外出的孩子看望父母最集中的时间, 类似中国的春运。

除了感恩节、圣诞节外, 美国有许多长周末, 美国大多数联邦假日放在星期一, 不像中国那样规定一个死板的数字, 所以就有许多连续3天的长周末。数小时车程的距离, 孩子就会利用这些长周末去看望父母。

有正式工作的, 公司都给至少两星期的年假, 除了度假外, 也可用来跟父母团聚。

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篇9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 笔者认为, 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 文明如何发达, 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 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 有文字记载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 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 它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及至今日, 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

笔者认为,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 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 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孝”最基本的含义, 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 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 这在中国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 要求晚辈尊敬老人, 子女孝敬父母, 爱护、照顾、赡养老人, 使老人们颐养天年, 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 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 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 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融于民族意识, 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 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 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 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 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传统, 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弘扬孝道, 赡养老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 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 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事实上,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孝道。

第二, 修身养性, 融合家庭。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 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 失去孝道, 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今天倡导孝道, 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 可以长幼有序, 规范人伦秩序, 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 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 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 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第三, 报国敬业, 凝聚社会。传统孝道推崇忠君, 倡导报国敬业。《孟子》说:“内则父子, 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 孝道的观念可以规范社会行为, 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 调节人际关系, 从而凝聚社会, 使天下由乱达治。客观地讲, 孝道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 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虽然其中有封建消极的成分, 但也蕴藏着爱国敬业、报效国家的思想, 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于诸子百家, 历代都有损益变化, 但孝的思想和传统几千年来始终统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 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乃至成为全世界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孝道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一要深刻认识孝道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上形成共识, 明确孝道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需要。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是让全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需要。全国各条战线各个系统都应该认真梳理一下, 如何按照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道的要求进行弘扬和继承, 坚持常抓不懈、日积月累, 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二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经常。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设上要知行合一, 落到具体行动上, 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古语论述、孝道经典的学习。应该坚持从身边事做起、从日常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成大德, 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崇尚道德、诚信友善、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孝道文化的考评机制, 建立干部孝德考核制度, 落实好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还要搭建载体、策划活动、营造氛围努力打造“孝美中国”。

关于中国孝道文化的思辨 篇10

一.孝的定义及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商殷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 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 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意念。在周代的《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 生我劬 (qú) 劳”、“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诗·小雅·谷蓼》) 的歌咏。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其意思是, “子女好好地事奉父母就是‘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其意思也是说, “子女好好地爱护、帮助双亲就是‘孝'”。这都是说:“子女好好地事奉、爱护、帮助父母就是‘孝'”。

在西周王朝, 统治者主张敬天、法祖、重德、保民, 重视孝亲尊老、敬贤重德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 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 养老尊贤;在国家则忠于君王, 报效朝廷。《礼记·王制》规定, “养耆 (qí) 老以致孝, 恤孤独以逮不足, 上贤以崇德, 简不肖以诎恶”。这就是说, “国家要求供养老人以达到孝, 体恤孤独的人以供给他们的不足, 尊敬贤人以崇尚道德, 简除不肖的行为来消除丑恶”。还规定, 老人五十岁以后, 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有八十岁老人的家庭, 允许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有九十岁老人的家庭, 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 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在尊老敬贤、孝亲养老方面,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 形成孝道文化。《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归纳起来, 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 提出“孝道, 是道德的根本”。《孝经》一开篇就引孔子的话提出:“夫孝, 德之本也”。这就是说“孝道, 是道德的根本”, 说明“孝”是何等的重要!还说:“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人之行, 莫大于孝”;“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等。孔子认为, 为人子女, 孝顺父母, 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仅有数千言的《孝经》, 以孝为纲, 历陈“孝”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其二, 行孝, 首先是要有“敬爱”之心。《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这意思是说, 行孝, 不仅是“能养”, 而且首先是要“敬”, 因为“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与“犬马, 皆能有养”有什么分别呢?孔子的另一弟子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其意思是说在侍俸父母时, 还要做得和颜悦色, 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 要真心诚意。这两段话都是说, 行孝, 首先是要出于敬爱之心, 要真心诚意。

其三, 对父母的孝, 要坚持大义。《孔子家语》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参失错斩断了父亲曾皙从吴国觅来的瓜秧, 曾皙一怒之下用大杖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 您老教训我, 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 好让父亲听见, 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 为父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其子曾参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 如果万一被父打死, 人们就会指责其父曾皙的不义, 这是大不孝!”这就是说对父母的孝, 一定要坚持大义;有大义, 才是大孝。在共十八章的《孝经》中, 就有专门一章讲“谏诤”, 引孔子的话说;“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这就是说, 当父母、君主有“不义”的言行时, 作为子女、臣民一定要“诤”, 要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以免陷父母、君主于不义。这就是行孝, 一定要坚持大义!

其四, 关于孝,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 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汉代的马融说, 解释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 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 如为人处世、修身齐家、遵礼守法等大事, 更不要让父母担心。做到了这些也是孝。

其五, 孔子的弟子曾参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 由事亲之孝, 扩展为五伦之孝, 认为做人之道, 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 还要洁身自爱, 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 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 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儒家之孝, 由父母之孝, 演绎成五伦之孝, 推家及国, 以孝齐家, 以孝治国, 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自秦代后, 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 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 就是表彰孝子, 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 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 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 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宋代, 我国的伦理学说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其间宣扬的孝道, 有的偏离了人伦的基本原则, 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 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 颁诏“旌表百岁”, 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

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 凡需赡养老人者, 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 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 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 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 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 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 则有更为丰富多采的内容。就是说,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 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 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 做到了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 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确实是深入民心, 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 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 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 允许信徒“祭祖”……

二.孝道文化的社会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立德。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立德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 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 失去孝道, 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 孝道是修身立德的基础。在今天, 倡导孝道, 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和合家庭。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 可以长幼有序, 亲近人伦秩序, 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 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 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 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治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 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 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 孝道文化认为, 实行孝道, 就必须在家敬父母, 在外事公卿, 致达于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 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 建立礼仪的制度, 调节人际关系, 从而凝聚社会, 达到天下的和谐安定。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 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历代都有损益变化, 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合无数外来文化, 其中孝道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 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 孝道文化也有其重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 特别是经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 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 其消极的一面也是要注意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封建性。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孝道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 相对于奴隶制来说, 具有进步性。但是, 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 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表现出没落性和腐朽性。

2、不平等性。孝道思想中强调的“君臣、父子”关系, 特别是宋代以来强调的“三纲”,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 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 但长, 永远在上;幼, 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 充斥着等级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念。

3、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等愚弄人民的思想, 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 实行封建愚民政策, 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4、保守性。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上来说, 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扼杀创新力量, 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 不思进取, 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保守的色彩, 即便是在今天, 仍然需要努力肃清其影响。

三.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

由于多种原因,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曾一度出现了断层, 出现孝道观念淡漠, 亲情冷淡, 甚至发生弃老遗亲, 欺老凌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 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消极作用更为突出, 集中表现在如上述的封建性、不平等性、愚民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第二, “五四运动”以来, 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 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很不够, 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第三,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 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 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 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

因此,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 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 弘扬孝道文化也很有必要性。

首先, 弘扬孝道文化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推动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 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 历来是做人的根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 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 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 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 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 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 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 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 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 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 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 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 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 父母生前不孝敬, 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 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 车队簇拥, 络绎不绝, 连日宴席, 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 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 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二, 弘扬孝道文化是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 倡导孝道文化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 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 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 尤其是, 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猛。据有关资料预测, 到2025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 约占总人口的20%, 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 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 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 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孝道文化琐谈 篇11

敬老养老的核心是“孝”,《礼记》提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勿辱,其下报养。”《孝经》对孝提出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具体来说:

奉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即子女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的需求,做到有吃、有穿、有住,生活不受饥寒。鸦知反哺,羊知跪乳。

敬亲孝道文化提倡对父母要“敬”,即孝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尊敬和爱心,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官有多大,财有多富,都应尽为人之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即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态度,愉快的脸色,委婉的笑容,要尊重老人的情感需要和意愿选择,理智宽容地对待老人。

立身《孝经》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子女要事业有成,父母就高兴,感到光荣和自豪。为国建功立业,为社会办事,勤劳节俭,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如果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是不孝之子。

侍疾衰老是人生必然过程,谁都有这一天。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父母高龄而担忧。要常将父母挂在心上,老人有病要及时看医生,倒水端药,精心照料。

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争于父。”即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能顺从应诤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不义,必要时还要大义灭亲,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品质,克服亲情大于法制的陋习,使社会正义不被私情所损害。

浅谈幼儿的“孝道”教育 篇12

一、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 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 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 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 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 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 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 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 帮老人家捶捶背, 做点家务事, 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 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 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 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 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 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 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 护蛋实验, “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 体会母亲的恩德, 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 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 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 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 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 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 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 怀孕的妈妈真累, 走路要向后仰, 不能跑, 不能跳, 吃饭时还往下掉, 睡觉时就更惨了, 左躺右躺都挤得慌, 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 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 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 而且保护了十个月, 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 躺着也不舒服, 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 那更是辛苦, 而且特别痛苦。可是, 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 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 孩子现在如何, 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 又要哺乳, 又要给孩子换尿布, 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 还要料理家务, 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 又困又累, 相当辛苦。所以, 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 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 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 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 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 庆祝生日, 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 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 进行“感恩母爱, 争做好孩子”教育, 让他们知道, 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 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 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 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 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 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 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 妈妈最痛苦, 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 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 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 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 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 作为教师, 我及时加以肯定, 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 长父母之志, 要让父母高兴, 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 不让父母伤心, 要学会守纪律, 克服不良习惯, 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讲述孝行, 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 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 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 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 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 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 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 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 以此强化孝道教育, 巩固教育效果, 扩大教育范围, 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 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 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 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 (或爸爸、奶奶、爷爷) , 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 为了我, 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 (爷爷) , 您小心点, 我来扶您!”“妈妈, 我是男子汉, 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 学着给妈妈按摩, 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 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 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 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

幼儿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做好孝道教育,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的父母, 爱同伴, 爱教师, 进而引发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这就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摘要:“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孝道”教育必须从三方面进行: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寓教于乐, 启迪孝心;抓住契机, 强化孝行。

上一篇:修养途径下一篇:气吸式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