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文化论文(共10篇)
中国孝道文化论文 篇1
中国的孝道文化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中元节【盂兰节】是这个文化一个典型的缩影。
三、关于中元节【盂兰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国孝道文化论文 篇2
一.孝的定义及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商殷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 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 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意念。在周代的《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 生我劬 (qú) 劳”、“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诗·小雅·谷蓼》) 的歌咏。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其意思是, “子女好好地事奉父母就是‘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其意思也是说, “子女好好地爱护、帮助双亲就是‘孝'”。这都是说:“子女好好地事奉、爱护、帮助父母就是‘孝'”。
在西周王朝, 统治者主张敬天、法祖、重德、保民, 重视孝亲尊老、敬贤重德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 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 养老尊贤;在国家则忠于君王, 报效朝廷。《礼记·王制》规定, “养耆 (qí) 老以致孝, 恤孤独以逮不足, 上贤以崇德, 简不肖以诎恶”。这就是说, “国家要求供养老人以达到孝, 体恤孤独的人以供给他们的不足, 尊敬贤人以崇尚道德, 简除不肖的行为来消除丑恶”。还规定, 老人五十岁以后, 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有八十岁老人的家庭, 允许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有九十岁老人的家庭, 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 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在尊老敬贤、孝亲养老方面,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 形成孝道文化。《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归纳起来, 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 提出“孝道, 是道德的根本”。《孝经》一开篇就引孔子的话提出:“夫孝, 德之本也”。这就是说“孝道, 是道德的根本”, 说明“孝”是何等的重要!还说:“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人之行, 莫大于孝”;“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等。孔子认为, 为人子女, 孝顺父母, 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仅有数千言的《孝经》, 以孝为纲, 历陈“孝”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其二, 行孝, 首先是要有“敬爱”之心。《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问孝, 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这意思是说, 行孝, 不仅是“能养”, 而且首先是要“敬”, 因为“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与“犬马, 皆能有养”有什么分别呢?孔子的另一弟子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其意思是说在侍俸父母时, 还要做得和颜悦色, 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 要真心诚意。这两段话都是说, 行孝, 首先是要出于敬爱之心, 要真心诚意。
其三, 对父母的孝, 要坚持大义。《孔子家语》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参失错斩断了父亲曾皙从吴国觅来的瓜秧, 曾皙一怒之下用大杖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 您老教训我, 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 好让父亲听见, 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 为父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其子曾参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 如果万一被父打死, 人们就会指责其父曾皙的不义, 这是大不孝!”这就是说对父母的孝, 一定要坚持大义;有大义, 才是大孝。在共十八章的《孝经》中, 就有专门一章讲“谏诤”, 引孔子的话说;“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这就是说, 当父母、君主有“不义”的言行时, 作为子女、臣民一定要“诤”, 要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以免陷父母、君主于不义。这就是行孝, 一定要坚持大义!
其四, 关于孝,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 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汉代的马融说, 解释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 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 如为人处世、修身齐家、遵礼守法等大事, 更不要让父母担心。做到了这些也是孝。
其五, 孔子的弟子曾参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 由事亲之孝, 扩展为五伦之孝, 认为做人之道, 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 还要洁身自爱, 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 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 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儒家之孝, 由父母之孝, 演绎成五伦之孝, 推家及国, 以孝齐家, 以孝治国, 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自秦代后, 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 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 就是表彰孝子, 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 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 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 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宋代, 我国的伦理学说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其间宣扬的孝道, 有的偏离了人伦的基本原则, 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 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 颁诏“旌表百岁”, 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
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 凡需赡养老人者, 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 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 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 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 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 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 则有更为丰富多采的内容。就是说,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 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 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 做到了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 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确实是深入民心, 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 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 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 允许信徒“祭祖”……
二.孝道文化的社会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立德。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立德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 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 失去孝道, 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 孝道是修身立德的基础。在今天, 倡导孝道, 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和合家庭。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 可以长幼有序, 亲近人伦秩序, 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 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 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父母, 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治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 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 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 孝道文化认为, 实行孝道, 就必须在家敬父母, 在外事公卿, 致达于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 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 建立礼仪的制度, 调节人际关系, 从而凝聚社会, 达到天下的和谐安定。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 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历代都有损益变化, 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合无数外来文化, 其中孝道文化也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 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 孝道文化也有其重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 特别是经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 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 其消极的一面也是要注意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封建性。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孝道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 相对于奴隶制来说, 具有进步性。但是, 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 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表现出没落性和腐朽性。
2、不平等性。孝道思想中强调的“君臣、父子”关系, 特别是宋代以来强调的“三纲”,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 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 但长, 永远在上;幼, 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 充斥着等级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念。
3、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等愚弄人民的思想, 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 实行封建愚民政策, 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4、保守性。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上来说, 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扼杀创新力量, 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 不思进取, 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保守的色彩, 即便是在今天, 仍然需要努力肃清其影响。
三.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
由于多种原因,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曾一度出现了断层, 出现孝道观念淡漠, 亲情冷淡, 甚至发生弃老遗亲, 欺老凌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 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消极作用更为突出, 集中表现在如上述的封建性、不平等性、愚民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第二, “五四运动”以来, 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 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很不够, 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
第三,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 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 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 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
因此,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 但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现在, 弘扬孝道文化也很有必要性。
首先, 弘扬孝道文化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推动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 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 历来是做人的根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 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 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 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 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 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 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 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 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 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 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 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 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 父母生前不孝敬, 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 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 车队簇拥, 络绎不绝, 连日宴席, 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 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 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二, 弘扬孝道文化是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 倡导孝道文化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 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 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 尤其是, 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猛。据有关资料预测, 到2025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 约占总人口的20%, 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 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 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 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篇3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从意识形态到日常用语处处突出一个“孝”字,为提倡和推行孝道制造舆论氛围。例如,把《孝经》列为读书人的必修课程,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如果某一士子被郡国举为孝廉,朝廷就会对其授以官职,因此“举孝廉”成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举孝廉”一直影响到近代,清朝称举人为“孝廉”就源于此。汉文帝更是大力提倡孝道,农民被举为孝弟力田者就可以免除徭役。另外,两汉的23位皇帝(不包括吕后),除了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皇帝刘秀外,其余21位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
在孝文化向民众普及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大约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如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有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经学者考证,元代郭守正将虞舜、老莱子、闵子骞、汉文帝等24位古人孝道的故事辑录成书,这就是现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这24个故事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当然这24位孝子的“事迹”有的并不可取,如郭巨埋儿,但是在古代却有标杆性的意义。《二十四孝》故事集成后,由王克孝绘成的《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以视觉的冲击力宣扬孝典范,成为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影响最大的宣扬孝文化的通俗读物。
翻阅词典,与“孝”有关的词可以找到数十条,如:孝顺、孝敬、孝子、孝心、孝行、孝道、至孝、忠孝,孝子贤孙,贬义词有忤逆不孝等。一些有关“孝”的格言一般百姓都能说上几句,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大秤小斗吃甚素,不孝父母斋甚僧。”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但尽孝是凭心的,不能攀比,有钱人尽孝心可以让爹娘住别墅、到欧美旅游;没钱的让父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照样是孝子。十年前我阅读二十四史纪传,《孝义传》有个故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年冬天连下几天大雪,一位比较关心民瘼的县令到乡下查看灾情。路径一片荒郊,前后都没有村庄,忽然听到雪地里传出歌声,县令感觉奇怪,循声找去,发现在一个上面搭着树枝和秸秆的地窖里,一个年轻人正在给一位老妪唱歌,地窖里一无所有,两人衣着都很破烂。县令问他为啥唱歌?年轻人说:今天是娘的生日,因为下雪没有办法讨饭,就唱几句给娘过生日。县令听后忍不住酸鼻,当时就带着他们母子一块回了县衙,并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受到褒奖。这就是古人说的: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行,在行寒门无孝子。大约三年前媒体报道过一件事:南方某省一位老太太,两个儿子在外地做生意都很有钱,就是基本上不回家。后来村民几天不见老太太出门,叫门也没有人答应,感觉事情不妙,叫上村干部翻墙进入院子,发现老人早已死亡。她的两个儿子回来后一个比一个哭得痛,花了30多万元给他娘修了一座豪华墓,结果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没有一个人说他们弟兄是孝子。先母常说的一句话是:“活着买块糖,强似死后买只羊。”要是那弟兄俩能感悟到这一句朴素的话,也不会落个既花钱又被乡亲们指责的不孝子名声了。
上文说过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孝文化的优秀作品,在这里摘录两段以飨读者,也希望那些以前对孝道有点淡漠者通过阅读有所醒悟。
一是明代朱载堉《醒世词》中的《尊孝歌》:“我养我儿我见亲,指望我儿报我恩。谁想我儿成人大,我儿待我如路人。我儿娶妻生下子,我儿只见他儿亲。漫说我儿难为我,还怕他儿饿断我儿筋。”
这支小令浅显通俗,平白如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不当家不知财米贵,不养儿不知报娘恩。”那些已经为人父母却不关心老人者,真该幡然悔悟了。
二是《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伯庐的《劝孝歌》。《劝孝歌》共五段,文字比较长,现摘录第一、二两段部分文字供大家阅读,读者若能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去领悟,对于当今孝文化的弘扬、传承应有助益。
第一段
自古圣贤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奉劝世人多行孝,先将亲恩表一番。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
赤身无有一条线,问爹问娘要吃穿。娘坐一月罪受满,如同罪人坐牢监。
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白昼为儿受苦难,夜晚怕儿受风寒。
枕头就是娘手腕,抱儿难以把身翻。半夜睡醒儿哭唤,打火点灯娘耐烦。
或屎或尿把身染,屎污被褥尿湿毯。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对天祷告先许愿,烧香抽签求仙丹。
煎汤调理时挂念,受尽苦愁对谁言。每日娘要做茶饭,儿啼哭来娘心酸。
饭熟娘吃儿又喊,丢碗把儿抱胸前。待儿吃饱娘端碗,娘吃冷饭心也安。
第二段
白昼儿睡把事办,或织布来或缝衫。儿醒连忙丢针线,解衣喂乳哄儿眠。
晚间儿睡把灯点,或做鞋袜或纺棉。学走恐怕跌岩坎,常防水边与火边。
时时刻刻心操烂,行走步步用手牵。会说会走三岁满,学人说话父母欢。
三岁乳哺苦受满,又愁疾病痘麻关。八岁九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
学课书籍钱不算,纸笔墨砚又要钱。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
央媒定亲要物件,件件礼物要周全。备办迎亲设酒筵,夫妻团圆望生男。
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
当代人都很重视给自己过生日,其实他们不知道古人把生日叫作“母难日”,正是上文说的“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如此说来过生日应该先请母亲才是,可惜人们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5年4月正式颁布,《保障法》第八条:“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第十八条更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些都从法律层面对新时期如何履行孝道进行了规范。近几年媒体多次组织评选孝心少年、新二十四孝等活动,制作有关“孝”的公益广告。还有不少中小学让孝文化进课堂,朗朗上口的歌词,对中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孝道文化月活动 篇4
——商学院社联母亲节活动
活
动
方
案
社团联合会
二○一一年五月
第二届母亲节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母亲节---你知道她的到来吗?
二、活动背景
和爸妈呆在一起的时间太久了,血浓的情感也会归于平淡,因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却被遗忘了,父母的笑容少了,话语也少了,也许我们该抓住这个机会,挽住搁浅的父子情、母子情。
三、活动目的促进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使淡忘和不被重视的父母重新进
入我们的视野。
四、活动时间
上篇:4.18——4.30
下篇:5.3——5.15
五、活动举办单位
主办:商学院学院团委
承办:社团联合会
六、参赛对象
在籍大
一、大二学生
七、活动安排
1〕第一阶段(问卷调查阶段)4月20号至4月21号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孝道文化主题活动,我们将根据各班级人数发放孝道问卷,而且会在路上,自习教室,图书馆随机散发问
卷调查,请每位同学认真答题。我们将根据大家的答题情况,把统计结果做成图表,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分析,并帮助大家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孝道文化周)
系列活动:
1.母亲节贺卡制作大赛----把爱镌刻(4月21号—
5月3号)
以“我爱您,母亲”为主题,征集优秀贺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要求所有贺卡均为自己亲手制作;比赛设“最佳创意奖”若干名,并颁发相应的奖品和证书。
2.校园版“非常6+1”初赛(4月28号晚六点)
3.母亲节DIY祝福----把爱说出来(5月4日中午)
在宿舍楼下摆展台,把前一天的自制的贺卡展示出来,同时
再通过宣传的方式让同学和游人在便贴上写下对父母及家庭的祝福,表达出他们平时羞于开口的话语,并同时让他们在便签上留下母亲或者父母的手机号码,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发到母亲手中。如果没有手机的父母,我们会以成本价卖贺卡给他本人,然后帮他免费寄回家。
4.草坪视频展(5月4日晚八点)
两边的校区同时用投影的方式把我们自己征集的有关母亲
和自己的照片以及映像扬州城——让志愿者“飞”的图片以“寻找你的足迹”形式展现出来。(其中穿插活动,但互动未定)
5.校园版“非常6+1”(5月8号)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队。比赛分为两个环节:
初赛是孝道文化题,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关;决赛包括才艺展示,情景再现,现场学生家长互动题,在活动现场以问答形式询问同学关于父母的细节题目,然后电话联系其父母,询问答案的正确性。答题环节中穿插嘉宾朗诵歌颂母亲的诗歌。
6.第三阶段:后期成果展示(5月9号至5月15号)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 篇5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
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来讲,“孝”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无非就是从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为父母做什么:比如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让他们操心„„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周末及假日去给父母洗洗衣服,彻底打扫打扫卫生。其实这些能坚持也不容易,因为母亲家住农村,所以打扫完屋子,还要打扫庭院,每次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我自己心脏不好,但我知道父母需要我啊!所以就必须全力以赴,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平日里,我舍不得买什么吃的,但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我从不吝啬。生活中,我也从不给父母添乱,即使自己心情不好,在父母面前也是装作非常开心,非常幸福的样子。有时父母爱唠叨、我便耐心的听,母亲总是把从电视中看到的新闻重复多遍地讲给我听,而我也总是装作是第一次听到的神情。母亲看到我认真地听着,很是开心!我觉得对于父母,我很孝顺、很体贴。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 篇6
从儿时开头,我们就承受了“百善孝为首,孝道大于天”的品德熏陶,并把这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刻进了心灵的深处。教育者的宗旨就是要让这孝道的品行能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孝道的光茫成为人间永久的暖和……
天地有情,孝道无价;不尽孝道,何以为人?孝道是人性和品德的张扬,是生命和道义的伸展,是心灵和良知的感应,是持之以恒的坚守,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是尽职尽责的表率。
生命是一个轮回,人都会苍老的,都会有年老体衰步履蹒跚的时候,回报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最根本的做人原则。父母含辛茹苦的为我们操劳一生,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过奉献,又为扶养我们尽心尽责并历尽艰辛,他们把全部的爱和亲情都倾注在我们的身上,那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博大厚重的情怀,无不在每个子女的心灵留下刻骨的记忆。如今,当他们年老体弱、丢失劳动力量时,理应得到社会和子女的敬重、关怀和照看,让他们享尽天伦之乐,安度幸福的晚年,这不仅仅是社会的职责,更是我们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孝道所要诠释的核心内涵。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老年生活应有的幸福景象。作为子女更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他们的.哺育之恩,为他们制造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让孝道的光茫永久暖和着我们父母的心灵。
古有二十四孝图,无一不是孝道的楷模。其精神和品德至今令人感动,我们未必要全盘照搬照学,我们新时代的孝道不但要有传统的滋养,更要有时代崭新的元素和内涵,这种孝道才有更为长期的生命力。
生命经不起太长的等待,孝道同样经不起太久的徘徊。由于孝心有期,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则是一种抱恨终生的圆满,尽孝要趁早,人生永无悔。
孝道文化、农村养老与公共财政 篇7
一、传统孝文化的涵义
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是传统孝文化的核心, 即“孝道”。孝道文化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经历了一个从以孝敬父母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到移孝忠君的宫廷御用的演变过程。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敬老。何谓孝?《尔雅》中记载:“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指出, “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礼记·祭统》也将“孝”解释为赡养父母。在古代, 孝养父母还分为三个等级。《礼祭·祭文》中记载:“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给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供养是“能养”。这是孝养的最低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这意思是指对父母只养不敬与养犬马没什么区别, 不算尽孝。如古代敬老在称谓上, 有“父老”、“父兄”;在礼仪上行有行礼, 坐有坐礼。《礼记·内则》记载:“凡养老……。五十养于乡, 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 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
追孝守孝。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这所谓追孝。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这是指守孝。《礼记·檀弓》所记:“丧之朝也, 死者之孝心也, 其哀离其室也, 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
男尊女卑。孟子曾强调:“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韩非子·六反》中认为, 祀时举行各种仪式, 是为了顺孝子的孝心。记载“父母之于子女也, 产男则相贺, 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怀衽, 然男子相贺, 女子杀之者, 虑其后便, 计长利也。”
移孝忠君。这是孝道伦理御用的结果, 属于政治范畴。开移孝忠君之先河是孔子。《论语·为政》记载:“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孝经》亦云:“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管子》卷20之形势解第六十四中有“惠者, 主之高行也。慈者, 父母之高行也。忠者, 臣之高行也。孝者, 子妇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
愚忠愚孝。“君虽不君, 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 子不可以不子”。“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二、孝道养老功能与农村养老保障
1.孝道养老功能与古代养老保障
从传统孝道涵义可知, 孝文化是一种以老人为中心的文化。在家庭中, 每位家庭成员都以尊敬老人为荣耀, 赡养老人为天职。扩展到社会中, 每个家庭又会因没有照顾好老人而被耻笑并视为耻辱。进而由点到面, 从孝敬自家之老, 到孝敬他家之老, 再到以老为尊。由此可见, 就养老而言, 传统孝道具有保障的功能和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功能。[2]
有史可证, 我国古代历代政府都没有专门的养老财政政策和制度, 但不能因此断言当时养老无为。相反, 当时通过弘扬孝道文化, 充分发挥孝道文化的凝聚功能和调控功能, 把养老负担转交给单个家庭。[3]首先, 封建政府在选拔官员时, 把孝专设为一门考试科目, 如汉惠帝的“孝悌力田科”、清雍正的“孝廉方正科”, 使孝亲忠君建功立业达到了很好的统一。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所谓“尊者, 以理责卑;长者, 以理责幼;贵者, 以理责贱”的封建皇帝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人际关系主导理念。[4]其次, 统治者赐老人予物、予爵位、官衔。对老年免征租税。如《周礼》卷12中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 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 皆征之。其舍者, 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 皆舍, 以岁时入其书”。[5]就责任来讲, 政府在该社会保障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宜?从公共财政角度来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产品。政府的责任决定于社会保障制度产品的公共性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共属性是什么?已有的文献有以下观点:①公共产品说。②准公共产品说。③优效品说。④私人产品说。[6]笔者认为,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应主要看它是否满足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按照此标准, 强制性社会保障各项目的产品属性可见表1。由此可判断社会保障产品是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政府的强制性, 社会保障产品具有非排他性, 但每增加一个人, 边际成本并非是零。
既然社会保障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那么, 它可以由政府提供, 也可以由市场提供。在经济发达社会中, 企业和第三部门也是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但政府和私人应属于第一层次的, 企业和第三部门是属于第二层次的。首先, 从尊重社会人权而言, 政府就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经济保障。其次, 倡导社会分配正义, 弘扬本土文化, 构建本土特设社会保障制度。第三, 加强立法, 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保障情况的社会保障法。
3.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人口老龄化国家标准,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李辉 (2001) 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1999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 超过人口比例的11%, 并继续迅速增长, 现已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7]而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迅速, 比城市要快1.24个百分点。与城市相比, 农村老年人口数目比例更大, 这是因为65%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更引人注目的是, 由于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已有860万, 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继续增大。毋庸置疑,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2) 城乡社会保障失衡。
陈光焱根据1991~2001年的数据测算出, 我国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只占人均GDP的0.18%, 而城市人均为15%, 高出农村的90倍, 见表2。[8]
(3) 工业反哺农业的需要。
由于多年来实行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 农村社会通过农产品“剪刀差”来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优先发展工业, 在工业内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2001年, 我国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已达到工业化中期的中间阶段, 同时, 也预示“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已经到来。免除农业税已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如果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会给农民更多实惠, 也可以扫除多年形成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盲区。
(4)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
目前,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特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 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10%左右, 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或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以下, 处在人口增长的第三阶段, 虽然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 但此比重却在不断地下降。
四、新型农村养老的公共财政机制设计
1.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特色养老保障制度
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 “传统从来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 它既记录在历代典籍中, 也活在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动之中, 并直接影响着各项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 不管这些制度用什么样的现代名称”。[9]另外, 公民拥有受保障的权利,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的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 政府在保障这一权利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政府有责任采取强制性制度实行普遍养老保障制度。
3.加大财政支持,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赋予孝道新内涵, 实现孝道现代化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由财政资助为农民建立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 把敬老、爱老、养老列为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一步提高农村年轻人赡养老人的思想觉悟, 从而形成敬老尊老的文明新风。
摘要: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尊老爱幼, 孝敬父母。在中国古代, 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起到了支配作用。如今, 孝道的养老功能有所弱化, 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因此, 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公共财政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孝道文化,农村养老,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1]韩颖.我国社会保障文献综述[J].学术论坛, 2006, (08) .
[2]潘建锋.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6) .
[3]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学刊, 2006, (01) .
[4]何磊.传统文化中的“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1) .
[5]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杨辉.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责任的重新定位[J].统计与决策, 2007, (08) .
[7]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 2001, (01) .
[8]陈光焱.我国历代财经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传扬经典文化开展孝道教育 篇8
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内涵。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
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无不从孝入手。而纵观今天我们的家庭秩序,则完全颠倒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成了根本,老人成了枝叶。长此以往,家庭怎么和谐?社会何来和谐?所以,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孝道教育是非常迫切而强烈的社会要求。
二、开展孝道教育机缘成熟
今天开展孝道教育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则和谐社会大环境建设的要求,二来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有着直接的渴望和需求。2008、2009年两届全国“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青岛企业家论坛,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反响。2010年5月青岛第三届全国企业家论坛以“中华孝道与基业常青”为主题,参加演讲的嘉宾有商界巨子、行业榜样、专家学者、社会精英等。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将论坛实况光盘免费赠送给百姓,有幸接触到的人无不感慨万分。
此外,有关弘扬传统孝道的网络资料也应有尽有。《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的解读资料很丰富。目前非常流行的《跪羊图》视频,配合歌曲《报恩父母》,图文并茂,且有多个版本,非常优美感人。因此,可以说,开展孝道教育,内容丰富,抓手齐全。真是万事俱备,只要学校行动。
三、构建孝道教育新模式
各个学校都可以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撷取精华,选编教材,为我所用,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学习教育,促进师生高尚品德的逐步养成,促进人心的净化,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终极目标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首推《弟子规》的学习和落实推广。
《弟子规》是一本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小册子,全书内容共360句,每句3字,共1080个字,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也是全体公民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人,则是讲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和做人的道理。
全书的总纲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书分八章,大意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该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及各种经典,来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质。
《弟子规》的落实具体做法可分三步走。一是广泛学习。由学校校长室统一在全校发动,全体师生公共学习,同时,发动所有学生家长参与学习,具体扎口学校德育主管部门。教材教法全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解决,网络上视频、文字材料应有尽有,非常丰富。其中可以蔡礼旭老师主讲的《幸福人生》讲座为主要教材,在每个班级中反复组织观看,或者播放光碟,或者通过网络观看。学校也可以组织有关教师开展学习和培训,以讲座、主题会等形式充分学习,全体师生要会熟练背诵。在此基础一吃透内涵,开展各种学习交流等活动,加深理解。尤其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身心融入其中。二是家校联合,检查落实。具体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检查《弟子规》落实情况,可以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检验。关键是要细化行为规范,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利用家长会、德育年会、校董会等形式对家长开展教育,也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等向家长播放视频,并开展适当的检查落实。三是长效坚持。《弟子规》的落实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熟练背诵就万事大吉,关键是学生要能够将其内化为涵养学生的身心志。因此,学习形式要多样,不能学死,要学活,尤其是对每个班主任的考核,要减少功利性虚幻的成分,而要重考查学生做人的本分。
孝道传统文化讲座总结 篇9
姜文
孝道传统文化传播讲座在56中道德讲堂举办,全体初中师生参加了讲座。
师生们聆听“大德”的教诲,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学习教化人心的手语歌曲,诵读学习传统经典——《弟子规》、《孝经》。
通过学习孝道、传统文化,践行孝道、践行传统文化,师生们从陌生甚至不接受到真真切切的践行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让受益的人在行为和思想上对传统文化认知感受,去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在讲座学习过后,积极分享了学习心得,对自己的亲人和大众表达的感恩之情。七年级教师李荫荫分享说:“诵读《孝经》能洗涤心灵,教我做一个孝顺的人和有利于社会的人。”焦荣贵分享说:“通过参加此次讲座,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精髓,深感平时对父母关心太少,亏欠太多。”同时他还在课堂上向自己的母亲表达感恩之情。这一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
党支书说:我们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广大群众为依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凝聚精神力量,建设精神高地。
孝道文化渗透教学经验材料 篇1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孝经》成为后世儒家孝道的典范,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孝”为“仁”之本。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孝道和忠君联系亲密。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把“孝”排在首位。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渗透了孝道教育,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孝道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老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中多处典型的神情、动作的白描,使得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如写三姐出嫁时的母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等一系列的动作,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那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勾勒出母亲坚强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四次写到母亲为儿女而流泪。其中三次是“含着”的,一次是“一串串”的,有泪无声,这是极富理智克制的结果,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事例平凡,脉络清晰,但就是这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蕴含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个“情”字,让学生感悟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为子女,应在细微中感受父母的爱,更要珍惜爱、回报爱。
二、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
国学经典往往都是孝道的典范。诵读这些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的语言魅力,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学生通过读国学经典,懂得孝道,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加深对父母的感情。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
同时教师给学生印发成语故事中的孝道故事,配以译文、解释,学生能轻易看懂故事,既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如 《卧冰求鲤》中的王祥,《黄香温席》中的黄香,《尝粪忧心》中的庾黔娄……。这些经典的孝道故事,会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由此及彼,自然就有了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感恩演讲比赛,推行孝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之间的思想和做法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假如每个学生都心存孝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家爱父母,在校爱同学、老师,在社会上关爱每一个陌生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我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精神饱满,激情昂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点滴小事谈起,讲述自己身边的孝道故事,发自内心地抒发对父母的爱,体现对父母的敬。学生激情澎湃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赢得了台下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这种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活动,孝道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设教育情境,自觉践行孝道
在学生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认同并对其典型形象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教育情境。讲解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播放一些表现父母关爱的视频或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创设一种浓浓的感恩情景,接着对学生发问:“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他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好父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虽然相对肤浅,但已基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以此为基础,乘胜追击:“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充分发挥想象力,文中的我平常表现会怎样,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进行讨论,发掘文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最后,引入现实,追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因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如何对父母尽一份孝道呢?”一步步地引导,浓浓的氛围中,把孝道思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孝道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08-26
论中国孝道之形成及其政治作用10-15
孝道企业文化09-22
孔子的孝道文化08-14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06-04
传承孝道文化演讲稿06-18
孝道文化的演讲稿06-29
从“40年银婚”看“孝道文化”01-23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07-28
大学生孝道论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