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样精神障碍(精选6篇)
分裂样精神障碍 篇1
关于分裂样精神病 (简称SFP, 下同) 的临床症状分析、研究, 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 但其结果不一。本文就SFP者的阴、阳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作一比较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SFP者为2003.6-2005.6期间我院出院病例中符合CCMD-3[1]SFP诊断标准者138例, 经2-4年的随访观察, 其中维持SFP诊断者98例, 其中男40例, 女58例;年龄为17-40岁, 平均 (25.1±6.2) 岁;病程0.3-1月, 平均 (0.89+0.53) 月, 再随机抽取同期首次住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者140例, 男66例, 女74例;年龄为16-43岁, 平均 (26.2+5.2) 岁;病程为3月-22年, 平均 (3.34±4.53) 年。以上两组除其病程存在差异外, 余项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阴、阳性症状的认定根据Andreason关于阴、阳性症状的定义[2]逐一认定。统计SFP和精神分裂症阴、阳性症状出现的频率, 经卡方检验, 进行各项症状的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阳性症状
有阳性症状者SFP96例 (97.96%) , 精神分裂症132例 (94.29%) , 二者无显著差异 (χ2=0.27, P>0.05) 。但前者妄想显著多于后者 (P<0.01) , 两组阳性症状的比较详见表1。
2.2 阴性症状
有阴性症状者SFP86例 (87.76%) , 精神分裂症116例 (82.86%) , 二者无明显差异 (χ2=O.54, P>0.05) 。但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减退及兴趣或社交缺乏等症状后者明显多于前者 (P<O.05-O.01) , 两组阴性症状的比较详见表2。
3 讨论
SFP是由Langfeld于1937年首创并使用于临床, 其目的是为了将真正的精神分裂症与SFP区分开来。当时认为这种患者具有病前适应良好, 症状突然出现且与特定的精神剌激有关, 存在明显的意识朦胧和情感症状, 癔症或偏执色彩, 病程短预后良好, 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具有较为经典的慢性和衰退病程[3]。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比较, 各种观点分歧较大[3], 如Makanjuola (1987) 报告两者的PSE、BPRS及Scheider一级症状频度都无明显差异;Solorary等 (1987) 研究也发现, 两者的思维障碍没有本质的区别。近来研究显示[6,7], SFP与精神分裂症不仅存在病程上的差异, 而且存在症状学结构的差异。金卫东等[4]研究认为妄想出现率在SFP中最高, 而几乎所有的阴性症状出现率并不高, 在精神分裂症中出现率最高的是情感淡漠;伍业光等[5]研究亦认为:最终维持SFP诊断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特点是前者阳性症状多、阴性症状少。本文经过对维持SFP诊断者与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的比较分析发现, 阳性症状中妄想前者显著多于后者 (P<0.01) , 而幻觉、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式障碍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P>0.05) ;阴性症状中情感平淡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减退及兴趣或社交缺乏等症状后者明显多于前者 (P<O.05) , 与上述的Makanjuola和Solorary等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而与金氏及伍氏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种结果表明SFP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症状学结构的差异, 故作者认为, CCMD-3将SFP与精神分裂症分开是较为适宜的, 但将其放入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中的作法值得商榷。建议在分类中把SFP作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并制定其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以便于把对SFP的研究引向深入。仅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三版)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8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96-100, 103-111.
[3]夏镇夷, 徐韬圆, 张明园, 等.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93.
[4]金卫东, 藏德馨.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分裂样障碍阴性和阳性症状的再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 6:4-5.
[5]伍业光, 王漠桂, 侯强民.分裂样精神病86例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 28 (2) :111.
[6]何宏炜.分裂样精神病与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l6﹙3﹚:158.
[7]郭平, 贾金鼎, 王春阳.预后不同的分裂样精神病临床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 2002, 15 (1) :22-23.
分裂样精神障碍 篇2
概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指一组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两种病相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常有反复发作。分裂性症状为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或抑郁。本病可有诱发应激因素,急性起病。病因一级亲属对照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在遗传学上是介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之间,而单相重症抑郁则无明显的遗传上的特异性。症状①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相,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先后在发病中出现。②病程呈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③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病前个性无明显缺陷,部分病人可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临床特点:可见分裂性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多次反复发作时交替出现情感性或精神分裂症症状,并可伴有意识模糊。一次发作最短半个月,最长4.5~5年。间隔1个月至4~6年不等。国外将本病分为分裂躁狂和分裂抑郁两型。
分型:躁狂型 急性起病,在疾病的同一次发病中,躁狂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情感高涨、自我评价增高、言语行为增加。同时存在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症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紊乱。数周内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
抑郁型 在同一次发病中,抑郁症状与分裂症状同样突出。患者情绪低落、内疚、迟滞、无精力、兴趣索然、存在消极观念等。同时存在思维开放、物理影响妄想、逻辑推理障碍、议论性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症状。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病程长,预后较差。
混合型 心境障碍双相型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同时存在。既有躁狂发作症状,又有抑郁发作症状。同时还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症状。
精神分裂的美国 篇3
这边厢是83%的美国人号称信奉宗教,那边厢是未婚同居、高达50%的离婚率和少女妈妈。这边厢是百姓、政府连连破产,那边厢是继续的借债度日,子孙去还。这边厢是左派羡慕欧洲用高税收支持着的社会主义,那边厢是右派强压任何提高税率的法案。这边厢是高喊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那边厢是FBI对疑似恐怖分子的秘密窃听,还有商店里对每个消费者消费习惯一一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卖广告。
这边厢是强调自食其力为建国之本,那边厢吵着要政府多照顾弱势群体,生完又生的未婚妈妈拿社会福利拿得一点都不脸红,仿佛没听说过避孕。这边厢质疑中国的劳动法,嫌产品质量没有保证,那边厢在堆满中国货的沃尔玛里消费得欢……
要看懂美国,你就要明白美国是个非常复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说是个容忍度极高的大熔炉,多少种矛盾的现象和平共处,任何一种都不能完全代表美国。
美国的精神分裂,从建国时期就开始,到一百多年前的南北战争达到高潮,年纪轻轻的两百余年里精神病的症状没有减轻多少,更谈不上治愈,幸好有民主自由的制度支撑着,不然这个国家早就被自己南辕北辙的怪现象撕裂了。
不论我听谁谁谁一边倒地说美国就是这样的“XX”,你可以将XX换成保守、开放、自由、天堂、地狱等等,我都留个心眼别被人忽悠了。因为我了解的美国五彩斑斓,绝不是几个词就可以概括的。例子还有许多,不过怕写着写着自己都变精神分裂了。
分裂样精神障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5年元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中, 选取以分裂样症状为主, 急性起病, 病程未超过1个月者97例, 经1个月的临床观察, 再按CCMD-3[2]诊断标准进行重新诊断, 其中SFP42例 (SFP组) , SP45例 (SP组) , 其它疾病8例。
SFP组:男性18例, 女性24例, 年龄16~65岁, 平均 (28.54±9.85) 岁, 受教育年限1~14年, 平均 (7.35±4.86) 年;SP组:男性19例, 女性26例, 年龄16~58岁, 平均 (27.36±8.67) 岁, 受教育年限1~12年, 平均 (6.96±5.32) 年。2组间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研究方法
由2名高年资住院医师用简明精神病量表[3] (BPRS, 采用18项版本) 评定, 并收集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以及患者检查的合作程度 (以BPRS第1 4项>3分为不合作) 。
根据D S 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不良的4项特征:
(1) 在惯常的行为或功能最初出现可察觉有改变的四周内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2) 在精神病发作的高峰期存在意识模糊、定向障碍或神志迷惘; (3) 病前社交或职业功能良好 (大体评定量表评分在90分以上) ; (4) 不存在情感迟钝或平淡 (阴性症状量表中情感平淡评分≤2分) 。
2 结果
2.1 BPRS评定结果
SFP组焦虑抑郁因子及活力缺乏因子明显低于SP组 (P<0.05) , 思维障碍、激活性增高及敌对猜疑因子及B P R S总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伴有预后良好4项特征的比较
SFP组4项特征均显著高于SP组 (P<0.01) ;同一病人伴2项以上者SFP组35例, SP组仅3例,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2.3 其它特征比较
阳性家族史者:SFP组有26例, 而SP组有28例,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Schneider一级症状者:SFP组28例, SP组27例,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同一病人出现两条以上者, SFP组8例, 而SP组19例,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组中合作人数分别为:SFP组32例, SP组16例,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Langfeldt指出分裂样障碍具有病前适应良好, 症状突然出现, 且与特定的精神刺激有关, 存在明显的意识朦胧和情感症状, 有癔症样或偏执色彩, 预后良好;而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具有经典的慢性和衰退病程[1]。
本研究表明, 焦虑抑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以及Schneider一级症状在同一病人出现两条以上, S F P与S P有显著差异, 说明两者在症状学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在思维障碍、激活性增高、敌对猜疑、BPRS总分、家族遗传史以及Schneider一级症状出现的频度却无明显差异, 说明两者在临床上可能仍有一定的联系。
目前流行的国内外精神疾病分类I C D-1 0、D S M-Ⅳ以及C C M D-3等均将其列入S P的亚型, 作为一个过渡诊断。本研究显示两者除病期外, 在症状学上仍有一定的差异, 若仅依据病期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 而不考虑上述临床特征, 则可能有包含异源性病人, 与Beiser的研究结果类似。建议今后在制定诊断标准时, 不仅要考虑病期, 还应根据临床研究, 制定临床症状学标准。
参考文献
[1]胡赤怡.分裂样障碍:诊断信度与效度[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1, 18:1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精神分裂”的星巴克 篇5
星巴克在自己的咖啡店里扩充除了咖啡之外的其他饮品的确是聪明之举, 第一可以强化“第三空间”的定位, 第二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意概率, 所以我们从星巴克的第三次换标之中清晰地知道星巴克的战略目的。我们认为星巴克换标之举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现在, 星巴克显然并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英明决断, 而是又画蛇添足地开始售卖了速溶咖啡VIA, 据说还卖得不错, 长期以来“黑猫白猫理论”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仍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 搞钱嘛, 用得着那么认真吗?只要真金白银捞到手里, 就算成功。
如果说这是大多数缺乏理性的国内企业的观点, 无可厚非, 我也无需来说长道短, 但想想一向具有理想主义风格的小资星巴克这么做, 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最起码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星巴克的进步, 而是堕落。堕落得只顾“搞钱”了。
VIA所锁定的对手
我们看看星巴克的VIA是怎么干的, 从国外的推广范例来看, VIA并不是针对雀巢的速溶咖啡展开对速溶咖啡210亿市场大饼的分割, 我们看到的是VIA跟自己现磨咖啡的品质对比, VIA一再强调, 冲泡后跟自己的现磨咖啡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VIA价值的参考对象是专业的咖啡, 从认知理论来说, VIA的对手决定了其档次, 如果VIA的对手是雀巢的速溶咖啡, 那么VIA就是一个消费者所认定的“速溶咖啡” (低端咖啡) 。但显然星巴克不会这么做, 因为这样做拉低了星巴克的身段, 在这方面星巴克仍然是很慎重的, 所以星巴克选择了跟自己现磨咖啡对比, 这样VIA的身价才不会丢格, 才可以卖出普通速溶咖啡的好几倍价钱, 整个星巴克品牌也不至于沦落。
VIA的生意来源
这样思考原本没有错, 可是星巴克过分得意于赚到的钱, 而忽视了VIA的生意来源, VIA锁定了自己的现磨咖啡为参照, 那么到底是哪群人买VIA呢?我想一定是关注咖啡品质超过关注方便性的消费者, 这类消费者一定是星巴克原来的消费者较多, 而不会是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 因为雀巢速溶咖啡的消费者一定是把方便性以及价钱作为首要关注目标。说得明白点, VIA赚的这点钱仍然是赚星巴克的老顾客的钱, 而非雀巢速溶咖啡的老顾客。所以雀巢速溶咖啡根本不用担心210亿的大饼会被星巴克分去一部分。星巴克赚的仍然只是自己长久积攒下来的那点阴德。说得更明白点, VIA是个“啃老族”, 吃的是星巴克品牌的老本。VIA现在的盈利只是提前预支了星巴克的品牌储蓄。
不要忘了星巴克品牌常年积累的那些“打包客”, 这些对星巴克的咖啡有依赖的人才是星巴克的20%的核心顾客, 是他们的忠实造就了星巴克80%的盈利, VIA的广告诉求, 最可能打动的是他们。这些“打包客”如果时间充裕一定会在星巴克咖啡店里徜徉的, 如果时间不够, 他们才会采取“打包”来解决问题, 这样VIA的主要生意机会就成了截取打包现磨咖啡。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VIA的价位, 也刚好是星巴克现磨咖啡减去座位费的价格, 我们无从得知, 这些是经过星巴克精确计算好的, 还是误打误撞上的, VIA卖的不是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而是现磨咖啡的打包外卖机会。
星巴克一方面在它的店里普及推广其他饮品, 弱化咖啡的概念, 另一方面创造了VIA, 方便他的核心顾客离开星巴克咖啡店, 回到办公室或者家里冲泡星巴克的速溶咖啡。
如果我们看星巴克的单一行为, 都容易理解, 而这两个举动加在一起, 的确让人费解, 但既然两个举动放在了一起, 就一定有自己的逻辑, 当我们把两个举动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时候, 这个结果让我们吓了一跳, 那就是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里, 其所吸引的是“非咖啡”人群;而VIA所倡导的举动却是鼓励星巴克的“主力咖啡”人群离开“第三空间”, 方便回到办公室或家里喝咖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拉客”, 一个“清场”, 第三空间在拉进“新欢”, 清退“旧爱”, 而VIA就是打发“旧爱”的“安慰品”。
如果星巴克不是这个目的, 那它在同一时段的两个举动又作何解释呢?
或者在未来, 我们看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咖啡的香味越来越淡 (并不意味着现磨咖啡消失, 而是比重越来越小) , 它仅仅是个纯粹的空间, 成了一个与仙踪林、绿茵阁一样什么都卖的餐饮机构 (为了高铺租什么都得干) ;而钟情于弥漫着咖啡香味的老顾客只能冲泡VIA在办公室或者家中遥想当年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星巴克也不失为一种“妥善之举”, 毕竟“新欢”和“旧爱”都给了妥善安排。
品牌“精神分裂”
可问题是, 星巴克在这种“新欢”与“旧爱”的交接中, 已经彻底被搞得“精神分裂”, 这种“精神分裂”从星巴克一出世就有遗传隐患, 就是星巴克的核心定位, 我们知道有关星巴克的关键字是由“空间”和“咖啡”组成的, “现磨咖啡”与“第三空间”是水乳交融的。无论你是从“现磨咖啡”端口进入还是从“第三空间”端口进入星巴克, 你都不会感到别扭。
可是现实的铺租和其他经营成本的增高, 压力逼增, 要拆散“空间”与“咖啡”这对基因组合, 小资氛围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 从“空间”的容量来看不及仙踪林、绿茵阁之类能涵盖更多生意机会;从“咖啡”角度来看, 连麦当劳都利用“垃圾时段”来卖咖啡。他们都在“肢解”星巴克的生意, 所以星巴克在这多重压力下, 唯有采取“分身术”来获取更多的赢面, 星巴克从“分身术”里或许能获取更多生意, 可是从品牌的角度看, 却是精神分裂的。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空间”, 而VIA的存在却是在强化“咖啡”的信号, 这对于“空间”来说就是一种混淆。
如果星巴克品牌的核心资产是“咖啡”, 而星巴克的此次换标分明强化的是“空间”, 对于以现磨咖啡+VIA速溶咖啡为识别核心的消费者来说, 星巴克的“空间”完全成了累赘。
无论是星巴克的空间“新欢”, 还是咖啡“旧爱”, 他们在看星巴克时一定带着疑惑, 一定觉得星巴克是精神分裂的。最起码在现有阶段是“精神分裂”的。不要说他们, 即便是我们这些多数旁观者, 也感觉到奇怪, 我们不但读不懂星巴克的套路, 也无法判定星巴克代表什么, 而一个“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如果是这样, 下一步星巴克会怎样呢?它极有可能用星巴克去代表“空间”, 用VIA去代表“咖啡”, 用两个品牌来经营,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 可是“空间”内还卖不卖咖啡, 空间内的咖啡是以谁来命名?又将会滋生新的混乱。
分裂样精神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情感障碍患者、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身体疾病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50例情感障碍患者中男37例, 女13例, 年龄23~53岁, 平均年龄 (36.4±4.2) 岁, 受教育年限 (7.4±2.8) 年, 病程平均 (6.5±2.1) 年, 职业:工人8例, 干部5例, 农民33例, 待业、个体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情感障碍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情感障碍症患者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 评分测试, 由两名专门的医师按照规定的指导进行。操作能力:填图、图片排列、数字符号、木块图、图形拼凑;语言能力:算术、数字广度、常识、词汇、领悟、相似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 aP<0.05;bP>0.05
3 讨论
目前,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已成定论[1]。情感障碍约占精神科情感障碍的50%左右, 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狂躁发作、睡眠障碍、自知力不全、食欲改变等症状, 且从影像学研究发现情感障碍患者脑局部区域存在异常, 为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不全提供有力依据[2]。
本研究表明,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情感障碍症患者语言能力整体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但操作能力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 情感障碍症患者一样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表现在思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功能存在障碍, 可能与额叶受损有关;在语言表达和对问题理解等方面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综述所述, 情感障碍症患者存在部分认知功能障碍, 以操作能力损伤为主, 在临床上对于区分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与情感障碍症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50例情感障碍患者、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 评分测试。结果 WAIS-RC测试中, 情感障碍症患者有7项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项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操作总得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语言总得分情感障碍症患者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情感障碍症患者存在部分认知功能障碍, 以操作能力损伤为主, 在临床上对于区分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症,认知功能障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试
参考文献
[1]何传才.病程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关系.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