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2024-09-19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精选10篇)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篇1

高中年级科学教学简案

设 计 者:XXX

教学主题:减数分裂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2)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3)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内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时候我们可能都问过父母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你的父亲提供了1个精子,你的母亲提供了一个卵细胞,(卵细胞和卵子的概念区别?)二者结合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又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新个体。我们上学期学过了有丝分裂,回想一下,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不是复制1次,分裂1次,这样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是不是一样的?那么,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作出推理)事实上,哪怕多一条染色体都会产生致命的危险,在后续的染色体变异课程中我们会详细介绍。那么,成熟的生殖细胞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己大胆的预测一下。

早在18世纪,魏斯曼的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染色体数目。

活动2【讲授】 【1.概念】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相信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我来问问大家,提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板书:减数分裂】

强调: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成熟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下面我们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讲述:同学们阅读过教材后可以发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答:有丝分裂。)2.精子形成的过程

精原细胞又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分步详解减数分裂过程。【板书:减数第一次分裂】

(1)边画图: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

(2)画图: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不同颜色粉笔画染色体,方便表示交叉互换】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同源染色体配对】我们把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每条染色体都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就有,4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交叉互换】。

(3)画图: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又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中期时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移向细胞两极,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两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分裂,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染色体减半)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引导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变化特点。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4)画图: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同时精细胞变形为精子。(7)再完整回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 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复制、联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等.活动3【活动】

(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在作业本上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画出各个时期的图像,并表明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篇2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是浙科版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对必修一有丝分裂内容的延续, 是有性生殖细胞的另一种增殖方式。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是遗传和变异学习的关键。但是减数分裂过程又是比较抽象的过程, 本堂课的重点是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重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单凭教师口头讲述, 学生自主阅读书本, 很难理解这个过程, 而且教师的讲述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动画展示或者模型构建的方式, 化形象为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 也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其过程。

本人在处理染色体行为时采取的是模型的构建方式。材料为彩色磁片, 事先裁剪成染色体的形状, 并用不同颜色表示分别来自父方、母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首先以科学资料的方式呈现减数分裂发现历程, 属于探究式教学, 对减数分裂有个大致的印象: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两次。然后根据资料给的信息, 主要探究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 ( 一) 减 Ⅰ 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师抛砖引玉, 先示范间期染色体行为, 之后请学生思考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染色体的行为, 请学生阅读课本P27 - 28 并请一个学生用彩色磁片演示染色体的行为。

学生活动: 关注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特别是后期的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教学意图: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也为后续学习遗传多样性做准备。

[课堂反馈]

因为材料有限, 只请了学生代表上黑板演示染色体的行为, 其余学生则要求看书, 自主理解, 并评价学生演示结果是否正确。在学生演示过程中, 本人发现有些学生看完书后不理解; 有些没阅读完课本的学生则抬头看演示同学的操作, 思想游离。这过程中对演示同学是一次考验, 考察对书本文字转化为模型的能力, 但是对课下学生来说提升能力不大。于是本人临时起意, 再邀请一位学生用简单几字概括各时期的行为, 结合教师的PPT中的图片展示, 带动其余学生总结归纳各时期染色体行为。整个课堂分为两部分进行。

然而等全班学生完成减Ⅰ过程的知识梳理, 演示的同学才勉强排列完成。

之后请全体学生一起纠错, 由错误中发现问题, 及时改正。

[模型构建]

在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涉及微观知识及抽象概念, 多数需要借助模型, 从思维形式角度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 1) 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构。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 2) 概念模型: 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机理进行描述、阐明。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图、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解、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心法则图解、过敏反应机理图解等。

( 3) 数学模型。用来表达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称为数学模型。如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饼状图、酶的活性变化曲线、种群增长曲线、微生物生长曲线, 还有种群密度计算公式、能量金字塔等。

[课后反思]

1) 如何构建模型? 本堂课采用的模型构建方式包括概念模型, 即用PPT中图解方式展示:

当然部分过程还包含了物理模型, 即用彩色磁片模拟过程:

然而不管哪种方式, 其宗旨都是为了化抽象为直观,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 帮助学习。所以模型构建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模仿但在创新过程中又不好跑题太远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相对来说书本中的活动是可以面向全班学生的, 以小组形式展开, 这样既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模型构建中来; 在构建过程中与同伴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辩证中加深知识印象; 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多样的, 虽然课本使用的是橡皮泥制作染色体, 但是如果使用彩色软铁丝等也是可以的。

2) 其次对于模型展示放在课堂的什么时间进行也值得思考。模型是为课堂服务的。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对减Ⅰ过程有大致了解之后再构建, 将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记忆。

但是还有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只提前预告开头与结局, 而中间过程交给学生探究并模拟出来。这样学生自主模拟过程中是一种试错的学习, 但是这样不仅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种挑战, 也要及时避免学生走 “弯路”, 构建时跑题太远,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并予以引导。

3) 如何检验效果?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模型构建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 但是光停留在理解是不够的。也许学生在构建时是兴奋的, 积极投入的, 但是知识梳理之后, 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 课堂结束后却不一定记得要点。所以教师带动学生构建模型之后, 需要进一步梳理, 最好结合习题巩固等。

总结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教案 篇3

1.探究目标:让学生制作模型,模仿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体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2.材料器具:胶水,不同颜色的绳子、橡皮泥、剪刀、白纸等

3.方法和步骤:

(1)提出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用绳子做染色体的臂,同色的橡皮泥做着丝点。

(2)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3)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2条长6~8cm,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2条长6~8cm。

(4)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在两条染色单体中部用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5)在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①染色体是何时如何进行复制的?学生操作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只表扬,不分好中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重要概念的理解。

②初级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无同源染色体?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同源染色体?有多少种类型?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建立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的物理模型。

模型教学案例的教学反思:

1.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比较复杂,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做模型时要用胶水粘好,如果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可能效果要好。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实验材料

减数分裂课时划分 篇4

一、高

二、高三教师均可参加评比。(15日之前一定要将电子稿发至:SHOUYUNREN@126.COM)

第一节

减数分裂课时划分

第1课时:减数分裂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材:P12-14 课堂导入(1)------方式1 课堂导入(2)------方式1 设计两种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减数分裂概念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

(内容还要体现精子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的表格。)

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异同点(包括教材中的[边做边学]

教材:P15 课堂导入(1)------方式1 课堂导入(2)------方式1 设计两种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异同点(包括教材中的[边做边学])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内容要还要体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曲线绘制。)

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2说出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第3课时:课题研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的绘制(教材:P14)

课堂导入(1)------方式1 设计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这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课题研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这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的绘制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从部分教材中没有内容,教师可从归纳的角度,突出绘图的技能教学设计)设计感言: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篇5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产生为例)。

(问题:减数分裂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及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板书设计

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调控 篇6

关键词:减数分裂,染色体,纺锤体,细胞骨架,综述

对大部分动物来说, 有性生殖需要两种单倍体配子:精子和卵母细胞的结合。形成这些高度特异性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一个长期过程。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来说, 包含减数分裂, 被称为减数分裂成熟的这个短时期对形成有功能的配子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内, 卵母细胞进行两次细胞分裂, 间期不进行DNA复制。这些包含一系列连续事件的分裂被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和细胞骨架控制并具有高度时序性间调控性 (附图) 。微管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构成纺锤体和分离的同源染色体, 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构成姊妹染色单体。此外, 纺锤体微管和肌动蛋白微丝控制这两次分裂的不对称性。这两次分裂都产生一个称为极体的小细胞和大的卵母细胞, 卵母细胞保持其体积和卵子发生时积累的全部母源储备。在过去几年里, 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原理已有进一步理解, 大部分应归功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研究和受精卵胞质提取物体外分析。按照这些近期研究, 我们在此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做一综述。

1 减数分裂过程简述

小鼠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涉及到染色体、纺锤体、细胞皮质以及细胞骨架的变化。附图是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简要过程[1,2], 首先卵巢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停滞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双线期, 其中的染色质尚未凝聚;排卵前, 卵母细胞成熟开始的时候,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恢复, 细胞核发生生发泡破裂, 染色质凝聚成染色体;纺锤体开始装配;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微管在大部分染色体周围放射状聚合并逐渐组织成双极纺锤体, 处于卵母细胞中央区域;经过染色体列队, 所有的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中期纺锤体向卵母细胞的周边迁移, 逐渐接近卵母细胞的皮质区域。之后纺锤体继续接近皮质区域, 卵母细胞进一步极化。当纺锤体到达皮质区域时, 减数分裂从中期向后期转化, 同源染色体分开并分别向纺锤体的两极运动。当染色体到达两极,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进入末期。胞质分裂完成后, 初级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 卵母细胞变为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纺锤体迅速形成。小鼠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停滞, 停止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等待受精。此时的纺锤体位于卵母细胞皮质下, 纺锤体的长轴大致与卵母细胞皮质平行。次级卵母细胞受精后,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从中期向后期转变, 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纺锤体的两极运动。在两套染色体的上方皮质区域形成两个皮质突出部分。两个皮质突出部分之一继续变大, 而另一个缩小;纺锤体开始转动。当纺锤体转动90°完毕, 简述分裂经过末期和胞质分裂排出第二极体。

2 卵母细胞纺锤体装配依赖染色体

2.1 染色体控制双极纺锤体装配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纺锤体装配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心体引导的, 而中心体 (Centrosomes) 是微管聚合的主要位点[3]。有丝分裂开始时, 中心体已经复制并且两个中心体分离、迁移到细胞核相对的两侧。结果当核被膜破裂时, 从每个中心体发散生长出微管与染色体联系并迅速组织成双极纺锤体。卵母细胞没有中心体, 从细胞质中被称为微管组织中心的发散位点聚合。在小鼠卵母细胞中多个微管组织中心散布在细胞质中, 染色体引导纺锤体装配。生发泡破裂结束MI开始时, 微管组织中心首先被激活并在染色体附近募集, 而且此区域的微管首先被稳定。微管的随机方向生长被逐渐组织到染色体附近的双极型阵列中。

2.2 染色质控制中期板形成

一旦双极纺锤体装配完成, 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赤道上并形成中期板。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此调整定位是由动粒控制的, 动粒是与染色体的每个姊妹染色单体都关联的结构。动粒捕获、稳定微管并形成坚固的“动粒纤维”。当动粒纤维将染色体的两个动粒连接到纺锤体相对的两极时, 染色体运输到纺锤体赤道。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M期时, 二价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有备选方案。与有丝分裂不同, 二价体动粒在第一次减数分裂M期的大部分时间不能锚定微管并使之稳定。然而, 动粒纤维缺失时, 二价染色体仍然向着纺锤体赤道板运输并停留在这个区域几个小时。在长时间的前中期之后, 动粒激活触发动粒纤维形成, 使染色体在中期板上精确排列。

3 卵母细胞分裂的非对称性依赖于染色体

3.1 纺锤体运动能力依赖于肌动蛋白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

小鼠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非对称性的。这种分裂产生一个被称为极体的小细胞和保持原大小的卵母细胞。这种非对称性是由纺锤体在巨大的卵母细胞的周边定位来确保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纺锤体一般在卵母细胞中心形成并迁移到卵母细胞边缘。第一极体在迁移轴线上排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纺锤体在卵母细胞边缘形成并在中期阻滞时停留在质膜之下。受精或用实验手段激活触发纺锤体旋转和第二极体排出。我们对非称分裂机制的认识源自对有丝分裂细胞的研究, 在有丝分裂中纺锤体定位依赖于细胞皮质和将纺锤体极连接到细胞皮质的“星状”微管的相互作用。卵母细胞没有中心体并且纺锤体没有星状微管:替代机制在卵母细胞纺锤体定位中起作用。与其它物种的卵母细胞相比, 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迁移和锚定需要肌动蛋白微丝而非微管[4]。这些过程依赖微丝和染色体自身的原始相互作用, 但此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还远未被了解。

3.2 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控制皮质区重组

在小鼠卵母细胞中, 纺锤体偏心位置与卵母细胞皮质区局部重组有关 (附图) 。皮质区在纺锤体迁移过程中出现并维持到减数分裂二期纺锤体之后。重组以微绒毛局部缺失和排出皮质颗粒为标志[5]。微绒毛是质膜下的肌动蛋白微丝积累而成小鼠卵母细胞分裂的非对称性依赖于染色体在肌动蛋白网络重组中的一种原始作用。染色体和肌动蛋白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控制纺锤体定位。此外, 染色体通过一种“远方”效应介导皮质区肌动蛋白重组。这与染色体在卵母细胞微管组织中的作用有惊人的相似性。染色质相关机动蛋白介导染色体和纺锤体微管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此外, 染色体控制它们周围纺锤体装配所需因子的活性。在这些相似性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在小鼠和更多一般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巨大的细胞质中, 染色体像“领域界标”一样来组织微管和肌动蛋白微丝。这种空间控制对两次非对称减数分裂是必需的。

4 结论

有功能的雌配子的产生对哺乳动物繁殖是必须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卵母细胞两次减数分裂中细胞骨架的动态组织。成熟卵母细胞的形成也依靠微管和肌动蛋白微丝进程。这些进程异常就不能产生有能力的卵母细胞并导致受精问题。同样, 减数分裂的细胞骨架依赖性非对称性地将卵子发生时的母源储备物质留在卵母细胞。

参考文献

[1]Bernard Maro, Marie-Hélène Verlhac.Polar body formation:new rules for asymmetric divisions.Nature, 2002, 4:281-283.

[2]Jessica Azoury, Marie-He′le`ne Verlhac and Julien Dumont.Actin filaments:key players in the control of asymmetric divisions in mouse oocytes.Biol.Cell, 2009, 101:69-76.

[3]Ou Y, Rattner JB.The centrosome in higher organisms: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dupli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Cytology, 2004, 238:119-182.

[4]Yang HY, Mains PE, McNally FJ.Kinesin-1 mediates translocation of the meiotic spindle to the oocyte cortex through KCA-1, a novel cargo adapter.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5, 169:447-457.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知识点 篇7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3、精子与卵细胞异同点

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返回目录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要点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返回目录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重点

1减数分裂概念

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两次,而染色体(DNA)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因此染色体数目减半。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间:发生在原始的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过程中。

复制次数:一次。

细胞分裂次数:两次。

结果: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性染色体的不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的前期要配对。

2.减数分裂过程图解染色体DNA数量变化

3.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A 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2n—〉n—〉2n—〉n。

B DNA数量变化规律:2n—〉4n—〉2n—〉n。

C 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关系

① I------〉②X 都为染色体,且都是一条染色体。

②有姐妹染色单体。

①比② 染色体之比为1:1,DNA之比1:2

①的染色体与DNA之比1:1

②的染色体与DNA之比1:2

D 着丝点数与染色体数的关系:着丝点数==染色体数

E 四分体数与同源染色体数的关系: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

F 四分体与联会的关系:①II -------〉②X(X)

联会 同步 四分体

2减数分裂的过程

(包括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

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两次连续的分裂,其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行为,从而使最终形成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并且产生了染色体组成多种多样的配子,保证了有性生殖产生多种多样的后代的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和有丝分裂类似,只不过是染色体数目不同罢了。再就是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所伴随的基因重组问题是遗传学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就是细胞质的分配情况。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是均匀分配的,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最终的结果是细胞质多的部分形成了卵细胞,而细胞质很少的部分就没有了遗传作用,称为极体,也就是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二者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但是重要性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减少分裂,有性生殖就无法进行,生物的进化速度就会大大降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的比较,以及分裂过程中图像的判别也是非常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大家要在掌握好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的基础上注意分析学习。

5误区提醒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哦变化曲线图、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图像、减少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等内容都是常考易错的点,这些内容的学习必须注意准确把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关变化所包含的遗传规律来准确分析。如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必须注意是精子还是卵细胞,是一个性原细胞还是一个个体,考虑交叉互换还是不考虑交叉互换等。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篇8

授课教师:刘晓菊(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 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开篇。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 2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高中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深入学习遗传规律和变异知识及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是学生把宏观与微观建立联系的纽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方面具备了细胞学知识、DNA与染色体、染色单体等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细胞等知识基础,在思维特点方面学生的假说-演绎思维、抽象思维、比较思维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课前分组制作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等概念。

2.能够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知识框架,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知识细节。3.能够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能力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发展史,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

2.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实的发展,树立终身探索的科学热情。2.培养科学的比较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关注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变化。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核心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及数目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引导学法 : 层层设疑、激发兴趣,引导思考,问题串驱动学习,用学案辅助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动画、图形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特别是分裂过程的连续性,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直观法、比较法: 把减数分裂每一时期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学法指导和导议。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六、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七、教学流程:

八、板书设计:

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等概念。

2.能够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知识框架,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知识细节。3.能够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能力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发展史,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2.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实的发展,树立终身探索的科学热情。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主要学习经历

1.通过识图、辨图复习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 2.染色体与 DNA、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总结规律:染色体数 = 着丝点数 DNA 数 = 线条数

染色体复制后才有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无染色单体

3.果蝇体细胞与配子图的比较和分析引入魏斯曼的预言,突出减数分裂概念的分析

减数分裂的概念

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几个概念

5.1 .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②来源不同,如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注意:①形状和大小不相同也可以是同源染色体如XY两条染色体。②形状和大小相同也有不是同源染色体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5.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特征)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5.3.四 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没有四分体存在,也就是说四分体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特征。⑴出现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⑵存在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⑶四分体经常会发生的现象:交叉互换(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经常发生的缠绕 ,并互换一部分片段的现象。)⑷交叉互换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规律: 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色体 =2条染色体 =4条染色单体 =4个 DNA

图中_______ 与_______ 是姐妹染色单体,或填 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非 姐妹染色单体,或填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同源染色体,或填 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非 同源染色体,或填 ______________。6、精子形成小结

6.1.场所 : 睾丸

6.2.过程及其特点

例题: 下列 A、B、C 三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 3 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教学反思

课前学生用橡皮泥分组实验已模拟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已对减数分过裂过程有初步了解。本节课我本着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设计相应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项能力。例如开始对有丝分裂图形的复习,还有让学生对几个概念的识图讲解,后又组织学生的分组补充绘图。做到了以下几点: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篇9

一、优化物理模型构建

如果在减数分裂的教授过程中不使用模型,而是通过图片直接呈现,然后去“说”模型,教学的“抓手”不够有力,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不能充分被调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因此,可以根据原型的结构特征构建直观的物理模型,以达到“笼天地于形内”之美。

(1)学生分组,拿出准备的材料:红黄两种彩带、若干长短不同的细铁丝、废弃的纸箱面、剪刀。在讲述这节内容前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复习有丝分裂及了解减数分裂的重难点。

(2)学生分任务,通过预习的导学案,有的组进行有丝分裂过程的制作,有的组进行雄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制作,有的组进行雌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制作,然后各组的各个成员再细分任务,如谁制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谁制作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3)学生在制作各过程时,教师点拨需注意和思考的地方:1制作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时缠绕在铁丝上的颜色是否相同?制作同源染色体呢?2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之间的颜色、大小、长短又是怎样变化,特别在后期与有丝分裂有何不同?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代表染色体臂的铁丝应向哪个方向弯?3同种雌雄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及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吗?

各小组各成员带着思考完成制作,然后将各自的过程排列好进行展示和交流。虽然有的同学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但在交流时了解并改正,对于要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这要比“填鸭式”式的灌输更有效。

二、优化数学模型构建

(1)内容归纳上。在建构完物理模型之后,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变化也有了基本的掌握,然后让学生比较归纳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最后将整理的内容转化为曲线体现出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也为做题时的灵活应用提供帮助。

(2)习题演练上。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挖掘隐含信息并解决问题在生物学科上尤为突出,本节内容的练习是如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解析:首先要清楚各种柱形图的含义。先看甲、乙、丙、丁的柱形图,发现丙、丁图中比甲、乙少了 形图,通过分析有染色体必然存在DNA,而染色单体并不是在每个时期都出现。则 为染色单体。

然后再来推测剩下的两种图形的内容,发现 与的比例要不是1∶2就是1∶1,在这种情况下马上想到,当一条染色体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时,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2,否则为1∶1。由此可知 是染色体, 是 DNA。

最后通过观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的变化弄明白4图可能代表什么时期的什么分裂。通过甲柱形图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2,无染色单体,此时期应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时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乙图中染色体数量发生减半并且存在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染色体数为2n,而且不存在染色单体,应为有丝分裂末期或间期中还没有复制的时候或未复制的减I间期及减Ⅱ后期;丁图中没有染色单体并且染色体的数量为1n,那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这样看,D是错的。

三、优化概念模型构建

概念模型是将具有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用箭头、连线、方框、括号等之类的符号连接起来,从中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理解、记忆。本节内容仅凭构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还不能使学生在对于进行各时期变化的具体内容及细胞的名称有本质上的认识,那么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把整个知识点穿起来就会使相关内容更清晰了。例如:

减数分裂学生活动教案 篇10

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生物说课稿:减数分裂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题目,采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2nn n n

上一篇:人才培养总结下一篇:工程机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