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教学反思

2024-09-16

有丝分裂教学反思(通用6篇)

有丝分裂教学反思 篇1

有丝分裂的教学反思

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分裂方式,而且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因此,有丝分裂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

在讲有丝分裂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我采用了观看模型与黑板板图相结合的方式分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即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抽象,部分学生往往搞不清。除了了解全过程之外,还应让学生搞清楚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关系,并借助板图形象说明,有助于学生理解。

改进之处:

1.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有丝分裂的意义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掌握不太好,不能独立完成曲线绘制。

改进方法:①在讲完各时期之后,应给学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在回忆一下,然后闭上眼睛,把全过程像放电影那样形成一个连续的动画过程,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在理解数量变化,就会方便很多。②应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动手建立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动手动脑相结合.2.通过作业反馈情况看,部分学生在画有丝分裂后期图时,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时的形态变化)画的不对.改进之处: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可把这一抽象过程比喻成学生较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染色体在核液中被纺锤丝牵引就好像在水中拉一条绳子,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在画图、做题时也就不会出错了。

有丝分裂教学反思 篇2

(一) 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细胞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的意义等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所学习的, 已经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并且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又是后面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 (2) 理解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 通过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和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启发、设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以及对生命统一性的认同。

二、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两组图片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人从受精卵到一个健康可爱的婴儿.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生长又是依靠什么过程进行的呢?并且生物体有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 生长过程相同吗?多细胞生物生物体为什么不能只通过细胞的长大进行生长呢?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呢?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学习活动, 从学生已知的情景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旧知, 导入新课。

(二) 教学过程

1. 细胞周期

提出的问题如下: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细胞分裂时具有周期性, 那么什么是细胞周期, 举例连续分裂的细胞有哪些?细胞周期包括哪些阶段呢?细胞周期从哪个阶段开始, 哪个阶段时间长?不同的细胞周期是否相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 观察分析细胞周期图回答问题.这个知识点简单易理解,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解决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

2. 有丝分裂, 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先引导学生设想有丝分裂的过程;安排学生设想主要是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许多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细胞质一分为二, 细胞核分开等等学生提出细胞核以后立刻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呢?引导出细胞间期的特点, 学生会想到遗传物质要复制, 那复制以后怎么存在呢?接着展示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关系图片, 学生理解了DNA、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关系, 学生指出三者的数量关系, 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突破了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关系这个难点。

接着提问那复制出来的遗传物质如何分配呢?学生之间讨论, 最后结果达成一致应该是平均分配, 那怎样才能实现平均分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有丝分裂的立体动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是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细胞核内的变化上, 注意观察染色体的行为, 强化落实学生的观察分析法。学生观看动画后, 可以建立有丝分裂的整体概念, 观看完以后学生会留意到染色体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利用发给他们的实验材料 (一张8开的白纸, 两种颜色的塑料管若干, 塑料管两种颜色红色是两长两短, 绿色也是两长两短, 长的等长、短的也等长来模拟染色体。白纸表示细胞) 开始模拟有丝分裂的过程, 并且模拟体细胞细胞核中四条染色体、四个DNA分子。其实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 他要考虑如何运用这几个塑料管, 颜色、长短怎么搭配呢。学生之间开始动手操作、讨论, 查阅课本找依据。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质疑、解释。

其实这个活动中学生发现许多问题, 红色绿色塑料管有等长的四个, 能不能只要等长的就能模拟姐妹染色单体, 肯定不能学生是从复制的角度可以解释, 复制必须是相同颜色也要相同。有学生又质疑那两种颜色代表什么呢?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解释或者留做悬疑指导学生自己去找原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在这里这样处理我是想为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做一下铺垫, 由于同源染色体将是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重要依据。

等小组成员之间对模拟活动达成一致时, 举手示意我会对他们的模拟活动作出评价。我把一些小组模拟特别好的录下来, 制成视频在班里播放、展示他们的成果, 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大部分小组都能正确模拟有丝分裂的过程, 模拟有丝分裂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同时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且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像, 学生指出是哪个时期, 有什么特点、同时指出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强调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纠正模拟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

三、课堂小节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在讲完有丝分裂的过程后还进行了如下的小结:

1.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消失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2.DNA数量加倍发生在什么时期?

《实验四 细胞的有丝分裂》教案 篇3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方法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与用品

洋葱头、洋葱根尖纵切片标本、蛙胚细胞有丝分裂切片标本;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恒温培养箱、小刀、小试剂瓶、培养皿、酒精灯、火柴、FAA固定液、1摩尔/升盐酸或浓盐酸、醋酸洋红染液、蒸馏水

三、实验过程

1.检查装片制作过程的预习情况(1)取材

将洋葱头置于盛水的小烧杯上,使其鳞茎浸入水中,放在25℃恒温箱中培养。待根长到2厘米左右时,于夜晚12时至1时切取长约1厘米左右的根尖。

(2)前处理

将材料浸入蒸馏水内,放置冰箱(0~4℃)中24小时。(3)固定

将材料从前处理的药物中取出,用水冲洗2~3次,放入卡诺氏或FAA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固定液用量应为材料体积的15倍以上。

如固定的材料当时不用,可以先在90%酒精中泡半小时,然后在70%酒精泡半个小时,再换入70%酒精中,置0~4℃冰箱内可保存半年。经过较长时间保存的材料,进行观察前再用固定处理一次,效果较好。

(4)解离

将固定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数次,用1摩尔/升盐酸在60℃恒温箱内处理6~20分钟后,清水漂洗。

(5)染色和压片

将解离后的根尖,切取1~2毫米长的分生组织,放在载玻片上,加1滴醋酸洋红染液,放置约10分钟。然后在酒精灯上缓慢往复3~4次,微微加热(不可煮沸),随即用解剖针将材料拨碎,盖上盖玻片,覆以吸水纸,对准盖玻片下的材料,用铅笔的橡皮头在盖玻片上轻轻敲击,再用拇指适当用力下压,但注意勿使盖片滑动。压好的片子中,材料铺展成均匀的、单层细胞的薄层。

2.学生按实验步骤制作装片

3.学生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再转高倍镜,选择较典型的有丝分裂各期图象,仔细观察。(1)间期

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体积有所增大。核仁核膜较清楚,核内染色质呈细网状。

(2)前期 细胞核胀大,核内染色质最初表现为极细盘曲的染色丝,以后染色丝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体形态逐渐清楚,着丝点逐渐明显。在前期结束时,核仁核膜消失。

(3)中期

纺锤体形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从细胞极端观察,可同时看到全部染色体;从侧面观察,则染色体排列成“一”字形。此时染色体变短变粗,其形态和数目都较清楚。

(4)后期

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每一染色体的二条单体成为二条独立的子染色体。全部染色体分为两组,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

两组子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染色体逐渐伸长变粗,分散在核内成为染色质;纺锤体逐渐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形成两个新核。在两新核之间赤道面上,出现细胞板,并逐渐形成细胞壁,最后分成两个子细胞。

4.教师示范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在高倍镜下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切片标本,比较动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特点。

四、作业

1、绘出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图象。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哪一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进行染色体记数的最好时期?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篇4

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

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习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

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习。

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播放减数分裂的 FLASH,学生观察就能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复制一次,分裂2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我认为这时再补充进行减数分裂的对象就可以。我今天的处理是看FLASH,总结出了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找出减数分裂的对像、特点、过程,显得重复。学生反映也停了下来,不只是反而不理解还是觉得重复无趣 。

有丝分裂教学反思 篇5

一、根尖选择和培养优化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提供了洋葱、葱、蒜三种实验材料, 笔者经过了资料查阅后发现可供选择的材料还有蚕豆、吊兰、小麦等, 资料中的前辈们已经将以上实验材料都进行了培养并记录下结果。笔者经过仔细对比培养过程的繁琐程度、生根数量、根的粗细、分裂相的多少等指标, 并考虑到本实验虽是一个验证性实验, 但也可将其设计成边验证边探究的实验, 最终留下洋葱和大蒜作为首选实验材料。因开设该实验时天气较冷, 材料生根速度较慢, 因此在实验前一周就开始进行生根培养。从市场上购回洋葱和大蒜后, 将最外层干枯表皮用手剥掉, 再用小刀将底盘上的老根挖掉, 取100毫升烧杯装满清水, 将洋葱放到烧杯上, 使底盘都能接触到清水, 然后将其放到温暖的地方培养。大蒜因体积较小, 只需放置在50毫升装满清水的烧杯中培养即可。在培养过程中, 要注意每天换水一两次防止烂根, 如果温度过低生根过慢, 也可在夜间将其放到保温箱中常温培养。一个洋葱大约能生十来个根, 而一个小蒜瓣就能生十来个根, 因此一整个蒜的生根数是一个洋葱的数十倍, 从生根数的角度看用大蒜做实验材料更经济。但是从根的质量来看, 洋葱根更粗些而且长得很直, 质量更好。

二、实验操作过程优化

笔者完全按照现行教科书中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实验均未获得成功。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大多是细胞重叠而且细胞中均呈现紫色看不清染色体。针对失败的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胞重叠说明解离有问题或者压片没有操作好。事实上在压片时已经发现根尖细胞很难分散开, 所以推测应是解离不充分导致。经查阅资料认识到可能是温度低造成的, 实验探究发现温度在20℃左右方可按照书本要求解离3~5分钟, 温度在0℃左右需解离7~8分钟, 温度更低时需要解离更长时间。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所以笔者将解离液配置做了改变, 将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一比一混合改成了二比一混合, 改变后在温度为0℃左右的环境中只需解离3~5分钟即可。细胞中均呈现紫色说明染色有问题, 可能是染色液浓度过大或是染色时间太长导致。实验探究后发现用质量浓度为0.005g/m L的龙胆紫溶液染色2~3分钟即可, 教科书中的染色剂浓度和染色时间都不合适。最后, 在压片时发现, 如果按照书本要求的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反而使细胞散乱不便于观察。因此, 将这一操作改成直接盖上盖玻片, 然后用吸水纸加在上面, 一手扶好载玻片, 一手用拇指垂直下压盖玻片, 吸水纸将多余的水吸掉, 然后在盖玻片上再加上一片载玻片, 用铅笔带橡皮的那头垂直向下轻轻敲击载玻片。这样做既可以使细胞很好地分散开又能防止因盖玻片移动而使细胞变形。

三、课堂教学设计优化

学校课堂教学的时间一般为一堂课45分钟, 而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的教学, 包括实验过程的讲解, 注意事项的点拨, 学生装片的制作, 显微镜的观察和计数, 结果的分析与交流等等, 显然是很困难的。因此, 合理的教学设计成为本节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若将该实验完全处理为探究性实验对学生来讲难度太大难以完成, 而处理为边验证有丝分裂的过程边探究洋葱和大蒜哪个更适合做为实验材料的边验证边探究性实验更好。实验前可安排每个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共同参与实验过程的改良和设计, 要求他们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改良的地方做出总结,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且指导所在班级的同学完成实验, 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实验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的兴趣。同时, 还可从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的装片中挑选出分裂相多的图像清晰的装片在数码显微镜下拍成照片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和交流, 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武军.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设计方案的探讨.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6) :31

有丝分裂教学反思 篇6

先不说教学效果是“好”还是“不好”,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满头大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

真的需要老师这么费劲地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吗?真的需要讲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吗?如果老师少讲一些,学生就不能学会这一部分的知识吗?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学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感觉是,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这学期,我在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变。

一、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绘图,用铅笔(画错了能及时改动)绘出有丝分裂的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绘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见附件一)

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投影屏幕上循还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绘完之后,老师选几张学生绘的图,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哪个地方画得好,哪里画错了。然后,投影课前老师自己预先画的图(见附件二),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个地方学生画得比老师的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还不如学生画的好。师生在一起共同比较,共同进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用完了。课后布置作业:

1.自学本节内容,弄清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发一张老师精心挑选的习题(见附件三),课后完成,下一节课带来,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这样的一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2.既然老师的讲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断地闭嘴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才不会上课昏昏想打瞌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昭昭”。

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老师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怎样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

4.有一些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可以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老师不必一开始上新课,就仔细讲解一大堆 本节要学习的名词和概念。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上一篇:游台湾海洋生物馆作文下一篇:日语中各种鸟的叫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