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管理

2024-10-31

农业技术管理(精选12篇)

农业技术管理 篇1

农业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长期以来不断地进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步入了近代,我们在工业、商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显得非常的一般,发展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阶段,面对于这样的情形,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更多的融入科学技术,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这篇文章从很多方面进行讨论,希望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多地启示。

1 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

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区域性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 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 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1.4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 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相关的农业技术站进行技术的推广,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很多的时候成为一种形式。

1.6 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 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 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面对于政府的扶持,农民应该正确的看待,应该更好地把这笔钱用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政府的号召仅仅是一部分。

2.2 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 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发布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方面对于农民来讲,认为是好事,但是有吃有怀疑的态度,应该打消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家的利益。

2.4 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进的技术,技术的推广以及研发都是来自于时间的工程,也就是说农民的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农民自己意识到,然后在进行改变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一定要正确的定位,这样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问题也挺多,怎样做好相应的工作成为研究的重点,上文对于现阶段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实践的部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进行推广,我相信只要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

[2]朱广其.农业技术创新、制度路径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农业技术管理 篇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为了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杨凌农业示范区农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分析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外资农业企业相比,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杨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很多农业企业具有了产业化优势,形成了很强的科技示范带动效应。但杨凌农业企业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在调查杨凌24家农业企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可以对政府和农业企业完善相应政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 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性不强,缺乏原始创新

在本次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33%的农业企业单独设立了研发中心或研发机构,67%的农业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在这67%的农业企业中50%的农业企业依靠科级单位或者高校的研究成果支撑其技术创新活动;在调查农业企业技术开发所采取的形式时,由于以多

选方式选择,58%的被调查农业企业采取了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技术开发形式,42%的企业选择了直接通过购买设备完成技术开发,26%的企业选择了技术引进的方式,只有50%的被调查农业企业可能会采用独立进行项目研发的方式。从这几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企业的新技术或者主导产品主要还是依赖于外部主体,企业过分的依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开发、创新的主导作用。自身的主导性不强,还没有体现出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主体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

1.2 农业企业融资手段单一,难以满足资金需求

在本次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活动和项目资金需求采取的解决方式时,有58.4%的企业只选择了一种方式即自有资金,33.3%的企业选择了两种方式,仅有8.3%的企业选择了三种方式;在调查到企业存在的主要融资障碍因素问题时,有50%的企业认为有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这一因素,42%的企业认为有企业缺少政府资助因素,25%的企业认为有企业投资回报时间太长的因素。可见从这两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解决资金需求时,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渠道只有一种或两种,存在融资手段单一,渠道狭窄的现状。这一现状使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受到限制,而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1.3 企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所调查的24家农业企业中,从事R&D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人员

占员工总人数的27.6%。在所有从事R&D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中,按学历比例来分,硕士研究生占7.6%,本科生占51.3%,大专生占33.3%,其他学历水平人员占7.8%。由这些比例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只占了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不到10%。由于学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所以农业企业目前在研发人员投入上还明显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良好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本次调查的农业企业中,其激励创新机制中只采取了一种激励方法的企业百分比占到了61.5%,采取两种激励方法的占15.3%,采取两种以上激励方法的只占23.2%。另外,农业企业所采取的激励手段最多的就是岗位技能工资,占到了41.2%,而很少的企业采取进修深造、技术入股等激励手段。可见农业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难以从多方面满足研发人才的需求。

1.4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缺乏政府支持

杨凌区相对我国其他地区有着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环境优势。但根据对这24家农业企业的调查,52%的农业企业认为杨凌区创新环境一般,42%的农业企业认为良好,只有6%的农业企业认为好;53.8%的被调查农业企业没有得到过政府的帮助,30.8%的企业只得到过政府的一种帮助。从这几项调查来看,首先杨凌区技术创新环境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农业企业的认可,创新环境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外在条件,不完善的创新环境难以激发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

活动。其次,政府政策属于创新环境的一部分,并且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调查数据却反映了大部分农业企业并没有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对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评价一般。

1.5 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渠道单一,评估改进能力差

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取对一个企业提高和改进其技术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的农业企业中,获得技术创新信息的渠道方式一到两种的占到了66.7%,并且以本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机构为主。两种以上信息渠道方式的只有33.3%。可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信息获得渠道很少,难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有效信息。而从整体来看,企业采用政府部门和同行业其他企业作为信息渠道方式的很少,这一比例只有8%。可见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主要来自本企业,和政府、其他企业沟通交流少,这样就会造成企业来自的市场信息较少,而使其技术创新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由于企业缺乏来自政府和其他企业的信息,所以他们很少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其自有或引进技术进行改进。据调查,只有41.5%的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评估,而评估后进行改进的就只有50%。可见农业企业可能更多的只是进行单纯的引进,而对引进技术进行评估改进的能力较弱。

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2.1 明确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导地位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是直接与市场联系的主体,也只有

企业最了解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因此对易于市场化的科研项目农业企业应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和高校对其起到的是支持作用。作为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如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不断培育健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激励企业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研究机构对农业企业来说起到的是技术依托和指导作用,但企业的技术创新又不能完全依赖科研机构,企业应该增强创新意识,不能一直抱有依赖、拿来的心理,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只有三个主体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好自身的角色才能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2 完善金融投资体系,满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R&D的投入,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因此农业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金融渠道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项目资金需求。

一、政府应完善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断改进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开展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资金项目, 以此拓宽金融渠道,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设立各种农业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并联结社会上金融机构及其他投资主体,构建农业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

三、健全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分散和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既提高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又保障了投资主体的利益。

2.3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

人才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人才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模仿创新、技术引进水平上,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不断壮大科研人员的队伍,并逐渐提高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水平。为了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农业企业必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应从多方面满足人才的需求。首先应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工资待遇、科研条件、生活环境,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其次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为科研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要注重满足人才对深造、发展空间等社会化深层次的需求;再次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利益共享的方式,将企业与科研人才发展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共同体,以此来吸引科研人才。另外政府也应该协助农业企业,通过创新奖励基金、成果保护及其他各种优惠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4 完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发挥政府的扶持、指导作用

环境因素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建设可以使企业从各方面获得进行技术创新的便利条件。政府是营造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的主体,应从多个方面改善创新环境,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扶持和指导。一是将农业企业发展为孵化器,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创新服务,完善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根据农业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政府

与企业间的交流,使企业及时了解并获得相关政策信息,并相应的放宽对农业企业的相关政策限制。三是完善相应的技术创新专利成果保护机制,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使农业企业在一个健康的创新环境下更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充分保障农业企业的利益。

2.5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改进能力

企业间信息的交流可以使企业更好的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企业不能只局限于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如同行业其他企业、技术市场等获取技术创新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应用于自身技术创新活动上;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促进农业企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使他们相互促进、学习,并通过信息平台向农业企业提供整个市场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化。在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的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因为完全的引用和模仿难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大部分农业企业相对来说实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创新或模仿创新战略。在这种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下,农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并充分把握市场上技术创新信息,通过研发人才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创新来不断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管理 篇3

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为平台,以农业展望报告为形式,通过发布权威专业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市场相关主体生产经营决策,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我国农业管理正进入以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信息引导的新阶段。

农业供需形势变化亟须农业管理方式革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是,与产量攀升相伴随的却是农业供需关系的变化。2003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粮食基本不愁卖,农产品只要种出来,就有机会卖出去。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能增加和国际粮价下跌,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更高,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象也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面临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供需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在以前,农业政策主要目标在增加农业产量,聚焦于良种良法,大力落实种植面积。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干部大多在谈催种催收。然而,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可能要成为过去时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召开展会大会,发布展望报告,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开启了新篇章。

信息引导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点突破口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数据信息逐步从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社会财富,信息成为推动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

缺乏信息引导时的农业生产决策图景大都类似于此: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从众行为来进行生产决策。大部分人采取了更简单的决策模式: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

这种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并不会产生过多问题。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满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

然而,在供需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后,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之前赚钱的品种过一阵大多会因供给过剩而带来价格下跌,之前亏钱的品种过一阵常可能因供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农户就能够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平衡供需,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利于产销及时对接,而且产品结构、物流配送也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以销定产,有效缓解产销不对接引起产业周期性波动。”

农业展望大会信息引导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探索

在建立信息引导型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发布体系,并将该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农业管理的重点工作。据本次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介绍,从组织结构看,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从发布形式看,其定期发布的年度《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月度《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周度《农作物生长报告》,成为引导美国农产品生产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

2014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开始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此项探索,标志着以信息发布引导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开端。

展望报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基础数据信息又集中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因而私人部门在信息发布方面往往难以具备权威性。依托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展望报告兼具官方性和学术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展望报告坚持专业定位。预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具体农产品的预测更是因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难上加难。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聚集顶尖的学者、一流的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群策群力,方能做出专业判断,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许世卫介绍说。据了解,20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统计数据、专业调查数据、国外机构数据、互联网站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等来源,并对2015展望报告的偏差进行了评估,报告还吸取FAO、OECD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建议。因此,依托其专业性,展望报告是能代表中国顶尖研究水平的研究成果。

展望报告坚持生产经营主体导向。据许世卫介绍说:“我国有3000多个涉农网站,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也先后建立了价格公布系统,但是因为信息更新慢、推送不畅、针对性差,农民面对这些信息往往收不到、看不懂、用不上。”要建立有效的发布平台,必须摈弃部门意识,坚持用户导向,注重用户体验。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展望大会在发布形式、报告内容等各个方面创新,报告坚持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小规模经济型小农的发展特点,分析预测重点和发布语言等方面都站在实际管用的角度,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让市场主体可参考、可借鉴。

农业技术管理 篇4

农业航空作业突出优点主要表现在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尤其是在地面无法到达或无法进行地面作业的区域,或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航空作业,更加凸显了其优点。此外,与地面人工作业相比,其作业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大面积作业。

我国每年粮食作物发生生物灾害面积达3.6亿hm2,虽经防治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但每年仍损失粮食4 000万t。其他农作物如棉花损失率为24%,蔬菜和水果损失率为20%。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3,其中因病害损失10%,因虫害损失14%,因草害损失11%。农作物病虫害除造成产量损失外,还可以直接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出现腐烂、霉变等,营养、口感也会变异,甚至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我国每年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0.11亿hm2,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80多亿元。因此,农业航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除了在施肥、播种、航测上外,主要是植保,尤其是在大面积暴发性生物灾害的航空防治作业上,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其优越性十分明显[1,2,3]。

1.1 主要农用航空器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航空器具有Y-5、Y-5B、N-5A、N-5B、海燕、海鸥飞机等,其他飞机在部分地区也曾使用。除了N-5系列外,其它用于农业航空作业的航空器都是改装的,不是针对农业作业特点专门设计的,在作业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Y-5即运5飞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采用双翼布局,后三点式起落架,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和一具四叶金属螺旋桨,最大载重1 500 kg,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多种用途的轻型飞机,并具有经济性好、使用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不仅能低空飞行,用于植保、播种、施肥、森林消防、地质勘察、探矿等,而且加装涡轮增压器后,还能够进行高空飞行,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和航空测量,如果加装水上飞行设备,又能作水上飞机使用。

Y-5B继承了Y-5基本型飞机的机体结构和多用途适应性,并采用了抗腐蚀结构和专门研制的任务设备,包括具有应急抛投能力的大型药箱(或水箱)、高流率风动泵、各种规格的喷洒装置;换装了全新的波兰进口动力系统,延长了发动机和螺旋桨的使用寿命;更新并加装了现代化的通信、导航等设备,使通信质量、联络距离、导航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减轻了飞机的自重,提高了商载能力;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喷撒设备,逐步形成了Y-5B农林型、Y-5B(K)客机型、Y-5B(D)多用途型、Y-5B(C)军用跳伞型、Y-5B-100公务型系列飞机,使运-5B飞机成为能够广泛满足通用航空需要的系列化飞机。

N-5系列,又叫农5飞机,具有操纵灵活、维护方便、使用经济、安全可靠等众多优点。N-5A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和生产的农林专用飞机,为单发动机、单驾驶、下单翼、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飞机,装用美国莱康明公司生产的400匹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和美国哈扎尔公司生产的恒速变距三叶金属螺旋桨,备有喷洒液体和播撒粉状或颗粒物料等两种农业设备,可进行播种、施肥、除草、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

N-5B型飞机是在N-5A基础上,对结构、药箱载量、舒适度和作业设备等方面作了改进,配装捷克Walter Engines a.s公司的M601F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起飞功率777马力,满载升限6 000 m,主要用于农田播种、施肥、除草、治虫、飞播造林、护林防火等作业项目,经过改装,还可兼顾治安巡逻、救灾指挥、航测航摄、影视制作、宣传广告等。

海燕飞机是洪都集团研制生产的串列双座教练机,该机为全金属硬壳式结构,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机翼后缘装有襟翼和副翼: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支柱式,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上起落,主轮可制动;装置一台活塞6星形冷气9缸活塞发动机,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飞机上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该机性能价格比优、经久耐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能在土跑道上起降等,这些特点构成了海燕飞机在该领域强大的竞争优势。

蛟龙—600是一款单船身四发涡轮螺旋桨式综合救援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为60 t,可以在陆地和水面上起降,拥有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特种任务的强大功能,首架原型机将于2013年首飞。蛟龙—600用在森林防火和城市高层建筑救火上,在水面起降,一次汲水时间不大于20 s,投水高度(相对树梢)30~50 m,投水命中率大于98%,最大平飞速度为555 km/h,起降抗浪高度达2.8 m,最大航程为5 300 km,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

海鸥300飞机是中国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水陆两栖飞机,2010年8月首飞。海鸥300飞机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欧美国家同级别水陆两栖飞机的先进水平,该机选装高性能大功率发动机,配置综合显示仪、雷达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航空电子设备,可广泛用于公务飞行、客货运输、医疗救护、航空探测、旅游观光等,也可以进行水上巡逻,并有可能在农业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4]。

1.2 限制性技术因子

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对农业航空作业限制性因子很多,有作业设备上的,有航空器上的,有管理上的。

就航空器而言,目前主要限制性因子是农用专用机型少,农用飞机多是通用运输机改装的,商载量、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起飞条件等都不适合恶劣的农业作业条件。农用飞机商载量普遍不大,再加上需要专用机场,调机效率和作业效率很低,直接导致作业成本增高。此外,绝大部分飞机使用的都是专用航空燃油,农业航空作业时加油不方便,同时又提高了作业成本。

就作业设备而言,最不能适应作业要求的主要是植保作业设备。因为航空植保作业受限因素多,不确定因子对作业质量影响大,再加上植保作业季节性强,时间紧迫,如果作业气象条件不理想,就会严重影响作业质量,甚至导致作业失败。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少防治效果低于50%的防治作业,除了其他因素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速过大,飞行作业高度高,喷洒的药液漂移不能沉降,导致作业失败。

此外,在航空植保作业上,影响作业质量的还有一个因子,就是药剂的使用上没有标准化,多是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配置方法,往往因为用量或配置不科学影响了作业质量,还有的为了追求速效性而使用毒性较大的药剂,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航空植保技术的研究,可以推动整个农业航空技术发展。也就是说,就目前技术而言,限制农业航空发展的瓶颈,是航空植保技术,解决了航空植保技术关键难题,农业航测、播种、施肥、护林巡逻、森林消防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3 航空管理上的障碍

在我国农业航空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投入不足。首先是研发投入几乎是空白,没有专业的农业航空技术研究机构,致使农业航空设备落后,不能适应农业作业要求。其次是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农用专用、兼用或临时机场,农用航空企业飞机陈旧,不能适应农业航空发展的需求。再次是农业航空企业规模小,不能适应市场化竞争的需求,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2)机制不顺。大部分农业航空机构内部管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甚至具有浓厚的官商作风,企业内缺少活力。其次,农业航空作业活动没有完全市场化,企业间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明显,投资环境差,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新资本的注入。

3)空域管理束缚了农业航空事业的发展。农业航空作业申报审批手续复杂,腐败现象严重,不但提高了农业航空作业成本,还延误了最佳作业时机,甚至导致作业失败。

4)技术标准落后。目前农业航空技术标准很少,尤其是作业技术标准。不同的机型、不同的作业对象,其技术要求不同,我国尚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农业航空作业多是凭经验决策,常常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

2 对目前农业航空器的改进

1)在目前现有的机型中,选择不同的、适合农业航空作业要求的机型,并进行适当改进,以适合农业作业需要。

目前较为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主要有N-5系列和Y-5B,以及蛟龙-600和海鸥300、N-5系列和Y-5B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但需要将其经验转换成标准,使得实现作业标准化。蛟龙-600和海鸥300尚未投入应用,农林部门要抓紧时间介入这两款飞机的应用试飞,以便于改进定型形成系列机型,适合农业航空作业。

2)开展直升机农业航空作业试验,在目前国产直升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

3)必要时,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

3 农业航空作业器具开发

3.1 风送静电喷雾设备研发

植保航空作业中的农药的雾滴飘移不仅造成农药浪费,还会减少到达喷雾目标的农药量,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损害附近其他敏感作物和人畜健康,常常还会因此造成植保航空作业纠纷,甚至引发环境安全事故。

因此,植保航空施药技术,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几年来,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在地面施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该技术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1)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茂盛、高大林木病虫害的防治。(2)合理的控制静电喷雾时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3)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而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风送静电喷雾装置(图1),主机和药液箱安装在货舱内,喷头安装在普通喷杆上。工作时,利用高压空气的下行气流把农药雾滴强制喷洒作物株冠层中,可大幅度降低农药飘失量,还可以提高飞行高度,不影响作业质量。这样,尤其是固定翼飞机,可以在风力较大气象条件下和有较多高大建筑物的作业区内,提高飞行高度进行作业,并保证作业效果。

目前,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技术比较成熟(图2左)[5],但在航空作业上只有静电喷雾装置(图2右)[6],还没有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航空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的研发,可以综合地面风送式喷雾系统和静电喷雾系统,借鉴地面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思路和技术,进行设计和试验。

3.2 农业航测技术开发

农业航测主要是资源监测与普查、灾害监测。为了降低航测成本,农业航测应该在卫星遥感监测基础上进行。首先,通过对卫星监测资料进行解读,筛选除不需要进行航测的区域,只对其中需要进行进一步大面积调查的局部区域进行航测。有必要时,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如国家林业局森林医院,PPMeet),组织专家对飞机航测的实时录像资料进行会商,对需要进行更详细调查的,进行补充航测,或者派人员携带图像设备进行设计和试验。

(左: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齐永胜,2008;右:航空静电喷头,茹煜,2009)[5-6]

农业航测还可以与现有的农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国家森林医院等联网,建立农林立体监测网络[7,8,9]。

无论是航空监测还是航天监测,关键技术是遥感。对于农业遥感,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1)加强农业遥感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资源,开展植被长势遥感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植被长势监测,估测农作物产量,监测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进行资源普查等。通过现有遥感资源的使用,探寻适合农业遥感的技术手段,逐步发展农业遥感。

2)建立资源实时监测智能系统。综合现有的航天、航空、地面监测技术,建立立体监测网络和专家信息库,建立基于Web-GIS平台的应用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专家会商、智能检索和信息发布。

3)光谱反射率分析技术。既要研究植被生长的外在光谱特性,也要研究灾害导致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的光谱特征变化,将光谱特征与植被长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建立对应关系,实现农业遥感的量化监测。

4)回归模型分析技术。遥感的实质是反演,反演可以通过反演模型来实现。通过回归模型反演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将其与地面生态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时、定量监测,提高灾害的预测预报精度。

5)植被指数分析技术。根据植被光谱特性,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进行组合,形成各种植被指数。目前虽然构建了较多的植被指数,但构建方法与标准都不统一,普适性差。今后的研究中要建立统一的植被指数构建方法和标准,将其应用到农业遥感监测中,可提高监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6)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微分技术因其能消除土壤等低频背景噪音,可提高对植被监测的精度,我们要将其扩展到所有农业遥感监测研究,提高生态系统的识别精度。

7)基于光谱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谱位置变量指在光谱曲线上具有一定特征的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的波长,其中最常用的是红边效应和光谱吸收特征分析技术,各种环境胁迫,如缺氮、干旱、病虫害等均会使植物的反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红边位置。另外,植物光谱维方向的特征信息主要集中在由植物叶片中生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形成的吸收波形处,因此当植物受到病虫危害时光谱吸收波形处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的研究多运用光谱位置变量分析技术分析植物病虫害光谱特征位置的特征,用于对病虫害的识别,但不能反映植物受病虫危害的全波段光谱信息,不能快速识别病虫害的种类。

8)遥感影像分析技术。遥感影像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混合象元分解、光谱匹配、降维运算、光谱植被指数等,将其与地面非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农业遥感监测的实效性和普适性。

9)多角度遥感分析技术。多角度遥感技术主要指在地面BRDF和多角度卫星方面的应用研究技术。与传统的垂直观测遥感方式相比,多角度遥感追求的不仅是地面目标的平面位置和大小,而且是目标在三维空间的结构特征的获取,运用多角度遥感监测技术,是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遥感监测的新途径。

10)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又称成像光谱学(HRS),是指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它是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能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因此,人们从高光谱图像上可以获取连续的光谱信息,这种信息能用于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中,能为我们探测植被形态和活力、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和估计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提供方便[10,11,12]。

4 新型农业航空器研发

4.1 研发思路

目前,制约农业航空发展的关键因子是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本,而作业效率与作业成本有密切的关联关系。要降低作业成本,除了要降低作业耗材成本外,如植保作业中的农药与助剂,播种作业中的种子,森林消防中的水,航测中的影像耗材等,更重要的是降低飞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作业效率一般用作业面积效率和作业时间效率表示。作业面积效率用一个架次作业面积表示:

作业面积效率=商载量/单位面积作业耗材消耗量

如果是播种作业,则为:

作业面积效率=载种量/单位面积播种量

如果是植保施药,则为:

作业面积效率=载药量/单位面积喷洒量

作业时间效率用平均一个架次的作业时间与飞行时间的比率表示:

作业时间效率=作业时间/飞行时间

此外,还可以用调机效率来表示农用飞机使用效率:

(实际)调机效率=飞机飞行天数/调机总天数

绝对调机效率(理论调机效率)=(飞行架次数/理论每天可飞行架次数)/调机总天数

显然,提高作业效率主要是提高作业时间占飞行时间的比率,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缩短起飞地点到作业区的距离,减少非作业飞行时间,二是提高商载量,提高单架次作业面积。

降低飞行成本主要是降低燃油成本和维护保养成本,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主要是降低飞机购置成本和机场建设与维护成本、提高飞机与机场使用寿命。

4.2 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

1)提高飞机起飞性能。能在简陋的机场起飞,甚至可以在临时开辟的平坦开阔地起飞,或者适宜的简易公路、操场、晒场、水面起飞,或者稍加修整的农田、旱地起飞。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起飞地点到作业区的距离,提高作业时间效率,还可以降低机场建设与维护成本。

2)根据作业对象不同,设计不同的作业机型。对于航测、护林巡逻这样载重量小的飞行作业,可以设计稳定性好的超轻型飞机,甚至使用无人机。而对于植保、施肥、播种等作业,则设计超低空飞行性能好、载重量尽可能大、航程尽可能长的机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作业时间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面积效率。

3)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使用普通燃油的航空发动机,不但可以降低飞行成本,还可以在普通加油站加油,更加方便作业,提高整个作业效率。

4)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

4.3 碟形飞行器研发

碟形飞行器是一种新型旋翼式飞行器,相对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来说,碟形飞行器结构更为紧凑,升力大,并且可以通过反扭矩作用使飞行器的扭矩平衡。因此,碟形飞行器具有如下5个优点:(1)采用圆盘式结构,诱导阻力极小,各方向中心轴对称受力均匀,可实现任意方向转弯,高速和低速性能俱佳;(2)采用垂直方式起降;(3)可任意对称分布发动机,可安装多个发动机和多方向安装发动机,动力大;(4)侧面投影面积小,雷达反射面积基本可以做到无反射状态;(5)可以作为太空飞行器。

目前国内外碟形飞行器主要包括非共轴式碟形飞行器和共轴式碟形飞行器两大类。非共轴式碟形飞行主要有美国德拉甘飞行公司研制的“德拉甘飞行器3”和“德拉甘飞行器X-Pro”、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esicopter、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VZ-7、日本基恩斯公司研制的“交战者GSⅢ”和“陀螺蝶形飞行器ⅡE-570”、上海交通大学的微型直升机。共轴式碟形飞行器主要有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密码”,“密码”除了军用外,在民用上可用于探测地下管道、反走私、森林防火和灾害中的搜救等[13]。

蝶形飞行器要应用于农业飞行,还需要着力解决动力系统和续航时间、稳定性及快速响应能力等关键问题。

鉴于目前尚在试验阶段,研制大功率发动机困难较大,可以先试制轻型、超轻型碟形飞行器,用于航测、护林巡逻,或者采取多方向对称安装发动机,试制较大载重量的碟形飞行器,用于植保、施肥、播种、森林灭火等。

5 我国农业航空管理改革

5.1 制定农用航空管理法,规范农业航空管理

根据现有航空法律法规,由国务院牵头,组织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防科技工业局、测绘局、民用航空局等部门,起草制定农业航空管理法。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要制定标准化的飞行区域申请与审批程序,统一空军、民航制空权管理和飞行安全管理、机场租用等管理程序和收费标准,确保农业航空作业审批的快捷、高效、公开、透明、简单、廉洁和低费用。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要制定农业航空作业招标、合同撰写与签订、作业规划设计与质量监管、安全保障等操作与管理办法,确保农业航空作业高质量、低成本和安全可靠。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还要规定农用航空企业发展与管理办法,国家要扶持农用航空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航空科技开发和农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5.2 制定农用航空作业标准,确保农业航空作业质量

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测绘局、气象局、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空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农业航空作业标准,明确规定各种机型、不同作业对象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作业施工等技术规程,推广新的农业航空作业技术,规范作业行为,确保作业质量;制定发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飞行管理标准,规范机型设计、选择、飞行器维护、机场建设、机场维护管理以及飞行员培训与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核算等行为。

制定植保航空作业技术规范,规定植保航空作业起始标准,禁止达不到航空作业标准的进行植保航空作业,造成不必要的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提倡使用生物农药,禁止使用广谱杀虫杀菌剂,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规定植保航空作业间隔期,确保生态系统拥有一定的恢复时间,增强生态系统的抗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植保航空使用的药剂生产厂家,要进行航空施药剂量试验,并在商品标签上明确注明航空施药量,以保证作业质量与施药安全。

5.3 盘活经营机制,扶持农用航空企业发展

飞行器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很高,不适合大量发展农用航空企业。农业部门自己购置飞行器,管理维护以及经营又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农林部门要发展农用航空企业,可以在我国现有的民用航空企业中,选择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经营管理好、信誉度高的民用航空企业,联合建立兼用型农用航空企业,适当兼并经营状况差的民用航空公司、农业航空站。与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测绘局、气象局等单位合作,联合购买合适的飞行器,交给上述民用航空企业,由民用航空企业承担飞行作业设计、飞行审批、作业飞行、安全保障以及日常飞行器维护与管理,从而实现农林部门的零成本维护。

机场建设可以结合其他工程建设,如与有关军事、交通、城乡建设、水利等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临时农用机场和简易农用机场,平时作为其他设施使用,只在需要进行农业航空作业时才使用,从而减少机场建设和维护管理成本。

5.4 大力支持农业航空科技研发,提高农用航空技术水平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的研究分析论文 篇5

中国农业实质上属于灌溉农业,灌溉工具的优劣对这种农业的影响至大。高邮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车口不住敲,家里不住烧,路上不住挑,心里不住焦,打点粮食跟水漂。”足见灌溉农具对农业生产乃至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灌溉农具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就江苏而言,农村传统灌溉农具主要是龙骨水车,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三种,习惯分别称脚踏车、牛车、风车。这些灌溉农具与西方机械化灌溉相比,已经落后很多。有鉴于此,江苏不少士绅组织了灌溉公司,大力引进和推广灌溉机械,促进了灌溉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近代江苏农业机械推广比较成功的也主要就是灌溉机械,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超过了其它任何农业机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灌溉公司的组建,因为正是它们的财力、设备和组织,才能使灌溉机械得以普及推广。早在清末,镇江就有士绅办起灌溉公司,投资购置西方新式灌溉机器为田主灌田,收取费用,“窃照泰西取水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虞,今深悉其装造之法,业已禀明道府县,蒙道府宪允准,出示照办,谨将章程明议于左。……议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余具,共需大机器十四座,小机器一百余具。其机器入地,装深二十余丈,不等。总以得水多为度,水由地脉贯注,故取之不竭。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忧”。可见机械灌溉远比人工灌溉要优越得多,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解决旱涝之忧的问题。1907年,《申报》又报道镇江有士绅购置吸水等机器进行排灌,并准备加以推广,“巨绅李维之观察有志实业,特在某洲置地一区,商准宗能述大令,先行购运吸水等机器到镇,试验种植,俟有成效再为推广云”。这样的报道在清末报刊上屡见不鲜。民国时期,使用灌溉机械的区域更加广泛,其中最典型的地区就是无锡。无锡是素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水网地区,对农田灌溉一向十分重视。早在清末,无锡就有使用抽水机进行农田灌溉的。辛亥革命后,无锡城市中工厂日增,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集中,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排灌能力较强的新式抽水机,更受农村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无锡有些灌溉公司开始使用机器戽水船。如l927年,杨愚如筹建机器戽水船同业公会。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仅无锡一地就拥有委员九百多名,这说明,用内燃机带动的抽水机在农村中已经较为普遍使用。这些机灌商人把抽水机装在船上,运行到各抽水地点戽水,以充分发挥抽水机的效用。机灌商人为能得到当地绅董的支持,大多和绅董合伙经营。他们采用“包打水”的办法,即把约定区域内的水田,从插秧到成熟全包下来。在插秧之前,机灌商就和所包区域内的农民订立合同,先收二至三成戽水费,其余在稻谷登场后结算。机灌商因有地方绅董为后台,农民不敢拖欠戽水费。这一灌溉技术的应用对无锡而言可谓意义重大,正如黄宗智所言:“工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的结合使这个县(无锡)比中国任何其他的地方都更为农业现代化。机灌船活跃在天然和人工的河网,灌溉着田地。……这一技术一旦出现,马上为农村所接收,因为一个人操纵20匹马力的马达一天能灌溉整整50亩稻田,而两个男人用桶挑一天才1.0至1.5亩,两个男人用传统的脚踏水车一天也不过2至3亩”。这种机船的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内燃机带动船上的小型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实际上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灌溉,只不过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过渡型的灌溉方式。尽管如此,它还是比传统灌溉工具要先进一些。除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灌溉公司外,无锡还有士绅创办了以电为动力的灌田公司。如无锡开原乡荣鄂生、富安乡乡董汪某、扬名乡乡董陈某等仿照武进电力灌田方法,组织电力灌田公司,承包农田戽水,准备从开原、富安、扬名等乡试办,将来逐渐推广。电力的应用,更加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使灌溉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显然,这与士绅们的推动不无关系。总之,在近代江苏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机械中,灌溉机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灌溉公司在普及推广这种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家一户的小农家庭难以办到的。

二、肥料生产技术

清末,江苏已经有士绅创办了生产和销售化肥的农业肥料公司,这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早的。1906年,苏州绅商张惟一等人认为,“吾吴农业甲于他省,迩年以来日渐凋敝,收成短歉,良由粪壅不足,致地力硗瘠也。各国农政,皆专设肥料厂,收集各种肥料,研究性质、物土之宜,以售农民,诚为善政。吾吴街衙粪秽充斥,行者厌恶,亟宜设法屏除”。于是他们决定集股创办农业肥料有限公司,“先就苏城内外分区筹办,将为农业肥料屯积厂地,以资研究,并禀请商务局准予专卖”。设立这样的公司大有好处,“非第于农务大有深益,而街道洁清,庶几警政可举矣。事虽猥琐,而利用无穷,度亦商民所乐从焉”。为此,他们还专门制定了招股简章,其内容如下:“

一、本公司招股商办,每股洋五元,招足二千股,计共洋一万元。

二、本公司先由商会提议,允许代禀商务局及警察局立案办理。

三、本公司招股,每股分两期缴足,第一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两元;第二期于某月、日起,某月、日止,缴洋三元。每期掣付收条,俟缴足后换给股单息折。

四、后入股者,本公司酌定常年一分起息,息银自每年正月结帐后凭折支付。

五、本公司除分给官利外,每年赢余分作二十股,以五股提作公积,三股作办事人花红,十二股派作各股东余利。

六、本公司如有认百股以上者,即为本公司议董。

七、本公司拟就城外设立总厂一所,以存储肥料,城内按区分设办事所,以资就近督收。

八、本公司自第一期股银缴齐后,再行开会集议详细章程,布发公众。”

股份制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为其顺利开办奠定有利条件。制定完章程后,张惟一请苏州总商会代呈商务局和巡警局立案办理。但巡警局以事关卫生,且该商所拟章程过于简单而生猜忌,希望商会再“悉心体察,妥议章程”。苏商总会一方面当即复函,指出“苏城街道向不清洁,卫生有碍,殊于警务攸关,张绅拟办肥料公司,以尽人厌恶之粪秽为培壅谷木之资料,清洁街道而益农业,一举两得,莫善于此,舆情断无不洽,一切亦无窒碍”,恳请警务局先允许该公司开办;另一方面要求该公司酌拟详细章程。因此,1907年,张惟一等重新拟定了更为详细而完整的开办章程:一界限城内外坑厕各有业主,应由该业主自行清洁。所有人家拉(垃)圾、柴灰、以及路头尿溺、马粪等,概归肥料公司收取。

街道一律责成打扫洁净。一招股粪业各有地段,于段中人家收粪情形极熟,收取肥料办法亦与收粪相似,公司股本应由各粪业承认一半,荐举办事一、二人,以资熟手,一半另行招集。一津贴拉(垃)圾、柴灰等类卖与农家,所值无几,公司创办,势必亏耗,而街道则已一律清洁,旧设之清道局可裁,应以该局额支酌予津贴,俟将来肥料制成,公司获有利益,即行停止。一分区城内分为五区,须就出城河道之远近为断。择地设立总公司于适中之地,设总公司以便统辖。城外按五门分隶,胥门无水城,划归盘、闾两门。一储所储料所于闾、盘、葑、娄、齐五门外各设一处,须沿河旷地二、三亩,围以竹篱,结草屋数椽,雇人看守。一运载每储料所设摊船数只,多寡视事之繁简酌定,参用清道人夫。

每所立一夫头,由该夫头督令各船人夫黎明进城,各就画定区域挑运肥料下船,满载出城,归入储所。街道如有不洁,惟该夫头是问。一给价收料人夫除酌给工食外,每日所收肥料,由储料所办事人过磅,按磅酌给价值,以资鼓励,收料自勤。人家柴灰向本卖钱,由该人夫自给,公司不再发价。一制造外国讲求肥料须以化学制造,公司应聘精于理化之人,指授工人造成各种有用肥料,发卖农家。一实验各储料所旁各购田地若干,俟肥料造成,即辨土性、物性之宜,讲求种植,非特以资实验,且为各乡农倡,俾农业日有起色。一余则公司应给常年利息,以及日后得有余利如何分派,一切未尽事宜,俟公司成立时自行酌核。该章程中的内容确实比之前的章程要详尽得多,涉及到肥料公司的资本、生产、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最终,在苏州总商会的协助下该肥料公司得以顺利创办。该公司是一个生产部门,相当于一个化工厂,而不是单纯做生意的销售公司。肥料公司的创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肥料生产技术在江苏的普及推广。在当时国家的电力、化学与化工基础还很薄弱的条件下,能够开办这样的农业肥料公司,开办人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三、林业技术

因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有诸多好处,所以近代江苏的士绅们纷纷投资于林业,特别是组织了很多林业公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一些先进的造林技术得以借鉴和应用,并且还引种了国外优良树种。士绅们经营的林业公司,有的纯以新法种树为主。如清末海州士绅宋治基等创设了云台树艺公司,招募农民开垦云台山一带的官荒,这样,“地方饥民,藉此工作糊口,不致流离失所”。该公司先后共种植各种树木1400余万株,成效显著。可见植树造林既为士绅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又解决了部分流民的生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1906年,丹徒士绅黄鼎和袁仁茂等集股5万元创办利用树艺公司,购买荒地千亩,用新法遍种桕树。次年,扬州士绅周震筹集资金10万元创办崇实树苗公司,于甘泉、仪征两县买地开荒,种植树木。镇江士绅汪凤瀛纠集股本创办茂达公司,就镇郡城外购置荒地,用新法试种竹木果树,并兼营畜牧业。1908年,翟炳焘等在句容县创办句容浮麓公司,集股1万元,经营近代化的林业和畜牧业。句容县士绅以县属各乡荒地甚多,决定与政府官员合筹资本开设森林公司,用新法种植树木,以兴实业。这类林业公司,有的是士绅集资创办的,有的是士绅与政府合作创办的,主要以植树为主,但大都应用近代化的造林方法,推动了江苏近代林业的发展。有的公司除用新法造林外,还推广近代化的作物种植技术。如江宁府属荒地甚多,历任督抚都饬令各属设局督垦,劝民分别地质,或种禾稼,或种瓜果及一切材木,以开辟利源。于是,省垣绅富决定仿效云台树艺公司,集股在元武湖及钟山等处设立林业公司,用新法试办树艺,兼种禾稼、瓜果。有的林业公司或试验场专门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果树。如民国初年,无锡士绅杨寿楣在太湖边南独山禜头渚创办禝实植果试验场,占地六十余亩,专种水蜜桃、大正桃、美种梨、杏等果树,共有八千余棵。因种植技术先进,“浇灌得宜,颇易长发”。1918年,如东绅商袁镜波在掘港创办复记公司,占地233.80公顷。四周围堤,中心大路旁及河边两岸栽白杨和柳树,公司办事处门口外有2公顷果园,以桃、梨为主。1925年,川沙士绅顾济伯租用三王庙六亩庙产,建立南洋公司,运用近代技术种植桃树。因种植精良,出品推销甚广。这些林业公司对推广近代化的果树栽培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些士绅还很重视引进国外优良树种。江苏的林木引种工作历史较早。早在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的紫金山南坡,营造油桐、棕榈、漆树三园,造林50余万株,这实际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树木引种工作。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日本副使张斯佳从日本带回刺槐种子在南京试种成功。这是近代江苏从国外引进树种的开始。此后,江苏不少士绅便开始引种国外树种。民国初年,张謇从德国购买刺槐种子136余公斤,分发给包括江苏在内的16省,江苏分得种子约在4.5-9.1公斤左右,主要是分给南京义农会于紫金山育苗造林。1916年,林学留学生陈嵘引进刺槐和日本黑松种植于江浦老山林场。30年代初,如东士绅王庭松在掘港创办试验农场,之后在掘港北郊栽培苗木,占地1.33公顷,从掘港北洋桥向北3公里复记公司大道两旁开始种植德国槐和梧桐树。引进优良树种,是近代化的林业技术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江苏士绅对此也非常重视。这对促进江苏林业技术的提高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由于江苏士绅以及他们所创办的林业公司或农场,能够将先进的林业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的实践中,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江苏高等学堂毕业生杨星房纠合同志开办了溧阳吉金树畜公司,“购置丫髻、瓦屋两山麓荒芜田山二万亩,招工开垦已近半载,现在种植松、茶、桑、杉等秧千万余株。据该处土人云,该公司种植之际,适值春雨缠绵,各木植都已欣欣向荣,将来必成南方森林荟萃之区云”。1906年,士绅徐在滋与徐翰淦、李逢广等人,在宜兴湖口乡均山永丰区之分水岭一带,创办了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该公司共占地六万余亩,除种植稻谷、竹、茶、芝麻、山芋及各项杂粮外,还饲养猪、牛、羊。巴拿马赛会举办时,该公司出品的茶叶还获得过金色奖牌。据民国初年统计,仅就种植松树一项而言,成活在十年以上者,已有五十万株,成活在八年以上者,已有七十万株,其他杂树共有二十万余株,堪称造林巨观。又如,清末句容士绅创办的种植、浮麓、暨南和明志等林业公司,各有地数千亩不等,先后种树七八十万株,至民初,四五十万株树均已成林,成效非常显著。再如,金坛士绅冯煦于清末所创办的坛溧树艺公司,及至民国时期已逾十年,资本一万五千元,占地三千余亩,植松树五十余万株,业经成林。其他杂树也很茂密。该公司植树造林的成绩也非常优异。这都要归功于士绅们对近代化林业认识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林业科学思想,从而能够指导他们在植树造林中应用近代化的林业技术。这正体现了近代科技的巨大功效。

四、结语

农业技术管理 篇6

此次发布的“十大技术”是在全面总结我国近年来在农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对各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经广泛遴选确定的。是成熟、先进、适宜大规模和大范围推广的实用技术。“十大技术”涵盖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主要方面,即基于农村生物质资源最为丰富的畜禽粪便、秸秆及能源作物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基于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小风能、微水能等能源开发技术;基于节约能源的农村省柴节煤、耕作制度改革、农业机械节能、农业投入品节约等生产生活节能技术;基于减少和治理农业和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技术。为了便于了解技术,帮助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每项技术都介绍了国际、国内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适宜推广地区、目前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几个部分,可以说做到了权威、准确、规范、通俗。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农村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开发为重点,以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高效利用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已发展到2200万户,年产沼气8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1330万吨标准煤。全国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达750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灶60万台。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9亿户,节能炕2000万铺,加上各类农机、渔业生产节能,农业和农村年节能能力已达到5000多万吨标准煤。在重点区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区,推广农药残留降解技术100多万亩、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800多万亩、配方施肥推广面积2.6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0万吨左右。在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不同经济生态类型区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建成500多个示范村。示范村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雷沃农业装备以技术进步改善农业 篇7

10月29日, 在汇集了国内外顶级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上, 一场“洋”味十足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福田雷沃重工) 农业装备饕餮盛宴, 在展示雷沃农业装备强大实力的同时, 让人嗅到了中国农业装备品牌日渐浓郁的国际化味道。

“内涵增长”驱动“全球化”

1998年切入自走式小麦机, 2002年即实现销量夺魁, 而后连续9年销量全国第一;

2001年进入大中马力拖拉机领域, 2004年便跃居行业首位, 而后连续5年销量行业领先;

2006年, 300台125马力拖拉机批量打入国际市场, 开行业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先河, 而后5年累计出口超过4万台, 雄踞行业出口量首位;

2008年, 265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在雷沃批量下线, 填补国内空白;

从1999年差异化服务到2008年品牌化服务, 引领行业服务模式实现5次跨越升级……

如果说1998年刚刚涉足收割机业务时的雷沃农业装备是一个充满闯劲的初生牛犊的话, 那么历经12载历练, 在农业装备多个业务领域摘得桂冠后, 雷沃农业装备已然成长为一个沉稳有力的壮年。2008年, 雷沃农业装备提出了“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经营策略, 一改往昔给人印象深刻的善抓机遇, 速度制胜的印象, 致力于通过内涵增长, 实现新的跨越。

2003年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以来, 8年时间雷沃产品累计实现出口6万余台, 足迹已遍布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打产品雷沃大中马力拖拉机实现出口4.4万台, 连续5年国内同行业出口第一, 截至前三季度, 雷沃拖拉机产品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2009年,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组织评审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京发布。雷沃的“雷沃”品牌评估价值102.39亿元, 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6位, “雷沃”品牌价值较去年的70.15亿元增长32.24亿元, 增长率为45.6%, 成为近年来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良好的业绩得益于能力的提升。立足“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经营方针, 雷沃农业装备近年来从产品研发、试制试验、制造工艺等多点发力, 全面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品研发环节瞄准西欧北美中高端产品, 围绕动力换挡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收割机等技术热点重点开展科研攻关, 采取与国际同步的虚拟验证等先进手段, 新研发的产品首先在计算机中进行3D模型化的虚拟装配、论证, 然后与实物验证和现场试机相结合, “虚实”相得益彰, 使新开发产品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稳步提升。

近年来, 雷沃农业装备先后成功开发出了6kg/s大喂入量收割机, 150-325马力段动力换挡大马力拖拉机等产品, 并积极进行6kg/s以上喂入量产品的技术探索, 在大喂入量收割机、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领域的产品线跨度和技术储备做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同步。

为更好适应未来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 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雷沃农业装备在已有的海外技术整合中心基础上, 着手筹建新的海外技术研发中心, 面向全球农业装备中高端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和试制试验, 抢占技术制高点, 确保雷沃农业装备产品研发领域与世界同步。在建的雷沃北京技术研究院也将于年底启用, 将从拖拉机动力换挡、CVT产品概念开发、环境适应性、人机工程等多个维度对中高端农业装备产品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 与海外技术研发中心一道为打造雷沃农业装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为把雷沃打造成为国际化知名品牌, 雷沃农业装备始终从内部员工到合作伙伴、从产品设计到最后销售服务价值链等, 力求使每个单位、每个员工和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围绕品牌经营的目标和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目前, 福田雷沃重工旗下拥有雷沃、雷沃谷神、雷沃欧豹, 以及“全心为你”服务品牌等多个品牌。其主导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荣誉称号, 雷沃欧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雷沃谷神收割机、雷沃欧豹拖拉机连续多年保持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雷沃工程机械系列产品成为行业强有力的竞争品牌。

在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 雷沃以70.15亿元的品牌价值列农业装备行业第1位;在工程机械行业位列第3位。品牌的快速成长和品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促进了福田雷沃重工各项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 福田雷沃重工共销售各类产品31万台, 同比增长11%, 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 同比增长33.7%。

福田雷沃重工各项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又对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4月份, 福田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业务两大品牌产品雷沃谷神、雷沃欧豹销量更是呈现“井喷”, 单月产销双双过万台, 创造了行业的历史最高纪录。目前, 雷沃重工各类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达300多万台, 仅雷沃谷神收割机市场保有量就超过30万台, 占到目前中国收割机市场保有量的近一半, 雷沃谷神品牌也成为了中国农业装备收割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而以雷沃挖掘机、旋挖钻机、装载机等为代表的雷沃工程机械更是实现了在金融危机整体行业下滑的逆势增长, 体现了雷沃工程机械业务良好的成长性。

雷沃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评估结果, 充分显示了福田雷沃重工强大的品牌实力, 雷沃在农业装备业务的领军地位及工程机械业务良好的成长性, 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成为行业百年企业是雷沃品牌的使命。

“三步跨栏”成就行业标杆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其实就是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这一转型的进程, 推动着资源配置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持续演进。可见, 如果没有一大批敢于破旧创新的企业, 没有一批时代先锋起带头和推进作用, 就不可能开创出今天这样的局面。改革开放需要这样的企业, 改革开放也造就出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这个时期, 很多日后有名的公司包括联想、万科、海尔、长虹、美的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创立了,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勇敢地承担起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风险, 敏锐地把握住了市场经济无处不在的机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 福田雷沃重工也在这场改革的春风中诞生了。1998年, 雷沃选定以联合收割机为突破口首先进入农业装备产业。当时,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落实、外出打工增加, 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相对性短缺现象,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外在环境。同时, 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 农机跨区作业的兴起, 为收割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转折。在这种情况下, 联合收割机成为了香饽饽, 雷沃在盘点自己的资源条件后, 就决定选定以联合收割机为突破口进入农业装备产业。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产品研发突破的同时, 雷沃还开创了“跟机服务”的新模式。至此, 雷沃完成了决定性的一步跨越, 这一步为后来雷沃收割机连续8年销量第一, 市场占有率高达70%的业绩开了个好头。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 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放开, 中国农机市场巨大的规模吸引了跨国农机巨头们的关注, 在国内两大老牌大中拖企业相继“失守”的背景下, 2001年, 福田雷沃重工在“国难当头”下定决心进入拖拉机领域, 并且直接切入国内企业不敢轻易涉足的50马力以上的大中拖。对于雷沃来说, 进入拖拉机行业是雷沃在农业装备领域走上扩张之路的又一次战略性选择, 当时雷沃考虑到跨国农机巨头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适应和熟悉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同时原有的国内老牌农业装备企业在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方面的弊端恰恰给反应迅速、创新意识、能力强劲的雷沃提供了机会。第二次跨越, 雷沃也收获不小, 拖拉机连续4年销量第一, 年度出口量过万台。

加入WTO后, 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 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增长有效拉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增长。装载机是中国工程机械的标志性产品, 并且国内也形成了完善、成熟的配套体系。2004年, 福田雷沃重工在第二次跨越后又抓住这一时机选择装载机作为突破口切入工程机械领域, 提出“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国内、国外市场并举”的战略思路, 通过“模块化功能创新”,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迅速开发出差异性产品。业绩又一次证明了雷沃的“飞跃”, 装载机投产当年销售3000余台, 创造了世界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奇迹, 两年跻身行业8强;挖掘机的发展速度, 更是创造了行业神话, 二年跻身民族品牌三甲, 局部市场已成为第一品牌;雷沃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仅用了10个月, 2007年雷沃1250吨产品研制成功, 该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吨位履带吊, 标志着雷沃工程机械的科技水平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福田雷沃重工经过10年打拼, 三次跳栏”, 已累计投放市场各类机械装备产品300万台, 成就了数百万个小康家庭, 也服务了数亿人口。2008年, 雷沃品牌价值以70.15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99位, 稳居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第1位, 高出同行业第2位32.46亿元, 位居工程机械行业第三, 品牌价值紧随海尔、青啤、海信之后, 在山东省排名第四。

从雷沃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个趋势, 正是因为雷沃理念创新, 才从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发现趋势性的机会, 从行业的结构缺陷中发现产业机会, 从用户渴望但未被满足的需求中发现市场机会, 福田雷沃重工才选择了中国最具价值的工程机械市场, 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过程里后10年中颇具时代特色的企业。

服务全球农业现代化

2010年的春节, 是举家团聚的日子, 一位越南农妇专程包了热气腾腾的鱼肉馅饺子, 端到了正在水稻田里为她家的收割机提供维修保养服务的4名雷沃海外服务人员面前。国内春节正值越南的旱季收稻期, 雷沃服务人员为保障当地收稻, 主动放弃回国度假的机会, 用真诚的“一站式”服务打动了异域用户, 也赢得了中国农业装备出口产品在越南市场的口碑。

“送饺子”的故事是雷沃农业装备海外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写照。随着海外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和驻点服务、巡回服务、建立合作服务中心等创新服务模式的成熟, 提升海外服务能力成为了雷沃农业装备打造国际化竞争软实力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新开发的渠道还是老渠道要经销新雷沃产品, 雷沃服务管理部门都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服务准入考察。所有的雷沃海外渠道商必须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 熟悉雷沃服务政策、质保服务流程、产品结构原理、维修保养知识, 服务车、配件资源要达到一定数量, 50%以上的服务人员要具有从事机械维修的经验等, 服务已成为雷沃农业装备的海外渠道商准入的重要门槛。

雷沃农业装备的服务, 一直为业界所称道, 自1999年业内首创差异化服务模式以来, 目前已相继走过了规模化、亲情化、信息化、品牌化服务5大阶段。

雷沃农业装备服务部部长邵清波介绍, “在具体服务环节统一采用雷沃农业装备制定的相应标准——‘1.2.3工程’和‘3+6’行动。”

“1.2.3工程”主要侧重提升服务的及时性。即每次服务响应时间1小时;服务到位时间2小时;现场故障处理3小时。“3+6行动”侧重服务的标准化。每次服务到现场后, 首先必须围着保修车辆转三圈, 第一圈看外护罩有无松动、变化;第二圈, 重点完成内部传动链条、皮带张紧度, 液压、水箱、机油的油面及洁净度检查等工作, 确保检查详尽周密, 不遗漏任何细节;第三圈, 查看故障具体位置。每个服务人员服务前须按流程完成整机检查、服务完成后清理现场、故障排除后做整机体检、现场实施产品培训、请用户现场试机、跟踪作业五分钟6项工作。

通过标准化的服务, 在解决产品故障的同时, 还要授用户以“渔”, 让用户完全放心满意。“总之, 服务的目标不单要修好车, 还要让用户受到感动。”雷沃农业装备服务部长邵清波说。

雷沃农业装备对客户推行“3+3”的用户培训模式, 通过基地化培训、大客户实地培训、来厂培训三种方式, 实施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培训, 确保终端用户的技能提升。

下一步雷沃农业装备计划建立“雷沃农机学堂”, 为用户技能提升提供平台;同时实施“管家式”服务, 通过新的模式承担起用户产品的集中保管、检修、保养、调试等工作。

自1998年成立至今, 10余年来, 雷沃重工年均增长率速度保持在50%以上, 在国内市场投放的产品已突破300万台;10余年来, 品牌价值跃为70.15亿元之多, 位居农业装备行业第一, 工程机械第三。

据福田雷沃重工董事长兼总经理王金富介绍, 雷沃通过三次飞跃, 从1998年销售收入千万元到2007年近百亿元, 销量增长近千倍, 从单一业务发展到以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车辆为主导的多业务经营, 从国内市场逐步发展到了全球市场。行业专家分析, 雷沃重工的快速发展不亚于在行业投下了一颗炸弹, 雷沃现象成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路径而快速崛起的民族企业的一个典型缩影。

1998年雷沃农业装备是一个充满闯劲的初生牛犊, 历经12载历练, 已然成长为一个沉稳有力的壮年。

农业技术管理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体系,队伍,科研经费

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技术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但大多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 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 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 培训服务难以到位。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 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 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 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 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 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 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 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 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 受编制的限制, 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 人才出现“断层”, 无法适应农业技术培训的要求。

(3) 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一方面, 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 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 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 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 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4)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 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 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有限;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较多,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较少, 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极少。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 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 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5) 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实际。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 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 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 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 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 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6) 对农民技术培训不扎实。技术培训最少每个村安排3~4天, 而个别培训是走了形式, 安排半天完任务。有些专家、技术骨干讲课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名词术语多、英文字母一大堆, 群众听不懂;有些专家由于时间匆忙, 准备不充分, 讲课千片一律, 和当地实际不密切、指导性不强, 使农民操作起来很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序培训, 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

二、完善和强化技术培训

(1) 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 应根据各地实际, 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 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 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 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 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 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队伍。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 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 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 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 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进人关,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 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 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 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生产 篇9

1 农村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就

1.1.1 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对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 粮食、棉花、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供应丰富, 为我国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2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开发应用了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航天育种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了盐碱地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持续有效控制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另外, 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改革, 编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2009-2011) 》。2005年4月, 国家农业部与科技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5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从2004起开展以“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2004~2008年共培训1580万农业劳动力。2008年底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 至2009年10月底, 培训各类人员80余万人。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推广经费不足

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步履十分艰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目前, 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人员较少, 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较高。受编制限制的影响, 近年来一直没有新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严重影响推广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经费缺乏的影响,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队伍整体技术素质不强, 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生产上所急需的特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方面知识的需要。

1.2.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并且缺乏“科技兴农”积极性、主动性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 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 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兴的农业技术, 大多数的农民采取观望态度, 不愿积极主动学习使用新技术。虽然有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 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 自身没有足够能力去配备相应的农业设备, 这也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农民缺乏“科技兴农”主动性还源于部分农业科技效益不高、收益不明显。

3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基层农业站基础地位的认识, 克服传统的大农业思想, 消除片面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思想, 在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能的前提下, 扎实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发挥基层农业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用。

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通过骨干人员培训、举办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 加强知识更新, 重点学习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知识, 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养多面型人才。

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进行。要加强基层农业站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通过展示, 增强农民群众的感性认识, 提高农民群众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业合作组织、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好的掌握运用农业科技, 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事业, 要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 将农业科技寓于农业文化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 政府必须要积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深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帮助广大农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责任, 切实担负起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重任,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 采用不同的科技文化建设方案,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切实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工作。

4 总结

农业技术管理 篇10

1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创新

1.1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

研究者通常将农业划分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不同形态。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之间产生的。我国的传统农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传统农业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因地制宜,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当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时, 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抵御来自工业社会的强烈冲击, 这种冲击造成了我国将近300a的滞后。中华民国以后是现代农业的开始, 但现代农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算起的。

1.2 我国农业技术的特点

1.2.1 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耕地的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 在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行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要以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前提[1]。

1.2.2 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体系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是对我国传统农业内涵的一种概括, 它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1.2.3 以谷物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

我国的传统农业以谷物种植为主, 并将种植与畜牧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1.2.4 因地制宜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 采取适应当地农业模式的方法进行种植, 从而得到最大的产量。

1.3 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1.3.1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网络系统, 这个网络系统是由某些农业组织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联合建立而成的。这些机构之间是互相促进、联系的关系, 它们一起在为农业技术的创新工作做出努力。

1.3.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农业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受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如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

2 如何完成从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2.1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

在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时, 要区分不同地区的民族特征和地理环境, 我国的传统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农业技术包含了该民族对当地社会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高度理解, 因此在进行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时, 应该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一次良好的传承。我国的独特国情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

传统农业的存在意义不容忽视, 因此,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提升是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根本。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 想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生产必须使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成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数值, 而不能继续停留在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层次上。

2.3 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

1964年, 舒尔茨提出了传统农业改造理论。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十分悠久, 从客观角度来看, 农业领域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来改善。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 就是要以农业技术的创新为核心, 通过改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贸易关系, 逐步建立农业与非农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根据我国的农业技术现状和农村的经济情况, 建立一种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 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转变。

我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内涵。要完成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 对传统农业技术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部分进行改造, 通过这种小幅度的技术创新, 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 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业呈现出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我国必须进行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转变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水资源;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65-1

1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用水量在日渐地增长,每项用水指标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上世纪末期,我国的人均用水量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用水量下降幅度令人并不满意。据资料统计,根据当前的需要以及对地下水不进行超采,我国的缺水总量大致是300-400亿m3,在通常年份,全国的农田受旱面积是600-2000万hm2。针对于我国总体而言,由于缺水导致的经济损失相比于洪涝灾害要大。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

2 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缺乏以及用水浪费现象同时存在

在用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各个地区仍然广泛地存在用水浪费的现象,这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发达国家美国相比,我国的用水量与之不相上下,然而我国的GDP只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农村居民依然采用大水灌溉田地的方式,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大概是0.7-0.8,然而我国的仅是0.43。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并不高,企业中的生产设备又得不到及时地更新,加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同时,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的比例很小,其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大部分区域的工业产品的用水率要远远地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率。

2.2 用水效率不高,存在较高的节水潜力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总灌溉面积中有1/10是喷微灌面积。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实行上加大了力度,可是其占据的比重依然很小,这使得我国成为在现代灌溉技术方面运用程度最低的国家,喷微灌面积只是80万公顷。仅占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5%。

2.3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在工业、农业上的用水量日趋加大,导致当前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呈现出激化趋势。这将有以下几种情况:供求总量更为不均衡;需求的用水速度要远远大于提供的用水速度,造成供水情况更加的恶化。随着用水量的增长,这会严重地威胁农业灌溉用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变得更为尖锐。

3 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3.1 完善传统地面灌溉技术

传统地面灌溉技术由于存在较长的灌水时间、需要大量的用水以及灌溉地面不均匀等一些不良情况,这就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一直都在加大研究并完善传统灌溉方式,同时设置出很多新的方法,在当中,激光控制平地畦田灌以及间歇灌是两种具有较大影响,并且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的方法。

3.2 推行喷灌、微灌技术

相比于传统地面灌溉而言,喷灌、微灌技术一方面能够在此基础上节水30-50%;另一方面还能够节省20-90%的劳动力。不仅降低了用水量,而且打破了传统地面灌溉技术。可以将带有肥料的水逐步地输入农作物根层的土壤里,让土壤里的热、肥以及水等维持良好的协调关系,实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3.3 田间节水技术

这种技术一般有以下两种:①全面灌溉;②局部灌溉。前者通常对整个農田根系活动层的土壤进行全面的灌溉;后者仅对农作物周边的土壤进行湿润,作物行间的土壤依然维持干燥的状态。田间灌水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3.3.1 节水型地面灌溉 在我国,地面灌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灌溉总面积中达到98%的比重,具有相对高的节水潜力。常见的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①水平畦田灌;②小畦灌;③细流沟灌;④波涌灌;⑤膜上灌。

3.3.2 喷灌技术 在目前世界上的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喷灌技术是最先进的。这些年来,我国正普遍地推行此种技术。现有喷灌面积130多万hm2。相比于地面灌溉而言,喷灌技术能够节约30-50%的用水。这种技术有如下几种优点: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用水率、均匀地灌溉田地以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

3.3.3 微灌技术 此种技术相比于喷灌技术而言,其更加的节约用水。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发展,在总灌溉面积当中,灌溉面积达到0.25%。微灌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及灌水器,把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直接地运输到农作物周围的土壤里。因为是局部湿润,灌溉的面积不大,有较低的蒸发损失,因此较喷灌更为省水。按照灌水过程中水流的不同出流方式,可将其分为:①涌泉灌;②滴灌;③微喷灌。

3.4 发展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

在田地灌溉水量损失中,输水配水渠道的渗漏是主要的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没有衬砌的渠道输水损失高达40-50%,因此,渠道防渗的开展在农田灌溉节水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加大了对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的发展力度,旨在加强灌溉输水的利用率。

3.5 充分利用咸水、废水灌溉农田

当前使用的方式可以在时空上对灌溉后的土壤基质以及溶液成分进行预报,按照此预报确定土壤的情况,同时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根据土壤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为了防止土壤严重积盐,耕作方式一般使用轮作制,易言之,耐盐和不耐盐作物轮作以及淡水、废水和咸水轮灌。

参考文献

[1] 朱玉.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08).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与农业产业化 篇12

1 我国农业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将产品生产的前、中、后都联系结合起来, 形成计划、生产和销售合为一体的模式。然而, 我国的计划经济使得这一模式的三部分分裂开来, 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背道而驰, 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生产农产品之前, 需要提供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农业生产的过程被分割之后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农业资料, 使相关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譬如,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还没有实现播种机、收割机之类的机械操作, 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呈现多元化, 农产品也不例外, 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的发展, 满足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 也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产品生产完之后, 农民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然后才会考虑农产品的销售经营, 这样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区域化、规模化, 更不用说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所以, 要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上。

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

文章开头已经提及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农产品协会, 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与外界的农产品需求者联系洽谈, 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遍全国, 甚至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也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往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类、范围都很局限, 通常只是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像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棉花之类的, 农业生产结构亟需调整。想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需要发挥农产品协会的主体地位, 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完整的农业资料, 包括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前后的服务、农业科学技术等等。现在在国外, 很多农产品发达的国家都成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协会。譬如, 荷兰的花卉生产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它就成立了花卉协会;泰国盛产优质大米, 成立了大米协会;日本和韩国等小岛国也成立了蔬菜协会、生猪协会等, 每个协会都为自己相应的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规模、价格信息, 联系商家、与商家商定产品价格, 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所以, 在这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协会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 使我国的农产品能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企业, 自从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主要是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政府亦或者是农民自身。最开始时服务对象是农民, 后来逐渐转为农业企业, 这要求服务体系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企业, 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大力推广农产品, 同时加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如果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大大提高, 生产效益会明显更好, 所以农业企业要格外关注生产技术的应用。尽管是由农民生产农产品, 但农民的知识水平都不太高, 不太懂得技术, 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就很难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 政府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推广农业技术, 帮助农业企业普及技术,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

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自从迈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就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主要内容, 旨在重点改进和提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 保证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而且就历年情况来说,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数量一直都满足着全国人民的需求, 除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洪涝等之外。所以, 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安全。众所周知, 现在市场上时常会出现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层出不穷的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群体的格外关注, 大家都不想买到质量差或无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并不大, 反而更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也要转变发展方向,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也是科技运用的主体,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来决定的, 可以说一个国家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往为了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会向农民示范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根据示范学习运用技术的农民很少, 大多数都只是看看而已, 很少去真正实行。所以根据以往的情况, 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必要的, 让农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然后按照培训后所得的实践操作技术来展开农业生产, 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农民增加收入, 保障农民不再成为低收入群体。农民具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 将必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这个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缩小城乡差距, 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为农村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社会性服务,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农村, 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 以上所提及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可以作为参考意见, 便于借鉴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绮云, 郑业鲁, 韩威威.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技, 2011, 8.

[2]林伟君, 骆浩文, 孙明华等.新形势下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技, 2005, 6.

上一篇:家庭用户下一篇:行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