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2024-09-12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共12篇)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农业企业都在产权明晰与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而这些经济行为均涉及到财务关系, 可见财务管理在农业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处在核心的位置上, 而财务管理风险也始终贯穿于农业企业的诸多财务环节当中, 特别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的农业企业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挑战。 所以, 加强财务管理对农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显得极为重要。

1 强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迫切性

所谓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主要是指以农业企业为主体而开展一系列财务活动和所产生的各类经济关系。 主要包含了筹资、投资以及资金分配等活动。 同时, 农业企业还需要运用资金和收入成本等各类价值指标以处理价值运动之中的经济关系。 一旦农业企业缺少严格规范的管理以及自我约束体系, 就会导致本企业出现失控, 进而造成各种生产经营上的危机, 所以说强化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刻不容缓。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之所需。 强化内部管理可以说是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 而农业企业管理又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 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就一定要强化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性活动, 其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进行资金运作的过程。 也就是运用资金和成本收入等各类价值指标, 通过价值的形式来综合地反映出农业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 所以, 唯有强化财务管理和实现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才能确保农业企业在运营中获得更高的效益, 进而为农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要求。 如今, 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 唯有持续强化财务管理, 才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竞争形势并提升经济效益。在如今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状况下,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 必须切实规范资金的运作, 有效强化成本管理。资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企业得以维系生存之根本。 要想做到更加规范、更为合理地运用资金, 不但要有更加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 而且还应当有极为严格的内部约束体系, 从而强化日常流动资金的管理工作, 切实防止资金出现分散倾向。 要积极调整资金的占有结构, 持续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步伐, 真正做到有缓有急, 促进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在具体工作之中, 农业企业要实现短期债务和近期收益之间的相互适应, 长期负债和长期收益之间的相互适应, 从而让我国农业企业能够有足够多的资金以保障债务的清偿, 并且切实减少农业企业在财务上所面临的风险, 提升其市场竞争实力。

2 推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 形成合理的财务管理新观念

财务管理可以说是确保要素资金得到正常运转的重要方式, 农业企业只有做到财务管理和技术、生产、采购以及质量管理之间的彼此协调, 才能真正解决好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才能更加稳妥地解决怎样平衡开发投资、近期利润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问题。高质量的财务管理理应着眼于农业企业的长远运营以及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从而为各部门开展经营活动提供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而不是简单以财务管理为工作中心。 笔者觉得, 如果不将财务管理具体落实到企业一线生产、研发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 不以具体环节的生产经营目标为要求, 必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 健全完善农业企业财务内控机制

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内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内为更加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而制订出来的各种彼此联系、互为制约与监督的一种制度、措施或者方法之总称。 健全完善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能够让本企业更加规范地进行生产与销售, 并且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 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确保各类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降低企业资产上的损失风险。具体来说, 农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要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工作机制, 并且致力于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率。抓好资金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因为资金之使用、周转直接牵涉到该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大事。 提升资金使用率, 一定要确保的资金与应用能够得到很好的配合, 同时应当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出资金收回以及支付等时间, 当然还应合理地实施资金的分配, 让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能够进行合理的配合。 二是健全完善财产物资管理控制工作机制, 做到合理地区分出各家企业的成本。要在各类的物资采购、领取、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形成完善而规范的操作办法, 堵塞各种漏洞, 进而维护农业企业财产的安全。 企业财产管理和记录一定要相互分离, 从而进行内部牵制, 并且定期地检查与盘点本企业财产。 农业企业经营成本一般都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 对于企业和被投资单位间在员工工资、资产占用等方面的成本, 应当妥善区分或者进行分摊, 让收入和成本能够做到合理配比。 三是强化存货与应收账款管理。 要推进农业企业各种存货的管理, 合理处置已经减值毁损的各类库存物资, 依据农产品之特性, 采用科学方法以保障存货资金具有最为理想的结构。要落实农业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方式, 对于赊销施行合理的控制, 并且定期来核对相应的应收账款, 落实更加健全的收款机制。 对于死账和呆账, 应当在获得准确证据之后施行合理的财务处理。

(三) 切实改进农业企业的财务结构

为提升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率, 让资金应用形成最为理想的成效, 让资金来源与应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合, 从而做到切实而合理地实施资金的分配, 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之间的占用尽可能地做到均衡合理。 要强化对财产的控制, 健全完善财产物资管理的内控机制。要强化对存货以及应收账款所进行的管理, 有效改进原有的资本结构。 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普遍较弱的农业企业来说, 必须在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间明确合理的比例, 从而让负债能够始终保持在较为恰当的水平之上而不会超出自身所能承受之能力。农业企业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就是所有资金的息税前利润应当等于负债所要承担的利息。在此临界点以前, 一旦提升负债, 就能够让股东们得到更加多的财务杠杆上的利益。 在超越了这一临界点之后, 如果提升了负债比率, 就会变成财务危机之前兆。 因为目前所预期的现金流量往往难以和债务到期之后的现金流量保持完全一致, 所以就需要企业在许可现金流量波动的基础上明确负债到期结构所应当予以保持的安全边际。农业企业要对长期和短期负债盈利能力及其风险加以权衡, 从而明确风险最小化和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所应当承担的长期与短期负债比。要切实优化农业企业的资产结构, 明确既能保持农业企业正常经营, 又不提高风险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增加流动资金率。

(四) 有效防范农业企业经营风险

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农业经营成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要科学辩证地分析判断风险有可能带来超过预期的那部分收益以及一旦超过预期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含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比如, 一旦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之后, 农业企业一定要依靠社会网络、敏捷的市场信息来应对市场所出现的各种波动, 有效化解各类市场风险。 在进行农业成果推广之时, 要安排专业人士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各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求控制技术风险。 鉴于农业自然风险主要来自于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因此, 在农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 应当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实施系统化分析, 从而应用各种综合预防举措以防范风险的产生, 并且形成较为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五) 形成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激励与委任机制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要持续更新自己的观念, 农业企业管理者也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在维护农业企业运转中的突出作用。 要实事求是地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家族经营方式, 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财务管理人才招聘吸纳机制, 从而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人才竞争之中占得有利位置, 从而吸引与稳定住高素质财务专业人员。 财务管理人员则应当忠于职守, 坚持财务管理的各项原则。对于在工作中玩忽职守不适应于继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 企业应当快速加以撤免。 在一些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中, 还可探索实施财务经理委任制, 从而进一步激发财务工作人员的激情和活力。

(六) 注重农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农业企业在实施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之中, 要逐步健全完善计价制度, 从而强化对财务工作的控制。 一是要明确固定资产的标准, 并且编制相应的固定资产名录。 要更加严格地依据国家所确定的固定资产标准, 对应当划分为固定资产管理还是作为低价易耗品加以管理, 要依据本企业自身情况加以决定。 这就需要依据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 更加严格地编制出企业固定资产的目录, 对于没有列入到目录之中的则不应视为固定资产加以管理。 二是要确定计价办法。 对于农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 应当依据其所取得固定资产来源之差异, 划分成购入、自行建设、投资者投入以及融资进入等, 并以原来的固定资产为基础, 分为改建、盘赢等各类不同情况加以管理。三是要形成各种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办法。农业企业要依据财务制度之规定, 更加合理地确定如何进行折旧分类, 并且依据本企业的技术进步情况、自身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特点等进行折旧。在国家所规定的折旧区间之中来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各自折旧年限。 在制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过程中, 一般是应用平均年限法以及工作量法等方法, 依据相关规定来实施折旧。 四是要健全农业企业固定资产财务内控机制。 主要包含了农业企业固定资产实物保存、出租以及产畜淘汰等各项具体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明确农业各部门以及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完善, 我国农业企业必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所以, 健全完善农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显得极为重要。 农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当划分而且确定相关方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利, 明确财务管理中的集权以及分权关系, 并且依据不同的管理要求以及运行状况, 真正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机制。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也导致农业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就此分析了强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迫切性, 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洪玉琛.关于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5 (6) .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则

1.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小企业会计准则》,特制定本财务管理制度。

2.公司各部门、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必须认真执行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

财务机构设置及人员分工

1.公司设立财务部作为财务会计机构,财务部的职责: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包括:财会人员的管理、指导检查各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协助公司领导筹集资金、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当好领导的参谋。

2.财务部设财务经理一名负责全面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配备,财务宏观控制,按时向总经理汇报财务状况,向总经理提供合理建议等工作;设会计一名负责报表编制、总账管理、凭证审核、税务申报及相关监管工作;负责收入、成本的核算工作,负责公司往来明细账管理,编制相关凭证账簿,负责固定资产、存货管理,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设出纳一名,负责现金银行存款管理,日常收支台账管理。

第三章

流动资产的管理

1.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2.现金管理

①现金出纳会计要认真执行《现金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现金的管理规定。要严格控制费用报销和个人借款,个人借款、对外付款等要实行总经理一支笔签字批准制度,要有经办人员签字和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注明用途。总经理外出或因生产经营急需等特殊情况下经总经理授权的人员也可签批,但是总经理归来后补办有关手续。

②出纳员不得兼管有关债权、债务、收入、费用的帐务登记工作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收付款凭证的内容必须完整、合法;报销凭证必须是国家印制的发票及单据,不得使用白条或其他不规范的凭证报销各项费用,凭证经审核后方可逐笔登记现金日记帐。

日记帐要逐日结出余额,并与库存现金相核对,月末与总帐相核对。出现长、短款且又无法查明原因的,长款归公,短款由责任人赔偿。

③企业可根据业务大小核定合理的库存现金限额(三天零用量),当日收取的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不得留存超限额的过夜现金,以确保财产的安全。

④企业职工报销费用时,出纳人员要及时扣除各种借款,不允许职工长期占用企业资金,各种借款条月底必须入帐,不允许出现跨月白条顶库现象。

⑤现金出纳是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企业应将营业收入,职工罚款等款项及时交付财务部门,以便及时处理帐务。

⑥现金出纳要做好日常收支台账,按要求定时向领导汇报现金结余及使用情况。

3.银行存款管理

①银行出纳要认真执行《银行结算办法的暂行规定》,银行支票等结算凭证和印鉴要由两人分开保管。

②银行出纳要严格银行存款支出控制,银行付款必须经总经理批准,手续齐备,不准携带空白支票外出,确须携带空白支票外出者,须经领导批准,办理领用登记手续,要建立支票领用登记簿,空白支票必须填写日期并在预计最高金额位画人民币符号,因使用支票不当造成企业损失时,应由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携带空白支票办理结算后,要当天将存根和有关凭证带回,并到财务部门及时结算,不准将空白支票留存其他单位。凡前帐未清者,不准再领用支票。

③银行存款日记帐逐笔逐日登记,每日结出余额,定期与银行对帐单相核对,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调整未达帐项,出现长期未达帐项时要查明原因,上报领导。

4.应收帐款及预付帐款的管理

①企业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户别设置应收帐款明细分类帐,即按债务人的具体名称设置登记明细分类帐,不准笼统的以地名代替。应收帐款的发生和确定必须有索取价款的凭据(包括合同、收到条、欠款条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保证书等),不得单方入帐。

②各项债权,债务要定期进行清理核对,每年最少进行一次发函或派员核对,每季末要编制帐龄分析表,并上报有关领导。对发生的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等应收款项,按照谁经办谁回收的原则,损失者或已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实无法收回的坏帐损失,由当事人按责任赔偿相应损失后及时处理账务。

③ 收回的帐款要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如发现货款已被私自挪用不交者,交司法部门处理。

④企业要严格控制内部职工的业务借款和生活借款,健全借款审批制度,职工调离时财务部门应当与其他部门搞好各种债权债务的清算工作。

⑤支付预付帐款必须有合同、协议书等书面文件,根据合同需预付帐款时,须经办人签章,经领导批准后方可付款,并同时向财务部门提拱有关合同协议书等有关材料。

5.存货的管理

①存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

②存货的计价、按实际成本计价。

库存商品的购入价格包括买价,装卸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损耗,入库前的挑选费,市外运输费,保险费以及缴纳的税等。

库存商品出库以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库材料的成本。③库存商品的购入

库存商品购入必须持有供应部门的购物申请单,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到财务部门借款。严禁无计划采购,超定额库存。

④供应部门按购物申请单所购库存商品送达企业后,须持总经理签批的采购单、购货发票,购销合同(协议)合格证等到质检部门(化验)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签发一式两联检验报告单随发票到仓库部门办理入库手续。

⑤仓库部门在将库存商品验收入库前,应详细核对发票所载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与实际是否相符,同时对照检验(化验)部门出具检验报告,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验收入库,填制库存商品验收入库单,并对无铭牌的配件用口取纸载明名称、规格、型号。

⑥ 库存商品验收入库单一式三联,一联留存做为仓库部门记帐凭证,一联随发票及采购单等经总经理审批后到财务部门处理帐务,一联为供货方证明。

⑦对于货已到而发票未到的库存商品,仓库部门可以根据检验单据办理临时入库,做好入库库存商品台帐登记工作,填制一式三联估价入库单,仓库留存一联据以入帐,一联送交财务处理帐务,月初用红字入库单冲回估价入库,待发票到达时填制正式入库单。

⑧库存商品出库管理

库存商品出库应由领取填入计划单经相关领导批准后,去仓库管理员处领取,有仓库管理员,开出库单,送交财务做账。

⑨各部门领用的低值易耗品,一律采用一次摊销法计入成本费用。

对于能多次周转使用或长期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如办公用品(桌、椅、档案橱等)各种工具等,必须在领用时由总经理签批,行政部总务科按部门(人员)进行登记,设备管理员及仓库同时进行登记并建立在用低值易耗品登记簿,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丢失谁赔偿。

⑩ 仓库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财务人员进行监盘。

第四章

固定资产的管理

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单位价值超过1000元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必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做为固定资产。

2.企业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安全使用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定期盘点制度和折旧计提制度。

公司财务要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帐,并制定固定资产目录。3.固定资产的计价

①外购的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就可直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发票价格和运输费用价格为固定资产记帐价格,对于外购需安装、调试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外购价格加运输费、安装调试费等合理有关的费用为计帐价格。

②需外单位承建的基建工作或设备的安装调试工程时,承建单位要搞好预算工作和合同的签订工作,基建合同和预决算书要送财务部门留存一份。

购置机器设备时要搞好市场调查,搞好设备的技术分析和经济性分析。③对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未办理决算的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等,要根据预算书或合同估价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工程决算后,再调整原估价和已提折旧。对于现已使用而没有档案资料的固定资产(没有建帐)可以采取重置价进行入帐。

4.折旧方法。我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分类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为20年,机械、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车辆折旧年限为5年,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等为5年。

5.本公司固定资产残值率5%。

6.全部固定资产必须每年盘点一次,由财务部牵头其他相关科室参与,具体盘点时间由财务部根据年终决算的要求决定。

第五章

生物资产管理

生物资产,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

生物资产应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将收获为农产品或为出售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如玉米和小麦等庄稼、用材林、存栏待售的牲畜、养殖的鱼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外的生物资产,如产畜、役畜、经济林木等。生产性生物资产应进一步划分为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那些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收获产品或连续提供劳务(服务)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详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

第六章

负债管理

1.企业的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以及预提费用等。

2.企业购进货物应付未付的款项,业务经办人员应及时将发票等有关单据送交财务部门,以便及时处理帐务,正确体现企业负债,正确核算材料物资等的计价和产品成本。

第七章

成本费用的核算管理

成本与费用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计提。要正确划分和核算各项成本费用,严格按规定的核算内容和要求使用跨期摊销帐户(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

企业制定合理完善的定额费用和报销制度,本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都要按规定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并进入当期损益。

有关费用报销程序和标准的制度由财务部另行制定。

第八章

收入、利润和税金的管理

1.企业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志是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2.收入应分类核算,根据要求编制毛利率分析,以便领导决策。3.利润总额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税金及附加

4.企业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第九章

财务报表、会计科目和发票的管理

1.根据会计工作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本公司结帐时间为每月最后一天下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及有关附注报表应于次月8号前上报公司总经理及有关部门,节假日顺延。

2.公司所有购进货物,原则都须取得发票。

3.销货发票(含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货通知单)要有专人到税务机关领取。开票、制单、保管、登记实行专人负责制。财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票据的登记制度,严禁向非购货单位开具发票。

第十章

会计档案管理 1.本企业要搞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应于次月中旬将有关会计凭证等会计档案装订成册,做好封面整理入档。

2.企业财务部门建立会计档案目录,严格档案调阅手续。

3.企业财务人员、保管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办理会计档案移交手续,造具移交清单,分清前后责任,确保会计档案的连续完整。

4.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会计凭证类15年;总帐15年、明细帐15年、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25年、辅助帐簿15年、固定资产卡片(清理报废后)5年;月、季度财务报告3年,年度财务报告(决算)永久;会计移交清册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永久。

第十一章

罚则

相关人员如违反相关条款,应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

第十二章

附则

1.本管理制度自总经理批准公布之日起执行,不完善之处另行文补充规定,凡与本制度规定不一致的以本管理制度为准。

2.本管理制度由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3

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及农牧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连续四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是什么支持着中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新希望又好又快地发展运行?

布局农牧帝国的杀手锏

20世纪80年代刘永好以饲料业起家,成立于1982年的新希望集团前身是南方希望集团,是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创建的大型民营企业——“希望集团”的四个分支之一。在南方希望资产的基础上,刘永好先生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尽管新希望在中国农业领域已处于第一集团军,然而与房地产、钢铁、互联网等吸金行业相比,农业显然是一个投资长、回报慢的行业。因投资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获利颇丰的刘永好坦承,2004年前后,甚至有人向他建议,干脆把农业卖掉算了。

最终,刘永好和他的智囊团队达成一致认为,中国的农业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的大曲线。这一判断来自于刘永好的观察:伴随城市化进程,农产品的生产者正越来越多地变成消费者,这必然造成小规模养殖在萎缩,而市场需求却在增加。他决定撬动资本的力量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利用新希望多元化布局积累的资本重新打造一个新农业。

2011年1月26日,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财务公司)经银监会审批后正式成立,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5家民营企业财务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为农牧业服务为主导的财务公司。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成了名符其实的“金融家”,财务公司成为刘永好布局农牧帝国的杀手锏。

新希望集团财务公司总裁荣国跃告诉记者,格局清晰、产融结合是集团总裁刘永好先生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进行的规划,如今在新希望农牧(000876.SZ)整体上市、新希望化工借壳ST宝硕(600155.SH)上市之后,新希望四大板块中金融与投资的整合越发凸现,而财务公司的成立,直接获得金融营业许可证则被刘永好认为是继入股民生银行等金融投资后又一次深度进入金融领域。

据介绍,新希望集团旗下有400多家企业,可能一半要去传统银行办理存款、一半要去办理贷款。财务公司成立可以为新希望集团每年近1000亿的销售收入办理结算,而且可以更合理、统一地统筹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新希望业务的发展,未来在新希望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成员企业达到10家的区域都可以设立新希望财务公司分支机构。同时,新希望财务公司也确定了“一个系统、三个平台”,即一个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搭建集团资金结算平台、集团资金运营平台、集团金融管控平台的管理体系。荣国跃表示,新希望财务公司未来将更好地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不光是把新希望企业成员的资金管好、用好,更要为推动“三农”产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

产融结合的运作之道

盘点中国的农牧业企业,新希望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中国向来不缺乏单一产业链条上的巨头,如肉制品加工环节的双汇、雨润,把持国内鸡肉加工处理的山东六合集团。但最终,新希望2005年并购全国最大的鸡饲养、屠宰、加工巨头六合集团,几乎擒获整条禽类生产链;通过控股华北地区最大的生猪饲养和加工企业千喜鹤,新希望还一举进入猪肉这一中国需求最大的肉制品行业。

新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一路补足短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锻造了养猪、家禽、奶业三大产业链。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期实现五年规划目标,销售收入突破560亿元,跨过世界级农牧企业的初级门槛。

这一系列的大跨步发展都需要新希望财务公司作为“资金池”,发挥金融功能为其保驾护航。而资金池只是新希望财务公司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还需要为新希望解决更多资金管理上的难题: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新希望的集团资金管理现状主要是成员企业众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合作的商业银行较多、银行账户较多;资金存贷两高现象仍较严重;资金不平稳现象严重;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对于新希望而言,这些难题之所以能顺利解决很大程度上在于着力打造了企业资金管理平台。据该平台服务商厦门融通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介绍,这一资金管理平台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业务、账务分离的设计思想,是一个为财务公司开展金融业务提供服务的信息支撑平台。同时,为了兼顾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为集团管理提供服务的需要,该平台还具有为集团提供资金监控、集团分级次资金池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等综合性管理职能。

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的企业资金管理平台由网银系统、银企网关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组成。其中核心业务系统是财务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平台,也是各周边系统的核心组成。账户管理模式采用分收、统支的方式,各成员单位保留银行收入账户。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银行,为各成员单位开立内部账户,当业务收入的资金进入银行收入账户后,自动通过资金归集的方式转存入财务公司内部账户,实现集团内的资金集中。成员单位需要对外支付时,通过网银提交申请,由财务公司通过在各银行开立的财务公司头寸账户统一代理进行支付。

除此之外,新希望财务公司还基于整体的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金融、结算、贷款、票据等业务以及资金预算编制及审批、资金总量及分布统计、资金内部调配等管理职能,为各级经营管理层提供实时资金信息,做到资金实时过程在线控制;同时为集团、事业部、三级公司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有效运用资金,提高集团资金收益水平。

借力企业资金管理平台,新希望坚实地走出了产融结合的第一步。

资金管理,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资金管理软环境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国内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内资金管理发展较快的企业集团,已开始注重资金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积极开展资金的投资理财业务,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管理。谋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中国集团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带来更为复杂的集团资金管理。未来,如何保证新希望集团境外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将成为未来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新希望财务公司“司库型”的资金管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随着未来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融资和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多,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涵也将不断扩展。如何进一步保证和促进新希望集团稳定且低成本地获得长期战略发展所需多渠道、多品种的市场资金,如何满足集团、事业部、三级公司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本、控制风险、创造价值,仍是新希望财务公司未来努力的方向。

刘永好这样形容新希望财务公司的使命:“不管金融的蓝图如何美好,财务公司最终还是要回到为新希望的农牧主业服务上来。”新希望财务公司的目标是建立适应世界级农牧企业的集团资金管理和运行模式,其任务不仅是加强集团资金风险管控,注重资金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更要为大农牧全产业链服务。

浅析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篇4

1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管理中部门及人员配置存在漏洞

在一些农业企业当中, 财务部门的设置, 人员的配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为了减少农业企业的用工成本, 一些农业企业往往会出现部门虚设, 一人多岗的状况, 造成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形式上完善, 实质上空虚的状态。一些企业虽有制度规定, 烦事失去严格的内部管理, 往往形同虚设, 失去了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是一些农业企业的另一个问题。在一些农业企业从事财务管理者, 往往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 学历等方面也往往比较低下落后。财务关系到一个企业的资金这一敏感问题, 农业企业的地缘性和亲缘性决定了在一些小型农业企业里, 很难留住真正的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人员不外是企业主的自家人, 从专业的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1]。

1.2 财务管理中管理内容单一

一些较为大型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是完备的, 但是在一些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较为单一, 其财务管理很大程度是在记录本企业的收支状况以及现金流, 很少涉及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财务管理当中的负债与融资, 利润分配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 在这些问题的上处于这些企业处于空起步阶段。财务管理当中问题诸如流动资金短缺, 利益分配随意性强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很多的农业企业处于一个固定资产较多的状态, 流动资金环节较为薄弱, 一旦某些意外发生 (农业灾害等) , 容易造成现金短缺, 资金链跟不上的状况。利益分配的随意性可导致企业分配利益不均, 伤害除利益核心团体之外的相关方面的利益, 损伤其积极性, 阻碍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财务报表失真问题, 监督机制不严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 在企业的发展中承担着维护企业财经纪律, 以及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职责。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经营者重大经济决策的辅助数据, 更是企业在吸引外界资金或者无形资产一项重要的参考数据, 也是债权人评估企业能否按期还债的重要数据。而一些农业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擅自操纵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状况不符, 损益不实的状况。

2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应采取的对策

2.1 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

农业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财会部门, 排除亲缘以及地缘的影响, 以工作能力为标准任命会计部门度责任, 依照岗位要求找平所需人员, 明确岗位人员的职责权利和权限, 确定财务人员的责权关系, 加强内部控制, 实行岗位轮岗并严格执行。

2.2 建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加强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

要打破农业企业当中关于财务管理只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论调,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还包括其他方面内容。企业应进一步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内涵的理解, 财务管理部门除了每年安排财务管理从业者接受定期的继续学习之外, 还可以将财务部门优秀员工送去进一步深造, 更深入学习财务管理知识。

2.3 加强外在监督, 规范审计制度[3]

会计报表的失真是农业企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报表失真对于企业经营者, 投资者和债权人都有重大影响。除了如上所说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外, 还要加强外在的会计监督, 实行规范的审计程序。除了依法实行报表的审计工作之外, 还应该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最好, 企业内部要建立起一个检举举报奖励机制, 对于检举举报会计报表内容失真者, 在经查属实之后, 对举报者要给予资金奖励。

参考文献

[1]李觉.关于加强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 2009, 8.

[2]刘兴瑜.浅谈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 2008 (5) .

农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篇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目的:确保员工生命健康、公司财产安全。

二、范围:适用于总公司的各下属单位。

三、职责:

1.总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检查、督促。

2.各公司、厂、场负责此制度的执行、落实,具体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

3.各公司、厂、场主要领导为该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

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各单位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必须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2.根据各车间、班组、岗位的不同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职责清楚,奖罚分明,每两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分析安全工作,研究防范事故措施。每季度初向总公司安全生产部书面汇报上季度工作情况。

3.抓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新收员工必须经岗位安全操作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4.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兼职安全监管员,人员名单

要上报总公司安全生产部备案。安全监管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安全监管人员应经常性检查、督促本单位的安全工作。

5.安全生产工作应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车间主任对本车间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班组长负责本班组的安全防范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记录并及时上报。员工必须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

6.保持用电、机械、沼气、发电等设备、设施及环境清洁、整齐,设备、设施管理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不定期的自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并上报。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对本设备、设施的安全、保卫工作,严禁非管理人员操作设备、设施或进入“禁区”。

7.严禁员工或外人擅自操作电器、电线、沼气设备及管道等。8.安全监管员应保证各安全防盗设施完好、功能有效,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作好记录,并向上级汇报。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辨析 篇6

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会计改革正在进行中,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具有实际目的与意义。对于是否建立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目前,会计理论界正在探讨之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制定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专业化核算,还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也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界也进行了界定,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为该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首先从所规范的具体目标、适用范围、可操作性的强弱以及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四个方面,可以系统地分析并研究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笔者认为,虽然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包含了許多会计准则的内容,但二者仍是有区别的,会计准则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要高于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可操作性较差,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会计制度的稳定性较差,可操作性较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其次,我们对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原因,即我国多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与会计制度相关的制度缺乏灵活性,由此而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所以,制定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研究。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辨证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与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也有其变迁的理论动因与现实动因。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回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以及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萌芽阶段的农业会计制度”是与一般会计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并未形成独立的内容体系,也未出现“农业会计制度”的专门术语;“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虽然没有制定颁布专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但由于此时全国已经建立许多国有农场,而且此时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很快,所以在这一时期,财政部于1950年制定、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61年11月又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示范会计制度》,1962年2月党中央有发出了《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在“农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阶段,我国已经于1992年1 2月22日制定颁布了专门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用于对农业活动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有关中外会计制度比较研究。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制度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对于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运行现状与问题,大部分还是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结论。首先我们要分析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运行现状,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系统地研究重建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包括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性、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全适用性以及1992年所颁布《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研究。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性质、设计对象与任务、影响因素、设计原则都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思路可以很广泛,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企业具有其相应性质特点。最后,从会计假定、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与披露方面,也可以对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相应完善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长春市房产委托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7

关键词: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化,企业信息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 河南农业企业无疑是关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信息经济中, 河南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河南农业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往往融合了行业中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以及被多数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规律。企业管理系统规范了企业管理流程, 在一程度上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方法, 促使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技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 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办公自动化不但节约了纸张、话费、传真费等, 大大降低办公成本, 另处还能精减业务流程, 节约大量劳动力,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可以合理安排库存, 降低了管理成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企业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使办公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另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公文电子化的流转方式, 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 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地被处理, 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四) 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 不仅企业内部沟通方便, 还方面了与外部的交流, 使企业在锁定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还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二、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高层观念落后。部分企业高层观念落后,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高层满足于眼前的状况, 不愿引进和接纳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认为企业不搞信息化照样可以发展好。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资金本就紧张, 更不愿把钱花在见效慢、投资回报低的信息技术上。

(二) 技术人才匮乏。河南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企业没有配信息技术人员, 就算有也数量极少, 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信息技术能否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 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性,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后期的维护及系统升级同样需要花费不少的费用, 这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太强的企业是不小的压力。加之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 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积极性不高, 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不足。

(四) 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目前河南农业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 其中企业的设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较高;但企业决策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率依旧很低, 相关报表、文件仍需人工传递、签字、批复;而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少。

(五) 缺少适合农业企业的信息产品。市场上适合河南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极少, 按照河南农业企业自身特点及业务流程“量身订做”的信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一是“订做”费用会比直接购买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高, 二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不愿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人工成本。以至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时只能“随大流”, 很难找到与企业需要契合度高的软件系统, 企业只能自行调整去适应软件系统。

(六) 重硬件轻软件。虽然几乎所有的河南农业企业都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 但像ERP、OA等应用系统软件的拥有率却很低。重硬件轻软件, 致使信息技术无法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的发展。

(七) 对电子商务认知度不高。河南大多农业企业受自身管理水平、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大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 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仅仅是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而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八) 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不足, 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网络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都有待政府进一步努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针对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立足河南地方特色, 研究出一系列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 改变企业高层的观念和认识。农业企业高层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进者和决策者, 一是应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愿望, 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二是应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企业需要引进什么信息技术, 统筹指挥企业技术团队, 从而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 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纵向、横向相结合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横向即是从外面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壮大和充实技术团队, 实现量的发展;纵向是做好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工作,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质的发展。

(三) 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企业本身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贷款方式, 在减少风险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支持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 企业内各部门均衡发展。在做好人事、财务部门等信息化的同时, 也要加强决策部门及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集成管理, 将上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网络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 研发更多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服务商应积极研发一系列价格低、性能高、功能全的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 减轻企业信息化成本。另一方面, 经济、人才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大型农业企业, 可以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从实际需求出发, 为企业量身打造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外部的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和清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需要, 更能研发出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六) 软硬结合。硬件是骨骼, 软件是经脉, 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起来, 企业才算是真正的“健全”。河南农业企业在拥有信息技术相关硬件的基础上, 应积极引进和运用软件系统, 使企业成为一个由硬件支撑, 软件带动的完整体。

(七) 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具有低成本、高效益、交易快捷等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河南农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 熟悉电子商务环境, 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

(八)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政府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信息化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为信息技术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结语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8

小时靠能力, 大时靠管理

一个农业企业是继续停留在“土包子”的状态, 还是迅速成长为现代企业, 其分水岭往往在企业管理, 特别是现代企业经营制度上。在2000年前后, 陕西有两家村办乳品企业同时超过1亿元产值, 这在当时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虽然陕西民营企业整体并不发达, 但以乳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却生机勃勃。又是一个十年后, 这两家企业中一个还维持在亿元级的水平, 而另外一家已经步入国家级乳品企业梯队, 产值达到20多亿元。何以如此?企业经营体制是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国家级企业的这家, 迅速建立现代企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从村办企业转型为现代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并及时入驻工业园区, 后来还在境外上市融资, 企业发展有了质的提升。而另外一家, 继续保持村办企业体制, 企业主要领导与村“两委会”领导一肩挑;三年一届的村“两委会”选举往往带来人事更替, 直接影响企业发展, 经营思路有可能贪功冒进, 也可能保守倒退, 反复折腾, 企业没有垮下来已是万幸了。

再回头看好多农业企业, 起家时往往靠领导的个人能力, 不仅吃苦能干而且头脑敏锐, 可以在发展初期迅速打开天地, 但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则逐渐力不从心, 既当老板又当伙计, 辛苦不说, 经营的天花板很难打破。按照一般管理学理论, 团队人数超过50人, 管理层的存在就不可避免。许多做得好的农业企业老板, 并不是高度自信、亲力亲为的, 而是自知能力不足, 及时吸纳人才, 组建核心管理团队,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共患难易, 同富贵难——警惕家族企业的风险

除过那些资本下乡而来的农业企业, 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好多是家族制的。正所谓“打虎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 能经历数次风险不断壮大的农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主力往往是本家人。家族企业国内外都有, 但国外的一般经营得都比较平稳, 而国内的家族企业却很容易出现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国外的家族企业虽然是家族化的, 但产权是社会化的, 包括松下、洛克菲勒等著名家族企业, 股权都是分散化的, 不因家族内部问题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中国的家族企业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法特征, 股权封闭, 企业的经营只能维系于家族成员的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 中国的家族企业不仅在产权上没有社会化, 而且也没有个人化, 只能表述为这是我们家的, 父子、夫妻、兄弟如何分配没有明确, 为后来的内部纷争埋下隐患, 这些年民企的分家潮已经上演了多少次家族情仇!所以, 理清产权是农业企业也是一般民营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制度性问题。

这也引出了中国家族企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什么才是家族企业的永续发展, 那绝不是始终保持在自己家庭成员的手中或者后代的手中, 而是学习西方让企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就像让水成为海洋的一部分, 这样才永远不会干涸。

哈佛管理学可能也不顶用——管理的核心是人而非事

有一个看起来挺有趣的故事讲出了农业企业管理的根本性问题。一群有着名校博士和海归的管理团队在管理一个农场时一筹莫展, 这时企业领导常年居于乡下的母亲前来散心, 在农场溜达了一圈, 却意外而准确地点出了管理的症结:公司雇用的农民像城里的工厂一样上下班, 其劳动的情形恍若人民公社再现, 劳动积极性与效益从何而来?此后, 管理层采取了类似联产承包的办法, 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迅速提升上来。这个故事说明, 农业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人, 而不是表面的制度与规范, 其根本在于符合经济与社会规律, 让员工产生工作的动力。其实不仅农业企业如此, 所有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在畅销财经管理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 把东西方管理理念在“人”的层面做到了融合, 即管理核心在人而非事, 尽管目的是事, 但根本在于人的精神问题而非物质问题, 主要解决的是人的品德问题而非能力问题, 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人的集合协调而非个人的单打独斗。

既然是管人, 就要以人为本。现在大家都讲顾客第一, 但在《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永续经营的闪光之魂》一书中, 则明确提出, 经营公司是为了履行对“五个人的使命与责任”, 依次是员工及家人、外包下游厂商、顾客、当地社会以及股东,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员工。为什么要以员工为第一?因为企业的员工并不只是追求利益, 他们寻求的是工作中的幸福感与尊严;当企业尊重了员工的需求, 他们就会自发地努力工作, 为公司忠诚效力;在以员工为第一的情况下, 必然让员工及其家属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动和工作动力, 然后会转化为产品的优质和服务的上乘, 最终便体现为顾客高度满意。

从实践看, 农业企业要重点管理好三类人

一类是核心管理团队, 事关企业发展根本, 经常让人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感。要找到好的管理团队, 要靠企业美好的发展愿景, 没有前途的企业是留不住人的;要靠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干事总要靠感情, 靠志同道合;还要靠有效的激励机制, 伙计不能当一辈子, 晋商老早就发明了身股, 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制度也相当成熟, 需要有效应用。

第二类是科技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靠现代科技来推动的, 专业人才决定着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科技人才要在感情上尊重, 待遇上优厚, 生产中赋权, 给予宽松的能力发挥空间。

第三类是大量的员工包括大量的农民, 其实农业生产过程是几乎难以标准化评估和有效监督的, 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业经营单位是家庭经营,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 实现为别人劳动到为自己劳动的转变。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9

1 财税政策扶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迫切性

一是能够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标准化生产。当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市场化与专业化。事实已经证明了最合理的途径是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相互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将原本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组合成具有更大集中规模的产业发展带,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群体的组织化水平,而且还能提升规模效益。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化社会里,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为了追求本公司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持续吸收所需要的一流人才,引入最新的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就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极大地拉近了与西方国家在农业领域中的差距。如今,已经有愈来愈多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深刻意识到提升自身农产品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其产品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并且还能够激发出农民群体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能够降低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发展中的沉淀成本。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之中,沉淀成本是大量存在的,这肯定能够抑制各类资源所具有的流动性,以致影响微观经济体所做出的投资行为,让生产要素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到农民群体收入的提升。所以,政府要全面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立足于政策创新以控制沉淀成本。政府可运用政策措施来控制沉淀成本。在此情况下,政府可运用财税政策扶持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因为沉淀成本而出现的风险。

三是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具体表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其投资规模往往相当大,使用期限也比较长,牵涉面非常广,其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却不够显著。公共财政理论及其实践已经证明了财税扶持政策对本国农业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是国家开展农业生产并且影响农民群体收入的重要工具,能够更好地解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公共产品。

2 财政政策扶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主要方式

2.1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

每年中央以及地方均会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包括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内的企业的发展。由于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所以财政专项资金尚不够健全,政府主持下的财税扶持措施易出现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应当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形成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风险基金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每年均应从税后利润之中提取出合理的比例。当然,政府也应当从财政支农资金当中相应地划出一块作为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风险基金补贴,如此即可实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部分市场风险的压缩,能够避免加盟其中的农户受到市场波动所带来的直接冲击,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2.2 给予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影响到相对价格结构的资金支持方式,能够有效改变目前农业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供给方式以及需求结构。财政补贴对于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不但能够改变需求供给的结构,而且还能够实现一些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是对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调节方式之一。为落实国家的财政方针,可以用小规模的财政资金来促进社会资金的投入,从而加大财政资金所具有的经济效应,切实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了财政贴息贷款、税前还贷、出口创汇贴息等形式。

2.3 给予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作为税收制度及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体现出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目标。严格来说,税收优惠实际上是财政补贴的一个类别,在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税收扶持过程中,税收优惠是相当重要的方式之一,且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较大影响。应用税收优惠来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也是我国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以扶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面向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可分成三种:一是所得税优惠,这是政府给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提供的十分重要的扶持方式。减免下来的所得税直接成为农业企业同一年提升的利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利润。二是增值税优惠,这是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所享有的优惠待遇,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三是出口退税优惠,这是我国政府部门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不仅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以促进产品创新,还应当继续健全完善出口退税扶持政策。

2.4 提供信贷支持

政府部门为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应当在信贷支持上采用多种可行的手段,比如改变贷款的条件,降低贷款的门槛等。我国企业所得到的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而大量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因为尚处于初创阶段,难以拿出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抵押贷款的条件相当苛刻,手续复杂。对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就是要为其发展创设出一流的金融支持。所以,要充分利用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为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贷款提供方便。

2.5 出台土地优惠政策

和别的类型企业比较起来,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在其建设过程当中通常都需要非常多的土地。但是,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因为成立不久,而且在资金上压力比较大,所以要想获得足够多的土地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要很好地运用财税扶持手段,指导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双赢的土地流转协议,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要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对于非耕地尤其是开发成本相对较高的荒滩等类型的土地,还可运用直接划拨等形式让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加以使用,而且还应当在土地划转、出让以及租赁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优惠。

3 利用财税扶持政策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应用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科技研发工作

农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妨碍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财力上的限制以外,还因为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大的风险,研发的周期非常长,取得效益的时间比较慢,而且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难,从而导致吸收社会投资的难度普遍较大。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用税收优惠来鼓励社会资金增加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有效控制其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健全农业科研风险投入体系。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科技研发准备金机制,许可有关企业依据相应比例提取准备金。对因研发而产生的费用,除许可其当年税前列支之后,还可对比上一年的新增费用进行相应税额的扣除。二是应用税收优惠支持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自主引入创新型人才。建议在个人所得税当中明确纳税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学费、培训等费用可免于扣费。三是应用税收优惠支持农业科研成果实现新的转化。对于农业技术转让及其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收入都可免于缴纳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对于个人因转让高新农业技术而得到的收入实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3.2 健全完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

对于那些扎扎实实地落实农业科技领域的税收新政策的农业企业,应当持续增加激励的力度。相反,对于那些只是把税收扶持政策看作是避税手段而不是真正致力于提升高新农业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应当取消其享受创新税收政策之资格。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各项拨款,应当取消目前的基数加增长型分配形式,落实绩效预算机制。也就是要依据农业科研绩效来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从而实现财税激励政策资源的合理化配备,更好地体现出财税政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3.3 落实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财税配套服务措施

一是要强化信息化机制建设。鉴于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政府部门在提供相关市场信息以及政策时一定要细心考虑,从而保障这一行业能够平稳运转。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及时而快速地发布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供、产、销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最新的财税扶持信息,让相关方能够更快地得到有关信息。二是健全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当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财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及时调整与变革安全监督以及控制措施,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期,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财税政策的扶持效用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更好地体现出政策所具有的指导作用,相关主管部门要深入到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之中,全面修改完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财税扶持政策并加以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领域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其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熠,胡剑锋.财税补贴优惠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施方式分析与政策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2009(3).

[2]田维波,邓宗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6).

[3]李松森,袁伟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

[4]刘克春,张明林,包丽.多元化非农经营战略对农业龙头企业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经验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2).

[5]李道和,池泽新.政策支持与农业龙头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10

1.1 人力资源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根基

人力资源作为任何一个行业中无法替代的因素,是农业企业平稳运作的根基。要想将一个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科学的决策与规划、睿智的企业家、卓越的团队这三种要素缺一不可。而每一项科学的决策与规划都来源于管理类的人才,人才即为人力资源中的优秀者;睿智的企业管理者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杰出的团队,更是由许多执行力强的人所组成。缺少好的管理者,农产品公司将无法做出与市场实际相符的发展策略;而若是没有公司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整个公司将无法运作。因此,人力资源是农业企业长久平稳发展的基础。

1.2 人力资源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程度

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大多认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程度的因素为企业的生产要素及资本。随着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断传入我国,愈来愈多的农产品公司意识到人力资源在其发展高度中占有的主要地位。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人是所有资源里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高素质人才可以将其他类别的有用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其创造财富,并在公司的成功中可能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绿集团总裁孙少锋可以说是农业企业中的传奇人物,他用了不到8年的时间,使中绿集团从一个小小的农业企业飞速蜕变为一家上市公司,这说明人力资源会对农业公司未来的发展高度起到深刻的作用。

1.3 人力资源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自我国入世以来,我国的农业企业与国外企业交流日趋频繁,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是以人力资源为前提保障的。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此外,通过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并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建更优秀的合作团队。

1.4 人力资源能够协调企业各部门运作

在农业公司的发展中,必须要重视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而人力资源则可以帮助协调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使其不发生矛盾。当一个公司要开始进行新的项目时,该公司的人事主管会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寻找适合公司各个岗位的人才,并将其按照自身具备的技能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并制定与农业企业相符合的用人标准与奖罚标准,及时淘汰无法适应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以协调各个部门的良好运作。

2 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农业企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持平稳上升的态势,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偏低,会直接对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我国一些较小的农业企业短短几年就面临经营困难的问题。由此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1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其劳动者多为该地的农业工作者,其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农业企业的管理者有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素养,因此对于我国农业企业来说,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农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诸多的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及农民企业家的认识和受教育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公司发展的新要求,并且一些价值观与经营观念有待更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也会间接对下一层人力资源的素养起负作用。据调查,许多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仅为初中水平,虽然其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经验,但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系统的认识,整体的素质偏低。

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为落后

在很多农业企业中,另一大人力资源的问题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较为落后。在大多数农业企业中,其管理者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思维,对于人力资源实行较为强硬的管理方式,而基层的农业工作者则是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安排,进而形成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公司向更好的层次发展。而在农业企业对基层工作者的组织与培训上更是极度欠缺,许多人力资源得不到定期的教育培训,公司的领导层也没有形成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和合理分配意义的正确观念,造成人的浪费。

2.3 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重视度不足

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最多是来源于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但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对地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可用于投资教育的财政资金不多,因此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也就不多,这直接影响了农业企业用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也使得中小型农业企业自身对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基层农业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始终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2.4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差

从我国农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问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差。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许多农村工作者的户口无法向城市转移,因此大量的农村工作者只能被束缚在农业劳动中,无法向城市转移,这样也就导致了各个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差。一旦形成固定的工作群体或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会发生变动,这就无法吸纳新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差,也会使得整个企业的观念无法及时更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绩效考核制度也会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3 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对策

要想推动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培训机制、管理体系、政府财政投入等各个方面逐步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准。

3.1 完善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对于任何的农业企业而言,其必须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使企业各个层次的工作者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善对农业企业的培训机制,首先要提高领导者自身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认识;其次要定期开展对各个部门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层次性,切实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要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此外,在教学中要不断添加培训内容和方式,为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完善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要想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逐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者或人事部门必须要摒弃传统管理思维中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部分,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形成多部门联动合作的关系。除此之外,在考核新的人力资源时要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相符的人力资源考核标准,并能够“知人善用”;绩效考核也是管理体系中需要改革的重点内容,以往中小型农业企业并不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这就无法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热情,因此要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之中。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财政投入

在中小型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进程中,政府必须要发挥其作用,加大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扶持与投入。很多地方农业企业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其用于人力资源建设的资金往往非常有限,想要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平和教育程度,必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农业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4 改变城乡结构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要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必须要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对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农村工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同时对于农村贫困毕业生要给予更多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可以使农业企业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改变企业人力资源一定时期内一成不变的状态,提高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4 结论

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作为主要经营对象,那么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农产品的生产者生产水平的好坏与企业决策者是否能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这一切都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因此,解决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是为促进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切实提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提高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才能更好地将农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如何持续稳定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三农政策”在我国推广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全职劳动者转变为兼职劳动者,而人力资源的相关内容也成为愈来愈多的农业企业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其次从劳动者、政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几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情形提出如何改变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对策,为农业企业更好地应对人力资源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农业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3):112-114.

[2]孙源鸽.新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建议[J].北京农业,2014(7):90-92.

[3]李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4]赵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73-74.

[5]胡锦婷.河南省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6]尤一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外交流,2016(3):143-145.

[7]张威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7):169.

[8]杨倬.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1):112-113.

[9]邹超.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篇11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一)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农业企业的经营往往涉及到农、林、牧、渔、工、商等多种行业。这就要求会计核算既要满足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又要适应多种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费用成本和财务成果,并考核各种非生产性的开支。

(二)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农业企业实行多种经营和双层经营体制。如国营农场有场部、分场、生产队多个层次,还普遍建立专业性服务组织和职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普遍推行农户联产承包的同时,也相应建立了统一经营的生产和服务组织;乡镇企业的体制更是复杂多样。这就给会计核算和管理体制带来复杂性。

(三)核算方法的灵活性。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比较分散,经营形式以集体经济为主,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较大,生产成果的自给程度较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不准确。农业会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有操作实战能力,又要有统筹协调能力。现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的理解不准确,出现滥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有的农业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应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导致业务处理的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会计人员不认真钻研会计业务知识,工作敷衍了事,不能对会计业务进行准确核算。

(二)会计处理手段落后。农业是人们对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自然再生长过程实施控制和强化的过程,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构成了农业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及其会计核算较其他行业更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加大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二是农业生物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三是农业会计标准具有多重性。目前的农业会计处理手段难以满足复杂的农业会计业务需要。

(三)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项的发生,不能对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此无法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计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的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的剩余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不能适应农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现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制定的,当时的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一般按计划进行,收获粮食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农业企业并不直接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核算仍然执行过渡时期制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三、建议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特殊行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特殊行业具有很多特殊的会计核算要求,是一般企业会计制度所包含不了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如何,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国外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定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对农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按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农业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将农业企业划分为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主要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三种基本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但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其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具体运用某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林、牧、渔业产品生产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账户,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以便正确反映农业活动中所消耗的机械作业成本、林业生产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养殖成本,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另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作者单位:福建万红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农业企业技术管理 篇12

近年来, 农业企业经过不断发育, 逐渐成为连接农村和城镇的有效载体, 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农业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延长了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 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 增加农业整体经济效益。[3]任何企业发展均是以营利为主, 本研究旨在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提出较少投入成本, 增加农业产出, 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一、投入产出模型与理论分析

(一) 投入产出基本原理

在农业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时, 需要在既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从各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和服务等中间产品以及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将生产的货物、服务或作为中间产品供其他生产活动使用, 或用于消费、资本形成、出口等最终使用。投入产出表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生产、收入、分配和使用全过程进行记录的一览表, 它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一张棋盘式平衡表 (见表1) , 用以解释各部门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从投入产出表横向和纵向出发, 可以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产业关联的各种分析。模型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其数学表达式为,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情况, 研究产出分配问题;列模型为: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 其数学表达式为,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投入, 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形成问题。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 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分配、最终使用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二) 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系数

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 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个产品部门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另一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 用公式表示为:aij=xij/Xj。直接消耗系数越大, 说明两个部门之间的直接相互依赖性越强, 直接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将各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矩阵的形式表示, 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通常用字母A表示。

2.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另一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础上计算, 用公式表示为:B= (I-A) -1-I, 其中I为单位矩阵, (I-A) -1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又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记为。

3.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需求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j列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F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影响力系数越大, 说明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4.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生产所提供的产出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第i行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行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 说明其它部门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程度越大,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 同时也意味着该产业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的制约程度越大。

5. 中间需求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 (中间使用) 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 (中间需求量与最终需求量之和) 之比, 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 表明该产业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 (生产资料) 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6. 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率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反映该产业总投入中外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 (即中间产品之和) 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该产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的反映。其计算公式为:

二、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直接消耗系数A是在已知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引入的, 要使直接消耗系数A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使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数据能随着农业企业的环境与生产活动的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能达此目的。“投入产出表实时制表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研制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编表方法。该方法利用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与力量,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 在实现农业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生产流程设计、产品制作和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把构造或借鉴构造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面向供需链流程的信息集成等微观经济信息流的基础数据, 作为产生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经济信息流的数据基础来解决编表问题, 即可实现该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实时分析。[4]

(一) 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是使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型中, 初级产品可达几十个、几百个, 投入的资金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比较细的分类。通过计算, 得到每种中级产品和高级产品的详细定额数据。而且, 只要总量发生变动, 都可计算出一整套新的定额系数, 这对于统一和协调定额种类, 加强企业的各项定额的考核以及实行经济核算都具有直接作用。

(二) 成本价格核算

成本价格核算模型, 上半部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 反映了企业自产品的消耗和产出及其流向。下半部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反映了企业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以及所创造的利税等。企业的成本与价格的计算可以利用模型进行。

依据农业企业成本价格核算模型, 计算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系数, 该表上半部为实物消耗定额, 下半部为费用消耗和盈利体现定额, 它们是计算企业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基础。产品的成本与价格计算的过程, 可用自产品对外购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它管理等各项费用求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 在计算完全费用消耗系数矩阵时, 分别把每列有关费用加总, 得到各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产品价格。

(三) 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

首先预测计划期最终产品计划Yt (包括自产品库存与销售计划) , 据投入产出模型Xt= (I-A) -1Y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产出计划。然后, 根据模型Ut=Dt t+Wt求出各车间、各产品的总外购计划。再根据模型[Xtij]=At t和[Utij]=Dt t分别求出自产品的中间使用计划和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消耗等计划 (t为总产出的对角线矩) 。

(四) 科学的投产决策

利用模型计算出的农业企业产品价格与市场接受价格 (交易价格) 进行对比分析, 同用来解决企业产品是否继续生产的决策问题, 实现企业增加产品效益和减少产品亏损的目的。

三、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投入产出法能推广应用到世界各国和各个领域, 缘于它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规划和预测的有力工具。投入产出表表现了农业产成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构成, 反应了农业市场再生产中各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 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数学模型, 能够确定一些十分重要的经济参数, 并能深入分析国民经济的各种重大比例和经济结构等。

(一) 经济结构分析

通过计算农业企业中各部门的总产出占全部总产出的比重来分析三次产业的结构状态。同时, 通过计算各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来分析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 反映出三次产业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 也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状况及综合经济效益情况。

两大部类比例分析实质上是把投入产出表的许多部门归结到两个部门进行分析。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反映了产品的使用去向, 这就为第Ⅰ和第Ⅱ部类产品总量的确定提供了方便。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象限, 必定是生产资料;各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中, 用于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更新的产品是生产资料;用于满足各种消费的产品是消费资料。投入产出表中纵列反映各个部门产品的价值构成, 只要确定了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就可以把各个部门第Ⅰ和第Ⅱ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分解出来。[5]

(二) 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的联系, 是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方面来分析的, 而且这里的产业分类一般比较细, 多半采用标准分类法来对产业部门进行划分。

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任意两部门之间的直接依存关系, 是反映两部门之间依存关系的最基础的参数。从i部门 (横行) 的角度看, i部门产品是否能销售给j部门, 关系到i产品的出路和i部门的生存, 所以aij可以表示直接的销售依赖程度;从j部门 (纵列) 的角度看, j部门能否得到足够的i产品, 关系到j部门的生产能否正常进行, 所以aij可以表示直接的生产依赖程度。

影响力系数Sj表示j部门生产一个最终产品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1, 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 (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 。影响力系数越大, 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越强;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也是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数量依据。

(三) 经济预测分析

1. 最终产品的预测。

已知农业部门生产计划时, 可利用总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数量关系模型对最终产品进行预测, 即Y= (I-A) X。

2. 各部门生产规模的预测。

若已知最终产品规模, 由总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关系模型, 可计算总产品的规模, 即X= (I-A) -1Y。

3. 根据投入产出表, 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为净产值, 即国民收入。

在已知各部门总产值的情况下, 可利用净产值与总产值间的数量关系模型预测收入, 即Z= (I-D) X。

4. 在各部门总产值已经确定或已知的情况下, 可通过投入产出表预测各部门的劳动报酬。

进而在已知各部门的平均劳动报酬时可预测劳动力需求。即定义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为该部门的劳动报酬系数:avj=Vj/Xj, 则有Vj=avjXj。

四、投入产出技术对农业企业管理的启示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数据, 可以进行物化劳动消化经济效益、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全部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等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还可以推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 进行间接经济效益分析。[6]

一张完整的投入产出表, 是表现各种经济变量相互联系的“数据库”。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分析农业部门各单位间的直接关联度和制约度;利用分配系数可以分析部门间的生产支撑度和生产拉动程度;增加值系数可以分析研究生产部门的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农民工就业、对国家的贡献等问题。由列昂惕夫逆阵 (I-A) -1, 可以分析农业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与感应度, 对确定农业核心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分析投入产出基本模型及相关系数, 并从定额管理、成本价格核算、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及科学的投产决策四个方面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分析、产业关联分析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及农业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产出技术对农业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是:对确立农业核心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企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马少华, 欧晓明.农业企业的内涵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J].农村经济, 2013 (6) :50-53.

[2]王志丹.农业企业竞争力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贾伟, 秦富.农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92-97.

[4]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2.

[5]王岳平, 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2) :61-68.

上一篇:应用型统计人才下一篇:光纤电流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