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共7篇)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己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向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在较大程度上要求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因此,如何加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xx年我市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总产值20.17亿元,固定资产10.24亿元,年销售收入14.83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开发种植面积4.55万亩,养殖面积5.98万亩,加工面积0.98万亩,直接带动农户7.1万户。在23家农业产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4家,产品以果蔬、花卉、甘蔗为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5家,主要是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2家,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以综合为主的2家。其中,××市洪恩水产有限公司、广西建邦股份公司、××市正五实业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风翔家禽有限公司五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以五个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㈠传统问题。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小。这些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农业企业发展的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我市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市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人员不多,又是亲戚关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难以实施岗位责任制。㈤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和我市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㈥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率先在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以十六大精神、自治区“1234610”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市农村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㈠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我市的资源和商品流向,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我市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油糖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树立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劳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普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 普洱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绿色农业、生态立市”的总体目标以及建设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战略, 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扶持力度, 先后出台了《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普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普洱市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并从2012年起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和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林下经济科技研发、庄园、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 2013年拿出专项资金59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014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再获中央财政项目资助资金25万元, 成为今年普洱市级社会团体中获得中央财政项目支持的唯一机构。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 普洱市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4年1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1亿元, 同比增长5.4%, 农民人均收入2514元, 同比增长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普洱市金融力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围绕生态立市, 绿色发展, 普洱市金融机构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平台, 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着力提高涉农信贷服务水平, 人民银行分支行也不断完善涉农信贷投入优惠政策, 对涉农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 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 实施“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激励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信贷投入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作用逐步增强。2009年以来, 银行机构涉农贷款已连续4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至2014年4月末,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9.3亿元, 同比增加38亿元, 增长22.2%, 新增涉农贷款15.2亿元,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个百分点。
(一) 金融助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稳步发展
自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以来, 普洱市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成效明显, 截至2014年3月末, 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0.1亿元, 其中2007至2012年余额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普洱中支按照“全面铺开、重点推进”的原则, 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重点推进县 (区) , 发挥普洱市林业金融服务联席会议作用, 加强与林业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 积极推进重点县的示范带动作用。3月末, 6个重点推进县 (思茅区、宁洱、景东、镇沅、澜沧、孟连) 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5.2亿元, 占全市的75.6%;林农贷款余额4.4亿元, 同比增加1.4亿元。
(二) 金融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他主体又发挥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截止2014年4月末, 涉农企业贷款余额82.7亿元, 其中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61.8亿元, 同比增长16.7%, 贷款重点支持了天士力、龙生茶业集团、爱伲农牧集团、云南大唐汉方制药、北归咖啡、佳浩集团、高山生物农业等农业龙头骨干企业, 扶持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3年天士力、澜沧古茶、普洱茶集团、普洱茶厂、佳浩集团、爱伲农牧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上亿元, 其中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云南茶行业的领军企业, 着力打造茶产业世界级品牌“帝泊洱”。
(三) 金融助推林下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 普洱市金融机构持续深化林业金融服务, 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围绕林下种植业、林间立体养殖业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 珍稀名贵树种套种, 持续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了一批中药材、林果、林产品加工、竹产业生产基地建设, 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林农大户、大中型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林业多种经营主体, 扶持建设一批山地畜牧业、林产品基地、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发展, 并取得明显成效。至2014年4月末, 普洱市金融机构向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97.3亿元, 同比增加16.9亿元, 增长21.1个百分点, 其中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50.6亿元, 同比增长27.2%;茶、林、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业贷款余额64.8亿元, 同比新增10.3亿元, 增长18.9个百分点。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普洱市形成了以“林 (竹) 浆纸为龙头, 林板、林化为两翼, 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 林下资源开发为特色”的新格局, 且思茅区已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四) 金融助推庄园经济发展
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普洱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庄园经济发展, 2014年4月末, 全市茶、咖啡企业贷款余额为23.8亿元, 同比增长41.7%, 1~4月累计发放茶、咖啡企业贷款9.2亿元。在银行业机构的信贷扶持下, 普洱市涌现了一批现代化的绿色庄园, 如:柏联普洱茶庄园, 根据不同地域, 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出了多元化的茶产品系列, 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爱伲咖啡庄园在现有曼中田咖啡园基础上新建雨林咖啡示范基地, 咖啡品种基因库、咖啡文化博物馆、咖啡体验馆、休闲度假酒店, 主打爱伲咖啡庄园品牌和咖啡庄园文化的建设。
(五) 金融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目前, 普洱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61个, 其中, 种植业1481个、养殖业304个、其他行业176个, 入社成员6.03万人, 带动农户13万余户。银行业机构结合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 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其贷款模式主要以间接贷款为主, 即通过向成员个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等, 间接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至2014年4月末, 全市个人涉农贷款余额107.2亿元, 同比增加10.2亿元, 增长24.2%, 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7.7亿元, 同比增长21.6%;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0.6亿元。如:高山茶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扶持并发放贷款20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达2.5万亩, 发展茶农500余户, 2013年茶农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带动周边村寨700多户2800多人脱贫致富, 成为普洱市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一。
(六) 创新信贷产品和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入活力
近年来, 普洱市在农村金融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方式、扩大质押物范围、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目前, 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为辅, 多层次、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为支持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面, 大力拓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 农村特殊群体创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 如: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妇女贷款、法人客户 (农户) 林权抵押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 在“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新型支农模式的基础上, 推出了诸如扶贫贴息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带共同保证贷款、以耕地指标出让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蚕茧质押贷款、石斛企业联保贷, “惠农卡”、“贷免扶补”等多个新型涉农信贷品牌。截至3月末, 纳入重点监测的“林权抵押贷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19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贷款余额合计67.7亿元, 受益农户和企业分别达到6.9万户和494户。二是积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仓单、应收账款等抵 (质) 押担保贷款,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植、收购、价格、销售各个环节提供结算、信贷、国际业务、理财、电子商务、个人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 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三是利用“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平台, 深入辖区县、乡 (镇) 、村, 进行现场金融政策宣讲和业务推介。此外, 普洱中支积极开展涉农信贷政策效果评估工作, 督导金融机构更好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
三、多重因素桎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 相关政策制度及扶持力度有待完善和加强
目前, 农业部门分担机制仍不健全, 制约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农村土地等产权的物权界定和保护还不完善, 主管部门也尚未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抵押担保作出明确的规定, 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缺乏政策依据和标准, 不利于业务开展。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薄弱, 制约金融对其进一步支持
一是林下经济存在总量小、布局散、层次低、投入少、产业链短等问题, 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 “大市场、小生产”的状态, 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转化率差, 品牌培育滞后, 产业竞争力弱, 长期与短期利益、生态与经济效益、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合作社组建形式单一, 规模偏小。当前, 普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原始资金积累少,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依靠政府指导和扶持组建起来, 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 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及自我发展意识较差, 合作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 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使融资条件不足, 制约了金融对其进一步的支持。
(三) 贷款抵押难问题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的限制,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担保物, 而对于各类农村生产主体来说, 土地是其主要的资产, 加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大部分资产是农村产权, 土地、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主要产权无法实现确权, 不能达到金融担保抵押权的要求。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供抵押资产主要集中在农机具、活体畜禽、仓储物等, 而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接受这些财产为抵押物, 加之农业贷款风险大, 信用主体信息资源建设跟不上,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大额资金的投入, 因此信贷资金仍然以小额农贷、联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等传统信贷产品为主, 这种分散、小额的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 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普洱市已对农户、农村企业建立了信用评级体系, 但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缺少完整的信用评级标准, 缺乏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普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实力弱、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 目前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合作社设专门的评级敞口, 只按照一般公司法人进行评级, 但由于合作社在资产规模、净资产、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等方面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差距较大, 按照一般公司类型客户风险敞口进行评级, 评级普遍偏低, 难以符合现行的准入条件。据调查, 普洱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61个, 而在2013年在征信记录中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贷款余额仅有23笔, 余额仅为0.44亿元。
(五) 支农贷款利率偏高, 农业生产成本加大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信贷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 均采取上浮利率。调查显示, 全市涉农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50%, 其中以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最大, 由于借款利率较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成本相应上升, 当银行资金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靠自筹及民间借贷, 使其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加大。
(六) 资金需求规模、信贷品种和贷款期限与农村实际需求不匹配
涉农贷款主体由过去一家一户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组织转变, 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要求较大的初始投资, 传统的“春放秋收”短期融资方式正向中长期、跨年度、可循环融资方式转变。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为例, 其融资周期通常在5~10年, 甚至长达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现代化金融服务需求强烈, 以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而普洱市涉农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多以短期为主, 最长3年, 授信额度相对较小, 并以传统信贷产品为主, 这与农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等产业化经营不匹配。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多层面扶持及配合
(一) 完善相关政策是构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体系的先决条件
目前, 国家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及措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框架已见雏形, 但有些环节还需细化, 诸如尽快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并出台支持政策,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抵押担保作出明确的政策界定, 加快推进相关产权颁证进度, 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产权交易流转平台等, 还需进一步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和内涵、认定标准、发展目标、推进措施, 形成扶持其发展的稳定、持续和长效机制。
(二)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需加力
1.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更为灵活的信贷政策。
一是继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范围, 探索抵押林木购买保险模式和抵押监管机制, 开展观赏苗木、经济林木抵押贷款业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全面落实贴息省级配套资金, 逐步扩大林业贴息贷款规模。二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 对种植粮食类新型经营主体, 尝试开展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涉农直补资金担保、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业务;对种植经济作物类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现金流抵押、林权抵押等金融产品;对畜禽养殖类新型经营主体, 探索创新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经营主体, 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对资信情况良好、资金周转量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放信用贷款。三是根据实际生产经营周期, 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灵活设定贷款约期和还款方式, 满足现代化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需要。
2. 切实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一是在征信系统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实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和延伸,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 将等级评定结果纳入企业征信数据库, 作为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 提高授信额度, 重点支持发展层次高、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信用状况佳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推行“链式”服务模式, 以在产业链处于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为抓手, 着眼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整个产业链, 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 以点带面, 在服务好龙头企业的同时, 为其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批量化、集中式金融服务;积极研究和拓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新兴产业模式下的金融服务模式。
3. 以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契机,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新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代表全球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绿色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是庆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丰富群众生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一、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发挥优势、挖掘潜能,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坚强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全市文化产业开发全面按照“四个一”总体要求,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市文化资源优势和深厚文化潜力,积极建办龙头企业,兴建创意产业园区,精心建设对外营销窗口,加快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加强对外宣传交流,全面提升人才培训。有力推动香包民俗等文化产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全市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各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市8大文化产业年产值达6.30亿。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软件网络、文化产品、用品等8大文化产业门类,逐步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潜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行业仍然是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力量,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据统计,演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传统文化和低端文化产业仍占据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80%以上。而新兴行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全市依托丰厚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但总体来看,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认识统一,但对推动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还尚未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主要表现为经营单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和规模没有真正上去;文化企业融资能力弱,商业运作程度较低,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有规模效应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较少。发展相对失衡,事业发展较快,产业发展较慢,与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太相称。
(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现有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中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带头型文化资源配置特色,缺少有能力进行跨行业、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高科技动漫产业还未真正起步。
(四)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层,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建设等还存在缺失,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五)配套政策措施尚未落实:虽然国家和市委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科学谋划、多元发展、人才支撑,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应进一步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配套政策: 文化主管部门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调研,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制订完善全市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使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真正落实。
(三)拓展领域、多元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引进人才、进军高端,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在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各地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设计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陇东学院、理工中专等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陈泽.“三足”鼎立滇西大文化产业园云南政协报本报记者; 5.1.2013-10-16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篇4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xx地处湘鄂边陲,xx脉东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xx片区特困县。振兴乡村就必须探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近期,县委政研室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课题,先后到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对xx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xx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上标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形成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生猪、家禽六大支柱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3年的53.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259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61元,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为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建设xx片区经济强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1.标准化生产日益规范。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深层次推进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照办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创建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万亩,年改造低产园1.5万亩以上,改良优质品种约0.6万亩。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9000多亩,有机茶转换或正在转换认证面积3.4万亩,新确立20个标准化茶园建设,先后获得
“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湖南省放心菜基地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规模。全县拥有湘佳牧业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壶瓶山茶叶、德尔耀、金湘源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登记注册及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208家,覆盖到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和农林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力量。
3.农产品加工业更加火红。引进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金湘源、德尔耀、杨氏鲜果、福慧达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44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2.9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注册出口柑橘加工厂29家,其中湖南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柑橘深加工出口基地。茶企、茶叶合作社206家,年加工“红、绿、白、黑”四大茶类2.1万吨,出口5000多吨,综合产值12亿元。
4.品牌营销日臻完善。组织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凸显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外部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成功举办柑橘节和茶文化活动,在央视、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播放宣传片,提升xx柑橘、茶叶品牌影响力。“xx柑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并荣获中国地理证明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和“湖南省2017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18.04亿元;“xx银峰”“白云银毫”“东山秀峰”等茶叶品牌多次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国际文化名茶金奖,xx被评为全国茶业品牌百强县。同时,全县还培育了“湘佳”中国驰名商标,“xx马头山羊”“xx土鸡”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土鸡”品牌价值达45.94亿元。
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xx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规模较小、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少数镇办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三农”工作重视不够,总是把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认为抓“三农”工作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远不如上几个工业大项目立竿见影,抓“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劲头不足;认为现在的农业农村工作难搞,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镇办干部队伍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很多镇办干部兼职太多,既要抓农业工作,也还要分心抓民政、安全生产等其他工作,主责主业不够突出、不够专业。
2.上级政策不接地气,本级政策实际操作难。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存在少数不够合理、不接地气,得不到很好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大。①关于特色养殖准入门槛。生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2.73%,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260万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7个,限制开发地区达到250平方公里,多集中在适合特色养殖的西北乡镇,土地供给问题突出。
②关于小额金融贷款。如,从新铺镇岳家棚村情况看,该村小额信贷贫困户28户、贷款140万元,少数贫困户在三年期满后还不上本息,贷款由谁来还,基层干部很担忧。又如,壶瓶山镇桐木山村贫困户申请的小额金融贷款(3年期、5万元),实际都集中参股在三圣乡山水湾专业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三年到期后能否继续享受,心中没有底。③关于产业扶持奖励基金。个别后盾单位由于资金有限,所承担的5万元补助资金迟迟无法到位;基金分配有待合理,村大村小都是20万元,“等米下锅”和“富余闲置”并存;奖励基金补助差异较大,向贫困户倾斜较多,非贫困户产业受益没有贫困户明显;大多数乡镇政府出于短期见效增收的考虑,基金基本用于养殖奖励,没有集中投入到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中,产业不能得到根本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缓慢,组织化程度不高。流转机制还不健全,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小规模状态,没有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仅30.51万亩,耕地流转率45.8%,低于全市49.4%的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难以接轨,如,全县44万亩柑橘,由9.83万农户分散种植,每户平均4.47亩,规模相对较小,亩产不足1000公斤低产橘园在40%以上,果实品质较差,比较效益不高。一家一户的高山蔬菜生产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连市场下连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对接市场能力较弱,造成产销脱节。
4.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就xx而言,南北投入差异较大。为了通过上级验收,大多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在南部地区,反而需要急切的西北山区项目不够,配套设施未跟上,从而导致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足,损失较大。如,橘园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发展而来,标准低,灌溉、排水、机耕道等设施装备基本未配套建设,现代果园所需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轨道型采运系统应用率较低,施肥、施药、采摘等工序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同时,传统农业产业大多以原始人畜生产为主,不少地区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加上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责任。
5.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多以提供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如,xx柑橘与县域果品企业、合作社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品以鲜果销售为主。垚泰峰、金湘源、壶瓶山等茶企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不强。xx茶叶品种较多,但少有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企业自有品牌不够响亮,且各自为政,产品名称杂乱,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统一、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如东山峰、南北镇、壶瓶山等传统产区的夏秋茶,由于缺乏精深加工和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安化黑茶的原料产地。xx银峰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认知度大的品牌相比,竞争力明显处于弱势。
6.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且55岁以上技术人员占比较大,专业知识老化,“三多三少”(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特色农业型人才少,指导型人才多、操作型人才少)现象普遍,科技支撑不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柑橘、茶叶是xx县重要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是山区群众重要的增收来源,而全县柑橘、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不到260名,平均每村不到1名。而且,农业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很少愿意扎根基层。缺乏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难以实现对代养户的技术服务全程跟踪指导,产品合格率难以有效保持。加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完全务农者越来越少,“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的问题已经显现。
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强则基础牢。xx县农业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构建“七大体系”,促进农业产业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1.着力构建政府支持引导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下大力建强农业工作部门,增加预算经费和人员力量,特别是基层站办所要明确专人专职,充分发挥好综合服务和调研指导作用。要强化资金扶持,抢抓xx片区县等政策机遇,积极争资争项,力争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6亿元以上,设立现代农业引导扶持基金,鼓励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更多地进入现代农业领域,放大财政资金效能。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项目整合利用,提高项目综合收益,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2.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要重点从提质增效上做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农业支柱产业基础。补齐产业短板。解决好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大力发展脐橙、冰糖橙、茶叶等种植业,有序扩大香猪、岩蛙等特色养殖业,培育市场前景好、效益稳定的产业。推进品质提升。全面落实柑橘标准化生产技术,改树形、密改稀、改土壤、改面积,每年改造低产园3万亩;推行茶叶全域绿色有机化生产,推广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有机认证转换,每年改造老园5000亩;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结构,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切实提高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朝设施农业、订单农业迈进,重点支持柑橘基地建设果园生产道、水利灌溉设施,支持企业和合作社新建水肥药一体智能化管理、轨道化采收,建设果品收藏与加工设施;稳步提高茶叶机械化水平,每年推广先进茶机50台、茶园机械100台、频振灯200台以上,加快建设白云山、太青山茶叶产业园,规划创建红茶产业园;打造壶瓶山镇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不断健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力争每个产业都建立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加大技改升级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杨氏鲜果、德尔耀、福慧达等深加工企业,加快开发橘瓣罐头和橙汁饮料等新产品。重点抓好100家标准初加工厂、50家精品加工企业、10家深加工企业建设,推动壶瓶山、东山峰、安溪、楚韵等老茶业公司技改升级,实现产销一体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实行精准招商,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引资入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招商引资互促双赢。引进一批对柑橘、茶叶、养殖等乡村主导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愿意投资兴业的,帮助协调贷款支持,提供优质服务。
4.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组织化体系。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道路,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适度扩大土地流转。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建集中连片万亩、千亩基地,建设现代化农场。加快培强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等服务。落实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奖励力度,支持指导湘佳牧业尽快在新三板上市。推动德尔耀、天画罗坪茶业公司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白云山、大同山、禅茶公司等现有茶企与民营联合或混改,早日组建xx茶业集团。
5.着力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机遇和信息化条件,在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份额。抓品牌经营。重点推动企业作为品牌主体的建设,对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及产品认证给予扶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的再给予额外奖励。并加强与农超市场的对接,继续在周边大中城市市场设立窗口,挂牌销售,让xx农产品走进大中城市超市,进一步扩大xx农业品牌影响力。抓出口带动。巩固发展传统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逐步扩大xx柑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份额,鼓励茶叶出口外销,开通xx茶叶“中欧班列”,打进国际市场。抓电商平台。发挥好智慧党建电子商务功能,对特色农产品种类进行全面摸底,建设精品型站点,让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6.着力构建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一支稳定而有战斗力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队伍,解决好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强本土技术人才。探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各乡镇有种养技术、懂产业经营的村民纳入进来。加大现有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承担培训任务,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招引外地技术人才。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吸引外出创业或务工能人回乡兴乡,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可以把专家团队请进来,设立科研工作站,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后备技术人才。参照免费师范生和医学生的办法,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特别是依托湘北职专探索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培养农业人才。
7.着力构建农业延伸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xx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搞好顶层设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星级农庄、星级农场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突出打造xx农业休闲旅游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市委政研室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农业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后,全市立足实际,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六枝特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籽、茶叶等产业为重点;盘县以马铃署、核桃、折耳根等产业为重点;水城县以烤烟、生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重点;钟山区则抓住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蔬菜、奶牛等主导产业。一批专业化较强的乡镇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郎岱镇已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罗家寨村已建成养鸡专业村,水城县的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钟山区的大河镇已发展成为成郊蔬菜种植和养殖大镇。
(二)各种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作为民间的中介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好形式,具有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其中:盘县71个,六枝特区72个(60个专业协会、1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钟山区45个,水城县34个。盘江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冬瓜协会,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该地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盘县四格乡上坡村的马铃署协会面向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署产品有组织的销售,使马铃署的销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钟山区的大河蔬菜协会、场坝的个体鲜肉协会等,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地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制种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油菜
籽基地、茶叶基地,盘县的肉牛养殖、核桃基地、马铃署基地、折耳根基地,水城县的生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基地、奶牛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名牌战略。2008年,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和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水城县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在奥运会推荐果品评比会中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品牌价值已初显成效。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如省级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荣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还连续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其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及品牌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能承担“龙头”作用。其原因一是实力较为薄弱,带动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与基地两张“皮”,“产”与“加”脱节,没有基地,不顾及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管理粗放。
(二)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农户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小农式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无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逐鹿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一是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站一般有20人左右,但懂技术、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只有7至8人,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二是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三是协调服务不到位。我市的农村各类协会操作不是很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资欠帐较多。如“一山一河”地区乡镇村组的道路、通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尚未明显改善,水利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种果、种菜及其他产业的布局。在资金安排上存在重点不突出、谁跑得多就给谁,照顾情绪、撒胡椒面的现象,以致同类项目在多个地方实施,投放资金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
(五)农产品加工率低。全市3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存在加工整体比重小,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大部分都处在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对一批有前途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企业,要逐个诊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对那些“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的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研究,能救活的尽量救活,救不活的要及时清理各项投入,把资金(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实现农民增收;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抓好市场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宏观的市场概念是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抓好大宗的、有质量和品种品牌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采取以资金、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建设具备规模,突出专业,形成群众的大市场。加大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扶持、培育两三个大型农副产品聚散批发市场,争取使我市真正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物资流通中心。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协会去办。大力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于培养一支科技推广型、市场服务型和信息传递型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及时为农民提供到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把对农民的科技境况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落实到位。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上销售窗口及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优农产品。四要积极发挥好能人经济带动作用。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信贷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用活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用活盘活农业资产,用资源换资金。三是争取上级的支持。用好的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引进外地资金。关键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五是资金使用严格落实“捆绑用、重点投、追踪补”方针,杜绝“感情投资”、撒胡椒面,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我市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形成,为使农村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衔接,生产、加工、销售连为一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
1、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增加。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市、县、乡各级组织始终把促进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来抓,使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据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47个,其中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了55个,占农产品加工企业252个的21.8%(种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5家,占加工龙头企业的27.2%;粮食加工企业3家,占5.4%;棉花加工企业1家,占1.8%;蔬菜加工企业21家,占34.1%;啤酒原料加工企业9家,占16.3%;肉类加工企业1家,占1.8%;乳品加工企业4家,占7.2%;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占3.6%;其它龙头企业1家,占1.8%);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85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经纪人和专业大户100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出现了多样化、大发展的趋势。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界定
(一)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创新模式, 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二)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 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尽管从农业部至省、市、县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会出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标准, 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技术研发能力突出, 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等特点。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调查
2014年1—12月, 受云南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项目资助, 由云南农业大学与北京光华管理学院共同承担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组先后对云南省11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和会议座谈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为了解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 调查资料设计
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云南农业企业特征, 项目组编制了《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产权属性、龙头企业级别、产业类别、固定资产规模、企业人数、产品单元、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模式、产品流向等信息;第二部分是主要调查受访对象的特征, 以选择题型的方式征集受访者的管理层级、所属部门、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等信息;第三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运作状况调查, 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形式, 从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理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八个角度共计30道题目测量样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态势。
(二)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项目组对样本企业发放了140份《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21份, 有效回收率为87.14%。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 编制了“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1.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对所回收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第三部分进行可靠性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 克隆巴赫系数为0.947,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良好。
2.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统计。
出以企业保密要求, 接受调研的云南省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名称省略, 分别以字母A至K表示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 :
注: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回收资料整理。
通过对调研样本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发现涉及到林业、茶叶、蔬菜、渔业、牧业等行业, 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 私营企业占总调查样本的一半以上, 主要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 企业产品包括蔬菜、肉类、林特产品等, 产销售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样本企业符合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普遍特征, 样本具有代表性。
3. 受访企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
参与样本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的企业人员共计121名, 通过统计, 了解到接受调查的企业人员中, 以一般员工为主, 占47.1%的比重, 中基层管理者合计接近一半, 高层管理者最少, 仅占受访者的5%。来自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人员较多, 约占48%, 受访员工的工作年限以工作满十五年以上和一至五年的员工群体居多, 约85%以上的受访者具有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
(三)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识别
虽然关于风险的定义尚无一致结论, 但普遍认为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 包括风险表现和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广义的风险指的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扮演“排头兵”角色, 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风险, 还具有异质性特征。根据来自龙头企业、农业主管部门、企业高管和农户的访谈, 其风险表现及重要性主要由以下六类组成:
1. 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给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 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农业生物灾害风险、农业地质灾害风险和农业环境灾害风险。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 自然灾害风险直接影响龙头企业的原料来源, 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首要风险。例如2013年冬季云南省大面积遭遇雪灾, 直接导致蔬菜、花卉、茶叶、咖啡等种植类作物如减产甚至绝收, 同样使畜禽类龙头企业面临饲料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连带风险。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因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给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带来的影响, 包括成本上升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原料不足风险、销售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等。
(1) 成本上升风险。随着物价上涨、企业用工成本高, 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高、利润空间薄弱的困境, 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
(2) 销售风险。龙头企业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过程中, 无论是渠道建设、销售网点、销售人员素质还是物流配送系统、营销策略选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制约农产品的销售。以云南B企业为例, 从事水产品加工的, 产品主要出口日本, 企业为了缩短在途运输环节, 实现保鲜保质目标, 特地自建冷链渠道, 缩短原产地至零售终端的配送周期。
(3) 价格波动风险。价格是影响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 由于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在调研中,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致表示原材料、产品价格的波动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市场风险因素, 无论是蔬菜、茶叶还是咖啡产业都普遍存在。某些时候当某类农产品价格上浮波动, 还会增加农户违约风险, 影响企业预计产量。例如在云南I企业调研时, 了解到随着当地产紫米的价格上涨, 很多农户单方违约, 选择到市场上直接销售, 增加企业紫米产业的原料收购难度和收购成本。
(4) 汇率变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农业产业化进出口企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云南G公司, 主营水果与蔬菜出口业务,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影响企业的出口额, 成为进出口企业的重要风险。此外, 进出口国家的政治局势, 也可能成为企业的潜在风险。例如2014年6月, 由于泰国国内反政府示威活动越演越烈, 导致云南与泰国的水果进出口贸易受阻, 影响进出口量和进出口额。
(5) 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 导致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给龙头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消费者重视, 一旦企业发生食品安全危机, 往往很难在市场立足, 品牌形象、企业美誉度也会随之受到重创。如从事畜牧产业的云南J企业, 为了防止与企业合作的散养户在饲料中随意违法添加各类剂, 企业高度重视;对于食品加工类的云南F公司采取企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检验环节克服食品安全潜在危机。
3.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的货币、财政、行业、地区发展等宏观政策等发生变化或是法规出台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所采取的措施也可能会带来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 成为政策风险。2013年, 云南Y市政府推行了公路相邻距离的农户需拆换改建蔬菜花卉大棚, 推动蔬菜、花卉产业升级的措施。恰逢2013年冬季雪灾, 农业企业本身遭遇了自然气象风险, 尚未改建大棚的现实又加剧了蔬菜、花卉等产业的减产, 导致农户怨声载道, 纷纷指责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性。又如在M县调研中, 了解到当地政府的产业规划不科学, 拟把紫米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点扶持, 但由于耕地面积制约、气候条件限制, 紫米产业的产量很难与具有自然资源禀赋的西双版纳等亚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紫米产业相媲美, 不具有比较优势。
4.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法规因素所引致, 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的风险。其中违约风险是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调研中了解到, 违约方更可能来自农户。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主要方式是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由于合同对农户的约束力不是很强, 加之农户出现违约行为时, 农户自身的违约成本也很低, 企业很难与处于弱势方的农户采用法律手段来追究违约责任。所以, 违约风险会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 在对茶叶、林特产品的龙头企业调研中, 还了解到林地产权的纠纷也是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之一。
5. 疫情风险。
疫情风险是指由于畜类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爆发的疫病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对于畜牧行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疫情风险直接导致企业的出栏量锐减, 产品滞销。在云南J企业调研时, 为防范疫情风险, 企业探索建立了一套疫情预防、处置应急机制。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 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 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调研中了解到, 受调查的样本企业普遍具有风险管理意识, 也认同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企业普遍未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具体表现为:
1. 企业尚未制定全程化风险管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存在着管理零星化、关注事后控制, 局限于碎片化修补, 尚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制度。没有制定完整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 当发生风险危机事件时, 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工作效率会受阻。
2. 尚未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设立专职岗位。
受调研的样本企业普遍表示, 企业中并未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专职岗位, 部分企业认为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承担了风险管理的部分职责, 说明样本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组织职能发挥是缺失和滞后的。
3. 设立专项风险管理基金未常态化。
设立专项风险基金是企业推行全程风险管理、全员参与的资源保证, 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企业财务制度尚未建立专项风险管理基金, 往往是风险危机事件发生后, 再调拨基金用于补救, 专项风险管理基金设立的非普遍性和非常态化也间接反映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二) 参加农业保险规避自然风险的效能有限
农业保险是农业企业规避自然风险的重要辅助手段, 但在调研中了解到, 由于农业保险的保费额度低, 如水稻、甘蔗等种植类作物的保额仅每亩300元~500元不等, 导致农户和企业参与投保的积极性低, 这也影响了农业企业参保的覆盖率, 以参加农业保险规避自然风险的效能有限。
(三)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欠缺
衍生金融工具是企业作为风险理财的重要策略, 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金融远期合约对企业而言, 其风险特征各异。在调研中了解到除了橡胶行业、林特产品等少数企业外, 应用金融互换、金融远期合约作为规避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的策略选择在样本企业普遍不足。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缺失了制度和组织的支持, 其效能有限。
(四) 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控技术落后
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风险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管理成本远低于企业事后风险控制。在调研中了解到农业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自动化发展滞后, 投入资源比较有限, 普遍未建立风险管理专门模块, 风险评估主要依赖经验及常识进行定性分析, 缺乏量化分析,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先进技术应用欠缺。
四、强化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
通过对样本企业风险管理的考察, 尽管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同, 各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化、规范性发展也不均衡, 对风险的评估和排序存在差别, 但整体梳理, 强化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一) 政府层面
1.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定期发布监测行业风险报告。
政府加强对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指导, 农业主管部门整合信息, 定期发布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预测分析、自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行业调控政策措施等资讯, 利用新媒体力量,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与行业协会、管理咨询公司合作, 定期监测行业发展态势, 预测行业风险趋势,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对话机制。
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惠民功效。
针对目前农业保险在企业风险规避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这一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拓展农业保险的惠民功能, 提高保险公司投保积极性, 企业与农户参保积极性, 提高投保赔付额度, 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补充手段。
(二) 企业层面
1. 制定风险战略规划,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是风险管理的主体, 企业高管要把风险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 结合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规划, 进而健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实现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全过程性管理, 还要发挥全体员工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 实现全员参与策略。在此基础上, 企业建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 设立风险管理专项基金,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项风险管理基金, 有条件的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并引入专业人员提升风险管控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资源保障上、组织职能上, 体现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善用定量工具识别、评估风险。
针对企业风险预警“短板”, 企业需要加大信息管理系统投入, 利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 增加风险管理模块, 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借助企业内外资源平台, 利用风险决策矩阵、模糊决策模型、风险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等识别龙头企业风险, 量化风险预期损益值, 提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4. 运用衍生性金融工具。
企业拓宽运用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合约等衍生性金融工具, 甚至协同外部专业机构, 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作为规避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辅助手段。
总之, 在经济新常态的视野下, 云南农业企业面临的发展滞后、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弱势将会面临更加多重的挑战, 只有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 才能整体提高云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风险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陈秧秧.COSO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简介[J].财会通讯, 2005, (2) .
[3]王东.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演进与趋势[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6) .
[4]徐剑.企业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秦嵩.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容量决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6]顾孟迪, 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李辽宁.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风险与管理[J].管理世界, 2012, (5) .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9-20
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思考08-11
市产业办领导视察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11
关于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12-06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11-01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思考论文08-02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情况汇报08-10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07-0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