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2024-11-01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精选12篇)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1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全球, 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应对这次经济危机, 我国及时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发布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 希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刺激经济。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长期存在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别, 这种城乡需求结构的差别必然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需求结构升级要求居民持续的收入增长, 所以九亿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就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农民收入, 就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产业化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在国家提出农业产业化以来, 我国不同地区对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不同探索。目前, 主要有公司+农户、大公司+小公司+农户、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等模式。在实践中, 这些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些龙头企业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大, 但同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 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清。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文章大多认为, 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供、销, 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而且认为, 只要实现了这一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就能实现农业产业化, 甚至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就是这种农业的一体化经营。上述观点模糊了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内涵和目标,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正确实施, 我们要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内涵和目标以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2.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因为从规模上看, 作为加工与销售企业的龙头企业的规模都会远远大于农业生产企业的规模,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会利用其市场势力与农户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或契约。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通过不等价交换对小的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剥削, 会导致前者发展壮大而后者凋敝败落, 最终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的一体化企业, 并没有建立在产业融合和产权一体的基础之上。目前无论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还是专业市场+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都不是建立在产权一体化基础之上的农业一体化经营, 从产权安排上看, 上述一体化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纵向一体化, 而是交易双方为降低搜寻成本而签订的销售和采购合同。而这种一体化经营, 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农业产品商品化, 但从长期看其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4. 政府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上存在偏差。

许多地方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这是因为龙头企业产出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投入品———农产品。但龙头企业经营不善会直接影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 而且龙头企业很容易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农民。事实上, 将农民和龙头企业捆绑在一起, 不是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 而是增大了农业经营风险。即使这种模式使整个社会的总剩余增加, 通过政府行为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也并不具有操作性。首先,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签订是一种市场行为, 如果由政府确定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 将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必然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其次, 政府并不了解每一个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成本, 所以政府无法确定一个有效率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再次,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 价格的波动与工业品相比较大, 如果由政府定价, 当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时, 交易双方履约的可能性面临考验, 政府面临两难选择, 政府保证合同执行的成本将会很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内涵和目标

农业产业化实质是要把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化的商品生产, 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体制的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过程, 就是在巩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过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一)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探讨农业产业化问题时, 人们往往把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方式混淆起来。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因此, 农业产业化采取什么模式,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 只能有一个判断标准:看能否在长期中增加农民收入。很多人简单认为, 农业产业化就是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 这就把农业产业化目的和手段混淆起来。

(二) 农业产业化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工业化

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也是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工业化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从产前一直到农产品销售都遵循同样的农业生产工艺流程。这样就可以把由一家农户要全部完成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像工业品生产一样分为一个一个不同的生产工序。在我国现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它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 把农业产业化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以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 将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效益, 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现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实现合作化经营, 由于从备耕、种植、管理、保鲜和储存等阶段都实现了统一的农业生产工艺规范, 每家农户只完成农业生产中的某一道工序, 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农户就可以进行生产合作, 这样就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上形成农业生产的分工与合作, 从而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 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样的分工模式有以下优点:

1. 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也有利于使用高效的农业机具。

标准化生产可以使小规模的经营在不改变现有土地制度的情况下变为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

2.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限制, 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设。

标准化生产可以有效防止出现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工厂化的管理也可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管理, 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交易费用, 增加农业的效益。

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各个生产阶段的技术革新, 促进农业生产中更多的创新的出现。在标准化的条件下, 同一个地区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是相同的, 这样可以使鲜活农产品的交易从看货交易变成看货样交易, 甚至可以发展成期货交易, 促进农产品流通速度的提高。

(三) 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农产品集中产出和均衡消费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发展农业关联产业是关键。农业生产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那么有关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运输、农业科技等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必要的外部条件。只有在农业关联产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 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没有像食品加工、纺织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的深加工就会受到限制, 农业生产的效益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从事农产品的运输、仓储等物流业的发展, 鲜活农产品就不能及时供给市场, 农业产量就不能及时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同时,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改革和支付手段的创新, 这样才能降低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和其他中间环节的费用, 才能使农业利润更多的流向农民而不是中间商。所以, 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就必须发展和农业相关联的产业。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1.政府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该一切按市场规则行事, 不能干涉微观经济活动。首先, 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引导农民进行中、远期的鲜活农产品交易, 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其次, 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 很多鲜活农产品烂在农民手里是农业生产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和农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农业领域最迫切需要的基础建设, 应当由政府作为公益事业投资建设, 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交易和运输费用。

2.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路等级, 完善农村路网建设, 为农产品运输提供公共服务, 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降低运输费用。鲜活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 因此, 时间因素对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有重大影响。如何缩短从农产品产地到销售市场的时间, 就成为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3.政府应建立农产品国家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确保农产品是在标准化状态下生产并符合国家标准。这是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只有保证了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都是符合一定的国家规范, 农产品的远期交易和电子商务交易才能有效进行。

4.促进农产品交易制度的创新。首先, 要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中的应用。其次, 要促进农产品交易结算制度的改进。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有相适应的支付系统, 这要求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使农民能够接受和习惯于网上支付。

认清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内涵对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极为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正确道路;才能提高农业产业本身的结构转换能力, 使之合理化和高度化;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上, 在农业关联产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 把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 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政府应该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 通过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段文斌.制度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4]胡乃武.加入WTO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3) .

[5]霍向东, 袁鹏.对农业产业化的新认识[J].农村农业农民, 2004, (10) .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2

――在全县中心组读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前提,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择优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销一体化经营。它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就我县而言,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找准切入点,确定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区域性主导产业是指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而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结构、市场取向和资源优势等影响。农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主导产业实行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农业主导产业一般要要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具有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

2、发展潜力大,在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3、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市场扩展能力。

4、影响面广,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形成相关产业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具有很强的科技开发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6、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现产业优势。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2、市场供求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品市场扩展能力强。

3、经济效益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农业主导产业应在各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具有较大份额。

4、关联效应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5、产业优势原则。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培养和开发能够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本地区的龙头或新兴产业。

近两年,县委、政府把脱水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户有品种的产业化格局,成为全盟最大的脱水蔬菜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效益好,农民种1亩脱水蔬菜纯收入比种玉米多收入500---1000元,是粮食产品效益的2—3倍,脱水蔬菜产业得到了农民认可。事实说明,只要找准主导产业,抓住市场机遇,引进龙头企业,就能够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二、抓好“三个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龙头企业,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二是原料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三是抓住市场,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命脉;

(一)依托资源,培育好“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其触角能指向市场,龙尾指向千家万户,既是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又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载体作用。要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根据我县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运行机制和联结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问题,从做大做强做多做活龙头企业着力,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深化对中央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兴县富民的重大战略。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举措,把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培育名优产品,特色产品,重点扶持产业链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重奖。要加大资本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借助资本运营,通过重组并购,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3、实行大开放战略,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一批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升我县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放手发展民营和个体龙头企业,解决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的问题,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小型龙头企业为骨干,遍地开花的中介组织、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格局。

4、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协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桥梁。我县农民加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一是要放手发展,鼓励多种形式一起上,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二是要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规范和管理农村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政府支农资源,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创造产业化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加强宏观引导,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信守合同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加大政府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国债项目建设的方式,重点改善一些优势明显、潜力突出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降低龙头企业外部经营成本。

(二)因地制宜,建设好原料基地。

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就目前我县基地建设来说,基地建设存在着建设标准低、产品质量不高;存在着农民无力投入,企业不愿投入,政府指导、规划和扶持跟不上等原因。因此,基地建设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事,更是政府正确引导和扶持的事,这就需要农民、企业、政府一齐上。

1、选准模式。要根据企业规模、市场环境、产业品种和农民思想认识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好适应本地的模式。根据我县实际,建议推广一下几种模式:一是公司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就是以公司为主体,由公司先期提供种子、化肥等物资和技术服务,农民在出售原料后兑现先期成本。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就是通过农民组建协会,由协会与企业签定协议,协会统一为会员购进种子、化肥和提供技术帮助,减少销售环节,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三是订单农业促动型(龙头企业+农户)。以签订订单的形式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主要适用于特色作物和经济作物。

2、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农户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保证每户有位种田明白人;再次,企业要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最后,要转变观念。

3、调动农民积极性。一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二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户带邻里、典型户带一片、帮扶户互帮互助等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户数和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化中得到好处。三要积极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利用县、乡、村三级网络把农民联合起来,通过信息网络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行情,依靠市场信息安排生产、指导流通,逐步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四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工具,宣传致富典型,特别是宣传靠结构调整致富的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农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

4、建立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驾驭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市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命脉,要进入、适应和驾驭市场,关键是要提高龙头企业的“六种能力”。

一是要具备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其经营的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有全面了解的能力,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是要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拿脱水蔬菜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刚放下锄头,走入企业管理的农民,只有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是要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企业要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从而稳定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所带动的农民创造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四是要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管理、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对农民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在服务农民中求生存,在服务农民中求发展。

五是创建品牌的能力。以创品牌和获取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营销层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六是要提高占领市场的能力。要尽快扶持行业销售“龙头”,以这些销售“龙头”企业为中心,加快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逐渐把一些小企业改造成大企业的生产车间,走分散生产、统一对外销售的路子。销售龙头企业根据合同来指导小企业按品种、数量和价格与农民签定基地原料订单,产品由销售“龙头”企业统一对外销售,彻底改变目前多数小企业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脱水蔬菜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一)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农业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条件。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二)要充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达指标,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不能盲目地搞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江淮分水岭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3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增产增收与农业收益比较低、市场与小农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小规模经营,而要解决以上的矛盾,就要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而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在一起,从而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周期,国家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产业化提上了日程。

1 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一方面已经基本事实(截至2012年底,全国流入工商企业的土地面积就达到186.67万hm2,总占流转总面积的10.3%,3年增115%);另一方面,理論界在进入的领域和程度上有不同的看法,其实质是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的分歧。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及模式,明确参与各方的作用和利益关系,对理论界弥合分歧,达成共识,有积极意义。

1.2 实践意义

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对农业经营主体地位和作用作了更明确的阐述。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安徽省发布了“调转促”行动计划,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行为,建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乃至农业现代的推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化”提法在国外学界术鲜见,大多以“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的概念出现,研究成果散见于农业经济学理论和众多发展经济学流派中,一般是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的,即从农业一体化企业发展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上进行研究,在宏观领域涉及不深,这与国外农业经营体制比较稳定有关,不过其严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值得我国学者借鉴。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的,国外理论研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问题,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问题。因此,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对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深入研究,并结合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特点,加以创新和发展。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在视野上不断拓展,在内容上也逐步深化,其成果对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视角作如下分述。

2.2.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作用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号专业大户和职业农民,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争议,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各体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地位上有不同的看法。

黄祖辉[1]从理论上这些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然性,从关系农业和农村发展高度来认识合作社的作用和地位。苑鹏[2]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企业化的有效组织载体,建立高效的流通合作组织是解决农产品流通困难的有效途径。仝志辉和温铁军[3]等学者主张在中国发展类似日本农协的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同时,一直坚持相关的实验。张耀钢[4]认为,在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及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最主要的经营主体来培育。

刘印生[5]认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龙头企业带动可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以促进农业产业化[6]。在龙头企业的作用作研究上,代表性成果有:《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作用》(李克、周静,2011),《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宋茂华,2010),《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作用》(魏万仁,石旭东,孙晓军,2011),《降低交易成本作用》(宋茂华,2010),《科技创新作用》(刘小才,2011),《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王伟,2010)。不过,有学者认为,龙头企业作用的存在差异,陈磊、张春霞、许佳贤[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地区、行业、组织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效率有所不同。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多数学者认为农民的职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罗姝、黄李荣、林常青[8]提出应该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生力军。大多数文献集中在职业农民的培育上,如崔用慧、周高新[9]认为,应在产业发展中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韩璇[10]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进行分析、唐微[11]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作了探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文献逐年增多,折射出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中日益突出的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强调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共同交易利益、稳定性和约束机制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关键。蔡立[12]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是它们的纽带。杨明洪[13]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结构发生着变迁,其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中心化模式”向“中间化模式”转变,以节约交易费用、增加稳定性。黄祖辉[14]、温铁军[15]等学者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给出了各自的实践观察和理论解释。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而言,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影响合作社作健康运行的重要障碍[16]。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核心内容是处理好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17]。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本课题结合安徽“调转促”行动计划,重点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

2.2.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牛若峰[18]是我国最早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和产业配置手段。它是参与产业化经营的2个或者2个以上的市场主体或利益主体所组成的经济组织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了分类。其中“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具有典型性。张学鹏、卢平[19]把农业产业化模式归纳为契约模式、外生龙头一体化模式和内生龙头一体化模式,并认为内生龙头一体化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主导模式;贾晋和蒲明[20]提出,基于农地使用权流转所形成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的重要方向,對本课题研究有启发性。龙方[21]等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形成了纵向兼并和横向一体化两种产业组织模式。项仕安[22]、李琼[23]把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分为四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汪艳涛、高强、金炜博[24]则认为,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运作模式。胡新艳[25]也认为,公司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机制的选择是依条件而定。

3 结论

通过对有关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作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组织模式上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不过,该方面的研究有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研究视角也趋于多元化。在研究方法上,有从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的倾向,也出现了定量分析的文献。但多数研究侧重于定性的分析,定量和实证研究明显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同在江淮分水岭建立“专业化布局、一体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机制。但受数据来源及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制约。目前,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已有十几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当下,安徽省正在落实“调转促”行动计划,是江淮分水岭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升级传统农业的重要战略机遇,也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根据和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

[2]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8).

[3]仝志辉,温铁军.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发展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1(1).

[4]张耀钢.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江苏农村经济,2013(3).

[5]刘印生.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加快陕西农业产业化步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6]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7]陈磊,张春霞,许佳贤.基于DEA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87家龙头企业为例[J].经济问题,2011(12).

[8]罗姝,黄李荣,林常青.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生力军[J].闽西日报,2014(6).

[9]崔用慧,周高新.在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民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壮大产业[J].农民科技培训,2015(10).

[10]韩璇.浅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培训[J].农民致富之友,2015(9).

[11]唐微.实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铁岭日报,2012(7).

[12]蔡立.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农资企业改革[J].农资科技,1997(12).

[13]杨明洪.从“中心化模式”向“中间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化分析[J].中州学刊,2008(9).

[14]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 [15]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8).

[16]许玉贵.调整农—企利益关系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17]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2013(11).

[18]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张学鹏,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0]贾晋,蒲明.购买还是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契约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

[21]龙方.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

[22]项仕安.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发展演变的制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李琼.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J]. 现代商业,2010(5).

[24]汪艳涛,高强,金炜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的运作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5(5).

[25]胡新艳.“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契约治理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再思考 篇4

1 提升带动能力,确定发展前景

在一定意义上看,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相当于找到了市场,因龙头企业对各个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大量收购,给广大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活动,龙头企业在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因为目前龙头企业内部体系还是不很完善,我们需着手培养健全的内部体系,加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防御意识的提高,提高企业的实力,为了开阔发展前景,龙头企业可以带领农民开发具有特色的培育产业,建立精深的加工企业,加速农产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加强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使其在农业经济中独自站稳脚跟,并引领农民开发国外市场,改变原来只停留于国内市场的局面,实现农民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加强合作意识,完善利益机制

由于国内个体企业及私有企业比较多,且分散不集中,合作意识不强,当地龙头企业将会在各个个体户与小企业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首要目的是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体系,提高科学技术能力,建立独有的实验中心,使农业产业化拥有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链,但龙头企业面对那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因此会给农产品质量及培养农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农头企业应该提出相关改善措施,把广大农户集中到一起,对他们进行同一的农产品培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个体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实现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水平。无论是小型的农户个体还是大型的企业,他们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政府也可以建立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重视对农户技术的培养,并完善农村农业物流市场体系,解决农户在对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证其利益不受损并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3 提高规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把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出口市场的建设,不断扩大市场的规模建设,适当增加各项有利的服务功能,努力积极开拓外地及国外市场,帮助农民寻找更多且比较畅销的销售渠道,慢慢打开国内大门,疏通国际市场渠道。加速对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完善,不断开发新的发展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加工生产,大力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开发及发展,使出口产品渠道的结构得到完善,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销售机制,对一些小型的企业实现兼并,形成大型的集团,不断增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可以不断强化集体化经济的能力,对公司产业化实施有条件的有组织的网络、经营场所、管理者、生产加工资金、相关设备设施等。加快集体经济点的增长,并加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可以适当的实行股份制管理工作,把社会中比较散乱及闲置的资金充分投进到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及加工当中去,努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度。

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在一定程度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散乱农户的力量能集中一起,促进农户的生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实现专业化及集体化的生产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促进农民对农作物培养技能的提升,确保农产品产量能得到提高且品质过关等。

参考文献

[1]董俊.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27):67-67.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5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三、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6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任何一个教育行家或教育行政领导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答案: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学校之高下,靠的不是校长的知名度,不是口口相传的“名声”;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全面的发展。一所学校真正的实力,靠的是教师,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个体生活和幸福指标。

课改进入深水期,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教师职业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这是人们对教师观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是人们对教师这一概念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不过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都有思考的责任和义务,为什么教师职业操守的问题屡见报端呢?为什么教育问题总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呢?在此,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

先看看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就说论文发表吧,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并且要求两篇以上,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一是没有时间写论文(因为教师严重缺编,周课时量有的高达三十多节),二是大多数教师写出来的论文还不具备省级以上刊物的质量,三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基本核心期刊外,大多数刊物均要求作者缴纳出版费。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吧,一般也要求有省地级以上的公开课经验,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地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重点包装,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但是,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教育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

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重视教育发展的一些举措。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再来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一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并没有太过突出成绩的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变相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一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

再如教师的提拔,教师最大就是当个校长,可当下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偏要严格按照行政上的干部选拔条例来框定,教学要出名师大都是在4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世界大学名校均是七老八十的科学家或科学院院士担任校长,目前而言,还真没有在四十来岁就当大学校长的,就中小学来说,有成就的教师要想提拔却被这年龄限制,而真正走上领导岗位的并不都是教育上的名师。

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总而言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所以,教师专业化要求当下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其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再说名师的社会认知度吧,有几个地方对各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有明确的补贴呢,稍好的颁发一张证件,有的可能连张证书也没有。而且就评定职称来说也算不上硬件,能有多少老师想去成为名师呢?其他行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部门还有重奖,教师有几个得过重奖?与其那样不如这样就变成了现状,教育理想自然就淡化了。

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然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当下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需求,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需求的是理想还是梦,这就需要学校造就一块沃土。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当前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但是成为教育家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要到什么时候,所有的普通教师都梦想成为教育家,那时候,就是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标准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水平等,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素,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离开“师德教育”谈教师职业专业化,那是空谈,是舍本逐末。因而,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人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其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深厚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直接影响其能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因而,学校抓师德教育就必须花大力气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这是教师走向职业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要从教师的思想深处发挥其潜能,让教师从职业道德操守去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人们常常议论教师的主流话题——师德教育。只要所有人都能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若人人都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

对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篇7

1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的矛盾。目前, 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状态, 与国内、国际市场联系不紧密, 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 应变能力差, 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 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形不成批量生产, 产品成本高, 市场竞争力差。而实行农业产业化, 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 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的生产不再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 客观上要求进入市场交换, 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 既能改变小农经济意识, 又能提高社会化程度。规模经营不单是土地规模经营, 而且要通过联合, 使规模经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拉长产业链条。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其生产经营直接与大市场相联系, 从而保障了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 从而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3) 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按产业化要求发展农村经济, 为解决城乡分割、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实行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成了沟通城乡的纽带和桥梁, 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 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 龙头企业同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仅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壮大企业实力, 增强辐射能力, 为农民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道路。实施农业产业化, 发展龙头企业还可以带动小城镇建设, 加速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 农业产业化能够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自身效益低的矛盾。要想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农业的内部潜力。实施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的龙头企业, 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的现实选择。

2 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的环节

(1) 实施科学规划, 狠抓特色高效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突出特色;通过区域化规模生产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方面,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资源条件, 确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 只有具有当地特色, 才能发挥产业优势,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注重规模发展,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 正确处理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 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保证和动力。在市场建设上, 重点抓好国内、外2个市场:一是培育本地农副产品市场, 完善市场设施, 扩展市场规模, 增强服务功能。同时, 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二是开辟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 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开发新的出口品种。在龙头企业建设上, 一要突出重点, 根据产业布局, 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 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二要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转向农副产品加工;三要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联合兼并, 组成企业集团, 增强带基地、带农户的能力;四要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和技术, 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抓龙头企业建设, 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内外市场, 下连千家万户, 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3) 强化系列服务, 促进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从目前一些地区的生产经营情况看, 不适应市场的具体表现, 一是缺乏信息引导;二是缺乏科技带动;三是缺乏中介组织。要理顺这个关系, 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 带动一个产业, 建立一个体系”的思路, 抓好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内容的系列化、服务设施的配套化。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为依托, 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要强化服务手段, 突出4个方面工作:一是信息服务。要建立各级信息网络, 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让农民学会利用信息组织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二是科技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技培训,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新成果, 尤其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三是物资服务。根据农时季节, 及时为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 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四是转变领导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必须从“就农业抓农业”的陈旧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 学会并掌握市场规律, 组织、管理、指导农业生产, 围绕农业产业化, 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作风, 全力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 分析了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阐述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的环节, 以期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篇8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 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 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 质量不高, 加工层次低,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 经营门路不广, 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 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手段单一, 服务滞后, 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 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 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 应变能力差, 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 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形不成批量生产, 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 而实行农业产业化,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 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 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 可实行规模经营,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 组合生产, 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延长产业链, 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 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 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缩小城乡差别。同时, 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 实施农业产业化, 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 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 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 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 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 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壮大集体经济, 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 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 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 注重规模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 在市场建设上, 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 改善市场设施, 扩展市场规模, 增加服务功能。同时, 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 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 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 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开发新的出口产品, 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 要根据产业布局, 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 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 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 调整生产经营结构, 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 组成企业集团, 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 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建设, 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 下连千家万户, 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 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 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 缺乏科技带动, 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 理顺双方需求关系, 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 带动一个产业, 建立一个体系, 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 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 服务组织配套化, 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摘要: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 2010 (2) :45.

[2]尚龙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10 (2) :40-41.

[3]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1) :22-23.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竞争力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按照“一号文件”的精神, 建设现代农业, 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央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

现代农业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 它是指广泛采用现代科技、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整体推行现代管理组织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 同时, 农业产业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它能使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实现由内部规模不经济向外部规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所以, 我们有必要把实现农业产业化纳入到发展现代农业的整体战略中。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主要受政策、科技、投入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组织经营模式,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 就是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由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过程, 也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过程。

按建设领域的差异, 现代农业可分为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加工流通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种植业包括大田种植和各种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包括各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现代加工流通业包括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零售等;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 包括观赏、采摘、娱乐、度假、民俗等等。[1]不难发现, 现代农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领域 (种植业、养殖业等) , 而且还是一个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大产业集群,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和多功能的大农业体系。这也意味着农业的产业功能由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的扩展, 即多功能和规模农业实现, 这亦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目标。

当前,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 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受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烈。农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机遇前所未有, 挑战前所未有, 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2]在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关注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基本中心便是提高经济效益, 这符合中央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思路。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品种少, 产业链结构单一, 这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的增收效应。因此, 如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便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大力推动农业由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的拓展。[3]此外,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还在于, 它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 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 从而缓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二、打造特色农业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需针对不同地区的相对优势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一村一品”的运动经验, 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国农村地区千差万别, 千篇一律地发展大宗农产品是很难实现现代农业的, 必须以本地的自然资源为基础, 把农村的农特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出来, 并将之开发成本地特色产品, 逐渐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4]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差异性供给, 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达到增产增收和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 离不开行为主体——农民的参与。而要想更好地进行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则必须拥有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拥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 同时也存在着农业劳动力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等问题。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两条途径: (一) 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文化基础。[5]政府应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 (二) 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对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 在此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农业技能培训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以人为本,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有限的投入下, 采取有力措施,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

四、产业组织形式多样化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使中国农业基本上形成了以单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格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小农生产的弊端逐渐显现。所以, 实现农业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 急需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重点是要允许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并存, 在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战略思想的前提下, 应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 “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 “公司+公司”等模式,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 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在农户和市场、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6]

五、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基于我国农业的现实状况, 政府应强化自己的角色定位, 同时努力推动自己的职能转变, 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 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和保护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可通过加强立法、设立农业建设基金等措施, 构建现代农业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 鉴于目前我国的国情, 应特别注意强化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技术专项补贴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补偿机制的制定。 (二) 政府角色应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着眼点在于服务、引导和扶持。要防止行政命令, 要尊重农民意愿, 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以人为本。应避免出现超越政府职能、瞎指挥、乱指挥和代替农民进行生产的错误行为。

六、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的问题

当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和机械的运用程度都不高。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村科技投入和金融支持的缺乏。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 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科技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努力构建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另外,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发展。

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国局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伐薪烧炭、毁林开荒, 搞掠夺式开发的现象, 致使水土流失加剧, 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 由于大量化肥、除草剂、农药的使用以及长期的机械耕作, 土壤退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陆续出现。这种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 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鉴于此, 我们应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支点。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行动指南, 大力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积极构筑生态农业体系,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结语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现代农业,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 必须立足实际,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实现产业组织多样化等方面入手, 努力促进农业生产从资源依存型、掠夺型向技术、信息依存型, 环境友好型的转变。最终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 2007, (10) :5-9.

[2]孙政才.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9) :4-9.

[3]徐佩华.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0) :31-34.

[4]卢向虎, 秦富.国外“一村一品”运动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J].世界农业, 2007, (10) :17-19.

[5]李广文.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培育新农民[J].农业经济, 2007, (10) :44.

对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10

近年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灵台县坚持走“稳定粮食保基础、做大牛果促增收”的发展道路, 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 已形成了以优质粮食、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绿色苹果四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截至2014年底, 全县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养殖小区8处, 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7.4万头;栽植优质红富士苹果园3 333.3 hm2, 建成标准化幼龄果园2 886.7 hm2;建成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33.3 hm2, 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蔬菜2 613.3 hm2;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4 873.3 hm2, 建成绿色冬小麦生产基地6 666.7 hm2, 粮食总产达到15.4万t。同时, 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市场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但是, 与农业发达的县区相比, 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还很有限, 因此, 要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推动灵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攀升。

1 推进农业产业化对灵台发展的重要性

1.1 推进农业产业化, 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载体

当前, 我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城市化较高水平发展的阶段。在全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背景下,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贸工农科教服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以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供有效载体, 从而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 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 使诸多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化经营渗透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中, 从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了外在的发展动力。作为处在干旱带腹地的灵台县, 农业即是传统产业, 也是薄弱产业, 用产业化的方式做大做强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 是干旱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1.2 推进农业产业化,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人多地少是灵台县的基本县情。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再加上农户的文化、科技、管理、经营水平落后, 导致农业产出比例失衡, 科技含量低, 农业发展尚处于“有数量、无规模”的状态下。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农户纳入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经营的链条之中, 使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科技、管理、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1.3 推进农业产业化, 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把家庭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衔接起来, 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既可以充分调动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 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架起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 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工转化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是推动灵台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1.4 推进农业产业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不仅可以带来现代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的变革,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而且可以使富裕起来的农民走上知识化、文明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 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 当前灵台已经形成了什字原区1.33万hm2优质小麦生产区, 在百里、梁原川区和龙门、蒲窝等乡镇的水平梯田形成了4 667 hm2全膜玉米生产区, 在灵平、灵千公路沿线形成了3 333 hm2绿色优势苹果经济带, 在中台川区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以南部山区为中心, 建成了以农户规模养殖为主的17万头黄牛养殖基地, 在朝那郑家什字、星火蔡家原、西屯白草坡等村建成了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粮、畜、果、菜生产的区域化、产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2.2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加强

全县各乡镇、涉农各部门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 积极探索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落实了一批粮食生产、林果开发、畜牧养殖、蔬菜示范、良种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项目, 对指导农户生产、促进农产品销售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 加强行政推动力度, 按照全县农业总体规划, 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宣传带动等方式[2], 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治富产业, 壮大产业经济。此外, 还注重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拓展企业担保和农户联保贷款市场, 既降低了信贷风险, 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矛盾,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劳务输出初具规模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立足于打造劳务品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突出抓好农民工输出前培训, 形成了“以培训促输出, 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循环, 并且通过开展适应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明显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围绕壮大劳务产业, 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并且把机构建设与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紧密挂钩, 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全面开展。建立健全了乡镇劳务输出服务站, 充实配备了村级联络员, 形成了县、乡、村3级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全县2014年劳务输出人员达6万人, 劳务收入达到2.2亿元。

2.4 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

一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有效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广泛招商引资活动, 先后建成了中台蔬菜脱水厂、红岩肉食加工厂、大锅大酒厂、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灵谷香面业有限公司、柳家铺肉牛育肥场农业龙头企业, 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二是健全完善市场体系。目前, 全县已经建成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3个, 涵盖了蔬菜、果品、中药材、瓜类、牛羊活畜交易等各个类别, 其中什字、独店等乡镇的牛羊活畜交易和中台蔬菜批发等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 000万元。各类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近10处, 年成交额达到2.7亿元。季节性地头市场也成为农产品交易的主要阵地, 其中马铃薯、西瓜、辣椒、西红柿、苹果等产品在大量上市的时候, 吸引了大批客户直接在地头交易。三是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各地农村涌现了一大批靠贩运和销售农产品发家致富的能人, 相互联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如中台蔬菜协会、兴隆药材协会、林果经济合作社等, 这些经济组织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 以农产品运销经营为重点, 一头连农户, 一头连市场, 提高了农民走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他们把农产品集中收购起来或自行外出销售, 或联系外地客商前来收购, 在促进农产品销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全县农民流通队伍已发展到2 000多人。

3 加快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要在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农业是灵台县的传统产业, 长期以来, 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 经营粗放, 管理落后, 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 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 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突出抓好以下农业经济:一是建成优质粮食生产区。本着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全县农业发展布局。什字原面以发展优质玉米、优质小麦、优质蔬菜为主, 实施规模生产、集约经营, 并以灵台云翔面业公司为依托, 积极种植专用型冬小麦品种。东部以发展优质中筋小麦和饲用玉米生产为主, 建成小麦—玉米带田产粮区, 力求实现粮食双季丰收。中部原面以发展面包型优质小麦为主, 建成小麦—蔬菜粮经间作区, 蔬菜种植依托目前已取得的番茄产地和产品认证的优势条件, 大力发展无公害番茄、辣椒等, 迅速扩大规模, 实现粮食经济双丰收。西部原区以种植硬粒小麦为主, 建成高强筋小麦生产区。二是建成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以县内已注册登记的2家民营种子企业为龙头, 以县农技中心和种子管理站为技术支撑, 指导开展“两杂”制种, 实施以抗旱优质冬小麦良种繁育和玉米杂交种制种为主的“种子工程”。以上良乡为中心, 向南北两河流域的梁原川区和百里川区扩展 (其中百里川区以制种粮饲兼用玉米为主, 塬区以制种农大108等为主, 黑河川区以制种豫玉22等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为主) , 建成甘肃省玉米杂交种制种基地, 规模达到3 333 hm2, 年产玉米优质杂交种1.8万t;以独店镇姚景项目区为中心, 向四围扩展, 建成陇东最大的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面积达到2 667 hm2, 年产优质小麦良种1.2万t, 将灵台县建成继张掖之后的又一大种子产业基地。三是建成种草养畜区。在南部山区, 整修水平梯田, 兴修生产道路, 重点推广紫花苜蓿和粮饲兼用玉米种植, 推广全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操作, 发展畜牧业。目前“十万亩草、十万头牛”目标已基本完成, 下一步在以产业化经营化发展的同时, 必须解决“大规模、小产业”的问题。要突出抓好规模养殖、科学饲养、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 深入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 扶持引导平凉红牛繁育中心、百里金暘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扩大养殖规模, 打造种草养畜“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畜牧业, 为工而牧, 为牧而工, 通过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决产业要素整合度低的问题, 赋予种草养畜主导产业新的发展内容。四是建成经济林果产业带。把发展经济林果业作为深化农村产业调整,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改善生态的重要内容, 在现有3 333hm2果园的基础上, 紧盯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 以土地集约流转为突破口, 继续扩大规模, 沿县内灵千、灵泾等重点二级公路两边, 纵深500 m, 引导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 加强果树规范化生产管理, 提高管理技能, 突出绿色无公害, 建成经济林产业带, 使果品总产量达到5万t。五是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中台西川区为中心, 建成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00 hm2, 以什字中永示范园区为中心, 扩大规模, 建成无公害番茄生产基地666.7 hm2, 并与康师傅集团公司达成协议, 建成蔬菜快速脱水厂一处, 年生产脱水番茄0.2万t, 同时, 积极注册绿色农产品商标, 争取脱水番茄出口创汇。六是建成特色种植区。仁用杏、荏籽、接杏、大枣是灵台县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 并且创造了总产值近亿元的种植效益,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但仍处于有规模无产业的阶段, 产业链条短, 深加工落后, 限制了这些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了保证这些特色更特, 产业更大, 今后一定要注重在产、加、销各个环节做文章,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稳定中台东川的灵台接杏栽植基地, 保护全县山台地嫁接的百万棵大枣树苗, 确保挂果, 形成效益, 继续扩大麦茬地移栽荏籽面积,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争取出口创汇。实行品牌战略, 打造特色产品优势地方品牌, 提高灵台特色种植业知名度。

3.2 要在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条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致力于发展4种经济。一是主攻非农经济。用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是灵台县发展工业的突破口。草、畜、果、菜是灵台县农业生产的优势品种, 规模大, 产量高, 单纯以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会使优势行业走的更远, 只有通过深加工、精包装、找市场, 才能赋予优势产业更加广阔的现代内容, 才能使其后续产业形势看好。因此, 灵台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 发展苜蓿草制品、清真牛羊肉产品、专用小麦产品等这些既有原料基础、又有市场空间的行业, 应该是启动非农产业发展的首选内容。二是打造开放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人才、信息等紧缺资源, 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 凡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借助了外力。灵台县作为生产要素十分贫乏的地区, 更要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有集天下之智、集天下之士、集天下之财为我所用的视野和胸襟, 达到“你发财, 我发展”的双赢效果, 形成开放型的经济格局, 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充分利用皇甫谧文化品牌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招大商、大招商, 建设成以皮草工业、肉食加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 带动一方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三是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些年来, 灵台县特色经济虽有所发展, 但仍未走出小规模又无竞争优势的困境,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要求必须走出分散经营和经营层次低的现状, 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建成全县特色农畜产品集散地,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依托灵台县特色作物、蔬菜、林果、草畜等农产品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做大做强专用小麦深加工、肉食品加工、皮草加工等经济, 努力打造“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一路一色”的发展格局, 建设一批专业乡、专业村、专业街、专业园。四是提升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多是灵台县的一大包袱, 如何变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大搞劳务输出, 实行“走出去”战略,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年收入2亿元的规模已使劳务输出成为灵台县的一个大产业。当前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过程中, 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 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打造实力强劲的灵台劳务大军, 除了拓宽就业渠道之外, 加强培训是当务之急。

3.3 要在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以县城为中心, 城乡互动, 通过不断的改造建设, 使城市功能更加齐全,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服务体系, 扩大就业, 吸引人口。积极兴办劳动就业、房地产、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业, 形成联结城乡、辐射周边发达市场网络体系, 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树立灵台小城镇建设的品牌, 如在什字镇打造“农产品批发大镇”品牌, 独店镇打造“陇东畜产品交易第一镇”品牌等, 让农业借船出海, 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二是大力提高各种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 如什字镇的果品市场、独店镇的肉牛市场、朝那镇的野生药材市场、中台镇的蔬菜市场等, 让这些专业市场的生产交易能力集生产、加工、储藏、运销为一体, 提高产加销的效益。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拓展农产品流通发展空间。灵台县北靠泾川, 南联陕西, 交通便利, 县内汽车交通运输户积聚, 是发展现代物流优势明显。基于以上发展条件, 在灵台发展集商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建成承接南北、商品集散的物流走廊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由政府引导和参与物流园区建设, 通过市场动作, 让运输、仓储企业、大型货运代理、联运公司落户, 促成物流企业经营地点集中化、运输组织集约化, 使其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外向空间。

3.4 要在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从农业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发展、农技体系建设、产地环境治理4个方面着力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构建了招商引资“洼地”, 清洁农业产地环境, 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二是营造农业招商高效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大力开展项目招商、网络招商、能人招商, 优化投资环境, 争项引资做到“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配套”, 给予土地、工商、税收优惠政策, 实现“筑巢引凤”[3]。三是健全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开发, 从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土地入股、出租、转让等有偿流转政策, 形成产业规模开发效应。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以人为本,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定期培训机制, 加快培育复合型农技人才,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完善病虫鉴定、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农业检验检测设备, 实现农业产业化向科技要产量, 向科技要效益。五是强化农业产地环境监测。设立农业环境、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点, 定期监测, 动态发布农业生产指导数据, 加强以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为主的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创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同时,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抗灾避灾能力。

4 结语

总之, 因为灵台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自然条件优势不是很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让农民单凭自身努力, 要彻底摆脱贫困, 走向富裕和文明, 道路还很漫长。因此, 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给予高度重视和项目、资金倾斜, 通过全县上下的凝心聚力, 务实苦干, 全力发展, 灵台县必将成为陇东山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县[4]。

摘要:介绍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提出加快灵台县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建议,甘肃灵台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8-15.

[2]黄祖辉, 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3) :28-31.

[3]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5) :4-8.

对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篇11

本文集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研究者本人既是作者研究对象,又是研究主体。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上小学受教育,后来读师范学校学教育,继后当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再后又上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又教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近44年”,在教育问题上有着丰富的个人经验,这是从事教育研究的重要财富。他发表的理论著作,是理性思考的结晶,也是来自教育经验的心得体会。虽然对教育有“说不清”“不知”甚至“困惑”的感受,但在其自谦的背后,确实道出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之间的一种张力。

在孙喜亭先生的文集中,教育本质是探索路程弥长的一个主题。从1984年在《红旗》上发表《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经《对教育的再认识》(1986年),《关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的探讨》(1991年),到《关于“教育”的随想》(2002年),先生对“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他认为:“教育本质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探讨教育本质,实际是研究教育的最一般的规律。”所以,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研究所绕不开的。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先生的认识范式和思维惯性。在这个问题上,先生从教育概念入手,采取近似语言分析的方法,对教育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要素的关系,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富有洞见的观点。但如果将先生的著作与他所拥护和信守的认识论原则相对照,就会发现美国学者阿基里斯在行动中的理论与拥护的理论之间所发现的差距。对一线教师来说,他所声称拥护的教育理论和其在教育实践中所使用的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行动中的理论有的是和拥护的理论对立的,有的还没有被“编码”,尚未取得正式的理论身份,只是以缄默的方式存在着。对研究人员而言,除了他在教学中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外,在其研究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别,即实际起作用的方法论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其所声称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距离。所以,要获得对问题更深入的认识,必须要在直接批评个别观点的同时,或首先应该回到观点赖以生成的方法论,或认识论范式。在相同范式内的争论唯其具有相同的语境,因而有助于实质性的对话和争鸣。

[书讯]

《校长:专业发展中的探索》

本书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校长长期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岗位上实践、思考后的心声,他们对自己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进行了反思,从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收获,在理论学习上获得了提升。涉及的内容有“学校的管理、校园文化培养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自主发展的引领”等。它的特色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不仅重视理论上反思,而且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书中的大量案例来自于多方面的精心搜集和筛选,都是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事件。

《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校园本应是一个幽雅、舒适、宁静、安全的教育场所。但是意外事故、校园暴力、两性问题、偷窃等却层出不穷地发生在很多校园中,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探讨。《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的作者以多年来处理校园安全的经验和多方面搜集的可供参考的实例为基础,提出了各种安全问题的预防、处理原则,对于关心孩子校园生活的家长、欲增进校园危机处理知能的教师以及想在校园中趋利避害的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给校长一生的建议》

今天如何做校长?这是一个困扰很多校长心头的问题。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把学校管理好,首先就要通晓管理艺术,吸纳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鉴于此,作者对我国众多优秀校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精选出优秀校长践行一生的、行之有效的建议,编撰了这部《给校长一生的建议》,给广大校长的一生以深刻的启迪。

《教育在哪里_——个校长的365天》

本书作者从其近百万字的文章中精选出31篇最能反映当前教育改革现状而又能引发读者思考的文章,包括《班级中不翼而飞的120元究竟到哪里去了?——论研究学生的策略兼评行政干部撰写行政巡查记录》《教育无小事——从学生的一封信所想到的》《从厕所中的烟味到哥白尼式的革命——三论研究学生的策略与方法》《郑辛遥的漫画与师生们的纪实——五论研究学生的策略与方法》等。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篇12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尚未成熟。其时农业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问题: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细小分散和规模不经济的缺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严重脱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存在隔断并且信息交流不顺畅等等, 这些使得农业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中国农业当时实行小规模分散经营并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而且根据中国的地理特点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在农户中普遍推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业的竞争力, 就必须将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联系起来, 在制度上寻求创新出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情况, 中国农业产业化在突破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上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 有利于增强各产业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农业发展和中国产业格局调整。

目前,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市场化在中国东、中部地区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在农业产业化总体进程中还是滞后的。

二、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产品, 优化组织各种生产要素, 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最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一) 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经营产业化的浪潮中, 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 即专业合作社模式和产业经营一体化模式。

1. 专业合作社模式。

专业合作社模式普遍存在于欧洲。这种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进行加工或销售;合作社内的事务由全体社员协商, 一人一票, 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 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 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

2. 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模式。

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模式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或购销业务的公司为核心, 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目前普遍存在的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 表现为“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经济组织带动型, 表现为“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主导产业带动型, 表现为“主导产业+农户”;市场带动型, 表现为“专业市场+农户”;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 表现为“政府组织+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农户实施”。这种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模式的特点是弹性很大, 有的联合形式十分松散, 只是一般的购销关系;有的联合形式则十分紧密。因为这种模式增强了与市场的联系程度, 便于农户以销定产, 避免农业生产上的盲目性。

(二) 农业产业化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在中国, 通过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使农民之间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组织优势, 从而有利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还可以使原本分散的农民以整体的形式面对市场, 提高其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 增加农业的综合利益。

基于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特点, 即生产单元小、装备水平低、以户经营为主,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然而在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时, 为确保农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要做到规范农业管理, 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章程, 进行依法经营, 并且加强监督。特别要围绕相关的法律制度, 制定农业扶持政策, 比如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农机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还要引导和帮助农民, 通过利益联结机制, 紧密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员,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提高农民抵御风险和获得收益的能力。

(三) 农业产业化将解决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使农业产业化具体组织成为市场主体, 解决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 实现农业收入的多层次性和多环节性, 使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分享到利润, 带动农民走向市场。通过农业和市场的对接, 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业生产中, 更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质的品种, 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三、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产品交易与流通体系的建设

纵观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 农村地区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出现过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原因, 主要是当地政府只关注生产和规模, 而忽视市场的作用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损害了农民的收益、打击了生产积极性。但是在中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还是不乏成功的案例, 其成功的关键是当地政府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重视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建设农产品交易和流通体系。只有使农产品适销对路才能使农业产业化走得更好。因此, 农产品流通是促进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歧视性政策。这使中国许多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而造成了额外的高额流通成本。所以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实时、适用的信息和分析咨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国外发展农业中农产品交易和流通体制建设的经验

美国在形成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之初, 就注重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美国拥有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工商一体化程度, 并且拥有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奠定其为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国的一个主要基础。在荷兰, 政府把农业定位为:持续、独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它将农业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完整产业体系进行运营和发展。这个体系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的全部环节。从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得到的经验有:一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二要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体系;四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在澳大利亚, 联邦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发生了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内向型企业向以产品为中心的外向型企业转变。并且在1989年设立了“出口市场营销技能项目”。该项目的目的在于提高与中小型农业相关联的企业经理人和生产者对于国际市场运行的了解。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了与美国相似的农业发展能力。日本借助“农协”进行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使得日本跻身于高效农业国的行列。

五、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新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国外经验的借鉴, 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特点, 应该在抓住生产和规模的同时注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所以中国应该对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积极开展“农超对接”。

首先要改善农产品终端消费环境, 即改造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形态, 遍布全国各地, 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 管理水平低下的缺点。而农产品“农超对接”, 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农产品流通的新途径。“农超对接”将鼓励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新鲜农产品, 引导超市建设属于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与当地农户建立购销合同关系, 对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管, 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 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 使大型农业连锁超市不断改善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设施, 保证农产品质量, 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所以,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建设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 不断完善生鲜农产品冷链保鲜物流设施, 形成以农产品连锁超市为龙头, 直采基地为基础, 覆盖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生鲜农产品流通网络。物流设施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所以政府要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设施的建设。形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生鲜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

政府还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路等级, 完善农村路网建设, 为农产品运输提供公共服务, 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降低运输费用。鲜活农产品的保质期较短, 因此, 时间因素对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有重大影响。如何缩短从农产品产地到销售市场的时间, 就成为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摘要:农业产业化既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农业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其主要的差距表现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度都还很低。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国可以通过改善农产品流通,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 促使中国农业走向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之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流通,农超对接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则[J].农业经济, 2010, (1) .

上一篇:生态资源化利用下一篇:早产儿的护理及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