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2024-08-23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精选12篇)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1

1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村走上繁荣, 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1]。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做好金融支持, 扶持农业产业化, 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的推动器。

1.1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我国的农业已经由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粗放农业, 发展到规模较大的集约式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建立规模大、专业化强、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质量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 需要与之匹配的大量资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对未来农垦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目标 (如表1) 。而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和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资金供给不足。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06)

1.2 农民对金融的需求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点常规调查资料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因为, 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 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市场的有效启动, 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4]。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既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 还需要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充分流入, 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有效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逐步市场化, 农民不再是“大风吹不掉牛尾巴”的生存思维方式, 而是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转型。因此, 农民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小额贷款对不发达地区农业家庭的收入稳定和增加有积极作用[5]。而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资金供给显然不足。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 2006年全国农户信贷资金来源中, 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仅占20%, 而来至私人的贷款则占71%。 (如图1)

在我国金融体制下, 在农户资金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民间金融不具备合法地位, 而且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其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容易违反金融法规或高利率, 扰乱国家金融秩序, 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流向一些不正当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 成为非法活动的助推器, 风险监管不严格, 存在很大隐患。

1.3 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 农村金融服务会发生转变, 需要得到金融支持的主体会更多[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 农民离不开金融, 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金融,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更离不开金融。目前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短期贷款, 而且基础性的建设, 如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改造、林网建设、节水工程等, 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目前一些乡镇企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用于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扩大收购以及提高深度加工的投资需求大量增加, 迫切需要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和理财服务。同时, 近年来一些农产品批发、各类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等, 也成为重要的流通力量, 它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没有金融的支持[7]。

1.4 农业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要已从数量型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 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8]。改变我国传统农业唯一途径是农业产业化。而高新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原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农业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失去了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便成了一句空话。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0.4%, 科技创新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5%, 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科技发展资金的缺乏将直接降低农业产业化的农产品质量, 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必须增加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资金的供给。

1.5 龙头企业对金融的需求

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 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沟通农商的桥梁纽带作用。农业部等八部委分别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 认定了3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标志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形成了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 20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 数万家中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 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实现总量发展目标、结构优化目标和技术进步目标。总量发展目标增加值, 预计以年均9.6%左右的速度增长, 2010年达到79800亿元左右。农产品出口交货值, 预计以年均11%左右的速度增长, 2010年达到34800亿元左右。实缴税金, 预计以年均9.5%左右的速度增长, 2010年达到8200亿元左右。

但是强劲的发展势头中的矛盾——融资问题突显出来。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农产品的生产、储运等均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较弱, 远远达不到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求, 并且贷款额每况愈下。农村信用社不但不能满足个体村民的贷款需求, 而且由于受自由实力制约, 只能提供小额短期贷款, 难以满足发展规模经营和长期投资的需求。以长春市大成公司为例, 该公司已形成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能力, 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由于玉米加工业需要先期大规模资金投入, 大成公司每年需要收购资金约10亿元, 这么大数额的资金仅凭企业自己筹集很难, 而农村信用社也无法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支持, 使大成公司的运转和发展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资金的不足势必阻碍龙头企业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我省农业金融机构支农资金供求的现状, 要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通过各方的努力扩展支农范围, 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13]。

2.1 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供给作用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 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14]。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行政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合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界定不清晰, 由此导致了两种极端的政策取向和经济后果。因此, 合理的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配置金融资源, 在效率和公平间寻求平衡。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兼有财政和金融的双重功能, 因此农发行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 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 筹集农业信贷资金, 本着不盈利, 促进农业产业化顺畅发展的目的、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宗旨,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的开发。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 农发行集中资金, 力主促进当地形成专业化强、商品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域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尽快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体制、金融体制, 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护[15]。

2.2 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 专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在目前金融秩序不健全, 行为不规范, 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基于此, 政府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 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3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 间接融资系统, 信用担保体系。其中, 直接融资系统, 包括并购、公开上市 (主板、二板) 、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4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3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 这3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3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 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 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 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途径, 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3 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农民和中小企业对资金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 合作金融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实施一系列的组织制度创新[17]。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 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 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 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鉴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 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

2.4 弱化邮政储蓄的筹资增加邮政储蓄的贷款业务

邮政储蓄其机构庞大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点, 是农村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 完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地区服务功能和金融服务[18]。弱化邮政储蓄的筹资, 增加邮政储蓄的贷款业务, 调节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使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农村金融市场。为使邮政储蓄资金有效回流, 反哺农业和农村, (1) 积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使资金回流农村。 (2) 人民银行可以将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通过再贷款的形式, 交由农业发展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投入农村金融市场, 做到“取之于农, 用之用农”[19]。邮政部门利用独特的竞争优势, 造成了农村存款市场的不合理竞争, 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 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因此, 必须重新审视现行邮政储蓄制度, 做出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金融调控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农村实情, 对邮政储蓄进行整合重组:调整利益分配, 理顺资金价格关系, 切实减轻邮政储蓄过快增长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建立省 (自治区) 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联社的邮政资金拆借机制, 使农村资金实现回流;考虑构筑以邮政储蓄存款为资金来源, 以面向城乡居民, 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为资金运用的小额担保贷款银行, 缓解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2.5 建立合理的信用防范机制

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不良资产率, 进而降低信贷风险。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 因此要想解决不良资产过高的问题, 最理想的方法是既降低不良资产, 又增加资产总额。直接化解不良资产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机构自己双方的努力。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利率政策方面给银行以倾斜, 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金融机构自己则需要通过清算资金的有效资本,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质量, 同时也相应的降低了不良资产比率。对于增加资产总额方面, 解决资金难以筹集是根本的出路。这需要金融机构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吸引顾客, 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清算系统、服务系统, 谋求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 借助成熟的金融工具, 丰富的业务品种, 以及灵活的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等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展开资金的筹集战。

建立与农村信贷相适应的保险机制, 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补偿作用。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 或委托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国家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组织[20]。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2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农业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了农民、企业与市场,实际上贯穿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在资金配置方式上,由于产业化过程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方式会出现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会出现变化。一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但是,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客户需要。

(一)从金融层面分析

1、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狭窄。农发行调整职能,将业务范围由原来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农产品转化企业拓展,在拓展新业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其支持的范围来看,支持对象仍局限于粮油购销企业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对畜禽养殖业、竹制品加工业、丝绸加工业等产业较少介入,支持“大农业”目标未得到充分体现。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大农业”为前提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流。从县域商业银行近年情况来看,存差逐年扩大。由于上存资金元风险,收益性高,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均将吸收的存款通过二级准备金形式上存到市级分行,然后再以同样形式上存。县域资金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

3、农村信用社重负难当。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攻坚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4、担保基金品种单一,规模较小。虽然地方县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但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数量有限,且担保基金的规模不大。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5、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我国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大量的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由于原有贷款制度的制约,信贷资金往往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压挤了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空间,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是供需不能由市场信息反映调整,利率机制不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目前的集中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担保市场等还未完善。

(二)从农业产业化层面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品牌意识不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其融资需求。

2、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运作不规范,生产经营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且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甚至提供虚假报表,因而难以取得金融支持。

3、有效抵押不足。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

4、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台风、禽流感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又较高,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为防范风险而谨慎投入信贷资金,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良机。

二、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应当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实施“三农”资金支持,逆市场配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符合国家发展意图的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可以诱导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农业银行要调整发展的思路。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要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由于农业银行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人民银行也应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再贷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完善其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

邮政储蓄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的试点,为加人产业化环节的农户提供更及时的资金帮助。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国家要扶持农村各类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农村中的私人间借贷发展起来的。农村中私人间借贷每年可以达到几千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各类金融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的试点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农业,稳定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运用农业资金。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业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农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要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使农业资金持久投入、高效运行。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着手制定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

农发行要突出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企业,营造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品牌优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营销和发展战略。要积极巩固现有客户,着力培养一批优质客户,适当集中审批权限,抓好制度建设,探索积累经验,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省分行审批权限,并赋予二级分行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办贷效率,壮大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群。金融机构要在促进粮油产业化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满足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把握企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掌握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分析其现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注重从第一还款来源判断和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单纯依赖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来把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降低客户交易成本,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将农发行的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按照客户的层级优化配置,从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时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适应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安排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基地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增加新的贷款业务品种,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借以扶持、巩固和发展一批农发行的忠实、优质客户。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银行要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改进资金结算方式,创新结算工具,择时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信用证(卡)业务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结算服务。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3

一、具体做法

(一)整体联动,做大做强“舜华鸭业”。“舜华鸭业”前身为临武县鸭业有限公司,于1998年8月创立,创立资金计划以企业自筹和政府专项扶持为主,但资金到位相当困难,影响了企业创立。该县农业银行了解情况后,组织力量对临武鸭产业进行详细调查,先后发放贷款300万元扶持企业起步。随后该县工行投放500万元支持厂房建设,农信社发放49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使企业构架基本成形。2004年初,该企业决定新上一条年加工能力300万羽的生产线,但企业经营效益一般,商业性贷款很难,资金十分紧缺。为此,当地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1000万元给农信社专款用于支持生产线建设,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规模得到了有效发展。近年来,该县工行和农信社又联合发放贷款1000万元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农业发展银行发放2000万元贷款支持企业的第二期和第三期改扩建工程,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全县金融机构的“整体联动”,截止2008年末,该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0394万元,实收资本2100万元,下辖2个加工厂和一个养殖公司,年加工能力1000万羽,年产值过亿元,利税上千万,仅企业本部安排就业1045人,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临武鸭系列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舜华”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已获得肉制品行业的QS标志,并通过了HACCP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二)重点支持,创新发展“集团贷款”。创建之初,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农信社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改变贷款主体散且多、贷款金额小且频的局面,该县农信社与公司联合推出了“公司+协会+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几家农户或十几家农户参股,共同租用水库或山塘,进行规模养殖。农信社通过养殖协会向养殖农场发放“集团贷款”,“集团贷款”依据公司、协会、农场(农户)三方签订的购销合同,由银行会同协会确定贷款总额度,由协会在总额度内具体分配各养殖场贷款金额,农户不用提供担保,而由协会成员与舜华鸭业公司按7:3的比例向农信社进行联合担保,有效解决了养殖农场(户)贷款担保难问题。调查表明,该类联保“集团贷款”存量近年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172个协会成员2008年占用贷款户数月平均值为149.7,贷款户数占比达86.63%,单家占用贷款月平均值为13.36万元。

(三)设立基金,发挥协会保障职能。被誉为湖南省十佳农民专业协会的“临武鸭”养殖协会,至今已横跨2省4市共11个分会,联结种鸭场3个,养殖农场169个,以农场为依托的二级会员达2600多户。为充分发挥养殖协会理赔员、担保员的作用,2004年该县农信社主动向养殖协会贷款100万元,帮助协会建立“临武鸭”养殖扶持发展基金,加上舜华鸭业出资80万,财政出资20万,共同形成基础基金200万元,后续发展基金由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只交0.05元组成。扶持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补偿养殖场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如2005年5月14日双溪班岭脚养殖场因洪灾冲走2000多只鸭,同时鸭场被冲坏多处,损失4万多元,该养殖场申领扶持发展基金2.1万元。

二、主要成效

(一)贷款难题得到有效化解。一是农户贷款难得到有效解决。临武鸭“公司+协会+农场”的经营模式与农信社“集团贷款”新品种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而难获贷款的难题。调查表明,“集团贷款”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养殖贷款增长和养殖数量增加(见表一)。二是跨区贷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授信本地化与农业产业化跨区经营不相匹配,养殖协会异地成员贷款,由于“集团贷款”的出现得到了较好解决,“集团贷款”余额与户数分别有34%和34.9%属跨区贷款(见表一)。

(二)种养技术得到充分共享。“公司+协会+农场”经营模式,由养殖协会专门聘请技术人员为协会成员提供技术支持,对养殖农场(户)进行“统一培训、统一防疫、统一供苗、统一饲料、定期巡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据统计,近5年养殖协会联同舜华鸭业公司共开展专业培训13次,参训人员达5188人次;进行全面统一防疫27次,投入防疫人员262人次计3645个工作日;统一供应优、特种鸭苗2380万羽,供应专用饲料26万吨。确保了成鸭技术标准的统一,种养技术得到了充分共享。5年间,成鸭产出量为2310万羽,舜华鸭业在收购环节因产品不合格原因而退还成鸭的比例为“0”,合同或订单的履约率(除自然灾害等因素外)为100%,“临武鸭”的种、养、产、销做到了完美链接。

(三)风险补偿得到合理分担。“临武鸭”养殖建立了集财险、政府、协会为一体的风险补偿机制,特别是协会风险补偿机制效果明显。协会风险补偿基金由协会、公司、财政、养殖场(户)共同筹集。相关数据表明,近5年该基金共帮扶养殖场47个(户),支出基金84万元(见表二)。

三、几点启示

(一)充分发挥跨区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纵向产业延伸和横向规模膨胀。银行授信本地化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区域横向发展需求。如“临武鸭”主要依托五岭中的骑田岭,养殖场横跨湖南、广东两省四个地市。这种跨区扩张对现行属地化信贷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信用中介和担保的作用。建立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信用担保网络体系,完善为规模种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信贷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规模种养殖场(户)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基上,充分调动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种、养、产、销立体融资的积极性。

深化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4

目前, 按照财政支出的方式, 财税补贴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芷江在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财税部门除继续落实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税收优惠和出口创汇贴息外, 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根据芷江市农业发展现状找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位置, 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组织无法制决的矛盾和问题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 加大农业生产化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仅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一要芷江地方财政要保证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 对农业产业化适度倾斜,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保证支农资金足、及时到位。二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防止被挤占和挪用,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确保支农资金实际使用量和使用效率, 使支农资金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三要充分利用国际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资金向我内地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 大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鼓励以承包经营或合资入股等形式投资农业, 在项目落地后给予其一些项目启动补贴。四要加快加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 是构成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的生产原料, 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也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芷江可以采取帮助企业建立原料示范基地, 或者对龙头企业进行原料基地建设补助, 或者免除企业建立基地的相关费用。五要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 这是扶持龙头企业的重点环节。风险基金筹集渠道可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利润中抽取, 企业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 政府也要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的补贴, 这样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部分市场风险内部化, 使加盟农户免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 并增进产业化经营系统运行的主动性, 提高竞争力。六要坚持科教兴农方针。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 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就是间接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要通过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 加大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可以针对龙头企业的需要, 组织农户应用科技成果, 推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或由龙头企业针对所需农产品的特性请来专家对原料供给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相应补贴, 金融机构进行大胆的机制创新, 加大信贷投入, 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对农业产业化的助推作用;指导各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农业企业的信息沟通、政策联动、项目推荐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开展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统计监测工作, 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反馈政策效应, 积极协调解决资金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大运用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做好三农的信贷支持工作, 因地制宜, 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群体中的运用比例!发放和管理力度, 重点大力扶持公司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建立银企信息发布平台, 进行金融创新产品业务知识的宣传,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银企对接继续积极协助市政府举办银企治谈会、项目推介会等, 把各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金融服务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编制成书, 奉献给农业龙头企业的开拓者, 帮助企业财务人员了解掌握现代金融知识, 提高金融产品的运用能力, 为开辟企业的融资渠道奠定基础, 为实现银企双赢取得最大成效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骨干与支柱作用

作为国家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上, 农发行应在积极稳妥发展以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 打造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主导银行品牌的前提下, 主要负责那些有一定收益, 但其微观效益低而宏观效益高, 或短期效益低而长期效益高的项目的资金融通, 信贷投放重点在农业产业化的启动阶段作为政策性银行, 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是农发行业务的风向标。200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农发行芷江支行应加强与水利部门战略合作, 集中信贷规模, 提高办贷质量和效率, 着力支持纳入中央和省级规划的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涉农水利项目, 突出重点抓好政府关切!有财政资金配套的水利建设项目的营销, 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和进度;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一家。

三、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 可以弥补因自然灾害或市场变化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 从而有效分散农业风险, 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度。2006年6月26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中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 为政府经济上支持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经济欠发达的芷江, 可以围绕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湘政办发[2007]12号) 和湖南省每年制定的农业保险实施方案,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1.以政策性保险为主, 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决定了有许多领域需要依赖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 也有许多领域可以推行商业性农业保险。从各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来看, 农业保险基本采取政府组建的政策性保险为主导, 商业性保险为辅。芷江市可以政府支持的方式办理农业保险, 对于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 可以获得信用贷款的支持, 也可采用农业保险与发放农业贷款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规避农业信贷风险, 为支农信贷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同时,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 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2.探索保险支持农业产业化新路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既可以减轻参保农民的保费压力, 解决农民投保能力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来的保险运作成本较高的问题, 又可以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拓展保险保单质押业务的范围和品种, 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对抵押物进行投保, 鼓励保险机构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如农房、农机具和农产品质量及相关经营活动提供保险保障。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 即金融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是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协调、公平诚信、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使芷江真正成为金融部门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为银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深入认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获得金融业有效支持、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的最有效途径, 切实将芷江县人民政府关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和芷江县金融生态 (金融安全区) 考核评价体系等落到实处, 将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列入到对各县区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范围, 督促其在信用建设、银企关系、债权保护、政策支持等方面,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并建议每年组织人员对其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情况开展督查, 不断增强诚信意识, 创优信用环境。

(二) 推进社会征信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

当前, 农村金融业的主要运作方式仍为信用放款, 可以说,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使企业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 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 要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整合信用信息资源, 建立起全市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真实全面反映信用信息, 要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金融部门要及时、准确、全面登录信贷资料和信贷数据, 要做到对有不良信贷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披露并通报, 对执行信贷征信系统制度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检查, 对问题严重的要严厉处罚, 要定期向社会开放有关信贷征信信息, 从芷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 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 下一步应采取措施, 建立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和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 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问题, 改善这一状况, 做好资信评估工作, 为金融部门提供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 提高农村信用水平, 为信贷投入提供信誉保证。

(三) 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要建立银行、公检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相关工作联系失信惩戒机制, 定期公布与通报失信的企业和个人, 坚决打击和制止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逐步规范信用秩序, 积极推进信用镇!信用村建设进程,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 强化其管理, 规范其职业道德, 对出具虚假评估、审计、验资等报告和扰乱市场秩序的, 要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顿, 必要时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要加强对龙头企业资金运用的监管, 督促其专款专用, 防止龙头企业把信贷资金乱支乱花!挪作他用, 造成较大的金融风险, 加强对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用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养诚信意识及文化, 提高其自身的自律能力, 防范道德风险。

五、强化金融知识教育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效地分享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但是金融知识的普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涉及到广泛的公众利益, 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教育、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因此, 要整合各类资源,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系统联动的工作局面, 共同提高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效果, 要以点代面, 实现挖深拓面, 尤其是在每年的金融知识下乡时, 要多讲解信贷政策和贷款操作规程相关知识以及个人征信知识、担保知识, 因为很多农民对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及逾期处罚措施等信贷政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平时普遍缺乏征信相关知识, 不懂得维护自己的信用信息使个人信用报告中存在不良记录。要实现金融知识真下乡、真住乡, 摆脱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走过场的尴尬局面。要以点带面, 实现典型引路, 因为当前的农户了解金融政策法规, 去银行贷款、能贷到款项, 基本上都是靠亲戚朋友帮带传进行的, 所以可以点上的农户传经送宝给面上的群众。涉农金融部门甚至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应当为农村居民着想, 对员工进行培训, 使员工可以耐心、准确地为前来贷款的农村居民讲解信贷手续和条款, 帮助前来贷款的农民填表, 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一条龙的信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小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M].福州:福建省人民出版社, 2002.

[2]姜长云.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宏观制度性根源[J].改革, 2002, (3) .

[3]林宝清, 李建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福建论坛, 2001, (9) .

[4]山东省金融学会课题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金融成长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 2002, (5) .

[5]傅康生.论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资金[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1999, (5) .

[6]刘希宋, 等.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禽业研究, 2002, (6) .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5

作者:方凌琳 栏目:学术探讨 添加时间:2010-8-27 9:44:0

3摘要: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迅速,对重庆地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者着重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现状研究,探求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机构;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8-0000-0

2一、背景

(一)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业经济总体情况较好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全面启动实施了农业“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稳健发展。2008年,全市集中力量发展粮食、生猪、蔬菜、柑橘等重点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经营方,培养农产品精神加工与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同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准入条件和范围,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投资,推广大宗产品试点。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金融支持农业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对重庆市而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执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也是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矛盾的重要方式。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能够以贷款的形式为其“输血”。此外,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如票据汇兑业务、资信评估等。

2、金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提供需要资金支持。

3、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小额的农业贷款,甚至对一些农业生产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09年下半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3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榨菜、辣椒、生猪、柑橘为代表的产业链和国家知名产品品牌。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开拓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表现也很明显。诸如榨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万州、涪陵两大产业集群,有利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过去全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名气不响,没有真正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2000年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仅只有40家。截止到2008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237家,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元,带动农户293.8万较2007年增加37%

(二)特色产业、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品牌是产业的核心,是质量的基础,是效益的要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道路上,重庆依托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设起了蔬菜、果品、禽蛋、奶产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各个区县都根据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江津花椒、柑桔产业,涪陵榨菜产业,合川蚕桑、生猪产业,荣昌种猪产业,潼南无公害蔬菜产业,石柱辣椒、黄连产业等。其中,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牌”榨菜和重庆辣妹子集团的“辣妹子”榨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和“中国驰名商标”。

(三)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资金支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证。为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额逐年增加,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并且有突出贷款重点,从而有力支持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

以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为例。首先,2006年至今,该分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放贷款41亿元,截止2009年末贷余额为14亿元,并且成功与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涉及农业种养殖、食品加工、农资生产供应、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等各个领域。其次,重庆分行积极与21家区县级龙头企业建立了存贷款、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中间业务关系,提供贷款意向书、银行保函、票据贴现等,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此外,重庆分行依据当地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信贷支持上贷款重点更加突出。例如积极支持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带、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制定并实施《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的金融服务方案》、《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金融服务方案》以及《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金融服务方案》。分别以忠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依托三峡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近2亿元,支持建设标准化柑橘果园;以潼南、涪陵、等区县为重点,依托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辣妹子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和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授信超2亿元,通过公司+

基地+农户形式,支持建设重点蔬菜基地,支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提质上档;以荣昌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重点围绕饲料兽药生产、仔猪养殖、饲料兽药市场流通等领域,依托三峡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超3亿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获得贷款额度总体力度偏小

截止2008年,重庆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618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089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仅为17.7%。以2003年为例,2003年重庆市农业贷款为158.14亿元,增长10.5%,比同期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增长幅度低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农业存款增幅低24.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7%,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二)缺乏风险控制,贷款坏账风险较高

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到2008年6月底,该行涉农不良贷款占到了全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6.7%。

四、金融支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几年重庆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脆弱性表现明显。此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除榨菜、蚕桑、柑橘在全国有一定位臵外,其他产业中由于农民积极性未被调动,产业链未能完整形成,当地特色农业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份额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

五、改善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

科技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根本因素,从农业生产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整个产业链需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融资方面,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业存在惜贷、少贷,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极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在金融机构与农民、农业企业之间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许多地区产业化链条未能完整形成,农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好处因而积极性不高,政府出面,利用财政或政府作担保帮扶一部分农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致富,鼓励其他的农民加入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行列当中。另一方面,政府扮演联系金融机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中间角色,鼓励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设备购进和技术改良,帮助产品宣传,拓宽销路。

(二)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向农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重庆欲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除了常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等外,着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小额担保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特色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产品,拓宽农户、龙头企业等的融资渠道。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扩大物有担保的抵押信贷方式。对于农户,进一步推广以农业银行的“金穗惠农卡”为代表的惠农信贷模式。

(三)进一步建立农业风险管理,风险补偿机制

从银行的不良巨大的不良贷款方面看,建立适合重庆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理的长效机制。借鉴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理的经验,从配套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进行支持。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补偿和转嫁方式,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可以尝试和推广以互助合作为基础的相互保险的模式。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资金来源,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银行对涉农贷款提取部分准备金,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中提取部分准备金与政府相配合,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的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6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现代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17-04

一、问题的提出

表1是吉林省2000-2009年农业经济指标时间数列。

从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指标正稳步攀升,第一产业比重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主要指标正在稳步下降并趋于合理。数据表明吉林省农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36,可见,粮食总产量对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吉林省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趋势曲线的斜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状态。

图2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趋势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趋缓(其中,2007年和2009年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可以剔除),表明提升传统农业的贡献率已经很困难。图3为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趋势曲线。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减免农业税,同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如果剔除农业税和直接补贴(人均近800元),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滞涨状态。表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十分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依靠发展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贡献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已经十分困难。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贡献率,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发行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以“四项直接补贴”为主,即使是用于“六小工程”建设投入、中小学教育投入、农村医疗体系投入也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相当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相当于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4所示。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不存在政府直接补贴时,均衡点是A(Q1,P1)。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均衡点为N(Q2,P2)。发生直接补贴之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矩形MNQ2Q1面积与矩形P1P2MA面积之差,多半都是负值。

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5所示。Es是出口供给曲线,A、B、c、D分别代表所在区域的多边形面积。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A+B+C,政府承担的补贴支出为A+B+c+D,国家经济利益净损失是D。

因此,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最后必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近期来看,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不符合WTO相关规则,也不符合农业保护国际惯例,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对现代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政府应该以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为重点。吉林省农业生产禀赋素质较差,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只有依靠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行为的引导,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服务、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的禀赋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金融支持

粮食种植属于第一产业,粮食加工属于第二产业,农产品流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脱节,农村经常出现“种粮难、买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现象,农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业也加剧了农业风险。种植环节不但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还要承受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风险,单靠国家粮食价格政策很难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产品流通使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性,因此,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尤其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与保护。图6为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在农户遭受巨灾产量下降或丰产年度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户收入锐减的情况下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使农民的收入曲线(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收入)沿QP=P1Q1移动,补偿金额为矩形BCQ3Q2,矩形BCQ3Q2的面积等于矩形OPlAQl面积与矩形OP2BQ2面积之差。

因为价格基数和产量基数不一样,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并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农户的收入差额,但是,至少使农户避免了“谷贱伤农”问题,同时,通过政府的干预手段调整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EAC>ED)。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是“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商业保险机构确定的无差别收益曲线通常QP≤P1Q1,收益曲线略微下倾,真正发生巨灾或价格波动时,农户得到的补偿往往过小。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没有真正弥补农户的收益损失。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选择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在WTO框架下,我国应加大“绿箱政策”的保护力度,确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农产品贸易控制,建立健全农业保护的中介和载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同时,受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作用下非农产业对农业资源的吸纳,粮食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将会存

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

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对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低下,首先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生产者同其他社会行业的收入差距纳入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将其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选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的农业保护政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与农发行的合作机制”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以贯彻、配合政府农业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为宗旨,是政府在市场上的延伸。因此,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截至2009年底,农发行相继与各级政府签定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30余项,协议金额近3000亿元。目前,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主要按照“政府协调、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模式进行。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策方面

一是确立银政合作法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银政合作的基本法规政策,规范银政合作机制,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银政合作确定政策法规依据。

二是解决农发行的信贷投放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信贷投放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信贷风险保障要优先于其他信贷投放,因此,在银政合作中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形成一定的信贷保障措施,包括必要的财政补贴措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是宏观调控问题。在银政合作中,政府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竞争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实施必要的金融控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银政合作健康发展。

(2)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粮食、水利、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关系,形成支农合力,为农发行开展银政合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支持、服务、合作一体的共生关系,实现共赢。

二是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农发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规模大、信誉好的担保机构。可以采取政府出资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方式,创造条件形成风险管理能力强、运营规范、内控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为农业政策性贷款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加大对农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妥善处理粮棉挂账,增强农发行经营活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培育诚信理念,提高企业守信意识,为银政合作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

(3)合作模式

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共建投融资平台,发挥农发行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促进银政合作业务的健康发展。在合作框架内,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的确定支农项目并向农发行推荐项目,农发行根据项目性质、信贷风险保障措施等条件设置贷款类型、确定贷款期限,自主放贷,逐步建立“政府推荐、政策保障、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合作模式。

(4)全面支持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

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商业金融的经济性,致使商业金融明显偏离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制定特殊政策,激励农发行将支农资金向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倾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农发行号称“粮棉油”收购银行,似乎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满足,其实并不竟然。农发行信贷门槛过高、资金数额小、期限短,并且专款专用,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农发行应该降低信贷门槛,开发更多期限灵活、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

(5)降低财政直接补贴,将更多的补贴资金通过农发行的支农机制发放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属于典型的“明补”。“明补”资金效率低下,大部分补贴资金充当了农户的收入,而不是充当资本。将“明补”转变成“暗补”,通过农发行发放,更能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1)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

从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中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对此,建议国家尽快建立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对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经营管理、赔付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在立法的建立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是农业保险几十年来没有完善壮大的根本原因。

(2)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一是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农业保险专用基金,设立独立的机构运作农业保险专用基金,并接受政府及司法的监管。

二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寻求与国外成熟的的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分散经营风险。

(3)中央加大专项财政补贴

“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提出了挑战,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专项财政补贴,一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可以使相关政策顺利落实。同时中央应该加大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保险同其他惠农政策之间的配合,完善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4)扩大保险补偿范围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应该扩大保险补偿范围,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价格风险都应该纳入保险补偿范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新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优化研究(吉科合字20070618)”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峰,王学镇,羊文辉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08).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

[4]贾万军,王寒菊,百信农民资金瓦助社金融运作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5]丁卜人,关于保障现代农业投入情况的调研报告[J]无锡人大提案,2010,(04),

[6]王怀勇,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J]法学论坛,2009,(06)

[7]刘志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EB/OL],WWW,SFNCC,ORG CN.

[8]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03),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7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植, 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辐射面较广、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 目前已形成了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主导农作物的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同时建立了一些大型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品牌整合, 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开发进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组织各分支行对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摸底调查, 并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资格认定, 对通过资格鉴定的企业发放贷款, 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积极与畜牧部门合作, 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对一些重点企业在信贷需求上给予了优先保障。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以及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二、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金融生存空间小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2011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 300亿元, 仅为全省GDP的十分之一。产业结构有待继续完善,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带动性不强,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相对不多, 缺乏一定带动效应, 农村企业由于效益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

2. 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功能不健全, 信贷资金不足

商业性银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逐渐把业务从农村转向城市, 除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外, 商业性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举步维艰。申请和审批周期比较长, 影响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主要是将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农产品收购方面, 业务范围单一。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已开始对龙头企业发放商业性贷款, 但受到规模和额度限制, 对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说, 支持力度仍非常有限。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 40%左右的资金来自人民银行再贷款, 对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3. 农业产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

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几乎没有签订任何农产品收购协议, 农户与企业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使企业难找到稳定的原料来源, 区域内也难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影响了信贷资金的统筹安排。一些龙头企业依然是做传统农产品的产、供、销, 缺乏一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不能通过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 管理结构混乱的现象。一些企业自身规模小, 资金匮乏、信誉不高, 缺乏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信贷部门不可能将资金投放到这些尚未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的企业,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4. 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 覆盖面较窄

因农业风险具有大面积同时发生, 灾害损失大等特点, 决定了农业保险成本高, 有的地方甚至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业务也以高于21%的速度逐年萎缩。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规范, 农业保险得不到一定的发展, 农业保险回报率低, 让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 而已存在的农业保险业务也逐渐退出该领域,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 从而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农业保险的缺失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三、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为吸收更多信贷资金, 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努力对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进行引导, 督促其不断增强诚信意识, 通过信用建设, 改善银企关系。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大维护金融债权力度, 严厉制裁金融欺诈行为, 进一步规范破产行为和清偿程序, 严厉遏制以破产的方式逃避银行的债务追究的行为, 为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可以尝试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中充当中介角色, 当企业和农户需要资金时, 由合作经济组织出面申请贷款, 当贷款不能及时归还, 由合作经济组织负责追缴, 这样降低了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避免了银行因此原因拒绝放贷, 不仅解决了企业资金的问题, 还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代替银行发放和回收贷款, 也可降低银行贷款成本。

2. 多渠道筹集资金, 规范农村金融供给

农业银行应重点支持两头分别连基地和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重点支持工厂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对一些季节性较强的企业, 可给予特别授信, 配置短期信贷规模。邮政储蓄银行要大胆创新, 可尝试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和提供包括农民住房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和消费贷款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对粮油收购、调销和储备业务的信贷支持力度, 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指导, 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解决粮棉油加工类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应加强对县域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要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 运用信用手段, 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农村信用社要坚持立足于农村, 凭借自身实力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对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应采取宽容态度, 逐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畴。

3. 构建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力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种苗专业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等市场的建立, 有助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 壮大企业规模,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投资市场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由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加强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明晰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施股份制运作, 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股票。加快发展专业性中介机构, 为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

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鼓励多种运营和发展模式, 既要有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 又要积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业务。大胆引进外资保险公司, 它们有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可帮助我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应把近年来各地方鼓励、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成熟并有效的经验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为农业保险业长期有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法制氛围。农业保险立法应建立试验点并试行, 将成功典型加以推广。对基础薄弱的农业保险公司国家要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应主动积极地为农业保险提供发展空间和创造支持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大力开发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 使得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全面保障农业生产,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有效的发展。

摘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农业产业化以来, 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金问题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客观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建议, 即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和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吴力强, 辛立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 2010 (12) .

[2]任鑫鹏, 苗雨.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中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7) .

[3]任广海.关于新时期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 2013 (5) .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8

一、加强河南农业信贷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上联市场, 下接农户、基地、涉农中介组织等, 有较高的农业的参与度和涉农投入, 包括小型农业设施和农业交通建设、农户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投入、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等, 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河南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8家、区域性重点龙头企业480家。其中, 于2005年公布的128家重点龙头企业中, 平均总资产达4.3亿元, 平均销售收入达5.1亿元, 不少龙头企业已形成品牌优势, 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应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 在确保粮棉油收购储备信贷业务不出偏差的同时, 适应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趋势, 立足龙头企业, 为河南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促进龙头企业与省内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组成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科研合作, 特别是着重围绕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以及河南的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进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发挥信贷杠杆作用, 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合作, 把握市场动向, 重视经济效益, 加强各方诚信履约意识, 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有序流通, 促成产业链条的衔接, 形成良性发展的机制。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经营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对于有抵押品的企业, 应在一次性办理好抵押担保的基础上, 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授信额度, 在限额内客户随用随贷。对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中型客户的大额资金需求, 农村信用社可通过社团贷款方式大力扶持。农村信贷机构应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立“品牌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树立品牌, 保护品牌是河南农业结构调整中一项重要政策。加强品牌农业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 特别是发展城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的当务之急, 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省以双汇、华英、大用为代表, 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以白象、斯美特、南街村为代表, 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加工基地;以莲花等企业为代表, 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思念、三全、科迪等为代表, 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这批名牌产品在增强河南农产品国内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河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海关统计, 2006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3.62亿美元, 同比增长12.84%, 在全国排第14位。在充分认识品牌建设对农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下, 各信贷机构应积极引导授信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的道路, 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这里, 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坚持引导企业创立“品牌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道路,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动深入到企业, 走访调研、现场办公, 为企业解决困难, 积极引导、扶持企业注册地域商标和产品商标, 利用品牌开辟市场, 帮助企业做大做活。从龙头企业自身来讲, 各企业要抓住当前大好形势, 根据自身优势,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竞争力, 以好的项目、优质产品, 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企业要以优良的产品质量、较高的企业诚信度, 赢得金融部门对企业的信赖和支持, 促进银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讲, 还存在农产品批量小, 标准化低, 商品率低, 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农业开放程度的加大, 外资逐步深入到农业领域和国外农产品涌入国内市场,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为保持河南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人民银行应配合河南农业产业政策与地方政府一起制定各项激励措施, 引导农村金融部门突出加强对特色产业、优势行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河南应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 制定出河南省和区域性主导产业, 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省人行应根据省内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 会同地方政府部门, 制定相应激励政策, 如财政贴息, 项目奖励等, 支持鼓励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当地主导产业建设, 特色农业发展。

三、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是河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创汇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来看, 河南还是农产品出口小省, 创汇农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据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 从2001年到2004年, 河南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不足2%。作为农业大省, 河南出口农业发展却步履缓慢, 原因之一便是金融资本对农业出口支持力度不够。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及河南对农业投入现状, 河南每年对创汇农业的投入大约还有130亿元的空间。为此,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 还要学习其他省份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做法, 拓宽农业利用外资渠道, 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引进外资, 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

四、通过金融创新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 无法从信贷部门获得信贷资金, 因此担保手段的创新和担保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各农村金融部门应探索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形式, 创新担保手段和形式。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 研究开办商业信用担保、银行承兑汇票差额担保、私营业主贷款担保、高新技术创业担保和个人创业担保等业务品种, 积极创新, 不断推出有特色的担保方式, 扩大担保覆盖面。另外, 各信贷部门应着力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多种信贷需求。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中小企业信贷需求, 积极争取上级行在我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和微小企业贷款试点, 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分类研究和设计改进, 推出更多特色的金融产品, 以满足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多种信贷融资需求。

五、利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粮、棉、油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购销主体多元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购销信贷的作用日益下降, 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组织, 其政策支持重点应转向支持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和农业银行, 应借鉴在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和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放中长期贷款的经验, 结合农村实际, 发放农村中长期贷款,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外, 针对我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例如:人均土地拥有量持续减少, 农产品生产压力加大;水资源供求缺口日益增大;水土流失严重, 风沙危害加剧;农业化学品污染严重等, 我省农业发展银行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 配合财政资金, 对保护我省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和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保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支持农村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为河南农业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发挥人口大省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打造河南劳务品牌, 建成全国性的劳务输出基地。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各金融系统应支持省政府继续实施“阳光工程”, 扩大工程实施规模;支持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重点推进县级就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引导各农村基层单位积极开展与用工企业的合作, 实行订单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发展专业型、技术型和外向型劳务输出。

参考文献

[1]方阳娥, 鲁靖.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经济纵横, 2006 (7) :24.

[2]李孟, 宋朱锦.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与信贷政策支持之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6 (10) :47-48.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9

一、灰色关联分析程序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性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 从而揭示事物间动态关联的特征与程度。其优点是对统计数据的多少和有无规律都没有过分的要求, 计算量小, 并且不会出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符的情况。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 例如种植面积、耕作技术、气候、政策环境等等, 导致信息是不完全的, 数据也是不准确的, 灰色关联分析法克服了回归分析中不能分析各因素间动态的关联程度的缺点, 能够对系统动态发展趋势进行量化比较。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进行动态分析。

(一) 确定分析序列

分析序列包括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参考序列记第k个时刻的值为yi (k) , k=1, 2, …, n, 则yi (k) = (yi (1) , yi (2) , …, yi (n) ) ;比较序列记第k个时刻的值为xj (k) , k=1, 2, …, n, 则xj (k) = (xj (1) , xj (2) , …, xj (n) ) 。

(二) 初值化处理数据

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 可以消除量纲, 从而保证模型分析的准确性。参考序列yi (k) 的数据初值化:yi’ (k) =yi (k) /yi (1) ;比较序列xj (k) 的数据初值化:xj’ (k) =xj (k) /xj (1)

(三) 求序列差值

求比较序列xj’ (k) 和参考数列yi’ (k) 之间的差值, 公式为:△ij (k) =︳yi’ (k) -xj’ (k) ︳

(四) 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ρ是分辨系数, 可以加强不同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性, 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一般取值0.5。

(五) 求关联度

为了便于进行整体比较, 所以通过取关联系数的平均值来计算关联度, 即假设各指标权重相同。计算公式为

二、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评价指标选择

(一)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的原则下, 以能充分反映产业化发展目标和实现程度为依据。关于农业产业化水平指标的选取, 国内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如刘树 (1997) 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化、资源利用率、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等来建立指标体系。周洁红、柴彭颐 (1999) 从农业产业化规模指标、农业产业化市场指标、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效益指标五个方面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徐冯璐、程文兵 (2007) 从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等四方面分别设立指标。赵俊英 (2010) 从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指标四方面建立指标体系。

借鉴上述研究, 本文将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体系设计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和农业产业化质量两个一级指标, 下含7个二级指标, 以期能真实反映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 农业产业化规模指标。

本文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总台数、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规模四个指标来衡量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规模;用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总台数代表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商品基地的规模;劳动力规模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劳动人数, 也包括农产品加工、供销领域的劳动人数。

注:表中数据是根据2001~2012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01~2012年《黑龙江年鉴》、2001~2012年《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2. 农业产业化质量指标。来衡量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上的, 因此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农业产业化质量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反映经济影响;农业生产总值从总体上反映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产品总价值。

本文选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及农业生产总值三个指标

(二) 金融支持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调查表明,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对龙头企业、农户的各项农业贷款。

三、实证计量与结果讨论

(一) 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上述指标2000~2011年12年数据进行实证计量, 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 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经初值化处理后的数据, 利用MAT-LAB7.1进行计算, 得到关联度矩阵R

(二) 结果讨论

关联度矩阵R揭示了金融支持各指标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各指标的关联度, 据此可分析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及合作性金融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影响。首先分别计算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关联度。在等权关联度假设下, 平均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和结果如下。

商业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

政策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

合作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

由计算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合作性金融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贡献最为明显。

不论是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和质量的平均关联度, 还是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 都是合作性金融大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这是因为, 农业政策性银行重点保证粮、棉、油等基础的、关联国计民生的大宗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农业银行商业化改制后, 以盈利为目的, 对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低的农业投入必然会相对减少, 同时随着集约化经营程度的进一步加强, 原来在农村县乡一级设置的营业网点已大幅度收缩, 主要业务退出农村市场向大中城市集中;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在农村地区, 服务定位于“三农”, 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农民和农村已经形成了整体利益共同体。所以, 合作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关联度要大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平均关联度。

2. 比较总量分析和个量分析不难发现, 在总量分析时, 商业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小于合作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的平均关联度;而个量分析时, 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某些方面, 商业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度要大于政策性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度。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大量的财政性存款被其他商业银行吸收, 农村地区吸储空间有限, 全省农业信贷资金投放总量难以扩大, 但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贷款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受到存贷比例的限制, 一些农信社支农贷款常常不足, 支持“三农”力不从心。

四、基本结论

综上分析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第一,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总体上是切合黑龙江省实际的;第二, 不论农业产业化规模还是农业产业化质量都与金融支持正相关,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第三, 灰色关联计算得出的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程度并不高, 各金融机构支农力度有待加大;第四, 不同金融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度不同, 说明关联度小的金融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金融资源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配置不尽合理。

五、政策建议

(一) 加大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要增加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机构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网点的, 给予相应补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确保实现涉农信贷投入有较快增长, 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低于上年水平。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授信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项目。最后, 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诚实守信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开辟贷款“绿色通道”,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的联保制度, 减化贷款手续, 缩短办理时间, 在手续齐全的条件下要在柜台一次性办结。

(二)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对黑龙江省现有的三农服务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农业银行信贷服务要侧重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 并集中扶贫贷款规模, 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将支持粮棉油及其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职责, 同时要扶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介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项目, 从而实现其与农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功能互补。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并提供大额农户担保抵押贷款, 以满足农户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三) 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信贷,直接融资,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发展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水平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完成了从点块突破到整体推进的转变,农村金融围绕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融资和服务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的产业链形成,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施了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1,激发和释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和购销体制、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显现出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和服务农业产业化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自发探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些工商企业学习国外农工商综合体的做法,开始向产前和产后领域延伸,探索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到80年代中期,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新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雏形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金融需求与传统农业相似,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季节性特征慢慢减弱,对租金、建筑、物流等新型资金需求逐渐增加,流动资金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大。期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形成了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农业保险业务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2,证券和期货市场开始建立,银证保合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格局开始搭建1。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积极支持农业专业化生产。从1978年开始,为做好国营农业的贷款工作,农业银行开始全面清理国营农业企业流动资金,为统一管理流动资金奠定基础。1985年3月,农业银行制定了《国营农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贷款结算等方面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支持,向家庭农场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服务。到1986年末,全国有80多万个家庭农场同农业银行建立了信贷关系,约占家庭农场总数的1/4,农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为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银行以国家确定的50个农业生产基地试点县为基础进行信贷支持,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良种的繁殖和推广,支持科学施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使用农业机械的推广,支持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1983年,这50个县的粮食总产量超过2500万吨,比1982年增产15%以上,商品化率提高到40%以上。此后农业银行开始举办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开发性贷款,主要用于农、林、牧、副、渔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主要贷给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专业队、专业组和专业户,对农、林、牧、副、渔加工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的经济联合组织和专业户也给予资金支持。到1992年,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支持国营农业、集体农业和农户的贷款达1601.7亿元,是1979年的12.4倍,其中,贷给家庭户的占比由11.33%提高到55.29%,增加43.96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1991—1995)《1979—1989 中国农村金融统计》。

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商品流通,扩大商品交换,由主要支持国营商业部门、供销合作社收购农副产品和供应工业品,扩大到支持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以及各种形式的联合体上,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突破贷款规定,对农村从事商业、贩运、加工、仓储、运输等技术服务专业户给予贷款支持,推动个体和集体商业更好的为生产服务。到1992年末,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对集体和个人商业贷款为3315.3亿元,是1979年的11.8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商业的发展。但从商业贷款占农村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来看,占比由1979年的86.1%下降到1992年的59.3%,下降26.8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1979—1989 中国农村金融统计》《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1991—1995》。注:1990—1992 年乡镇企业贷款口径为乡镇企事业贷款。

三是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79年社队企业大发展后,农业银行重点支持公社、大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为城市工业服务的两大行业,对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企业和农民自办的家庭工厂也给予支持。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的方针,农业银行对社队企业贷款的发放,实行区别对待原则,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建材工业和建筑工业,使这些行业得到较快发展。经过调整,乡镇企业有了较快发展2,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农业银行每年投放2500亿~3200亿元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约占当时每年信贷投放计划的60%,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推进小城镇建设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79—1992年间,农业银行及信用社贷款从453.9亿元上升至7891.6亿元,增长16.4倍。其中,乡镇企业贷款占比从1979年的9.7%上升到23.8%,增长14.1个百分点,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繁荣发展。

数据来源:《1979—1989 中国农村金融统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注:1990—1992 年乡镇企业贷款口径为乡镇企事业贷款。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步入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表现出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以及由养殖业到种植业迅速推进的特点,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快速增加,产业化经营逐渐规范。农业产业化对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龙头企业或产业化集团生产规模往往覆盖整个区域,贷款需求规模增大,资金结算需求增加,对金融服务的综合化需求越来越多,部分发展前景较好、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公司,开始尝试到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甚至谋求上市发展。这一时期,国有银行改革序幕刚刚拉开,金融机构改革以商业性方向为主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处于徘徊发展阶段,直接融资渠道刚刚起步,龙头企业贷款利率提高,融资成本增长,导致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出现反复局面。

一是农业信贷深度稳步增加。农业贷款从1990年的1186.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884.6亿元,增长4.8倍,实现稳步增长。农业贷款深度从23.42%提高到41.63%,增长了18.21个百分点,表明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曾一度出现下降的态势,1996年后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农业贷款深度与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深度之比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24.73%提高到2002年的38.16%,表明农业贷款深度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深度的增长幅度,但从相对比例来看,农业贷款的相对规模还偏低,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4—1996 年农业贷款数据包含乡镇企业贷款。

二是农业保险积极探索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领域和途径。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畜牧保险等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保险试验。从试办到1993年,农业保险实现由低速增长到高速增长的发展过程,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的发展放缓,保费收入由1993年的6.5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4.0亿元,农业保险深度由0.09%下降到0.03%,农业保险在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中的补偿作用和稳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业保险业务长期亏损,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三是农业产业化直接融资规模逐渐扩大。1996年之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上市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农业类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量与农业整个行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到2002年末,沪、深两市共有近6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其中有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6%,这些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要求,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以取得短期回报。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三农”发展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新阶段。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蓬勃发展,各种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民间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农业产业化对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贷款,综合化金融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投资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等新兴中间业务需求越来越多,龙头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内在发展动力越来越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金融机构围绕“三农”新情况、新趋势,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信贷支农的同时,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农业产业化组织贷款难、金融服务种类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金融产品和渠道不断丰富。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管理创新的成果,打破广布物理网点的传统思维,加快创新新型金融服务渠道和方式,努力构建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立体式服务渠道网络体系。2004年9月,农业发展银行开始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加工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4月在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用流转收购贷款、加强贷后监管等方面进行相关规定,进一步将贷款业务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副、渔业整个农业领域,贷款品种也由原来单纯的以收购贷款为主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逐渐扩大到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贷款等商业贷款业务领域。农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探索,先后制定了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做好农业产业化信贷工作等文件,明确了支持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推出企业季节性收购贷款,帮助企业解决季节性收购资金难的问题,还为龙头企业提供现金管理平台、代发短期融资券、常年财务顾问等各种先进的综合理财服务。截至2012年末,农业银行国家级龙头企业客户服务覆盖率达到73%,省级龙头企业客户服务覆盖率达到52%,为超过8000家省级以下中小龙头企业提供支持。1

二是直接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利用“农林牧渔业所属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反映农业直接融资深度,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进行分析。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波动较大,由2002年的3.98%下降到2012年的3.81%,农业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远远低于全国水平,难以实现信贷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对接。但是,近年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国内上市公司或关联企业数量达到110多家,上市地点也由国内、香港、新加坡向美国、英国等其他上市地扩展,除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IPO融资外,信托计划、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也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到2012年,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总市值2159亿元,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总数为21家,占比仅为0.85%,近3年涉农上市公司总数为14家,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1.8%,资本市场中较为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仍待进一步增强。

三是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探索服务农业产业化的新方式。1998年以来,我国对期货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保留了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三家期货交易所,保留期货品种12个,其中农产品期货品种9个。2004年以来,农产品期货品种得到进一步丰富,交易日益活跃,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有关部门开始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着重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及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涌出了“延津模式”、“四平模式”和“银丰模式”等典型案例。期货市场服务农业产业化主要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订单模式,推出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期货+订单”、“农户+专业合作组织、期货+订单”以及“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粮食经营新模式,探索建立一种农民和企业双赢的市场机制,解决了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难题,使分散的农户间接利用期货市场保值,推动农民和企业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关系。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和 Wind 数据库。

四是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2004年以来,农业保险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保险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持续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力度,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同模式,制定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事业。目前,开办的涉及农业的险种已增加到14个,并覆盖了所有粮食主产区。为支持地方支柱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保险业开发出食用菌、水产养殖、林果、肉鹅、生姜等保险产品。在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下,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深度”反映了农村保险发展的程度,可以用来测度农业保险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2000年以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在波动中增长,从0.4亿元升至2012年的240.6亿元。农业保险深度大部分年份稳定在0.02%~0.03%之间,从2007年开始迅速升至0.19%,到2012年升至0.46%。2007年以来,农村保险市场在政策扶持和鼓励下得到激活,发展潜力不断被释放,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不断加深。截至2012年末,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38.3%,为1.83亿户次提供了9006亿元风险保障,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保险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主要启示

一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是金融支持的重要内容。从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上来看,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某种金融工具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在这个过程,金融要抓住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能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解决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和制度安排这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发挥桥梁作用的中介组织,针对这些组织的特点,优化资金配置结构与效率,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农业企业信用担保等制度,提高龙头企业等组织抵御风险与融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对农业产业链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带动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一个运作有序的金融体系是提高资源配置的基本保障。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链式金融发展具有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决定了在金融服务方面,只有形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才能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经验表明,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除了银行信贷支持以外,还要利用好期货市场避险和价格发现的重要功能,发挥保险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积极拓宽直接融资等融资方式,只有树立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视野,建立健全一个运作有序、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体系,破解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大繁荣和大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能是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贸工农一体化从发轫到成型,过渡到全国性的浪潮,到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产业链发生位移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金融资源都要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必须具备将农业产业化链条视为一个整体的视野,做好商业化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农业产业链上的诸多薄弱环节和弱势领域,提升产业链位移或延伸的整体性效果,提高产业链发展的整体效能。

四是加强金融差异化服务是延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同阶段性的特点,积极推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不断巩固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发挥这些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围绕产业化金融需求的特色加大银证保金融机构产品和渠道创新力度,根据不同融资主体的金融需求,探索多种差异化服务形式和交易渠道,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11

关键词:印度金融;支持;农业;金融计划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29-0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印度的农业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政府的补贴、贷款优惠等,而金融在这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概况

印度在不同时期, 重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主要是由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重点转移到了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改革则进行了银行重组,出现了自助团体和大量的小额信贷机构。这样,印度的农村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 截至2005年3月末,银行业在农村的机构网点达到15.3万个,平均每百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2个(我国仅为0.36个),有贷款账户的农户占所有农户的比例为16%(我国已达31%)。 [1]

(一)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机构

1. 农村合作银行

现在,印度每6个村子就有一个合作机构,它的70%的客户是边远地区或半边远地区的农民。 印度农村的合作银行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另一类是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土地开发银行。信贷合作社是向农民提供廉价信贷的来源,它有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农业信用社。 它是农村信贷合作的基层机构,一般最少由10个人组成,而这10个人通常是一个村的村民,每个村民都能成为社员,即使是最贫困的农民。成为会员后,就有一票的投票权,并且负无限责任,对合作社的经营成败承担全部损失。它的资金来源于社员购买的股票和社内外存款, 如果有不足部分,则由上一级信贷机构弥补。它主要向社员提供短、中期贷款,以满足农民在种子、化肥、农机设施、灌溉、投资等方面的需要。这种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利率比较低。它除提供贷款外,还向社员提供如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安排产品存储、加工、剩余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二是中心合作银行。它是中层信贷合作机构,是联系初级农业信用社和邦合作银行的桥梁。 它的经营活动限定于某一特定区域, 主要是向由农民组成的初级农业信用社发放贷款, 以解决其成员即初级农业信用社资金不足的困难。 它的资金来源是各成员认缴的股本,也接受公众存款,并可以从邦合作银行获得贷款。

三是邦合作银行。 邦合作银行是合作信贷机构的最高形式,其成员为邦内所有的中心合作银行。它主要通过资金运营,把从印度储备银行取得的短、中期贷款以及吸收的一部分个人存款提供给中心合作银行,以满足他们的信贷需求。

土地开发银行的设立是为了适应长期信贷的需要, 其贷款期限长且利率低, 期限可延长到15~20年,主要是为农民购买价值较高的农业设备、改良土壤、 偿还国债和为赎回抵押土地提供信贷。 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和发行债券, 股东主要是合作社和邦政府,债券先由合作银行、商业银行等认购,其余部分由印度储备银行认购。它分两级,一是基层的初级土地开发银行,直接与农民有货币资金的往来;二是每个邦的中心土地开发银行, 它主要是向初级土地开发银行提供资金, 是连接初级土地开发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纽带。

2. 商业银行

印度商业银行在经过国有化改造以后, 把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从而使得其对农村和偏僻地区的贷款不断增加, 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印度商业银行除了向农民提供购买高价值的农机具、购买牲畜、发展果园等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如向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机构、 以分期付款方式向农民出售农业机械的机构、初级农业信用社、土地开发银行、采购粮食的机构等提供贷款。

3. 地区农业银行

为了满足农村地区被忽视的农民、 手工业者等部分人的专门需要, 印度于1975年设立了地区农业银行。设立以后,地区农业银行发展迅速:1975年只有5家,1980年已经发展到121家,5400个分支机构,2003年有196家,14522个分支机构。 [4] 每个地区农业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 该商业银行认缴股份总额的35%, 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分别认缴50%和15%。 地区农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在一个县或几个县区, 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享有印度储备银行给予的特许权,如提取现金和动用准备金的便利。并且地区农业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向生产急需的贫苦农民提供与农业直接有关的贷款以及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且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目前, 地区农业银行已日益成为不发达地区贫苦农民直接得到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

4.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是印度当前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它为那些在农村地区提供开发性生产信贷和投资的机构提供再融资, 如向合作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提供季节性农业信贷、 中期可转换信贷(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农业和相关活动的中期信贷(非计划性),向合作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提供以投资为目的的定期贷款,向邦政府、地方议会、 自助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乡村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等等。而且,它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信贷合作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工作,并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5. 农业保险机构

印度的农业保险几经波折直到1972年才得以迅速发展。这一年,印度政府决定由政府直接组织和试办保险,由全国性保险机构负责其业务,并且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邦政府两级按比例分摊, 经营管理费用全部由国家负责。 它实行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即只对那些种植被保险农作物并申请到这种农作物生产贷款的农户实行依法强制保险, 其他的保险如牲畜保险则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是否参加。 新的全国农业保险计划从1999年3月起实施,它由印度保险总公司执行,承保面扩大到所有农户, 不但中央政府对开办农作物保险计划进行补贴, 而且各邦也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没有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另外,印度最近开始办理经济作物保险, 并且印度农业保险公司也制定了多个专项保险计划,主要针对茶叶、橡胶、棉花和甘蔗种植。

(二)印度支持农业的金融计划

1. 领头银行计划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 篇12

金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持集约化经营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所需大量投入的资金等方面;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连接和资金导向作用、扩展市场范围、促进资本积累、提供多种筹措资金的途径等方面。2011年, 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至国家层面, 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但并非农业强省, 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金融支农资金薄弱等问题, 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 对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进而带动中原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 意义深远。

2 实证研究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根据指标体系总体结构的科学性、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可行性、指标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指标基本内容的典型性等原则, 并参阅赵俊芳、徐冯璐、程文兵等前人研究成果, 本文选取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见表1) 。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河南省各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 因济源市建制、管辖的特殊性, 不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以其他17个城市2009年的上述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 具体数据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 (见表2) 。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

2.2 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利用因子分析计量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计量金融支农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2.2.1 利用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运用SPSS17.0对8个农业产业化指标数值进行全面的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 得出KMO的值为0.567,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2,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零假设, 适宜利用因子分析。

2.2.2 构造因子变量

运用SPSS17.0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来提取因子变量, 所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 从而得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 (见表3) 。由表3可知, 因子变量有三大特征根:3.474, 1.589, 1.031, 它们一起解释了原变量标准方差的76.179%, 因此可以认为提取前三个公因子F1, F2, F3可以反映原始变量所提供的足够信息。

2.2.3 解释因子变量

对所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变量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运用方差极大化 (Vari-Max) 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 公共因子F1在X1, X2, X5上载荷值都较大, F2在X4, X6, X8上载荷较大, F3在X3, X7上载荷较大。

2.2.4 因子得分

由因子得分矩阵列示出得分函数:

F1=0.389X1+0.312X2+…+0.224X8

F2=-0.128X1+0.020X2+…+0.414X8

F3=-0.204X1+0.020X2+…-0.335X8

以各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各地农业产业化的综合测评得分:

FA=0.5701F1+0.2607F2+0.1692F3

式中各加权系数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76.179%的比值。

2.2.5 金融支农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

表4显示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在信贷不充分供给下的“金字塔”效应, 得分为正的城市只有7个, 其对应的金融支农程度较高, 从上至下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减弱, 农业信贷投入总体趋势也与在递减。

续 表

根据前述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的定性分析, 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FA=α+βFs+e

其中, FA代表农业产业化水平, FS代表金融支农程度, e为残差, 利用河南省17个城市 (济源市除外) 2009年的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和人均农业信贷余额分别作为FA和FS的取值, 对之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FA=-2.626+4.752FS

R2=0.568 F=19.728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认为, 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是显著的。FA, FS的判定系数为0.568, 说明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 二者的回归系数为4.752, 以上说明河南省各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水平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性, 而且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作用。

3 结论及相关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 河南省17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水平联系紧密, 二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并且表现出相互增长促进的态势;另一方面,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产业化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不高, 没有达到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这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 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能有效支撑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发的大局。经过调查分析, 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诸如农业生产自身弱质性、社会信用制度缺失、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资本市场不健全、农业保险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缺少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等不利因素。从河南省省情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出发,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农村市场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努力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 尽快完善金融立法工作, 同时适当赋予农村民间金融合作组织及合法地位, 加强对其经营行为的实时监测;二是完善社会整体信用环境, 提高农户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诚信度, 推进农村金融环境不断优化。这便首先要求政府和农业组织大力宣传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社会理念;其次是由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宣传, 建立企业和农户的“红黑榜”制度, 对诚信度高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资金倾斜;再次是由政府强化对金融法制的贯彻执行力度, 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维护金融秩序, 强化对诚信经营者的奖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 主动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为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健全农村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

农业发展银行要突出重点, 根据现代农业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稳步增加信贷投放规模, 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附加值高、技术和市场比较成熟、政策扶持的企业和项目, 优先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的企业和项目。对于农业产业化部门推荐的、符合经营行信贷规定的龙头企业和项目, 及时纳入营销和信贷支持范围, 按照择优扶持、控制风险的原则, 优先受理、优先调查评估、优先安排资金规模。各级农业银行要根据龙头企业的经营特点, 积极推广季节性收购贷款、龙头企业集群客户融信保业务等特色产品, 努力创新担保方式,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林权抵押等新型抵、质押方式的适用范围, 切实履行好“面向三农, 服务城乡”的历史使命。

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建制, 发挥其支农的基础性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农业发展银行应有效发挥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的作用。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在积极支持粮油收购贷款的基础上, 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

深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定位,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建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做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支持工作。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大户;二是支持农业产品基地建设;三是加大农户贷款, 实行农户联保等形式, 及时发放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等小额生产资料贷款。

3.3 培育资本市场, 打造坚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化主体的融资渠道, 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一是要扩大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规模, 通过资本重置与营运,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改善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尽快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模式;二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 促进农业资本的自由流动。

3.4 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 降低农业信贷系统性风险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 具有高风险性和脆弱性, 高风险、低信用是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动力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应采取政府扶持、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互助合作、各方投资入股、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 为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投入保驾护航。

摘要: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对河南省各地区 (济源市除外) 金融支农现状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但同时发现河南省各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分普遍较低等问题。从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培育资本市场和完善农业信用担保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河南省,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赵俊英·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10 (2) ·

[2]徐冯璐·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相关度的定量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3]程文兵·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关联问题研究———基于江西省九江市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初评[J].金融与经济, 2008 (10) ·

[4]王维国·计量经济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5]朱建华, 洪必纲·试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改革的良性互动[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7) ·

上一篇:自动捕鼠下一篇:管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