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2024-09-29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通用8篇)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篇1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措施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的同时,还必须立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导向”,释放新的金融供给,将新的供给置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格局中,实现从供给领先型向需求追随型转变。基于这一思路,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金融供给的宗旨是要使每一家银行机构都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形成错位经营和协调发展。因此,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布局,要“有进有退”,避免出现机构多、效能低的怪圈。要大胆地对规模小、经营差、无特色、只存不贷,占用大量市场资源的金融机构实施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各银行机构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重要产业项目、重点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邮政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紧随政策变化,调整传统信贷模式,给予农业供给侧改革更大的金融支持。

其次,金融供给要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重点施策。一是要聚焦农业“三去一补”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金融需求。当前我国玉米等农产品库存高企,销售不畅,国内外价格倒挂,调减玉米种植是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品结构的导向。2016年全国调减玉米种植3000万亩,辽宁省调减了236万亩,今年还将继续调减120万亩。因此,银行在信贷投向上就要有所考虑,要注重信贷资金从投量到投向的转变,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玉米种植调减后,玉米饲料加工、农户改种大豆、小杂粮等其他优质产品的金融需求。二是要聚焦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增加金融供给。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要重点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持续增加农业产业绿色供给,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聚焦农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要围绕国家产业导向,调整和优化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结构,逐步退出“两高一剩”的传统行业以及产能过剩的产业领域,重点投向新型产业、科技产业及《中国制造2015》的重点领域,持续增加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对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新一轮东北振兴的背景下,尤其要对2017年本地新建、续建项目及高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要特别予以重点扶持。从东港市中小微企业现状看,一方面要着力支持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四是要聚焦农村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支持必不可少,而且要主动参与增加供给。东港市前阳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正在快速推进试点建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要主动作为,增加对城镇化能源、供水、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建设及 “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入,拓展金融供给的空间。五是要聚焦农村金融消费的需求。随着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消费金融需求潜力巨大。银行机构要面向农村居民购买电脑、空调、热水器、冰箱、手机、汽车、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尝试开发针对农村消费的金融产品,增加农村消费金融供给,打造农村金融消费的升级板。

再次,创新金融产品和供给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创新“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把金融服务链条延伸到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由主要支持农产品加工环节向支持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产后转化增值、储运保鲜、营销流通及进出口贸易等全过程转变,并根据条件引入政府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等,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积极提供产业链、供应链、商业圈融资服务。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银行业机构要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特点,主动适应农业产业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通过细分农村客户市场,增强信贷产品的适配能力,可按照做简低端、做大中端、做强高端的原则进行分层服务,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涉农商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创新。三是创新简便易行的抵押担保方式。要大力推进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积极推广厂房设备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产品收益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农业技术专利质押,探索开办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要在龙头企业中推广“企业+农户”的担保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涉农担保公司,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补偿基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统一的抵押登记流转平台,培育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要建立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加强银保、银社、银企、银银合作,实现金融服务的多元化,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最后,强化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大力推广普惠金融,实施精准扶贫。一是银行业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 “三农”、小微企业和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搭建“互联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大科技运用、增加自助机具等手段,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要建立普惠金融长期发展战略,加强银行业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平估,找准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确保普惠金融发展可持续。二是坚持金融精准扶贫。要坚持金融扶贫“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资源、单设扶贫机构机制、单独考核扶贫绩效、单独研发扶贫金融产品”。扶贫要锁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脱贫的造血功能,努力构建扶贫金融商业可持续机制,让弱势群体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服务。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篇2

在去产能方面,省交行结合云南实际,坚持有保有控。加强对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管控,有序退出没有市场、没有效益、亏损严重的高风险企业,严防企业恶意逃费债行为。上半年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授信余额较年初压降16.91亿元。

另一方面,围绕云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效需求,省交行围绕“四个一百”“五网”等重点项目建设与运营,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资金需求;加大产业园区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围绕燃气、水务、健康、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民生保障与消费领域等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上半年,省交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6.9亿元,较年初增加91.7亿元,增长17.14%,高于同业平均增幅13.28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在当地同业中排名第1位。

在去库存方面,省交行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对首次购买普通商品住宅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20%,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30%。上半年,省交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50亿元,新增个人住房贷款5.87亿元,增幅4.8%。

在去杠杆方面,省交行实时把握客户业务发展动态,全面了解客户融资需求,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融资方案设计。积极参与自去年来省政府三批债券的发行工作,通过政府债权置换,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充分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利用成本较低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在降成本方面,对外,省交行坚持差异化定价,一户一议,不作批量上浮,新发放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继续下降0.7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浮占比继续上7.07个百分点,上浮占比持续下降14.46个百分点。对内,省交行加强内部降本增效,加强“三公”经费及日常营运费用管理,强化勤俭办行、过紧日子的理念。加大网点面积、营运人员、营运费用压降力度,积极探索“自助+辅导”的新型网点服务模式。

在补短板方面,省交行从产品体系、营销模式、服务项目、渠道拓展、结构优化等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支持力度。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129.5亿元,较年初增加38亿元,增长41.5%,增速、申贷获得率达到“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涉农贷款余额179.25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较年初增速20.75%,增量、增速达到“两个不低于”监管要求。

下一步,省交行将继续遵循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工作任务,把握好与昆明市政府签订1000亿元资金融通和信用支持战略合作协议,深挖包括综合交通建设项目13项370亿元,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项目4项107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7项122亿元,民生保障建设项目9项109亿元,产业转型升级项目10项92亿元,昆明市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项目100亿元以及存量政府领域项目100亿元内需,以实际行动全力响应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篇3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重要节点,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需求管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是央行的应有之责。做为央行最基层的县支行,如何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发挥“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有效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转型中,积极探索立足县情,促进县辖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一、基本县情

凤县地处我国西部的陕西秦岭山区,人口约11万,辖9镇100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前,曾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扼陕、甘、川之“咽喉”,有着中国南北“界碑”之称,是有名的古战场,古栈道等历史遗存颇丰:又因独特的“小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草场丰茂,坦、洞、溪、瀑奇观众多,盛产凤椒、凤党、麝香等诸多名、优、土、特产品及地道中草药:且矿藏丰富,为全国四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凤县县域经济格局逐步从以粮为主的农业,向以铅锌、黄金为主的矿产开发转变,矿业占据县域经济70%以上的份额,呈“一业独大”之势,并于8年前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穷帽子。而经历20余年开发,探明的矿藏储量已处于中后期,加之受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低迷的严重影响,凤县资源开发为主的县域工业存在“矿竭县衰”之虞。根据这一县情,近年来凤县扬长避短,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椒畜富民、民生优先”战略,由“一业独大”向打造西北一流的现代有色金属材料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中药材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型,加快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建设精彩凤县、富裕凤县、休闲风县、美丽凤县、平安凤县、民生凤县。经过努力,如今,凤县拥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荣誉,同时拥有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国字号品牌。但是,凤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山区小县这个最大的县情仍然没有变,仅就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形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几大瓶颈:

(一)山区条件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形成较大制约。

凤县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受气侯、交通、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且涉农贷款多是信用贷款,缺乏担保,导致投入风险大,管理成本高,制约产出和贷款效益。

(二)县域经济转型需求与金融体系能力存在明显反差。

一是机构网点萎缩。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精简分流人员,凤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以前的6家减为5家,营业网点大量撤并。如凤县2000年时工行和农行各有8个营业网点,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目前仅各有3个营业网点,且集中在县城和距离县城较近的区域,服务范围大范围压缩,乡镇仅有农信社营业网点。而某些欠发达地区边远乡镇甚至出现营业网点空白,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改变这种现状仍举步维艰,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二是信贷投入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根据一级法人治理以及集约化经营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信贷业务实行了逐级授权授信管理,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县级支行的贷款权几乎全部上收到上级行。过高的信贷门槛,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不足。近年这种现状虽有改善,仍与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明显相悖,据2015年的统计,凤县3家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3.7亿多元,占全县存款余额的60.88%,而各项贷款余额不足7.9亿元,仅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46.84%,贷款主要投向重点企业,对其它中小企业则很少投放。而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主力军的县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仅占县内金融机构存款总额35.1%,各项贷款却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53.2%。

三是服务创新不足。欠发达地区县级金融机构人员素质与上级及发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更是不言而喻。这些都较大地制约着其金融服务及创新。如2010年,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破解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和“贷款难”的问题,满足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人行凤县支行和县农村信用社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探索,设计出了农村住房抵押借款这一新型农村信贷产品,并在县委、政府支持下开展试点工作。但由于产权没有市场化,生产要素不流动等因素的存在,使这一创新业务遇到了政策及法规等重重障碍,进展缓慢。

(三)信用意识及管理机制滞后成县域经济转型障碍。

调查显示,由于凤县长期以来矿产资源较为充浴,且铅锌市场行情好,不少企业盲目乐观,信用意识淡薄,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许多企业至今仍停留在“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层面,员工素质较低,企业管理粗放,账务不规范,农户广泛信用意识较差。

二、路径选择

我国经济现在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当前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更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上下工夫。

(一)着力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nlc202309082324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金融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深化欠发达地区金融体制改革,尤其在加大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上做文章,是基层央行的又一着力点。人行凤县支行积极支持县信用联社的农商行改制,已于2015年11月获取陕西银监局筹建批复,年内即可挂牌。同时积极助力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力提供支农信贷资金,累计为县信用联社争取支农再贷款1.8亿元限额,使凤县涉农信贷连续三年保持21%以上的高增长;还与县工信、农业、工商、统计等部门联系,分别为全县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0%的涉农龙头企业、72.73%的重点企业、47.8%的县内企业及63.6%的个体工商户建立了档案;在牵头主办“银行卡助农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示范点标准化建设;联合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出台《凤县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提升金融支付服务补助实施方案》,在全县建立了15个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示范点、2个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乡镇。

其二,让商业银行勇于担当。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商业银行应有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的勇气和担当,努力平衡好自身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的关系、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局的关系,尽力扩大基层的信贷权限,给转型中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多的支持。也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找到根本性的出路。如在人行凤县支行的指导支持下,农行凤县支行设立了支农信贷部,专事支农信贷业务。在“银行卡助农服务”中,支农信贷部人员,深入农村布点和通过对客户集中培训及现场操作演练,使商户及群众熟练掌握POS等机具的具体操作流程,甚至连代发点所需的文件盒、印油、插线板、夹子、通讯笔都是免费配送,在对代发点发放代理服务费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与电力、电信等部门达成了由代发点代收电话费、电费等业务,既巩固了阵地,又增加了代理人员的收入。代发点每季服务费收入最高者3600元左右,最低者二三百元。2015年,仅农业支付的服务费就比上年增加6.4万余元。目前仅凤县农业支行在全县行政村布放惠农通服务站及代理支付点就达110个,有的村布点2至3个;在农村商店、商场、超市等安装布点达200多个,为改善凤县的金融服务环境和能力,实现农户办理金融业务“不出村”作出了积极贡献。

金融服务实践证明,大银行对接大企业,小银行对接小企业,基本上是一个定律。小企业信贷需求往往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同处一个相对较小区域内的小银行和小金融主体在服务辖区内小企业上,往往比大银行更有优势。所以提高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又一重要环节,是不断引进发展新型金融主体。人行凤县支行通过县级“两会”、调研信息、银企联席会等平台,积极建言献策。促成了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凤县腾远小额信贷公司开业运营;2015年又多次与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协商,使其在凤县设力分支机构,预计年内即可落户凤县。

其三,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收益率低,政府应为这些地区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安排,合理补偿支农业务的成本和损失。如:免征营业费、企业所得税,实行定向费用补贴,财政贴息和转移支付帮扶等措施,确保农村企业、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基层央行在某种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赢得地方党政的信任和支持,人行凤县支行注重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一是重参与。凡是县上的重大活动,凤县支行都积极参与,并注重实效。二是抓调研。采取组织专题课题组及跨行业部门聘请调研信息员等,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及引进和发展新型金融主体等,开展调研活动,先后撰写了百余篇调研文章,分别被《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农村金融评论》、《金融周刊》等媒体刊载,或被市、县党委、政府转发,为上级和地方党政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决策依据,支行调研工作在中支全辖连续保持了领先地位,有效传导和实施国家的货币政策。三是勤建言。通过县级“两会”、调研信息、银企联席会等平台,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这些努力,在当地政府和群众中树立起基层央行的良好形象。如“5·12”地震中,凤县支行率先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抗震救灾资金直接拨付业务,受到总行、分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分行胡文莲副行长还专程到凤县支行现场观摩了救灾资金拨付,并给与了高度评价。积极主动的工作,赢得了县委、政府的信任,县上先后在支行设立了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处理非法集资问题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工作办公室、县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生经济发展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常设机构。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支持辖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积极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短板主要在于创新不足。人行凤县支行近年来注重弥补这一“短板,先后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劳务经济、农民工回乡创业、推进“两权”抵押贷款金融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尝试。继支持县信用联社在全省率推出小微企业“矿产抵品押贷款”、“农户住房抵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后,2015年,凤县支行的创新之举频出: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农行凤县支行成功发放500万元全省农行系统首笔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金融科技融合工作,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牵线搭桥的引导下,成功向辖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3笔750万元,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促进其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推广公交车车载POS“闪付”业务,为金融IC卡在全县其他领域拓展提供了先例等。

(三)努力补齐信用体系建设的“短板”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信用来保障,扩大消费市场需要信用来启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必须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样一种意识和文化的形成与确立,不能仅靠简单的教化来解决,而必须要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来实现。近年来,人行凤县支行积极发挥人民银行农村信用体系“牵头人”的作用。依托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持续不断地与辖内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新型经济体及群众进行诚信宣传,着力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署小微企业及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指标,破解信息孤岛和信息屏障及“支农支小”难题;并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完成了信用评价体系等,使风县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协会授予“最佳投资环境”奖。2015年,在持续加强此项工作的同时,经过积极沟通和协调,使凤县信用联社依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涉税证明、第三方社会信用评级等成功发放30万“税信贷”信用贷款,解决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税信贷”贷款的成功发放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照章纳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举为全省系统内率先创新之举。

三、几点启示

人行县支行的实践,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立足县情找准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人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末梢,是“窗口指导”的前哨。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上天入地”的本领,即:上要吃透国家货币政策,下要摸透县情民情。而要掌握这个本领,只有加强学习,夯实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基础,才能弄清每项货币政策的实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同时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摸透当地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在哪里,群众最迫切地需求是什么,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转型期工作重点有哪些,从而及时总结辖区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取得的成效,反馈辖区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才能支持在点子上,支持在要害处,真正发挥基层央行的作用。

启示二:担当起金融改革创新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以改革创新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的深层次矛盾,是基层央行支持转型期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自觉担当起辖内金融机构改革和自身创新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才能有效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辖内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央行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的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同时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启示三:主动参与使基层央行真正实现有为有位。

作为基层央行最前沿的“窗口”和国家货币政策直接传导和实施者的县支行,只有认真履行上级行赋予的各项职责,有效传导和实施国家的货币政策、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并主动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才能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如多年来,人行凤县支行分别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被人总行、西安分行和中支授于“抗震救灾模范集体”;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终综合考核一等奖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先进单位”、“对外宣传风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县上重点工作核心领导组织成员。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篇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的数量优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注重生产效益转到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上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数量基本充足,而农产品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安全程度高、质量好的要求,还存在高质量、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质量不高的农产品又供大于求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吃得安全放心、健康营养。可见,推动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1.1.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农业发展中也面临着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食品添加剂等农用物资的过量及低效使用问题,农业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问题及工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逐步采取生态环保方式,是缓解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1.1.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一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成本较高,其中土地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物化投入成本均较高。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也相应较高,而国际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大豆、玉米、棉花、糖料等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1]。说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不高,亟待进一步提升。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1.4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我国部分地区农民还面临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较突出。同时,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较注重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1.2 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劳动力、技术及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须要减少高库存类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业中亟需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等短板领域。在诸多生产要素中,资金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资金的配置在一定能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与金融的.参与和支持。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通过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在农业供给不同领域和环节针对性地配置资金,并通过资金的配置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生产要素投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需要的领域,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endprint

2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在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从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2.1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

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支持农业重大基础科学、农业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生物育种、生态环保、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育种方面,不能再单纯地把高产作为育种的目标,要把追求优质、高产列为主要目标[2]。重点加强高效集约农业技术、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储运技术的研发。其次,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实用技术及高效集约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产出增效[3]。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應用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来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等[4]。

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田水利设施、防汛抗旱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再次,支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4]。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促进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供安全高质量农产品的必要前提。各级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源头上严防水土污染,并强化水、土、空气资源的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力度。一方面,支持探索实行耕地修养生息制度,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整治与修复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肥力下降明显的耕地[3] 。目前,我国在“种地要养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大量空白,需要对掠夺性使用土地的做法进行制约,将养地的重要政策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进行日常的检查评估[2]。另一方面,支持严格水资源管理,采取多项措施严禁污染农业用水,并有效治理已被不同程度污染的农业用水,确保农业用水的优良安全。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开展全程清洁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支持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5]。

2.4 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改良耕地质量,并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地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加快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其次,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库存,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4]。最后,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2.5 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推进农用物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6]。规范农用物资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转型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无机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与供给。限制化肥生产企业生产无机化肥,引导其研发、生产生态环保,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其生产,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需要的差别性有机肥;切实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可降解薄膜的生产与推广,以减少白色污染的发生[2]。在养殖业饲料生产方面,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切实杜绝添加铜、锌、砷等重金属元素。

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7]。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良的农用物资,为提供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提供优质环保农用物资的基础上,还须加强农用物资的使用指导,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类农用物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

2.6 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

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核心,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每个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经营者,都应该以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己任,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endprint

要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在种植业方面,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高效、环保、标准化农田建设,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园艺类农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标准场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工作,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让农业生产经营者看得懂、好使用,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生产能力以及质量安全意识[7]。

切实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和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新农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由于其所具有的生态农业理念及互联网思维等特征,使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因此,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农人”的发展。

2.7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

供给侧改革 篇5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所作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16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产业升级、扩大内需

一、供给侧的概念

(一)什么是供给侧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以前我们提到经济增长,条件反射就是要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但现在我们要换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原来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来买蛋糕,但现在是我们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致这样就不愁没有人来买蛋糕。

(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1.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特别是工业产能过剩的弊病,特别是钢铁产业,虽然产出的都是好钢,但是销售严重下滑。这十年以来,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日渐蓬勃,国有企业很多该转型的企业都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过渡工业化,扎堆集中于第二产业,而对于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互联网,物流业,则几乎没有涉足。

2.民营企业部分大多都是偏向于生活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代理,奢侈品,互联网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时,存在零散,混乱的问题。

3.房地产库存严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的房地产库存严重超量,不仅要通过适度降价促销,政策支持,还要鼓励房地产企业相关的创新,比如租赁,融资租赁,地产银行等形式。争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库存。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抵押,都要创新模式。不能够把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到一个篮子里面。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方面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重点任务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化解过剩产能

在我国,一方面传统行业比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由于国内需求减弱、国外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些行业在今年上半年都处于下滑状态,从效益情况看,煤炭行业在今年1—5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36%,这些行业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行业。山西是我国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但不幸的是,这些产业均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但不受国家鼓励,而且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下快速走向衰落,由于这些产业占到山西经济规模的80%以上,与山西经济一损俱损,这些产业走向衰落,可以预见的是,山西社会经济将受到重大影响。

可以建立企业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为了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应当从源头上入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产能利用率评估系统,以评估企业是否存在生产过剩问题,让企业和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理智地进入市场,防止过度投资。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2)化解房地产库存

去库存方面,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昨天发布的消息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对去库存会起到促进作用,现今也正在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不一定去盖保障房,可以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3)调节成本

降成本方面,现已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去年底对全国2526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反映的最主要困难中,超过七成企业家选择“人工成本上升”,超过半数企业家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

当前,还需警惕不少企业“吐槽”的政府“乱伸手”、评估费检验检测费过高等问题,这些“隐性成本”像是捆住企业的“绳索”,不仅抑制、束缚了企业创新升级、提供有效供给,一定程度上还可能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4)补短板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 1.脱贫补齐民生短板

截至2015年底,全国依然有5000多万贫困群众,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总量。面对最后的“锅底人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脱贫工作列在补短板领域首位,指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2、拉伸经济动能短板

拉伸动能短板,要培育新产业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这5个战略新兴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成长为“十万亿级”支柱产业,培育起中国经济新动能。

拉伸动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更加明显。

拉伸动能短板,根本要靠创新驱动。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培育,挖掘新动能的根本在于创新。

3、发力社会事业短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必须意识到,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

三、结束语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四、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新华网2016-01-27 [2]李抒望.《再解读:供给侧改革深意何在》中国青年年报2016-2-22.02版 [3]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宏观经济2015年第12期

供给侧改革 篇6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而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严重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市场监管有效的股票市场,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具体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措施。(12分)

①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等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从产业层面改善供给;②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③完善企业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方式,从资本层面强化供给的稳定性;④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持久动力。(每点3分,共12分)

2、(24分)材料一:从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案例看,当经济在高增长结束之后,经济增速就换挡了,中国也一样,10%的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应该是一个6%左右的经济增速。如今经济转型还没有如期推进,现在还面临着制度约束,环境的约束,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很高。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材料二:全球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全球经济面临深度的结构性调整和新旧动力的持续转换。在这样的全球化条件和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中高速增长,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加快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纠正和解决资源错配,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解决这些问题,短期内必须加快去无效产能、去无效库存、去高杠杆和防风险,缓解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长期内则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

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请用《经济生活》相关内容为供给侧改革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提出相关合理建议。(12分)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好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合理投入。从制度、环境上改革,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来推动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②要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提高工业增速,通过拉动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来推动全要素生产力提高。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深化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来实施有效的供给侧改革。④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落实改革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转变发展模式来推动供给侧改革(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结合材料一、二,从《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为什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从通过内需拉动转变为“内需和供给”一起拉动的方针?(12分)①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经济后续增长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必须正视。(2分)②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已经由单纯的“内需不足”向“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有效需求”转变。经济政策就要跟上变化发展了的形势。(2分)③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方式,既要继续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也要通过增加供给,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来刺激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4分)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供给侧动力的提出是其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的扬弃的过程,既吸收了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合理之处,又增加了共同供给提供动力的因素,是创新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政府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因。(4分)

38.(26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早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短缺”,取而代之的是旧产能过剩与新供给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解决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需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好供给侧改革这盘棋,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手的作用,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材料二

2013年,中共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0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巧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下好供给侧改革这盘棋,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因。(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2分)

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从11月10号到18号,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改革将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供给侧改革”是面对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境即经济下滑、投资减速、高成本和效益下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

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

材料二

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大有可为,其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行政体制,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其二是降低企业的臆性成本,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切实发挥企

业家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

(l)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上面两图(图

11、图12)反映了哪些经济问题?并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如何作为?(12分)

(1)经济信息:①图11说明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过高,各种税费负担重,主营利润偏低。说明企业成本、费用过高令企业盈利艰难资本回报率低。(2分)②图12表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自201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15年工业企业收入增速接近零增速,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2分)③两图共同表明2013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的高成本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发展困难。进行资本要素

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势在必行。(2分)

政策建议:①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②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推动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改革,降低企业财税成本;③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财务(融资)成本;④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⑤推动建立互联网+战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费用,增强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任答4点给满

分8分)

(2)①政府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加强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3分)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3分)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内在活力;(3分)④科学、民主决策,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断创造财富。(3分)(如学生从经济职能、社会建设职能等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4.(26分)2015年11月10日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

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材料二

在供给学派理论中,研究的多是“供给侧管理”。然而,中央这次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

取代,指向非常鲜明。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金融、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还面临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强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12分)

【参考答案】(1)强化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扭转粗放式经营模式,依靠科技和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3分)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3分)通过有效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有序的竞争环境,克服市场产能过剩;(3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3分)通过给侧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

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解决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分)(2)党:发挥纵览全局作用,为供给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2分)通过召开重要会议,做出重要决策方式,加强供给侧改革;(2分)尊重经济

规律,科学执政,推动供给侧改革科学合理进行。(2分)

政府:简政放权,还权市场,充分发挥竞争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2分)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解决供求矛盾;

(2分)加强社会建设,清除市场障碍,为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搞好公共服务。(2分)

5.我国制造来面临四大忧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忧患

一、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

忧患

二、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 含量很低,现在制造型企业面临的是成本高涨而售价不涨,利润率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忧患

三、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管理升级。而管理正是中国制造

业的短板。

忧患

四、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当前整个世界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多年来的疯狂投资、不重视技术研发等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更是有

目共睹。

(1)面对四大忧患,从经济学的角度,国家应该做什么(14分)

(2)面对四大忧患,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请你为中小企业发展提几条建议。(12分)

(1)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b.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答对4点就可14分)

(2)①面对四大忧患,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改变企业的战略定位,实现产业优化升级。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③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④企业要诚信经营,变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⑤企业要面对现实,在经营困境难以破局的情况下,可以与优势企业联合,或者转产。(答对4点

可得12分)

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

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价格极高。

材料二:“供给侧”涉及商品的价格问题。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由历史形成的“硬骨头”,放开价

格管制的阻力主要来自垄断生成的利益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

2015年10月,中共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价格改革的核心,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16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搏杀中应发挥的作用。(10分)

(1)①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4分);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4分);③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4分)。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正确

处理现实生活中供求矛盾(4分)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 篇7

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财经院校, 2010年升入本科, 仅有6年的本科办学经历, 升本以来, 深入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将培养具有鲜明金融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 特别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在营销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思路模糊。对于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还较为模糊致使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2. 传统教学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尽如人意。

3. 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适应于市场业务的发展。

4. 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单一的课内实验或实验课程主要强调的是某一专项技能的训练, 相关知识的衔接欠缺。特别是实习实训面临困境。实习实训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但在现实中虽然能够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 但因为金融企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核心岗位参与核心工作。哈尔滨金融学院在对学生实习中有关专业贴合度的调查显示, 只有7.81%的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工作非常满意。

二、哈尔滨金融学院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 明确定位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明确教学方向, 建立教学制度,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 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一直比较抢手, 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用人单位大多反映这些毕业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特色不强。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首先确定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要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用人单位倾向于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能够将所学的市场营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学生, 而不是只知道一些理论不会应用的学生。

作为黑龙江省属地方高校, 哈尔滨金融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 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2. 课程合理设置是人营销创新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设置能直接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力求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

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不仅打好数学、英语的基础, 也要打好社会科学基础, 同时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 使学生具备发展知识、发展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 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就业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

加强专业教育。不同的部门, 不同的职业, 不同的岗位, 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他们希望选择到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通才, 又具有一定功力、能够随时上岗的专才性的毕业生。因此, 在设置专业教育课中, 我们设置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形成多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 比如, 市场营销专业课中设立市场营销策划、产品营销、服务营销、物流管理等多个方向备选, 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预测, 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 积极探索最具使用价值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授课过程中,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网上作业、思维辨析训练、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 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 在“做”中自主地学, 通过实战让学生对将来职业生活有感性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拓展新应用的创新意识。

(1) 专业课程广泛引入实战、实践训练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意识到实战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 目前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有实战或实践训练。

以现代推销技术为例, 《现代推销技术》模拟实战是在学习完市场营销学和现代推销技术之后开设的一门实战性课程。通过实战训练, 使学生以虚拟运营公司为背景,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锁定区域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划、促销方案策划, 在实战中完成客户开发和管理、推销接近、顾客异议处理的全程模拟, 进而制定出系统的公司运营方案。籍此使学生受到一次系统的推销过程的综合训练, 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 “2+1”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率先开展了“2+1”教学模式改革。所谓“2+1”教学模式, 即2年在学校接受院校教育, 主要涉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内实验、校内实训等, 最后1年直接进入工作单位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试图探索学校教育与职业培养直接衔接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保证进入职场以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 拓展全员全程实习

全员主要指的是让每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有实习岗位, 全程指不仅在上学期间, 假期也会适当给学生安排实习任务。将不断探索让学生在第三个学期和第五个学期进行间歇式的实习, 学生“发现问题--弥补--再实习--再发现问题--再弥补”, 就会得到比较大的提高。

4. 师资力量建设是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障

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即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功底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不断引导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 探索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更前沿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超过90%都具备“双师”资格。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 项目带动的方式, 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各种营销策划和咨询等工作, 密切专业教师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 做到教学和实践的良好的互动。通过这些方式,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5. 考核监督使人才培养模式营销创新教学改革效果更完善

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认知程度, 评价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探索全新的考核模式, 保留一部分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闭卷形式, 又增加一部分以考查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开放形式。考核方式的改变, 不仅对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作用, 而且能有效的防止在完全开卷考试中容易使学生产生轻视复习的偷懒心理。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 必将带来对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需求浪潮, 作为高校更要勇立潮头, 为人才需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创新及机构性调整等方面必须要有人才支撑, ,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探索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结合所在高校的自身特色, 开拓人才培养思路与手段,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从而为供给侧改革中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供给侧改革需加强金融行为监管 篇8

谈及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我看来,其中有个问题值得探讨,即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我认为,现在的审慎监管,有必要向以行为监管为主来转变。

为什么要强调行为监管?原因在于,现在金融的业务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金融市场的业务,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现在听起来都似乎已经属于末代的恐龙了,现在的金融业务更多的是市场行为。股市、私募、公募等等,实际上体现的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我们现在的金融监管称之为“一行三会”,谁家孩子谁抱。谈及“一行三会”如何改革,有人建议把三会合并,但是在我看来,三会合并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按照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行为监管体系。

这种监管模式的雏形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就金融机构而言,它的大银行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有很多投资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财务顾问公司、咨询公司等等,大大小小,总量近25万个。这些机构的一些行为已经在金融市场形成了蝴蝶效应,必须将其纳入到统一的监管中。

提及行为监管,美国的例子也很有参考价值。美国等于是把几个监管机构一部分行为监管统一归纳到了一个叫作消费者保护局的管辖范围。它强调的是对个人的一种监管,其职责主要表现在消费者金融方面,例如信用卡、养老金、学生贷款等等,通过加强消费者教育,解决他们的矛盾纠纷。

另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监管模式也可借鉴。加拿大紧挨美国,但是这次全球危机,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原因之一便是加拿大消费者保护署很早便启用了行为监管。澳大利亚的监管机构叫作证券监管委员会,整个市场的行为监管、消费者保护都归它。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一些体制已经给我们趟好了一些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大家的金融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的金融西方化特征非常明显;其次,金融工作语言一致,基本上都是英语;第三,中国所有的金融实践与全球接轨比较紧密。因此,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我认为,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学习国外金融历史变革和走过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搞分业监管,国际上通行综合监管,现在国外金融监管走到了行为监管这一阶段,我们再将“一行三会”合并实行大一统的监管,我担心恐怕又晚了,过几年还得改。

另外,行为监管监管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里面规定得非常清楚,主要有三项:第一项监督检查,就是对它的行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规范主要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受教育权等八大基本权益的监管,在这八项权益基础上明确机构应该干什么;第二项就是消费者金融教育。这个教育不是指学历的教育,而是机构在开发每一种产品和办每一项业务的同时,负有对消费者的解释权和教育义务;第三个就是金融纠纷的调解机制。出现金融纠纷,不可能大家都去打官司,所以需要这样的调解中心,并且已经开展了金融消费纠纷第三方解决机制试点,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已于2015年5月开始开展调解事务。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写字指导课金木水火土下一篇:试用期公务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