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服务

2024-08-10

金融支持服务(精选12篇)

金融支持服务 篇1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探索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有效方式, 抓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及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 改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 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 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目录, 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探索扩大养殖业保险。

金融支持服务 篇2

Foro-cumbre Hispano-chino de la PYME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暨中西中小企业博览会

中国-西班牙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

办公室主任杨家才

(2009年9月22日)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又相聚羊城,迎来了第六届中博会暨“中国-西班牙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值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银监会,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在中小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银监会和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的政策号召,努力发挥信贷引擎功能,助推企业复苏和经济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我们以专营机构建设为抓手,以信贷倾斜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全面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一是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贷款比

例首次调头,余额比达到53.7:46.3。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首次快于企业贷款平均增速,比企业平均贷款增速高1.34个百分点。三是中小企业贷款首次跑赢信贷大市,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7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也不例外,尽管我们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与现实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此,中国银监会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全面提高其金融服务水平。

一、增加网点数量,扩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机构网点是金融服务的首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量大面广、遍布城乡的特点,中国银监会将通过延伸专营机构,增加业务范围和发展新型机构等措施,在近两年内增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点5600家。一是大中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延展服务网点2000家;二是引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机构网点,完善小额贷款功能2400家;三是新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1200家,以更多更近地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信贷方式,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银监

会将继续鼓励各商业银行,结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探索多种模式开展信贷业务。一是大力推广“信贷工厂”模式。实行条线管理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客户量大,可以通过信贷工厂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环节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实行批量操作,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二是积极推广“评分卡”模式。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打分方式综合评估客户信用和授信状况,直观反映客户信用度、业务违约度和预计损失度,实现资信评级、核定授信额度和具体业务调查等多项环节的协调统一,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规范推广“地缘信贷”模式,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发挥地缘人缘优势,通过“老相识+新技术”的办法,了解客户,完善信息,测评风险,扩大社区客户信贷范围。四是加快推广“四眼信贷”模式,鼓励银行在定价充分反映风险的基础上,对资信良好、偿贷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并实行双人审贷,四只眼睛看管,努力提高信贷审管效率。

三、实施差异监管,支持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银监会将继续针对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特点,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业务实行有别于传统对公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包括允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业务特点和实

际业务情况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取消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数量限制;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西部、东北等金融机构较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放宽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额度,缩短追索期限,允许对中小企业不良资产进行贷款重组;支持民营资本向银行投资入股,参与城乡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股份制金融机构,调动各类资本投资金融的积极性。

四、健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贷款瓶颈。银监会将牵头做好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政策措施的研究制订工作,并尽快起草出台融资担保业务规则和行业规范。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一方面推进担保行业机构的发展,做大做强政府背景信用担保机构,同时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升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能力。另一方面,规范担保行业运行,加快推进担保行业法规建设,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担保机构自我约束,努力形成以出资人的自我约束为监管基础,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为监管主体,全国统一规范运营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担保服务。

五、实行信贷倾斜,着力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国际通行提法看,中小企业融资难,实际上是小企业融资难。

所以,按照国际惯例,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要义是解决小企业融资难。为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把信贷支持的重点放在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各级银行要在条件上适度放宽,金额上尽量满足,用实实在在的信贷支持,促进全民创业,促进各类小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增加就业机构,提升全民就业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中小企业,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共同服务中小企业,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金融支持服务 篇3

一、金融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应该说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行银行体系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上收贷款权限,使微小企业资金供应得不到有效满足。与微小企业相匹配的地方中小银行数量较少、资金实力较弱,在支持数量众多的微小企业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微小企业抗险能力弱。微小企业自身的规模普遍偏小,拥有的经济资源有限,生命周期较短,也没有合格的、足量的资产作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财务制度、经营活动不透明,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较大。

(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虽有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受环节多、收费高、条件苛刻以及银行与担保机构间风险分担比例协调难等因素影响,增大了微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四)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随着银行经营机制转变,信贷标准、准入条件比以前更加严格。发放贷款需支付的审查监督成本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再加上微小企业信贷的小额性、分散性,致使银行提供借贷的单位成本更高,影响了对微小企业信贷投放热情。

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企协调发展

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必须结合国情,根据企业特点,对症下药,并以长效机制作有力的支撑,为其培育和创造生存的环境和方法,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切实提高资金融通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切实提高微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解决微小企业贷款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促进银行更新观念,坚持微小企业融资的商业取向,发展潜在客户。摒弃对微小企业的成见,在防范微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同时,对其合理贷款给与适度的扶持。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将信贷风险适度分散到具有广阔市场和利润空间的微小企业,以实现信贷结构调整和稳健经营的目的,从而摆脱偏向于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产生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多渠道、多层次新型信贷业务的路子。

(二)勇于创新,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保证微小企业金融服务安全开展。在对微小企业授信时,应采取利用客户经理收集“软信息”的方式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难题,健全微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信用评级和信贷管理制度等。建立微小企业的信息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对微小企业有关情况的监测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出必要的信息和风险提示,在不断完善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业务操作流程,适时调整微小客户信贷业务发展的决策行为,增强基层行介入微小信贷业务的信心。

(三)规范运作,加快信用制度建设,营造微小企业融资良好外部环境。提升微小企业信用等级观念,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必须加快信用认证、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失信惩戒等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通过建立公开的企业信用数据库,一方面方便银行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减少审查成本,最大限度规避授信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微小企业得到客观和有权威的信用记录,更易于今后从事经济交易,同时也可将信用差的企业分离出去,从而打击和抵制失信行为。

(四)建好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微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散措施。针对微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可以设立微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信用担保基金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社会入股等多方筹集,为微小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或以自愿、互利为原则成立联合担保协会,同一地方的微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互助担保基金,以互助基金为成员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不仅能有效地保证微小企业的还款信用,帮助微小企业以适当的成本筹措资金,还能利用成员企业内部监督降低银行监督成本,促进了银行实现贷款资产优质化。

(五)银企对接,简化内部手续,确保微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快捷高效。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特点和不同风险等级“量身定做”个性化微小企业贷款产品,实现微小贷款安全与效益的统一。深入企业分析现金流,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真实信息。本着“高效、快捷”的思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科学的定价机制,尽量简化操作流程,落实信用评级措施,科学定价贷款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并建立与业绩挂钩的约束激励机制,在认真实施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实行对信贷人员的问责和免责,确保微小企业贷款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

金融支持服务 篇4

府) 城市中心支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商务主管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各政策性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8]126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 (国办函[2009]9号) 精神, 加大金融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重点做好20个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符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有利于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国内消费。

当前, 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做好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 是金融机构落实当前宏观调控政策,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多赢”战略。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时机, 充分考虑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配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优惠财税补贴政策, 稳步有序开展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努力通过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金融支持, 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 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将非核心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簿记核算、凭证打印等, 发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 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全方位提升银行业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水平

积极发展符合服务外包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充分重视对服务外包企业现金流和资金流程的监控。在现有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贸易融资工具的基础上, 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封闭管理等具体方式, 开发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等基于产业链的融资创新产品。研究推动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

探索推动适合服务外包产业业态的多种信用增级形式。发挥政府、行业自律机构及服务外包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运用行业协会 (管委会) 牵头、服务外包信用共同体和企业间联保互保等多层次的外部信用增级手段。加强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 鼓励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优先支持服务外包企业。

深化延伸对服务外包产业配套服务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示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及运营。支持示范城市各类服务外包企业集中区域的开发建设。配合财政贴息政策, 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开发。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符合商业原则的基础上, 从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 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等途径切实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以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订单的服务外包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三、多渠道拓展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途径

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境内外上市。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创新融资品种, 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上市辅导力度, 力争支持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就业能力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鼓励现有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探索发行服务外包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联合提供担保服务, 提高集合债券信用等级。

支持各类社会资金通过参控股或债权等投资方式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鼓励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力度。

四、完善创新适应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降低短期险费率, 对国别风险较小的国家降低中长期险费率, 切实提高出口信用保险对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出口的覆盖率。

创新保险产品类型。各中资保险公司要积极发展科技保险, 加大对符合服务外包企业特点的保险服务支持。逐步建立服务外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出口的保险保障机制, 为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创新商业化保险产品, 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保障, 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出口收汇保障、商账追收服务和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便利等服务。积极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等方式, 加快发展责任保险, 特别是适应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侵权险、员工忠诚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险等责任保险品种。通过产品创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包括设备、财产、技术以及技术人员人身安全在内的一揽子风险保障。

五、改进外汇管理, 便利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

降低服务外包企业的汇率风险。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时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积极培育外汇市场, 在现有外汇远期、掉期等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人民币汇率避险产品的发展。

简化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对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支付一定金额以下的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外汇资金, 免交税务证明。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允许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专用账户, 用于收付代外包客户发放的薪酬、津贴等外汇资金, 并简化服务外包业务相关的外汇收支审核手续。对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内转 (分) 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可以凭服务外包企业资格认定文件、转 (分) 包合同或协议直接在金融机构办理境内外汇划转。

六、加强工作协作及政策指导, 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 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应会同商务主管部门, 在政策规划、项目信息、人员培训和宣传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 结合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 主动做好优质服务外包项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 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融资能力, 扶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

加强政策指导和监测评估。各地金融管理部门要会同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做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根据辖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 在2009年9月末前制定辖区内的具体落实措施, 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加强信贷政策指导, 做好服务外包产业信贷政策的评估工作, 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贷款的专项统计与监测分析。

请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 (首府) 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 (区、市) 商务主管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

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情况汇报 篇5

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情况汇报

自2017年1月12日开业以来,XX村镇银行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根据小微企业“小、频、快”的业务模式,结合各县域经济特色,细分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有针对性的支持小微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陆续推出林权抵押贷款、抵押循环贷款、“助保贷”贷款、机械设备抵押贷款等贷款品种。此外,为更好地推动银税企三方的合作,我行推出小微企业贷款品种“税融通”,不断完善并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新机制,破解小微企业等融资难的瓶颈,全方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5月底,我行贷款余额XX万元,其中10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XX万元,占比77.63%,较年初增加4981.36万元,增速为38.32%,不良贷款余额为“0”。

一、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举措

(一)信息宣传工作

由于我行是新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当地居民和企业对我行的经营范围及经营情况还比较陌生,开业以来通过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及外墙LED大屏幕不断滚动宣传我行在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内容;通过扫楼扫街、分区营销派发我行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相关金融服务宣传手册及主动上门到企业宣传我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二)金融服务差异化

1、不断注重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管理专业化水平。研究及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短、小、频、急”的特点,提高信贷业务审批效率;充分发挥一级法人决策半径短的优势,明确了各层级职责权限,使信贷业务能够快速决策、尽早实施;同时,通过建立严格的信贷文化,有力规范客户经理行为。一是制定限时服务制度。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即信贷业务受理后,由行长直接派单,并对调查、审查、审批等流程规定了明确的服务时限;二是科学安排服务时间。为了提升大家拓展客户的效率,使贷款发放早到位、早见效,信贷客户经理利用白天或周末走访客户做调查,晚上加班写报告,然后交行领导审批,以最快的速度将贷款发放到客户手中,有力提升了服务效率,极大缓解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之急。三是建立廉洁信贷文化,不让客户承担除正常贷款利息以外的任何费用,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

2、扩大服务领域,立足小额信贷。单笔贷款可以是一万元,甚至是几千元,与其它金融机构形成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填补了农村市场需求空白。XX村镇银行创建以来, 一是为农产品龙头企业、为农村个体经营业主提供信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问题,提高农村龙头企业和农村的资金使用率,帮助部分经济主体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比例较大,将目前在城市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推广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三是实现本土化,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和发展氛围,依托本土化来防范风险和拓展业务,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乡镇为依托,面向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3、不断加强与小微企业沟通合作,我行自开业以来始终注重与当地小微企业的沟通合作关系,致力于农民组织建设、小额信贷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小微型企业,吸引了当地多家小微企业前来开户,并与多家企业取得了意向性合作关系。

(三)规范服务收费,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与国有商业银行、其它股份制银行相比,我们的收费项目少、费率低,同时我行多数存款产品在基准利率上一浮到顶,上浮40%,同时不开设保险、基金、贵金属、理财等高风险产品,让客户真正存款、放心存款;银行卡(折)免收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网银汇款、短信通知等免费。贷款除了利息,没有公证费、保险费等,且小微企业平均月利率为6.5‰,对一些具有专利证书等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相对于其他企业优惠5%以上。一年多来,我们减费让利于小微企业至少100多万元。

(四)严守风险底线,抓好风险防控 我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经营可持续的原则,坚持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大方向,坚守有效识别、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底线,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密切防范“两高一剩”产业,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监测,防范借款企业挪用贷款用途,加强对联保贷款风险监控,做好不良贷款风险处置预案,切实维护债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明确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两增两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行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决执行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强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进一步对小微企业进行利率优惠;推出高效审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考核;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

(二)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由于我行是新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我行知名度还不高,我行将进一步通过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及外墙LED大屏幕不断滚动宣传我行在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展扫楼扫街、分区营销等宣传形式派发我行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相关金融服务宣传手册及主动上门到企业宣传我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三)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

围绕“两增两控”目标,我行将在每年初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明确执行过程中不挤占、不挪用,并且工作过程中,注意根据工作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其他信贷计划向小微企业倾斜。

(四)网点下沉,扩大服务覆盖面

我行计划今年下半年在XX镇设立营业网点,延长了我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半径,让乡镇广大小微企业在接受银行服务上多了一份选择。

(五)落实尽职免责,调动工作积极性

进一步明确授信部门和授信工作人员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在授信出现风险时,将免除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合规责任。

(六)改进考核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业务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的资源配置充足。在本行内部明确小微企业业务的牵头部门,制定绩效考核机制,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考核实行倾斜。

(七)优化利率定价机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信誉好的优质客户降低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同时对客户只收取利息费用,不收取其他任何的咨询费或承诺费,不强制客户购买任何基金、保险、贵金属、理财产品等。对企业多次循环使用的流动资金贷款,采取最高额担保方式,避免企业重复评估、抵押,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等各类费用。通过多管齐下,大大节约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6

由财政部、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中化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种业基金”),成立近两年来,业务逐步拓展。截至2014年年底,种业基金共批准投资项目11个,投资规模3.65亿元,带动其他社会资本5亿元以上,在推动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具体而言,一是参与隆平高科、农发种业等种业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助推种业上市企业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二是参股江苏红旗种业和河南秋乐种业,推动这两家种业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三是与中种集团、金色年华、顺鑫农业等协同投资,分别支持山东鲁研、广东金稻、四川川单以及北京农林科学院所属种子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此外,还投资爱种网和江苏、安徽地方种业基金,探索支持种业发展的新模式。

进入2015年,种业基金由初创期迈入成长期,社会各界对种业基金又有新的期待。种业基金要深刻领会国家有关种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认真分析研判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地调整投资策略,充分利用财政部、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中化集团等发起方的资源优势,在支持民族种业的创新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首先,要加大項目投资的力度,2015年争取批准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在2015年底前要将种业基金首期募集的15亿元资金全部投入到项目中去,并在适当时候向股东方提出新的增资方案。其次,要盯住有潜力的大企业和骨干企业,争取投资一些大项目,为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打造种业航母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要加大对商业化育种机制创新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科研院所所属企业改制和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具备投资条件的,要及时跟进。此外,进一步重视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战略协同,探索通过投贷结合等方式,支持一批项目。

金融支持服务 篇7

一、内生效应分析

(一) 金融业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作用明显

2012年, 苏州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 是2001年的9.5倍。2001年以来, 苏州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2012年, 苏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三产比重分别为6.7%和15.1%, 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1.9%和2.4%, 如表1所示。苏州金融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9%, 明显低于上海11.7%、杭州10.4%、南京9.0%和宁波的7.9%,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市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二) 苏州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 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 表明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 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存贷款, 学者们经常使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在这里, 我们也借鉴此方法。2012年苏州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3.13万亿元, GDP为1.20万亿元, 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为2.61, 比2001年的1.59上升了64%, 如表2所示。我们利用2011年的数据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无锡几个城市作了比较, 苏州市金融相关率高于无锡, 低于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网站。

(三) 苏州金融业金融效率水平居中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系统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并通过自身体系的中间运作将资金向投资资本转化的程度, 也反映了金融系统实现资金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程度。金融效率的高低表明了金融经济系统及内部子系统之间和谐、适配的良性状况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协调程度。在此, 我们用金融内部效率=人民币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比拟金融体系内部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进行资本配置的能力;用金融外部效率=地区生产总值/人民币贷款余额, 比拟金融部门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苏州的金融内部效率2011年为0.78, 高于上海、无锡, 低于南京、杭州和宁波;苏州的金融外部效率2011年为0.9, 低于无锡, 高于上海、杭州、南京和宁波,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网站。

(四) 金融机构在类别和数量上加速聚集

苏州在过去的发展中, 金融机构在类别和数量上都加速聚集, 形成了以银行、保险和证券为主体, 其他金融服务机构为辅助的金融组织体系。截止2011年末, 苏州全市银行类机构共52家, 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等在内的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银行业体系, 机构数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保险业金融机构总数达63家, 其中产险公司31家, 寿险公司32家, 另有保险中介机构45家, 保险分支机构800余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61家, 期货公司及营业部23家;备案创投企业88家;担保企业107家;各类小额贷款公司72家;典当公司49家。苏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上良好的金融环境, 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落户苏州。2012全年, 苏州新增各类金融机构75家, 总数达605家。其中:新增银、证、保等传统金融机构10家, 累计达208家, 首家美资银行摩根大通落户苏州, 首家地级市法人保险东吴人寿正式开业, 并设立了江苏分公司、南京分公司、苏州分公司;新增备案创投20家, 总数达106家, 占全省一半以上、占全国的10%;新增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45家, 累计达295家。全市金融资产总量27000亿元, 同比增长18%。各家金融机构的发展劲头强势使得苏州形成了规范良好的地方金融发展体系, 为未来区域金融深度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外生效应分析

2012年, 苏州市服务业投资完成3071.59亿元, 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 比上年增长18%, 占全社会投资的58.3%,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投资分别完成31.28亿元、37.26亿元、269.32亿元和118.34亿元, 分别增长62.5%、45.9%、74.6%和35.5%。

(一) 间接融资对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较强

2012年, 苏州信贷投资较快增长。截止年末, 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4878亿元, 新增2102亿元, 较年初增长16.5%。2012年新增量是上年同期增量的1.08倍。从贷款投向看, 主要投向二三产业。2012年, 第一产业贷款余额347亿元, 当年新增171亿元, 增长97.2%;第二产业贷款余额4905亿元, 新增747亿元, 增长18.0%;第三产业贷款余额5770亿元, 新增722亿元, 增长14.3%, 虽然第三产业的贷款总量高于第二产业, 但今年的增长率略低于第二产业。

(二) 直接融资对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据统计, 2012年, 苏州全年新增上市公司达12家, 累计达82家 (其中境外17家) , 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一。新增募集资金89亿元, 累计募集资金661亿元。截至2012年末, 82家已上市公司总市值2689亿元。截至2012年9月底, 65家境内上市公司总资产1861亿元, 同比增长37%,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亿元, 同比增长11%, 净利润达49亿元。截止2012年末, 苏州市上市公司数占沪深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68%, 苏州企业后备上市力量充足, 过会待发行企业4家, 在证监会申报企业29家, 在省证监局备案辅导企业47家。但从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电子、信息设备、化工、建筑建材等传统行业, 现代服务业只涉及6家上市公司, 分别是交通运输4家公司 (2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在中小板上市、1家在上交所上市) , 商业贸易2家公司 (1家在中小板上市、1家在深圳主板市场上市) 。从苏州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 股票市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年, 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制定实施“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双百计划”, 着力加强银政企信息对接, 充分挖掘企业融资潜力和银行营销动力, 指导银行、企业和中介机构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 推动直接债务融资业务继续高速发展, 有效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苏州市企业全年共注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219亿元, 发行207亿元, 同比分别增加63亿元、112亿元, 增长40.38%、117.89%;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可以稳定企业财务规划, 切实降低高信用等级企业融资成本。同时, 大型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后, 银行机构可将置换出的信贷规模投放给本地的中小微企业, 既部分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又可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对地方经济的牵引作用, 加速地区产业集聚和项目集群发展。此外, 苏州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模式, 推动3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 为11家中小企业融资4.4亿元。苏州支行争取到苏州市成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的城市之一, 首批两单集优票据———园区区域集优 (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同创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和吴中区区域集优 (苏州凯达路材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有限公司) 共3.06亿元已取得注册通知书, 将于近期完成发行。人保财险30亿债权计划、中国人寿100亿股权计划待批待发, 开创我市保险资金运用于城建开发的先河。

(三) 民间资本、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对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

近年来, 苏州市民间融资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资本逐步步入正轨, 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力补充。截止2011年末, 苏州市各类小额贷款公司72家;典当公司49家。2012年新增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45家, 累计达295家。2012年小贷公司、融资租赁等其它各类融资近150亿元, 小贷公司累计为2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超1700亿元的融资支持。自2009年以来, 受次贷危机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影响, 民间资本开始从相关行业流出, 而教育、旅游、物流、科技业等政策扶持型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民间资本的流入热点。

(四) 苏州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停滞不前

在过去几年, 苏州市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区域性功能总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独立研发中心等高端外资项目落户苏州。201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5.35亿美元, 增长3.8%, 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23.2亿美元, 增长38.2%, 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7.2%, 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9.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4%, 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29.3亿美元, 增长25.9%, 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2.9%, 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1.6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8%, 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30.24亿美元, 增长3.1%, 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3%。虽然从总量来看, 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总量水平有所增加, 但增长率却出现了下滑, 从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1年的25.9%, 进而下降到2012年3.1%。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在2012年也出现了停滞, 苏州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3年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 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 欧债危机矛盾深化的背景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 制定出台了服务业新一轮发展的政策意见, 重点支持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促转型, 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为重点, 全力推进苏州服务业跨越发展。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因此现阶段在提升苏州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应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新型金融形态等各方面加大对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发挥金融资本的配置作用, 促进苏州现代服务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兆立.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探析[J].财政金融, 2012 (9)

[2]石俊华.长三角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杭州、宁波、温州、南京及苏州为例[J].经济论坛, 2012 (4)

[3]唐婉珊.苏州上市公司周报No.25 (Mar05-Apr12) [N].证券研究报告, 2013-04-15

金融支持服务 篇8

一、服务业界定及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服务业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一切服务性行业, 即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狭义的服务业指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行业以外的服务性行业。本文的服务业指广义服务业, 也即第三产业。

当今时代, 我国服务业已渐渐成为经济的主体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世界上生产总值的50%左右来自服务业, 而发达国家平均达到70%以上, 而我国只有45%左右, 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 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一样, 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在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

二、当前金融支持服务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我国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是与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 无论是规模、结构, 还是档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传统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如交通运输, 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两大行业所占比重仍在45%以上, 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这一结果不仅与金融本身发展滞后有着一定联系, 还与金融对现代服务业支持的边缘化是分不开的, 金融业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资金投放与产业发展不对等, 对服务业支持的边缘化倾向较为明显。

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配置部门, 是融通资金、调节资金、聚集资金和配置资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资金的配置情况会对产业发展有直接影响。从当前的资金投放看, 对服务业的支持明显不足。

(二) 金融业发展结构单一, 行业发展状况不均衡。

目前银行业是金融业的绝对主体。证券, 保险, 信托投资和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仍不够充分, 占整个金融业的比重也偏低。证券业务品种少, 其他金融服务也只是集中于一些小的担保贷款。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对落后也影响着金融业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

(三) 金融创新机制不足, 对服务行业的支持不够。

目前金融机构服务产品较单一, 且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在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在融资上, 服务业型企业从资产规模, 现金流量, 经济效益等方面指标不能完全符合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这样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难以做大做强。从股票和债券发行来说, 股票市场不规范, 投机性很强。

(四) 优化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政策。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步了金融业等一系列重要法规, 以及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没有专门适用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或规范。虽然我国服务业较前些年已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没有适用于发展的金融政策支持, 在发展上就不会有大的改观。新的法规的推出有助于消除垄断, 增强竞争, 与国际接轨, 才能推动和繁荣服务业。

三、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 培养服务意识, 发展现代金融。

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强大的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努力创造适合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规律, 合理调整金融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金融产业体系, 培育多元化金融产业主体, 健全市场化的金融运行机制,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金融业的大发展。

(二) 深化体制改革, 扩大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供给。

要想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就必须要深化体制改革, 同时加强自主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加宽金融服务的产品供给, 建立高效, 创新的市场机制。

(三) 加强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金融对服务行业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兴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增强证券保险服务功能, 允许符合条件的服务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四)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生态环境。

金融支持服务 篇9

随着宁波市“品牌城市”建设的开展,宁波市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09年,全年驰名商标累计达16件,省著名商标累计达331件,浙江名牌达254件,市名牌达482件。从宁波上榜的商标品牌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目前宁波市各类制造业企业拥有商标数为23440件,占商标总数的79.5%;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所有人分布在制造业的分别占94.6%和88.5%。“宁波制造”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在服装、家纺、烟草、家电等行业有着较高的品牌美誉度。

然而,笔者通过研究2005—2010年度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后发现,这份由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品牌排行榜体现出宁波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容乐观。

(1)行业分布欠合理,宁波多年以来的入选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行业,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明显偏低,如表1所示。

(2)品牌规模偏弱,入选的宁波市制造业品牌平均品牌价值水平较低,虽然2006—2010年宁波市入围全国500强品牌的平均价值都在增长,但是过去五年内,宁波都仅有一个品牌在全国平均之上,以2010年为例,全国入选的平均每只品牌价值为85.27亿元,宁波仅有雅戈尔(93.34亿元)一个品牌在平均水平之上。

(3)品牌影响力有限,“宁波制造”入围的品牌影响力均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缺乏如“海尔”、“青岛啤酒”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

(4)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宁波入选的个数逐年下降,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宁波市入选的12只到2006、2007年的10只到2010年的9只,整体排名情况也略有下降,反映出宁波制造发展的后续乏力。

(5)与兄弟省市的差距拉大,例如,宁波与杭州相比,虽然平均品牌价值较高,但是宁波入选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而杭州入选品牌分布较为合理,分布在食品饮料、汽车制造、机械、服装、医药、传媒以及IT等行业,后劲比较强劲,如表1所示;另外,宁波与沿海品牌大市相比,差距较大,例如深圳和青岛,无论在行业分布、平均品牌价值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差距,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2006至2010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http://brand.icxo.com/,课题组整理得到。

数据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2010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http://brand.icxo.com/,课题组整理得到。

(6)品牌龙头企业逐渐弱化,从宁波品牌企业的龙头行业——纺织服装业来看,宁波品牌也正在逐渐退出全国纺织服装业品牌第一阵营的行列,宁波市企业占全国纺织服装品牌前十强总价值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的47.5%跌落到2010年的17.5%,自2007年度起,雅戈尔不再是全国服装纺织第一品牌,并与第一品牌的差距越拉越大,具体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2005至2010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http://brand.icxo.com/,课题组整理得到。

2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症结与金融服务支持的缺失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的主要症结主要在于:一是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集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1]二是多数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制造业产业关联度不强。虽然单个企业规模较大,但大多属于加工基地型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核心技术支撑和市场需要大多依赖外部,对区内其他工业带动性不强,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集群。三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粗放增长特征仍较明显。宁波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加工型、外向型经济成分比重大,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国际化程度不足,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明确产业规划,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2]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持的群落集约优势,同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改力度,提升技术含量,形成新的品牌竞争优势,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金融服务的介入。

目前,“宁波制造”品牌建设正处于一个亟待跨越式提升的特殊阶段,正如法国著名营销大师卡菲勒指出的那样:“企业要想实现品牌规模的跨越式提升,应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坚持以资本运营为主的发展方式。”[3]通过金融资本服务,借力金融市场可以提高“宁波制造”品牌竞争力,从而实现“宁波制造”品牌并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实现品牌规模的优势发展。本文拟从金融支持视角展开分析,试图找出当前“宁波制造”品牌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金融服务缺失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2.1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金融服务意识缺失

一方面,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宁波制造”第一代或者第二代企业家们对于品牌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知,企业做大以后,往往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来引导企业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飞跃,主要努力方向往往停留在“如何做出好产品”层面,而不是“如何做出消费者认可喜欢的商品”,上市和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夯实生产基础,例如扩展产业链条,打造生产基地等,少有企业是为了开展品牌塑造引领下的企业战略,利用金融服务开展品牌建设的意识缺失。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角度看,目前对无形资产的态度冷漠,缺乏把品牌资产作为贷款条件的意识。

2.2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金融服务主体缺失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金融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主体除了品牌企业以外,还需要银行、保险公司、风投机构、品牌评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咨询公司等相关主体,而宁波市迄今为止在知名风投机构、品牌评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引进和建设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服务于制造业品牌建设的金融资源积聚。

2.3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金融服务渠道缺失

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宁波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由产品推广期步入品牌建设期时,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银行需要相应的固定资产来抵押,这对底子比较薄的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自2009年3月以来,浙江省工商局、中国人民银行杭州支行联合出台的《浙江省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暂行规定》开始实施。该政策出来后,获得一片好评,被认为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很好的举措。然而,据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寥寥无几。这条变无形资产为“真金白银”的新型融资渠道,无法惠及中小企业,反映出我市无形资产市场尚不够活跃的现状。目前,宁波市支持企业品牌建设的路径,除了支持少数企业上市融资以外,缺乏其他有效路径。

2.4 “宁波制造”品牌建设中的金融服务环境缺失

主要指的是金融信用法律环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金融信用法律环境的不完备突出表现在信贷征信业尚无专门法律或法规加以规范,征信业的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对征信机构、征信业务活动进行监管也无法可依。金融服务环境缺失导致的后果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就是导致前述“商标质押”业务无法开展的直接原因。

3 金融服务于“宁波制造”品牌建设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发展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为吸引金融资本服务于宁波品牌制造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优化创造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软环境,出台创新市场、业务政策或制定优惠政策。前者允许并鼓励开辟新的金融市场或金融业务,取得优势。后者是以低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国金融机构进驻本国(地区)市场或鼓励市场主体运作业务以吸引资金,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快制定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细化、明确有关政策,增强操作性,重点解决金融机构呼声较高的需求,提高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3.2 优化建设各类金融主体积聚的软环境

宁波市政府已于201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加快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宁波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甬政发[2010]48号),对于宁波市金融功能的定位和发展措施作了布置,当前,相关部门应将《通知》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加快出台创新市场、业务政策或制定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品牌建设的包含银行、风投、私募基金、品牌评级机构、担保机构、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积聚,并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快制定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细化、明确有关政策,增强操作性,重点解决金融机构呼声较高的需求,提高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3.3 加快完善金融信用法律环境

宁波市政府要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进一步改善地区融信用法律环境,加大地区司法改革的力度,通过完善的司法体系来对征信机构、征信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同时,政府有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品牌的认定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注重对“宁波制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市场名誉和地位的维护,促使品牌在公正、合理、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

3.4 加快多元品牌融资渠道建设,助推“宁波制造”品牌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宁波制造”品牌企业上市的建设,支持宁波制造业企业的购并重组,鼓励和引导前景良好、符合条件的宁波大型制造业品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整体上市,政府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高科技制造业品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上市。推进全市企业上市,必须坚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多板齐上,学会借壳上市,打造以品牌上市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集群,调整全市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做强“宁波制造”品牌。

二是加快理顺商标质押渠道和出口品牌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积极引入优秀的资产评估机构、担保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共同搭建起业务合作与风险控制平台,一方面为宁波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商标质押”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进出口银行品牌信贷融资和打包贷款等方式,加快“宁波制造”企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民恳,张斌.宁波市制造业发展现状评析[J].三江论坛,2008(6):23-25

[2]李如成.产业链时代如何突显品牌竞争优势[N].中国企业报,2010-08-05

金融支持服务 篇10

近年来,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据国家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统计,中国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已遍及全球六大洲的93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2年5月,中国境外农业企业已达5981个。[1]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规模仍然较小,这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当前粮食安全形势、农业结构调整压力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不相称的。[2]

在此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其实践表明,金融服务支持对改善农业“走出去”融资的弱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国家已把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融资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为“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3]2014年,党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又特别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4]在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中,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再次强调,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可见,国家已把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融资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这就为务实推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亦为构建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搭建了平台。

二、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主体主要有三类:政府机构支持主体、金融机构支持主体以及联合机构支持主体。其中,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代表的政府机构支持主体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外汇管理等金融政策支持。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信贷资金、咨询担保服务和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支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一些实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开始拓展支持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业务。同时,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之间也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加入到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主体队伍中。经梳理,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信贷资金支持、中间业务支持、股权基金支持、信用保险支持、汇兑结算支持等。

然而,当前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仍以工业行业为主,尽管农业企业也在努力克服困难,积极通过境外投资拓展国外市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企业并不是“走出去”投资的主体力量,农业“走出去”在获取金融支持方面不具备天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贷支持力度尚弱

一方面,专门针对农业“走出去”的政策性资金不足。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的金融服务部门主要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然而,无论是中国进出口银行还是国家开发银行,他们的资本金补充渠道都相对单一,贷款规模有限,且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以及能源、资源等战略性领域。而现阶段我国农业许多“走出去”的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分散,获得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支持的门槛高,金额少。不仅如此,开展对外农业合作面临的影响因素众多,为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往往需要大额资产或信用级别很高的机构进行担保,此时,农业“走出去”企业往往被拒之门外。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贷款需要找到符合A级以上资质并愿意提供低费用担保的企业,而这样的条件在农业“走出去”过程中较难达到,以致再好的信贷扶持政策也难以发挥实效。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农业“走出去”的贷款动力不足。对于农业而言,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短不一,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境外农业投资有着自身无法避免的脆弱性。加之,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而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主要分布在非洲、东盟和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这样,农业“走出去”企业便与海外金融分支机构发生了错位。由于银行网点少,商业银行很难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为保证自身资金安全,商业银行往往不愿向“走出去”的农业企业贷款,在具体操作中则表现为尽量限制其贷款的数额以及通过贷款手续繁琐、抵押条件苛刻、对抵押品要求过严和抵押率过低等来限贷。

2.中间业务开拓不足

以咨询和担保类中间业务为例。咨询方面,目前我国尚缺乏专业的农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而金融机构内部的咨询服务部门由于专业性有限,缺乏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人才在农业“走出去”领域的专业性支撑,使得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可借鉴的公正客观的第三方的意见和建议有限,农业“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对投资项目的风险普遍认识不足。

担保方面,由于欠缺完善的全球授信业务体系,企业集团内尤其是国内母公司的资产难以被银行作为有效担保从而为境外子公司提供信贷支持。尽管国内一些银行在国外设立有分支机构,但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不能利用国内母公司的信誉和授信额度,国内母公司亦不能为其境外子公司在我国银行境外机构贷款提供担保(内保外贷),企业境外投资形成的资产也不能作为抵押担保在境内贷款等。尽管有的银行开展了全球业务,但是审批手续复杂,操作时效性较差,特别是担保费用较高,增加了境外投资信贷成本。[5]

3.股权融资形式较少

在直接融资市场中,尽管近年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但由于自身实力较弱,缺乏较强的品牌竞争力及资产实力,面对这些专业性投资基金,绝大多数农业“走出去”企业都无法企及。虽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还包括中小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开拓,还包括私募债、集合债、集合票据等,但因其发行要求的条件较高,服务的对象依然是企业中的佼佼者,所以,农业“走出去”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依然狭窄。目前,只有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为数不多的机构向农业“走出去”企业和项目提供股权投资,支持的对象少、要求门槛高,难以满足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开发的融资需求。

4.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对海外投资进行承保的主要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但是,由于缺乏竞争和非商业化经营,针对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并不完善,其对海外投资的承保明显落后。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及对外投资的支持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3%~5%,韩国14%,英国45%,日本50%)。[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重点还是在短期和中长期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海外投资的数量以及承保的金额明显偏少,抗风险能力不强,所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不多,不能充分保护我国海外投资者的利益。此外,保费费率较高,平均超过了1.5%,较高的保费侵占了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大部分贷款优惠,使得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制约了其对境外投资提供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较高的保费费率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竞争力减弱,结果造成企业宁愿舍弃国际业务,也不愿承担过高的保险成本,从而致使开拓国际市场的规模和力度下降。

5.汇兑结算受限制

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管理局不断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制,先后取消了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和企业的购汇额度,同时,又扩宽了企业境外投资及放贷的资金渠道。但对于“走出去”的企业而言,现存的外汇制度还是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外汇使用,如境内企业对境外子公司的放款仍有严格限制、境内企业向境外子公司的担保审批严格等。此外,一些“走出去”的农业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发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外汇汇兑和利润汇出受限等问题。以某中资企业在苏丹经营棉花为例,该企业年产皮棉4万吨,主要返销回国,但按苏方要求,该公司必须将即期信用证存入其苏丹当地开户银行后货物才能装船出口,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结汇。该公司申请以棉花出口获得外汇购买中国农机,但苏丹银行一直不予审批,最终逾期强制结汇。中资企业银行账户上留存了大量无法汇兑和汇出的苏丹镑,形成了所谓“纸上财富”。此外,南苏丹独立、石油业务中断、美国延长制裁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苏丹的经济发展,苏丹国内通货膨胀率飙升,苏丹镑对美元的汇率由2012年初的2.8苏丹镑∶1美元,贬值到年末的6.8苏丹镑∶1美元。中资公司银行账户上的苏丹镑价值严重缩水,一些项目虽账面盈利而实际亏损。

三、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原则

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金融服务支持应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目标,并遵循如下原则。

1.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应以本国发展实际为重要根据

任何一种有效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不同国家对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制度,主要由相关国家的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其面临的经济金融条件和肩负历史任务的差异所决定。换言之,对一个战略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制度不能脱离本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条件和体制环境等现实因素而独立存在和发挥效用,这也构成金融服务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初始条件。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体制和金融基础,农业发展又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加之农业境外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农业“走出去”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政府制定积极的金融服务支持制度并辅之以得力的政策工具来促成。

2.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应以货币信贷为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对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主要依靠以货币信贷政策主导下的金融扩张,即通过扩大货币信贷总量的供给来推动。来自于咨询服务、基金、保险、汇兑结算等其它金融服务支持工具的贡献较小。这就体现了当前我国大量的金融服务支持都是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进行配置的,全方位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支持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将银行信贷作为推动实施农业“走出去”的主要金融工具手段,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肯定的是,境外农业投资的特点、金融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现有的政策资源环境,决定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实施以货币信贷为主要方式的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

3.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应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力量

正常市场条件下,商业性金融信贷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融资主渠道,但境外农业投资活动中的高风险性特点,使商业性金融信贷在该领域项目上不敢、不愿或无力涉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境外农业投资发展初期,由政府提供后盾支持的政策性金融一般都是金融服务支持的先导力量。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撑,通过向境外农业投资企业及参与金融机构提供条件相对优惠的融资支持与风险保障,使境外农业投资的起始风险点相对降低,从而增强了社会商业性资金的介入意愿。当境外农业投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商业性金融进入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企业发展时,政策性金融再逐步淡出,从而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在农业“走出去”战略方面,借助政策性金融的先导力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本为农业“走出去”战略发展服务,使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并最终有效地为实施政府既定的战略目标服务。突出地表现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侧重于控制银行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的以政策性金融为主的金融服务支持实施机制。

4.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应以金融创新为发展方向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开始考验我国商业银行窄利差生存能力。在未来资本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开放、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以银行货币信贷为主导的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政策将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从金融规模适度扩张、金融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效率不断提升的角度,来重新架构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制度体系,适时实现金融服务支持结构和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制度优化设计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应切实把金融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来重点培育,并加以高效配置和利用。同时,进一步优化金融的市场结构,促进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制度的创新,推动金融生态建设,努力实现金融与农业“走出去”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农业“走出去”的路径

推动农业“走出去”,应充分考虑境外农业投资特点,制定专门的金融服务支持政策,建立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为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1.信贷支持角度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走出去”的信贷支持力度。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研究金融立法问题,将政策、风险、效益统一起来,鼓励政策性银行向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二是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快银行在境外设置分支机构的速度,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前景好、潜力大、金融资源匮乏,但受中国企业欢迎的欠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四是丰富银行的金融产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开发诸如离岸金融服务、境外资产抵押贷款、项目贷款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品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后续融资服务。

2.中间业务角度

企业提出农业“走出去”的咨询需求,在时间上都是紧迫的。因此,金融咨询部门要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就应该搞好基础工作,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为农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为能让“走出去”的企业在农业领域获得专业性的金融咨询服务,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农业国际合作专业技术部门的沟通合作,搭建对外农业合作的国别风险及投资环境联合咨询平台。此外,在服务农业“走出去”战略上,还应利用自身信誉和与代理行合作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保证、担保、保理、信用证、承兑汇票、托管等中间业务,充分分担农业“走出去”的风险,并为农业“走出去”提供高层次、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3.股权融资角度

2014年,党中央以1号文件的形式曾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其中,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将面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则主要是针对农业“走出去”战略。这两个基金在农业“走出去”战略中都有提及,但明确写入党的文件还是首次。[3]因此,我们应加快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建立海外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走出去”,与银行的信贷支持形成互补,满足境外农业投资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在这方面,可考虑由政府主导,设立农业“走出去”的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支持社会资金设立专门的农业“走出去”私募股权基金,直接对国内的农业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或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股本投资。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基金可以采取国家、银行、专业投资机构、企业相结合的股权设计。目前,我国农业对外合作部门已着手研究提出相关方案,专门针对农业“走出去”的股权基金已进入酝酿筹备阶段。

4.信用保险角度

设立专门针对农业“走出去”的优惠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境外农业投资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有效判断境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将农产品出口特别险的承保环节从出口报关阶段延伸到生产养殖阶段,扩大对企业的承保范围,进一步加大保险补贴比例;对连续多年无风险、信誉较好的企业,在有意愿进行境外农业投资开发时,可适当降低费率,以此降低投保成本,调动企业为农业“走出去”投保的积极性;将保险产品与农业“走出去”模式进行交叉组合,开发设计新的保险产品,构成覆盖农业“走出去”全程的立体式产品设计;同时,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参与到农业“走出去”的保险体系建设中。

5.汇兑结算角度

政府应逐步改革外汇管理制度中不利于农业对外投资的部分。可考虑取消在外汇资金来源审核、购汇审核、利润汇回等事项上的不必要的限制,扩大基层外汇管理部门的审核权限;放宽母公司向境外子公司放款的资格条件限制,为股东向境外子公司贷款提供便利;简化企业对外担保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境内银行对外担保的额度和权限,由银行自主把握对外担保的风险等。[4]此外,还应针对农业“走出去”建立专门的后续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境外农业投资的可兑换过程,精简企业自有合法资金到国外进行农业投资的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针对农业“走出去”企业汇兑结算和利润汇出受限、外币贬值严重等情况,建议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共同研究人民币结算所需条件,推动农业“走出去”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6.总体规划角度

为增强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的战略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应制定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总体规划,改变目前较为分散、重点不够突出、业务链条连接不紧密的金融支持现状。建议加强国家农业对外经济合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根据目前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情况,结合地方政府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工作规划和设想,分别从农业重点行业、地区、政治经济的风险效益平衡角度统筹规划,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适合农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长期战略,包括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的范围、区域和重点支持的行业、企业及项目等,以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现有金融资源和现有扶持政策,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

五、结论

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的深化利用过程中,农业“走出去”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它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既要正视金融业在支持农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高风险,又要迎难而上,构建农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把零散的金融措施纳入一个基于国家战略统筹考虑的金融服务支持框架内,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为我国农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同时,依托农业“走出去”的平台,金融业还应抓住机遇、扩大利润、提升能力,加速推进自身“走出去”,参与全球范围的资本运营,与农业一同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程国强.境外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Z].中国经济新闻网,2014-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R].2012.

[3][7]闫岩.农业“走出去”融资为王[N].国际商报,2014-01-29.

[4][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4-01-19.

[5]全国工商联经济部.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问题的思考[N].中华工商时报,2009-03-15.

流通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11

关键词: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外溢效应;产业集中度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产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配置资源和资金融通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加快发展流通产业,推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和支持富有竞争力的流通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金融支持无疑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的关注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流通理论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葛红玲(2006)最早针对首都流通业的特点提出了完善首都流通业金融服务保障体系的具体构架。陈平(200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币流通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流通超发行量大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总的来说,货币流通于商品流通须保持均衡。宋国宇和孙庆莉(2009)也认为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金融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点关系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中叶。帕特里克(Patrick)在1966年《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发展问题,为后来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间存在相互推进的过程。格林伍德(Greenwood,1991;Jovanovic,1997)在论述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也指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间互为因果。

国外文献大多是从广义的角度实证金融发展与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在于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方面研究,对于具体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未作太多的展开。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研究也尚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金融支持与流通产业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研究,侧重点在于说明金融支持对流通产业发展有很大作用,而对于金融支持如何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具体过程,他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如何,并没有阐述;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支持指标的选择,有的学者采用金融相关指标FIR,这一点也是有待商榷的,FIR可以表示金融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支持,但不能单独表示出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本试图从以上这几个角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研究流通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内在机理,为流通和金融两产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金融机构的信贷促进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流通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并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效益。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就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产业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倾斜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某些金融工具,为流通产业企业的运营、转型和升级等提供各种支持,促进流通产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如图1所示,金融发展是金融有效支持流通产业的前提。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途径我们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性支持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控导向,政府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对流通产业提供一些政策优惠,比如外贸的出口退税、降低有关税收等,可以使得流通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市场性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为流通企业筹集资金、提供金融便利和提供相关金融衍生品以规避企业风险,来促进流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金融帮助流通企业筹集资金,即是发挥金融的融通资金功能,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其次,市场性的金融支持通过大量的金融网点和网上交易为流通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流通过程提供了资金往来的便利,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企业的成本。然后,市场性的金融支持通过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流通企业提供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规避流通企业不愿承担的风险,促进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流通企业的发展在金融的合理支持和引导下能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正的乘数效应。

金融发展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优化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外部环境进而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我们将这中效应称为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比如,金融发展通过带动消费进而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金融发展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担忧,增加当期消费欲望,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及时消费便利等,带动居民消费,增强流通产业的活力。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刺激消费,在相互促进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只有金融发展了,金融产业才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本、金融商品和服务提供给流通产业,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一旦流通产业脱离金融产业的支持,流通产业就会因资金匮乏放缓发展速度甚至停滞。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加大了金融发展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

三、流通产业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我们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RG)表示流通产业发展,为了体现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直接支持,我们主要从银行和证券两个角度,分别选取了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CL)和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RF)两个指标,表示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直接效用。由于考虑到已有学者证明金融发展对第一、第二产业有一定的效用,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用增加必然会对流通产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即金融发展对流通产业的发展的外溢效用,故我们又选择了金融发展比率(FIR)来表示金融支持的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外溢效应,FIR采用M2/GDP表示。

模型1: SRG=α+β1CL+β2RF+β3FIR+μ

SRG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L为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和减去农业、工业和建筑业贷款总和近似替代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数据来源wind资讯;RF为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年融资总额,时间段为每年的一月一号到十二月三十一号,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回归结果: SRG = -1056.67 + 1.89*CL + 55.28*RF - 231.08*FIR

调整后的R2=0.909,而且F统计值为50.96477,P=0,联合检验结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从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上看,CL的P值远远小于0.01说明CL跟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正相关,但变量RF、FIR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1) 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是金发放贷款,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企业的贷款多少会显著的影响流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

(2) 证券市场支持作用有限。首先,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还不完善,流通企业很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其次,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以上的流通企业较少,占产业主体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本市场融资的高门槛往往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3) 金融外溢效益不明显。可以看出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方式还比较单一,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让金融充分地融入经济产业和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融对流通产业支持倾向力度与流通产业在经济体中的地位的关系,我们将上述变量分别比上各自对应的全行业总数,得到的新变量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

模型2:LTL=α+β1DKL+β2RIL+β3FIR+μ

LTL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SRG与GDP的比;DKL为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额(CL)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RZL为零售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RF)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融资总额的比;FIR为M2与GDP的比。

结果拟合度不是很好,不过P值小于0.05,检验结果显著。三个解释变量有两个显著一个不显著,其中DKL即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贷款率在90%的置信区间显著,FIR金融相关比率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RZL流通产业融资比率没有显著关系。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1)流通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地位与金融支持的力度息息相关,而目前要提高流通产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地位,金融支持的方式仍然比较局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国家通过调控金融机构对流通产业的贷款政策可以有效的调整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流通产业对金融依附度较高。从无流通论到现在的流通体系战略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比较敏感。而商品流通意味的是消费者切身的资金与利益交换,正是流通产业自身的这个特性使得它的每一个过程都与金融息息相关。以此,相对于其他产业流通产业对金融发展的反应更为敏捷。这也说明金融发展对流通产业的直接效应大于外溢效应。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创新

流通产业对金融的依附度较高,大力开发和创新支持流通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对流通产业的发展会有额外的乘数效应。虽然金融支持流通产业的方式很多,但在我国目前真正能对流通产业起作用的金融支持方式还比较单一,银行贷款这种最传统的支持方式仍是最有效的。我国政府应当鼓励市场大力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金融创新,改变金融支持结构单一的局面。借鉴国外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第二、 给予流通产业以资金支持为中心的政策优惠

受我国以往“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影响,国家对流通产业的投入一直较少。资金是我国流通产业目前发展的一个瓶颈,以资金支持为中心的国家政策支持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流通产业开设专项发展基金,扶持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指定相关的贷款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较宽松的贷款条件以及多种融资方式。

第三、 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

我国流通产业具有“小、散、乱、差”的特点。中小企业以及小规模的个体经营户占据了市场的很大部分,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过度竞争的情况,缺乏规模效益,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下。一方面,由于小企业的单位风险控制成本高,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是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使得中小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赢利能力有限,一般都达不到能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来融资的条件,使得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应当积极鼓励流通产业内的并购重组、打破区域壁垒、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当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以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使得流通产业能更好的利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对流通产业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 流通产业经济学 [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商务部研究院. 中国现代流通30年 [M].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3]高涤陈. 流通过程与生产力经济学[J]. 财贸经济, 1981(05).

[4]钱水土.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J].统计研究, 2011(01).

[5]伍海华,张旭.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5).

[6]赵萍. 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J]. 财贸经济 , 2007(02).

金融支持服务 篇12

A省现代服务业对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融资方面的需求。以A省T市为例,根据A省T市“十三五”规划资料,T市现代服务业项目需要社会资本帮助进行的资金达到194亿元,占总所需投资额的30.15%,而发展规划中指出T市在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135亿元,仅凭借政府投资毫无疑问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而社会资本中,银行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目前信贷支持通常被作为融资的主要手段,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往往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持方式。如在A省棚户区改造时,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该项目的全部信贷需求,在2015年发放贷款共计342.9亿元,对推进A省棚户区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支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服务业对融资方面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支持路径探究

(一)信贷支持探究

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贷款余额金额和同比增长率作为衡量金融机构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分析行业数据发现,A省金融机构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服务业较大的支持力度,其对现代服务业内各产业提供的贷款余额量在“十二五”期间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现代服务业能够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较为充足信贷的支持。

而通过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银行的信贷发放对象多为政府牵头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或者是政府项目,如中国农业银行在高铁、机场、水利设施和公共设施综合项目上的信贷发放量就达到了89.7亿元,而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所发放信贷的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人,如中信银行H分行现代服务业有效户1709户,一般性贷款余额达103亿元,这些客户多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二是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偏好,具有国家大力支持,拥有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或者有优秀发展前景的重点行业往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明星行业,商业银行也倾向于在这几个重点行业中集中开展业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或者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均较强,金融机构获利的机会增加,风险减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相关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如发放信贷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甚至会获得相应的来自政府的鼓励。三是商业银行将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信贷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模式。有12家银行针对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7%。综合来看,商业银行的着重点主要有三点:①制度创新,利用配套制度的创新以提高贷款发放速率,如简化手续和放宽授信测算、核定程序,简化相关信贷业务流程等;②产品创新,各大银行针对所在地区的金融情况,服务业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③机构创新,目前多家银行积极推进其机构创新,利用互联网商务高速发展的特点,将互联网商务和银行对服务业业务相结合,积极建立一体化网上金融平台和创新型机构网点,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服务提供便利。

(二)信用体系建设探究

一般来说,传统金融服务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作为信贷抵押,但是由于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其企业的资本多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等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较少,同时还有一部分业内企业属于小微企业,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造成了资产的缺乏,其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往往在寻求信贷支持时被银行机构中进行信用评价和风险评估的部门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导致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较难获取所需的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小,一般申请的多为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小,频率高,这样也加大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近年来由于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和监控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贷款发放呈审慎态度,加大了银行对此类贷款发放的难度。所以从现状来看,A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A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A省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信用资料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开发的企业征信系统进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这个系统保持对行业内信用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而商业银行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度不高,仅会在企业提出信贷要求的时候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A省的现代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各方予以大量优惠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从而降低了企业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除去企业本身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的问题以外,还有部分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等原因并未向该系统报送数据或未加入该系统,银行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的时候无法获得相关财务管理数据,从而无法确定其信用状况并向其发放信贷。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在信用信息的获取上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较为依赖由监管部门和寻求信贷支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贷信息,如果这方面的数据缺失便无法提供相关的信贷服务。

(三)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笔者所研究的21家商业银行中,拥有专门向现代服务业提供融资和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徽商银行。正在建设面向其现代服务业客户的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两者共计占全部研究对象的23.8%。从现有资料来看,目前三家银行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的服务对象均为其行内的客户,而平台的服务则局限于相对较窄的范围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目前拥有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平台的三家银行为例,中信银行的“银校通”服务平台是面向A师范大学的收缴费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仅向A师范大学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局限在收缴费和信息查询方面。兴业银行的“运通贷”在线融资平台是其研发的面向广大物流终端的平台,其涉足的行业为现代物流业,主要功能是为现代物流业中的中小企业快速提供小额信贷。目前该平台拥有客户50余户,授信金额1500余万元,贷款余额约1300万元。能够得到该平台所提供服务的行业被局限在现代物流业内,且该平台只能提供信贷查询和贷款功能,客户群体定位于兴业银行的客户,客户规模也相对较小。徽商银行的小企业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是面向其客户,提供移动端的支付结算,资金增值功能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仅面向徽商银行客户,目前客户群体有39户,客户群体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来看,现在全国商业银行为A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平台服务支持拥有以下特点,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覆盖较为单一,多集中服务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客户,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企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较为集中,多将功能集中在平台所服务的行业需要的功能上,如融资服务和支付结算服务、客户规模较小,不同银行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均只面向自己的客户开放,商业银行对其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也并不是很大,导致使用这些平台的客户人数较少,服务平台的规模也较小。A省内并没有多家银行合作建立或者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型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这导致了目前存在的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功能尚未建立,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也不共通,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平台对现代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效率。

(四)政策支持探究

政策支持在金融支持的定义中被多次提及,定义中所涉及的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非金融机构的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商业银行本身政策的支持。

A省政府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促进省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类方案和政策鼓励辖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和总揽性政策,多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指导,布置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文件。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多为对辖区内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具体支持政策。两种类型的政策相互配合,有力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也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配合政府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A省内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省内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出了具体优惠政策如支持公共服务业发展,降低其贷款门槛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政策以保证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而商业银行的政策主要是响应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号召和鼓励,自主制定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的一共有6家银行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徽商银行、招商银行,占总研究样本数量的28.6%。其中,有4家银行在政策中指出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点是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拓展企业的融资方式;4家银行指出要将对现代服务业支持的重心放到重点行业中来。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具体支持现代服务业的政策的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授信额度也较多,6家商业银行中,有5家分别是信贷余额中排名前六的商业银行,其中徽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位列信贷余额排名中的前四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贷门槛降低,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客户获得贷款的难度降低,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数额。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效果可以通过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支持的力度显现出来,也从侧面证明了笔者在信贷支持分析中的部分观点。综合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内容,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信贷门槛、加大授信力度、扩大信贷支持覆盖范围和支持重要产业发展这几个方面。

总体来看,A省的商业银行在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政府和人民银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体现出了如下的支持模式:由政府和监管机构提供指导性和宏观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则是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具体需求提出符合自身信贷状况和客户状况的支持性政策。而银行的支持性政策起到的效果则很大程度上通过其向企业所提供的信贷支持额度所体现出来。

三、金融支持策略的结论和建议

(一)金融支持路径状况总结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A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路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的四条金融支持路径中,信贷支持路径发展较为成熟,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均向现代服务业提供信贷发放支持,虽然不同银行之间所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同,但是各家银行的合力助力共同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信贷支持路径成为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信贷发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好性。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受政府影响较大,其信贷投放往往会趋向于政策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时,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和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往往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也有力地推动了信贷支持力度的增加。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A省所使用的企业征信系统也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对信用信息的收集方面较为被动,出现了在信用信息分享和收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情况,无法很好地满足所有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对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目前A省的服务平台支持路径还处在较为初始的阶段,拥有平台的银行机构数量不多,平台覆盖的行业范围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单位对象群体数量较小,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孤立无法分享。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了该金融支持途径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度。在政策支持方面,A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无疑已经针对目前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而其他银行的积极响应形成了政银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商业银行本身的政策支持主要作用是降低客户融资难度,增加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发放的额度。

(二)金融支持路径角度的建议

1. 共同推进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综合来看,目前业内部分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渠道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咎于省内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推进信用建设无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应该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收集相关信用数据,将希望寄托于企业和人民银行所提供的数据,而是应该主动收集其客户的信用信息,并对信用信息缺失的客户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其信用信息。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响应中小企业的求助,通过为业主教授相关信用建设知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的方法将信用建设的意识和方法传递到相应的企业中去,为要求授信的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后,商业银行应对企业中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企业进行修正。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积极交流信息的方式,协助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其企业征信系统,督促企业主动向系统中申报资料,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A省信用体系的建设。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发挥平台支持作用

上一篇:双师团队下一篇:企业服务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