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2024-07-04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精选11篇)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1

摘要: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外, 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缺口,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资金量需求量非常庞大。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的具体表现和成因, 并从制定促进城镇化建设融资策略、改革完善支持城镇化的现有金融体制等方面阐述了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支持,融资策略,金融体制

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资源、人口集聚, 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的转变, 有效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是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的格局、构建“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发展模式的重要支点。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 而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很多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金融企业的逐利性特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特点在短期内存在矛盾, 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够, 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的表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及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 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 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资金缺口, 实现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金融应在城镇化发展中发挥“输血”和“造血”的重要功能, 充分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 具体表现为:

(一) 现有融资格局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金供求双方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资金总量非常可观, 但在投融资体制框架内, 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调配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

首先, 地方融资平台因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 正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第二, 我国法律禁止发行市政债, 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的平均利率在2012年高于7%, 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的方式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空间正被压缩;第三, 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长期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件, 投资渠道狭窄与经营环境恶化大大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化建设的热情, 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城镇化建设之外, 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 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即城镇化建设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内需、改善民生、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而金融业的经营主旨在于追求盈利。正是由于城镇化的社会性本质与金融业逐利性本质存在直接矛盾, 我国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所以在过去较长时间内,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由财政负担, 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过重, 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 还导致城镇化建设受困于财政资源局限, 缺乏可持续性。

从国际经验看, 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的确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现有财政能力与城镇化未来的资金需求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很多地区的财政实力还非常薄弱, 一些落后地区的财政甚至尚处于保证基本需求层面, 不具备大规模投入城镇化建设的能力, 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城镇化建设资金压力加大。所以仅仅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三) 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建设需求

首先,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构成, 其他银行机构布点少, 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布就更少了, 且地区间农村金融供求严重失衡,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更少;第二, 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发非常欠缺。金融机构大多倾向于开发满足城市高端客户的创新型产品, 而忽视了适合于农村尤其是普通农户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供给,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的业务基本局限于传统存贷和汇兑业务, 新兴的代收代缴、票据承兑和贴现等服务相对较少, 理财咨询、外汇业务等更为鲜见, 农村金融服务多样性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

(一)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战略眼光短缺

部分金融服务部门或机构对支持城镇化战略的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主动和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引导和调控城镇化的战略, 没有把推动金融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紧密结合: (1) 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矛盾。近年来, 国有大型控股商业银行撤并了分布于是乡镇、县级的一些基层网点, 而其他商业银行也大多为大中城市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 对于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同时, 即使原县、乡镇依然存在的金融机构, 也随着信贷管理机制的调整和转变, 其信贷自主权大大缩小, 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融资难度。县域金融体系缺乏完整性, 金融服务弱化, 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2) 金融服务缺乏协调机制, 导致竞争无序、金融资源集聚程度不够, 贷款类型贷款对象趋同, 市场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作用受限, 还带来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问题, 浪费了宝贵资金。 (3) 对与城镇化推进随之而来的金融需求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机构和布局, 现有的城乡二元金融格局必然随之调整, 但当前对此问题的关注不够, 没有深入研究金融服务需求格局的变化规律,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方面, 风险管理类金融服务明显落后于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

(二)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供给总量不足

(1) 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不足。作为城镇化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国际经验来看, 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与合作性金融资金是支持城镇的三大资金来源并需要密切配合。然而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欠账太多而且普遍具备公共产品特点, 这就与金融业逐利性存在矛盾。城市商业银行很少为小城镇烦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而农村信用社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也受到很多限制。我国原有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中业务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的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然而国家开发银行的宗旨和定位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政策性项目, 与城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政策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对作为城镇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也明显缺乏。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为依靠自身收益留存等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明显不足, 由于缺少专门为城镇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城镇中小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缺乏助推剂, 进而严重影响城镇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而服务于“三农”并亟需资金支持的涉农企业获得商业贷款的难度就更大了。

(三) 金融支持城镇化手段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但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货币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 城镇化建设中金融资源配置效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从金融业支持城镇化的方式看, 传统的信贷手段和模式还是占主流。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结构看, 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 直接融资比率低, 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 金融支持城镇化着力点不多

银行出于“三性”考虑, 会把信贷资金投向优质客户, 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上, 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期长、缺少还款来源而被认为风险大、不愿放贷。同时, 就算是金融部门同意对小城镇开发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主体, 因为按照我国现有相关规定,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 不能作为贷款的主体, 所以即使银行有贷款投放的愿望, 也难以真正把资金落实实处。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城镇缺乏完善的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 而且由于基层地方政府领导换届更迭频繁, 追求政绩的冲动容易决策行为短期化, 结果就是金融部门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贷款偿还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 从而导致金融支持城镇化力度减弱。

三、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重新审视和制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信贷融资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的支持作用, 各级政府有必要与金融部门签订有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合作协议, 在认真考虑当地的城镇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融资规划, 在融资过程中要尽量按项目实际需要和进度融资, 防止过度融资造成的资金闲置或浪费。同时,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部门的组织优势来强化信用管理以防范并化解融资风险。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金融机构有必要对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放宽贷款审批条件, 简化审批手续, 适当下放权力, 转变原有的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局面, 提高办事效率, 重新制定信贷政策及相应的贷款操作办法, 适应城镇化需要, 充分满足贷款者的需要, 根据城镇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好相应的信贷支持重点和目标。

(二) 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支持城镇化

1. 积极普及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作用

首先, 需要转变传统支农观念, 从支持单一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环节转向支持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过程, 促进涉农企业向专业化发展, 提升综合竞争力。其次, 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要明确支持“三农”责任, 确保服务侧重点不偏离农村, 积极落实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政策, 提高惠农服务效率。

2. 充分利用和发挥小银行优势,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在缓解中小企业在向大银行贷款时遭遇信贷配给困难时, 可以充分发挥小银行的优势来弥补这一缺陷, 小银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关系, 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 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比较优势。

3. 发展民营小型信货金融机构, 使民间融资渠道合法化

由于城镇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分散、信息隐蔽、抵押品缺乏, 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民营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对其控制和干预程度小的融资方式。而民间金融机构具有经营低成本、自发激励机制及风险识别、定价、风险控制等我国正规融资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 所以民间金融机构非常适合中小企业。首先, 可以允许达到标准的民间金融组织以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注册, 使其转变为合法的民间金融机构。其次, 通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使其在运营上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另外, 还可以通过定期公布民间加权平均借贷利率, 使民间借贷市场公开化、透明化。

(三) 改革完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有金融体制

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顺利推进和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政府应出台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低息优惠贷款业务。在城镇化水平高、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强、金融环境较好的地区, 可以试点建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服务机构, 专门为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各类金融机构, 特别是商业银行要抓住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在建立健全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方面寻找商机与突破。农村信用社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城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金融服务水平方面, 加强并努力改善与农民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研究“三农”的特殊性, 帮助涉农企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特别是在农产品育种、储存、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 缩小城乡差别、采取优惠措施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供应上对农村城镇第三产业、促进当地就业率提高的各类服务机构建设给予政策性支持, 增强农村城镇发展潜力。

努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创建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设立专营中小企业信贷的中小微型金融机构, 为民间资本顺利进入金融机构扫清障碍。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熟悉当地农业经济现状的优势, 鼓励它们与城镇中小企业结为紧密的银企合作关系, 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等专门为城镇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型金融组织。

(四) 改善和优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资产结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稳步扩大证券化融资的份额, 尽快改变目前资本市场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偏大的局面。可以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经验,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尝试实行和探索以基础设施为标的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而且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实践经验来看, 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是一种非常有效、较为普遍的方法。发行市政建设债券后, 债权人可以较为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政府行为, 从而促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更具理性和稳定性, 而且从长远来看, 创建和发展市政建设债券市场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需的金融基础要素, 可以成分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在方向。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力度, 及时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行业之间加强紧密合作, 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在做精、做好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 努力拓展证券资金结算、投资银行业务、股票质押贷款、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以及代收保险费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和领域, 不断满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要求。

(五) 完善城镇化金融扶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 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降低, 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失地农民在城镇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难度变大。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失地农民, 因为所处地区的信息、工业、商贸、服务以及交通等条件较为发达, 所以鼓励这些地区失地农民充分发挥特长就近创业, 将是实现有效再就业的基本途径。但从现有的金融政策看, 农民一旦失地, 进入城镇以后, 却面对非常尴尬的局面:因为不具城镇户籍, 既不属于城镇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的帮扶范围, 有因为无地可耕可用, 所以也不适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优惠政策, 从银行获得优惠利率贷款的机会更是渺茫。由于得不到各类信贷资金的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不仅不利于城镇化推进, 也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政府部门应参照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的管理模式, 及时出台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优惠贷款政策, 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吴超, 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J].财经科学, 2013 (02) .

[2]杨满沧.找准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切入点[J].中国金融, 2013 (04) .

[3]赵玉红, 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纵横, 2013 (01) .

[4]李似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基于贫困地区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与分析[J].管理世界, 2010 (01) .

[5]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题研究组.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J].财经, 2013 (10) .

[6]王修华, 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0) .

[7]董仕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融资组合[J].银行家, 2013 (04) .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2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支持城镇化建设是县域金融调整经营策略的明智抉择。经济决定金融。县域金融只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县域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金融扎根于经济”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县域金融才有提高经营效益的经济基础,才能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县域金融的服务优势与新型城镇化方向高度契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要县域金融立足实际,主动对接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将大有可为。

二、支持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县域金融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城镇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镇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推进城镇化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必将强力拉动建材、建筑、家电、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民进城无论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必将成为县域金融高成长的信贷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县域金融的网点、网络、人员、资金等资源优势,有利于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

三、支持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县域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创新既是县域金融融入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也是把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县域金融应在把握城镇化金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用创新的办法不断满足城镇化建设多元化金融需求。随着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县域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权利资产已经可以转让流转;县域工业化发展链条的延伸,企业、园区、基地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户资金需求更加灵活。这些都为县域金融创新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载体的支持,也将为县域金融供给的产品和制度进行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市场是县域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县域金融在支持过程中,既要具有战略眼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创新,大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也要把握好市场定位、经营策略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结合县域经济特征,找准信贷市场定位。县域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重组整合后形成的经营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寻求支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有效对接点。一是在区域上,首先要立足县城,努力把县城区业务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业务发展基地和生息赢利基地;其次要向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和城郊结合部渗透扩张;再则要把农村新型城镇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二是在信贷项目上,优先支持城镇建设中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的进入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乡镇龙头公司、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支持有市场需求、风险低的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出让前景好、有增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及开发项目;择优支持具有县域经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各类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等流通体系项目建设。三是在客户对象上,要以县域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信贷服务对象,同时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个人信贷业务。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层次。从金融供给看,县域金融机构应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制度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面向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满足各类城镇经济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信贷管理体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上级行在制定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准入标准时,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使县域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好为城镇化建设服务的职能。二是创新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要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状况以及基层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确定合理授权授信额度。三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对重点客户制定具体的信贷服务措施,度身定做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要增强前瞻性,及时发现并积极扶持培育具有成长型、潜力型的客户。四是创新贷款方式。如对市场化运作、有稳定收益、还贷有保证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可实行混合担保、在建工程抵押等担保方式。五是创新信贷营销机制。要选派、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承担城镇化建设贷款项目的金融服务工作,建立权责对等的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开拓城镇化建设市场的积极性。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建设信贷市场除具有一般性的信贷风险外,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如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发展规划重大调整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因此,县域金融在信贷运作上:一要严把信贷准入关。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城镇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和城建有关项目的评估论证,把握信贷工作的主动权,增强信贷决策的科学性。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如对地方政府为体现“政绩”的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盲目扩张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项目等坚决不予贷款。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要将贷后管理贯穿于风险控制的全过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对信贷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客户甚至每一笔贷款,都要明确贷后管理主责任人及相关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四要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提前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五要强化信贷监管。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行使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纪律规章和监管制度来约束基层行的信贷行为。

四、加大信贷结构调优力度,大力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市场是引导信贷投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县域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走市场化开拓、效益化优先的路子,积极稳妥地进入城镇化建设的信贷市场。根据县域金融的经营优势和特点,科学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采取切实可行的信贷支持方案,准确把握信贷的投向和投量,统筹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新建、扩建、老城改造、提升城镇化功能以及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园区建设等各类金融需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经营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可将城镇的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本逐步推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构建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打破城镇建设由政府和银行、信用社包揽的格局,以分散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信贷风险。县域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协调配合,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优良的行政服务、政策服务、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等,营造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市场环境。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3

一、城镇化的趋势及特征

(一) 城镇建设整体规划科学合理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下辖六县 (市、区) , 面积9490平方公里, 人口220万。近年来, 晋城市相继出台了《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 》、《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对全市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今年5月, 《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又通过专家评审, 该规划涉及沁河流域具有丰富资源和优越区位条件的郑庄、端氏、嘉峰、润城、北留和周村6个小城镇, 规划区内汇聚了阳城电厂、皇城相府和晋煤集团、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一批骨干企业, 是全市最具发展潜力、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活跃区, 这标志着晋城市城镇化建设又迈出新的步伐。

(二)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辐射能力逐步加强

晋城市有乡镇84个, 其中建制镇48个。2009年, 晋城市城镇化率为47.6%, 较2005年提高了6.31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31.52平方公里, 较2005年增加5.76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期的8平方公里发展到33.5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达到33.6万人。48个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9万人, 较2005年增加14.7万人。城镇非农产业的大力发展, 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9年, 全市乡村从事非农人员达53.36万余人, 较2005年增加4.43万人, 增长9%。

(三) 城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晋城市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把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来抓, 结合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规划、建设工业园区, 大力推进“两个集中” (产业向工业基地集中、工业基地向城镇集中) 。到2009底, 全市7个工业园区共吸纳民营、外资企业230多家, 企业年产值达249.5亿元, 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9年,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06亿元, 较上年增长7.2%。全市财政收入136.1亿元, 增长20.3%,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4.7∶64.2∶31.2调整到“2009年末”的4.3∶63.5∶32.2, 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加快。

(四)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工程的迅速发展, 带动了城镇化建设。2009年, 晋城市积极贯彻中央扩大投资政策,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投资329.3亿元, 增长37.7%, 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行业共完成投资134.6亿元, 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0.9%。“两环四射六横七纵”的交通体系、“一心一环两带两廊多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初步显现, 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二、晋城市城镇建设融资情况

(一)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以自筹为主, 银行贷款比重有所上升

2009年, 晋城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6亿元, 增长37%, 高于2008年13个百分点, 其中各县 (市、区) 城市基础设施和特色城镇化建设铺开重点工程项目87个, 完成投资29.3亿元, 增长32%。从资金来源结构看, 近年来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以自筹和其他资金为主, 占比维持在70%左右。贷款比重逐年提高, 2006年~2009年贷款占比分别为25%、25.5%、18.1%和28.1%。

(二)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政府投融资平台—城投公司为平台, 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

目前, 城投公司已经成为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在“经营城市”的大背景下, 城投公司逐步成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融资的“顶梁柱”。目前, 晋城市有六家政府融资平台, 贷款余额9.9亿元, 其中:市级7.99亿元, 县级1.91亿元, 贷款主要用于当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辖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如:2007年晋城市开发区政府为引进台资企业, 通过向建设银行晋城市分行贷款7000万元用于富晋二期工程—富士康工业园区A区的水电配套项目。

(三) 房地产开发贷款逐年增加, 贷款质量较好

截至2009年末, 晋城市共有房地产企业88家, 90%以上为私营企业。2009年,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5430万元, 同比增长79.3%,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 新开工房屋面积124.9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41.6%, 商品房销售面积60.65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60.9%, 房屋销售均价为2746元/平方米, 比上年上涨16.9%。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热潮带动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快速增长。据统计, 晋城市房地产开发贷款由2002年末的2.05亿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11.39亿元, 年均增幅达23.9%, 远远超过了晋城市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15%的增长速度, 房地产开发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由2002年末的1.47%上升至2009年末的2.67%。与此同时, 个人住房贷款也大幅增加, 自2002年起个人按揭贷款占房地产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43%左右的比例, 商业银行开办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由2002年末的3606万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40736万元, 年均增幅为35.4%, 高出房地产开发贷款年均增幅12个百分点。在贷款大幅增加的同时, 贷款质量相对较好。2009年12月底, 晋城市房地产自营贷款中不良贷款合计2446万元, 较年初减少725万元, 不良贷款率2.15%, 较2008年下降1.69个百分点。

(四) 商贸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资金需求旺盛

在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行的积极努力下, 全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 大力开展家电、汽车下乡活动, 累计建成日用消费品类和农资类农家店千家以上, 配送中心10多家, 农家店已覆盖全市所有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2009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26亿元, 同比增长21%, 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3亿元, 同比增长21.4%。截至2009年末, 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6亿元, 较年初增长94.8%;全年新增个人消费贷款3.7亿元, 是2008年的5.28倍。同时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开工建设, 安邦鑫合国际综合商业中心、晋城豪德光彩贸易中心、晋城市商贸物流园区等项目实施, 资金需求量巨大。

三、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一) 金融支持政策不到位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 既没有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 也没有开辟农村城镇建设的专项贷款, 更无支持农村城镇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同时, 在信贷产品创新上, 国有大型银行信贷品种一律由总行开发, 各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而地方金融机构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较弱。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基建和技改贷款) , 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 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 缺少信用放款。如2009年, 高平市农村信用联社向晋城市隆一房地产公司发放的950万元贷款, 用于龙渠村旧村改造, 本来是一笔城镇化贷款, 但因信贷政策缺位, 只能按工商业贷款操作流程办理, 给银行和企业均带来影响。

(二) 贷款对象不规范

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 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这些部门一般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 银行主要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虽处于国际上的稳健水平, 但已经出现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增长过快, 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 对此, 国务院5月26日召开会议, 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处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银监会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今年6月末前全面完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 同时要求凡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新合同一律停签。这样, 银行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三) 项目未来收益不确定带来的风险

一是贷款项目中比较多的是公益性项目如城市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建设项目, 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 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 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二是项目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 偿还期跨度大, 此间再有政府换届和政策不连续都会加深信用风险。三是项目贷款行业、期限集中度较高, 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管理贷款难度很大。这些项目金融介入的同时就已经面临项目收益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 一些大型项目如果与市场、政策背离, 其优势转化为劣势, 潜在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四) 房地产市场变数多孕育着金融风险

近年来, 房地产开发贷款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的住房刚性需求而快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也出现较快增长。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关注, 楼市新政接连不断, 仅2009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份就完成了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再到新国十条的“三级跳”, 房价的波动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集中日趋明显。从宏观层面看, 房地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又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展房地产市场, 提高城镇形象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看, 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房地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商业银行只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降低门槛, 这就在间接抬高中小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准入门槛的同时, 使得银行贷款相对集中, 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

四、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 制定、完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制度, 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 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 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三要尽快构建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比如《资产证券化法》等;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技术体系, 成立必要的相关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创造有力的政府支持机制和监管机制, 抓紧研究相关细则;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 包括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

(二) 积极引入社会投资, 建立城建债务化解机制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 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 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 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金流量、培育收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及以资产划拨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途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贷款融资能力, 并从未来可借资金总量中划出一块用于债务重组。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通过债券发行、借壳上市、企业股票上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等途径融资。四是对经营性项目运用特许权经营、BOT、TOT、ABS等形式吸引融资。五是对准经营性项目或非经营性项目可实施财政贴息、基准收入补贴政策、政府购买产品或提供项目原料保证项目合理回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三) 金融机构应找准切入点, 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金融部门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之一。人民银行要把支持城镇化建设列入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 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建设。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 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 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应主要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 重点解决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城镇的金融需求, 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教育消费、耐用消费品需求及企业化运作方式的污染综合治理需求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要在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社区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金融服务,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等, 同时积极支持面向城镇社区服务的各类服务机构, 特别是有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当然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是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并且小城镇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 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对此, 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对于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实体和组织, 金融机构应引导其在建制镇中落户发展。

(四)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消除市场的波动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4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到,经济增长力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年均9%以上,到超额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一番,2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30亿元,超越总体小康水平,完成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的过渡,奠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第二步,从到,经济增长力争达到年均10%左右,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翻两番,到20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40亿元,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作 者:杨明基  作者单位: 刊 名:甘肃金融 英文刊名:GANSU FINANCE 年,卷(期): “”(8) 分类号:F124.7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5

摘要:为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白城市各个行业积极行动,特别是金融行业作为白城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但是,在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区的金融支持还存在一定弊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白城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在白城市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加快白城市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白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14

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全国城镇化建设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白城市在原有经济基础上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白城市现有城镇化程度依旧偏低,金融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 白城市城镇化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白城市各个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末,全市存贷额度上升456872万元,年增长率达21.99%;存贷比率上升30.56%;贷款不良比率下降至13.63%。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白城市仍旧没有一家上市的独立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但是近几年的债权融资以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形式发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白城市的融资主要渠道仍以信贷产品为主。其中境内银行以人民币贷款为主,票据融资以贴现为主。境内外社会资本累计投入量不断加大,从2011年~2013年末,年增长率达13.47%。

2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

从目前白城市现有金融机构的布局来看,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分布在市区和县城,农村地区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本意是为了获取最高的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建设有利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储蓄的职能筹集大量资金,用以支持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因此,金融资源区域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2.2 金融制度不健全

目前,白城市部分市级分行的信贷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省分行,由省分行进行审批,这就导致了地区经济的信贷融资效率大大降低。白城市中小民营金融机构作为当地国有商行的重要补充,其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而对当地的民营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市场准入限制过高。直接制约了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白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投融资主体仍是政府部门和大型商业性银行,由于民间资本准入制度的缺失,民间资本管理条例没有建立,导致大量民间资源浪费并加大金融运行的潜在风险。

2.3 金融市场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银行市场薄弱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白城市银行市场偏好的大额稳定高利的信贷业务与新型城镇化对资金需求小额低利灵活的特点产生了矛盾。白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主要来源还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然而增幅的投资却依赖于土地的转让收入,这就难免形成土地城镇化远高于人口城镇化的模式。由于白城市的金融市场过于单一,致使要素资源的聚集效率降低,制约了白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得白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筹措资金的力量,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4 金融工具和产品不丰富

在白城市农村地区普遍利用的融资工具仍然是银行信贷,各级政府普遍强调增加银行贷款提高存贷比,而较少开拓思路寻求和创新融资工具。而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重点针对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中长期贷款以及商业性房地产贷款,缺乏长期城镇化建设系列专属贷款,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则更少,信贷资金向发达地区的外流额度大。同时,城镇化后的各社会主体需要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消费金融和理财服务的新需求,而白城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跟不上城镇功能完善的需要。

3 完善白城市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

3.1 强化商业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白城市应采取政策性引导等措施,加强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县域地区的银行网点建设力度,增加银行网点人员配备;完善银行网点设施以提高商业银行城镇化服务质量;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其融资模式为城镇建设融资开辟新的渠道。白城市政府可以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准经营性项目,由于该类项目具有潜在利润,但存在投资成本无法收回的高风险,属于市场低效或者失效范畴,需要在政府补贴下进行市场化运营,从而缓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紧张局面。

3.2 进一步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在白城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成为服务新型城镇化力量的金融主力有:城乡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金融群体为白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白城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和落实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各项扶持政策,逐步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白城市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依法进行,从而杜绝政府部门的随意干预,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在税收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征税起点、降低相关税率或减免不必要的税收等措施以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3.3 发展城市建设融资的BOT模式

白城市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这是一种典型的特许经营项目融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的引进还需要白城市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持,从而降低风险。要结合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BOT项目在当地实施的政策法规,给予BOT项目以政策支持,为其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同时还要完善BOT项目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由于BOT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涉及的资金数额巨大,运作比较复杂,要求参与人员同时具备技术、财务、法律等多种知识,因此白城市政府应当加强项目建设、运营风险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以防范或减少BOT项目风险给项目投资者和项目发起人带来的损失。

3.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白城市应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对现有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通过上市、PE等方式增加融资渠道,改变原有单纯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观念,加大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重。这样,通过市政公用企业的上市吸引民间资本以及国际资本的进入,其资金供给十分充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困境。一些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融资将会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企业,上市在提高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宣传了本区域的城市特色,对城镇的品牌树立起了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了城镇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3-29.

[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M].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37.

[3]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经济,2010,12:32-33.

[4]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5] 蒙荫莉.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效应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38-140.

作者简介:于楠,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篇6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不同的内容、复杂的一个过程,不同领域的人对城镇化做过了各种领域的研究。人口学对城镇化的解读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移动,不断地向城市聚合,由此造成的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降低,而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研究社会学领域的人对城镇化的解读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城镇化是人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转变的过程,是多方面综合变化的过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 在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方面的认识有限。

一些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对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一些对城镇化建设支持的长期的金融项目,我国的金融机构像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城镇和农村地区数量就很少,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需求预期过少,例如,信贷类的金融服务较多,而风险类的金融服务数量较少。

2. 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匮乏。

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建设的资金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与合作性金融资金。农村信用社,在给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贷款时,国家有很多要求,提供贷款的能力受限。国家开发银行的定位是为国家基础产业,以及支柱性产业提供支持,且政策性银行中仅此一家,所以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国农村合作社自身缺陷,以及金融政策和环境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能够为农村提供充分的信贷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金融支持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3.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吸收了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我国的商业性银行很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贷款,怕他们没有还款能力,说它们的信用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在各个环节都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还有就是由于中小企业缺少专门为其服务的金融机构,这样就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从而间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4. 金融支持的手段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但过于倚重银行信贷业务,通过股票债券等途径获得所需求的资金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银行贷款形式单一,融资不够灵活,而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得到的资金较灵活,这些资金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都集中起来,摆脱了银行贷款数量有限的桎梏。

5. 金融支持政策不到位。

当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资金政策,像是专门针对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是很缺乏的。只有农业银行针对城镇化建设的产品服务——农村城镇化贷款,它是在县域范围内发放的贷款,它的基本贷款品种为项目贷款,针对的范围比较小,服务的种类比较少。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向各个工商企业发放贷款,但是关于农业的扶持开发贷款和贷款期限在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贷款,信用贷款的数量比较少,要求多,大部分仍然是抵押贷款,有的基层金融机构虽然提供信用贷款,但是政策的缺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将城镇化贷款按照普通商业贷款来处理,加重了城镇企业负担,阻碍城镇化建设步伐。

6. 地方融资不规范。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通讯、电力、热力、供水等),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例如、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承办,而这些政府部门不具备贷款的资格,所以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和地方投资来取得。然而一些地区政府的负债规模过大,他们的融资运作不规范,所以国家对地方融资进行了严格监管,以至于金融机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有限,这同样阻碍了城镇化的建设。

三、城镇化金融支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政策与法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作用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为城市的经济基础服务。概括来讲大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各种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政策。二是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是要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完善和规范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机制;把一些流动性差的资产,像应收账款、汽车贷款等等,都可转化为可买卖的证券,这样不仅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还降低了融资成本,扩大了融资渠道。

2. 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投融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我们要不断探索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新渠道、新理念、新方法,把城镇化的建设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来为城镇化的建设服务。政府要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服务和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进入城镇化建设的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为城镇化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担保基金,也可以发行适量的政府证券,或者城镇化债券新品种来集资。也可以对城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租赁、承包、拍卖等途径收回资金,然后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但是这一切还必须有综合监管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为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提供一个平稳健康的运行环境。

3. 把握好金融支持的重点。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关键成功要素,所以金融支持要掌握好重点,支持最有利于城镇化的方面。一要支持城镇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激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加人们的收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进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发展龙头产业,拓宽农业产业链,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三是要支持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宽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四是要支持城镇服务业发展。

4. 把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纳入战略化的轨道。

战略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自己的眼光放远,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有充分的认识。我国政府应该与金融机构协调好,制定对城镇化支持的金融规划,具体包括有: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数量、融资的项目、融资的中长短期计划等等。需要进行融资的方案设计,包括融资的目的、融资的程序、融资模式的选择、融资的进度等等。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制定的规划实施业务,采取相应的信贷政策,适当放宽贷款的条件限制,减少贷款的审批环节,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最大可能的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5. 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

金融部门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想金融部门更好地为城镇化的建设服务,就必须有政府和金融部门合力出台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并为它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让金融部门对城镇化的支持道路更加畅通,确保城镇化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供给。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的具体细节,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一系列基础性的服务,如果政府部门管的过多,管的过死,则必将影响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要明确认识自己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政府要在政策上或者原则上进行指导,在具体实施上进行协调,同时政府部门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管理的质量,以确保城镇化建设的有序,高质量和高速度。

参考文献

[1][美]赫茨勒,何新译.世界人口的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美]沃纳·赫希,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何静,戎爱萍.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2,(01):126~129.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7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把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把城市的工业集群及高楼大厦与周边农村的观光农业种植、城市服务以及生态化的居住与休闲等结合起来,缩小城乡以及农民与市民的各种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生态化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开始把城乡一体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十七大”开始着手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八大”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确立为我国今后城乡区域建设的主要模式,并提出经济发展模式要从以城市为中心建设逐步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转移。根据我国城乡建设的实际情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建设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问题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和迫切。

国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学家Ebenezer Howard(1902)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构想;Lewis(1954,1989)提出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强调农村发展的滞后性;Mekinnon(1973)认为应建立二元结构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改善因政府金融管制所产生的“金融抑制”效应;Mike Douglas(1977)主张建立城乡区域网络系统来加强经济联系,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T.G.Mcgee(1980)主张建立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我国对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曾康霖(1999)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赋有渗透力,并呈现出层次化的特点;何艳平(2002)认为金融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抑制力,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谢元态(2004)认为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很大,应采用层次化的金融支持方式;韩平(2005)强调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张宗成(2007)对嘉峪关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认为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马德功和董娟(2009)在对成都城镇化一体化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统筹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郭敏(2010)应在金融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力度;王汉和张心馨(2011)认为城乡统一体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政策应进行创新,扩大金融支持的范围;和毅(2012)的研究认为金融支持政策缺失是影响城乡一体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吴超和钟辉(2013)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额现状,重点分析了建设重点;姚会元等(2014)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模式;杨慧和倪鹏飞(2015)从协调发展角度研究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对策。

国内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问题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缺失及其低效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现状及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今后城乡区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逐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长期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很快,由2000年的99215亿元,2014年增加到636463亿元,其增长率为541.50%;相应的城市化率由36.22%增长到54.77%;伴随城乡统筹建设的迅速发展,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及其完善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使得金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发生严重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建设的巨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2014年我国总人口为136782亿元,全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总额为1250537亿元,其中存款总额为1136860亿元,贷款总额为816756亿元,存贷比为1.3919;同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02005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6289亿元,占86.9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5716亿元,占13.09%;我国2000-201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相关统计资料见表1。

通过对上表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很快,但存在着严重城乡建设程度的不平衡,金融机构由于过多地考虑投资回报不愿向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城乡统筹建设的均衡发展,需要采用创新的手段制定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如果将上面的价值指标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内,就可以明显看出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具体情况详见图1。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支持其发展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复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中多呈现出低效或失效,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急需进行解决。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现状的分析结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经济效益相对较小的建设项目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支持。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应体现层次化的要求,逐步形成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2. 金融支持政策的导向存在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往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存在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支持政策的作用效果。

3. 金融支持不均衡且力度不够。

由于政府与金融企业支持目的的差异,形成了金融支持的城乡差异,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存在重点与一般建设项目的差异,领导重视与不重视项目的差异等。

4. 金融支持的融资渠道不畅通。

由于我国实行金融管制,很多形式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及规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5. 金融支持政策低效或失效。

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境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许多已经制定的金融支持政策与实际需要存在矛盾,影响了政策的支持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人为因素影响了金融支持政策的执行,使得金融支持政策产生低效或失效。

以上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现状及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抓住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就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及创新

(一)政策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目前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实施的成功经验,本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政策系统,具体的系统结构框架见图2。

(二)金融支持政策的内容及其创新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除国家纳入预算的财政性建设支持以外,金融政策支持尤为重要,本文所指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是政府与市场结合的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政策。2014年我国金融机构融资为1250537亿元,其中1136860亿元来自存款收入,而同期贷款规模仅有816756亿元,说明我国民间资金供给量巨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其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制定并有效利用财政无息贷款支持政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投资,主要是重点建设项目、公益性项目以及环境治理投资等。除此之外,主要依赖于金融机构融资。我国财政无息贷款也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取得财政无息贷款的资格。因此,财政无息贷款政策的制定应尽量克服市场化融资的经济效益导向,倡导生态化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导向。

2. 制定并有效实施财政贴息银行贷款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贴息贷款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体现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导向。在制定其政策时应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均衡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等,可以起到平衡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的作用。同时,还要勇于创新,把财政贴息贷款手段与其他融资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利用政策调节这种融资手段的作用。

3. 政策及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我国于1994年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用于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对外贸易和农业发展,体现国家对特殊行业的重点支持原则。我国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体,掌握着主要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我国政策与商业银行掌握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我国银行系统拥有多种融资渠道以及贷款方式,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4. 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政策。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主要从事特殊的金融业务,同时具有经营货币基金的功能,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融资的补充渠道。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并通过创新形成新的金融支持形式,用于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5. 民间及国外融资政策。

我国民间资金的存量巨大,由于金融管制,这部分资金的利用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定区域,既可以有效利用我国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又可以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样,国外的资金进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受到一定的闲置,允许及引导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都有待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有效地利用。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是多方面,以上分析了其中的五项主要内容,基本形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行能够关注与深入研究这一课题。

四、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制定与完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单位及个人的共同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应体现均衡支持、重点支持、生态化支持的原则,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充分考虑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以下主要完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支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失衡及低效源于人们对金融支持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不一致,难以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凝聚力。因此,要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作用,就必须要加强人们对金融支持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其生态环境建设,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行为,促进其凝聚力的形成,以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二)加强政策创新,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使用效果

创新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新的思路与方法改进现有的政策内容,使其克服其存在的弊端,改变其低效及失效的条件,使通过改进的金融支持政策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已达到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效果的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修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促进其均衡发展

传统的经济性导向和效益性导向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平衡以及发展的短期化。因此,应尽量改变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经济导向,引入均衡化建设导向、生态化建设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导向等。利用政策导向修正过去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建设差距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规模已经不小,但由于城乡建设失衡,使得农村建设规模远远小于城市建设规模。因此,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适当增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力度,以最大先帝地减少城乡建设差距,促进我国城乡的均衡发展。

(五)疏通金融支持的融资渠道,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供应

根据2014年统计结果,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02005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有65716亿元,仅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09%。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建设基础检查,其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也比城市的建设项目差得多,从而使得农村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被堵塞。要改变这种现状,除加强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利用政策来拓展融资渠道,增加农村建设资金供应。

(六)制定金融支持政策,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还很不完善,要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首先必须要制定有效的金融支持政策,既要考虑填补金融支持政策的空白,又要考虑金融支持政策的效果,并通过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逐步解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以上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具体完善对策,由于建设环境的复杂性,这些完善对策是相对的,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以这些完善对策为基础,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不断拓展完善对策就可以逐步提高建设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及完善问题的研究。为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与完善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文献综述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系统框架,利用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制定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具体政策,并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对策。特别在金融支持政策制定中,从五个主要方面细化金融支持政策,基本形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其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理论体系,对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及完善对策研究,是一项需要进行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丰富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指导实践体现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时间的延续以及环境的变化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提出课题进一步研究的要求。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抓住其主要因素,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目标规划的方法研究不同金融支持政策相关性及其有效性;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或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具体效果。总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才能不断提高其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Soda,Ryoji.Mover-orien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rural-urban interaction:a case from Sarawak,Malaysia[J].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2007(3).

[2]Kroll Franziska,Müller Felix.Can the principle of self-organized gradients be applied for human systems?A case studyon rural-urban intera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and Nature and Geodynamics,2011,Volume 6(4).

[3]闫雷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2).

[4]齐永忠,于战平.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5]王卫星.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9(12).

[6]孙涛,陈晓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机制及其优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6).

[7]包宗顺.江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要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1(3).

[8]刘远.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策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8

1综合测度

1.1指标体系

由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际情况可知,本文选择衡量的指标体系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状况和人口转移。其中,由于数据的易得性,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是人均GDP、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医疗卫生支出和常住人口。

1.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样本区间为2012年~2014年,频率为年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度广西新型城镇化水平。

1.3主成分分析

1.3.1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本文可以运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来分析上述所说的变量可否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结果显示原始变量之间是存在高度相关性的,所以它们是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进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的。

1.3.2提取主成分。广西14个市2012年~2014年数据的分析结果都提取了2个主成分。所以,现在提取的变量可以很好的用来解释原变量。

1.3.3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利用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可以更好的解释原变量。结果显示,3年数据的分析结果中,常住人口载荷值最大,可把它作为第一主成分。而人均GDP可作为第二主成分,可称为经济成分。因此,提取的2个主成分可以更好的解释原变量。

1.3.4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由每一年特征值相对应的旋转方差贡献率与其旋转主成分得分的加总得到的。可以看出,2012年第一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64225,第二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27892。2013年第一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64995,第二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27858。2014年第一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64400,第二主成分的方差百分比是0.28926。

2实证分析

2.1研究设计

本文把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视为被解释变量,它是由综合得分得到的。综合指数用W表示。而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分别用贷款占GDP比重A、贷款占存款比重B来表示。另外,模型的控制变量选择的是财政支出,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

所以,本文可以采取的面板数据模型是Wi,t=αi+β1iAi,t+β2iBi,t+β3iCi,t+εi,t,其中,εit为随机干扰项,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

2.2实证结果分析

2.2.1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2014年广西14个市面板数据中的变量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而且,搜集的变量数据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2.2.2霍斯曼检验。本文可以运用霍斯曼检验对面板数据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的选择。结果中的p值是小于0.05,所以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3政策建议

3.1提高信贷管理,创新信贷产品

在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方面可以分别从流程、投向和范围上进行。需要进行流程的优化,投向经营性项目,鼓励农村信贷。同时,需要创新信贷产品。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提供便捷化的信贷服务,为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2加强金融建设,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它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广西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导致了广西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加强金融方面的支撑作用,以期提高广西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另外,政府需要联合其他部门建立金融基金,给予一些企业金融支持。所以,需要加强广西金融建设,完善它的金融体系,以有利于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3.3强化财政支持,发挥财政功能

财政的功能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利用财政作用返还城镇缴纳过的税收,以平衡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此外,利用财政来建立基金,它能够为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并且把财政支持的资金向外扩展,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城乡统筹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金融创新

一、引言

2012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 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建设的作用, 使其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要求, 助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新要求

(一) 金融支持是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制约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强劲且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这给新型城镇化的资金供给带来挑战。据研究显示, 每增加一名城镇人口, 就需要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等。与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的巨大的资金量相比, 地方财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和质量差异。

从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社会性、公益性、超前性等属性, 周期长、投入量大、成本高, 这种特征决定了商业性金融通常不愿涉足。除了商业性金融, 普遍有两种融资模式:一是美国模式, 即由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由信用担保公司担保, 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种是日本模式, 即中央财政为每个区域设定发展规划, 以直接介入及补贴地方财政的方式参与。但对于我国来说, 用这两种模式来缓解城镇化中的资金困难都受到前提条件的约束。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途径和模式。

(二)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关注产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领域、基础产业的建设仍有诸多不足, “三农”、文教卫生、中小企业等民生问题较多桎梏。对于这些领域, 财政融资作用有限;同时, 市场和信用建设不完善, 商业金融也不愿投入其中, 导致资金支持的匮乏。

新型城镇化包括两重涵义: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社会结构模式由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有效转化, 其核心是非农就业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这些都需要发挥金融业的融资支持作用。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涉及中小企业、医疗、住房、就业、文化、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政府增信, 金融业发挥建设市场、建立机制的作用, 成为国家、社会、公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 使各方受益, 将之变成商业可持续的业务领域, 使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转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增长极, 这是金融市场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1) 重视城市集群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增加。注重生态发展, 建设节能环保。这样将带来城镇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及城镇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大幅增加。

(2) 新工业化成为发展的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金融需求因产业集聚发展而发生新变化。一是新工业化中, 成长型企业众多、产业转移集聚也将加速, 要求金融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持作用, 创造更多与之相适应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工业园区建设和技术升级创新等领域之于金融的需求将愈加明显。

(3)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切实解决农民“进城”问题, 金融业既要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 也要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同时, 还要解决农民“融入”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公共金融服务、强化生态保护、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力推进娱乐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高标准, 这些都为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策建议及措施

(一) 完善金融体系, 扩展金融服务领域

第一, 大力推动政策金融、商业金融、民营金融等多元金融业格局的形成, 进一步扩大金融支持与服务的辐射面和受众面。第二, 重视对地域内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的扶持和发展, 在适度范围内加大对中小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第三, 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在内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将服务范围延伸至中小城镇, 为城镇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 着力金融创新和融资渠道创新, 用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新型融资品开发, 诸如基建贷款、地方政府城投债、股权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基金,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鼓励发行企业债券、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计划等多种融资模式。发挥平台公司在发行城镇建设债券、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机构可考虑在融资投向和服务品种等角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通过提供信贷授信、融资咨询、担保增信等多种金融服务, 切实起到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和推动, 同时要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风险控制和管理新模式。

(三) 发挥城镇建设的金融支持作用

一是加大对城镇道路改造、物流网络、供水供气等设施的金融支持力度, 增加环境保护、居民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城市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 完善城市群的金融体系和结构, 实现金融资源在城镇共享。积极支持城镇群之间的运输管道建设和道路干线, 强化城市群的集聚作用和辐射能力。因地制宜地给予差异化金融支持。三是重视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 支持生态化城镇发展。

(四) 积极推进产城互动, 以金融引导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升级, 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

新型城镇化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石, 以产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合理统筹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 以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 以产带城, 以城促产”。一是加大对各类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那些符合产业政策、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创新业务, 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和经营难题。二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从融资、结算、资产管理等角度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升服务品质, 满足客户的多元金融需求。三是重视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尝试运用林权抵押、订单农业等新模式解决农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对于区域内从事农业的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 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其扩大经营、提升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推动作用。

(五) 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对人口迁移的金融支持, 推动城镇化进程

一是满足新移民自我提升和实现的金融需求。重视城镇新移民在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问题, 切实加大对此方面的金融支持。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扶贫贴息贷、农民工创业贷、联保贷等方便灵活的融资新模式, 支持城镇新移民就业和创业以及城镇失业和就业困难居民实现再就业和创业。二是努力满足城镇新移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加大对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 在审批和利率设定环节, 应给予保障房建设项目适当的倾斜和优惠。在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前提下, 适当调低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门槛, 力争满足城镇新移民首套自居住房的刚性需求。三是不断健全城镇金融服务系统。强化金融支付渠道的建设和维护, 增加区域内ATM、自助银行等设备的数量, 积极推广银行卡的普及。重视对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推广。鼓励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中小城镇的网点数量。

(六) 完善配套机制和政策, 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一是提高产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解决城镇产业集群度较低的问题, 对于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应合理布局, 优先发展, 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由此不断吸引稳定充裕的金融资源向新型城镇化建设集聚。二是设计科学的财政投入规划和方案, 进一步完善财税分配体制。对于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较慢的项目建设, 各级财政适度增加其投入占比, 充分发挥政府预算的资金引导作用。三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效率, 在土地审批等行政许可方面应不断简化程序, 减轻投资主体的成本费用负担, 为其提供便利。四是推出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通过贴息、税收减免、返还等方式, 对由信贷风险导致的投资损失给予补偿, 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等各类型资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五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投融资平台的重要作用, 鼓励平台公司发行新型城镇建设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债券融资产品, 关注投融资平台的运行情况和偿债能力, 规避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远思.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金融支持优化策略探析[J].企业导报, 2012 (23) .

[2]贺卫华.开发性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分析[N].河南科技报, 2012-8-7.

[3]张瑞怀.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N].金融时报, 2012-11-5.

[4]刘玉红.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度创新金融创新[N].上海证券报, 2012-9-20.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10

为推进和鼓励“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也在倡导推动以PPP模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从2014年至今已出台了54份PPP相关文件,发起和建设的PPP项目接近10万亿元。同样在2015年,由中国发起、50多个创始成员国参与、资本金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也顺利成立,将致力于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而以金砖五国为发起单位,资本金1000亿美元的金砖银行和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也相应成立。同时,中国还积极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并与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一起致力于基础设施等“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建设。

不仅如此,以国开行和中国进出口行为代表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在亚非拉等地支持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国开行和进出口行都分别提供了数千亿元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的上千个项目。我国的政策性银行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出口信贷及对外承包工程等融资服务,与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一起投资了很多项目,极大地缓解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资金困境,并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地区,中阿金融合作极大地支持了中阿产能合作,中国中东产能合作也将加速中东的工业进程,为中东的和平发展带来解决方案。2016年1月7日注册设立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则将与中非发展基金一道,极大地推动非洲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

无独有偶,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也将推动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有包括银行、保险、基金等众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走了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结合当地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5年6月末,有11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设立了55家一级分支机构,其中五大行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主力军。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我国正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合作,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间的跨境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当前,无论是贸易融资、金融投资亦或是官方储备货币方面,人民币都名列前茅,在2016年10月纳入货币篮子后,人民币更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货币。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民币的使用都非常欢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币清、结算中心建设,以及人民币的互换,推进为人民币回流而加强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稳步推进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11

跟以往相比, 新型城镇化更追求质量和效率, 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 对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贷款提出金融新需求;另一方面, 新型城镇化中产业集聚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新变化, 要求金融机构创造更多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除了投资结构升级之外, 消费升级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金融机构更需关注的焦点。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也是当前稳经济增长, 扩大有效需求的现实选择。金融如何适应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加大支持力度, 助推经济转型和平稳发展, 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显然不足。因此, 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 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一) 金融支持政策不到位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 没有开辟农村城镇建设的专项贷款, 更无支持农村城镇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同时, 在信贷产品创新上, 国有大型银行信贷品种一律由总行开发, 各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而地方金融机构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较弱。

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基建和技改贷款) , 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 缺少信用放款。

(二) 贷款对象不规范

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 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这些部门一般都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 银行主要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从现状来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虽处于目前的稳健水平, 但已出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对此, 国务院曾召开会议, 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处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银监会已要求商业银行全面完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 同时要求凡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新合同一律停签。为此, 银行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显现的非常有限。

(三) 项目未来收益不确定带来的风险

一是贷款项目中比较多的是公益性项目。如:道路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建设项目, 项目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 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二是项目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 偿还期跨度大。此间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政策不连续, 都会加深信用风险。三是项目贷款行业、期限集中度较高。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管理贷款难度很大, 这些项目金融介入的同时就已经面临项目收益的风险。随着经济发展, 大型项目如果与市场、政策背离, 其优势转化为劣势, 潜在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四) 房地产市场的变数多孕育着金融风险

近年来, 房地产开发贷款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 带来的住房刚性需求而快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也出现较快增长。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关注, 楼市新政频频而出接连不断, 房价的波动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集中日趋明显。从宏观层面看, 房地产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又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展房地产市场, 提高城镇形象是地方政府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看, 目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房地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商业银行只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降低门槛, 这就在间接抬高中小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准入门槛的同时, 使得银行贷款相对过于集中, 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增大。

二、金融创新解决城镇化资金瓶颈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银行业来说, 是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引擎。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服务提出新需求, 金融工具的同质化无法满足城镇经济多样化的需求, 金融市场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城镇化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

李克强总理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方面将带来巨大的投资, 另一方面也将给居民收入和消费带来成倍的增长。全新内涵的城镇化, 是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 除了投资结构升级之外, 消费升级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值得期待的。对于银行业来说, 相比于投资的“逆袭”, 消费的崛起才是城镇化更主要的方面, 是银行更值得关注的焦点。面对消费的崛起和升级, 银行除了要不断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 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 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外, 还需要加强支付渠道建设, 不断拓展银行业务使用范围。

(一) 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发展是创新思路, 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是围绕区域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进一步拓展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 扩大和深化信贷支持范围, 积极开展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 扩大信贷规模, 增加资金供给, 确保贷款总量与区域城镇化发展需求相适应, 贷款节奏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相衔接。二是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城镇建设投融资合作平台, 通过金融创新打造更加合理的金融产品与贷款模式, 如开发城建信贷理财产品, 大力发展土地储备贷款等, 更加有效地为城镇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创造面向城镇化经济的、灵活多样的信贷管理模式, 改善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 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加大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 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化金融支持体系

城镇化金融需求具有规模大、期限长、主体多元、结构复杂等特点, 需要综合运用贷款、债券、信托、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融资形式。因此, 应尽快建立起多层次的城镇金融市场, 打破城镇化对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 不断拓宽金融服务渠道。第一, 挖掘资本市场的2013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525期) 时代Times F潜力, 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问题,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第二, 发展区域保险市场,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城镇化过程的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等功能。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开发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产品, 有效化解、转移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自然和市场风险。鼓励保险公司经办城乡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保险业务, 为失地农民提供意外、养老、医疗、生育等多层次、多类别的保障。

(三)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 努力创建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 推动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 有效降低企业提供虚假信息和金融欺骗的概率。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配合, 构筑金融安全区, 为区域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 制定、完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制度, 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 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 以满足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三要尽快构建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创造有力的政府支持金融inance NO.8, 2013 (CumulativetyNO.525) 机制和监管机制, 抓紧研究相关细则, 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 包括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

(二) 积极引入社会投资, 建立城建债务化解机制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 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 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 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费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金流量、培育收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及以资产划拨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途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贷款融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通过债券发行、企业股票上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等途径融资。四是对经营性项目吸引融资。五是对准经营性项目或非经营性项目可实施财政贴息、基准收入补贴政策、政府购买产品或提供项目原料保证项目合理回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三) 引导地方政府放开对市场准入的管制,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供水、供电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

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 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转变。

(四) 加强窗口指导, 明确支持重点

上一篇:困难帮扶下一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