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共8篇)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1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进行农村城镇化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感。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字: 三农农村城镇化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农村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规划,叫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说是指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过程。
1、人口的分布由原有较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点逐步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集结。其结果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的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2、农村土地由原有比较单纯的的从事农业生产逐步缩小,出现大量的住房用地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建设用地,农村土地逐渐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出现住房逐渐向交通方便的路段发展,以至于特别是在山区或丘陵坡上大量的空置房,无人居住,其结果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
3、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建设以拉动内需的政策,主要用于了农村公路、工业区开发等固定资产的建设。各城市先后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城郊农村城镇带来发展契机,在城镇规划及农民自主创业的拉动下,出现了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大量的闲置农民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就业,同时返乡农民工也在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为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萍乡实施万亩工业园计划,其工业区向北发展,位于北部的赤山镇万新、横板、院背等村被划为开发区,带动了该镇部分农村的改造,加快了区域内城镇化进程。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该镇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住宅区面积有所增加,城镇经济更加活跃。
2.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累计有所突破2城市道路总长度快速增长,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3.城市供水供气能力增强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如建成了天然气供气项目,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批投资,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气质量。同时,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及城镇设施的完善,城镇供水项目得到完善,可喜的是大部分村已铺设管道,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覆盖全镇。
4.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对全镇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镇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对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促进作用。
5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人数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能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2
6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科教文卫、人口文化水平也得到同样快速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益和城镇经济的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大城市有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它们能够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孕育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极大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因此,相对于小城镇而言,大城市更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一大片区域的繁荣和进步。
2、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不利于城镇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影响城镇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城镇工业集聚效益不强,影响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造成了农地的大量减少,同时由于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小城镇的企业所排放的“三废”还污染了大量农田,严重影响农地质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
五、加强农村城镇化的措施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赤山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赤山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4 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7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六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1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中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
4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赋予农民长期农地使用权
为了稳定农民的预期, 中央规定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一政策将农民承包土地的关系稳定下来, 农民才能安心的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的发展形式才能有更大的空间。目前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的这一政策, 进一步巩固农户的承包权。
4.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 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为了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有必要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拥有农地所有权的村集体是充当中介机构的合适对象, 但是要严格确定中介机构不能超过其权限操作。村集体要积极组织农地的流转, 搜集愿意转让土地农户的信息和有土地需求的企业的信息, 促进两者的交易。此外, 土地流转的形式不止局限于转包、租赁, 也应当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形式。
4.3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法规
健全土地法律法规、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和相应的管理机制。目前土地流转在全国部分地区逐步进行, 但是都是相当的不规范、很多做法都不合法, 引起了诸多的纠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运行。
4.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民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些兼业的农民来说土地有就业风险保障的功能, 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土地有养老保险的功能, 所以在土地的这些功能没有可靠的替代品之前, 农民是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土地的。所以要促进土地的流转, 必须给农民足够的社会保障。
4.5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 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 数量最大的群体, 它处于城市之尾, 农村之首, 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 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
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农村的经济发达了, 非农产业足够强大了, 它们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能够流转的土地数量将增加。另一方面, 当农民在非农产业稳定的就业了, 取得了较好的收入, 其转让土地的积极性会更高。
4.6重视农村教育事业
很多时候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且找不到合适的申诉途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农村土地要纳入到市场经济中, 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只有这样土地才能得到最优配置。而农民作为劳动力生产要素在转让土地后也要参与到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竞争力, 重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长期策略。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在不断的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当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效益用尽后, 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方向。而现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地流转现象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改革路径,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 但土地流转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要纳入市场经济中就必须先让土地流转起来, 现阶段我们就是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的土地流转形式, 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参考文献:
[1]余鹏翼, 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M].广东:暨南
大学出版社, 2010.
[2]董慧萍, 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
[3]赵晓, 新土地改革, 路依然遥远[J].商界 (评论) , 2008, (11) :8-15.
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 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 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
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 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 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 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 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 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 没有农村城市化, 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1.2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大部分分布在农村, 不仅难以管理, 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 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加快发展步伐,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 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 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 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1.3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目前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 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使土地相对集中, 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 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 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2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 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 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2) 认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3) 不从实际出发, 盲目攀比, 一哄而上, 乱铺摊子, 结果市场建起来了, 却“有场无市”, 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
(4) 忽视调查研究, 不重民意,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结果决策失误, 搞成“烂尾”工程。
(5) 仅靠动员行政力量, 搞小城镇经济建设, 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 结果成效不大。
(6) 光顾眼前利益, 单纯算经济帐, 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 等等。
3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 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 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 解放思想, 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当前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有许多不利因素, 最大的不利因素, 就是思想解放不够, 改革力度不大, 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大胆解放思想, 不断深化改革。当前,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 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 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 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 增加资本;扩大开放, 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二是不搞争论, 大胆改革, 大胆实践, 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 “先干不争论, 先试后评论, 先做再议论”, 弘扬“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 面对改革不动摇, 面对议论不争论, 允许试, 允许闯, 争取时间发展, 让实践作结论。三是在农民待遇上给予优惠。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 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入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 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 促进小城镇建设。
3.2 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 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 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 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 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 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 首先, 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 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 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其次, 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 必须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要体现地方特色, 突出 (下转P104) 年为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初步实现阶段。在这一阶段, 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快速增长, 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基本上依赖科学技术, 实践经验仍起重要作用。但这一阶段,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78~2009年间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这32年间,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是有波动的, 有两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其中农业发展动力、农业效益子系统是农业发展方式得以转变的最主要因素, 取得的成绩很突出;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进展缓慢, 甚至出现倒退。总的来说, 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处在初步实现阶段, 离最终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4 加快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力度, 转变发展观念
在新时期湖南省继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落实农业保护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质量, 通过经济手段如绿色补贴等促使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加入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队伍中来, 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环境。
4.2 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湖南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种植业结构, 促进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同时,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优化农村就业结构。
4.3 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
加快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但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化, 认为规模越大, 农业发展越快。同时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以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贡献率, 最终实现农业的集约
(上接P140) 时代感和文化底蕴, 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统一规划, 适度超前。第三, 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 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 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 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严格依规建设, 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 迈上新台阶。
3.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 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 即城往哪里建?经营。
4.4 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情况下, 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利用农业资源,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增长方式, 应通过提高土地质量﹑劳动力素质, 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实现湖南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5 发展两型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两型农业是以科技支撑为依托, 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 生产领域和内涵更加广阔的, 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 能实现生态、技术、经济三者有效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两型农业, 最终使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得以根本转变。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80680) 资助。
参考文献:
[1]杨晶晶, 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沈露莹、葛寅, 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
发展, 2010, (6) .
[3]谭杰、王象永,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
变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0, (6) .
[4]匡远配、罗荷花, “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7) .
[5]白雪瑞,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6]辛岭、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
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11) .
[7]徐贻军、任木荣, 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
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8) .
作者简介:
郭珍 (1987—) , 女, 湖南冷水江人,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曾福生 (1964—) , 男, 湖南祁阳人,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3
摘要: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是一次经济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型与变革,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城镇发展存在规划管理欠科学、基础设施差、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土地制度不完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到位等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04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贫困向富裕转变的必经阶段。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1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达7亿多人,其中有80%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77%。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蒸蒸日上,与其相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却略显迟缓。
1.1 规划管理欠科学
一部分小城镇规划水平低、起点低,缺乏科学性与严肃性,甚至不少小城镇没有制订详细规划,可操作性弱。小城镇的功能分区不合理,存在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区混杂现象。
1.2 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小城镇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有的各自为政,基础设施没有共享,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过多的耕地;有的基础设施不足,配套差、质量低。小城镇的道路、绿化、供电、供水、文化、教育、卫生以及设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配套。
1.3 户籍制度改革滞后
受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小城镇人口流动较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回村居住,因此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集聚效应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很大影响。
1.4 土地仍然是农民的生存保障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把这些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社会保障,如果农民放弃土地到小城镇去创业,其转让土地获得的补偿却很低,因此他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且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无法完全脱离土地进城务工。
1.5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到位
部分企业只注重走过场,实行的改革并不到位,政企划分也不明显,也没有真正突破地域性产权观念,而乡镇企业若要在城镇购买土地、雇佣劳动力比起在农村占用集体土地、使用当地劳动力所花的代价要高得多,因此不愿意到小城镇发展。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不是普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因此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尊重客观规律,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引导。
2.1 科学规划,严格实施
小城镇的规划包括城镇网络体系的规划和分区布局规划,前者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确定,而后者则要优先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在制定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2.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深化改革投资体制,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建立以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投资为主,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不仅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金融部门也要通过定期安排小额贷款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3 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关于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划分改革的方向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的划分做法,逐步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制度,按照居住地来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根据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
2.4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农民不能进入小城镇的原因除了受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农民进城后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今后的生活产生担忧。因此,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就需要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进城落户的农民将其承包的耕地有偿转让出来,其宅基地则可通过出让或是按级差地租收益折成一定比例置换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作为其居住、经营用地。
2.5 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将改革产权制度作为突破口,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企业发展活力;通过重组存量资产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来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档次、水平;提高农村土地占用费,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还要减免这些企业的城市配套费和相应的其他收费。
3 总结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只能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因此,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政策结合实际加速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源.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胡燕婕.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2).
[3]陈姗姗.新时期小城镇发展问题及规划设计原则的探讨[J].城市建設理论研究,2012,(24).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4
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
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三)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5
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推进城镇化,培养后备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造就业机会
(一)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根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非公经济、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企业,既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水、电、路、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实现投资和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由政府负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安置残疾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
二、提升人力素质
从当前来讲,要提高存量劳动力技能素质,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从长远来讲,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要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要在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增加公民受教育年限,推迟 1
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减少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与价值。
对现有劳动力要开展五项培训,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开展创业培训。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
三、实现劳务对接
(一)要搞好公共就业服务。要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市、县、乡、社区(行政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向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服务,重点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以优质服务促人岗对接。
(二)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作用。要积极培育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以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促进职业介绍,实现人岗对接。
(三)发展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动合同法》确定的合法就业形式,也是大量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的用工形式。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劳务派遣组织,规范派遣行为,扩大派遣规模,实现人岗对接。
(四)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由社区组织开展非正规就业,如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就业,实现人岗对接。
四、扶持返乡创业
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要激发全民创业,在创业中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扶持创业要不拘一格,规模可大可小,行业可农可工可商,非禁即入。政府部门要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创业园区、优化创业环境,对经过务工积累了经验、资金,带回信息、项目、技术的返乡农民等各类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场地安排、创业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走上创业之路。
五、健全社会保障
目标是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产业工人的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险待遇,可完善现行制度,不宜出台专门针对对农民工的新制度,造成新的城乡劳动力分而治之。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完善制度,鼓励在城镇就业人员就地落入城镇户籍,变农民为居民,在城镇就学就业生活,实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依法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调研材料 篇6
一、**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规划建设,**县包括城关镇分布着不同等级的乡镇16个。其中建制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37.5%。XX年末,该县城镇人口为17.41万人,城镇化率为26.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省、市平均数,但比XX年的18.5%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相互推动。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时工业的支持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近年来,**县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利用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民营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煤焦化循环工业聚集区,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为此,该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允许进城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扶持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二、**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水平偏底,城乡差距偏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的城市管理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城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入城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对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审批、收费、登记注册、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欠佳,影响了他们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3、市民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在短时间内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缓慢,市民意识薄弱,不讲环境卫生、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比较普遍,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渐变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加快城镇化进程,**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传发动,营造推动城镇化的良好氛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真正懂得“小城镇、大战略”的内在意义。使农民跳出“农”字作文章,“洗脚”上岸自觉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从而形成把城市和农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理念,鼓励农村劳动转移到城镇,办厂、经商参与各类劳务经济。
2、中心拉动,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是实施“东延北拓”战略,拉大框架。改造老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做到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浅谈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篇7
关键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想快速高效的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个理念,是属于当代中国的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众所周知,在我国快速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在逐步进行,本文就这些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说明。
1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产业创新能力及城镇化质量低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低是我国国家转型期遭遇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样,这个问题也体现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创新能力低,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初级生产要素,如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由此导致我国的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等中低端的加工环节,而高价值加工环节如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项目严重缺失,这种产业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代工———-出口———-微利化———-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价值链攀升能力缺失”的路径依赖,其本质是一种依赖于低成本的因素竞争的发展模式。而恰恰在我国现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滥用土地、低效用地等情况频频发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建设频繁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这种亚健康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质量较低。
1.2 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失衡
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各种产业整体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由此自然而然的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发生。在空间上,我国超过50%的制造业产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以2011年为例,轻工业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56:26:18,重工业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61:23:15。更有甚者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比重竟然超过80%。产业布局失衡必然带来空间格局的失调,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效应带动效果强,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城市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在城市规模格局上,各种产业重点集中于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导致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持续落后,带来“大城市承载力不足,小城市吸纳力不足”的严重失衡局面。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从2000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城镇区面积累计增加76.4%,但同一时间段,城镇常住人口只增加了50.5%,由此导致我国城镇人口密度由8500人/平方公里降至7300人/平方公里,由此显现出来的问题是,我国城镇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不断累积扩大,但由于产业链单一或根本没有产业链的支撑,导致大量被转移的劳动力徘徊在城镇化边缘,由此出现了我国土地的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情况。由此,我国部分地区由于盲目城镇化出现的“空城”现象大大增加,因此造成的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让人心痛不已。
1.4 产业绿色发展动力不强
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节约资源,而能够达到此种目的的方式正是实现产业转型,从而带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的可喜成果。然而,在我国现在实现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依旧把利用行政手段或方法的策略作为主要执行方式,这就导致了我国各种产业企业不对产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的执行手段缺少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推动力,而恰恰在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可以看出,调动企业进行绿色发展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快速高效的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根据我国最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截止2020年,我国要争取解决约1亿人口的进城务工的非城镇人口等城市常住人群的户口问题,其他在城市生活但没有城镇户口的非常住人员则需要通过建立相关的居住证制度来保证他们的生活及公共服务问题。在当前社会形势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最主要问题如下,不同类型的城镇人口密度及相关产业不同所以在对常住人员进行转户工作时,应注意要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其次在转移常住人口落户问题时,应注意确保城乡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且户口登记地务必与实际居住地相吻合,由此消除城镇内部所存在的明显的等级分化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不断扩大城镇内持有居住证的能够得到的公共服务项目,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2.2 增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八个部署,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这不仅关系着共享发展的制度安排,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例如改善城镇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项目对城镇人口拉动有着重要作用,重大的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能够改善城镇常住人口的居住条件,更能增加城镇的城镇人口拉动效应,而且对消化当前中国巨大的房地产库存也起着一定效果。总之,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全面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2.3 重视产业支撑
由于地理及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失衡,大城市承载力不足,小城市吸纳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凸显严重。所以,鼓励并积极支持中小型城市或中小型城镇培育特色和新兴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推动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商品零售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梯度转移的发展产业机制可以起到引导集中在我国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或城镇的梯度转移的良好效果,同时能减轻特大或大型城市的承载压力,此外,由于各种客观条件,中小型城市或城镇还能得到土地、财政、技术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2.4 优化规划布局
当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面前,中小城市或城镇的优化应努力成为其主要方向,由此可以加强产业的布局引导。比如引导一些稀缺项目在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城镇布局不仅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并且提高其对人口的拉动作用,还能对大型城市的压力起到一定的分担作用。由此可见,转变发展理念,优化规划布局对大型城市和中小城镇都有一定好处,同时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3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也进入重要阶段,时至今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已逐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快速的发展转型势必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详细叙说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导致的问题,并联系了我国现实实际,通过“十三五”时期的重要部署及最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浅要提出了解决措施,相信有朝一日,我国人民一定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篇8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时间尚短,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零散不能集中连片流转,流转风险大,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土地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不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农村生产要素。所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可以真正的摆脱农村土地的束缚,不必仅仅以土地为生,可以更加放心的向二、三产业集聚,走出自己的村子走向城镇,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这些将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
1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流转意愿不强,流转率低。①当前我国的农业税已经被取消了,使得农民不但不再缴税,还会得到一定的农业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认为保持土地经营权于己更有利。②由于流出土地的农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很多农民把土地视为“活命田”和“非农就业的退路”,在没有找到稳定的非农就业渠道之前,他们都不愿轻易放弃土地。③土地流转后的收入预期不确定,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收入,可流转后进城务工的收益不确定。在一些经济作物种植区,只要肯吃苦,每年的收入要比外出打工高,而且稳定。
1.2 承包土地零散难流转,存在耕地撂荒现象。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农业生产收益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生产成本增大。而粮食价格偏低,形成较大反差,使农民感到种地划不来,不仅收入低,有时反而亏本。所以一些地方出现了大批农民弃农进城打工或到当地乡镇企业打工,导致土地撂荒。②土地零星、分散等管理不便,劳动生产效率低,形成撂荒。当初在分配农村土地时,基本每个村子为了避免出现矛盾,分配时都是按照一定比例的良田和差田搭配的,所以很多农民的耕地都不在同一个地段。从而影响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大片土地流转中,只要有一两户农民不同意流转,就会给整个流转工作造成困难。一边是撂荒,一边又是不能集中连片流转,互相之间存在矛盾。
1.3 土地流转风险大,影响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是由农民与土地承包商两方共同签订的,该合同的期限一般比较长。在实际的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的情况,比如在合同期间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可能会一直发生变化;相关的国家政策也有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在此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旱灾、冰雹、地震、洪灾、泥石流等;也可能土地承包商出现连续经营亏损无法持续经营等问题,无论出现以上哪种情况,都会对土地承包商造成很大的损失,使得土地流转合同无法及时的履行,造成合同两方的损失。再加上农业保险领域一般是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的,造成了土地承包商和农民需要承担所有的风险,无法将投资农业的风险转嫁,一旦投资失败,合同双方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造成了土地流转风险大的现状,影响了土地流转。
1.4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现阶段农户间的土地流转程序很不规范,很多都是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的,双方利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不仅不便于管理,还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再加上土地承包人很可能会因为口头协议的随意性而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影响其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制约农村土地的有效合理流转。
1.5 土地确权登记尚处在小范围试点阶段,未确权就先流转,埋下纠纷隐患。确权登记颁证是土地流转长久进行的基础。流转后肯定要对连片土地进行整理,承包前土地的边界会打破。如果以后农户要求要回地,到时候找不清各个地的边界在哪儿,肯定闹矛盾。农民担心的是承包地流转后“小田并大田”,自己会因此失去自家的田地。这也造成很多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阻碍了有效合理流转农村土地的进程。
2 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了更好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土地流转。①土地流转后,一部分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增加收入。土地承包商承包土地后,可以雇当地的农民到田间劳作,这样普通农民就成了既能取得租金,又能挣工资的“职业农民”。“种自己的地,赚别人的钱”,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干得还是自己熟悉的活儿,不用下本还有工资挣。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既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②各镇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招商引资、土地入股或转让承包等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吸收当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劳动力从自家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可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地流转的规模,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高效率。
2.2 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加快农村“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型。解决转出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其安心流转承包的土地,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2.3 规范土地的流转程序。农村土地流转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书面流转合同,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并在合同中写明。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在合同中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2.4 防范和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①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土地入股、租赁经营、转让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将承包地流转给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共享收益、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增强流转活力。②建立扶持机制。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应运用政策与经济手段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引导,根据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采取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流转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给予融资服务,引导各金融机构对流转后的高效特色农业给予扶持,形成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土地流转。
2.5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机制。无论预防措施如何严密都无法完全的杜绝纠纷的产生,面对日益增多和激化的土地纠纷,仅仅依靠司法审查制度的作用是不够的,应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机制,为当事人提供多种救济途径,充分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作用。
加强农村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县级要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保障必要的仲裁工作经费,乡(镇)、村要建立调解组织,依法开展纠纷仲裁调解工作。对一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区内,有个别农户不愿意流转的,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可设立农户自种区和土地流转规模区,来妥善解决个别承包户不愿流转土地和连片流转的矛盾。村里要建立专门的调解组织,实行群众监督、民主管理,真正畅通土地承包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
2.6 开展确权登记,奠定流转基础。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三权分离”的局面。即土地归“集体”所有(所有权)、农民按户承包(承包权)、土地使用权可以自由流转(使用权)。确权登记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搞好“确权”的同时,做好登记、颁证工作。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土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江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03-15.
[2]李延齐,张丽君.有效防范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几点分析和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1-05-10.
[3]王彩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04-08.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荐阅读:
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水利六大体系06-26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07-12
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07-20
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构建和谐城市08-31
焦作市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08-18
蓝田镇为加快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递正能量07-16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10-22
城镇化要加快社区建设07-27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浅思08-13
三措并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