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2024-09-18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通用11篇)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1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兵团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是解决团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推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实现团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兵团发展,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新建几个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兵团城镇化发展现状

兵团的创业史,也是兵团小城镇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前,兵团在新疆的戈壁荒漠和边防沿线布点,靠发展农业和自身积累,在团部所在地建成阡陌纵横、树林成阴的绿洲营地,打井、修渠、磨面、发电,承担着团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兵团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十五”以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和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做强石河子市,培育壮大阿拉尔市,加快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和北屯建设,启动38个团场小城镇建设,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重点城镇为依托,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兵团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9年的48%。

二、影响兵团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体制因素

在影响兵团小城镇发展的诸因素中,政治体制因素影响最大。兵团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府、军队和企业,承担着政府的职能,拥有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等机构,既要负担团场管理费、离退休费用,又要承担民兵边防值勤费用,社政支出庞大。繁重的税费和社会负担,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小城镇建设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二)城镇体系因素

兵团城镇体系由城市和团场小城镇构成,兵团城镇分散在50多块较大的绿洲上,构成线型“串珠”式城镇带和片状城镇群,少部分驻守在2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彼此独立,遥遥相对。城镇体系存在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功能单

一、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造成兵团团场小城镇带动功能较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而全、小而全”,难以共享。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团场小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和流通成本高,难以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三)规划滞后

团场小城镇规划编制观念陈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部分规划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细致的分析,深度不够,功能不全,造成用地集约性差,给排水、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集中供热、燃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道路和镇区布局设计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少数规划贪大求全,不切实际,缺少城镇详细规划指导,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同时,执行规划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规划修改随意性较大,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造成资金浪费。

(四)投资主体单一,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一直以来,兵团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团场税后利润的投入,团场资金积累少,自筹能力有限,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和兵团加大了对团场小城镇建设投入,但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建设资金难以保障。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限,同时,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普遍亏损,社会和个人投资极少进入。单一的城镇建设投资结构,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

(五)兵地资源难以共享

新疆客观存在着兵团和地方两个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由于在行政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上各成体系,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统一协调,导致兵团城镇与地方城市不能连动发展,城镇体系相对独立。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和融合局限性较大。兵地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薄弱,城镇建设中各自为政,经济结构雷同,功能不能相互补充、依托,城镇体系功能不强,缺乏相互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

兵团长期以来坚持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一业独大的问题。虽然兵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团场以农为主的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团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明显;职工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增长受到抑制。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城镇发展动力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低下。

三、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一)构建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强调的并不是城、镇个数的多少或单个城、镇规模的大小,而是城、镇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结、组合方式及其功能互补。按照这一思路,对现有兵团城镇体系进行调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乌昌经济区,壮大石河子市经济实力,完善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市区域功能,培育产业基础,增强辐射能力,提高城市品位,实现突破性发展,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氯碱化工、节水器材加工基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城市,新疆高科技示范基地和轻工业基地,并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2.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变“重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重点小城镇”。总结、借鉴兵团38个重点团场城镇建设经验,在南疆库喀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和塔额片区,依托铁路、公路、边境口岸,选择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的团场,再建设一批重点团场城镇。使之成为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对周边团场、连队和地方村镇具有明显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镇。

3.扶持改善戍边城镇。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建立之初,为了对外守备边防,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团场大多选择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差、较偏远地带从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边境团场和南疆的一些农牧团场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主要分布于边境一线和沙漠边缘,布局分散,自然条件恶劣。对戍边型城镇要继续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着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吸纳戍边人口,履行戍边使命。

4.积极申报建制城镇。抓住国发〔2007〕32号文件机遇,在战略地位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积极开展申报建制城镇工作,力争到2020年新建10个建制城镇。有效化解兵团城镇有名无实、行政权限缺位、财政功能缺失等体制性障碍。

通过以上措施,兵团城镇体系在空间组合上将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团场城镇和戍边城镇的等级体系;在功能上形成各有特色、各有分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城镇群体。最终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二)科学制定和实施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是合理利用和开发城镇资源,综合发挥城镇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先导。首先,要科学制定兵团城镇体系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不同等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从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建设规模、目标任务等多层面指导各级城镇规划。其次,依据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制定城市和团场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专家把关,保证城镇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二是各界听证,努力实现城镇规划决策的民主化;三是社会公示,不断增强城镇规划的透明度。同时,在城镇规划上要打破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老式套路,体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城镇规划的实施,必须尊重规律,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好近期、中期、远期的关系,将其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群众监督,避免城镇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和主观随意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原则,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力。

(三)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加大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参与建设和经营,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盘活土地资源,对城镇土地的使用权采取拍卖、出让、租赁、综合开发等市场方法,积累资金,滚动发展,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负责城建项目的投融资、管理、经营和市场运作,对现有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有偿使用,建立城镇经营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补偿机制,使城镇建设走上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四是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对兵团小城镇在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资金的支持。

(四)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城镇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产业支撑。结合兵团特点,兵团城镇经济应当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发展道路。兵团城镇特别是团场小城镇的发展应当继续坚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积极开发挖掘地域农产品、畜牧产品优势,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夯实经济发展的根基。工农业并举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托各地市场和资源,发挥区域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可从区域中心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郊卫星型、旅游观光型、边境贸易型、戍边型考虑,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尤其是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把小城镇建设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三是与产业集聚、承接相结合。一方面根据城镇分工,引导企业向团场小城镇集中,利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节约和共享;另一方面,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

城镇具有强大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功能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城镇功能建设是城镇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兵团城镇化的分散发展,导致城镇集聚不足,加之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小城镇两大战略的有利契机,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打牢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提升兵团城镇功能和品位。按照面向未来、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完善体系的思路,合理确定城镇的必备功能和规模,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交通、能源、信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兵地融合共建,在小城镇建设中走兵地互助、共同建设、共同繁荣的道路。通过利益联结,以市场为纽带,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镇的地域空间集聚,做到高效有序发展,使城镇切实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城镇吸引力。

(六)创新城镇管理机制

兵团城镇的建设管理办法是由兵团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此,根据兵团实际,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设施服务和管理的新机制,实行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大胆尝试成立小城镇建设管理局,全面负责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镇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规范城镇管理程序,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实行城镇政务、事务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努力增强民众对城镇决策的影响力,推行重大事项民众表决制,防止和减少决策的失误。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2

该团在建设期内严格实行上下联动, 每周召开一次监理会,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就地解决, 由二师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不定期巡查。同时团场各职能相关部门能相互协调, 各履其责, 在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各项政策规定及资金使用等环节做到公开、透明, 为保障性住房顺利完工提供可靠保障。

团场多管齐下确保保障性住房惠及职工群众, 按照有关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保障房制度的相关政策、申请条件、补贴标准等事项。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 扩大保障性住房保障的覆盖面, 入户调查收集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家庭收入证明、家庭住房情况等相关材料, 实行一户一档建立保障性住房管理。

结合团场地势特点和自然条件, 建立生态主题公园, 加大城镇的绿化、美化;居民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避免火柴盒、兵营式建筑。楼房参差不齐, 景观各不相同, 错落有致, 颜色与景观融为一体。把城镇建设成“城在景中, 水在城中, 错落有致, 交相辉映”, 给人以置身画中的感觉。

对加快兵团小城镇建设的几点随想 篇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阶段 重点 主导

1 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自身条件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从我们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已明确,通过引进一些工商企业,吸纳更多的城镇居民;依靠工商业的发展,带动居民生活区的建设;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来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

2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从我们新疆的实际情况看,各地州正在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2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镇合并到就近的中心镇。

3 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一师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1万到2万人口生活的中心镇基础设施,需要8000万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县及建制镇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目前新疆就需要进一步深化以上这些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机制改革,以使新疆的小城镇建设能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4 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我们新疆小城镇建设主导产业的定位多属于基础农业型、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本人认为这也是能否充分发挥各地自身的资源及地域优势,把这些产业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也是评价我们新疆小城镇建设好坏的一个关键。

5 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目前新疆许多建制镇镇区的人口也不足6000人。

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第四,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目前从我们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城镇人口不足的情况必须解决上面所提到的这四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些方面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加快全疆各地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4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5

为加快推进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经党委政府研究并多方征求意见,3月10日,《石岗乡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出台并下发至各相关办公室。

《实施意见》就我乡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予以明确并进行细化。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大力实施‚10+1‛工程建设同城镇化协调推进,推动全乡城镇化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之路。实现到2010年末,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18%,2012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全乡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8000人;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场镇体系。

到2030年,力争实现场镇建成区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人口达到1万人的场镇框架。

‚10+1‛城镇化发展战略

‚乡镇‘10+1’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以乡镇作为责任主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及拓展筹资渠道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得项目推进良好,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主动

介入从项目规划审批、建设资金争取和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都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全乡‚10+1‛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我乡‚10+1‛工程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预计3年之内全部完工,总投资近1000万元,工程共涉及8个项目。

乡镇建设‚八个一‛要求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6

[内容提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 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容量问题;资源开发利 用,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问题;城镇发展的资金问题,城镇产业种类转型与现实发展模式 问题,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等问题。

一、形势和问题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从全国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 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1 978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 93个增加到661个。并且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形势很好,已初步出现大、中、小城市和镇结合发展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大,交通线长,居住分散,沙漠草原多,乡村距离长,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面积为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地区对推进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系,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还不明 确,思想观念还没转过来。把搞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多建高楼大厦、立交桥、大广场、花园区 企业或工场,建高级别墅、高档住宅,追求大而全、高又多的豪华建筑。给开发商谋大利,开方便之门。这种不切实际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指导思想作风仍存在。

2.有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在改造旧城中只顾扩大新区,而忽视旧城改造,不分新建 和改造旧城一律推翻重建,损害了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

3.许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一条腿走路,忽视了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统一结合的发展。只顾扩大新区面积,而忽略各类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4.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统一结合发展方面,存在重城轻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脱节,不能更好的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市和城镇的作用。缺乏科学规划。上述问题确实反映 出在城镇建设中有浪费人力、资源和资金,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质上不懂得 怎样使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结合发展,以及如何由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变过程的内容和关系。

二、差距和重点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GDP总量在2000 年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 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城市化率从2000 年末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人口总量要达到7亿至7.5亿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达到全球前1 5名的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等几个主要目标的实现均关系到推进城镇化这一关键目标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城市化建设道路的反思和务 实。这是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思路的转变,确实是从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出发做重大 战略性调整。必须按照中央正确的发展战略抓好城镇化发展。就能更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从我们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发达地区比较,从国民生 产总量、城乡人民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比重、生态环境脆弱程 度、城镇化率、科技创新和科技贡献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比较,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达 地区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领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牧区,难点是要在如何因地制宜抓好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上下功夫。1.要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缩小差距是长期任务,在全面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应把实行新型工业化和解决“三农刀问题作为重要目标,要克服只重实发展工业,不惜浪费资源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农村生产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指标,要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工、农、林、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应当优先缩小在人类发展方面的相对差距。我们在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中,必须重视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 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三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要研究现 代工业社会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以及同人力资本相关联的社会资本。我国正在为实现新型工业 化、现代化而奋斗,重点就是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我们要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速度、要效益、要结构,不断提升内涵或扩大再生产水平。

3.西部地区(包括八个民族省区)应重点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知识、教育、科技、信息、交通方面的社会差距。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三大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地 区人均GDP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科技信息差距、医疗卫生差距、交通 运输差距、体制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生态环境差距)。但是最大的是社会发展差距。而在 民族地区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要快于缩小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更有助于加快缩小经济发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差距。根据这一认识,只有优先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社会 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 地区的教育、信息、科技、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这 样更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力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4.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发展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不平衡 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趋扩大,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与通讯及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在缩小东、西部差距进程中,一是抓好普 及科学技术,应抓住提高工业和农业产量和质量方面的科学技术。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发展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 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 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5.需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差距。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从现在 的36%提高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一千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人口,这必然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事实上,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渐 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本的是政 策问题,因为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尤其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形态多样,既 有农业经济又有半农半牧和纯牧业经济,人口又少,分布地区分散又广,交通不便,各方面 受教育、医疗、信用、科技、信息等服务网点少的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抓住实施推 进城镇化战略大好时机,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与发达的国家有较大差距。美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这表明 中国具有较大的城市化潜力和活力。如果中国城市化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日本国的人 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在转移。这不仅创造 巨大的私人消费的需求,而且也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 人口达到50%,也仍然低于当时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据此,对农牧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 中国及国内西部地区来说,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未来拉动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具有极为重要现实和长远的政治经济的重要意义。

6.需要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只有推进城镇化战略,才能更好使各类经济延伸到城市郊区和农村城镇,更好的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有利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在西部 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打破国有经济部门长期垄断,取消高度保护,引入竞争机制,对内外开放服务业市场,尽快将原有的以“政府资本投入 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政府政策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基层潜力的新战略。

7.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大力量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人次人才,确实很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仅有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1 1人,而在发达国家均接近百人或超过百人。西部地区的高中级科技人员就更少。这说明西部和民族地区中高级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因地需要抓住培育和积聚人才问题。对上述几个主要领域的差距,必须从思想认识要跟上,观念要变新,行动要落实。这是直接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质量和速度的长远战略性问题。

三、对推进城镇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

我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贯彻了这个重要讲话精神。

1.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2.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来看,推进城镇化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3.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分步实施。

4.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

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7

关键词: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本应与之同步发展甚至是超前发展的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却相对滞后,特别是一大批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县域小城镇的社区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社区文化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现代化市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社区的特点

一是人口密度较低,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社会结构多样化,居民彼此之间联系比较松散,社区认同意识比较差。二是各类组织管理机构渐趋健全,基础服务设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与较大城市成熟的社区仍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活节奏较慢、消费水平较低。

2社区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精神方面,即通過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制度方面,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因而社区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区文化是指以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第二,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当前实践群众性教育路线,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三,社区文化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助于将社区居民团结起来,并方便通过业余活动宣传祖国的政策方针,提高社区居民道德文化素质。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

3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资金缺乏,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阻碍因素。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由于地方财政没有对社区给予足够的建设资金,有的社区活动场地都是临时租借的,社区的各项硬件、软件配套设施更是无法配置或配置标准太低。(2)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政府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人才普遍较为缺乏,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数为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工作人员,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3)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意识,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驻区内的单位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对社区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社区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参与性不高,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人数不到四分之一。社区中的很多居民认为参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对他们来说没有影响,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更没有认识到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由此看出,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也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4构建小城镇社区文化的对策

(1)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公益性投入,多方融资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针对目前我国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困难,坚持政府公益性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为有力的补充,多发融资保证社区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另外,还可以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2)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1)充分发挥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的作用,使三馆一站成为社区文化的骨干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各项文化工作。2)首先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其次,要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带动人,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3)建立一批规范化的志愿者队伍。对于志愿者实名登记,并且进行轮值排班,避免资源浪费,鼓励闲职在家的退休职工、家庭妇女、寒暑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去,真正将社区气氛搞活,而不单单是停留在表面上,并且能减轻社区管理者的负担。

(3)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1)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2)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等。宣传的方式可以设宣传栏、黑板报、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

社区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城市的细胞,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家庭,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去,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建设对大多数县级小城镇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应多探索其发展的规律,借鉴相关经验,开阔视野,创新社区文化的活动方式,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的社区文化真正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培养现代城市新公民最重要的阵地。参考文献:

[1] 威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2.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 篇8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研人:林森、陈桂坤、韦红、戴宗局、庞业林

调研时间:2010年10月20—31日

按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相关要求,镇党政班子成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相关部门、农村、企业、学校、群众、党员、党小组和协会等地方,通过走访座谈等灵活易操作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的课题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我们一共走访了3间企业、4间学校、5间机关、6个村委、7个党小组、20名党员、16位群众代表,了解到了我镇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我们调研组也根据实际调研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必须坚持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一、加大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城镇化的过程,就是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政府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城镇土地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加大国有土地的拥有量,促进城镇各项事业高效、协调、全面地发展。政府应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应权,杜绝协议出让土地,严格实行“一个口”进出,清理回收城镇的闲置土地。

二、加强城镇统一规划管理

要高效利用我镇有限的土地资源,就必须地城镇的建设在政府组织下,从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和传统产业优势出发,各村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研究城镇自身的特点,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二级公路两旁开发区建设过程中,要高效有序地为每一寸土地资源进行规划,以达到土地使用的最优化。坚决杜绝重复建设、违规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出现,确保城镇发展的活力。

三、是优化土地使用结构。

由于我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镇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必须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城镇应根据经济增长点的不同,按照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切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发展效应。

四、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三措并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9

近日,XX市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六项切入点工作,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强势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抓机遇、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协调科学发展新局面.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一是2012年全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5%;二是科学编制《XX市“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纲要》和交通道路、生态林业、生态水系、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三是新修和改造XX三条县道及各乡镇镇区至新型农村社区道路156公里;四是实施XX专线等生态廊道绿化工程97.5公里;五是实施XX社区为主的四类社区建设项目27个。五是新修和改造中心城区、XX新城起步区市政道路11条,完成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供气、供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个。

二、进一步强化责任分工。一是调整规范“6+1”工作运行机制,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税收征管及长效机制建设、城市及农村卫生创建、创先争优及“三联两创”党建固本工程、信访稳定及社会管理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等七个重点工作指挥部。各指挥部全面负责相关工作的谋划、部署和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为推动新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二是成立道路拆迁建设资金筹措、道路拆迁安置、廊道绿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餐厨垃圾处理

项目建设等五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任务,确保重点工作快速推进、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落实督查考核。

加快湖南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10

加快湖南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考

小城镇建设对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湖南的小城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规模小、产业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扩容提质、择优扶强、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大改革力度等措施来加快湖南小城镇建设.

作 者:李玲玲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3(6) 分类号:F127.64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对策   湖南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 篇11

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阶段。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有500多万个村庄和5万多个集镇。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这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还会持续30年至35年。预计今后更多的资源将向中小城市分配,运行的“轴心”,在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多数农民/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因此,国家给与地等政策支持。例如,2011年6月财政部、住建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给予财政支持政策和城乡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为落实游业的意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点的认旅游小镇开发,实际上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旅游小镇的规划工作时,要以城镇规划规重要求为前提,通过旅游定位来引导城镇化走向,并以城镇建设配合旅游功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系统整合。

随着“十二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的发展战略指导。面临这一良好和机遇,积极探索构建特色小城镇集群,对于健康发展,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以来,本规划院已完成了多部旅游小镇的规划乌孙风情小镇、那拉提小镇、动物小镇、水浒小镇等等,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扮演着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本期特别推出印记两大案例。

印记文化小镇总体思路

印记文化小镇位于新疆伊犁州唐布拉林场。“唐布拉”在哈萨克语和蒙古语中均为“印章”之意,在此含义基础上引展现游牧民族的“印记”文化。专家指出:“在哈萨克族中,除了保存完整的氏族部落系谱外,还保存有与氏族部落相对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社会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均是十分重要的。印记既是氏族部落标志,又是氏族及个人牲畜的标记员死者坟墓的标志,一般均在石碑上印有死者生前氏族部落的印记。印记图形多种多样的,有的像太阳、月亮、弓、箭或萨克等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

为了明确家畜的所有权,游牧民族通常在家畜身上烙印的方式解决,如哈萨克《头克汗法典》第33片断规定:“每一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分配下来的,在一切牲口和财产上必须盖印子,以便谁都能分辨归谁所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各

了各自印记,每个家庭均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形形色色,图案各异,除现实功能外,也反映了游牧民族审美观和宗教局、建筑物墙体、标示物设计中应融汇丰富的“印记”符号,使唐布拉成为名副其实的“印章”、“印记”之城。因此,产业化产品,应该按照哈萨克族建筑风格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市政设施,进行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辟建百里画廊风景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风情浓郁,现代时尚的哈萨克文化小镇。

1、景观统一性原则

小镇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相呼应,营造社区内外双生态景观有机协调效果。

2、主题突出原则

为营造小镇特色,营造独特的文化小镇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注重对旅游开发主题的选择和设施配套,做到主使小镇风情达到“浓装淡抹总相宜”的景观效果。

3、交往空间建设原则

环境建设强化游客与牧民及居民的交流与交往功能,为游客营造体验风情,参与民俗活动之场所。包括小镇广场、配化小镇既传统又时尚的交往、活动空间。

4、环境与景观包容原则

周边草场、花丛、河流、道路、绿树、山地等背景环境与小镇建筑、硬质铺装以及建筑天际线构成一组完整的社区景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所有景观布置围绕着建筑风貌,使环境和建筑之间传统与时尚、封闭与开放、紧凑与松散、流动与固

充分调动视觉元素、材质元素、空间元素的各种功能,使景观设计达到远可赏、近可触、去可忆的艺术境界。

5、环境系统整体和谐原则

小镇外部环境,依托周边的草原、河流以及山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既有大片草原为的“蓝带景观”。

小镇内部环境,对绿化与建筑主体、道路之细部处理应独具匠心,其独特姿态体现在社区每个角落,实现建筑材料、植草砖、卵石路等各种不同面层材质有机结合。

通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整体打造,实现环境系统的整体和谐。

6、增强小镇的“可识别性”与整体形象原则

为树立文化小镇整体形象,增强小镇的“可识别性”,避免“千人一面”的趋同现象,必须创造景观丰富,空间布局荣,具有亲近自然且颇具人情味的居住环境,并以哈萨克印记文化景观创造全新的文化小镇的独特形象。

乌孙风情小镇

位于新疆伊犁州喀布沙朗牧业村至喀拉峻景区大门之间。将该处建设成为展示那拉提云中草原乌孙文化魅力和喀拉峻地和形象第一地标区。

1、规划指导思想

凸显地域特色,深度发掘乌孙历史文化,延续文脉,按照哈萨克族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旅游接待服务建设。辟建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可游可赏可娱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

2、规划理念

以草原花海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哈萨克人文景观为载体,精心塑造具有塞人与乌孙文化底蕴和影视休闲功能的高山草

3、规划结构

根据小镇规划用地的环境条件和项目配置,确定“四片、一轴、一中心”的规划结构。

四片,指规划项目相对集中布局的四个片区,即入口接待区片区、喀布沙郎风情小街片区、乌孙文化片区、旅游服务一轴,指连接四大板块的道路交通轴线。

一中心,指集散游客的中心活动广场。

4、建设项目

入口接待片区选址于喀布沙朗沟沟口临路处,作为喀拉峻景区的唯一入口区,以开展入口接待服务为主要功能。重点套的门区服务设施、入口标志建筑等。风情小街骗取选址于喀布沙朗牧业村,作为与云中草原服务基地配套的原生态哈萨克牧民村落,以开展原生态的民族点建设绿色通道、牧区小街、配套的小街驿站、牧家乐服务点、原生态的哈萨克餐饮、休闲牛羊圈、马圈、跑马场以及散

中心活动广场以喀甫萨郎沟上部缓坡区与绿色通道交会处的开阔地辟建中心活动广场,以游客集散与休闲活动为基本乌孙文化片区中心活动广场一侧区域为乌孙文化片区规划用地,以乌孙文化游赏与影视休闲为主打品牌,既有场景式的住宿、餐饮、演艺娱乐等实用功能。重点建设乌孙夏都建筑群、塞种人遗迹、乌孙歙候村、西域风情影视基地、乌孙博

上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下一篇:旅游景区开业仪式讲话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