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2024-05-13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共5篇)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篇1

城镇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农村城镇化, 不仅仅是意味着城镇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向城镇的转移聚居、强化和分异, 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实体变化过程, 也包括城镇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 乃至包含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扩散、渗透的精神变化过程。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 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对新疆这一特定绿洲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分析, 对于研究西北干旱区绿洲农村城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更为重要的是, 对新疆城镇化水平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西北干旱区绿洲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决策,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选择对新疆兵团下辖的13个师进行分析, 是因为各师所辖的团场人口集中,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 它是连结大中城市和乡村的纽带, 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多数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辐射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疆独特的绿洲地貌格局, 各绿洲间相距遥远, 城镇网络仅靠一方力量难以形成, 而兵团各师分布在天山南北, 深入了解兵团各师城镇化的发展, 才能对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才能更深入的认识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兵团农场城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功能上, 更重要的是通过城镇建立和发展实现戍边功能的稳定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有土地面积7.456万km2, 兵团下辖14个农业师, 175个农牧团场, 所属农牧团场大多数分布在新疆绿洲、盆地边缘和山间河谷地带, 在天山南北形成14个大行政区划。分布在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15个地、州、市内。因此, 兵团城镇化对于稳定边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上, 兵团已新建起数千个城镇和居民点。兵团各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小城镇。随着小城镇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 不仅提高了农场居民收入, 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 也拓宽了兵团城镇建设资金渠道, 改善了基础设施, 有利于吸收更多人口聚集, 维持社会的繁荣稳定。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兵团经济是新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农业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评价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充分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 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数据的可得性角度, 选取了13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城镇化原始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兵团各师进行了实证的量化分析。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突出了各师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情况。

1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过程

1.1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 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 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 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 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因子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 (1) 根据研究问题, 选取原始变量; (2) 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对原始变量的观测值进行标准化; (3) 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4) 求解初始公共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 (5)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6) 计算因子得分; (7)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值, 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1.2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 在充分考虑兵团各师的实际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 构建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 总人口 (X1) ; (2) 人均GDP (X2) ;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X3) ; (4) 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 (X4) ; (5)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X5) ; (6) 职工平均工资 (X6) ; (7) 农民人均纯收入 (X7) ;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8) ; (9) 农用机械总动力 (X9) ; (10) 农村人均用电量 (X10) ;公路线路里程 (X11)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X12) ;小学在校学生 (X13) 。

1.3 因子分析方法对上述指标体系的实证过程

(1) 对13个师各指标的观测值进行无量纲标准化, 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决定提取因子的个数。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分别为5.519、2.283、1.972、1.846, 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456%、17.563%、15.172%、14.197%,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387%, 满足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5%以上的要求, 因此, 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F2、F3、F4。

(2) 经分析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X1、X7、X9、X11、X12、X13在F1上有较大载荷,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交通状况;X4、X5、X8在F2上有较大载荷, 反映了各县 (市) 第三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规模水平;X3、X6在F3上有较大载荷, 反映了各师经济发展水平;X2、X10在F4上有较大载荷, 反映了各师经济发展潜力。

(3)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4) 由表3可得按照10县 (市的因子得分值排序, 如表4所示。

由表4因子分析结果可知: (1) 由综合得分排名可知, 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农八师, 最低的是农十四师。由高到低排名为农八师、农一师、农六师、农二师、农七师、农四师、农三师、农十三师、农十师、农十二师、农五师、农九师、农十四师。 (2) 排名第一的是农八师, 在各方面均位于前列, 农村城镇化水平较高。这一分析结果与农八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为基础的龙头产业逐步壮大, 围绕龙头企业所需的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已初见规模, 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或跨区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都较高的龙头型产业链, 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是相适应的。排名第二的是农一师, 其果林产业发展程度高, 培育了许多知名的果品, 阿克苏红富士、香梨誉满疆内外。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占优势, 城镇化水平与农八师有较大差距。排名第三的是农六师, 其工业基础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这与目前农六师已初步形成的以煤焦化为引领, 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塑料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梯次跟进的工业发展格局是相适应的。但其面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约束。农二师、农七师、农四师、综合排名分处于第四、五、六位, 居民收入水平、第三产业规模处于中间位置, 其中农二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农七师、农四师具有优势。农三师综合排名第七位, 一方面是因为其第三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同时经济发展潜力不足也是致使其农村城镇化水平低的原因。农十三师综合排名第八位, 但是其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师。农十师、农十二师、农五师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九、十、十一位, 农十二师在第三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规模水平方面优势明显, 而农五师是最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师。农九师、农十四师各方面排名均较落后, 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 虽然各师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 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因此有必要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结合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合理利用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兵团各师发展城镇化的途径和对策。

2 加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洲城镇

在规划过程中要突出绿洲区域特色, 充分结合兵团各师的目前起点和长期发展, 建设资源开发型和节约型、地缘优势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兵团各师的城镇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镇之间, 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 其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 而要从绿洲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绿洲是农业的载体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源, 由于绿洲区土地资源紧缺,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城镇建设、发展用地与耕地之间争地的现象更为突出, 因此, 必须要合理安排好城镇化建设用地, 要在切实贯彻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

2.2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与绿洲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兵团各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把地区优势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和利用绿洲区的国土资源, 重视国家重要工矿业、交通枢纽及重要旅游区的发展和建设。绿洲区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 从而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已初见成效。农一师果品业发展迅速, 可以利用其带动第三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 进而快速实现城镇化这一目标;农五师作为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师, 应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以达到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兵团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经济腹地较广、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 以促进地方经济中心的形成, 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分重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条件好的口岸城镇, 加速其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总之,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 培育城镇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建设中扬长避短, 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加速实现农村城镇化, 是农业现代化实施的关键

兵团各师应充分利用小城镇机制活, 风格独特、临近实验基地等特点, 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 从大中城市引进高科技人才, 在城镇周围建立农业现代科技实验基地, 形成高新科技园区。农八师综合排名第一, 与其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是分不开的。对于新疆绿洲农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意双语培训的实施, 考虑到新疆处于少数民族地区,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必须具备接受新技术、新信息的基本能力, 只有加强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 才可以使进城的农民, 尽快的融入城镇化的生活, 从主体上实现农村城镇化。

2.4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建没, 增强农村城镇化的能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目前, 绿洲区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大幅度增长, 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从分析结果看, 兵团各师仍有许多薄弱环节, 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缺乏城镇对居民的聚集作用, 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应加大对兵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增强农村城镇化的能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5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承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在绿洲农业区, 生态极度脆弱, 生态农业对于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绿洲的存在不可或缺, 因此, 必须要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加强小城镇排污、治污和卫生管理, 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镇能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绿洲脆弱生态环境的污染。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 增加城镇绿化面积, 为农村小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为乡镇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绿洲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3、18.

[2]吴文倩.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7 (17) 4-6.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 1997, (5) :4-52.

[4]蒲清泉, 杨梅枝.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J].当代思潮, 2004, (2) 26-33.

[5]陈美球, 刘桃菊.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 :58-61.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篇2

对于兵团来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在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依托。城镇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对解决兵团当前团场职工致富以及农业、工业和畜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十分重要。近些年, 农三师为加快城镇化进程, 在小城镇建设中各个团场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注重小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注重规模、合理布局, 引导职工进镇、建镇的政策、措施等,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农三师城镇化研究现状

农三师在喀什地区境内, 师部所在地为喀什市。该师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的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 有“冰山之父”美誉的慕士塔格峰融化的雪水汇集到叶尔羌河, 孕育着农三师万顷绿洲。该师占地面积8043平方公里, 下辖62个企事业单位, 其中农牧团场18个, 总人口16.9万人。现辖18个农牧团场, 耕地面积103万亩, 总人口83万人, 职工总数3.6万人。由于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该师具有生产棉花、水果、小麦、水稻的优势。

农三师的小城镇从2007年开始建设, 目前已在逐步扩大, 各团场的小城镇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 修筑镇区道路、建设给排水、集中供热;健全城镇功能, 大大改善了小城镇的镇容镇貌。目前, 小城镇建成通电率100%, 排水设施率100%, 自来水普及率100%。公路和各个住宅楼相通, 马路宽敞, 路灯、健身器材、广场等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齐全方便。

2 农三师各团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各团场城镇化率差异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三师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 且各团场城镇化率差异较大。农三师各团场主要以行政力量推进, 以国家和对口援助部门投资为主, 市场作用有限, 经济基础薄弱并且发展不协调。一般来说, 各团场的城镇化率与团场的成立及发展早晚有密切关系。从成立时间看, 45团和46团都属于麦盖提县, 45团已经成立了47年而46团则才成立13年, 可以说, 45团各项设施已经建立趋于完善的时期46团才刚刚从其克里克农场建立升级为团场, 所以45团的城镇化率比46团的城镇化率高, 这样的发展差距导致农三师的各团场城镇化率差异大。从位于喀什市的距离远近来看, 41团离喀什市最近它享受了地域优势所以城镇化率较高而距喀什较远的49团城镇化率相对低些, 这就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2 先天自然条件差

团场小城镇地域条件、气候、环境较差。干燥少雨, 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冰川融水和地下水。冰川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地下水水质较差, 造成水资源总量和结构性的短缺。除了水资源总量不足以外, 推动城镇化的工业化过程, 也会引起严重的城市水质污染, 造成结构性缺水, 使供水问题严重。冬寒夏热、大风、沙尘暴、地沙化、盐渍化严重这些特征决定了城镇外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 易于受到风沙的侵蚀和人类活动的污染, 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团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城镇化扩大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加剧

由于农三师建立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 资源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产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近几十年兵团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表明, 城镇化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开采与利用, 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3 促进农三师各团场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是增强团部的规模和辐射能力。需要通过集聚人口, 提高团部的需求, 拉动消费需求;通过集聚工业、商贸物流及其他服务业, 提高团部的供给能力, 向各连输送更多的服务, 密切团连联系。二是发展条件较好的连形成中心连, 构建“中心城市-中心团场-中心连”等各个层次的中心, 构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目前, 依靠各团自身的能力, 还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中心, 需要借助援建这一外部力量, 加快城镇化进程。

3.2 提高人口素质以促进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体之一, 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城镇化水平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兵团要发展首先要留住人才, 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引人才, 以促进新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3 改革户籍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的目的是加快人口集聚, 把团里职工的户籍从农村改为城市, 让职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身份的转变是职工进入城镇的第一步。

3.4 积极发展各团特色小城镇

农三师地处沙漠绿洲, 交通便利, 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除农业型小城镇外, 积极发展各团的特色小城镇,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突出产业, 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增值,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实现各团城镇化的跨越式进步。

4 农三师各团场城镇化进程介绍

近年来, 农三师利用喀什市具有政府职能的优势, 借助喀什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比较优势, 将政府承担的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团场延伸, 不断提高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闯出了一条城市、团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农三师共大大小小13个团场, 在对口支援省市的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将以兵团精神为引领, 加快构筑以喀什市为龙头、团场小城镇为依托、城团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目前在广东省对口支援团场的城镇规划的进程中不断展现新的风貌。结合兵团团场自身的特点:以团部为中心, 向四周辐射带动城镇化, 使兵团城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职工在原先身份的基础上具有城镇化居民的双重身份, 几乎不面临失地的境况, 夏季可以白天去连队继续耕种自己的土地, 夜晚回到团部休息, 冬天等农闲季节可以在团部以城镇化居民的身份生活, 这样大大降低了一般城镇化进程中的失业和闲散劳动力的风险,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衰退的风险。城镇化离不开楼房等生活设施, 但楼房不是城镇化的全部, 管理好一个城镇, 比建设更难。城镇化建设之路中, 短期内成为城镇化居民具有不可避免的特点:文化教育水平低、环境保护观念淡薄, 所以不乏出现职工住进一个新建的小区, 从窗户扔垃圾、在门口倒脏水的习惯没有改。所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医疗状况、社会风气社会治安都是需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步进行改观的。城镇化建设的道路是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仅要依靠原有的农业为产业平台, 还要不断拓宽产业渠道, 克服兵团产业模式单一的弊端, 这样不仅能带动团场城镇化经济的发展, 从而带动城镇化规模的发展。

摘要:兵团的城镇化建设对兵团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结合兵团农三师各团场团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实际, 各团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完善公共设施, 改革户籍制度, 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各团特色小城镇等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兵团,户籍制度

参考文献

[1]陆红梅.兵团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风险调查研究[J].建筑与规划, 2013 (2) .

[2]陈科.新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规划研究, 2012 (7) .

[3]马丽.对新疆喀什地区城镇化的思考[J].实事求是, 2011 (5) .

[4]张慧.新疆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篇3

一、兵团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十五”以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成体系、全方面、有重点地开展团场城镇建设工作,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6年的42.4%。城市数量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4个,城镇数量达到175个,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大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生机与活力正在逐步展现。由于兵团的特殊性,兵团城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兵团以“屯垦戍边”为其历史使命,建立伊始,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兵团的团场大多建立在“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的边远地带,形成了与地方在地域上高度分散的融合分布。兵团城镇不能与地方城市连动发展,城镇体系相对独立。而各农牧团场城镇也彼此独立,跨度较大,城镇之间相互影响带动功能较弱。

(二)兵团为了对外守备边防,对内加强民族团结,大多选择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差、较偏远地带从事农牧业生产。特别是边境团场和南疆的一些农牧团场的布局主要是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其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由于城镇发展条件较差,兵团城镇无论从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均达不到城镇应有的规模标准,难以发挥城镇的基本功能。兵团城镇占地多在2平方公里以下,城镇人口多小于1万人。

(三)兵团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近年来各团场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发展的现状依然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很小,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城镇建设维护税、工商税上缴地方政府而不返还,团场对支持非国有经济中二、三产业发展缺乏积极性,造成团场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比例偏小,影响城镇吸收农业富余劳力的能力。

二、兵团旅游城镇的选择原则

(一)城市、中心团场和其他具备资源条件的团场;

(二)能够依托资源品位高,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价值,且主要归兵团管理和使用的旅游景区;

(三)区位合理,与其他资源项目组合好;

(四)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好,或按照交通、城建等规划近期将具备比较好的通达性和基础配套条件;

(五)区域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旅游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三、兵团旅游城镇的总体布局

(一)旅游城市总体布局

1.旅游城市建设目标

除自治区旅游依托城市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库尔勒将成为兵团十二师、三师、四师、二师的旅游依托城市外,兵团现有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和图木舒克四座城市。除石河子市旅游业比较发达外,其他三座城市刚刚建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若要发展成为旅游城市,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根据《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结合规划期内兵团四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制定兵团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到2010年,石河子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15年,阿拉尔市、五家渠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20年,兵团现有的四座城市全部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达到上述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各旅游城市的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为了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2)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城市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均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需要,并与之结合。

(3)城市建设做到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性景观,营造浓郁的旅游氛围,形成独特、鲜明、富于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宣传和促销。

2.旅游城市布局

根据兵团城市所处的位置及与兵团旅游业布局相配合,兵团旅游城市可分为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两个旅游重点城市和两个一般旅游城市。

(1)旅游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市

城市性质:自治区的首府,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疆重要交通中心。

城市特色:亚心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资源特色:现代商贸城、西域民族集市、天山牧场、丝路故道文化、度假与滑雪基地、观光农业。

旅游功能:新疆旅游集散地、城市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冰雪旅游、购物旅游、民族风情旅游。

旅游产业定位:先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发展方向与目标:乌鲁木齐是新疆和兵团旅游业的核心,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整个新疆和兵团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乌鲁木齐的旅游发展目标:①欧亚大陆国际航空中转中心;②中亚地区国际商都和客货流集散中心;③新疆的旅游集散中心,辐射带动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成为中亚地区旅游集散中心;④西域文化艺术中心,促进中亚、西亚和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⑤重要的客源地,辐射带动吐鲁番、昌吉、石河子等地的旅游发展。

(2)旅游重点城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

●石河子

城市性质:八师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疆重要交通中心。

城市特色:军垦名城、园林名城、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

资源特色:军垦文化、南山及大漠风光、现代高科技观光农业。

旅游功能:城市旅游、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游。

旅游产业定位:先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发展方向与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军垦文化和高科技观光农业特色旅游,突出军垦城市形象;完善商务会展和食宿购娱等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点)质量,创建旅游精品;将石河子建成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城,成为兵团旅游的集中展示中心,同时作为兵团专有的集散中心、服务中心。

●阿拉尔

城市性质:阿拉尔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路的规划建设,阿拉尔也将成为南疆的重要交通中心。

城市特色:军垦城、生态旅游城。

资源特色:军垦文化、塔里木独特的自然景观、现代观光农业。

旅游功能:城市旅游、原始胡杨林沙漠探险游、农业观光游、集散中心。

旅游产业定位:先导产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全力打造以阿拉尔市为中心的塔里木自然生态、农业观光、军垦文化的“塔里木之旅”旅游品牌,并努力将其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阿拉尔建成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

(3)—般旅游城市——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

●五家渠市

城市性质:乌鲁木齐卫星城,六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城市特色:生态花园。

资源特色:花园城镇、水域风光、现代高效农业。

旅游功能:城市旅游、休闲度假游、现代高效农业观光游。

旅游产业定位:先导产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全力打造生态花园城市目标,完善食宿购娱等接待设施,发展城郊型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图木舒克市

城市性质:小海子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城市特色:生态园林城市。

资源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现代的军垦文化特色。

旅游功能:丝路古文化游、原始胡杨林沙漠探险游。

旅游产业定位:先导产业。

发展方向与目标:全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充分挖掘丝路古文化遗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宿购娱等接待设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旅游城镇总体布局

1.旅游城镇建设目标

城镇是旅游产业的主要载体,建设好城镇,是壮大旅游产业的关键。兵团现有城镇176个,规划到2010年,建设20个旅游城镇;到2020年使旅游城镇的数量达到40个。

城镇是旅游者的主要产出地、集散中心和接待中心,也是旅游经济的辐射中心和旅游业的管理中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商业、文化、交通、通讯设施等服务;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城镇和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切实加强旅游城镇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品牌和形象。

2.旅游城镇建设布局

根据兵团各师在新疆自治区境内的分布状况,结合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将兵团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分为九大旅游区,与自治区各地州旅游区相衔接。这九大旅游区分别是:石河子——五家渠核心旅游区、伊博四——五师旅游区、塔城九师旅游区、阿勒泰十师旅游区、巴州二师旅游区、阿克苏一师旅游区、喀什三师旅游区、哈密十三师旅游区、和田十四师旅游区。

根据兵团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周边的旅游资源状况以及区位交通条件等对兵团旅游城镇进行布局。

石河子——五家渠核心旅游区包括六、七、八、十二四个师,规划安排旅游城镇13个;伊博四——五师旅游区包括四、五两个师,规划安排旅游城镇10个;塔城九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2个;阿勒泰十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4个;巴州二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4个;阿克苏一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3个;喀什三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2个;哈密十三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1个;和田十四师旅游区规划安排旅游城镇1个(见表1)。

四、兵团旅游城镇总体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对兵团确定的旅游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补充考虑以下问题:

(一)城镇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

城镇旅游功能的发挥要依托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周边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环境。因此旅游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应收集相关的旅游规划资料,并与之相协调。

(二)旅游城镇人口的预测

根据《镇规划标准》,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分为常住人口,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三类,其中流动人口是指出差、旅游、探亲和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社会活动的人员。这部分人口虽然不作为人口规模的基数,但影响城镇用地的规模和设施的配置,也是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因素。同时这部分人对一些公共设施、集贸市场、道路交通等都有影响。在进行旅游城镇总体规划时,需要根据有关旅游规划对该部分流动人口,尤其是旅游人口进行合理估算。

(三)用地分类与用地指标

依据《镇规划标准》,镇用地的分类中没有包含单独的游憩和旅游用地项目。旅游人口对城镇用地的占用只能从其他类型的用地指标中挤。因此旅游城镇在用地标准上与常规城镇相比应有以下一些不同:

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可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取偏大值;

2.对外交通用地指标应符合其交通运量的要求,并与相关旅游规划相适应;道路广场用地比例可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取偏大值;

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可适当提高,尤其是公共设施用地的文体科技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集贸市场用地规模可适当增大;

4.工程设施用地指标应考虑公共设施用地的增多,适当增大;

5.加强环境景观建设,增大绿地面积,营造优美、舒适的城镇景观环境。

(四)从旅游角度体现城镇风格和特色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篇4

一、国内城镇化建设主要模式及经验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 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道路不仅受结构转变的宏观背景、特殊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强的共性, 而且因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工业化基础的差异, 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具体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本文根据国内城镇化发展中推动力的不同, 把城镇化发展概括了八种模式:即城市带动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旅游带动型、边贸带动型、生态环保型、行政推动型和绿洲节约型。下面就这八种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内在动因及发展经验作简要介绍。

(一) 城市带动型——京郊城镇化模式

大城市带动型, 这种城镇化模式是城镇以大城市为中心, 向城市郊区或更远的农村地区的扩散, 把城市的经济活动的职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的过程。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 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 只要这些职能部门外移的利益足以补偿其外移所带来的损失及外移成本, 他们就会向城市郊区大量移动, 从而拉动了城市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得到逐步加速。

这种模式是在利用大中城市辐射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积极争取发展的空间。北京郊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在该模式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基础上的。按照行政区划, 北京远郊包括8区2县, 占地面积是北京地区总面积的69%, 按单位面积所创造的产值计算, 郊区每平方公里产值为424万元, 而北京市每平方公里产值为1.67亿元, 是郊区的41.7倍。郊区占有了北京大片土地, 但是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为此, 北京市政府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规划, 推行城市带动型的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1993年至今北京城市规划区已建成四级城镇体系布局, 通过城镇体系的定位和产业聚集, 实现了市区向远郊区的转移, 使远郊城镇得到大力发展。其发展经验: (1) 对中心城、卫星镇、一般建制镇甚至每个县、乡都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规划从开始执行, 都遵循着“铁打的规划, 流水的官”, 五年十年规划一旦确定, 不随便变更, 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和资金的持续投入。 (2) 适应了大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对郊区功能的定位有了进一步拓展。郊区不再只单单作为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承接的一个载体, 而更多地向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转变。

(二) 工业带动型

这种工业带动型的城镇发展模式, 它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 农业相对较为发达, 农业生产率较高, 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较强, 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积累, 为工业发展积聚资本;三是农民的素质相对较高, 农民的商品意识较强。外资带动型的珠江城镇化模式、民营带动型的温州城镇化模式、乡企带动型的苏南城镇化模式和集群带动型的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都属于这种工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1. 外资带动型——珠江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 以经济区域化为目标, 积极扩展内外开放的双向型经济。这类城镇往往是原来就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或在地缘上具有较大优势, 镇内居民与海外联系较为密切, 通过吸引外商特别是海外华侨投资, 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从而有效地提高该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环境的改善, 因此, 珠江地区在大力发展外向经济的同时, 也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改善, 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广东东莞市厚街镇为例, 其通过充分利用靠近香港和与香港联系密切的人缘、地缘优势, 大力吸引港澳台资金发展经济, 现已成为以服装、电子、玩具、鞋类、皮具、家具等六大产业为支柱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产品畅销亚、欧、美、澳等世界各地。

2. 民营带动型——温州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小城镇为依托, 以农村能人为骨干, 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温州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温州, 民营经济广泛存在, 使该类型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 同时制度创新也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乡企带动型——苏南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 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也就是集体经济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 并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 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 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苏南城镇化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其发展中地方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 迅速的发展了乡镇企业, 这种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工业兴镇, 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4. 集群带动型——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产业集聚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 促进大量农民就地城镇化, 在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 通过实现生态一体建设和社会一体发展, 促进城镇功能的提升。这种模式以江苏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为典型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 产业不是单打一, 而是由几十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10多个产业群, 通过把主导产业向后拉长, 向前延伸, 形成既有原料基地, 又有加工环节, 还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把本应由社会分工协作完成的供应、生产、加工环节都纳入本地区的生产系统, 使每一环节应得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 既充分利用了资源, 减少了流通环节, 又大大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总结以上四种工业带动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经验, 可概括为: (1) 其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 从而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化转移, 形成了“以工建农”、“以工建镇”的局面, 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 (2)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资金的集聚, 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进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三)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寿光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城镇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有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 主要是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从而提高整个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一般认为,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农业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农业剩余。然而, 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实践证明, 农业也可以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城镇化既可以有“工业导向型”, 也可以有“农业导向型”。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推动蔬菜产业的不断升级、市场的不断扩大, 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发展的道路。目前, 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占地600亩, 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经验为: (1) 农业产业化使寿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农民带资进镇建设, 已成为寿光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 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大都集中在城镇周围, 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集聚; (3) 产业的选择也使城镇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 菜果不易储存, 要求通过便捷的社会服务尽快分发到消费者手中或以专门设施储存, 这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 旅游带动型——飞地型张家界城镇化模式

“飞地性质”的城镇, 往往拥有一种特殊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 若被当地开发利用, 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就能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 从而带动区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第三产业的转移。它解决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这种“飞地”型的旅游推进城镇化模式其特点是:工业化不是“飞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飞地”型城镇中, 其城区工业化不仅没有加速, 反而还相对缓慢或者停滞, 而城镇得以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却是依靠第三产业, 也就是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主导;“飞地”型城镇人口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即随旅游旺季淡季的变化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候鸟式的变化方式;同时“飞地”型城镇的人口或非农业人口也只是暂住人口, 而前往旅游的流动人口数量是城镇常住人口的数倍以上。张家界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省际边境区域的武陵山区, 交通闭塞, 经济落后, 但是拥有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和奇峰怪石。为了开发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 政府在这里兴建了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 形成了辐射5省市17个区县的航空、铁路、公路并用的交通运输网络。现在张家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发展经验为: (1) 旅游经济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使张家界直接由农村变为城镇, 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旅游带动型城镇发展可以不经过工业化过程, 在这里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处于次要地位, 绕开工业化过程直接向城镇化过渡。 (2) 由于该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落后, 经济欠发达, 政府在其发展之初给予的支持和扶持, 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五) 边贸带动型——东兴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 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城镇的发展。其中广西东兴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东兴市是防城港市的一个县级市, 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 东南濒北部湾, 西南与越南接壤, 是广西以及中国大西南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海陆通道, 也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1989年春中越恢复边境贸易以来, 东兴边贸的发展突飞猛进, 尤其是近年来, 边境贸易成为东兴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在东兴已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加工三大功能并举的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其发展经验为: (1) 城镇发展定位准确。东兴党委政府一开始就着力把东兴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这也为东兴城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良好的环境, 优质的服务, 是东兴边贸繁荣的关键所在。东兴积极应对国家边贸政策调整, 加强与查验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努力营造良好的边境贸易环境, 进一步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六) 生态环保型——龙胜城镇化模式

生态城镇与普通城镇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谐性。生态城镇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二是高效性。生态城镇要一改现代城镇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非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 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持续性。生态城镇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拒绝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镇暂时的“繁荣”。四是整体性。生态城镇不仅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 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五是区域性。生态城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镇真正代表了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 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龙胜就属于这种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龙胜县是广西北部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县, 全县多山多石。过去由于乱砍滥伐, 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态失衡。上世纪90年代, 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后, 龙胜县开始走上生态富民城镇发展之路。目前, 龙胜县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 水源水质、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20.6平方米, 成为广西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与环境持续共存的最佳旅游大县。其发展经验为: (1) 通过“森林+旅游”、“旅游+文化+三产”、“养殖+沼气+种植”、“森林+水电+工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壮大经济实力, 发展城镇建设。 (2) 通过加大宣传, 使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生态环保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高了居民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七) 行政推动型——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模式

黑龙江垦区作为大型国有农业企业, 本来就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实体, 是我国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它亦工亦农, 亦城亦乡, 是城乡一体化初始试验区。由于国有性质, 垦区城镇化建设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 垦区坚持解放思想, 打破旧的经营模式, 在成为“中华大粮仓”的同时, 以场部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也已具有相当规模。“十五”以来, 按照“撤并生产队, 建设管理区, 发展小城镇”改革发展思路, 不断提升小城镇规模和建设水平, 走出一条具有农垦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其发展经验为: (1) 垦区以撤队建区为突破口, 在总局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指导下, 加快市场化步伐, 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整合空间布局、整合产业资源、整合城镇功能和管理体制, 来实现城镇的高速发展。 (2) 倡导农场与市县开展合作共建新农村活动, 使同处一区域的农场和农村, 打破体制限制, 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共享。

(八) 绿洲节约型——张掖城镇化模式

与其他城镇相比, 绿洲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对水资源的依赖性, 其发展严格地受水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承载力制约着绿洲城镇的规模,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影响着绿洲城镇体系建设。张掖地区属于相对封闭的生态经济系统, 被沙漠、戈壁所环绕, 降水量小, 植被稀少, 水资源数量有限, 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在这种发展制约条件下, 张掖走出了绿洲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目前张掖已成为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其发展经验为: (1) 优化绿洲产业结构,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前张掖产业结构中, 农业比重过大, 工业比重偏小, 农业用水远大于工业用水, 而农业单位用水创造的产值却远远小于工业, 为此, 张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万元产值高而耗水量小的产业, 即发展二、三产业, 来减少农业用水量, 同时还不断提高水资源的节水技术。 (2) 加强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 提高防污治污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降低防治污染的成本, 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3) 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 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 构建“枢纽型”城镇。

通过对国内八种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简要介绍和内在动因的分析, 得出其发展的成功经验, 这对于兵团城镇化应该如何发展, 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由于兵团14个师各团场区域分布相对较散而且差异较大, 因此, 其城镇化的建设也要依据区域布局、经济结构、成长阶段及人口扩张等各因素的限制而不尽相同。因此, 我们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也应该因地制宜, 用多元结合的模式来发展。

二、对兵团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一) 借鉴寿光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经

验, 推动兵团农产品特色型城镇建设

寿光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 利用其农业产业优势, 发展经济来带动城镇化发展。因此, 兵团也应利用农业优势, 在农业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 着力加强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基础的城镇建设。首先, 兵团应该充分发挥全国五大农业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大力发展加工工业, 加强品牌建设, 培育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特色城镇, 如将石河子、阿拉尔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棉纺织城, 将四师打造成薰衣草加工之乡等。其次, 充分利用兵团日照时间长, 瓜果品质好的优势, 加大高品质的瓜果生产力度, 加快以城镇命名的瓜果品牌建设, 提高瓜果的知名度, 同时加快瓜果加工工业的发展, 加大资金引进和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瓜果工业的发展, 形成以瓜果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城镇, 如将三师的哈密瓜、四师的香梨和十四师大枣建设成瓜果生产和加工基地。最后,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过程中, 兵师团要加大城镇化的投资建设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 “筑巢引凤”, 鼓励私人投资建厂, 发展民营经济, 将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从而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

(二) 借鉴吴江集群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经验, 推动兵团资源型城镇建设

吴江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 通过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 形成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 把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都留在本地区企业内部, 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了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兵团也应该充分利用兴建工业园区和内地对口支援兵团的发展机遇, 着力打造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 进而推动兵团资源型城镇的建设。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资源, 特别是又勘探出了大油田和大煤矿, 使得围绕资源开发, 将会不断推出矿业新城的发展。兵团应加快兵地融合的力度, 在新一轮的资源开发过程中, 加快推动资源型城镇的建设。首先, 我们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招商引资项目, 不断引进技术含量高、开发能力强, 利用效率高的企业, 加速资源的开发;加大兵团与自治区地方的合作力度, 加快城镇周围的公路、铁路以及机场建设, 促进这些地区的对外交流。其次, 加快资源加工工业园和加工基地的建设, 促进资源加工工业发展, 充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吸纳更多的城镇人口就业, 推动资源型城镇化的发展。再次, 通过利用当地能源优势,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 加快城镇道路、绿化、城区的建设和天然气的普及以及与资源加工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运输服务业的发展, 并通过加强周边地区生态治理, 改善城镇生活环境, 将资源型城镇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

(三) 借鉴东兴边贸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经验, 推动兵团边贸型城镇建设

东兴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 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和准确的城镇定位, 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边境城镇的发展。兵团也应该充分利用东来西出的发展机遇, 大力推动边境团场城镇的发展。首先, 兵团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增加与邻国的交往, 通过深入了解邻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战略, 与邻国共同协商制定出互惠互利的贸易政策, 加快边境贸易的良性发展。其次, 兵师团三级也要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边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为客商和投资商提供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再次, 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 加快“外引内联, 东来西出”战略的实施, 加大“三来一补”项目的引进, 鼓励国外厂商来边境城镇经商办厂;同时加快东部和中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引进, 提高边境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商品的质量, 将兵团边境贸易转变为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边境国际转口贸易。最后, 为边境劳务输出和输入提供中介服务, 共同开发边境商贸旅游, 增加与周边各国的相互了解, 促进边贸的进一步发展, 推动边贸型城镇的建设。

(四) 借鉴京郊城市辐射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经验, 推动兵团城镇带建设

京郊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 以城市为中心, 利于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市郊或更远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建设。而对兵团来说, 应结合兵团的特殊性, 加大兵团城镇的规划力度, 提升四个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形成多个中心城镇带, 全面推进兵团城镇带建设。首先, 以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塔里木经济带为中心, 通过更好地融入经济圈的发展, 加强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城镇的发展。其次, 通过战略布局的调整、团场小城镇资源的整合, 加快中心团场的建设。我们通过经济圈和中心团场的发展, 来推动兵团城镇带的建设, 进而全面推进兵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五) 借鉴张家界旅游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经验, 推动兵团飞地型旅游城镇建设

张家界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 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 在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很落后的情况下, 利用第三产业——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 推动本地城镇发展。从目前兵团的旅游资源来看, 大部分旅游景点位于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 符合这种旅游“飞地”型城镇发展的要求。首先, 要加大景区规划和建设力度, 加大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宣传, 规范景区的管理, 从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其次, 准确定位旅游景点, 尤其要突出地域特色和军垦特色, 确保兵团旅游的独特性, 吸引更多的游人。再次, 加快与旅游相配套的商贸、运输、房地产、食品、服务业、民族商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的发展, 引进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专业型人才, 让旅游经济促进城镇经济实力的提升, 促进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 推动飞地型城镇的发展。

三、结语

兵团城镇化的建设, 应从兵团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各师市团的优势, 建成一批特色型、能源型、边贸型和“飞地”型城镇, 并加快兵团城镇带的建设。但重点要放在“区域城镇化”建设上, 也就是重点发展区域性城镇, 通过合理的市场分工, 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 按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积极引导各种产业向城镇集中, 最终要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END

参考文献

[1]杨琼.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硕士论文, 2004 (5) .

[2]王格芳, 王成新.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城镇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3]许学强, 李郇.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人文地理, 2009 (1) .

[4]建设部课题组.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2) .

[5]刘晓鹰, 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4) .

[6]马国霞.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城镇发展模式研究.硕士论文, 2003 (5) .

新疆兵团新建城镇化 篇5

一、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的总体成就

兵团文化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文化基础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而来的,并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兵团四师城镇文化是兵团文化的一部分,在兵团文化的引导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身。

现阶段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发展以兵团精神为主旋律,各团场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现状。2015 年是兵团四师成立60 周年,也是团场城镇文化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兵团四师党委宣传部制定印发了《“3122”系列庆祝活动实施方案》。 “3122”系列庆祝活动是指出版了3 本书:《浦江儿女在四师》、《四师60 年—文学卷》、《四师60 年—新闻卷》;出版1 本画册:《流光溢彩的岁月》;举办2 次展览:庆祝兵师成立60 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以及四师60 年集邮展;开展2 场大型文艺演出:开展“丝路情,军垦梦”庆祝兵师成立60 周年专场文艺演出,开展庆祝兵师成立60 周年专场音乐晚会。“3122”系列活动,以兵团四师60 年的发展变化为创作背景,弘扬了兵团精神,同时将文学和新闻单独成卷,记录了兵团四师60 年来城镇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兵团四师各团场、社区在团场城镇文化的建设上也各具特色。以兵团四师73团为例,该团打造了以特色林果业为基础的“金琪珊”品牌,从刚开始的商业品牌逐渐转变为一种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73 团为弘扬“金琪珊”精神,制作了宣传片《金琪珊的腾飞》;举办了以“唱响中国梦建设美丽琪珊”为主题的“金琪珊”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乐在金琪珊”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文化活动。这是兵团四师在城镇文化发展上较为成功的案列。

通过调查和走访农四师各团场,我们发现兵团四师团场的城镇文化始终有一个核心,就是兵团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一个兵团人根深蒂固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各团场在城镇文化的发展上,又各显神通,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开展“中国梦,兵团梦”的青年演讲活动,加强新一代兵团人的归属感;开展“寨口往事”的讲故事比赛,回顾农四师的屯垦历史,传承兵团文化;在每年冬季农闲时,开展“团场运动会”,丰富兵团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集体荣誉感;开办农家书屋,陈列兵团历史文化和农业知识书籍,提高兵团职工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农业技能。兵团四师在发展城镇文化时,不仅保持了兵团文化中的传统精髓,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兵团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二、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的特点

1.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

兵团四师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哈萨克族的聚居地,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兵团四师的工作人员们,又都来自五湖四海,这种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冲击和融合,使得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2. 从行政性质上分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兵团四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也是兵团屯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有显著的政治集体意识,在传承上有崇高和悲壮的审美基调。

三、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并对比新疆兵团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我们发现兵团四师城镇文化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 兵团职工参与意识低

首先是在组织方式上,现阶段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各下属部门组织相应活动,兵团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是在组织形式上,兵团四师属于农牧业垦区,职工在农忙时没有时间参与活动,活动应该注意时间的安排。活动的形式也主要集中在运动会和演讲等方面,内容缺少活力和新意,影响职工的参与积极性。

2. 各团场城镇文化发展不平衡

兵团四师包括19 个团场,各团场受到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在城镇文化的建设上是不平衡的。除去这些客观差异外,各单位能否做到重视城镇文化的建设,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都是城镇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单位之间也缺乏实质性的经验交流、借鉴,这会影响整个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建设的总步伐。

四、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结合新疆兵团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兵团四师文化的自身特点,对兵团四师的城镇文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在机构设置和基础设施方面,需要打造更多硬件,包括大型的文化纪念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满足兵团四师个团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在精神文化发展方面,兵团团场城镇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承,还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开放、包容、创新这些现代文化做引导,将职工的兴趣调动起来,培育和谐的兵团团场城镇文化。

在行为文化发展方面,文化活动的展开,可以集思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需要创造性的开展兵团文化活动,使广大兵团成员积极广泛地参与;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积极培育团场文化活动组织,使其成为兵团四师团场文化的强有力支撑。

2. 加大各团场之间的学习借鉴

在文化产业方面,各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目前最具特色的就是73 团的“金琪珊”文化产业品牌,其他团场还在起步或者萌芽阶段。政府需要积极引导,鼓励各团场之间学习借鉴,创作性的整合兵团四师各团场的兵团文化,形成伊犁兵团四师兵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各团场城镇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品牌合力。

3. 加大宣传力度

兵团四师的文化底蕴虽然还不够深厚,但是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未知。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需要广泛的挖掘,也需要积极的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和亮点,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品牌。政府和各团场共同努力,合理开发,促进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健康发展。

摘要:兵团四师地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30多个民族成分,兵团成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相较于新疆其他地区的兵团文化,又有其特殊性。本课题从兵团四师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出发,调查和分析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兵团四师团场城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兵团四师,城镇文化,发展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厉声著.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运华著.屯垦戍边与精神文明[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临床情境教学法下一篇:应用层流量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