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棉花(共4篇)
兵团棉花 篇1
2011年11月1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5师89团14连的棉田里拖拉机正在粉碎秸秆, 进行棉花秸杆还田作业。89团是一个以种植棉花为主的农业团场, 棉花种植面积近6 667hm2 (10万亩) ,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 89团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 始终把秸秆还田的养地措施当作与种植一样的重要生产环节来抓, 每年均对所有棉田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的措施, 达到循环养地的目的, 有效地保证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实现了土地中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平衡。
兵团棉花流通交易平台的设计 篇2
关键词:流通交易,棉花,产业链,交易环节
1 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 我国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 消费量所占份额超过40%, 进口量占40%左右[1]。棉花流通连接着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对推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商务活动, 是传统商业的电子化和数字化, 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2]。目前我国棉花流通企业多采用手工计算方式,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与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棉花产业信息化不仅是产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也是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3]。
棉花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非常多, 包括加工厂从棉农手中收购棉花、加工厂将棉花入库、棉麻公司对库存棉花进行备货、销售、购销结算。
中国的棉花贸易商以购销为主, 由于缺少专业的仓储运输体系, 棉花每转手一次, 就产生一次费用, 经过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损耗和成本, 这些成本最终会累积到最终用棉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这种价格传递会推动用棉企业的综合成本上涨[4]。因此, 研究开发一套涉及棉花流通各个环节、基于互联网的流通交易平台可以有效使整个棉花流通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管理, 方便、快捷、高效, 同时保证棉花调拨销售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棉花流通交易平台的设计
根据兵团棉花的实际流通环节, 设计的系统功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1) 棉花入库。每个加工厂根据自己的加工数据选择批次进行预约入库, 提交入库计划后, 棉麻公司批量进行预约申请, 申请成功之后, 加工厂选择车辆进行装运, 并送至预约的库房, 加工厂审核车辆是否已全部到达。棉麻公司根据加工厂提交的交接单, 对比入库时检验的公检数据判断是否可以入库。加工厂可以通过批次查询看到入库的批次质量信息, 还可以对比加工数据和公检数据。
(2) 合同管理。签订合同前预设好合同条款, 以供签订时选择不同条款。对于棉麻公司管理者来说, 可以直观看到所有合同的签订情况及合同的全部金额。若是合同对应的有销售, 可以看到合同对应的销售情况和销售的批次质量。
(3) 购销台账。根据入库的批次, 可以做成一个大的台账, 显示所有批次信息及状态, 根据批次的不同属性, 如品级、长度、马克隆值等选择不同的批次进行相应操作。若要备货就要选择状态为已入库的才可以备货, 备货之后状态就变成已备货。若要进行销售出库就要选择状态为已备货的才可以销售, 备货之后状态就变成已销售。这样可以防止对同一批次进行多次操作。
(4) 销售出库。每个销售单上都要有本次销售的总金额, 对不同的客户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 或当一个客户的购买批次达到一定量之后采用另一个比较优惠的标准。计算时要考虑批次的全部属性对应的值, 因此用反射得到属性, 并依此与标准中对应差价相乘并累加求和算出每批的质量价格。
(5) 购销结算。销售是选择销售单中的部分或全部批次, 选择销售单的批次可以采用Ajax技术, 并开具发票交由财务。
(6) 移库管理。移库可能会有批次拆分, 按照拆分的包数分配批次质量信息。移库的基本流程都是先产生发货通知;再根据发货通知, 选定车次, 产生装车通知单;根据装车通知单, 去对应库房装运棉花, 产生装运出库单;移库到站后要有到站确认;最后是对移库费用的结算。
(7) 对冲管理。为了保持单据的严肃性, 不可以对单据进行修改或删除, 只能开出一条与原来单据相反的负单据与之对冲, 所谓负单据是指将重量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这样金额就是原来的负数, 正好可以与原来的单据对冲, 对冲之后再开一条正确的单据保存。累计所有单据的总金额时对冲的与被对冲的正好可以抵消, 不影响累积的正确性。
运输过程中由于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出现了少批现象, 要对单批进行对冲。若是对单据中单批进行对冲, 那就开一条与原来单据一样的单据号, 将要对冲的批次重量变为负数, 总金额里边也应减去这一批次价格。
棉花流通交易平台功能图如图11所示:
3 数据库的设计
3.1 基础数据表
棉花流通交易平台数据库不但要存储各项业务执行时产生的数据, 而且还要管理各项业务数据。基于以上两个要求, 建立了以下数据表:入库计划表、预约入库表、公检数据表、客户合同表、合同条款表、到款表、合同执行明细表、备货表、销售出库表、购销结算表、收购结算表、发货通知表、移库表、移库费用表等。
3.2 基本信息表
由于棉麻公司收购的棉花来自于不同的加工厂, 加工厂隶属于团场, 不仅如此, 棉麻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客户, 不同的客户级别不同,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信息, 建立了基本信息表。主要有团场表、加工厂表、用户表、角色表、仓库表、运输单位表等。
3.3 衍生数据表
系统运行中间环节产生和引用的数据表、日志表、查询表。
4 系统安全
由于本平台对数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要求, 所以对于登陆此系统的用户会进行权限的识别, 防止非法用户使用。比如各加工厂只能看到自己加工厂内的数据;棉麻公司的管理者可以进行备货、销售及销售结算等操作;棉麻公司的客户仅仅能看到批次信息, 可以挑选合适的棉花而不能进行其他的操作。对于只输入网址的用户会默认自动跳到登陆界面, 防止不法分子窃取数据。利用SQL Server提供的相关功能实现定期备份数据库, 防止系统硬件的损坏对数据安全影响。
5 结语
本平台的成功开发, 为兵团棉花流通交易的管理提供了更优的途径, 使得各个流通环节数据更加清晰明了, 有利于各管理层迅速作出相应的决策, 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杰, 王力, 赵新民.我国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 (9) :28-34.
[2]周静.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新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25 (3) :121-125.
[3]王平, 刘从九.电子商务与我国棉花产业创新模式[J].中国纤检, 2008, 2 (2) :28-31.
兵团棉花 篇3
1 兵团棉花购销制度演进
新疆兵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其棉花购销制度演进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1 统购统销阶段(1954-1998年)
在改革开放前,兵团团场实施“一大二公”、计划体制的国营农场制度,土地、生产资料及产品等都归国有,职工利益与团场利益一致,棉花购销主体为国家,籽棉收购、加工主要由团场具体实施,加工后的皮棉由兵团供销社按照国家计划价格统一对外销售,生产经营制度与购销制度比较契合。从1981年兵团恢复建制至1992年间,兵团借鉴农村改革经验,逐步实施了“三奖一定”、“一主两翼”、“团场承包制”等农场经营制度改革[2],较大程度上确立了职工家庭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职工开始部分拥有其生产农产品的剩余索取权,但这一系列改革并未改变“团场出钱、职工种地”为本质的经营方式,所以兵团仍实施棉花等农产品不允许自主销售的购销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该阶段职工与团场之间、团场与供销社之间开始出现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团场棉花收购价一般低于新疆自治区地方收购价,因此常常会出现部分职工为获取更多收入私自倒卖棉花行为,团场为防止该行为,就在棉花收购时节在关键路口设置“卡子”(1),这些行为引致干群之间出现矛盾;二是由于兵团供销社垄断对外销售,其他企业或组织无权参与,侵占了各农业师及团场(以下简称师团)的利益,师团与兵团供销公司利益出现冲突。自1993年开始,团场经营制度实施了生产费和生活费“两费自理”等改革[2],职工家庭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几乎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本应赋予其棉花自主销售权,但相应配套兵团购销制度并未改变,仍是统购统销,结果导致职工与团场之间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尖锐;与此同时,师团与兵团棉麻公司矛盾未得到缓解,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各师拿回自主销售权,兵团棉花的整体优势、规模优势被削弱。
1.2 双轨制阶段(1999-2005年)
该阶段兵团团场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2004年11月出台了《兵团党委、兵团关于深化团场改革的意见》(即“1+3”文件),强化了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与此同时,兵团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购销国家垄断也被打破[3],购销主体实现多元化。在棉花收购环节,由兵团团场为主,兵团棉麻公司、纺织企业和部分兵团上市公司等为辅的格局,取代了团场垄断;在棉花销售方面,由师棉麻公司、植棉团场、兵团供销合作总公司、新疆农垦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销售主体,取代了兵团供销公司垄断。以上购销制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政策允许团场参与棉花销售,但部分农业师并未真正将棉花销售权限下放到团场,仍由师棉麻公司统一加工、销售;二是团场职工仍然未获取棉花自主销售权;三是棉花购销价格虽由国家计划定价转变为兵团和各师指导价,但该价格仍然低于市场价格,职工私自售卖、团场设卡行为仍较常见,职工与团场之间、团场与棉麻公司之间利益矛盾依然突出。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的是,随着全国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兵团棉花“以农补工”价格剪刀差缩小了,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棉花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相关主体间矛盾并激发了师团及职工植棉积极性,期间棉花播种面积、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2026.25 hm2、棉花产量增加了26.55万t,2005年兵团棉花总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7.40%(2)。
1.3 订单收购、统一销售阶段(2006-至今)
随着全国农业税的取消,为保障团场权益和减轻职工负担,2006年兵团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和经营体制改革,强化了职工作为农场土地经营的主体地位,并对兵团大宗农产品实施订单收购。订单农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农业生产风险,但存在收购价滞后于市场且兑现时间长等问题,职工私自售卖棉花、团场设卡现象仍然存在。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彻底实现流通环节市场化,兵团党委于2007年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规定:兵团系统内全部放开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销售,从2008年起凡涉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管理过程中设“卡”的单位必须全部撤卡,订单外农产品种植户可自行销售;2008、2009年兵团各师团都落实了该政策。撤卡后,团场职工拥有了棉花自主售卖权,即在收购环节引入了市场竞争,结果普遍出现团属扎花厂服务质量提高、兑现售款及时、“压秤压级压价”现象减少等良好局面,部分扎花厂甚至到职工地头、自治区下辖植棉区收棉花,职工群众对该政策满意度比较高,干群对立冲突有所减缓。除撤卡外,兵团党委五届十次全委会还首次提出各团场可直接参与棉花销售,减少了各师棉麻公司的分利行为,保护了团场的利益,但也造成了兵团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销售主体规模过小、过于分散、彼此竞争加剧等问题。棉花自主销售权下放政策,目前还存在反复性,如2010年,随着棉花价格暴涨,部分师团又开始设卡[4],各师也将棉花销售权限从各团场收回,由各师棉麻公司统一销售。虽然棉花购销政策改革相对滞后并有所反复,但与2008年前相比,棉花收购价格、兑款时间都有了积极地改进,主要表现在棉花收购价更加贴近市场,部分师团棉花收购价按照兵团及各师指导价进行收购兑现后,年终再以综合销售平均价实施二次分配,即“一次交售,两次结算”,并初步形成了缓解风险的利益共担机制。
2 现有制度下兵团棉花购销相关主体利益及行为分析
现有制度下兵团棉花购销利益结构中,涉及主体主要包括五个:(1)棉花生产者,主要由团场职工和非职工承包户组成;(2)籽棉收购加工者,主要包括团场、师棉麻公司所属棉花加工厂、具有资质的棉纺织企业和新疆地方棉花加工厂、不具有资质的企业和投机商贩等,其中团场比重最大;(3)皮棉销售者,包括各师棉麻公司、团场、兵团棉麻公司、新疆农垦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等;(4)皮棉购买者,主要包括在疆和内地棉纺织企业、国外棉花进口企业等;(5)宏观引导、监管者,包括国家、新疆自治区、兵团、各师团等。以上五个主体之间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棉花种植户与团场之间、团场与各棉麻公司之间,以下仅讨论种植户、收购者及销售者利益及行为。
2.1 棉花生产者利益及行为
现有购销制度下,兵团棉花生产者处于劣势地位,利益最容易受到损害。撇开行政因素,单从产品和自身特性分析也能得出该结论。由于籽棉产品具有同质性、种植户较多且仅为价格的接受者、单个种植户进出市场对整个市场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种植户面临的籽棉交售市场基本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而籽棉收购方主要是组织化较强的团场等,市场力量、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强,能够通过影响收购价格获利。正由于团场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加之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政力量(3),致使籽棉收购过程中常出现寻租、压级压秤压价、乱扣水杂等现象,也导致团属加工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最终损害了种植户利益。种植户作为理性人,其经济行为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具有将棉花销售给市场出价最高主体的动机,当团场收购价低于市场价时种植户就常表现出不履行订单合同的行为,比如私自销售或屯棉不卖等。这些行为产生固然有团场棉花收购环节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但也有职工群众契约精神不强等因素,这些行为常因与团场利益冲突而出现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种植户比较认可团场对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订单收购和统一销售,但对团场设卡行为、上级政策反复、农产品销售信息(成本、价格、批次等)不公开、服务质量效率低等侵占自身利益行为不满意。
在所有兵团棉花种植户中,职工群众履约的积极性比非职工履约积极性高,非职工承包小户比大户履约的积极性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团场职工与非职工种植户身份不同,职工身份作为福利(4),使得职工与团场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识,归属感比较强,对团场政策、利益分配相对理解,大多数都会自觉履行订单合约;而对于承包上百亩的非职工大户而言,由于与团场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归属感差,当市场价格高于团场收购价时,私自贩售棉花获得利差更大,更易于出现违约行为。
总之,棉花生产者最大利益是提高纯收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当前兵团行政干预性较强的购销制度下其利益易受到侵害,其生产、交售行为受到行政干预、订单、市场价格、宏观政策引导及各种费用等综合影响,其中前者影响较大。
2.2 籽棉收购加工者利益及行为
团场当前实施的是订单收购。团场之所以要通过订单控制棉花收购,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与各师下达上交指标约束。目前,兵团及各师每年会给下属团场下达棉花订购、上交任务指标(指令性计划占整体生产计划的95%),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团场领导要追究责任。二是团场在棉花收购中也能获取一定收益,用于减轻团场“办社会”的负担[5]。调研中发现,对于植棉团场而言,棉花经营利润、籽棉加工的副产品是其收入重要来源。三是团场植棉户农业生产管理费、团场提前垫支的部分生产资料费、当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不景气时补贴种植户的“以丰补歉基金”等都要从棉花兑现款中扣取。由此,可归纳出当前团场在棉花购销中主要的利益诉求包括政治诉求、经济诉求和社会诉求三方面。政治诉求主要表现为团场领导业绩考核以及要担负起国家和兵团给予的保证棉花稳定生产供给、收购价格等重任,经济诉求主要表现为要从中获取一定收入用于公共服务供给和利润上缴,社会诉求主要表现为要降低种植户的生产和市场风险、保障职工群众增收等。为保障以上利益,各团场纷纷出台相关规定,比如团场与种植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要求必须捆绑签订《棉花订单种植、销售合同》合同;又如,在棉花收购季节对棉花亩产进行测产、在交通要道设卡,加大团场章程、订单收购政策及法律宣传,为种植户诚信评级并建档等。
自治区地方与兵团在棉花购销方面存在差异,其棉花购销市场是放开的并现场结算,收购主体呈多元化。这些主体与团场最大的区别是不参与棉花生产环节、不承担“办社会”的责任,收购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最大化获取利润是其核心利益,当市场景气时与团场争抢棉花资源,市场不景气时却将难题抛给团场。比如,2008年、2009年棉花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不断下滑,许多地方棉花加工厂不愿收购棉花,大部分植棉团场贷款按订单收购棉花,承担了60%的亏损。对于纺织企业、棉麻公司和地方国有棉花加工厂,棉花收购行为相对稳定,而地方小的私营棉花加工厂、江浙游资是短线投机行为,是市场价格炒作的主力,2010年新疆棉花收购价格高涨与之有很大关联。这些主体往往因为过度竞购棉花,导致采摘、收购环节粗放,降低了棉花质量(5),损害了新疆及兵团棉花的形象。长期来看,游资炒作不利于棉花收购市场稳定、持续发展,放大了市场价格波动。虽然这些主体对兵团团场棉花收购、利益协调带来了挑战,但一定程度上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并推动了购销制度改革,规范了团场棉花收购行为。
2.3 皮棉销售者利益及行为
兵团棉花销售主体演变可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兵团统一销售、各师统一销售及现阶段多元化销售主体共存。1999年前的兵团统一购销,曾发挥了兵团集团化、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购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并没有跟进,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行政干预过多、缺乏监督机制、市场风险意识淡薄、市场运营能力较差、人员冗余等问题,制约了兵团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兼顾各师团及职工利益,该阶段后期兵团开始允许各师参与棉花销售。1999年中国全面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后,兵团正式将棉花销售权下放到各师,实施了政企分开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大成效,出现了如农八师的银力集团和农一师的新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棉花流通企业,兵团层面棉花购销公司已名存实亡。为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2007年兵团又出台政策,允许各团场参与棉花销售,该政策出台后的前两年除部分师团执行外,现阶段团场几乎没有自主销售权,仍由各师棉麻公司统一销售。调研中发现,因为历史和区位等因素,植棉团场大部分领导都是棉花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但在棉花销售和市场运营方面却并不擅长,此外由于各团场单独销售棉花存在销售量小、成本高、售价不高等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团场并不反对由师棉麻公司统一销售。现阶段两者利益矛盾冲突的关键在于部分棉麻公司仅负盈不负亏,主要表现为在灾年或市场不景气年份各师通过行政力量将销售任务、亏损抛给团场,市场景气年份又将棉花销售权限收回,行政力量干扰了棉花销售市场的正常运营。总之,现阶段在兵团及各师行政力量支配下,棉花销售主体中团场利益易受到侵占,而各师棉麻公司因为师属公司身份而承担不对称的风险,加之人才匮乏等因素,存在市场运作能力不强、机构臃肿等问题;从兵团整体来看,各师团独立的销售随激活了其积极性,其集团化、规模化、组织化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结论
改革开放后,兵团实施了一系列的团场经营制度改革,确立了职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兵团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兵团一直没有在棉花等农产品交售环节赋予职工自主销售权,在“团场出钱,职工种地”时期,团场通过控制农产品购销为职工缴纳五个统筹、五保三费,体现了团场职工的优越性,但所缴费用其实质是对职工劳动剩余的“隐性”分配,本质为费用自担;在“两费自理”改革和农业税改革后,职工在承包土地前必须上交“五保”、生产资料费用,职工福利“隐性”自担费用转为“显化”。因此,团场应取消棉花等农产品霸王式的垄断收购,将曾肩负独特“使命”的农产品自主销售权归还职工,建立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减轻职工负担。对于销售环节,应深化购销制度改革,提高各棉麻公司应对市场的能力,实现减员增效、降低运营成本,从根本上消除权力寻租的现象和对团场及职工群众的利益侵占行为,解决各师棉麻公司棉花品牌多、过度竞争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兵团棉花,以及工业番茄、辣椒、粮食和红枣等新兴产业竞争力。
3.2 政策建议
要协调好兵团棉花购销各主体利益分配,必须进一步审视兵团内外部制度和经济环境变化,改革和完善现有购销体制:
(1)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各主体责权利对等机制。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和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扶持,某种程度上兵团棉花产业创造的成就可归因于国家和兵团的大力扶持,但政府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政策扶持、运力协调、融资和各师团利益协调等方面,政府应加强扶持力度和引导[6],但在各师团棉麻公司具体生产运营中应切实放权,让各企业成为独立决策、自担风险的主体,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利益协调、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责权利对等机制构建中,应充分权衡各主体的利益,并将责权利划分规范清晰化、量化、标准化,在出现利益冲突时有据可依。
(2)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全面的、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领导和一般员工的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实事求是,要同时强化绩效考核执行制度和结果使用制度,切实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取消各师棉麻公司领导干部由兵团及各师政府任命制度,建立面向市场广泛招聘贤才的制度,切实落实绩效考核与聘任关系、工资待遇相挂钩的制度安排,对渎职或者业绩提升不突出的重要岗位人员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健全和完善独立的、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动态考察棉麻公司和团场领导干部及一般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能力,从而规范其运营决策及行为,做到权利制衡,从而保障企业及兵团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3)完善信披制度,增强各主体间的沟通和互信。建立并完善动态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不但有助于兵团棉花产业链条各环节主体及时、完整了解供求市场、价格、成交量、财务等信息,实现各主体之间信息对称,有助于各主体及时作出有利的运营决策,也有助于增强互信从而减少摩擦,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完善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但要求披露信息及时、完备、详尽,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网络、短信平台等),提高各主体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4)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交易费用内部化机制。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减少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交易成本内部化。因此,可通过推进兵团棉花购销产业链中核心龙头前后向一体化、公司化,从而实现交易费用内部化、利益一体化。具体可以通过积极扶持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龙头———大企业集团,实现各主体之间交易成本的内部化。要建立对市场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协调好各主体利益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自身发展的市场化重组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推动,即由兵团层面引导、推动大企业集团组建。从当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现实来看,通过行政推动实现产业链条整合、组织架构重组、利益分配协调是最为可行和快速有效的。
(5)加强国家扶持,减轻团场经营负担。新疆兵团团场因为身兼多项特殊职能,较多时候这些职能存在交叉,因此也易导致部分团场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对各功能不加区分,这些行为常与职工认知有出入,从而易产生矛盾冲突。因此,有必要对团场肩负的党政军企职能进行分解,在承担的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和维稳戍边职能方面,国家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尤其是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力争国家和兵团财政全部承担,切实减轻团场办社会负担;在作为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职能方面,应成为自主经营、独立决策、自负盈亏、重视绩效的主体,激励和约束相关主体。
参考文献
[1]王秀清,H.T.Weldegebriel,A.J.Rayne.纵向关联市场间的价格传递[J].经济学,2007(4):885-898.
[2]刘俊浩.新疆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0-1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Z].1998-11-28.
[4]李妍.新疆棉花的疯狂“倒卖”战[J].中国经济周刊,2010(41):30-33.
[5]崔登峰,朱金鹤,栾大鹏.品牌塑造视角下提升兵团棉花竞争力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9):68-69.
兵团棉花 篇4
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肥、节地、节约劳动力、增产、增效等诸多优点。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 具有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扩大绿洲面积, 改善生态等多重作用[3], 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 玛纳斯河流域到2009年流域滴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约为62.01%, 在新疆推广面积超过95万hm2[4]。
1 兵团膜下滴灌概况
“膜下滴灌技术”是兵团针对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滴灌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5]。它在实现节水的同时, 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耕作方式, 还可增产增收, 使原来以节水为主要目标的节水灌溉, 变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亮点, 实现了节水灌溉、发展经济双赢[5]。然而关于膜下滴灌技术的设计规模, 不同地区各不相同, 大的系统达到上万亩, 小的系统只有数百亩。对于不同规模的滴灌系统其节水增产效益如何, 目前众说纷纭, 出入很大, 而且相关研究也较少, 这对于节水规划设计带来诸多不便。对于不同的区域节水增产效果而言差异也较大, 整体上没有完全突出现代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 进而影响设计和农民的收益。因此, 研究目前滴灌系统的运行状况并确定适宜规模, 对于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有较好参考价值。
为了使棉花生产能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 必须建立农业生态系统,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一眼井或者一个滴灌系统为单位, 科学规划, 搞好结构布局。
2 调查说明
为了进一步分析总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节水滴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效益情况, 于2013年初对兵团第一、二、五、八师等四个植棉师10余个团场开展了滴灌系统效益分析专题调研工作。棉花成本收益按照2012年价格计算。
调查地点为兵团第一、二、五、八师。调查分为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农户等方式。与当地水管部门座谈, 了解调查地区的水资源分配情况;与农户调查种植品种、产量、用水情况、种植成本与收益等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本次调查, 涉及4个师, 47家棉花种植户, 共39个滴灌系统。具体构成为:农一师12个、农二师11个, 农五师7个, 农八师9个。
3 结果分析
3.1 基本情况
调查各师种植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的棉花种植户中, 性别结构:男性占比例较大为79%, 女性比例偏小, 为21%。学历结构:小学学历占23%, 初中占40%, 高中占37%, 总体学历水平偏低。年龄结构:81%为40岁以上, 仅有19%是30~40岁, 棉花种植户年龄偏大。根据兵团统计资料, 2012年农业人口占兵团人口总数的71%[9], 而且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今后兵团农业人口越来越少, 个人所承包的土地面积将会增加, 这给滴灌系统的优化配置, 以及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带来机会, 但是由于种植户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也给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带来挑战。
3.2 各师滴灌系统效益对比
3.2.1 南疆滴灌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在调查系统中, 可以明显发现, 膜下滴灌棉花成本投入大, 产值高, 但亩均收益相对较小, 而且收益不稳定, 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在表2中可以发现, 系统收益最小值仅为最大值的53%, 由此可见棉花膜下滴灌投入成本高, 收益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如气候环境、管理方法、当年物价水平等影响。
在调查中, 农二师系统12-22号平均成本相对较高, 经过了解得知, 由于春季风灾影响, 大面积棉花不同程度受灾后, 农户对棉花进行了重播、复播, 在重播、复播的过程中, 增加了种子、地膜、滴灌管带以及机车劳务等投入成本, 导致种植成本增加。
农一师13号系统, 成本投入高达0.34万元/hm2、系统产值仅有0.32万元/hm2, 出现了亏本的现象, 经调查, 该系统农户雇佣不懂管理的人员进行棉花的日常管理, 在日常运作中粗放管理, 成本投入大, 产量低, 导致年终亏损。
3.2.2 北疆滴灌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所调查的22-28号系统地处农五师81团, 相较于其他北疆团场成本投入也比较高, 经调查得知, 在81团以北45km是中国著名的阿拉山口风口, 常年大风, 尤其在春季风力更大, 常常影响周边乡镇、团场的作物种植, 地膜、滴灌管带被损毁严重, 导致作物重播、复播, 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成本。
农八师位于玛纳斯河流域, 灌区水量相对充足, 机械化程度高, 加之有农业科研所、石河子大学等单位在此, 科学研究相对深入, 接触新技术较早, 成本与收入相对均衡, 但由于农八师人口达62万[10], 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 经调查得知一般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在2.7~4hm2。成本收益见表3。
3.2.3 各师滴灌种植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农一师户均最高产量6.31t/hm2, 最低5.21t/hm2, 平均5.56t/hm2;农二师户均最高产量5.95t/hm2, 最低5.35t/hm2, 平均5.67t/hm2。南疆户均最高产量6.13t/hm2, 最低5.28t/hm2, 平均5.61t/hm2。
农一师, 二师地处塔里木河流域, 水源充足, 灌溉季节结合滴灌技术大大降低了成本, 因此, 虽然南疆地区气候条件较差, 但是良好的管理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弥补了这些缺点, 获得了较好的产量。
农五师户均最高产量6.37t/hm2, 最低5.01t/hm2, 平均5.80t/hm2;农八师户均最高产量6.39t/hm2, 最低4.65t/hm2, 平均5.59t/hm2。北疆户均最高产量6.38t/hm2, 最低4.83t/hm2, 平均5.69t/hm2。
北疆地区气候条件适宜, 水源充足, 且有众多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平均收益较南疆要略高, 但是因管理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即使在同一地区种植而成本不同, 从而导致了收益相差较大。各师种植成本收益见表4、表5。
t/hm2
t/hm2
3.3 种植户学历收益关系分析
北疆种植户为小学学历收入为0.09万元/hm2, 初中学历收入为0.10万元/hm2, 高中学历收入为0.09万元/hm2;南疆种植户为小学学历收入为0.10万元/hm2, 初中学历收入为0.10万元/hm2, 高中学历收入为0.08万元/hm2;全疆种植户为小学学历平均收入为0.09万元/km2, 初中学历平均收入为0.01万元/hm2, 高中学历平均收入为0.09万元/hm2。见表6。
万元/hm2
由此可看出北疆初中、高中学历的农户收益要比小学学历明显要高, 这主要是因为北疆滴灌技术更新快, 学历高一点的农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应变能力高, 因此而导致的差距。南疆则是小学、初中学历较高, 因南疆气候较差, 且技术相对于北疆较落后, 因此管理与种植方式起了很大的作用, 是导致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从全疆来看, 初中学历的收益较高, 小学次之, 高中学历最低。可以看出, 农户的收益与学历有关但是会受到其他因素尤其是地域、技术水平的影响。
3.4 种植户年龄收益对比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 北疆种植户年龄在30~3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10万元/hm2, 年龄在40~4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10万元/hm2, 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7.63万元/km2;南疆年龄在30~3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07万元/hm2, 年龄在40~4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010万元/hm2, 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09万元/hm2;全疆年龄在30~3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08万元/hm2, 年龄在40~49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10万元/hm2, 年龄在50~60岁之间的农户收益为0.08万元/hm2。
从全疆水平来看, 40~49岁年龄段的农户收益最高, 50~60岁的次之, 30~39岁的最低。总体而言, 40~49岁年龄段的农户正处于青壮年阶段, 种植经验丰富, 年富力强, 50~60岁的虽有经验但年龄偏大, 30~39岁的种植经验欠缺。种植户年龄收益对比见表7。
万元/hm2
4 结语
比较调查各师的成本收益情况, 可以发现南疆种植成本明显高于北疆。农一师、农二师、农五师、农八师滴灌系统种植棉花最高成本投入为0.29万元/hm2、0.34万元/hm2、0.28万元/hm2、0.27万元/hm2, 但四个师收益情况相差不大, 分别是0.13万元/hm2、0.15万元/hm2、0.14万元/hm2、0.15万元/hm2, 相比之下, 南疆的平均收益小于北疆, 并且相对不稳定。
北疆初中、高中学历的农户收益要比小学学历明显要高, 南疆则是小学、初中学历较高。各地有一定差异。
从全疆水平来看, 40~49岁年龄段的农户收益最高, 50~60岁的次之, 30~39岁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