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推广机论文

2024-07-16

兵团推广机论文(精选5篇)

兵团推广机论文 篇1

棉花收获期内,由于人工采收生产效率低、收获期长、用工量大,棉花收获劳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植棉效益。拾花劳力不足和居高不下的劳动成本已成为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兵团棉花迫切需要摆脱生产力对人工的依存关系,棉花收获机械化势在必行。

1 试验情况

兵团于1996年立项实施“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为5年。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从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选育到机采棉棉花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化学脱叶催熟、采棉机国产化设计、新型采棉机引进试验、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配套设备及皮棉质量标准等环节全面开展试验研究,系统研究棉花收获机械化问题。首先,在试验区先后引进了6台采棉机进行田间试验。其次,通过原国家经贸委和机械部立项,由新疆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4MZ-3型自走式采棉机和4MZ-2型背负式采棉机各1台,在项目试验区进行了机采试验。三是在兵团8团建成了美国拉姆斯公司清理设备与国产轧花机、打包机配套,处理量为10 t/h的籽棉机采棉加工厂1座。(1)研究探索出了(680+80)mm和(660+100)mm带状播种三角留苗的株行配置方式。(2)在脱叶催熟方面,做了多种药剂配比和喷施时间的对比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3)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模式和脱叶配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试验。(4)制定了机采棉企业标准。

2推广情况

(1)2000年12月,兵团在条件成熟的团场启动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兵团农业师在资金、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至此,兵团开始在农1、2、3、5、6、7、8、10和13师9个主要植棉师条件较成熟的团场开展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扩大了试验成果。

(2)2001—2008年,兵团按机采模式种植棉花累计158.61万hm2,脱叶催熟剂“脱落宝”的喷施技术已被多数机采棉团场熟练掌握,形成了适应南北疆不同气候特点和作业期棉花脱叶作业规范。

(3)兵团机械采收面积累计达40.62万hm2,各师及新天公司购买采棉机426台,其中迪尔采棉机219台、凯斯采棉机110台、贵航平水采棉机95台和新联采棉机2台。采棉机实际操作人员1 000余人,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股份经营以及个体经营的采棉机作业经营模式。兵团现有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81条,其中全套国产44条,全套引进3条,国产与引进配套34条。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日趋完善,加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机采棉皮棉销售形势逐渐看好。2008年,在棉花价格下行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兵团机采皮棉国储仍占到了收购国储棉的25%以上。

(4)2007年1月,由兵团科技局组织新疆自治区、兵团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中期子课题验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顺利通过了验收,并获得了2007年度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3创新点

(1)机采棉高产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熟化,已确定(660+100)mm或(680+80)mm栽培模式(带状播种,三角留苗)。编写了《兵团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项技术在南北疆得到广泛推广。为加速推广机采棉高产栽培模式,兵团农业局组织专家根据多年实践编写了《机采棉农艺栽培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生育期管理、长势长相、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脱叶技术和收获准备等主要内容。

(2)探索出了机采棉化学脱叶催熟地面的机械喷施、飞机喷施以及人工地面喷施技术相结合的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脱叶剂的选择、喷施方式、喷施时间、用量、喷施质量和机采时间等内容。

(3)通过多年棉花机械采收作业,组织编写了《兵团采棉机作业技术规程》,规范和指导了采棉机作业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棉花种植行距配制、棉花品种选择、适时采收、行走路线制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机械采收完毕后清田等农业技术要求、作业前的田间准备、作业机械的技术准备、机械作业和人员组织、作业质量检查验收以及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

(4)采棉清理加工工艺得到提高和优化。对机采棉

推进浙西农机服务体系创新的思考

郑金喜

(浙江省常山县农机管理站)

2009年,浙江省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将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正确认识浙江西部当前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和理清工作思路。

1 浙西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的3个背景

1.1 政策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政府把“三农”问题列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5个统筹”,并把城乡经济发展放在首位;2004年迅速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方略鼓舞下,浙西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新政策,增加了农村投入,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现了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力度日趋加大。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和浙西综合财力的强大,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融合其中的符合浙西特色的农机化,包括农机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都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和长效动力。

1.2 技术背景

解放初期—1979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国家集体投资为主,重点建设了以人民公社农机站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初步奠定了浙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一大批农机化技术

皮棉加湿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组织编写了《兵团机采籽棉的验收与贮运规程》和《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及操作规程》

(5)在引进、管理、经营采棉机中,大胆探索,采用股份合作制,拓宽了采棉机融资渠道,加快了推广步伐。组织了棉花种植机械化、机械采收、清理加工和机采棉皮棉纺织全过程进行了生产考核,显示了棉花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及集约化管理的巨大技术潜力和优势。

(6)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了自走式采棉机、成果开发成功。尤其是在稻麦农作物上,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也已在浙西各地大面积推广。畜牧、水产、林果和油菜等生产机械化,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产后加工等技术不断涌现,加快了浙西农机化的进程,也凸现了对农机服务体系创新的迫切要求。

1.3 需求背景

随着近年来浙西农机化的加快推进,当前浙西农业机械保有量出现了量与质的飞跃,农机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大批大中型、复合型、高性能农机的引入,规模作业对农机效率的追求,使得农机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各种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服务队和农机作业协会应运而生。新形势对农机化发展政策引导、农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应用和培训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构建和创新能面向市场、功能全面、管理协调、运行高效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2 浙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3个问题

2.1 农业弱势

浙西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较低,这一现实为浙西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机械化增加了难度,对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及国家宏观政策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尤其是浙西属欠发达地区,县、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薄弱,公益性农机服务资金匮乏。农机服务产业刚刚起步的新形势下,落实政策、争取政府部门资金,加快完善和创新各地的农机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袖筒式高架喷雾机和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为民族工业,特别是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开拓了发展空间,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7)兵团成立了机采棉领导小组,下设机采棉办公室,负责兵团机采棉工作。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技术咨询及服务网络,召开多次现场会、技术交流会以及协调会等,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组织技术人员赶赴项目点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举办了10多期培训班,受训达1 000余人(次)。●

兵团推广机论文 篇2

关键词:机采棉,棉花,收获

0 引言

棉花收获是棉花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耗费劳力最多的作业环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农业素以高度机械化的大农业而著称, 虽然目前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9%, 但是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仍偏低, 收获机械化程度仅为34%。棉花的收获还主要依靠人工采摘, 人工采收生产效率低, 收获期长, 用工量大。1在棉花收获期内, 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棉花收获成为新疆棉花规模化生产的严重障碍。拾花劳力不足、生产成本高, 已成为新疆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 迫切需要摆脱生产力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 棉花收获机械化势在必行。

1 技术实施基础

国家对棉花收获机械化问题一直比较重视, 起步也较早。1953—1964年, 我国曾在北京、新疆、江苏、辽宁和安阳等地试验过苏联的CXM—48、CXM—48M及XBC-1.2型垂直摘锭式采棉机, 由于轧花厂没有合适的清花设备配套, 含杂多的机采籽棉无法符合收购的要求而未能用于生产。在此期间我国的技术人员还研制了气吸和气吸振动式采棉机, 并在新疆仿制建立了机采籽棉清理加工试验车间, 经部分批量试验表明:经过机器采收的籽棉, 清理加工后皮棉质量仅有少许下降, 对纺纱无明显影响。1966—1976年, 此项工作被搁浅。

1989—1993年, 兵团农业局组织兵团农科院、新疆农科院等单位在农八师148团二队对引进的前苏联全套棉花田间生产机械化设备进行综合试验, 该套设备中包括CMX-2.8型垂直摘锭采棉机、棉桃收获机、净棉机等10台 (套) 机械。是我国首次从农业机械工程的角度全面认识和实践棉花生产机械化, 通过近3年的试验, 消化吸收了棉桃收获机、净棉机等机具, 并结合兵团实际探索了人工快采棉采收方法和清理加工工艺及设备配套方案, 在南北疆部分植棉农场进行了试验。

通过该项目的实践, 广大技术人员认识到, 棉花收获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从采收机械入手, 难以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 只有走综合技术配套的道路, 才能逐步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

2 生产试验

兵团投资3 000万元, 立项实施“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 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从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选育到机采棉棉花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化学脱叶催熟、采棉机国产化设计、新型采棉机引进试验、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配套设备、皮棉质量标准等环节全面开展试验研究, 系统研究棉花收获机械化问题。

成立机采棉试验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和3个专业技术执行和研究小组。首先在试验区先后引进了6台采棉机 (美国迪尔9965型1台, 9970型3台;凯斯2555型2台等自走式五行采棉机) 进行田间试验。其次, 通过原国家经贸委和机械部立项, 新疆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4MZ-3型自走式采棉机和4MZ-2型背负式采棉机各1台, 在项目试验区进行了机采试验。第三, 在8团建成了美国拉姆斯公司清理设备与国产轧花机、打包机配套的机采棉加工厂1座, 进行各种栽培方式的试验, 并改制了播种机, 研究探索出了 (680+80) mm或 (660+100) mm株行配置方式, 适应采棉机的采收, 并保证单产水平不降低。在脱叶催熟试验方面, 做了多种药剂配比和喷施时间的对比试验, 取得了落叶催熟较好的效果。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模式、脱叶配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在国家权威机构进行机采棉花检测, 并在纺织厂进行纺纱试验, 确认机械采收棉花对棉纤维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制定机采棉企业标准, 为机采皮棉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 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棉机企业积极参与项目, 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应用进程。项目实际运行5年, 进展顺利。

3 技术的推广应用

2000年12月兵团开始在农一、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三师等9个主要植棉师, 条件较成熟的团场, 开展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 扩大了试验成果。

2001—2010年, 全兵团按机采模式种植棉花累计223.36万hm2, 改造和购置机采棉播种机 (660+100) mm模式2 594台。形成了适应南北疆不同气候特点和作业期棉花脱叶作业规范, 脱叶催熟剂“脱落宝”的喷施技术已被多数机采棉团场熟练掌握, 脱叶成本降低30%左右。

机械采收面积累计74.13万hm2, 各师及机采棉专业服务公司购买采棉机708台, 其中迪尔采棉机333台, 凯斯采棉机182台, 贵航平水采棉机193台。采棉机实际操作人员已达1 200余人, 初步形成了国有民营、股份经营以及个体经营的采棉机作业经营模式。兵团现有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114条, 其中全套国产生产线68条, 全套引进3条, 国产与引进配套43条。

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日趋完善, 加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达到手摘棉质量二级。

4 机采棉技术试验、推广总结

4.1 高产种植技术进一步熟

形成适合机械采收的 (660+100) mm或 (680+80) mm栽培模式, 编写了《兵团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机采棉农艺栽培技术标准》。

4.2 探索出了机采棉技术体系

形成了化学脱叶催熟地面机械喷施、飞机喷施以及人工地面喷式技术相结合的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脱叶剂的选择、脱叶剂喷施方式、喷施脱叶剂的时间、脱叶剂的用量、脱叶剂喷施质量、机采时间等主要内容。

4.3 采棉机作业质量要求规范化

棉花种植行距配制、棉花品种选择、适时采收、行走路线制定、脱叶催熟剂喷施、机械采收后清田等农业技术要求进一步规范, 作业前田间准备、作业机械技术准备、机械作业及人员组织、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安全技术要求、采棉机作业质量要求也进一步规范。

4.4 清理加工工艺得到优化

对机采棉皮棉加湿技术进行初步试验后, 取得基础性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兵团机采籽棉的验收与贮运规程》和《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及操作规程》。

4.5 棉花生产机械设备研发能力增强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 自主研发了自走式采棉机、袖筒式高架喷雾机、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等与机采棉技术配套的机械设备, 为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周亚立, 李生军, 刘向新等.棉花收获机械化在兵团的应用及推广前景[J].新疆农机化, 2006, 6:6-8.

[2]周亚立, 刘向新.棉花采收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应用[J].农业机械, 2005, 8:66-67.

[3]周亚立, 梅健, 刘向新.论影响机采棉技术推广的原因和对策[J].新疆农机化, 2004, 4:44-45.

[4]李生军.机采棉工程建设的效益分析及推进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 2006, 10:38-40.

[5]李生军.搞好机采棉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植棉机械化[J].新疆农机化, 2006, 3:4-5.

[6]《中国棉花加工》编辑部.机采棉生产技术催促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J].中国棉花加工, 2010, 4:1.

[7]董国光.机采棉是国营农场棉花采摘的必由之路[J].中国棉花, 2009, 12:35-36.

[8]王浩.怎样提高机采棉的作业效率和质量[J].农业机械, 2002, 6:6.

[9]沈玲凤.兵团农场采棉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疆农机化, 2004, 4:46-47.

[10]林起.机采棉及其加工技术和装备在新疆的应用前景[J].新疆农机化, 2000, 6:16-17.

兵团推广机论文 篇3

1 现代农机装备的特点

关于“现代农机装备”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定义,从机械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现代农机装备分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加工机械等等,在使用时可根据其具体的优势来进行选择。同时,现代农机装备也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农业耕作理念,要实现全面的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将整个农业的耕作过程以高科技的形式来完成,减少人工的劳作,并且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具有较好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进步,让人们重新重视起农业来;同时还能够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此外,现代农机装备的使用,对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纺织等领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使用现代农机装备来进行洪水分流、灌溉等等,应用十分广泛。总的来说,现代农机装备具有高效率、应用广、理念新颖等特点,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结合中的重要枢纽。

2 现代农机装备在兵团中的应用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中的数据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兵团中的现代农机设备已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农机装备的结构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力求达到科技耕种、高效农业的效果。从统计中可知,在“十一五”末,兵团中的现代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了369.33万kw,已经明显高于“十五”末统计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同比增长45.5%;从农机装备的数量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达到了3.68万台,大中型机引农具的数量为7.09万部,小型拖拉机保有量3.73万台,小型机引农机的数量则为3.35万部。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现代农机装备已经逐渐成为了兵团农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兵团对于现代农机装备的重视和使用情况均较好,动力机械结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还需加强对兵团中现代农机装备的推广,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性。

3 现代农机装备在兵团中的推广

笔者认为,要在兵团中推广现代农机装备,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领导人员加强对现代农机装备的重视,在兵团中多讲解、多分析,尽量让每个人都了解到现代农机装备的优点;在兵团中开展推广现代农机装备的活动,如耕种比赛、传统耕种与高科技耕种辩论赛等等,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更加认可现代农机装备;科研人员积极开发更加智能、更加适合兵团的现代农机装备,让农业机械完全走入到兵团中去;积极培养兵团中熟练掌握现代农机装备使用技巧的人才,有了机械后还要懂得使用,让兵团的人们都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农机装备,了解到现代农机装备的优秀技能,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4 小结

时代的发展衍生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技术的推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使用高科技的现代农机装备,是一种有效减少人工劳作且提升耕作效率的方法。因此,关于现代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以及推广,都是我国在实现科技型耕种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本次的讨论中,笔者对现代农机装备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有效率高、应用广泛等特点;然后,笔者再对现代农机装备在兵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兵团中的农机装备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笔者对现代农机装备在兵团中的推广提出了几个简单建议。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将现代农机装备进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实现3个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兵团推广机论文 篇4

该团于2013年启动自动化智能滴灌工程示范应用, 实验成熟面积达到333 hm2 (0.5万亩) 。2015年该团继续扩大示范推广规模, 出资700余万元在两个连队500 hm2 (0.75万亩) 棉田铺设地埋管道, 配备泵房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现棉田自动化智能灌溉技术。

据了解, 该团推广的自动化智能滴灌系统采用先进实用的无线数据采集监控技术及滴灌自动化技术, 可根据示范区滴灌地块位置和棉田用户不同层次用水的实际需求, 进行自动滴水, 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采用智能化滴灌节水技术, 不仅可以减少灌溉的劳动强度, 还可以节水、省肥, 对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兵团推广机论文 篇5

2007年,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通过调研认为河南当前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困难重重[2];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通过调研认为福建农业技术推广陷入“四不三低”困局[3]。整体而言,就目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情况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4]。

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取决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有效性则依赖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的激励机制,即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构建持续的利益分享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者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调动农业科技应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因此,通过对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其他省区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提升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

1 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市场导向下的政府主导模式

1.1 两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农业科技推广者与农业科技应用者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发挥作用差异的不同组合。基于此,简小鹰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农业推广模式,即农业科技推广者主导的推广模式和农业科技应用者主导的推广模式[5]。

一般而言,农业科技推广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因此,农业科技推广者主导的推广模式实质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的两大主要特征是: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是政府,其决定农业科技推广的农业技术和推广人员;农业科技推广手段是行政强制。

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推广模式相对应,农业科技应用者主导的推广模式实质是市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推广模式,这种推广模式的两大主要特征是: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是农民,其决定农业科技推广的农业技术和推广人员;农业科技推广手段是利益诱导。

1.2 市场导向下政府主导的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因其履行屯垦戍边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体制具有组织化程度高、纪律性强的特点。这种体制特点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兵团农业科技推广的特殊性,形成兵团独有的市场导向下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兵团的职能是屯垦戍边,这决定了兵团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兵团的农业生产过程也植根于其特殊的体制之中,这就决定了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兵团所处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兵团一方面要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情况下要求兵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职工素质较高的优势,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出兵团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即市场导向下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其有效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农业科技应用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所谓市场导向是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和推广人员的选择面向市场,推广手段是利益诱导;所谓政府主导是兵团农业科技推广者是政府(特指团场),通过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化程度高的特点和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常,团场会成立职工培训领导小组主导农业科技推广,成员单位主要包括办公室、政工办、社政科、农业科、工会、人武部等相关职能部门。

市场导向下政府主导的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从直接效果看,仅2006年,兵团就安排资金8 415万元,实施了团场职工职业技能与素质培训工程,主要用于团场职工素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以及团场农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编印团场新型职工劳动技能教材等。据介绍,“十一五”时期,兵团计划培训职工100万人次,其中培训农牧团场职工70万人次[6]。

从最终效果看,“十五”期间兵团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1%;研发推广高新农业机械使兵团棉花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兵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凭借在全国领先的6项精准农业技术和推广,兵团以仅占全国11%的棉花播种面积,生产出占全国皮棉总产量1/6的棉花,科学的管理,使兵团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人均管理定额由过去的40亩增加到200亩。依托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兵团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先行者。

2 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的激励机制

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效性的核心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农业科技推广者的激励机制和对农业科技应用者的激励机制。

2.1 农业科技推广者的激励机制———收入与团场效益挂钩制度

兵团农业科技推广者主要是团场,具体推广者是团场领导干部,包括团场领导、团场机关干部和连队干部。为调动团场领导干部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兵团对团场领导干部岗位实行职务职级工资+效益工资的分配制度,并适当加大效益工资的分配比重。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把团场领导干部收入与团场效益相挂钩,对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团场而言,团场效益与农业科技应用程度直接相关。

2.1.1 团场领导干部的收入分配

以农A师为例,《农A师B市团场(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中规定:

团场正职:完成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可获得岗位职务职级工资。如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可获得效益工资(效益工资以团场正职领导比照国家同等职级公务员工资确定为基数)。每超1分计发效益工资基数的1%,最高为效益工资基数的1倍。

团场副职:完成考核指标,其岗位职务职级工资比照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人员的工资水平确定。如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其效益工资一般不超过正职领导效益工资的80%。

团场机关干部:完成考核指标,其岗位职务职级工资比照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人员的工资水平确定。如超额完成考核指标,其效益工资由团场确定基数,正科级一般控制在团场副职领导效益工资的70%以内。

2.1.2 连队干部的收入分配

以X团为例,X团在《2007年农业生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连队干部的效益工资将依据收入最低的30%承包职工的平均收入来计算。

对大部分团场而言,团场收入主要源于农业,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能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收入。特别是兵团大农业生产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导致的增收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在这种利益逻辑强烈作用下,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者的团场领导干部就有意愿有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选择、推广技术选择、推广形式选择、推广技术培训时间选择等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绩效的方方面面都会本着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目标实现的原则实施,期望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提高自身收入。

2.2 农业科技应用者的激励机制———岗位工资与技能培训挂钩制度

团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应用者(团场职工)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其中,激励性最显著的是实行岗位工资与技能培训挂钩的工资制度。

以农A师Y团为例:通过科技培训,获得初级工证书,岗位技术工资每月提高70元;获得中级工证书,岗位技术工资每月提高90元;获得高级工证书,岗位技术工资每月提高110元。增加的岗位技术工资从获得证书次月起开始执行。

对非一线生产职工而言,其可以直接享受相应增加的岗位技术工资,获得初、中、高级证书的年收入分别可增加840元、1 080元和1 320元;对一线生产职工而言,因其年收入主要是承包盈利,所以岗位技术工资制度对他们的激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每月岗位技术工资的增加,意味着每位职工住房公积金等费用的提高;其二,在退休后享受提高的养老金。此外,通过掌握农业科技技术也能提高承包土地的产量,从而提高自己收入。

调查表明,团场职工参加科技培训通过率较高,其中,初级工一次合格率能达到95%。较高通过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工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而且,岗位工资与技能培训挂钩的工资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团场职工从事农业生产1年以上允许报考初级工;初级工满3年允许报考中级工;中级工满3年允许报考高级工,这就保证了团场职工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性。经过对团场职工近10年的农业科技推广,随着团场职工对农业科技推广能提高收入的强化和认同,参加农业科技推广日益成为职工的自愿选择。

3 结论及启示

兵团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核心在于其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了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农业科技应用者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兵团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激励机制对其他省区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提升的主要启示在于: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农业科技应用者之间能否结合各地特殊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制度安排能共同增进双方利益,从而激励双方共同努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政才.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求是,2007(15):47-49.

[2]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调查:当前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困难重重[J].调研世界,2007(02):27.

[3]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调查:农业技术推广陷入“四不三低”困局[J].调研世界,2007(03):27-28.

[4]李维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论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8(01):113-118.

[5]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3):79-84.

上一篇:再造教师的精神世界下一篇:分层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