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共6篇)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 篇1
***参加工作10年以来,一直就职于皮山农场,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开始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任皮山农场团改办副主任,在他的助力和推动下,皮山农场团场如期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任务。
牢记使命开拓进取
吴贞荣在业务上勤于钻研,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他深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始终把提高思想认识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党政办公室收取文件的便利性,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兵团、师市党委文件精神,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翻阅学习资料,在他手里的学习资料,都是翻皱的。通过不断学习,他成了大家眼中的“活政策”。
在学懂弄通政策的基础上,吴贞荣成了皮山农场党委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田间地头,他都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处理意见。正因为他掌握政策多,把握到位。2017年来,由他亲自起草或参与起草的各类改革方案、请示报告、工作汇报等多达180余份。
甘于奉献忠于职守
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要敢于啃硬骨头。面对种种困难,吴贞荣没有退缩,一心扑在工作上,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与团改办成员并肩作战,共克时艰,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一件困难、一件困难地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化解,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去推进,真正把兵团党委、师市党委及皮山农场党委改革决策部署执行到位,确保不走偏、不散光。
因为工作原因,吴贞荣平时与在农场连队工作的妻子卓莹聚少离多,甚至在妻子怀孕期间都未能担负起丈夫的责任。在长期到连队和田间地头蹲点调研回来后,皮肤晒的黝黑、身体更削廋了,卓莹每次脸上虽然会是笑着,但心里早已不是滋味,心疼着丈夫。卓莹希望他能每天都回到家吃一口热乎的饭,但每次都是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等不到他回家。妻子虽然有时候嘴上会埋怨他几句,但也是因为心疼他,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在背后支持着他的工作。吴贞荣的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系群众担当尽责
在国有农用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吴贞荣面对职工土地面积不等、飞人飞地、土地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坚持与同事一道,深入各连队共同开展精准测量,与连队“两委”坐在田埂上促膝交谈,认真地倾听职工群众意见建议。他经常列席旁听连队职工大会,就是想把职工群众的诉求、想法、意愿收集起来,为制定农场国有农用地确权承包实施方案提供思路,仅修改完善确权承包方案就达到28稿。为推动确权颁证工作,他向农场党委提出把1连作为试点,并几乎全程参与1连确权颁证工作,为在全场推开确权颁证工作积累了经验。
经过60多天的连续奋战,皮山农场如期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4003名职工签订了承包合同,3841名职工拿到了经营权证,原来2602名土地不足12亩的职工定额面积增加到了12亩。
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在职工群众的支持下,通过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聚焦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以“四清、四分、三实名、一民主”为路径,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理清了皮山农场的“家底”,进一步理顺了长期以来运行不顺的体制机制,解决了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连队管理民主化、团办企业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团场职能行政化、人员编制实名化、人员分流多元化、集聚人口常态化、维稳力量专业化”目标。
为党尽忠、为民尽责,吴贞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精神、老兵精神,用言行影响着别人,用热忱的心温暖着别人,用出色的业绩赢得大家的认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推动改革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 篇2
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党中央历来重视兵团的城镇化建设,兵团城镇建设的历史近40年。1976年,国务院同意设立石河子市。1997年,国务院要求参照石河子市管理方式,在兵团第一师、第三师、第六师,第十师所在的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和北屯,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0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壮大兵团经济实力,要求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中提到要按照石河子模式,在战略重要、团场集中连片的垦区新建几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要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兵团特殊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推进垦区城镇化,这是关系兵团和新疆发展的长远大计。2013年,张春贤同志在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会上指出:城镇化是兵团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要抓住国家促进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和便民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好城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兵团发展的增长极、现代文明聚集地,维稳戍边的新壁垒。2014年,李克强同志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上讲话,支持兵团加强特色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师市合一,团镇合一。使城镇化成为聚集人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示范现代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截止目前,兵团建市达到10个,建制镇达8个,兵团城镇化水平已达64%,兵团南北疆垦区城镇布局日趋合理,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镇面貌显著改观,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兵团城市—垦区中心团场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成为兵团亮点最多、带动面最广、职工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项重大工作。然而,在兵团城镇化建设热潮中,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团场做为兵团职工最主要生活区域,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是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积极稳妥的解决好团场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兵团更好的发挥“三大作用”。本文以兵团团场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提出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为厘清团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主要通过三种方法获得相关资料。一是问卷调查,对象为团场职工。按照典型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南疆片区分别在第一师12团、1团,第二师31团,第三师伽师总场,第十四师224团,共发放问卷250份。北疆片区(含哈密地区)主要在第十二师104团,第十三师红星农场,第六师106团,第八师121团,第四师74团,第五师91团,第七师128团,第九师团结农场,第十师181团,共发放问卷4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20份,有效率为88.6%。二是走访座谈。课题组人员分别与第一师10团、第七师128团、第十三师红星农场和第四师74团分管领导等座谈,主要从管理者角度听取团场小城镇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三是查找文献法。课题组主要通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官方网站、中国知网等查找与兵团城镇建设相关文献,主要了解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等。
(二)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调查问卷》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家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的所在团场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征用情况。第四部分小城镇建设的满意度和期望情况。
从回收问卷第一部分统计整理来看,被调查者女性占51%,男性占49%。从被访问者年龄段来看,18岁以下占12%,18-25岁占27.7%,26-35岁占26%,36-50岁占25.3%,50岁以上占9.0%。从被访问者的职业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教师、军警、医生和文艺工作者等)占36%,企业占19%,个体工商户占13%,学生15%,其他占17%。从他们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下占27.1%,高中与中专占41.5%,大专与本科占30.1%,硕士以上占1.3%。从家庭劳动力数量看,仅有1个占4.4%,2个占33.5%,3个占32.2%,4个占21.7%,5个及以上占8.2%。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来看,选择务农占19%,务农兼打工26%。企业上班26%,其他占29%。为什么选择其他项的比例较高,可能因为收入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因此,部分人不愿意填写具体的来源。从居住条件来看,选择平房43%,楼房57%。
从回收问卷的第二部分统计来看:第一题,您所在团场人口总数2万以下占42.4%,2-4万占46.0%,4万以上11.6%。第二题,您所在团场的土地面积选择10万公顷以下27.3%,10-15万公顷占24.5%,15万公顷以上占15.6%,选择不清楚占32.6%。第三题,您所在团场的2014年楼房均价1000-2000元/平方占25.2%,2000-3000元/平方占52.1%,3000-4000元/平方占14.6%,4000元以上/平方占4.1%。第四题,您认为2014年房价合理吗,选择合理的只占32.1%,认为不合理占63.4%,还有4.5%的人说不清楚。第五题,您所在团场的收入主要来源72%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来源农业和国家补贴,2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
从回收问卷第三部分来看,您所在团场进行城镇化建设是否征用了您的土地,回答“是“占44.6%,回答“否”占55.4%。从征用土地的方式看,选择政府强制占58.5%,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占29.7%,其他方式占11.8%。征用土地后地后,政府采取那种方式补偿你们的损失,以货币补偿方式占23.8%,以地换地占19.0%,住房补给占35.2%,以土地换保障占7.9%,选择其他方式占24%。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个多项选择题,也就是说补偿的方式不局限于一种。对于征地补偿表示满意占18.7%,基本满意占30.1%,不满意占51.2%。这说明目前的补偿方式基本是不合理的。
问卷第四部分是重点,共五个问题。第一题,您对所在团场小城镇建设整体是否满意,回答满意占59.6%,认为不满意占40.4%。第二题,认为小城镇化建设首先应注重解决问题是什么,20.1%选择居民住房问题,40.8%选择生活便利问题,17.9%认为道路交通问题,还有21.2%的认为说不清楚。第三题,您心中理想城镇最重要的建设目标是什么,排在前三位选项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完备,市民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社会安定和谐,占比分别为占48.1%、45.6%和36.3%。第四题,您认为目前您所在团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认为基础设施落后占48.8%,认为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占44.3%。认为政府财力不够占30.8%。第五题,您所在团场小城镇最突出存在的问题是认为没有以人为本、规划不合理和缺乏产业支撑、分别占47.7%,35.9%和25.6%。
三、团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规划不到位,缺乏统筹
在团场小城镇快速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主要表现为:第一,存在较为严重的建了拆,拆了建,反复折腾的现象,61%的受访者认为这种现象存在所在团场;第二,有规划,但不按规划执行。44%的受访者认为,部分团场领导说话和开发商没有认真履行规划内容,楼房质量没保证、基础设施也没有按合同完成等。第三,只有楼、没有产业,只有钢筋水泥、没有青草绿树。第四,连队住房空置率很高,浪费严重。自从搬迁到团场住楼房之后,连队生产点的房子基本废弃。
上述现象的本质就是没有“以人为本”。市场经济强调需求决定供给,有什么需求,再决定如何供给,但是在职工由连队搬迁到团部的过程中,我们很少考虑职工这一需求,即在哪里生活会更快乐幸福?因为城镇不一定让每个人更快乐。兵团人一直是奉献大于索取,其居住的自然条件本身就相对恶劣。在团场小城镇建设中,不少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盖楼房,团场职工住进楼房就是城镇化。基于这种认识,大部分团场确实增加了整齐划一的高楼,同时通过各种手段,使职工也住进了楼房。事实上对此举表示不满意占了5成。从受访者回答来看,主要觉得觉得不方便,少了以前连队的乐趣,而且生活与工作成本提高了。
(二)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管理滞后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当前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中,只看到楼房,看不到其他配套设施。在调研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几个问题是:小区环境脏乱差、购物休闲不方便、停水停电时常有、农机设备无处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城市的管理滞后。究其原因:第一,兵团缺人才,尤其是城镇管理服务人才,兵团的人才储备呈现农业科技管理人才过多,其他产业严重不足的畸形结构。第二,团场缺理念,传统的军事体制使得不少团场领导长官意识浓厚,很难尊重市场需求、尊重他人需求。第三,客观条件导致招商引资难、引智难等问题,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资金支持,即使有心也无力。
(三)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自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兵团不断推进“三化”建设以来,基本上形成国家给项目,团场因其财力匮乏,委托私人企业投资的建设模式。中央政府和兵团都加大了对各团场的资金投入,但由于团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这些资金投入显然不足。另外,城镇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投资特点是投资数额大、投资效益具有显著的外溢性,再加之,团场本身缺乏区位优势,吸引社会资本难度较大,所以,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资金和团场自筹。而团场资金自筹能力明显偏低,经济基础普遍较差,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我们必须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又缺少足以支撑建设的资金,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不少团场借助于私人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团场小城镇建设只有楼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四)违规拆迁、追求政绩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因此各团场存在拆迁,不同级别的团场干部都有相应的拆迁任务。在拆迁工程中存在不少违规的现象。在与部分团场领导座谈过程中,他们认为,一些连队职工素质对,不知好歹;一些职工漫天要价,没有在兵团扎根的意识,想捞着前就走人。固然,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但同时也存在干部过分追求政绩的问题,不少团场把干部拆迁任务与年终绩效考核等结合起来,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既拿不到绩效奖金,也不能评优提级,因此,不少干部采用了许多非合理的手段来完成城镇建设的拆迁任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于职工正常的诉求不能满足,也影响到城镇建设给居民带来的认可度。
四、提升兵团团场小城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认识、规划与管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想法
城镇化必须体现人的城镇化,因此,无论在团场小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在规划和管理当中,必须把握住这个根本。作为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团场职工的切身利益,要把小城镇建设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同时,听取专家的意见。在楼房设计、基础设施配备、公共服务等要以方便、便捷为原则,既要考虑舒适度,又要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小城镇建设必须能吸引人,还要能留得住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屯城戍边。
(二)既要考虑城镇建设共性问题,还要考虑团场特殊问题
团场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一般小城镇建设的共性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还存在团场的特殊性问题,职工进城身份没有发生变化,收入来源基本也没有变,大部分仍然在连队生产工作。这样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第一,晚上住在城里,白天工作在地里,来回奔波很累;第二,生活的地方发生变化,生活的收入来源却没有变;第三,感觉不是越来越方便,而是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试想,当收入没变,成本增加,意味着人的生活质量在下降,显然这与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是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解决如何方便快捷到连队种地的问题、农机具存放问题、连队空置房利用问题,城镇楼房水电暖等问题。
(三)营造拴心留人的小环境
兵团的使命是屯垦戍边,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兵团团场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注定了团场职工必须讲究奉献,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是讲奉献,我们必须提倡有付出,就有回报;充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如何让团场子弟扎根团场,如何吸引更多内地人加入兵团队伍,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团场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但要切实解决则需要改善小城镇的环境,美好的自然环境固然重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在凸显弘扬兵团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需求和个性特点,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小环境。
(四)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要建设一个美好的城镇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撑。实现情况是大部分团场自身没有财税权利,小城镇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中央转移支付。显然是无法满足现实的资金需求,这种矛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团场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如何需求社会资金来支持城市建设,如何吸引产业到城市落户,是摆在团场领导面前的现实问题。要充分考虑到一座城市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准公共产品、哪些是私人产品。依据不同的产品决定不同的投资人,尽量让社会资金纳入到准公共产品的领域范围,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政府一定要退出。同时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认真探讨ppp融资模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产业供养城市管理与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胡湘豫.基于发展极理论视角下的兵团城镇化建设[J].兵团党校学报,2012(2):44-46.
兵团团场情况简介:农1师 篇3
2007-10-03 19:11:16| 分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农一师师部就在阿克苏市。农一师于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师部是阿克苏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所辖的沙井子、阿拉尔、4团、5团、6团五个垦区地处阿克苏地区境内,分别与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和柯坪县接壤。阿拉尔是兵团新兴城市。该师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是兵团水稻、棉花主产区和全国长绒棉基地,垦区内水士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农一师1团,团部设在阿克苏市的金银川镇
..它位于天山支脉哈拉铁克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距阿克苏市西南55公里处的沙井子垦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贸、文教卫生为一体全面发展的农垦企业。
..现有总人口21051人,从业人员4321人。有45个基层单位,总规划面积73万亩,耕地面积13.82千公顷,播种面积12.19千公顷,林地面积118公顷。农机总动力13097千瓦,还租用2架农用飞机实施航空系列化作业,购买了3台采棉机实施机械化采棉。
..阿克苏市金银川镇
..农一师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
..二团位于天山支脉哈拉铁克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物产富饶的沙井子垦区,距阿克苏市83公里,直通314国道和南疆铁路金银川火车站。总人口10332人,其中从业人员2788人。全团建制单位33个,其中营级单位3个。拥有耕地面积10.40千公顷,造林面积73公顷,链式拖拉机103台,轮式拖拉机97台,康拜拜因收割机22台,各类农机具840台(件),水稻播种和农作物施肥、喷药二十多年来一直实行和航空作业,农田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二团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工、交、商、建、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的中型国营农场,团部驻地新井子。
..农一师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
..它位于喀什噶尔河下游的两岸
..东西横跨阿瓦提、柯坪两县,面积255平方公里,距阿克苏市113公里
..农一师4团团部设在乌什县的包孜镇中
..四团建于1956年,位于天山托木尔峰西南,距阿克苏105公里,现有总人口7258人,从业人员1658人。耕地面积5.51千公顷,播种面积5.36千公顷,牲畜3.31万头(只),大中型拖拉机85台,国内生产总值4726万元。
..农一师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
..五团位于天山支脉哈里克套山南麓,温宿县境内属边境团场,距阿克苏市56公里,团部位于314国道950公里处,南疆铁路干线横穿团场中部,团内已开通无线通讯网络和国家一级通讯光缆,具有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的优势,是搞开发建设的极好地带。下辖34个基层单位,现有总人口17702人,从业人员3838人,办公大楼、医院楼、住宅楼拔地区,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农一师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位于阿克苏市南30公里。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以农主,农、林、牧、加工、副业全面发展的中小型农牧团场。全团建制单位29个,其中营级建制单位5个,农业单位14个,工副业单位8个,文教卫生单位2个。总人口9891人,其中人业人员2233人。现耕地面积6.03千公顷,播种面积4.94千公顷,大中型机车143台(辆),各类农具177台(架),农机总动力5327.4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农一师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麓的山前冲洪平原末端的三角洲东部,其地势由西向东,由北朝南倾斜,平均地面坡降雨量1/2000,西邻阿克苏市哈拉塔勒镇,东与多浪河为界和农一师八团、水管营等单位接壤,北靠多浪水库,南临阿克苏河,距离阿克苏市79公里,由阿塔公路64公里处沿西南方向行驶15公里即可到七团团部。
..农一师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
..东与九团接壤,南与十六团相邻,西以多浪河为界,北与山前洪积平原接壤。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220.8平方公里。距阿克市85公里,团部驻地塔镇,现有23个基层连队,农、林、牧、渔、工、商、建并举,总人口10357人,有从业人员2432人,耕地面积5.8千公顷,以棉花是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为3285吨,机械采棉被国家列为唯一的试点单位,已成为后团首家棉花播种、中耕、采摘、加工为一体的优质棉生产企业,年产棉8花9414吨。全团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4台,各类农机具480台(架);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农机总动力5720千瓦。特产以优质苹果、香梨为主。固定资产6600万元,2002年全团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404万元。
..农一师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农一师九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紧靠塔里木河上游北岸,距阿克苏市120公里,面积约34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为主,林、牧、副、工、建、商、运、服综合发展的国有中型企业。现有耕地9.18千公顷,建制单位37个,总人口20363人,从业人员5299人。1999年,九团以1.1亿元优良资产入股,成立新农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阿拉尔分公司。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00万元。
..农一师10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地处塔里木河上游北岸的阿拉尔垦区,距阿克苏市东南136公里,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有农工商企业,现有总人口12169人,从业人员2791人。耕地面积6.57千公顷。2002年末,国内生产总值10386万元。
..农一师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该团始建于1964年,位于塔里木河南岸,阿塔公路152公里处。行政规划29个单位。全团总人口11871人,其中从业人员2655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牧团场,团部设在花桥镇。全团拥有各类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127台,配套农机具430台(架),机车功率6637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5%。
..农一师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
..十二团地理坐标为北纬40°30′15″,东经81°18′15″。位于阿克苏市东南,距阿克苏127公里,塔里木河南岸。已划入筹建中的阿拉尔市,全团规划面积94.5万亩,耕地12.11千公顷,现有人 口18585人。
..农一师13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冲积盆沿上,距南疆重镇阿克苏市155公里,总面积275平方公里。
..该团现有耕地8.26千公顷,辖区总人口13363人,其中从业人员2861人,辖基层单位31个,其中农业连队15个,工、交、建、商、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是一个以农为主,贸工农综合发展的国有中型团场。1997年挤身全国百强农场行列。
..农一师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十四团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南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面积258.6平方公里,距阿克苏市176公里。
..另外,农一师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 篇4
困惑一:新课程培训工作是实施课改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新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应坚定不移,稳步推进。由于这次改革是大面积推进,加上农村信息闭塞,导致很多教师来不及接受新课程培训,还没有弄清课改是怎么回事,就匆忙上场了。课改初期一切都是茫然的,面对花花绿绿的崭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准确把握知识教学的本质。有些教师甚至迷失形式上的多元化,盲目地跟随潮流,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偏差。特别是村级的一些体育教师,山高路远,交通不利,再加上体育不被重视,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培训,更别说走出去听教授专家的讲学了。农村体育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平时还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如若参加县里的公开课赛讲,老师们就找一些新课程的材料进行模仿、加工,根本不管教学内容、目标等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虽然老师们都知道这种现象阻碍了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然而却是无能为力。
困惑二:全国优质课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前进的方向,然而却不适合农村教学。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进行了非常多的体育教研活动。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信息闭塞,体育老师们很少有机会到现场观摩优质课赛讲。2005年4月笔者有幸担负全县新课程培训工作,参加市级培训时,刻录了讲课老师的光盘。可是当老师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观看时却傻眼了:“这就是全国的体育优质课呀!40人制的班级,整齐的服装,豪华的室内体育馆里一个人一个篮球或排球;在辽阔的绿荫场上,一人一个足球随意练习,一会儿几个人一组摆个造型,老师拿个摄像机拍照留念,一会儿围在一起观看图片”这纯粹就是城市课改模式!放眼我们的村级学校,整个学校教具也许就只有一个篮球,乡级学校或许一个班级有一个篮球、排球,县城学校条件好一些,但是离一个人一个篮球差得太远了。更别说把多媒体搬到操场,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理想。如果按照这种模式,也许要把全县学校的篮球都放到一起,才能上一次公开课,这能行吗?况且农村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每班大约都是60个人左右,同时几个班级都要上课,又没有充足的场地,甚至好多学校都是在校园里的空地上上课。这种室内体育馆模式能在农村推广吗?
困惑三: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的教师资源却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受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知道的也是甚少。加上体育课不被人重视,一些青年教师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教学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能在操场上不出伤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心声一:教育观念落后个别学校的领导对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虽然学校也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习重要科目,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对于这种普遍现象体育老师们只能望而叹之。
心声二: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用性书刊。翻开各种体育教学杂志、报纸,打开各类体育网站,不难发现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到处可见,当然应该说我们体育老师们是非常注重教研的。可是真正能应用到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又有几何?我们的体育教育专家虽然提到要重视农村的课程改革,但是真的用实际行动来落实了吗?我们能不能不
追求什么“国际接轨”、或“先进的某某教学模式”,能否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开发、研究出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及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课改落后的局面。
心声三:场地器材匮乏,安全措施制约,学生锻炼得不到充分保证。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九年义务教育难以顺利实施。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投资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条件好的学校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能真正用在课堂的少之又少。
因此单调的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现在学校“学生安全第一”,学校就把学生紧紧的关在狭小的校园里,不准出去拉练、郊游,不准练习带有危险的体育运动。这种地方制度严重影响了落实“健康第一”和“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指导思想。反思: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永远不会消失,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类的历史。教育改革是不可能一次终结的,它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在课程改革进行了近五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反映出了它的一些弱点。因此我们要立足现实,认真反思,总结经验,使农村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更加真实,更加灿烂。
一、体育教师自我的反思我们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更新知识,变“技术型”为“智能型”,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锻炼的咨询者。其次,要改变课改的思路,不一味照搬城市的经验,而要结合农村的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出课程改革的新出路:农村有丰富的生活资源,多彩的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体育活动,处处离不开体育活动。我们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体育活动的空间。
二、应试教育制度和体育课程改革制度发生冲突,要进行反思。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体育课程标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实行新的课程评价,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充分体验成功和乐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程改革却偏离了它应走的路线。本来体育课改应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至高无上的中招、高招制度,使体育活动显得那么渺小,只要文化课老师需要,体育课就要毫无怨言地恭手相让。这种体育课可有可无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们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同时与教育部门提出“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也互相矛盾。因此只要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消失,它必将阻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制度来真正解决农村一线体育教师的困苦和无奈。
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器材和场地》标准与农村学校经济条件不相匹配,要进行反思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育器材和场地》标准,并要求贯彻实施、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这个标准虽然规范了学校器材的配置,改善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但农村的一线教师却只能拿着这个标准望尘莫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校长看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两个字“没钱”。确实,中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昂贵的体育器材对于村级的学校来说,那是只能想而不能实现的奢侈品。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 篇5
新形势下对加强新疆兵团团场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兵团农十三师火箭农场(少数民族团场)为例
海 萍
(新疆农十三师党委党校,新疆 哈密 839000)
摘 要: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职工群众的热切愿望;因此,推动团场文化建设也就具有了越来越重大的意义。同时,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加强监督考核,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广大职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项工作,推动团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实效。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137-03
一、新形势下加强团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职工群众的热切愿望;因此,推动团场文化建设也就具有了越来越重大的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团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以精神文化凝聚人心,以屯垦特色文化塑造城镇形象,以健康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是推进团场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团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加强文化建设是推进团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团场三化建设进程,就要树立“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发展理念,有效释放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全面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迫切需要。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团场的文化建设仍需不断加强,必须满足各族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意愿。
二、新形势下加强团场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职工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培养新型职工队伍,并用最能反映兵团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激励职工群众投入到跨越发展的潮流中去。
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职工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全社会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团、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适应职工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增加值占有率有所提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基本满足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文化繁荣发展动力不断激活;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到,基本实现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起、文化服务均等、文化创新活跃、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文化强场目标。
凝练“火箭精神”。认真探索“红星部”的历史文化积淀,挖掘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屯垦戍边特色的“红星精神”和“火箭精神”。
突出强化主题教育。进一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创先争优”、“唱响兵团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做好全国、兵、师、团“文明单位”、“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和谐小康家庭”以及各类“典型”、“模范”评比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努力构筑全场职工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知识、法律法规教育。培养文明礼仪,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树立先进思想理念,增强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加强团场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提高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根本,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塑造文化品牌为龙头,快速提升团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形成弘扬先进理念的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屯垦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打造全民文化素质良好,团连文化统筹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兴起,文明风尚优良的文化氛围,借文化之魂推动团场跨越式发展。
新形势下的团场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以往搞两次演出,办两次展览的浅层次上,而是要实现全方位的繁荣发展。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要大力开展屯垦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民间文化、廉政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初步形成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二是文化品牌有效拓展。要精心培育一批有团场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建筑、文化名人,并加以推介和宣传。三是文化设施相对完备。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职工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群众文化有人组织,群众有地方参与文化活动,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四是团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培养新型职工队伍,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职工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职工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学论文 )五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抓好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职工增收的新兴产业。
新形势下,文化建设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团场是兵团的基层组织,如何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对口援建机遇,让先进文化理念融入团场基层,融入“三化”建设,引领职工群众、扎根于职工群众,实现经济强团到文化富团的转变,探索团场文化建设的新道路,是一项重大课题。
三、当前团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团场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团场建设需要投入资金的地方很多,用于文化设施建设主要靠项目,而目前普遍存在文化活动办公场所不足,办公设施缺乏,运行资金紧张,文化创新推进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培训等的正常开展。文化建设上级没有专项资金,仅靠团场单方面的投入力不从心。
文化基础建设比较落后。从团场现在职工群众文艺需求的趋势来看,大众的广场文化正在逐步适应职工群众口味,而团场广场文化建设还基于硬质化、绿化、亮化上,在舞台、音响、灯光等设施方面尚不能完善到位,与职工群众多渠道的交流、服务的平台尚未完全搭建好。
文化人才队伍薄弱。团场条件相对艰苦,团场现有职工一部分是由外来新职工组成,相对来讲其文化程度较低、文艺兴趣不高,而现有的文艺爱好者普遍存在基础差、年龄偏大、创新不够等问题。
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目前,多数团场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将侧重点放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和有线电视网络维护工作上,工作人员本身就较为缺乏,而仅有的几个工作人员也都投身于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文化干部学习宣讲理论政策的能力有限,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欠缺,组织基层宣传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掌握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的能力比较缺乏,没有在理论宣传普及、社会宣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网络宣传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开展文化活动各基层单位重视程度不一,需要培养全民参与的文化意识。此外,目前尚未寻找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最有效切入点,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需要加大力度。
四、团场文化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一是加大力度改善城镇、中心连队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抓好塑造团场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设备配置,使团场先进文化的“硬件”真正硬起来。
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立特色阵地,使基层文化深入人心。一是结合团场各连队职工、社区居民等单位特点,组建适合连队、社区的文化协会或组织。二是根据不同层次职工的需求,建立各类文化兴趣小组,聘请专业人员教课,请爱好人员组织实施,为团场更多有才艺、有愿望、有兴趣的职工提供施展舞台。
加快提升文化宣传影响力,促进内外交流,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点。一是将团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党建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经营城镇与经营文化的关系,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团场“十二五”规划统筹谋划。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宣传影响力,利用兵师报纸、电视专刊专栏、网络以及团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阵地,大力表彰文艺带头人,文化最佳支持单位、社会人士,出产品、出精品,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理念融入到旅游、宣传等工作中,将文化资源形成产业化,搞“文化性旅游”,带来经济、艺术双丰收,推动团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四是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对口支援大好机遇,不断深化团场内部与外界单位的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联姻,使团场文化不断提升、巩固、壮大,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打造精品文化品牌,使文化建设成为职工增收的新途径。一是在注重建立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多挖掘基层文化底蕴,挖掘更多的文化品牌,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把创作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使之转化成为文化商品,不断提升其商业价值。二是结合每月节庆培育一月一品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增加文化品牌的科技含量,通过品牌创造带动产业创新,催生文化新业态,使文化品牌转化成为职工增收的新途径。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点带面,增强团场文化活动覆盖面。一是通过团场主导、部门协调、民间组织、群众参与,全面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按照先示范引导后全面带动、强项优先发展原则,发挥联合会具体承办文化活动的骨干作用,提高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三是采取好的.机制珍惜现有人才,引进专业性文艺人才,造就一批能编、会写、会排、会演的高素质文艺队伍来,增强发展后劲。四是采用“活动互办、人才互补、资源共享、群众广泛参与”模式,让群众从台下观众变成展示自我的“演员”
着力提高职工文化素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各农牧团场实际情况,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知识、法律法规教育。培养文明礼仪,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树立先进思想理念,增强创新能力
五、建设文化强场的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发展和改革的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依据。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文化火箭”建设领导小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文化火箭”建设。成立团场文化市场执法支队。为文化市场的服务管理,提供必要条件。
成立团场文化站。文化站负责管理文化馆、图书馆、场史陈列馆、信息文化共享工程项目、职工培训中心,负责文物收集整理。其职责是指导团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指导业余文化团队的活动;保证团场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委托,对团场文化市场进行管理。
加大文化投入。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文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上级部门应考虑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力度,下拨相应文化机构运行经费、人员配备和人才培养经费,确保团场宣传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团场对文化的投入占本级预算支出的比例不少于2%,且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预算支出的增长幅度。在城镇建设资金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低于1%。从起设立3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0万元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设立文化奖励机制。制定相关措施,如,火箭农场积极设立“火箭文化奖”,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研成果、文艺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扶持文艺、文学等创作。
进一步加强文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团场文联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文联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开展文联活动,以文艺骨干队伍带动基层文艺活动的开展,不断壮大文艺工作者队伍。
积极融入哈密区域“文化哈密”建设。主动融入“文化哈密”建设的布局当中,统一领导,参与规划,同步推进,真正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快发展,共同推动哈密区域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扎实推进文化援疆工作。紧紧抓住河南对口援建的机遇。借助“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主动与对口援建市宣传、文化、广电、文联等部门对接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投入援疆资金,进行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和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制定文化援助计划,争取更多支持。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将《实施意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部署,规划文化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正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这给人造成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文化建设不能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相等同,也不能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优秀的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企业的个性特点,突出自身特色。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团场,注意继承发扬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要认真探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突出价值观、兵团精神、愿景、使命等核心理念的梳理、提炼,避免企业精神文化的雷同现象;同时,要注意体现团场职工的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要把团场文化建设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制定中长期规划,使文化建设保持连贯性、统一性。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使文化建设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同时,要把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加强监督考核,使团场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各部门和广大职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常项工作,推动团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取得实效。
强化职工的主体作用。职工是开展团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广泛发动职工,相信和依靠职工,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团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团场化建设成为引发职工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的过程,提高职工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践行文化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卫生人力,变化,基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屯垦戌边”的政治任务而设[1], 所辖的174个农牧团场按战略要地布点, 分布在天山山脉两侧和西北边境地区, 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团场医疗卫生机构是兵团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基层单位[2,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保障基层职工群众健康是兵团新医改工作的重点。2009年底兵团出台了医学生定向选聘、为志愿到基层工作的高校医学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用人引人政策[4]。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2009至2012年兵团团场卫生人力现状及变化, 发现团场卫生人力问题所在, 并提出对策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现有资料
收集2009-201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13, 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资源调查报告 (2008年) 。
1.2 卫生人力调查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 于2013年4月至7月, 选取三、七、十师 (分别代表兵团边境、南疆、腹心三类地区) , 使用自制调查问卷, 普查师、团、连、厂矿、社区范围内兵团管理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对象为2003年6月30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所有在岗、调出、进岗及离退休人员, 与本研究有关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所从事的专业、技术职称、学历以及在岗、离岗情况。
1.3 资料分析方法
现场调查数据经Epidata 3.0双录入, 并进行逻辑审核检错。所有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兵团团场卫生人力数量及变化
截止2012年底, 整个兵团团场人口数为181.87万人, 团场医疗机构172所 (纳入独立统计) , 团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8所。团场卫生人员1 0168人, 卫生技术人员8 729人。与2009年相比, 团场卫生人员增长8.23%, 年均增长2.67%;卫生技术人员增长9.56%, 年均增长3.09%。执业 (助理) 医师、注册护士、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千人口护士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分别为0.33%、20.14%、4.35%、25.32%。
注:数据来源于2009~201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2.2 兵团团场卫生人力质量及变化
卫生人力结构的合理性反映了卫生人力资源质量, 其合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以下通过对三个师的典型抽样调查反映2013年样本师的人力结构, 并与2005年调查结果比较。
2.2.1 年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 2013年末, 样本团场卫生技术人员40~49岁者达到了47.03%, 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30~39岁者, 为33.65%, 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者分别占11.79%、7.53%。同2005年比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30~39岁者减少41.1%, 40~49岁者增加57.18%。
2.2.2 学历分布
至2013年末, 样本团场卫生技术人员超过半数为大专学历 (51.67%) , 其次是中专, 占34.37%, 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8.40%, 还有5.59%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与2005年相比, 高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者大幅减少, 减少了67.33%, 大专学历所占比例增长相对较大。
2.2.3 职称分布
典型调查数据显示, 2013年末, 样本团场卫生技术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 占总人数的69.17%, 中级职称占27.95%, 高级职称不到3%, 待聘人员极少, 仅有18人。与2005年相比, 高级职称人数和比例略有增加, 中级职称人数和比例变化不大。令人担心的是, 初级职称人员中师级职称人数减少414人, 减幅达28.61%, 士级职称人数增加391人, 约为2005年的2倍。说明现有医务人员中相当比例者仅仅具有初步的临床经验。
2.2.4 专业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样本团场各类专业人员中, 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人员分别占35.52%和37.09%,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仅占6.82%。与2005年相比, 公共卫生人员和护理专业人员数有所提高, 但是临床医学人数大幅降低。同时, 根据2012年兵团卫生统计数据, 全科医生为1141人, 占执业 (助理) 医师总数的37.25%, 仅是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的低限[5]。
2.3 卫生人力流动情况
三个师的典型调查数据显示, 2003-2013年间, 样本团场卫生人员总数减少521人 (进岗828人, 离岗1 389人) 。团场离岗人员中, 医生所占比例最大, 占46.5%;其次是护理人员, 占27.28%, 而进岗人员, 以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大, 占43.18%, 其次是临床医生, 占35.27%。说明团场医生的流失率远远大于护理人员。
3 讨论
3.1 团场卫生人力增长比例偏低
兵团团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直接面向团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但团场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兵团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5.28%和45.86%[6], 相对于团场人口数占兵团总人口66.49%而言, 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与医改前相比, 虽然团场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增加了8.23%和9.56%, 而同期兵团总的卫生人员增长12.84%, 卫生技术人员增长14.91%, 团场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增长比例偏低。
3.2 执业医师流失严重
统计数据显示团场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1.68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人[7], 而团场执业 (助理) 医师新医改后年均增长率为仅0.11%, 说明团场执业医师始终处于欠缺状态。典型调查反映出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 2005年30~49岁者为2293人, 7年后即2013年40~50岁以上者为1435人, 减少858人, 说明兵团团场30~49岁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量离开原岗位。而团场离岗人员中, 医生所占比例近一半。调查中了解到, 中级及以上职称医生不愿长期留在团场医疗卫生机构, 一些人将其作为跳板, 得到编制或者晋升职称甚至是在上级医院培训后或者遇到其它“机遇”后马上离开。
3.3 专业结构不合理
团场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网底[8], 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综合性、连续性服务, 需要全科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专业人员密切结合的团队式服务。目前每个团场只有4名左右的公共卫生人员, 7名左右的全科医生, 考虑到兵团地广人稀、服务点多、人群分散的区位特征, 现有专业人员要全面而有质量地完成服务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工作难度较大。
4 建议
新医改后兵团团场卫生人才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人才不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团场地处边远、区位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二是平均每个团场人口数在一万左右, 病人少, 病种少, 难以成就好医生, 医生的职业前景差;三是团场医院属职工医院性质, 待遇差。从制度层面分析, 团场举办医院的职工医院性质与政府办的基层医疗机构 (事业单位) 投入补偿、养老政策、福利待遇激励机制、管理方式明显不同, 存在制度差异。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医学生和在职专业人员比而选之, 流向趋势不言自明。
兵团一团一院的机构设置, 是昔日全民所有制国营农场的一项制度优势, 不仅具有公益性、更有很强的福利性。这种资源配置方式, 从经济、效率、质量、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估不尽合理, 改革是其必然。医疗资源整合是一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医疗资源进行识别、选择、合理配置和有机融合, 达到激活整体活力的效果, 以获得整体医疗资源的最优[9]。结合兵团实际, 建议实行卫生人才师团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秀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D].硕士论文, 南昌大学, 2012年.
[2]刘文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医疗卫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7:24-26.
[3]王国建.为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团场卫生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J].兵团医学, 2006, 04:2-4.
[4]关于印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兵发[2009]64.
[5]肖纯怡, 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16 (1) :20-21.
[6]朱东兵.201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事来发展报告[R].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 37.
[8]李新辉, 秦江梅, 方鹏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结构与能力状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 2011, 1:56-58.
【兵团团场改革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兵团农牧团场06-17
团场改革-资料10-17
团场财务体制改革探析07-02
兵团改革40年演讲稿10-09
新疆兵团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05-15
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07-22
赴农十三师各团场观摩学习心得体会06-19
兵团棉花07-21
兵团文化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