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帮扶

2024-07-04

困难帮扶(精选12篇)

困难帮扶 篇1

企业困难形势下,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困难帮扶工作:

1 着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增强做好帮扶工作的自觉性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做好困难帮扶工作, 对于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赵矿公司是一个破产改制的老矿。井深巷远, 环节复杂, 职工人数较多, 破产前长期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 造成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历史欠帐很多。这样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使帮扶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特别是帮扶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 结合科学发展观和上级工会组织关于和谐企业建设、帮扶工作文件精神的学习, 我认为做好帮扶工作首先要认识和理解:

一是做好帮扶工作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做好帮扶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做好帮扶工作是工会组织职能的要求和工会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以认真自觉的态度抓好帮扶工作的谋划、宣传和工作环节的设计、安排和布置, 使之逐渐步入正轨, 打开了局面。

一是得到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扶贫解困工作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程, 并作为工会组织的重点任务, 突出摆位, 定期研究, 明确责任, 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问题, 为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是形成了帮扶工作合力。经过探索, 逐渐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工会组织发挥协调组织功能、积极分子主动带头、职工之间互帮互助的工作格局和良好局面。将困难职工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标准。

2 加强学习培训、运用好困难职工界定标准, 准确掌握困难职工底数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 用准政策。困难职工界定标准随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而更新调整, 结合工作实际, 及时按照新的政策要求和困难界定标准组织开展困难职工调查, 反复研究文件内容, 找出政策要点、难点、新调整内容。分别组织公司、基层区科两个层次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培训, 特别是对于困难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计算方法, 家庭成员如何认定、家庭收入、支出等计算的口径等重点内容进行学习, 避免理解上的偏差, 用准政策。

二是坚持困难界定标准, 全面、准确掌握困难职工情况。工作中执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准确运用困难界定标准、测算方法, 对待每一名申请困难界定的职工都一视同仁、严格按标准测算其困难程度, 对困难职工的界定做到从实际出发, 结合每名困难职工的实际情况, 准确运用政策掌握职工困难原因、困难程度等真实情况底数。确保符合困难界定标准的职工一户不丢, 不符合困难职工界定标准的职工一户不多, 执行政策标准无偏差。

三是规范建立档案, 实施动态管理。利用好全国总工会困难帮扶系统和集团公司工会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对困难职工建立系统档案。收集、整理困难职工各种证件、证明材料等扫描图片, 规范建立电子档案。详细、准确掌握每名困难职工真实的家庭成员状况信息, 定期更新系统帮扶救助、困难变化情况, 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困难帮扶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

3 健全“三级职工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帮扶工作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集团公司、矿业公司、基层区科三级职工服务体系:作为矿业公司级职工服务站, 一是本着“硬件建设力所能及、软件建设高标定位”的原则, 合理投入“软硬件”建设, 打牢服务职工的基础。企业困难形势下, 对矿业公司、基层区科两级职工服务体系中硬件建设根据服务工作实际需要, 配备电话、电脑、打印机等基础办公设备, 固定办公地点, 指定专兼职服务工作人员, 提高服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软件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不断完善服务站、点各项工作制度, 理顺、细化服务工作流程。健全职工服务站日常接待制度、协调联动工作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服务联系制度, 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结合公司实际打造服务平台, 确定服务职能, 并进一步理顺、细化、统一了两级职工服务体系、各项服务平台工作流程, 实行统一管理, 分工负责, 为职工群众尤其是困难职工群体提供越来越快捷便利的服务。

二是完善六项困难职工管理制度, 建立倾心服务困难职工网络体系。

(1) 定期家访制度。定期、分层次对特困职工、困难职工每月、每季入户家访, 详细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实际生活状况, 并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直至职工实现脱贫解困。

(2) 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由公司党政工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扶贫解困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解困工作会议, 研究、布署重点工作, 确定当前帮困任务和长期扶贫目标, 并将此做为一项工作制度长期坚持, 并不断加以完善。

(3) 公司、区科党政工领导与困难职工结对子制度。实施“春雨行动——精准帮扶”, 公司党政工领导与困难职工结对子, “一对一”进行帮扶, 定期走访、联系结对子困难职工, 及时了解困难职工情况, 根据困难职工脱贫意向及时调整困难帮扶措施。

(4) 定期总结分析检查考核制度。定期对扶贫解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量化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工会“双争”竞赛、党群系统文明区科评比等各项评先挂钩。

(5) 扶贫解困各项基金管理使用制度。扶贫解困各项基金包括:职工大病互助基金、困难补助资金、职工家属医疗互助基金、职工子女爱心助学基金、特困职工周转基金、安全互助基金、扶贫解困送温暖资金等, 实施严格的管理与审批、公开使用情况制度, 形成了闭合的管理使用机制。

(6) 扶贫解困联络员预警预报制度。对可能形成或发生致困职工上访事件的苗头及时了解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上报, 最大限度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基层单位设扶贫解困预警联络员, 形成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从而构建完整的困难帮扶协调联动、长效运行的网络体系, 为困难职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4 吃透、用足困难帮扶政策, 实施精准帮扶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要因人施策, 坚持“三不”的标准 (“三不”即: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因生活困难而得不到补助;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因家庭成员患病而得不到救治;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生活困难而辍学) , 实施精准帮扶。

一是思想帮扶。“扶贫先扶志”, 掌握困难职工思想动态, 及时疏导、化解不良情绪, 帮扶职工坚定对生活的信心, 引导职工强化自我脱贫的意识, 并为职工脱贫积极创造条件。

二是资金帮扶。困难帮扶工作中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 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级工会的各专项资金, 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积极申请相关救助款项。为符合上级工会救助政策的职工积极申报相关救助, 如:省总工会爱心卡帮扶项目专项救助;市级、集团公司级困难职工两节慰问金;困难职工子女金秋助学金等。作为矿业公司工会, 充分利用好公司两节送温暖资金、金秋助学资金、困难补助资金、职工及家属医疗互助金等帮扶资金, 并适时注入资金确保正常运转。根据实际情况, 为困难职工办理、发放相关救助金, 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三是就业帮扶。有针对性地搜集、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为困难职工无业配偶及子女提供信息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申请集团公司困难职工子女就业政策帮扶, 帮助符合条件的职工家庭实现本质性脱贫。

四是结对帮扶。实施“春雨行动——精准帮扶”, 组织好公司、区科党政工领导与困难职工结对子制度, 签定困难职工帮扶协议, 制定帮扶目标计划, 明确帮扶具体措施, 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制度, 根据困难职工实际及时调整帮扶方式方法, 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婷.煤矿矿难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2]陈春菊.煤炭企业技工学校工会组织建设探究[J].电子制作, 2013, 23712:186.

困难帮扶 篇2

工会组织开展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工会协助各级党政解决困难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困难职工提供救助、维权和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抑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为党和政府分忧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进一步将帮扶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使帮扶工作覆盖到每一名困难职工,现就区总工会帮扶工作有关内容、制度和标准进行说明。

一、特困和困难职工标准

2007年北京市和北京市总工会分别调整了特困和困难职工标准,特困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7年为330元)的职工。困难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由于重病或残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2007年家庭月人均收入400元以下)。

二、特困和困难职工调查

每年9至10月区总工会统一对区直属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各街道辖区企业的特困和困难职工进行调查摸底。要求各基层工会切实履行 “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摸清特困和困难职工的变化情况。对符合特困和困难标准的职工要在实施“三查一访”后,纳入困难职工档案。其他时段特困和困难职工情况有变化的,基层工会要随时向区总工会报告变化情况,修改困难职工档案。

三、区总工会帮扶办公室职责

(一)法律援助。发挥与区司法局联合建立的崇文区总工会法律援助站的作用,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接受来信来访,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代为书写法律文书,代理参加劳动争议诉讼等项服务。对低保家庭给予减、免服务费等优惠。

(二)技能培训。依托区总工会再就业定点培训学校,为有培训意愿的困难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包括电工、家政、物业管理、制冷等多个工种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困难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对有其他培训意愿的困难职工及其家属,帮扶中心可以帮助其联系其他再就业定点培训学校。

(三)职业介绍。帮扶中心将充分发挥工会职介所中介组织作用,通过与北京市职工帮扶中心以及其他职介机构进行联网,进一步拓宽用工信息渠道,全力满足用工和就业双方的需求,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家政服务。通过区总工会家政服务,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针对4050人员,实行减免管理费、介绍费的方式,吸收更多的困难职工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并由此逐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实现最终的脱贫。

四、帮扶工作制度

(一)每年“两节”期间向特困和困难职工发放米、面、油等过节物品和慰问金。

(二)各级工会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组织贴心人服务队开展为困难职工服务活动。

(三)每年在8月底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和高中的特困和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四)组织在读受助大学生开展暑期教育活动,并发放助学金。

(五)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发放帮扶物品。

(六)不定期开展转赠活动,将筹集到的帮扶物品赠与有需求的困难职工。

(七)每年为新增在职困难女职工一次性办理一份女工„四病‟保险。

(八)每年按照市总要求,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募捐活动,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职工。

(一)职工解困基金

1.资助条件。

根据职工及所供养直系亲属的基本生活状况,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及家庭进行资助。人均月收入为家庭月总收入除以供养亲属总人数的平均值。

下列情况不予解困资助:

(1)不服从调配、工作安排或在外从事第二职业的。

(2)违反党纪国法或因个人原因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

(3)不继续承担抚恤责任的死者家庭,包括已失去供养条件的死者直系亲属。

2.申请程序。

(1)由职工本人或配偶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出具有关证明,寄送所属的帮扶责任部门。

(2)帮扶责任部门负责对困难职工真实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填写《特别困难职工申请救助表》,签署意见报帮扶中心办公室。如属一般性生活困难,则填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申请表》,按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理。

(3)申请人或代申请单位、部门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包括:供养直系亲属人数、姓名、年龄、职业;家庭收入状况;天灾人祸、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程度;乡、镇以上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

3.资助标准。

(1)凡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的,一次性给予500至5000元救助。损失极为严重的,资助金额不受此限制。

(2)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补差额的形式,每季度视情给予300至900元的定期救助金。

(二)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希望工程助学基金

1.助学基金资助条件。

(1)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船岸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子女考取大专以上普通高等院校,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支付子女上学所需费用开支者,可以申请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资助。

(2)希望工程助学基金。船岸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因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其子女难以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可以申请希望工程基金资助。

2.助学基金资助标准。助学金以学年计逐个学期发放。

(1)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助学金额每学年为3000至6000元人民币,具体数额将根据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学费标准等因素研究确定。每年资助名额原则上不超过20名。

(2)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小学教育每学年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初中教育每学年最高金额不超过2000元人民币。助学金额视学生家庭所在地区书杂费高低而定。

3.助学基金资助申请及审批。由申请人将有关申请材料寄交职工所在的帮扶责任部门,帮扶责任部门造册初审后送帮扶中心办公室汇总,最后提交帮扶中心领导小组研究审批。申请截止时间为每年9月15日(邮寄以邮戳日期为准)。助学申请必须提供以下资料:

(1)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基金申请资料:《特困职工子女高等教育助学金申请表》;入学或成绩证明资料,即新入学学生出具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已在校就读学生出具上学年的成绩表(带有本人相片)和院校考评鉴定(加盖公章);乡、镇以上地方政府出具的特别困难证明;学生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和大一寸彩色相片两张;学生本人和家长的联名申请书。

(2)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申请资料:《特困职工子女希望工程助学金申请表》;学生本人和家长的联名申请书;职工家庭所在地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特别困难的证明(加盖公章);学生本人所在学校出具的学生操行鉴定(加盖公章),小学一年级学生则出具入学通知;学生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就读学校及年级);学生本人近期大一寸相片两张。

4.受资助学生和家长的义务。

(1)受助的特困职工家庭,应将全部助学金用于子女上学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2)助学基金是广远广大职工辛勤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受助学生应加倍珍惜上学的机会,其家长应教育子女,努力学习,勤俭节约,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5.助学金终止发放和退还。

(1)受助学生将助学基金挪作他用者、申领助学金弄虚作假者、违反校规或触犯刑律被勒令退学或开除者,除终止发放助学金外,已发放的部分应计算本息全部退还;

(2)受助学生如因生病等非责任性原因停学、退学,或因学科不及格而留级的,助学金即终止发放。

(3)受资助学生已完成所享受资助的,停止发放助学金。

(三)“三项基金”管理使用的检查与监督

“三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行政拨款,工会注资,个人或单位定向资助,职工募捐。

1.基金的使用管理接受财金部、监督部/审计部的监督和审核,并由帮扶中心领导小组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

困难帮扶 篇3

一是开展真情扶困行动。组织省、市、县三级机关10万名党员干部与10万名低保对象结对,重点在就业指导、资金扶持、物资帮助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组织10万名科研院所、学校、企业中的党员技术人员与10万名低保对象结对,重点在技术传播、技能培训、信息提供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组织10万名党员志愿者与10万名低保对象结对,重点在爱心捐赠、法律维权、亲情陪伴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

二是开展引领创业就业行动。利用省、市、县三级创业就业培训机构,对有创业就业需求的困难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创业培训基地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困难群众参加,建立党群经济联合体、党员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 篇4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 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 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 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 进而健全人格魄力, 群策群力, 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 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 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 长期来抓, 时刻关注就业。其次, 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 明确责任, 细化管理, 有的放矢。最后, 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 以评促改, 以评促教, 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 细化管理

1. 建立档案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 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 并做好记载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

2. 建立责任制度。

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 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代理家长”, 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 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 建立交心制度。

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 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召开“留守学生”会议, 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 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 (监护人) —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 建立心理档案。

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 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 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 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 建立资助制度。

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 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 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 填写《申请表》, 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 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 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 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 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 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 学校将资助名单, 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 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 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 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 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 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 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 和学生加强交流, 多方寻找就业单位, 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 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 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 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 心灵上感到困惑时, 为他们解除困境, 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 携手共进。德育为首, 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 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 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 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 发挥个人特长, 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 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 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 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 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 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 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 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 , 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 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找准问题, 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 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 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 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 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 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 大胆尝试, 勇敢选择, 主动出击, 尽快找到工作单位, 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 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 提高自信, 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 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 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 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 做细帮扶工作, 实行跟踪调查反馈, 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 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 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 不断调整帮扶计划, 不断总结帮扶经验, 同时, 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 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 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 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 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 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插上理想的翅膀, 立志成才, 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 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 与就业, 2009, (5) .

[2]孙世平, 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 业学院学报, 2010, (1) .

[3]龙银成, 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 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9) .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8, (3) .

困难帮扶简报 篇5

细看这份通知,“干货”很多,如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对在非户籍地因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这些规定具体清晰,体现了满满的政策善意,既是一份指导性意见,同时也是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应照单实施,不打折扣地执行,切实帮扶好各类困难群众。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确实给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国内多地散发疫情,一部分人无法正常工作,乃至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也是实情。当此之时,“一个不落”给予及时帮扶,本来就是人民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从政府层面讲,首先要清楚困难群众在哪里,要重点关照那些生计艰难的群体,如农民工、非户籍群众、未参保群众、未就业大学生等等,这些群体或有交错,但都应受到重视。从这份通知来看,对这些群体的救助政策很具体,也很全面。

其次,要通过有力有效的办法,让政府的温暖直接触达困难群众。除了以往行之有效的体系化救助之外,应该特别注意用好走访探视、热线接听等互动手段。这次通知也强调,“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走访探视和照料服务”“加强热线值守,提高办理效率,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响应。”

还有,既然是紧急救助,就不应纠缠以往的管辖权、定期发放等成规,而是以即时解决为主。通知也明确,对非户籍困难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可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方式提高救助水平,解决急难个案等等。这就更加灵活多变,更利于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困难帮扶 篇6

问:《通知》的出台有何背景?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是我区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关注度高,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责任重大。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切实解决好该群体的就业困难问题,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广泛征求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本《通知》,明确了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有关问题。目的是帮助解决基层在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就业帮扶工作中的操作难点问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我區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

问:《通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通知》主要明确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初次申请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上岗;二是对享受公益性岗位期满人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向其推荐就业岗位,其本人也应积极应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岗位;三是对初次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女性就业困难人员,2003年1月1日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除年满50周岁以上的享受期限可延长至55周岁以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2002年12月31日(含)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除年满45周岁以上的享受期限可延长至50周岁以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问:为何对初次申请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上岗?有何政策依据?

答:《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促进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7号)第二十六条规定: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可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同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9]3号)精神,就业困难人员可申请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也就意味着“4050”人员均具备资格申请公益性岗位,但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人员,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更为困难,更需要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为优先推荐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通知》特明确“对初次申请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推荐”。

问:怎么理解“对享受公益性岗位期满人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向其推荐就业岗位,其本人也应积极应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岗位”?

答: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08年劳动保障部令第28号公布,2014年人社部令第23号修订)第五章“就业援助”有关规定,为继续做好享受公益性岗位期满人员的就业帮扶服务,《通知》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向其推荐就业岗位,同时,要求其本人也积极应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岗位,目的是促进公益性岗位人员期满后积极求职实现就业。

问:“对初次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女性就业困难人员,2003年1月1日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除年满50周岁以上的享受期限可延长至55周岁以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2002年12月31日(含)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除年满45周岁以上的享受期限可延长至50周岁以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有何政策依据?

答:《广西就业专项资金有关补贴管理办法》(桂财社[2011]213号)之附件4《广西就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险补贴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了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为: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但对灵活就业人员来说,目前已不需要退休审批,退休年龄的说法已由“申领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概念取代。根据桂人社发[2011]95号文精神,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申领基本养老金年龄按其参保缴费的时间又分为两类,即:2003年1月1日起参保缴费的,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2002年12月31日(含)前参保缴费的,女性年满50周岁。为指导基层准确操作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享受期限的认定,以及体现对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优先扶持的原则,《通知》特做出此项规定。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篇7

1 我国现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要政策

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出台很多政策解决高校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 从2006年开始,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

1.2 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责

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规定, 各地纷纷推出就业帮扶政策,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实行目标责任制, 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地方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 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推动就业工作。

1.3 各级机构落实援助政策

为了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各级机构采取各种措施, 落实援助政策。例如,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 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进行重点的帮扶。

1.4 各省、市因地制宜实施援助

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 各省、市实施援助的措施也各不一样。上海市为了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 做出了“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 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重庆市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 进一步落实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为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八大措施帮助特困生就业。

2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2.1 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2.1.1 政府层面

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法》等, 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保障制度,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 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要从政策入手, 帮助和鼓励贫困生就业创业。地方政府要切实按照《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 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 用于解决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直接经济困难。

2.1.2 企业层面

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 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支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探索服务贫困生就业的尝试。

2.1.3 高校层面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助困制度, 落实国家关于帮扶贫困生的各项政策, 出台有利于减轻贫困生就业负担的具体规定, 并根据各校的实际, 制定相应的就业倾斜政策, 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2.2 对于学业困难的大学生

2.2.1 科学调整学科结构

各高校要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来开设和调整专业, 突显办学特色, 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品牌专业。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已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完善, 建立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学科结构。

2.2.2 合理设置课程科目

每年要根据招生的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科学严谨地制定和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科目设置要合理, 尽可能避免因师资设课的现象, 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完善, 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实习实践设备,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4 优化学生管理机制

从学生管理机制上加以改进, 对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综合评价, 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 给予有效预警, 采取多种措施, 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2.5 引导学生制订计划

对很多高校毕业生而言, 与其说是“就业困难”, 不如说是“就业迷茫”, 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对一切都持无所谓态度或者干着急,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

2.3 对于心理贫困的大学生

2.3.1 开展咨询服务

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 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知己知彼, 人职匹配。

2.3.2 组织团队辅导

开展针对毕业生群体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服务, 对于表现出高压力水平的毕业生, 开展同质群体的团体咨询, 通过破冰、宣泄压力、明确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等环节使参加辅导的学生压力状态得到缓解, 并形成相互支持的团体。

2.3.3 强化价值观引导

职业价值观引导的总体原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开展毕业生指导课程或讲座时, 结合大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地域特征, 强调第一份职业对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3.4 加强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学校可通过“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 提示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中来。同时, 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挫折和偶尔表现出的压力状态, 给与关怀、鼓励和支持。

2.4对于被就业歧视的大学生

2.4.1出台优惠政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如减收税费、提供贷款、提供扶持资金, 鼓励用人单位招收这些曾经被歧视的大学生。

2.4.2加快就业立法

加快制定反就业歧视立法, 尽快制订《反歧视法》, 或者在《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就业歧视的内容, 进一步界定何谓就业歧视, 明确各种就业歧视的类型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4.3建立相应的制度

建立相应的反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为受害者提供司法救济。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 将就业歧视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纳入现行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同时, 可以考虑扩大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实现对受害者的司法救济。

3 提升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效果的建议

3.1政府层面

首先, 出台扫清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壁垒和行政束缚的制度和政策;其次,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和办法培养人才;再次,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如资助高校建立就业困难帮扶基金, 对就业力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最后, 加强全社会的就业力信息平台建设和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建设, 以适应对人才实际的需要。

3.2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 用人单位要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 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其次, 加强产学研合作, 参与高校课程体系制定, 将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 成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参与者。

3.3高校层面

学校要以改革为契机, 有效实施就业帮扶,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3.3.1发挥兼职老师的作用

首先, 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培训, 使他们掌握就业指导的最新政策;其次, 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活动, 提升他们就业指导的水平;最后, 要引进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就业帮扶效果好的老师进行适当的奖励。

3.3.2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由于身份的特殊, 与学生接触最多, 是学生最信任的朋友,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使他们履行教育者职责, 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困难;履行引导者职能,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3.3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除了充分发挥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外, 还要适当创设一些实践课程, 如开设《模拟应聘课》、《求职技能训练课》等, 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为就业困难的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3.3.4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加强对各级学生社团的管理, 指导学生团体明确目标和任务, 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生组织中, 还可适当增加“就业或创业”的组织, 如, 成立“就业创业协会”、“就业帮扶协会”、“就业促进会”、“就业政策研究会”等, 让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成长。

3.3.5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通过摸底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 通过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进社区等活动, 让他们提前进行工作的演练, 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改进缺点, 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就业。

3.4就业困难学生层面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到艰苦的地方去,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4.1职业规划明方向

应该未雨绸缪,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使就业困难学生知己知彼, 明确方向,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3.4.2实践活动提素质

就业困难学生要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上, 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 为自己赢得机会。

3.4.3恰当定位求发展

就业困难学生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 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先求生存, 再求发展, 先就业后择业。

3.4.4积极心态迎挑战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 绝大部分大学生求职都并非一次成功, 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就业困难学生应当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敢于面对挑战, 增强就业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总之,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关乎教育公平, 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成文, 罗洪铁, 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

[2]张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现状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0) :64-65.

困难帮扶 篇8

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2012年部分未能就业的毕业生, 累积起来, 2013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将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2.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 就业时难以做到合理定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导致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 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如其他学生, 不管是社会关系、就业投入, 还是个人能力, 都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勇气和斗志,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此外, 由于从小物质生活匮乏, 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出人头地, 这种心理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 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他们不能耐心地寻找就业岗位, 这无形中影响了就业, 降低了就业质量。

3. 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形成创业意识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渠道, 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仅在1.5%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 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意识, 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及不足之处

目前,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 但没有专项资助经费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如各种奖助学金, 但这些资助是各个年级都有的资助经费, 并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言。因此, 一般来说, 高校没有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项资助经费。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不敢去参加外省的招聘会和招聘考试, 直接导致众多就业机会的丧失。

2. 举办专场招聘会, 但提供的岗位有限

有些高校会举办一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但总的来说, 这些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需求, 再加上这部分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限制, 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

3.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但帮扶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般很难落到实处, 很少有高校会有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一对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帮扶指导的老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不定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并进行岗位推荐,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 帮扶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 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

4. 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但重理论指导轻实际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单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 但因师资匮乏、场地有限, 这些培训指导基本上都是理论讲座, 很少举行情景模拟、答辩练习、沟通训练等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和学生求职实战能力的培训。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科学对策

1.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毕业生不得不在应聘服装、简历上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笔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 有些招聘会还需交门票费, 公务员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考还要交报名费, 另外还有面试时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交报考费的招聘考试和外省的招聘面试。因此,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费资助是实现对这一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 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自卑、心理敏感, 不擅长与人沟通, 然而, 在毕业时学生面临巨大的毕业、就业双重压力, 因此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 帮助实现就业合理定位、最终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高校应该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开展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这一群体的就业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顺利就业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把比较理想的岗位优先推荐给这些毕业生, 二是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顺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4.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科学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开始进行, 四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从入校开始就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 树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 此外, 还应充分向这一群体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帮助他们挑选辅修课, 填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并对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分析和解读, 另外, 还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技巧上的培训和指导, 增加其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其就业的自信, 更新其就业的观念等, 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对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更大。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 2011, (5) .

[2]胡清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象剖析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

困难帮扶 篇9

一、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困难职工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适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 也就是说他们在劳动技能上不占有优势, 难以适应和接受新型的工作, 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二是家庭负担重。比如家庭成员中有残疾、患过重大疾病或者遭遇过重大的家庭变故及自然灾害, 从而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尽管这些困难职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需要单位给予不断的支持和帮扶。三是一些困难职工的竞争意识弱, 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 甚至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些困难职工之所以造成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个人家庭状况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改善, 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甚至是喜欢抱怨的心情。对于这种人来说, 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只能依靠单位来维持生活。同时, 由于他们自身的因素, 不愿意尝试新的就业机会, 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现状。所以, 工会在从事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的时候, 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当前贫困职工“心理贫困”的现象分析

所谓心理贫困, 主要指贫困职工由于生活贫困而诱发或催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它对当事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效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一、压力和焦虑常在。在经济、人际、就业等相比较贫困职工处于劣势, 使他们有一种受挫感, 从而增加贫困职工的压力和焦虑, 产生自卑心态, 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放大对痛苦的体验, 使心理处于脆弱敏感之中。二、内心的孤僻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自我封闭。我所了解的相当一部分贫困的职工处在矛盾之中, 一方面渴望与人沟通, 一方面又怕受伤害而怕与人交往。与此同时, 同事发自肺腑的对他们的“特殊照顾”往往因考虑不周反而刺伤其自尊心。人在脆弱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极有可能是相反的表现, 用貌似坚强的言行掩饰内心的敏感与惶恐, 用冷漠的外表遮盖内心渴望交流的冲动。

三、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方面确实还有一些问题亟需改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存在资金匮乏的现象

这也是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通过调查发现,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的现象, 很多单位中都没有一个救济扶贫的专项财政支持。多数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资金都是来自福利经费、职工的会费以及企业员工自发的捐助。这种资金帮助形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一些困难职工的需要, 但是没有一个专项的资金支持, 很难让帮扶工作持续下去。

(二) 帮扶的形式上单一化

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 通常是在节日的时候, 工会的人员随同领导一起到困难职工的家里开展送温暖活动, 带去一些慰问金和礼品, 来表达对困难职工的关怀。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解决困难职工短期的生活困难, 但是难于从源头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

(三) 缺少对贫困职工的心理疏导

正是上文所说, 贫困职工之所以产生贫困的原因, 和其心理上不自卑、孤僻、脆弱、自闭有关, 因此我们不因为其以上个性对他敬而远之, 也不能因此迁就于他, 放任自流、自我发展, 而应该在物质帮扶的同时进行精神帮扶, 让他们明白大家对其的关心和友爱, 让他克服自闭、不自信等不良心理, 尤其是不能仇富和自暴自弃。

四、对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

工会是帮助困难职工的主要组织者, 但是工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工会要清楚和了解困难职工的困难, 及时向上级反映。同时, 工会还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来调动社会各方都参与到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中来, 尤其是要引起政府的关心与帮助, 充分了解国家救济扶贫的政策, 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通过这种帮扶联动机制, 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帮扶活动, 不仅克服了资金与帮扶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 而且也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

(二) 丰富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内容

对于很多困难职工来说, 有时候企业给予的帮助都是暂时的, 没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 应该从帮助困难职工的源头出发, 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比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来说, 可以通过帮助其家庭成员就业的方式来增加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工会可以通过联系学校等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同时, 还可以帮助困难职工的孩子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这种从源头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的帮扶行为不仅丰富了帮扶的内容, 而且与那种暂时的帮扶形式相结合, 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加强对困难职工的精神帮助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 不仅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而且还要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因此, 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关注也是工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 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难可能会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在思想上的包袱比较沉重。因此, 工会应该及时到困难职工家庭中开展思想工作,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 及时的给予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四) 加强贫困职工心理健康干预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贫困职工心理档案, 及时发现, 动态掌握贫困职工的心理问题, 并加以引导, 防忠于未然。二是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咨询、访谈、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贫困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贫困职工克服自卑、自闭、情感、交际、学习等各种心理阴影, 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三、通过树立典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组织团体活动等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关注贫困职工的精神状态, 尤其要关注生活在家庭不完整或家庭生活不和谐环境下的贫困职工, 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以期及时有效的消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不利因素。

(五) 营造良好的帮扶氛围, 全厂职工关心贫困职工

工会干部要有意识的引导全厂帮扶贫困职工, 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 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 关爱贫困职工, 为贫困职工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 使贫困职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可以组织职工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成立帮扶小组等形式开展贫困职工的帮扶工作。帮扶形式不但要具有多样性, 即通过厂区互助、党团帮扶、朋辈心理互助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对贫困职工实施心理援助, 更要尊重贫困职工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援助, 即承认差异, 注重个性, 发展个性, 促进贫困职工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为贫困职工自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 将帮扶与贫困职工自立自强相结合

困难帮扶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尤其是二本类高校影响尤为突出, 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 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 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发展水平, 远未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木要求,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2011年2月28日大众日报报道“山东大学新学期157名学生面临退学处理”, 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2014年9月, 该校受退学、留级学籍处理学生共计272人, 占学生比例1.36%左右, 2015年3月, 受退学、降级学籍处理学生共计149人, 占学生比例0.75%左右, 而其他高校每年面临学生处理的学生比例与该校差不多, 至于每学期有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些, 由此可见, 学习困难学生在当今高校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一个比较多的群体, 故此我们把这一类学生称为学习困难群体学生。

1 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现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表1、表2是西安工业大学2013级本科近三学期和2014级本科近两学期学籍处理情况汇总表。

以该校2014-2015-1学期学籍处理为例, 大一、大二受学籍处理 (留降级或退学) 学生有149人, 占学生比例1.6%左右, 这样大一至大二四学期累积下来, 平均每个班级大学期间受学籍处理学生比例应在6%左右;以上只是受到学籍处理学生情况, 而学习困难学生的群体比受学籍处理学生的群体要大很多, 所以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扶工作是摆在全体教育者, 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正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目标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7年, 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传统, 为全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学期我们学校还有200多名学生要受到学籍处理, 面临留降级和退学, 而这种学籍处理是学生及其家庭很难接受的,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就是作这些学籍处理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 而每年全国高校因为学籍处理自杀的学生也不是个案, 给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每个班平均大概有30%左右的学生属于学习困难学生, 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他们的转化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困难学生所占比率过大, 会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2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当前,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已经受到心理界、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并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 中外研究者从不同学科多角度地进行研究。虽然学习困难的成因不同, 而且学习困难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别, 因此其表现特征也各不相同, 但就学困生群体而言, 仍然有许多共同之处。

①从学习兴趣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参与及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这一类学生惰性较重, 常常表现出厌学的倾向, 上课无精打采, 上课坐在教室后排, 经常上课睡觉或者玩手机, 往往把学习当作负担。

②从学习态度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情绪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害怕留级、退学, 并由此产生消极情绪, 行为上逃避学习, 态度不认真, 经常旷课, 组织纪律性差。

③从学习期望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 认为即使自己很认真努力, 也难以通过考试, 因而对学习不抱什么期望。即使有努力的决心, 也很难持久, 容易放弃, 一般此类学生刚开学一个月内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 之后就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甚至最后放弃学习。

④从学习目标角度出发, 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缺乏明确持久的学习目标, 因此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 学习动力不足, 得过且过。

⑤从学习习惯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上课容易走神, 注意力易分散, 抗干扰能力差, 因而学习效率低。学习主动性差, 甘居落后。

⑥从学习意志力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 振作时也会下决心要努力, 但总是常立志而无长志, 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 在学习过程中稍微遇到些困难, 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 而是选择放弃或逃避。

⑦其他行为表现。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往往同时伴有不良行为。他们在学校常常是违纪的主要群体, 迟到、旷课现象较多, 有少数学困生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⑧从抵御外界诱惑角度出发,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受阻, 丧失学习的兴趣, 加上在社会交往,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方面紧张, 所以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吸引, 绝大多数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抵御外界诱惑能力很低。

3 反思:对于学习困难群体学生, 高校都做了哪些工作

目前, 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的重要性, 也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途径开展工作。

①制定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 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针对现在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现象, 各高校都在学籍管理中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对于不能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 将给予留降级或退学处理。学校的出发点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是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是这些制度学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虽然文件中写得很清楚, 辅导员老师也在不断的强调, 但是对于刚刚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们,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大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自由的环境中, 他们终于摆脱父母的束缚, 尽情的自由呼吸, 自由地安排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一学期多少门次课程不及格。

②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帮扶工作中来。

各高校面对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 都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帮扶工作中来, 帮助老师监督、督促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从一定角度上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有些学生家长因为在外地距离远、工作忙顾不上、文化水平低不会管等等各方面原因, 不能持之以恒, 往往虎头蛇尾, 从而导致效果不是很明显。

③学生辅导员重点做好此类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目前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基本上都落在辅导员的肩上。但是各高校目前辅导员人数基本上很难满足师生比1:200的要求, 有些辅导员一个人管理的学生数量在300以上, 大量的日常工作占满的辅导员的工作时间, 如团学活动、学生党建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等, 他们很少有精力去进行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 而恰恰这一部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才应该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他们要应付各种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

4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帮扶机制探索

以上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使部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转变过来, 学习上进步明显。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沉溺于学习压力和自卑感之下, 暗淡的度过自己大学四年生活, 勉强完成学业, 更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大学学业而辍学回家。其实, 作为高校, 承担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三大功能, 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以下是我院近几年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4.1 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我院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求辅导员老师要走进学生, 通过和学生谈心谈话, 了解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 以及针对他们当前的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制定帮扶计划和改进措施, 通过多次一对一的谈话, 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老师在帮助他成长, 从而愿意主动配合老师改进自身不足。

4.2 加强制度化建设,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我院制定了《学籍处理学生签到制度》, 要求学籍处理学生每天到辅导员办公室签到, 这样辅导员就能每天掌握他们的上课情况;其次, 我院开展了“学习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活动, 在每个班级中, 根据学习困难学生数量, 选择相应数量的学习成绩较好学生与他们一帮一结对子, 让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在平时上课、自习时多和学习困难学生在一起,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再次, 我院要求学习困难学生上课时尽量往教室前排就坐, 这样能保证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通过这些方法, 使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 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 建立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档案, 实行规范化管理

我们建立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档案, 分为学业警告学生和学业受挫学生 (即留降级学生) 两类 (其中学业警告学生指当学期有两门次及以上课程不及格, 但没有达到留降级标准的学生, 学业受挫学生指留降级学生) ,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 学业警告学生指定一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扶, 学业受挫学生由辅导员负责帮扶, 帮扶教师不定期的与学生谈话, 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规范化管理这些学生。

4.4 全员参与, 积极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导向作用, 实行教师联系学生宿舍制度

在学校实行教职工联系学生宿舍工作的基础上, 我院高度重视任课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根据我院学生少、教师多的特点,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 尤其是要关心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不能对学生存在偏见, 给每一位学业受挫学生分一名专业导师, 不定期的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工作。

4.5 开展“成功教育”模式, 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中积极树立典型

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中, 每年都有转表较好的案例, 我们将这些同学的成长转变经历作为正面教材, 树立榜样力量, 让学习困难学生看到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如我院学籍处理学生中先后有十余人次获得奖学金, 有七人加入党组织, 我们将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分享,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5 结束语

当前, 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而普遍存在的群体, 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影响重大,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机制,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 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此群体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现状, 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 注重发挥高校优秀教师良好的教育导向作用, 提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学习困难群体,现状,帮扶机制

参考文献

[1]蔡敏夫.完善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教育的基本思路[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1) :92-94.

[2]柯志贤.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教育转化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23 (4) :462-464.

困难帮扶 篇11

关键字:企业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在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实践,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机制,提出一点简介,以期能得到有关方面和同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工作的基础。

帮扶困难职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工会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的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工会的“角色”定位。群众团体的性质决定了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着力点,工会要结合自身特点,选好切入点、找准着力点,发挥优势和作用。要把工会经过积极努力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二是在项目选择上,必须充分体现困难职工的愿望,围绕困难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办好与他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具体事项。三是针对职工产生困难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救助办法。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必须分层次、多方位,力求为困难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四是建立规范的帮扶运行机制。以工会为主建立帮扶救助工作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受理、审核职工申请和相关材料,严格办理审批和发放手续。帮扶工作流程规范,做到有接待登记、有送达办理、有办结报告、有档案备查,形成了“集体评议、帮扶公开、规范操作、严格把关”的帮扶运行机制。

二、建立完善特困职工档案,使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落到实处。

近年来,山西焦化集团工会从本系统和企业实际出发,经过长期摸索实践,构筑了基层、公司的二级工作网络,形成了工作、目标、责任三落实的工作体系,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归纳起来主要是建立二个机制(制度):

1、建立和完善逐级特困职工网络信息和帮扶特困职工的联动机制。通过对困难职工调研摸底,情况跟踪,跟上变化,科学定位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机制。在帮扶程序中,工会明确规定帮扶重点,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帮扶救助范围,做到“出现一个帮扶一个”。同时,对通过帮扶后实际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帮扶标准的,按程序退出“阳光行动”帮扶救助范围,实现能进能出。

2、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工会要坚持每周有报表、每月有例会、每季有通报会的困难职工信息报告制度,并对帮扶特困职工跟踪服务、措施到位的进行落实,及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首先是组织保障。要强化工会“阳光救助”行动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帮扶工作责任制,形成厂、车间、班组三级帮扶分层管理。特困职工、重困职工全部纳入帮扶救助范围,享受“阳光救助”工程有关帮扶救助政策。对不能纳入上述救助的一般困难职工由厂、车间实施临时性帮扶救助,努力做到困难职工“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对身患重病的职工家属及子女,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发起倡议、号召捐款,送去企业那份沉甸甸的爱,唤醒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三、转变帮扶方式,完善帮困长效机制。

在新形势下,企业帮扶工作要拓展领域实现新跨越。以群众工作为中心,为构建工会“大帮扶”模式,实现辖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全面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帮扶救困、普惠职工的作用,对不同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为了能让困难群众得到全面救助,工会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红、黄、蓝、绿”救助圈。该体系根据辖区职工的困难程度不同,分别纳入到不同的范围,因“圈”施救,从而使救助更具有针对性。

一是将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无人员”、或因患重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造成连续三年以上当年医药费自付部分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法定赡养人无力承担责任,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脱困无望职工”纳入红色救助圈,工会应充当起红圈群体的贴身管家,使他们在得到生活救助的同时,还能得到真情帮扶。

二是将患有大病、重病、慢性病、单亲女职工、零就业家庭、或因天灾人祸及其他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特困职工”纳入黄色救助圈,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领取最低工资、生活费、养老金等,此外,还能享受每年春节一次性帮扶救助金、煤水电补贴等。

三是将家庭月收入在本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未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或因疾病、残疾、子女上学、遭受灾害及重大事故等造成家庭困难的“困难职工”纳入蓝色救助圈,这个群体的职工因为达不到低保救助标准,但生活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享受市、区各项帮扶政策。

四是对于临时出现困难但尚未纳入红、黄、蓝救助圈的职工家庭,纳入绿色救助圈,职工服务中心依据其困难类型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帮扶救助,以解燃眉之急。

五是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的关健在于落实。各级工会要根据帮扶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领导切实负总责,并明确分管领导、承担部门、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工作要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工会充分履行对特困职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要加强对长效机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要把新形势下工会建立并落实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纳入各级工会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因人施助、分类帮扶,实现送温暖工作的“四个转变”:由单一帮扶向综合帮扶转变、由程序化帮扶向人性化帮扶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由定期救助向及时救助相结合转变。推动帮扶困难职工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工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困难帮扶 篇12

石家庄公交围绕企业年度开展的“走线路、进班组、访职工”活动,扎实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实打实为困难职工解决困难,逐步形成了总公司、分公司、基层路队联动帮扶的三级模式,实现了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持续性和常态化。

近日,总公司“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冬季慰问帮扶活动正式启动,目前,已投入资金5万元,总公司领导班子、分公司领导和路队领导分批慰问困难职工70多人,为困难职工送去米、面、油和冬储菜等暖冬慰问品,共计26600多斤。今年以来,石家庄公交共组织慰问困难职工370人次,走访线路220多条,累计投入资金70多万元。同时,总公司将在元旦、春节期间,继续开展走访慰问困难职工等系列活动,让每名困难职工都能体会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上一篇:网络多媒体教室论文下一篇: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