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2024-10-09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共9篇)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1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试行)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履行工会维权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协调劳动关系、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作用,积极协调党委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推动我省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动员广大职工为河北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和谐河北贡献力量。

一、特困职工的认定标准

1、特困职工是指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领取了最低工资或下岗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养老金,具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享受了补差或经有关部门救济后,因下列情形之一,不经救助生活难以为继的职工(包括家庭在城镇定居两年以上、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工);

本人及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慢性病(具体病种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及省市相关的配套办法、规定执行),年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的;

家庭子女人数符合《计划生育法》,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支付学费特别困难不经救助面临辍学的;

家庭成员就业能力或就业能力和意愿但经本人努力未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

经民政部门认定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中的职工; 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家庭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基本生活的; 家庭人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数额达到当地平均补差标准1.5倍以上,生活特别困难的(依此条件纳入特困职工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的5%);

其他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特困职工的申报审批

2、特困职工的申报审批包括:申请、审核、公示、审批和备案。申请。当职工因上述原因出现特殊困难时,可向本单位工会(社区化管理的离退休特困职工向居住地基层工会)提出申请并填写《特困职工申请表》(见附件1)。基层工会应切实负担起“第一知情人、第一救助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对个人没有申请而生活确实特别困难的职工,要主动帮助其填写申请表。做到严格掌握标准,不虚报瞒报,是最需要救助的特困职工及时得到各级工会帮扶救助。

审核。基层工会在接到申请材料后,依据特困职工标准,对申请人家庭生活情况进行初步审核,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紧急情况当日完成审核。

公示。经基层工会审核符合特困职工标准的,在本单位(或居住社区)进行公示,公示期不低于5个工作日。确认符合特困职工标准后上报县(市、区)总工会或设区市总工会审批。

审批。基层工会上报的特困职工申请表,县(市、区)总工会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上报社区市总工会、省直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省产业工会、对口单位工会将特困职工电子档案报省总工会备案,省 总工会进行抽查核实。

对于突遇特殊困难的职工,可在基层工会救助的同时,直接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求救,由帮扶中心给予及时救助后再按程序补办审批手续。

三、特困职工帮扶工作的管理

3、帮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按工会隶属关系分级管理、上下联动、重在基层。省总工会侧重源头参与、宏观指导,为帮扶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设区市总工会、省直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省产业工会和对口单位工会帮扶中心作为帮扶体系的龙头,对本级特困职工和经县(市、区)帮扶后仍然特别困难的职工再次进行帮扶,对县(市、区)工会和基层工会的帮扶工作予以指导。县级工会帮扶中心和未建帮扶中心的县总工会,对经基层工会帮扶后仍然特别困难的职工进行帮扶,及时掌握特困职工的状况,对基层工会帮扶工作予以指导和监督。乡镇(街道)工会将帮扶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做好特困职工的信息搜集和反馈。基层工会要充分发挥好帮扶“第一道关口”作用,为特困职工提供快捷的帮扶服务,在切实履行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基础上,自身无力解决的,及时向单位党政和上级工会报告。

4、市、县(市、区)总工会和基层工会都要建立特困职工档案。档案记载每个特困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状况、困难原因及被帮扶的情况。基层工会为每一个特困职工建立《特困职工基本情况登记表》(见附件2)。设区市和县(市、区)总工会、省直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省产业工会、对口单位工会要建立特困职工统计制度,填写《特困职工统计表》(见附件3),实行微机化管理,与省总工会联网。

将“12351”职工维权热线纳入帮扶中心平台,对信访接待和帮扶信息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梳理,每季度初7个工作日内逐级上报。建立工会与党委政府的信息沟通联动督办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信息,反映情况,督促解决问题。

5、对特困职工实行动态管理。每年4月底,各级工会对特困职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审核,根据审核结果进行调整,对已经解困、生活稳定的要及时办理退出,对于符合特困职工标准的要及时纳入管理范围。

四、资金筹集和管理

6、资金的筹集。落实帮扶资金是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各级工会要结合当地情况,建立可靠的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将帮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县级以上地方工会、省直工会、独立管理经费的省产业工会和对口单位工会把帮扶资金列入预算,以2005送温暖资金和其他帮扶资金之和为基数,根据各级工会经费收入状况逐年增长;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帮扶工作捐款,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

7、资金的管理。帮扶中心已批准为事业单位的,要设立帮扶资金专门帐户,不是事业单位的帮扶中心设立帮扶资金专门科目,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县级以上地方工会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工会、主要捐资单位和个人代表、特困职工代表组成的帮扶资金管理机 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帮扶资金支出审批程序,确保帮扶资金用足用好。

8、加强对帮扶资金的审计监督。每年对帮扶资金进行一次内部审计,向资金管理机构汇报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对单位管理帮扶资金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离任审计制度。

五、帮扶方式和帮扶标准

9、帮扶方式。帮扶资金的使用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和公开、公正、透明、快捷的原则,按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每个特困职工每年给予不低于一个月的生活救助。生活救助以发放实物或发放超市购物券为主。帮扶款物由帮扶中心直接发放到特困职工。未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由县(市、区)总工会负责发放。对特困职工的帮扶情况记入特困职工档案并定期会总上报。

10、帮扶标准。对本人及在城镇生活的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慢性病,年医疗费个人自付金额(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报销、商业保险赔付和其他各类救助后的余额)超过家庭当年全部收入,且医疗费用符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和诊疗目录的,根据个人自付医疗非数额分段计算,给予一次性救助:

年自付额5000元以上不足2万元的,救助总额的10%; 年自付额2万元以上不足5万元的,救助总额的8%; 年自付额5万元以上不足10万元的,救助总额的6%; 年自付额10万元以上的,给予不低于8000元的定额救助。医疗救助方式包括协调医疗机构(单位)减免、工会直接给予补助等。

对当年考入大专院校的特困职工子女,按照省总工会“金秋助学”的有关规定,一次性补助本科生不低于2000元∕人、专科生1500元∕人。有条件的市可提高补助标准。单亲特困女职工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增加补助500元。

积极协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职工及子女实现就业再就业。不具备就业计划的零就业家庭,要协助民政部门将其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工会帮扶机构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每年再给予特困职工本人不低于一个月的生活救助。

对自然灾害等原因家庭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基本生活的,按每人不低于600元标准,一次性提供可维持基本生活的衣被、粮油、炊具、燃料等基本生活用品。

对困难劳模的帮扶,按照劳模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劳动模范生活困难救济办法进行帮扶后,生活仍然特别困难的,纳入特困职工的帮扶范围。

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活特别困难的,针对具体原因,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帮扶。

11、继续做好重大节日期间工会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人心”的送温暖活动,在各级工会联系扶持特困职工基础上,发动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进行“一帮一”帮扶特困职工活动,给予特困职工生活救助。

12、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做好特困职工再就业援助。对有 就业能力的特困职工,工会优先免费进行援助,优先建议政府解决公益岗位,工会再就业基地优先安置,通过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等多种形式,增强特困职工的“造血”功能,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13、对于特困职工之外的困难职工,各设区市总工会根据本地实际确定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帮扶方式和帮扶标准,基本情况向省总工会备案。

六、帮扶工作的内外协调

14、加强与外部的联络协调。政府是社会救助的主体,工会的帮扶工作是社会帮扶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救助机制的补充。要把工会组织的帮扶工作纳入社会化帮扶救助体系,加强与党委、政府的工作联系。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特困职工帮扶工作领导机构,协助政府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努力争取政府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

15、建立健全工行内部帮扶工作协调组织。各级工会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全面抓、主管领导直接抓、主管部门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协助抓,形成合力抓帮扶的工作格局。定期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七、帮扶机构和队伍建设

16、各级工会根据帮扶工作任务的大小确定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配备数量。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业务知识的培训,制定学习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帮扶工作人员队伍。工作人员要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习、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帮扶工作。

17、帮扶中心正式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参照机关在职人员执行,对直接接触特困职工的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在政策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帮扶工作人员的开支和办公经费。建立健全对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奖励。

18、各级工会要切实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将帮扶中心列入事业编制,确定事业单位的性质。上级工会加强对基层帮扶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工作创新,从财力、物力、政策、信息等方面支持下级工会的帮扶工作。严格特困职工标准和申报审批程序,设区市总工会定期进行检查,杜绝情况不实、管理不严情况的发生。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2

一、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困难职工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适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 也就是说他们在劳动技能上不占有优势, 难以适应和接受新型的工作, 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二是家庭负担重。比如家庭成员中有残疾、患过重大疾病或者遭遇过重大的家庭变故及自然灾害, 从而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尽管这些困难职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需要单位给予不断的支持和帮扶。三是一些困难职工的竞争意识弱, 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 甚至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些困难职工之所以造成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于个人家庭状况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改善, 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甚至是喜欢抱怨的心情。对于这种人来说, 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只能依靠单位来维持生活。同时, 由于他们自身的因素, 不愿意尝试新的就业机会, 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现状。所以, 工会在从事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的时候, 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当前贫困职工“心理贫困”的现象分析

所谓心理贫困, 主要指贫困职工由于生活贫困而诱发或催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它对当事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效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一、压力和焦虑常在。在经济、人际、就业等相比较贫困职工处于劣势, 使他们有一种受挫感, 从而增加贫困职工的压力和焦虑, 产生自卑心态, 这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放大对痛苦的体验, 使心理处于脆弱敏感之中。二、内心的孤僻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自我封闭。我所了解的相当一部分贫困的职工处在矛盾之中, 一方面渴望与人沟通, 一方面又怕受伤害而怕与人交往。与此同时, 同事发自肺腑的对他们的“特殊照顾”往往因考虑不周反而刺伤其自尊心。人在脆弱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极有可能是相反的表现, 用貌似坚强的言行掩饰内心的敏感与惶恐, 用冷漠的外表遮盖内心渴望交流的冲动。

三、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方面确实还有一些问题亟需改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存在资金匮乏的现象

这也是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通过调查发现,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的现象, 很多单位中都没有一个救济扶贫的专项财政支持。多数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资金都是来自福利经费、职工的会费以及企业员工自发的捐助。这种资金帮助形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一些困难职工的需要, 但是没有一个专项的资金支持, 很难让帮扶工作持续下去。

(二) 帮扶的形式上单一化

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 通常是在节日的时候, 工会的人员随同领导一起到困难职工的家里开展送温暖活动, 带去一些慰问金和礼品, 来表达对困难职工的关怀。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解决困难职工短期的生活困难, 但是难于从源头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

(三) 缺少对贫困职工的心理疏导

正是上文所说, 贫困职工之所以产生贫困的原因, 和其心理上不自卑、孤僻、脆弱、自闭有关, 因此我们不因为其以上个性对他敬而远之, 也不能因此迁就于他, 放任自流、自我发展, 而应该在物质帮扶的同时进行精神帮扶, 让他们明白大家对其的关心和友爱, 让他克服自闭、不自信等不良心理, 尤其是不能仇富和自暴自弃。

四、对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

工会是帮助困难职工的主要组织者, 但是工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工会要清楚和了解困难职工的困难, 及时向上级反映。同时, 工会还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来调动社会各方都参与到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中来, 尤其是要引起政府的关心与帮助, 充分了解国家救济扶贫的政策, 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通过这种帮扶联动机制, 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帮扶活动, 不仅克服了资金与帮扶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 而且也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

(二) 丰富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内容

对于很多困难职工来说, 有时候企业给予的帮助都是暂时的, 没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 应该从帮助困难职工的源头出发, 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比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来说, 可以通过帮助其家庭成员就业的方式来增加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工会可以通过联系学校等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同时, 还可以帮助困难职工的孩子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这种从源头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的帮扶行为不仅丰富了帮扶的内容, 而且与那种暂时的帮扶形式相结合, 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加强对困难职工的精神帮助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 不仅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而且还要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因此, 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关注也是工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 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难可能会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在思想上的包袱比较沉重。因此, 工会应该及时到困难职工家庭中开展思想工作,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 及时的给予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四) 加强贫困职工心理健康干预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贫困职工心理档案, 及时发现, 动态掌握贫困职工的心理问题, 并加以引导, 防忠于未然。二是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咨询、访谈、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贫困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贫困职工克服自卑、自闭、情感、交际、学习等各种心理阴影, 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三、通过树立典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组织团体活动等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关注贫困职工的精神状态, 尤其要关注生活在家庭不完整或家庭生活不和谐环境下的贫困职工, 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以期及时有效的消除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不利因素。

(五) 营造良好的帮扶氛围, 全厂职工关心贫困职工

工会干部要有意识的引导全厂帮扶贫困职工, 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 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 关爱贫困职工, 为贫困职工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 使贫困职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可以组织职工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成立帮扶小组等形式开展贫困职工的帮扶工作。帮扶形式不但要具有多样性, 即通过厂区互助、党团帮扶、朋辈心理互助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对贫困职工实施心理援助, 更要尊重贫困职工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援助, 即承认差异, 注重个性, 发展个性, 促进贫困职工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为贫困职工自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 将帮扶与贫困职工自立自强相结合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3

关键字:企业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一、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做好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特殊困难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深刻认识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做好职工帮扶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在企业加快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困难职工群体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企业要落实并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让职工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

2、做好职工帮扶工作,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做好职工帮扶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企业调整结构和促进改革转型是符合全体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但是改革不可能给所有职工同步和均等地带来利益和实惠,甚至少数职工在改革和调整进程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成本”。因此,工会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为企业改革转型和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深入分析职工致困的因素,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困难群体。造成职工困难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

方面:

(一)困难企业经营不景气致困。以焦化行业为例,连续多年的行业性亏损,造成很多焦化企业经营困难,处在亏损或微利状态,因而导致职工收入普遍较低。

(二)企业内部改革调整致困。企业内部的大改革、大调整,必然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年龄大、身体差、无技术的职工,其工作岗位大都安排在后勤线,其工资收入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差距拉大。

(三)职工自身原因致困。一是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是困难职工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大多数困难职工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身体较差、年龄偏大,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不适应竞争环境。二是一些困难职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身患大病,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成为他们生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三是供养子女上学困难,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患重病的或是单亲家庭的职工,因为家庭收入微薄,他们往往力不从心,很难支付高昂的子女的教育费用。

三、工会做好帮扶工作的对策与途径

(一)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才能更好地为困难职工服务

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工会服务大局,实现和谐企业目标的创新举措。这样的帮扶才是帮到了关键、帮到了根本。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帮扶网络。工会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帮扶网络,形成推进工会帮扶工作的整体合力。要成立职工帮扶基金会,专门开展帮扶工作,救助困难职工,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使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为构建和谐企业,稳定职工队伍,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发挥作用。

2、争取行政支持,落实资金保障。工会要积极争取行政支持把帮扶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企业财务预算,形成年度正常划拨制度,确保帮扶资金来源;建立职工向帮扶基金会捐款制度,增加帮扶资金来源;还采取结对帮扶、冠名帮扶的形式进行公益性捐赠。

3、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帮扶资金到位。工会要以明确职责权限、落实工作责任、实行规范化管理为主要内容,健全完善帮扶工作各项制度。要在成立企业帮扶基金会的同时,配套出台规章制度,对帮扶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进行明确规定,做到帮扶工作操作有标准、程序有规则、救助有条件。要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动态化管理制度,做到能进能出,滚动建档,在定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每个困难职工的家庭状况、实际收入、就业要求、生活变化、技术专长等进行登记建档,及时掌握情况,确保帮扶政策到位。要设立帮扶资金监督小组,不定期检查、专项监督帮扶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二)创新性、有成效性地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工会帮扶工作要做到不断发展,很重要在于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工会工作的不断创新。也就是说,工会要因企制宜,根据本企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状况、致困原因和实际需求,围绕保障基本生活和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内容,设计不同的帮扶项目,对困难职工实施多种形式的帮扶。

1、拓宽多种渠道,提高自身脱困能力。加强对困难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努力帮助困难职工从根本上脱困。一是调整困难职工工作岗位;二是想方设法为困难职工的失业配偶和子女寻找就业机会;三是制定相关扶困助学政策,鼓励困难家庭职工子女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提高就业本领。

2、增加困难职工家庭收入。提高困难职工救助标准,有效地增加困难职工家庭收入,切实解决困难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让困难职工共享企业成果。

3、开拓应急帮扶项目。对困难职工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帮扶措施,就必须注重开拓帮扶项目。要设立应急帮扶项目,当本地物价物价指数上涨超过3%以上,可以启动帮扶调节应急机制,及时给予困难职工物价补贴,有效发挥应急帮扶机制,为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

4、扩大帮扶救助范围。随着新的用工方式出现,企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劳务工。对企业困难劳务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要将劳务工纳入帮扶范围,对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劳务工,或因劳务工本人意外死亡或作为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及时给予救助。

5、建立困难职工接待日制度。工会定期举行困难职工接待日活动,有助于心贴心地倾听困难职工的心声和诉求,对他们的困难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打实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工乐于关心人,乐于做善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现象尉然成风。

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工会要继续从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出发,不断探索更有效帮扶工作新形式,全力做好企业帮扶救助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4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11-000-01

摘 要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致使全球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向着高科技人才的方向进行发展。很多不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职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之中,取得的成就都不太理想,生活和工作都不能按照预期的方向进行发展。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标准,即是否能够做到困难职工的思想工作。本文对困难职工的思想特征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探讨了做好困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困难职工 思想政治工作 具体措施

工会组织在企业的发展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企业通过工会组织,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时,工会还可以促进广大职工彼此之间互相团结。因此,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应该注重工会的发展,工会在发展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说,只有把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企业才有可能良好的发展。

一、困难职工的特征表现

困难职工主要是一些下岗失业的人员,这些下岗失业人的年龄普遍比较大,另外,由于这部分人在思想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不能及时的接受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差,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此,这部分人想要快速的融入社会并且二次就业是比较困难的。生活和工作上面的巨大压力,致使他们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对人生和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医疗更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对生活和工作便会丧失掉热情。

二、对困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步,即思想教育,从这些困难职工的思想本质上面解决他们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在平日的生活之中,对困难职工多一些关爱,尽快的帮助他们摆脱困难,让这些员工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去,积极的工作和生活。工会组织通过举办一些交流活动,高度重视困难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员工,让政府对困难职工提高关注,从而快速的解决困难职工的困难问题,发挥工会的真正作用。

(二)积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让帮扶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做好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工会的大力宣传,同时还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的积极支持,因此,工会和政府以及社会三者需要结合统一,只有这样,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得到解决。让帮扶现象成为社会的一种习惯,提升社会对思想政治困难职工的关注程度,工会通过电视和报纸以及广播等媒体方式加大宣传,让整个社会了解困难职工的现状,最大程度的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三)做好工会相关领导的思想工作

想要顺利的组织和发展帮扶工作的前提条件,即必须要得到工会组织干部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工会干部成员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从思想的根源上认同和支持帮扶工作。工会干部是整个帮扶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工会干部需要及时的发现困难职工的问题,及时的对困难职工的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相关部门定期的对工会干部进行培训,从而使工会干部的思想工作得到加强,工会干部运用自己的综合素质引导困难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另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困难职工对生活和工作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多关注自己解决困难的职工

工会应该多关注那些依靠自己解决困难的职工。对于这部分职工的事迹,工会采用合理正确的方法加大社会宣传度,给那些还处在困难之中的职工树立榜样,促使他们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信心。真实的事例和口头说教相比较起来,真实的事例对人的说服力更强,因此,工会通过真实的实例,让困难的职工重新树立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勇气,做一个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的人。

(五)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实效

工会组织工作之中最终要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职工的困难,提高困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问题是一个比较琐碎的工程,因此,工会组织的成员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进行说教,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以及困难职工实际的困难,让困难职工清楚明白党和政府对他们遇到的困难非常重视,以此让困难职工增强对工会的信任度,从而配合工会组织的工作,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并面对生活和工作。

三、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化的背景下,深陷困难之中的企业想要走出困难,就必须要重视公司职工的人心。因此,困难时期的企业更应该重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人心,创造条件,让企业走出困难的低谷时期。企业在困难的时期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形成强大的动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之中,站稳脚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5

苏组发„2009‟1号

各市委组织部,各市人事局、财政局、民政局:

近年来,我省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关心离任村干部,改善了离任村干部的生活,激发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继续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关怀离任村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具体体现。现就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妥善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问题

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对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来担任行政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队长)和行政村(生产大队)会计这“三大员”职务,工作时间在十年以上,正常离任而且离任后一贯表现较好,男同志年龄在60岁以上,女同志年龄在55岁以上的,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补贴的最低标准是:担任“三大员”职务累计二十年以上,离任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村会计职务的,每人每月分别为200元、180元、160元;十五年至十九年的,每人每月分别为180元、160元、140元;十年至十四年的,每人每月分别为160元、140元、120元,具体标准由各县(市、区)确定,但县(市、区)

1内各乡镇的补贴标准应相对统一,由乡镇党委、政府定期打卡发放给离任村干部。目前补贴标准高于上述最低标准的地方,不得降低现行标准。上述范围内的村“三大员”中,已享受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已领取养老保险金,或通过买断工龄等形式已给予经济补偿的,不再发放生活补贴,这部分同志确有生活困难的,可通过农村低保、临时生活救助等形式帮助解决。

对纳入补贴范围的人员,需经离任村干部个人申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核准、乡镇党委复核并公示和县(市、区)委组织部审核并公示后确定。

补贴资金来源,为县乡两级财政和村集体经济,乡村经济薄弱的以县级财政为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省财政补助的地区,以2008年底前离任的上述范围内的村“三大员”为基数,以后每3年核减一次人数。

二、帮助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就业创业

帮助离任村干部家庭发展生产,是解决他们生活困难的根本途径。对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要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就业、致富门路,鼓励他们创业就业、发展生产致富。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扶持。要帮助离任村干部及其子女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他们就业、增收创造条件。积极推荐离任村干部及其了女到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中工作。广泛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离任村干部及其家庭结对帮扶。探索设立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等办法措施,为有生产项目的离任村干部及其家庭协调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

三、从政治上关心离任村干部

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政治关怀,对在职时有突出贡献或连续担任村干部20年以上,可授予荣誉称号,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在重大节日通过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听取离任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多形式设立政策宣传、绿化养护、安全监督、治安巡逻、卫生保洁、民事调解、帮教工作、计生监督、敬老助残等相关岗位,发挥离任村干部的作用,调动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思想疏导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村干部管理的有关政策,鼓励他们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对违法乱纪情节严重的,应取消其生活补贴,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各县(市、区)委对做好稳定离任村干部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关怀帮扶激励离任村干部的实施办法,并务求落实。

以上有关规定从2009年开始执行。以往所发文件精神与此意见不一致的,以此件为准。

请各地抓紧时间将此文件精神传达到基层。

中共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事厅

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民政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6

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一、救助对象:本区内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

二、救助程序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治疗实行逐级转诊制。按就近就诊的原则,由患者或看护人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审批的程序,到就近乡镇卫生院治疗。若因病情重大确需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的,须就治的卫生院开据转诊手续,乡镇(街道)民政所向区民政局申报并办理相关准入手续后,由民政所的工作人员陪护将病人转入区内定点医院治疗。

未报乡镇(街道)民政审批、区民政局申报办理相关准入手续的、自行到区内外治疗的、轻度病种按重大病种治疗的,其治疗费用由患者自行承担。医院到各地私拉私接病员挂账医治的,其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自行承担。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实行住院救助制。贫困重试精神病患者无力支付住院期间医疗费用的,可由其亲属或监护人向当地民政所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按救助程序向区民政局申报,经区民政局审核批准到定点精神病医疗机构治疗。首诊治疗期限为1-3个月。1-3个月后若病人需继续治疗,由患者的监护人持医院续医建议书等相关资料向区民政局提出继续救助申请,经区民政局审定批准后继续救治1-3个月。若因监管(护)人不积极配合医院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造成病人无人护理,民政部门对其后续治疗不再救助。对精神病患者家庭有法定监护人且具有医治能力的和事先入住申报住院救助的,其住院治疗费用,经新农

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予以救助。

三、求助标准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医后救助。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由乡镇(街道)预先垫支,待患者医疗终结出院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申报程序上报区民政局实行救助。

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危重病人需护理的,原则上由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五保对象的看护人或其亲友进行护理,对无亲无友人员由乡镇(街道)委派人同进行护理。护理费用由乡镇(街道)解决。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实行住院求助的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先垫支,区民政局与治疗医院一季度一结算。具体结算办法:从区民政局向定点治疗医院开据相关手续之日算起,除去医保(农保)报销的费用后,其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民政按50%的比例予以救助,余下部分由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承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贩自付部分由民政全部救助。

患者的护理工作由其监管(护)人具体负责,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由其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负责。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在其本人的五保供养补助金、低保金、孤儿生活补助金中支付,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承担。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7

一、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公平保障农民工作为用人单位职工、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权益,帮助农民工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逐步完善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布局,引导农民工在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不同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布。

——坚持城乡一体、改革创新。适应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户籍、住房、土地管理、成本分担等制度。

——坚持分类推进、逐步实施。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要求,因地制宜、存量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促进长期在城镇居住、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群体逐步融入城镇,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

(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制定农民工培训综合计划,相关部门按分工组织实施。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改进培训补贴方式,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面向市场确定培训职业(工种),形成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工自主参加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符合相关规定的,对企业给予培训补贴。鼓励大中型企业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将国家通用语言纳入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内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局、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五)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

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鼓励各地根据需要改扩建符合标准的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支持没有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的边远地区各市(地、州、盟)因地制宜建立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院校或技工院校。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负责)

(六)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

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输出地可在本地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输入地设立服务工作站点,输入地应给予支持。组织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春风行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家庭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建设减免收费的农贸市场和餐饮摊位,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积极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发展,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从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就业。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做好老少边穷地区、牧区、库区、渔区农牧渔民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三、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

(七)规范使用农民工的劳动用工管理

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普遍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在务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时间短的农民工中推广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对小微企业经营者开展劳动合同法培训。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完善适应家政服务特点的劳动用工政策和劳动标准。整合劳动用工备案及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实现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动态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负责)

nlc202309040025

(八)保障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

在建设领域和其他容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在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立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完善并落实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负责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治理恶意欠薪制度、解决欠薪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推广实名制工资支付银行卡。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原则。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参与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九)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

依法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努力实现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着力解决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平等享受待遇。对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侵害被派遣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依法追究连带责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农民工等群体依法全面持续参加社会保险。整合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优化经办业务流程,增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法制办、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

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操作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相关知识纳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培训与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相结合制度。督促企业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农民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护档案。建立重点职业病监测哨点,完善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的法规、标准和机构。重点整治矿山、工程建设等领域农民工工伤多发问题。实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保障符合条件的无法追溯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相应的生活和医疗待遇。(安全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法制办、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一)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

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加强用人单位用工守法诚信管理,完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排查预警、快速处置机制,健全举报投诉制度,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依法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公正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简化受理立案程序,提高仲裁效率。建立健全涉及农民工的集体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大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司法部、国资委、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十二)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

健全基层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网络,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便捷地获得法律援助。简化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程序,完善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农民工异地申请获得法律援助。畅通法律服务热线,加大普法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及用人单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农民工合法理性维权。(司法部会同财政部、高法院、全国总工会负责)

四、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

(十三)逐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使其逐步平等享受市民权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逐步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明确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可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扩大项目范围。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输入地城镇未落户的,依法申领居住证,持居住证享受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民工输入相对集中的城市,主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公共服务资源,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法制办负责)

(十四)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输入地政府要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加大公办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对在公益性民办学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支持经费,指导和帮助学校、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十五)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农民工适龄随迁子女平等享受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疫情处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强化农民工健康教育、妇幼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农民工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落实“四免一关怀”等相关政策。完善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将农民工纳入服务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巩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强考核评估,落实输入地和输出地责任。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和“关怀关爱”活动。(卫生计生委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负责)

nlc202309040025

(十六)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统筹规划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支持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并按规定享受购房契税和印花税等优惠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实施范围。加强城中村、棚户区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服务,使居住其中的农民工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可以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宿舍型或单元型小户型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人单位或农民工出租。允许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和规定标准的用地规模范围内,利用企业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督促和指导建设施工企业改善农民工住宿条件。逐步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负责)

(十七)有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含租赁)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并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各类城镇要根据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统筹考虑本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制定具体落户标准,向社会公布。(公安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统计局、法制办、中央农办负责)

(十八)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体系和调处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保障农民工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进城落户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问题。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分别会同法制办、中央农办、高法院负责)

五、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

(十九)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

重视从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加强农民工中的党组织建设,健全城乡一体、输入地党组织为主、输出地党组织配合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推荐优秀农民工作为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在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同等对待。创造新办法、开辟新渠道,支持农民工在职工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中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农民工办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负责)

(二十)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园、城市广场等场地,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交往、交流。举办示范性农民工文化活动。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部、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二十一)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关心农民工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普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人文关怀进企业、进一线”活动。通过依托各类学校开设农民工夜校等方式,开展新市民培训,培养诚实劳动、爱岗敬业的作风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有需要的农民工开展心理疏导。努力推进农民工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镇。(农民工办会同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负责)

(二十二)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依托中小学、村民委员会普遍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做到有场所、有图书、有文体器材、有志愿者服务。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入园需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展心理关怀等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区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妇女之家”建设,培育和扶持妇女互助合作组织,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保障留守老人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安全,发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关爱留守人员功能。(民政部、全国妇联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负责)

六、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民工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国务院已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也要成立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

nlc202309040025

(二十四)加大农民工公共服务等经费投入

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民工市民化挂钩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考虑农民工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民工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财政部、农民工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十五)创新和加强工青妇组织对农民工的服务

积极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和农民工入会方式,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以输入地团组织为主、输出地团组织配合,逐步建立农民工团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制度,积极从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团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切实履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职责,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关心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负责)

(二十六)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

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对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组织正确引导、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他们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合的积极作用。改进对服务农民工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其依法开展服务活动。(民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负责)

(二十七)夯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加大投入,建立输入地与输出地相结合、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农民工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做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农民工工作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局、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二十八)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坚持正确导向,组织引导新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阐释解读,积极宣传农民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对相关热点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努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央宣传部、农民工办会同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精神,优化我市外资结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元化,引导和承接外资转移,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利用外资工作

提出如下意见。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一)扩大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力争将我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务院修订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汽车、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金融、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教育培训、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二)优化土地配置。完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式,对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纳入《XX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10)》且符合我市“一区一主业”布局规划,达到相应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控制指标的项目,优先保证其用地需求,并按不低于我市《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规定地价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国土局)

市级战略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内新建的特别重大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属于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且建成后不分割出售产权的,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的成本价确定出让底价,以挂牌方式出让。(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国土局)

(三)改进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鼓励外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真做好申报、认定服务工作,强化申报企业的辅导和培训,鼓励外资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四)积极申请设立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与我市企业、研究机构加强研发合作,积极申请国家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争取在太阳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对获得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实验室)给予专项资金补贴。(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五)鼓励外资投资研发中心项目。按照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资研发中心采购设备免/退税资格审核办法的通知》(商资发〔2010〕93号)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等)

二、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六)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支持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帮助协调解决外资结汇、准入审批等问题。(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市商务局)

(七)积极吸引外资企业总部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外资企业在蓉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政策,引导和鼓励跨国公司在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牵头部门:市投资促进委员会;配合部门: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

(八)支持境内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市在境内上市的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融资额的1‰对企业高管实施奖励(单户企业奖励总额不超过50万元)。(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九)支持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对在蓉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的外资银行,参照我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给予办公用房购买或租赁补贴。(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十)鼓励境外上市企业返蓉投资。对我市在境外上市融资企业返蓉投资的,按照在我市投资总额的1%给予补贴(单户企业补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商务局)

(十一)鼓励外资在我市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再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企业。将外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业务创新和担保融资额度增长纳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资金支持。(牵头部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意见 篇9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全系统“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公仆意识,促进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按照市、县关于加强行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局党委决定在交通系统开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治理公路“三乱”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依法行事、规范服务,高质量高效率,全面加强行风建设,努力开创交通系统行风建设工作新局面。为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就关于做好交通系统行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行风建设,对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局属各单位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全系统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对我县交通事业的支持有着重要作用。各单位的领导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行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宣传教育,站到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站到优化经济环境的高度,站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度,站到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加强行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责任感,切实把行风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第一位大事来抓,贯穿于全年各项工作的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主动争取群众监督,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并巩固成果,形成制度,使之规范化、经常化。

二、突出队伍建设和改进机关作风两个重点,全面加强全系统的行风建设

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交通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以队伍建设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交通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一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适应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等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二是要抓紧完善和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建立行风建设考核制度和社会公开监督制度,加强行政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三是加强执法队伍领导,规范执法队伍管理。严肃处理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行为,决不允许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现象的存在。以行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的成果,巩固交通行风建设。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是交通行风建设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要通过行风建设、行风评议使当前个别单位存在的官僚主义、精神疲塌、办事拖拉推诿、手续繁琐和效率低下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牢记树立机关就是服务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诚心诚意为基层服务,时刻牢记并模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希望的事情做起,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纠正贪图虚名、不务实际以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坏作风。切实转变职能,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要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好履行职责中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的问题。继续深化创建“文明窗口”活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变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抓好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和企务公开三个关键环节,务求行风建设落在实处

一要结合软环境建设,坚持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公正执法,增强工作透明度;二要克服不作为、不正确作为和乱作为及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坚决制止执法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的现象;三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程序繁琐等问题,在正确执法的前提下力争简化程序,公开办事程序,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严格行政审批,缩小自由裁量空间,建立内部权力制约机制,促进办事公开,杜绝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各“一条龙”服务窗口要推行社会服务承诺,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努力解决

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既为政府分忧又为百姓办事。

四、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体制,确保行风建设取得良好的群众满意度

行风建设实行责任到单位。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各单位和部门的党政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对行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各单位、各部门的行风建设由其党政正职负全面领导责任,各有关方面按工作分工由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要求各单位和部门对其责任进行分解,做到事事有人做,做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优劣有奖惩。《交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的事项必须做到做好。在谁职责范围内出问题,谁负责,就追究谁的责任。与此同时,局党委加强对局属各单位的行风建设工作的指导,组织有关力量检查督查,并将行风建设纳入整体工作考核。

五、开门评议,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局属各单位要以今年的行风评议工作为契机,深化职工道德、职工责任、职业作风、职业纪律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对各种权力的监督制约。同时,要在总结几年来行风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完善各项办事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把交通行风建设措施落到实处,设立监督电话和监督信箱,常年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各单位要虚心接受各界批评意见,揭短

不怕,亮丑不怕羞,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认真解决不依法行政、损害群众利益、办事效率不高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要坚持边评边纠、纠建并举的原则,用行风评议检查行业作风建设成果。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要按责任追究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以行风评议工作促进行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达到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明显遏制,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有较大提高,树立交通行业良好形象。

上一篇:2季度党建报告下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64号: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