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2024-12-21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1

XX机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XXX会精神,进一步规范各XX党员发展工作,切实保证发展新党员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和县委《关于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直市直局机关发展党员工作意见》精神,结合市直市直局机关发展党员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直市直局机关发展党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把社会各阶层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状大党员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需要,是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需要。发展党员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入党自愿与个别吸收的原则,既真正体现入党人的自愿要求,又要保证党员质量,不搞大规模发展和突击发展,必须坚持重在政治表现的原则,保证发展的新党员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反对并克服派性,既不允许有任何方式把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拉进党内,也不能把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拒于党外;重点发展生产工作第一线的业务骨干和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入党。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建立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高新发展党员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现就市直市直局机关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制度重申如下:

1、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测评制度。入党申请人经党组织进行半年以上的培养,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之前,必须进行民主测评。参加民主测评人员范围是测评对象所在单位(部门)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下属部门负责人。测评前,党组织应将测评对象有关情况向参会人员说明。测评时,参会人员要对测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填写《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人员测评表》(附件1),并对是否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提出意见。测评后,党支部应及时召开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通报测评结果,研究是否确定测评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将测评结果和支部意见填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民主测评记载表》(附件3),作为发展党员必备材料。民主测评中,测评对象得赞成票达到75%以上的,由本人填写《积极分子登记表》经总支、支部审核后,报市直市直局机关审批,方可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培养。测评对象得赞成票低于75%的,不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2、发展对象民主测评制度。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意见基础上,可确定为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之前必须进行民主测评,参加民主测评人员范围是对象所属单位(部门)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下属部门负责人。测评前,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应将测评对象的培养教育情况向参会人员说明。测评时,参会人员要对测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填写《拟确定为发展对象人员测评表》(附件2),并对是否确定为发展对象提出意见。测评后,党支部应及时召开支委会或党员大会通报测评结果,研究是否确定测评对象为发展对象,并将测评结果和支部意见填入《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民主测评记载表》,作为发展党员必备材料。民主测评中,测评对象得赞成票低于75%的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

3、发展党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吸收新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参会人数原则上应达到应到会人数的75%以上方可进行。在充分讨论发言后,对支部大会的决议,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吸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会前正式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入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4、预备党员转正提示制度。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党支部要继续加强经常性的培养教育,预备期满后,市直局机关(总支)应及时提示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党支部要指派人与预备党员谈话,进一步了解其预备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及时向党组织递交转正申请书。预备党员预备期满,经党支部提示,无正当理由,2个月内未递交转正申请书的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预备党员预备期满递交转正申请书后,党支部1个月内未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其是否按期转正的,将追究党支部的责任。党支部讨论形成决议报党总支后,党总支要及时研究报市直局机关。

三、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格入党审批手续,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的基础,市直市直局机关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工作程序。

(一)本人自愿提出入党申请

1、本人向党组织写出书面入党申请,主要内容为本人对党的认识,入党的态度和决心,本人履历,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简况,现实表现。

2、党组织(党支部)应及时派人同申请人谈话,进行党员标准及怎样争取入党的教育。

(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培养

1、根据入党申请人的表现,原则上党支部经过半年以上的考察后,适时开展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测评。

2、支委会或党员大会根据申请人表现及民主测评情况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测评合格人员应填写《积极分子登记表》,并按程序报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3、党支部指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经常性培养、教育、考察,并将每季度培养考察情况如实填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4、入党积极分子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的实际,每季度应向党组织写一次思想汇报,重大事情要有专项思想汇报。

5、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市直局机关组织的集中培训,未参加培训或培训考试不合格的不能发展。

(三)确定发展对象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意见基础上,经民主测评,支委会研究同意后,可列为发展对象。

1、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并形成综合政审材料,主要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政历,在历次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2、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结论性意见。

3、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3人以上,其中党外群众不少于2人),形成记录式书面材料。

4、开展确定发展对象民主测评。

5、写出综合考察结论性意见,填入《建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

6、党组织(总支、支部)指派专人与拟确定发展对象谈话后,支委会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

(四)吸收预备党员

1、在拟发展新党员前,要将发展对象培养考察材料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后,报市直市直局机关预审,领取《入党志愿书》。上报预审材料包括:入党申请书、积极分子登记表、思想汇报(每季度一次)、建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培训考试试卷(当年)、综合政审材料、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民主测评表及其记载表、党内外群众意见征求记录、推荐优秀团员(团干部)入党考察表。

2、确定入党介绍人,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并签署介绍人意见。

3、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5—7天。

4、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并形成决议。(1)发展对象汇报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2)入党介绍人介绍培养、考察情况和对其入党的意见。

(3)支委会(组织委员)介绍对发展对象的培养情况和政审情况,提出支委会的初步意见。

(4)党员讨论发表意见。

(5)发展对象对党支部大会讨论情况进行表态发言。(6)有表决权的党员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形成支部决议。

(7)填写支部大会决议,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政审情况,支部大会讨论中对申请人的表现、入党动机等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评价意见,支部大会应到党员人数、实到党员人数和表决结果。

(8)将《入党志愿书》和培养考察材料送上级党组织审查后报市直局机关。

(9)市直局机关指派专人进行入党前审查谈话。(10)市直局机关按程序办理。

(五)预备党员转正

1、预备党员预备期将满,市直局机关、党总支提示支部做好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工作。支部派人与预备党员谈话并提示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

2、本人提出转正申请。

3、党小组讨论提出意见,支委会审查并作好记录。

4、对预备党员转正进行公示,公示期5-7天。

5、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并形成决议。

6、报市直局机关审查后报市直市直局机关。

(六)建立档案

入党积极分子一旦确定,到转为正式党员,党支部组织委员要建立档案,材料包括:入党和转正申请书、思想汇报、积极分子登记表、建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入党志愿书以及培养考察中形成的所有材料。预备党员转正后,应将以上材料存入本人人事档案。

四、严肃纪律,保证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1、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制度,严格遵守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2、各支部要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经常性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年终党内统计时要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情况和次年拟发展对象名单报市直局机关,未列入发展计划的原则上不得突击发展。

3、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如果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违犯党纪的给予纪律处分,违犯党章规定和党员标准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

4、市直局机关每月下旬召开专题会研究审批发展党员工作,请各党支部积极配合,保证上报审批党员及时审批。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2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 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 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 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以稳增长促就业, 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 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 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

(二) 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 支持发展商业特许经营、连锁经营, 大力发展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社会工作、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结合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经济观念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

(三) 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特征, 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和知识产权保护, 对小微企业亟需获得授权的核心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发挥新型载体聚集发展的优势, 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中央财政给予综合奖励。创新政府采购支持方式, 消除中小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面临的条件认定、企业资质等不合理限制门槛。指导企业改善用工管理, 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劳动者, 符合相关条件的, 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支持, 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

(四) 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落实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 稳定就业岗位。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由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等三类企业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可通过与职工进行集体协商, 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弹性工时、协商薪酬等办法不裁员或少裁员。对确实要裁员的, 应制定人员安置方案, 实施专项就业帮扶行动, 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接续, 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依据兼并重组政策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要优先用于职工安置。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应急预案。

二、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五) 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坚决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 年内出台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案, 实现“一照一码”。继续优化登记方式, 放松经营范围登记管制, 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 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 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实现政策集中公示、扶持申请导航、享受扶持信息公示。建立小微企业目录, 对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开展抽样统计。推动修订与商事制度改革不衔接、不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全面完成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再取消下放一批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等含金量高的行政许可事项, 全面清理中央设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 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 规范审批行为, 明确标准, 缩短流程, 限时办结, 推广“一个窗口”受理、网上并联审批等方式。

(六) 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

抓住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 适应创业创新主体大众化趋势, 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 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 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 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 或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前提下, 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各类园区, 建设创业基地, 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由传统的管控型组织转型为新型创业平台, 让员工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 形成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

(七) 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

运用财税政策, 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运用市场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 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投入, 促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支持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企业发展。鼓励地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等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加快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改革, 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交易等功能, 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推动多渠道股权融资, 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 促进大众创业。

(八) 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

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 针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 提高其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明确支持对象、标准和条件, 贷款最高额度由针对不同群体的5万元、8万元、10万元不等统一调整为1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参照贷款基础利率, 结合风险分担情况, 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 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 由财政给予贴息。简化程序, 细化措施, 健全贷款发放考核办法和财政贴息资金规范管理约束机制, 提高代偿效率, 完善担保基金呆坏账核销办法。

(九)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一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 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抓紧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 将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 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

(十) 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

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对于离岗创业的, 经原单位同意, 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 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 明确权利义务。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政策推广。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 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 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 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十一) 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园区等存量资源, 整合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等公共平台, 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利用现有资源, 搭建一批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 培训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员。支持农民网上创业, 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 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对接, 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十二) 营造大众创业良好氛围。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 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 培育创业文化, 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对劳动者创办社会组织、从事网络创业符合条件的, 给予相应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 对政策落实好、创业环境优、工作成效显著的, 按规定予以表彰。

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十三) 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 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 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 在基层特别是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 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落实完善见习补贴政策, 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 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 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 实现基金滚动使用,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对高校毕业生申报从事灵活就业的, 按规定纳入各项社会保险,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十四) 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合理确定就业困难人员范围, 规范认定程序, 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坚持市场导向, 鼓励其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对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给予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 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及适当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对初次核定享受补贴政策时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 可延长至退休。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 科学设定公益性岗位总量, 适度控制岗位规模, 制定岗位申报评估办法,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不得用于安排非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在岗情况的管理和工作考核, 建立定期核查机制, 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期满退出办法, 做好退出后的政策衔接和就业服务。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加大对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补贴和奖励力度, 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加快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扶持政策, 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 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 上级政府要强化帮扶责任, 加大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

(十五)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 特别是对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 充分发挥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 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加强对转移就业农民工的跟踪服务, 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 在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时, 要明确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

(十六) 促进退役军人就业。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组织实施教育培训,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官、义务兵, 要确保岗位落实, 细化完善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同等条件优先录用 (聘用) , 以及国有、国有控股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企业按比例预留岗位择优招录的措施。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 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作年限。调整完善促进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就业税收政策。

四、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七) 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创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中小企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机构的作用, 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服务, 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将县级以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县级以下 (不含县级) 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 支持各地按照精准发力、绩效管理的原则,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 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创新就业创业服务供给模式, 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格局,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八) 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按照统一建设、省级集中、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原则, 逐步建成以省级为基础、全国一体化的就业信息化格局。建立省级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 加强信息系统应用, 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推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统一发布, 健全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推进就业信息共享开放, 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政府数据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 推动政府、社会协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十九)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企业招聘行为、职业中介活动的规范, 及时纠正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及欺诈等行为。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推动实现招聘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二十) 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 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 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 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 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尊重劳动者培训意愿, 引导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机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创新培训模式, 建立高水平、专兼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 提升培训质量, 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推进职业资格管理改革, 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畅通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 推动形成劳动、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 使技能劳动者获得与其能力业绩相适应的工资待遇。

(二十一)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 鼓励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在核算家庭收入时, 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二十二) 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 可以到常住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登记失业的各类人员提供均等化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 并逐步使外来劳动者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将《就业失业登记证》调整为《就业创业证》, 免费发放, 作为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及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就业领域的应用。

五、强化组织领导

(二十三) 健全协调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 把促进就业创业摆上重要议程, 健全政府负责人牵头的就业创业工作协调机制, 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 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政策, 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确保各项就业目标完成和就业局势稳定。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 密切配合, 尽职履责。进一步发挥各人民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促进就业创业积极性。

(二十四) 落实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政绩考核, 细化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等指标, 提高权重, 并层层分解, 督促落实。对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有关地区不履行促进就业职责,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对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实行问责。

(二十五) 保障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 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就业相关资金。按照系统规范、精简效能的原则, 明确政府间促进就业政策的功能定位, 严格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管理, 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督, 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着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十六) 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统计监测体系。健全就业统计指标, 完善统计口径和统计调查方法, 逐步将性别等指标纳入统计监测范围, 探索建立创业工作统计指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劳动力调查制度建设, 扩大调查范围, 增加调查内容。强化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加大就业统计调查人员、经费和软硬件等保障力度, 推进就业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依托行业组织, 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二十七) 注重舆论引导。坚持正确导向, 加强政策解读,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大力宣传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宣传劳动者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典型事迹, 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 引导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3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片区划定后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进行审慎论证。

二、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升初工作,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提高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

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统筹安排就学。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三、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县域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要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到拟升入的初中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汇总入学手续办理信息,对实际办理入学手续人数超出或不满计划数的学校,及时进行必要调整。

四、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县域内小升初具体政策,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长生招生信息和录取办法,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

小升初期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要主动公开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

五、逐步减少特长招生

强化义务教育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的目标任务,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特长生招生具体办法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做好随迁子女就学

坚持深化改革,分类推进,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升初问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制定随迁子女初中入学的政策措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实施工作。各地要依法合理确定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积极接收随迁子女就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融入城市生活。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要扩大公办学校容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加大对接收随迁子女学校的支持力度,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特大城市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控制目标和教育承载能力,稳步有序地安排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

七、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各地要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初中,为小升初工作夯实良好基础。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将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完善操作办法。

八、试行学区化办学

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九、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小升初工作的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制度、划片决策制度、入学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序、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机制。要加大查处力度,重点纠正违规考试招生、不按就近原则安排入学、随意接收择校生及乱收费行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国家开展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相关考评与各地小升初工作情况挂钩。

十、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要围绕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使之家喻户晓,让社会支持,让家长理解。要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小升初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让各界明白就近入学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小升初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教育部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4

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 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1982年共青团十一大将这项任务正式写入了团章。1986年中央组织部批转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关于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报告》。几年来,各级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在组织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为进一步做好“推优”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推优”工作在党员队伍建设和共青团建设中的作用

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实党的新生力量的需要;也是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深入开展“推优”工作,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励他们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发展优秀团员入党,逐步增加党员队伍中年轻党员的比重,有利于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各级党团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做好“推优”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这项工作在基层落实。今后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使“推优”工作逐步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使共青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

二、把“推优”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对团员的培养教育上

加强对团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推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优”工作的主要目的。各级党团组织要

对团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组织团员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去。通过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于要求入党的团员,党团组织应按照党员标准培养、教育他们。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还要对他们进行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党的观念,端正入党动机。

各级党团组织要根据青年特点及其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方法,力求做到生动活泼,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讲求实效,使团员青年乐于接受。

三、“推优”工作要坚持标准确保质量

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发展对象,要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条件,对申请入党的团员进行考察。对那些拥护党的纲领,积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团员,团组织应及时向党组织推荐,对于条件尚不成熟的应继续培养,防止片面追求推荐数量、降格以求。

“推优”工作的具体步骤是: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团员进行民主推荐,提出推荐对象;团支部委员会在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填写推荐对象审核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定;上级团组织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团支部(总支部)书记和基层团委书记由上一级团组织在认真听取团员青年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向其所在单位

党组织推荐。党组织要重视团组织的“推荐”意见,及时讨论研究,对被推荐的优秀团员,条件成熟的可以确定为发展对象;需要进一步培养、教育的可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

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县一级党委,要帮助共青团组织建立必要的“推优”工作制度。“推优”工作制度要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便于操作,避免形式主义。

四、“推优”工作要与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紧密结合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在企业、农村生产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团组织应当按照这一要求,把培养推荐生产一线和关键岗位上的优秀团员作为“推优”工作的重点。

企业团组织要把那些在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团员,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技术骨干和班组长,作为培养和推荐的重点对象。农村团组织要把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村组干部、科技示范带头人,以及在扶贫帮困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优秀团员,作为培养和推荐的重点对象。

要重视培养和推荐大学生中的优秀团员。高等学校团组织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抓紧做好“推优”工作,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中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入高等学校后,中学党组织要及时把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转给高等学校党组织,培养教育时间可以连续计算。对其中具备党员条件的,高等学校党组织在大学低年级时就可以吸收其入党。要通过“推优”活动,推动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中党员的比例。

各级党组织要继续重视在职团干部的入党问题。对团组织推荐的优秀团干部要重点培养、教育。团的各级组织也要逐级负责,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培养和推荐工作。

五、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推优”工作的领导

“推优”工作要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和帮助共青团组织开展“推优”工作。要指导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注重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担任团干部,不断提高基层团干部的政治素质。在部署发展党员工作时,要对团组织开展“推优“工作提出要求,制定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时,要征询团组织的意见。要帮助基层团干部掌握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和要求。要定期听取团组织的“推优”工作汇报,及时帮助解决“推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松散瘫痪的基层团组织,应先进行组织整顿,在团的组织健全和工作正常开展起来以后,再进行“推优”工作。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5

大学生社团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通过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组织、培育、管理好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利用社团开展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做好2009年软件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工作,现做安排如下:

一、成立社团工作指导领导小组:

组长:杨功元

副组长:孙延靖、卢国强、罗晓东

成员:关超雄、马国泰、潘玉兰、蒋秀英、王松涛、张媛、王俊丽、付峰

二、结合专业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平台

结合专业发展和行业合作情况,对各协会的负责人安排如下:

1、艺术设计协会指导老师:潘玉兰会长:杨楠副会长:吴克歌

2、机房管理协会指导老师:王松涛会长:张敏副会长:张泽文

3、红旗Linux协会指导老师:付峰会长:潘超副会长:吴梦居

4、思科俱乐部指导老师:窦 琨理事长:王顺副理事长:罗万

5、Oracal俱乐部指导老师:孙延靖理事长:王春雪

软件技术学院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6

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和化解各种矛盾隐患工作作为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内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现就进一步落实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组织网络

按照“责任到人,层层负责,信息畅通,处置及时”要求,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网络。一是在村民小组、单位设立信息员,一般由村民组长或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由他们负责矛盾纠纷及隐患的信息搜集。二是在村和单位设立调解员,一般由村委会主任和单位负责人担任,负责一般矛盾纠纷的调处。设立联络员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上传下达,对要本镇范围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及隐患进行调处督办及对复杂的难以调处的矛盾纠纷上报县协调调处。

二、建立排查报告机制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要突出把握重点问题:一是农村土地、山场、水面权属纠纷和计划生育等矛盾。二是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矛盾纠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各种矛盾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必须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功能,建立严肃的信息情报制度。信息员在基层发现矛盾纠纷苗头或隐患及时向上级报告,调解员每周要向镇报告一次信息排查信息。镇每月25日前要向群众信访办公

室报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统计表,报告当月矛盾纠纷排查本村工作开展情况,申报需由镇协调处理的矛盾纠纷。

三、建立调处责任机制

按照上级的规定,本着“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难度大跨区域问题由县协调”的原则,实行三级调处。一是民间。由村民小组、单位承担,主要责任是:了解民间纠纷采取积极的防激化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二是村委会和单位调处。发挥调委会的作用,主要职责是:调处村民、心甘情愿、邻里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它方面的一般性矛盾纠纷,预防因矛盾激化酿成事件。三是镇调处。一依托派出所、建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主要统一领导,综治办组织协调,齐抓共管。主要责任是组织排查和主动化解本地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受理村和单位难于调处的矛盾和纠纷,力求使矛盾不上交,不久拖,不深化,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7

一、项目取得的成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盟旗农牧业局利用有限的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高产创建项目,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及方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各示范片产量连续几年达到自治区规定的产量指标,其中马铃薯单产排在全区首位。二是在种植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及集约化种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在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集成技术方面走在了全区前列,为全盟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三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参与该项目的实施,发挥技术推广的主渠道作用,对现阶段农技推广如何与农业业生产紧密结合,更好的为“两户一社”(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种植企业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

1. 工作思路正确

2008年项目开始实施时,盟旗农牧业局在充分调研我盟种植业生产现状的情况下,根据项目要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明确提出示范片的建设思路是“以提高作物单产为主攻方向,以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为手段,以规模化经营为依托,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总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根据这一思路,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通过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企业、种植大户、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项目,并发挥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主动与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使产量和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2. 产量提高快速

突出代表是2008~2011年,经农业部和自治区专家测产,太仆寺旗骆驼山镇六面井村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连续四年单产名列全区前列。2008~1000亩高产核心田马铃薯平均亩产达4227.7千克;2009年经农业部专家测产17500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3870千克;2010年2个示范片(2.1万亩)平均亩产3500千克;2011年整建制推进三个示范片(3.1万亩)平均亩产3525千克;2012年六个示范片(9.6万亩)平均亩产3200千克。

3. 有效转变经营方式

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引进企业,扶持种植大户、示范户,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由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度,引导种植业生产初步具备了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雏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示范片带动,据统计到2011年底,仅太仆寺旗已建成有各种经济实体牵头的大型节水灌溉马铃薯种植园区297处,面积19万亩,其中滴灌种植面积达1.1万亩。

4. 栽培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由于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使各作物规范的大面积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成为可能,最有说服力的是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对脱毒种薯应用、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高垄栽培、合理密植、适时杀秧、轮作倒茬、中耕等技术进行了集成规范采用,特别是大型节水灌溉设备和大型机械的采用,有效解决了困扰种植业多年的干旱问题,同时,使病虫草害防治、科学施肥、高垄栽培、合理密植等其他技术的规范采用成为可能,使栽培技术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目前,马铃薯机械化节水灌溉种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全盟采用面积达40万亩以上,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

5. 示范效果明显

30个示范片成为农民最有说服力的田间课堂,能看到、听到、问到、学到,让农民从示范片学到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有效转变农民观念,正如骆驼山镇六面井村张主任说的话,“通过示范片的带动,农民马铃薯种植由过去的平作改为垄作了,打药带上翅膀了,学会使用除草剂了”,有效带动了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提高,这位村主任还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将组织成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联户经营种植马铃薯。2011年8月初自治区农牧业厅在太仆寺旗、正蓝旗成功举办了全区马铃薯高产创建现场会,与会代表围绕如何做好项目、更好的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交流了经验和做法。

6.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于采用先进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实现了产量和效益的双提高,马铃薯亩产量由过去最高150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2000~4500千克。亩纯收入由过去的300~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3500元。同时提高了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7. 农业部给予高度评价

2009年在太仆寺旗测产总结交流会上,国家高产创建办李立秋主任对太仆寺旗高产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是在太仆寺旗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的产量,令人振奋。二是在新形势下,太仆寺旗将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农业工作的主要抓手,党政领导一起抓,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通过引进企业、扶持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形式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使大面积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三是在法律、政策的引导下,在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四是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给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建立了一个展示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平台。五是在技术上通过引进节水灌溉机械化栽培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困扰我们种植业多年的干旱问题,在马铃薯栽培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8.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得以创新

过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农业技术时面对的是“小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数量多,单一技术在局部的增益不大,大型农业机械没有市场,加上农业劳动者素质低,无法规范采用新技术,而农技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和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农业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于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农技推广的主要服务对象由“小农户”转变为“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再由“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带动“小农户”转变经营理念和对技术的认知度,极大地提高了技术的采用率和推广速度,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得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二、对下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同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要将高产创建项目做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常抓不懈,同时,各级农牧业主管部门要将该项目作为指导种植业生产的一个前瞻性项目来实施,对当地一个时期内如何搞好种植业生产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高产创建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因为种植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依靠科技可持续地保持土地的高产出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提高单产带动总产的增加。就目前而言,提高单产必须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以马铃薯为例,目前马铃薯先进的栽培技术主要有以大型指针式喷灌和滴灌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技术、生产全程大型机械化作业技术、化学防除病虫杂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优质脱毒种薯、精量播种、合理密植、轮作倒茬等技术,这些技术缺一不可,而采用这些技术必须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一家一户的经营难以规范的采用这些技术。太仆寺旗通过四年的高产创建活动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引进种薯企业、马铃薯加工企业、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马铃薯生产中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栽培的道路,使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和栽培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马铃薯生产经营中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形。我们要将这一经验认真研究总结,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现阶段,特别要鼓励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及培育发展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的形式以促进经营模式创新,扩大规模经营范围和比例。

2. 要加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目前,就全盟种植业而言,限制种植业产量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干旱,我们认为种植业的核心技术为节水灌溉技术,还是以马铃薯为例,太仆寺旗从建国至今一直种植马铃薯,2012年种植面积50万亩。但是旱地种植产量一直没有突破性的提高,直到以喷灌圈为代表的马铃薯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采用,再加上全程大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使用,使马铃薯栽培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单产水平由300~1500千克提高到2000~4500千克,有力推进了马铃薯种植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截止2012年全旗节水灌溉马铃薯种植园区增加到300处,20万亩,其中滴灌1.1万亩。近几年,太仆寺旗先后被列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作物产业带、全国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旗县、国家级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示范旗县。马铃薯产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在技术方面主要应归功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成功运用,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干旱问题,下一步,一是要研究推广更加节水的滴灌技术。二是要在其他作物上推广应用。地方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3. 要加强高产创建项目的示范效应

示范内容一是先进的栽培技术,二是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示范对象上首先是农民,其次是各级领导,对各级领导来说,主要是示范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领导制定政策,面对市场,通过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有效地、可持续的保持土地的高产出率。在示范方式上,要通过各种媒体及现场会的形式加强高产创建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吸收种植大户、示范户及专业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项目。

4. 要切实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技术推广的主渠道作用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好此项活动,发挥技术优势,认真总结集成各作物栽培技术,形成技术标准,不断完

翁牛特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对策

张志刚1林向武2敖都夫2

1.翁牛特旗农牧业局;2.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苏木农业站

[摘要]在当前加快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进程中,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界普遍重视。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障农畜产品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农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牧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现实要求,并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结合区,近年来翁牛特旗深入实施农牧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不断强化农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和认证认可措施,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试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翁牛特旗为个例,研究当前农村牧区县一级如何有效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关键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一、翁牛特旗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开展“三品”认证、大力发展基地标准化生产

翁牛特旗自1999年开始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到目前为止,全旗所有耕地全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基地面积320万亩。大小牲畜养殖500万头只,蒙都都羊业的羊全部获得有机认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认证的同时,大力发展基地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水稻、马铃薯、蔬菜、肉牛养殖、肉羊养殖等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

2.建设检验检测体系,检测网络初步形成

善,并加以宣传和推广,扩大战果,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带动全盟种植业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使种植业生产逐步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5. 依靠项目带动,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全区马铃薯种薯基地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气候及土壤特点是,海拔高,风速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传毒媒介少,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期,大部分土壤属沙壤土,土壤肥力较高,马铃薯是喜冷凉,耐低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一种作物,从气候、土壤上看,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而且天然降雨与马铃薯的需水高峰相吻合,据有关专家介绍,综合评价,是世界上少有适合马铃薯种薯生产扩繁的区域之一。从产品质量上看,锡林郭勒盟种植的马铃薯具有表皮干爽,块茎大小整齐一致,薯形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和病烂薯少,退化慢等特点,综合以上特点,锡林郭勒盟是理想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和绿色商品薯生产基地,我们要依靠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将锡盟打造成全区

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下设农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农畜产品安全监管站。各乡镇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已建立起以旗农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为主体,以苏木乡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骨干,以区域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监控点为依托的覆盖全旗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畜产品生产区域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奠定了对全旗主要农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的基础。目前,以快速检测为主、定量检测为辅的方式,开展面向全旗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监督工作。定期抽取市场零星肉、蛋、蔬菜、瓜果等10多个品种检测样,每年抽取样品1000多份,合格率由2010年的95.2%上升到2012年98.5%。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

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

6. 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发挥项目应有的作用

机关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推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工作,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和推进改革。

(3)充实和加强改革工作力量。为保证改革职能的积极履行和改革工作的有效组织,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健全相应办事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承担综合改革工作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谋划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创造性地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拟订与协调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

(4)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是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指导和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要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对改革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要加强年度改革的总体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地区年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落实责任部门,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发布。

(5)协调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要按照国务院和同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和做好涉及面宽、影响大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对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业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改革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对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的专项改革方案,要主动履行好协调职能,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同级政府决策。

(6)为党委、政府部署改革工作当好参谋。要主动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定期、及时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并加强重要改革事项的请示。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提请党委召开常委会或政府召开办公会,对当地的总体改革和重点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做好会议精神的组织落实、跟踪反馈。

三、健全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

(7)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争取政府支持,探索建立更高层次的改革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8)建立部门内的改革沟通协调机制。要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按分工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并充分发挥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改革综合、协调和衔接职能。综合改革工作机构年初要汇总本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向部门领导提出本年度推进改革的工作建议;年中年末要总结各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和推进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政策出台前,内部主办机构应事先征求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意见。

(9)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推动试点,积累经验。其中,对国家已有明确改革方向和思路的改革事项,可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组织试点;对符合市场经济方向,但突破现行政策法律框架、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积极组织论证、协调,按程序报批后组织试点。要创新试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与行业性改革试点等有机结合起来。

(10)逐步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各项改革方案出台前,要明确提出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尽可能制定科学的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改革实施效果。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和评估意见,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内部也要落实改革责任单位,加强对本部门负责的改革的监督检查。

四、及时、准确地沟通改革信息,加强改革工作交流

(11)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每年5月、11月,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本地区推进改革的基本情况、体制创新的好做法、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要强化改革形势分析工作,把改革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形成全局性的改革形势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强改革信息的采编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互联的改革信息网络的步伐。

(12)加强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要结合改革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相关领域的改革经验,推动本地区的改革经验交流,并及时将重要改革经验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选择重要改革领域,建立改革工作联系点,总结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反映并协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13)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情况、年中和年度改革进展、地方和部门推进改革的典型经验,探讨改革进程中的理论难点和政策走向,引导改革方向,促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改革,营造全社会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IT咨询交流会心得下一篇:LED显示屏电源配置和通讯线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