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2024-05-23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精选12篇)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1

根据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珠办发[20xx]20号)文件精神及要求,为认真切实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华发集团的扶贫任务,确保“双到”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我司接到任务后,党委班子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党委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此次“双到”扶贫工作,会议决定董事长袁小波同志担任主要领导,党委书记徐荣同志具体负责,并抽调4名骨干迅速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成立后,先后3次进点实地考察,对挂扶村(山美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通过调研,摸清了该村贫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统计了该村贫困的具体数据,设想了该村脱贫致富的策略,明确了该村建设的具体项目,并结合山美村及我司工作实际,制定了三年“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的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的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立体扶贫、讲求实效、长远兼顾、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共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村民自主意识及奋发精神,努力实现近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的宏伟目标,力求扶贫工作多方位、多途径、多措施、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双到”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被帮扶村、户实现脱贫致富。

(二)目的

通过扶贫工作实践,把党对农村建设的思想、恩情和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来,把为农村办好事、办实事,实现脱贫致富、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出来,把省委、市委、市政府扶贫帮困的要求和决心实现出来,把华发集团办实事、求实效,响应号召、心系贫困、情洒山村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发扬出来,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先进性形象为主要目的。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原则。在市扶贫办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展扶贫工作,紧紧依靠两地党委和政府,平衡大局,不搞特殊,不搞单打独斗。

2、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科学规划扶贫项目,合理使用资源,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把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讲实效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简单的搞一些“面子工程”。

3、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扶贫工作应与当地党委政府结合起来,以当地县、镇、村相关农村规划为基础,大力扶持或共同谋划,不搞包办代替。

4、坚持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把解决当前特困户温饱和基本生活条件,改善贫困面貌和确保村、户长远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搞单纯救济,要以达到彻底脱贫为根本准则。

5、开展“立体扶贫”。扶贫工作要从观念扶贫、规划扶贫、组织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资源开发、创办企业、扶持集体经济等全方位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尽最大可能在三年的时间内帮助贫困户实现基本脱贫,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改善。

6、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人脱贫相结合的原则。在扶贫帮困和发展集体经济时,要以点带面,要有辐射半径,真正实现“打一炮、响一片、炸一群”的实际效果。

二、帮扶范围及主要意向

1、特困户的经济救助。

惠来县惠城镇山美村现年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的特困户39户,包括低保户18户、五保户6户、因伤、病、残、亡、孤等原因致贫的15户,这些特困户因无劳动能力或家庭负担沉重等原因,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且无计可施,无法实现自主脱贫的,只能给予经济上的救助,以达到其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条件之目的。

2、一般贫困户“一户一法”帮扶。

一般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富裕的劳动力或有可开发的资源和可挖掘的潜力未能有效利用和发挥的,这部分贫困户及人群缺乏的是思想、经验、发展路子、具体项目及方法措施,为此,帮助他们科学规划脱贫方略,研究制定脱贫路子、项目及措施,帮助他们合理利用宝贵资源,传授他们成功的种植、养殖、经营、创业、就业等经验,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力争“一户一法”携手帮扶,引导其实现脱贫致富,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成为奔小康生活的新的人群。

3、村集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规划。

山美村是一个没有村集体企业的贫困村,年均收入不过1.4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全靠上级拨款和外部支援,村里几乎没有自主的经济能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调整村经济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引进外资和经营项目是村“两委”班子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帮助山美村规划新农村建设蓝图,开发利用村集体现有资源开工办厂、办企业,创建村集贸市场,组织村民发展集体经济,从而达到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的双重效果和实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

4、新村规划及村容村貌的整治。

山美村是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大村,由于缺乏长期发展规划,有新房无新村,新旧混杂,杂乱不堪,加之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差,房屋乱建、垃圾乱堆乱扔且长期不进行处理,村里的排涝沟被生活垃圾堵塞,臭气熏天,导致脏、乱、差现象满村皆是,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和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整治村容村貌是新农村规划不可缺少的重点内容,争取建立村片区环境管理负责机制,筹建固定的环境监督管理队伍是必走之路,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

5、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宅基地的规划。

山美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2亩,耕地少,人口多是村民致贫的主要原因,一直靠种田为生的纯农民看不希望,加之村里建设没有规划,公有土地出让、私有土地被不断增加的人口作宅基地而无章挤占和破坏,本来少得可怜的土地还在进一步萎缩。因此,保护基本农田、规划新村宅基地是当务之急,使农田被挤占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使新村规划建设有计划、有秩序平稳进行。

6、督促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建设。

大家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山美村至所以贫穷落后,历届领导班子能力较弱、计划性工作不强、组织管理意识落后、投身农村建设事业的精神不足,想得少,做得少所致,加上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和困难,不能做到迎难而上,主动攻坚力度欠强,导致长期贫困而得不到改善。因此,加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建设,提高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组织指挥与协调能力,真正起到“火车头”效能也是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脱贫致富的组织保障。

三、具体任务、方法步骤及总体目标

(一)20xx春节前对山美村特困户(39户)组织一送温暖生活救助活动。

(二)针对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397户)制定三年脱贫计划。

(三)联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山美村新村建设作出近、远期规划。

(四)选址村中央水塘处填一半后建一个集贸市场。

(五)将山美村星光之家与村广场连同老人会庙堂建一个村中心休闲公园。

(六)引进技术,变废为宝,将山里矿渣进行利用,与矿山老板合作筹办一个制砖厂。

(七)对山美村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并建立村属环卫管理队伍。

(八)招商引资,办一家加工型工厂(服装厂)。

(九)组织贫困户富裕劳动力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并解决就业及转移就业问题。

(十)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

四、资金筹措及计划安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原则,以帮扶贫困户为主、帮扶贫困村为辅,原则上按照扶持资金60%用于贫困户,40%用于贫困村操作执行;

五、具体要求及监督管理

1、领导要高度重视,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亲自督导,指派专人负责,力争将扶贫任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落到实处。

2、做好对接帮扶村的情况登记工作,与挂扶贫困村(户)迅速建立联系,并做好长期沟通的具体工作。

3、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将所有资料要进行归纳统计,填写相关表格记录卡,与照片资料一并上报市扶贫办,并报省扶贫信息网上进行公布,定期统计、及时汇报帮扶的进度和工作情况。

4、建立验收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对帮扶项目严格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并由责任单位会同相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督促检查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严防不良情况发生。

5、按照省、市的有关规定,严格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专款专用、用到实处。

6、必须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贫要讲究实效,不能简单地搞个“面子工程”,要落实到村民贫困户;二是扶贫不能弄成单纯救济,扶贫对象的村和村民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三是扶贫工作应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结合起来,扶贫结果符合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

7、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考察落实扶贫项目、发展村集体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不搞办不到的项目,不许办不成的愿。

8、工作组进驻当地挂点工作时,要厉行节约,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我企业严谨、实干的精神和作风,努力在百姓中树立起应有的良好形象。

六、附件

1、惠来县惠城镇山美贫困村脱贫工作规划

2、山美村扶贫项目可行性报告

3、山美村集贸市场及中心公园规划图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2

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2012年部分未能就业的毕业生, 累积起来, 2013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将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2.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 就业时难以做到合理定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导致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 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如其他学生, 不管是社会关系、就业投入, 还是个人能力, 都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勇气和斗志,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此外, 由于从小物质生活匮乏, 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出人头地, 这种心理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 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他们不能耐心地寻找就业岗位, 这无形中影响了就业, 降低了就业质量。

3. 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形成创业意识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渠道, 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仅在1.5%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 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意识, 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及不足之处

目前,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 但没有专项资助经费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如各种奖助学金, 但这些资助是各个年级都有的资助经费, 并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言。因此, 一般来说, 高校没有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项资助经费。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不敢去参加外省的招聘会和招聘考试, 直接导致众多就业机会的丧失。

2. 举办专场招聘会, 但提供的岗位有限

有些高校会举办一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但总的来说, 这些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需求, 再加上这部分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限制, 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

3.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但帮扶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般很难落到实处, 很少有高校会有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一对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帮扶指导的老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不定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并进行岗位推荐,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 帮扶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 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

4. 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但重理论指导轻实际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单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 但因师资匮乏、场地有限, 这些培训指导基本上都是理论讲座, 很少举行情景模拟、答辩练习、沟通训练等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和学生求职实战能力的培训。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科学对策

1.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毕业生不得不在应聘服装、简历上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笔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 有些招聘会还需交门票费, 公务员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考还要交报名费, 另外还有面试时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交报考费的招聘考试和外省的招聘面试。因此,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费资助是实现对这一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 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自卑、心理敏感, 不擅长与人沟通, 然而, 在毕业时学生面临巨大的毕业、就业双重压力, 因此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 帮助实现就业合理定位、最终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高校应该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开展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这一群体的就业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顺利就业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把比较理想的岗位优先推荐给这些毕业生, 二是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顺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4.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科学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开始进行, 四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从入校开始就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 树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 此外, 还应充分向这一群体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帮助他们挑选辅修课, 填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并对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分析和解读, 另外, 还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技巧上的培训和指导, 增加其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其就业的自信, 更新其就业的观念等, 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对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更大。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 2011, (5) .

[2]胡清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象剖析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

1物质基础薄弱

大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来自弱势群体(灾区、山区、农村、父母患残疾、单亲家庭等),家庭主要成员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后代或子女的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甚至无力支持或阻止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花费太多精力和财力,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物质基础差距远远低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2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贫困学生在经济、物质上得到一定的帮助暂时缓解了其生活与学业上的困难,但深层次的心灵上的扶助需求更加体现出来。由于在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及形象面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成了一种落差感,接触外界人和事物较少,对于新的理念和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最求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时候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状态;或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變现状,但是由于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偏差,定位过高导致多次遭遇挫折,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怀疑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3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

社会评价度、认可度与关注度的不公平性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虽然在物质与经济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救助,但是由于受周围人的言语、眼光的影响,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嫉妒心理现象,导致他们往往选择尽可能远离或躲避社会交往、刻意封闭自己,很少参与各类团体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至于他人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不平衡性心理问题更加加重。

二、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必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群体的和谐稳定直接关乎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和谐、人性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人文教育的精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更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整个校园安全隐患中最为突出问题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物质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社会认识匮乏等各方面原因,较其他同龄学生容易出现学习与学业压力大、社会适应性压力、就业困难等现象,随之就出现了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贫困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卑、焦虑、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现象。

三、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几点建议及路径选择

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常用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心理疏导和关怀。在目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更多的是再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的、人性的、教育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目标的积极影响的因素,通过环境感染、个体感知、自我认知等过渡与成长的经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就现实竞争的客观性而言,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帮助和教育都是外界的客观影响,都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和局限性,不能让学生形成这种对外界帮助的依赖和习惯,长此以往会抹杀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长远的努力与奋斗的动力与潜力。

在加强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具体措施和实现性方面,通常主要是以下几个途径:(1)政策扶持与社会救助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因素;(2)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的;(3)学校帮扶。学校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起着决定的影响;(4)个体自救外界的帮助只是一种推进力,要想进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加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同时,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念和回馈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J]职业圈,2007(15):22-23

[2]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

[3]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

[5]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帮扶困难家庭制度 篇4

制度

一、摸清贫困家庭现状,建立困难家庭信息库。全面掌握困难家庭底数及其生产生活状况,为实施困难家庭分类帮扶提供依据。

二、建立困难家庭救助金制度,构建党内长效帮扶机制。采取行政补助一点,家庭募捐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建立困难家庭救助金。救助金主要用于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扶持、大病医疗救助、子女入学资助、家庭救灾、救济和走访慰问等。

三、坚持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健全党内结对帮扶机制。积极开展一帮

一、多帮一等结对帮扶活动,要求社区书记、副书记带头联系困难党员户,推行党支部与结对帮扶双方签订帮扶责任书的新措施,明确帮扶的方向、责任、项目和预期达到的目标,让帮扶的见实效。

四、完善走访慰问制度。做到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必访;家庭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家庭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家庭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通过党组织的走访慰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10.1帮扶困难家庭小结 篇5

“两节”期间车站街道帮扶困难家庭小结

10月1日上午,合肥土地储备中心相关人员一行在解玉龙书记的带领下,来到共建社区濉溪东路社居委看望慰问了社区郭晓君、杨君等6户困难家庭,每到一户解书记都详细的询问他们的生活、身体,以及工作情况,与他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心,并送上了米、面、油等慰问品,郭晓君等家庭很受感动,表示感谢。车站街道濉溪东路社区与共建单位结对帮扶以来,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共建单位定期到社区了解最近的工作情况,定期到困难家庭走访慰问。他们不光从物质上给予帮助,在业务上也给予很强的指导,通过结对子、找帮手,社区的全面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帮扶困难家庭的工作也将持续开展下去。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6

根据《全县教育系统教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方案》的通知(会教发【2012】43号)和《中共土高山乡党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为深入开展全校教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配合全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推进我校“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乡党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为指南、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弱的优良传统和会宁“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以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目的,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密切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推动我校教育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全员参与。全校公派教师全员参与与帮扶在本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突出重点。对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孤儿及单亲家庭学生、学困生、德困生、留守儿童、特长生给予优先和重点帮扶。

因需帮扶。根据困难学生特点和健康成长需求给予指导和帮扶。长期坚持。在所帮扶对象完成本校学业后,进行重新结对帮扶,并逐步建立教师帮扶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务实求效。学校校长任组长,直接负责本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监督,狠抓落实,确保结对帮扶行动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帮扶对象健康快乐成长,不完成本校学业不脱钩。

三、主要任务

帮生活困难。对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扶、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帮学习提高。帮扶学困生优化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习质量,养成良好学学习惯。

帮品德养成。对德困生进行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试、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帮特长培养。对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激发潜能,培养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帮家庭教育。优化家长教育理念,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共建良好环境,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扶方式

1、张少峰校长帮扶3名本校贫困学生。

2、公派教师每人帮扶1名本校贫困学生。原则上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孩子结对,不能重复结对,扩大帮扶结对面。

五、工作要求

1、科学统筹安排。学校要把开展这项行动同做好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师德师风建设和开展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共同推进、有效开展。

2、严明工作纪律。帮扶要尊重学生及其家长意愿。教师不得以帮扶为由,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品和馈赠,增加家长负担。

3、加强宣传指导。借助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工作进展和成效。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7

1.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现状分析

为构建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准确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本人对全院187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1878名在校学生中有8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占学生总数的45%。可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是一个相当大的学生群体。

2. 经济资助——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基础

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首先就要解决其经济上的问题, 这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已初步形成了“奖、勤、贷、补、助、减”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每年9月份, 组织全院各小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目前我院主要实施了以下资助措施:1、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2、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3、学校不定期发放校内临时生活补贴;4、学院设立复天杯奖学金;5、学校和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6、“绿色通道”;7、学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发意外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 发放临时生活救济。

3. 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

“心理贫困”是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困难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由于物质上的贫困诱发思想或者心理上的问题, 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

3.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 但是, 仍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家庭、物质上的多重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 我们在构建成长帮扶体系的时候, 要着重注意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

3.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措施

3.2.1 思想教育

首先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要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其次,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 培养他们坚强的品质, 教育学生感激生活带给他们的磨练, 鼓励他们坚强面对人生。最后, 应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引导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 回报学校。

3.2.2 心理引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引导,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品格。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障碍, 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及时为他们解除心理问题, 引导他们以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4. 提升就业竞争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关键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成为有用之才, 也是改变其命运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面对当下残酷的就业竞争,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社会关系缺失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学院计划通过开展一系列技能提升训练, 大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这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环节。

首先,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需求, 结合学院开展的《文法学院可雇佣性技能提升计划》和《“我的职业梦”实习体验计划》,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 联系实习单位, 开展技能培训, 让他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 增长知识和才干。

其次, 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 并及时向他们发布就业信息,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结语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是我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全院学生的成长成才。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是构建一个合理、科学、长效的体系,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摘要:目前, 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所以, 如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急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为例,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现状分析为基础, 根据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就如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建荣, 李方柏.高校经济困难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

[2]王建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2) :175—178.

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 篇8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代理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5]张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9

根据北京就业促进会《2013届北京高校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好2013届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工作,制定本通知。

一、总体安排

大学生帮扶工程计划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承办的,就业帮扶工程中课程主要包括就业力课程、公务员备考课程、求职英语课程和OFFICE职业技能课程等系列课程,本就业帮扶计划培训600人次,其中就业力课程230人、公务员备考课程230人、求职英语课程70人、OFFICE职业技能课程70人,课程介绍及安排详见附件1。

二、培训学员的遴选原则1、2013届高校毕业生;

2、具有迫切就业意愿;

3、需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

三、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流程

四、工作要求

1、各学院需要高度重视就业帮扶工程,安排专人负责。

2、做好培训宣传动员,按照原则进行遴选,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受训名单于9月6号前报送就业指导中心,电子版发邮箱。

3、各学院应派一名负责人到授课现场,组织本学院学生就坐,发放《培训资料》、《培训评估表》。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军武

联系电话:62331195邮箱:tjw@cumtb.edu.cn

附件一: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介绍及安排 附件二:各学院名额分配表

附件三:2013届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受训学员名单

就业指导中心

2012/8/27

附件一:

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课程介绍

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课程安排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 篇10

5月16日下午,华北电力大学举行了2011届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暂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补助金发放仪式。此次是学校第三年举行发放活动,近40名学生获得了共计数万元的补助金。

近年来学校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了多项措施以帮助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学校领导亲自负责,院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等全校参与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格局,做到从情感上温暖学生,精神上鼓舞学生,物质上支持学生,政策上照顾学生,能力上提升学生,全力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资金援助。每年学校都为截止五月份尚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一次性发放就业补助金,从物质上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二是结对帮扶援助。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认清当下就业形势,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三是岗位援助。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各院系结合全校教职员工手中的资源,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多渠获取就业信息,认真给出就业意见,全方位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四是培训援助。学校举办了多项培训活动,通过外请专家、举办讲座、开展竞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巧、就业形势和政策、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创业教育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切实增加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筹码。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工作总结 篇11

帮扶工作总结2012年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围绕维权帮扶职能积极有效开展工作各项帮扶工作,成绩显著。

一、加大维权帮扶力度,做好职工娘家人一是坚持工会信访接待制度,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今年以来,接待下岗职工、农民工来信来访78人(次),办结回复78人(次),办结率100%,其中,帮助3名农民工追讨工资5万多元,1名工伤索赔14万元,1名下岗职工劳动争议经济赔偿5800多元。二是与县法院、司法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协作维权6起,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6人,为农民工追讨工资80余万元。各乡镇工会积极开展职工(农民工)维权行动,为农民工调解劳资、工伤赔付等维权纠纷3起,追讨工资12万元,工亡赔偿72万元。4月下旬,在参与天润矿业一起工亡事故的调查处理中,深入矿区一线及时维权,就工亡职工的赔偿、工伤职工的医疗及完善后续作业环境等提出3条具体意见和建议,得到调查组和业主的采纳,使工亡职工阮传书的赔偿超过非煤矿山职工死亡赔偿标准达到72万元。这一工亡事故的圆满、快速、妥善处理,不仅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彰显了工会组织参与社会化大维权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职工的信赖。三是加大维权知识培训与宣传力度。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篇12

滁州市总工会副主席 朱荣

[摘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载体和窗口。工会帮扶中心运作的现状和发展格局亟待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帮扶工作平台,进行科学管理和发展,畅通帮扶工作渠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帮扶救助工作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帮扶工作;建章立制;创新发展。

——————————————————————————————————

全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视察天津工会工作时强调:‚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和长效机制,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这就给我们工会组织提出如何健全和完善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帮扶救助工作有新突破的课题。工会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充分认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忽缺的内容和任务,努力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和机制,切实为广大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我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滁州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8月份成立,是市总工会领导下的在编事业单位,专兼职工作人员7人,场地面积7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触摸屏、电子大屏幕、财务软件等进行微机化管理,设立信访接待、困难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子女上学救助)、职业介绍(就业援助)、法律援助、职工互助保险、职工维权热线12351等服务窗口和项目,工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财政投入一定帮困资金进行帮扶工作。目前,已先后帮扶职工2759人次,救助金额141.704万元,其中救助患大重病的职工1825人次,为困难职工免费体检380人,为困难职工和困难劳模办理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1081人次,接待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1569人次。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帮扶机制,及时为生活困难的职工提供了救助,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及时为被侵权的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了基本的合法权益;及时为困难职工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缓解了群访事件的激烈无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为困难职工提供‚苦有处诉、怨有所解,难有人帮‛的娘家人服务,既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为党委和政府分担忧愁,同时也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工会‚切实维权‛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建章立制,促进了帮扶工作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领导和组织网络制度。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在市送温暖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已经形成的基层工会、主管部门、县(区)、市四级帮扶网络,通过全方位、多渠道、‚一条龙‛的服务形式在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上的保证使我市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协调劳动关系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化帮扶格局也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在帮扶领导和工作机构上,由市委分管书记任组长、政府(行政)副职和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工会和政府八个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四级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加大了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和调处力度;基层工会是帮扶工作的具体承办单位(办公室),进一步形成了主席亲自挂帅、保障部统一协调、全会集中抓重、帮扶中心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在帮扶网络建设上,从市级到基层有四级帮扶工作组织网络,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联动管理,坚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主题活动。在帮扶定位上,过去我们主要以拾遗补缺、配合为主,现在逐步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调整:帮扶对象上由过去以城市困难职工为主,拓展到不同困难职工群体如进城务 工人员、零散就业人员等上;帮扶重点由过去以生活帮扶和岗位帮扶为主,转变到困难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如健康权等上;帮扶职责由过去以参与和办实事为主,延伸到源头参与、帮扶救助、多办实事、强化监督和督促落实方面;帮扶方式由过去帮扶网络内为主,拓展到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主要工作平台的集中帮扶上 ;帮扶效果主要由过去以保稳定为主,提升到稳定队伍、凝聚力量、构建和谐、共享成果上。在协调社会帮扶合力上,通过政府联系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度等强化各成员单位的领导职责,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把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宣传和落实,转化为党政工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加强与各成员单位、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联系和互动,借助他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工会帮扶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2、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我们按照‚不让一户困难职工生活过不去‛、‚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辍学‛、‚不让一户困难职工漏出视野‛的要求,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接待救助办法、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信息畅通和监测预警责任制度等,进一步细化了工会帮扶工作的目标责任,明确了工会源头参与、多方协调和监督 落实的考核评比内容。采取层层任务分解、签订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管理方法和坚持定期检查通报制度,一方面通过会议、评先评优等形式宣传和激励基层工会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工作艰辛和工作热情,帮助困难企业和生活有困难的工会干部解决具体实际困难,保护、调动和发挥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定期向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情况通报,强化各级党委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责任;定期通报帮扶工作的进展和考核情况,强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责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从而保障了帮扶工作的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的动态管理和快捷服务制度。我们按照家庭情况、致困原因、思想状况、求助需求的‚四清‛标准,界定了困难职工和特困职工的概念、范围和要求,不断健全困难职工信息管理档案和快捷服务网络。一方面加大投入,购臵电脑软件,建立困难职工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健全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健全规范统一的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救助明细台帐,做好困难职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随时跟踪和掌握动态变化状况;依托职工法律志愿者队伍,健全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站组织和法律救助工作制度,协 调处理信访及突发群体事件,为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服务。一方面强化基层工会与困难职工的联系走访、沟通核实工作,坚持企业职工思想和生活状况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即时呈报制度,进行动态管理,为工会实施准确快捷的帮扶救助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也为市委、市政府随时掌握职工情况、科学制定工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依据。一年多来通过生活救助、职业介绍、学业资助、大病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互助保险等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直面对接、依法维权、即时帮扶、专项服务、排除矛盾、上下联动、促进稳定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党政所望、工会所能、职工所需‛的有机结合,使困难职工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救助,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也多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肯定。

4、建立健全了源头参与和监督落实制度。为了发挥好帮扶中心各个窗口的作用和工会监督作用,我们根据近年来职工关注的热点和求助需求的变化,通过工会参与企业改制等多种渠道进行调研和呼吁,对灵活就业下岗职工实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补贴,对患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实施政府拨款的医疗救助,对通过政府补贴、帮助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参加医保,降低职工门诊起付标准,实行大 额医疗补助和大额医疗救助,安臵‚4050‛人员公益岗位、减免困难职工子女学杂费等‚党政关切、职工关注、社会关心‛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上提出对策建议和主张;通过三方协调机制作用,注重发挥职代会和工会在改制企业中的作用,参与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的增幅调整研究,参与企事业单位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检查,监督市直用人单位与10639名职工补签了劳动合同,监督企业补交劳动保险、清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1223万元等。同时加强帮扶中心的自身监督,资金管理、救助审批工作流程、物资登记发放、救助发放公示、监督审计等规定上墙公开,并制作成册公开宣传,接受领导和监督,保证使用的帮扶资金公正透明。这样畅通了源头参与的渠道,规范了监督落实工作,形成了源头参与时有见解、重大问题上有主张、监督落实时有办法、关键时刻有作为的工作格局。

5、建立健全了帮扶资金使用保障制度。稳定、持久、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筹集是帮扶工作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政府投入年30万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工会帮扶救助工作。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借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力量,联合在市人民广场举办‚第八届育才关怀行动暨‘爱的 奉献’文艺晚会‛,由滁州市国润发展有限公司捐出20万元资助70名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缓解困难家庭学习费用压力;借助商业协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资源,联合举办服务行业技能培训450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提高技能;借助大众传媒载体,联合新闻媒体免费为捐赠企业做公益形象广告和宣传他们的善举和爱心,免费制作再就业、创业典型事迹专题片,激励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等。另一方面,我们发挥工会自身培育的30个‚再就业示范基地‛和48名再就业带头人力量,培训、安臵下岗失业人员5780人次;发挥帮扶中心的职介窗口作用,推介下岗失业人员就业948人次;联办电脑培训班培训258人次,间接创造了近1688个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服务。市总工会还定额补助帮扶中心工作经费,保障帮扶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我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我们工会组织在社会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变化形势下建立的一个新的维护困难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实施送温暖和推进再就业的平台,是我们工会协助政 府有效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和构建和谐滁州的载体,我市已经形成了党委直接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帮扶工作机制,但其建设过程中,往往因帮扶资金短缺达不到应有帮扶效果,如对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救助、对患大重病职工的救助,只是给予一次性的救助;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场地费、水电费和工作经费年约10万元左右,仅靠工会行政费用支持,工会负担过重难以长期支撑;往往因工会的工作力量有限,实际困难面大,帮扶资金来源窄,救助能力跟不上,帮扶工作的宣传不敢大张旗鼓,造成知道帮扶中心和到帮扶中心寻求帮助的困难职工不多,困难职工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帮助,影响了救急济难、拾遗补缺、方便快捷的工作效果;往往因帮扶中心是工会主办的,相关部门参与和支持、配合是靠面子、关系,使得帮扶工作缺乏主动性、社会性、可发展性,达不到帮扶工作社会化的实际效果;往往因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缓慢,工会的帮扶工作陷入要为困难职工解决问题先得找到途径、要为困难职工维权先得求助别人的两难境地,在形成帮扶合力上花费的精力较高,很难达到工会重维权、强服务、办好事的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

三、我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化企业改制,劳资关系复杂多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滁州经济发展不够迅速导致保障能力脆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工会长期坚持的送温暖工程,滁州的改革发展不会进行的这么顺利,工会的帮扶工作在现阶段确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劳资矛盾润滑剂的作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工会工作赢得了地位和形象。尽管我市工会为稳定职工、稳定社会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领导和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仍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注重实效地协助政府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建立滁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近年以来,参加社会最基本的各类保险,特别是养老、医疗保险是困难职工最关心、最期待渴望解决的问题,他们迫切要求帮扶中心一次性的救助、零星救助变成帮助参加社会基本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重病、残疾人员因目前我市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而期盼着有个说话、得到救助的‚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因在劣环境、高强度、不安全地干着最脏最苦的工作,长期承受着 同工不同酬的低工资、低人一等的双重压力而期盼能有个场所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有个平等、和谐的生存环境;等等这些单靠工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加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救助力度,把为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当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尽快建立滁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其机构变为政府的办事机构,由政府承担费用,工会具体办理,其他相关部门配合,重大问题可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建立市级统一的集中的帮扶困难群体场所,运用和健全现有的帮扶工作机制,提升帮扶工作平台,形成帮扶合力,高效地为困难群体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

(二)健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现行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是松散型的,是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要把帮扶中心作为工会的品牌工程,就必须在帮扶中心的项目、服务对象和范围、基金管理和使用、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臵。建立联系卡、特困证,明确救助困难职工的对象和范围、服务方式、审核程序,发放统一制作的证件,凭证享受一定的水、电、煤气补贴和减免学杂费等服务内容。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和育才关怀助学基金,一是拓展大病救助范围,健全困难职工病床、定期给予救助制度;二是拓展育才关怀行动的救助对象和加大帮扶力度,对 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子女的开学学费、学习期间生活费给于救助,帮助困难家庭的毕业生找工作。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科学管理体系,全总开发管理软件,明确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帮扶资金筹集使用等,既便于基层组织操作上报,又利于帮扶中心统计分析,适时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更利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帮扶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认可度,打造新时期工会帮扶工作的新天地。建立帮扶资金保障体系,扩大送温暖基金的使用范围,从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来弥补帮扶中心救助费用;明确工会经费中可支比例来弥补帮扶中心工作经费;争取政府联席会议通过我市帮扶中心实行事业单位差额补贴,解决帮扶中心人员基本工资问题。

上一篇:国旗下青春个人励志讲话稿下一篇:唐店小学扫黄打非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