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困难

2024-05-22

排便困难(精选5篇)

排便困难 篇1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 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存在排便困难, 常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生理上的痛苦, 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为预防和减少病人术后便秘的发生,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针对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肛裂病例术后有排便困难28例, 男12例, 女16例;年龄10-63岁, 平均30.4岁;病程2-20年。后正中肛裂23例, 占82.2%;前正中裂3例, 占10.7%;前后均有者2例, 占7.1%。

2 原因分析

2.1 肛裂的病因干硬粪便、妇女分娩、肛镜检查操作不当、

术后肛管狭窄及肛门外伤都可以引起肛管裂伤。外括约肌浅部前后向呈梭形包绕肛管, 但肛管后方缺乏肌肉支持, 为一薄弱区, 当干硬粪便通过时易将皮肤撕裂。另外肛管后正中是一潜在的缺血区, 远端肛管的血供来自于直肠下动脉和阴部内动脉的分支, 这些血管及其分支穿过坐骨直肠窝和肛管括约肌到达肛管皮肤黏膜。几乎所有的慢性肛裂患者均伴高肛管压[2], 高肛管压一般是由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引起的。2.2排便的特点肛裂患者粪便头部多为棕褐色或黑色棒状硬便, 其余为黄色固体软便。说明粪便头部在肠道存留时间超过48 h, 自乙状结肠来的粪便在直肠塑型时叠加在干燥粪便上, 干燥的粪便始终存在于直肠内。根据排便生理, 粪便在直肠内达到阈值后, 刺激直肠壁接收器, 产生肠壁神经节反射, 使直肠收缩, 内括约肌放松, 粪便下移至肛窦区, 产生便意反射, 如果软便产生正常刺激, 则稀便刺激性强, 硬便推动下移困难, 刺激性弱, 产生便意也弱[3]。大便强行通过时, 刺激内括约肌引起疼痛, 大便通过后内括约肌被扩张, 内括约肌痉挛状态暂时被解除, 疼痛感消失, 排便结束后, 内括约肌恢复其静息状态, 故患者又出现持续性疼痛。

2.3 心理特点

大部分肛裂患者有害怕排便的倾向, 害怕排便时疼痛和出血, 害怕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尤其陈旧性肛裂患者, 性情多焦虑, 机体对外界刺激敏感。如果大脑经常或长时间地抑制排便, 一方面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另一方面粪便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停留时间过久, 水分吸收过多, 使粪便干燥, 导致排出困难。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重视与患者的交流,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紧张、焦虑的精神因素对排便的不良影响, 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助于顺利排便, 减轻排便可能带来的痛苦。在心理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心理暗示, 不能千篇一律, 要因人而异。

3.2 饮食护理

在饮食护理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合理的饮食才是顺利排便的前提。少进食, 长时间进食半流质、流质会导致肠功能紊乱, 引起排便困难。肛裂患者可在正常饮食的同时, 适当进食水果如香蕉、梨, 多饮水, 不强调多次, 但要求多量, 以晨起冷盐水效果最佳。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蘑菇、黑木耳、茄子、玉米、杏仁等。在进食过程中要控制速度, 以细嚼慢咽为宜。也可用缓泻剂软化粪便。

3.3 排便护理

术后控制大便1 d, 以后尽量保持每日大便1次, 大便要定时, 保持成形软便。鼓励病人有便意时尽快排便, 以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久, 水分吸收而变硬。病人排便时需有人陪护, 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以免病人情绪紧张。观察病人大便的色、质、量, 排便后的疼痛和出血情况, 以及有无虚脱现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排便后及时给予中药熏洗。方法:将的洁尔肛洗剂100m L加入2400m L水中, 调节温度为70℃, 熏蒸创面, 待水温适宜后再淋洗患处10 min。洁尔肛洗剂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檗、苦参、生大黄等,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便后及时熏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 减轻疼痛, 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以利排便[4]。如病人排便后疼痛剧烈, 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3.4 其他护理嘱患者适当活动, 尤以晨起、餐后活动为主。

有规律地进行揉腹运动, 必要时配合足三里按压以促进肠蠕动, 为顺利排便提供正常的动力。指导合理用药, 硝酸甘油能提供一氧化氮, 而一氧化氮能松弛内括约肌或降低肛管压力, 指导患者局部正确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正确扩肛, 通过手法扩张括约肌, 使其张力下降, 缓解痉挛, 使肛裂愈合。需长期坚持, 每日两次。

4 小结

肛裂的发生是在长期的多种病因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治疗重点在于缓解内括约肌痉挛和降低肛管压力。综合目前国内外文献, 肛裂首选非手术治疗。作为护士, 可通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指导活动、用药、扩肛、排便来帮助患者减轻病痛。

摘要:目的 探讨肛裂患者术后排便困难的护理方法, 重视心理护理。方法 对28例肛裂患者排便困难分析原因, 进行护理。结果 28例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 痊愈出院。结论 肛裂患者术后应做好心理护理, 指导饮食、活动、排便, 以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肛裂,排便困难,护理

参考文献

[1]谢晓琴.肛裂手术临床护理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17 (6) :77-78.

[2]南春菊.便秘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3C) :755-757.

[3]马丽.肛裂患者排便时心理障碍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6) :334.

[4]潘亚兰, 杨兴, 严慧.肛裂患者术后便秘的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563-504.

排便困难 篇2

2. 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 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 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 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排便困难 篇3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肛门疾病患者263例, 手术患者共计234例, 术前已有排便困难90例, 约占手术患者的38.46%。我院收治患者时, 同期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仅给予针对伤口的促愈治疗, 研究组给予促愈治疗的同时给予系列干预措施, 具体情况见表1、表2。

注:采用χ2检验:χ2=11.46, χ2>6.63,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采用χ2检验:χ2=0.05, χ2<3.84,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表1可以分析出, 我院针对手术后患者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后, 明显减少了手术后排便困难的发生。但从表2中分析结果表明, 手术前已有排便困难的尽管采取一系列措施, 但改善仍然不明显, 仍然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2 诊断及治疗、对策

根据患者手术后主诉:手术后三日内无排便和/或有明显便意不能排出时, 基本可以诊断。

在预防及治疗方面, 我院采取以下几种干预措施:

2.1

手术前无需特殊饮食, 仅术前8 h禁食, 6 h禁水;手术当日晚开始口服液体石蜡20~50ml, 以后连续3~5 d每晚均口服此剂量, 并观察保持排便次数不超过每天2次。

2.2 手术后6 h即开始正常进食

排尿后进水) , 并嘱患者适量增加纤维素饮食、增加饮水量。

2.3 建立良好的胃-结肠反射, 促进排便活动。

嘱患者每日晨起空腹一次饮用温热开水500ml, 从而促进结肠将内容物向直肠推进, 进而产生便意、排便运动。

2.4 对患者进行提肛训练。

保持肛管、直肠、盆底肌群的良好协调舒缩能力, 保持正常的排便动力。

2.5 针对三日内未排便的患者, 常规予以开塞露40ml直肠内注入助排便。

必要时, 注入后即刻嘱患者保持膝胸卧位10 min, 以增强软化粪便、润滑肠道的作用。若经助排便仍无排便的可以进一步行水疗 (依患者腹胀等情况酌情采取水疗) 。

2.6 对于粪便干结成较大团块的患者, 需要采取指诊捣碎粪便块, 再行助便治疗或水疗。

在行指诊时要注意避免粗暴操作, 以防造成肛门创面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肛门术后排便困难的诱发因素:

(1) 老人和妇女由于腹壁松弛, 腹壁肌群、膈肌、肠壁肌肉、肛提肌等参与排便的肌群张力减低, 将粪便向前推进的动力减弱, 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排便困难。 (2) 肛门手术后疼痛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 由于惧怕疼痛不敢用力排便, 主观抑制排便反射活动, 造成排便困难。 (3) 患者手术后有意识控制排便, 粪便在直肠存留刺激肠道蠕动不能排出, 逆行蠕动返回乙状结肠, 水分二次被吸收, 从而加重粪便干结团块形成, 更加不易排出。 (4) 手术后患者自行限制饮食, 从而造成食物残渣量不足, 无法形成粪便团块, 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直肠刺激反射形成便意, 导致排便困难。 (5) 再有患者手术前已有排便困难, 已有或无器质性改变, 单纯肛门手术并未予以解决, 手术后加之刺激从而加重排便障碍, 导致排便困难。

3.2 由于以上各种诱发因素, 因此在肛门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尤显重要。

无论是否有排便困难, 手术后都应积极予以预防, 不限制饮食、增加纤维素、水的摄入要充足及盆底、肛管、直肠肌群锻炼 (提肛训练) , 常规给予通便药物口服等等, 均可有效防止排便困难的发生或改善其症状。一旦出现排便困难时, 也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 减少因反复排便造成肛门伤口刺激进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对于每一位手术患者均要详细讲述手术后伤口愈合过程, 诸如伤口疼痛与排便困难间的关系等, 解除其心理压力, 以争取积极的配合治疗。

体会:手术前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肛门手术后排便困难的关键。术后肠道润滑剂的使用是预防、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是, 针对术前已有的排便困难术后采取系列措施其发生率改善不明显, 如何完全解决, 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东铭, 主编.盆底与肛门病学[M].第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619-620.

[2]刘宝华, 主编.便秘的诊断及治疗[M].第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17-18.

排便困难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妇科术后排便难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年龄18~67 (42.5±2.5) 岁。排除因械性梗阻造成的排便困难。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塞露挤入法治疗。先对盛药液的容器顶端进行消毒, 然后剪开, 并涂上少量的油脂,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 然后将容器分2次塞入肛门3~3.5cm, 并缓慢挤入药液, 指导患者控制排便10~15min, 以将粪便软化。试验组给予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采用注射器吸取80ml的开塞露, 与橡胶导尿管链接, 制作肛管, 然后置于消毒的弯盘中备用。同时, 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 然后采用消毒石蜡油对患者的肛管前端后进行润滑, 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20~25cm, 将药液缓慢灌注后拔出, 灌注完成后协助患者闭拢臀部, 并将肛门加紧, 避免药液流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于治疗15~30min后的粪便排出情况。患者于15~30min内顺利排便的为显效;否则视为无效。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40例 (97.56%) , 无效1例 (2.44%) ;对照组显效26例 (63.41%) , 无效15例 (36.59%) 。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妇科患者术后排便困难主要是由于动力性梗阻因素引起的, 主要包括饮食不当、活动时间过少、术后创伤疼痛等, 造成粪便与大肠内的停留时间过长, 水分被吸收过多变得干硬, 最终导致排便困难。

开塞露作为临床通便的常用药物, 其主要成分为甘油52.8%~58.3%, 辅料为纯化水, 该药物在进入肠腔后能有效软化大便, 并润滑与机械性刺激肠道平滑肌, 以致降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产生收缩, 肛门括约肌扩张, 且腹肌与膈肌收缩, 从而增加腹压, 促使粪便排出[2]。在临床中, 对妇科术后排便困难患者多采用传统的开塞露挤入法进行治疗, 但由于开塞露进入肛门只有3~3.5cm, 使药液只能停留在直肠部位, 再加上肠腔阻力大, 引起能进入的药量不断减少, 从而难以充分发挥药液的作用, 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显著[3]。而采用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 不仅剂量大于开塞露挤入法的计量, 且进入肛门比较深, 使药物在到达乙状结肠之后才注药, 能使药液与大便进行充分的混合, 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以有利于患者的排便[4]。而且, 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法的操作比较简单, 且安全易行, 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且不会引发不良反应;而且还能有效促进肠蠕动, 减轻腹胀症状, 不仅有利于促进术后患者机体的恢复, 还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李平等[5]报道术后排便困难分别采用开塞露挤入法与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发现, 不保留灌肠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挤入组, 认可不保留灌肠法临床效果显著, 且无副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给予试验组患者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6%, 与李平等[5]报道相符,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率。综上所述, 对妇科术后排便困难患者采用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 疗效显著, 起效较快,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妇科术后排便难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塞露挤入法治疗, 试验组给予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于治疗1530min的粪便排出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41%,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妇科术后排便难患者采用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法治疗, 疗效显著, 起效较快, 安全可靠。

关键词:开塞露,不保留灌肠,妇科术后,排便困难,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倪红梅.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便秘临床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10-11.

[2]李珍梅.开塞露不保留灌肠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 (6) :467-468.

[3]刘仕鸿.中药高位灌肠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 2013.

[4]罗晓璇, 罗春晓, 欧肇兰, 等.“1、2、3”溶液小量不保留灌肠在脊髓损伤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11) :1421-1422.

排便困难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0例IR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12例,女23例,年龄(55.46±11.32)岁,病程(3.03±1.18)年;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53.06±12.09)岁,病程(2.76±1.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甚者手法辅助排便,便时未见直肠黏膜脱出肛外;(2)肛门检查:指检直肠黏膜松弛,肛门镜检见下垂堆积的直肠黏膜遮挡肛镜视野范围在2/3以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IRP的诊断标准并结合我科临床实际制定:证型为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在西医症状的基础上,伴有气短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IRP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6~70岁;(3)术前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4)告知患者诊治方案,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伴有重度直肠脱垂者;(2)孕妇及围产期妇女;(3)合并肠道感染性疾病者;(4)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5)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6)不配合治疗或失访,影响疗效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采用消痔灵注射术。手术步骤: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于肛周3、9点局部浸润麻醉,用5×38RWLB型号针头接5mL注射器抽取1∶1消痔灵注射液,在喇叭肛门镜下观察选取2~3个直肠黏膜松弛的平面,每个平面选择2~4个点位行黏膜下层注射,不同平面注射的位置应不在同一点位上,每点注射药液2~4mL,总量20~30mL。注射完毕食指伸入肛内充分按摩。术后禁便24h,予静滴药物2天以预防感染、出血。每日便后予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复方角菜酸酯栓纳肛换药,连续治疗2周。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加味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芪24g、党参15g、白术24g、炙甘草15g、升麻6g、柴胡12g、当归10g、陈皮6g、肉苁蓉12g,每日1剂,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煎药房将中药浓煎至200mL,早晚空腹各温服100mL,连服2周。

1.6 症状评分标准

参考《便秘的诊断及治疗》[5]并结合我科实际制订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与肛门镜检查的评分标准,见表1。症状总积分为排便费力、排费时间、排便不尽感与肛门镜检查的积分总和。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费力、排费时间、排便不尽感与肛门镜检查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14天治疗组排便费力积分、排费时间积分、排便不尽感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肛门镜检查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14天治疗组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6。

3 讨论

便秘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14%[6]。根据2006年颁布的罗马Ⅲ标准[7]将排便困难作为便秘的主要症状。据统计,30%~50%的便秘患者为排便困难型便秘[8]。排便困难临床主要通过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等来描述,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并给患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

排便困难早在《内经》中即有“大便难”“便不利”之称,在《伤寒论》中有“脾约”之称。IRP属中医“脱肛病”范畴,“脱肛”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脱肛多因气虚所致,正如《外科证治全书》所言:“脱肛属气虚,有虚寒而脱者。”又如《疡科心得集》言:“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脾虚气弱型IRP引起的排便困难,多由于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谷功能减弱精微无以生,以致大肠失于濡养而传导失常,粪便不能顺畅通过黏膜内脱垂的肠腔而引起。

中医外科治疗IRP以消痔灵注射为主。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酸可收敛”的理论,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涩可固脱”的治则。我国著名的肛肠病专家史兆歧教授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发明了消痔灵注射液。该药是以中药为主的硬化剂,主要成分是从酸涩中药中提取的鞣酸和硫酸钾铝等,具有收敛固脱的作用,局部注射能够使脱垂的黏膜升提复位从而使粪便能够顺利通过直肠。西医认为消痔灵注射后直肠黏膜下层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9],发生纤维化改变使直肠黏膜层与肌层发生粘连,从而消除出口梗阻促进排便。邹国军[10]、杜士梅[11]等运用消痔灵注射治疗IRP型排便困难均取得满意疗效。此外笔者还通过动物实验,运用病理学[12]与生物力学有限元方法[13]证明了消痔灵注射治疗IRP兔有效。

治疗脾虚气弱型IRP,中医内科常选用补中益气汤。该方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加味补中益气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黄芪与白术的用量并加用肉苁蓉。魏龙骧老中医认为:“便秘之源,在脾胃。脾胃之药,首推白术,尤需重用”[14]。本方以黄芪为君药,补益肺脾之气,增强大肠传导功能。党参、白术、炙甘草同为臣药,增强君药的补气健脾之功。配伍当归养血润肠,肉苁蓉益精润肠,柴胡、升麻升举阳气,陈皮调理气机。张武[15]、陆明山[16]等临床证实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弱型IRP疗效满意。

本研究运用中医内外治法相结合治疗IRP型排便困难,两者均是传统治疗方法。消痔灵注射从局部针对病灶进行治疗,中药口服加味补中益气汤从整体上能够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表2至表6说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IRP型排便困难疗效显著。加味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消痔灵注射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患者痛苦少等优点,适合在卫生经济不发达地区作为IRP的治疗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加味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黏膜内膜脱垂(IRP)型排便困难的疗效。方法:将70例IR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消痔灵注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在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肛门镜检查和症状总积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排便费力、排费时间、排便不尽感与肛门镜检查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14天治疗组排便费力积分、排费时间积分、排便不尽感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肛门镜检查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14天治疗组总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IRP型排便困难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排便困难】推荐阅读:

排便干预论文08-07

困难05-20

发展困难05-26

财政困难06-04

困难帮扶07-04

开展困难07-12

困难家庭07-24

诊治困难07-26

困难企业07-30

挑战困难08-05

上一篇:骨髓增殖性疾病下一篇:认知无线电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