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困难(共12篇)
教学困难 篇1
为什么要教会学生分析困难?
社会上正掀起“一对一”教学辅导, 对于普通班的教学, 个别学生问教师数学问题也常常是“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家长的教学辅导, 也常常是“一对一”的.故教会学生分析困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如何教会学生分析困难呢?按“学习困难分析法”教学生分析困难.
“学习困难分析法”是国外流行的数学教学方法之一, 学生在学习数学或解数学问题时, 依次发生四种困难———理解性的困难、构造性的困难、计算性的困难、判断性的困难.
1 理解性的困难
所谓理解性的困难是对某些思维形式不理解、对隐蔽条件不理解、对抽象事物不理解、对实际问题不理解、审题不严等.
1.1 对某些思维形式不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科学性很強的学科.学生对某些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和反驳等不理解也会造成理解性的困难.众所周知, 概念的含混不清造成判断的模棱两可.判断的模棱两可又导至推理、证明的自相矛盾.在推理、反驳等思维形式上, 解不等式时, 用两边平方法两种方法解得 (x-1) 2<0∪ (x-1) 2>0时, 解释不了.产生理解性困难.不会用矛盾律解释, 事实上, 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至少有一个是错的, 当然也可推出两种解法都是错的.要使不等式有意义,
反证法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 故它是一种间接证明法.先假设“结论”不成立, 然后将“结论”的反面、已知的概念、公式、法则、公理、定理当作已知条件, 进而进行正确地逻辑推理, 得出与题设或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论, 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 即原“结论”成立.这种先驳倒“结论”的反面, 然后肯定“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当“结论”的反面只有一个时, 这种反证法叫做归谬法.当“结论”的反面不只有一个时, 这种反证法叫做穷举法.众所周知, 反证法的适用范围是“凡是”、“至少”、“至多”、“唯一”、“都是”或者有“否定词”的命题等, 都可以用.
比如有一次, 学生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师提问:“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的反面判断是什么?
生甲答:它的反面判断是“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三个角小于60°”.
看到学生答错了,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包办代替, 也不要埋怨学生, 要想办法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 难懂的理论形象化, 创设学生思维的情境, 从而使学生理解概念, 掌握判断.
师问:“我班团支部, 三名团支委至少有一人去参加团代会是何意思?”
生甲答:其意思是“三名团支委中, 一名支委去可以, 两名支委去也可以, 三名支委去也更可以.”
提问:“三名团支委至少有一人去参加团代会的反面判断是什么?”
生甲答:其反面判断是“三名支委中任何一人都不去参加团代会”.
师又提出原来的旧问题:“一个三角形中,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的反面判断是什么?
生甲答:“三角形中, 任何一个内角α, β, γ都要小于60°!”
全班同学齐声说:“三个内角之和小于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相矛盾.”
深纠其原因, 反证法教学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难点, 没有教师启发学生的语言艺术, 排中律 (A与珡A二者必居其一)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的等价原理、再加上“至少”、“至多”命题的特殊性, 学生一定是难以理解的.否定式的命题多用反证法.
例1若p, q, r均为奇数, 证明方程px2+qx+r=0没有整数解.
分析整数是由奇数与偶数组成, 可分类用穷举法证明.
证明 (ⅰ) 假设方程px2+qx+r=0有整数解, 且解为奇数, 则px2, qx, r均为奇数, px2+qx+r≠0这与己知矛盾.故方程没有奇数根.
(ⅱ) 假设方程px2+qx+r=0有整数解, 且解为偶数, 则px2, qx都是偶数, r是奇数, 则px2+qx+r≠0这与己知矛盾.故方程没有偶数根.
这说明“若p, q, r均为奇数, 方程px2+qx+r=0没有整数解”.
1.2 对隐蔽条件不理解
在中考数学教学中, 学生对下题画不出图形来, 对“平行四边形—外角”不理解.
例2平行四边形—外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截与此外角不相邻之两边得二相等线段.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外角”不清楚, “与此外角不相邻之两边”也不理解, 要证明什么不明确?
决不能像某些年轻数学教师那样“蜻蜓点水”一帶而过, 而应该像老教师那样如同“锦上添花、细致如微”一样细心指点, 甚至于要学生亲自动手, 描绘出如图1的图形, 以便于证明AE=AF.
对于高考中的数学问题, 细心站在学生立场上, 体会学生的思维上的困难, 解决学生理解性的困难.
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如何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部曲”来分析、解决这一高考题呢?我们知道三角形面积2倍又与相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直接的关系, 这种思路是联想的结果.第二步的“运算与运算律是向量的灵魂, 是连结数与形的纽带”.
解由
可知四边形ABCD由平行四边形通过第二个已知条件转化为菱形, 则有
两边平方的向量运算, 得出
学生的理解性困难表现在为什么由就可得四边形ABCD由平行四边形通过第二个已知条件转化为菱形了呢?先观察对边就肯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前式加就可得四边形ABCD是菱形?这是因为单位向量加上单位向量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对角线上的单位向量乘以, 这意味着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学生又问到此式的推导, 右边约分成, 而左边又没有约分成1+1呢?事实上, 两边取绝对值, 左边是“和的绝对值”, 而右边是“商的绝对值”, 不同的概念导致不同的运算, 所以, 既有对边相等, 又有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对抽象事物不理解
抽象事物包括“空间形式”、“数量关系”、逻辑过程、逻辑关系、逻辑方法的抽象性.
1.3对实际问题不理解
学生对实际问题不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社会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缺乏、语文知识缺乏都造成理解性困难.
问题有若干人分乘若干辆车, 如6人乘一辆, 则有21人乘不上车, 若9人乘一辆, 则有一辆车不空也不满, 问有几辆车?有多少人?
剖析学生的理解性困难:首先是社会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缺乏、语文知识缺乏都造成理解性困难:不理解“9人乘一辆, 则有一辆车不空也不满”;不会用数学语言分析、归纳成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
为此可用设问来为解决理解性困难而创设情境.
问:设有x辆车, 有y人, “6人乘一辆, 则有21人乘不上车”, 则x与y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y=6x+21.
问:“9人乘一辆, 则有一辆车不空也不满”是什么意思?
答:每辆车坐9人, 那么最后一辆虽然坐有人, 但不到9人.
问:若共有x辆车, 前面 (x-1) 辆车是否坐满了人共坐了多少人?
答:前面第一辆、第二辆……第 (x-1) 辆车都坐满了人, 共坐了9 (x-1) 个人.
问:如何用不等式来表达“9人乘一辆, 则有一辆车不空也不满”.
答:9 (x-1)
问:如何用数学语言归纳成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
答:在y=6x+21的条件下, 求9 (x-1)
1.4审题不严而造成理解性困难
审题是计算、证明和作图的基础, 数学命题包括己知与结论两部分, 因此审题就是要弄清这两部分.如要化简思维不严谨得出结果是:
原式=
分析也是审题不严谨而造成理解性困难.事实上,
2 构造性的困难
所谓构造性的困难是通过构造基本图形和基本数量关系, 使问题获解的策略与方法.
例4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48, 前2n项的和是60, 则前3n项的和是多少?
挖掘隐含条件的分析:读者根据认知动因的激活策略, 联想到等差数列的类似题, 必须分清前n项, 次n项与后n项是与题设中的前n项, 前2n项与前3n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为了挖掘隐含条件, 解题经验说明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之和, 次n项之和与后n项之和也同样成等差数列, 试问此题中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之和, 次n项之和, 后n项之和是否也成等比数列呢?这既可以证明, 又可以用特殊激活一般的策略, 设2, 4, 8, 16, 32, 64成等比数列, 前2项的和是6, 次2项的和是24, 后2项的和是96, 同样成等比数列, 其公比是4 (原公比是2) , 它可以转换成“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之和是48, 次n项之和是12 (即60-48=12) , 设前3n项的和为S, 后n项之和是S-60, 求S=?”依等比数列的定义有比例式
例5无穷数列{an}中,
k∈N时, 则此数列各项和为, 试证明这个命题.
构造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首先, 数列通项是一个分段函数, 这是隐蔽条件;其次, 数列是一个以自然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它的值域也是由自然数组成的分数, 当n=3k-1时, 即n被3除不足1时, 换句话说, n被3除余数为2时 (n被3除不足1) , 用-表出, 否则, n≠3n-1时, 即n被3除余数不为2时, 数列用表出;第三, 揭示这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关键是把数列揭示出来:
从定义和性质中, 挖掘隐含条件构造出3个首项不同, 而公比相同的3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则S1+S2+S3
构造三个基本数量关系, 使问题获解.下面是构造两个基本图形, 使问题获解.
例6锐角三角形两边上的高线足连线段之中点与第三边中点之连线必然垂直于两高线足连结的线段.
只要明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之一半”, 这一基本图形, 再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 即可解决初中学生的构造性困难.
3 运算性的困难
学生在运算过程中, 由于观察不全面、不细致.或由于直奔目标, 欲速则不达, 使得运算中出现不能克服的困难, 如图2.
例7由sin 36°=cos 52°, 不查表, 求sin 18°的值.
分析学生运算性的困难:不查表求sin 18°的值.只有运用公式计算, 用什么公式呢?观察数量关系,
36°=2×18°,
54°=3×18°,
sin 2α=2sinαcosα,
cos 3α=4cos3α-3cosα,
因为sin 36°=cos 54°, 所以
2sin 18°cos 18°=4cos3 18°-3cos 18°,
cos 18°≠02sin 18°=4cos3 18°-3.
这是关于cos 18°的一元二次方程,
4sin 18°=4sin2 18°-1,
因为sin 18°>0, 故上式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中负根不合理, 舍去,
sin 18°=
在初中数学竞赛中, 出现运算性的困难, 如:
例8计算2-22-23-24-25-26-27-28-29+210.
分析直接计算有困难, 可倒序排列,
原式=210-29-28-27-26
-25-24-23-22+2
=29 (2-1) -28-27-26
-25-24-23-22+2
=28 (2-1) -27-26
-25-24-23-22+2
=27 (2-1) -26-25-24-23-22+2
=…
=22 (2-1) +2
=6.
所谓化归策略是未解决的陌生的问题通过转化, 而归结为某个已解决的熟悉问题, 从而获得解题途径的策略称为化归策略.
在几何计算中, 往往计算性的困难与判断性的困难是一对孪生兄弟.
例9如图3, 一正方形ABCD中, O为AB的中点, AE= () AD, OK⊥EC于K, 求证:
OK2=EK·KF.
证明1用三角形相似来证明, 略.
证明2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以上计算不满足
如何判断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真理, 它没有错, 细致地计算, 发现EO的计算出错, 这就造成计算性困难.
读者可验证, 这才满足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EOC=90°, 所以
OK2=EK·KF.
4 判断性的困难
判断性的困难, 在解题之前的审题, 对隐蔽条件若明若暗, 不好判断;在解题之中, 分析解题途径的过程中, 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 也会出现判断性的困难;在解题完备之后, 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 也会出现判断性的困难.
例10 (2003年全囯高考题) 已知c>0, 设命题p:函数y=cx, x∈R上是单调递减.命题q:不等式x+|x-2c|>1的解为R.如果p与q有且只有一个正确, 求c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函数y=cx, x∈R上是单调递减⇔0
又因为不等式x+|x-2c|>1的解为Ry=x+|x-2c|在R上恒大于1, 又因为
所以y=x+|x-2c|在R上最小值为2c, 故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2c>1⇔c>12.
如果p与q有且只有一个正确:
(1) 如果p正确而q不正确, 则0
(2) 如果p不正确而q正确, 则c≥1.
综上所述c的取值范围是
这里判断命题p与命题q有且只有一个正确, 是什么意思, 需要判断.其次不等式x+|x-2c|>1的解为R也需要判断.进一步, 所以y=x+|x-2c|在R上最小值为2c更需要判断, 还需要计算.加之命题的构造、命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造成诸多困难.都需要学生去一一攻破.
综上所述, 学习中的理解性、构造性、计算性、判断性困难愈多, 则难度愈大, 需要学生去克服的困难就愈多.但是, 只要抓住这教学生分析困难的方法和步骤, 几年如一日地去克服, 学生通过自学、通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高, 学习中的困难总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教学困难 篇2
讲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朋友,同学们看大屏幕有认识的吗?(他的名字叫刘伟)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残疾人、没有胳膊
师:像他这样一位没有双臂的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不能吃饭、不能写字、不能穿衣服、不能洗脸、不能刷牙
师: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几乎什么也不能做,但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刘伟不仅都克服了,而且还能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刘伟的一段视频。师:看完之后,你想对刘伟说什么? 生:刘伟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
师:是啊,老师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刘伟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它不仅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且还超越了正常人,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那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个话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板书课题)新授:
师:每天我们都会做很多的事情,当然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那我们就说一说你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我了解了同学们经常会被困难所困扰,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候…..(ppt)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有两个小朋友遇到困难了,我们前后小组一起来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能帮助他解决问题:
1、遇到难题不会,怎么办?提问出示(ppt)板书
2、打针怕疼,怎么办?提问出示(ppt)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的非常好,四、名言伴我行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真不少,自我激励很重要,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名言: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如果害怕困难,困难就会越来越强大,你如果不害怕,困难就会越来越小。)
知难而进是勇士,知难而退是懦夫。(面对困难,你如果克服了困难你就是强者,你如果克服不了你就是败者)
多路径突破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困难 篇3
1 以趣味性创新小实验构建概念探究的情景
生活中时时刻刻发生的物理现象孕育了物理概念形成的因子,教师可以采拮其中合适的片段作为教学素材,但是要将其直接搬入课堂教学的现实时空中多有不便;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实验作为概念教学的情景材料,但是其设计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将理论化的概念用现实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过程对应起来,往往缺少趣味性,并使得学生对实验过程本身的理解造成学习障碍,更对概念的建立造成意外障碍.鉴于此,教师应尽可能自行创设一些紧密联系生活的趣味性实验,及时有机“插播”到教学过程之中,这些实验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简单易行,与所教学的概念密切相关,便于学生观察、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建立概念;实验占用的准备时间短,器材要求不高,节省教师备课的劳动量,提高备课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抛运动”时,适逢元旦将至,笔者利用课前的十几分钟,结合教学目的,设计了一个随堂趣味实验“谁是元旦欢乐会上的神射手”,效果颇佳.如图1所示,A是装有软泥的彩色塑料袋,外形捏成卡通形,袋上写上“我的心愿”;B是废旧饼干纸筒;C是两端固定于纸筒上穿好的小孔的橡皮筋;D是一根前端套上彩色橡皮头的小竹杆.让学生两人一组搭档到前面来试射“我的心愿”,同学甲负责释放橡皮筋、同学乙负责释放塑料袋,水平距离可以任意调节,只要最初水平瞄准了且同时释放,基本都能射中.学生感到相当兴奋,更愿意一探究竟.
2 以软件辅助技术提高概念探究学习中的课堂教学时空利用效率
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体现在课堂有限时空的利用率上,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也莫不如此.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时,很多物理教师习惯于举例、引证对概念涉及的内涵作出说明,这种说明有时是与内涵直接相关,但有时又是类比性质的.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动能概念的教学.对于动能的定义式E12mv2,一种教学处理是直接给出定义并直接应用,这样的教学其实使得动能概念与E12mv2的内在联系根本就没有作出任何揭示:为什么动能的大小可以通过E12mv2反映?于是,很多教材中提出了以实验探究揭示这一联系,通常是通过实验测得某外力对物体所做之功,通过功能关系得出动能表达式.但是,实验中做功的相关物理参量如位移、力、质量、速率的数据处理量很大.因此,运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恰当的程序化的处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相关物理量之间的正确关系,节省教学时间,并帮助学生快速理解E12mv2背后的物理意义.
3 以辩证思维训练揭示概念的内涵
高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表明,学生的思维已经由初中的感性思维阶段向理性思维过渡,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正在发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这一变化,不妨考虑在教学中以辩证思维训练揭示概念的内涵,这样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的魅力,知道掌握概念还可以通过辩证思维来进行.
例如:在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力为什么是所谓“向心力”?除了列举大量实例说明之外,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探究实在是一种有效教学处理: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前向之力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速直线)后向之力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减速直线)可归纳出什么结论呢?(与速度共线的力作用不会造成曲线运动),那么与速度正交的力属于前向还是后向?(都不是)(换言之,不会使速度大小增大亦不会使速度减小)那么与速度正交的力究竟如何改变了速度的呢?(纯粹改变了速度方向)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合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纯粹改变了速度方向)那么,匀速圆周运动就需要合力与速度正交!(即与速度正交,当然向心了)
再如:匀速倾斜上升的电梯水平台阶上站立的人是否受摩擦力?如图2所示,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探究也是简洁易懂:倘若受摩擦力,试问,摩擦力方向如何?(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具有向左的加速度,也即不会匀速)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具有向右的加速度,也即不会匀速)最后归纳:事实上匀速,说明摩擦力既不可能向左也不可能向右,只能是不存在!
4 以多样化的迁移拓展概念的外延
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实现所学内容、方法的正确迁移,概念教学也是如此.概念的内涵理解了,还需要帮助学生廓清外延,这才是对于概念学习的完成过程.概念的外延如何廓清?笔者认为,以多样化的迁移训练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领悟是较为理想的做法,实践中效果也是很好的.
例如:一般在教学“力的分解”时,针对很多实际情形,教师会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力的“正交分解”.在频繁处理大量力的平衡问题和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时,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正交分解”.那么,在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针对某些实际问题,不妨运用“正交分解”:如图3所示,小船从A点出发横渡河流,航向偏向上游,试问,在渡河过程中,河水流动的速度大小倘若发生变化,船渡河的时间会发生变化吗?这时我们可以将船速v船正交分解为v1和v2.与河岸平行的分速度v1、水速v水平行于于河岸,它们的效果其实仅仅[TP5GW86.TIF,Y#]是使船平行于河岸运动,与渡河其实无关;真正纯粹用于渡河的速度其实是分速度v2,而一旦航向(即船自身的速度方向、船头指向)确定,v2即确定,而河流宽度d也已确定,所以无论河水流速如何改变,渡河时间总是等于dv2,显然不变.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文本呈现技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与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文本的呈现技术可以是多种的:线性关系的;平面网络关系的;立体网络关系的,其中,后面两种是非线性的.学生手头每天运用的教材课本就是典型的线性呈现的文本.对于概念,课本往往遵循着“设例、归类、设问、释疑、提出新概念、指出内涵、指出外延、应用讨论”这样的呈现思路,将文本的呈现依次展开.这样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编者对于物理知识的阐述知识、组织概念的过程.因此,在实际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实物质条件,进行文本的二次剪辑、改编、重组乃至重新阐释,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文本的多种呈现技术.特别是概念教学中,可以考虑以树状图、网状图、不断分层的子目录形式或是嵌套表格将学生学习过的概念组织起来进行呈现,学生对于概念的包含关系、逻辑递进关系、分类关系等概念间的联系可以一目了然,更有力于学生通过学习将各个“孤立”的概念组织起来形成概念体系与网络,也更有利于揭示概念的物理本质.
例如:复习“运动的分类”,分类的指标其实可以是多样的:路径为直线还是曲线?加速度是否恒定?能量是否守恒?不同运动的归类存在交叉关系,因此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网状的概念图介绍;复习“原子核的变化”,四类变化如衰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裂变、聚变、人工转变等之间的特征对比也是有着多样化的指标“核电荷数变化、质量数变化、变化条件、能量转化……”等的考虑,最好借助于嵌套表格进行概念间关系呈现,可以使得学生较为清晰地理清概念关系.
教学困难 篇4
新课程的目标切合时代要求, 是与时俱进的。然而在现代农村中学中, 虽然英语老师也在努力适应改革, 适应新教材, 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困惑和困难。客观原因主要是:
(1) 城乡生源差异大。目前, 农村中学的优势教育资源留不住。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向城市转移, 导致农村中学的领头羊少, 拖头重, 整体的英语基础薄弱。在农村学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认为学英语没有用, 积极性不高;小学基础没打好到了初中就更难学好。结果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逆反心理的存在造成大面积掉队现象, 严重地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初中生水平差异大。2001年起, 国家要求各小学从三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 但这个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学规划不同。随着人口的流动, 农村中学接纳了很多外地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小学六年只学过一年英语, 有的两年, 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学过。这就导致了同一班上有零至六年不同英语学习经历的学生, 差距太大, 教学难度大。
(3) 师资和教学设施差异大。城区的初中生在小学时大部分接受过英语教育, 升入初中时整体英语基础扎实。再加上师资强, 教学设施又齐全, 因此城区的英语老师能较快适应新课改。农村中学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校的硬件设施远远比不上城区。好多农村中学还不能普及多媒体教学, 有的学校甚至连人手一台录音机都保证不了。因为师资缺乏, 有的学校用非英语专业老师任教英语课, 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还有的小学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英语课。
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难度很大, 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但是笔者相信, 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学校设施的完善, 有些差距可以慢慢缩小。当务之急是讨论在现实情况下, 老师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 以提高教学质量, 缩小城乡学生的学习差距。
我们要依据科学规律来实施教学,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要让多数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笔者不赞同有些学校提出的分层教学和按水平分班。在平均分班的前提下, 教师应当兼顾学习层次不一的学生。在讲解和设计练习时, 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 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让好学生有更多的成就感, 让差学生有不放弃英语的信心。比如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 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背诵并复述课文, 然后模仿写作;要求大部分学生熟读课文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相关语法及重要句型;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记忆一些重要单词, 词组和句子, 做到会读课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学习。对于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的学生, 给他们讲再多的大道理, 讲理想、谈工作, 这些都没有用。我们能做的是多鼓励, 少批评。多关心、接触这类学生, 重点辅导基础知识, 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不放弃英语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些举措对于那些小学时想学习英语, 但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学好的学生来说, 效果较好, 有的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努力, 能快速地赶上来。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 多教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 力争成为优秀学生。对于成绩好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 我们应注重在开发智能上下功夫, 如通过唱歌、表演等, 培养他们的深层兴趣, 让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应力求具有实际意义, 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课伊始, 趣已生;课正行, 趣正浓;课已毕, 趣犹存。”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导演的指导一样, 掌握着课堂的走向和进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 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 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 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pair work和group work, 让学生随时准备开口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学会的”, 不是靠老师面面俱到地“教会的”。老师即使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讲得十分清楚、明确, 没有实践, 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的。在一些农村中学, 有些学生连26个英语字母也写不齐, 有的不能开口说, 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 在初一这个过渡时期, 在教学单词的时候不仅要反复地读, 还要把单词拼读出来, 让那些基础最薄弱学生能慢慢赶上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提高。另外, 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 教师可以用结对子的办法, 让基础好的学生带上基础差的学生, 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外语能力必须系统地训练。知识是活的,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使知识“活起来”, 而“活起来”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力量, 学生可以活用学到的知识, 做到举一反三。如果知识不够系统, 琐碎、零散, 就会显得比较乱。因此,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智慧地学习, 即让学生有规律地掌握语言知识。英语形式上的逻辑性较强, 学生掌握它的逻辑性, 就会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系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是主动的, 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自己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从而感到一种快乐。例如, 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规律性很强, 把它们的规律掌握好, 学习英语就会如虎添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 还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情感饱满, 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我要学”的态度, 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学生如果有了“我要学”态度, 就会把难的变成易的, 使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总之, 课堂上,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到语言的奇妙, 教师能在课堂上享受到上课的乐趣, 两者都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可以迈得更稳些, 更快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改革 (实验稿) [Z].
[2]余敏德.探索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1) .
英语分层教学遇到的困难和对策 篇5
------试验中的对策
肇庆市第八中学
黄小珊
内容摘要:走班分层教学在我校实行差不多有三个年头了,鉴于数学分层教学取得的佳绩,英语科组于2010年9月也开始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分层的目的是“因材施教”,作为一名英语科任老师,我也陪着学生走过了一个年头,在分层走班实践的道路中,摸索着前进。因为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实践的过程,我们既看到分层教学带给学生的进步,同时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能立刻解决的,我们绝不留到明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是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结果现在已经不能挽回,只能写下来,提醒自己在下轮分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重滔覆辙。
关键词:因材施教 无缝对接 分层走班
(一)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分几层
2010年9月我接手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在开学前,就学生如何进行分层、分几层的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开会讨论了多次,结合学校师资情况,英语分层教学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A、B、C。A层是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B层基础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是学习能力基础都相对较好的学生。层次确定为3层,但是如何将250多个学生放到不同的“格子”呢?筛选学生的准则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那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有一定的危险,这一次我们就在这里“摔倒”了。如何说呢?以下是我们学校的一些操作。
开学前,我们就拿了小学六年级英语考试的题目测试学生,以此来把学生放到合适的“位置”。考试完后,我们把学生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成绩好的学生顺利被认为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就这样老师粗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本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层次之间的学生之间可以微调,最后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但是现在我们才发现,没有以为,只有结果。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步,最后却弄得非常尴尬的局面。我任教的班级是C班,我面临的尴尬是“努力想上C班学习的学生无能为力,在C班学习,基础跟不上的同学想到基础班学习,但是基础班又没有位置”。
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对策如下:利用3个月的时间,教师及班主任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以及行为习惯,每个月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次。综合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教师在第四个月把学生进行分班学习。开始分班最好是C层的学生偏多一点,A、B班的学生少点。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社会、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变化等的影响不能坚持刻苦努力学习,或者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等,教师就要适当调整他所在班级。记住前提一定要做好互调的两个班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随着时间推移,A、B、C三个班人数将接近平衡状态。
(二)分层教学的内容如何选择
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能力和基础的差异,老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内容如何选择呢,这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成因之一。以下是我们实践的历程,我们的操作是:A层学生,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以仁爱版初一上册为依托,贯彻A层教学理念。B层学生,老师注重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也是以仁爱版初一上册为教学基础,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做铺垫,所以在教学进度上比A班要稍微快。C层学生,1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培养英语竞赛人才。3 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4 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C层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仁爱版初二上册。在分层的准则上,我们欠缺考虑,导致学生进入不同的层次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每个层次的学生就会有一定差距。
以下是经过一个学年后,学生中的一个个案:C班有个学生,在入学时的刷选考试是75分,在我们这所普通的城镇学校,这成绩可以说是属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按当时我们老师的考虑,这位同学顺利进入了C班的学习,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老师发现她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学习能力明显跟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学习越来越吃力。没办法只能调到B班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但是教室物理空间就那么大,C班少了一个人,明显B班就多了一个人,坐不下。只能把B班基础和能力都最好的一个学生调到C班学习。又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这位被调到C班学习的学生,尽管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努力,但是她英语综合素质都只能位于C班学生中层位置,课余时间,她找到老师帮忙分析其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跟她缺少一个学期C班学习内容知识,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分层班级之间教学内容没有一个桥梁连接起来,导致微调学生在学习上脱节,从另一角度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所以在实行分层走班时,老师需注意:每个层次的学生需要用什么教材上课,层次与层次间是否可以“无缝对接”,细节内容一定要认真考虑清楚,不然就会出现,像我们现在所处被动局面。基础不牢固,就会大大地限制大楼的高度。
(三)如何处理即担任走班的任课教师又担任年级班主任关系
分层走班的教师,如果还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时候,如何处理与班级学生关系,这关系到一个班的成长。班主任平时通过班干部工作的汇报、巡堂、家长沟通、学校活动等,整体上能了解学生性格和最近的状况,但是学生了解老师的机会和时间就相当少,了解老师的过程也相当的漫长。一旦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误解,并且存在面积扩大化的时候,班主任就会感觉这班“难管”。
以下是本人参加分层走班并且担任班主任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初一第一学期,除了担任英语科任老师外,我还担任七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英语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一个老师负责,我负责C层英语教学工作,但是我们班能到英语C层学习的学生只有12个,平时除了一个星期一节班会课外,37个学生对老师大致没有深刻的了解。随着社会 的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带来其独立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表现明显。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事事听大人的安排,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排斥大人们的意见,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进行。这样在老师传授做人道理、传达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明显不会尊重老师或者质疑老师的内容。在没有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就会“挑战”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分层初,老师在讨论分工合作的时候,可以试着一个老师尽可能多教一个层次,尽管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是老师接触学生的面却广了,学生接触老师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容易了,亲其师信其道,那么班主任对班级开展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就不会太难了。老师教两个层次的学生肯定会比教同一个层次的学生要辛苦,遇到的困难也会相对的增多,但是,不管再难作为老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尝试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长足的发展。分层教学真正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克服了过去“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在实施前进行周详的思考和讨论。首先是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分几层、怎样分、层次间使用什么教材,教材能否即满足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也可以令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无缝对接”,其次科任教师工作的安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分层走班实践教学中,以上问题尽管只是冰山一角,新的问题还将会从实践当中继续涌现出来,但是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才能在实践中有长足的进步。
2011年10月28日
【参考文献】
1章志龙.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口语教学 困难 对策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紧迫的阶段。高中阶段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最后培养阶段,高中阶段将决定学生们一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口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分支,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英语口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具备进入语言类大学,进入外企工作的能力。学生们口语能力的提高,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对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困难和对策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一、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1.语言环境。首先,在我国各大普通高校中,校园内日常交流使用口语的学生太少,大部分学生虽然从小开始学习英语,但是依旧在交流沟通中只采用他们的母语,也就是汉语。面对外国朋友或者是外国留学生,一般是避而不见,或者只是简单的说“hello”,以此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高中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太少。他们身边大部分都是同地区同年龄的伙伴,迫于学习任务的压力,并没有很多时间接触到外国朋友进行真正的口语交流。
2.自身差异。首先,部分农村、城镇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差,四五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因此羞于开口,怕犯错怕被嘲笑。第二,高考想要取得优异成绩并不需要口语能力的辅助,因此,他们自身大多疏于英语口语能力的练习。其次,部分学生由于性格或者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于学习语言类科目存在着较大困难,类似理科生、男生,有些学生自认为他们更适合埋头做题而不是大声朗诵。
3.师资力量。首先,中学口语外教或者是专业口语教师在国内的数量少之又少,教师团队的薄弱让英语口语教学的难度更上一层楼。第二,口语教学作为普通的练习考查课,不足以引起教师关注,生怕以此浪费时间过多耽误高考科目的学习。其次,口语教学个性化显著,随着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等随时发生着改变,教师无法做到日新月异,疏于学习,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4.政策支持。首先,国家层面目前没有出台关于将英语口语正式作为考试科目并计入总成绩的相关政策。第二,对于英语口语的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所谓的“高考时间”,挤压英语口语教学时间。其次,国家对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投入不够充足,外教等师资力量、师生教材的定制等的部署都不够充分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
二、针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所处困境的一系列战略对策
1.创造更加优越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口语交流,敢说敢错敢进步。首先,课堂教学采用英语口语交流式教学模式。第二,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多多采用英语口语对话练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习惯和口语素养,久而久之,其次,引导学生大胆说英语,多多言传身教,为学生指点口语错误时注意方式方法,切莫以中国式“虎妈虎爸”的方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不敢开口说英语。只有培养学生们不怕错不怕说的口语精神,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口语习惯,让英语真正成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而不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来敷衍了事。
2.努力消除学生自身差异带来的集体学习困难,“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接受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面对面交流、因材施教的方式。只有找到每一个学生在口语学习方面的困难,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逐个击破,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英语口语学习的乐趣,不再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集体课堂的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相信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压力也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3.加强教师口语教学资格培训和学习,优化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学无止境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英语口语教师而言,时代在变化,知识也在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只有不断加强英语口语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定期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才能保证英语口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会被淹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总结
进一步发展英语口语教学不仅仅是我国综合性、发展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更是国际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提高对于我国高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资力量,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凌霞辉.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郑艳云.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周肖庆.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李炯照.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2.
[5]李海棠.浅谈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及对策[J].学子(理论版),2015,11:28.
小班化教学优势大困难多 篇7
迄今为止, 小班化教学尚没有一家权威机构或者一位专家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几乎所有人心中都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概念, 现阶段从业者与研究人员只是从教学班级人数上认为, 施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人数应该相对较少。但是“较少”具体是多少, 国内尚无具体规定。在国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的小班人数大约是25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继续缩小到18人。目前, 美国大约是20人, 德国为25人, 英国20到25人, 加拿大25到30人。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小班人数应定为一个人的正常视野范围可以囊括的人数, 这个人数大约是25个。但是若将一个人的视野完全充满的话, 不可遏制的压抑感就会随之产生, 所以就个人感觉而言, 小班人数宜定在18到23人。
二、为什么要小班化教学
16世纪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 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应运而生, 批量式的人才培养满足了当时社会的要求, 国内现行的班级制度就由此演变而来。经过时代变迁, 现在的21世纪早已不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 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时代, 它需要的是既有丰富传统知识又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因此, 21世纪的教育除了要传授经典知识, 更要以人为本, 同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人设材, 因材施教,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国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近年来的教育对象中独生子女已经占了绝大多数。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其需求和目的早已不是以前上学识字那样简单。现在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有计划的、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发展路线。现在, 大多数家长都已经不能接受以前那种盲目从众的批量式人才培养方法了。
“跳槽”一词现在越来越时髦, 我们的父辈绝大多数在一个工作单位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而现在的年轻人两三年换一次工作或者一年换几次工作都已经是很常见的了。已经离开学校的毕业生“不安分”了, 他们在不断地“跳槽”寻找适合自己, 寻找能发挥自己特长、彰显自己个性的工作。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老实了:每到周末, 社会上的各种针对中小学生甚至学前儿童的音乐、美术、书法等培训机构都异常火爆, 个个门庭若市。由此可见, 孩子们从小就迫切希望得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 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三、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 国内学校绝大多数是传统大班额编制, 一个班五六十人, 部分农村学校六七十人也是常见的现象。一进教室立刻给人一种无立锥之地的感觉, 前排学生在老师鼻子下面吸粉笔灰, 后排学生时常在教室后墙上留下自己的背印, 左右两边没有一丝空间。夏天教室里像个大蒸笼, 冬天则满地污秽, 经常出现“一人生病, 趴下一片”的情况。如果将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 教室相对宽敞了、清洁了, 压抑感和各种不良因素自然就会消失。此外, 学生还可以精心布置教室, 在墙上张贴自己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 在空地上养一些时令花草。这样, 进入教室就会使人心旷神怡, 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
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当班级人数过多时,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相对减少。很多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相互之间都不了解, 不会写同学的名字甚至彼此没有说过话。学生之间各自为战, 相互之间没有默契, 这样的班集体自然就缺乏凝聚力, 集体荣誉感也会相对缺失。“小班化”则会使此类问题迎刃而解。由于班级人数少, 学生相互交流的次数很多, 彼此很容易熟悉, 大家学习、生活容易形成合力, 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自然就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3.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雷纳德·S·凯恩的一项研究表明, 传统班级由于人数众多、座位拥挤等客观因素, 势必会阻碍学生参与课堂发言与讨论的机会。那些能力较差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失落感, 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甚至与老师产生隔阂, 长期下来一定会抑制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班化”后竞争压力减轻, 和谐、宽松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探索、实践,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训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形成“不唯师”, “不唯书”,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争论, 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学习习惯。[一个学期笔者所带小班与传统班级相比, 人均发言率和成绩都有很大的改进 (见表1、表2) ]
4.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增进师生情感。
由于传统班级人数众多, 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为了提高优生率、及格率, 在课堂上往往只能关注少数优等生和个别后进生, 与他们交流较多, 更多地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而大多数中等生和边缘生则被教师所忽视, 成为了听众, 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他们的发展则被忽略了。但如果是小班, 这种情况就会改善很多: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与绝大多数乃至全部学生交流, 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课后批改作业时, 由于传统班级人数太多, 很多教师虽然不想但也只能简单看看, 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详批细改。“小班化”教学后, 学生的作业本数量会少很多, 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精批细阅了。这样, 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 也会认定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地位的, 从而消除了自卑感, 增强了自信心, 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5.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多接触学生家长。
传统班级学生人数众多, 教师很难与学生家长全面接触。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通力合作, 若家长与老师之间彼此不熟悉, 就很难形成默契配合, 这样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小班化”则使此问题迎刃而解。[一个学期笔者所带小班与传统班级相比, 教师与学生家长人均会面率明显增加 (表3) ]
6.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座位形式。
传统班级课桌的摆放几十年如一日, 早已不能适应现在多元化地教学。而小班教学,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相应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 使课桌摆放与教学高效地结合起来, 如各小组围坐式:既可以增加生生交流密度, 又培养学生间合作意识;井田式: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圆桌式:既有利于集体讨论, 又能培养学生阐述个人观点的能力和合作创新的精神;“U”字形式:适合师生交流合作……实践表明, 灵活的座位编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融入课堂, 提高成绩。
7.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
传统班级由于客观原因, 教学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 教师大多“满堂灌”。而小班化教学教师则可以采取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 角色教学等多种形式,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困难
小班化教学无疑给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自被市教育局定位为小班化实验学校以来, 我们借鉴西方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小班教育经验, 又结合学校实际, 做了积极地探索与研究, 并初见成效, 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1. 教学理论仍不成熟。
任何事物要取得成功都必须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理论。何为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的具体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尚待解决。
2. 教学硬件明显不足。
小班化教学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持, 在目前的环境下, 小班化的趋势所导致的班级数量激增, 亟需学校增加更多的教室;多出的教室, 教室里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都不是学校自身能解决的。
3. 教师队伍仍需加强。
学校的教师人数不足, “一专多能”的教师则更少, 实施小班化教学则需要更多的接受过相应培训的教师。教师缺口如何补齐, 教师自身能力如何尽快提高等问题依然很棘手。
4. 对应教材还是空白。
小班化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个性, 实施小班化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人数减少, 仍然使用原有老教材而没有相应地创新课程设置, 没有相配套的科学教材, 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穿新鞋, 走老路”。
5. 评价制度需要改善。
小班化教学注重分层次教学和过程的培养, 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对考试成绩、教学实绩的评价。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严重制约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制度的科学合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成了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
翻转课堂教学可能面临的困难 篇8
过去几年,在和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之中,在茶余饭后,在网络上,常常有不少教师提及推动颠倒教室/翻转课堂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问题。系统梳理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推动颠倒教室/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地审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克服困难,是颠倒教室/翻转课堂在我国中小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节。
1.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怎么办?
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常常会听到一线教师质疑颠倒教室/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最常见的说辞便是“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怎么办”?
其实,颠倒教室并非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否则,国内不少地方的学校便难以开展类似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和探索。颠倒教室,或者非颠倒教室,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无非是改变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果学生可以在家借助网络基于微课自主学习,当然好;如果没有电脑和网络,学习也要照样进行,翻转课堂照样也是可以实施的。
2.家长不信任学生,担心上网玩游戏怎么办?
当我们将电脑和网络给予每个学生的时候,学生便拥有了自主、自觉、自控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当然,也就有了借助电脑和网络上网玩游戏的可能性。的确,在一些地方推动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时候,常常会遭到来自家长的反对和抵制,因为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上网玩游戏;也有家长担心,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会不会对视力产生损伤和负面影响;还有的家长怀疑,没有了教师的面对面教学,借助电脑和网络,学生真的可以学习应当学习的知识吗?
去年秋天,在青岛讲学,发现郭振虎校长的做法很是特别,也值得借鉴。当时,郭校长请我给他们学校的教师讲解《微课与翻转课堂》,而听众除了学校的教师之外,还包括了所有实验班的学生家长。是啊,只有家长们真正知道了学校在干什么、在折腾什么,才有可能全力配合。
3.没有那么多微课资源怎么办?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全国、各省市区、学会协会组织了许多微课比赛和微课资源建设计划,微课资源日渐丰富,微课资源系列化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一线教师很是困惑,觉得推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没有足够多的微课资源,担心所需要的微课全部由自己来设计开发,其重要原因在于不懂得如何在线检索获得在线微课资源。
其实,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所需微课资源,应当建立在立足区域的微课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只有依托某一个区域的所有学科教师共建共享,微课资源才会丰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4.我们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怎么办?
一些地方的教师在推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之初,总是非常担心,他们觉得“我们的学生,不同于发达地区和一流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会自主学习怎么办”?
的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翻转课堂中的“先学后教”,是建立在学生基于网络上的微课资源,依据学习指南自主学习,那么,当学生不懂得自主学习的时候,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如预期的那样。因此,在推动颠倒教室/翻转课堂项目的时候,应当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前期工作来完成。
退一步讲,即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恐怕也难以作为否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借口。毕竟,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不是为了让学校把不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捧扶着送到初中,再把不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捧扶着送到高中;再由高中捧扶着送到大学,之后由大学推入社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正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吗?
5.缺乏用户体验良好的教学平台怎么办?
一些教师常常担心,自己设计开发了微课作品,不知道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许许多多的企业都在设计开发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然而,真正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却是极为罕见。究其原因,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对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真正理解和认识。不懂得翻转课堂教学法,自然就无法真正理解翻转课堂的过程,也就无法提供一线教师真正需要的工具和平台。第二,缺乏对教学业务的理解和认识。企业,往往难以耐得住寂寞和性子,慢条斯理地研究教学业务和对教学业务进行再造。因此,企业推出的平台往往不是建立在对教学业务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第三,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从平台的功能和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来说,也许平台是合格的,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平台也就难以为教师带来愉悦的体验,这个平台也就无法真正为一线教师所喜爱。
6.学习指南究竟应该如何设计?
翻转课堂绝不必然地依赖于微课,也绝不是简单地将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也就是微课,丢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翻转课堂既然是由传统课堂中借助教师“教”的知识传授到立足微课的在线自主学习的转变;是由题海战术的大量课后作业为手段的知识的内化,向教师巡回指导的立足教室的先学后教的转变;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那么,在与微课配合的学习任务单(或称学习指南)的设计就变得异常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习惯了一本讲义和教案,面对面完成45分钟的教学,而今,在颠倒教室/翻转课堂中,昔日教师的“教”,现在是在课前在微课中完成了,那么,学生在看微课的时候做什么?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看微课学新课的学习效果?怎么样让真正掌握了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的不同水平的学生依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这就要仰仗学习指南或学习任务单了。
7.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设计和组织?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因此,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讲授。而现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昔日教师的“讲授”,现在在微课里面进行了,那么,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走进课堂该做些什么呢?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到底应该如何设计和组织?这便成了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
高中物理教学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篇9
一、高中物理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高中物理难学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又有学生的认知障碍问题,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按照性质不同,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学生的物理课程的知识基础问题,即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过渡衔接存在问题,包括初中物理课程基础没有打好的问题,没有形成物理课程良好学习方法的问题;二是学生差异造成课程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三是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思维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问题。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物理学习存在一个较大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要求上,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这种跨越是对知识、能力、方法诸方面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扩展和深化。要求学生既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又要求学生摈弃对过去初中知识点的片面理解。
由于初中物理学习与高中物理学习有很大不同,初中物理学习更强调记忆和综合,而对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都不高,只要能够记忆,就容易理解和运用。
初中物理教材只是对物理现象的一般性说明,只是让学生知其然,但不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注重现象的说明,更注重理论性的表述和推演。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较大差异和跃升,自然给基础不好的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障碍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高中物理学习仍然沿用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哪怕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倒退的现象。
(二)学生物理课程学习能力差异。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物理课程学习也是一样。物理课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课程的感性表达方式和人文理解的多角度性,它更注重逻辑的思维判断和定量的客观分析,是客观规律的理性表达,所以这就造成了物理课程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女同学比男同学更为敏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来说,女生更喜欢关注感性的事物和信息刺激,而男生更听从好奇心的驱使。这样一来,物理课程学习过程对于女生来说比较枯燥,这就造成了男女生物理课程学习的先天动力差异。
(三)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思维问题。
物理学习中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包括储备量、组织度、表征方式三个方面。知识储备量是基础问题,而组织度和表征方式则是思维方式问题。
在知识储备还不够全面丰富的情况下,在记忆知识点之后,学生需要把相关的物理知识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连接起来,让他们形成对问题的一连串逻辑反映,并通过特定的表征形式,在头脑中展现出来。这一特定的过程,少部分由先天决定,大部分由后天形成。但学生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下,这种环境中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频繁刺激,并最终影响学生的潜在思维方式和显性思维模式。
在城市生活的学生与在农村成长的学生,由于城乡物质生活条件和周围事物的巨大差异,造成城乡学生之间在潜在思维方式和显性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虽然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但在总体上是正态分布的。所以,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性。
二、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了这一点,就能够对高中物理教学学习困难做出积极的改进策略。
(一)提前强化知识体系的差异意识。
有的学生中考之后必然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觉得自己基础不错,高中一定也能手到擒来。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在初中物理就不好,高中就更没希望了,思想上缺乏进取精神。针对以上现象,可提前在教学前或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通过比较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课时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学生对困难有所认识,心理上能够承受暂时的失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恢复学习物理的信心。
(二)转变思维的认知方式。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矫正过去思维方式的误区和局限,弥补既定思维方式的缺陷和不足。特别是高一阶段,是逻辑思维方式形成的高峰期,应加强学生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其尽早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导向,摆脱初中阶段物理学习中注重记忆和综合的初级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思维意识,从而符合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
男生女生之间、城乡学生之间,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干扰,物理课程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要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保护学生初中阶段的直接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操作兴趣。当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时,他们对物理现象的感受就会既敏锐又牢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现状与问题,对策与技巧,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新课改的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感知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听力教学易陷入的误区及学生面临的困难
新高中英语教材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语言技能训练材料,形如一个庞大的语言资源库,覆盖面广、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基础、年龄和心理特点,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广大教师对新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和探讨阶段,教学中难免会陷入误区,学生英语“听能”发展也面临较多困难。
1.听力教学易陷入的误区
(1)以为学生可以自然习得“听能”,从而减少课堂听力训练。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往往让学生课后自己听录音,或者课上放完听力材料就直接对答案,不做任何技能指导;复习应考阶段则集中进行听力强化训练。教师必须重视平时的基本功,对学生进行听力技能和方法的系统指导和训练。
(2)为备战高考 ,盲目、孤立地训练“听能”。 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不能孤立进行, 而应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技能整合。只有与说、读、写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能和语言综合能力。
(3)以为训练时间越长、材料越难 ,就越能提高听力水平。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最好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训练听力,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在选材方面,要选取难度适中、符合正常语言交际语速和语气的材料,忌偏难、发音不地道的材料。
2.学生听力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音基础不牢。主要体现在语音辨别能力低 、语言连贯性能力弱等方面。英语朗读中有许多重读、连续、爆破、摩擦等语音变化,若不懂这些规律,听者理解上就会有障碍。
(2)词义语境判断差。学生往往只注意根据单词和句型孤立地判断其意, 而不善于根据上下文及语法结构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测,因而顾此失彼。
(3)局限于听懂个别单词 ,不善于排除冗余信息。在真实语境中,要善于听懂说话人的关键信息,无须将每个单词都弄清。
(4)缺乏英语思维习惯。初学者习惯于先把听到的信息译成汉语,借助母语理解所听内容,理解速度大大降低。因此,要善于将语音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图像, 这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5)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越多 ,对英语的感悟就越深,听力理解就越轻松。相反,如果对英语国家风土人情、背景文化(如俚语、成语和方言)、幽默、反语、暗喻和双关语等不了解,就很难准确理解所听内容。
三、提高听力水平的具体策略
1.夯实语音基本功
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要将音发准、记准,通过录音模仿等方法及时校正;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连读、弱读、缩写的语音及近似的语音、语调变化,加强模仿和听写,逐渐熟悉英语发音规律,提高对语音的辨别力、对语境的领悟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2.做 好预测
(1)听前预测。听前 ,教师通过分析标题 ,插图 ,介绍情景等,导入相关词汇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测和联想;然后提出任务,让学生明确听的目的。如在听“Holidays in the US”这段材料时,可根据标题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测。
1How many holidays are you familiar with in the US?
2When do these holidays come?
3How do these holidays come?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得以激活,有利于听力的进一步进行。
(2)听时预测。听具有很强的未知性 、随机性和时限性 ,因此听音时要善于利用前后句、上下文加以推测和判断,特别注意利用关键词、暗示词、过渡句、话语标记及信号词。
(3)听后预测。这是指听完录音后针对问题进行前后联系,对所听内容进行补充、推理、分析和修正,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度。
3.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要细 ,使用正常语速的口语材料 ,一遍听不懂再听一遍,直到听懂为止。“泛听”宜粗,若有单词或句子听不懂,不要停下来,运用已听过的材料和各方面知识,对所听内容进行推测、想象和思考。泛听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关键词,泛听有利于培养整体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要教会学生加强有意记忆,可用便于辨认的简单符号、字母或缩写形式,把所听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平时还可背诵范文、复述故事、重复句子等强化记忆。训练中要掌握要 点记忆、联 想记忆、概 略记忆等 方法 ,不断提高 记忆质量。
5.听 与说 、写 、读结合
(1)听与说的结合。听完后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介绍听力材料的基本内容,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都可以反映出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学生为了完成交流的任务必须认真听,从而有效提高听说能力。
(2 ) 听与跟读的结合。跟读有利于解决单词的连读、 弱读、同化等 原因造成 的理解错 误。一边 听 ,一边跟读 模仿 ,做到边听 、边读、边思 考 ,不但练习 了听力 ,还练习了 语音语调。
(3)听与写的结合。学生听过一段材料后 ,教师可要求其对所听材料进行概括总结,或对整个材料进行完整记录。
(4)听与读的结合。听力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习惯用法及语用内涵,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积累背景知识,进而提高听力水平。
6.让学生接触真实英语材料 ,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受母语影响,学生听时习惯将听到的信息译成中文,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如VOA慢速英语,沪江英语等),欣赏英文诗歌朗诵、歌曲、原版影视,从而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四、结论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困难与对策 篇11
一、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困难调查
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当前我国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为后续的叙述提供数据,本文以湖南省一所中学初三3个班的学生的作文情况调查为例。本次调查人数为150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对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人数为12人,发放问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为100%。
1.学生写作调查
主要包含了初中学生对于写作的动机、写作方法、写作水平三个方面。
(1)在写作动机上:①对于写作感兴趣的人数有11人;②教师要求的人数有89人;③方便交际的人数有25人;④有目的性成为记者或是作家的人数有15人。通过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写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完全是带着目的性的接触,这是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在写作方法上:①因为写作需要而写提纲的人数有12人;②听从教师要求写提纲的人数有130人;③怕浪费时间不写提纲的人数有8人。通过写作方法可以了解到,在写作时,完全清楚自我想要表达的人数是占少数的,遵循教师教导与急于求成的人数占了大多数。
(3)在写作水平上:①优于课堂作文的人数有53人;②和课堂作文水平相当的人数有70人;③不如课堂作文水平的人数有17人。通过写作水平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喜欢课堂作文,因为这主要是课堂作文是平常自己练过的,不需要太费时间去思考。
2.教师教学调查
主要是对作文教学的认知程度、计划性教学以及自身写作能力三方面进行调查。
(1)在作文教学的认知程度上:①有4人认为非常重要;②有7人认为比较重要;③有1人认为一般重要。通过对教师认知程度的调查以及询问,了解到根据认知程度高低,教师对学生在写作上的培养的程度也不一样。
(2)在计划性教学上主要包含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拟写作教案两方面。①在制定作文教学计划上:制定有教学计划的3人,没有的7人,偶尔有计划的2人;②在拟写作教案上,写有写作教案的4人,偶尔写的6人,不写的人数有2人。通过计划性教学调查,了解到进行计划性教学的教师并不多,且经过询问,了解到课堂写作时,拟题通常是随机或是按照教材给予学生题目。
(3)教师自身写作能力主要包括看教材以外的书籍、写文学作品两方面。①在看教材以外的书籍上:经常看的人数有5人,偶尔看的人数有7人;②在写文学作品这方面:经常写的人数有2人,偶尔写的人数有5人,不写的人数有5人。通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的教师的写作能力并不是非常好,经过询问,这主要是与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有所联系。但是这也反映了,教师自身都没有积累,何来要求学生积累。这也就证明了教师的自身写作能力是与对作文教学的认知程度以及计划性教学相关的。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有关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主要可以了解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两个。(1)自身积累少。作文来源于生活,它包含了作者对于社会、生活周遭环境的观察、思考、体验以及领悟。但是从数据上来看,学生的写作多数是为完成任务而作,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对于作文并不感兴趣,所以在资料积累上就显得捉襟见肘,无从下手。例如写一篇《母爱》的作文,大多数都是妈妈鼓励我、妈妈安慰我之类的话语,毫无新意。(2)对语文的不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每天接触的,就算是不去下工夫,也能够考得很好。从数据上来看,遵从教师安排的人数占了大多数,但是从教师调查上来看,教师自身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认为作文一般重要。在当前应试教育中,还是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情况,偏理现象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对作文敷衍的状况,学生也因此对作文产生了一种厌烦与害怕的情绪。
2.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固化性。也就是在作文结语部分,无论是怎样的作文,一定会扯到国家大角度上。曾经有一篇作文竞赛的获奖文章,题目是《等待》,内容是母亲等待孩子归来的故事,但是在结尾却将等待与祖国贡献与责任感挂上了钩。当相关人员询问小作者,小作者的回答是教师平常的教导。的确,这种正面的教导在平常经常可以听到,但是如果每一篇文章都以一种固化的方式定位,难免会缺少新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能就会被固化。
(2)教师个人写作素养问题。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功底都对学生的写作热情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写作水平并不是非常高。根据询问与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的教师为了评职称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少进行写作或是阅读,这就导致了教师日常对于文学的积累力度不够,没有积累,自身的写作素养自然而然就无法提高,也就无法起到一种积累的带头作用。而这也使得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式没有提高与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三、解决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1.制定与初中语文教材相应的作文教材
对于初中生而言,写作文不仅要有条理性,还需要掌握各种的作文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议论文。因此初中作文教学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①能够观察身边的周遭人事,并将其叙述完整;②能够在文中体现自己的情感;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④文章要切合题意;⑤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其次是要将读写结合在一起。初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写作中,读与写是分不开。例如在《初中作文学本》中,写作训练要点为:①首先了解各种叙述方法,并能够用随笔的方式进行记录;②掌握写提纲的方法;③能够运用五感对四周的环境进行描写;④运用合理的想象对文章进行描写;⑤发散性思维进行全方位的思考;⑥结合观察与情感进行叙写;⑦选择题材;⑧先列提纲再叙写。
2.教学要以人为本
(1)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树立自身的作文教育观,语文并不是带有功利性色彩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也不能够带着功利性色彩教导学生。要以增加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将学生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思维活跃以及发散性强的人。
(2)其次是需要加强语文教师自我的人文素养。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进步。
3.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1)从优秀作品中汲取技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选出来的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将其指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动作描写方法,莫怀戚的《散步》中对于心理和景物的描写方法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提高作文能力。
(2)作文命题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命题的时候要把握好学生的脉搏,跟随时代的潮流,或是以半命题的方式。这样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写出想要表达的文章。
四、对今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设想
(1)可设置学生的作文水平成长记录册。学生在刚接触作文时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经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学生的作文能力渐渐增强,作文水平渐渐提高。成长记录册就是要记录下学生的作文成长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观察习惯、体验习惯。成长记录册可以采用周记的方式,在一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自己看着一个学期的辛苦回报,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制定作文本流动浏览批阅的制度。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长期只看自己的文章而没有接触到其他人的文章,就如同坐井观天,无法知晓他人的程度与水平,很容易造成视野狭隘。因此,教师可以组成一个小组,让所有学生都互动起来,相互批阅,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卞海松.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2]陈静.浅谈文章引入格,写出合格文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
[3]刘侠.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09(34).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篇12
在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听力课有一种畏惧感, 对听力技能的提高没有信心,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较高, 而听力水平却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采访, 询问他们在听力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感想, 经过整理得出以下几点问题被学生多次提到:
1. 高中时没有听力课, 也不考听力, 大学突然开始考听力了, 觉得很难, 很不适应。
2. 感觉听力提高非常缓慢, 每周的听力课我都有认真听, 可是进步非常非常小。
3.我一直觉得我高中的时候英语学得还行啊, 可是怎么听力那么差呢, 听不太明白, 题也做不对。
4.我感觉听力内容慢点还好些, 一快了就什么都听不懂了。
5.听力让我很困扰, 听上好几遍还是做不对题, 可是其实听力原文里也没几个生词啊。
以上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影响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的一些障碍, 这其中既有具体的语言困难, 也有比较抽象的心理层面的障碍, 只有解决了英语听力学习中的这些障碍, 学生才能更好地训练听力技能。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听力提高的常见制约因素。
2. 影响听力水平的障碍因素
2.1 语言障碍
听力理解首先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来支持, 而这其中最常给学生带来困扰的是语音知识和词汇语法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顺利完成听力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发音规则并能够准确发音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听力理解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第一步。语音知识包括很多方面, 从认识音标, 了解语音的区别性特征到掌握重读和语调等, 都属于语音知识的范畴 (任庆梅, 2011) 。此外, 在真实语境中, 由于说话人的语速较快, 常有连读, 同化, 省略和弱化等语言现象。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现象, 必将会影响到听力理解的顺利进行。
词汇量不足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障碍之一。如果学生不熟悉听力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单词, 会大大影响到整篇材料的理解。由于对一些词汇不熟悉, 在听的过程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回忆这些单词的意思, 影响对后续内容的理解, 从而无法连贯地理解听力材料。此外, 句法结构, 语法知识的掌握也同样会影响对听力内容的正确理解, 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掌握往往是在非听力教学中进行的, 一般来说, 如果听力内容难度适中, 句法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对听力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2.2 文化障碍
现在的听力材料中常常会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 如果不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会给听力理解带来障碍。如:
M:Guess what I did this morning?I smashed my mirror.Agreat way to start the day!
如果学生并不了解在英语国家打碎镜子是不吉利的, 就无法明白“A great way to start the day!”并不是真的“great”而是反语。
此外, 英语中有大量的谚语, 成语, 它们包含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 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当它们出现在听力材料当中时, 常常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比如: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意指灾祸之源) ;a curate’s egg (好坏参半的东西) 等。
2.3 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证明:人类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村促进金大脑中信息的组织, 加工和储存, 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会对心智功能产生抑制的作用。前文中已经提到, 一些学生对听力课有畏惧感, 部分是由于以往的英语学习中缺乏系统的听力训练, 部分是因为听力技能提高较为缓慢, 使学生缺乏信心。加上听力训练的过程多凭借学生自己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控, 老师的指导非常有限, 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会愈加丧失听力学习的兴趣, 对听力学习抱有消极态度。
3. 对策
3.1 提高英语听力, 先过语音关。
一般来说, 一提到听力学习的语言障碍, 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会先联想到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欠缺所造成的障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词汇和语法知识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 占据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第一位的, 是语音知识。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可能会觉得某一篇听力材料很难, 而当把这篇材料的原文给学生看之后, 学生会觉得读起来其实很简单。为什么同等难度的材料听起来比读起来难呢?在听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接收听到的声音信号, 然后再把声音信号转化成为有意义的单词。而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一过程。在大学课堂上, 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所学的英语也常常带有一点地方口音。同一个单词, 学生的读音和标准的英式或美式发音本身就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如果比较大的话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此外, 一些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 由于应试的原因更侧重的是读写的技能, 他可能不会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但是他却“认识”这个单词, 知道单词的意思。如果无法读对一个单词, 那么在听的过程中就无法识别出来这个单词, 自然更无法理解了。要想克服这个问题, 首先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正确的读音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先读对, 才能听正确。
此外, 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听力材料语速慢, 学生理解普遍比较好, 而同等难度的材料如果速度快的话, 学生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这其中除去速度对信息量的影响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速快的时候连读, 同化等现象会更多更明显, 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而这些都属于语音知识的范畴。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听力材料中的连读, 省略, 弱化以及失去爆破等语音话化规律, 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与示范, 使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规律, 这样才能在听力过程中正确地理解语义。
3.2 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培养学习兴趣
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包含语言这一部分。学习一种的语言, 必然涉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这二者本就密不可分。语言学习也是枯燥的, 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点的记忆以及语法, 句法的重复练习。文化本身是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无论是文化的相似处还是不同处, 都伴随着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会的碰撞。如果用文化作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可以缓解枯燥的语言学习带来的疲惫感, 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语言现象。在这一方面,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挖掘一些文化知识, 而不只是局限于老师的讲授。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从当前流行的英美国家的影视剧中寻找文化差异现象, 并请学生自己来向其他学生介绍讲解。类似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也同样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现象。
3.3 克服恐惧心理, 从消极到积极
学生对听力学习的抵触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情绪对听力技能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利。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和的, 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如果老师在听力课堂上过于强调听力练习答案的正确与否, 学生自然也会只重视自己是否做对练习, 而忽略了听力理解的循序渐进。现在的听力课本常常会限制听的次数, 比如“听两遍后找出答案”, 大部分听力考试题目只能听一遍就需要学生做出答案。笔者曾经听学生提到, 在做听力练习的时候, 如果听了一两遍还是听不懂的时候, 他会非常自责、沮丧, 觉得自己没有达到题目的要求, 觉得自己听力水平非常低。而实际上, 如果再多给他几次机会, 多听几次, 他完全是可以听懂的。在类似的问题上,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听力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从而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态度。
4. 结语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困难有很多, 在这里也无法逐一而述,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认识到阻碍他们提高英语听力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障碍就是老师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而每个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 只有学生认识自己到问题所在, 并根据自身的问题有意识地注意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才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摘要:本文根据对学生的采访结果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常见制约因素, 并探讨了如何针对这些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庆梅, 2011, 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王宇, 2002, 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 外语界[J], 第6期。
[3]、杨容, 1994, 影响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非语言因素, 外语界[J],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