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

2024-09-17

吞咽困难(精选11篇)

吞咽困难 篇1

多种神经科疾病可引起吞咽困难,其中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因素,急性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70%及以上[1]。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可引起营养不良、肺炎、脱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本研究应用吞咽及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明显减少了肺炎、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营养供给,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1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3岁~80岁,平均年龄(58.2±1.7)岁。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5岁~81岁,平均年龄(57.9±1.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困难分级标准参照洼田饮水试验,饮水试验:①能1次饮完,无呛咳及停顿。②分2次饮完,无呛咳及停顿。③能1次饮完,但有呛咳。④分2次饮完,但有呛咳。⑤有呛咳,全部饮完有困难。吞咽障碍评定标准,重度:不能经口进食;中度:经口及辅助营养;轻度:可经口营养;正常:吞咽能力正常。观察组:重度24例,中度38例,轻度28例;对照组:重度23例,中度36例,轻度31例。2组重度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对照组中、轻度吞咽障碍者自行摄食,并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治疗30 d后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1.2 康复训练方法康复训练分为基础训练及摄食训练。

1.2.1 基础训练

①冰刺激:用冰棉棒蘸水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喉壁等部位,并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每日2~3次。②鼓励患者吹气。逐渐延长吹气时间,在呼气末可帮助患者加压腹部,每日2~3次。③舌训练、颊部训练:用压舌板协助患者向舌各个方向的运动,缩唇、闭唇、鼓腮,闭唇较差时可用手协助闭唇。

1.2.2 摄食训练

①进食体位:能坐者取坐位,不能坐者取仰卧位或半坐卧位,颈稍前屈,以减少食物误吸或反流。②食物的形态:初期训练选用密度均匀、有黏性、易变形、不易残留的糊状食物,同时注意食物温度适宜,尽量避免偏硬、热食物。③食物的量:进食量一般从少量(每次3~4 m L)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进食后嘱患者反复空吞咽数次,对于舌部蠕动差的,可用汤匙将食物运送至舌根,方便患者进食。一口食物待患者多次吞咽完全后,再给予下一口食物。

1.3 疗效评定方法[3]

治疗前、后分别用吞咽能力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吞咽能力评分>9分为基本痊愈;吞咽能力评分提高6~8分为明显好转;吞咽能力评分提高3~5分为好转;吞咽能力评分提高1~2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主要是脑干颅神经核受损引起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16%~50%,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进食呛咳,进食后梗阻感;进餐缓慢等。正常的吞咽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口腔期、咽期、食道期,口腔期:经过咀嚼的食物形成食物团,唇及颊肌收缩向后传递食团,同时舌与软腭接触向后推动食团,驱动食团到达舌根部;咽期:食物到达咽喉时,软腭上抬,声门关闭,气道关闭防止误吸,喉向上、前倾斜运动,咽蠕动,挤压食团通过咽下移向环咽肌,环咽肌放松食团通过食管;食道期:食道产生蠕动波推动食团下移,下端食管肌放松食团进入胃。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部位主要在咽喉期,表现为咽喉期延长,咽喉肌功能障碍。通过物理和康复训练可使患者咽喉肌灵活性与协调性增加,同时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使神经网络发送重组并有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同时还应为患者开展早期训练,避免咽部肌群出现废用性萎缩。

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对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内介入康复训练。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对于合并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可以防止口腔、食管肌肉的萎缩,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急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大部分可自行恢复,而在脑干和双侧大脑半球卒中的情况下,吞咽功能受损是不可逆的。因此加强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因为此类患者一般不仅有吞咽障碍还同时有语言障碍、肢体瘫痪,患者一般难以接受,而吞咽功能的康复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因此除熟练掌握训练技巧外,还应调整患者心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指导家属参与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吞咽及摄食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 将18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吞咽及摄食功能训练。30 d后给予疗效评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吞咽及摄食训练可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吞咽及摄食训练,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SON D S,SEONG J W,KIM Y,et al.The effects of removable denture on swallowing[J].Ann Rehabil Med,2013,37(2):247-253.

[2]陆敏,孟玲,彭军.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9(13):1595-1596.

[3]南登昆,郭铁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0-341.

[4]闫仲超,徐蕾,徐晓花,等.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100例疗效观察及综合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7-9.

吞咽困难 篇2

如果经常出现嗳气、打嗝的现象,甚至不吃饭都会打嗝,就有可能是胃部疾病,常会伴有上腹部隐痛、胃疼、食后饱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时轻时重,可能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因此,如果打嗝无法自行停止,同时还伴有标志性的胃部、胸部或咽喉等灼痛感,那就应该去找专科医生。

中风预警信号

发生在后脑部位的中风,容易引起顽固性打嗝,而且在女性中更常见。对于老年人,反复打嗝更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这有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中风之所以出现打嗝的症状,原因在于:中风后,颅内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脑干迷走神经核,调控呼吸心跳的延脑血管发生阻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迷走神经异常放电,横隔膜的肌肉不断收缩,导致打嗝;另一方面是脑中风后常会发生应激性溃疡而致打嗝。

癌症信号

连续打嗝要当心癌症侵袭。如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肝癌的患者会出现连续打嗝的症状。

脑肿瘤和头部外伤

肿瘤或外伤后刺激脑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膈神经痉挛也可引起顽固性打嗝。肺炎、支气管哮喘、酒精中毒、痛风和尿毒症等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顽固性呃逆。

老年人吞咽困难的对策 篇3

吞咽困难可导致各种严重后果,如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体重骤降、脱水、情绪低落。严重的会哽塞气管,甚至窒息致死。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老年人在进食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进食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进食时尽量保持坐姿;或半卧在床上,上身与床的夹角为60度以上。

饮食应在固体、糊状物和液体之间进行调整。清水或固体块状食物最易导致吞咽困难。要将固体食物弄碎后再喂老人吃。清水也不能直接给老人喝,应加入无糖藕粉、杏仁霜等黏稠剂,让清水变得黏稠后才能让老人喝。

若需要家人喂食,家人要将食物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人。病情严重的老人,要进行“空吞咽”,即吃一口,咽一口,再空咽一口,然后再吃第二口。要确定老人两颊之内没有食物,才能喂第二口。

吞咽困难严重的老年患者,可去医院做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另外应该更加注意的是:如家人发现老人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应尽早带老人到医院就诊,以确定其严重程度。

为了给吞咽困难的老人提供营养,常需给他们留置胃管,经胃管进行鼻伺饮食。但留置胃管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增加营养缺乏的危险,甚至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耐受情况,同时也无法满足患者对食物味觉的欲望,影响生活质量和情绪。因此,怎样尽快让患者脱离对胃管的依赖,重新享受美味,增加康复的信心,是康复过程的重点。

对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的患者可先进行被动训练

舌咽部电针治疗:由专科医疗师完成。

冷刺激:用冷水棉签刺激面颊、唇、舌、咽等,增加敏感度,诱发吞咽反射,但需注意棉签不可过湿,避免滴水引起呛咳。

味觉刺激:用棉签蘸酸、甜、苦、辣、咸不同味道,刺激舌面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

对可以配合的患者

可被动训练与主动训练相结合

每日漱口:家人协助患者用柔软的牙刷刷牙,动作要轻柔,刷牙后用温开水漱口。开始时滴少许冷开水于健侧颊部,活动腮部,把水吐出。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加漱口水量。

咀嚼和吞咽:家人教患者做咀嚼和吞咽动作,学会后,尝试向口腔内滴入少量温开水,让病人慢慢吞下,若无呛咳反应则可逐渐加量。

张口伸舌训练:深呼吸,呼气时做咳嗽动作,伸舌,向外左右上下各方向,尽量往外伸。

▼吞咽功能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进行吞咽训练时的环境应安静、轻松,使患者注意力集中,避免不必要的交谈,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顺利吞咽。

训练时应将床头适当抬高,在患者病情允许和身体耐受的前提下,坐位训练是最理想的选择。

食物应温度适中,适当增加黏性大、不易残留的清淡糊状食物,如鸡蛋羹、米糊等,适量不宜过多,应少食多餐,逐渐增加食物密度及硬度。

吞咽困难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言语治疗仪,冰刺激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脑干内与吞咽有关的颅神经核团受损引起的真性球麻痹,或者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引起的假性球麻痹,其发生率为30%~40%[1]。吞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易导致吸入性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笔者应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一定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5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分类标准,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或脑出血。排除脑卒中后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或听力障碍不能配合评估者;同时合并肿瘤、心脏安装金属支架或起搏器者;合并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1~79岁;洼田饮水试验结果:Ⅴ级10例,Ⅳ级24例,Ⅲ级4例,Ⅱ级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54~77岁;洼田饮水试验结果:Ⅴ级8 例,Ⅳ级26例,Ⅲ级5例,Ⅱ级5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h后,试验组采用Vocastim吞咽言语治疗仪(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方法:安放电极处皮肤进行脱脂处理,将治疗仪正极放在第7颈椎处、负极放在颌下与环状软骨之间,用系带固定电极片,松紧适度,启动仪器,先用方波脉冲刺激后得到数值A,用三角型波脉冲刺激得到数值B,通过公式α=B/A,推断出患者吞咽肌群损伤程度。根据菜单选择T/R低频刺激,刺激时间(T)为1s,休息时间(R)为3s,电流强度因人而异,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吞咽动作为最佳。每次治疗时间20min,每天1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则采用冰刺激训练吞咽功能:以方糖大小的冰块在舌尖、舌边缘、口腔颊部、软腭、硬腭等处进行按摩,每次20min,每天1次,共治疗4周。

1.3 评定标准

1.3.1 洼田饮水试验[2]:

患者取端坐位,嘱其饮下30ml温水,观察患者饮水过程。Ⅰ级:能1次饮下,且不呛咳;Ⅱ级:能2次饮下,且不呛咳;Ⅲ级:能1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能≥2 次饮下,但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不能全部饮下。

1.3.2 疗效判定标准[3]:

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定吞咽功能。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2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洼田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Ⅲ级以上。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并发症

试验组发生肺部感染5例占12.2%,对照组发生15例占3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食团从口腔进入胃,可以分为3期[4,5]:第1期是口腔期,需要口轮匝肌、咬肌参与;第2期是咽喉期,需要舌肌、咽喉肌参与;第3期是食道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出现在第1、2期,系随意性运动失调、吞咽开始动作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我科运用吞咽治疗仪的目的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使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处产生外周运动神经的去极化、肌肉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咽缩肌群收缩与扩张可使食物进入食管,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同时,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本研究显示,应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促进吞咽功能恢复优于冰刺激训练治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Paciaroni M,Mazzotta G,Corea F,et al.Dysphagia following stroke[J].Eur Neurol,2004,51(3):162.

[2]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18.

[3]顾巧华,邹庆霞,杨泳.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4):312-313.

[4]李胜利.神经源性吞咽困难的评定和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4):178.

吞咽困难背后的警报——食管癌 篇5

警惕早期信号

食管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使疾病拖至晚期。但其实,如果具备有关的基本常识,对出现的症状引起警惕,食管癌是不难早期发现的。

◎吞咽食物有梗噎、停滞感 一般是因大口吞下干饭、馒头等食物引起。这一症状能自行消失,也可通过吞咽水缓解并消失,但隔数日或数周后可再次出现。以后次数逐渐增多,梗噎程度也一次次加重。

◎进食时前胸部有疼痛感。这种感觉常在吞咽时发生,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摩擦样疼痛。当咽下粗糙、过热、刺激性强(如辣椒、烈性酒)的食物时,疼痛加重,吞食过后疼痛即消失。这种疼痛,起初阶段比较轻微,出现的次数也较少,但以后可逐步加重,反复出现。约50% 的早期食管癌患者有这种症状。

◎食管内有异物感 一般在吞咽时有这种感觉,但有的患者不做吞咽动作也感觉食管内有异物,好象有食物残渣黏附在食管壁上,虽不疼痛,但感觉不舒适。

◎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 有30%的患者常主诉咽喉部干燥发紧,或颈部发紧,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患者的情绪波动有关。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喛气等症状。

特别需提醒的是,有时,食管梗阻症状与疾病分期不一定是相对应的。有的患者梗阻症状不明显,但已经是中晚期。这是由肿瘤的生长特性所决定的。有些肿瘤向食管腔内生长,或者瘤体很早把食管几乎全部堵住,那么其梗阻症状就出现得早;如果肿瘤是以外侵为主,梗阻症状就出现得迟。

诊断食道癌的利器

食管癌的发病与饮食和生活的不良习惯、食管慢性病变者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40岁以上、有不良饮食习惯、来自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特别是有食管癌家族史者,均属于高危群体。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因此,凡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有以上表现的均应引起注意,及时去医院检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X线食管吞钡造影 食管钡餐检查可确定食管上有无病变、病变的位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进展 篇6

1 吞咽困难的康复评估方法

1.1 床旁筛查及评价量表

主要包括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反复唾液吞咽实验、医疗床旁评估量表、Burke吞咽困难筛查试验(BDST)、Smithard床边吞咽功能评价(BSA)、Daniels制定的吞咽障碍临床筛查系统、Logemann制定的28条筛查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等。其中,临床护理评估有吞咽障碍三步评定法、阶梯评估模式等。刘海兰等[2]采用吞咽障碍三步评定法,第一步初查、第二步少量饮水吞咽测试、第三步中量饮水测试。经评估符合经口进食条件者,按常规进食,对不符合经口进食条件者给予鼻饲加静脉供给营养,并进行康复护理。叶秋兰[3]以阶梯评估模式对98例脑卒中病人依次进行初步筛查、洼田饮水试验和香蕉泥进食试验,通过评估指导进食,饮水试验阴性者即可正常饮食;饮水试验阳性但香蕉泥试验阴性者,及早进食同样性状的食物,能保证病人的营养;香蕉泥试验阳性者,说明误吸的可能性大,宜早期鼻饲。

1.2 仪器评估

仪器评估包括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纤维内镜吞咽检查(FEES)、超声检查、脉冲血氧定量法、视频测压技术、吞咽动作仪评估、咽下压检查、表面肌电图检查(SEMG)及磁共振成像(FMRI)等,其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为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纤维内镜吞咽检查、视频测压技术及脉冲血氧定量法。

2 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1 时间护理模式

目前,时间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上尚未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康复治疗的时间是随意性的,护士总是在忙完了常规护理工作后才给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虽然康复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很明显[4]。另外,时间护理结合冷刺激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也较单纯冷刺激的方法效果更加显著[5]。

2.2 聚焦解决模式

聚焦解决模式寻求和发展病人内在潜力和自身资源,培养病人应对和适应能力,寻求最大化挖掘个体的力量、优势和能力,激发病人的行为、参与和承诺。曾琨[6]等采用聚焦解决模式针对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因吞咽障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病人的吞咽障碍上,让病人按照自身情况提出适宜自己的目标,能明显降低假性延髓性麻痹病人的负性心理,可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及应对适应能力,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信心。

2.3 循证护理模式

李书琴[7]根据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寻找循证支持,推荐出干预效果的最佳护理方案;应用该方案2周后,康复组的有效率(83.2%)明显高于对照组(49.1%),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复。包艳等[8]将循证护理理念运用于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早期康复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运动再学习模式

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看做一种再学习或者训练的过程。廖喜琳等[9]利用运动再学习法通过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的血液循环,改善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并可兴奋对外感受器,通过残存的吞咽、迷走、舌下、三叉神经等反射,并通过对吞咽传导通路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塑吞咽功能中枢,发挥了脑的可逆性,对吞咽功能的康复收到良好效果。

3 康复护理

3.1 康复护理的时间窗早期、科学和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早期训练还可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失用性萎缩。于永侠等[10]报道吞咽训练越早越好,一般在病人发病后3 d~5 d,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疾病、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的同时针对病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有的放矢进行心理疏导并早期介入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抑郁状态,提高吞咽功能训练效果。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同步实施家属系统化康复护理培训也有利于提高病人对生活的信心[12]。

3.3 康复护理方法

3.3.1 基础训练 ①运动疗法。舌体操:让病人将舌伸出,依次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舌尖舔上下唇、向上按压硬腭等,反复进行。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病人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伸舌做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对加强舌咽肌群的力量、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13]。②感觉刺激训练,如酸刺激、冷刺激、摩擦感、振动感、拍击感等,可提高神经系统对吞咽功能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肌张力使其正常化。近来有学者发现,餐前20 min咽部冰刺激比餐后2 h冰刺激更能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14]。

3.3.2 中医康复疗法 ①中药疗法。廖喜琳等[15]报道中药冰块刺激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痰热腑实型病人有良好效果。蔡超群等[16]对59例吞咽障碍病人实施中药与针灸结合疗法,有效率为81.25%。②针灸疗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改善病人吞咽功能和升高血氧饱和度,明显减少误吸,降低疾病危险性[17]。联合应用头穴丛刺和吞咽功能训练,也可有效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18]。③中医综合护理疗法。章王媛等[19]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中药、情志调护等中医综合方法,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69%)。

3.3.3 物理疗法 ①排痰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排痰机治疗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病人的功能康复和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0]。②吞咽治疗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群受刺激后产生收缩,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同时可促进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防止咽部肌肉萎缩,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21]。③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晋丹丹等[22]报道NMES治疗吞咽障碍有积极显著的效果;同时发现,单侧大脑卒中组疗效优于双侧大脑卒中组,脑梗死组疗效优于脑出血组。④经颅磁刺激(TMS):利用产生的磁场诱导皮层神经元去极化,随之产生一个运动诱发电位,增加食管诱发电位的振幅,促进吞咽反射的发生[23]。

3.3.4 联合高压氧治疗 胡吉庆等[24]在改良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总有效率为89.80%。刘光健等[25]研究显示,高压氧对改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所致吞咽困难优于常规治疗。但目前有些医院或社区受特殊设备、场地的影响和病人安全因素的考虑,故此法很难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4 摄食护理

4.1 经口进食

①进食环境:宜轻松、愉快、安静,避免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分散,有利于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和对他人的依赖。②食物的选择: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不易滞留黏膜的食物。③摄食训练: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喜好选择不同质地、不同口味的食物,并采用最适合吞咽的一口量标准;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在间接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可循序渐进过渡到直接摄食训练。④呛咳和误吸的预防。预防呛咳:平时多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病人进食期间尽量不要讲话;为病人提供充足的进食时间并选用小金属匙喂食;进餐结束后及时清洁口腔。预防误吸:禁止采用吸管饮水;饮水时水杯内要加满水;进食前嘱病人吸足气,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憋气,在吞咽后咳嗽,可咳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

4.2 胃管饮食

4.2.1 间歇经口胃管饮食

郭君等[26]研究显示,间歇经口胃管饮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安巧等[27]采用间歇经口胃管饮食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留置鼻胃管期间(P<0.05),心理状态表现为明显放松,配合程度提高,对康复充满信心,吸入性肺炎及其他并发症明显减少、用于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费用明显降低,插管成功率高,而护理工作时间无明显变化。但也有研究指出,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故口胃管饮食在吞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还不确定。

4.2.2 鼻饲饮食的护理

①鼻饲液的选择:以清淡、少量为宜,以后可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逐渐调整鼻饲液的质和量。②鼻饲液温度:鼻饲温度适当偏低,36 ℃左右为宜,以免发生应激性溃疡。鼻饲液过冷可引起腹泻,过热则损伤消化道黏膜。③灌注量及间隔时间:开始灌注量每次为50 mL~100 mL,无腹胀、呕吐逐渐加至每次200 mL~300 mL;鼻饲间隔时间2 h~3 h,每天5次或6次;根据病人病情、胃内残留量,随时调整灌注量及间隔时间。④鼻饲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胃潴留、高血糖等症状。注意食物的量、性状、温度及注入速度;在病人经口进食量恢复一半以上,连续2 d无呛咳后,方可拔除胃管,避免长期鼻饲导致咀嚼、吞咽系统的失用性萎缩。

4.2.3 胃造瘘饮食的护理

①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术后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晚管饲后用生理盐水清洗胃造瘘的延长管,防止胃内容物腐蚀皮肤,并定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及胃内容物渗漏等异常情况;病人淋浴时,将造瘘延长管拔出,敷上无菌纱布,并用3M透明贴密封,防止伤口感染。②造瘘管护理。术后2d后瘘管内固定较紧,以压迫胃壁防止出血。后期病人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以造瘘管盘片与腹壁保持轻度紧张为宜;保持瘘管通畅,管饲营养物时,轻摇注食器,以免营养液沉淀在注食器底部发生堵管。③管饲的护理。管饲过程,病人采用半坐卧位,使胃内食物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小肠,减少反流。管饲完保持半坐卧位30 min~60min,每次管饲量最大不超过300 mL。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治疗过程,且仍在不断完善中,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程度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饮食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但制订出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仍需继续探索。

摘要:综述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进展,包括吞咽困难的康复评估方法、护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康复护理、摄食护理等。

吞咽困难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且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63~79岁,平均(67.27±6.92)岁。纳入标准:(1)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且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存在与脑卒中相关的吞咽困难症状[11]者。(2)意识清醒且能够自主坐立或者站立者。(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及意识不清者;(2)有口咽部吞咽功能异常病史者;(3)合并肺部感染或者肿瘤等疾病者;(4)不配合治疗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干预治疗,即脑卒中3 d后干预治疗(A组,n=36),脑卒中2周后干预治疗(B组,n=36)与脑卒中1个月后干预治疗(C组,n=36)。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按照干预治疗的起始时间不同而分别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干预治疗。同时,康复医生根据患者吞咽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从进食流质、半固体食物逐渐过渡到进食固体食物。基础训练主要内容包括:(1)舌部肌肉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部各部肌肉训练,如舌尖部依次抵住上齿腭和下齿腭,舌体尽量前伸,上翘舌尖;外展口角,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摆动舌头;行咬合-放松牙关活动并按摩面颊部。(2)咽喉部肌肉的训练:指导患者充分进行头颈部各个方向的转向运动时行吞咽动作;同时,以康复医师行吞咽动作为示范,让患者重复动作。(3)进食训练:辅助进食体位、食物性质(大小、黏稠度、温度、味道等)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干预2个月后,分别对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洼田饮水实验分级与血氧饱和度)进行评估。吸入性肺炎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洼田饮水结果依据日本学者洼田俊夫关于饮水实验的标准进行分级:实验开始前,需患者端坐,喝下30 m 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饮水时间)喝呛咳情况。饮水时间1~5 s者为Ⅰ级;饮水时间>5~10 s者为Ⅱ级;饮水时间>10~15 s者为Ⅲ级;饮水时间>15 s或不能咽下者为Ⅳ级。实验重复2次,记录用时最短的时间。若患者饮水时间为Ⅰ级或Ⅱ级,则可以去除鼻饲管进行正常饮食[12]。

采用Mindta Pulsox-7脉冲血氧定量仪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具体方法为:实验开始前,患者端坐,将探极置于食指上,记录基线值。连续测定饮水实验期间和此后2 min的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最大值与最小值,间隔1 min重复2次(如果血氧饱和度降低≥5%则不再作吞咽)。分别于吞咽期间及吞咽后2 min观察患者咳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Cochra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及脑卒中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患者饮水实验情况

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与B组中Ⅰ、Ⅱ级者多于C组,而Ⅲ级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患者饮水期间及饮水后血氧饱和度测定情况

三组患者均在饮水实验后表现出血氧饱和度降低,但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三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

A组住院治疗期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5.56%(2例),均较B组的16.67%(6例)及C组的38.89%(14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13]。尤其是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还容易引发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同时又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4]。Sharma等[15]报道称,脑卒中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与吞咽困难的相对危险度为2.6,提示吞咽困难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吞咽困难症状常见的评价方式有:(1)基本检查。与吞咽有关的临床表现及口咽部功能、摄食吞咽功能评价;患者全身状态、意识水平、脑高级功能等等。(2)洼田饮水试验。常作为筛查试验。(3)反复唾液吞咽测试。其是一种评定吞咽反射是否能诱导吞咽功能的方法。(4)“any two”试验。其是以洼田饮水试验为基础,进一步对患者是否存在误吸进行筛查的方法。(5)标准吞咽功能评价。(6)摄食-吞咽等级评定。(7)7级评定法[16,17]。而对于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治疗常见的有:包括间接策略(基础训练)、补偿策略、直接策略(摄食训练)等在内的吞咽训练;针刺治疗;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EMGBF);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球囊扩张术;星形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等[18,19]。临床实践中,应该尽早评定吞咽困难状态,提倡康复早期介入,早期实施个性化康复治疗及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综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提示脑卒中后吞咽治疗的起始时间在吞咽功能恢复、并发吸入性肺炎及吞咽治疗步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早期干预组中,吞咽功能的恢复较其他两组患者提前,而另外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Takahata等[20]的研究发现,通过包括口腔护理,改变进食姿势,饮食结构调节等在内的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经口喂养效率的结论一致。Carnaby等[21]的研究得出,脑卒中1周内开始干预治疗吞咽困难,能够显著改善吞咽功能,而且治疗的强度与起始时间同样重要。一些对于脑卒中后急性,亚急性期间引起的吞咽困难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在吞咽功能恢复方面越能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22,23]。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问题,随着脑卒中疾病的治疗好转而发生自然恢复。但是,研究表明,脑卒中后2~4周后出现的吞咽困是很难自然恢复。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通常在脑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开始干预治疗[24]。但在脑卒中后2周或者2周以上开始干预治疗吞咽困难是依赖于诊断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基础上得出的,而要在短期内评估吞咽功能,还是比较困难的[25]。另外,一项关于脑卒中后6个月的长时间的吞咽功能恢复的随访以及X线检查结果表明,50%的脑卒中存活患者仍然具有吞咽功能异常,这就使得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增加[26]。

脑卒中伴吞咽困难30例护理干预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 均为脑卒中住院患者, 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本组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35岁~81岁, 平均年龄为62.5岁。其中脑出血12例, 脑梗死17例, 混合性1例, 均为清醒患者。吞咽能力的评判标准:正常:具有正常的摄食吞咽能力;轻度障碍:轻度吞咽困难, 完全能经口摄食;中度障碍: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 需要静脉辅助营养;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 需要鼻饲和静脉营养。30例中重度吞咽困难5例, 中度21例, 轻度4例。

2 干预措施

2.1 心理干预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往往并存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及精神症状, 又因不能进食易烦躁、发怒和抑郁, 还有的对食物冷漠甚至拒食。所以在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 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 并随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列举病区内或已出院患者功能恢复的实例,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照顾, 争取使患者的功能恢复至最大限度[3]。

2.2 基础训练

针对与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具体方法: (1) 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 咽部冷刺激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2) 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 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和屏气, 然后突然松手, 声门大开, 呼气发声。 (3) 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口腔周围和舌肌群的运动训练。 (4) 颈部的活动度训练:活动颈部, 增强颈部肌力, 呼吸控制, 舌的运动和喉头运动, 利用颈部屈伸活动帮助患者引起咽下反射, 防止误咽。 (5) 咳嗽训练:有效咳嗽,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训练2周后, 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 再进行摄食训练。

2.3 摄食训练 (即进食指导) [4,5]

(1) 进食体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 需要卧床者, 取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 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 取坐直位, 头稍向前20°, 身体可倾向健侧30°。 (2) 调整饮食: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重度吞咽困难采用糊状食物, 中度吞咽困难采用碎状食物加黏稠液体, 轻度吞咽困难可过渡到正常饮食和黏稠度较低的液体。 (3) 进食方法:选择小而浅的勺, 从健侧喂食, 尽量将食物放在舌根, 以利吞咽, 尤其是对那些吞咽延迟和气道关闭程度下降的患者, 尽量采取下颌内收进食方法。 (4) 入口量酌情递增。

2.4 吞咽时注意事项

(1) 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每次进食吞咽后, 应反复做几次空吞咽, 使食块全部咽下, 然后再进食。也可每次进食后饮极少量的水 (1~2 ml) , 这样既诱发吞咽反射, 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 (2) 侧方吞咽, 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 让患者左、右转做侧方吞咽, 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3) 点头样吞咽, 当颈部后屈, 会咽谷变得狭小, 残留食物可被挤出, 然后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 同时做空吞咽动作, 可去除残留食物。 (4) 颈部旋转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向麻痹侧旋转。

2.5 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除口腔功能训练外, 还要提倡综合训练, 包括肌力训练, 排痰法指导, 上肢进食功能训练, 辅助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等。

2.6 干预结果

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显效:咽反射正常, 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好转:咽反射稍差, 无吞咽困难, 偶尔有饮水呛咳;无效:咽反射消失, 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显效、好转均为有效。本组中显效18例, 占60%;好转9例, 占30%;无效3例, 占10%。

3 讨论

在神经科的疾病中, 吞咽障碍主要见于球麻痹患者, 脑卒中是其常见病因之一。球麻痹分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无论是何种球麻痹所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不能进食或吞咽障碍严重的患者, 只能靠鼻饲进食, 但康复训练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分为基础训练法与摄食训练法, 功能训练越早越好, 此时尚未忘记自己的咽下习惯, 而且咽下肌群也未发生废用性萎缩。通过基础训练提高患者口面部肌力, 以便吞咽时能充分张口、闭口及形成一定的口腔内压力, 并能增强舌肌运动的灵活性, 增加舌的搅拌运送食物的能力, 还能强化咽下反射及软腭的肌力, 提高吞咽功能。摄食训练则通过调节食物的形态、数量、进食体位、进食方法来直接以食物进行训练, 使患者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吞咽功能, 并尽可能减少误咽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30例中, 均给予积极护理干预, 总有效率达90%, 可见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及早给予护理干预, 明显改善了患者吞咽功能, 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 保证了正常的营养状态,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对3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吞咽训练干预, 跟踪观察日后康复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患者吞咽障碍经过摄食-吞咽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摄食-吞咽训练同时进行和综合训练, 可改善吞咽障碍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Han TR, Paik NJ, Park JW.Quantifying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A 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based on videonuoroscopic studies[J].Arch Phys Med Rehabeil, 2001, 82 (3) :677~682

[2]贾海燕, 肖爱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12~15

[3]随广兰.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5 (11) :672~674

[4]宋振华, 赭明, 马素萍, 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4) :255~256

吞咽困难 篇9

关键词: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早期康复,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

假性球麻痹为神经系统临床症状, 表现是吞咽困难, 处理不当危及生命。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病易引发假性球麻痹。为促进患者康复, 加强对吞咽功能训练, 减少并发症, 增强信心, 提高质量。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7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患者, 进行困难行分级训练,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7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患者。患者年龄在55~85岁, 平均年龄为68岁,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35例, 病程平均在两周以内, 有的虽然发生过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病情, 没有留下显著的偏瘫症状。患者的生活在发病前可以自理;没有比较严重的脏器疾病, 如心肝肾等。对于经过溶栓治疗, 或者进行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患者不在研究范围。发生短暂性的脑缺血患者和蛛网膜的下腔出现出血的患者以及存在意识的障碍或痴呆、癫痫严重的患者同样不在研究范围。然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最进行对比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对于35例的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神经内科药物的治疗。35例患者的训练组治疗方案是给予药物治疗配合康复治疗。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的1~2d内, 前提是体征平稳, 有意识、神经体征没有进展。 (2) 训练组分级治疗方法:对于轻度患者, 患者可咀嚼但不会用舌送进食物, 需要引导患者进行自动运动, 或者利用棉棒压舌板等进行他动运动, 以此来强化患者的肌肉力量, 扩大舌的可动性, 增强患者的吞咽能力。同时, 要求食物外观能引起患者食欲及具有利于吞咽的食物食物的调节。食物量从1/4勺逐渐的增加至1勺, 同时, 要保持安静, 避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引发呛咳, 导致拒绝进食。对于中度患者, 在进食之前要保持患者的心情放松, 同时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节, 选择能预防咽部残留物进入气道的体位, 另外, 可以采用靠背坐位用枕使颈部前屈颈部前屈, 防止发生误咽, 并容易诱发患者的吞咽反射。患者进食时要坐直或者头稍前倾大约45°, 利于食物由咽部进入到食管。先喂食温水润滑患者口腔和食管等, 起到试验患者吞咽功能目的, 如果此时吞咽较为顺利, 可以先喂大约1/4勺的稠粥, 引导患者用舌搅拌食物, 指导用舌顶上腭, 使患者具有吞咽的意识, 然后开始吞咽的动作。当患者呛咳时, 要暂停进餐, 待呼吸平稳后再喂。如果50s后依然呼吸急促且伴随呛咳, 则建议停止进餐。可轻叩后背或进行气管吸引等措施, 防止发生吸入性的肺炎等[1]。对于重度患者:进食任何饮食都有障碍。需要系统的训练, 首先要进行舌肌训练, 或者利用棉棒压舌板等进行他动运动, 以此来强化患者的肌肉力量, 扩大舌的可动性。然后是对软腭训练:可以用冷水浸湿的棉棒刺激软腭咽部引起吞咽咽部冷刺激, 诱发吞咽反射;。三是进行喉肌训练:或者用手指沿甲状软骨到下颌上下摩擦皮肤促进吞咽反射手术法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 诱发吞咽反射, 并点头做空吞咽的动作, 通过刺激吞咽肌群, 诱发患者的吞咽反射。四是进食训练:采取正确体位, 采取一口食物多次吞咽的反复吞咽方式, 尽可能的除去咽部残留物。同时进行固体食物与液体食物的交替吞咽的轮换吞咽法, 通过不同形态食物的交替吞咽, 利于除去患者的咽部残留物[2]另外, 选择的食物要在外观上能够引起患者的食欲并具有利于吞咽的食物, 来进行食物的调节。

1.3 吞咽功能的分级评定及治疗标准

关于吞咽障碍的分级标准主要采用的是洼田氏饮水试验检查法。根据患者在端坐时, 按习惯喝30 mL温水, 观察时间和呛咳情况。其中正常为:1min顺利1次咽下;轻度吞咽障碍为2min2次以上不呛咽下;中度障碍为3min 1次咽下, 但是稍有呛咳;重度障碍为4 min分2次咽下, 仍呛咳, 或5min屡呛咳, 但是全量下咽困难。

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对饮食训练疗效进行评价, (1) 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 饮水试验提高1~2级, 营养状况良好, 无并发症。 (2) 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善, 饮水试验提高1级, 营养状况良好。 (3) 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 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3级以上[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采集的数据全部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经过t的检验, 当P<0.05证明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患者进行分级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 训练组患者显效69例, 有效21例, 无效10例, 总效率为90%,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进行分级训练包括心理治疗的非药物疗法, 主要方法有:physicaltherapy, PT (物理治疗) , speechtherapy, ST (语言治疗) , occupationaltherapy, OT (作业治疗) 等。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前、后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减轻, 运动和ADL有提高, 常规药物及综合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有很大的改善。并且治疗后的训练组指标优于对照组, 表明早期的康复治疗是能够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上的缺陷, 降低了致残率, 改善和恢复了日常生活能力, 综合康复是促进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困难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4]。所以, 有条件医疗机构, 应进行综合康复训练, 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残障和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Kelly H, Buchholz D.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aneurological[J].Crit Care Clin, 1997, 13 (1) :39-49.

[2]黄婷, 陈爽, 李丽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病人的影响分析[J].全科护理, 2011, 9 (3) :769-770.

[3]童吉力, 周琦, 罗贤良, 等.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4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1, 31 (9) :880-881.

吞咽困难 篇10

【摘要】 通过查阅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文献,认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具有疗法多样性、疗效明显及安全性高的特点。但针灸治疗该疾病也存在不足,针灸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未统一,痊愈、显效、有效标准未明确,缺乏远期疗效观察,辨证分型研究较少等问题

【关键词】 中风;吞咽困难;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36-02

中风,常表现为肢体偏瘫、不能言语、吞咽困难等,脑中风患者中约23%-46%会发生吞咽困难、进食水呛咳,并进一步引起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针灸对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体针

程红亮等研究芒针透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治疗组取天突、足三里透三阴交,均采用芒针进行透刺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甄世锐等采用“解语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解语利窍”针法,取风府、哑门、百会、印堂、风池等穴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王景辉采用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治疗组取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情况远少于对照组。

2 头针

陆卫卫将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取百会、语言一区为主,结合四神聪、廉泉穴,对照组取风池、翳风、廉泉。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头针为主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较好。周震等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针刺组采用头针为主,结合体针,康复组采用常规西医康复训练,针刺组总有效率85.0%,康复组总有效率为66.7%。

3 项针

程富香等采用针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针刺内关、合谷组及康复训练组对比,针刺廉泉穴组VFSS评分、NIHSS评分及肺炎发生率治疗后明显低于其余两组,且有效率为95.0%.其余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1.7%、75.0%。佘瑞平等比较电针颈枕八穴与常规取穴治疗的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郜旭娜等采用咽部四针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取“咽部四针”穴,其余常规取穴。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何风等研究针刺廉泉、天鼎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总有效率达90.63%。方针采用项针结合冰刺激与常规西医内科治疗相比较,治疗组取常规项针取穴,再予患者每日餐前半小时冰刺激,治疗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眼针

罗立欣等采用眼针与体针对照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眼针疗法,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刘峻等研究眼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

5 舌针

卫建华研究舌咽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舌针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咽针取廉泉、夹廉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不加舌针,总有效率为63.3%。高楠等研究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舌针取心穴、脾穴、肾穴,对照组仅采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组有效率92.31%,对照组有效率89.80%。

6 电针

金泽等采用颈部电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总有效率93.3%,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7%。王凌云等在治疗组中采用电针配合冰刺激,对照组仅予以冰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海琴等在治疗组采用电针人迎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

7 针灸配合高压氧

黄雁明等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加用高压氧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范胜歧等采用针灸结合高压氧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单纯针刺相比较,治疗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针灸配合高压氧较之单纯针刺疗效更好。

8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

谢明花等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取风府、风池、地仓、水沟以及颌骨后缘,再辩证取穴,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50%。佟帅等采用针灸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单纯康复训练相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9 针灸结合电刺激

刘建华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电刺激与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比较,治疗组常规取穴,并使用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王利春等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结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与西医常规治疗结合针刺相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

10 针药结合

韩淑凯等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拟加味止痉散配合口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对照组给予脑复康注射液治疗,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8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8.67%。关争艳等采用针灸结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与仅采用针灸治疗相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4%。

11 耳穴磁贴

金海鹏等将耳穴磁贴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进行随机对照实验,耳穴组取:皮质下、脑干、口、面颊、舌、咽喉。针刺组常规取穴,结果提示两组均有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作用,而耳穴磁贴减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渗透与误吸疗效、食物滞留疗效及安全性优于针刺治疗。

12 小结

吞咽困难 篇11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52例, 其中男性122例, 女性130例, 年龄在42-82岁, 平均 (63.5+7.18) 岁。病例入选标准:

(1)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证实或MRI。

(2) 均为首次发病, 且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

(3) 无严重意识障碍、无感觉性失语, 能配合康复护理。252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12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基本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入院后即开始系统的吞咽功能康复护理。

1.2.1 训练方法

吞咽功能训练:

(1) 咽冷刺激, 常规护理口腔后, 用冰冻棉签蘸少许冰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 以刺激吞咽反射, 并嘱患者做空吞咽功能训练, 每日上、下午各刺激15min。

(2) 触觉刺激及吸允训练, 用手指、棉签或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 以增加这些感官的敏感度。并嘱患者将戴手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允动作反复练习, 直到产生中度吸允力量, 每次5~20min, 2次/min。

(3) 声门上训练, 嘱患者充分吸气、憋气, 进行吞咽动作, 然后呼气, 最后用力咳嗽, 即利用憋气时声门闭锁后咳嗽排出喉头周围残存食物。

(4) 面部肌肉训练, 包括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屏气、发声训练。

摄食训练:经过基础训练以后, 逐步进入摄食训练。首先, 选择适合患者的进食体位, 能坐立的患者取坐位颈部微前屈, 以减少食物反流与误吸。不能坐立者去半卧位, 进食时将头偏向麻痹侧, 使食物绕过喉前面的一侧, 以提高对食团的推动力。食物的形态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和阶段,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并培养患者的进食习惯。

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与神经功能康复密切相关, 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

(1) 医务人员深入病房, 多与家属交谈, 及时发现问题。

(2) 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说明当前病情及应主动配合的事项。

(3) 在疾病的急生期或恢复期, 要及时使患者树立战胜的信心, 建立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饮食管理:限制盐摄入, 食物宜清淡, 少油腻。吞咽功能Ⅰ~Ⅲ级者可给普通饮食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种要素成分, 无需消化液的消化即可供应高热量及高氨基酸。适当进食水果, 预防便秘。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治疗消化道出血。

1.2.2 评价方法

吞咽障碍评定: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 第30天进行吞咽障碍分级。评判标准参照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按习惯喝下30mL温水, 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Ⅰ级:能不呛地一次喝下30mL温水。Ⅱ级:分2次饮下, 能不呛地饮下。Ⅲ级:能1次饮下, 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饮下, 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 难以全部咽下。

使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 采用秩和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组患者第30天吞咽障碍分级的比较见表1。

注:双侧检验P=0.034, 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有报道57%~73%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目前正常吞咽的神经解剖机制已比较清楚, 整个吞咽过程受大脑皮层、皮质延髓束、脑干神经核、第Ⅴ、Ⅶ、Ⅸ、Ⅹ、Ⅺ、≫对颅神经及Ⅰ、Ⅱ、Ⅲ对脊神经控制, 需要口腔、咽部、食管的协调作用完成。正常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 分别为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运动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常发生在口腔期和咽喉期, 主要由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引起。了解受损部位和临床症状, 有助于确定患者进食的措施, 制定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案。一直以来, 在脑卒中残损中研究最多的是偏瘫的运动康复,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碍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应早期评估和早期治疗。有研究表明, 脑卒中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 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 对减轻残疾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中一门新学科, 是帮助护理对象重建健康的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通过舌肌用吞咽困难症状。在康复护理过程中, 对患者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 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采取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形式, 向患者说明康复人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方法, 如食团配制、进食方法以及防止误吸入气管的措施。同时注意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以最大地耐心帮助患者减轻悲观失望、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使患者树立信心。本研究显示, 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 通过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 能明显改善和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4 小结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系列整体治疗和护理模式, 包括吞咽功能的评价、吞咽肌群的训练、正确的姿势、进食种类和时间、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等。早期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其功能恢复, 缩短治疗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52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采用特定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与护理。结果:2组患者第30天吞咽障碍分级的比较结果双侧检验 (P<0.0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即康复护理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护理组) 。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予以康复治疗后, 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8-550.

上一篇:排水沥青下一篇:民间艺术之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