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现状

2024-08-28

困难现状(通用12篇)

困难现状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收费制度的改革, 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生活成本逐年提高, 教育费用不断增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逐渐扩大, 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或者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这个群体主要来自于贫困山区、落后偏远农村、城市低保家庭;也有的来自单亲、父母残疾、有重大疾病病人、两人以上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等的家庭。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的不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用统一的量化标准进行界定。因此, 我们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 (贫困生) 和特别困难学生 (特困生) 两大类。

1、一般困难学生。

一般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 只能缴纳一部分学杂费, 其基本生活费用低于学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我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1) 父母双方或一方下岗 (失业) 的; (2) 家庭成员中有两人以上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 (3) 家庭成员中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4) 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 (5) 家庭遭遇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的; (6) 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的; (7) 其他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2、特别困难学生。

特别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微薄, 基本上靠借债上学, 无力缴纳学杂费, 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保障的学生。我校规定在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1) 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 (2) 父母重病或单亲, 且来自于贫困及边远地区的学生; (3) 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突发性灾祸,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 其他无经济来源支持正常学习的学生。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均比例约为25%左右[1], 农、林、水、地、矿、油、核以及西部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25-30%[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治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向上, 有比较强烈的成才动机。但是, 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 而且面临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 心理压力以及社会、家庭、个人更大的期待值, 从而使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政治趣向多元化。

一个时期以来, 由于理想虚无主义, 社会拜金主义, 生活享乐主义的影响, 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已成为个别人主导其政治趣向的风向标。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均不公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结合起来, 只注重个人实际利益, 缺乏集体团队意识。

2、诚信意识荒漠化。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品格。然而, 由于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土壤”正在遭受到荒漠化的侵蚀, 一些人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一些人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一些人故意欠缴学费;一些人恶意拖欠归还国家助学贷款;如此等等,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倍受社会的关注和质疑。

3、感恩心理贫乏化;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曰:“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然而, 在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却存在着一些与其身份不适相应的现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误认为贫困是社会造成的, 国家给予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手持贫困证明或缓交学费申请, 对学校安排的价格低廉的宿舍不够满意, 却对价格高昂的公寓情有独钟;一些人把贫困资助不是用在学习上, 而是用在吃喝玩乐、高档消费和谈情说爱上;一些人虽然家境贫寒, 但却依然与家境富裕的同学盲目攀比, 摆阔气, 讲排场风气日盛;一些人来自贫困落后地区, 却不愿再回到这些地区去工作;一些人只知索取, 不思回报, 视国家资助、学校帮扶、家庭供养为理所当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危机悄然呈现于本已矛盾诸多的现实社会。

上述问题不得不引起每一个勤工助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正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 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维方式, 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这是勤工助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梁作甲, 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 (2)

[2]郭理想, 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2010 (26)

困难现状 篇2

After  the  goal  of  rural  univers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achieved  preliminarily,

it  faces  a  system,policies  and  rural  economic  environments.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the  change  of  taxes  and  fees  system  in  rural  areas  is  being  carried

out;and  rural  economy  and  peasants’  earnings  are  only  undergoing  slow  increase,

etc.All  these  affect  inputs  of  rural  education,and  lead  to  more  and  more  difficul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Because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a

fundamental  way  for  resolv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roblems  in  China,strateg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关  键  词】农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状/困难/对策

rural  education/status  quo/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

困难现状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我国在各阶段学校教育工作以及学生校园生活管理环节,也相对完善化。但是,当下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项问题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包括学校、社会与家庭,都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注。本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的课题研究,根据个人的一些工作经验和认识,结合着本地几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来走访调查。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客观因素;对策

1、研究思路、方法

本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问题探讨分析,旨在为当下高校加强对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层面构建一套新的研究体系和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重点围绕着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问题的所在和形成,基于此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式。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项问题,重点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分类归纳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方法。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2.1 对象、方法

本次走访调查,以本地的三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这三所学校 12级、13级、14级、15级学生。调查的方式包括走访(以教师为主)、问卷调查(学生),专业覆盖面比较广,基本涵盖了理、工、文等多个学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着学校提供的学生资料信息来进行,接受调查的对象样本共1502人,详见表1.

2.2 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的样本对象,1502名在校学生中,包括普通学生、和经济贫困生,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关于占到19.9% 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比较,详见下述表2.

从表2中可以观察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学生(非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格、个性等因子指标统计比较上,在专业学习、思维创造、情感利用发挥层面上没有较大的差异,而在性格上(内向/外向、怯懦/果断),和心理健康、校园生活环境适应方面,差异显著。

3、讨论探究

3.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并结合着工作经验和认识,简要概述总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基本表现如下:① 良好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混乱并存。自我意识是每个人共有的一种思想,简单一点讲就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同时自我意识还是用来衡量个性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基本处在心理自我阶段,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多是依据着自己所学和所见的知识,从而独自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在调查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大部分都伴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混乱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无所正确认识自己。② 在学习和生活心态上,乐观和低落的情绪共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争强的动机较强,但压力也巨大。此次接受调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超过 80% 的学生表示自己都会选择直面困难,去克服困难,但也有近1/6的学生表示自己遇到困难时心绪混乱,很苦恼或者无奈。

3.2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

在心理健康问题导因探讨上,应当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心理特点,在这里重点介绍客观因素。从社会角度来看,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中不良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容易造成一定的困扰,并加剧学生心理负担;二是来自于社会各方给予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资助),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从学校角度来看,来自学生因素的影响,包括有学习生活压力大、校园人际关系压力大等。从学生家庭角度来看,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包括有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成员构成(比如兄弟姐妹等)等因素的影响。

3.3 针对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方式

① 在教学工作中,学校应当与学生家庭构建紧密联系机制,以学生学习为主体,适当侧重学生校园生活领域,包括学生日常的一些校园活动,或者是人机交往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重点坚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联结在一起,特别是在思想教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和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与思想之间的联系。此举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意志。因为,一旦有了精神意志,对于处在心理自我阶段的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就能逐步锻造和形成积极改造世界的心理,进而改造自我。

大连外贸发展现状、困难及对策 篇4

一、大连外贸发展现状

近两年, 大连市的外贸发展虽然缓慢, 但仍然是推动大连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剧海关统计, 大连2014年前5个月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739亿元人民币, 其中, 出口809.6亿元, 下降15.7%;进口929.7亿元, 增长14.4%, 而同期辽宁省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40亿元人民币。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 大连外贸进出口总值占辽宁省进出口总值的59%, 大连外贸发展情况对整个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较去年同期来说, 大连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略有下降, 呈现了缓慢发展的趋势。然而就大连外贸近两年的发展来说, 呈现出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特点。

1. 出口结构的优化

不同于其他依赖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出口模式的外贸城市, 大连的外贸出口结构在近几年得到了优化, 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时, 还是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的。就2014年前5个月来说, 大连市出口机电产品375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46.3%。而农产品出口93.2亿元, 占11.5%;成品油出口85.9亿元, 占10.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2亿元, 占9.2%;服装出口61.5亿元, 占7.6%。从种类上来说, 大连外贸出口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就有16种, 而机电产品更是成为了大连市的主要出口商品。

2. 大连外贸进出口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

2014前5个月, 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09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0.5%, 而民营企业出口占36.6%, 国有企业出口只占到了占12.9%。同期, 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29.6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进口总值的46.2%, 而国有企业进口占30.4%, 民营企业进口占23.4%。这说明目前大连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

3. 大连外贸市场呈现多元化

自2010年以来, 大连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贸易来往, 使得大连的外贸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而日本、欧盟、东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大连市的主要外贸来往伙伴。今年前5个月, 大连市对日本出口194.4亿元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4%;对欧盟出口116.4亿元, 占14.4%;对东盟出口112.8亿元, 占13.9%;对美国出口104.8亿元, 占12.9%。同期, 大连市自日本进口121.5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进口总值的13.1%;自欧盟进口108.7亿元, 占11.7%;自韩国进口66.3亿元, 占7.1%;自美国进口60.6亿元, 占6.5%。

4.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大连市的两大外贸方式

对大连市来说,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是主要的外贸方式。其中外贸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 而外贸进口以一般贸易为主。仅今年前5个月来说, 大连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407.2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0.3%;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54亿元, 占43.7%。同期, 大连市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393.4亿元, 占同期大连市外贸进口总值的42.3%;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口268.2亿元, 占28.8%;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263.7亿元, 占28.4%。

二、大连外贸发展遇到的困难

从今年5个月的大连市外贸进出口情况来看, 大连外贸的发展已经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 导致了大连外贸发展速度缓慢。只有找出这些困难, 才能真正解决大连外贸的发展问题。

1. 世界经济形势不利

自2007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以来, 引起了世界经济的次贷危机。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 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2年以后世界经济虽然稍有起色, 但是从目前来看, 仍然没有摆脱过去的阴影,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然无法恢复到迅速发展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外贸经济也受到了影响, 单从大连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来看, 在近几年的增长都极为缓慢, 甚至出现过短期倒退的现象。大连进出口贸易的主要伙伴为日本、欧盟、东盟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首先, 由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 而欧盟由于内部矛盾导致了欧盟经济增长缓慢, 所以导致了大连与他们的贸易往来受到影响。同时东盟虽然经济增长较快, 但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本币的贬值, 也给大连贸易出口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整体处于不利发展的状况, 导致了大连外贸的发展缓慢。

2.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由于近几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恢复经济发展, 所以导致了各个国家对贸易越发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增加贸易出口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采取了各种政策手段来进行市场竞争, 从而导致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外激烈。一方面,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技术较为发达, 所以在技术产品出口上将与我国形成竞争, 而由于大连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势必要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形成摩擦。近几年大连市的主要贸易对象对大连技术产品纷纷征收税费, 就是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的体现。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参与到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当中, 将直接给大连的传统贸易产品的出口构成挑战, 这就导致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的产生。贸易摩擦的产生会导致大连外贸产品遭到反倾销抵制的同时, 也会使国内市场受到进出口产品回归的压力, 从而给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威胁。总之, 大连外贸发展缓慢也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而导致的贸易摩擦增多有关。

3. 大连市的外贸发展过于粗放

虽然大连市的很多贸易产品进出口规模较大, 但是获得的利益却不多, 这是由于大连市的外贸发展过于粗放的原因。一方面, 大连市目前的许多贸易产品在生产时的资源消耗仍然较高, 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这就使得这些外贸产品的成本比较高, 并且企业还需要在环境污染上交纳一定的治理费用, 从而导致了这些产品的利润不高。另一方面, 大连市的出口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比较少。这使得大连在生产这些产品时做得只是低级的加工工作, 出口的产品价值比较低。这样不仅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收益, 还会使大连市的产业结构过于低级。同时生产这种产品会导致大连市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 降低了大连市的经济安全系数。就大连市来说,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了产品的生产消耗的资源过多, 造成的污染较重, 而对外商独资企业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大连市自主品牌产品的缺乏。因此, 现阶段的以粗放型为主的大连市外贸发展方式, 严重阻碍了大连市的经济发展。

4. 大连外贸对亚洲市场过为倚重

大连外贸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占到了大连市贸易总值的24%, 暴露了大连市贸易出口的结构弱点, 面对来自亚洲的贸易风险时, 大连外贸的抵抗能力比较低。比如因为日本大地震的影响, 日许多家汽车和电子类的企业曾经出现过停产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大连电子产品对外出口受到了影响, 引发大连市电子市场的价格变动。所以, 由于大连外贸对亚洲市场过为倚重, 导致了大连外贸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困难。

三、促进大连外贸发展的对策

1.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面对世界经济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影响, 大连市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 做好大连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 来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一方面, 大连外贸发展要合理利用国家、省、市提出的政策, 积极的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 大连市外贸出口要根据出口退税的税率调整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点生产国家扶持的出口产品。再者,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 加大汽车进出口基地和高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大连市政府应该重点支持机电外贸产品和高科技外贸产品的研发, 监督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另外, 大连市应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开发国际市场, 从而进一步扩大大连市的外贸市场。所以,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是解决大连外贸发展困境的良好对策。

2. 转变贸易增长模式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 导致大连市遭遇了反倾销和外国保护措施等多种贸易摩擦。想要减少或者避免这些摩擦, 就需要尽快转变大连市的贸易增长模式。一方面, 要构建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结构, 从而分散大连市的产品出口, 降低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 要培养更多的外贸出口推动力量。大连市的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企业, 使得私营企业和国产企业的外贸出口成为了弱项。所以只有在保持或加大外资企业进入市场的情况下, 加大私营企业和国产企业的外贸出口, 增加大连市的一般贸易的比重, 才能促进大连市的外贸发展。所以, 转变贸易增长模式也是促进大连外贸发展的一种策略。

3. 实行科学的外贸发展战略

根据大连外贸发展的现状, 应该实行更为科学的外贸发展战略。一是要从国内市场的需求角度, 考虑国外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进而开发和生产相对应的产品。二是培养大连市的跨国公司。为了增加大连市的国际竞争力, 应该加大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的培养, 促进他们积极的进行国际市场的开发。三是要注重大连外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通过改善外贸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外贸产品的档次, 可以增加外贸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要鼓励大连市的企业创立更多的自主品牌, 从而提高产品价值, 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 也增加了大连外贸进出口的总值。四是加大外贸产品的控制力度。大连市要减少资源消耗过大的外贸产品的生产, 增加高技术外贸产品的生产与加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可以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获取大连市政府的支持, 保证大连高科技外贸产品的开发能跟的上国际技术的发展。这样在降低环境污染, 优化大连产业结构的同时, 还能够保证大连外贸进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五是加快大连市的服务外贸的发展。对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贸易进行出口, 增强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 使大连成为周边经济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所以, 实行科学的外贸发展战略, 是大连外贸发展的良好保障。

4. 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

随着近几年发达国家遭受的经济危机, 大连市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获取的利益也在逐渐减少。并且由于大连外贸对亚洲市场过为倚重, 使得大连外贸受到了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而从近几年来看,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仍然较为活跃, 所以, 大连市应该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 利用这一时机, 降低大连市对亚洲市场的依赖, 促进大连外贸的多元化发展。因此, 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是促进大连外贸发展的重要策略。

四、结论

总而言之, 为了保证大连贸易的正常发展, 应该对大连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从而找出大连在外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大连外贸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 从而促进大连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 对大连外贸发展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 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于大连外贸以及大连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飞.大连市外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 2012, 02 (01) :51-52.

[2]李汉君, 于洋.辽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和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 2013, 08 (01) :23-27.

[3]彭城.浅议我国外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06 (01) :19-20.

[4]邓晓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以辽宁为例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 2014, 05 (01) :66-70.

学校少先队工作现状及困难 篇5

我是一名大队辅导员,可以说对我校少先队工作有很深的了解,通过调研发现了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在少先队工作中尽职尽责,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但是很多中队辅导员身兼语文、活动等职务,由于身兼数职,经常对少先队工作顾及不暇,并且很少有机会参加正规培训,导致中队辅导员整体素质不强。少先队组织的活动阵地以活动室、图书室、红领巾广播站为主,由此看来阵地不健全、设备不齐全、工作不活跃。

2、部分辅导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辅导员没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认为少先队工作开不开展无所谓,只要在中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有一笔即可,只要教育教学质量上去了,就可以 “一美遮百丑”。

3、少先队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4、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素质不高,兼职任务重。

少先队工作对中队辅导员要求非常高,除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开放的思维、饱满的热情、开朗的个性、见多识广、年轻活泼也是其必备条件。如此条件,学习又缺少资料,加之,工作重、压力大,学历进修和业务学习还得搞。兼职兼职中队辅导员往往还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语文教师,身担数职,简直无法顾及少先队工作。

困难现状 篇6

关键词:桥梁;工程;保险;费率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130-02

我国自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开始开展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业务,虽然已经过近三十年的过程,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程保险体系,但是,我国工程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尤其在桥梁工程保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工程保险的概念与重要性

1.1工程保险的概念

工程保险是通过工程参与各方购买相应的保险,将风险因素转移给保险公司,以求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其蒙受的损失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保险是工程风险管理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工程保险主要包括建设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职(执)业责任险、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和责任综合保险。

1.2工程保险的特点

与普通财产保险相比,工程保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承保技术复杂,专业性强且技术含量高。二是承保范围广,建筑工程的风险构成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三是保险金额巨大,建设工程项目往往投资巨大。四是被保险人多元化,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涉及多个利益方。五是保险期限长。六是工程保险费率需要现开并且厘定困难。七是保险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保险人有着保险信息方面的优势,投保方占有工程方面的信息优势。

1.3工程保险的作用

一是经济补偿作用。为使各单位正在建设施工项目的财产,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或不可预见的灾害,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后能够得到经济补偿。

二是风险管理作用。风险管理是投保人和承保人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投保人通过财务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是为了在遭受损失时得到经济补偿。

三是财务稳定作用。投保建筑工程保险可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稳定。

2我国工程保险的现状

2.1被保险人

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监理等专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例如,从业主角度看,更注重如何“节约投资”,对风险考虑较少,缺乏系统的工程风险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工程保险这一有效的风险转移手段认识不足,对施工阶段的风险大都想方设法的利用免责条款以及其他苛刻条件转移给承包商,因而业主不愿为投保而多支付费用。

2.2保险人

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不高。在目前我国工程保险市场上,缺乏素质较高的人才,懂得工程保险技术的人较少,而既懂保险又懂工程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此外,工程保险行业内竞争不规范,把降低或变相降低承保费率当作主要的竞争手段,盲目压价,致使保险费率较低,难以在国际再分保市场取得支持,一旦出险,保险公司就可能面临巨额赔偿。

2.3保险中介

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刚刚起步,中介机构的开业时间普遍较短,经验还不丰富,一些中介机构虽然在工程风险管理领域提供了一些服务,但其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规模等都有待提高。

2.4法律方面

从法律层面上来讲,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有专门针对工程保险的法律法规,导致开展工程保险无法可依。

2.5市场方面

建安工程市场是工程保险赖以生存所需要的土壤,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一部分人仍保留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由国家包揽建设工程全部风险的观念;工程咨询等机构不仅数量缺乏,水平也比较低,相应技术和监督理念均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相应行业协会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我国桥梁工程保险的困境

3.1桥梁工程保险的概念

桥梁作为一种财产不属于一般的商品,大型桥梁工程更具有技术复杂、施工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和施工期间结构体系不断变化等特点,较之其他大型土木工程,大桥工程建设阶段往往具有更大的风险,没有一般的市场价格,因此,必须经保险人与投保人事先特别约定,经过必要的质量查勘或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后,保险人才予以承保,故桥梁工程保险为特约保险。

3.2我国桥梁工程保险的存在问题

桥梁工程保险业务在我国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财产投保的桥梁的承保面远低于平均水平。目前国内有关桥梁工程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险种缺失、承保前风险分析不足和费率确定不合理。

3.2.1险种缺失

所谓险种缺失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目前开办的工程保险品种不能满足工程风险转移的实际需要;其次,从目前桥梁保险实务看,由于业主和承包商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理解的局限,未能恰当的选用保险产品或运用保险条款,造成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盲点。

3.2.2承保前风险分析不足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应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能力,而实际上与国外的保险公司相比,国内保险公司风险分析能力非常欠缺。比如国外保险公司对一个保险金额较大的桥梁在承保之前,会集中工程技术人员和保险人员一起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使保险商品的价格——保费的收取能反映保险标的风险状况。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前的风险分析工作一般非常肤浅,仅根据本公司的一份基本风险评估表,该表无法真正反映项目的实际风险。

3.3.3费率确定不合理

桥梁工程保险费率的收取带有主观任意性,有时甚至是通过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而定,保费的收取完全不能反映实际的风险状况,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险市场的违规经营。

4推行桥梁工程保险的建议与措施

要更好地控制桥梁工程风险,除了要做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工程建设各方的投保意识、加强保险人才培养、建立保险公估人制度和完善保险公司实施能力等常规建筑工程保险的必要工作外,针对桥梁工程的特殊性,桥梁工程保险还具有其特殊性。

4.1开展桥梁保险业务需要保险界和工程界密切合作

大数法则是研究近代保险的数理基础,保险人用它预测危险,厘定费率。由于保险经营以单年度为核算基础,故保险业应用大数法则一般只统计3~5年的损失数据以寻求规律。但是,对于桥梁工程,由于其灾害发生频率低于一般的事故和灾害,而且致灾程度又受相当复杂因素的影响,故给以单年度为基础,进行保费收取和理赔补偿的保险经营带来诸如费率不易厘定等困难,而且,保险赔偿只有和预报预防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整个社会意义的减灾工程,因此,发展桥梁工程保险,保险界要与工程界紧密合作。

在灾害的预报系统方面,保险公司应与工程界保持经常联系,获得信息,并传递给投保人,协同作好预防措施,减少损失。在事故预防方面,保险界与工程界的合作体现在研究开发减灾措施,监测结构的正常运营状况和减灾状况,并对其进行预测以此制订其承保策略。

4.2加强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保险策略优化过程过于粗放是指无论是保险人,还是业主、承包商在确定包括保险费、免赔额、保险金额等关键的保单条件时,基本基于经验,或将保险策略优化过程等同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价格博弈。保险过程管理过于粗放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签订了保险合同后,片面强调提高理赔服务的质量,忽视了过程中的管理服务,被动的等待损失发生。而在工程项目中,业主和承包商对施工时间、声誉等间接损失也是十分的关注,而这些又不在保险公司的理赔范围。因此,加强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的精细化是十分必要的。

桥梁工程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系统,其中很多问题可能是世界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行定量的预测和估计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保险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应该在工程保险实施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保险中介,应该是具有相当的保险专业知识和一定桥梁工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弥补双方在对方专业知识领域内的不足,对桥梁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方法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和实质性的帮助。

4.3重视运营阶段的桥梁工程保险

广义的工程保险实质上是指与工程结构物相关的专项保险,总体上可分为工程建设阶段的保险和工程运营使用阶段的保险。但目前保险界和工程界对工程建设阶段保险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使用阶段。相比施工阶段,大型桥梁在运营阶段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方面的保险实践经验也更为匮乏。

为应对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积极采取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等策略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因此,道路、桥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处于运营阶段的桥梁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

而目前,国内大桥工程越来越多的引入了多元投资模式,在运营阶段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资产管理的方法,大桥的投资和运营费用需要通过收费等方式实现;同时,作为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或城市基础设施,大桥工程还必须保证结构安全和通行保证。因此,收益保证和安全保证成为大桥工程在运营阶段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目标。

4.4桥梁工程保险中应包含公众责任险

考虑到桥梁、尤其是城市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构成部分,在被频繁使用的同时,且受到多种潜在的、难以控制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桥梁工程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巨灾性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习惯中对桥梁寄予了很高的安全性期望,处于极度的风险厌恶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对公众构成伤害。国内不乏因桥梁事故造成公众伤亡,影响极大的例子,公众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迅速及时的赔付不但是事故处理的基本条件,也是降低事故影响的重要措施。购买公众责任险也有利于投保人降低损失,转移风险。

4.5注意保险期限管理等保险合同后管理

安排工程保险时,确定保险期间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施工合同,但在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征地拆迁等工作影响,基础工程无法按原定计划实施,导致下部关键工序受阻,从而工期往往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会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对于正常的因工期变化而需要对保险期间进行调整,投保人要注意及时向保险人提出申请,并获得保险人的书面同意。

4.6桥梁工程保险费率厘定

工程保险费率的厘定是拓展工程保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桥梁工程保险费率的厘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工程的性质及基本工程情况。桥梁工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由梁、板、箱梁、支座、墩台和基础这些基本受力构件所构成,各个主要受力构件分别有不同的破坏模式。

二是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地质水文条件。地质水文条件对于桥梁工程的基础可靠性影响很大,比如不同的土质会有不同的重度、粘聚力等;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基础的形状、埋深等不同。

三是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问题。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第三者责任险范围的大小,工程施工中发生的事故中,第三者责任事故占很大的比例。

四是巨灾的可能性及最大可能损失程度。详尽的调查和收集各类信息以掌握工程当地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规镶和影响范围大小。同时了解灾害造成物质损失率的大小,掌握工程项目所受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巨型灾害必然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物质损失规定承保条件。

五是工程工期长短。桥梁工程本身的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较大的工程施工期可长达数年,各类主要自然灾害将重复出现,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应增加,风险率成倍增长。因此,必须根据工程进度表,对照主要的自然灾害,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尤其要注意基础工程的施工日期是否处予自然灾害发生期内,这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六是同类工程以往的损失经验。同类工程以往的灾害事故损失,显示着工程风险的概率及损失率的大小,对事故频繁的工程要相应的提高费率,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对桥梁工程应实行总体承保,尽量避免分项承保,尤其是不可单独承保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 孙占方,宁丰荣.工程保险对建筑工程风险缓解的有限性分析[J].现代科学技术,2009,(1).

困难现状 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受助意愿

一、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

1. 资助体系落实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资助体系在设计理念上主要以维护教育公平为原则,以人力资本投资和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目标,所以,学校、社会、家庭都应当是资助体系的承载主体。不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国家与学校承担了投资主体和教育主体的责任,学生和家庭承担了一部分的教育成本,而社会机构等资助主体落实得并不到位,社会保障部门也缺乏对高校学生的实际保障,银行在为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上并不积极,事企单位对大学生的资助意识相对淡薄,这些种种因素使得许多资助项目都无法落实到位,从而阻碍了资助工作的正常进行。

2. 资源分配不合理。

因我国资助流程十分复杂,所以出资单位不能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资助各环节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分配不合理。具体表现在:部分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的资助并没有通过审核,而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却得到了经济资助,这种不合理的现状降低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无法达到资助的目的。

3. 忽视受助学生的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比较注重经济资助,而忽略了精神扶助,没有从根本上把帮困和育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育人功能明显不如帮困功能。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来自精神困难上的压力,同时还有来自精神以及心理上的困惑,这种现状使得极个别学生不珍惜国家与政府的资助机会,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做好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策略

1. 适度资助原则。

适度资助原则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关心和资助适度结合在一起。因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进行的消费具有一定差距,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十分明显,所以从公平的角度考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要以适度为原则,不仅要关心院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同时还不能过多或过少地对他们进行资助。如果过少资助,则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经济问题,如果过多资助,超过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则会引发新一轮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在资助过程中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资助项目都落实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另外还要平衡好资助过少和资助过多这两种现象,按照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他们必要的资助,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保证这类学生不会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2. 资助育人原则。

资助育人原则实际上就是把资助和育人有效结合起来。目前,从高职院校学生对勤工助学等问题的认识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受助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能让学生形成等待和依靠的思想,而是要树立学生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因此,在为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另外,学校要特别强调自助,让学生及家庭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来筹集学习费用,并主动承担责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诚信、感恩、自强这三种品德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可以以这三种品德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而把资助育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 精神资助。

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生活,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中,因许多历史原因而导致社会和人心不稳定,人性不纯洁的事件时常发生,如曾有一位受助大学生涉嫌诈骗一千多万元,这个诈骗案例在社会中影响很大,尤其是给资助方带来的伤害更是无法愈合。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不仅要在钱财上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教育上给予重视,当今时代是综合型人才的时代,德才兼备才是资助的主要目的。高职院校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4. 加强有关数据的分析。

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可以对资助的效能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时所需要的指标主要有三个: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率,也就是每个学期被确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受资助的覆盖面;第二,受助额度的分析,也就是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额度是否和困难程度相一致;第三,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集中度分析。

三、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也不断增加。如何有效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摆脱经济负担,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完善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不仅需要在学生有受助意愿的条件下进行,同时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困难现状 篇8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论述及因素分析

1、现状论述

(1) 经济困难。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困境。据调查发现, 校园贫富差距较大并存在扩大趋势, 其中贫困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集中在300—500元, 而较富裕学生多数在1000元以上。目前, 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生学费上限为每学年4200元, 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4600元, 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 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6000元。在2010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知, 农村家庭至少需要一人劳动的纯收入才能勉强支付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费。而对于医科类和艺术类专业, 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只能望尘莫及, 独立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上万元学费就更不敢想了。

(2) 心理困扰。表面的经济压力导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贫困生心理上的扭曲。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成为“心理贫困生”。“心理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心理上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各种问题的学生。其常表现为:一是严重的自卑心理。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和同龄人的冷嘲热讽, 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二是自我封闭和对他人的排斥。心理上的落差, 怕别人看不起使其习惯于独来独往,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为强烈维护自身所谓“尊严”, 常因小事而与身边人发生争执, 乃至用言语和行为攻击别人。三是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思想严重。对钱的过度迷恋, 常让他们迷失方向, 误入歧途, 最后葬送自己美好的前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人格和情感等。

(3) 社交困境。对“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反思表明, 它所折射出的是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严重问题和教训。经济的压力常使得贫困学生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 如此重复恶循环下去, 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最后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悲剧在校园上演。

(4) 学习困惑。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 加深记忆, 实现更多高层次推理与批评性思考, 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Slavin的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成绩, 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与心理上的落差, 经常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 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技能严重缺失, 对以后融入社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2、因素分析

(1) 社会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西方的“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 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 农村等经济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学校“高收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虽然我国政府初步形成了“贷、奖、助、勤、补”资助体系, 且政策总体上运行良好, 但也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从村委会、乡民政部门到县市相关部门, 再到学校的一系列审核过程因某些地区流于形式, 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时常发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得到实惠就是个疑问了。

(2) 家庭状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一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等落后偏远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教育资源贫乏, 人们受教育水平程度低。二是贫困生的父母可能伤亡残疾离异, 一家可能多个孩子, 无稳定经济来源, 仅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从小没有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只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孩子身上, 从小就对子女要求严, 期望高, 只想通过子女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教育子女方式的不正确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3) 学校环境。一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从小在学校就片面地以升学率和卷面分数成绩为追求目标, 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 使得进入高校的学生, 尤其是贫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 无力面对新挑战。二是现在我国多数学校和相关部门对贫困生不够重视, 尤其在“精神扶贫”上存在严重的缺失, 对这类群体在“乐观、自信、进取”健康人格教育上不够重视。三是大学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密, 大学师生接触更多的只是在课堂上, 其他时间很少交流沟通, 这自然就生疏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对学生了解不足, 导致贫困生的现实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 同学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精神, 现代大学校园文化, 尤其在独立民办院校, 消费意识超前, 盲目追求时尚, 这些使得贫困生在现实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4) 个人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贫困, 学习不理想, 奖学金、党员入选等评选落空, 被身边周边人歧视冷落等使之产生焦虑, 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现状与困难。有些学生为掩饰自己的客观贫困, 对参与“勤工俭学”感觉很丢面子, 宁愿贫苦, 也不愿放下所谓的“面子”去挣钱。一些贫困生总是逃避现实, 不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 又不敢请求别人帮助, 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代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在坚持一定基本原则下进行:坚持“人本原则”,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激励原则”, 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绩效原则”, 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绩效问题;坚持“系统原则”, 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一个有机整体为框架, 忌片面地看问题, 单一地解决问题。

1、强化资助体系监管, 建立完善教育公平保障机制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目标框架下, 公平应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旋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 需要国家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时应该根据差别付给的原则向弱势全体倾斜, 在操作过程中需改变单一地以身份背景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 把抽象的某一类贫困生还原为具体的个体, 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情况。学校也可设立专门的机构, 承担贷款所需的前提组织和初审工作。

(2) 完善助学贷款跟踪管理,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学贫困生应该是“寒中选优”的, 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应该作出一些硬性规定, 达不到规定的应该取消助学贷款资格, 以此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真正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3) 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例如英国实行的是先上学, 后交费并差异收费的学费政策, 同时, 通过建立捐助基金, 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而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是与美国政府不断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分不开的, 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多措施激励银行贷款、多路径降低贷款拖欠率等方面。

2、建立健全对贫困生全方位的心理救助体系

(1)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品行说明等, 并阶段性地对其进行跟踪。

(2) 建立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心理后干预, 即干预者对暂时过渡心理危机或未过渡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 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和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发展水平为目的, 例如建立危机学生的心理评估机制;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对周围相关学生的干预机制。

(3) 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3、加强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24号令) 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集思想政治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朋友三重角色于一身, 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1) 建立辅导员个别谈心、主题班会、随班听课、家长联系、住宿值班、评教评学等工作制度。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中去, 经常与学生, 尤其是贫困生交流沟通, 了解熟悉学生, 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真诚互爱的师生关系。

(2) 加强辅导员技能培养。辅导员应提高识别贫困生以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管理的基本能力。

(3) 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 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 用智慧启迪学生心灵,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为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管理提供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管理体系建设

(1) 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导师联系制。选聘思想政治觉悟高、心理辅导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导师。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 扩大权利和提高待遇, 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虽然不能像两千年前孔子办学时那样不写教案, 不发文章, 老师学生吃住在一起, 但孔子和弟子“一日为师, 终生为师”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现代教育很值得借鉴的优良传统。

(2) 调整对教师的整个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教育管理必须讲求管理实效, 绩效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和永恒主题。应该将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纳入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 将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和教师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贫困生的重视, 也符合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

(3) 加强教师沟通能力和现代网络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各种技能和教学管理培训外, 美国教学沟通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切力” (指那些缩小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的教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行为) 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动机。同时, 现代网络技术也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节省了师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5、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机制

贫困生的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 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到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以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提高学校、社会有关人士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教育管理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对每个地区, 每个学校, 每个学生都适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校而异, 因生而异, 从实际出发, 统筹兼顾, 推陈出新, 不让现在的“贫困”成为这些学生未来贫困的根源, 以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

[2]Slavin, R.E.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M].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Hillsdale, NJ;Erlbaum, 1989.

[3]刘一鸣: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

[4]王毅武、康星华: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舒运祥: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二卷) [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

[6]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J].教育评论, 2011 (1) .

困难现状 篇9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问题

1.1 认定体系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在实际操作的环节, 每个高校都各自的认定体系, 但是缺乏科学考量的认定体系, 很大程度上是无法保证认定的准确性的。在认定过程中也无法做到核实信息的真实, 只能以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做参考。这种以消费为参考的作为是非常不准确的, 消费行为不止受经济因素干扰, 还受个人心理、性格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干扰。使认定工作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1.2 认定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多

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敬业精神、业务能力等是影响认定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 民主评议环节多以投票产生最终结果, 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比较大。很多学生参评者看得更多的是评议对象外在因素, 其外在表现可能与其真实情况差异较大, 依此进行认定对此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失公平。

1.3 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信息真假难辨

多数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 依据是学生提供给学校的盖有地方政府或民政局公章的证明。然而, 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水分”, 各类数据统计口径差别突出, 有些证明根本无法反映学生家庭基本经济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假证明, 诸如此类的原因为“假贫困生”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2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

由于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经济的瞬息万变,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也是没有统一定论的。在高等院校中对于补助政策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等级的划分问题, 现今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尚以学生提交的申请书以及入学家庭调查表作为依据, 最关键的材料也仅仅是学生户口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认定工作的随意性极强, 没有统一、有效、公平的认定体系。最有权威性的学生贫困证明在社会中更容易造假, 使抱着掉馅饼心态的学生有机可乘, 与之相反, 真正困难的学生如果在社会上由于某些原因拿不到贫困证明也就不能有国家或地方政府、企业的资助。其他认定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更容易造假, 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档案的建立, 根据实际的持续跟踪调查、监管来达到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完善和真实。认定工作中的疏忽不仅仅是学校补助资金分配失衡的问题, 还会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心里上的伤害, 产生对社会的阴暗性的心理, 进而排斥政策、怀疑学校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3 提高贫困生认定准确性对策

3.1 构建监督机制

学生都能全面了解贫困生认定和资助的程序、方法和标准, 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之中, 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公正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 防止学生间请客拉选票,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有重点的抽查核实, 通过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 落实学生已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 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贫困生资格的, 应及时取消资格, 并给予相应处罚。贫困生资格和等级确定后, 学院应将贫困生评议的最后结果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示, 接受学生的查询和举报。

3.2 建立贫困生档案

建立包括贫困生生源地、具体家庭困难情况、父母职业、月收入、贫困证明、历次受助情况、学习成绩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 及时跟踪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 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实施和调整资助措施提供翔实的材料。而且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动态对贫困生名额进行调整。

3.3 完善沟通制度

在与贫困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理解尊重以及关爱鼓励等手段的实施。贫困学生在学校中应注重贫困学生权利维护、机会均等、人格尊重、团结互助等目前, 很多资助项目是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如励志奖学金和要求成绩优良的企业助学金等, 这是好事, 但这种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那些成绩较差、自卑内向、另类叛逆的贫困生, 实际上他们更需要我们关爱和帮助。资助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有学校规定, 对学年考试有不及格的同学停止资助, 缺少相应的资助, 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法挣钱以获得学费、生活费, 如此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恶性循环, 成绩愈加不理想。我们认为对成绩较差的同学资助不应中断, 但在资助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采取的是根据学生每学期成绩, 在开学初期对成绩低的学生进行谈话, 共同分析成绩低迷的原因, 寻找解决对策。对少数主观自弃学生给予警告。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内向的贫困同学, 由于内向不懂得或不敢为自己争取权利, 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中。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沉默就漠视他们, 而应该在重点进行帮助, 走进他们的生活, 用朋友般的关怀给他们帮助和爱护, 打开他们的心扉, 通过积极的肯定建立自信, 走出自卑的世界。

3.4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从贫困生的认定入手, 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提高学生对于贫困认定名额的正确意识, 防止个别学生在诱惑中丧失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道德。要培养学生的礼让意识和关爱意识, 国家对贫困学子的补助是出于人文关怀, 不能在认定工作中使爱心演化成恶劣的竞争。同时也要注意对贫困生的思想引导, 贫困不是人生的污点, 在面对资助时不能因自卑而沉默。应该更加奋发, 回报社会和祖国,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上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葛超.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1]葛超.论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

困难现状 篇10

一、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得到较快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企业改革整顿的总体方案》以及12个配套文件,全面铺开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三项制度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生产机制不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问题。为了全面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和推进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城镇集体经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滞后的情况下,在充分吸纳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梧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结合本系统企业实际,制订了《关于二轻集体企业财务总监派驻试行办法》、《关于二轻集体企业推进人才制度改革优化企业人才结构的意见》、《关于二轻集体企业产权(股权)出售暂行办法》、《关于二轻集体企业加快资金周转、盘活库存沉淀资金、切实做好库存积压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二轻工业技术进步的意见》、《关于二轻集体企业全面开展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质量管理整顿的意见》、《关于二轻集体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二轻集体企业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市二轻集体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等9个指导性文件,着力解决了集体企业在长期“二国营”机制下积聚的弊端,激活了集体企业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有效地促进市属二轻集体企业的经济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联社积极引导所属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在还原集体企业真面目的基础上,通过嫁接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得以优化和走向混合型经济结构的模式。

梧州市市属二轻集体企业顺历史潮流而行,不断探索集体企业开门改革道路和办法,率先在全自治区和我市推动了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好集体企业规范资本营运、改制成本、职工安置等重大问题,从而使一大批“老、小、穷、难”的二轻集体企业走出了困境,增强了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集体企业改制,以资产重组、兼并、产权出让等多种改制形式,把集体企业改制为“由集体共同共有改为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按份共有新型集体企业”、“以职工内部股权为主、有外资股、社会法人股或个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以承包或租赁形式的企业”,及“属于落后生产力退出市场的企业”的“三进一退”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2003年,市属二轻企业扭转了持续8年亏损的局面,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近200万元,摆脱了年亏损几百万元至2000万元的困境,实现利润总额每年以2位数以上增长,企业资产得到不断优化,全系统资产负债率由最高年份的78.06%降至现在的55%,使我市二轻各项经济指标多年来位居全自治区二轻的前列。

经过30年市场经济洗礼,在32户落后生产力企业退出了市场以及停产的情况下,梧州市二轻系统的经济总量不但没有下滑,而且呈现节节上升的态势,年平均增幅达2位数以上。2008年,全市市属二轻行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亿元,比1978年的1.39亿元增长246.04%、实现销售收入4.51亿元,比1978年的1.32亿元增长238.59%、实现税利5596.96万元,比1978年1045万元增长435.59%;资产总额为5.78亿元,比1978年的0.49亿元增长1079.5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冰泉实业股份公司、五一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二家企业。

二、重视民生力保一方平安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梧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多年来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着力推动发展的同时,毫不松懈地坚持落后生产力退出市场以及职工安置工作的开展,在城镇集体经济法律、法规、政策等严重滞后的状况下,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有序地帮助19家历史债务沉重、产品结构落后、无市场竞争力的落后生产力企业退出了市场。联社在推动各项改革过程中,共投入改制成本2800多万元,帮助困难企业卸去了历史债务1.5万元,争取得到市政府给予集体企业土地出让金返还安置职工的政策,共获得达2000多万元职工安置资金,妥善安置了困难企业职工近万人。为解决关停集体企业退市后退休职工的管理问题,创新成立了“梧州市二轻关停企业事务管理委员会”及其党组织的管理模式,解决了2300多名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前的管理问题。同时,利用市二轻劳动服务公司接收改制后有发展前景的部分企业退休人员,使退休人员从改制后企业脱离出来,为改制后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使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改制后的企业深化改革、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企业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在实施退休人员剥离原企业,预留的保障基金随之从企业经营风险中分离出来,实施专户储存,建立严密的开支审批制度,确保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使退休人员享受到改革成果,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已退出市场的19家企业,主要采取将存量集体资产进行竞价转让、申请政府储备收购国拨土地使用权等形式筹措职工安置资金。由于受到安置资金有限的制约,经济补偿金明显低于国有企业职工,最低的企业年补偿金额只有100多元,最高的企业年补偿金额也远不如国企职工的最低补偿额。绝大部分企业对退休人员实施预留基本医疗保险资金,尽最大能力为退休人员缴交一次性未达规定缴费年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保障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09年实施退出市场,进行职工安置的四家企业,企业存量资产或已申请政府储备收购,或正在公开竞价转让,涉及职工安置人数为446人。

三、困难集体企业社会保障现状

在不断推进落后生产力退出市场,实施职工安置,以保持和谐稳定工作的同时,联社自身无能力解决、极有可能产生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而日显突出:部分长期停产企业退出市场难。由于企业集体存量资产量太少,职工安置成本严重不足,从而无法实施退出市场和安置职工,这部分职工的生活状况相当艰难,因病致困、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二轻集体企业共有6家,职工总人数为566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按最低安置水平测算,也需要职工安置费用约719万元。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 城镇集体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严重滞后。

至目前为止, 城镇集体经济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且是1991年颁布实施的。近十年来,国家、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个体和私企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唯有城镇集体经济成了边缘地带,无新法规、无新政策可循,十多年的改革、稳定等工作均是“摸着石头过河”方式进行,极大地阻碍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国家没有新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推动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地方政策,以推动城镇集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以保障历史上曾为地方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市属二轻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生活待遇。这种做法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乏先例。

(二)市属二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是阻碍企业较快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认为,市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使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所需资金,促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梧州市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市属二轻集体困难企业因存量集体资产不足以安置职工而退出市场难问题。

困难现状 篇11

“办下来了!”

“她现在学习怎么样?生活有问题吗?”

“她学习很好,在学校参加勤工俭学,家里的负担轻多了!”

9月23日一大早,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澄江县九村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王瑞苹家里,邹平和王瑞苹的父亲王云拉开了家常,得知王瑞苹的近况,邹平一行牵挂的心终于安稳了。

王瑞苹家在九村镇是特困户,是邹平的服务联系点。王瑞苹的母亲患脊髓炎,丧失劳动能力。父亲王云忙里忙外,除了照顾母亲,维持生计,还要尽力供给她和弟弟上学。

王云告诉记者:“一年前,邹副厅长在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时,走进了我们家。当时高考成绩已上线的瑞苹因志愿没填好,而错失了录取机会。当了解清楚情况后,邹副厅长一面鼓励瑞苹不要灰心,一面和昆明学院协调,争取圆我们家的梦,最后瑞苹不负众望,考上了昆明学院的医学专业。瑞苹进入昆明学院后,考虑到我们的家庭状况,邹副厅长又和昆明学院联系,为瑞苹争取到了特困生补助。”

左手握着邹平从自己工资中捐出的钱,右手提着省教育厅送来的米和油,王云的嘴唇抖动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澄江县九村镇的街巷,邹平一行已经很熟悉。每进一个贫困户,邹平都要了解民意:去年收入多少?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对政府的工作还有什么建议……他说,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就是要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解决群众最期盼的问题。

经过一上午的奔波,邹平一行走访慰问了10户村民,了解了村民的生活生产近况,掌握并解决了部分村民亟待解决的生活困难。

看望慰问完所有服务联系的农户,邹平对随行人员说:“生活习惯决定整个村镇的精神面貌和发展。人穷志不短,脱贫致富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扶持,但更得靠自己的双手。我们的衣服很旧,但可以洗得很干净,个人卫生可以搞得很好;我们铺不起高档地砖,但我们的地面可以扫得很干净;我们的家具、物件廉价,但可以摆放得整洁美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改变,大家都有好的习惯,讲文明树新风,整个村镇就能发展就能焕然一新。好的生活习惯是财富,并能创造财富。”

走出农户家,邹平一行又深入九村小学、九村中心完小、澄江二中实地查看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以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邹平每到一校都认真听取学校负责人就各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情况所作的汇报,并与各校负责人交谈,了解学校的规划情况,与部分学生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

在查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时,邹平走入各校食堂详细了解学校食堂管理方法、认真查看食堂卫生情况、亲自品尝学生伙食。邹平对澄江县营养改善计划给予了好评,并强调各校要时刻注重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广大学生在校健康、安全、快乐成长。

困难现状 篇1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背景。

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是新资助体系的重要产物。1993年, 我国开始试行由学生自己缴纳部分大学培养费用的制度, 到1997年所有大学生均需按招生, 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纳学费。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政策的建立。到2007年。国家正式出台新资助政策,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学生资政策体系, 即新资助体系。开展“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工作”方面的文件随之配套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文件) , 要求在所有高校中要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为其建立档案。各高校根据要求, 纷纷出台各自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建档工作管理办法》, 到目前为止, 全国各高校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档案。如云南省各高校每年务必在“云南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内完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建档工作。

(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工作体系。

1. 机构的建立。

自2006年秋季学期起, 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建设的通知》教人[2006]号文件要求, 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该中心为常设机构, 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 统一归口管理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建档、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学生资助工作。

2. 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建设的通知》教人[2006]号文件要求, 各高校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 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对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为后来较好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3、经费来源保障。

各高校根据核定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编制, 足额安排全面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 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 配备必须的办公设备, 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高校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按10%比例提取的经费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项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工作面临的困境。

1. 建档证明材料缺乏真实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大量建立, 但还不系统、不规范。一部分学生仅限于为获得评选资助金资格, 而建档。因为, 只有进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数据库的学生就才有机会获得国家、省政府、学校的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在多则5000元/年, 少则2500元/年的资助金额利益驱使下, 利益面前建档证明材料缺乏真实性。生源地所在乡 (镇) 政府出示的贫困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一部份《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失真。据我了解, 由于《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由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材料, 而资助费用无需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承担, 出具失真的贫困证明材料也没有配套的责任追究, 致使有关部门随意出具证明, 更有甚者是在空表内盖个公章, 让学生自由填报。

2. 建档证明材料单一。

当前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证明材料即《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各高校通常以一份当年的《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作为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 弃伪存真, 确保存档材料的使用价值。

首先, 要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失真材料一旦被建档, 只会为档案的使用产生负作用, 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其次, 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学生及家庭经济变动情况的记录材料, 及时更新和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 从而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系统的活力, 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比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家庭信息材料, 在管理过程中, 对这些证明材料进行分类。我在实际工作中, 采用如下分类管理:孤儿家庭, 同时又无其他亲属给予正常经济支持类;单亲家庭, 父母一方去世或失去生产生活能力, 需重大经济支出家庭类;学生或学生家长重残疾类;家中有患重病的直系亲属, 常年需要支出看病费用类;学生或学生家庭成员突发变故, 短期内形成大量债务类;兄弟姐妹中同时有两个人以上在大中专院校学习类;学生每月生活费在保山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类;学生家庭纯收入在家庭所在地属较低水平类。通过这样分类管理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利用起来更直观、更方便。只有这样, 才能使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三) 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与我们档案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学生资助档案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 倾心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将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做到系统、规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为班级提供开展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捷径, 班级管理者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可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有一个全方面、相对真实的了解和认识, 有针对性地管理好、用好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 使有限资助资金真正用在最需要获助的学生身上。这不仅对学生、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出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走上社会, 立足社会, 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 要使一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产生“存史、资政、惠民”方面的作用, 发挥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功能, 就必须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以及学生在校获资助情况等一系列相关重要材料信息存入档案, 使其成为能完整反映党和国家、社会、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关爱历程的一个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教人〔2006〕号文件.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 号文件).

上一篇:服务健康下一篇:TBL写作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