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2024-08-11

我县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通用3篇)

我县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篇1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我县现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334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194人,参保率仅为6,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3146人中,年人均医疗费支出达2200元,其中人均住院支出1200元,年医疗费开支在几万元,甚至上10万元的也不在少数。但这仅仅是对实

际发生费用的统计,如果按他们的实际医疗需求,最保守的估算,年人均医疗费支出将达到3300元,是实际支出的150,很多人小病不就医、不吃药,大病不住院,仅靠门诊治疗或吃药缓解病情,致使小病拖成大病。“无医保,看病难,住院更难”已成为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及个人参保能力有限。一方面企业因资金困难,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另一方面,从退休人员个人方面来看,他们的养老金虽一直在进行调整,但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年人均养老金仅5400余元,养老金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自身没有能力以个人身份参保。

二是现行医保制度存在缺陷。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还需不断完善。比如在缴费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这些弱势群体缴不起费怎么办?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解决办法,这就忽视了这一弱势群休。还有,《决定》规定在一个地区内实行统一费率,统一待遇,而没有规定区别对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困难企业参保。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我们认为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目的是保障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困难企业参保困难的状况,对现行政策作出某些调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将所有企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如对生产经营存在暂时困难的企业,可以考虑调低费率,先建立住院统筹基金,让他们享受住院保险,待条件好转时,再参加统帐结合的医保制度;对特困难企业,再适当调低费率,并相应降低住院费支付比例,先让他们参加低水平的住院医疗保险,解决大病、重病问题,不因病致穷、致贫,引发生活困难。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二是建立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援助制度。充分考虑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困难,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保障制度,即医疗援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援助行为。在筹资机制上,对已改制破产的企业退休人员,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或保费三方分担的办法,即上级财政、同上级财政、退休人员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了对正在改制关闭破产企业,为退休人员一次性预提10年的医疗保险费,不足部分视其情况分别由同级财政、退休人员适当分摊,逐年缴纳;对尚未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帮助企业参保。并根据财政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收支状况、医疗消费水平、社会发展成果,适时调整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接轨,最大限度地落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待遇。(作者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干部)

我县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篇2

满意政策双效:“病有所医和公平公正都有了!”

刘红军, 73岁, 丹东华益丝绸有限公司退休人员。听说记者前去采访, 他特意托公司的医保专管员乔春庆带来一封信, 题目是《医保的双重价值》。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自从2006年7月1日公司被纳入医保后, 我切身感受到‘病有所医’和‘公平公正’都有了, 过去低人一等的感觉和有病不敢进医院的顾虑从此消失了。一项医保, 使我收获了健康和公平双重价值。”

据乔春庆介绍, 2008-2009年, 刘红军住院6次, 共花去医疗费6万多元。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途径, 报销了5.4万元, 个人仅花了6千多元。刘红军在信中写道:“要不是医保, 我连医院的门都不敢进, 是医保使我的生命在延续, 尊严在提升……”

参加医保的权利公平与享受医保的待遇公平, 在这位退休人员的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辽宁省社保局局长秦喆到基层经办机构检查指导工作时曾多次强调:“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体系, 就是让退休老工人感受公平和健康。”社保人的初衷从刘红军的感受中得到了验证。

尽管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 但多数困难企业却因缴不起医疗保险费, 其退休人员和职工仍在制度的门外徘徊。这类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而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 困难企业的数量和困难程度更甚。眼看着那些有钱企业的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和职工不免产生低人一等的不公平感。所以, 当政府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参保政策来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民生目标时, 权利的公平感和病有所医的安全感便在刘红军这样的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心中油然而生。

“刘师傅的感受也是公司所有退休人员的感受。”乔春庆介绍说, 华益丝绸有限公司现有退休人员1901人, 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因经营不善, 公司被列为拍卖企业。到2006年退休人员被纳入基本医保前, 公司已累计欠缴医保费415万元。尽管如此, 丹东市医保中心并没有将这家公司的退休人员拒之医疗保险门外, 而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 对公司采取了“先上车后买票”的超常规政策。说是“先上车后买票”, 实际上在“上车”的同时, 政府已经把“买票”的钱准备好了, 这就是从省到市普遍实行的“三家抬”政策:企业和其主管部门筹集一部分、政府财政补助一部分、医保历年结余基金垫付一部分 (待企业资产变现后, 优先偿还医保基金) 。乔春庆高兴地说:“我们公司的老师傅有个形象的说法:三家抬把我们抬进了医保。”

2006年7月1日, 丹东市的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全部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当天, 华益丝绸有限公司的一名肺癌患者、69岁的周师傅便住进了医院。医生检查后问周师傅的老伴:“终于下决心住院了?”老伴回答:“从今天起, 我家老周有医保了。”将近4年过去了, 由于治疗及时, 周师傅身体健康, 看不出是患过大病、动过大手术的人。他感慨地说:“要不是‘三家抬’政策把我们‘抬’进了医保, 我这条老命早完了。”

乔春庆告诉记者, 自从公司2006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以来, 先后有12名退休人员因患癌症做过大手术。由于治疗及时, 目前这些人身体健康,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80岁高龄的退休人员兰杰, 自2006年企业参保以来曾4次住院, 共花医疗费3万多元。给予医保报销后, 兰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专门找到记者, 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儿好女好老伴好, 谁也难比医保好……

丹东解决华益丝绸有限公司退休人员参保的办法及效果, 不过是辽宁省的一个缩影。

从2005年起, 辽宁为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参加基本医保问题, 建立了“企业和主管部门自筹一部分、财政补助一部分、医保结余基金垫付一部分”的三方筹资机制, 即“三家抬”。实际运行中, 三方筹资水平在各地有所不同。如沈阳市2005年规定, 市属、区属国有困难企业2005年底前退休人员参加住院统筹医疗保险, 其参保资金由所属财政承担50%, 企业及主管部门共同承担30%, 剩余20%部分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批准后可缓缴, 他们简称“532”。到2006年, 沈阳市又对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统筹给予支持, 其参保资金由财政、企业和主管部门分别承担30%和40%, 其余30%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批准后可缓缴, 他们简称“343”。丹东市则根据调研结果, 按经营状况将企业划分为有缴费能力、部分缴费能力、无缴费能力、关闭破产四类。对认定为有部分缴费能力的集体困难企业, 应缴医保费可缓缴30%;对认定为无缴费能力的集体困难企业, 参保资金由企业筹措40%, 同级财政补助30%, 其余30%由医保统筹基金垫付, 他们简称“433”。

尽管“三家抬”筹资机制的具体比例不同, 但效果是共同的, 即把全省15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抬”进了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抬”出了民生情怀。

满意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待遇让我们备感温暖!”

辽宁各地在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医疗保险问题上, 不仅注重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还注重解决原有保障水平低的问题。沈阳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就是对这两个“注重”的最好注解。

——“视同”政策将困难企业职工医保提升了一个档次, 实现了制度跨越。

2 0 0 9年8月, 沈阳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对于2008年年底以前已经认定的国有和集体破产、困难企业, 在职职工选择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 其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期间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 可视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据测算, 沈阳市有11.6万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可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众所周知, 相对来说,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缴费比例高, 享受的待遇水平也高。将参加了居民医保的破产和困难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缴费年限视同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 这无疑是医保政策的创新之举, 也是医保制度的跨越。

同年10月, 沈阳市又出台了一项“视同”规定, 将在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缴费年限视同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缴费年限, 并和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两项“视同”政策的出台, 打破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之间的制度壁垒, 深受困难企业职工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55岁的王玉英, 原是沈阳市信号电器厂退休人员。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两年, 我感觉好事都是冲着我家来的, 真是好事一件接一件。”接着, 王玉英讲了她的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2008年6月信号电器厂破产时, 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全厂的374名退休人员和318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医保, 使退休人员和职工的失落感顿时消失;二是没想到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的缴费年限可以视同职工医保缴费年限。王玉英感慨地说:“视同政策让我们备感温暖。我儿子就是一名参加居民医保的困难企业职工, 政府既管老又管小, 我家两代人的后顾之忧都解除了, 我没有什么发愁的事了。”其满意的心情溢于言表。

据沈阳市医保中心介绍, 两项“视同”政策出台后, 已参加居民医保的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前来登记的络绎不绝, 在校大学生参保也由自愿原则变成了自觉行为。

——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个人医保账户的建立提高了保障水平和公平水准。

辽宁省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的实施步骤是:以保大病为主, 先解决住院统筹, 然后在有条件的市级统筹区先行试点, 分步骤、分阶段实行门诊统筹, 建立个人账户, 实现门诊刷卡就医。沈阳市自2009年7月1日起, 为参加市级统筹的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建立了个人账户。具体做法是:退休人员个人账户以本人实际养老金为划账基数, 实际养老金低于全市上年度企业平均养老金的, 以上年度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划账基数。同时, 在划账比例上, 沈阳市根据前期摸底调查发现的“退休人员就医频次和医疗费用支付额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这一结论, 在实行以本人养老金为划账基数的同时, 还把退休人员分为50周岁以下、51~60周岁、61~70周岁、71周岁以上等4个年龄段, 划账比例分别为4.6%、5.2%、5.8%和6.4%。

今年57岁的孔庆华是沈阳市糖果厂的一名退休人员。谈到医保个人账户, 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个人账户, 看门诊时不能和别人一样刷卡, 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有了个人账户, 看病可以刷卡了, 不仅方便, 而且刷出了自信和自豪。”记者问孔庆华个人账户里有多少钱, 她回答得很精确:“我的划入比例是养老金的5.2%, 去年划入928元, 今年是1020元, 因为养老金又涨了。我身体好, 每年都用不完。”

满意治本之计:“立足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从企业退休人员到在职职工, 谈起政府的“三家抬”、“视同”等政策, 无不由衷地表示拥护。但是, 他们更盼望企业的兴旺, 认为这是解决困难企业参保问题的治本之计。

辽宁各地无一例外的把增强企业“造血”功能视为解决困难企业参保难题的治本之计,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辽宁省出台政策, 要求各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确保医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医保基金无缺口且备付一年以上的前提下, 制定缓缴或降低费率的方案。2009年, 沈阳市对困难企业少收取一个月的医疗保险费, 这一政策使36421家用人企业、187.66万名职工受益, 有效地减轻了企业负担, 成功地渡过了金融危机。

辽阳市在对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参保实行“三家抬”政策的同时, 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对市本级81户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 分别采取股份制改造、企业重组及企业整体出售等措施, 推动企业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使一大批困难企业由此获得新生, 退休人员和职工的医疗保险费有了根本保障。

京都商城原是辽阳市一家小型商业企业, 有200多名在职职工和200多名退休人员。尽管人数不多, 但因经营不善, 企业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在政府的推动下, 京都商城被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私营商业企业——新世纪商场收购。在接收京都商城资产的同时, 新世纪商场也接收了京都商城的所有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当时有职工形象地比喻说:“我们从一个穷家走到了一个富家, 改制使企业由死变活、由穷变富, 我们就喜欢这么改。立足于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才是解决我们参保的治本之计。”

辽阳市铁合金厂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 也曾是亚洲最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因经营机制不活、管理不善等原因, 企业陷入破产困境。市政府大力支持一家外地铁合金企业前来收购, 并通过资产变现, 一次性缴纳了全厂3000多名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费。

截至目前, 辽阳市已通过企业改制将4374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与此同时, 改制使企业普遍增强了活力, 提高了经济效益, 持续参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我县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现状与对策 篇3

一、现状分析

广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自2001年在南宁市开始试点,2003年3月在全区推行至今,已走过了10年历程。截至2011年6月底,全区企业离退休人员145.76万人,其中纳入社区管理人数已达114.84万人,社區管理率为79.08%。全区14个设区市有11个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超过90%。

以南宁市(含6县)为例,至2011年6月底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为94.53%,市本级社区管理率99.11%。几乎所有企业退休人员都已进入社区管理。该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采取市、县(城区)政府领导,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管理,市、县社保经办机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开展服务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模式。102个乡镇、21个街道办事处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335个社区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聘用1-2名协管员作为社会化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

随着企业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以及“空巢”老人数量逐年上升,目前社会化管理的服务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退休老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突出表现在:一是管理人员的配备不足。目前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要管几百甚至上千名退休老人,难度很大,实际情况还不止于此。比如,南宁市西乡塘区,已先后接收企业退休人员36133名,有8个社区接收的企业退休老人超过1000人,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家的问题。二是服务模式单一。单纯依靠劳动保障协管员平时组织看望慰问社区退休“空巢”老人,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调查工作需要,而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看病住院、病后照料等服务需求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弱化的管理功能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突显,“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已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创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关键看社区。

二、对策建议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称之为老龄社会。广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西60岁以上人口有603.68万人,占总人口的13.11%,按照这个标准,广西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且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是在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发生的,既通常学者们所说的“未富先老”。《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这就是近期广西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的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也是提高企业退休老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途径。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实现“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目标,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从社区起步,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机制监督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广西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退休人员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生活在社区,需要服务管理也在社区。只有坚持“四项原则”即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相结合原则、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与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原则、专业队伍与自费购买服务相结合原则,确立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胆尝试,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才能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实现养老服务多样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路径,社区管理和服务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广西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5种形式:一是由政府主导资助,社区承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社区建立的劳动保障工作站;三是政府投资,部门承办的公办养老院;四是私人投资为主,政府部分注资的养老院;五是私人投资建立的民办养老院。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运行方式,为“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新形势下,怎样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更多地发挥社区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作用。二是把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向社区倾斜,也就是多向社区放权,多树社区威信,多给社区减负,多给社区财政倾斜,让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整合社区公安户籍、民政“五保”、社会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数据信息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基本数据对接,建立居家养老专业信息化平台,以满足接受老人需求信息、处理老人需求功能,多种服务功能,以及监督管理功能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从目前来看,各部门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行政壁垒、部门利益分割等客观因素,导致社区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割据、各自为战”的现象。笔者以为,应在国家层面上加以统筹,实现信息分级共享、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让社区管理信息发挥最大化作用。

第三,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笔者建议,要根据社区服务区域规模及服务人口情况定编,坚持一岗多能、一人多用的原则,选聘一批大学生到社区任职,既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又充实了基层组织人才队伍。二是在原有社区配置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基础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适当为每个社区增配1-2名居家养老服务专职工作人员,配备的居家养老服务专职工作人员享受城区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标准。三是发动志愿从事助老服务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结亲认养”居家养老服务,或者实行包生活照料、包家政服务、包护理康复的“三包服务”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四是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实行执证上岗。逐步实现机构专业化,队伍职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第四,加强对“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同时要让企业退休老人明白,如果选择超出平均标准的服务,需要额外付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偿服务。

第五,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理论研究,重点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社区服务资源整合等问题的研究探讨。

上一篇:《黄河颂》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下一篇:医院实践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