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2024-06-17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共8篇)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1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品种比较单一。随着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也为银行卡在农村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但就当前农村的状况而言,农民对银行卡比较陌生,基本没有银行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的经济结构造成了需求较弱。农村地区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本没有结算的需求,只是存取款,存折和存单基本能满足需要。

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就存折和银行卡比较而言,存折已深入人心,又直观明了,银行卡由于看不到余额,所以很多人感到不放心。

三、农村地区的自动柜员机投放量极少,人们感受不到银行卡的便利。由于安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自动柜员机投入使用,这也对银行卡的普及造成了影响。

四、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农村地区,人们对银行卡还比较陌生,有很多人从没用过银行卡,这与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如果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了解到银行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一定会提高人们用卡的积极性。

虽然存在以上的不利因素,但这些状况正在逐渐改变,朝着有利于银行卡普及的方面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进行业务创新,使信通卡得到普及,作为利润新的增长点。

随着利差的逐渐缩小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贷款的利润不断缩小,所以很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比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就河北农村信用社而言,更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利用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而银行卡就是很重要的载体,目前时机已比较成熟。

一、全省联网、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农信银系统的开通都为银行卡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将会有更多农民不再以务农为生,他们将转变产业工人或自己经商,他们的流动性将加强,视野也将空前开阔,金融需求将出现多样化。目前中国人口中,农民占多数,这种转变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农村信用社应该抢抓机遇,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文章:

一、加大宣传力度。目前信用社在农村是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但在农村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信用社发行了银行卡,更不知道我们也可以实现全国的通存通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提高我们信通卡的知名度。

二、加快ATM和POS机的投放进度。尽快在各网点设置自动柜员机,在超市设置POS机,让人们充分体会到银行卡所带来的便捷。

三、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开

通网上银行,就可以开拓很多新的业务,比如说代缴各种费用,也可以以网络为载体,设计出多种产品,因为我们的优势在农村,所以说我们的产品尽量与农村有关,争取成为农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这样我们又可以争取一部分客户。

四、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行业是资本密级型和知识密级型行业,信息化对现代金融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业务创新的物质基础。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提升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人员素质。

总之,农村金融机构要抓住机遇,认真分析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向现代化金融企业的目标迈进。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2

一、抓好衔接

目前, 小学和初中的英语课本版别和内容不衔接。建议教育管理部门:1.规定当地的中、小学使用版别相同、内容衔接的教材。2.中学英语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时采取过渡授课法, 在初中入学的头三个月授课时尽量从基础知识A、B、C重新开始, 且适当放慢速度。此后则按要求进行授课。

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所以加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与改革的前提, 更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然而据笔者调查, 田东县全县只有5个专职小学英语教师, 他们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 仅占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人数的3%, 而97%的教师都是仅经过3~6个月的短期培训后就“持证上岗”, 并且都是兼职的。由于教师本身的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文化背景不足、英语基本技能薄弱, 使得他们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难以得心应手地开展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由此可见, 必须采取措施, 加强领导、健全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一) 领导重视, 统一规划

1. 精心组织, 加强培训。县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研室必须做好计划, 搞好摸底调查, 全面了解统计全县应开课的学生数、班级数, 以及目前已有的小学英语教师人数, 精心组织加强培训。由各学校选派合适的教师参加培训, 以确保所派出的人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有所成, 学有所获, 回来后能上讲台。

2.深入乡镇, 送教下乡。县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要常与各中小学联系, 了解实际情况, 及时送教下乡, 到实际需要的学校去上示范课、辅导课, 并且到乡 (镇) 去开办一些观摩课或优质课, 以加强他们的横向联系, 让他们多学习、多交流, 使他们尽快熟悉教材教法, 尽快成长。

(二) 提高认识, 加强自我进修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行自觉“充电”, 自我提高, 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家进行自我学习。要充分利用现有远程教育项目资源和《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光碟等资源。目前我县跟全国其他不少城市、区和县份一样, 已经基本实现实验教学, 并正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凡是有三年级以上的村完小都配置了远程项目的资源 (配有DVD机、电脑和电视机) , 教师一定要好好地利用, 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系统地观看整个单元中的资源, 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上课用的资源, 要写详细的教案, 提前备好每一节课。

(三) 加大投入, 外出进修

1.派人外出学习。学校领导可以考虑由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学费, 派英语教师外出脱产进修或函授学习, 让他们到相关院校去进行深造, 接受正规的英语教学法学习, 了解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 正确地掌握英语教学规律及专业教法知识, 以进一步拓展、创新、优化组合各种英语教学法。

2. 拉宽带网, 共享资源。现在很多地方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电信,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村级学校领导应该想办法拉宽带网, 使教师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世界, 学习人家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

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会宁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3(2).

[2]易思雄.安定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2013,5(9).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4

自2002年以来,陕西省在全省全面试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至2005年已全面取消了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从其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目标,但正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对那些工业欠发达以农业为主地区的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带来了一个不小的冲击,相继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出台相关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势必进一步恶化乡村两级政权存在和运转环境。通过深入武功县各乡镇进行调研,我们对该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收入锐减,收支缺口增大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国家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比如武功、礼泉等县其财政收入大部分是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为主要构成,特别在乡镇一级政权,由于历史的原因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不可能给乡镇财政带来任何稳定的收入,所以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主要以农业税为主体)是其唯一的合法规范的收入来源,也是维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再加上“三提五统”等自筹资金,基本上能够满足其正常运转之所需。而在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三大块来构成,由此可见税费改革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结构,堵住了乡镇财政收支疏漏,但同时也给乡镇财政套上了紧箍圈,使乡镇财政收入不断萎缩,特别是我省的农税改革政策是2002年全面取消农特税,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也就说从2005年开始,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税部分将被完全减除,仅剩下数额很小,征收难度很大的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来构成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就其目前状况来看,根本不可能满足乡镇政权运转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收支缺口,亦有进一步加大乡镇债务包袱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乡镇财政资金溃乏,也会对乡镇各项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各乡镇承担的公益事业亦然很多,如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维护,水利建设维护等,以及民兵训练优抚计划生育等。也就是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的锐减与乡镇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资金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将会是乡镇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瓶颈。

二、财政负债沉重,业已形成财政危机

近年来乡镇政府债务包袱不断加重,进一步形成财政危机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具统计,截止2004年底,武功县乡镇政府直接显性债务为6086.3万元,其中税改前形成债

务5189万元,税改后形成债务897.3多万元,并且村级债务也相当普遍,少则几十万元,沉重的债务包袱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毒瘤,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按时给干部职工发放工资和福利,由乡镇领导或财政所长出面向上级部门或有关金融机构借款资金形成的债务;二是前几年,农村基础教育达标,发展乡镇企业或乡镇投资办企业后倒闭形成的贷款;三是乡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上级配套工程资金要求按比例分级负担所形成的债务,如水利工程、修路,农网改造等;四是上级部门下乡“检查”“考察”以及乡村跑关系办事情等形成的招待费等;五是农村站基金会因经营不善遗留的不良债务;六是多年来乡村两级政府为按时完成各种征收任务,事先垫付的各种农户欠税,欠费等形成的“借或贷”债务。从其构成上看,既有金融机构贷款,亲戚朋友贷款,也有赊账或“打白条”等。

三、机构臃肿,富余人员分流困难

由于二00二年全国性的机构改革进行的不太彻底,各乡镇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比如武功县除少数部分乡镇的工作人员在税改后比税改前有所减少外,大部分乡镇还在不断增加,在编人员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村级干部一般在4-7人,从目前来看乡镇一级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普遍存在以下困难,首先是乡镇一级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分流以后根本无法再就业,势必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二是上级至今为止没有出台系统、完善的具有指导性的分流政策,而现的分流政策又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致使改革存在较大阻力;三是当前需要分流人员实际总量太多,其中关系错踪复杂,解决起来十分棘手,县乡两级对此类问题大都持观望态度;四是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一些乡镇已经对各单位进行了“三定”但最近两年因种种原因仍不断有新人进入,致使乡镇政权机构进一步臃肿,裁员困难进一步加大;五是在农村费税改革以后,由于乡镇财源锐减,财力有限,致使分流人员所需资金根本不可能及时足额兑付。

四、政府职能未能实现有效转变,干群关系相对紧张

在税费改革前,乡镇干部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催粮催款”等事务上,而税费改革后,合理的费改税纳入了税法管理范围,税收工作完全由财税部门来负责,使税收征管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增强了税款征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使乡镇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催粮催款”中解脱出来,乡镇工作重心也开始由“催粮催款”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但从乡镇机构实际运行情况看,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并没有效的转变,大部分乡镇干部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一是疲于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考虑如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或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在工作中,少数乡镇仍习惯于使用强迫性的行政命令,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群众和乡村干部的隔阂进一步加深,造成干群关系相对紧张;三是由于少数农民自觉纳税意识淡薄,造成财税部门征税成本较高,从而使乡村干部刚从“催粮催款”事务中解脱出来,又陷入“协税催税”的杂务中,导致干群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对立。

对策和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征求广大乡镇干部的建议,我们提出以下相应对策以供参。

一、加大乡村两级机改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减员增效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乡镇由一级政府改为县(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也可叫做“办事处”,其职能应为负责民事纠纷调解,宣传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承办县(区)政府委托事务,其编制人员经费等管理权全部上划县(区)政府,13-1-11 浅谈当前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保留其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职能,保留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同时,组建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及专业协会,大力推行乡镇自治,实行乡镇长直选,推行村级组织自治;第二按照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要求,对乡镇社区机构进行重组。机构设置应坚持党政一套人马,不再与市县有关部门对口,总人数应以15到20人为宜,将其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整合为服务中心,人员实行聘用制以知识型、技术型、能人型为核心,而对于村级组织以3人为宜即书记村长再配一个妇联主任,特别大的村可以配4人。第三撤乡并镇,分流人员,现有的乡镇设置基本上是在原来的人民公社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机构设置大而全,但其管理范围较小,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功县共12个,乡镇若按50%左右撤并的话,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切实减轻财政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镇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应尽快将乡镇建成统一、效能的农村社区组织,并对跨乡镇的区域性建设和管理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我们应及时出台相关机制政策及配套措施,精减乡镇政府人员,健全民主用人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对乡镇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技能培训,鼓励乡镇干部外出务工经商和创办企业。

二、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化化解乡村财政和债务危机

一是建立政府分级偿债机制。首先,设立乡村债务“国家准备金”将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通过提高国家转移支付资金比例,也可将属于国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挂帐停息,同时从乡村税收中再提取一部分用于还债。其次设立乡村债务“地方准备金 ”将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从农村税收,乡村工商税和扶贫开发资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还债;二是开辟乡村还债新财源,鼓励乡村将乡镇闲置的办公用房,机电设备等资产,向社会公开开拍卖,租凭或承包,变资产为资本,对乡村“水利”“四荒地”林场、果园、鱼池放开经营权,出

售或租凭,将其所得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将乡村合并后置换出的固定资产,小型门店“远、偏、闲、散”的公有房屋等向社会公开拍卖或变现还债。盘活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参营等方式,对其加以适当改造。盘活公益性资产和公路,河道站等,以增加收入,提高偿债能力,也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出售乡村企业股权偿债。三是坚决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继续举债,这是化解乡村债务危机的关键,只有杜绝了债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才能谈如何还债,才能谈化解债务危机否则,采取任何办法都毫无意义。

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加强乡镇财源建 是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保证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应该以县域经济为宏观模块,以乡镇企业为微观主体,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尽快建起一个“二业为主,多元互补,高低搭配,远近接合,以内为主,依外为辅,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二业为主:即以高新特色农业和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多元互补:即在主导产业带动下诸多产业互补并存共同发展;高低搭配、远近接合:即在产业选择要注重科技含量、资金含量和劳动力密集度的合理搭配,避免产业投资的单调性,同时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其利弊,科学进行产业导向;以内为主、依外为辅:即发展经济要坚决依据自身实际,选择正确的符实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引进外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活力,充分发挥毗邻杨凌区和“一线两带”核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借力发展;而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同时,更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并注重替补产业和新财源的培育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各乡镇,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是乡村经济实现第二次腾飞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来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规划,努力建立一套从资金、技术、制度全方位的配套保障体系,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引导乡镇企业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同时乡镇政府要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注重放水养鱼不要竭泽而渔。

四、积极引导各乡镇及时转变政府职能

针对目前各乡镇政府职能变较慢的现实情况,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各乡镇,政府迅速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由社会经济管理型向社会管理、经济服务型转变,首先,把工作重心由摧征税费向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作以转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乡镇政府应以为农民和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支持为重点,积极为企业和广大农户牵线搭桥,导航引路,同时更应该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繁荣乡村经济的主要突破口真抓狠抓,从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5

摘要:通过阐述分析XX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提出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 困难 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县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局组织人员在全县9个乡镇对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数量面宽量大

我县共有农业户 多户,经调查统计全县有流转农户总户数户,占农业户总数的 %。流转总面积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稻田流转面积亩,占稻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旱地流转面积亩,占旱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从调查数据可看出我县土地流转面宽量

大,流转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造成大量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丧失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农户自愿将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收取一定费用。另一方面原因是传统农业效益差,为防止土地撂荒,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让其他人耕种,不收取转让费。

(二)流转对象涉及广泛

从调查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与农户流转为主,面积有亩,占流转总面积的%,其流转范围以本乡本村流转居多。其次农户出租给城镇居民的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三)流转形式多种多样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以转包为主,这种形式目前在农村较为普遍;二是转让或互换,流转原因主要为了耕种、开发方便,做到就近开发,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土地效益有很大作用;三是以出租方式流转,如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试验示范的需要等。

(四)用途期限各有不同

我县流转土地中,土地的用途各种各样,一是主要以耕种粮食作物为主,如种田;二是用于开发项目,在我县主要是开发经济林木(如金秋梨、考烟等)。三是用于修

路、建房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流转用途的不同,流转期限有1年至永久不一。

(五)流转手续尚未规范

我县土地使用权流转虽然面宽量大,但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无规范的转让手续,这容易造成许多矛盾纠纷。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和个人强迫代替流转的现象。

二、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做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清我县土地流转的动态

几年来我县认真开展土地流转调查和清理,平均每年开展一次调查,并针对流转现象、土地撂荒等问题开展了几次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基本上澄清了我县土地流转的底子,掌握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动态。当前我县土地撂荒现象比较多,土地流转现象也比较多,全县有流转土地亩,在2004年国家出台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后,农民对土地使用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土地撂荒现象减少,土地流转的规模缩小了一部分。

(二)大力宣传,从政策上扶持土地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县开展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方式让农民知法、懂法,并结合《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了我县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流转管理。

(三)规范管理,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针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我县从2008年起在部分乡镇开展土地流转管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并在全县推广,从操作层面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与步骤。引导农民提高土地流转依法签订合同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土地纠纷的隐患。

三、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效

通过我县对土地流转经营权的管理,使我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组织状态逐渐走上了正轨,梳理以往不规范的流转合同,解决流转价格过低等问题,规范流转程序,依法建立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土地发包及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土地纠纷逐年减少。

四、我县土地使用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自发的土地流转很不规范

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上还缺乏法律意识,口头协议较多,一些土地流转虽有合同,但权利和义务不明,有的显失公平,埋下了日后发生纠纷的隐患。有的农户私下转让、出租土地经营权而不经发包方同意,有的甚至改变了土地 的用途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流转后不能改变农业用途”的规定,长远来看,埋下了发生纠纷的隐患。

(二)土地权属分割,不利于规模集中

由于承包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块的地多,难以成片,不利于承包大户规模经营。

(三)农村土地仍存在撂荒现象

一是因为有些地块位臵偏僻,交通不便,土肥条件差,产出不高,农民自己不愿耕作,想流转又无人接受。二是部分农户外出务工、经商,无力经营,又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给他人,造成土地撂荒。

(四)缺乏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目前我县尚未出台正式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没有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依托县农业局农经站开展,而农经站现属事业编制,却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和职能极不适应。同时,县、乡农经部门均存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农经人员由于人事、工资、工作等受乡镇政府管理,变动随意,在编不在岗、在岗不

在编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五、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影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之中,并且必须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农民不再以种地作为唯一谋生手段,才可能有土地流转及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而目前我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速度及规模。

(二)农民“恋土情结”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与生俱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舍不得离开土地,一旦离开了土地就觉得不踏实,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而且现在承包土地,不仅不用缴纳农业税,每年还可以获得各种补贴,即使保证较高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他们也不想轻易流转自己的土地,制约了土地的流转。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影响

由于我县坡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来耕种土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

(五)缺乏产业支撑的影响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六、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

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我县的土地仲裁机构要坚决地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执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化解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载体的经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对流转出土地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并形成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和转出户进行补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连片面积50亩以上,经工商部门登记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扶持县、乡、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二是实行金融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

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实行用地政策优惠。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要完善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乡镇农经部门要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进行鉴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备的,要完善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 10

记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五)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投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对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落实国家这一民生工程,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实现资金监管到位,如在惠农资金发放上采取“一卡通”形式发放,在乡村基本经费支出监管上实行“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理”。但是由于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各地仍然存在“批多建少”、“批东建西”、“重复立项”等问题,少数地方甚至直接用项目资金来弥补乡村经费不足,“挪用”、“套取”、“冒领”现象时有发生。

一、问题

1、乡财保障乏力,项目资金难防漏。乡镇政府做为国家的最基层政府,县乡财力困难,财政保障普遍乏力。特别是一些工业弱县,财政穷县,90%以上的乡镇有赤字债务。怀化市目前乡镇人均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为4000—10000元,但据测算为确保乡镇正常运转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在20000—25000元左右。由于公用经费安排的巨大差距,乡镇为了保正常运转,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有的乡镇在项目建设资金上打主意,把项目资金挪作乡镇工作经费;如果项目资金数额较大,则象征性实施一个项目工程,批多建少,从而在乡镇“挪用”、“套取”、“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渠道不畅,监管工作难下手。保持信息通畅是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种种原,主要在三个层面存在信息沟通不灵、渠道不畅。一是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没有联网,给监管设置了障碍。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多个部门,属于财政直管类项目,其信息渠道能保持畅通,比如“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等;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直管类项目,由于部门有别,职能不同,其信息渠道难以联网,从而造成信息闭塞,监管工作难以下手。经初步统计,乡村项目建设资金信息,目前尚有一半在财政体外循环,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财政内部股室之间,由于对监管工作认识不统一,表面应付,造成项目建设信息不灵,信息沟通机制失效,乡镇财政所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上往往变成“马后炮”,影响了监管质量。三是乡镇部门及村(居)委会,有的为了单位利益,不顾财经法规,对项目信息能瞒就瞒,能逃就逃,实在隐瞒不了,就以多报少,批东报西,蒙混过关。

3、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效益难保证。目前乡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县直每个局都可以直接下达乡镇项目建设指标,并按资金类别采取对口监管、垂直管理、条条监管,自己监管自己的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虽然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主要着重事后监督,难全程参与监管。比如在事前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上,在事中项目建设的立项,验收上,由于项目主管单位配合不力,造成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信息收集、参与项目立项、合同审核、建设期间检查、事后验收和资金支付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发挥不了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从而使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4、监管氛围不浓,思想认识难统一。乡镇财政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是新事物,项目主管单位相关股室、乡镇各部门单位及村(居)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大部分忙于应酬,缺乏经常性,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来检查了就忙得团团转,检查一过就松懈下来。部分乡财人员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涉及范围宽,牵扯部门多,工作量大,有畏难情绪;少数项目主管部门觉得自己主管的项目资金,乡财部门要参与监管,有排斥情绪;个别在争取项目资金方面有门路的乡村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是自己争得的“关系资金”,不想让财政部门监管,有抵触情绪。由于思想僵化,观念滞后,认识难以统一,监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5、工作经费不足,监管环境难优化。当前,很多县级财政,仅仅是个“保吃饭”财政,而乡镇财政更难,要建设、要发展举步维艰。开展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独立的办公场所、专门的信息平台、多功能的宣传阵地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可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匮乏,这一切需求都很难落实。尽管有些财政所领导十分重视,排除种种困难,为项目资金监管安排了专门办公室,开辟了一个公示宣传窗,但项目调查、工程拍照、工程验收、资料汇编所需的工作经费无法满足,于是只得向上级求,向单位讨,实在不行自己垫,工作十分被动。

二、对策

按照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如何排除困难,实现乡镇财政所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全程参与,使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笔者通过对怀化市部分乡镇试点和一些县市调研,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目前乡镇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过程的困难。

1、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顺利开展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以思想发动、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坚持“会议”、“媒体”、“专栏”、“资料”多措并举,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的思想拐过了“弯子”,端正认识、克服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排斥情绪,为顺利开展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强化组织职能,构建高效的责任机制。

思想是基础,组织是保障。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多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要让领导把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当成廉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各级要成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县乡财局要设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股”,负责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信息收集、审核反馈、政策法规宣传及对项目资金的拨付进行监督和跟踪问效。在乡镇财政所要确定一名“项目资金专管员”,全程负责乡村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同时,要构建有效责任机制,县级财政局要与各财政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其工作好坏,直接与责任单位评先挂钩,与责任人评优挂钩,与工作经费安排挂钩。通过强化领导力量,构建组织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夯实工作基础,确保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1)县级要建立信息通达流程。借助“金财工程”内网信息平台,对项目建设资金统一设立“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工作流程。建立巡查核实流程,对财政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4次,对上级主管部门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3次,对金额大于20万元和群众有反映的项目作为重点抽查核实对象。建立资金拨付流程。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工程进度,通过“乡财县管”这个平台,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特别是对上级直接管理和实行上级报账制的项目建设资金要做到资金归口乡财局管理,并统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以规范监管行为,防范违纪违规,净化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环境。

(2)乡镇党委、政府要给乡财部门壮胆撑腰,为资金监管保驾护航。要指导制定本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开绿灯;要率先垂范,痛下决心,强化监管考核,从政府自身建设项目抓起,率先将政府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项目资金监管笼子,给各机关单位、各村(居)委会做榜样。

(3)乡镇财政所在监管工作中,要把好以下“8道关口”。

A、建立项目库,把好项目筛选关。乡镇财政所要从宏观上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要求乡村按照发展要求,通过从下到上层层筛选,确定建设项目,比如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在项目库建设中把涉及该镇财政扶持的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环保、民政等各个部门,共186个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中,然后将每个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期限逐一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部进入电脑操作系统设置的项目库。

B、构建信息网,把好项目信息关。项目建设信息是整个项目建设监管的前提,乡镇财政所要采取“两手抓”的形式收集项目建设信息。一是抓正常信息来源,要求财政所及时接收县乡财局项目资金监管股下传的信息邮件;二是抓建立信息网络,要求财政所在各村及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明确一名项目建设监管信息员,建立项目建设信息报告制度。

C、开辟宣传窗,把好项目公示关。乡镇财政所都要建好“资金监管宣传窗”,一方面将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县里的有关资金监管政策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向社会公示有关项目建设的“名称”、“地点”、“规模”、“资金”、“工期”、“主管单位”、“承建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D、参与立项,把好项目合同关。乡镇财政所要对财政部门直管的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签订建设合同,坚持全程参与,严防“批东建西、批多建少、批整建零”,套取国家财政资金。比如在把守项目建设合同关的过程中,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发现该镇大塘村的一个山塘维修工程争得国家项目资金10多万元。这笔资金其中6万多元安排山塘工程维修,4万多元安排人挑马驮的材料运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前,首先到现场察看,测得只要修好一条700米的组级公路,就可以减少这笔人挑马驮运输费,而这条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只需4万多元。于是便帮助该村与承包人签订了两份施工合同。结果以一笔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两个工程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E、坚持跟踪管理,把好项目建设关。合同是依据,建设是关键。要想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如数如质如期竣工,乡镇财政所要坚持跟踪管理,管住工程规模,管紧工程现场,管好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进度,一旦发现问题,尽快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F、做到“四到堂”,把好项目验收关。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关口,弄不好,就会使一些“阴阳合同工程”、“豆腐渣工程”、“半截子工程”鱼目混珠,蒙混过关。为此,乡镇财政所在参与竣工验收时,始终应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受益群众代表“四到堂”,坚持集体测量、现场拍照、共同计算工程造价,然后确定拨付的项目资金数额,从而有效地防范项目工程中的“猫腻”。

G、实行“三专制”,把好资金拨付关。监管项目建设资金,千关万关,最后一关是资金拨付关。为了把好最后一道关口,乡镇财政所要实行专人、专款、专账的“三专制”监管。项目建设资金下拨到账后,随即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带公章到财政所领取“项目资金支付审批表”,通过乡镇项目建设资金领导小组长、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项目实施单位民意代表、财政所长合签同意后,由项目建设承包人提供合签后的“审批表”及经项目建设单位领导审批、承包人经手、群众代表会签、财政所审核过关的正规票据,项目资金专管员才能通过转账方式支付项目资金。

H、规范两个台账,把好项目资料归集关。项目建设完成后,以乡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分别建立台账。开发和升级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及时把支付审批表和转账支付时信用社进账单中的收账联及相关项目建设资料,如项目承包合同书、立项批复、检查记录、竣工验收记录等进行整理,并录入“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建立电子台账,打印出各类报表,建立纸质台账。

4、增加投入,改善项目监管的工作环境。

主要是增加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乡镇财力保障力度。中央、省要加大对乡镇财力转移支付的保障力度,县级财政要把乡镇基本运转的财力列入预算,从源头上解决乡镇为保运转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增加监管经费的投入,以满足监管工作的硬件需求和软件需求。比如办公室装修费、专管员培训费、项目调查费、项目公示费、工程拍照费、资料整理费等,以确保乡镇项目资金监管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5、建立激励机制,催生监管工作的内在动力。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7

1、高脚竞速运动的价值。

高脚竞速起源于苗族和土家族, 盛行于湘、鄂、渝、黔地区, 所用器材是由两根青竹制成的高脚马, 马上捆绑踏蹬, 运动员需双脚踩在离地30~40cm的踏蹬上, 手握竹马, 以顺拐的形式进行竞速比赛。高脚竞速运动具有民族性、融合性、观赏性、灵巧性、集体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相互合作, 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2、高脚竞速运动的特点。

(1) 高脚竞速运动的负荷特点。高脚竞速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竞速型体育项目, 其运动量可随意控制, 在高脚竞速时可以视自己的体能来决定速度的快慢, 以控制运动量的大小, 无身体接触, 大可不必与人争抢冲撞, 安全系数大。

(2) 高脚竞速运动的技术特点。同顺是高脚竞速特有的运动形式。同侧肢体因高脚竿以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方向一起摆动。在平常的走路和跑步中上下肢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只有在极其紧张的状况下才会出现顺拐的现象。同顺的摆动不但看起来很别扭, 做起来也很不舒服, 参与高脚竞速的运动员就是在这种和人的自然规律相背离的情况下, 进行运动的。

(3) 高脚竞速运动组织简便的特点。对场地和气候的要求不高, 便于组织和开展。高脚马体积不大, 可以随身携带, 哪里都可以玩, 这是仅次于跑步的最便宜的健身运动。这项运动既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开展, 又可以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普及;既可以锻炼身体, 又可以休闲娱乐;既可以直接参与, 又可以欣赏观摩;既可以单人练习, 又可以集体竞赛。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普及高脚竞速运动的意义

如今的高脚竞速运动既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 又具备现代体育的价值特征, 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首先引入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中, 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 吉首大学将高脚马运动列为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内容, 经过20年的探索, 高脚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完善与规范, 现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1]。

高脚竞速运动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容易得到普及和推广, 其设备简单、实效 (可由两根竹竿或树杈做成) , 四季皆宜, 容易开展, 对气候和场地要求也不高, 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 学校应该积极因时因地因宜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解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 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 开发运动项目资源”[2]。“特别在连续扩召的今天, 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 体育教学质量已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项运动在高等学校中推广和普及, 既可以缓解部分场地器材的不足, 又可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体现高等体育教学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3]。

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竞争加剧, 工作强度大, 精神负担重, 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 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以适应高强度的社会生活。高脚竞速进入体育课堂对改善心理状况, 发展个性心理素质有着独特作用。而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的特点, 赋予强烈的感情, 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4], 因此, 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 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民族传统体育均源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 因此它必然被烙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特征。

将高脚竞速运动普及到高校体育教育, 不光是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次革新, 同时也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高脚竞速运动”的推广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因为“学校是体育的摇篮, 是原始、次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从欧美各种球类活动到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 无不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 在国内发展完善的同时积极向国际推广, 才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而成为世界性体育项目”[5]。综上所述, 高脚竞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三、高脚竞速运动在高校普及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普及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目前很难在电视上看到高脚竞速比赛, 报刊杂志上几乎也看不到高脚竞速运动的报道或介绍, 这对高脚竞速在高校的普及与提高极为不利。因此, 要转变观念, 认识到高脚竞速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是我国少数民族同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 虽然今天已不再是日常生活工具, 但也不能认为它只是简单的游戏, 而是一项集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全国性比赛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的组织制度, 接受现代体育的精神价值成为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因此, 只要接受现代体育价值观, 实现功能的转变, 任何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都会发生向现代体育的转化”[6]。所以要加大对高脚竞速运动的宣传, 更多的举办高脚竞速比赛。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它, 了解它, 喜欢它。

2、师资、科研队伍缺乏。

师资和科研队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高脚竞速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目前有许多体育老师还不了解高脚竞速这项运动, 科研水平还很低。因此, 需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通过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或通过短期培训, 培养一批工作在第一线的师资队伍, 为普及高脚竞速运动提供师资保证, 进一步提高脚竞速的教学、训练与研究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高脚竞速运动技战术水平, 提高其技艺性, 这项运动在学校才有较强的生命力, 愿这朵民间奇葩在校园飘香。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 体育科学, 2001 (4)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 (6) :4-6

[3]姚柱:浅析学校普及毽球运动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J], 体育世界·学术, 2007 (12)

[4]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篇8

贵州省赫章县教育局教研室阳世宇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世界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虽然使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工程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仅从自己从事师训工作的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总体不高,教师继续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继续教育学习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必订的几本资料外,其它资源廖廖无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上网学习更是天方夜谈。从而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然而,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既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还须接受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在相关部门缺乏统筹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培训,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较坏影响。尤其个别部门仅以通过培训捞取收入为目的,组织的培训内容既缺少针对性,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如多个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与考试等。因而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认识不到位,工作被动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或有关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的开展将难以保证质量。由于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被动,常规性的工作都难以保证其质量,更谈不上对工作的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者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教师培训的需要

培训机构不健全或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不仅培训机构不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骨干培训及全员培训都不同程度出现倒金字塔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培训质量的低下及培训的随意性。

(五)培训内容过于整齐划一,脱离贫困地区教师实际

教师培训内容统一过多,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参加学习学非所用。一些学习内容教师要花较大的精力、较多的时间去学习,然而却由于条件所限,学非所用,脱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六)经费缺乏保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然而,由于农村政府财政本身相当艰难,再加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往往难以形成保障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七)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

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编制紧缺,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达百分之一百六、七十之多,城镇学校教师也由于班额过大(七、八十人一个班的现象常见),教师也是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切实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此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每一个人都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当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古训,对我们可谓不无启迪。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管理者还是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习型社会这一共同的愿景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理顺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是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师培训管理的混乱状况,也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教师群体的需要,而且需要考虑教师个体的情况,还要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否则不仅使培训缺乏实效性,教师参加培训更因不堪重负而丧失其积极主动性。因此,只有理顺管理体制,认真研究贫困地区教育的现实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才能做到切实减轻教师工作上、经济上的负担,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建章立制才能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农村由于本身各方面基础薄弱,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尤其突出,要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必然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农村要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设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除了自身多方筹措外,还需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当然,在有了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整合有效培训资源,确保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教师培训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素质的高低以及培训者对其它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由于培训者素质本身的限制,加上其它培训资源的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培训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训者还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拓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选择培训内容的空间

从多年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由国家、省两级制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内容必然难以照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这必将使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国家、省在制定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应尽量为县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以确保培训内容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真正贯彻执行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政策

“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一基本原则,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的目标。

(七)抓好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要求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立足于教师所在学校,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它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确保培训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开展好校本培训,注重过程管理,才能真正确保继续教育工程的质量。

(八)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适应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更需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骨干培训者队伍。从而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不断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给柳育志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竣工资料档案盒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