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精选9篇)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1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郭远高
农村税费改革系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制度后的又一次改革,它是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是费改税,紧接着又免除了农业税,并实行粮食直补,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之最,被称为农村的“第三次革命”。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得以真正缓解,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投入明显增加,粮食机收面积大大增加;同时事权下放,也为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提供了契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后的一些问题也突显现出来,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税费改革后的困难
1、基层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乡镇债务化解难。税费改革后,基层财政收入减少,上级下拨转移支付虽有增加,但增长幅度有限,维持乡镇正常运转已显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经济体制及管理等方面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常火爆,发展势头足,绝大多数乡镇企业解散,大量债务划归乡镇,严重的财政危机影响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
2、土地得到重视,土地纠纷处理难。农民在取消农村税费以后,土地归属及其处理成为一个焦点。在我们调研的桂东县沙田镇情况比较突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建学校、建村部、修公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占用土地问题是常见的。在需上缴农业税时期,被占用土地农民用农业税抵产,农民对此能够接受,土地矛盾不明显。农业税取消后,一方面被占用土地的农户觉得不平衡,村级集体没财力征用农户土地,也没有能力支付农民被占用土地的租金,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权益没有了保障。许多学校就出现了开学时教室门被锁,村委会开会时村部被锁的现象。对此,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局、村委会为了保证学校开学期间不出现锁教室门现象,只好筹资垫资支付部分给村民和建筑工程老板,缓解矛盾。但因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到了下一学期开学又会出现同样问题和矛盾。仅沙田镇而言,全镇12村2个居委会,涉及占用农民土地的有10村,占用土地129.88亩,涉及农户560户。其中占用耕地建校11.88亩,建村部5亩,修建公路113亩。占用最多的大坑村修通村公路占用耕地达60亩,涉及300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桂东县其他乡镇基本情况相似,占用面积虽然不多,但是涉及面广,隐患严重。前二年,教育工程款欠债问题在省、市、县高度重视下已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抛荒外出打工的农民,看到政府取消农业税后又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现又回来要田,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甚至争地发生流血事件。再次是近年来在土地延包过程中,通过确地确权,保持长期不变政策,农户占有的土地又出现严重不均现象,特别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土地升值空间越来越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面积的变化差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公平。
3、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债务化解困难。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各县市区对此进行了调研,针对占用农民耕地的问题,上级要求“谁受益,谁承担,谁解决”并要求在3至5年内全部化解村级债务,但上级只给政策不给钱。村级集体收入不多,上级下拨经费很少,能够保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已属不易,没有更多资金去化解债务。债务都是以村委会名义或时任村干部个人名义借款。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业税,同时未交的农业税也进行挂账处理。当时未交清农业税的,不准再收,个人或村里的欠款也就收不上来,拖欠农业税的行为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近年来为此引发的纠纷很多。
4、农村公益事业开展难。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也直接受到冲击。从税费改革的实施结果来看,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国家在杜绝了基层组织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也
使基层组织难干成事。举办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非常困难。乡镇体制改革导致政府从管理转向服务,农民是越来越调皮,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而基层组织则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农村现在是“多数服从少数”,少数人不同意,公益事业就办不起来。如果基层组织要强行实施,那些不同意的个别人,动辄上访,而且往往是越级上访,基层少则挨批,重则免职,这样一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就成了泡影;现在更难的是国家给钱都难办成事。比如修通村公路,国家有专项资金,但还需要村(居)一事一议集资搞配套;每个农民出100-500元不等;同时因土地升值,公路经过农户的田、土或山林时要出钱买,政府又不能从农户的粮食直补中代缴,随便任一环节出现问题,乡镇干部面临的就是一大群农民的思想观念的大交锋!实施难度可想而知。又如在稻产区的农业用水问题,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插花地较多,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比以往更难调理。税费改革之前,放水都是由基层组织来统一组织管理,而农民也会以不交税费为由要求基层组织介入管理组织实施。税费改革后,农民更加自由了,“搞(偷)水又不犯法”,这样一来,即使水源条件好,大家都不去管水放水了,吃露水食的更多了,这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大旱,现成的水利实施用不成,要死一起死,你要是抽水就会有人搞破坏,不是电线被偷了,就是水渠被扒开了,减产情况比以前有农业税费时期明显多了。农民之间的组织和合作尤显困难。
农民外出务工的很多,利益出现分化,不再是铁板一块,思想很难统一,农民对公益事业缺乏起码的热情,组织成本极高,致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不高,进展缓慢。
5、群众集体观念的淡化改变难。税费改革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有形的,税费改革对农民公私和集体观念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原来农民对交农业税是没有意见的,认为交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事,农民最有意见的是各种搭车收费和附加。现在农业税费一并取消后,国家不向农民收任何税费,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观念效应也就消失了,传统的国家、集体观念倾刻瓦解。农民更加自由了,变得非常“散”,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小农”,加上现在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许多农民只知自已拥有的权力,根本不知自已应尽何等义务了,导致集体的事情非常难办,甚至办不成,出现平时开个会都开不拢等现象。
二、税费改革后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笔者通过仔细调研,认为:
1、加大乡镇村财政转移力度。现在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谈不上化解乡镇债务。要加大乡镇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在确保运转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化解相关债务。近年来,上级对村(居)基层组织建设非常重视,下拨办公经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文化部门共享工程都开展不错,给村级组织带来了活力。但是,对化解债务仍然任务很重,要求加大对村级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原来农民的拖欠税费,影响实在是恶劣,不交的人还炫耀,原来已交的农民心里不平衡,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议上级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2、对占用土地问题,进行摸底政府组织征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处理好土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建议对各村(居)因公益事业建设占用土地,统一摸底,由省政府统一出台政策,统一进行征收,解决矛盾根源和群众后顾之忧。
3、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想方设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国家现有政策,省、市、县分别派出大批工作组进行联乡包村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改变观念起到很好作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延续下去。
4、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集体观念。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为民办实事,从党员干部抓起,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与群众联系沟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开展“和美”、文明村庄、社区创建工作,创建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相结合,纯化民风与融洽村民关系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民与提高村民整体素
质相结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倍加增强村民国家、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人民政府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2
目前, 一方面经过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得到了比较优越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 农村信用社城乡两极分化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发展后劲不足、农村金融市场开发不足等发展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发展机遇
一是改革机遇。2005年,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以转换经营机制为目标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给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使农村信用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农村信用社改革得到了各方面的积极响应, 尤其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以支持农村金融改革为目的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公职人员欠贷;以税收减免方式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保值储蓄补贴兑现。其次是人民银行的资金支持和引导:2005年人民银行向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1, 000万元, 2008年3月31日票据成功兑付。
二是市场机遇。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上个世纪以行业分类分设县域金融机构和业务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退出县域市场, 农业银行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收缩和调整, 只在县城保留了六个营业机构,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 邮政储蓄单边发展, 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县级机构在退出时将存贷款全部划归农村信用社, 农行因机构调整也将所有乡镇存贷款账户余额全部划归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不仅获得了广阔的农村市场空间, 同时获得了稳定和充裕的信贷资金来源。
三是经济发展机遇。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而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以粮食和烟草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 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开辟了以实施工业强县为战略目标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实施水电、矿产开发、农特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大招商, 以滇能集团、云铜、上海川云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成功落户, 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四是科学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深化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和实质, 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各行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是信用社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 面临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对信用社县级 (城区) 和县以下机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在国有银行退出后, 县以下机构业务发展缓慢, 在可以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下拉大了二元经济发展的差距。2008年末县以下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 169万元, 比2004年增加36, 215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29, 023万元, 比2004年增加14, 025万元, 分别增长了157.77%和93.51%。县城区屏山镇和联社营业部20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5, 822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54, 567万元, 比2004年末分别增加了75, 869万元和44, 241万元, 增长了380.75%和428.44%。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 而由此引起的各乡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实际情况看, 信用社业务发展得好的地方,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好。换言之, 农村信用社对市场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相关经济的发展, 如果不重视乡镇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和业务发展, 不发挥金融经济核心的作用, 势必拉大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较少, 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2004年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8个, 从业人员176人, 2008年末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4个, 从业人员235人, 其中县以下15个乡镇, 机构网点16个, 从业人员172人, 比2004年增加36人。县城区机构平均7.9人, 县以下机构网点平均10.7人。相对于全县4, 929平方公里、45万人而言, 机构和人员太少。特别是乡镇一级, 方圆几十公里只有一个营业机构, 存取款都不方便, 贷款难就可想而知。机构人员缺乏不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 也严重地制约了相应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与城市信贷业务发展相比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 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2008年末县城区信用社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 567万元, 比2004年增加34, 641万元。县以下机构各项贷款29, 023万元, 占全社的34.72%, 比2004年增加14, 024万元。四年间县以下15个机构, 平均增加仅为935万元, 平均贷款余额1, 934万元。2009年6月末县以下机构贷款49, 685万元, 占全社贷款的38.35%。在县级统一法人经营体制和机制下, 强调单一非法人机构自身的存贷比例和单一机构保本经营有违统一法人经营原则, 也是不科学的。统一法人本身是要发挥群体优势、实现统一经营、规模经营、更好地服务三农, 而信用社基层战略仍无起色。统一法人体制下的基层经营机制仍然有待探索和研究。
四是信贷资金异地流动增强, 与之相比较农村信贷市场开发不足。据统计, 2009年6月末农村信用社5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49笔, 放款金额55, 800万元, 其中禄劝境外公司放款25笔 (户) , 金额27, 650万元, 而15个基社1至6月份新增贷款仅20, 662万元, 平均1, 370万元, 增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社有8个, 相比之下农村信贷市场开发严重不足。从2000年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至今, 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和发放贷款证34, 260户, 占全县农户数的31%, 有的乡镇建档发证率还不到10%, 信用村镇建设工作没有得到持续有效开展, 也标志着农村信贷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另一方面, 为了寻找投放市场又将大量不可多得的信贷资金放到异地。
三、思考与建议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三农兼顾城乡平行发展。客观上城镇战略也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二元结构客观存在的矛盾性也会随之加剧。因此, 对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就必须兼顾二元经济的客观性。考虑到农村信用社资金营运成本, 国家在利率政策上给予信用社很大的空间, 又对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投入的实行奖励或风险补偿, 鼓励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以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村信用社更好地立足三农支持三农。作为地方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要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深刻理解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正确处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坚持面向三农, 在县级统一法人体制下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经营、分级考核、平行发展的经营策略, 拉动基层经营业务上规模上水平, 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平衡发展而不是形成新的城市单极化发展和新形式的资金外流。
二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扎扎实实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退出, 使信用社拥有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市场优势并没有形成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发展优势, 有的甚至因为失去竞争而处于停滞状态, 出现了空有市场难以发展和不求发展的局面。因此, 联社要站在全局高度、站在服务农村、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抓住有利的市场机遇,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充实基社基层工作人员, 加强基层社各项工作, 改善基层经营服务, 实行统一经营、平行发展战略, 大力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把工作做细、把基础打牢, 开展好以村社为组织形式的社区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只有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己任, 推进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广大农村经过多年的产业调整和发展, 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目前很大一部分农户正处在“吃穿不愁、家电齐全、盖房缺钱”这样一种待升级的消费需求状态, 农村信用社推动农村以改善住房为先行的新农村建设正逢其时。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探索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培育与创新方式, 充分发挥农村经济核心的作用, 加快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业务,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改 方法
今年我省新课改已经进行到第四年,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农村一线教学的一名化学教师,现将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方法,写下来共同探讨。
一、农村中学化学新课改,受农村各种条件的限制,进行中困难重重
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十分落后,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药品、没有器材,更谈不上演示实验。图书室藏书少得可怜,而且大多都已过时,教学资料严重匮乏。由于经济条件制约,计算机网络、图书设备、音像资料十分贫乏,给农村教师带来困难和阻力。
(二)高中教育资源紧张分配不均,组织课堂教学困难
目前,农村高中数量不足,各校间又有明显优劣差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中学班级名额偏大,一般在70人左右。教室的拥挤使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颇为困难,要组织“参与式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更是难以实施。
(三)提高教师素质难
现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差距。在农村中学一些优秀老师留不住,都跑到一些好的学校或被一些好的学校挖走;一些新毕业的优秀师范生又不愿分配到农村;相当一部分教师到现在还不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化学实验课难以进行
不少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数目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没有一个标准实验室,没有专职实验员,药品过期仪器陈旧,甚至不能完成一个学生实验。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五)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新课改革在实践中往往还是以“高考第一,分数至上”作为评价标准,还是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系列考试扼住课改的颈脖,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考不考,考什么,怎样考,成为了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影响了课改的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农村教师曾对新课改产生茫然与焦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带来的严峻挑战。然而在改革的浪潮中,没有现成的结论供我们参考,想走出困境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改革与实践。
二、解决困难的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标,采用演讲、实验表演、调查、讨论、竞赛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寓教于乐。对需要机械记忆的概念、化合价、数据、水解平衡尽可能编成歌诀或谐音记忆,降低记忆难度,多渠道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兴趣。对抽象的化学原理可运用实验、示意图、挂图、自制教具及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等方法来讲解,以弥补缺乏现代教学设施的不足,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好奇心。
(二)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
首先,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境,多与学生平等沟通、探讨,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在创设活动中也要注意简便性、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活动所需的材料也要容易取到。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眼观八方”,对内向胆小的学生多加指导和鼓励。
(三)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需加强感情投入,关爱自己的学生
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是缺少关爱,遇到挫折无处可诉,情绪紊乱,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关怀和帮助。当学生有轻微的逆反心理时,教师更要讲究教育艺术,融情于教,融理于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个性等心理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环境,因人因时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班会、活动等丰富多彩而又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四)改革实验教学
首先,学校领导树立了新观念,观念端正了,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同时也只有让学生、家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才能大步向前迈,才能改进现状。其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则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真正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五)综合评价学生
教师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评价要有期望性,平时随时记录学生的“闪光”言行和点滴的进步,用激励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尊、自信,获得前进的动力,激起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应试教育压抑着学生的主动性,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我们搞教改,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4
购买力是影响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村总体有强大的潜在购买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户还是很少的,也就是讲个体购买力仍十分有限。同时,近几年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和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近几年来,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设施十分落后。不少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
3.市场设施和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没有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
4.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由于不太了解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好,怎么买,如何用。
5.消费观念远远落后。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死报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6.道路交通条件差。物流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
7. 市场秩序差,农民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不强。民族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再加上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8. 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根本没有。
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负担。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 篇5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2007-12-15 21:18: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2)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年底的临近,全国各地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已近尾声,上海也不例外。公司领导已明确规定,到年底全面完成本市”两改一同价”任务。如今公司上下正努力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上海市电网是我国最大的城乡一体化电网之一,其供电范围覆盖全市(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内),供电总面积平方公里。本市电网既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电网,又包含相当比例的农村区域,1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管理、运行已
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达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此次农网改造的重点是农村低压地区,三年共投资亿元改造,对2923个村近110万农户进行改造。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关于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和国家经贸委(2000)595号批复给上海市经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关于完善和加强县供电企业对镇(乡)供电站的管理,撤消县农电管理所、乡电管站,成立县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营业所,将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实行区、县、镇(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文件精神,我公司在抓紧本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同
时,在市政府有关委办的领导下,已着手开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理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保证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必要将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共识,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农电体制改革前的情况 1.供电方式
我市农村用电主要指乡(镇)、村用电,开始于50年代初。经历了农村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照明→乡村工业用电直至全面用上电的过程。本市在60年代达到乡乡通电,70年代达到村村通电,80年代达到户户通电。农村的供电方式是由我公司10千伏线路架设到农村用电负荷中心,然后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计量总表。在总表后,架设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并按不同的电价安装一级分表,用户按分类执行全市同一目录电价。
2.管理模式第1文秘版权所有
从1996年开始,我市对负责农村400伏低压集体电网管理、不属一级经营机构的乡(镇)用电站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每个区(县)成立一个农电管理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其人员由供电局委派,费用由电力公司承担,区(县)农电管理所对所属乡(镇)用电管理站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每个乡(镇)用电管理站按5~6人列编,同时与农电管理所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区(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农电所成立时,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大等原因,根据政策未能列编,考虑到此类人员掌握一定技术,成为站内的骨干力量,因此由电管站聘用解决。
村级电工属各村办企业,大部分由村级经济负担,业务工作接受乡(镇)用电站管理。
3.农村电价
我市农村按不同的用户性质,安装不同电价的电表,全部实行分类用电与
城市同价。农村总表执行农业优惠电价元/千瓦时,其中农村排灌用电电价为元/千瓦时。农村与城市电费计量的区别在于城市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直接表,而农村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的一级分表。在尚未进行此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前,上海除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电业一户一表,到户电价为元/千瓦时外,大部农户实行5至10户安装电业一级照明分表,每户再安装自己的小电表,然后按表按电量分摊,这样农民到户电价要高于元/千瓦时,平均到户电价约为元/千瓦时,最高限价为元/千瓦时。
4.农村电网资产
1973年以前,380/220伏农村集体电网是由农村自筹、自建、自管的,当时只有万千米线路。自1973年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从城市附加费和农网维建费中拨专款用于农村低压集体电网的整改。虽然国家对农村电网整修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但与对农村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而乡(镇)一级财力又有限,只能对原有电网修修补补、维持使用,造成农村电网设备陈旧、导线截面小、供电质量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政府和农民都非常希望能对农村电网进行建设改造,以替代原有的简陋电网,并视条件逐步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经贸电力(2000)595号文的规定
信阳农村改革综合试验调研与思考 篇6
陈锡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带领中农办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调研组实地调研指导固始县农村工作
信阳是典型的传统农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河南省的1/10以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信阳市委、市政府开始认真学习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结合自身情况深入研究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出台了大量的具体政策措施,农村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5月14日至16日,我们专门到信阳对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走了5个县,看了12个点。调研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信阳的农村改革试验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给我们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带来了很多启发。
一、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事关全局,具有重大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会议对十年**进行了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具体成果,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正是由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我国一举扭转了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局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之际,全党、全社会都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纪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这个时候召开,到底选一个什么主题为好?中央研究后决定,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定在农村改革发展上。这不仅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好的纪念,同时也是让全党清醒地意识到,即便农村改革是在全国率先推进也是首战告捷的领域,农业农村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农业农村仍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农村的改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党中央选定这样一个主题,有着重大的战略考虑。这次全会对到2020年以前的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到上世纪末,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就是这些问题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解决好“三农”问题,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重大战略思想。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十六大开始,我们党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不断升华,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8年出台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对农民直接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平等就业,推进供销社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试点等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又一次极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村改革发展呈现出非常好的局面。粮食产量快速提高。2004年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2010年的10916亿斤,年产量增加了2302亿斤,实现“七连增”,其中有四年突破了1万亿斤,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2010年是5919元,扣除物价指数,“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明显加快。与之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为出台这些重大政策,公共财政的投入大量增加。经过算账,这几年来的每一个文件中的含金量都没有低于过800亿元,一年一年往上加,估计今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可能突破1万亿元。为什么能这样?一是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农业农村发展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农业搞得好不好,决定全国一半以上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而农产品供给得怎么样,又决定城镇居民生活得怎么样。二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政府财力大为增强。过去想办办不了的事,甚至不敢想的事,现在有条件了。2000年,国家的GDP总量是9.9万亿元,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3倍多。200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元,2010年达到8.31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5.2倍。公共财政更多地往农村倾斜,让农民受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的方向总体正确,成效显著 虽然近年农业发展形势好、农村面貌变化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多,但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的基础仍不牢固,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三农”工作任务重、见效慢,信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能主动请缨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这是有全局意识、有政治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尽管调研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有体会。
(一)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不以牺牲农业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三农”问题往往摆不上位置,也往往觉得搞好农业也没有多大的意思,于是就把农业扔到了一边,结果耕地大量减少。过去的很多鱼米之乡,现在不仅调不出粮,还要靠外地调进。当然,由于区位不同、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结构不同等,一些地方粮食产量出现变化是很自然的。但从我国来看,粮食问题、“三农”问题,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疏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有些同志觉得,“居安思危”这个词语气很重,问题是不是有那么严重?但客观的现实是,如不居安思危,确实要出大问题,2003年的粮食产量一度下降到了8614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下降了2000多亿斤。我国的粮食消费水平每年增长100亿斤左右。尽管近年粮食连年增产,但是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一天到晚非常紧张,不知道明年怎么样,更不知道后年怎么样。规律就是这样,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我们做不了老天爷的主。今年春节前后的大旱,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两会”期间,有的媒体爆炒说,粮食主产区大旱,今年粮价一定要暴涨,很多老百姓就很担心。好在党中央、国务院下了大的决心,新增抗旱投入129亿元,农业生产才得以正常进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能在粮食生产这个方面出现偏差。进入信阳境内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到处都是农忙景象。我们了解到,信阳市2010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5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保持在11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信阳坚持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一定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努力探索农民增收途径,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在农民收入方面,从全国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一半左右,工资性收入占40%左右,转移性收入占6%左右,财产性收入占3%左右。因此,前面两块是大头,也是最需要着力的部分。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这里面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城镇居民消费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注重营养、注重安全,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必定要有一个上涨的空间。信阳市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一块就是要靠种植业。尤其让人关注的是,信阳近年茶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93.49万亩,总产量4.1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20.8%。“信阳红”的开发,可使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农民每年可增收20亿元。畜牧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7.7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9%,这非常不容易。信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多,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也较高。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农民外出务工条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努力,信阳市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比上年增长了15%。
(三)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这样重要的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全会上讲这一段话,意在提醒和告诫全党,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处理好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2004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是我国公共服务差距大最突出的体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常关键的就是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公共服务,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到信阳来一个很深的体会是,信阳市各级政府财力虽然并不充裕,但是市委、市政府不搞政绩工程,不搞面子工程,非常主动地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努力促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更多地去解决农民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这几年来,信阳市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几天我所看到的村卫生室、图书馆、幼儿园,都建设得很好。坦率地说,比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不差,我确实很受感动。
三、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要求,信阳市在农村开展了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支持创业人才、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我觉得信阳在以上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探索,这里我重点谈两个问题。
(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凡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除了特定的农业生产(比如工厂化育秧、养殖小区规模化饲养等),大田作物生产没有一个国家农业不是家庭经营,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国家的农业是大规模的,日本、韩国等传统农业国家的农业则是小规模的。大田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既是一种历史性现象,也是一种世界性现象。这是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但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势单力薄的一家一户很难抵御。此外,家庭经营存在大量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在实行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联合与合作,建立起健全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这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经验。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我国台湾省的农协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没有合作的传统,搞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原来搞大集体,走了弯路,让农民伤了心。土改后,农民的地契还没有捂暖,就又变成高级社,随后又建立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现在,有的地方谈“合”色变。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之后,家庭经营发展起来了,但统一经营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很多地方还削弱了。这样,分散的农户在进入和适应大市场方面就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片面认识,认为把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搞好就行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村级组织是内向性和管理性的组织,满足不了农户作为经济主体闯荡市场的外向性、经营性要求,这是它的先天局限性。我们要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合作制的经验,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他们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提高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鼓励农民、引导农民、支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而不能简单地泛市场化。
信阳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效果非常好。在潢川、固始看到的那两个种粮大户牵头的种粮合作社,有上千户农户加入,经营面积有1万多亩。如果2亿多农户能够加入到为他们真正提供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中去,其意义不亚于30年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现有政策对于引导农民进行合作、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力度确实不够,这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足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明确提出,农业的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我觉得,应该像当年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下大力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只有朝这个方向转变,我国的农业才真正能说开始步入现代化。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农村金融确确实实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软肋。这不是说我们的银行有什么问题,也不是说金融系统不愿意为“三农”服务,很重要的是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迄今为止不明确,泛市场化的观念太重。如果将政府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商业银行,一定会落空。金融支持农村,银行要承担责任,但不能让银行吃亏,政府要承担有关费用和损失。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系统的政策性金融,而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还很不健全,目前支持的重点还局限在粮棉油收购业务方面。探索怎么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农村,这是个大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要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但至今没有出台一个非常有效的实施办法。从历史上看,改革经验无非就是两条,体制内下决心,突破种种不合理的制度规章;体制内动不了,就得在体制外下功夫,让新的东西长出来,才能倒逼旧体制的改革。当然,金融方面的政策、制度非常严格,要认真研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慢慢去探索。
一是建立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银行体系。我国的银行高度集中,大银行办大事、小银行办小事的分工没有形成。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可能贷款几十亿甚至上百个亿,总的经营费用可能较高,但单位经营费用较低。一个农户种一些地,养一些鸡鸭,养一些猪,只需贷款几万元,同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单位经营费用就高了。对大银行来说,当然愿意主要办理大笔贷款。
小银行办不了大事,但能够为农户、小企业、小商店服务。社会有这个需求,解放前,光一个上海市银行就有300多家。现在全国的村镇银行才120多家,对3万个乡镇来说能解决什么问题?金融支农的潜力非常大,如果能把这个口子打开,不仅能把农村搞活,也能把金融搞活。我们现在有一个印象,一说金融界就是挣大钱的,一说金融人才就是白领。这样怎么给农民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健全银行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性、合作性金融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是改革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当然这样会有一个相应的问题,就是谁来监管?一个金融机构成立后,一年到头没有几次现场监管能让人放心吗?但银监部门也有苦衷,如果都靠银监局来监管,肯定管不过来。“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有很多地方,因为过去搞农村合作基金会失败了,对于发展合作金融心有余悸。但“吃一堑,长一智”,要更多地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地方政府去加强对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为此,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解决各个方面面临的问题。
三是挖掘农村独特的信用资源。谈到贷款,总是回避不了抵押的问题。信阳目前在试验的“五权”抵押中,林权和水权这“两权”抵押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民住房这“三权”抵押不符合《担保法》的规定。为避开法律的制约,现在采取的是变通的办法。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农民到期不还的。实际上,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农民的诚信度非常高。村庄是一个熟识人组成的社会,有着天然的信用资源,这与城里截然不同。这个东西要用好了,不仅农民贷款方便,银行机构的贷款质量也会非常高,贷款成本也可能会比开展抵押担保贷款要低。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7
1 关于探矿权, 采矿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按照《中户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内容, 对此类合同效力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 对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情形, 当事人签订转让合同并且经过了审批管理机关的批准的, 认定转让合同有效。
(2) 对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情形, 当事人签订的转让合同没有经过审批管理机关的批准的, 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认定转让合同未生效。
(3) 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情形, 当事人签订转让合同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 应当认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的禁止性规定, 认定转让合同无效。
2 对于变相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合同效力的认定
对此类合同效力的认定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 当事人签订的承包合同中约定将采矿许可证项下的矿山全部或者部分承包给他人进行采矿, 开采出来的矿产品由承包人享有, 由承包人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 可以按照《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 视为以承包方式擅自转让全部采矿权或者部分采矿权, 认定为无效合同。
(2) 对于变相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认定, 要注意从合同的条文、当事人的履行情况以及争议的标的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在合同中约定了将全部或绝大部分股份、合伙份额进行转让, 明确了涉及矿山企业财产及相关权证的移交, 在实际经营中原来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已经完全退出了矿山的经营管理, 由新的经营者进行管理, 诉至法院后争议的主要标的系矿山企业及相关权证的归属、投资及收益等, 在审理中能够确认实际是变相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合同。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三) 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认定合同无效。如在合同中仅约定了部分股份、合伙份额进行转让, 不涉及矿山企业财产及相关权证的移交, 在实际经营中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未发生变更, 在审理中不能过确认实际是变相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合同, 可以认定有效。
3 合同未生效和无效后的处理原则
3.1 合同未生效的处理原则
按照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第九条的规定, 对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国务院《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情形, 当事人签订的转让合同没有经过审批管理机关批准的, 至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该转让合同未生效, 在判决主文中列明。具体可以区分两种情形处理, 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已经实际履行的, 可以比照合同无效的处理方式, 判决双方相互返还。
3.2 合同无效的处理原则
在涉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合同被认定无效后, 法院应当判决双方相互返还财产及投资、收益和收取的费用。在确定上述投资、收益的数额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 加强法院的释明工作, 引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鉴于目前的现状, 起诉到法院的绝大部分案件都没有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而很多当事人又多按照有效合同的认识来起诉, 和人民法院认定的合同效力不一致。从而导致当事人提出的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转让款及违约金等请求不能得到支持, 但就返还财产及投资、收益问题又未能主张和举证。因此, 对于此类案件, 要认真审查合同的效力, 如果通过审理符合上述合同无效的标准, 应当及时对当事人进行释明, 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 并引导当事人对需要返还的投资、收益等进行举证。
(2) 认真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
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要经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 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证据不予认定。对于投资、收益数额较大, 证据材料众多, 法院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进行认定的案件, 可以委托相关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在委托鉴定时要注意, 提交鉴定的全部材料必须在法院的主持下有双方进行质证, 双方当事人均予认可的资金才能提交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对于双方当事人由争议的证据, 应当由法院按照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审查, 符合条件的才能作为证据提交鉴定机构。
4 对于多次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均未经批准的合同效力的认定和处理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 篇8
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困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群众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二是资源性缺水严重。饮水困难地区群众为了生存,长年累月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翻山越岭去拉水、背水,劳动强度很大,且占用了大量劳动力。三是工程性缺水,在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岩溶山区,石化严重,水利工程设施不足,有水蓄不住。由于缺水,农民长年不洗澡,一水多用,卫生条件差;在氟病区,由于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致使许多人丧失了劳动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在饮水困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缓慢,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一、解决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困难的思路与对策
1、基本思路
解决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首先要贯彻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是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近期重点解决西南部贫困地区群众有水吃的问题,并且要分地区、分层次地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和解决办法。远期是提高生活用水的质量和供水的保证率,普及和发展农村自来水,实现农村供水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2、主要对策
(1)推广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保护。农村饮水困难地区大多是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地区,不但生产用水要推广节约用水,群众生活用水也要强调节水,特别是西南区,降雨稀少,地下水埋藏很深。在部分地区发现的深层水埋深都在700~800m,该水源是几万年才得以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一定要实行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在水资源极度缺乏、解决饮水困难需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地方,在水资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水的开采量和农户的用水定额要有一个控制指标。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控制用水量,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考虑,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2)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微型蓄水工程建设。利用集雨水窖等小微型蓄水工程来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困难, 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集雨水窖工程,即采用修建人工集流场汇集天然降雨,每户建两眼水窖的办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并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建一些保证率高的水源工程,以便在特大干旱年份采取应急措施,保证群众有水喝。在西南地区,以广西、贵州为代表的“渴望工程”,发动农民一家一户,在房前屋后建水池、水柜解决饮水困难,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加大投资力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关键是要加大投资力度。目前,要把现有的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小农水补助费等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定向包干,重点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近两年,国家仅国债项目就投入了13亿元,解决了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
二、西南地区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主要措施
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
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必须有政府行为作保障,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该项工作涉及水利、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狠抓落实。
2、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采取“规划建卡、按卡实施”的办法
农村饮水工程,单个工程规模小,形式多样,量大面广。所以,必须按照农村饮水困难的标准确定解决的对象和范围,认真细致地做好规划建卡工作。集中供水工程要落实到村,分散工程要落实到户,并按照规划卡片进行工程建设。
3、农村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要采取“集中资金,突出重点,连片安排”的办法
利用集雨水窖、水柜等微型工程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必须按照规划,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解决一片,销号一片,不能撒胡椒面。
4、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要采用“严格验收,实行报账”的办法
报账制的核心是先干工程后付款,与传统的计划拨款制相比,可有效地促进工程任务的完成,避免出现花钱不办事或挪用资金等现象。但实行报账必须与严格验收相结合。如贵州省兴义市菜子湾村,是以一家一户兴建集雨水窖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农民拿工程规划卡先从水泥厂赊料建工程,完工后由乡村两级组织验收,县组抽查,验收合格后,在验收卡上签字盖章,并贴上户主和水窖的照片,由乡政府统一到县水利局报账,农民再还水泥厂的材料款。
5、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要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困难及对策 篇9
体育课在小学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农村学校,体育课和数学课在老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却不能相提并论。由于各种原因,体育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难
困难一: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许多学生片面的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自由自在的玩,不受约束,不被管制。觉得这样的课,“放羊式”的教学是好的,对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缺乏应有的热情。也不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体育课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困难二:教师只重视文化课教学,而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很多文化课老师,经常会对自己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下一节课是体育课,做完作业的同学才可以上。”又或者利用体育课给后进生进行辅导,学生的体育课得不到保障。经常这样的话,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可上课不上。这样每次体育课学生都不能全员参与,体育教师也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困难三: 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条件有限
由于农村小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场地有限,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我们学校,田径场一跑就尘土飞扬,两个班级间隔五米的话,后一个班的排头都看不清前一个班的队尾,比北京的雾霾还严重。体育设施器材不全,连基本的单杠、双杠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又如何锻炼呢?再如立定跳远,我们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学生只能在水泥地上加以练习。这些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体育教学,同时也限制了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总之,体育设施不全,体育器材缺乏以及训练场地的有限,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感到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有些束手无策。
困难四:体育课受师资力量限制 在乡镇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不如城市学校,许多学校就算配备了专业体育教师,也以体育课为辅,作为教导处分课时的添头,用来补课时。就拿我来说,我带着四年级的数学,四年级的品社和四年级的体育,就算是专业体育教师也变成了兼职体育教师。其他年级的体育课大都是数学老师兼任,这些教师更不专业,加上课时多,精力有限,更不会去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了。
困难五:气候环境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在广大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全是露天的,根本没有室内活动场地。这就使得体育教学严重受着气候环境的制约,如果气候不好,就无法上体育课,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冬天,气候恶劣,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上室外课,而体育的教学又是主要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无论是篮球教学、体操教学还是立定跳远或是单杠训练,都是以室外教学为主。因此,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其实就农村学校而言,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选择退缩,面对以上困难,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相应的对策
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多,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如下。
1、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首先从主观上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对体育课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有许多隐性的功能。比如长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体操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等等。所以,学生面对体育教学,应充满激情。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所组织的所有活动。
而教师也是如此,不管在教学中面临多大的困难,也不应该退缩,要积极应对,尤其是面对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热情时,更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从而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活动。
2、充分利用骨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以最小的投入让全体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得到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组建以骨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以水平组或年级组为群体,较大区域、论坛形式的备课组织。由组长主持,骨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实行电子备课,其他教师参与、共享。以最小的投入让全体兼职体育教师专业得到提升。
3、由重形式转为重过程、重落实 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课时负担重,都有应试压力。如果可以实行电子备课,并且共享备课组的教学设计;由传统查教案、听课转为查教案、听课、查上课率;由重形式转为重过程、重落实。使教师从思考教什么,转变为怎样教,操作性会更强。
当然,对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还应以各个学校的具体实际为基础。但是不论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相信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将会有所好转,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对策来降低那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困难与思考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09-27
农村税费论文07-27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思考07-18
对农村税费改革问题论文06-23
年度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汇报05-13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07-26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10-22
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难点与对策05-24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