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及普及

2024-09-23

发展及普及(共7篇)

发展及普及 篇1

一、背景思考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继而发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可能是其终生成就的源泉。如何恰当地传递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人们对科学的爱好, 引发其对科学的思考, 从而将科学从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和逻辑中解放出来, 成为“有趣”的科学?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 即“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良好的科普土壤能否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 从而间接推动科学发展?

纵观整个人类传播史和媒介发展史, 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促成了整个人类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以低成本、便捷地运输、保存和传播信息。大大提升了传播的信息量。而电报、广播的发明则实现了信息的长距离即时传输, 到了今天,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新旧媒体互为补充, 为人们编织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 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而反过来说, 每一次传播的革命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繁荣, 例如,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就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科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我们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普及和发展科学呢?利用新媒体来发展科学普及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本文将从新媒体的发展对于科学普及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从该方向得出一些答案。

二、现状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称:30.9%的网民会访问科普网站、科技博客以及科技类报刊杂志网站, 数量约为1.4亿人。[1]

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 (87.5%) 、报纸 (59.1%) 、与人交谈 (43.0%) 、互联网 (29.9%) 、广播 (24.6%) 、一般杂志 (12.2%) 、图书 (11.9%) 和科学期刊 (10.5%) 。

从现有的科普方式来看, 科普类杂志、报纸、书籍电视等媒体仍然是大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在其中运用范围十分有限。报告也指出:考察网民不使用网络科普的原因, 其中65.6%表示网上科普知识内容太少、找不到, 有44.0%的人不信任网上的科普知识的来源正文。在不使用网络科普服务的网民中, 有48.1%会通过线下方式获取科普知识。其中, 电视是这些用户重要的科普知识获取渠道, 38.8%的非网络科普用户会收看科教类电视节目。[1]而现有的网络科普方式主要集中在科普网站、科技类报刊杂志网站和科技博客三种网络科普形式。一些门户网站也基本开通了自己的科普专栏, 但影响力十分有限。一些新兴的科普网站发展良好, 但影响局限于科普爱好者人群, 其作用和影响力离实现普及效应, 还有很长距离。

微博成了科普可以运用的新阵地, 但由于其自身特性的限制, 并不十分利于科普的传播, 本文将在以下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三、新媒体作为科普传播土壤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新媒体中科普的第一阵地, 有着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首先, 网络具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传达方式, 这种综合立体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将复杂抽象的科学原理用图文声光组合的方式讲得简单易懂, 一目了然。例如, 统计图表有利于人们直观了解数字内在的逻辑关系, 3D模拟视图有利于还原场景和物体运动轨迹等。

其次, 网络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多样, 方式多种, 成本低廉。人们可以登录科普网站阅读科普文章, 点击科普视频, 甚至通过网络连线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课堂以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需要出门, 不需要选择时间, 哪怕是闲暇的空档, 也可以进行一次科普。

再次, 网络良好的互动性可以充分调动人们在获得科普知识之后的积极性, 无论是发出疑问, 还是解答他人的问题, 或者仅仅是陈述自己观点也好, 受众从单一接受变为吸收——思考——反馈机制。这一机制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思辨精神的意味。正因为网络有这样一些显著的优点, 网络科普才发展得如此迅猛。互联网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网站, 如果壳网, 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

但现有的网络科普仍然有相当多的不足, 科普内容的缺乏, 内容的真伪难辨, 网络信息碎片化不利于传播需要严密逻辑推理的科学知识的特性都成为网络科普的重要阻力。网络科普信息虽然丰富, 但缺乏书籍带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乏科学基础的受众对于一些专用名词, 学术词语有着相当大的阅读障碍。而网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集成有效性不足。网络原创内容少, 更新缓慢, 知名度低一些网站的浏览量极低, 生存举步维艰。另一方面, 网络内容的发布一般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特别是个人专栏, 博客以及论坛发帖等形式, 几乎是不会经过第三方审核, 在这种情况之下, 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小媒体, 能向外推送科普信息。普通读者对于网络上的科普信息几乎是难辨真假的, 曾经就在网络上出现过多次陨石撞击地球、外星人等谣言。

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形式, 被提升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几乎各个行业, 领域都加入了微博大军。科普自然也不例外, 但由于微博140字的编辑限制, 使得需要大篇幅来解释和描述的科普内容难以获得有效表达。由于微博发布和转发的随意性, 导致许多虚假错的科普信息进入大众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确信息的传播, 也可能造成一些未可知的负面影响。微博上的科普信息局限在了以图配文的形式描述一些科学现象, 大多信息有趣, 爆炸, 撤人眼球。这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引起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爱好, 但缺乏深入的特性有可能使得科学普及教育流于娱乐化以适应大众的猎奇心理。

四、应对措施

新媒体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它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却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效用。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 它一定是未来科学普及的新方向, 并且将带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对于生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们, 更重要的应该是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的特性, 将科学普及这一命题做出更好的解答。

为了使传播有效, 科普信息里至少要包含这么几个元素: (1) 传播的科普信息要有用, 要实用。 (2) 传播的科普信息要好玩, 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3) 传播的科普信息里要鼓励追求的理念, 这种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理想, 还要包容梦想和幻想。 (4) 传播的科普信息应该说明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2]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 它能够满足上述的条件。如果能够将新媒体的特性加以发挥和利用, 科普传播也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要利用新媒体的多感传播模式, 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 在演示科学原理或者科学现象的时候, 应该充分利用3D, 视频等表现方式, 使得抽象化的概念描述变得具体, 便于为受众所接收。

其次,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优势, 使得受众参与到发现科学, 传播科学这一完整的过程当中来, 这就比单纯地进行“传——受”行为更加有效, 并且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参与者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活跃度, 强烈的参与感也使得原本高度抽象的理论更加贴合实际行动, 降低接收难度。

再次, 严格保证内容的科学权威性。科学毕竟不是娱乐, 不能单纯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这样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对网络上信息的来源应该严格筛选, 确定无误之后再行发布, 加强受众的信任度, 打消其顾虑。

微博和手机等媒体虽然受其篇幅限制, 难以刊登大篇幅的文章, 但可以作为一个引子或者辅助, 给出互联网链接地址, 在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兴趣之后, 将受众引入到更深入更宽广的互联网进行搜索和解答。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 提出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 并就如何利用新媒体来传播和发展科普知识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研究。

关键词:传播,新媒体,科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中心.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R].2011:6-7.

[2]赵宏洲.从大众传播看科普[Z].

[3]赵宏洲.关于作为新兴传播媒体的科普网络的一些思考[J].科普研究, 2012.

发展及普及 篇2

[摘要]当前,网球运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参与网球选修课及业余训练的大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多,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网球运动技术性较强,入门较难。经过一个阶段学习后,练习者普遍感觉提高太难,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该现状,本文对高校网球教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网球运动积极性的方法。

[关键词]提高 大学生 学习网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10-02

近年来,网球运动已经逐步进入高校校园,特别是在2011年,随着中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历史性获得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各高校出现了网球热,有部分高校已经将网球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而从网球运动的特点看,它既可以通过适度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同时,通过参与网球运动也能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形态之一,又具有体育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内容,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文化内涵,并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所以,在高校广泛开展网球运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宣传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网球运动的特征

(一)文明高雅是网球文化的鲜明特色

网球产生之初是流行于上层社会的体育运动。网球最早为法国皇宫贵族的体育游戏,后传入英国,同样成为为英国贵族所喜爱的运动之一。因此,网球的发展之初就充满了贵族气息,是一项高雅和激情并具的运动形式。文明高雅是网球文化最主要的特色。在网球运动中,对于比赛选手之间相互的礼节充满了绅士风度,乃至对于运动员的服饰和器具都形成了明确的规定。在网球运动中,也要求观众具有较高的体育欣赏素质。

(二)网球运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大学生区别于一般专业运动员,缺乏运动的意志品质,畏惧困难,经不起挫折与失败,主要精力还是专业的学习。而网球运动训练的艰苦、单调和枯燥,以及在比赛中面临的困难,都是需要他们努力克服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自身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对新事物的向往心强烈;但自制力薄弱,自身控制力差,而且缺乏远大理想。在网球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往往因为身体的疲劳、肌肉的酸疼等生理反应使本身在思想上失去坚持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培养,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良好意志品质应当具有热爱运动、自觉性、坚韧性和顽强性等特征。

(三)网球运动具有健康价值

网球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比较,具有趣味性强和高强度的特点。网球运动对于人体热量消耗较大,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发生了变化,肥胖和三高人群数量急剧增大。网球运动的高热量的消耗,有利于肥胖和三高人群的健康。同时网球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能够使人在运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网球运动不但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够综合锻炼和提高人的判断力、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在大学生中普及和推广网球运动还能培养竞争意识,通过交流增进友谊,有利学业。

(四)网球运动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增强的健身要求,网球已成为都市人的运动时尚。要普及我国网球运动,就场地和教学训练条件而言,高等学校是最有基础,也是推动高等学校体育开展自选课程的新途径。使大学生通过对网球运动的欲求和时尚选择,结合终身体育教育进行正诱导,提高教学效益,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网球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人们体质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因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对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我国普通高校课程结构,使网球步入高校体育课堂

网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仅在一部分院校出现,大部分院校体育课还没有涉及。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调整体育课程内容,将网球运动纳入到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

(二)提高场馆器材以及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网球场地管理,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以及双休日和早、中、晚等时间对学生开放。开放形式可通过实施有偿健身以及无偿教学等服务形式,并且为了以馆养馆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护场馆设施,开放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球运动的快乐中来,在学生的消费承受能力范围内,可以采用灵活的推广活动和收费政策等。

(三)开发校园网球文化

各高校通过网球文化灌输给学生们的价值观念,一旦发育成长到习俗化、大众化的程度,就会像其他文化一样产生强制的规范作用。让大学生极其自然地与网球文化所要求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保持一致。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练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因此,教练员首先必须是综合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当前能较快提高我国网球学校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大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面,使教练员岗位培训做到制度化和系统化。

(五)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

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及时消除学生运动厌倦心理,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

三、结论

高校网球运动的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网球运动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让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网球运动,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文化精神。同时,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网球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球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达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发展及普及 篇3

关键词:外来员工子女 科技教育 均衡发展

1.前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科技教育问题却显得尤为突出。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加上这类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呈现“三无”状况(无专职科技教师、无固定科技课程、无科技经费保障),致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相当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公办校学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据厦门有关部门了解,厦门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民办学校均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状况。可以说科技在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之间构筑了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追赶的数字鸿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和公办学校孩子一样,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厦门市云顶学校(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该在科技教育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值得研究。

2.具体做法

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是一所由市关工委、厦门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非营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市关工委(促进会)和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科技教育。在市关工委(促进会)领导的协调努力下,在市科协、市老科协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近两年来,学校依托这些科技设备及活动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朝着良好发展方向步上了轨道。

2.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校各种教育最基本的途径,科技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途径。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信息课教学,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仍然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这两门课。学校科技教育立足课堂,依托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学校把科学课与实验、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等相结合,信息课与编程、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水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巩固课堂学习成效,拓展课外实践能力,学校创造条件,安排科技老师专门进行课外辅导。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戴尔学习中心学习编程和设计,到机器人活动室组装及调试机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积木,到科技阅览室学习科普知识等。机器人教育是该校起点较早的科技项目。目前,学校拥有戴尔公司赠送的25套乐高9797机器人和8箱9648配件库设备。设备齐全,资源充足,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扩大机器人受教育面,科技组老师把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机器人训练;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在中午和傍晚时间增设两节兴趣课。学生自愿参加,相互学习,共同研究机器人问题。截止到今年9月,学校有近300位学生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和训练。课内知识课外巩固,课外实践课内消化。课内外有效结合,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2.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校内资源

学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老师力量,同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派了四位老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FLL机器人比赛程序设计;今年暑假,学校又组织了六名科技老师参加由市老科协举办的民办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组织老师到外地学校,进一步提高了科技老师的整体素质和训练水平。目前,学校科技老师配备齐全,拥有机器人专职教练2名,科幻画指导老师2名,课题指导老师1名,科技小制作指导老师1名。这些科技老师都经过专业部门培训,在科技项目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

(2)校外资源

①厦门市老科协拥有一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他们非常热心到学校开展科技辅导,针对学校FLL机器人训练、课题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专家进行指导。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物理系、生物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厦门疾控中心张群主任来校指导,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叶青老师多次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指导工作。

②市关工委老领导拥有崇高的威望,有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源。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热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积极与医院、社区等部门联系,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2010年4月,学校科技课题小组深入殿前路口,对这一带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调查,搜集了高峰时期车流量情况,走访了摩的司机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课题组深入中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调查,了解台湾水果销售集和散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深入中心各展销区调查,深入到集散中心水果保鲜室实地查看水果保鲜流程。与台商交谈,了解水果品质状况,与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情况。2011年4月,课题组深入厦门登特口腔医院,了解儿童龋齿的有关问题。2011年5月,课题组深入到厦门科宏眼科医院,了解青少年近视的有关知识。课题组能顺利进行课题调查和研究得益于市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协助,得益于市关工委丰富的社会资源。

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开展。

2.3.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学科活动。每年12月份,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各个科技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都会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绝活展现出来,纷纷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享受着科技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开展好校内科技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非常关心该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从2003年暑假开始,少儿图书馆都会我校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举办计算机培训。每年开办两个班,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情况,进行基础性和提高性培训。截止到今年暑假,已有200位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一些参加培训的学生在WORD运用、电子板报设计、网页制作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本领。今年7月20日—30日,厦门市老科协、厦门市科技馆与该校一道共同举办了首届“农民工子女机器人夏令营活动”。包括该校在内的20名农民工孩子参加了此次夏令营。一些其它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第一次接触了乐高机器人,与科技亲密接触。

在竞赛方面,校内搭建平台,创设竞赛舞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厦门市创新大赛、全国希望工程FLL机器人挑战赛……活动与竞赛相结合,使学校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3.活动成果

3.1.比赛成绩突出

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以近两年为例,学校参加全国以及市级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

3.2.学科学的氛围浓厚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几次重大比赛,学生都能载誉而归,给全校师生极大的鼓舞。学习科学、尊重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在学校蔚然成风。课堂上,做做小实验,搞搞小发明;课间里,玩玩纸飞机,做做小风筝;放学后,做做小调查,翻翻科技书……同学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了,科学兴趣更浓厚了,动手实践机会多了,“为什么”的疑问增多了。

3.3.社会影响力增强

①媒体的关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以及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海峡导报、厦门晚报先后报导了我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今年暑假,在四川成都比赛期间,光明日报记者报导了该校参赛情况,并于8月13日刊登在《光明日报》第三版。新闻媒体的报道,使我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受到了有关部门肯定和重视。厦门市关工委还特别向市领导汇报该校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②社会的关心。2010年10月,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与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科协和厦门市老科协等四家单位在我校联合创办了“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在老科协的大力推动下,初步打算以外来员工子弟学校“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为载体,推动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习科普知识活动的开展。2010年12,在市关工委和市科协的关心资助下,斥资60836.00元人民币建立的外来员工子弟学校青少年科普基地成立了!至此,该校拥有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等科普活动基地。

2010年10月,在厦门市关爱联盟大会上,该校参加比赛两个团队共8名学生每人都获得了500元的奖金。今年9月26日,厦门国贸集团欣闻我校学生参加FLL机器人比赛再获佳绩,特地来校为10名参赛学生及10名优秀学生每人颁发500元的奖励金。国贸领导勉励学生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资金保障。大大激励了参加比赛的孩子们亲近科学,热爱科技的热情,并激发了师生对FLL机器人浓厚的兴趣。

③领导的关怀。2011年5月26日,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现任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一行在厦调研期间,欣闻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来到该校参观科普基地。郑会长观看了学生训练情况,与学校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听完该校领导关于开展科技教育情况的汇报后,非常激动。他说:“你们在办学条件这么简陋的情况下,还那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而且成果那么丰硕,非常了不起呀!你们的经验值得向其他民办学校推广。”郑会长勉励我校领导,继续抓好科技教育,走出一条科技兴校的路子来!

④家长的支持。厦门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来自家长的阻力最大!相当一部分家长科技意识淡薄,只关心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对于文体及科技活动漠不关心,甚至剥夺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现状,科技老师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长工作,把开展科技教育的意义晓之以理地传递给家长;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成绩来感染家长,转变家长的观念。从2010年至今,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大赛,均取得了好成绩,给家长极大的安慰,特别是厦门市关爱联盟、厦门国贸集团给予参赛学生丰厚奖励之后,家长更是为之振奋!现在,机器人训练、科技小课题研究、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已深受孩子们喜爱,家长更是乐意孩子参加。今年4月份,外出课题调查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义务开车接送。今年8月11日,学生成都比赛归来,不少家长组成了阵容庞大的亲友团,在机场等候。家长们从原先的反对到现在义务帮忙,不仅是想法的改变,更是观念的转变。家长的这种转变增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4.实践启示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观念才是落后的根源!厦门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生源素质偏低,在办学条件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依然坚持走科技兴校的道路,在科技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倍受鼓舞,启示催人深省:

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技知识和科技知识和能力整体落后,归根到底是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线低,并非先天的科学素养不如公办校孩子!随着公民办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知识和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②当前,民办学校科技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不仅需要办学模式的转变,更需要学校管理决策者观念的更新。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无限的潜能和创意。

③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时,千万别忽视了民工子女的参与。要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科技教育给予物质和人力、政策的支持,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科技教育的均衡发展。

④ 社会有关部门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普教育,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为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学普及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篇4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的颁布, 将普及学前教育纳入未来1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的重要内容。因为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是中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因此, 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 同时对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系统的规定措施。

一 我国对发展学前教育的规定措施

1. 发展规模

主要有: (1) 全面普及学前1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95%; (2) 基本普及学前2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85%; (3) 在全国积极发展学前3年教育, 在园幼儿达4000万人, 毛入园率达75%; (4) 在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3年教育, 毛入园率达95%; (5)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6)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2. 保教质量

第一, 牢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采用科学的保教方法,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使已入园的幼儿能够喜欢幼儿园, 享受优质教育, 以保证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第二, 普及学前教育,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要坚持提高办园水平, 才能使学前教育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已达到普及目标要求的城市幼儿园, 更应在办园水平上多下工夫, 办出特色、创出风格, 把幼儿园办成民众满意的优质幼儿园。

3. 办园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这是办园体制的创新。

第一, 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才能实现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其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领导管理的力度。2010年11月底,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国十条’) ”。2010年12月初,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1年9月1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增加财政投入, 支持发展学前教育。”

2011年9月6日, 刘延东国务院委员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议》。会议上多次强调: (1) 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必须承担起加大投入的力度。一要户头单列, 每年用于发展学前教育的经费预算, 不再包含在基础教育之内;二要优先倾斜, 每年比上一年新增的教育经费, 首先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三要保证拨款比例。每年给学前教育的经费在同级教育经费中要占有必要比例。2011年河南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项目资金8.7亿元, 地方财政投入近12亿元投入学前教育;四要落实生均经费, 各地要制订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财政拨款标准, 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五要制定资助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能够接受普惠性教育。 (2) 开展园长和教师培训。教育部将于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政府要于5年内对本辖区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 (3)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为大农村包括县镇和乡村之和)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 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是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 鼓励社会参与, 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对地方政府扶持举办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解决当地群众、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根据工作实绩中央财政给予奖补。二是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入园给予资助。根据各地工作情况中央财政给予奖补。三是从2011年起, 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 包括部门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4)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一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所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是指面向社会大众的保教费收费标准与本区域内同类, 指城乡同等级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收费标准相当或低于具有办园条件, 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二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 坚决杜绝不顾条件大干快上, 采取搞运动办法提高入园率, 忽视质量和安全。三要统筹规划, 防止建豪华园, 造成资源浪费, 产生新的债务。四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五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制度, 确保“3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其二, 各省级政府加强了领导管理工作。依据《规划纲要》和《国10条》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全部结束, 进入实施阶段。据统计, 未来三年 (2011~2013) 年, 全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9万所幼儿园, 新增加500万个岗位。预计国家“十二五”期间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会提前实现。

第二, 只有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才能为普及学前教育开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

其一,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保持了法律的连续性,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1) 充分肯定了公办园与民办园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组成部分, 都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普及学前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充分肯定了在公办园或民办园入园的幼儿, 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关系着祖国的昌盛和民族的未来。 (3)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该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 多做有利于公办园与民办园共同发展和提高的实事。

其二, 大力发展公办园, 积极扶持民办园, 既是当务之急, 也是长久之计。 (1) 大力发展公办园, 充分发挥公办园面向人人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职能, 确保广大学前幼儿享有入园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 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2) 积极扶持民办园, 充分发挥民办园自主办园、特色发展的优势, 向社会和家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前教育, 确保和满足学前幼儿享有选择的权利。 (3) 公办园与民办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自发挥优势, 共同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二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普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 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因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许多困惑, 如何使学前教育步入理想的发展轨道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城乡差距显著。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大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突出问题和难点。一是办园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直属乡镇管理, 有村委会管理, 也有自己管理的, 管理混乱, 分工不明确。二是办园条件差。有的园建的不合理是家庭型的;有的室内装修不合格;有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小、卫生差;有的教学设备少且简陋;有的安全保障设施不全。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教师没经过专业培训, 未执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四是办园数量小, 入园率低。据调查有的乡镇竟然没有一所幼儿园, 加上农村幼儿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好多都不上幼儿园, 这必然造成幼儿园入园率低, 城乡差距大的现状。

第二, 学前教育收费问题突出。由于学前教育至今仍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普遍存在收费高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长都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但事实是:公办幼儿园稀缺, 民办幼儿园收费超高。民办幼儿园因为自负盈亏, 只能靠提高收费维持运转。

笔者曾对一所私立幼儿园进行过调查, 该幼儿园学前日托班一学期收费2780元, 另外读经典古文交100元的读书费, 接孩子要交20元刷卡费。而在该幼儿园不远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学前班每学期收费2000元, 在一些乡镇的幼儿园收费更低。

第三,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玩”, 在游戏中开发智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然而,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幼儿学东西多少的攀比心理,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增添识字、写字、算术等课程, 以注重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代替以开发智力为主的游戏教学。这样违背了幼儿的生长规律, 磨灭了幼儿爱玩的天性。

第四, 学前教育师资状况堪忧。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不稳, 素质不高。一是教师的学历不高, 本科以上的寥寥无几;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 流动频繁, 有经验的教师紧缺;三是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屈指可数。这样的教师队伍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极为不利;对学前教育的普及发展更为不利, 同时也会造成严重后果。2012年10月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在全国引起轰动, 然而类似事件仍有发生:2013年4月广东省荔湾某幼儿园教师针刺幼儿等。这让我们看到幼儿园管理者责任的缺失、幼儿教师爱心的缺失, 这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悲哀!

2. 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途径

第一, 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比重,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首先要保证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虽然早在1993年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就曾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 但这一目标至今仍未实现。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保障经费投入”中再一次提到“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并将实现这一目标定到了具体年份“2012年达到4%”。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 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等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设施不全, 幼儿活动、游戏的场所严重受限, 教师待遇偏低, 而农村情况则更糟。这些不利条件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第二, 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化。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国家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统一制订。欧美国家政府投入的公办幼儿园从硬件配备到师资分配都很均衡, 家长自然会就近选择学校, 从而避免了盲目择校、入园难、入园贵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也有章可循。而当前我国的公立幼儿园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当地学前教育的需要, 因此国家应在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发展普惠民办幼儿园。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制定相应措施, 针对民办幼儿园收费高的问题, 国家应给予适当补贴来降低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公示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建议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以政府办幼儿园为主,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第三, 引导学前教育应回归自然。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办好学前教育, 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为学生“减负”的口号一直喊得很响, 但学前教育中儿童爱玩的天性正在慢慢丧失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应该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爱好, 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而这些正被幼儿教育“小学化”慢慢吞噬。这样不仅违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束缚孩子身心自由发展, 形成机械式统一的思维模式, 错过孩子各种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

因此, 在学前教育阶段, 我们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让孩子们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在灿烂的阳光下玩耍嬉戏, 开发智力, 健康成长!

第四,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幼教队伍。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都很重视师资的培训, 把这项工作列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我国的幼教师资数量少、质量低、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幼教队伍。

其一, 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稳定教师队伍, 保证保教质量。一是通过各地政府财政直拨、村委会补贴和幼儿园提成补助来提高教师工资;二是非公办教师要与幼儿园签合同, 幼儿园要为教师缴纳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保障其合法权益;三是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和培训进修等方面也要向公办幼儿园看齐, 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

其二,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教师,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是各大师范院校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 已经有这个专业的要扩大招生规模, 多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二是幼儿园每年择优招聘新幼儿教师;三是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补充到幼教队伍中。

其三, 实行幼教资格制, 确保幼教师资质量。一是各级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审查, 不合格的要进行清退或限期资格。二是新进教师实行先培训再上岗, 培养骨干力量,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 加强家庭教育, 提高家教质量。俗话说:“车有双轮, 鸟有双翼。”幼儿教育工作只有和家庭教育完美配合, 才能真正提高保教质量。各地政府要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利用幼教专家讲座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儿的必要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育儿知识, 使家长树立教育意识,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切实履行好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使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总之,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初级教育阶段, 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阶段, 学前教育的发展势必会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而学前教育相对来说更需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希望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方面要明确管理职责, 支持、帮扶、求真务实狠抓学前教育建设;从社会方面要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爱心;从幼儿园方面要全体幼教工作者坚守使命, 开拓创新办优质幼儿园;从家庭方面各家长要了解、重视科学育儿的重要性, 要掌握一些相关的育儿知识, 只有多管齐下、多方面配合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积极发展, 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

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明确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目标, 争取到2012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一年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全国基本学前教育两年的目标;到2020年, 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此, 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与机制,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

关键词: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机制,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 2009 (5) :31~36

[2]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 2009 (5) :28~30

[3]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欠账超1.6万亿[EB/OL].http://news.dahe.cn/2011/03-08/100637106.html

[4]左茹.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6) :49~51

[5]严圣禾.日本情景:学前以“玩”为主[N].光明日报, 2011.1.29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

[7]王薇.基于生命的塑造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9) :73~74

[8]沙莉.规范并提高幼儿教师资质要求——国际学前教育法律及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S1) :1~3

发展及普及 篇5

2004-04-05 11:39:26河源日报

南方网讯 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昨日(4日)召开。河源市长黄煜祯在会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河源市要全面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到2007年,全市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会议透露,改革开放以来,河源市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上还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普九”工作基础薄弱,质量水平偏低;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2003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45.27%,无法满足农村《孩子》网络版继续上学的要求;农村幼儿入园率仅为34.69%,农村地区学前3年教育差距很大;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落后;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这些问题使农村教育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受到局限,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的脱贫奔康。

黄煜祯在会上指出,要从促进河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我市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要以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为己任,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黄煜祯提出,到2007年,全市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综合体系,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基础。黄煜祯强调,全市要按照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工作、财政投入等4个方面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河源副市长吴有必在会上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了河源市今年的农村教育工作,并就如何贯彻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加快河源市农村教育工作发展提出要

发展及普及 篇6

【关键词】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现状;发展探析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速度逐渐加快,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逐渐建立,乡镇农机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农业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基层农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资金的保障、政策的扶持、制度的完善以及基层的推广。当前我国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工作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和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普及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经验,根据当前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当前农机技术普及现状

1.1政策的大力扶持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各地方为了促进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加快了基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设立专门的经费保障基层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还建立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成立农机站、配备专业人员,从组织架构上使农机技术普及工作得到完善。

1.2机械化水平提高

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有多所科研院校和广大农业基层工作者对农机技术进行研究创新,为我国的农机技术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使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广大农民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不仅从繁重的农业作业中脱离出来,而且提高了作业速度和效率,经济收益不断增加。

1.3农机技术市场化

农机技术的市场化,使农民可以在农机市场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农用机械,市场竞争、优化逐渐促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

2.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问题

2.1基层农机普及体系需要调整

农机市场的形成使农机推广部门已经不是市场的主体,原有的普及方式不再适应自由开放式的市场需求,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被融入农业服务中心的体系,农机推广的重视程度和力量有所减弱。从普及工作来看,农机技术的推广只重视生产流程,忽略了生产后的深加工,对于农作物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待开发。农机市场也随着工作的重视角度,出现了市场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人员素质较低,队伍专业化不强

由于基层工作较为枯燥和艰苦、待遇不高,具有较高技术的专业人才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很难吸引人才。而在原有的农机推广人员中虽然经验丰富,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大龄化较为严重,专业化技能较低,同时受到知识结构和年龄的影响,部分人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慢,研究能力较弱,因此技术力量逐渐减退。在人员配置方面,很多地方配备2-3名工作人员,平均到各县、乡镇不足1人,队伍力量明显薄弱。

2.3农机普及方式不到位,机器与技术结合不紧密

在宣传方式上原有的推广工作大多停留在技术的介绍和说明,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演示,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工具存在一定的质疑,没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印象,因此对农机的接受速度较慢。部分农机推广只重视新技术、新农艺,而忽视了是否符合本地区的耕作方式或是农机的使用与农艺无法结合,不能充分发挥机械技术的科技性。

2.4保障经费不足,普及渠道不畅

虽然地方上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农机的推广和强农惠农工作,但是由于地方经济的限制,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经费严重不足。同时这些经费一般只够用于基层的推广活动,对地区的农机化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维修维护、零配件供应、场地设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工资待遇、研究深化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在农机普及的渠道方面,由于其受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实力、配套设施的影响,很多基层地区普及渠道受限制,不能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电话、网络、传真、宣传样册等渠道进行,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因此严重影响推广的效率。

2.5农民对农机接受需要过程,普及工作缺少配合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信息较为闭塞,思想相对保守,对先进的技术与科学接受需要过程,同时由于农机的使用需要资金的投入,部分农民认为原有的耕作方式和人工劳作可以满足农业的耕作,农机投入会增加耕作成本,因此不希望在农机方面有过多的投入。基层工作人员对农机进行讲解和推广时,部分农民持有抵触心理,不配合宣传工作,因此造成推广工作的困难。

3.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建议与对策

3.1完善基层农机普及制度和服务体系

设定专门经费与人员对农机技术进行普及,扩大农机推广工作的服务范畴,建立广泛的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服务站的工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高效、先进的农机推广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基层人员推动农机市场的发展,协调农民与农机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2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做好团队建设

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要做到吸的来、留得住、用的好,促进新人带动农机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对于原有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鼓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去先进的地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开阔眼界。同时还要加强团队建设,根据基层服务面积、涉及范围、人口总量、工作难度增加人员,将工作面拓宽,深入农村和农民中去,使农机技术普及真正发挥作用。

3.3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普及推广方式,基层工作人员应多种方式结合推广,一方面要对新机器和新技术进行演示,让农民在实践中体会到农机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要对先进技术进行了解判断是否适宜地区推广,是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和优化整合。基层工作人员还应加强技术研究的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中升华,研究出更适宜的农用工具与技术。

3.4保障经费,拓宽渠道,建立普及网络

确保基层农机普及工作所需的基本经费,促进正常工作运转。拓宽普及渠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加强宣传、组织农民学习并寻找切入点,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农民对了解科技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建立农机技术普及网络。 [科]

【参考文献】

[1]陈群凤.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福建农机,2012:(12).

[2]张德春.关于深化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9:(5).

[3]谭铁安.让基层农机技术培训赶上现代农机发展步伐[J].中国农机监理,2009:(9).

发展及普及 篇7

关键词:雾霾污染;绿色发展;理念;普及

雾霾是一种典型的环境污染现象,它已切切实实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成为降低广大民众幸福生活指数的一大因素。面对雾霾的侵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的科学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凝聚了我们党这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体认,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1]然而,现实社会中,绿色发展理念并没有深入到公众的观念之中,绿色发展也并未得到广泛地落实。只有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使这种理念社会化、大众化,才能有效的落实绿色发展。

一、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认知度和践行度的重要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一经提出深得人心。然而,现实社会中,只有领导层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社会大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不高甚至很低,仅仅处于“知道”的层面,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层次含义是不了解的,这将直接导致绿色发展的理念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在实处。在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理念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自觉地、有效地践行这一理念。人们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绿色发展的践行度不高,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的行为很少。这些问题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大众化程度不够。因此,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刻不容缓。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证明一个道理:要想把党的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首先要给人民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一,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性工作,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践行度

积极倡导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知识,可以增强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将绿色化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之中。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无疑是增强公众绿色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公众了解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外延之后,自然能理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一旦内心认同绿色发展理念,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就会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模式。所以,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提高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度和践行度上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特别严重,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大障碍。如何平衡经济和生态,达到双赢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件伟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可以约束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途径

在普及绿色发展理念,使绿色发展理念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绿色发展理论的宣传,又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使其变成社会大众的观念。

(一)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1、运用多种方式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广泛宣传

实现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要通过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绿色发展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自己的事”。[2] 首先,大众传媒对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播媒体要肩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3]其次,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也可以通过专家宣讲,举办专题研讨班,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一方面,要特别要重视对领导干部开展系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使其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忠实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对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时,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一些,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横幅、标语等载体使宣传的形式灵活多样。

2、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学校教育

卢梭曾说:“人的成长依赖教育。”[4]学校教育是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知识的重要阵地。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绿色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就需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读本或教材,充分发挥课堂的渠道作用使绿色发展的理念、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加强学校教育,促使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

(二)开展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关的实践活动

针对民众绿色发展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存在脱节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举办相关实践活动,让广大民众以自己的亲身参与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活动时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这样才能调动群众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政府在活动中可以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民间环保团体既可以帮助和配合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工作,又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因此,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这样的民间团体,给予他们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在全社会提倡符合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公众通过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而且也可以为为绿色发展政策的推出和实践创造坚实的群众基础,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认同。

(三)构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

要使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就必须有保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理念与法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需要建立保障绿色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这样做既体现出政府对这一发展理念的重视,同时又可以引起公民的关注与重视。加强绿色发展法制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绿色发展法规框架,并且严格执行。比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损坏赔偿制度等。除此之外,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民养成绿色消费习惯。

四、小结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雾霾的频发再次验证了这句话,人们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后果。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一种道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各领域全面协调、不给后代留任何难题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5]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落实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范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15.11.

[2]龙雪静.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贵州[N].精神文明报,2015.12(2).

[3]谷红,胡遥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江西建设[J].求索,2008(2).

[4]卢梭,[法].爱弥儿,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5.

上一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一篇:姿态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