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技术(共12篇)
普及技术 篇1
至2011年2月, 100余套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已应用在江苏电信现网, 支持了10000多台IT设备在网运行, 这证明该创新产品具备了普遍推广的条件。
IT设备高压直流供电技术从实验室迈进通信网络, 是江苏电信在中国电信集团“构建平安网络、推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诞生的自主创新项目。从2007年10月至今, 在工信部标准化协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广州电信研究院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下, 江苏电信不断完善、持续创新, 通过大量设备、不同场景、长时间在网运行考验, 已经充分证明该应用技术基本成熟, 完全具备普遍推广使用的条件。
至目前为止, 江苏电信对其使用范围从一般办公网络到业务平台、计费系统等核心网络, 从电信产权的设备到客户托管的设备, 从电信机房到客户机房, 已经有100多套高压直流系统支持300多种IT设备型号、10000多台IT设备在网运行。通过现场试验、在网设备运行分析, 使用IT设备高压直流供电技术比传统UPS供电技术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运行。回顾创新历程, 江苏电信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小范围试验和推广阶段
2007年10月, 第一套高压直流供电系统承载着30余台办公PC机和网络配套的IP设备, 在江苏电信盐城分公司正式投入运行。随后盐城分公司进行了通信网络监控系统服务器采用高压直流替代UPS割接改造、呼叫中心台席采用高压直流替代UPS割接改造。这一期间经历了8个月的时间, 我们使用的高压直流设备是供电系统在网运行的操作电源进行现场调整、改造的供电系统。通过运行测试、分析, 蓄电池组单独对IT设备放电等一系列实验, 我们确定了各类在网运行的IT设备直流电压工作范围190V~285V为通信系统安全电压范围。
2008年5月, 通过专家组论证, 江苏电信把高压直流供电作为科技创新项目正式立项, 并下发研发资金。2008年6月盐城分公司在省公司大力支持下, 通过充分实验、通信安全性能得到保障的基础上, 大胆在本地网内进行推广。原有UPS供电的系统, 一律用高压直流替换, 新建的IT系统和各种业务平台一律新建高压直流系统供电。至2008年底, 盐城电信分公司UPS基本上改造完毕, 共8套高压直流系统在网运行。上线的IT系统主要有包括小型机在内的本地网计费系统和BSS系统、网络视迅业务平台、各种增值业务平台、各种网络监控平台、城市中心营业厅、部分和网络设备在同一机房的客户托管设备。这一期间, 重点研究、实验了末端控制方式和不同系统的节能测试。采用高压直流系统供电与UPS系统比较, 总体节能在20~30%之间, 同容量建设成本节省40%左右。
大范围试点推广和系统优化阶段
2008年12月, 江苏电信在总结盐城电信分公司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论证, 正式下发文件, 决定在全省试点推广。2009年, 江苏电信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先后在徐州、无锡、常州、南京等本地网试点推广, 并且成功地从电信网络设备应用拓展到客户托管设备应用。通过一年时间的试点推广, 不仅江苏电信内部统一了认识, 同时对电信客户也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宣传, 得到了客户的认同、支持, 有的客户自己主动要求使用高压直流;在与IT供应商协调方面, 压力主要体现在底端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个层面, 江苏电信一方面积极沟通, 争取得到IT供应商的支持, 同时辅助必要的市场管控手段。
2009年12月, 工信部发布《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这一标准文件发布, 对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来讲, 标志着全面推广IT设备高压直流供电技术的号角已经吹响。江苏电信继续下发文件, 加大推广力度, 明确提出停止采购UPS, 对高压直流系统设备进行采购招标, 举办全省现场操作培训班, 组建省内技术支撑团队, 发布《江苏电信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维护规范》, 把推广业绩与分公司KPI挂钩。全省各本地网纷纷制定2010年新建、改造计划, 并作为2010年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之一, 争取早立项, 资金早安排。随着江苏电信推广力度的加大, 中国电信各省也闻风而动, 试点机房遍地开花。
市场的内在需求, 启动了高压直流设备制造商的高度关注, 众多厂家新品出炉, 各种系统技术方案应运而生,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有传统理论的影响问题, 又有供电公司沿用的直流运行规范的边缘效应问题, 也有设计人员不熟悉IT设备工作情况盲目设计的问题……为此, 江苏电信组织支撑团队对供电系统进行优化, 强化管理, 确保系统更安全、更经济、更便于全面推广应用。
全面退出UPS阶段
至目前为止, 江苏电信在IT系统逐年增多、逐年扩容的形势下, 已经有两年时间基本不采购UPS, UPS发生故障也停止维修, 使用高压直流替换UPS不中断业务割接工作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江苏电信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平台—计费系统已经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等四个本地网成功割接上线, 最保守的IT供应商也在认真策划, 积极配合, 保证今后提供的IT设备全部支持高压直流。
坚冰已经打破, 瓶颈已经消除。相关专家预测, 再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 江苏电信基本上从电信网络上全面退出UPS, 其中2011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本地网完成退出任务。如徐州分公司雷厉风行, 快速响应, 在总结盐城分公司经验的基础上, 市县联动, 彻底清查、“围剿”UPS, 顺利完成了12套高压直流系统替换UPS割接工作, 成为继盐城本地网后的第二个全面退出UPS的本地网。
普及技术 篇2
科普法还规定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
普及技术 篇3
到现在为止,乌拉圭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已经有9年的时间了。2005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台电脑。乌拉圭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谈的不仅仅是信息通信技术和教育,而是我们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通信技术时代,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有效率的教育。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提供一种方式去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教学。我们国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我们致力于获得更多的教育设备及连接,并将其规模化。乌拉圭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对于数字化非常敏感,因此,我们谈技术在教育当中应用的挑战,以及经验,可以说对各位都是有用的。
信息通信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这也是最重要的共性,可以让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突破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限制。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最重要的变革,或许是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或者说我们想让它成为公共产品。从经济学上来说,公共产品应该是一种非竞争性的,一种包容性的产品。也就是说,你消费某些产品时不会占用其他人消费的份额,而且不去排斥他人消费这个产品。信息通信技术具有将内容、资源、知识等从私有产品转化为公有产品的潜力。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强调技术推动以及教学方面的创新。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评价系统,允许教师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设备在线上进行测试。我们使用大数据报告这种自上而下的测试结果。例如,告诉教师,他们在哪些方面超过平均水平;或者和其他的学校的教师相比,哪些能力可能略低一些;或者,在某些方面可能出了很多错误。它不仅会测试,还会给这些教授和教师提供指导,使其能够通过这些设备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或者说为了追求成功,我们需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学习过程,即让教师能够参与进来,应该有几位工程师和教职人员,真正在教学过程当中去指导教师,让他们真正了解战略、政策。第二,我们要让这些教师到其他学校中去教其他教师使用这些计算机,还要帮助他们在互联网上、在“云”上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来自各地区的教师聚到一起讨论,以获得进一步变革和创新的方式。这些都是一些令人兴奋的好消息,那么,坏消息是什么呢?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新的技术不会直接进入学校的课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变革课程和评估方法,以及发展和培训教师,必须系统性地做总体的规划。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我们要让教师获得资源,而且有政策上系统化的支持。此外,我们还需要全球的议程,来帮助国家朝信息化的方向前进。我觉得,如果要实现《仁川宣言》提出的教育目标,必须在教育中使用信息化工具,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足够的资源。
因此,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建立全球的信息化基金。否则,有一些国家,有一些区域就会落后。但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教育网络,让有经验的教师、学者、政策制定者在这个网络中进行远距离的技术化合作,也进行面对面的合作。最后,我们需要一个第三方的全球工具,该工具必须可以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而且,不管我们的计划是什么,这个计划必须是灵活的,因为三年后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现,而这些新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必须拥抱现实,就像学生一样去探索,边犯错边前进。要让错误犯得有价值,我们就需要分析和研究,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让大家都知道什么管用,什么不管用。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科学养猪 篇4
1 猪人工授精的优点
1.1 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 节约成本
通常在自然交配情况下, 1头种公猪的配种负荷为1∶25, 而采用人工授精, 1头公猪可负担15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量, 从而降低养猪成本。
1.2 改良猪群遗传潜力
猪人工授精增加了种公猪的选择余地, 可以优中选优, 有利于优秀种公猪遗传潜力的充分发挥, 更有利于高产优质瘦肉型猪的推广及品种改良。
1.3 有利于异地配种
当前农民养猪户较为分散, 规模小, 一般不自备公猪, 而使母配种较为困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可以异地配种, 配种员可上门输精, 减少以往赶猪、拉猪造成的损伤和不良影响。随着猪精液销售方式的变革, 猪精液将进入门市销售, 对供精者和用户都更为方便。
1.4 提高生物安全性
在养猪业中, 有很多疾病是通过精液传播的, 而采用人工授精, 就能减少许多疾病进入猪群的风险。
1.5 鉴别精液优劣, 监测公猪健康状况
实行人工授精, 可以随时对公猪精液质量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使用, 避免因精液质量问题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可对种公猪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2 猪人工授精的几个重要环节
2.1 精子存活时间及活率
实际操作中, 农户购买精液至配种前, 精液的安全运输及妥善保管是延长精子存活时间、提高精子活率的保证。精液运输保存中要做到三要, 即一要避光保存, 二要防震荡, 三要掌握保存温度控制在17 ℃[1]。
2.2 适时输精
(1) 看阴户, 由充血红肿到紫红暗淡并出现皱纹。
(2) 看粘液, 由稀到稠, 并有较好拉丝性。
(3) 看表情, 当公猪或技术员接触时母猪表现静立反射, 表情发呆。双手压按母猪背或臀部时则会现出竖耳、翘尾以准备交配的姿态。
(4) 对于断奶后6 d之内发情的经产母猪, 观察到稳定静立发情后 (12~24 h) 进行首次输精;对于断奶后6 d以上发情的经产母猪、后备母猪、返情母猪, 观察到稳定静立后立刻进行首次输精[1]。
2.3 仿生输精技术及重复输清法
仿生输精技术是模仿猪自然交配动作, 捻动输精管, 使母猪子宫颈内口产生吸力, 从而将精液自动吸入母猪体内的一种新的输精技术[2]。仿生输精技术能有效防止精液倒流, 进一步提高猪人工授精受胎率及产仔数。重复输精即要求在1个发情周期内输2~3次精液, 实际操作中的做法是隔6~8 h输精1次。
2.4 在人工授精操作中掌握好“四不、五要”
“四不”即学以致用期不准确不输精;输精器械及母猪阴户不消毒不输精;患有子宫炎、阴道炎的母猪不予输精;怀孕母猪前期不防疫、驱虫。
“五要”即一要把握好母猪发情期;二要消毒器械及母猪阴户;三要对患有子宫炎、阴道炎母猪先治疗后配种, 轻度生殖系统炎症可以在输精前1 d用庆大霉素1支加蒸馏水稀释冲洗;四要保持母猪七至八成膘度;五要在配种前做好驱虫、防疫工作[3]。
3 影响猪授精效果的几个因素
3.1 公猪精液因素
公猪精液品质的好坏是影响母猪情期受胎率和产仔数的直接原因。
(1) 精液本身品质:
由于采出的精液没有经过认真观察, 稀释处理后便直接进行输精, 可能导致母猪发情期受胎率和产仔数降低。当精液中死精率超过20%或活力低于0.7时, 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就会受到影响, 或由于稀释液放置时间太长、密封不好、被污染等原因, 导致稀释后的精液品质下降。无论是保存过的精液还是未保存过的精液, 使用前均要检查其品质[1]。
(2) 保存过的精液品质:
由于稀释剂或恒温冰箱温度的原因, 有时保存过的精液品质会明显下降, 在无公猪可采精或无精液可用的情况下, 将精液输给母猪, 导致受胎率和产仔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将母猪配种推后一个发情期, 以保证正常的繁殖性能。
(3) 输精时精液的保管:
在炎热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 精液瓶或精液袋在外界裸露时间太长, 由于热应激或冷应激的影响, 精液品质均会发生变化, 精子活力降低, 导致母猪的发情期受胎和产仔率下降。夏天或冬天输精前, 精液最好用泡沫箱盛放, 夏天放少许冰水, 冬天则注意保温。
3.2 母猪因素
(1) 母猪体况:
由于母猪哺乳或其它原因导致太肥或太瘦, 发情表现不明显, 即使发情后输了精, 也容易返情, 或由于母猪日粮中部分营养物质缺乏, 容易造成胚胎早期死亡, 导致母猪返情或产仔数少。因此, 配种前要注意母猪日粮的营养和体况的调节。
(2) 母猪健康状况:
如果母猪患有猪瘟、乙型脑炎、巴氏杆菌病等, 输精后很容易返情, 即使受胎, 也容易造成胚胎早期死亡而导致母猪产仔数少;或母猪患有可见性或隐性子宫炎, 无论怎么样输精都不会受胎。即在母猪自身有某些疾病发生时, 人工授精的效果就可能差。因此, 有病的母猪应先治疗, 痊愈后方可进行输精。
(3) 母猪输卵管堵塞:
由于先天性或疾病性的原因导致母猪输卵管堵塞, 输精后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3.3 人员因素
如果猪场本身生产水平低, 技术不过关, 使用人工授精很可能会造成母猪子宫炎增多、授胎率低的情况。所以配种员的差异是母猪发情期受胎率和产仔数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的配种员责任心不强, 观察母猪发情时不认真, 只是观察母猪阴户的变化, 有的在母猪出现站立反应时即开始输精, 有的在发情结束时才观察到, 这些做法都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
正常情况下, 母猪出现发情症状后30~60 h表现站立反应, 38~41 h开始排卵, 一般卵子在6 h以内有受精能力, 而精子在母猪阴道内存活24 h左右。因此, 第1次输精时间应选择在母猪站立反应后8~12 h, 太早或太迟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然后间隔12 h左右进行第2次输精[4]。输精前, 如果不对母猪外阴进行清洗、消毒, 很容易通过输精管将细菌或病毒带入母猪阴道或子宫, 以致引起母猪子宫炎等疾病, 从而影响人工授精效果。因此, 每次输精前应先清洗母猪外阴, 然后用消毒液浸泡后晾干的毛巾擦拭干净。消毒液一般不用高锰酸钾溶液, 因为浓度控制不好时, 对母猪有一定的腐蚀性。
技术水平高的配种员, 由于经验丰富, 观察母猪发情、输精等比技术水平低的配种员做得好, 所以经手配的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均高。
因此, 一个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 除与品种、公猪等有很大关系外, 还与配种员有一定的关系。要注意从众多的配种员中选择责任心强、有耐心的进行重点培养, 选优劣汰, 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时要加强注意的问题
随着集约化养猪场的推广, 猪人工授精越来越被更多养殖户接受, 技术也越来越规范, 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不少困难。配种时间和频率难以控制, 母猪发情时间难于准确把握。临床试验表明, 在排卵前0~24 h输精, 受精率高达到90%。采精工作难度大, 过程繁杂, 消毒严格, 工作人员要特别细心, 要针对性地培养有责任感的技术员。精液保存难, 保存条件及技术要求高, 保存时间越长精子存活率越低, 所以要配置精液保存的相应设备。
5结语
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于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我国猪的人工授精技术起步较晚, 发展很快, 但不太均衡。虽然猪人工授精技术面临一些困难, 但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力度, 做好技术工作, 不断总结成功经验, 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猪人工授精技术将会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更有效地促进科学养猪。
参考文献
[1]张守全.工厂化猪场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4 (4) :414-416.
[2]辛由义.采用“猪仿生输精法”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2 (4) :32.
[3]张长兴, 秦伟.提高猪人工授精技术效果的综合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6) :79-81.
浅析农村教育与农业技术的普及 篇5
2012-08-17 13:53:27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
摘要: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关系到农民个人和乡村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教育支出水平也不高,这样的人力资本只能维持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推广体系的建立以及农业技术普及的难点,认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投资巨大,以家户为单位的小农耕作难以胜任。土地耕作规模扩大、获得金融支撑等需要适时进行农地制度变革。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业技术,农地制度
农民所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技术程度是他们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尽管较多农民认为种庄稼不需要什么教育和技术,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活动效率,而且也关系到乡村居民的个人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问题。农民的教育程度与教育支出
目前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全国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仅为11.7%,大专及以上是2.1%。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也在减少,不到6%,而1990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为20.7%。农民受教育水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受教育机会的供给,而是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陆益龙,2009)。受教育机会相对短缺,教育成本相对昂贵,以及农民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不足,致使较多的人并不积极地选择尽量多地教育。一般家庭在子女读完初中,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有的甚至还没有结束时,就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对较多农民来说,生产和生活并未对他们提出接受更多教育的要求,初中文化似乎足以满足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所要支出的成本和预期的收益,在乡村似乎较高,并不符合理性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掌握一项技术,在乡村生活似乎对其生产和生活并无显著影响,更多的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还不能用长期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教育和技术培训。即便外出打工,也是趋向于随遇性和短期性获得所需的技术,即根据临时需要去弥补职业技能和技术的欠缺,而很少会接收系统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从目前农户教育支出水平看,不到50%的农户每年的支出额在300元以下,约70%的农户每年的教育支出额在1000元以下,且教育支出在农户的消费支出中约占10%左右。一些农户家有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教育支出就会是非常大的负担。接受较高教育的农村子女很少再从事农业劳动。农民认为现有的教育和技术等人力资本在满足生产和生活现状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样的人力资本也只能维持现状,难于打破温饱陷阱的低水平均衡,更难应对时代变迁和发展的要求,这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目前的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奢侈消费品,获得的成本太高,他们难以承受,而且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多数并不符合农民的现实需要,致使我国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低下。同时,还存在供给有限。虽然政府鼓励基础教育、升迁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但投入的资金却难以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此外,政府或专业组织提供农业技术的培训与扶持还比较欠缺,许多农民想获得新的农业技术也是循门无路,自己去学又缺乏足够的存量资本,往往就安于现状。
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更多的农民转为非农生产,也需要增大高收益的生产比例和范围,这些都需要教育和技术的支持,否则有限的教育和技术会制约农民的发展范围。如果义务教育后,乡村居民能免费或低费用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如农业技术教育,会有利于农民的人力资本提高,将有助于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技术推广与推广体系
优选育苗、发展经济作物、养殖经济动物、现代化农机具的应用等无不需要相应的农业技术,高收益的生产需要高附加值的教育和技术投入。在当前农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支出欠缺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显然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以农机化推广来说,使用农机具也需要相应的技术,除了农机具补贴外,技术推广工作也要配套进行,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包括技术推广在内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2554个,乡镇独立设置或按区域设置的推广机构6462个,占乡镇机构总数的21.5%。但是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的基层推广机构设施简陋,在全国9000多个乡级农机推广(独立站和区域站)机构中,52.1%的机构没有电话,85.9%的机构没有培训教室,95.9%的机构没有基本检测仪器设备,80.3%的机构没有示范样机。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农业部农机化司的调查统计,县以下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仅占76.3%;在财政全额拨款的这些机构中,财政仅保证人员经费的机构占52.7%,超过一半的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没有推广工作经费的支持。可以推想,如果农机化推广技术不到位,即便农民买了农机具,使用和维修也相当困难。
日本在农业可耕面积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比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普及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县及县以下按其农作物的生态区域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普及中心,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日本高质量的农业科研与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80%左右,我国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十七届三中全会时,党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改革,尽快形成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普及,还必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夜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或示范村、示范户等方式方法,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农业技术普及的难点分析
3.1 需要规模经营,不适用小规模生产模式
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除了新品种研发外,就是报刊杂志上经常提到的“精细农业”。“精细农业”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及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准确地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进行指导。但是,美国“精细农业”技术系统建立在规模经营基础上,适用“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最小面积约为85.6hm2。而且,如果没有播种、喷灌、施肥、收割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系统,“精细农业”就难以有效实施。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农业部门也尝试搞过一些“精细农业”。利用气象、地温等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的“电脑农业”曾被传媒吹捧过,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农业部门不过花了些钱购置了一些电脑设备,最终都流于形式,与农民没有什么关系。在农村,目前效率较高,成效较显著的,还是粮食良种的推广。良种科技之所以得以普及,是因为它不打乱农民现有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不需要农民提供他们不具备的其它配套生产条件。
3.2 投资巨大,以家户为单位的农耕方式难以承受
精细农业在大型国营农场也处于试行阶段,如黑龙江垦区的七星农场以水稻为产业支柱,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了“单位计量、要素管控”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农场引进了3G 通讯物联网技术,将GPS 卫星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RS 卫星遥感系统集成新技术用于农田联合复式作业,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水平。农场建立和完善了以研发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该农场建于2004年的国家级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累计投资4600万元,是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旅游休闲观光“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基地。这样巨大的投资,是以家户为单位的农耕方式所不能接受的。
3.3 交换能力低,缺乏金融支撑
先进农业技术普及较难,除了规模经营和投资巨大的制约,还与农民缺乏金融支撑有关。农民通常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引入不了超出自己直接现金交换能力范围的科技项目。通过金融支撑本可以得以缓解,但是农村非现金资源产权的模糊化和农民的分散化造成的交易费用过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使农民缺少扩大技术引进的金融支撑。秘鲁经济学家赫郎多德索托认为,第三世界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法律保障下的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过慢,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森林等实物资本不能通过“纸化”(指可交易的产权凭证)进入产权交换系统,影响了农民的交换能力。现金收入过低,直接制约了农民的交换能力,而农民又没有其它的可供交换的现金以外的清晰的产权。农村的森林、矿产、水源、土地的产权不清晰(从法律上看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利用中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农民或农民集体难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换。我们的产权分配对农民是高度不公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上地下的资源(森林和矿产等)的产权界定上。有学者认为,将这些资源产权归于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清晰界定,规范交易和保护交易,才有可能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换能力,也才有可能提高农民的科技吸收能力。且不去探讨这一论断的真理性,但至少学界认可土地流转的制度化、规范化有益于土地的规模经营,相应的产权界定可使农民通过质押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可以说,通过农地制度的变革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换能力。结语
我国的农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支出欠缺,对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拥有现代化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但是这样的农业技术普及尚很欠缺,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投资巨大,以家户为单位的小农耕作难以胜任。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需要政府或专业组织的大力扶持,更需要农民打破旧有观念,不仅认识到教育和技术的重要性,还要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主动汲取先进的农业技术。土地的耕种规模扩大显然是一个基础要件,获得金融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都需要适时进行农地制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14.[2]农业部:“十二五”将建成相对完善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OL].新华网,2011-09-01.httpnews.xinhuanet.com.[3]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OL].新华网,2008-12-14.httpnews.xinhuanet.com.[4]杨鹏,中国农村科技进步的制约因素[J].战略与管理,2001(6):21-27.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村镇建设的瓶颈分析”(NO:12515111)。
作者简介:徐东云(1973—),女,黑龙江省大庆人,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城乡发展。
普及技术 篇6
用于供暖的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高约40%~60%。北京市从1999年开始利用热泵技术,目前供暖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其中水源热泵超过600万平方米,约占热泵供暖面积的67%。该技术在郊区的未来推广地区主要是延庆,顺义新城、赵全营镇,通州台湖镇、于家务镇,密云古北口镇和石城镇等地。
广泛利用太阳能
北京市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目前,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利用量达到340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使用面积超过2 70万平方米,太阳能采暖建筑面积达到9. 2万平方米,2007年底北京市光伏发电规模将达到1.3兆瓦,推广太阳能路灯,庭院灯累计5.7万盏。今年将重点推广平谷中小学工程,延庆太阳能综合利用工程,顺义、通州、门头沟、大兴、房山太阳能集中浴室等工程。
生物质能代替煤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包括生物质型煤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生物质气化技术等。据测算,1,7吨~2,33吨生物质能可替代1吨标煤;燃用型煤比燃用原煤可减少烟尘排放量50%,节煤15%~27%。目前,全市已有80多家单位使用生物质型煤,供热面积约220万立方米;建成生物质集中气化工程61个,年利用生物质气约2600万立方米。今年,北京市计划以生物质型煤等清洁煤技术为主,在平谷、顺义,昌平等区县实施10个重点镇区域供热工程:在通州,大兴建设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在延庆,怀柔、密云建设秸秆集中气化工程,新增集中炊事供气达到1万户。
节水农业成气候
普及技术 篇7
1 科普工作的基本情况
1.1 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是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目前全市共有53个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2个县(市)区科协,41个企事业科协,168个乡镇、街道科协,34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组织。同时,还相继成立了郑州市科普讲师团、扶贫驻村科技服务团、郑州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郑州市科普美术协会、郑州市科普创作协会、郑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等6支专业科普队伍。各级科协通过学会和科普组织领导着全市5万会员、41万科技工作者、近10万乡土科技人才和8万科普志愿者从事科普工作。郑州市为将科普宣传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从“以一个学员带动一个家庭,一本教材影响一群人”的思路出发,全市各级科协和全市性学会全年举办科普讲座(含科技周)2050次,听讲人数107.4万人;举办科普展览(含科技周)1013次,参观人数118.5万人次;举办科普宣传896次。
1.2 科普设施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抓科技馆、科普大蓬车、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农村“一站一栏一员”、社区科普大学等工作。从"树立科普样板,辐射带动其它社区"思路出发,共建成1个省级科普示范区,10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15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自2004年以来,郑州市科协连续举办了3届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发放科普资料40余万份,有20余万人参加了市科协开展的510项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书籍、挂图、广告及新闻媒体在宣传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组织专家为社区科普大学编写实用教材等。
1.3 青少年科技教育。
2004年以来,郑州市连续举办多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有40余项荣获全国奖,42名高中生获得高校保送生资格。2006年在全国率先举办了青少年科学DV大赛,并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终评决赛和颁奖仪式,郑州市三项科学DV作品被日本儿童影像节评为“海外特别奖”。参加上述活动的青少年累计达50万人次。此外,市科技馆每年接待观众约26万人次,成为郑州市青少年节假日的好去处。
1.4 大力宣传科普工作力度。
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2006年河南省、市20多家媒体对郑州市科协和科普工作进行了130多次宣传和报道,加大了科普传播力度。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栏目中专门报道了郑州市开展“科普日”的盛况。另外,县级科协制作、放映青少年科普广播、电视节目235套。
2 目前全国基层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显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2.1 科普工作重视不够。
科普工作是公益事业,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科普工作并不纳入领导干部的政治考核体系,部分领导缺乏对科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没有把科普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来抓。部分成员单位对贯彻《纲要》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就其原因,他们认为上级部门没有布置和安排就不是硬任务,造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跟他们沟通相当困难,一个纵向联系的网络没有贯通。因此,导致个别领导对科普工作重视不够、开展科普工作的办法不多。
2.2 科普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尚无专项经费,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工作很困难。每年很多地市各级财政对科普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人均科普经费远未达到要求。2006年全国省会城市中,年科普经费投入达300万元以上的只有南京、长沙、昆明、武汉等城市,即使像石家庄、太原这样不太发达的城市,年科普经费投入也达100万元。与这些城市相比,许多城市科普经费的投入就相对薄弱些,这与一些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不相符。经费少,限制了科普宣传手段的多样化,许多地方目前尚无法采用多媒体滚动宣传的方式宣传科普知识,社区科普大学也无法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
2.3 科普设施建设滞后。
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少,条件差。城区尚无固定的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站)小而分散,且存在多个部门共用的现象。目前许多地市科技馆无论规模、设施还是功能,都与其他省会城市有很大距离,无法满足这些地方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渴求。有些县(市)区尚无一所科普场馆,甚至最基础的科普工作室也不多见。目前有些农村地区“一站一栏一员”虽然已设立500个,但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
2.4 科普组织建设不规范。
有些地方县(市)区科协工作人员未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不符合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科学技术协会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的“各级科协机关除公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管理”的要求。有的地方虽然已建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但目前办公室还没有人员编制,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同时基层组织尚未健全。
3 建立和完善全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机制的建议
3.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当前加强科普工作领导的重点,首先要落实领导干部科普责任制,使科普工作纳入干部的政治考核,以此确保科普组织、经费、设施等保障措施的落实。《科普法》明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的良好局面。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普遍提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根据各地实际,推动科普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领导力度,积极探索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社会化、群众化、制度化,把科普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城市做出贡献。
3.2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各地科普专项经费在“十一五”期间基础上应按本市国民经济GDP的提高应该逐年增加,在安排好科普经常性经费的基础上,设立科普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优先资助内容前瞻、手段先进、有影响、有亮点的重点科普项目,区县各级财政支出的科普专项经费也要有所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逐步提高科普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大对科普教育的自筹经费投入。
3.3 促进组织建设,落实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形成合力,并明确相关部门的领导责任。不要把科普工作仅仅作为某一个部门的事。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普资源整合,最终做到资源共享,从而探索一条调动各方力量办科普事业的新路子。结合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重点建设或扶持非营利性科普组织,加大对重点科普事业机构的经费支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益科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同时通过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兴办非营利性科普机构或设施,发展科普事业。
3.4 吸引科普人才,建立培训机制。
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一支多层次的科普人才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充分利用科技界及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组织一支强大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成立科普志愿者协会;根据科普工作的需要,有计划的培训一批从事科普创作、科普展品设计和制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从事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的优秀指导教师、宣传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鼓励高校突破现有学科体系的限制,设立科技传播等与科普相关的专业。
3.5 发扬创新精神,推动科普工作持续发展。
要根据中共十七大精神,在坚持科普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改革与创新。在科普内容上,要在继续开展科学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弘扬,适应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在科普工作形式上,要在巩固和完善传统形式和手段和基础上,加强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多样化;在科普工作运作上,要在继续发挥科协组织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示范基地的建设,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多元化科普投入的新的开放式科普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蔚, 陈宝泉.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60321.
[2]李论.略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 2006 (10)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N].北京:科技日报, 20060320.
[4]徐道丰: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J].辽宁:理论界, 2007 (10) .
普及技术 篇8
1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的现状
1.1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分析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是电力行业进行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工作的基础, 是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积累, 甚至是在人的生命基础上形成的指导性、强制性措施。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必须遵守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确保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必须依靠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保证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的质量。应该站在电力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待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 要确保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中对技术的无条件遵守和严格执行, 将电力检修、电力施工技术与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联系到一起, 营造学习的氛围和技术统领的施工环境, 促进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工作在优质的内外部环境中, 高品质地实现对电力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2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检修技术方面,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 电力检修过程中技术的要点经常被忽视, 导致电力检修技术存在疏漏和偏差, 特别是检修过程中, 对电力设备质量没有进行仔细地检验, 电力设备的性能范围没有认真审核, 导致电力系统中的设备长期带病超负荷运行, 极容易产生电力中断事故。还有一些电力检修工作对次要环节没能提高重视, 检查和维护不到位, 容易引发辅助设备和辅助环节出现各种安全和技术问题。在电力施工技术方面, 施工现场的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电力施工技术, 出现习惯性违章、技术应用不熟练、作业过程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电力施工过程中技术控制失去意义, 技术的管理流于形式, 技术的强化成为幻想, 最终会影响电力施工的整体进度、功能和质量。
2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的普及
首先,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工作制度, 不断进行完善。要求员工具有服从精神, 服从是执行的第一步, 是落实的前提。企业制定的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各项规章制度, 职工则必须坚决服从, 认真执行。其次, 提高企业的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工作的执行力。每一名员工都应把技术意识灌输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杜绝习惯性违章。再次, 搞好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提高执行力要落实在每个职工身上, 其中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和工作负责人, 因为提高执行力不仅仅是一般职工的事, 领导既是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决策的制定者, 又是执行者, 而且是典范的执行者。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要有领导干部带头执行, 其执行力状况如何, 直接影响着其他职工的积极性和生产目标的实现。所以, 领导干部和工作负责人要以身作则, 对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去执行。最后, 加强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的宣传工作, 完善和扩大原有的宣传网络。发挥网络的作用, 利用企业各项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的宣传活动, 推进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 培育人员人本管理思想, 建立企业技术生产的价值观, 用人文激励员工。此外, 要加强对电力检修和电力施工人员理论和实践基础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一是加强企业法人和主管技术的领导对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和认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加大对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3 结语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是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性能的基础, 也是从细节层面对电力事业全面发展的保障。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既是电力工作的重要组成, 又是电力行业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基础, 还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因此, 要以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为出发点, 本着对电力行业发展负责任的立场, 在不断提高和丰富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技术含量的过程中, 在保证电力检修和电力设施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采取符合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实际的技术和措施, 增强电力行业对全社会服务的功能和本质职能。在确保电力设施检修、电力施工和电网安全稳定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对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近年来, 经济和社会有了飞快的发展和巨大的进步,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自动化的逐步深入, 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有了根本的转变, 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出现了规模扩大、难度提高的趋势,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各种类型的电力检修与电力施工不断涌现, 在丰富电力工作内容的前提下, 给电力部门带来了技术、管理、统筹和协调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电力行业,电力检修,电力施工,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分析[J].建筑安全, 2009, 24 (05) :171-172.
[2]庄俊明.共同构筑电力施工安全大环境[J].安全与健康 (上半月版) , 2006, (08) :119-120.
[3]王建群, 高少霞, 李国庆.电力设施企业安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6) :101-102.
[4]李志民.浅谈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2) :48-49.
普及技术 篇9
因此, 对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与管理这个问题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对未来全国各地不同阶段的数字电视标准统一规范, 与采编人员的队伍建设, 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以及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视概念
全世界范围内数字电视标准投入使用的有3种:美国的ATSC (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 ;欧洲的DVB (数字视频广播) ;日本的ISDB (综合服务数字广播) 。
传输方式有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 ;卫星传输数字电视 (卫星数字电视) ;有线传输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 。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 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 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0、1组成的数字流。
数字电视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 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 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 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3个环节的聚焦点。
2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的技术优势
现有模拟电视频道带宽为8MHz, 只能传送一套普通的模拟电视节目。采用数字电视后一个频道内就传送1~8套数字电视节目 (随着编码技术的改进, 传送数量还会进一步提高) , 电视频道利用率大大提高。
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覆盖范围内, 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要比模拟电视小一个数量级。
可以实现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 实现视频点播等各种互动电视业务, 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功能, 保证通信的隐秘性及收费业务。
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 能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 可与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的互通互连。
易于实现信号存储, 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 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由于保留了现有模拟电视视频格式, 用户端仅需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 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 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2.1 数字电视的应用范围
基本业务:只要节目源许可, 用户可以收看数百套数字电视节目, 以及几十套调频广播节目和数字音频广播 (DAB) 节目。
扩展业务:可提供如图文电视、电视会议、数据信息广播、加密电视、视频点播等。
增值业务:可通过双向传输系统进行交互式的多功能应用, 如互联网接入、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邮件、计算机联网、数据通讯、家庭保安监控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3 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
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存储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磁带存储方式, 这种原始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易损, 占地大, 成本高, 难于重新使用。更重要的是难于长期保存, 通常在满足磁带保存环境的要求下, 磁带的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 到期只能淘汰, 再也不能使用。另外, 对于长期积存的磁带, 各电视台也没有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去管理, 开发, 利用这些越积越多的资源, 记者与节目制作人员尽管知道台里有丰富的资料, 却由于难于查找所需的节目, 而放弃使用这些几乎免费的资源素材, 更不用说向社会开放这些资源, 满足日益发展的电视节目资源的全球化共享。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逐步普及与计算机信息、视频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稳定高效的数据压缩方式, 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 以及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 而且国际互联网及企业内部网的超前发展也给电视台节目挡案的网络化存储, 查询, 共享, 交流提供了可能。宽带网络技术及视音频压缩技术的成熟, 为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铺平了道路, 今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制作, 播出设备及带库管理将逐步向多媒体网络设备过渡, 网络所具有的高效率与灵活性等优势, 会充分体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传输, 分配, 制作, 播出及存储领域。
3.1 存储方式的选择
数字化后的电视节目所存储的内容以视音频素材为主, 在选择存储方式时, 应综合考虑过去, 现在, 将来已经使用或将要使用的方式, 选择高质量, 高效率, 便于利用的方式存储各种不同类型数据。只要要求有:
图像质量足够高, 满足记录重放复用的要求。
压缩效率高,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存储成本和维护费用, 减少网络传输压力。
较好的兼容性。兼容hdtv和dtv等数字电视的飞速发展, 压缩格式应较易向数字电视过渡且损失较小。
良好的互操作性, 压缩格式必须可应用于节目制作及传输播出的全过程, 以减少格式转换带来的损失。
较长的技术生命周期。
在专业视频应用领域, 不管是压缩还是非压缩, 大都集中在分量格式领域, 因此在做格式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具体应用情况, 不同阶段选用相适应的信号格式, 使整个生产流程平滑过渡, 尽量减少信号转换造成的损失, 以达到最佳质量效果。
若信号采用不压缩方式记录存储, 信号质量最好, 无损失。但存储数据量非常大, 以1h无压缩数字视频信号d1计算, 其数据量就达100gb以上, 对电视台数以万计盘的磁带来说, 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会使存储成本, 管理费用及日维护费用非常高。随着压缩技术的成熟, 由压缩所带来的信号损失也越来越小, 已完全达到了制作及播出要求, 因此选择适合的压缩技术和格式, 对信号进行压缩后再存储, 降低存储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mpeg-2是目前全球电视行业都普遍接受的专业视音频信号压缩格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中, 且在高清晰度电视, 数字电视中也已采用了mpeg-2压缩技术, 同时mpeg-2在前期素材采集, 后期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利用存储的节目进行二次编辑时, 无论何种压缩格式, 一般均要求采用4∶2∶2取样格式, 因为4∶1∶1或4∶2∶0取样格式做二次编辑时, 色度还原性较差。
对于现存的jpeg, m-jpeg和mpeg-2压缩方式而言, 只有i帧的mpeg-2实际上与jpeg编码相仿, 两者均采用dct (离散余弦变换) 算法, 但两者在内部处理上有所不同, mpeg-2更加专注于视频信号的处理, 而jpeg对图片处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对于电视编辑人员及众多电视观众, 这种灵活性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mpeg-2在处理单帧视频信号的压缩效率稍高于jpeg约15%~20%左右, 由于两者压缩算法不完全相同, 当由m-jpeg转换为mpeg-2时, 不单要进行再压缩, 同时还要进行压缩格式转换, 这种格式的级连转换会造成较大损伤, 而对于mpeg-2之间格式转换来说, i帧不必再进行格式转换, 仅需进行再压缩即可, 因此损失比mpeg与jpeg之间转换小, 这就是整个链路最好采用一种格式的原因。
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 长gop结构的mpeg-2做编辑尚不成熟, 但只有i帧或ib帧的gop结构的编辑技术已步入实用阶段, 随着逐帧mpeg-2编辑技术的逐步完善, 从素材采集一直到存储播出整个链路均采用mpeg-2一种大格式成为可能。在不同的应用场合, 采用不同的“级”和“类”组合, 配以合适的码率, 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如在采集, 编辑, 制作阶段采用只有i帧和ib帧的短gop结构组合的mpeg-2 4∶2∶2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30~50mb/s, 重点保证编辑质量与编辑精度;传输播出时可根据使用场合要求的不同选用有ibp帧的gop (12帧) 结构组合的mpeg-2 4∶2∶2或4∶2∶0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4~10 mb/s的低码率;存储时也可采用长gop结构的mpeg-2 4∶2∶2编码方式, 码率选择15~20 mb/s。这样一来, 整个链路均采用mpeg-2一种格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数据格式转换带来的图像质量劣化, 使系统组合更为合理统一。
3.2 存储介质的比较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也使其拥有的成熟技术及先进理念, 迅速渗透进其他行业与领域, 存储技术就是如此。计算机的存储系统是由内存, 硬盘及辅助海量存储器 (硬盘阵列, 光盘库, 数据流磁带机) 构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 大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系统配备不同的数据存储设备。我们知道各种存储介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其容量, 性能, 价格关系构成一金字塔结构, 塔尖为内存即芯片级存储, 以下依次为硬盘, 光盘, 数据流磁带。内存由于是芯片级的存储, 完全为计算机CPU专用, 不能用于大容量视频数据的存储, 本文不再详述。下面重点对其他几种介质的性能, 价格及其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比较。
硬盘:硬盘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主要用于计算机数据, 程序, 软件的存储。
硬盘的容量决定于盘片数与面密度, 问题是盘片数的增加会使硬盘体积增厚。目前高端硬盘产品scsi硬盘采用的是正反面都记录的多盘片结构, 都有磁头用于数据的读写, 存储密度可以达到每盘片1820mb。
硬盘的数据传输分为CPU通过总线在内存与硬盘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以及硬盘管理系统驱动磁头寻道并将数据读出或写入盘片。其中后者是决定硬盘总体数据传输率的关键。scsi硬盘的最小寻道时间为6.5ms。至于CPU与scsi硬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目前已能达到80mb/s, 而且传输距离也可达到12m (采用68芯或50芯扁平电缆) 。
尽管单个scsi硬盘的容量与数据传输率已相当可观, 但为了支持海量存储, 业界一直在研究开发独立硬盘阵列冗余技术即raid技术, 将多个scsi硬盘做为一个逻辑硬盘, 保证大型数据文件存储的整体性。raid技术是目前提高硬盘阵列速度和冗余的主要手段。
硬盘虽然具有读写速度快, 数据容量大的特点, 但是是否就适应于电视台的各个环节的节目信息存储呢?做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以中型电视台10万盘磁带的存储量为例, 大约需要近20万gb的信息存储量, 如果采用18gb的scsi硬盘, 售价9000元, 将需要约10000个以上硬盘组成阵列, 造价也成了天文数字,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少量的信息存储应用中硬盘的确有较大的优势, 比如在制作领域就大量用于非线性编辑设备, 在播出环节也有硬盘录象机大量用于自动播出, 以fibre channel构造的新型新闻制作网也多采用硬盘阵列作为节目存储的硬平台。
3.2.1 光盘
最新一代的大容量存储设备是DVD, 其存储数据的格式为mpeg-2, 完全能够满足广播级视音频信号的要求, 它达到了目前技术上最理想的容量。DVD光盘的几何尺寸与普通cd相同, 但其容量却是cd的8倍-15倍。对于单层DVD, 其容量是4.7gb, 可存放132min的mpeg-2影片, 这意味着标准长度的电影和数字音频都可以记录在一张DVD光盘上。要实现必须将所有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存放在DVD盘上, DVD播放机才能读出这些数据, 播放出高品质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其中影像采用mpeg-2压缩, 音效可采用mpeg-2 audio、dolby ac-3、lpcm及dts, 基本上是把视频讯号压缩至1/40左右, 但是mpeg-2的压缩率是可变的, mpeg-2速率平均为3.5mbps, 最高约11mbps, DVD的分辨率为720×480, 35万像素, 水平扫描超过500条, 而且还有多国字幕。那么132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它是mpeg-2 3.5mbps+ac-3 5.1ch 384kbps×3+字幕10kbps×4=0.59m/s除以单面单层4.7g, 大约就是132min了, 其中ac-3 5.1ch表示6个声道。而采用双层双面技术的DVD盘存储容量达17gb, 能连续播放8h的广播级节目。
通常说的DVD实际上可分为只读 (DVD-rom, DVD-video, DVD-audio) , 只写一次 (DVD-r (recordable) ) 和可重写三种规格。DVD—video和DVD—audio多用于影音电视设备, 而DVD—rom、DVD—r、可重写DVD则多用于计算机设备中。其中DVD—video和DVD—rom标准已经统一。
从使用的角度看, DVD光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它也应该代表了高速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格式的统一, 速度与容量的提高, 价格的降低等。其中格式的不统一, 制约了DVD的发展应用, 也给用户带来了风险。同时传输速率还是比较低。对于专业视音频领域要求的大容量, 高速度, 低价格存储来说, 目前光存储技术发展的程度, 容量及读/写速度, 价格等指标均显勉强。
3.2.2 数据流磁带机
数据流磁带机也是利用磁记录技术保存数据的, 是目前工业系统广泛应用的一种备份设备, 例如银行业, 证券业, 气象台等。它与电视台使用的传统磁带很相似, 可以说是由其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它是配属于计算机的存储外设, 记录的数据不是以帧为单位的图像信息, 而是以计算机文件形式存在的数字信息。与前面介绍过的硬盘, 光盘记录方式相比, 磁带备份具有下列优势:
1) 成本低, 每gb的存储成本低于1.3美元;
2) 易于存储, 保管, 可通过更换磁带无限扩充容量;
3) 可靠性高, 存储时间超过30年;
4) 允许无人操作的自动备份;
5) 容量高, 一盒磁带中可以存储高达70gb的数据;
6) 传输率高, 压缩后可以达到10mb/s。
磁带备份技术一直在发展。更有效的磁带方法, 更新的格式一直在不断涌现, 1/4英寸盒带 (qic) 是为数据储存应用而专门设计的。在1/4英寸磁带上, 数据可以以连续迂回的方式记录在最多为144个轨道上。traven技术是qic格式的一种体现。
数字视频技术 (dat) 最初是为数字视频记录而设计的。当在4mm磁带上实现了大容量的数字数据存储、快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之后, dat就被用作磁带备份的媒质。
8mm磁带技术最初是为视频工业而设计的。其最初目的是将高质量的彩色图象传输到磁带上, 供存储和检索。现在, 8mm技术也被计算机工业所采纳, 成为储存大量计算机数据的可靠方法。
数字线性磁带 (dlt) 是磁带备份技术的最新进展。它采用对称相位记录技术, 交替改变磁头的角度, 帮助消除磁道间干扰。
不同型号数据流磁带之间的记录格式不同, 因此互不兼容。使用数据压缩技术的数据流磁带机的存储容量, 将取决于该驱动器是工作在自然模式 (未压缩) 还是压缩模式。压缩技术一般能将储存在媒质上的数据量加倍, 实际获得的压缩程度对被压缩数据的特点很敏感。
为了满足大容量存储以及备份的需要, 业界还推出有能够自动备份数据的数据流磁带库, 通过使用存储管理软件, 来实现自动按时备份。这种磁带库一般带有多个dlt驱动器和两个以上scsi数据通道。容量可达到tb级 (万亿字节以上) , 传输率可达10~20mb/s。由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数据流磁带应该是目前最经济合理的大容量, 高速度存储媒介, 也比较适合于电视台节目资料的长期保存。
4 数字电视的前景
数字电视的技术优势必然会取代模拟电视, 数字技术的应用会使电视技术开辟一个新天地。当然模拟技术在局部小范围的电视技术上也会占有一定市场。总之数字电视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从模拟电视广播向数字电视广播的过渡, 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 它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鲁业频.数字电视技术[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拜路.浅谈数字电视节目的存储及管理方法[J].广播电视信息, 2012, 11 (2) :131-132.
[3]杨晓宏.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4]李宏虹.电视节目制作与非线性编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普及技术 篇10
关键词:登高平台消防车操作,维修保养技术,灭火抢险救护
登高平台消防车又名平台车, 在我国消防事业中是非常重要的消防工具, 相信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一定也见到过这种消防车出勤。平台车的操作使用、如何维护保养好平台车, 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 不但可以通过更好的操作平台车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 还可以通过提高平台车保养技术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节约成本, 同时更好的服务民众, 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
1 平台车的组成结构
登高平台消防车主要结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变幅与伸缩机构、平衡与回转机构、上下车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就平台车而言其变幅机构有三个部分, 即上臂、中臂、下臂变幅。要重点讲一下副大梁与支腿部分, 从“地位”上来说, 副大梁是基础件, 用四个支腿承受整个平台车的重量与外载荷[1]。支腿是一种H型的伸缩支腿,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伸缩的调节, 即使平台车所停的路面状况不好, 凹凸不平, 有了支腿的调节, 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工作, 并且在支腿下方有照明灯的配置, 在夜间作业的时候可以用来照明, 同时也可当做安全指示灯使用。
2 平台车的特点和用途
平台车的特点有:操作起来可以非常灵活, 并且不用担心其安全可靠性, 在需要高空作业的时候, 能够充分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平台车的用途有:最基础的作用当然是灭火抢险, 保证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保证国家经济建设顺利发展。还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高空作业, 比如高层建筑物的粉刷装饰等。在国防方面, 架设高架天线、雷达等可以用到平台车[2]。
3 平台车的性能
平台车的性能主要包括操作性能与安全性能方面, 平台车操作过程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其支腿的展开时间是有秒数规定的, 如果是轻型车支腿展开时间不能够少于31s, 重型车的话不能够大于39s。在安全性能方面, 需要注意液压系统、水平仪、液压锁等的安全操作与使用。液压系统工作平稳, 没有漏油、爬行或者是抖动等现象发生;水平仪是用来监测车身的水平状况, 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车身倾斜范围超标, 这时候支腿就要保证整机的稳定性。液压锁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工作臂的正常工况, 如果发生液压系统的故障, 需要液压锁来“解围”。
4 平台车的使用工况
平台车被编入的是“战斗班”, 当然这是在平台车的服役期间, 如果是需要对平台车进行维修与保养可以在战斗班中暂时撤出。平台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接到命令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开赴火场, 在消防人员的专业操作下发挥其功效, 灭火救人, 将人身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平台车在火场需要保持战备状态, 并且要根据火场情况“机动作战”。
平台车一般有两个基本的工况:其一, 待命时期, 事实上, 平台车大部分都是待命时期, 但是要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消防员每天都会换班维护检查消防车的整体车况;其二, 执行任务, 这个时期就是开赴火场救火救人, 这个工况需要持续多少时间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出动半径、火势大小, 包括火场的灭火条件是不是有利等。
5 提高平台车安全性的措施
最基本的平台车的使用说明需要烂熟于心, 在火场的时候很多突发情况让人来不及思考太多, 充分掌握平台车的各个部分的操作使用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消防员在最紧要的关头做出正确的操作。在维护平台车的方面, 要保证周期化的检查以保证车辆的热状态和载荷状态都是最优, 同时对于平台车的修理维护技术需要一步一步的提升。平台车可靠性的信息系统需要进行完善, 作为消防员需要遵循正规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否则不仅仅会引起平台车的故障, 在灭火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灭火进程, 严重的会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6 平台车的操作注意点
注意点一:整车的调整:支承调平。选择停车位的时候尽量选择平整、土质较硬的位置, 然后分动箱操纵杆挂空挡, 操作支腿与操纵杆、发动机, 打开开关并接通车上的电路。
注意点二:上车操作。至于操作前观察平台车旁边的障碍物情况, 在确定好没有妨碍物的同时才可以放心操作, 注意上臂中臂与下臂离开托架的距离要达到0.5m才可正常操作。
注意点三:喷水操作。喷水操作之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好, 包括连接好水带与水路的供水口, 确定好压力水源, 在打开阀门的时候需要缓慢并且小心, 开始消防之后, 要注意水炮的瞄准方向, 注意调节水炮的流量。
7 结论
我国消防事业的顺利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在消防工作中提高灭火抢险救护功能水平十分重要, 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登高平台消防车作为消防的重要装备, 必须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维修, 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保障消防车随时处于最好的状态, 发生火灾之时能够第一时间开赴现场, 做到最有效的救援, 保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蒋桂发.登高平台消防车操作要点及在灭火救援中的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 2015 (6) :95-96.
普及技术 篇11
TN面板统治地位的动摇
低廉的价格奠定了TN面板在大众液晶市场的统治地位,原生6bit色彩让其最大实际色彩仅有262,144种,虽通过抖动算法可达到16.7M色(8bit色彩),但是毕竟通过IC电路计算出来的色彩在准确性和自然性方面都无法和原生相比,而广视角面板除在视角上领先TN屏外(TN屏可视角度一般不会超过160度,而广视角面板可视角度可达178度),都具备原生8bit的色彩,因此过渡性更好。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有效控制,当前一台广视角的21.5英寸液晶售价已跌入1200元内,与同品牌、同尺寸TN液晶相比在售价上仅贵百余元(部分甚至不足百元),更广的视角和更优秀的效果让广视角液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TN面板在大众液晶市场的统治地位正在动摇。
广视角面板技术的硬软之争
广视角液晶面板分为IPS和VA两大阵营,其中IPS面板技术是日立公司于2001推出的液晶面板技术,聚拢了LGD、瀚宇彩晶等一批上游面板厂商。IPS面板特点就是它的两极都在同一个面上,而不像其它液晶模式的电极是在上下两面立体排列。只是由于电极在同一平面上,不管在何种状态下液晶分子始终都与屏幕平行,会使开口率降低,减少透光率,所以IPS应用在LCD TV上需要更多的背光灯(会提升功耗)。相对于VA面板技术来说,面板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有利于动画画面显示)、色彩还原准确(画面效果逼真、色彩鲜艳)的优势,其缺点则是透光率较弱。值得一提的是IPS和其它类型的面板相比,IPS面板用手轻轻划一下不容易出现水纹样变形,因此又有硬屏之称,在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上广泛应用,让消费者颇感熟悉。
VA面板技术又可细分为富士通主导的MVA面板和由三星开发的PVA面板两类。前者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广视角液晶面板,奇美和友达光电均采用该面板技术,获得华硕、明基等液晶品牌厂商支持后,成为当前VA面板主流,而三星除力挺PVA面板技术外,还推出了全新PLS广视角面板技术,不过相对IPS和MVA来说较为小众。VA面板技术的优势在于黑色纯净,色彩还原度好,不过响应时间相对慢(灰阶能达到8ms)。
与LED联姻的广视角阵营
随着广视角面板技术的发展,上游面板厂商在原有IPS和VA面板技术的基础上,又分别推出了S-IPS、H-IPS、E-IPS以及S-PVA、P-MVA、AMVA等新一代广视角面板,优化原有面板技术在对比度、响应时间方面的不足,最明显的改进则是对成本的有效控制,特别是与LED背光技术的联姻,更使得广视角液晶显示器在获得优秀显示效果的同时,兼顾低价与低功耗。
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液晶品牌厂商均推出了广视角液晶产品,除三星广视角液晶产品坚持采用PVA广视角面板外,AOC、LG等主流液晶厂商都推出了采用IPS面板的广视角液晶面板产品,明基则推出了MVA面板液晶产品,而华硕更是一口气推出采用MVA面板的ML249H-A、采用IPS面板的ML229H-W/ML239H-W三款针对大众市场的广视角新品,及针对专用用户、采用P-IPS面板的PA246Q四款广视角新品,极大地扩展了广视角液晶阵营。
普及技术 篇12
1 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水稻机插的4条经验
1.1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 尤其是水稻机插技术, 涉及到农机、农技、种子等多个部门。为此, 在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之初, 绍兴市就开始着力完善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
(1) 强化组织领导。绍兴市农业局成立水稻机插技术推广领导小组, 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 农机、农技、种子及农科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 各单位技术骨干任组员, 各县市农业局也相应成立机插推广领导小组, 负责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的组织协调问题。
(2) 完善沟通机制。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 实行农科统筹, 建立农机、农艺、科研联合协作的组织协调机构, 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对水稻机插推广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具体问题进行会商沟通, 共同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
(3) 开展统一行动。在全市粮食高产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等工作中, 农机、农艺部门统一部署, 共同开展高新农机示范、适宜品种推广、栽培技术培训等水稻机插技术配套试验示范工作。通过共同制定水稻机插技术要点、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议等, 推进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工作。
1.2 开展联合技术创新是农机农艺融合的重点
水稻机插技术涉及品种筛选、育秧技术、插种技术、大田管理及机械装备等多个环节、多种技术, 各个技术“瓶颈”又涉及农机农艺等多个部门;因此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既是解决水稻机插技术难题的有效措施, 也是全市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重点。通过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突破了多个机插技术“瓶颈”。
(1) 突破了品种制约。通过农机农艺部门共同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双季稻机插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等科技项目, 系统性地总结了适合绍兴市的双季早晚稻机插品种组合, 并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指导推广, 有效带动了全市双季稻机插技术的普及。近年来, 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又针对单季稻机插推广“瓶颈”, 共同开展了单季杂交水稻品种筛选, 全市单季稻机插面积稳步增长。
(2) 创新了育秧模式。在机插技术推广初期, 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因地制宜, 创新发明了能有效节本的“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 降低了农民机插技术应用门槛, 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随着机插技术普及程度的提升, 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又结合实际, 联合开展了温室育秧、基质育秧等技术示范, 继续引领全市机插育秧技术进步。
(3) 推动了机械改良。绍兴市在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初期, 农机农艺部门就共同提出了针对双季稻机插的插秧机行距“9寸改7寸”技术方案, 并联合中机南方、上虞小精农机等国内插秧机制造企业开展机具改进与示范, 带动了双季稻机插机具的改良, 目前“7寸”行距的插秧机已普遍应用于双季稻机插。针对单季稻杂交品种精量播种的问题, 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通过与育秧流水线厂家沟通建议, 目前久保田等品牌的育秧流水线已可将播种量控制在符合农艺要求的范围内。
1.3 培育统一服务组织是农机农艺融合的载体
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主体是合作社与种粮大户, 其水稻机插面积占全市水稻机插总面积的80%以上。绍兴市在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 通过共建示范典型, 叠加示范效果, 加快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扩大了农机农艺融合成果示范效应。
(1) 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户。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 人才是关键。绍兴市农机农艺部门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 由农业专家讲授农艺知识, 农机专家负责机具指导, 强化机插技术、育秧技术等技能培训, 引导农民把农机农艺集成技术应用到机插技术推广中, 从而服务周边农户, 带动周边大户。
(2) 培育统一育供秧服务组织。通过农机农艺部门共同指导扶持, 建立储备秧制度, 鼓励机插示范户应用温室育秧、基质育秧等先进育秧技术, 建设统一育供秧中心, 开展统一育供秧服务, 探索机插秧苗商品化供秧模式, 降低普通农户应用水稻机插技术风险, 提高水稻机插普及率。全市已建成水稻育秧中心107家, 统一育供秧面积占总育秧面积的近70%。
(3) 培育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通过农机农艺部门共同扶持, 鼓励整村、整社推进水稻机插, 在全市范围内扶持了王家井镇新南村这样全村统一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机插典型, 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目前全市已有提供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机服务中心27家。
1.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农机农艺融合的保障
绍兴市在推进全市水稻机插技术普及、深化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过程中, 一直注重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整合相关部门政策, 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 为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保障。
(1) 购机补贴有倾斜。鼓励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高的高性能机具, 对应用于水稻机插的有关机具, 绍兴市地方财政给予不同程度的追加补贴。
(2) 育秧补贴有导向。对开展机插集中育秧的大户, 给予600元/hm2的集中育秧补贴;对抛秧、手插秧集中育秧的, 不予补贴。对开展“芽苗”供秧和为散户开展代育秧服务的, 绍兴市区给予追加补贴。各县均出台了储备秧扶持政策。
(3) 统一服务有奖励。对开展对外统一服务的, 绍兴市各级财政均有不同的奖励政策。如绍兴市区对于对外服务面积达一定规模的, 给予相应等级的资金奖励;诸暨市对建立统一机插育秧中心的, 列入市一产项目予以扶持。
2 总结成功经验, 拓展农机农艺融合领域
虽然绍兴市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在普及水稻机插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如:畜牧、水果等其他主导产业融合程度低, 科研单位、企业参与融合工作较少, 融合成果转化率较低等。
为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绍兴市将总结水稻机插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经验,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机制体制创新。
(1) 扩大产业融合范畴。总结水稻机插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经验, 提升畜牧、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农机农艺融合程度, 扩大产业融合范畴。
(2) 扩大参与对象范围。将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等机构纳入农机农艺融合参与对象范围, 提升产学研推结合度。
(3) 提升成果转换效率。将农机农艺融合成果不仅应用于典型样板区、大户、合作社, 更要服务于更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