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实践

2024-09-23

普及实践(共12篇)

普及实践 篇1

提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机器人竞赛, 在有些学校看来就是一项“贵族游戏”。门槛高, 器材投入大、无法统一, 产品繁杂, 学生参与度低, 竞赛公平性打折, 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学校在机器人竞赛面前望而却步。

为了让更多学校、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机器人制作与竞赛活动中来, 从而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促进素质教育, 江苏省推出了青少年普及机器人竞赛, 并将其作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动手做科技活动的一项重要赛事。

江苏省机器人普及赛作为一项全新的机器人竞赛项目, 跟以往的项目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比赛投入低:普及赛的宗旨就是让大多数的学校都能有条件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相比其他机器人竞赛器材投入四五千元的价格, 普及赛器材每套件价格几百元一套, 真正做到了平民化。同时, 器材基本功能齐全, 有一定的开放性。

统一器材:普及赛为了更多体现学生参与性, 避免比赛器材的混乱, 指定了比赛用机器人器材, 并且器材的投入是一次性的, 比赛每年一届 (保证长期性) , 每届比赛对器材的要求不变。

难易度适中:普及赛属于机器人轨迹比赛, 项目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能力, 无论是机器人的搭建还是程序的编写, 适合大部分学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机器人、编写程序完成比赛任务来掌握常见的机器人知识, 为更复杂的比赛项目 (如机器人足球、灭火等) 打下基础。

适合开展机器人教学:普及赛机器人套装不仅可以用于竞赛活动, 还可以用来开展丰富的机器人教学活动。一般学校配置10套以上普及赛机器人套装就可以组建一个机器人实验室, 开展与机器人相关的教学活动。

比赛规则

机器人普及赛分为两个竞赛环节:编程测试、机器人轨迹赛。

机器人编程测试主要考查青少年基本编程知识。由裁判员现场出题, 选手现场编程解题, 裁判员现场测试。只有测试合格的参赛队员方可参加机器人轨迹比赛。

轨迹比赛为现场搭建及编程调试。比赛前, 参赛队员必须拆散机器人所有零件后方可进入赛场。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 (2小时) 现场搭建机器人, 并实地编程调试, 向裁判示意开始比赛。比赛有两次机会, 取较好一轮的成绩为最后成绩。

中学组轨迹比赛场地如图1所示。机器人从启动区出发, 按照一定的轨迹线行走 (沿图中的黑色引导线) :机器人要先通过6号待拼装区 (拼装区内有一个待拼装块) 后再通过5号待拼装区 (拼装区内的拼装块为#5) , 再通过7号待拼装区 (拼装区内的拼装块为#7) , 最后到达停止区。机器人行走途中不得脱线, 在拐弯处要有明显的拐弯动作。在场地中的黑色引导线上放置一个空可乐罐, 放置地点现场决定, 机器人碰到可乐罐可得附加分。机器人所有部分进入停止区并停下, 否则进入停止区是无效的。

注:场地上的6号区域, 放置的拼装块是比赛现场从中抽签决定的。以#2为例, 有两种放法。

比赛解决方案

1. 机器人的搭建

(1) 机器人光感安装方案:比赛中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巡线, 而巡线时机器人的“眼睛”——光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此方案中, 需要用到4个光感 (图2中从左往右编号:4、5、6、7) , 一字排开, 安装在机器人的前部。5、6用于双光感巡线及转弯, 两个光感间距为大于黑线宽度即可;4、7用于路口的判断, 需安装在机器人中间两个光感旁边, 并且要空出一段距离。

(2) 马达的安装:安装的时候, 贴有标签的左右马达不要装反。这样做是便于编写程序时控制马达正转、反转。

2. 测光程序

机器人搭建完毕后, 第一件事情是测比赛场地的光值, 4个光感对应的白、黑值是多少, 记载下来。

机器人配套的编程软件VJC2.0提供了两种编程模式:一是流程图, 二是JC代码。测光值程序用JC代码 (类似于C语言) 书写如下:

3. 程序说明

机器人在整个巡线过程中, 主要做巡线、转弯、直行等几个动作。VJC2.0提供了模块化编程的功能。整个程序包含以下几个子程序, 每个子程序代表一种动作, 如直行、转弯等。下面就每个子程序说明如下。

计算比较值:利用测光感程序得到的黑、白值, 算出4个光感的光感比较值 (黑、白值之和除以2) 。当某一光感的即时光值小于它的比较值, 我们就认为它看到白色区域, 否则就是看到黑线。

56巡线:表示用中间两个双光感进行巡线, 当4号或者7号光感测到黑线时 (到达路口) 巡线结束, 等待下一步处理。

456巡线:如果56巡线走直线时有误判, 可以加入时间控制, 在一段时间内不进行路口的判断。路口判断使用4号检测。

567巡线:与456巡线类似, 路口判断使用7号检测。

左转:机器人左转弯, 直到5号光感检测到黑线。

右转:机器人右转弯, 直到6号光感检测到黑线。

过路口直行:当机器人巡线来到路口, 要做下一步动作时, 都要过路口。因为巡线结束, 判断路口的4号或者7号必然有一个在黑线上, 机器人要往前走一段, 使得4号和7号都不在黑线上。

单光感巡线:表示机器人用6号光感巡线, 光感看到白色, 机器人左转, 看到黑色右转。单光感巡线对走弧度很大的曲线特别有效, 如过7号拼装块, 必须用单光感走线。

4. 各子程序流程图

(1) 计算光感比较值, 如图3所示。

(2) 56巡线, 如图4所示。

为了保证巡线的稳定性, 马达速度的设置不要过快, 比如都黑都白时正转, 马达设置 (45, 45) , 一黑一白时, 都正转, 一快一慢, 比如 (15, 45) 。实际调试的时候根据机器人特性, 可以自行摸索。

(3) 456巡线, 如图5所示。

(4) 567巡线。与456巡线过程类似, 只是循环的条件不同:模拟变量七<整形变量七或时间变量一<0.5 (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

(5) 左转。用5光感口来判断, 当5号看到黑线, 转弯结束。如图6所示。

(6) 右转。过程与左转类似, 只是用6光感口来判断, 当6号看到黑线, 转弯结束。如图7所示。

(7) 单光感巡线。对于走直线, 可以使用56双光感巡线, 也可以通过6号单光感巡线完成。如图8所示。

通过场地上的7号拼装块时, 因为曲线弧度很大, 用双光感巡线机器人很容易脱线, 必须使用单光感巡线, 结束的条件是:7号光感看到了黑线, 也就是机器人来到这个位置:。如果此过程中机器人有误判, 可以加入时间控制。

(8) 过路口直行, 如图9所示。

特别提醒:为了验证主程序中, 各段子程序是否成功完成, 可以在子程序最后加上蜂鸣器, 让机器人发声。

5. 调试技巧

整个程序主要是建立在如下几个子程序的基础上:巡线 (单光感、双光感) 、左转、右转、过路口。当然主程序中可以灵活加入一些程序段以保证整个任务的完成 (如从启动区绿色区域出来, 机器人直行一段时间, 接下来巡线) 。在调试的时候, 首先要保证各个子程序的正确性, 可以一个个子程序单独调试, 调试成功了, 尝试串起来。

双光感巡线的时候, 机器人的速度可以快些, 但是在进入5号拼装块前的一段巡线, 一定要慢速, 防止机器人冲过头。

过7号拼装块时, 必须用单光感巡线, 而且巡线结束的条件, 只能用时间来控制。

如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机器人在有些地方总是出错, 可以尝试让机器人停一下, 消除机器人的惯性, 如在进入5号拼装块之前。

调试的时候, 成功率放第一位, 所以机器人行进速度不要快, 确保成功了方可以加速。

普及机器人竞赛活动开展两年多的实践证明, 这是一项具有普及性、经济性、竞技性和趣味性的科普竞赛活动, 有利于普及机器人知识, 也确实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了机器人竞赛活动中来。

普及实践 篇2

【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服务大众,但大多爱好音乐的人对乐理知识知之甚少,仅限于模仿学唱。普及音乐教育,让爱好者有自己的“音乐工具”,从而丰富人们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音乐教育;群众文化;实践

音乐教育,就是让学习者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研修,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具体地说就是服务爱好音乐的人群,让他们在喜欢、追求、演绎音乐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实用工具。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演唱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普及,各种声乐班、舞蹈班、戏曲班、器乐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怎样使音乐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普及和发展?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剖析这个过程。

一、基层群众对乐理知识的生疏,导致辅导的效率低下

作为文化馆辅导老师,下乡为基层群众提供文艺辅导是我们的职责,在朝阳县28个乡镇中,群众自办艺术团体达二十余个,多数对乐理知识知之甚少。近年来,朝阳县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大地放歌”为品牌积极的开展起来,可在辅导过程中,群众对乐理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歌曲、戏曲唱腔学习领悟较慢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辅导进程,同时,也延误了演出的时间,造成了各乡镇演出时间的冲突。以朝阳县古山子镇的“康怡大妈”演出队为例,在辅导她们学唱的过程中,这些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大妈们,没有一个识谱,就连简单的乐理知识也不了解。所以,在基层的文化群众中普及音乐教育,让基层的文艺群众懂一些乐理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这些群众文化辅导者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辅导中注重对辅导对象增加一些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那么,在未来演出的实践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以音乐为依托的多种艺术发展

音乐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结合实际,立足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艺术培养,最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活动策划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但就目前而言,具备这样条件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在群众文化辅导领域少之又少。我们朝阳县文化馆文艺辅导部,目前有辅导员八名,担负着全县28个乡镇三百多个行政村近千名群众的文艺辅导任务,每年下乡辅导调研达二百余人次,行程千余公里。由于辅导人员的缺乏,导致我们的辅导质量不高,群众的艺术水准必然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以音乐为依托的如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三、以教学辅导实践谈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普及实践 篇3

【关键字】创新工程;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引言

创新指的是在已有思维模式利、知識以及物质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等,以取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也积极的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训练,大量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竞赛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本文,笔者即对创新工程普及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探索。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回顾自身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于是,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最终实现全民族创新主体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现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来说,本质便是不断的创新。而想要实现对各种知识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便需要大量具备较强的创新欲望的和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来予以实现。只有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占据有利的制高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势在必行。高校的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必不可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创新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课题,对高等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十分注重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获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认识水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者活动,但大多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相关活动经费方面的投入较小、不够及时,活动时间安排等也较少。于是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创新活动大多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出现,无法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其次,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时候,都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教师引导等,对学生的辅导力量不足,导致各种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另外,在组织叙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没有注意对活动效果进行控制,于是导致很多学生在活动一开始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一长却失去热情,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加之很多学校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及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配套措施,凡此种种,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普及创新工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均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来予以大力的普及。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予以尝试:

(一)为学生制造创新机会。

为了更好地对更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要为学生制造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学校可以以学院(系)为单位积极地对本院(系)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创新能力水平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与学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广大学生保驾护航。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系)可以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予以补助等等。然后,学院(系)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工程项目中,呼吁大家踊跃报名。而后,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照具体的创新工程项目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之后分配给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为教师们的各种创新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实现了双赢。在积极吸收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安排。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知识储备还较少,科研能力还不够强,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科研创新等工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要鼓励其以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的竞赛为主,避免打击到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积极的安排其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以更好地促进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各学院(系)还要积极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各种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系)可以争取各方资源加大对各种创新培养活动资金的投入,设立各种创新基金,并积极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各种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可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此外,对相应的指导教师,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措施,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实际成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创新活动的最终效果。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学校还要积极地鼓励各个学院(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予以合理的调整。首先,在低年级开始,学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科研训练方面的课时。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先由学院(系)的教师自行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综述性等科研课题,然后由学院(系)进行统一的汇总。汇总之后再公布给学生,由广大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在学生进行自由选题后,学院(系)要指派相应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学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对实践教学中实践技能模块方面的学分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模块方面的学分所占比重,并适当增加实践技能模块方面学分所占的比重。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比重往往低于30%和25%。应适当地提高其所占比重,如,可以将比重设定为40%以上,并制定一定的学分抵消措施。如果学生参与各种竞赛获得名次或者奖项,以及在各种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可适当抵部分选修课学分等。例如,南开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抵算学分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竞赛,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进一步的升华、提高,并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南开大学还将学生的获奖等级分为四档,即校级创新立项优秀成果和市级以上单科竞赛,以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对于获奖的学生,在经过项目申报以及学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之后,因为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等级,可以分别获得一到四个专业选修课学分。于是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在学期期间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来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数。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安排自身的修学计划,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创新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提高,学校需要注重加强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身创造的火花。首先,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与其他高校以及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创新实践培养,积极开展高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实践机会。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在本校西校区设立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8个现代化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以及1个计算机机房,具有大量技术先进的多种高科技装备和仪器,资产总值300万元。通过设立该基地,有效地 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该基地采取集中安排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改变教师准备、确定方法步骤的方式,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方案并独立或合作完成。 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出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自由选择的时间内,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将论文式实验报告、科技报告和项目成果等作为学生实验或工程训练的考核内容。例如,在基地的创意组合课上,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学生可根据基地提供的设备功能要求,自己进行方案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模拟真实工作动态演示,直观调整、验证并改进设计方案。基地每年还组织创新设计比赛,由学生自选题目,提出设计方案,经创新评委会的评审,可立项的方案,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基地并指派指导老师协助完成。于是,在该创新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次,高校要注意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内部的创新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趣味十分的科技活动,例如电子设计校园大赛等等,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并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以不断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

(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还要注意不断地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各学院(系)的教师一起对活动的成效,尤其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问题,学校要及时地提出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予以完善和改进,并制定出更加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开展创新培养活动。例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即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之后,积极地对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予以回顾和反思。该校将本校的学生创新培养工作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审核宣传,然后是推进实施,接着在半年度进行总结提升,并进行继续的推进实施,年底进行年度总结提升。在审核宣传阶段,该校开始研究部署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后进行推进实施,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沙龙活动,不断回顾总结本阶段的工作效果和问题。而后学校会开展半年度总结提升活动,对上半年的活动开展情况和经驗做法予以总结回顾,制定出下半年的具体安排。随后继续进行推进实施,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到年终的总结提升阶段,全校会认真总结全年度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地总结回顾,该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积极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普及创新工程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随着创新工程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会被培养出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

致谢

本项目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号:2013JSJG155)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号:XJG20125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青林,张新虎,魏彦明,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16-117,110.

[2]佟会文,佟绍成,卫绍元,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5-126.

[3]尹喜云,李鹏南.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37-238.

[4]章成伟,何德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4):48-49.

[5]周新晔,李娜,邓秋军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从个人、高校与社会三个维度[J].价值工程,2012,31(14):209-210.

普及实践 篇4

●以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 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感知教育应用示范工程是2010年无锡市批准和规划的十二个重点建设和应用领域之一。为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 强化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无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锡政办发 (2010) 203号) 精神, 制定了无锡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其中就有得到教育部支持的、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立项批准的“感知生长”和“仰望星空”两个项目, 并以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教育部-微软 (中国) 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无锡试点城市为基础, 积极探索利用传感技术和图像、视频技术, 通过互联网发布、使用和共享, 使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数据、学习结果自主化和公开化, 对动植物和星空进行紧扣中小学课程的项目学习研究, 使学习技术手段和学习研究方法有所突破。通过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示范, 让部分参与实验项目的教师和学生迅速成长了起来, 虽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尤其是教师, 更是成为日后编写教材并付之于实践的主力军。

●以物联网教育应用“感知生长、仰望星空”项目为实践, 着手编制读本

2011年3月, 无锡市教育局在全市确立了28所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18个感知教育应用示范项目, 建设了24个“感知生长”校园数字农植园、3个“仰望星空”校园数字天文台和20个青少年物联网比特实验室。其中, “感知生长、仰望星空”项目成为国家教育新媒体平台中唯一投入使用的物联网学习项目。在此期间, 教师和学生们在热情投入项目实践的同时, 也深深地意识到教学资源的匮乏。虽然此时还只是在活动课程阶段, 也并非整班学生开展项目实践, 但依然需要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组织, 于是, 编制《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读本的想法也就应运而生。之后, 无锡市电教馆协同教研中心组织了全市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及部分电教、教研人员边实践边编写, 并结合开展的“感知生长、仰望星空”项目, 几易其稿, 终于在2011年年底按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拿出了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读本。

●以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读本为基础, 改编成为适合教学的中小学教材

在无锡率先进行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活动的同时,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也在密切关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发展, 也注意到了物联网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物联网作为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其应用已在不知不觉中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 开展这方面的普及教育活动, 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方向, 也是新内容。在得知无锡已经完成了小学和初中段的《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读本后, 省教研室联合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读本着手改造, 改编为能进入课程、适合教学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12年9月, 小学和初中《物联网技术》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无锡部分中小学也开始试点使用。之后, 省教研室为了使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能在全省开展, 着手对早在2007年3月就已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进行修订, 于2013年初又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3年修订) 》, 明确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新增的拓展模块, 并在小学的6年级和初中的9年级分别开设。

●以省编中小学物联网技术教材为依托, 开始全面开展物联网普及教育

在无锡部分中小学试用了一个学期的基础上, 2013年初随着《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3年修订) 》的正式颁布, 江苏省教研室又协同出版社对《物联网技术》教材进行了第一轮的修订工作。同时, 与教材配套的教参、实践指导和教学资源光盘也相继编写和开发完毕, 从而使一线的教师们在新学期教学时能得到更丰富和实用的教学资源。基于试用时暴露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比较困难等实际问题, 无锡市电教馆又联合物联网公司和企业着手开发配套的物联网技术实验器材, 目前产品已初步定型, 会在2013年9月开始的新学期投入试用, 打算在不断改进和成熟之后开始量产, 这势必将弥补之前因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而带来的种种缺憾, 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获得物联网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还能通过设计实验来体验和实践。目前, 教材、教参及实践指导等已在全省小学和初中学校免费配发, 江苏省的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将全面展开, 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将因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短短的三年内, 无锡的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已由全市走向全省, 由读本转为教材, 由活动迈入课程, 这个变化是快速的, 也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符合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无锡市及江苏省只是在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上做了一些先期的工作, 还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 如物联网实验室的标准配置、实验仪器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教材、教参、实践指导和配套光盘的进一步修订工作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进行下去。期待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我国及全球物联网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 我们如今播下的物联网技术普及教育的希望种子能不断地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为今后的参天大树, 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信息化要求的合格公民和支撑物联网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人才。

苍山点题

美丽中国是由很多具体元素编织而成的, 宽带中国、物联网、大数据等越来越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快的技术发展会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什么?教育不能再坐等技术成熟甚至过时之后再“稳妥地”学习了, 需要以积累的心态、高度的热情去拥抱前沿技术的美丽梦想, 这样才有自己创新的意识、创造的动力。

技术教育事业如果总是走在时代的后面, 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一样是粗糙的、被动的。现在, 我国的工业开始走向自主创新, 走向高端了。所以,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 与社会发展、技术变革保持一定的切合。这对新时代人才的启蒙会有深远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许不可能立即培养很多有远见、能创新的人才, 所以也无法要求课程有多少内容可以是最新的。但是, 如果能够有少量新的启蒙, 至少提供一种可能、一份希望, 种子遇到阳光和水分它就有发芽的机会, 未来成为参天大树就有了可能。

第一篇文章, 是给我们一份激励。从对新新技术的高调态度出发, 激发课程新元素的热度。对待新新技术, 爱它才能拥有, 心灵一起才能共舞未来。

第二篇文章, 是给我们一点示范。从物联网这一具体的新新技术出发, 讨论如何引入课程, 让我们以更开放的方式来迎接又一次的技术革命, 让课程成为技术革命的推动而不是困境。

论普及班级合唱的意义及实践探索 篇5

【内容摘要】

班级合唱是一项既具有普及性又带有一定演唱水平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团队意识、展示班集体精神风貌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普及班级合唱活动的实践探索,构建“合唱促发展”的立体框架,从理论上、实践上,开展特色班级合唱教学活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班级合唱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促进班级建设的作用。【关键词】

普及;班级合唱;音乐素养;实践探索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集体共同合作的结晶。校园合唱,是学校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的有效手段。学校合唱活动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艺术视野,而且通过合唱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入领会合唱艺术的美——思想美和音乐美。把握合唱的思想美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前提,通过艺术实践和长期音乐美的熏陶,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我校自2010年开展“合唱进班级”以来,我开始探索一条把合唱融入到日常音乐课堂中的路子,希望以合唱为媒介,通过音准、咬字吐字、气息运用、情感表达等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提高歌唱技能,体会合唱所带来的音乐美、和声美、情感美,让班级展现除学习以外的艺术风采。经过7年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收获了一些成果。

一、普及班级合唱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合唱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而独特角色。尽管,许多学校都成了合唱团,让不少热爱唱歌的学生接受到更专业的合唱训练,感受合唱艺术的美,但是,这样的福利往往只属于部分有较好演唱能力的学生,那些热爱歌唱、喜欢合唱但条件稍有欠 缺的同学,只能望而却步了。因此,造成许多学生认为,合唱是只属于那一部分人的音乐活动。

近些年,伴随着校园合唱的普及和发展,学校的合唱活动不再仅是合唱团专属的福利,而是可以普及到每一个普通的班级。以开展合唱活动为契机,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班集体除学习以外的另一风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正确指导、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元文化的渗透,能改变学生平时疲惫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领略合唱的精髓,感受合唱不一样的魅力。如果把合唱普及到普通班级,把合唱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引领班级团结向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相信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将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把合唱普及到普通班级,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我们要把班级合唱跟专业合唱团的合唱有所区分。班级里的学生由于演唱及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性与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需刻意苛求高位置、音色统一等合唱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音乐素养中的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融合班级合唱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乐在其中。

班级合唱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素养,其内容包括识谱读谱、音乐听辨、情感运用、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没有太多时间用于音乐科的学习与培养的实际情况,那么,将理论化的知识实践化、活动化,便是一个双得益彰个的好办法。因此,班级合唱作为一个既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又能以活动的形式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音乐表演,体验音乐,在实践活动中将音乐素养能力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音乐教育教学形式。因此,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以合唱的形式带动全班学生积极地加入到音乐表演当中,让音乐素养的提高如润物无声般沁润学生心田,让音乐素养变成一种文明的艺术行为习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普及班级合唱的实践探索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在班级合唱的普及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普及班级合唱,必须要以下四个方面给予重视:

(一)重视合唱曲目的科学选择

班级合唱成败的关键,首先就是演唱曲目的正确选择。曾经有一些班级,为了演出效果,选择了一些成人混声合唱作品,如《让世界都赞美你》、《走进新时代》等,但中学生演唱起来非常费劲,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远超出学生的演唱能力,因此也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合唱的兴趣和信心。如果选择曲目过于简单,缺少技术含量和欣赏价值,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学生也不会积极主动投入其中。

其次,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定曲目。音乐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学生的声音、音准、音域等情况,关注每个班学生的男、女生比例,了解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如果班里没有能胜任领唱的学生,则不要选择带领唱的曲目;如果班里较多人音准欠佳、协调感不够,则不要选择演唱技巧多的作品;如果班里男生比例大,则选择有气势、有力量的作品,如女生占多数,则可选择抒情、柔美的作品。记得有一次,有一个文科班演唱《保卫黄河》,该班全班46人,女生就有38个,演唱时音量很小,缺乏力度,演唱效果一塌糊涂。因此,班级合唱曲目的选择,必须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班级合唱的水平。

(二)重视学生合唱兴趣的培养

调动中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是有效实施班级合唱教学的前提。我通过给学生欣赏中外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从视觉、听觉上给予学生合唱的定义,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合唱训练方式,不能对声音、位置、音色、等方面过于苛刻要求,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心理特点。

此外,在教学中知识性和趣味性要相结合。如呼吸训练,强调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前提,让学生体会打哈欠、闻花、叹息、冷却热汤、吹蒲公英等形象的方法。声音与节奏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声势动作来表现音乐,获取良好的声音,体会歌唱的放松,这些都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学习兴趣。

由于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个问题而反复修正、联系,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来为学生设定短期目标,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演唱情感的表现与情绪的把控

从音乐的基本要素要求,音准、音色、力度、速度及情感的表达是提升班级整体合唱水平的重要方面,而班级成员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与情绪把控,对这几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合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班级合唱中,学生往往缺乏情感的表现,从歌曲的开头到结尾都是一个情绪,没有起伏和变化,更没有情感的渲染。要想使表演产生动人心弦的效果,就必须把演唱者的情绪和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歌唱表演活动中去。例如有一个班级演唱《鼓浪屿之波》,刚开始,学生因旋律郎朗上口,很快就把整首歌学会了。但学会以后需要反复练习,不久,学生便对该曲失去了“感觉”。归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只停留在“会唱”的层面,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没有理解曲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直白的歌唱只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合唱音乐传达的情绪是集体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表达内容、创作动机、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等,只有把握好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效果。如果在班级合唱排练中,教师能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对合唱的理解将上升更高的层次。

(四)重视学生音准的培养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唱歌跑调的现象还是一直存在,这一现象也是我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倍感困惑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以下几种现象导致学生音准问题:

1、没有建立音高概念;

2、不会运用气息或气息不足;

3、没有歌唱的状态;

4、没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等等。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音乐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轻声歌唱的习惯,创设轻松愉悦的歌唱环境,逐步改善音准问题。这些方法需要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学期加强训练,只有尽量解决音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激情地参与到班级合唱活动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普及班级合唱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总结多年普及班级合唱的经验和成效,学校的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促进班级建设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一)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

通过普及班级合唱,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让我倍感欣慰。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音乐,改变为主动、用心感受音乐,并在合唱学习的过程中,音乐修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规范了学生唱歌的习惯,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得以提高。此外,通过合唱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识谱、读谱能力,能听辨音乐风格,听觉和乐感进一步提高,音乐素质也进一步发展。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更多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已具备一定分析作品的能力,开阔了艺术视野,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了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

学生个体的音乐素养提升,将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进步。从2014年开始,我校校园班级合唱比赛的整体水平就开始逐步提升,到2017年,达到了自本活动开办以来水平最高的一次。从声音的融合、多声部的出现、表演形式的丰富、服装的精心准备、队伍的造型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在舞台上把各种创意酣畅淋漓的展现,尽情享受着合唱带来的心灵震撼,见证了班级合唱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到百花齐放的绽放过程,一路走来,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无不感动着我。

(二)对于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

合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合作性很强的一项。在班级合唱活动中,学生有时候担任主旋律声部,有时候担任二声部,甚至是领唱、伴奏等,这些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学会与他人紧密合作。

优秀的音乐课同样能成就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以班级合唱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的过程中以诱导、渗透、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改善交际能力,从而从另一途径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2014年我任教的高一(6)班,一个普通的平行班,起点较低,从充满娇气、自我为主、缺乏责任感的一群孩童,经过一年的陪伴,这班级慢慢变成团结向上、互帮互学,积极进取的团队;从成绩倒数,变成了敢拼争先的班集体,改变,就是从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班级合唱比赛开始。作为音乐老师,每一节音乐课都是我收集他们“闪光”部分的过程,提取成功元素,放大影响力。让他们知道,音乐是美好的,合唱是快乐的,一个优秀的班级需要大家 5 合力创造。回忆他们在准备参合唱比赛的过程中,班级的合作精神让我感动,为了争取最佳成绩,在文艺委员的组织下分工合作,领唱、学手语、服装道具、还有指挥,都利用每一节音乐课共同参与、努力练习,音准较好的同学帮助音准稍弱的同学,多次反复练习,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最终赢得了全校比赛的冠军。经历了这一次活动,这个班集体发生了蜕变,每一位科任老师都深深感受到这个班集体在进步,在高二分班前,该班还被评为“番禺区优秀班集体”。

这个例子,是合唱活动成功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重要体现,我不能夸大班级合唱活动在这个班集体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我能肯定,合唱活动确实为这个班级带来了改变。结语

合唱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艺术,通过团队合作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音乐的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也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番禺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每年坚持举办“校园班级合唱比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从年级初赛到全校决赛,校园处处有歌声。该活动已成功举办6年,学生积极参与,艰苦的学习和排练过程,给学生的中学生涯留下了难忘美好的回忆。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基本学习与训练,参与艺术实践,让合唱艺术润泽学生心灵,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继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文学研究的普及 篇6

《百题》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也对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作了深入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易顺鼎由于其晚节不佳、晚年沉湎酒色写了大量的捧角诗、艳体诗。人们对这些记忆很深,从而忽略他青壮时期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百题》中的“诗人易顺鼎的高洁与庸俗”一节的作者结合易氏一生经历、着重评介了他的从军和两次主动冒险奔赴台南和刘永福等筹划坚持抗战事宜时的感事摅怀和忧国忧民之作,可见这位入民国以后的庸俗的遭老,也自有他的辉煌时期。《百题》中对于近代文学的分期、特点、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西学东渐对于近代文学的影响等重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新见解。这些都可供文学研究者参考。

就近代文学的研究来说,的确还存在着一些空白点,如辛亥革命之后至“五四”运动之前的七八年内是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研究的两不管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刊登各种报刊的小说不下千篇,其中许多突破了章回体制,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上明显地受到翻譯小说的影响。它是从近代文学过渡到现代文学的桥梁。《百题》对于这个时期的优秀小说没有作专节评介,有些遗憾。《百题》中对近代文学中重要的总集(如《近代诗钞》、《南社诗集》等)、重要的期刊(如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这些颇能反映某类文学作品概貌和某个文学派别的流派意识的书刊缺少专节评介亦是其不足。

普及实践 篇7

1 “一院两体”建设和关联企业发展

吉林省农科院现由长春院区和公主岭院区组成。内设12个管理机构和1个非常设管理机构 (院国家植物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15个研究所 (中心) 、1个良种繁育实验场、2个综合试验站。另外, 设有以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关联企业13个, 承担着院科技成果的转化任务;主管1所大专学校——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过科技体制改革, “一院两体”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吉林省农科院的框架下, 建成两个体制、机制不同的主体, 即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产业化主体,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主体是以国家拨款为主的, 以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非营利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产业化主体则是以技术成果转化和大规模产业化、不断增强企业赢利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企业群体。两体间主要通过两条纽带联结。一是资产纽带。经省政府授权, 院对投入的国有资产享有出资人的地位, 由于院是主要出资人而成为企业的最大股东, 从而使院在企业选择经营者、实施重大事项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 确保院和企业的有效联结。二是技术纽带。创新主体是全院的技术创新平台, 是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来源;企业则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平台, 技术、成果的熟化平台, 技术、成果的扩散平台, 同时, 也是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

2004年, 吉林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省政府把吉林省农科院确定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 为创新主体进一步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 主要任务是科技创新, 多出成果, 出重大成果, 同时也要参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要紧密地为“三农”服务, 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发展。

2 探索新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式

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手段, 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实行“直播式”、“嫁接式”和“外接式”3种成果转化方式, 促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1 直播式转化

即在成果完成后, 属于公益性的技术成果, 由院专门机构负责推广、扩散, 或转交给政府推广部门进行推广。

2009年农科院在省政府支持下, 积极与各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密切合作, 推广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面积分别达到66.7万hm2和30.0万hm2;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范家屯、梨树万发、四棵树等乡镇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或体系示范区;广泛开展测土施肥;重点开展了高频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的完善及其处理技术研究, 同时扩大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推广面积, 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2.2 嫁接式转化

即在成果完成后, 属于物化的、营利性的科技成果, 与院关联企业有约定的, 由院关联企业直接转化;没有约定的由院科研处组织向院外转让、推广。

2.2.1 依托院关联企业推广转化

院关联企业承担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 具有5项功能:即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自主创新成果的中试车间;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反馈源;农业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孵化器;接受农业科研单位及科研领域转制分离的受体。

目前, 院关联企业开发的玉米品种80多个, 年生产玉米种子能力2500万kg以上;开发的水稻品种40多个, 年经营400多万kg;开发的豆类品种30多个, 年经营200多万kg;具备了年产300t农药、3万t多元复合肥、3000亿头赤眼蜂的生产能力, 生产经营的种衣剂占吉林省市场的50%以上;投资170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苜蓿草块、草粉加工厂, 年产量达3万t。现企业总资产达到5亿元, 年经营额超过4亿元。

2.2.2 与大型企业合作推广转化

一是与长春大成集团合作。2006年, 根据大成集团加工企业对专用、特用玉米的需求, 研究开发高淀粉、高油、高蛋白等加工专用玉米, 为大成集团建设专用、特用玉米原料生产基地, 提供专门化品种及其种子, 协助完成生产基地的规划、农民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专门化品种, 可以全部或部分转让给大成集团, 由大成集团自行建立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二是与长春皓月公司合作。自2004年起, 与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肉牛良种繁育、胚胎移植、科学饲养方面开展合作。已建立试验示范小区21个, 所养殖的肉牛全部与皓月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 实行了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整体运作模式。项目区年肉牛发展量达到90万头, 可繁殖母牛达到35万头, 出栏育肥肉牛37万头 (其中优质育肥肉牛11万头) , 肉牛出栏体重平均520kg以上。皓月公司育肥肉牛收购价格达到8.5元/kg。

三是与吉林华正公司合作。自2003年起与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优质猪肉生产技术及标准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种猪场和吉林省公主岭华正种猪繁育场为重点示范基地, 年完成饲养测定优质肉猪500头以上;为企业建立育肥猪生产基地, 年出栏育肥猪35万头。

四是与草原兴发集团合作。从2001年起, 与草原兴发集团长岭县肉羊屠宰加工厂开展合作。2004年以来, 院联合该屠宰加工厂等企业和生产基地, 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肉羊舍饲半舍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建立了肉羊小区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年为企业生产优质育肥羊30万只。

五是与益海种业公司合作。2006年8月, 与益海集团的益海种业有限公司正式合作。益海种业以吉林兴农大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建立联合体 (合资公司) , 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推广大豆研究中心的大豆新品种等成果, 同时每年给农科院一定的研发经费。

六是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12月, 与富华集团签订了有效期20年的《开发菲律宾玉米杂交种科技合作协议书》。2006年以来派出多批科技人员赴菲律宾进行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在菲律宾南岛的布吉农、北岛的达拉克和伊萨贝拉不同生态区域进行优良玉米杂交种引种试验、高效施肥技术试验和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试验, 同时还开展了高粱杂交种引种试验工作。引种玉米杂交种76个, 引种高粱杂交品种6个, 引入玉米品种、高粱品种及长效肥等在试验点均表现良好, 明显优于当地品种。

2.3 外接式转化

即在成果研制阶段, 主要由专家、课题组、研究所在试验、示范基地完成转化和推广任务。

2.3.1 结合基地县、新农村建设、基点建设推广成果技术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院积极与地方开展农业科技合作, 支持地方农业发展。先后建设了4个示范基点县, 即双阳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镇赉科技示范区、桦甸市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伊通县玉米良种繁育基地。

在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进行农作物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帮助齐家镇建设了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卧龙村建立水稻种子扩繁和绿色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使示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6000元。

与镇赉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业领域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3个示范基地, 即:镇赉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镇赉县畜禽 (猪、牛、羊) 养殖基地、优质高产水稻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围绕镇赉县10.7万hm2水田开发, 共投入50万元进行科技试验和示范;在五棵树镇、嘎什根乡、莫莫格乡共建立了15hm2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在哈吐气新开水田区建立了1333hm2新开水田示范基地, 当年产量达到7500kg/hm2, 成为新开水稻的科技样板。

吉林农业科学院通过关联企业在伊通县建立面积为6667hm2的标准化玉米良种繁育基地, 年繁育玉米良种2000万kg, 带动农户5000户, 基地农民年累计增收1000万元以上。

此外, 与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业领域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主要农作物品种及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以及畜禽优良品种、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双方共同申报相关项目, 开展宏观决策咨询、技术诊断、科技情报服务、农民培训等;互相为对方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双方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 各自成立领导小组和设立办事机构。

2.3.2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进行成果转化推广

按照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布局要求,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在公主岭市。农业科技示范区总体框架设计为“一区三园十个基地”,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示范区主要责任单位, 负责实施示范园玉米、水稻、大豆三个良种培育基地建设任务。从2008年开始, 用5年时间建设完成, 进行玉米、水稻、大豆良种试验示范作用。同时还在综合展示园、技术集成园, 以及在节水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全程机械化农业示范区进行我院成果技术推广转化, 发挥成果技术的试验示范效应。

2.3.3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实际, 确定2009年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推广年”。制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方案》, 提出了任务, 明确了要求。针对吉林省农业生产迫切需要, 筛选农业科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100项, 组织全院200名科研专家, 开展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在农村建立专家示范户和博士联系户。组织全院164名独立研究岗位专家和36名博士, 每人建立一个科技示范户或联系户 (可以是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 。每人每年至少带给示范户一项农业新技术;提供无偿服务, 并将这项活动作为院一项重要工作, 坚持长期开展下去。

开展这项活动, 对全院独立研究岗位专家和博士深入农村, 更好地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情况、掌握农民的需求, 从而增强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情感和积极性, 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好这项活动, 可以使院的技术成果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 通过示范户、联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直接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同时, 专家可以根据“三农”实际需要, 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和计划, 有利于快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和技术专长, 在为示范户和联系户服务的过程中, 直接给农民带去实用技术成果, 并向他们传授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促进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3.4 通过开展“三项工程”进行技术成果推广

2009年, 中共吉林省委决定, 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固本强基工程”、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简称“三项工程”) 。为贯彻落实省委这一重大举措, 院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落实方案。

2.3.4.1 发挥人才优势, 切实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

围绕“素质提升工程”和“固本强基工程”, 充分发挥院各类专家集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 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 组织专家参加各县 (市、区) 集中授课。二是组织专家及时深入农村基点、党员干部和农户家中, 开展一对一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三是结合农村党员干部致富项目实施, 开展技术跟踪服务。四是通过参与院相关课题研究, 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 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所需科技素质培训,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与管理人才。

2.3.4.2 发挥项目优势, 努力满足农村党员干部致富项目需求

立足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中的“项目支书”计划和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的项目需求, 充分发挥院科研项目优势, 积极扶持农村党员干部, 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 带头创办致富项目, 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项目。

2.3.4.3 发挥技术成果优势, 着力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带富

适应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成果转化需求, 围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 把院的成果、技术嫁接到农村党员干部创业带富的需求上, 把院的专家示范户与博士联系户中的农村党员干部, 培养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使院的各类试验和示范基点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的示范区或创业培训基地, 发挥其辐射与示范带动作用。

2.3.4.4 发挥农业工程咨询资质优势, 充分提供农村致富项目支持

充分发挥院农业工程咨询评估资质优势, 对农村致富项目进行立项论证, 为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创业致富项目提供服务。结合农村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 一方面, 组织专家对农村党员干部准备自行开发的致富项目进行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论证;另一方面, 根据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要求, 提出可行的项目建议, 为他们提供支持。

2.3.4.5 发挥基点优势, 重点促进各类农业示范区建设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各类试验、基点、示范区遍布吉林省农村, 既担负着研究课题试验、示范的职责, 同时还要承担试验示范的任务。依托这一优势, 按照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创业致富的实际需求, 以基点引领和促进农村各类示范区建设, 推动项目区域内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

3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科技培训

3.1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近年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吉林省实施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技“110”、农牧“120”、远程培训、星火科技“12396”等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其中, 通过在全省大力推广星火农村科技网、12396电话语音网、12396远程视频咨询诊断网、触摸屏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多终端星火科技12396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能力的加强。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设的“农友网”、“吉林玉米网”, 管理的“吉林星火计划网”以及与省农委共建的吉林农村信息中心, 其内容涉及农业综合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近30个领域。农友网、吉林星火科技网两个网站2008年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协会、农业部农村信息中心评为“百强网站”, 农业网科技文化类“十强网站”, 现在日访问量达1000余人次。在全省55个市 (州) 、县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建成农村科技信息平台56个, 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示范基点12个, 引进开发各类型教学课件800余套, 研制2个远程培训系统平台。目前, 全省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平台总访问量每年55万人 (次) , 提供的网络咨询服务15000人 (次) 以上, 科技信息、产品交易信息11000条左右。

3.2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

普及实践 篇8

(一)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是, 新时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 消费问题伴随着生活的改善一起产生了。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九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 现在中小学生中, 每月有固定零用钱的占98.6%, 他们主要把零用钱消费于食、穿、玩三个方面。而对于剩余零花钱的使用, 72%的学生表示一直花完为止, 仅有28%的学生选择存入银行。华中师范大学陆玉红在《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中发现, 能够自由支配零花钱的中学生比例高达61.2%。和这种高自主性不同的是, 同辈群体和社会潮流的影响造成中学生在消费时带有从众性, 造成盲目消费, 攀比风气甚至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思想。

(二) 中职学生金融知识匮乏的原因及表现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 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 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缺少应对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 且不说家长对金融产品接触甚少, 难以给学生进行有利、正确的指导, 有些家长对金融行业的不信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如家长不善于把钱存入银行, 学生第一次来上学带着一学期的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 存在路途中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再如, 有些学生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 一旦丢失就一起丢失。在使用ATM机时, 出现吞卡、扣款未吐币、忘记退卡或密码等问题时, 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会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解决问题, 或者在处理问题时成为被诈骗的对象。

如果教师可以提早给学生传授各种金融知识, 分析各种银行卡、利息、贷款等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帮助学生科学的使用金融工具, 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地给予指导, 从而帮助学生在金融方面少走弯路, 除了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 更对其走上社会后能更加合理地运用钱币、银行、保险、证券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适应中职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4年11月, 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这表明“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 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 以制度创新为取向”的浙江省中职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中职课改要求学校至少为学生提供两个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权利。这次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即更加关注和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比如独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当然也包括打理金钱和财富的能力。在市场经济蓬勃的今天, 财富早已不再是人们忌讳的话题, 正确对待财富和学习与金融相关的货币理财知识是中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重要的一课, 尤其对很多第一次离开父母, 完全拥有了对生活费支配权的中职学生来说, 理财规划和财富管理的教育不但能适应我省中职新课改要求学生发展多方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能较好地解决学生非常渴望了解金融知识, 但苦于没有合适渠道的难题。

二、国外关于金融知识在青少年中普及教育经验的借鉴及我国的现状分析

(一) 美国的金融教育

美国关于青少年金融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早, 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更完善、更系统, 这与美国社会浓重的商业氛围对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1. 纳入教育体系

美国正式把面向全民的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法案是2003年颁布的《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 之后美国有6个州通过立法, 将金融教育列为12年学校教育 (小学、中学) 的必修课程。

2. 教育目标

美国的金融教育在青少年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具体且明确:3—4岁能辨别纸币和硬币, 辨认币值, 并知道金钱并不是无限的;5岁知道钱的等价物及钱的来源;6岁能数钱;7岁会看价格标签;8岁学会储蓄, 并知道要通过自己劳动赚钱, 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9岁能够制订开销计划, 并比价;10岁懂得记账、节约, 以备不时之需;11岁能分辨广告里的信息是否真实;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基本术语;12岁以后直至高中毕业阶段则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 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 从而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3. 课程内容与形式

美国金融教育课程内容丰富, 以中小学生为例, 其金融特色课程包括:儿童与金钱管理、人生理财、个人财务开支计划、储蓄和投资、金融决策、高中理财计划项目等。比如“股票游戏”就是一门非常具有特色的金融教育课程, 它主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配给每小组假定投资本金1000万美元作为股本, 让学生从纽约股市的几百家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 进行买卖股票的模拟操作。除此之外, 还有“金融扫盲月”, www.mymoney.gov网络平台服务活动, 联储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金融教育校园挑战赛, 模拟市场金融活动, 组织参观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教育活动, 对象涉及中小学及大学在校生。

(二) 我国广东省率先试点, 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

2015年9月, 广州市36所中小学在开学时正式试点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地方课程, 参加学生将近一万人, 广州也成为我国内首个将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之中的试点地区。

该课程以金融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金融理财意识、基本能力、经济素养为基本目标, 以塑造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理财观为教学理念, 力争通过基础教育普及金融证券知识, 培育合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 从青少年阶段开始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授牌的其中一所广州市财经实验学校。该校校长杨霞介绍, 学校的金融理财课程以“综合实践课+金融理论课”的形式开展。其中, 综合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每年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 模拟网上理财操作、迎春花市模拟投标、“我的创业梦”论文大赛等。校外实践则以参观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金融理论课高一的主题是“理财金钥匙”、高二的主题是“一生的理财计划”。君武课程实验班的学生每周三下午上两节课。家长和学生对此反应积极, 普遍表示支持。

由此可见,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 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金融知识水平将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深远的影响。广东省率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金融知识, 将金融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而作为相同年龄段的中职学生, 很大一部分将在毕业后跨出校门走向社会, 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社会经济形势, 他们对金融基础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亟须在中职的课程中阐述金融原理, 介绍金融工具和常识, 分析变幻莫测的金融现象, 让金融学走向更多的学生, 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观、消费观和金钱观, 这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需要, 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需要, 也是实现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在本校开展“从零开始学理财”金融理财知识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决定了更有效的金融素养培育需要在实践中开展, 为此, 本校金融骨干教师在设计金融理财普及系列课程时, 就以如何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为指导思想和设计主线。其中, 比较有特色的是学校“走进金融博物馆”“采访金融人士”“金融嘉年华”的实践课程。

(一) “走进金融博物馆”课程

该课程是以教师在线播放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资源——《反假货币展》和中国钱币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的在线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中国钱币和金融的历史, 从而了解货币的起源。从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借贷的详细记载和中国早有春申君放贷的故事, 让学生走进信用的历史, 进而了解银行一词竟然来源于意大利语Banco (即“坐长板凳的人”) , 这些活灵活现的金融史让学生对金融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不再觉得金融是多么神秘难懂的知识。

(二) “金融嘉年华”课程

该课程是学生在组织与服务中展现才能、体现责任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实施由教师指导、金融专业学生负责落实, 其主要对象是本校的非金融专业学生、外校高中和初中学生等。该课程设置了“虚拟投资比赛”“企业ERP沙盘大挑战”“金融知识竞赛”“银行实务技能大比拼”“知识飞毯”五个模块。

其中, 最真实紧张的是模拟股票交易市场, 各类股票使参与的学生眼花缭乱, 学生可以决定百万资金走向。是盈是亏?全在学生的一念之间, 这一念需要知识、智慧、勇气, 这就是“虚拟投资比赛”的模块。

“企业ERP沙盘大挑战”既是一次经济知识的竞赛, 又是一次领导力、团队精神、企业家自信心的比拼, 在校内以ERP沙盘软件为平台, 组建虚拟公司管理团队, 做出关于公司产品价格、产量、营销费用、生产投资以及研究和发展费用等复杂决策, 参赛团队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适时调整战略决策, 经过几轮较量后, 业绩最好的团队将胜出。

“知识飞毯”模块中, 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金融发展的起点, 一步一步见证“金融”的成长。在这里, 学生一起来到金融殿堂与中外专家们对话, 观智者们的较量, 论成功的契机;在这里, 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

(三) “采访金融界人士”课程

通过实施“采访金融人士”课程, 让中职学生学会基本采访、采访提纲设计、报告撰写等技能之外, 获得交流合作能力、即时应变能力, 更重要的是, 通过了解金融人士的素养、成功轨迹, 为自己树立成功的信心。本校曾邀请到浙商保险湖州分公司总经理徐雪珍, 与学生交流她在保险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业成功人士, 变身小记者做现场采访问答。王同学说:“我觉得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对金融方面更深的了解, 还有对当今社会更清楚的认识。快节奏的生活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 而对金融界人士所具有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良好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 是需要不懈努力的。”

学校的金融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 开阔了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眼界, 让学生发现别样的风景。本校从2014年开设该课程至今, 从25个学生选课到有200多名学生参与, 此课程越来越被学生喜爱。笔者深信学生在中职阶段有这样一段关于金融理财方面的学习经历, 一定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 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 进而树立理性、正确和成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白术瑁.中职生理财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罗阳佳.东昌中学:以金融素养撬动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 2013 (11) .

[3]陈勇, 季夏莹, 郑欢.国外青少年财商教育研究梳要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5 (2) .

[4]杨子强.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J].中国金融家, 2010 (4) .

普及实践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 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是,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 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 呈现“三无”状况 (无专职科技教师、无固定科技课程、无科技教育经费保障) , 民办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相当落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据厦门市有关部门了解, 厦门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 民办学校均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状况。可以说科技教育在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之间构筑了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追赶的数字鸿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和公办学校的孩子一样, 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 (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 在科技教育上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具体做法

云顶学校是一所由市关工委、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 非营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市关工委 (促进会) 和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 在市科协、市老科协的支持下, 学校建起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近两年来, 学校依托这些科技设备及活动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朝着良好发展方向发展。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校各种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科技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途径。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信息课教学,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仍然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这两门课。学校把科学课与实验、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等相结合, 信息课与编程、设计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 巩固课堂学习成效, 拓展课外实践能力, 学校创造条件, 安排科技教师专门进行课外辅导。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到戴尔学习中心学习编程和设计、到机器人活动室组装及调试机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积木、到科技阅览室学习科普知识等。机器人教育是学校起点较早的项目, 目前, 学校拥有戴尔公司赠送的25套乐高9797机器人和8箱9648配件设备, 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扩大受教育面, 科技组教师把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 通过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机器人训练;同时开辟第二课堂, 在中午和傍晚时间增设两节兴趣课, 学生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截至2012年9月, 学校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和训练。课内知识课外巩固, 课外实践课内消化。课内外有效结合, 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 校内资源。学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教师力量, 同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 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近两年来, 学校先后派了四位教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FLL机器人比赛程序设计;2012年暑假, 又组织了六名科技教师参加由厦门市老科协举办的民办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到外地学校学习和参加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目前, 学校拥有机器人专职教练2名、科幻画指导教师2名、课题指导教师1名、科技小制作指导教师1名, 科技教师配备基本齐全。

(2) 校外资源。 (1) 厦门市老科协拥有一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 他们非常热心到学校开展科技辅导, 针对学校FLL机器人训练、课题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专家进行指导。例如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物理系、生物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厦门疾病控制中心张群主任来校指导训练, 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叶青老师多次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指导工作。 (2) 市关工委老领导拥有崇高的威望, 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特别是热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 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如2010年4月, 学校科技课题小组深入殿前路口, 对这一带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调查, 搜集了高峰时间车流量情况, 走访了摩的司机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 课题组深入中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调查, 了解台湾水果销售集和散存在的问题。2011年4月, 课题组深入厦门登特口腔医院, 了解儿童龋齿的有关问题。2011年5月, 课题组到厦门科宏眼科医院, 了解青少年近视的有关知识。这些课题调查和研究的顺利进行都得益于市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协助, 得益于市关工委丰富的社会资源。

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3. 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学科活动。每年12月, 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各个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绝活展现出来, 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学校在开展好校内科技活动的同时,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非常关心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从2003年暑假开始, 少儿图书馆都为学校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举办计算机培训。截止2012年暑假, 已有200位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一些参加培训的学生在word运用、电子板报设计、网页制作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本领。2012年7月, 市老科协、市科技馆与学校共同举办了首届“农民工子女机器人夏令营活动”。包括学校在内的20名农民工子女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在竞赛方面, 学校在校内搭建平台, 创设竞赛舞台,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 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使学校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活动成果

1. 比赛成绩突出

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 以近两年为例, 学校参加全国以及市级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

2. 学科学的氛围浓厚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 在几次重大的比赛中学生都能载誉而归, 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学习科学、尊重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在学校蔚然成风。课堂上, 做做小实验、搞搞小发明;课间里, 玩玩纸飞机、做做小风筝;放学后, 做做小调查、翻翻科技书……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强了, 科学兴趣更浓厚了, 动手实践机会多了, “为什么”的疑问增多了。

3. 社会影响力增强

(1) 媒体的关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 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 引起了广大社会媒体的关注。《海峡导报》《厦门晚报》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2012年暑假, 在四川省成都市比赛期间, 《光明日报》记者报道了学校参赛情况。新闻媒体的报道, 使学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厦门市关工委还特别向市领导汇报了学校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 社会的关心。2010年10月, 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 与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科协和厦门市老科协四家单位在学校联合创办了“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拟以基地为载体, 推动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科普知识活动的开展。接着, 2010年12月, 市关工委和市科协斥资6万多元人民币在学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青少年科普基地。至此, 学校拥有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等科普活动基地。

2010年10月, 在厦门市关爱联盟大会上, 学校参加比赛的两个团队共8名学生每人获得了500元的奖金。2012年9月26日, 厦门国贸集团得知学校学生参加FLL机器人比赛再获佳绩, 特地来学校为10名参赛学生及10名优秀学生每人颁发了500元的奖励金。

(3) 领导的关怀。2011年5月26日, 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一行在厦门市调研期间, 来到学校参观科普基地, 听完学校领导关于开展科技教育情况的汇报后说:“你们在办学条件这么简陋的情况下, 还那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 而且成果那么丰硕, 非常了不起呀!你们的经验值得向其他民办学校推广。”

(4) 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来自家长的阻力相当大, 一部分家长科技意识淡薄, 只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 对于文体及科技活动却漠不关心, 甚至剥夺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 科技教师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长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通过比赛成绩来感染家长, 转变家长的观念。从2010年至今, 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大赛, 均取得了好成绩, 给家长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特别是厦门市关爱联盟、厦门国贸集团给予参赛学生丰厚奖励之后, 家长更是为之振奋!现在, 家长十分乐意支持孩子参加诸如机器人训练、科技小课题研究、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2012年4月份, 外出作课题调查时, 一些孩子的家长义务开车接送。2012年8月, 学生从成都比赛归来, 不少家长组成了阵容庞大的亲友团, 在机场等候。家长们从原先的反对到现在义务帮忙, 不仅是想法的改变, 更是观念的转变。家长的这种转变增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四、实践启示

厦门市云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 生源素质偏低, 在办学条件这么困难的情况下, 学校依然坚持走科技兴校的道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观念才是落后的根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技知识和能力整体落后, 归根到底是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线低, 并非先天的科学素养不如公办学校的孩子。随着公办民办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时, 千万别忽视了民工子女。要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科技教育给予物质和人力、政策的支持, 实现科技教育的均衡发展。

普及实践 篇10

回顾历史,审视当今,展望未来,普及公文处理学已是当务之急。此处普及,是指在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机关人员)中普及推广,使之全员化。

公文处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它注重理论,但不在纯理论的象牙塔内攀缘;它面向实际,但并不匍匐于具体操作,而是将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机关人员而言,它是必修课,无论是综合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处处脱离不了公文处理,人人都需操作,如此必须学懂弄通,否则便难以立足安身,开展工作;它是指导课,在公文处理实践中,总要遇到困难,事物在发展,总要出现问题,公文处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难题,指导操作;它还是长久课,机关人员呈动态,从总体看,是“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新成分持续涌入,需要学习,而原有人员从理论在发展、实践在推进的角度看,也要更新知识,持续学习。因此,普及公文处理学,既有切实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重要性

(一)步入正轨,实现“三化”。

据调查分析,当前我国机关人员的公文处理学素养呈常态分布:具有理论水平,在工作中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者,占少数;不懂公文处理学,不胜任文秘工作者,也占少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欠缺者,占大多数。这比重颇大的后两者,在公文处理实践中,常常伴有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习惯使然,或循例操作。对此,公文处理学可以帮助机关人员引路、入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公文处理工作的总目标,这一提法显然具有现实针对性。“三化”依靠的是行为主体,人的问题解决了,理论素养增强了,实际工作步入正轨了,实现“三化”就具备了坚实基础。

(二)解惑排障,推进工作。

公文处理作为具体工作、特定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存在问题,目的的达到就受影响。前述种种问题,轻则贻误工作,公务目的打折扣,重则由事及人,损害发文机关形象。公文处理工作中的难题,常常不知不觉,甚至随时随地跳到面前,行为主体不能回避,不能退缩,只能勇敢面对,战而胜之。公文处理学能帮助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唯其如此,铲除坎坷走坦途,行为主体才能按既定目标行使职权,推进工作。

(三)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在公文处理领域,最高领导机关的三份法规性文件,清楚明确地提出了工作规范。对党的机关而言,即《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国家权力机关而言,为《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试行)》;对国家行政机关而言,则是《办法》。各系统机关人员在步入正轨之后实施标准化操作,同时把握、运用理论,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制发的公文将是规范的,公文处理的运行将是规范的。手段规范化,必然有力地促进了公务的实施、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二、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必要性

当前,从现状出发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普及公文处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理论,掌握武器。

公文处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言其古老,乃因中国是公文大国,在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中,公文处理的理论是丰富的;言其年轻,只是到了近年,才在众人劳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公文处理学,构建体系。理论,只有同实际结合,成为人们手中的武器,指导人们的行动,才有意义。恰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学习、应用理论当从实际出发,总结自身经验,推广开来,使学习深入持久,务求实效。理论学习目前已为多数单位所重视,比如吉林省委办公厅会同省人事厅下发《关于对党的机关文秘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意见》,全省已办培训班17期,培训文秘人员1800余名,其中1368人通过统一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

(二)践行法规,把住准绳。

公文处理法规是机关人员实施公文处理的标尺、准绳。上面所述三份法规性文件,连同中央军委2005年10月2日发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可统视为各大系统公文处理法规。公文处理学既背靠法规,又阐扬法规,两者已经水乳交融。机关人员实施公文处理,办好公务,发挥效能,首先要认知法规。了解、熟悉,进而精通。据调查,有的法规颁行多年,少数机关人员还不甚了解,甚至毫无知晓,如此不出错误才是咄咄怪事。其次要践行法规。知而即行,行而认真,是基本要求。在践行方面,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还是敷衍搪塞,马虎随意,不只体现两种作风,也必然产生两种结果。法规是规范公文处理全程的,从始至终,每一程序、每一环节务必中规中矩。

(三)培训人员,抓住根本。

公文处理应以人为本。公文处理的任何一步,都由人来承担。行为主体的素质水准,同公文处理的成效成正比。因此,抓培训,强素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

一是领导人员是关键。领导集体的每一成员,都享有公文签发权,拥有公文处理的指挥权:掌全权,管全程,负全责。成功,归于领导有方;失误,归于领导不当。说到底,公文处理的任何问题,都同领导有关:要么知之不多,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要么重视不够,未当大事,管理有疏。鉴于以前法规对领导约束不够,《办法》设专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在这方面,国务院领导同志不仅明确要求,而且身体力行,比如,对不属于交办事项而直接报给领导同志个人的公文,领导同志一般都转交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处理或退回报文单位按程序重新办理。有了法规约束,有了最高领导的榜样,还须开展培训,使之懂理论,明法规,切实赢得领导权,发挥关键作用。

二是部门领导是枢纽。位置决定作用。部门负责人处于上令下达、下情上禀的特殊地位,意义非同寻常。对部门而言,负责人是说了算的,其言也重,其行也标。部门公文处理的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负责人。有的负责人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部门的公文处理就运转正常,迅速高效;有的负责人不以为然,甚至带头违规,部门的公文处理便效率低下,障碍颇多。而有些明明白白的问题,比如先签后核,源头多发于此。因此,强化对中层领导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十分必要。与此相关,还有个别部门的业务建设问题。在公文处理方面,办公部门是主导,肩负管理职能,就要切实负责,经常宣传并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使本机关、单位公文处理运行有序;业务部门是主体,承担大量的公文处理任务,负重、辛劳,却常常认识不一,方法各异,问题也就出现较多。将其理通气顺,入轨运行,就成为单位领导、综合部门的一大任务。只有两大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奋力,公文处理才会形成良好局面。

三是工作人员是基础。在任何时候,撑起机关、单位工作的都是广大工作人员。他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堪称基石。众多的活,由他们手干;大量的话,由他们口出。此干此说,讲究颇多。和规者顺畅,违规者多舛。工作人员的举手投足,虽属个人作为,却是机关形象的代表。因此,要他们知理论、懂法规,并落实于行动,实为要务。

(四)建立机制,强化管理。

从实际出发,建立规章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机制,监控强化,管理有力,使公文处理发挥效能,是公文处理学的一项内容。集中一些机关、单位的公文处理经验,主要有三:一是数量监控法。帮助机关人员树立“一少二精”的发文理念,依法依职,确有必要,方可行文,人人严把发文关。同时,控制公文成本,坚持刚性原则。如青岛市委办公厅就采取“确定基数,配额管理”的办法,从源头上控制发文总量:市委及其办公厅发文以前3年平均数减10%为基数,将发文内容划分9个方面,各部门、单位以此为据,于年底上报下年度以市委或市委办公厅名义发文计划,办公厅审核平衡后再下达。二是质量监控法。机关人员要从上到下形成“质量第一”的观念,视质量为生命,倡导零误差、零延误、出精品,提高办文效率和文件效能。同时,强化综合部门职能,严格质量考核,以此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确立质量成本控制制度。三是程序监控法。公文处理程序,是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动态系统。各环节的高效,才可能集而成为系统的高效。首先,要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主观、客观措施双管齐下;其次,要抓龙头,带全身。在公文办理的两大系统中,签发、批办这两个领导者操作的环节,影响、调控、决定着其他环节,两环优可促全程优。再次,要强化公文分流工作,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约束公文运转方向,掌控运行速度,完善督办查办职能。

三、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迫切性

行为主体在公文处理方面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普及公文处理学,启动解决问题这一系统工程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只争朝夕。

(一)中央的决定。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可见,这一课题已经列入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99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克服官僚主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关问题的通报》要求:“切实改变文山会海、繁文缛节”,“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时,协办部门必须在七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否则视为失职。各部门办理国务院交办文件,必须在两周内回复。”2000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的通知》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精减文件。200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的意见》规定:加强管理,切实精减各类文件简报,下大力气提高文件简报的质量。2007年12月31日,《关于国务院办公厅精简会议文件改正会风文风的意见》进一步重申:“控制文件规格”,“减少文件数量”,“压缩文件篇幅”,“提高文件质量”。近十年来,最高领导机关就这一议题连续颁发文件,可见言之凿凿,操之切切。

(二)领导的要求。

在机关、单位,领导集体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对其进退兴衰,自然承担着全部责任。公文处理看似局部操作,实则涉及整体工作。说到底,它关系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上升之后,没有哪一个领导能容忍问题的存在。而解决全局攸关的问题,改善公文处理状况,也就成为领导者的迫切要求。许多机关、单位,以综合部门名义采取措施,比如理论学习,开展培训,组织活动,必以人员安排、时间调度、财力支持作保障,而这些都属领导的决策。在这方面,点上的经验,正在面上开花结果。

(三)群众的渴望。

城市“飞的”何时普及 篇11

直升机无疑是破解城市快速出行的“密钥”,在巴西,不少高净值人群为了躲避繁忙拥堵的地面交通和潜在的治安问题,选择乘坐公务直升机出行。美国Gotham Air公司于2012年搭建了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站和移动端APP预定直升机,享受“打飞的”服务。去年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中,一位加拿大的挑战者甚至预约直升机,以直升机倾倒冰桶的形式完成了这一挑战项目。

由此可见,“打飞的”在航空发达国家,虽然并未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已经在特定领域初具规模,并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出行的速度和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务直升机发展仍旧处于探索初期阶段。

目前,我国公务直升机的应用范围仍然较窄,而且其短途接驳能力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城市与邻近城市、卫星城间均有公务直升机通勤服务,但类似服务在我国仍非常罕见。事实上,国内不少企业都有购买或使用公务直升机的意愿,但是,由于市场上缺乏合适的机型,以及忌于直升机的运营成本不能与产出成正比,大部分人都对购买公务直升机持观望态度。

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焰女士认为,国内公务直升机市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家政策并没有完全放开,市场没有被激活,相关政策虽然有所放松,但仍不够。除此以外,前文提到的国内直升机机队中适合用于公务出行的机型非常有限,以及飞行员和机务等核心人才紧缺等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公务直升机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日益增高,地面交通与快速出行的矛盾不断加深,公务直升机的发展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

中美洲际直升机公司是阿古斯特维斯特兰的中国区指定经销商,后者是全球顶级商用直升机生产商之一,其生产的AW139中型双发直升机在全球中型直升机市场占有很高份额。此外,中美洲际兄弟公司金汇通航拥有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保证专业飞行员和航务人才的稳定输出。

“当今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将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打通交通动脉,因此通航产业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发力点,借助这个机遇,国内的公务直升机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增长点。”赵焰说。

普及建筑 篇12

今年, 我除了本来在汕头大学的教务, 还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兼任助理教授, 并出任了香港建筑中心的总监, 负责中心的运作和策划关于建筑文化的不同类型的活动。

回到母校, 发现它和以前我读书时候大不同。现在运用电脑可以很方便地做出很多突出的造型, 但缺乏了那种打动人心的设计。是不是建筑设计已经进入后手工年代了?

香港建筑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普及建筑文化的非牟利团体, 中心思想是“人为建筑、建筑为人”。我们通过讲座和建筑参观团告诉普通人何为建筑, 如何去欣赏建筑, 如何去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 如何去关注我们已有的历史建筑。

在香港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城市, 要普通人关心何为好建筑很艰难。如果把我们和日本或欧洲国家比, 我们人口和博物馆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想想我们的家庭有多少周末是和孩子在美术馆过的?也许我们的孩子对购物中心的种类比对美术馆的艺术熟悉得多。

香港建筑中心在计划两件事情:一是成立香港建筑博物馆, 二是举办香港建筑艺术节。香港有很多艺术节, 有音乐的、电影的, 唯独没有建筑的。建筑作为结合不同艺术的科目, 居然不被重视。很多地方很早就出现建筑博物馆, 推动了本土年轻建筑师的发展。在日本从丹下健三、矶崎新、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到藤本壮介, 可以看到一代提拔一代的连续性和传承, 所以日本建筑的个性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得以发展, 而香港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建筑艺术节的想法是相对现在流行的建筑双年展提出的。在建筑双年展中, 建筑师努力为未来提出构想, 但对于不懂设计的普通人来说, 可能半懂不懂, 也许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我们构想的建筑艺术节是希望结合理论和参观者的展览, 成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可以共同参与的一个艺术平台。现在期待的就是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在商业挂帅的香港, 去找钱做艺术展览可能比盖一个有意思的房子更难。

2010年, 有几个建筑事情值得记录, 不能不提的首先是上海世博会。期待了好几年的世博会, 终于开幕了, 在上海的街头和电视上, 我们不断被灌输世博会的美好形象及其正面影响。近年来, 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 它们除了本身的历史意义外, 也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实力和团结的重要途径。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很有鼓舞作用的。

在我看来, 现在的世博会也许没以前那么重要和有吸引力, 因为在以前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候, 是需要展览来交流最新科技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很多最新消息, 那我们去世博会是为了看啥呢?我想就只有建筑了。

历史上的世博会往往为世界留下了重要的建筑物, 譬如从巴黎铁塔到今天的中国馆, 这些建筑成为了城市的名片, 在展览过后, 还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我这里不想评论世博会建筑的好坏, 但在建筑的整体风格上, 给我的感觉特别像学生时代的设计。我这样说不是说他们的水平很差, 反而是由于世博会不是一个商业项目, 所以很多国家通过比赛去挑出实施的方案, 这样一来, 很多年轻建筑师得以发挥他们最好的想法。我也观察到很多国家馆很会表现他们自己国家的个性和特点, 譬如丹麦馆和西班牙馆, 所以世博会结合了建筑艺术和科技的展示, 为老百姓上了一堂建筑艺术课, 美中不足的就是我们耗了很多时间在排队!

另外一个重要的建筑事件就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规划的第二次公共质询, 三家参加竞标的设计单位展出他们的方案, 并听取香港居民的意见作下一步的调整。经过政府的大力推广, 西九龙文化区的未来又变成了一个很热的话题, 很多人关心它是否能带动香港的文化发展, 是否只是变成开发商的项目而已。建筑评论者就觉得三个方案在设计上没有太大的突破, 为何每家还可以有五千万的设计费?在功能上, 是否符合香港艺术工作者的需要?

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香港是必须的, 但是不是一定要盖满那么大的地方才可以呢?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硬件, 但我们的软件是不是已经跟上了呢?我们有了世界一级的表演厅, 但会不会入座率很低成为国际的笑话?在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很肯定的答案时, 我觉得西九龙的未来不用那么早下定论。

香港最有意思的建筑物不是高高的商业大厦, 而是处于建筑与建筑中间的街道空间。街道空间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小店小铺, 一个街道的颜色味道就是一群居民生活的痕迹, 这只会在香港这个拥挤、但中西汇合的地方才找得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很多富有人情味的街道被巨大的购物中心代替。该谢谢《岁月神偷》这部电影。香港的永利街可以保留下来, 是不是一切生活发生在有空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是不是街道的方便管理比人民生活便利更重要?可能由于香港的艺术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所以西九龙的计划一出来, 各界反应也很激烈, 希望可以照顾到大部分的艺术行业。最近, 政府的想法是用每家五千万的设计费去买断设计师的方案, 过后把三家的优点结合成一个方案。不知道这会不会出现一个三不象呢?

我去参观了西九龙三个方案的展览。每家公司用很简单、很直接的图像手法表达他们的设计, 并通过录像解释自己的设计方案, 试图争取大众的认同。我看到很多一家大小一起去看展览, 小孩儿很兴奋地看着模型, 大人在填意见表, 为香港文化的未来提出建议。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之后, 香港很久没有举办这样热闹的建筑盛会了。

上海世博会和香港西九龙本来是两个不相关的事情, 但他们同样关注建筑的概念如何推广到老百姓的层面上, 这也正是我希望未来除了做设计和建筑教育以外, 还可以出一份力量的地方。

潮州东山湖温泉别墅二期

东山湖温泉是位于潮州的一个拥有山景和温泉资源的天然风景区, 是潮汕地区有名的度假之地。一期规划由林军老师负责设计。在第二期规划的初期, 甲方希望可以以独立的出租别墅为主 (第一期主要为一栋酒店) , 别墅会有不同的规模适合不同家庭的需要。第二期规划大约有30栋独立的度假别墅, 业主一共邀请了5位建筑师进行设计, 每人负责3~10栋不等的户型设计, 从最小的一房到最大的四房别墅。我的设计任务为三房的户型, 规模为120m2, 设计是以一层为主体, 和自然的环境融合协调。每个房间会有独立的景观朝向, 主要温泉部分延伸在外面, 变成室外的公共部分, 享受山水融合的景色。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潮州东山湖温泉别墅二期

业主:潮州东山湖温泉

建设地点:广东省潮州市

设计单位:Elsedesign

合作设计:汕头东土设计

用地面积:1.5hm2

建筑面积:120m2 (3栋)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材料应用:涂料, 木材

设计总负责:冯国安

建筑专业:冯国安

结构及其他专业:林军

设计时间:2010年

建成时间:2011年 (预计)

家·亭——添马舰公众艺术计划

这是一个参赛方案, 题目叫“家·亭”。希望通过这个设计引起我们对家这个概念的思考。

在传统观念里, “家”不单是一个空间给我们居住, 还是一个家人互相支持和关怀的地方。古语有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成家是建立事业前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在香港这个快速的社会, “家”的概念一直被遗忘, 很多家庭出现矛盾和暴力事件, 年轻一代不尊重年长一代。“家”也许变成一种酒店, 没有交流。

设计是以几个坡屋顶的小亭子组成, 寓意“香港是我家”。每个亭子外形统一, 但内部功能不一样, 可以提供人们或坐或站或群体活动的可能性, 让老人和小孩都可以有游玩的地方, 体现“同一屋檐下”的寓意。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家·亭——添马舰公众艺术计划

业主:香港政府

建设地点:香港

设计单位:Elsedesign

用地面积:1.2hm2

建筑面积:50m2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材料应用:涂料

设计总负责:冯国安

设计时间:2010年

二郎镇初中及小学校

二郎镇初中及小学校新建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 是郎酒集团投资打造的“二郎中国国际酒镇”总体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是酒镇建设提出的“提供一流文化、教育设施”目标的体现。基地面积为51 000m2, 项目规模大概为16 000m2。基地呈微斜的形状, 中间有规划道路把初中和小学分开。

二郎镇出产全世界有名的郎酒, 有着“名酒名镇”的称号。如何设计一个学校去回应这个地方, 如何去设计互动的学习空间, 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我们期待这所学校像酒窖一样, 可以酿出四川省的人才, 在未来可以拥有“名酒名镇名校”的美号。

由于基地是微斜的, 所以在建筑外型上我们采用了台阶形式, 使基地地形改动最小, 建筑呈层层迭落;在功能的分布上, 每一学校是单一的体量, 提供最清楚的动线方向, 并让所有活动不受天气影响;在功能上, 我们把动态的体育场和静态的绿化带分开, 互不影响;在整个设计上, 我们利用地势设计了或大或小的半室外台阶, 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坐下来聊天交流的地方;在材料运用上, 我们使用了最朴素的材质——清水混凝土和白色的涂料为主调;在景观设计上, 希望使用当地不同品种、颜色的花朵和树木, 设计一个色彩丰富的绿地。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二郎镇初中及小学校

业主:四川郎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建设地点: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

设计单位:香港Elsedesign

合作设计:李树勋

用地面积:5.1hm2

建筑面积:16 500m2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材料应用:清水混凝土, 涂料

设计总负责:冯国安

建筑专业:冯国安

结构及其他专业:李树勋

上一篇:水工钢结构下一篇:类Fenton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