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琴梅)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大或年龄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1 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资金总量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来支持, 仅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是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的;二是建设资金多头管理, 分散使用, 形不成集中扶持、规模扶持的效益。新农村建设资金涉及农业、水利、林业、城建、国土等多个部门, 这些部门都掌握着一块财政扶持资金, 各自为政, 自行其事, 导致资金分散使用, 效益低微;三是资金及时到位难。资金支付方式为层层划拨, 短时间内难以投入使用, 影响工程进度。
1.2 项目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实施未做到规划先行, 也未实行招投标。大部分项目实施时没有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项目竣工后, 也没有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结算仅凭白条报支工程款, 有些建设项目为了赶进度, 建设虎头蛇尾, 工程质量堪忧。二是投资渠道不畅, 投资资金单一。对地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资源认识不够, 把握不准。因而组织推介工作不深入, 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 没有营造良好的发展创业平台和投资环境。从而导致其他投资和农民自筹资金很少, 项目投资资金单一。
1.3 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混乱
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 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也是造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不善的一个主要原因。资金领发手续不全, 冒充农户签字或无农户签字领取补助的现象普遍,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资金损失浪费问题突出。有些乡 (镇) 、村建账、报账不及时, 报帐手续不严格, 入帐凭证不符合规定, 甚至出现“包包账”现象。
1.4 建设资金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基本上是财政部门自身监督支付。审计部门审计监督。财政部门由于自身既承担资金使用最终审批的责任, 又承担监督支付的责任, 很难防范内部存在的道德风险, 而审计部门由于人手缺乏, 审计面也很难覆盖到每个具体的项目, 这就给腐败分子留下了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的可乘之机。有的借筹集资金之名, 使用自制票据向农民收取建房审批 (占地) 费或配套设施费。有的通过重复报帐达到侵占专款的目的。如某村村支书利用职务之便, 自制机械工时费票据, 由他人冒充村主任签字审批, 重复报帐, 将资金占为已有。
2 针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积极偿试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新模式,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
2.1 统一规划, 统筹布局
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计划管理要规划先行, 结合自然山水资源, 做到因地制宜, 群众认可满意, 特别是涉及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应当全面规划, 统筹布局,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 统一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建议各级政府成立“新农村建设委员会”负责牵头各主管部门与当地村民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分年度资金预算。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预算除去全国性的或国家重点保证的水利、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之外, 按照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分配到各省, 再由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委员会”连同本级财政支农资金预算, 按照县一级政府制定的规划预算, 统筹平衡分配到具体扶持项目。
2.3 建立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体制
建立财政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建立县 (市) 乡 (镇) 两级资金管理平台, 设立资金帐户单独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明确专门监督机构, 在两级建立兼职监督员, 资金拨付和使用以后, 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纠正;乡 (镇) 、村对资金收支要单独建立帐目, 指定专人进行专户管理, 准确、规范核算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以免发生挤占挪用现象, 确保支农资金能够真正落到所需支持的项目上去;建立资金的管理指导机制, 乡 (镇) 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指导、规范和管理, 经常派人督促并全过程参与到项目的招投标、发包、施工、竣工验收等诸多环节;规范、完善、报帐手续, 建立有效的基础性管理制度, 从而减少资金的损失浪费和其他违规违法事项的发生。
2.4 建立人大、政府、社会三级监督制度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例如:我县农村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占有相当比重。一是农村文化大院稀少而简陋。如我县17个乡镇的503个农村文化大院中,70%以上的大部分村文化大院硬件設备简陋陈旧,配套内容稀少,服务功能有限;阅览室书籍古老、数量有限,新刊物、杂志廖廖无几,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以科技求发家致富的需要。二是建设“新农村”不是建“新村”。有的地方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建设新村运动,急迫地要把价值无穷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柝除,使这些农村丧失了地域性、民族性、个性和艺术特性,乡村文化生活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保护农村文化的根脉。注重对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为“洋农村”,变成完全城市化的“新村”。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接受文物部门的评估,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三是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由于长期缺乏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相当一部分乡村文化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且不平衡,乡村文化设施已不能维持开展正常文化活动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广大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文化局面,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应当深思的重要课题。在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文化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推动城乡“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是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乡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农村文化设施硬件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原有的已不适应要求的文化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和修缮。与此同时,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公益文化设施要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广大群众服务,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多方筹措财政建设资金,积极鼓励社会、企业、个人等各种力量投资办文化,拓宽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改善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培养他们文化建设主体意识,让更多的农民自觉出资、出力、出工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新农村文化阵地。
二是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化主管部门要始终把“文化下乡”作为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鼓励各文艺团体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使文化在农村生根、开花,增强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流动舞台“送戏下乡”、“千村千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表达他们拥有富裕生活的喜悦之情和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农村文化专业户、文化热心人、文化纪经人等不断涌现,且日益活跃,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从而使广大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转移到建设美好家园上来,乡村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不见了。干事的人多了,闲散的人少了,干成事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的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争取资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制定详实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在广大乡村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和历史文化名村、民间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会同宣传、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一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
四是以人为本,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如采取以会代训、实地辅导、相互交流等形式,对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专干、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与乡镇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制订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措施。对农村文化大院常年进行业务辅导,以点带面,从活动开展、场地建设、人员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多方位开展服务,从而使村级文化大院的档次和服务功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团体组织,壮大和稳定民间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各专业门类的人才群体。
五是典型引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文化的要求,宣传、文化等部门要把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为重点,适时创新形式和内容,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贴近农民、贴近新农村建设的文艺作品,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俗,逐步形成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貌。注重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宣传,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六是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建设文化强国,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党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等部门全力以赴,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自觉地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把文化工作纳入了社会发展规划和党委、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同时,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文化经济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文化建设资金,以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
七是培育新风,着力提升公民素质。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课堂、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全县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学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涉农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经营的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信息化也已成为2007年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新形势,深刻理解农业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下大力气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我区农业基础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全区237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21个县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速度列西部12个省区第一位。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由于我区属西部偏远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信息化应用程度相对不高,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难以进村入户。虽然我区已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但是由于本地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仍有许多乡镇、村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二是获取信息手段单一。目前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获取信息手段单一,仅靠电视、电话获取的农业信息处在明显滞后状态,在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单纯的语音服务也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建设需求。打开电脑,会发现很多与农民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农业网站为农民朋友提供了大量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的好经验,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好信息、好点子与农民无缘。“信息”这个名词对偏远地区的宁夏农民来讲,依然很陌生。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信息传递不到农户就不能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更不可能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
二、涉农信息资源缺乏。对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未来价格预测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区虽有些涉农网站,但这些网站里面的信息,大多都是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例如农民真正关心的种什么?怎么种?怎么能卖个好价钱等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涉农信息资源分散,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城市居民畅享信息化、数字化便利生活的同时,我区农民还在为通信条件
落后、信息闭塞,无法与外界互通信息所困扰。如何让信息化手段真正为农民所用,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仍面临人才严重缺乏问题,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特别在我区农村,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以上这些问题若不切实解决,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化就还只是空谈。构筑农业信化息网络,破解信息不畅难题,应从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发展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有以下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二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我区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努力解决好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依托电信运营企业现有的基础网络,进一步扩大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的范围。切实提高通光缆、通宽带、电话入户率,争取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如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以及农村信息报纸、短信息服务和口头辅导等形式,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尽快拓宽农村信息服务渠道。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如已经开展的“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农信通”业务,开通12316“三农”公益服务统一热线,这都应是今后在全区各市、县普及推广应用的好办法,使有用信息能够及时、方便、廉价地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到他们手上,真正服务于农民。
二、整合资源,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我区农业信息化以宁夏农业信息中心为纽带,基本建成了纵向到全区各市县,灌区大部分乡镇;横向与有关涉农厅局及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环保、能源、种子、水产等行业相连的较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涉及到许多部门,应使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及时交流和充分共享。一是在政府信息化平台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调动各涉农部门的积极性,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工作,特别是建立一种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二是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与其他涉农部门、网站合作的力度,整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各类涉农信息和应用,规范农业信息的报送与发布制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管理、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让农民朋友看得懂、用得上,尤其是可对我区“宁夏信息港”、“互联星空”、“商务领航”、“宁夏农网”等大型网站上的各类涉农信息产品进行优化,着力将我区各特色品牌推出,如“宁夏红”,“清真牛羊肉”,“圣雪绒”等,全力打造出一个综合化的“信息化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三是着力抓好缩小数字鸿沟工作,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生产流通信息和生态旅游信息相结合,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农业推广、远程农业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的试点,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全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当前,我区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可结合我区实际,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对村组干部、党团员、回乡复转军人、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另外对农民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具体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要着力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树立三种意识,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树立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树立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农产品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条件具备时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使农户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固本强国的事业。尽管我们面临着很多不熟悉的东西,碰到了很多以前没遇到过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加快发展我区农业信息化的新路子。
(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举措,农村信息化建设应当以逐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建设区、乡镇、村三级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同时拓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涉农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广电光纤网、电信光纤网等,多途径、多方式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一些能够帮农、富农、强农、兴农、优农方面的实用性信息。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唐柳雁
摘 要: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改变招生计划,增加招生任务,导致在校学生数量逐年上升。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日常事务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成为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中等教育;学籍管理;策略
学籍管理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学生学籍采取系统化管理方式来提高对学生教学任务安排、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的质量。合理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不仅仅需要科学的学籍搜集手段,同时,对于学籍整理、分类、信息处理、审核等工作同样也有很严格的要求。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融入了其整个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录入、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核查等。因而,学籍管理远远不是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对学生学籍简单的搜集、分类,而是结合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学籍进行的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学籍管理。
一、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学籍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的认识
首先,一部分中等院校学生单纯地认为,学籍只与学生在入学期间存在着联系,入学之后,学籍管理工作就和学生没有直接关系了,对自己的学籍整理不上心。其实不然,学籍管理是伴随着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全过程的管理办法,包括了对学生转班、转学、休学、奖励、处分、毕业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在很多学校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在校,甚至离校后的生活。其次,很多学生在填写、制作学籍时敷衍了事,草草填写,不能填写确切的信息,有些学生由于文化成绩不良,不愿意学校与家长之间保持互动,甚至经常为学校提供错误的联系方式,为学校的学籍核实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系统管理信息量巨大,并且其信息量每天都在增加,系统的更新速度很难跟上信息更新的脚步,导致很多学校信息系统老化。在学籍计算机管理中,我们通常会发现,随着信息量的累积,计算机系统常常出现信息处理变慢,或者出现系统无法完整地大批次处理信息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学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加之,学校经费有限,系统更新换代慢,旧信息系统中的漏洞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加,为黑客入侵系统提供了便捷,也导致了学籍信息的外泄。
3.学生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对学籍的认识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学生学籍管理宣传教育中,首先,提高学生对学籍填写重要性的认识,告诫学生正确地填写学籍对于学生诚信学籍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每次录写学籍时,()各班做好充分的班会教育工作,以PPT等形式将学籍的重要性详细展示给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规范填写学籍信息的重视。其次,针对一些学生不规范填写学籍的情况,学校应以个别班级辅导员为单位,严抓不规范现象,如“草书”“艺术字”的填写方式。严格要求学生的字体形式,用正规楷书为字体要求,要求填写规范整洁,针对不合格的学籍,一律退回,要求学生重新填写,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警告等处分。最后,对于学生错报信息的现象,一经核实,予以严厉处罚。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的策略
1.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法律认识
首先要提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学校建设在学籍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在人员配置上,以聘请专业的学籍管理人员为主,增强学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考核,对于在学籍管理中出现重大失误或是重大贡献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奖罚措施。最后,针对学籍管理,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工作,促进学习,与时俱进。
2.清除学籍管理中违法乱纪行为,完善学籍管理系统
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学籍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工作,做到知法。其次,严格控制对学生学籍的复制传输,完善调阅学生学籍的手续,做到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另外,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系统管理中,学校应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才进行系统管理维护工作,定期对系统漏洞进行修复,加强系统的保密工作,抵抗外来因素对学籍管理系统的入侵与破坏。再次,提高内部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杜绝因错误操作为学籍管理系统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从学籍管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的学籍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籍管理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必须紧随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最终使学籍管理工作真正能为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董文胜。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1(3):13-14.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主要表现有“五重五轻”:
一是重项目建设,轻村庄规划。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注重拆了多少栋房子,修了多少公里路,而对村庄规划不够重视,有的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有的边规划,边建设或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有的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二是重整治建设,轻生产发展。目前,大部分村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改路、改水、改厕等整治建设项目,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重视不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三是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有的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过重,存在包办现象,如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征求群众意见,造成制定出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有的试点村农民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造成农民主体发挥难。四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多重视“村容整洁”、“乡村清洁工程”等硬件,而对“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因为很难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用量化指标衡量,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出现。五是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以一、二年就建成。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对整个试点村今后如何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村庄规划。一是村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从村庄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二是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保留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把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通过规划更完好地保存和发扬下去,让新村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乡村规划雷同化、简单化。三是村庄规划要量力而行。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一届接着一届干,防止朝令夕改、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2、重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农”字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领域;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提高外出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完善外出农民的维权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力等等。
3、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
度,提高农民素质。
4、注重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提炼,运用群众易学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宣传,对道德建设再宣传、再落实。
5、体现远近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龙岩市气象服务现状
龙岩市气象局前身为龙岩测候所,在市场经济发展下,气象部门形成市县两级管理体制。在气象建设中,由龙岩市气象局承建的气象灾害预警短信发布系统推广,通过了专家验收。近年来,龙岩市气象局开拓思路,注重气象的信息现代化建设,开通农网、气象答询电话、气象短信息服务、电视气象服务等,并且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气象信息,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1 气象服务能力
龙岩市大部分乡镇都建立起了自动气象站,对天气变化可以做实时监测,设置的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可以接收气象部门测出的各类天气预警信息;同时,市县级的气象部门都全面开通气象广播,天气预报及各类气象信息电话;市县级都开通了异常气象短信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极端天气预报信息;市县级建立了气象网站,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市气象局配备了移动应急车,在抗旱及森林防火方面可以积极采取措施。
1.2 气象服务领域
近年来,龙岩市气象局在开展传统的气候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月报及作物生长期气象条件等业务的基础上,在特色农业农产品服务、设施农业等项目上也都进行了尝试;同时,开展了部门合作,如同林业部门开展山林防火等预报服务、同国土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预警服务、同防汛部门开展防汛服务等。
1.3 气象宣传服务
通过录制气象宣传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各类气象知识,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印制诸如农村防灾减灾手册等,发放到农村村民手中,并定期举办乡镇气象协理员气象知识培训班,向农村宣传更完善细致的气象知识。
2 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现状
2.1 设施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农业专业大户及合作社大量出现,以温室种植的水果、蔬菜及花卉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各类农产品,在生产、保鲜及运输方面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气象资源利用评价建设,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应针对不同需要,提供特色服务,为农业区的各类发展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
2.2 粮食的高产稳产对气象服务的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业种植中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发生了改变,粮食作物逐渐减少,经济作物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同时,耕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粗放型耕作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粮食面积的减少,在更大程度上要求粮食的高产稳产,对气象预报的精细度及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气象灾害频率过高对气象的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具有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诸如云娜台风等恶劣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气象对灾害的预警预测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2.4 农村防雷对气象的要求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中的住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村中的防雷措施没有与建筑结合起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加强防雷的各项措施都是气象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3.1 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少。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有些偏远地区还没有通有线电视或无线通信等,村民很难通过网络及卫星电视,气象信息很难达到。
(2)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缺乏精细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类农村大户对气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蔬菜温棚种植的大户,会特别关注连阴雨天气,对于种茶大户,会特别注意霜冻天气,对于菌类种植的大户,会注意8月份的高温天气。农业的气象资料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农民手里,由此造成了气象预报信息的缓慢。
(3)农民对各类气象资源的了解少。不了解本地气象条件,盲目引进农作物;在建住宅时候,不考虑防雷安全等行为,都源于对气象知识的贫乏了解。
3.2 气象服务的发展对策
(1)拓展气象信息服务。基层气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都应该在农村推广,加强气象信息员的队伍建设。通过与政府配合,在各个乡镇及农村安装通信设备,让气象信息全面覆盖。
(2)加强气象知识宣传。根据农村特色,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传播气象减灾防灾的知识。
(3)提供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农业大户的信息表,同农业大户之间建立联系卡,特色服务QQ群及特色短信服务平台等,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时段,提供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在农村现代农业园内,与农业技术人员合作,加强联系,对农业气象开展调研,在园内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平台,确立农业气象的各项指标,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特色性。
4 结语
气象部门在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气象决策服务方面,应该与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合作,提供产业优化调整的专业性建议,趋利避害,达到农业的最大收益。积极进行气象信息化的现代化建设,把气象信息网络化覆盖到各个区域。把气象信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去完善,更好地发挥气象信息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东林,袁维芬,邓全强,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学 问题 对策
一、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理念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实行新课改以来,只是学生座位变了,老师讲课方式一点没变,仍旧满堂灌,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另一些教师则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作到“少讲”,甚至“不讲”。在课堂上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学生对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住。
2.学生学习无组织,合作学习没有实效。为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辅助,于是上课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成为许多教师进行课改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是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课上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每节课都讨论,不能按时讲授完课本知识怎么办?比如,有一次我上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其中第一部分让同学们找出历史上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当时就用的讨论法,课后老师们评议时,就提出来这样的讨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合作学习不能仅追求形式,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像我那节课,就只追求了形式,而没有看效果。
3.教学方式注重形式,轻视基础,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物理教学中,很多老师用课件代替了实验,这样好像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单,但说服力不够,学生会想实际会不会是这样呢?比如,用课件演示牛顿管实验给学生的印象,其实还不如直接观察粉笔和纸团同时落地更直观。
二、问题的对策
面临着新课改存在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握新课改的重点、突破新课改的难点、克服新课改中容易产生的误区,积极全面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本人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改。教师是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直接实施者。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领会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实质。
2.分好小组有组织地合作学习。首先,要分好小组。根据学习成绩每组中都有优、良、中、差的学生,并尽量作到同组学生之间强弱科互补,选一名最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协调本组的学习。
其次,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备好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的问题不要太简单,否则根本没有合作的必要;也不要太难,否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合作也是浪费时间;当然讨论的问题也不要太多,否则完不成教学进度。总之要做到恰到好处。
最后,合作过程中组内要有明确分工。
3.教学手段和基础知识的教育要和谐统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大基础工程,直接关系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近年来,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但是,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1、领导能力不够,缺乏模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缺乏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缺乏应有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凝聚力,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科技兴农的路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办法不多,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走出传统而老化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服务意识淡薄,脱离人民群众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大力推进,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学会用经济、政策和法律的手段来开展农村工作,服务群众。但是,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等“家长”式的工作方法,“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往往造成事倍功半。有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随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宗旨淡化,观念扭曲,逐渐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的动力,思想空虚,不劳动致富,幻想一夜暴富,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思想状况的不纯影响了他们的服务热情,导致脱离人民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3、村支两委不顺,影响工作效能
具体表现为,有的基层党组织包揽村中大小事务,将“领导核心”片面的理解为对农村的各项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本应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或召开村民大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却由基层党组织决定;有的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无力,村里的大小事情均由村委会决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无法体现;有的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由”了,就可以不要党组织的领导;有的认为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是十几名党员选出的,村委会是全体村民选的,村里的事业就应该由村委会说了算,党组织只收收党费,管管党员就可以了。
4、党员结构失衡,导致后继乏人
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员年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老年党员多,青年党员少;老党员多,新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相当少或者没有,有些地方连续几年都没发展新的党员,党员文化素质较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由于村支两委的报酬较低和大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5、集体经济薄弱,制约职能发挥
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一些配套改革措施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乡镇债务负担普遍较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缺口较大,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缺乏经费来源,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明显增多,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得好,党和政府的政策才能在农村得到更好地贯彻,从而
实现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必须正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致富能力
首先要选准配强班子,特别要选准党组织支部书记。要把那些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责任心强、公道正派、有开拓奉献精神、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能力,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选拔充实到支部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重要岗位上来,要真正做到让最优秀的党员任党组织支部书记。其次要指导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班子认真学习理论,敢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根据本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善于培育和壮大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有广阔市场的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示范引导做强做大产业规模,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效应。
2、整顿后进组织,增强服务意识
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且还涌现出了一批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基层党员。但是对于那些党组织软弱涣散,服务意识缺乏,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的基层党组织,应进行重点整顿,强化责任。要求工作中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形象,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法纪监督,对于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赢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把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要善于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及时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等系统化服务,改变过去那种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3、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选好村支两委班子,特别是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村级组织建设中的关键。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作为两委的带头人,要紧密团结,明确分工,正确处理好村支两委矛盾,协调村支两委关系,建立健全村支两委工作机制,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村委全依法开展工作,村委会必须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实行村支“两委”成员依法交叉任职,实现优化组合,尽量避免因体制造成的“两委”矛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
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地统一起来。
4、改善党员结构,强化激励机制
发展农村新党员,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目前显得比较迫切,我们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要拓宽选人视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是面向青年、女性、复退伍军人、经济致富能手等,将那些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班子,并注意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让那些政治觉悟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老支部书记与年轻干部结成对子,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手把手地搞好培养和引导,以逐步改善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努力建设一直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同时也要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责任最重,事务最多,应该适当增加补贴,并且要增加干部报酬与完成工作任务挂钩的比例,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5、发展集体经济,加大投入力度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19
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7-03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6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8-13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