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2024-12-25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精选8篇)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篇1

浅谈新农村建设

三溪镇常务副书记 副镇长 马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在我国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可是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一、新农村土地问题

我们知道在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许多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受到威胁。由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这对于缩短城市、农村的差距来说是有利的,可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一下子做市民,他们该怎样谋生?他们 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样解决?缩短城乡差距是必要的,可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渴望一步登天,瞬间完成。城市扩建是一个方面,在农村中,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中国古代留下来这样一句话,说“道上房,道下地”,意思是说,靠近道路上面的房子风水较好,相反,在道路下边的土地更长庄稼。因为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子,好地相对减少了。好地一陇比孬地十亩强,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低。

二、铺路推经济

人们一直都信奉“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让以前很难销售出去的、只能种来自给自足的农作物有了销路,有的甚至有了规模经济,这不仅让村民们有了盼头更变原本荒凉的土地开始热火起来,也让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这是最让人振奋的事情。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多希望。

三、垃圾集中处理变费为宝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便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更是受到严重威胁。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垃圾集中处理站在村民们的一片呼声中建成了,而且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现在连再没有文化的村民也知道将垃圾到在村里建好是垃圾池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四、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

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 4

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3、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

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4、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

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5、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6、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

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深入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稳步扎实推进。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篇2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容整洁是基本要求。开展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 强调新村建设和村庄整治, 建设规划新农村,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能够顺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加大农村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力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加强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 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耕地质量, 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农村土地的管理虽然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但是, 在实际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上,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第一, 大多数农村土地规划不能按照有效可行的办法实施, 土地规划比较盲目无序。虽然国家对土地规划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但是,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讲, 大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随意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治, 不利于农村整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导致耕地面积大为缩减。党中央对国家耕地的保护十分重视。但是, 一些农民由于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将耕地农田发展成鱼塘, 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还有的农民将耕地闲置, 影响了耕地的有效利用。

第三, 农村的宅地规划不到位。随着大批新房的建造, 老房的遗留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老房已经不能居住, 但其仍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 房与房之间留的空隙过大, 不能被充分利用。

第四, 在农村土地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农民对土地的征地程序不知情, 管理者未能准确认真地告知农民, 使得农民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十分被动, 损害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五, 农民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过度垦荒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未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由于在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必须重点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第一, 完善农村的土地规划, 避免管理的盲目无序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规划办法和土地利用规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将闲置用地集中利用起来, 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农村的用地情况, 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整体有序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制订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村容整改计划, 立足现有的土地资源, 对于闲置的房屋或者未经被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在征得农民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拆除或改建, 并在符合年度总体用地计划的前提下, 引进一些工程项目, 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 对于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严加控制。耕地的保护对于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应该大力保护耕地农田, 严格规范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审批管理, 严格限制盲目圈地划地, 违规挖建鱼塘等破坏耕地的行为。提倡复垦为耕地, 严禁以整治为名,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严格审批建设用地程序, 以保证耕地的总体面积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 逐渐规范和完善土地的管理。国家启用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基本农田、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点土地整理等重大的工程, 鼓励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保护, 充分利用村中的边角空地, 增加有效的土地资源, 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改。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 完善征地程序, 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公开透明地进行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 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落实征用地补偿费用, 确保及时到位。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和征地费用标准, 如果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应该不予报批用地, 确保被征地农民依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从而做到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 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要加快对开矿的整顿工作, 确保科学合理开矿, 保护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使群众增强科学意识, 合理用地。完善地质灾害的检测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

总之,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能够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能够切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农村的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联系密切。本文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出发, 针对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期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慧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土地征用问题[J].经济问题, 2004 (3) :56-58.

[2]周镕基, 程强然, 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2) :23-25.

[3]孙晓婷, 陶宇.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 2005 (8) :208.

浅谈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实施因素; 建设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因素

1.1 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1.2 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1.3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1.5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2 新农村社区规划坚持的原则

2.1 把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性,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际、实践、实用为重,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因村而宜,以不同的思路搞建设。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政府是主导,村民是主体。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服务,而更多具体的事情要依靠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凡需要村民捐款出力的,要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绝对不允许采取强迫命令和强制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2.3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要动员政府机关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参与投入社区建设。要建立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财力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途径。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以奖代补"就是对条件好的、建设热情高的、建设速度快的村庄社区,政府部门实行扶持,如提供建筑物资、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等,帮助其尽快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样,既能改变过去"扶差促平"的理念,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又能改变国家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更能改变直接现金投入的方法,实行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为辅,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3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3.2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3.3 开发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游"。我国广大农村以其贴近自然的优美环境、淳朴真诚的民情民俗、鲜明独特的传统风貌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现代城里人。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乡村游"和"农家乐"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在这种热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可以起到培植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交流作用的,但这种"乡村游"和"农家乐"必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

3.4 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

3.5 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3.6 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3.7 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篇4

土地整理

张俊德

2011.09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

摘 要: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宅基地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宅基地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整理;问题;模式;措施农村宅基地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宅基地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宅基地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宅基地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宅基地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宅基地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宅基地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农村宅基地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宅基地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宅基地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宅基地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宅基地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宅基地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宅基地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农村宅基地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宅基地,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宅基地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宅基地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宅基地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农村宅基地整理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宅基地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宅基地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

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宅基地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篇5

摘要:土地的有限性决定其稀缺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

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即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2、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3、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二要加大违法占地监管力度,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用地以及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落实及严重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一经发现严查到底。对通过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地、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基本农田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

三要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及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实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并采取企业改制迁并、村落归并、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法,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浅谈新农村建设2稿 篇6

从电视新闻看到,各级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就要组建了,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喜事。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线长事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更需要上级各级党委政府下派指导员的关心、支持和指导。纵观几年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实践,认为作为一名指导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就要做到“四个明确”。

一、明确重要意义

(一)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指导各地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充分体现各级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各级党委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魄力,必将给农村基层注入新鲜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当前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二)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各建制村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以村级基层党组织为重点的组织建设,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创新。就是要帮助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树立解放思想、赶超跨越思想意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广大基层党员和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自治水平,增强发展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让各级各部门的机关干部深入到农村基层,是党委领导农村工作方法的重大转变,有利于推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推动各级各部门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促进党和政府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部门工作延伸服务范围,形成共同为“三农”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强化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重视

“三农”、关心“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责任感;有利于通过提高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便于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监督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但部分同志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只有到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使自己的意志、才能和品德得到锻炼,才能较快、较稳定的成长。农村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集合点,是一个大舞台。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挑选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深入一线、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有利于培养干部在实践中学会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有利于增进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丰富干部的阅历和人生经历,有利于造就一支能够体察民情、珍惜民力、执政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利于为我们的党、为我们国家、为我们的事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

二、明确职责任务

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我个人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的主要职责:

(一)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与落实,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各级党代会人代会精神的宣传贯彻与落实;

(二)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新一轮农村扶贫攻坚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打好组织、思想、文化等基础;

(四)监督检查各级援建项目、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和资金的落实情况;

(五)认真完成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协助当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重大困难和问题。

三、明确工作任务

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驻村后,是上联乡镇党委,下联村民百姓,落脚点在村,着力点在民,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当前,驻村指导员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思路决定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要在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和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农”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通过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从所驻村的实际出发,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二)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要把帮助当地群众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农民需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水利、能源、道路、广播电视和通讯等方面入手,科学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稳步推进;帮助所驻村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特别是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换届刚结束,“两委”班子的团结是村级组织战斗力的基础,参与协调村“两委”班子关系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是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员要准确掌握“两委”之间关系和村干部之间关系的状况,采取个别谈心、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思想,消除误解,协调关系,增进团结。指导员在驻村期间要找每一位村干部谈心,为全体党员上党课,建议村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帮助村“两委”健全工作制度。

(四)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党务、村务和财务问题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村内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要了解农民群众对党务管理、村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按照中央和上级的有关规定,提出健全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及其规范运行的意见,并督促村干部付之实施,真正做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从而取信于民,凝聚人心。指导员在驻村期间要召集村民民主恳谈会,组织村干部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的学习会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会,帮助村级组织完善党务管理、村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制度。

(五)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要利用驻村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矛盾纠纷的动态,督促和协助村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公正公平地处理解决矛盾纠纷。对于土地征用、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民与政府关系的问题,指导员一方面要向农民宣传解释有关政策,另一方面要为农民积极争取合法权益;对于集体资产、村务财务、土地承包等涉及农民与村级组织关系的问题,指导员一方面要配合上级查明情况、搞清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村级组织健全和规范有关制度及运行。

(六)紧紧围绕增收,帮助所驻村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的生活内容单

一、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较低是农村发展落后的主要表现。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要围绕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了解掌握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帮助村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区教育,邀请有关专家到村举办科技、法律、政策、形势等讲座,建立村文化中心,增加必要的文体设施和图书,为农民群众上几次课,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明确工作方法

(一)处理好“指导”与“办实事”的关系。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实”字,群众希望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实惠。因此实事一定要办,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村干部出好主意、当好参谋、培养好骨干,依靠村“两委”和村民自身来解决具体问题,找到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

(二)处理好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派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要理清思路,干好眼前急需干的事,重点选择一两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

(三)处理好与乡镇村干部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指导员在工作上要紧紧依靠村干部,这是做好指导员工作的关键。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村班子团结的问题。指导员要当好润滑剂、添加剂,全力促进村级班子的团结和谐,提高战斗力;其次,要处理好与各级乡镇驻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指导员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各级驻村干部之间要互相依靠、同心协力开展工作,相互之间要共同虚心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沟通交流、相辅相成,共同解决村里的有关问题;第三,要处理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指

浅谈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的建设 篇7

新农村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既小同于城市景观, 又不同于自然景观, 其特点之一是大小不一的居民住宅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 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地方民居各有特色, 风土人情迥异。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获得了意识上的进步, 对生存的景观也建立了新的认识:它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载体, 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 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乡村景观的美不仅是形式上的美, 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轨迹之上, 体现生态系统精美结构和功能的生命力之美。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 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整体。

2 新农村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在新农村规划中对其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人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 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便。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实践应贯彻以下原则: (1) 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杂载体, 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管理, 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实现优化利用。 (2) 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 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两方面。多样性程度越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同时也使得景观更具有丰富的个体特性。 (3) 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 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 创造既服务于人, 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 (4) 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以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形成鲜明对照, 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

3 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3.1 保护环境敏感区

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地区, 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和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

3.2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 因此, 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 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 同时根据乡村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

3.2.1 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农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在新农村规划中非常重视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污染, 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保护环。其主要包括河流廊道和山脉廊道两部分。古人云:“仁者乐山, 智者爱水”。水体是大地之肾, 水是智慧的象征,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园林之神。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 对于河流廊道本着以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主要以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为主, 并与沿线乡镇、村庄绿化以及庭院绿化相结合, 构成江河两岸“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嵌合, 错落有致, 富有浓郁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风光。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人工廊道的建设即是一要点也是一亮点。人工廊道主要指人工修建的铁路、公路及其它通道。它在物质运输、人员流动、气流交换、生物流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来说人工廊道主要就是村道、目前农村道路主要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无硬化”的问题, 没有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在规划中本着以“方便化、绿化、硬化”的原则, 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 增加道路廊道的连通性;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 以乡土树种为主, 常绿、落叶相结合, 高大、中等、矮小相配合, 营造复层绿带景观、即形成一道优美的景观线, 又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屏障。

3.2.2 突出斑块建设 (斑块patch)

是城市景观要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斑块可以是农田、居民点、草地等。在本次新农村规划建设中, 注重斑块理论的应用, 在规划建设中, 因地制宜形成了两种板块特色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生活居住区斑块:农村原有居民点布局主要存在着分布散乱、建设混乱, 新老房屋混合布置, 居民点内缺乏公共绿地的问题。以斑块建设的均匀性理论为指导, 在规划居民点时以“统一集中, 均匀分布”的原则来布局。同时, 在居民点之间进行公共绿地的建设, 既有利于绿地的均匀分布, 也使居民点间得到有机的联系。

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利用农村现有的农林资源, 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 结合观光旅游开发, 形成具有特色的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3.3 生态工程方法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建设;环境污染;解决措施

前言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进行着,而对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在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及时的修正。而环境保护问题,正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改善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由于许多农民已经习惯了那种脏乱差的环境,千百年来他们的陈旧观念无法意识到这样的环境问题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怎样的危害,所以要想解决新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

新农村建设中,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厕所卫生问题

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问题,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异一直存在。农村的经济较差,一般情况下要想解决解手问题,一直都是选择在露天厕所进行方便,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都会觉得厕所就应该是肮脏不堪的地方。因此对于厕所卫生的情况,一直无人问津。而我们知道,粪便中会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处理,随时可能生成更多的病菌,可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而对于农村来说,由于历史顺延,无人告知农民厕所的卫生问题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农民对于厕所的卫生问题,一直无人问津。这样,农村的厕所卫生问题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1.2道路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道路问题也是农村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环境仍然处于脏乱差的境地,许多道路仍然是泥泞不堪,让车辆无法进行正常出入。正如前些年赵本山的一个小品中个讲述的一样,有些农村的道路泥泞,导致一些机动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村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想进步,必须要有大量的产值才有可能进行致富,农民所种植的农作物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等农务所需用品。这些用品大部分都需要汽车进行运送。而道路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这些农务用品则无法及时的送入农村,从而就有可能会耽误农民的种植,也就会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而还有一些地区的村是居住在山里,山路难行,就更别说是道路环境如何治理的问题了。道路是联系农村与外界的重要渠道,如果没有较好的道路环境,那么随处可见的垃圾,或者泥泞不堪的道路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问题。因此,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道路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环境保护,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1.3垃圾外露的处理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还有许多,像是垃圾外露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许多农民并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一直遵照老辈人的传统,外露在室外。可以想象,如果城市中的垃圾外露在街道中或者室外,那么垃圾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菌将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之所以城市中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城镇的环保宣传到位,对于农民来说,垃圾的处理问题就只是简单的倒垃圾而已,对于垃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知之甚少。且不说在农村是否能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就算是垃圾的放置位置问题都很少有人关心,因此,垃圾外露已经是农村的一种习惯,而农民并不知道这种习惯会对他们所生存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也不知道这些垃圾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上述了三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而对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我们一定要将农村环境建设问题列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议程中来。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有可能对农村建设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民的生产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说,道路坑洼、泥泞,车辆无法通行,这就会阻断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在生产初期,无法及时的将种子运送到农村,农民就无法在农时播种,耽误生产。而在收割的季节,农民即便收割了这些农产品,无法运出,也会耽误农村的经济发展。第二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农民长期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上述问题中所提到的垃圾外露的情况,可以说,垃圾外露在街道之上,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或微生物残留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造成损害,如此,就很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城乡环境对比,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

让农民进城,并不是让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是为了让农民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有所提高的。让农民进城参观,体验,了解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做好环境保护,是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回到农村后进行城乡环境对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宣传。当然,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也要适时的对农民进行教育,告诉农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好处。

3.2建立环保制度,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监督,是无法让人们从已经熟悉的习惯中走出来的。确实保证农村环保机构的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并不是为了惩罚农民的违规行为,而是要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制度性。只有在法律制度完善,执法严明的情况下,才能让农民从以前的陈旧思想中走出,走向环保的康庄大道。

3.3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让农民时刻关注农业生态发展,控制农业方面的污染,可以让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厕所的环境时刻进行清理,对道路环境进行修缮,如果农民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从意识上开始向这环境保护的思路上转变。如此举措,在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就是迈出了一大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论述,并且讲述了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各地区可以秉承中央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所提出的策略和方针,根据各地区的行政特点对农村的环境问题进行整顿和治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农民一定可以建设出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卫思瑜.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陈小龙.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

上一篇:精选重温入党誓词意义下一篇:送给朋友结婚微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