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建设

2024-05-24

农村发展建设(精选12篇)

农村发展建设 篇1

1 农村物流建设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我国物流业的平衡发展离不开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物流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农村物流渠道混乱,造成流通成本的居高不下;熟悉农村物流的中高级人才匮乏;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业不规范。

3 农村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农村物流的规划。协调区域农业物流与工业物流,加强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制定区域物流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物流建设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布局与建设。

(2)积极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培养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物流运作模式;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恶性竞争;大力扶持和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村物流企业。

(3)建立“专家型”农资配送和农技服务队伍发展农资配送。大力发展农村推广员,把在农村威望高、有影响、号召力强的“种田大户”、“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整合到农资邮政配送推广员队伍中,推动农资配送业务的快速发展。

(4)普及物流知识,培养农村物流人才。一方面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设置农村(下转第55页)(上接第41页)物流专业、举办培训班等,提高从事农村物流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公务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4 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1)农村物流加快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效应的扩大,无疑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的发展,这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抢先进入这一领域就有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2)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市场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化分工会进一步细化,农产品的商品率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工厂化作业”会出现,农村物流量会成倍增加。

(3)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随着以农业“工厂化作业”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出现,需要农村物流体系与之相适应,使之形成价值链,产业的增值性将会得到体现。

(4)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趋势。一是农产品商流的现代化。农产品商流过程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完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农产品物流现代化。采用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配送技术,如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自动识别技术、EDI技术、GIS技术、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技术、ABC配送技术、配送管理系统、JIT技术、GPS技术、RFID技术等。三是农产品信息化、现代化。农产品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引导农产品生产、交易、消费的作用。四是农产品资金融通的现代化。主要是农产品交易的电子结算、商品交易市场的电子化管理等。

5 结束语

农村物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该看到农村物流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物流经验,不断加强对农村物流的建设与研究的重视,消除城乡“二元物流鸿沟”。同时,重视以农产品物流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性物流,即产前、产中、产后物流,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一体化服务,促进物流产业与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形成“较长、较粗”的农村供应链系统。

农村发展建设 篇2

关键字:新农村、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举措,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面临新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剖析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较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入手,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应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1.1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有了强力的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政府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具体意见。为保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6 年3 月1 日, 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体发[2006 ]13 号)的通知。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 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 径工程”。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出台为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1.2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公路改建、电网改造等工作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硬件设施环境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改革、农民养老保险体制的试行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将逐年下降,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发展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也奠定了基础。

1.3逐步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体育发展,必然要求有健全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如江西省农业厅有主管农民体育的教育处,各市、县有主管体育的教育科或股,乡镇和村级机构有文化体育指导站和文化体育活动室。省体育局还有管理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和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有群体科或群体股,同时又有江西省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到市、县、乡的农民体育协会。在本次调查的23 个村(镇)中,有农民还自发组织了体育协会或乡村俱乐部。在农闲、节假日、盛事喜事期间,各级群体组织或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因地制宜,开展了喜闻乐见、丰富多彩 的农民体育活动,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有所增长。通过对江西上饶246 名农民的调查得知,6517 %农民愿意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81.4 %的农民喜欢看体育比赛。

1.4日益增长的农民健身娱乐需求为发展开封农村体育开拓了空间

以前,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曾使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游离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对其可支配收入不再仅仅是储蓄、盖房、给儿子娶媳妇、看病、防老等,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健身娱乐有了一定的需求。本次实地调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有71.6 %的被调查农民认为自己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并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文体活动,调剂农闲时节单调的业余生活,增强或改善与邻里的关系,并由此

增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味。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是源于内心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随着农民对健身娱乐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农村体育具备了可能。

1.5农民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开封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业余、小型、多样的农民体育活动日渐增多,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正悄然转变,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消费方式正由单一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2.1开封农村体育参与主体呈现弱势化

农村体育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 岁,其中16~25 岁的占45 % ,25~30 岁的占16 %;男性所占比例为66 %。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城镇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好以女性和中老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2.2开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但目前的现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体育人才严重缺乏,这不仅表现在指导农民体育锻炼的人才缺乏,而且农民体育组织的管理人才也非常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部分地方政府或机构却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使命感、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性、经济性、前瞻性的认知,正因如此,大部分的乡镇政府缺乏文化与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规划、运行与组织体系,体育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由于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活动项目的单调抑制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3开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一是数量少。二是质量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也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2.4开封农村体育经费投资不足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镇)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镇)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

2.5开封农村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运动技能储备的主阵地,但由于体育经费的投资严重不足和一些地方、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学校体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职体

育教师。二是农村体育教师待遇差,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职称难评,使得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师不能安心于体育教学工作。三是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如果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开封农村体育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开封农民体育发展的思路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前提;依据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探索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路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推进开封农村体育的发展。

3.1加强政府指导,加大舆论宣传,转变农民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生活质量不高;农民生活居住点较偏远,信息较闭塞,农民的思想意识较落后,对体育的价值也认识不清,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可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的体育传统价值观念,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把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的内容。政府在制定农村体育工作计划时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性发展指标,要把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分散,要有效地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政府还应利用节日、集市及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使农民逐渐树立科学的“三维健康观”,进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2树立农村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要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民体育保障系统。农民体育保障系统由硬件保障系统和软件服务系统组成。硬件保障系统主要包括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加强农村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软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体育组织服务、农村体育指导服务、农村体育信息服务、农村体育监测服务。现阶段软件服务系统的重点是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各类层次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开封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必然要重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1)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2)制订符合各级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估体系;3)充实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4)增加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置;5)完善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6)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理论研究;7)注重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农村发展建设 篇3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在“加大投入”和“加快产出”上做文章。

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近年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足、办学条件差、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想提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迫切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加强监管,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在政府统筹下,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共同办学的机制,以此来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形成合力,加快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师资投入。国家要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增加教师福利,以具有竞争力的薪金待遇吸引各类人才加盟中职院校,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加大资助贫困学生力度。国家要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学生补助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半工半读制度,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这样,既可以帮助在校贫困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最终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产出

农村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要以“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方向”为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加快其成才速度,加速培养其回馈社会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农村的两亿劳动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培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中职教育的产出,从而大力推动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化战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重点放在第二、第三类产业的专业建设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一是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城市转移。如果我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从有限的耕地上转移出来,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将大打折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教学与培训的重点放在第二、第三类产业的专业建设上,社会对这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较好。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要求各级政府按时按数将投入资金到位,以保障中职教育的正常发展。另外,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不够理解,所以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要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毕业获得双证(毕业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后再上岗,以此来促进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当前,党和国家强调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出发考虑的。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我国尽早地普及高中教育;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科学素养和各种技能;三是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四是有利于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过渡准备条件;五是有利于为改变我国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现在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甚至有的学校面临着生存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一,尽快编制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发展计划,并把这一计划纳入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去。

第二,改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第三,要设置灵活、多样、适用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第四,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设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在有条件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立即启动免费教育的试点工作,并争取两年之内在全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实施免费教育工程。

第五,要加快农村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一是从现有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大学生到农村中职学校担任教师,二是要抓紧培训现有农村中职教师;三是从相关部门或企业中选拔、引进有一定文化素养又有专门技能的农业技师、工程师、建筑师到学校任教。

农村发展建设 篇4

1.1 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 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 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 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 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 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 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 带动改厨、改厕、改圈, 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 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有效处理畜禽粪污, 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 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 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 (菜、粮、茶) ”增加沼肥施用,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农产品品质, 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 其中三个乡, 十一个镇, 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 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 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 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 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 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 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 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 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 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 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 五年共新建2500口, 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 (2) 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 池容750立方米; (3) 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 池容500立方米; (4) 从2 011年起, 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 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 (5) 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3.1 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生态物资丰裕, 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 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民经济收入较好, 居住条件相对优良, 在开展沼气建设时, 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 并提高建设要求, 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 通过典型示范, 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 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 (2)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 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 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 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 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 扩大网络服务范围, 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 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 加强后续服务, 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 在加强后续服务时, 要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服务工作, 做到一池一登记, 保证服务跟踪, 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 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 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 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 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 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 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 2005 (03) .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 2004 (10) .

[3]辛冬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模式浅析[J].生态建设, 2010 (05) :84-85.

农村发展建设 篇5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农村发展建设 篇6

关键词: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4-1

1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沼气具有原料来源丰富、造价低廉、热效率高、清洁卫生等,还可以综合利用。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在发展新能源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煤电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有利于农村能源消耗结构。

1.2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变农业循环体系

在生态循环系统中包括许多相应或相斥的环节,每个环节的产物和废物的输出,往往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输入。从目前的农业循环来看,将谷物所产的秸秆直接烧掉,或直接用于还田或用作饲料后将畜粪作肥料的习惯做法,都未能充分利用农业生物产物的能量和物质,这样的农业循环是不完全的。假如在上述循环中加入沼气应用环节,就成为比较完善的区域封闭的循环体系,可以加速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发展,比较充分地利用农业生物产物的能量和物质,比较合理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1.3 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农村卫生

沼气是一种污染非常少的卫生能源,完全燃烧后既无烟又无灰,也不会造成公害,他将人畜粪便、有机污水、污物等疾病传播源、污染源投入沼气池中密闭发酵,可将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大部分杀死。阴沟积污、路边野粪都投到沼气池中,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面貌,因此,发展农村沼气事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卫生,更有利于保护和净化环境。

2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农村沼气,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良性循环的首要任务。根据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述。

2.1 加强九台市沼气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九台市地处吉长两市之间,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物资丰实,因此,发展沼气这种新兴的生物质能源,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而沼气本身又有原料来源丰富、改善环境卫生,保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发展沼气是战略问题,他关系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关系到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改善农民生活和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等重大问题。全面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的模式。

2.2 做好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发展农村沼气,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机制,保证服务跟踪,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确保沼气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沼气池综合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

3.1 直接经济效益

以一个八立方米的沼气池为例,有效使用期10年以上。一年可出沼气水肥(发酵液)10~15吨(相当于40~80Kg硫酸铵或20~40kg过磷酸钙)和沼渣1吨左右(相当于50kg磷酸铵或25Kg过磷酸钙),年产沼气600~700立方米,沼气、沼渣、沼液均可充分利用。沼气用作日常炊事,供全家一日三餐,年平均节煤1吨左右或薪柴2000公斤左右,节省燃料可达1600多元;沼渣、沼液用做肥料,节约化肥约400元左右;用沼液代替农药,进行喷施,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年可节约农药开支200多元,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可为农民节省开支2000元左右。

3.2 生态效益

发展沼气可推动农业向无污染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减少有机农药使用量和残留污染 施用沼肥或叶面喷洒沼液,能使作物基本不发生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3.2.2 消除环境污染 沼气本身是污染较少的卫生能源,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卫生,也有利于保护和净化环境。

3.2.3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增加有机质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施用有机质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广大农民十分重视积造和施用有机质肥料。有机质肥料能为作物提供比较全面的养分,如N、P、K、Ca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丰富的有机质又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作用。加强沼气建设为农村积造和施用有机肥料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3.2.4 减少生态人为破坏 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可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减轻农田及草场压力,增加牲畜的饲料来源,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

3.3 社会收益

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沼气技术人才;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以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无公害农产品。

通过分析,以上三项受益显著,足以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力求大力发展沼气事业。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沼气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的新途径,不仅对扩大农村能源、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烧柴困难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搞好环境卫生,增加优质有机肥料,促进农牧业发展,扩大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發展农村户用沼气是一件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大好事。近年来,国家在开展农村沼气事业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7

一、总结前车之鉴, 农村文化建设要顺应民心

虽然笔者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不足10年, 但常常听经过多次农村文化建设“潮流”的老同事说起, 如:上世纪60年代的村村组织“大队俱乐部”, 70年代的村村推广“小靳庄经验”, 村村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90年代的村村建立“小康文化室”“青年之家”等。这些“潮流”都是政治任务式的行政作为, 每次都以轰轰烈烈开始, 冷冷清清告终。没给农民带来多少欢乐和愉快, 倒是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我们井陉县历史上是个地瘠民贫的山区县, 却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龟驮碑”“牛斗虎”等。这些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能在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的恶劣环境中生存沿传下来, 是个什么道理呢?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里, 为什么不能给后辈子孙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呢?笔者认为, 前者是劳动人民对某种艺术形式出自内心的喜爱, 才不遗余力的传承、发展乃至弘扬它 (现在全国闻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后者则是劳动人民并不喜爱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硬行安排的政治任务, 一旦事过境迁, 无人问津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一个道理, 劳动人民对他喜爱的东西, 再穷再苦也不会放弃, 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东西, 奉送白给也不愿意接受。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思维, 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艺术偏爱, 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喜好绝不会是一个模式, 即使在一个村里生活的村民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今天, 我们搞新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一定要顺应民心, 不能再搞统一标准的行政命令, 更不能搞以创造政绩为目的的“一刀齐”政策。应该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二、因地制宜, 发展多种文化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 劳动人民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基础、意识修养等不同条件, 形成了自己的嗜好、偏爱,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就我们井陉县而言, 就有“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的情况。在文化习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至今流传着“核桃园的晋剧团, 洛阳的社火班, 东南正拉花代代传”的俗语。还有很多大村有不同形式的几个文艺表演队伍, 村里不给一分钱, 每年都积极活跃在民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群众喜爱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也可以说是民心所向。一旦有悖于他们的意愿, 只能是事与愿违。

笔者认为, 我们的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发展各村各寨不同形式的特色文化。其路有三:一是发掘发展本村原有的文化形式;二是学习外地有特色且本村人喜欢的文化形式;三是靠本村能人志士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这样, 群众就有了既能展现自我又与他村有别的文化兴趣, 因此而达到长期沿传艺术形式自愿巩固文化队伍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形式不单指表演艺术形式, 而是包括图书、书法、美术、摄影、各种讲座等在内的所有文化传播形式。当然, 每个村可同时拥有若干种形式, 只要是群众自发自愿的, 我们的政府就要给予帮助支持。最终目的是把农村的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 真正把中央精神落实到实处,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

三、因势利导, 促进新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党中央历来的文艺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就提出“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的工作方针。党中央关怀农村文化建设, 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绝不是一张考试各级领导政绩的答卷, 互相照抄, 及格了之。现在我们国家正值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之际, 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大好时机, 我们的各级领导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这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工作。在工作中首先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着力发展各地特色文化, 其次是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放手发展特色文化, 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时代不合拍的东西, 如迷信、赌博、色情等不健康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 需要我们去管理, 对那些有害无益的东西, 坚决阻止取缔, 对那些害益相兼的东西, 要去槽存精给予肯定支持。如我们井陉“赵庄岭皇纲”, 原来是专门为“火神爷庙会”组织的形式, 后将“拜神”“参驾”的部分删除, 现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引导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细致工作, 尤其是现代型娱乐方式更为复杂, 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厅等, 既不可取缔又难以把握。但是, 只要我们下功夫引导, 尽心尽责的去管理, 就会使这些形式健康地发展起来。

扶持工作是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 没有政府认可和支持的群众文化是无根之草, 无源之水。每个社会团体都愿意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帮助, 群众自办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当前, 全国农村都在建设文明生态村, 激发了农民热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大街小巷出现了自发扭秧歌、唱歌曲、唱戏曲、玩乐器等的大好局面。各级领导一定不能等闲视之, 要因势利导给予扶持, 使这些健康向上的形式发展壮大。当然, 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 扶持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但绝不能无动于衷。所谓扶持, 不单指给多少钱, 给多少物, 而是按当地条件采取具体措施。如有经济条件的村落可按群众的喜好建设不同形式的活动场所 (舞台、排练厅、游艺室等) 。条件差的可给请老师辅导或购置表演用品等物。条件再差的给秧歌队在街头安个电灯总行吧?你就是给点口头肯定或表扬也是一种扶持。总之, 我们的扶持工作就是做好群众文化的后勤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各村的文化阵地就不会丢失, 就会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 篇8

农村富则天下富, 农民安则天下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来十分重视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 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对1997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研究表明, 家庭常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 文化程度越高, 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大, 各种形式的收入水平都较高。在其它各种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若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小学提高到初中, 这些家庭的现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6%;若提高到高中, 增加11%;提高到中专, 增加15%;提高到大专, 增加19%。

由此可见, 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从而相应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文盲半文盲率从1983年的35.5%下降到2002年的7.59%, 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也有所上升, 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3年的5.26年提高到2002年的7.87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 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 农民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309.8元提高到2002年的2475.6元。

农村教育落后和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温家宝总理指出,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据调查, 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 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 农村为798元, 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955元, 农村为1014元, 城镇是农村的1.93倍。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 城乡差距更大。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城镇平均为95元, 农村为28元, 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城镇平均是146元, 农村为45元, 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在城市, 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 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同时, 农村学生辍学严重现象长期得不到遏制。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目前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 并且每年有600多万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农民的文化水平低, 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 导致农民务农技术水平不能尽快提高, 影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不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对至关重要的国家食物安全也形成了威胁, 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低, 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 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 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缺乏相应的技术, 缺乏就业技能, 无论是搞种植、养殖, 还是进城打工, 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农业领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教育是第一要务。”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几乎在所有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滞后, 都与农村教育落后有关。

发展农村生产的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 艰苦奋斗是必要的, 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出大力流大汗”, 特别需要的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可以说, 只有当最新的科学技术占领了农村, 占领了农村居民的头脑, 农村生产才会蒸蒸日上, 突飞猛进, 新农村建设才会出现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就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 在农村, 科学技术的传播, 主要手段还是农村教育, 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所以, 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的过程中, 发展农村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2新一代农村居民培养与农村教育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资金, 需要技术, 但是更需要的还是人, 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这样的人不是寥若星辰的精英, 而是像蒲公英一样成千上万地遍布农村的一大批。这样的人从哪里来?唯一的答案就是教育。农村的教育大发展, 新农村建设者大批涌现, 不断成长, 前赴后继, 源源不断, 农村生产何愁不发展?农村文化何愁不昌盛?农村的面貌何愁不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何愁不美好?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村居民, 而新型农村居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没有农村全面‘普九’, 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只有重视并加强农村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农民总体上来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奋朴实的传统美德, 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这是人所共识的事实, 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

第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 每年大约新增1500万人, 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 初中的占49%, 小学及以下的占38%, 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第二, 农民缺少现代专业技能。一方面, 留守农村的农民, 大多是儿童妇女老人, 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 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 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 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 不能从事复杂劳动, 只能从事简单劳动, 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第三,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人们的思想相对封闭、保守, 有的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闲置现象, 不思进取, 致富能力不足;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 各种文艺活动少,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薄弱, 农民除了看电视, 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 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 赌资巨大;有的地方讲排场、比阔气, 铺张浪费严重, 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

农村发展建设 篇9

一、加快公路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 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设施。通过农村公路建设, 提高和完善农村公路等级结构趋于合理的服务水平, 基本满足农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 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这种重要的组织经营形式的同时, 加强公路交通运输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就需要加强交通建设。因为交通是城市内外交往的重要基础设施, 不具备优良的交通条件, 一切经济发展都无从发挥,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要最大限度地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就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实践证明, 农村公路的发展直接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 促进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 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的投资环境, 推动了城镇化的建设, 加快了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同时公路经济对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路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加快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由于交通的便利, 使流通渠道迅速得到拓宽, 农产品流进城市, 城乡商品市场进一步活跃起来, 不仅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新鲜的农产品。随着公路的不断建设, 有效的推动了地方产业布局的调整, 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 促进了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

农业作为第一物质生产部门, 必须实行现代物流管理, 使其成为农业领域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农户只是专一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 只负责农业生产的产中经营, 而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的服务交由农村物流业完成, 最有效的方法应是建立和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产业。

3. 发达的交通改善了投资环境

招商引资的前提条件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是地方招商引资的基础, 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公路建设为加强城乡联系提供了便利。交通优势使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交通优势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使农村突破了单一的种植业经济结构, 实现了农工商、农工贸综合经营全面发展。

4. 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以往的那种自产自销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 必须加强地方经济与外界的联系, 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公路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 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物质交换, 优化了资源配置, 尽最大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为企业增加了利润空间, 协调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发展建设 篇10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现代农业;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 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趋势, 但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无法面对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只有把各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提高经营水平和质量, 使其效益最大化, 才能规避市场风险, 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凭借这种有效整合资源的优势, 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加快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组织保障。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在于:

(一)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体, 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 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 更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

传统农业生产不仅生产成本过高, 而且不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使之面对的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社会化服务、增加农民劳动收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推动农业走上集约、节能、环保和标准化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三) 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农村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 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 适时组织和指导农民生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品种, 并联合加工和流通企业, 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逐渐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不但形成了以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还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 整合广大农民分散资金, 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创造了条件。

(四) 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的最佳方式之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产前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产中实施技术指导、产后进行运销和深度加工, 扩大了农业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密程度, 促进了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 为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渠道。

(五) 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具有引进、消化、传播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及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广大农民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后盾, 以技术经营能手为核心, 科学种田、科技致富就有了保证。而且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开展农技推广, 可以降低农民使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 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推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总体发展势态良好:首先, 覆盖面增大、带动力增强、主导优势显著。据统计, 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计15万余个, 成员总数达到3870余万户, 其中农民成员3480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 带动非成员农户5512万户。这些经济组织大部分建立在当地主导产业基础上, 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向, 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 解决单个农户与大市场共同发展的矛盾。其次, 合作领域拓宽、合作内容深化、服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以种植业 (49%) 和养殖业 (20.4%) 为主, 产品初加工、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类型 (20%) 有效补充的发展趋势。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从单一生产技术指导演变为提供产加销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运销服务和加工服务并存的模式。再次, 合作形式多样、基层技术支持、运营方式灵活。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技术部门+农户”、“能人 (农业大户) +农户”、“基层组织+农户”四种模式并存运营, 按需发展、互助互补。充分发挥了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利用技术部门的人才、技术、场地、设备等优势, 推动了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使它们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增收效果显著。

(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覆盖面偏窄, 合作功能及作用有限。

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偏小、农户收入比较低,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优势区域发展不足。从合作形式上看, 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大户或技术能手发起, 部分由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委会发起设立, 很多还处于忙聚闲分的初级阶段, 经营起点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很难发挥出合作组织开展商业经营的规模效益;从合作内容上看, 也主要局限于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能够独立拥有加工销售企业、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开展有组织的批量采购活动、创建自身品牌且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有市场影响度的较少, 整体实力弱, 承担风险能力低, 很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2. 缺乏规范性发展, 行业标准有待确立。

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合作事业不发达, 多数存在着依靠政府的倾向。从内部运行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正确引导, 发展不够规范, 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 甚至没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或有也是流于形式;有的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务不够公开, 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 亟待规范性的行业准入标准出台。

3. 内部运行机制滞后, 发展缓慢。

现阶段我国多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方式决定了其在发展制度上存在一些弊端, 使其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而是反映出合作制原则与公司制原则的一种混合, 突出表现在组织内部没有形成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 没有建立按照盈余返还的收益分配机制。不少合作组织被发起人控制, 普通成员的参与度低, 没有与组织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而造成竞争力不足、发展缓慢、规避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理论实践结合、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合作经济组织遇到的矛盾、碰到的问题明显增多, 我们必须不断摸索, 积极实践, 克服认识上的误区, 用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来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良做法,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当地农业产业优势, 探索和制定适宜的建设发展规划, 更有效地指导发展实践。

(二) 发挥科技培训职能、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更专业、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更有效地做好农民工作, 培养和提高农民的技能和合作精神, 更好地满足农民共同致富的要求。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培训, 教授农民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使之掌握维护农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方法, 从而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保护、示范、产业联结、政策协调、管理监督等功能。

(三) 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吸引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做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营销等环节所需要的一切业务指导, 还要敢于突破陈规, 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通过对一些劳力不足的农户进行委托经营, 以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发布,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 获取政策、技术、资金等扶持;通过培训教育, 建设具有现代化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的人员队伍, 逐步开展规模化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服务, 从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 建立行业制度、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序、合规发展。一方面, 要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 规范运作程序, 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规范发展;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 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 确保合同的履行, 还可以采取股份合作、价格保护、利润返还等形式,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此外, 还要明晰产权, 在股金设置、社员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半松散组织逐步向规模性、规范性的企业发展, 增强社会及金融部门的认可度。

(五) 加快法治建设、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和相关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农村经济特点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或法规, 以便真正为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律条件, 促使其快速发展。重点主要在于确立“农村合作组织法人”地位, 明确其是特殊企业, 相应在合作组织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体现农民的利益,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机制。

(六)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实行财政补贴补助政策, 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直接补贴的形式低价供应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对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上予以补助;对合作组织提出的成熟项目, 通过专家论证可行后, 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优先给予立项;对合作组织自产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 少收或不收税费。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信贷支持模式,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优质、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到扶持行列, 对管理规范、产权明晰、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而资金运转不足的可以给予贴息贷款;还可以探索建立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体制, 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投资风险分散渠道, 以防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灾无力偿还贷款, 减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

总之,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事关农民的核心利益,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喻国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6 (1) .

[2].李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 2011 (18) .

[3].刘秀娟.对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

发展新能源建设新农村 篇11

北京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两年以来,市政府聚集多部门资金10多亿元投入到“三起来”工程中,本着“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发展方针,以“生态优先、服务郊区、富裕农民”为宗旨,以“改善郊区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保护京郊农业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以“自然资源和自有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手段,引进、开发了一大批适合北京农村特点的能源利用技术,并在北京郊区进行广泛推广。

两年来,围绕“亮起来”工程,市政府各个部门大力推广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在郊区县共安装了8万多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农村“入夜一抹黑”的情况,让郊区的农村夜晚变得丰富多彩。围绕“暖起来”工程,一方面引入先进、实用的吊炕技术,在农村大规模示范推广,将吊炕技术传授给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建筑节能方面,大力推广新型建材和保温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温度,同时还开发了太阳能采暖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玻璃台、挂甲峪、将军关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明星村庄。围绕“循环起来”工程,各部门大力挖掘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开发各式各样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通过2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北京市已经站到了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前列,生物质压缩成型、大型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炉具、大型沼气工程技术等各式各样的生物质利用技术在北京市郊区广泛推广。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多处,生物质集中供气站60多处,推广户用节能炊事炉3.7万多个、采暖炉30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郊区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郊区农民的热烈欢迎。

农村发展建设 篇12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

前言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面积辽阔,农村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

1 腾越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腾越镇为腾冲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流通中心。位于腾冲市中南部,2015年末,全镇总人口34990户118565人,其中:男58389人,女60176人;农业16452户46061人,非农业18538户72504人。截止2015年12月底已全部消除无经营性收入的“空壳村”,其中: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社区有14个,占全镇社区总数的43.7%;3~5万元的社区2个,占6.3%;5~10万元的社区9个,占28%;10~20万元的社区2个(下勐连、观音塘),占6.3%;20~30万元的社区1个(文星),占3.1%;30~60万元的社区有2个(山源、满邑),占6.3%;100万元以上的社区有2个(秀峰、火山),占6.3%。

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应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腾越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发展。镇班子成员带头深入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调研,探讨经济发展薄弱缓慢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对比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行至有效的发展政策和思路。

2.2 强化管理,提升集体经济规范化经营管理水平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村财组财镇管”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严格执行并落实好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开支审批、财务公开、收益分配以及管理费、接待费定项限额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着力推进基层民主议事决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真正让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3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2.3.1 加大培训力度,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

深入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个培养”工程,从根本上强化对村干部来源群体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针对在职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训,创造条件组织到经济发达地方参观学习,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借鉴先进方法,因地制宜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2.3.2 搞活集体土地经营

大力推广“山邑模式”,对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社区,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开发经营分享收益,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2.3.3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6大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供机耕、机播、种苗、肥料、技术指导、营销等,在信息、技术、农资等方面提供低价有偿服务,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推进农村产业建设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3.4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盘活壮大村集体资产

对村集体的各种农业资源,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开发经营,增加集体收入。对村集体生产要素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配置,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经营等方式,引导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资本增值保值。支持和引导村“两委”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

参考文献

[1]杨秋海.由农民收入结构寻求的农民收入增长对策分析——基于河南农民收入结构的实证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6):140-142.

[2]姜红云.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11-15.

上一篇:心脑血管类疾病下一篇:美国的医疗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