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2024-05-28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精选12篇)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1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对于金融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在20世纪90年代末,手机银行的诞生就是很好的例证。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目前主要表现为以银行为主导和以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为主导的手机银行。典型模式在非洲国家主要由移动运营商主导。通过引入代理商,非洲国家已经成功运用手机银行来弥补金融空白,很好地解决了金融包容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手机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给出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

1 手机银行与普惠金融

1.1 手机银行的内涵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诸多金融服务,如信息查询、跨行汇款、自助缴费、定活互转、网上购物账单支付、主动收付款、信用卡还款、农户贷款等。

1.2 普惠金融

“金融包容”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CGAP对“金融包容”的定义是指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在国内,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翻译成普惠性金融,金融包容就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辐射广大低收入群体,如农户、小微企业等。这里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由传统银行来提供,也可以由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来提供,不仅实体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而且更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

1.3 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

为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年,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222号),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金融形态的变革过程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手机银行服务覆盖率高,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向“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性业务,实现偏远地区金融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资金使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信息通信技术使穷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 手机银行主要典型代表模式

2.1 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

传统银行主导手机银行最开始诞生于捷克,20世纪90年代末,由该国银行Expandia Bank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在首都布拉格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银行主导的菲律宾的SMAR Tmoney,到2010年年底,累计实现业务交易量560亿比索(折合13.6亿美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初的手机银行大多都是传统银行主导,移动运营商只提供运营平台,比较典型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信息化水平最高,得以广泛普及。其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印度和中国等迅速跟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与穷人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2008年,肯尼亚仅有876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0.2,其金融覆盖严重不足,金融系统不发达,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匮乏更为严重。对基本金融服务的渴求致使,肯尼亚出现M-Pesa这种新兴手机银行模式。

2014年年底M-Pesa在全国拥有81025个代理点,平均每万人拥有代理点数达19.38个。肯尼亚M-Pesa已经成为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肯尼亚,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在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代理点(主要是M-Pesa代理点)分布的高密度让客户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2.3 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

非洲国家赞比亚的Cel Pay,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也是属于非传统银行主导,旨在为农业部门中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服务。该模式侧重于B2C支付(如龙头企业对合同种植农户的支付)。由第三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帮助客户建立移动货币转账交易系统,在客户的内部流程中加入移动货币操作。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与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第三方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一样,注重发展自己的代理商网络以支持现金和移动货币的兑换,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如合作社、仓库、生产资料供应商等完全可以扮演代理商的角色。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3 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3.1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空白

农村金融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表面似乎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空白,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的空白。

我国农村已有的金融机构都喜欢做大做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各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这些手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网上银行的手机化,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与在国外农村手机银行蓬勃发展不同,更多地在城市推广,即使在农村零星推广的手机银行,也主要满足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手机银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局限了手机银行为农户服务,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银行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

3.2 银行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4.5%,移动电话在农村拥有巨大用户群体,表明农村移动支付具有良好推广基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169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作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重要环节,业务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农村金融业整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完善,但仍远落后于城市。手机银行交易不需要设立网点,节省了设点费用;不需要重置设备与人员,节省了设备购置费和人工费用。如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办理一笔业务的成本大约是2.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5美元。

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办理现金业务的成本大约是0.8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32美元。较之国外状况,中国还有很多村镇存在金融机构空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村普惠金融路径

需要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移动银行领先的战略思路,以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潮流,确保农村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

4 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降低收费标准

国家层面上,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推出适合农村群体具备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银行层面上,立足长远,让农村的低收入者享受到低价格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在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吸引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

移动运营商层面上,降低农村地区手机网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用得起手机,使其切实感受到手机银行带来的便捷性。为贫困农村地区及人口服务,在服务贫困人口与农村普惠金融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各方加大农村手机银行宣传力度,以往发宣传单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将手机银行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操作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除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顾虑。

4.2 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开发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协调,共同商讨制定手机银行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对相关具体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针对我国国情,明确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也可以开辟一些业务由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发挥银行体系在清算网络、支付安全及合规监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动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在目前开发的查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手机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将惠农信息等增值服务加入手机银行业务中。

4.3 强化安全保障,从法律层面防范手机银行风险

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系统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对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强农民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4.4 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试点

非洲国家手机银行从最初主要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发展到后来通过手机银行为所有人提供不限于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我国应该借鉴非洲国家手机银行创新模式这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手机银行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9-90.

[2]刘海二,曾真.手机银行实现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功能视角[J].西南金融,2016(1):33-36.

[3]王立平,申建文.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2016(2):50-51.

[4]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2):54-5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6]刘海二.全球手机银行的现状、模式、监管与金融包容[J].上海金融,2013(9):39-44.

[7]傅长安,李红刚,杨航.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J].武汉金融,2015(10):50-52.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资金也在迅速攀升,而农户联保贷款原本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力诣在发展“三农”经济,缓解农民贷款难,降低邮政储蓄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载体,但就我行而言,载止ⅩⅩ年12月末,我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945万元,但农户联保贷款为“零投放”。为什么好事没办好?我就此事展开了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结果显示,借款人信用程度低,偿还能力弱,风险防范难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农户联保贷款难发放的主要障碍。

一、制约农户联保贷款发展的原因

1、农户信用程度低和偿还能力弱。截止ⅩⅩ年12月末,ⅩⅩ共评定信用农户3564户,占全县农户比例20.33,目前最高授信10万元。信用农户的信贷需求基本能通过小额信用贷款方式获得,而拟申请农户联保的主体往往是非信用用户,该类农户一般未获得信用等级或是因有不良信用记录被取消信用等级,资信状况较差。根据近几年来申请农户联保的贷款用途统计,绝大部分属于建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消费类借款,用于生产发展的极少。该类农户家庭条件较差,经济收入也不稳定,难以符合联保小组的组建条件。

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和观念陈旧。一是传统的一家一户农耕模式,农户正常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不旺盛。二是邮政储蓄银 1 行贷款利率上浮和民间融资活跃,影响联保贷款工作开展。我行支持农户生产小额信贷一年期贷款月利率6.9‰--1.2‰。而民间小额融资月利率12‰--2‰。民间融资贷款成本较高,但由于贷款手续繁琐,而部分亲情、友情之间借款执行零利率,使大多数农户借贷不通过邮政银行,而在民间融资调剂临时资金需求。三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人员多数为一些老人、妇女与小孩,观念陈旧,制约农户联保贷款推广。

3、风险防范难控和农村贫富不均。一是邮政邮政银行为了控制风险推动农户间实行强弱联合,而在实际执行中农户对联保贷款成员要在法律上对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心存顾虑,害怕小组成员出现资金风险,轻易不参加联保小组,或参加联保小组也普遍存在不强弱的心理,导致经济条件较差但实际上最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农户被排除在联保贷款支持的范围外,一定程度上使得弱势农户群体通过联保获取贷款难的问题凸显。二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对贷款需求额度较大,多数通过抵押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贷款,经济实力弱的农户组建的联保小组,贷款行考虑风险因素,不愿给予贷款支持,影响了联保贷款的发展。

4、联保责任难落实和机制欠完善。联保小组成员对借款人的借款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时代为还款。这就意味着联保贷款小组当中有一户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归还贷款,而其他四户又无力替他偿还,直接导 致该小组其他四户即使还上各自承贷的贷款,第二年也不能再次获得贷款行的贷款支持。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即一个联保小组当中有一户未归还贷款,其他四户有偿还能力的也不归还贷款。以我县农村信用社2007年申请的贷款为例,由于个别人不偿还贷款,导致当年发放的6万元农户联保贷款沉淀,至ⅩⅩ年5月才艰难收回。

5、贷款行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一方面因为贷款行对一些工作量大,经营成本较高,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有限的农户联保等贷款支持热情不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银行在信贷投向上重点偏向对农业加工、购销等环节支持,而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则极度萎缩。三是各银行贷款方式改变,寻求第二还款来源意愿起来越强烈,注重发放抵押贷款,忽视农村信用贷款的发放。四是农户联保贷款质量下降,影响了银行贷款了放进展。农户资信评估不准确、区域产业结构单

一、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导致农户贷款风险较高,阻碍着农户联保贷款持续发展。

二、推动农村联保贷款发展的建议

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一方面能有效拓宽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服务的路子,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民信用观念、解决农户贷款难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建议:

1、引导乡镇各级机构因地制宜组建农户联保贷款工作 组。邮政银行要注重发挥当地各级乡镇机构的作用,成立农村农户贷款工作组,发挥乡镇干部熟悉农村的优势,与银行共同做好信贷资料收集和信用等级初评工作。广泛宣传农户贷款政策,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金融政策,改变小额借款民间融资活跃的现象。邮储银行应严格按照农户测评标准,适当调整贷款利率,降低农户农业生产成本,保证农户增产创收。

2、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扩大邮政储银行影响力。从克服农户联保贷款的强强联手、弱弱联手的被动局面入手,邮储银行应主动与政府配合,加大对农户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培育,特别是应当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良好的乡规、民约引导培育农户的的公德意识,形成“富帮贫”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挖掘优势产业,促成强弱联手,以优势项目带动农户共同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工作的长效机制。

3、强化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农户联保贷款信贷质量。邮政储蓄银行在管理农户联保贷款时,要严格标准,严密手续,规范操作,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查工作,及时了解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需求,掌握农户联保贷款的使用情况,树立信贷支农工作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做好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工作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 收入、防范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及时调整贷款投向,引导强弱搭配联保,积极主动开展农户联保工作。

4、探索推进农村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抗拒生产风险能力。

从2004年开始,国家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发展农业生产保险作为保险业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加强与政府、保险公司联系,改善农业保险环境,建立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撑的政策扶持,以加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和减少邮政储蓄银行农户贷款风险系数。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问题 制约因素 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被推到了金融改革的前沿。2006年12月20日,在农村迫切需要有金融机构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等较小规模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形势下,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政策调整和放宽了城乡地区银行机构准入门槛。随后,银监会又于2007年1月22日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站住脚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村镇银行不断涌现,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2007年3月1日中国首批的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顺利组建后,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千家村镇银行进入了正常营业状态,业务经营也正在进一步改进。

而今,我国村镇银行机构在其组建数量上已初具规模,经营管理日趋完善,服务创新渐具特色。在宽松的环境下,中国村镇银行一直保持着不断攀升的节奏。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当年新组建195家,较2012年多增45家。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村镇银行达到982家,同比增长22.9%。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村镇银行在发展速度、资本构成和服务重心方面呈现出巨大变化。第一,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从“积极推进”向“稳妥培育”转变。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家成熟再建另一家。第二,民间资本所占比重增多。中小民间资本被允许参与新设村镇银行且投资备受关注。第三,贷款进一步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强调服务“立足县域,支农支小”。

村镇银行的建立拓宽了农村金融供给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是机构分布不均匀,偏向东部地区。

由于各地经济差异,发起银行更加偏好于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且选址集中于县城,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投资力度不足。这不仅拉大了地区间的差异,而且不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及欠发达乡镇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业务类型有限,资金实力较弱。

首先,我国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经营收入是来源于存贷利差,而在经营过程中未能充分开展理财业务、网上服务、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其次,它是服务于农民的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额有限,难以满足贷款需求。

三是贷款风险控制能力弱。

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可能造成还款能力不足,因而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隐患。同时,村镇银行普遍规模偏小,注册资本较少,治理理念和结构不完善,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

导致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村镇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金融产品单一,更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治理政策不完善、村镇银行的自身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支农配套体制不健全。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围绕“三农”,而农业恰是高风险低效益的行业,如果在业务经营中村镇银行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扶持,那么在金融市场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村镇银行将会经不起社会环境的摧残,从而不能立足银行业。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尚欠缺足够的政策支持。比如,国家税收扶持政策不明确;货币优惠政策不能很好的制定并实行。

二是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不合理。

第一,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来尽量避免操作失误,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手段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反而会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从各地县级银监办的情况来看,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现状。很多机构的业务监管已经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第三,主发起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

三是村镇银行自身原因。

就村镇银行本身来说,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务面狭隘、金融人才稀缺,从而不能尽快地树立起良好形象和信誉,农户本身进入银行的意愿也就随之降低。此外,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银行并没有很好地去利用网络这一手段去拓展新业务、挖掘新客户。

针对以上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势在必行的。以下列出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则离不开政策扶持。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让存款人信服村镇银行;第二,央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贷款优惠支持,以扩充其资金实力;第三,在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激励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

二是设立科学严格的指标加强监管。

有效监管是一家银行立足于金融市场的保障。金融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查股东成分,建立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加强村镇银行资金投向监督,对偏离“三农”的市场定位及时纠正。

三是更新银行内部管理模式,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管理模式,村镇银行则无法生存。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当然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现相对公平留住人才。村镇银行应努力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其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业务的操作,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新颖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村镇银行稳健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支持村镇银行快速进步。

结束语: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正在深入,村镇银行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减少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相信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发展定会迎来新局面、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

[2]商荣根,王文良.《农村合作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3]2014-2019中国村镇银行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4年8月.

[4]魏章友.浅谈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3年.

[5]王吉恒,于岩熙,李芳仪.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4年第6期.

[6]曲小刚,罗剑朝.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冯长.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研究——《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篇4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探究

(一)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就是从根本上把重存轻贷、重放轻管、重速度轻效益的经营格局调整为资产负债联合治理, 速度效益相互统一,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的经营策略上来。

(二) 经营治理均衡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在强化经营的同时, 要强化治理, 做到经营和治理均衡发展。为此, 一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要依法稳健经营, 稳健经营的标志是在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下以合理的负债增长速度及其绝对量来决定资产占有量, 在扩大负债业务上开拓, 在资产业务上谨慎。二是农村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治理中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均衡原则。三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治理;劳动人事治理、机构网点治理和监督保卫控制相协调。

(三)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 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 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 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 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2、深入调查、研发产品。

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 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 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 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 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 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 从实际出发, 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 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 不能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 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 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3、改进设施、培养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 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 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 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 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 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 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 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 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 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4、强化营销、加大宣传。

农村商业银行应系统地开展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 向社会推荐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 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一是推行一体化营销策略, 实现中间业务综合化经营, 做到集中营销与分散营销相结合、重点营销与全面营销相结合、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要把优化营销手段, 改进营销策略作为抢占市场份额, 促进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宣传。农信社经营机构多数位于“三农”之地, 劳务输出旺, 并抓住元旦、春节前后大量务工人员返乡, 资金回流的契机, 有的放矢地进行新产品的宣传, 组织人员在营业网点、途经车站、街头巷尾, 摆摊设点, 宣传咨询, 放送资料, 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工作。

5、协调关系、强化内控。

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措施是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商业银行应特别注重对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运作方案, 真正把中间业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做到有章可循, 执章必严, 违章必纠, 合法经营;二是要建立一整套中间业务运作的管理制度, 如业务发展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三是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对中间业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要加大稽核监督力度, 适时对中间业务进行常规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 把监督机制贯穿到中间业务的始终, 确保中间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

二、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策略探究

(一) 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

农村商业银行应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 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 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各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 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 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

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性很强, 只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商业银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构建本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体系, 积极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用于流动性管理中, 延长流动性管理期间的时间跨度, 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精细化程度, 为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 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

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把流动性管理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银行的资金结构, 形成产品多样化、期限合理化并能兼顾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资金结构。

(四) 合理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结构。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篇5

内容摘要.……………………………………………………………………………1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2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3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3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3(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3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3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3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3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4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4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4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4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5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5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5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6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内 容 摘 要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转制而来的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先天不足,迫切地需要通过发展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风险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此次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核心竞争力 发展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既是银行业金融监管的要求,更是银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风险管控水平直接体现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认识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是实现经营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一要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全面就是从“三会一层”到每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风险管理的义务和职责,并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还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审慎就是要坚持“内控优先”的要求,做到业务发展,制度先行;有效就是保证内控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独立就是风险管控人员不应受到干扰,能够独立判断、识别风险、报告风险,并实施相应措施。二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使得员工把防范风险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处于风险控制的前台员工和内审部门,要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培训,全面熟知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三要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使得各级、各部门之间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经营管理有章可循,约束有效。2004 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银行业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严格控制风险的双重压力,多家银行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银行相比,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是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存在着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另一方面,它又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如何在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难题。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强化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势在必行。

现认为农村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与以后的发展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由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的银行,不可避免地刻着农信社的烙印,而且原有业务主要为涉农业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操作经验相对较低,这些都导致其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较其他商业银行而言,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应作为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农村商业银行各级行的领导要高度重视风险预测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风险的预测分析对银行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性,自觉地将风险预测分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行内部管理的整体工程来抓。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要确立健康的经营理念和恰当的风险取向,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有选择地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防止盲目发展,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寻找风险点,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股权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逐

步实现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模型,努力使隐蔽的风险显性化,把滞后的风险及早识别出来,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尽管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应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为确保风险的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对目前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的重新审视和梳理,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制度,尤其对新开办的业务必须在进行风险预测分析,并制定防范控制风险的预案后,再逐步推广,健全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将风险的事前防范纳入各项业务的经营过程中。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诸侯决策”的难题,即分支行的权力太大,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削弱了总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相比之下,商业银行若能借助数据集中的科技平台,通过集权化控制,则能加强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应逐步按照专业化营销和管理的要求,重新布局业务模式,把零售业务下放给各支行,公司业务则集中到分行总调控;同时按照新的行业规划与开发的业务模式要求,再造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针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变化,农村商业银行要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自身,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地区、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分析与跟踪研究,严格防范政策性、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和集团性企业风险。二是要加强对金融市场运行特点的研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加强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区域信贷政策、行业信贷政策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特殊性的研究,为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增强全行的宏观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这就要求新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防范风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上突出重围,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市场定位。一是要立足地方,充分发挥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的双赢。应加大对市政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对区属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使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市,区两级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影响,占领市场。二是要服务三农,农村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无论其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其经效规避市场风险。

营的方向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都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偏离了这一方向,就背离了改革的宗旨和目标。三是要服务市民,要努力丰富服务手段,开发业务新品种,满足市民金融服务的需要,并以此实现零售业务的迅速发展,建立牢固的客户群体。四是要服务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上,应该引入新思维,突破以往银行业单纯以贷款来满足企业单方面资金需求的传统做法,而是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以信贷支持、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三管齐下的新方法,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调整传统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拓宽盈利空间,提高收益水平。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应依靠全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更主要的是发挥具体经办人员包括各级决策者、客户经理和一线操作人员的能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主体应由以管理者为主向以操作者为主、全员共同参与转变。要在进一步强化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强化全员业务培训等灌输式教育的同时,通过一些创新做法,如解剖案例等,增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个人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可能将风险管理、营销管理和绩效管理紧密挂钩,形成其内在的统一性,使银行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从根本上克服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成立不久、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东宁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

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原来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农村信用社在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上,仍不及其他专业银行,这反映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对发展贡献度不大。今后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健康而又独特的文化,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人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只有有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尽心尽职地为客户服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顺应市场的变化,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良好的物质激励不可少,但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认同感,才是关键。以物质为诱惑来吸引人才,是银行人才竞争中的下策,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这种策略还容易助长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长此以往将蛀蚀银行发展的根基。是故,以员工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底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六、结语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正处在加速改革的关键时刻,面对宏观调控持续深入的大势,如何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利用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摆在农村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上,尤其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商业化经营时间比较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不追求做大,而求做强。要把合规文化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使合规文化、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要尽快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进流程改造,建设好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提升风险管控水平。面对新的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视挑战为机遇,采取积极措施,确立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相适应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实现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⑴、王亚彬 关于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中国会计网2011 ⑵、于学军: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将强势发展 百度文库 2010 ⑶、乐宜仁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知网 2002 ⑷、宋文光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与保险》2008/6 ⑸、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中国金融网 2009

东宁电大09秋金融本科 王发伟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6

所谓中间业务,即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产,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主要品种包括银行卡、代收代付、信用证、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不引起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变动,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比较小的特点,既能为众多的客户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又可以为银行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增强经营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资料显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空前发展,成为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他们除了风险度较低的货物给付和资金清算、各类代理业务、经济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业务外,还为客户提供一些风险度较高的中间业务,如担保性业务、信托投资、设备租赁等融资性业务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近年来尤其致力于拓展项目融资、公司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并购、投资中介等投资银行的业务,使商业银行成为无所不包的金融公司。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的中间业务拓展了银行盈利来源,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达到利息收入的40%以上,有的已超过50%甚至更多,中间业务已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主体业务。

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过去主要是传统的汇兑结算,但在近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快,拓展了一些新业务,如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各类代理业务、经济咨询、各类评估、信用证、代客理财、信用卡和兑付证券、基金托管等,从量上、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迅速发展的中间业务在为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农商行,中间业务规模小,业务品种较为初级,与竞争形势和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经济环境方面的差距。生存竞争的压力和客户需求的驱动是催生西方银行中间业务的两个因素。生存竞争的压力来自银行业内部竞争和由经济波动所导致的巨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的严格要求,迫使银行去开发不占用资产负债的中间业务。客户需求的驱动,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向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咨询、代理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中间业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各个银行都不会错过这么大的一块蛋糕。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对诸如信用评估、咨询等中间业务都没有什么需求,银行业自然也就不会去发展这些业务。再加上原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银行只是根据国家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同业间基本上没什么竞争可谈,也没有什么压力可言,主营资产负债业务即可带来丰厚的利润,各家更感兴趣的是争规模、比大小,中间业务基本上是任其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银行普遍没有竞争和危机意识。

法律法规方面的差距。在西方,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负债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据介绍,西方国家从《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到《信托法》、《期货法》等一整套的体系,对银行中间业务有详细而全面的规定。在我国,长期以来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银行中间业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渐开拓中间业务,而有关部门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经营范围等,一直没有进行明确和系统的规范。专门规范银行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以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律上的这种滞后或空缺,造成了很多问题:相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各个银行则没有可以遵循的行为依据。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各家银行中间业务自行其事,局面混乱,使得广大客户不能接受业务收费的观念,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开展。

人才和科技方面的差距。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它的运作是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同时又需要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农商行,却普遍缺乏高技术含量业务的开发和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职工队伍素质以及设施与开展中间业务的要求相距甚远。大量员工应付传统的存贷业务还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和掌握信托、咨询、租赁、评估和商品交换等中间业务,困难还很大。在技术设备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现代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还不完善,还需辅以手工操作,难以承担日益增长的结算业务量;网络安全性能不高,信用卡、电话银行等依赖新技术的业务品种还时常出现异常情况,这些都成为中间业务开展的障碍。

加速中间业务发展

农商行在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同时,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商行非常薄弱的中间业务。

转变观念,调整思维。转变农商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转变把中间业务作为“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中间业务的快速發展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是未来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它不但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将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收益结构。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把中间业务当作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抓。

培训人才,提高能力。中间业务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光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各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实务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既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强化临柜人员的规范操作,又要重视对中间业务设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之拥有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满足中间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建立体系,加强管理。银行中间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中间业务品种多、范围大,管理较为复杂,为了保证中间业务连续、稳定、规范、有效发展,农商行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间业务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中间业务新品种,并将中间业务发展目标分解、归口落实到相关业务部门。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中间业务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效益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调动各方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创新品种,扩大范围。农商行要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如信托类业务、租赁类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回租租赁等;咨询类业务,包括资产评估、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家庭理财。要增加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特别提倡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扩大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深度和广度,让这些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

强化科技,提供保障。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技术设备和技术,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农商行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相关的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进程,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SWOT分析 篇7

一、为何要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

虽然国家一再推出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 但对于农村金融市场, 显然并没有构建垄断的意图, 邮储银行的建立和国有股份制银行在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的恢复可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金融市场竞争, 已使得各家金融机构不得不制定一个相对稳固的发展战略以应对愈来愈狭小的市场优势。对于先天不足的农村商业银行而言, 本身已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容乐观:一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其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区域性一级法人, 其规模和影响力均小于其他商业银行,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 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和效率影响较大。二是银行业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成立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在陆续进驻, 使其所在城市的金融企业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有一个飞跃, 同时各家金融企业都在调整目标市场定位, 转变经营思路和营销策略, 将会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和方式产生影响。三是农村商业银行都是从过去的农村信用社改制过来的, 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不再享受免征所得税政策, 将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

从经典的营销学理论而言, SWOT分析是一个普遍运用且科学性较强的分析工具。这种分析工具通过对公司企业的内部情况: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企业的外部环境:机会 (Opportunities) 、风险 (Threats) 以矩阵的形式进行分析, 可以较为全面地对企业进行分析与定位, 并制定相应战略。因此, 从金融市场形势与营销学定位分析理论, 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既有科学性, 也有必要性。综合二者, 进行SWOT分析, 可以说实际操作意义较强, 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二、对农村信用社的SWOT分析

(一) 外部威胁。

一是已经存在众多竞争对手, 国有商业银行依旧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与客户群体, 邮政储蓄银行又占据了农村商业银行大量的存款市场, 农村银行的市场空间相对狭小;二是新竞争者的加入。如国家对境外开放金融市场, 外资银行陆续进驻,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分支机构的建立, 更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三是客户的需求偏好转变:城市客户群体对于金融工具的需求已逐步偏离传统业务, 而向证券、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聚集, 且投资理财正成为城市客户炙手可热的需求, 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资本金、影响力和硬件的制约, 还不具备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能力。

(二) 外部机会。

一是农村银行原来的主营项目运作比较成熟。如, 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市场等;二是能争取到新的用户群。通过巩固原有市场和对现有客户群体实行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可以逐步渗透到其他关联市场领域中和有可能争取到新的客户群体;三是利率政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最高上浮可在2.3倍以内, 使农村商业银行有了较为充分的风险溢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信贷风险;四是有利的政府政策。农村商业银行的直接管理权交由省级人民政府, 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 在一定的市场领域有所突破。

(三) 内部劣势。

一是资本金规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规模不大, 按照商业银行单户贷款比例不超过资本金10%和集团客户贷款总量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定, 农村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 只能介入贷款量较小的中小企业, 增加贷款风险;二是市场份额小。在城区市场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份额均较小, 从而使其在竞争中在产品、技术、服务手段上都无法同商业银行抗衡;三是技术落后。尤其是科技力量较之大型商业银行, 差距明显;四是产品单一、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产品依旧侧重传统的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匮乏, 在服务上缺少服务终端, 在结算手段上, 缺乏信用卡、外币结算等;五是网点布局不合理。主要网点分布在城乡结合部, 城区缺少网点, 造成城区居民对其缺乏认可, 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六是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一定差距。

(四) 内部优势。

一是效率较高。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 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快, 中间环节少, 使其业务开展的效率较高;二是特殊能力。主要针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 开展和完善一些特殊的业务, 如与担保公司合作, 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产品;三是产品创新的便利。针对现有市场与潜在市场, 能够及时地引用相对成熟的经验和产品, 以满足与引导现有市场与潜在市场, 减少研发和试点的成本和中间环节。

(五) 分析结果和发展战略。

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可以看出,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与内在劣势十分突出, 竞争压力较大, 而自身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为了规避劣势,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 从自身寻求出路, 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其他先进银行的经验,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队伍, 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及时更新技术设备, 消化历史包袱, 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发展壮大。从外部威胁而言, 要避开商业银行的优势市场, 而选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 走服务地区经济的中小型银行路线, 提高产品研发力度和效率, 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城市金融市场竞争的方向。

三、基于SWOT分析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一) 积极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架构, 强化内部控制。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从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 因此要严格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来构建公司治理结构, 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不仅仅考虑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更注重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要强化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通过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优化银行的治理行为。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真正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 由监事会、经理人等共同构成, 各司其职, 相互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同时, 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每一项业务的规定程序和手续, 使业务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通过制度的有效运作提高业务开展的透明度, 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二) 打造流程银行, 再造竞争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区域性银行, 决策链相对较短, 更容易打造现代流程银行, 形成竞争优势。农村商业银行要本着“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合规划、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着重从会计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定价体系进行流程再造, 合并多余及重叠的部门, 形成一个流程由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 体现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的决策思路, 提高效率, 消除浪费, 缩短时间, 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竞争力。

(三) 加强管理和营销, 提高经营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成立在各省的经济活跃和发达地区, 银行业竞争相对激烈, 因此要确定有效的目标市场, 建立切实有效的客户筛选机制, 综合运用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准确把握客户的经营走势和资金需求情况, 以动态的观点制定优质客户评价标准, 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对客户进行科学地培育和取舍。以长期、动态的观点, 按照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淘汰期划分四个阶段, 制定不同的标准培育和取舍。

(四) 加强金融创新, 推进科技建设。

一是要根据银行的市场定位, 先后建立培育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等, 为各类不同类型的目标客户量身定制具有自身经营特点、适合客户发展的业务品种。要借鉴其他先进银行经验, 开发适合银行发展的产品, 要形成业务系列产品。二是加强科技建设规划。要按照有利于发展, 有利于客户关系维护的要求, 认真分析论证, 制定科技建设规划, 提高科技能力, 更好地满足未来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 加强网点管理, 促进集约经营。

一是科学做好网点规划工作, 增强网点规划的前瞻性。制定机构网点发展规划, 高起点推进机构网点管理和建设, 规范管理流程, 完善服务功能, 改善服务形象, 稳步提升网点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做好网点整合工作。要按照合理布局、迅速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 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 重点整合低产支行, 促进网点的合理布局, 增强发展后劲。

(六) 加强人事管理, 完善激励机制。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8

(一)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大趋势

早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在二十世纪内将中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四化”目标。各省各政府也陆续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吉林省为例, 自08年以来吉林省投资九个多亿用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三大要素———资金、项目、劳动力, 其中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纽带。从理论依据分析, 据指数平滑法中长期农村贷款需求量测算, 2009~2020农村贷款需求量年均增长8.86%, 年均贷款需求量达87149.82亿元, 而农村贷款供给量年均增长8.16%, 年均贷款供给量为40347.9亿元, 农村贷款未满足率高达53%左右, 这表明未来农村资金需求量巨大。从现实依据分析, 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农户大都以分散生产经营为主,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机械化、集约式规模经营是必然。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据不完全统计, 自九十年代以来, 每年外出劳动力在7000万人左右。这些剩余劳动力无论是在城市创业还是在城市安家乐业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还有, 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不同,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养殖, 现代农业应该包括一个个产业链, 包括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深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综上所述,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银行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给者, 抓住市场机遇的银行也将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有所为。

二、中小银行应定位于农村市场

(一) 农村人口多、有待开发, 农村发展潜力大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 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 占50.32%。过去一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带动型增长, 这两种类型的增长由于一些自然资源禀赋和国际因素影响, 现在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趋势。未来发展过程中消费带动的潜力有待开发, 而消费带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缺少不了农信社这类中小银行。农信社的资金支持由于需要偿还, 农民就有还款压力, 这样才能让农民学会自己“造血”。因此国家的补贴也不适宜直接给予农户, 而是通过中小银行间接帮助农民彻底脱贫。

(二) 存量改革优于多样增量改革

随着村镇银行大规模兴起, 银行业门槛也在降低。这些希望通过增量改革以实现“汤水效应”、“鲶鱼效应”的设想效果并不明显。与之产生的风险却很巨大, 不能排除一些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很大的投机心态;很多村镇银行规模小, 风险承受能力差。近些年互助社的兴起让我们看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可或缺, 既然像农信社这类银行有互助社的出身, 且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 国家何必再花六十年去培养互助社?为何不通过农信社改革, 让农信社定位在农村, 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而近些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未来农信社仍要定位在农村。中国近几十年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的改革是先增量改革, 然后逐步推进存量改革。而对于农村金融确实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同步进行。03年启动的十年农信社改革让我们看到农村金融的存量改革要先于增量改革。

(三) 中小银行存在比较优势

农信社源于农村, 早期的农信社就是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合作组织, 它也在农民心中深深扎根。邮储银行07年成立以来本想深入农村, 但后来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其发挥着“抽水机”的作用。农行一直说要服务三农, 然而在农村的网点经营不善, 同邮储银行一样纷纷撤离农村, 农发行的网点在农村更是少得可怜。只有农信社这类中小银行在农村网点最多, 分布最广, 填补这很多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 且中小银行对农村环境、农民自身了解更加透彻。中小银行为何不利用其网点优势和在农民心中的信任扎根农村, 继续为农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小银行优势”假说, 大银行给大企业放款有比较优势, 小银行给小企业放款有比较优势。我相信国家发展农村的决心, 外加财政服务三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中小银行踏踏实实服务三农, 必将实现农民、农村、内生于农村的中小银行的共赢。

(四) 城市市场已开发完毕

城市这个市场已将被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瓜分完毕, 再进入这些市场十分困难, 中小银行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农村这个大市场。中小银行良莠不齐, 资产规模更是千差万别。中小银行大多内生于农村, 资金实力不足, 在城市拼爹、拼出身、拼背景, 都拼不过那些大银行。况且中小银行转战城市没有创新力、缺乏竞争力, 其业务大多模仿大银行, 具有趋同性, 这也让中小银行在城市难以立足。如果中小银行脱离农村必然会有很多小银行“水土不服”, 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这必将会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很多新问题, 因此监管部门也不会同意中小银行脱离农村转战城市市场。

(五) 立足当地农村市场是必然选择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吉林省是一个产粮大省, 农民除了种传统农作物外, 蔬菜大棚、畜牧业养殖也发展旺盛。资金需求自然很旺盛, 农信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也会找到自己发展的依靠点。易县小吃比较出名, 当地银行通过设计适合当地农户的贷款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现在国家林权抵押贷款也放开了, 土地经营权抵押也放开了, 这么多的市场, 只要中小银行用心经营, 立足当地经济, 必将找到自己的春天。像《比较优势、市场定位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研究》所说, 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主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中小企业, 在小、精、专、新、快等自身优势方面大做文章, 不要盲目的通过跨区增设网点等粗放式经营模式来扩张业务。

三、细分农村市场, 中小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体

市场细分是1956年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来的, 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点而将市场按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划分。金融市场细分是指金融企业把整个金融市场的客户按一种或若干种因素加以区分, 使得细分后的客户需求在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 以便企业相应地采取特定的营销战略来满足这些客户群的需要, 以期顺利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未来中国银行体系会包括不同规模的银行, 大型国有银行将是跨国银行, 大型股份制银行将是全国性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将服务当地城市居民与当地较大型的企业, 中小银行则扎根当地农村, 服务与当地中小企业与当地农民。还记得有一次调研, 在和某村镇银行员工交流座谈会上, 该行领导将当地客户按资金实力进行细分。他说“我们这是这么个情况, 假设现在有500个客户, 一半不需要贷款, 100户属于不良户 (曾经有过贷款未还) , 150户被农行、农发行、农商行占领。我们想在100户不良中培育10%, 在150户中再开发10%。”现场教授提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与其抢占农信社市场, 为何不通过先开发好自己的产品, 通过优质服务培养自己的客户?农村市场机会多, 客户类型繁多, 资金需求多样化, 各银行不能总想着怎么去挣抢那些所谓的优质客户, 而应该多把心思放在怎么先把自己做好, 怎样为农村更好的服务。当每个银行各司其职把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 中小金融机构也能与农村共生共存, 共同繁荣。

费孝通先生毕生研究农村, 他的《乡土中国》表明农村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乡村生活也比较单一, 因此农户之间情况都十分相似, 这给中小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未来农村将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的同质化的众多小农户、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给中小银行贷款品种设计降低了难度, 中小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分类, 设计出适合每个类型农户的信贷产品, 这也有利于银行在贷款出问题时及时矫正。然而农村发展又有“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态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都显示出农村的活力。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 中国每年75%新增就业量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未来中小企业也要转型, 也要需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然而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门槛较高, 公司法规定, 拟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 拟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 这让中小企业不得不利用银行间接融资。基于信息优势, 比较优势, 中小企业资金主要依靠中小金融机构。因此, 中小金融机构也必将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

四、中小银行的春天靠大家共同努力

农村市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但是至于中小银行能否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与发展还要靠多方共同努力。中小银行发展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 中小银行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 完成“新四化”的目标, 无论是农民、农信社、监管机构还有国家立法机构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 农民自身要提高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 农民自身发展决定农村的发展, 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就像“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讲座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贵明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思想解放, 其次才是技术的问题。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重华强调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重视“三农”并举, 其中人又是最重要的, 没有农民思想上的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难推进。只有农民积极进取, 不甘于贫困, 给予他们资金、技术甚至信息上的支持才有意义。从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 到乡镇企业的兴起再到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建立让我们看到农民的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决心与智慧。我们有理由给予农村未来发展以资金支持。

(二) 信贷产品要创新

中小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中小银行依旧靠存贷利差维持经营, 吸收存款就不用多提, 发放贷款方面农村还有很大的潜力。农民有资本却无资产, 这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的房屋无法抵押, 土地国家不允许抵押, 08年林权没放开前就连林权也是不让抵押。国家政策导向是大力支持三农发展, 不断盘活农村经济, 现在土地经营权可以抵押了, 林权也改革了, 中小银行相应的信贷产品必须跟上政策改革的步伐。例如吉林省梨树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试点就将农民土地盘活了;吉林省“炕头金融”的思想也值得中小银行学习。只要中小银行扎扎实实为农村经济服务, 农村的发展也会给中小银行带来新的春天。

(三) 财政和监管部门要给予支农的中小银行一定补贴支持

由于农民自身的弱质性, 在农村经营金融业务成本相对较高, 据估计当农村放贷年利率达16%才能弥补农信社的经营成本, 国家应该积极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中小银行经营成本, 也可以让农民“轻装上阵”、积极发家致富。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 具体政策支持如:贷款利率补贴、目标贷款、税收优惠, 对于制定利率上限、规定农业信贷比例政策相对次于前几种, 因为这两种会阻碍中小银行市场化运营。这里的政策支持不是给予中小银行特殊的政策, 而是让其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让其充分实现市场化经营。市场化也许是最有效率的经营方法, 市场化能实现农信社、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充分竞争, 也能促进金融机构改善其金融服务, 降低贷款成本。

(四) 积极引进农业保险, 发挥保险的作用

农民基本属于靠天吃饭, 农业风险巨大, 且我国近些年发生很多巨灾风险。如禽流感让鸡养殖户蒙受重大损失, 南方的雪灾, 北方的虫害, 甚至频发的地震都或多或少影响农民的生产经营, 只有引进农业保险农信社贷款才有重要的安全保障。现在农业保险范围还比较狭窄, 比如经过一次调研了解, 有些地区养牛业可以投保, 养猪、养鸡却不给保。养猪、养鸡户他们也要扩大生产, 也有资金需求, 很多信用社对于他们却望而却步, 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 农业保险的引入会促进农村金融更好更加快地发展。

(五) 信用体系要逐步建立

银行风险大部分源于信用风险, 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于防范信用风险至关重要。信用体系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政府或银行在给农户放贷过程中就要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积累, 各银行间进行信息共享, 逐步建立起一个农村信用体系。给农民树立“穷可贷、富可贷, 不讲信用不给贷。短可贷、长可贷、贷了不还不再贷”的形象。对于这一方面有些银行也已走在前面, 逐步建立当地客户的信用记录体系。当今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用社会, 人民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信用。不良信用记录让不讲信用的人在融资市场上寸步难行。农村市场缺乏有效地信用体系, 一旦农村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中小银行未来在农村的发展也将更加顺畅。

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已不再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 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期, 未来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小银行作为农村资金供给主体只要充分挖掘农村市场,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提供服务质量, 中小银行必将伴随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盛来运.农民收入进入缓慢增长新阶段——关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思考[J].调研世界, 2001. (1) .

[2]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课题组, 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6.210, 213-214.

[3]傅勇, 比较优势、市场定位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 2011, (12) .

[4]陆剑清.张均原.李建华.禁用营销学精讲[M].东北财经出版社, 2011, 8:104-105.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9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通过网络和电子终端为客户提供自助金融服务的离柜业务, 电子银行还实现了很多传统银行业无法提供的服务, 比如24小时个性化服务, 异地网络办理各种业务等, 这使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更加突显, 为商业银行吸引和开发优质客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电子银行分流银行柜台压力, 降低运营成本

各大商业银行在建立电子银行之初, 在购买设备、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经费。在电子银行服务网络建成后, 其自动化运营的特点决定了电子银行的运营成本远低于传统银行的运行模式。电子银行使用过程产生规模效应后, 其成本会更低, 甚至会低至传统银行业成本的百分之几。网上银行业务开设方面无需设立柜台, 避免了经营费用的支出;与此同时可将常用的服务和交易交由客户通过自助方式完成, 不仅能减轻柜台压力, 还可以提高银行网点的服务质量。从经济效益上来讲, 一般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 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占经营收入的15%-20%。

(二) 电子银行拓展业务网络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设不需设置分支机构, 其成本来源于电脑软件、电脑硬件等价格比较低廉的方面, 因此可以降低经营服务成本, 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电子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利用互联网和软件系统可以任何地方 (Anywhere) 、无论任何时候 (Anytime) 、以任何方式 (Anyhow) 为客户提供“AAA”服务, 使服务更具个性化, 使资金流速激增, 减少在途资金损失。目前, 农村信用社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 已经实现系统集中, 农民可以打工地方存钱, 在家乡取款成为可能。通过网上交易可以让客户随时享受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为了确保银行的客户群做出了贡献, 保障了银行服务的质量, 提供客户的满意度。

(三) 电子银行开展多种营销方案

与城市业务相比, 农村地区银行实体网点有其特殊的特点, 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长, 信息网络的覆盖率较低, 网点的支付结算设施相对滞后, 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的比较少。电子银行提供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多种营销方式的方案, 同时可以为银行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查询及服务等丰富信息的途径, 简单的获取顾客交易信息使其向数据化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 农村银行思想认识不足

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自身存在着如资金短缺、专用人才匮乏、领导者业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经营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衔接不好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电子银行信息化建设。一些金融企业认为金融电子化是一项高投人、低产出的业务, 电子银行并不不适合农村信用社现状;或电子化投人是一劳永逸的事, 对银行电子化的缺乏认识。况且, 农村地区网络普及度不够, 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农村用户信用观念不强, 刷卡消费意识缺失等都制约着电子银行的普及和发展。

(二) 电子银行存在安全问题

在电子银行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同时, 电子银行使用中突现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企业银行用户还是个人用户, 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能仍然是用户在选择服务方式时最看重的因素。网络金融交易中产生的服务和交易的无纸化合约是否完全合法有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农村地区的用户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问题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

(三) 农村用户对电子银行认可低

农村民民仍习惯于使用传统金融产品, 农村地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客户群体文化层次偏低, 对出现的新事物认识过程较慢, 对银行卡功能了解和使用较少, 用户开立后大多并没有经常使用。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开设比较晚, 领导者的管理理念不成熟而且银行客户一般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在熟练使用某一个银行的电子服务后, 不易再去接纳其他银行的电子产品。

(四) 农村银行配套基础不完善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推广需要农村地区的电脑和宽带网络普及率较高, 但农村地区使用网络进行娱乐的倾向更为明显, 而对信息技术、农业商务网站和电子银行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 使电子银行业务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银行的开办以银行卡业务为依托,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卡业务开办年头短, 卡片使用还未全面普及, 用户基础较弱。

三、发展农村电子银行的措施

(一) 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

新兴事物被人们认知需要广泛的宣传作保障, 当前行业竞争激烈, 宣传力度关系着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因此, 为了使农民客户了解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向用户宣传避免网络诈骗的预防措施, 使用户强化密码保护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消除用户使用的顾虑, 从而接受新型的科技服务。同时, 着重向农村用户宣传越来越优化的网络使用环境和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 通过电子银行的方便快捷, 引导和鼓励农村客户去使用电子银行业务。

(二) 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的建设

随着业务的发展, 电子银行从业人员不足与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后服务链条长的问题更加显著。因此, 各级农村的支行可视业务量设置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部门经理。电子银行的管理部门负责渠道规划、管理、推广和培训, 各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推广及客户的维护, 各网点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向农村客户推广电子银行的产品。发展电子银行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 在网络银行时代, 必须把严密的技术设计和周全的预控措施纳入金融电子化的工程中, 维护金融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赢得农村客户的信赖。

(三)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 农村网络的普及率低, 无线信号覆盖弱, 政府有关部门应同通信公司沟通, 积极出台有关农村信息产业优惠政策, 给予农村地区相应的宽带上网补贴, 同时促进通信公司在的农村市场的投放力度, 新建和改建通信设备, 加快农村通信网络改造, 有效地改善农村网络信息环境, 提高农村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无线网络的使用率, 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四) 为农村客户提供相匹配的电子银行业务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集团企业, 要加大网上集团理财以及现金管理服务的营销, 将其发展成农行稳定优良的电子金融客户;对于农村地区的个体商户, 为其提供网络转账和电话转账业务, 满足个体工商户的业务需求。对农村大众客户为其提供银行卡、电话银行以及消息服务, 满足农村客户基本的金融服务, 不断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多样的、灵活的理财方式,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四、展望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 电子银行的业务服务内容呈现出更为个性化、多元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等特点。农村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电子银行业务, 不断扩展服务范围, 为农村用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 电子银行的业务服务内容呈现出更为个性化、多元化、标准化以及国际化等特点。当前, 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银行思想认识不足, 农村用户对电子银行认可度低, 农村银行配套基础不完善。发展农村电子银行, 应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 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的建设,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农村客户提供相匹配的电子银行业务, 满足农村客户基本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电子银行,问题,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吉林:长春出版社, 2002:25-26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考试教材, 公共基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101-103

[3]杨楠.电子银行创新体系之思考[J].中国金融电脑, 2005 (3) :90-91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10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按照《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款,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它的股东一般包括农民、农村工商户和企业法人等等。农村商业银行自创立以来, 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 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间业务的定义有多种,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定义, 其表述为:中间业务是指,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 但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的业务。中间业务可以划分为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 传统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结算、租赁、信用卡和代理等业务, 新兴中间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信用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业务。传统中间业务和新兴中间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传统中间业务中, 银行仅扮演中介的角色, 而在新兴中间业务, 却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二) 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 有了长足的发展, 1978年以前只有结算1类, 具体品种不到10个, 目前品种已经达到260多个, 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中间业务的各个类型, 包括:银行卡类、结算类、代理类、信息咨询及评估类等, 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 银行卡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具体表现在居民持卡量、持卡交易和结算量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此外, 代理类的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已经比较丰富, 其主要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公共事业收费。

尽管其发展的比较迅速, 但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中间业务仍然集中在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和代理国债发行等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5点。第一, 业务量小。目前, 在西方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一般占总收入的50%) ,

而国内的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占不到1%。第二, 中间业务结构不合理, 据银监会2002年的统计数据, 支付结算、代理和银行卡业务, 总计金额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总量的98.8%。此外, 这类业务的利润很低, 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结构的缺陷。第三, 客户结构不够合理, 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 这类客户一般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和信用担保, 并且和银行维持持续合作的能力较差。此外, 农村商业银行在客户管理上, 属于坐等客户上门的类型, 缺乏开发市场的主动性。第四, 中间业务产品的种类还比较少, 同质性产品、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 差别化产品少。第五, 服务收费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收费标准混乱, 且存在着恶性竞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主要有3点。第一, 其中间业务的效率较一般的商业银行较高, 这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决策的层次较少, 因而相应地, 对市场的反应也快, 而一般大型的商业银行则存在着分支机构较多, 信息传递环节较多的问题。第二, 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有很多现成的经验。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历史来看, 其发展的历史较长, 产品种类丰富;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情况来看, 其历史一般也比农村商业银行要早。因此, 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三, 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农村信用社,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的良好业务联系的优势, 开设一些适合农业、农村、农民和中小企业的特殊业务, 填补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

(二) 劣势

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8点。第一, 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 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 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依然主要是依赖利差收入, 这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63%,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 这一比例更高,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第二, 缺乏系统的管理。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是分割式的管理模式, 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对中间业务进行协调、管理, 也没有专业的中间业务人员来开展相应的业务。第三, 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时间较短, 存在着盲目照搬一些产品和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的风险。第四, 市场份额小, 例如, 2007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为91%, 相比之下, 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第五, 尚未建成全国范围内的结算网络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设备和软件更新较慢的问题, 其通存通兑业务也仅仅局限于部分地区。第六, 产品品种较少。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 经验比较缺乏, 相关专业人员缺乏, 产品的品种数量不足, 这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七, 缺乏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 而中间业务则需要具备经济、金融和计算机等领域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第八, 宣传营销手段缺乏。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对客户关系重视不足, 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晦涩和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

(三) 机会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机会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 依托原有业务拓展中间业务, 比如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市场,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借此营销信用卡, POS机, 个人理财业务等产品。第二, 在原来的基础上, 开发新客户。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特殊性, 和很多农民以及中小型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密切的业务联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发, 并积极争取的新的客户群。第三, 政策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政府开展扶持工作的重点, 而农村商业银行在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其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 紧结合“三农”的主题, 设计并推出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

(四) 威胁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有3点。第一, 竞争对手较多。目前, 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有很多, 特别是大型国有控股凭借其开展中间业务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优势和强大的网点优势, 占据着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 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第二, 新竞争者的加入。目前,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外资银行陆续进驻,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断建立新的分支机构。特别是, 外资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 这种情况更加大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压力。第三, 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变化。目前, 客户更加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 对投资理财产品有很大的需求, 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能力还很薄弱。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依据上文SWOT分析的结果, 笔者认为, 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首先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其具体内容包括: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村商业银行如果在中间业务方面, 和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正面较量, 很难从其手中争取到市场份额, 因此, 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在“三农”方面的独特优势, 开展中间业务要面向广大的农民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乡镇企业, 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营业网点。例如, 在农村地区可以针对个人开展一些结算, 代理类中间业务 (包括资金的汇兑、代理保险等) 。同时, 农村商业银行也不应该放弃对城镇地区的市场开发, 具体可以针对小企业和商户, 解决他们融资和理财等方面的需求。在进行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方面, 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要转变过去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 必须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高度重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建立合理的奖惩体系, 并重视对客户的管理和开发。

第二, 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和建立中间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部门。在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要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能够带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和降低银行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该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逐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市场潜力很大,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中间业务协调管理部门, 以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 增大科技的投入, 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增大科技的投入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全国统一结算网络体系, 各级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和省级联社也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其实现全国性信息和共享通讯网络。在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 有必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 使中间业务的开展满足合规性的要求, 建立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最后要制定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 加快产品创新, 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快产品创新方面,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要求银行能提供跨区域的服务, 而农村商业银行跨地区开展业务受到政策限制, 没有形成全国联通的结算网络。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通过银行间的合作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结算体系, 并且不断开发创新新的中间业务产品, 以迎合顾客的需求。在培养、引进中间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员工的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

第五, 引进先进经营理念, 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容易跟不上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这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实施有效的营销手段方面, 有效的营销在连接产品与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银行作为一个事业单位, 具有着一切事业单位存在的共同弊端, 包括:服务意识差, 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等。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地调整自身角色的定位, 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 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为银行建立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具体的措施方面, 要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 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 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 重视人员推销的作用, 积极拓宽营销渠道, 并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购买体验。

参考文献

[1]何白云.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4]杨思群, 刘玲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苏薇.国有商业银行巾间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6]宋博.Z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策略研究:一个基于整合营销理论的案例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原田.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组合产品定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问论文, 2008

[8]于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J].消费导刊, 2009, (11)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11

农发行四平市分行围绕年初工作目标,按照“强主体、扩基础、稳龙头”的思路,把增强支农功能、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放在首位,在实现有效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到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5.3亿元,比年初增加49.1亿元,实现账面利润3981万元,同比增長54%。一是坚持执行政策,确保粮油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政策性收购导向,确保粮食安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上半年累放各类贷款76.1亿元,收购粮食48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36.4亿元、228万吨。2008粮食年度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收购贷款103.7亿元,购入粮油63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48.1亿元、293万吨。二是择优支持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健经营。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控制风险的原则,在重点维护好老客户的同时,审慎营销新客户,从严控制项目贷款,优先保证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黄金和优质客户续贷需求。到6月末,有贷款余额的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同比增加4户,贷款余额28.3亿元,占信贷资金总投放的19%。三是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区域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累计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000万元,比年初增加4000万元。四是支持农业小企业快速发展。共计支持有贷款余额的农业小企业20户,投放贷款3000万元,支持范围涵盖了畜牧业养殖、特色种植、农林产品加工、种子生产和农机等领域。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 篇12

关键词:炎陵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对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的必要性

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家由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成立以来, 先后荣获“湖南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先进单位”、“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十佳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服务三农及实体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截至2013年12月底, 各项存款30.15亿元, 各项贷款20.78亿元, 分别占全县金融业存、贷款总额的51%和68%。该行发展势头良好, 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是目前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存款准备金率居高不下, 对规模偏小的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规模和效率影响较大。二是随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恢复, 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空间和市场份额都将被压缩, 银行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SWOT分析方法, 对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情况: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会 (Opportunities) 、风险 (Threats) 进行分析, 能全面的对企业进行定位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因此, 从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金融市场形势与营销学定位分析理论出发, 对其进行SWOT分析既有科学性, 也有必要性。

二、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一) 外部威胁

一方面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在该地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有农业银行炎陵支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他们都有各自的固定客户和一定的市场份额。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该地区网点的恢复, 湖南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在该地区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客户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户。城镇居民对于金融工具的需求开始偏离传统的金融工具, 对于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对于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农户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要表现在小额贷款需求日益增加, 对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等投资需求也不断增加, 但是,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资本金、影响力、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硬件条件的制约, 很难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

(二) 外部机会

首先,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基础比较雄厚, 存贷款业务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2012年存贷款余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9.00%与36.33%, 2013年存贷款余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5.36%和31.52%。该行以小额农贷为依托, 开发了一系列“特色”产品, 如“农家乐”小额农贷, “农家欢”农户联保贷款, “跃龙门”助学贷款等。同时, 对全县农户实行评级授信, 余额一次核定, 贷款周转使用, 农户随到随贷, 办理时间仅需30余分钟, 全县农户授信额达20.8亿元, 2013年累放农户贷款15.6亿元。2013年该行累计发放商户贷款8254万元, 支持商户1200多人, 占登记商户的84%。

其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可在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以内, 使农村商业银行有了较为充分的风险溢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规避信贷风险。农村商业银行的直接管理权交由省级人民政府, 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 在一定的市场领域有所突破。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更容易受到政府政策影响, 当然也就更容易从新的政策中获益。针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 借助政府支持开展和完善一些特殊业务, 如与担保公司合作, 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产品。有了新产品, 通过巩固原有市场和对现有客户群体实行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就可以逐步渗透到其他关联市场领域中和有可能争取到新的客户群体。

第三, 炎陵作为革命老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炎陵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特色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大力发展, 炎陵的经济总量将大幅提升, 城镇居民和农户的收入也会大幅增长, 区域经济条件的改善将为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内部劣势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是由炎陵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设立的, 但自身的先天的不足制约其发展。其内部劣势主要表现在:

1. 资本金规模偏小。

2013年12月31日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 其实收资本为16671.87万元。按照银监会风险评价与预警指标的规定, 商业银行单户贷款不得超过资本金的10%的, 集团客户贷款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0%的要求, 炎陵农商行单户贷款不得超过1667.19万元, 对集团客户贷款不得超过8335.94万元, 这就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的贷款需求, 而只能面向中小企业、小商户以及农户提供贷款, 贷款较分散, 管理难度较大, 风险也随之增加。

2. 业务较单一, 服务设施较落后。

2013年炎陵农商行的年度利润表显示, 该行营业收入为25357.13万元, 其中利息净收入为24418.24万元, 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6.30%,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848.29万元, 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34%, 投资收益90.6万元, 占全部营业收入的0.36%, 其他收入为零。因此, 不难看出, 该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中间业务严重不足。同时, 科技力量、服务手段相对滞后, 如网上银行服务尚未开通, 服务终端比较匮乏, 结算手段较单一, 信用卡与外汇结算缺乏。

3.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炎陵农商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内部机构较健全, 但内部运行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还不能完全规范、高效, “三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如农商行高级管理层均由原农村信用社领导班子产生, 传统操作习惯及决策模式一定程度上仍被沿袭, 董事长、行长、监事会主席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内部兼职现象较普遍, 极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 管理层持股较少, 激励不足, 因而经营动力不足, 甚至会出现管理层寻租的情形。

4.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以2012年公布的数据为例, 在6名高管人员中, 本科学历2人, 大专学历4人。233名员工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56人, 占24%, 大专及以下学历177人, 占76%。由此不难看出, 炎陵农商行的人员素质是制约该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也制约其金融创新能力。

(四) 内部优势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是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由辖内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自愿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主要为辖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清晰, 具有比农村信用社更为先进管理和经营理念, 避免了农村信用社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病。

2011至2013年, 炎陵农商行资本利润率分别为38.09%、55.72%和64.43%, 表明该行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业务扩展能力较强, 存款余额由2010年末的15.40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30.15亿元, 贷款余额由2010年末的9.22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0.78亿元。2014年一季度炎陵农商行公开的数据显示, 其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为40830万元, 资本净额为44393.6万元;应用资本底线之后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330810.1万元;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34%, 资本充足率为13.42%, 远高于监管指标的4%和8%, 表明该行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 具有一级法人机构决策便捷的优势, 比竞争范围内的工商银行炎陵支行、农业银行炎陵支行等大型商业银行, 炎陵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效率较高。每笔业务正常审批链相对较短, 中间环节少, 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快, 使其业务开展的效率更高。

三、炎陵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炎陵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可以看出, 该行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与强化。

(一) 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内部各项运行机制

一是确保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行长权责分明, 各司其职, 清理内部兼职现象, 防止越权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内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风险控制机制, 完善业务流程审批制度。

(二) 优化股权结构, 扩大资本金规模

优化股权结构就是要增加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比例, 激发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防止内部人寻租现象的发生;通过增资扩股、配送红股、公积金转增等方式实现资本金扩张, 从而扩大存贷款业务范围。

(三) 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 积极开展网上银行直销业务

首先, 要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其次, 要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 如增加代理理财业务、外汇结算业务等, 改变业务过于单一、过于集中的现状, 分散经营风险。三是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探索开展网上银行直销业务,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 提供员工整体素质,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提升高管人员的学历层次, 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充实高管人员;二是通过在职培训、挂职交流等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基本理念、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孙慧霞.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 2009年9月.

[2]丁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性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61-64.

[3]付东升.加快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J].中国金融, 2011年第21期:55-56.

[4]李树生.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银行家, 2010年第11期:108-109.

上一篇:痛性眼肌麻痹下一篇:分散式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