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2024-07-16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共12篇)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1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金融的定义与传统的认识不同。传统的金融定义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和信用紧密连接, 以至时时处于一而二, 二而一状态所形成的范畴, 从而货币的现实运动也包括在金融体系之中”。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金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 其不仅包括资本和资金, 而且包括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 还包括资本或资金与其他相关金融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此定义下来探究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一,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金融作为一种资源, 具有三个层次, 首先就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 即广义的货币资本, 它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党中央大力扶持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地提高, 农民也有了闲散资金, 这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基础。但是农民增收还很有限, 远远低于金融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另外在农村还存在着“系统性负投资”现象。所谓“系统性负投资”, 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地取得居民储蓄, 却没有以相应比例向该地区发放贷款。表1是我国1978-2004年系统性负投资额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农村存款在逐年增加, 但是负投资量却也在增加, 这会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制约, 同时也不利于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货币的积累, 这会影响金融的发展, 一旦农村金融发展受限, 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起来。

金融作为资源的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 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各种银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 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逐年增加, 2009年7月23日, 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 在其中提出计划在3年内设立共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 贷款公司106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创新严重不足, 据统计我国金融工具在借鉴西方和对已有工具改进后, 已有80多种金融工具, 但农村金融工具还主要局限于存款等负债类工具, 主要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政策偏重政府主导, 没有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以至农村金融业盈利较少, 使得金融工具创新没有激励。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数量逐年增加, 2009年7月23日, 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 在其中提出计划在3年内设立共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 贷款公司106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创新严重不足, 是因为农村金融业盈利较少导致的金融工具创新没有激励。

金融作为资源的第三个层次指的是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 即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结果。它在我国农村指的是整体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服务范围扩大了, 作为金融服务对象的广大农民普遍素质也有很大提高, 金融工具也日渐丰富, 这就为发挥金融第三个层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正进行新农村建设, 目的是建设一个经济繁荣、设施完善、坏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金融在健全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由于金融现在在农村越来越完善, 使得农村有了剩余资金, 农民可以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进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些都是金融带来的好处。当然农村整体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 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

二,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国农村金融在我国整体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有了显著地进步, 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映, 我们可以探究出这些问题的原因。

1, 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农民素质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金融发展地还相对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农业生产本身特点决定的。与工业相比, 农业生产连续性不强, 利润率不高, 产品也主要满足自给, 农民收入水平低, 所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消费, 很少进入银行进行金融活动。这就使得金融发展缺少基础核心金融资源。另外存在着的系统性负投资额使得农村资金更加稀缺, 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 会使得金融缺口加大。还有一方面就是农民文化素质不是太高, 当其面对金融稀缺时可能会求救于非正规金融机构, 这会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原因是非正规金融机构部门的过快增长和规模增大, 表明有很多资金没有处在正规金融体系之中, 当农村资金需求者需要资金时, 他们会更多地倾向于民间金融而不是正规渠道, 这人为提高了融资成本, 加剧了金融风险。

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完善

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知道, 金融组织体系处在金融第二个层次即实体性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机构的不完善, 会严重威胁金融的稳定, 加上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 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 与之相联系的农业保险也缺位, 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完善, 会影响到金融工具的创新, 也会不利于发挥金融整体性功能。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模型可以看出集体理性可能导致整体非理性, 人们往往选择的是次优结果, 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农村现在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农民、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都渴望利益最大化, 造成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不是很完善。

3, 我国整体服务业水平的影响

金融业属于典型的第三产业, 它的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因素: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经济水平越高, 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二个就是居民生活水平, 居民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 才去转向服务消费。第三个就是劳动力的素质, 高素质人才是行业竞争的重要体现, 是发展服务业所必备的。纵观我国当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 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 但是发展的很不平衡, 主要在低端服务业上发展较快, 像金融这样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还不是很快,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村缺少金融人才, 生活水平较低, 这些都阻碍了我国金融的发展。

三, 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 其对经济影响不是外生的, 而是内在于经济发展的。从政策层面看, 这就要求金融发展既不超前于经济发展, 又不滞后于经济发展, 要选择有利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具体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政策建议:

1, 国家要加大支农力度, 盘活农村资金

资金为金融之本, 农民没有闲散资金就不会进行金融活动。因此, 国家必须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运用财政, 货币等经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让农民进行金融活动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监管, 减少农村“系统性负投资”现象, 建立多管齐下的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 让农村资金取之于农, 用之于农。同时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需要国家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 激励农民不断培养自己的金融意识, 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 建立金融文化体系, 保障金融的良性发展。

2, 金融机构要丰富金融产品, 优化组织体系

金融机构产品越丰富, 服务越多样化, 就越能大幅度吸收农村资金, 如可以加快农村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 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同时各金融机构要进行合作, 尽可能发展多层次的网点, 规范和引导各级金融机构。还可以建立农村利率的定价机制, 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 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体制。另外还要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 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还有就是要加强与民间信贷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由于民间信贷的灵活性, 使它掌握了很多农民的金融信息, 与之合作可以掌握更多的农民金融信息从而更好发展金融业。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 经济注重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来探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居的地位越来越高, 更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农村金融发展的好, 会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提高, 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探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状,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曙光.金融发展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2

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资助、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首年研究工作已完成,成果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清华举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甘肃省政府省长助理陈有安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郑海泉致辞。汇丰与清华于今年3月18日就项目合作正式签约,由汇丰赞助清华1000万元进行为期三年的农村金融研究

当前,中国政府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政府规划的首位,而此研究项目的目标即是支持中国政府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此项目还着眼于让600位清华学子有机会深入农村,增强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了解,从而帮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说:“汇丰支持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对国家、农村和农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华经管学院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组织和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

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汇丰通过与清华大学的合作来支持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我们的合作项目得到银监会及各级政府的支持。清华师生不畏艰苦,深入农村,获取了一手资料。汇丰北京分行的员工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参与农村调研,从而深切感受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与清华大学更紧密地协作,以确保这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第一年的研究任务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作包括:组织了170名本科生分赴青海、新疆、甘肃、河北四个省区的29个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了四省的农村金融现状、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及教育水平;同时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设计了由教师为主承担的专题研究,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设计、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研究农村“小额贷款”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研究等七个子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此次研讨会共邀请40多位农村金融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各地政府官员参会,与项目研究的师生们共同就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完善。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项目第一年研究成果的水平得到巩固提升,产生一些具有实际政策意义的建议,并为项目第二、三年的研究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2006年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

⑴ 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本次调查中,需要贷款的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63.8%;贷款需求的最低数额为20元,最高数额为500万元,中间值为10000元。可见,小额贷款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

⑵ 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的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虽然66.9%的农户可以得到贷款,但是其中51.3%的农户的贷款需求是由非正式途径(主要是亲友互借)提供的。可见,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⑶ 商业银行吸收了富裕农户的存款(18.4%农户),给予农户的贷款却很少(4.5%农户)。可以说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的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的存款市场。

⑷ 农户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贷款额度与家庭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3。所以,正规金融的贷款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扩大了农民的收入差距。…… ⑸ 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与经营成本,占需要贷款农户的45%,其次是治病(占17%)和子女教育(占13%)。所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户的贷款需求。……

⑹ 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正规金融,使得低收入农户的最终加权利率水平为14.5%,少数农户支付的利率水平达到30%。但是没有一个农户因为高利率而产生民事纠纷。高收入的农户愿意接受高利率和实际接受高利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的农户,说明低收入农户看重的主要是信贷的可得性。如果利率水平提高,将减少一部分高收入农户对借款的需求,增加对中低收入农户的供给。即,利率水平提高或自由化可能使得中低收入农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贷款。

⑺ 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贷中对高收入农户有高覆盖率,实际覆盖率和毛覆盖率分别为49%和92%;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信用社的覆盖率有明显下降,对收入水平低于3000元的农户,两个比率分别下降为58.3%和31.5%。信用社这种啄序的结果使得大部分中低收入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

⑻ 信用社的贷款啄序还体现在对不同的贷款主体实施不同的贷款配给标准。在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中,贷款的上限水平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能够获得较高数额贷款的农户通常是高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基本无法获得较高数量的贷款。在信用社的贷款实践中,大多数信用社并没有有意识地、明确地制定主要向高收入农户贷款的政策,但在“信用村”和“信用户”的确定中、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农户收入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使得高收入农户可以获得较多的贷款数量。而对于低收入农户,如果可以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其贷款的数额往往较低,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数额。所以,对于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只能帮助他们维持生计,难以帮助他们走向富裕。

⑼ 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尚不能完成满足具有广泛、持久的小额信贷需求的任务,实际上也不具有农村金融领导者的地位。为了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系统,形成多种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可能是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和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的途径。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3

梨树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发放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业贷款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我县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15259万元,净投放61029万元,农行农业贷款余额6727万元,净投放5139万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量猛增,小额贷款的额度与贷款期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服务非常重视,与县农业银行从“三农”服务目标、服务领域、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农业银行为更好的服务“三农”,专门为农民设计了金融产品“惠农卡”。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取现金、转帐结算、消费、理财、财政补贴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缴纳、农村公用事业费代收、代付和做为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办贷款手续简便,一次调查,一次审批,循环使用,最长贷款期限可达三年,在贷款期限内,可以随借随还,贷款额度可达三万元或者更多,贷款利率与同业相比较低。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农资局配合农行发放惠农卡,2009年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农经站长参加的发放惠农卡工作会议,利用2009年“十一”节前半月时间,突击发放惠农卡。经过短时间的运作,全县共发出惠农卡6.45万张。截止到目前,全县共发放惠农卡12.75万张,发卡覆盖面村级达到100%,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在具体工作中,着重作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会同农业银行成立领导组织,实施“一把手”工程

由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负责总调度,靠前指导,亲临现场检查落实督导等具体实际工作。本着“普惠制,广覆盖”的服务原则,让农民手中真正拿到为其量身定做的惠农卡。

2.会同农业银行制订了《梨树县惠农卡、广覆盖,整体推进实施方案》

明确了惠农卡发放对象、方式、目标、措施,从而保障了惠农卡在发放的各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惠农卡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搭建两个平台

全力依靠地方党委、政府,调动“三级”干部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为惠农卡广覆盖发放服务。农资局分9个组与农行9个分理处相互配合,分别包保各乡镇,建立以各乡镇经营管理站为惠农卡发放中心,以各村为惠农卡发放网点发放网络。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的惠农卡发放管理体系。乡镇经管站的全体职工、村、社全体干部,全力以赴,全县参加惠农卡发放工作人员达到3600多人次,出车140多台次,农经部门和农业银行共拿出复印设备52台用于惠农卡的发放。

4.采取灵活的发卡形式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确定农行各基层营业网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严格执行惠农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发卡方式。

4.1农经站人员同流动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到村屯开卡

对距离农行营业网点较远、交通不便的农民,到村屯收集资料,进行批量发卡,集中激活。

4.2柜台发卡,当场激活

主要是对距农行营业网点较近的农户,尽量宣传和动员到营业网点开卡,当场激活,可减轻批量开卡后到户激活的工作压力。

4.3依托村屯工作人员

让他们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填写开卡申请表,然后由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这样既解决本行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节约时间,提高办卡效率。

4.4锁定目标,重点支持,集中快速办理惠农卡

对过去贷款额度大,还款率高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已经形成规模的村或屯确定为“贷款信用村屯”,坚持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确保发卡质量。

5.積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快速发放惠农卡

农业银行把合作社作为优先发卡群体,优先授信营销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现在农行已经给合作社社员发放惠农卡1.8万张,发放贷款7000万元。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4

(一) 农村金融的涵义

现代金融词典中对农村金融的解释:“是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即组织和调剂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 包括农村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货币流通属于农村商品交换环节, 信用属于分配农村资金环节。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的基础。”

根据农村金融涵义的概括, 可知农村对于货币投放、流通及回笼, 以及农村对存款的吸收提取与贷款的发放回收, 还有农村的汇总结算以及农村的保险等内容都包含其中。事实上, 整个农村金融体系都可以被理解为农村金融。其拥有对农村金融政策依赖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深厚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等显著特点。

(二) 农村经济的涵义

农村经济作为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学, 是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存在于整个经济系统之中。农村经济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域之内, 对物质和非物质的生产经济直接或间接活动的一个综合体, 也可以理解为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总称。

农村经济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包含与表现的内容不尽相同, 比如在其发展早期, 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那时的农村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经济, 随着不断转变, 农村经济已表现出一种多元的现状。

(三)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研究领域存在不同观点,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结果主要体现在金融的发展水平上, 金融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受经济增长影响, 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会使得金融也得以发展,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两者本身是按照各自的增长规律而增长的, 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更多专家学者则认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存在的, 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也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1. 农村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主要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来进行的资金融通的行为, 这种农村的政策性金融前提是由政府发起的, 基础为国家信用, 且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资金领域主要为协调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种金融行为。其代表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 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的代表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但是在不同时期, 中国农业银行所承担的任务也大不相同, 从开始的集中办理农村信贷, 到企业化经营, 再到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 与“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相违背, 因此, 中国农行开始将信贷投放由农业转为工商业, 业务范围也从农村区域发展到城市。

3. 邮政储蓄。

邮政储蓄是从中国邮政中分离出来的演变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个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功能是完善城乡金融服务, 为广大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资金运作、抗风险能力以及管理经验和员工素质目前都较为低下, 因此其发展改革方向仍在调整中。

除此之外, 还有农村地区的合作性银行, 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

(二)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现状

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农村经济, 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但相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其发展仍不稳定。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靠天吃饭, 遇到一些自然灾害便会出现负增长, 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生产成本高等因素, 使得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逐年减少。另外, 乡镇企业向金融部门的贷款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融资较难, 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 对技术与设备的投资也无法加大, 这都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三)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期, 农村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农村金融的渠道来转移农业剩余, 补贴工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是互相对立与排斥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农村金融仅是农村经济的附属品, 是一种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21世纪初至今,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开始呈现出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三、结语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 从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到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再到农村GDP和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 都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要不断完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发展, 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篇5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6

一、农村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改革

虽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经济始终决定着金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各产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生产、交易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生产加工,小规模商品集市贸易等。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而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却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人力资源少,技术装备差,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一些金额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成本高的零售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小农领域,贷款品种少,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见,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客观上也要求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所以在制定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时,应围绕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来进行。

二、农村金融的变革又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当然不例外。农村金融不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行业等结构,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反作用十分明显,在我国广大农村领域尤其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的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特别是在目前结构调整和资金短缺的背景下,金融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表现

(一)国家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担负着从农村吸收资金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功能,为农业和农村提供贷款服务的很少,农民和部分乡镇企业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无论量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产生大量资金需求。

其次,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各类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存款相当部分流出农村,特别是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网点广泛,而且只存不贷,使大量宝贵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机构抽走,资金非农化严重,支农力度在下降。

最后,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审批权,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撤走,意味着资金在农村稀缺程度加剧。虽然网点的减少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管理,提高规模效益,节省机构本身的运作费用,但十分不利于广大农户和乡镇企业,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金融体制改革削弱了农村金融的实力。即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于农村,由于其本身在小额贷款信息和成本上先天的劣势,也难以给小额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单一,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和活力,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分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包袱沉重

农村合作信用社定性为合作金融,服务对象限定在农村。长期以来,信用社对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农户经济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国家承载了大量政策性负担。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要求信用社支持“三农”,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行政干预,其实是赋予农村信用社相关的政策性责任,以为是为政府发展和稳定农村政治目标服务,但国家优惠性政策不到位,加重了信用社负担。比如,保值储蓄利息支出没有补贴,损失达100多亿元;政策性贷款积累了几千亿,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垮台后,呆帐归并到合作社。这些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其它金融机构客观上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条件,既不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壮大,也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领域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正规金融机构供给的缺口,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非正式的金融活动在广大农村、县域自发地活跃起来,这些小金融机构以当地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机制灵活,表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由于国家监管跟不上,最终被整顿、关闭了。

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又造成垄断,形成农村居民融资渠道单一,这必然导致民间自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各种自发产生的乡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以其实行民管民用的制度优势,将村民的储蓄和借贷活动联系在一起,给予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的机会,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资金需求的矛盾找到了一条途径,是挣脱现行法规、制度羁绊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但与政府的改革方向不一致,发展受到抑制。

四、农村金融要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在利用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现实、勇于创新。我们既要发展和完善正式金融机构,又要大力发展非正式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主体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因而适合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应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相联系。

(一)完善与引导正式金融机构支农

政策性金融具有填补市场空缺、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对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具有成效的。但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其职能单一,因此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用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调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资金投入,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收缩农村阵地是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体现,另外农村贷款主体没有抵押、资金需求额度小的特点,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可见,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小农户和小企业存贷需求集结的市场,信息收集成本高并缺乏规模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特点,寄希望于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并不现实。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运作,自主地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和将来的形式,应根据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社自身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可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信用社改组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可以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原则重新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可以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原则把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培育非正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民间金融

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的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的禁止与取缔,而是要加强管理与规范,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允许和扶持其它金融组织的发展,以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局面。对于一个多元的经济社会而言,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7

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定时期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增加, 农村金融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 韶关地区共有金融机构407家, 其中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3家、工商银行57家、建设银行40家、农业银行55家、农村信用社120家、邮政储蓄39家, ATM机176台。到2011年末, 各金融机构吸收存款额1005.35亿元、增长10.8%,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9.79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含外币) 余额425.23亿元, 增长13.1%。个人消费贷款 (人民币) 84.48亿元, 增长24.9%。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82.25亿元, 增长24.8%;个人短期消费贷款2.22亿元, 增长27.6%。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韶关地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在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 “弱化现象”等问题逐渐显现,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农户金融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根据有关针对韶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 对当前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满意的人员仅占比24%, 比较满意的人员占比55%, 不大满意的人员占比21% (见图1) ;对当前金融服务供给能满足的人员占比72%, 不能满足的人员占比28% (见图2)

据图1和图2分析, 表明韶关农村地区农户对于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不高, 而且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的金融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 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较少。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户有了闲钱, 他们除了需要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以外, 还对部分个人理财产品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创新性的问题, 导致了农户这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 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主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到农村信贷利率的制定与调整均由政府调控, 而政府为了保障农户利益, 往往将农村信贷利率调低、对金融机构严格限制。因此, 却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信贷业务由于利率低、管理费用高、收益少而缺乏积极性的现象。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不难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以及正规金融对于信贷业务积极性的缺乏, 导致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贷款难等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关于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 从而导致了民间借贷债务纠纷频发、民间借贷利率高、危害社会稳定等问题, 同时也影响国家相关农村金融优惠政策的实施。

(三) 农村金融机构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不足主要表现为乡镇、存两级地域的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我国银行发展早期, 四大国行为了建立股份制银行, 纷纷加快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 其中包括撤并乡镇机构、精简工作人员。因此, 金融资源更多的流向了所谓的大客户和优质客户, 从而远离了农村市场。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 国家加大了对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建设, 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乡镇银行等的设立, 有效的缓解了农村金融网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1年底, 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启动时 (2009年10月) 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 其中2011年减少616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从2009年10月的9个增加到24个。但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仍存在明显不足的现状。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和人员在农村地区的逐渐减少现象。

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成因分析

虽然我国多次推进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 但迄今为止仍未完全形成多层次、高效率、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相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本文通过逆向分析法对造成韶关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寄期望从源头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真正完善的、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从而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了有力的保障。农村金融体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内外部存在问题。首先, 金融机构内部本身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从而使大量支农资金被转移;其次, 金融机构外部合作性不足。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 通常选择将资金投入到更高回报的行业, 这就导致了农村获得的资金量将减少。另一方面, 从其本身来看, 农业属于“靠天吃饭”的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相较其他高风险行业具备完善的保险机制, 农业虽属于风险较高行业, 但并未有完善的保险机制为其护航。从而更加剧了金融机构不敢“投”的现象, 导致农户需求无法得到完全的满足。

(二)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差

农户对于金融知识的缺乏, 也会阻滞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在韶关农村地区, 许多农户尚不清楚有适合他们的小额贷款、助学贷款, 而对于办理各项贷款的条件、程序就更是全然不知, 这是导致农户寻求非正规金融贷款渠道的主要原因。部分农民对于银行新业务了解不清, 对于新业务存在质疑, 如担心银行卡遗失, 导致资金被盗, 或担心ATM机出现吞卡导致卡内资金被盗用, 而不敢使用ATM机, 宁愿排长队在网点柜台支取等, 这些现象都表明, 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够。于此同时, 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部分农户在不清楚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的前提下, 贸然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融资等, 从而引发大量经济纠纷。由此看来,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差是造成了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因。

(三) 政府过多的干预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的。在整个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然而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主体需求并不适应。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宏观的掌控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无法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 如金融机构收益等来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性。因此, 无法形成合力的有效金融循环体系。如政府对于农村信贷利率过低的规定, 导致了部分金融机构无法从信贷过程中获得利益, 但同时还需承担逐渐增高的成本, 因此, 在承担相同成本, 获得更高收益的认知下, 许多金融机构纷纷选择更多更优质的客户, 而放弃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这也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方略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清楚了解了当前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一)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要完善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 首要任务必须完善农村金融体制。首先, 应从金融机构内部着手, 加大对其内部的监督与管理, 截断可能导致支农资金转移的源头;其次, 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农村弱质产业的发展, 从而保证农村资金的充足。与此同时,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如为农户所种植农产品购买保险, 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 收取不同的保费。而具体保费由政府与农户共同承担。有了农业保险的保障, 从而打消了金融机构不敢“投”或不敢放手“投”的现象。同时, 还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保障民间非正规信贷的健康发展。

(二) 加大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据相关调查, 农户最希望了解的金融知识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个人信贷知识、金融知识和政策法规、银行卡知识、银行理财和银行业务流程。我们可以根据农户对于金融知识的需求, 加大其宣传力度。与此同时, 加大对农户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农户不再因为不了解国家农村金融政策、不清楚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而选择盲目选择非法集资等信贷、投资渠道。

(三)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 不论是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合作组织, 还是民间金融, 政府的干预明显过多。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政府应该转变强制性制度为引导性制度。在坚持以农村市场为主导的基础上, 政府仅对农村金融采取必要的引导和监督。从而既保障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性, 又兼顾公平性, 实现利益均衡的结果。因此, 在推进农村金融的各项改革措施中, 要界定清楚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 合理的定位政府职能, 坚持以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为主, 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 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吴艳辉.关于广东韶关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熊铭奇, 赵汴.广东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失衡及其机理研究[J].南方农村.2009 (6) .

[3]方首军.广东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经验论证与现实约束—兼与江浙地区的比较研究[J].三农金融.2010 (12) .

[4]施慧红, 李树生.长期资金需求与农村金融体系[J].财政与金融.2005 (12) .

[5]陈志坚, 范蕙芳.广东农村金融发展同农民收入增长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农村金融发展,新经济背景下的农村金融

从总体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告别以往传统的、粗放式的高速发展模式,转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高效且集约的、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模式前进,即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针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路径开展深入研究,是保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高效进行的重要途径。随着对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农村金融建设关注力度的增加,农村金融结构转型进程将不断加宽,同时,伴随着新的发展观念的推广,农村金融的结构体系、信保体系、监管体系等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运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1. 1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分配不均

随着国家对于农民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加,农民的金融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乐于参与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运行中去,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建设时间短,经验探索不足等条件的限制,眼下并没有在全国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关于金融机构的建设数量和地理分布仍处于较不合理的转台,大大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设。不仅如此,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制约了现代化的农村经济发展,浪费了大量的金融服务资源,违背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1. 2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

考虑到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属性,再加上长达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中仍存留有大量的历史包袱,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混乱、服务水平低、业务创新能力弱等现实性问题。随着农民金融意识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历史遗留和现实需要的双重刺激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迫在眉睫。不仅如此,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低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和根治,也将大大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推动作用的实施,阻碍农村金融发展顺应进京发展的新常态需要,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

1. 3 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结构不完整

由于农促金融发展时间短、建设力度不足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整体结构建设十分欠缺,农村金融的信保体系、贷款体系和监管体系等都十分不完整。观察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难发现,超过半数的农村信用社等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的信贷风险,严重阻碍了农村新报体系的健全完善。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现实情况,在信贷资产抵押过程中,信贷无选择困难信保合同难以履行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的有效性。再加上对农村金融监管法律的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监管不到位、监管混乱等情况也屡见不鲜,成为了阻碍经济新长条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2. 1 加大政府的农村金融扶持力度

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外,深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关注关心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动态,及时引导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对农村金融的帮扶政策的实行,也是当下政府部门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应作出的相关举措。不仅如此,政府要积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履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义务,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确保农村信贷资金的及时供应,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积极发挥地方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支撑帮扶,制定相应政策奖励业务良好的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政策性业务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开展,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的务实性发展。

2. 2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为应对经济发展形式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挑战,推动农村经济的新常态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革。首先,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改革,建设丰富多元化的服务格局。农村金融要始终围绕着满足农民、农村、农业发展需要的根本目的,以服务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为总体出发点,构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体系。要着手重组分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依照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数量和地区的调配,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减少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的出现,完善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同时,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服务网店的精品化建设,完善流动金融服务模式的构建,便利农民的交融活动需要。其次,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保、贷款体系改革,紧跟新常态要求,建立高覆盖率、高实用性的农村金融信保体系,以农为本贴近农民生活,丰富信贷产品,构建农村属性的金融贷款体系。要根据农村经济的情况,推广低押担保业务,创新信保模式,解决农民信保抵押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民联保、股权质押等业务丰富贷款形式,切实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发展。

2. 3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以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为基础,才能真正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促进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让农村金融发展有法可依,提高农村金融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执法能力,加大金融执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实效执法,规范农村金融的法制环境。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农民和涉农金融行业的司法教育,强化诚信守法的理念。还可以通过对信用良好农民的政策补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诚信借贷,构建良好的信贷环境,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金融发展铺就道路。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整体水平,推动新经济常态下的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高效集约发展。不仅如此,通过对农村金融的帮扶整顿,能够有效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民金融观念的转变,便利农民的金融生活,为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面对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始终围绕服务农业的根本目的,加强政府的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农村金融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根本性的推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建设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景利.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C].2013—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2013.

[2]李炎亭,高新才.社会资本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C].2013—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2013.

[3]丁俊峰.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金融结构转型分析[C].“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转型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0.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9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1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1979~1993年这段时期, 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是恢复与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机构, 加快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化与多元化;1994~1996年这段时间, 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服务性金融体系;1997~2005年这段时期, 强调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 加深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作用;2006年至今, 这段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求变, 主要是试图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上, 进行新的改革与创新, 创立新型的金融机构。

1.2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一直在进行改革尝试, 近年来也有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却是现实。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贷款都流入了第二三产业, 农业方面流入的贷款额度较小, 农村农业经济方面相应就显得更少。现阶段, 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少, 金融机制不是很健全, 发展相对缓慢, 农村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2007年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开始成立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创立, 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案例之一。

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从农业、种植业、农民收入3方面, 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笔者在研究中利用统计数据, 采用人均生产函数, 做回归分析, 如下表所示。

(注:RJNL:人均农林牧副渔产值;RJLY:人均农业产值;RJSR:人均纯收入;RJDK:人均农业贷款;RJXZ:人均乡镇企业贷款;括号内表示t检验值;***表示在1%下显著)

通过对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 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带来的影响较小。从表中不难看出, 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 对农林牧副渔产值的影响值为正值, 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为负值, 给农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值。另外, 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这些结果从侧面说明了, 我国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大。

2.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

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 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 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 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 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金融行业的繁荣, 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 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 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 加大农村储蓄份额, 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 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 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 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 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 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通常会随之提高, 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 从而影响储蓄率, 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 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 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 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 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 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 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 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 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 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 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促进经济的提高。

3 结束语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是我国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同时又分析了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详细的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保障问题探究 篇10

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会上提出,其核心含义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大中型企业和富裕人群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享受金融发展权利,所以普惠金融理念更加倡导金融资源向那些长期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小微企业等群体倾斜。

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1 、 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1)信贷可及性低,农民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农村有正规贷款的家庭比例为14.1%,低于全国15.1%的平均水平,有借贷需求的家庭比例达到19.6%,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及性约为27.6%,低于全国40.5%的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机构考虑到资金放贷的安全性,将农户贷款程序复杂化,加上农村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意愿大大降低;二是由于资金虹吸现象的存在,大量农村储蓄资金流向城市,让本就僧多粥少的失衡局面变得更加窘迫。

(2)农村金融服务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农村金融改革二十年,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充分发展,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仅仅限于“存、贷、汇”这“老三样”上。普惠金融是“全方位”的金融,在普惠金融的框架下,农村的金融需求不仅包括存款、贷款这样的基本金融需求,还包括了结算、保险、投资理财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

2、农村普惠金融信用环境不佳,信用体系不健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仍不成熟,难以适应普惠金融的要求。以江苏省为例,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江苏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7015.79亿元, 不良贷款余额为194.33亿元,占比为2.03%,远高于同期江苏省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1.70%的占比,而同期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占比为1.03%,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占比更是仅有0.99%。这组数据不仅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欠佳,更表明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差, 信用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阻碍农村金融环境的现实问题。

3、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1)普惠金融缺乏相应立法。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因为只有在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每个人才能在追求自身私利的过程中不侵犯别人的同等的平等权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普惠金融理念的贯彻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纵观世界各国立法,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弱势群体获得金融资源权利,如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法》、印尼的《小额信贷法》、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平等信贷机会法》、《农业贷款法》、《农业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而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 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金融法律中也缺乏相应表述。以信贷权为例, 信贷权是普惠金融理念下最基本的金融发展权利,但不论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业法》,还是上述金融基本法,均没有关于保护农民信贷权的表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金融权利都无实质的法律保障,那么普惠金融框架下更广泛的各项金融发展权利必将得不到重视,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2)现有法律难以保障农民权益。虽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于发展普惠金融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 《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等。但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低,有些只是指导性、 临时性的政策文件,零乱复杂,缺乏纲领,权威性和约束力也很有限,难以有效适用。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的相关法规并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门法律,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得不到有效的法律规制。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只能按照现有的 《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的是传统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迅速,现有法律显然已经无法准确适用,难以规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日新月异的创新型金融服务。

三、我国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1、优化金融供给

(1)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优化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加大对农村地区低收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积极引导农业银行回归“三农”,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惠农作用,鼓励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提升服务功能等等。同时,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到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地区,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主体,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机制,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金融的创新,可以从主体创新和产品创新着手。在主体上,尝试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科技创投基金、农村金融租赁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农村资本市场。在内容上,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如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产品,为收入不丰的农村居民设计低门槛甚至零门槛的投资理财产品等等。

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国外的信用体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会员制许可型。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信用体系,并且使之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那么政府就必须在构建以及维护信用体系方面起主导作用,担负主要职责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搭建好政策平台,因此,笔者主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体系,政府推动和人民银行指导相结合。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户的信用自律意识。可以通过广播、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农户传播信用相关知识,也可以开展评比活动,例如“评比本年度最守信人物”等,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为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展普惠金融的立法建议

(1)在宪法中明确农民的发展权,为农民金融发展权提供根本依据。要想全面保障农民的各项发展权利,首先要保护农民的金融发展权,使农民在享受金融服务、获得经济权利上不被歧视和排斥,这也符合普惠金融所倡导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公正性。但现实是我国宪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权”这一概念,我们仅仅从宪法中的广义人权和对特殊群体的获得福利的权利中推导出发展权,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权”纳入宪法,一方面为保护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具体立法提供宪法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提供价值指引。

(2)制定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专门法律。一是制定《民间金融法》。农村民间金融由于成本低、灵活度高而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局面,大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从中受益。但由于立法不足,民间金融常常游走在农村金融的“灰色地带”,导致其潜在风险不断加剧,2012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就印证了这一点。民间金融不等于非法金融,依靠法律手段来厘清和规范民间金融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金融立法的首要任务是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保证其不受法律的歧视;在内容上,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规模、资金、利率、服务对象、经营范围;在统一立法的基础上,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作为补充。

二是制定《小额信贷法》。目前,我国对于日益发展的小额信贷在立法上仍是空白,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它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在长期建设的投入上摇摆不定,更多地对趋向于短期业务的开展,从而也会导致投资者、捐赠者的投入有所顾忌,必然影响到小额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小额贷款的立法中,首先要明确小额贷款机构的法律地位,将小额信贷机构纳入正规金融的行列。现在,小额贷款公司非金融机构的身份致使其无法享受到相关的政策优惠,也使其长期游离于正规金融的监管体系之外。通过法律把它纳入正规金融的行列,有利于增加正规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遏制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等非法活动,也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随着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壮大,诸如产权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亏损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其支农惠农的功能受到限制。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法》来完善现有的农村合作体制成为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先进国家的普遍经验。在立法中,我们应当就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加以明确和规制。具体对策如下:在组织制度上,确立其 “合作性质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和社员合作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民主决策,独立经营,政府不得不当干预,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在产权制度上,要灵活变通,因地制宜,明确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三种产权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营制度上,明确其 “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开展多样化的业务,实现全面的 “普惠”。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全面性,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地区作为推行普惠金融的主战场,面临的问题仍十分严峻。对此,本文提出增加金融供给、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健全普惠金融法律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乔郁等: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龚明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8(12).

[4]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

对乡镇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

0引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了从乡镇以下农村向县城收缩的战略,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乡镇农村金融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加之2008年遭遇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现以湖北省枝江市顾家店镇农村金融发展为例进行浅析。

1枝江市顾家店镇现状分析

作为湖北省枝江市9镇之一的顾家店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该镇拥有17个村,在2007年底实现了全镇通电、通水、通车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统计,该镇2008年劳动力为16265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8100人,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9_8%。该镇粮食(以水稻为主)播种面积为63733亩,总产量为24172吨,收入483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27%。近年来,该镇结合自身实际,将柑橘和牲猪作为该镇的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其中,现有柑橘栽培面积2.6万亩,产值16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牲猪养殖收入达273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5%。

可见,牲猪、水稻及柑橘是该镇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该镇农民致富生财的三大依靠。然而由于该镇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农民很难从当地的金融机构获取相应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该镇曾拥有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家机构,但因为前几年的金融机构改革,现今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金融机构。据本人调查了解,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截止2008年12月底,各项存款余额为1018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2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85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08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贷款仅为24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2.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6万元。

对于一个依靠农业发展的乡镇而言,农业资金的有效支持对其乡镇经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镇农户农业投资资金并不充裕,有的农户为了削减投资资金不断削减其投资规模,使其收入大大减少,为何农户不去贷款,为何信用社农业生产的贷款额占有率很低呢?虽然该镇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并为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思考途径和方向,但作为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农村金融机构,似乎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反映出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农村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当今乡镇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金融产品及结构单一就顾家店目前的状况而言,因为商业性银行的收缩型战略,信贷机构的减少,农民的融资渠道也相应减少。

首先,农村信贷市场的运行成本高。商业性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而农村市场分散,操作成本高,向农村尤其是向穷人贷款意味着银行的利润损失。

其次。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未有效开发和结合。像顾家店这样的小乡镇,如果光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我认为其发展的依赖性很大,不利其长久发展。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一张坚固的盾牌,其功效还未充分挖掘。虽然,现在顾家店镇参与开展“三农”保险工作,但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赔付情况相对较好,但是,险种的集中性和局限性制约了农民向农产品多样化发展的可能。

2.2农民贷款困难顾家店镇农业经营方式还属于粗放型,没有形成规模,虽然,柑橘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民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拒绝接受机械化,因而,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困难的现状尤为迫切。

那么,是什么导致农民贷款困难呢?

首先,农民缺乏贷款的筹码。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但是我国农民对土地不具有所有权,致使一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农村借贷者往往缺少担保方或者担保的物资,致使贷款者没有贷款的“筹码”。即使有些贷款者能借到小额贷款,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偿还,从而也导致了不良贷款的数额累增。

其次,信贷机构惧怕道德风险。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即正规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借贷者的风险特征、还贷意愿和贷款的使用情况,这就说明,金融机构无法确信贷出的资金能否安全地收回,因此,银行将倾向于“筛选”借款人,从而造成信贷配给的局面,同时也可能带来了“寻租”活动。

2.3服务质量差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始终占据垄断地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使农业的规模性生产及机械化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竞争对手的缺乏,信用社的运行机制存在一些显著不足,形成了“山中无老虎,猴子便为王”的局面。信用社作为农村信贷机构的‘掌门人’,缺少商业银行以改善服务质量吸引顾客的理念,缺乏竞争性。目前的信用社仅仅把自己定位于简单的信贷机构,一个存贷的机器,缺乏人情味,没有整体的营销理念,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不高,整体服务质量差。

3思考原因提出对策

3.1改革现行农村金融体制结构——寻求多元化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采取多元化、多角度发展。

首先,应该将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三者结合起来,对于农村这样一个分散、资金不足的市场,要充分发掘三者内在的互补性。对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对一定比例投向涉农领域的,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还可以通过担保、贴息、风险补偿、保险补贴等方式,鼓励向农村发放贷款。借此,可降低信贷机构的运行成本,促使更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广大农村地区,为农户提供方便。

其次,银行信贷机构要紧跟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向走,开发出与前景较好的农业项目的合作方案。将银行信贷与各种农业保险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农业保险,能更好地降低风险,较好的规避因为信息封闭带来的损失。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3.2加强农民的诚信意识——降低不良贷款率诚信意识的淡薄会使信贷机构进行“逆向选择”,同时调查发现,造成农户受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户的金融知识有限,特别是对较复杂的金融服务,如保险和投资服务。

为了打破金融文化缺乏对金融宽度拓展的影响,政府应在金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二是政府可举办理财服务下乡活动;三是将金融知识纳入农民技能培训课程和农村地区中学义务教育课程,增加农民获得金融知识的渠道。

农村金融发展探究 篇12

2012年, 包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 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全面实施“南菜北薯、乳肉并举”战略, 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增长, 农民所得继续提高, 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截止到2012年底, 全市共辖9个涉农旗县区、35个乡镇、591个村、农户22.89万户、人口75.55万人、劳动力45.71万人, 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18.50万人, 外出务工劳动力20.47万人。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总面积934.99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403.18万亩, 户均耕地面积17.61亩, 人均耕地面积5.3亩。

(一) 包头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 包头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态, 到2013年底, 包头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1.5亿元, 与2006年相比, 增长了30.1亿元, 年均增幅不断上升。第一产业中农业占比逐渐下降, 牧业和渔业都有较大发展, 尤其是渔业, 产值由2006年的8429.32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18378万元, 增长速度非常的快,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包头市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农牧业发展道路, 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包头市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机械化作业水平逐步提高。

(二) 包头地区农业人口基本情况

包头市现辖9个旗、县、区, 其中:市区3个, 2个矿区, 3个农牧业旗县区, 1个经济开发区。到2006年末, 全市人口达到276.62万, 其中农业人口有49.82万, 占我市总人口数的18%;这几年, 包头地区充分发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 致力于提高畜牧业比重, 广开农民增收渠道, 增大了农村牧区其它产业的就业空间, 以促进农牧民增收。可是,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牧民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到2013年底, 包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00元, 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11421元, 相比之前收入的差距已经在不断缩小。

二、包头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包头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包头地区金融机构中, 网点设置得比较多的是农村信用社, 有200多个网点遍布包头市各个地区, 不管市区还是旗县或是乡村都有它的网点, 更贴近农民, 贴近百姓, 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广大农牧民可以在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办理所需要的服务。而其他银行一般只在市区设置网点, 带有局限性, 给广大农牧民造成不便。所以, 从机构网点这方面来说, 农村信用社有它独特的优势。农村信用社与“三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的兴旺发达要靠“三农”经济的发展。从50多年的历史来看, 广大农民群众见证了农村信用社的成长, 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这一优势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

(二) 包头地区农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机构数量少, 作用小。

现在, 包头市在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分行的带领下, 逐步形成了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为主、以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辅, 以民间金融为补充的相互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可是能够向农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却非常少, 农业发展银行只是承担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 业务品种单一, 不会对大部分农民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建立时间较短, 业务种类较少, 但是吸收了大量农民的储蓄资金, 发放贷款的规模却远远小于储蓄的数量;中国农业银行虽有涉农贷款, 但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发放贷款, 很少向农户发放贷款。

2. 产品种类少, 不能满足金融需求。

目前, 包头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只向农民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之类的基本金融服务。但是随着包头地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部分农村地区步入小康社会, 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户已经相对富裕, 这些农户想要得到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服务, 比如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保险、外汇等金融产品;然而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 农户则想要得到更多的贷款服务, 比如上学贷款、建房贷款、农机贷款、消费贷款等贷款品种。因为我市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少, 结算手段相对落后, 人员素质不高, 电子化水平低等原因, 造成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

3. 机构间竞争少, 运行率低。

现在, 包头市形成了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体系, 内蒙农村信用社在我市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有利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实行收缩政策以后, 我市的金融市场被内蒙农村信用社垄断, 因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比较少,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相对无竞争的环境下发展, 缺乏提高其运行效率的机制, 所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也就影响了我市农村金融的发展。

4. 金融机构投放贷款不足。

目前, 由于包头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缩政策, 撤并了基层机构网点, 收回了贷款权限, 所以包头地区的金融服务主要由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提供。然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因为缺乏机构间竞争, 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还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这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从几家大型金融机构来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只有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贷款, 然而向农村投放贷款总额占其总贷款额的极少份额。

5. 民间借贷活跃但不规范。

长期以来, 包头市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知识水平不高, 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农民在遇到金融方面的困难时往往想到的不是银行的信贷而是民间贷。虽然民间借贷不是正规的金融产品, 但是仍然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这也说明了民间借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民间借贷增加了农民资金来源的渠道, 活跃了我市的农村金融市场,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存在的问题。民间借贷存在金融风险, 容易发生财产的纠纷, 不利于保护广大农民的财产利益。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很高, 相比银行贷款利率要高出很多, 这也就意味着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仍然要规范民间借贷, 确保我市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利益。

6. 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包头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市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增长, 农民的富裕使得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储蓄存款不断增长。然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大部分存款都没有运用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通过上存方式流向了城区流出了农村。

三、包头地区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一) 建立正规有序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 发挥正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

当前,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包头市农村地区商业性资金供给的主力军。首先, 必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改革,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乡村的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增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发挥其特有的贴近“三农”灵活应变的制度优势, 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要求, 从而实现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共存共荣, 相互补充, 共同发展。其次, 加快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 并通过改革进一步拓宽和增强农行的支农功能, 巩固自身已取得的商业化改革成果, 使其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贴进基层、贴近农村, 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再次,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农业发展银行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棉油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进行调整, 并努力完善运作机制。最后, 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自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以来, 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 成为包头市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想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点多、线长、实时等优势, 还需要继续加强邮政储蓄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2. 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民间借贷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民间借贷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资金的投向具有盲目性, 资金很可能流入到国家限制或禁止的相关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破坏社会稳定, 容易发生债务纠纷。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民间借贷行为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首先要建立完善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由于缺乏法律保障, 民间借贷市场一直处于半地下状态。包头应当借鉴多数城市和地区的经验, 尽快出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法规, 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服务机制。

近几年, 包头市十分注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包头市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促进农村资金回流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允许农村微小金融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以此建立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完善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优惠措施和补贴力度, 统一部署协调支农资金使用;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鼓励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 建立稳定创新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1. 金融产品要不断地增加。

当前, 包头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农民们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也更多。所以, 包头市的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特点, 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市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创业贷款, 不断扩大覆盖面;鼓励开发适应“三农”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特点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 发放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创新贷款, 不断满足“三农”有效需求。

2. 农村金融要不断地创新。

目前, 包头市形成了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体系,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中由于缺乏竞争, 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我市的各涉农金融机构要不断地创新。加强与担保、保险等机构合作, 综合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作用, 共同构筑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风险共担体系。要积极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 探索发展联合担保、再担保、会员制担保等形式的担保融资模式, 合理分散涉农信贷风险。鼓励各涉农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合作, 逐步扩大涉农保险产品的范围与创新品种, 不断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建立银行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利益联动机制, 探索开展“信贷+保险”新型贷款模式, 通过授信政策鼓励农户参保投保, 通过保险机制有效分散和降低涉农信贷风险。

(三) 建立良好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 加大农村金融法律环境的执法力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确保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法律法规, 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金融,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不仅效力等级低, 还十分零散, 甚至有些重要法律法规存在缺失现象。包头地区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也发展非常缓慢, 这严重影响了包头市的经济发展。所以当前包头市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发展上, 不仅要遵循国家的政策, 也要根据我市农村金融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制定一些法规来规范。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积极地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绝不能有行政干预的行为。

2.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

加强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规范有序的信用秩序,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 包头市通过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 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 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三农”发展上来, 实现银行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互利共赢。包头市通过开展信用建设、取得金融机构长期扶持、创业致富的农户广泛宣传、树立典型, 在全市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推动农村金融信用建设环境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工作, 对于提高农民群众信用意识,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晓山, 何安耐, 等.走向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6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3]张元红, 马忠富, 等.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5]冯兴元.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10)

[6]安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J].技术经济, 2004 (1)

[7]安翔.县域金融重构——对当前农信社改制的思考[J].技术经济, 2004 (6)

上一篇:班主任要做好的三件事下一篇:建筑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