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风险

2024-09-29

农村金融风险(精选12篇)

农村金融风险 篇1

1 农业发展需要农村金融支持

截至2006年10月, 我国农村存贷款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 而城市占85%左右, 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000元, 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000元;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16%, 而县以下不到10%。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 到2020年, 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达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左右。1993年以来, 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 这期间, 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 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然达到11.7%, 同时, 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 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 “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 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 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据调查显示, 农户借款数额中有72.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 其中, 农户之间的借款占非正式渠道借款的93.2%。

2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供给主体的金融风险

目前, 在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供给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它还有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乡镇企业基金会、农民储金会。1985年以后的多次改革, 使中国农业银行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并且逐渐的淡出农村市场, 西部地区的村镇一级基本上没有中国农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了农业银行成为了单独实体, 成为了农村金融支持的主力军。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环境的原因却承担不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任务。它具有以下的制度缺陷:

(1) 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不明确。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依赖所形成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在改革中完全消除。使农村信用合作社脱离了合作金融的本质, 成为了官办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混合体, 各级政府的过多介入, 使农村信用合作社承担了过多的行政性和政策性义务。这些行政或政策性指令的借贷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评审, 服务和监督, 造成投资失败甚至个人牟利的工具就容易形成呆帐坏帐, 由此形成的成本还是落在了金融机构的头上。2003年以前所形成的不良贷款绝大部分由此形成。

(2) 资金的产权不明晰。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设计思想就是以农民合作的形式形成非营利的合作制金融组织。按照合作制管理民主, 进出自由, 一人一票和收益分享的原则, 从形式上看农村信用社名义上是独立的法人机构, 其资本来源主要为农民入股, 也有理事会、监事会, 应该是产权关系明晰, 但长期以来条条管理的结果是导致实际上的产权分离, 基层农村信用社并没有自主权。信用社主任是联社选派的, 经常更换, 人员编制是上面定的, 工资、员工管理原来一直按农业银行模式, 任务也是上面分的, 就是贷款也只行使有限的权利, 农民没有真正意愿上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靠政府行政强制力量实现的。贷款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 贷给谁, 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均由农村信用社说了算。

(3) 金融机构与农民即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管理意识和制度的沿袭, 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来应对农业农村市场, 出项明显的水土不服, 农民的分散性和小额性信贷特点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的一套信息获取审核模式的不适应要么导致大量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而惜贷, 要么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制度的刚性来消除信息的偏差, 在农村产业化的作用上会越走越远。

导致以下内部风险:

第一: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较大,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截至2002年底, 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 占贷款总额的37%, 相当一部分农信社资本金严重不足, 经营已经陷入严重困境。而据央行统计资料显示, 到2003年9月,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呆坏账为5000亿元, 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30.3%, 绝大多数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率都远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第二:资本充足率不高, 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以农村信用社为单位计算, 2004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不足总社数的30%。据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调查, 多数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在2%以下, 由于资本充足率过低, 导致农信社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第三:资产利润率低, 利息回收率低。农信社应收未收利息居高不下, 长期挂帐, 亏损增加。经营风险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农信社内部长期缺乏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造成一部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腐化堕落行为严重, 导致大量金融资产流失。2005年10月28日, 安徽省界首市代桥农信社职工钻内控制度、业务操作的漏洞, 铤而走险携库款27万元潜逃;2004年9月, 新疆哈密市城郊信用社新西分社两职工的犯罪行为造成1.45亿元的损失。

3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

鉴于农村金融的状况, 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第一: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一是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法律法规较少, 不仅尚未出台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的《合作金融法》, 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人因道德风险而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也缺乏法律规制。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流行。

第二: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2006年底, 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 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 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今年2月末, 已在6个省、区试点三类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 开业了34家, 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将在全国各省、市积极稳步地推进试点, 正在筹建当中的还有62家机构。

第三: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增强农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对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免收营业税、所得税和地方基金;财政对涉农信贷业务实行双向补贴, 推动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对接, 对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利息补贴, 对农业贷款实行利差补贴, 推动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第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 用于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

第五: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2004年之后, 农发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 服务领域逐步从产后的粮棉油收购等产后业务, 扩展到产前和产中。从2004年起, 农发行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 逐步摆脱了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 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小农户如何适应大市场[J].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4, (2) .

[2]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2, (8) .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农村金融风险 篇2

一、信用社风险状况的个案描述

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积聚的金融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本文中,我们仅以西安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分析个案,但相信在中国金融制度改革滞后的大背景下,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的历程中,西安市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绝不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到2001年末,西安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145亿元,各项贷款达到106亿元,在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中分别占到9%。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虽然西安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扭亏增盈的力度逐步加大,但经营中的风险仍旧较高。全市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中亏损社占有相当的比重,历年累计亏损额也相当的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率居高不下,且不良贷款中呆滞贷款的占比仍在增加。全市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较多,而其中资不低债的信用社就占有相当的一部分,资不抵债金额也较大。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全市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普遍很低,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受前些年金融“三乱”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中个别机构资金兑付难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居民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信誉状况产生疑虑,造成信用社存款增长缓慢,一些信用社存款持续下滑,存贷比例不断增大,资金头寸吃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二、信用社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体制变迁中长期累积的结果,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风险成因来看,有些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有些问题则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缺少稳定的内、外经营环境所造成的。

(一)历史因素

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周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信用社的合作制原则被严重扭曲,给信用社发展遗留下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信用社先后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不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下形成一批“老陈贷”,虽然总额不大,但大部分难以收回。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信用社又交由农业银行代管,信用社在组织上依附于农业银行,行政和业务都受农行领导,实际上充当了农行在农村基层的分支机构。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农村信用社长期吃银行大锅饭,缺乏自我约束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农业银行将规模外贷款转嫁给信用社发放,许诺到期即转农行,但到期不兑现承诺。特别是在行社脱钩过程中,农行将部分不良贷款或效益不好的贷款划转到信用社,形成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许多没有自有资本金的乡镇企业靠信用社贷款上马,贷款收不回来,导致信用社大量不良贷

款形成。

(二)外部因素

1、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的发展中,除了政策方面的一些文件规定外,一直缺乏法律的保障,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原则、宗旨、经营等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使得信用社的发展缺乏稳定性。这种法律地位的不明确以及发展的不稳定性,本身就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2、基层政府行为的不当介入。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虽然自立门户,但其经营仍未完全摆脱政府干预。在国有银行日益商业化和信贷管理日趋严格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有增加的趋势,要求信用社为一些效益不佳的乡镇企业贷款。当部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两非”机构被关停后,地方上为了确保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采取各种办法向信用社转嫁风险。

3、非法金融机构的冲击。前几年,金融“三乱”活动的问题较为突出,仅西安市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机构和非法金融机构就多达100多家。非法金融机构凭着无金融监管约束、无利率限制及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的支持下,以优惠的条件吸收存款,使大量资金流向这些机构,导致信用社存款短期内大幅下滑,影响支付。同时,当某一地区的非法金融机构发生挤兑时,当地群众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对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挤兑**就会波及到信用社。

4、缺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在结算渠道、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还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具有一定政策性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但中央银行近几年来对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实施统一管理,存款准备金率与备付金率一样,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一样。特别是1992-1995年,为稳定货币市场,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都办保值储蓄,然而与商业银行保值息由国家补贴所不同的是,信用社的保值贴补全部由自己负担。西安市农村信用社仅此一项就形成3亿多元的亏损,导致不少信用社资不低债。此外,在税收政策上未实现区别对待,信用社的营业税、所得税都与商业银行一个标准,造成信用社负担过重。

(三)内部因素

1、组织体制未理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迄今为止,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这些合作制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均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社员入股带有很大的行政色彩,缺乏管理和关心信用社发展的积极性。民主管理的“三会”要么不设,要么形同虚设,社员没有真正参与决策管理。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经营决策的个人行为严重,导致信用社经营风险较高。同时,县(区)联社和基层社的关系也未理顺,县(区)联社作为一级独立经营的法人,管理中有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损害基层社的利益。

2、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从大多数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会计、财务、信贷、人事、工资、奖惩、考核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尤其在信贷管理上,风险控制机制软化,审贷没有分离,缺少健全的审查、评估、报批程序和办法,贷款“三查”得不到有效贯彻,贷款责任制难以落到实处,形成大量的问题贷款。

3、经营理念落后,与经济金融改革的需求相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引入西方现代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日益现代化。然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经营管理观念和手段还跟不上金融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留有较深的旧体制痕迹,使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处境。

4、人员素质较差,难以适应金融业竞争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有65万人,其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6%。特别是在决定农村信用社发展前途的管理者群体中,具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能经营、善管理者就更少。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目前信用社这种状况,就更难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挑战。

三、信用社风险化解的政策建议

(一)剥离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减轻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

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目前都由中央财政注入资金组建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解决历史问题的思路是值得信用社借鉴的。我们认为,信用社系统也应该成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用于剥离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债务。在具体操作上,考虑到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区别,可以由农村信用社的省级行业管理组织牵头组建信合资产管理公司,该管理公司为独立核算的一级法人,按市场化的原则对信用社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接收、重组和盘活。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制度,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1、加快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信用社的地位和权益。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必须依法办社,依法经营,其财产、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涉。因此,应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宗旨、业务范围、服务对象等,将信用社应享受的税收、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规范和约束。

2、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处理信用社与地方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是在人民银行监管下,由县(区)联社和行业自律组织对其进行业务管理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金融意识,正确认识合作金融的性质、内涵以及存在的必要性,保障信用社的权益,促进信用社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不得用行政命令干预信用社正常的经营活动,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信用社的资金投向。并积极帮助信用社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尤其是在企业改制中,应坚决制止企业以任何名义逃废债务的行为。

3、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分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信

用社的亏损较为严重,流动准备金严重短缺,为避免支付风险的发生,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所有信用社必须无条件参加投保,以便在信用社出现支付危机或在破产清算时,能对小额存款户给予一定补偿,减少信用社的风险损失。

(三)实行区别对待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扶持

对合作金融予以优惠和扶持,是世界各国合作金融发展的普遍作法。我国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其资金投向本来风险就较高,应在税赋和财政金融政策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税赋上,国家对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应该按其投向农业的同等比例减征,并应免征所得税,以不断增加信用社盈余公积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国家对确定为贫困县的农村信用社最少应3年内免缴营业税,对欠发达地区信用社允许由县联社将盈亏相抵后统一缴纳所得税。在金融政策上,人民银行对贫困地区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低息资金支持。对目前已资不抵债、严重亏损、资金实力不强的信用社,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财政政策上,基于信用社的业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应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特别应对信用社1992-1995年支付的保值贴补,财政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抵减信用社的上缴税款。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控机制,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行业自律

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对股权设置进行清理和调整,充实资本金,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组成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民主管理,建立起信用社内部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使决策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在行业自律方面,近些年国家也进行过很多尝试,但至今仍无定论。我们认为,信用社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只能是多级的法人机构,并应针对各地信用社的发展状况与地方经济水平,实行区别对待,不应象国家银行一样设立层层管理的体制。可在省和中央设立行业协会,而在地(市)一级建立联社组织。行业协会的任务是代表和保护农村信用社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要求,作为桥梁和纽带传达国家政策,反映信用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地(市)联社则担负业务指导、业务考核、资金融通、支付清算、干部培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完善内控制度等任务。

(五)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促使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农村金融风险 篇3

关键词:金融生态 农村信用社 风险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

1.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中,信贷资产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形势看,信用社主要靠信用的形式发放大部分贷款,但是现实中存在一部分的个人或者单位诚信度不高,经常进行一些逃债、赖账等行为,有的拖欠客户彼此观望,长时间的不偿还贷款,从而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在农村,信用社分布较为广泛,而且处理的业务往往由一些金额较小的组成,但是业务的数量众多,相应的工作人员紧缺,一人多岗的现象严重,在一些业务处理时,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经常省略一些步骤,从而造成风险的产生。在贷款发放时,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对借贷人的审查不够细致,对于相关的借贷人资料只是粗略的进行核实,审查只做表面文章,从而造成贷款违规现象严重。在人员道德风险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此外,一些相应的授权管理制度相对薄弱,约束制度根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制度风险管理现状

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础以及根本,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它还是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农村信用社作出了很多的改革,比如说:明确产权关系、健全约束机制、加强服务功能等等方面,而且在组织体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成立了以省为单位的信用社联社,采取省级联社统一管理,相关法人独立经营的方法。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

4.金融生态风险现状

所谓金融生态环境也就是指金融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外部环境,它主要包括了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金融生态是生态经济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利用各种服务设施、服务手段以及服务途径对周围的生态资源进行利用,从而體现出全面的生态理念,使服务对象不断增强自我的生态意识,进而使得周围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优化。相反的,就会对整个金融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和损害。具体到农村信用社而言,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主要金融生态风险表现为:农村所处的地方信用基础较差,而且信用文化较为单纯,相关的信用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一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缺失,这些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信用社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从外部环境上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造成巨大的障碍。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策略

1.对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创造性转换,建设信合文化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党中央的指导精神,农村信用社应该努力围绕着服务“三农”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对信用社自身的经营观念、风险管理理念、员工从业精神进行创新,在整个农村信用社中形成一种“服务求生存,质量求发展”的意识,改变原来的传统观念,全力以赴的创建一种和谐的“信合”文化。

2.整理原有规章制度,重新调整业务流程

根据当前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努力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整理,并积极调整缺陷流程。在对当前流程进行整理的同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流程的调整和优化上,特别是相关的会计处理流程以及贷款业务审批流程。从其他银行引进较为成熟先进的网络财务审算技术,构建一套以省联社为基础的,信用社资金结算系统和常规操作系统,从而对信用社的各种财务处理和业务流程进行较为严格的程序化操作,实现严谨、实时、高效的财务管理。此外,对信用社的授权机制进行强化,明确各个信用社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对内部员工的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实现完整健全的岗位责任制。

3.加强信贷资产监测与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贷款监督的重点是对贷款发生额的监测和考核。一是构建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建立信用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担保、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责任追究等基础信贷制度和客户相关管理制度。二是遵循监管部门要求,明确重点信贷资产监测指标,严格进行监测、检查和责任追究。对于单户大额贷款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进行动态监测。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信贷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推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并建立量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从业人员的自觉主动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4.实施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完善准入制度

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是成熟银行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农村信用社来讲,这两项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建议从基础工作做起,以省级农信联社为单位,统一本区域的客户分类和机构分级管理的标准,原则、进入和退出、预警等制度,探索适应“三农”客户要求的管理办法。

5.探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化解农村金融生态风险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可以考虑采取的措施,一是以乡镇为重点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倡质朴古老的诚信文化,大力推行“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 “文明信用企业”、 “文明信用户”建设,持续改善和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组建以法人社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地区性风险互助组织,签订“风险互助协定”和建立“风险互助基金”,通过系统互助和行业自救防范、化解“三农”业务风险。

总之,农村信用社在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而如何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成为新一轮体制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必须面临和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滢婷.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2]王霄松.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J].黑河学刊,2009(5).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 篇4

1 农村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金融风险

1.1 城乡“二元”金融风险

1.1.1 农村金融需求的抑制

一是信贷需求的抑制。家庭承包经营改革以来,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从过去的生产集体变为单个农户。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户对农业信贷的需求极其分散。二是农业保险需求的抑制。农业保险需求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保险需求。从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基本上把农业保险纳入商业保险的轨道,而收入保险则没有开展。因为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农业保险的试验遇到了一系列的矛盾。如,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低的矛盾;农业和农业保险的较低预期收入与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的矛盾等。

1.1.2 农村金融体系的落后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功能不健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较窄,功能单一。一段时期里,农业银行主要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作用趋于弱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农业银行出于追求效益的冲动,资金投放已从服务农业为主转为工商业并举,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为城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步履艰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不完善。县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还处于较低层面,农信社的主要业务品种为存、贷款,缺少消费贷款。结算环节较多,结算渠道不够顺畅。三是农民金融意识淡薄。如,有的农民受高利息的诱惑,盲目把钱交给他人使用;有的农民持有的有价证券被不法分子以低价收购,从而遭受损失等。

1.1.3 农村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农村资金流动的不平衡主要指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其主要渠道有: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安排,曾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有限。

1.2 农村信用社营运风险

1.2.1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积累的问题比较深,人们对深化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一是老百姓对改革的目标不明确。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追求市场化经营的目标与服务三农的矛盾,追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与近期股东分红的矛盾时有发生。二是地方政府对依法管理的职责不清。按照中央的精神,农信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作为地方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很难。三是信用社工作人员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缺乏信心。

1.2.2 增资扩股难度较大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储蓄后劲不足。二是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信用社支持,吸收法人股困难。三是股本金来源结构单一,稳定性难保障。

1.2.3 不良贷款盘活难度较大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农业种、养户面临价格风险,致使贷款沉淀;基层政府搞形象工程无效益,贷款在信用社长期挂账;企业破产,逃废信用社债务等。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其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当前要引起注意的是,村级集体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清收难度大。

1.3 民间借贷风险

1.3.1 民间借贷的法律约束缺乏专门的规定

一定条件下,民间金融为农户获得贷款提供了便利,但是,这里潜在的风险较高。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合法的民间借贷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在民间借贷具体操作方面,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实际生活中,因为凭证的名称问题、还款的时间问题、债务人的身份问题等经常发生纠纷。

1.3.2 民间借贷的秩序比较乱

民间借贷具有回报率高、诱惑大、风险高的特点。与正规金融业相比,民间借贷没有监督机制、保障机制。没有监督、保障的民间借贷不利于国家准确把握宏观经济信息;容易引起农村经济的不稳定,诱发社会矛盾。

2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对策

2.1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2.1.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构建农村资金流出、流入平衡机制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良好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为此,要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其县级机构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要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并抓紧制定管理办法。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实事求是地认识民间借贷作用,合理引导民间借货。要稳定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2.1.2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构建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关系

信用的基础是有借有还。为此,要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企业改制不规范,逃废贷款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改制的审批和登记手续。要创造条件,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要科学设计农村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村,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罚。

2.1.3 明确服务三农宗旨,构建支村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消除歧视性政策,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扩大支农资金来源。增强资金实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可以由省级财政部门出资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资金,用于抵御各类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要探索多途径,逐步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2.2 抓住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机遇,努力提高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1 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

转换经营机制是信用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要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2.2.2 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要发展基础性信贷产品。通过拓展贷款对象,扩大贷款额度、调整贷款结构,延伸农村金融纽带。要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针对农民的金融需求,实行贷款、理财、咨询等综合信贷产品服务。要开发捆绑式信贷产品。可以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捆绑在一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以采取信用、抵押、担保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贷款支持。

2.2.3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社整体素质

加强内部管理是实现自我约束的重要制度建设。要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严格业务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的监督检查。每一项工作结束后,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预先规定的章程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要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员工培训。

2.3 抓住“强县扩权”的机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3.1 明确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完善农村金融运行,政府要转变职能,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提供条件。要加大政府支农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要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发展。要建立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信息平台,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2.3.2 加强自律,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合规经营

农村金融风险 篇5

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扶持农业发展八个方面的举措:(一)要抓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平整、建设田间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力争5年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要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要突出抓好大城市郊区和优势产区,重点建设标准化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

(三)要抓好现代种业工程。要重点扶持建设大型种子繁育基地,完善重要农产品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基础设施,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龙头企业,提高国内种业整体竞争力。

(四)要抓好渔政渔港工程。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大型渔港、大型渔政执法船和渔政码头,完善渔船管理信息系统,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维权护渔能力。

(五)要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要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六)要抓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程。要积极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建设农村沼气和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要抓好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要继续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改善手段,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八)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在全国创建200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壮大主导产业,突出重要农产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在加大农村发展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补贴机制:

(一)要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

(二)要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强化和完善大县奖励政策,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

(三)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支持力度。

(四)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

(五)要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五规划》中描述的扶持农村发展八个方面举措,完善和增加农村补贴机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农业和农民,把加固农业基础,增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放在第一位,《农业和农村规划》的实施,必将在农村资金供应,农村融资渠道,农村资金投向,农村资金结算,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将会给农村金融部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农村金融支持“三农”贷款风险涛声依旧

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为农提供信贷服务流程中,最直接、最前沿的是农业风险,而农业风险又连环导致着“三农”贷款营运风险,严重造成农村金融资金安全投放与回归,致使农村金融支持“三农”贷款风险涛声依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

(一)个人信用风险。指交易对方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又叫违约风险。个人信用风险,在农村金融“三农”贷款中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个人失约风险。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由社会各个个体组成,个人信息便成为社会信用的基础,在借贷过程中,个人信用与金融机构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农村现行体制是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村体制结构,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有个体农民,有自愿合股的农户,有农业生产销售公司,还有农业集团公司,而信用风险均集中反映在为首的经营者、经营经理、经营董事一个人身上,他们是个人信用的起点,又是个人信用的归缩,信用没有度,不可尺量,不可磅称。信用也不分南北和国界,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子,只要某个人行为失约,就会发生个人失信,农村金融“三农”贷款营运就孕育风险。

2、个人意识风险。有的借款人明知自己无能力借款,但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或各种荣誉光环,甚至有的借款人为了达到借款的目的,不惜重金,请客送礼,贿赂金融机构人员,瞞着或勾搭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伪造资料,以虚抵实,以小夸

大,以偏概全搞评估,达到谝取贷款的目的。造成有的万头猪场、千亩果园、百里栆带、成为摆摊子项目,豆腐滓工程。有的巧立名目,改变贷款用途,逃避金融机构监督,套取金融机构贷款。造成农村金融支持“三农”贷款至险至损。

3、违法风险。借贷人通过恶意欺诈,揑造事实,隐瞞真相等违法手段,有的还与金融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或与金融工作人员合伙骗取金融机

构贷款,用于购买六合彩,放高利贷、打牌赌博、抢运抄车、盗窃金融库款、等违法行为,使金融资金遭受重大损失和风险。

(二)抵押物风险。抵押物是指债务人为担保某项义务的履行转给债权人的担保物。目前,抵押物贷款风险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产权不明。由于有的房产归几个成员共同所有,而在办理产权证时,只办到一个成员身份上,造成有的成员瞞山过海,混水摸渔,瞞过其他几位共同享有产权的成员,瞞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擅自以共同所有的产权向金融机构抵贷。当经营亏损时,事以暴露,抵押物大幅减少。还有的共同成员当发生了债务,为了逃废债务,搞假离婚,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2、重复抵押。由于土地和房屋属两个不同的类别,归属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因而造成拿土地证到这家金融机构办理土地抵押贷款,持房产证到另一家金融机构办理房屋抵押贷款。钻产权政策的空洞,得到一证多贷。

3、空置抵押。有个别狡诈抵贷户,与金融工作人员拉关系,通过小恩小惠,请客送礼,拉拢和腐蚀金融工作人员,造成有的借款人持产权证到这家金融机构办理抵贷后,通过关系把产权证取出来,又持证到另一家机构办理抵押贷款。

4、违法抵押。《担保法》规定,保证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但有些求功心急的政府官员、部门领导,不顾法律规定,以政府的名义,以政府的楼堂管所,为开发项目提供违法担保抵押。造成“三农”贷款风险。

(三)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因为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购销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因素,而引起农产品价格上下波动不一致的市场行为。我国属农业大国,还属于传统的农业,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生产的主体大多是农户,其居住分散,田土分散,规模小,其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户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种多少,都是靠农户自己决定,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产品营销者,是集生产、供给、营销为一体的经济体,所以,当市场农产品价高时,大家群而哄起都去种那种产品,反之,就无人生产那种产品。他们靠盲目的市场无绪的调节自己的生产,无绪的调节自己的产品结构,无绪的调节自己的产品营销。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堆积了大量的农产品卖难,使总供给大与城乡居民总需求,加之,农产品加工规模小,技术落后,转化增值的速度受到制约,同时,由于农业季节性气候影响,在农产品储备、储藏、运输等环节发生变化,导致农产品滞销。这些因素,不仅使农户冒着颗粒无收,甚至倒贴本血的情况,农村金融部门信贷资金也冒着巨大风险。

(四)农村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人类依懒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1、突发性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遇难69227人,受伤37463人.8月9日的莫拉克台风,造成渐江省27个县、454个乡镇、34.29万人灾,倒塌房屋184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43.2千公顷,死亡牲畜3771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2.5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2亿元。

2、环境灾害。人类在自然界生产、生活活动中造成的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环境灾害事故也频频发生,湖南的湘南一个山村,由于地下开矿采煤,几分钟之内,全村1.5平方公里的稻田、道路、输电线路和160多栋房屋受损,800多人逃离家园。

3、病虫灾害。由于农业科技还不是什分先进,农村病虫害、畜禽瘟疫也很突出,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据了解,我国因猖獗的蝗虫、稻飞虱、稻瘟病、猪瘟、猪蓝耳病等病虫瘟疫的危害,全国每年因病虫害袭击损失粮食近500亿斤,各类经济作物1800万吨,畜禽疫病造成经济损失260至300亿元。这些人类难以控制和不可控制的灾害、灾难和瘟疫,使农村金融机构蒙受重大损失。

三、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经济策略期待决策

由于“三农”经济的季节性、市场性、灾害性等风险特点,给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带来很大的变数,针对这些情况,农村金融部门要从金融政策、政府连接、贷款投向、服务方式、农民负担等方面做文章,切实以支持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为福址,真正想为农所想,急为农所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取消“三农”贷款抵押物过户登记。目前现状是:凡到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的,在办理贷款前,首先需拿产权证到有关部门登记过户,如办理一笔房产抵押贷款,先要拿房屋产权证到房产部门过户登记,还要拿土地使用证到国土管理部门过户登记,如是共同财产就更麻烦,到国土、房产部门办理过户登记费用高,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也延长了贷款时间,一笔小额贷款,通过这样折腾,就是低息贷款也变成高息贷款了。为此,对“三农”小额贷款,农村金融部门应取消到有关部门过户登记,只要金融机构认真核对好借款人产权证的真实性,实行专人、专柜保管,就可抵押放款。同时,对农村土地、林果园、山地、保险单、股票、企业债券均可做低押物贷款,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加快提高农村整体经济融资后劲,增强农村金融部门扎实为“三农”提供给力的坚强后盾。

(二)加快开办“三农”保险。目前现状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各种灾害较多,农村种地无保障,靠天吃饭仍然主导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由于农业生产不攒钱的效应,农村中青年男、女农民几乎进城外出打工,有的农村只有六十多岁的老人留家种田、种地,农村房屋空置,田土荒芜掘指可见,目前,虽有的农村对一些特殊开办了保险,但还只是杯水车薪。为此,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要实行全面保险,做到农民种什么就保什么险种,养什么就保什么险,加工什么就保什么险,使农民种地不赔本,只攒钱,以解除农民发展种、养、加工风险无保障的顾虑。在农村全面开办“三农”保险,不仅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吸引趆来越多的在外地打工的农民,返回家乡,建设家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力。从而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与收回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扩宽“三农”小额贷款面。目前现状是:真正单户种田的农民在金融机构贷款少,据对某县百户农民调查,百户农民中,没有一户农民在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支持。据反映,单个农民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很难的。小额贷款占比小面窄的原因,一是怕麻烦。放小额贷款户数多,收贷款难,工作量大。二是上级部门调控.把贷款集中于房地产、龙虎豹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削弱了投放小额贷款实力。三是效率低。放一笔5万元的贷款和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效率效果不一样,一笔5万元的贷款成本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成本差不多,如放一笔5万元贷款,期限一年,月息6%,一年只收利息3600元,同样,投放100万元贷款,一年可收利息7元。为此,农村金融部门对“三农”小额贷款,要从思想上重视,形成共识,从金融政策上松动放宽增大小额贷款比重,从资金投向上向效益好的小额贷款倾斜,使真正种田农民很容易到农村金融机构借到贷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小额贷款在“三农”经济中的作用。

农村金融风险 篇6

【摘 要】本文以金融资产风险为例,介绍了由于外部环境或内部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审核过程出现数据错误或缺漏,进而影响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业务,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收益、信用等受到影响。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风险;会计防范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风险的会计问题

1.金额资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农村信用社金额资产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从信贷资产质量来看,部分农村信用社为了降低不良资产的数值,没有按照规定发放贷款,盲目签发票据以增大贷款基数,不按政策划分信贷资产等行为,都是掩盖自身过低信贷资产质量的现象,反映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信息是失实的,其金融资产质量和实际差距偏大的情况,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2.金额资产会计核算存在违规操作

农信社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部分工作人员,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不符合金额资产程序的操作。甚至有些农村信用社为了利润最大化,缩减成本,违规金额资产会计核算操作,这种违规操作不仅扩大了会计核算风险,也使得金额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所反映的信息失真,无法为银行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最终反映在金额资产决策失误上。

3.金额资产会计风险监督缺乏独立性

会计监督作存在着这些问题:(1)农村信用社不够重视金额资产会计内审工作;(2)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到制约,使会计管理部门在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无法执行金额资产监督;(3)银监机构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农村信用社的金额资产会计监督缺乏依据;(4)农村信用社金额资产会计监督的内容不够清晰、准确。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会计规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业金融资产会计规范必须要求其下属单位严格执行,如有违反会受到法律的严惩。金融资产会计规范并不单纯的指法律规范,其中还包括了职业道德建设。相对于法规来说,职业道德更多的是讲究从根本上来影响财会工作者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对其自身的道德培养,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的从业工作者必须有很强的法律思想觉悟。在金融资产会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制定详细的农村信用社财会人员工作流程,不断的在降低金融资产风险发生的概率。

2.改善金融资产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系统

农村信用社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金融资产信息公示标准,规定好最低标准,这样有利于金融资产工作信息的公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金融资产制度的完善方面以外,还要着重注意对机构的资本占比、金融资产风控管理方式和途径、农村信用社的流动资金拥有率这些重要信息的做好核查和准确公示工作。在这个方面,可以针对行业机构的档次不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建立适合信息公示标准。农村信用社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其一方面要从制度方面提高自己的内部风控管理;另一方面要从公示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入手,严格按照公示标准审查公示信息。

3.完善金融资产会计风险监督体系

对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处理3个部分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体系。首先是事前预防方面,需要制定一系列风险因素预警标准,利用农村信用社业中的资本账单等各种风险因素数据作为判断基础,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资本情况、资金流动性多个方面来分析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因素。做好信息的分析和反馈工作,保证这些关于风险提示的信息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建立分析流程方面,可以通过周期性会议总结的方式,由来自农村信用社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要搭建起合理的信息反馈渠道,便于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及时上报。第二,过程监管方面,指的是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进行对于其金融资产业务状况的监控。虽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的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同时注重对盈利和经营稳态的双重考量,把经营中的责任划分具体到部门,具体到责任人。第三,事后处理。在建立完善的金融资产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要严格执行,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表现优异的,要予以表彰奖励。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农村信用社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对内部运营体系造成的冲击,金融市场的变动容易使农村信用社面临金融资产事件,影响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如今中国农村信用社普及化,变幻莫测的金融环境使得农村信用社面临更多金额风险,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防范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机制以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孟裕.高保立.毛唯君.梁启平.翁志平.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J].检验检疫学刊.2011年04期.

[2]袁东旭.李百胜.孙逊.提升进口重点敏感商品检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3]EHS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课程[J].认证技术.2010年04期.

[4]王友谊.孙百阳.浅谈HSE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价的现状与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龚玉兰(1985—),女 ,江西南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会计。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风险防范探析 篇7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特征

按照风险的一般定义, 可将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定义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时客观存在的风险, 产生于农村微型金融活动内在的不确定性, 使得金融机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 导致在微型金融服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 风险程度较高。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形成的。 (2) 隐蔽性较强。农村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一方面因为单笔风险绝对金额相对较小, 损失可能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 对损失的出现和应对缺乏基本的知识, 往往无法及时解决问题。 (3) 传染性较广。由于信息传导不畅、重视地域关系等原因, 农民更易产生“从众心理”, 风险一旦产生, 就会很快传染扩散。可能会产生挤兑、效仿他人恶意不归还贷款等问题。

二、农村微型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

(一) 人脉关系提供“软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对普通贷款, 农村微型金融贷款额度较小, 贷款成本相对较高。但微型金融也具有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可以获得较多的“软信息”, 在信用评价、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上, 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 这是传统金融无法相比拟的。

(二) 信用贷款解决抵押物缺失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

由于农村中多数农户拥有的财物不易变现或市场价值较低;同时, 法律认定的担保物范围也比较小, 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因此,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信用放款方式, 农户无需提供担保和抵押物, 也不需要复杂的贷款审核流程, 符合农户贷款需求金额小、临时性、变动大的特点。

(三) 灵活运用信用评价标准解决传统评估不精确问题

相比传统金融, 农村微型金融实行更为人性化的信用评估, 利用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优势, 收集农户信息。包括家庭背景、家庭收支、经营情况、可变现财物情况等“硬信息”;同时也包括农户的经历、性格特质、人际关系以及社区成员的评价等“软信息”, 对这些信息加以利用和分析, 为农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金融服务。

因为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分散性、金额小、季节性的特点, 加上农村还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可抵押的财产相对较少。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微型金融风险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确定。随着微型金融的市场越来越大, 风险也处于逐渐累积和扩大的状态中。

三、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 对农村微型金融监管不到位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缺少规范、有效的报表体系, 在对外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 市场约束能力非常有限。因此, 监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监管立法缺位。农村微型金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缺乏市场准入、业务运作和退出运行机制的制度供给, 缺乏针对性、契合性的配套法律制度。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 也多是从使用和应急的角度出发而编制的。而现有的监管立法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法》为基础来确定, 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立法, 使监管部门难以确定严格的监管程序和手段。

2.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目前, 我国依然实行分业监管、分工协作的监管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日趋混业经营的趋势,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依然处于临时性的“以央行为主体, 辅之以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联合监管”模式, 监管权限不够明晰。这不但形成了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 也使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的风险不断加强。

(二) 信用风险不断加大

从农村微型金融在我国的运行情况来看, 信用风险仍将是运营中最常见的风险。范围涉及贷款、贴现、担保、押汇、信用证等业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农户违约率不断提高;同时, 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贷款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难以得到全程监控;信息披露的不全面和不及时, 也使信用风险出现得更加频繁。

(三) 金融产品单一

我国微型金融产品主要是贷款类产品, 而保险类产品、储蓄类产品、基金类产品等其他服务更少。其中为降低风险在贷款产品方面主要是短期小额贷款, 偿还方式单一, 利润较低。这是由于农村微型金融在资金来源少、规模小、机构设置少等各个方面的不足决定的。

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损失持续累积后, 如果遇到相关突发事件, 其潜在的风险就会突变为现实风险, 并迅速向周边扩散, 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因此, 在研究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 探讨农村金融微型服务的风险防范和安全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四、农村微型金融风险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 完善监督立法和体系建设

1.加强农村微型金融法律制度供给, 明确金融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 构建合理的市场准入、退出及业务运作的机制。首先, 放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 向民间资本开放准入渠道;其次, 放款业务准入限制, 允许吸收异地存款, 扩大资金来源;最后, 晚上农村微型金融的退出机制, 减少行政干预。“一行三会”作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核心, 应着重为微型金融组织的准入、运营、退出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与发展指引。

2.实行统一监管框架下的差别化分类监管。 (1) 对于村镇银行这类吸收存款的微型金融组织, 因涉及到存款人等社会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 加强对村镇银行资本金构成、充足率、补充机制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对其监管力度, 应普遍低于大中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 以免增加监管成本。 (2)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 按照2008年5月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的规定, 其主管部门为各省级政府下设的金融办等机构。层层的权力下放容易出现权力真空, 需要监管当局明确其监管职责, 做到权责分明。 (3) 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 因为不涉及存款人等社会公众, 也没有太大的外部性, 可按照银监会2007年初公布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允许其设立分支机构, 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域。

(二) 加大信用风险防范力度

1.引进和使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首先, 统一授信管理模式。建立客户资信评价体系, 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核定授信总额, 减少审核环节, 提高授信效率。其次, 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农村微型信贷流程, 尽量与农村经济体系相适应。提高授信机构的自主经营和独立性, 将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影响降到最低。

2.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在加强对微型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 要对其加强信息披露, 保证金融机构的透明性, 减少道德风险。微型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 强化其强制性与义务性。可区分不同的金融机构主体的披露程度, 根据区域、规模业绩、发展阶段、定量定性等要素进行信息披露, 保证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达不到要求或者虚假披露的机构, 应给予严厉出罚;同时, 也要对借款人信息及时披露, 定时与所有金融机构共享信息, 加大借款人的违约成本。

(三) 加强金融服务和工具的创新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往往设立在贫穷落后的地区, 异地结算、汇兑、信用卡业务等有待进一步的发展。金融机构可根据客户成长阶段、信用特征、财务规范程度和抵质押物状况设计和发展不同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担保方式和产品, 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保证盈利。

1.多种担保方式相结合。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尝试把小组联保与抵押担保相结合, 或者与第三方担保相结合, 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企业+联保小组”的抵押担保模式, 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 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还可以把微型保险、金融租赁与小额信贷相结合, 推出“贷款+银行卡+保险”等产品优化组合,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2.拓宽抵质押与担保的种类与范围。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应发现和利用“三品三表”等非传统财务信息, 开发新产品。如存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推广农户个人联保贷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微型信用贷款;研究发展小额贷款保险。

摘要:农村微型金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 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在农村微型金融的运营过程中, 也存着信用风险大、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导致农村金融的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微型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入手, 根据农村金融面临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使农村微型金融的风险管理更加客观完善。

关键词:农村金融,微型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 2009.03.

[2]白硕.《人力资源管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 2009.09.

[3]黄锡伟.《打造核心竞争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0.

[4]杨锡怀, 冷克平, 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农村金融风险 篇8

一、农村金融风险类型

(一) 自然风险

农村的生产活动大部分要涉及自然条件, 具体地说就要靠天吃饭, 所以以现有的机制对这种风险的可控性比较弱。农村金融自然风险最主要有三个特点:范围广、很难预测、可控性差。范围广就是风险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不像工业和其他的产业一样, 在遭受损失的时候可以控制损失的范围, 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而农村金融的风险范围很广, 因此就产生了第二个特点, 很难预测。因为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生产方式和地域还是比较分散, 所以现有的机制对于风险的预测不能准确到位。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价格的风险。农村由于自然条件的多变和生产经营方式的不系统, 会使农产品的价格处于不能控制的范围, 具有极大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结构的调整的风险。我国现有的农业结构一般是固定的, 农业生产一开始就确定了农业生产的结构, 靠天吃饭的生产结构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或者时段。但是, 这样的生产结构往往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如当某种农产品一时紧缺, 造成当时的价格很高, 然而等到农民都跟风种上这些农产品时, 又遇到了这种农产品价格市场的低迷时期, 农村生产结构的滞后性给农村金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 信用风险

我国农村有部分的经营农业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意识比较低, 经常出现逃避金融贷款债务的现象, 这就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而有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经营个人之间产生信用违约的现象, 也使得经营农业的个人还款的能力大大降低, 这种风险又转嫁到金融机构身上, 这种风险造成的隐患也是比较大的。

(四) 其他风险

一是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对金融债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所以造成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户出现违约或者逃避贷款的现象。在收款的过程中, 出现司法执行难度较大, 执行的周期较长。二是农户、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缺乏一套稳定的信用体系, 很多个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比较模糊, 导致对贷款还款的监测效果不够好。三是有些地区的金融贷款行政介入太多, 市场能力淡化, 金融机构处于被动的局面, 不能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现状

(一)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 不能真正地分担农村金融风险。对于农户来说, 由于农户长时期处于收入增长缓慢、收入低的状况, 所以大部分的农户都不符合信用担保法律法规的内容, 一般都会出现“担保难”的现象。对于农业企业来说, 由于起点较低, 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 也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者机构为他们担保, 所以农业企业也面临着“担保难”的问题。

(二)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业保险发展的滞后, 往往会把风险转嫁到农村金融的身上。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 而且保险的机制也不够完善, 保险的企业规模也不够大, 所以投入的资金运营力度也比较小。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 农业的由于其特殊性, 保险企业对于农村经济的投资兴趣不是很大, 因此农业投资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农村金融贷款来获得, 在无形中把风险转移到了农业金融上。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一)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制度

我国现有的信用担保制度还不够完善, 因此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信用担保制度。虽然农业生产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农户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物资的情况下, 要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 即加强担保人的审核力度, 将金融风险一部分转移到担保人的身上, 同时, 也要建立起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等担保渠道,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用多种担保方式来分担农村金融风险, 在此过程中, 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资金支持体系, 以防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资金乏力的现象, 这样也无法保证分担补偿机制的正常运作。

(二) 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农业投入, 建立其完备的农业公共设施, 如建立起大型的水利设施, 改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增加农业收入, 提高农户的经济能力, 也可以利用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 使农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大大地加强农户的还款能力。二是政府应该加大农业保险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税收和贷款方面扶持农业保险企业, 使之真正服务农业生产。

(三) 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

一是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采取贷款优惠的政策, 根据农业结构, 调整还款期限, 使农户和农业企业减轻负担, 持续稳定地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发展初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充一定资本金等支持, 以便将农民闲散的、小额的资金汇集起来, 更大程度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也可以采取农村合作金融之间进行合作的创新模式, 集中有限的资金, 整合和优化资源, 更好地分担补偿农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志强.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探讨[J].三农金融, 2011 (8) .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经营风险的思考 篇9

一、农村合作金融经营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评价方法滞后, 评价标准不科学

当前, 我国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客户信贷风险评价上存在普遍的问题, 即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就信贷风险的管理模式而言还具有十分明显的传统特点, 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的需要, 也没有及时引进的风险控制技术。目前, 信贷风险分析技术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 主要的分析依据还是依照工作人员对农民的基本了解, 这种依据是缺乏科学性的, 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 导致对风险并不能合理的控制, 评价结果也并不是十分可信, 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 风险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收益来源于风险, 是对风险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果, 因此, 应该有一套科学的风险内控体制, 并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 上升到责任的范畴。当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系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总体上而言,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模式还普遍落后, 并没有在风险控制理论指导下实现转变, 粗放型特征还是十分明显, 没有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控制的每个环节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其次, 金融机构员工作人员险管理理念淡薄, 风险问责机制刚处于起步阶段, 真正去落实好需要一个过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执行各自任务时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 对各自的职责也并不清楚, 只是被动机械的完成固定的工作任务, 在主观上认为风险控制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 这种思维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第三, 员工素质普遍不高, 观念落后, 知识体系长久得不到更新, 导致员工风险控制只是的缺乏, 不利于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

3.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的外在环境

当前, 我国农业增强速度缓慢, 农村市场不断萎缩, 农村消费水平持续下降, 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增加且风险控制难度增加。此外, 政府支农力度不不大, 很多优惠的政策不得到执行, 农村的实际增长十分缓慢, 农民收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此外, 由于分税制度的改革使得地方财政紧张, 并且贷款财政开销严重, 政府往往需要金融上的帮助来度过难关, 这样政府就开始干预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中来, 打破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 导致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

4.经营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对贷款业务过分依赖

当前, 农村合作金额机构实现网络化的时间较短以及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 实现全国通兑的难度较大, 和其他大型银行相比较而言, 其经营的业务比较单一, 主要还是传统业务类型, 由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也没有能力去积极去拓展其他义务, 主要依赖的还是传统贷款业务, 此外, 由于贷款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5.客户认知度不高, 客户种类单一

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历程来看, 其主要的客户是农民, 而由于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仅把农民作为储户, 而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客户, 这样就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初衷相背离。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农村的功能逐渐减化, 农民和其联系也就渐渐疏远, 农村即使手中有了多余的存款, 也往往存入大型银行, 民众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认知度逐步降低。

6.缺乏高素质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掌握高素质的人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个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目前, 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员工素质总体上不高, 造成管理上的落后,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阻碍了其发展的进程。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无法把握市场经济的动态特征, 也就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步履维艰。在今后农村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其中, 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当坚持的正确道路。

二、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1.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优化贷款投资渠道

实践中, 对农民信用评价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靠的都是直观感受, 评价结果参考意义不强。此外, 农民在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之后盲目进行投资, 缺乏对市场的了解, 很容易投资失败, 导致贷款资金无法偿还, 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所以, 农村金融机构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构建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并对投资方向进行优化, 把经营风险降到最小, 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2.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降低违约风险

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农户信贷存款的经营风险。实践中,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够最大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 目前农村收入偏低仍然是信贷违约出现的关键所在。可以完善土地流转, 并逐步提高财政对粮食的补贴数额以拓宽收入来源。完善土地流转制转机制, 鼓度能够为实践中土地流转提供指导, 促进土地流传的进程, 实现规模化经营, 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3.完善第三方担保制度和保险制度, 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风险

当前, 特色种植业、养殖等存在着很大的市场风险, 一旦对市场出现错误判断就会导致失败, 最终出现违约, 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投保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

4.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首先, 要树立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观念, 并以此为指导逐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新的一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对于机制体制的创新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在明晰产权以及理清法人治理结构的背景下, 管理信贷的风险渐渐超过了较为狭窄并且有着纯粹性的技术管控的范畴, 这些特点都可以综合全面的得以体现, 并且都渐渐转变为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管理的问题。

其次, 加强约束以及奖励机制, 从内部控制上对信贷风险进行完善。长久以来, 出于历史的因素农村金融体系普遍没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使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建设信贷风险的管控制度上无法得以完善, 无法在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以及各个环节得以涵盖。并且, 鉴于信贷业务的风险不可避免的同业务部门相互交织, 控制信贷风险的制度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操作规程以及业务管理的办法当中, 提升了防范风险的困难度, 造成了在实施制度的过程当中没有充足的执行能力。

最后, 先进信息管控系统的建立, 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经营风险的内控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交流、传递以及反馈信息的过程, 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的风险不能缺少技术领先、符合需求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

5.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加强管理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一个企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 市场、资金、环境、人才, 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才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 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的突出和明显。企业引进了先进的人才, 意味着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服务品质的提升, 产品质量的优化, 为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有利的因素。市场经济的运行讲究资源的自由流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人才作为资源的一种也是自由流动的,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的一种应当充分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其中, 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动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6.创新产品类型, 走客户多元化化道路

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数量有上千家, 竞争十分的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自身要有良好的产品类型。当前, 农村金融机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小, 和其他一些大型银行相比较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在于服务质量不高, 推出来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客户比较单一等, 为了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立足现状进行改革, 结合市场的需要积极拓展金融产品类型, 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 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当积极拓宽自身的客户渠道, 不能仅仅依靠农村, 还应把更多的非农民众作为潜在客户, 给自身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

综上所述,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决高“三农”问题更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然而,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备, 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等因素, 他们很难做到对市场的准确把握, 导致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最终无法偿还, 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立足现实, 不断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 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然而, 实践中,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中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 信用评价方法滞后, 评价标准不科学、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 风险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等, 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希望对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完善, 拓宽增收渠道, 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盈利状况和风险应对能力, 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更是关系到农村金融的支农力度。所以, 研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影响因素及其控制问题,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够极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崛起, 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 实现新的农村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农户

参考文献

[1]孙爱芹.提高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途径[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07) .

[2]高发寿.论云南省文山州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提升[J].北方经贸, 2014 (11) .

[3]杜建林.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33) .

[4]吕银.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与探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0) .

[5]吴莞生.农村信用社改革机遇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6) .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问题分析 篇10

一、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概念

农村金融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农村地区从事价值的跨时间、跨空间流通, 因农村金融活动主体由于事前管理不当或事后经营失败或违法经营等原因而导致其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损失所引起的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 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 其主体包含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者 (农村金融机构) 、需求者 (农户、乡镇企业、县乡政府) 和监管者。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是通过投资者的金融活动将经济中的收益和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横向分担和同一投资者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纵向分担, 从而达到风险配置的最优化。

风险补偿主要是指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 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 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 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是指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担、风险对冲或其他措施进行分散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政府、财政对其进行一定量的外部补偿。

二、借贷双方无风险分担补偿的博弈分析

假设一:各博弈方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即个体理性。

假设二:“一致预测性”即所有博弈方都预测一个特定的博弈结果会出现, 那么没有哪个博弈方有偏离这个预测结果的愿望, 最终预测结果一定会成为博弈结果。

博弈方:资金供给者 (银行) 、资金需求者 (贷款者) 。

博弈策略:

(1) 贷款者采取合作概率为p。提供真实、有效、完备的信息, 银行也合作, 充分考虑贷款者真实的财务状况、资金来源等发放一定量贷款A, 银行处理贷款的成本是K, 则双方得益为 (r A-K, m A) , r为银行的利息率, m为贷款者利用贷款的获益率。

(2) 贷款者采取不合作, 信息不完备或是隐藏重要信息概率为 (1-p) 。银行由于不了解真实情况认为贷款者没问题, 采取合作, 发放贷款资金B, 则双方得益为 (r B-K-C, m B) , C (=0或>0) 表示到期未收回的本金;由于贷款者采取不合作策略而使银行对其真实情况不了解, 贷款额低于合作时候的A贷款额, 即B

(3) 贷款者采取合作策略, 银行根据贷款者提供的信息认为不应发放贷款, 采取不合作, 双方得益为 (0, 0) 。

(4) 贷款者采取不合作策略, 不提供完备、完全信息, 银行亦根据贷款者信息采取不合作策略, 双方得益为0。

双方得益矩阵如下图1。

分析过程:

在这个博弈中, 银行和贷款者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 还取决于对方的策略选择, 并且每个博弈方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策略时又不能忽略对方选择对自身得益的影响, 必须考虑到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下对自己的得益作出最佳策略选择, 采用划线法寻找最优策略的纳什均衡。

对于银行来说, 当贷款者采取合作策略时, 银行的最优策略是合作, 得益为m A-K;当贷款者采取不合作策略时, 银行如果选择合作, 收益为r B-K-C (=0;>0;<0) , 考虑到银行的经营目标是风险上策均衡, 银行的策略是不合作。

同理, 对于贷款者来说, 当它预测银行采取合作策略时, 贷款者的最优策略是合作, 得益为m A;当它预测银行采取不合作策略时, 贷款者的最优策略是不合作, 得益为0。

从以上得益矩阵可以看出, 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分别是 (合作, 合作) 和 (不合作, 不合作) , 显然 (r A-K, m A) 优于 (0, 0) , 因此 (合作, 合作) 构成本博弈的帕累托上策均衡, (不合作, 不合作) 构成本博弈的风险上策均衡,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银行更偏爱风险上策均衡, 当银行风险上策均衡的可能性增强时, 贷款者选择帕累托上策均衡的得益会进一步变小, 由于自我强化的机制, 最终 (不合作, 不合作) 会成为相对低效率的均衡策略, 由此可以看出贷款者不完备、不完善、不完全的不对称信息, 加上无其他风险分担或者外部补偿, 最终结果是银行不愿意放款, 而贷款者也得不到融资, 阻碍了生产经营的扩大, 使经济发展缓慢。

要使银行发放贷款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接下来讨论当加入风险分担者后的博弈分析会如何变化。

三、保险/抵押/担保参与风险分担的动态博弈分析

假设一:贷款者 (博弈方1) 的策略选择是 (守信, 不守信) , 守的概率为η, 贷款者的得益是m A, 一旦不守信, 则以后无论在哪家金融机构都得不到贷款, 不守信的惩罚得益为-N;

假设二:银行 (博弈方2) 发放贷款额A, 利率为r, 银行的策略选择是 (合作, 不合作) , 当加入风险分担者时利益风险共担;

假设三:保险/抵押/担保 (博弈方3) 参与的风险分担的比例是q, q可以是本金利息的一部分或是全部, q∈ (0, 1) , 担保费率是g, 成本是D, 博弈方3的策略选择是 (全额担保, 比率担保) 。

博弈策略:

(1) 如果没有风险分担者参与风险分担, 则博弈方2和博弈方3既无收益也无损失;

(2) 如果是全额担保, 当贷款者守约时, 银行收益为r A-K>0, 风险分担者得益为g (1+r) A-D;

当贷款者违约时, 银行的得益r A-K>0, 风险分担者的得益为g (1+r) A-D- (1+r) A。

(3) 如果是比率担保, 当贷款者守约时, 银行的得益仍为r A-K>0, 风险分担者的得益为qg (1+r) A-D;

当贷款者违约时, 银行的得益为r A-K- (1-q) (1+r) A=q (1+r) A-A-K, 风险分担者的得益为gq (1+r) A-D-q (1+r) A=q (g-1) (1+r) A-D。

则该动态博弈可以用3图扩展形表示, 第一个数字表示博弈方1的得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博弈方2的得益, 第三个数字表示博弈方3的得益。

博弈分析:该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理性博弈方在前面阶段选择时必然会考虑后行为博弈方在后行为阶段的选择, 因此采用逆推归类法来分析。

首先考虑第三阶段博弈方1的策略选择, 可以看出m A>m A-K, 即守信比不守信得益大, 所以贷款者必然选择是守信;进一步用逆推归类法分析第二阶段风险分担者的策略选择, g (1+r) A-D>qg (1+r) A-D, 所以风险分担者的选择必然是全额担保;当风险分担者选择全额担保时, 银行的必然选择是合作, 所以最终图3扩展形可以简化为图4。

由以上分析可知 (合作, 全额担保, 守信) 是该博弈的最优策略, 这时银行的风险有了分担, 愿意发放贷款, 贷款者获得融资, 风险分担者也获得了收益。但该博弈还存在银行选择比率担保的可能, 并且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附加值低、对自然环境依赖很大, 所以一旦发生风险对农户来说守信的概率η会大大降低, 风险长存使风险分担者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 所以至今没有任何担保机构是专门针对三农的, 没有担保, 该博弈也就无法进行到第三阶段的策略选择。要想发展农村金融就必须让风险分担者参与进来, 但是前提是有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无法分担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补偿。

期望收益分析过程:

(1) 在全额担保下, 贷款者的期望得益为ηm A+ (1-η) (m A-N) =m A+ (η-1) N, 贷款者只有期望收益大于零, 才会发生第二阶段银行的合作与不合作;要使m A+ (η-1) N>0, 就要求守信概率η越大, 惩罚N越小, 贷款者才会希望去贷款发展生产经营。

当风险分担者加入以后银行的期望得益r A-K, 因为是全额担保, 所以无论贷款者是否守信, 得益都会是r A-K>0, 这时银行的贷款可以看做是风险非常小的, 银行愿意发放贷款。

风险分担者的期望得益为η[g (1+r) A-D]+ (1-η) [g (1+r) A-D- (1+r) A]= (g+η-1) (1+r) A-D, 风险分担者愿意加入的条件是期望得益大于零, (g+η-1) (1+r) A-D>0, 这就要求贷款者的守信概率η非常大, 收的担保费率g相对高才可能收益大于零, 但事实上农村地区风险高要求担保费率较高, 但是较高的担保费率参与度就会降低, 加上信息不对称使得风险分担者不愿意进入, 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断撤出农村金融市场。

(2) 在比率担保下, 贷款者的期望得益也是ηm A+ (1-η) (m A-N) =m A+ (η-1) N, 说明全额担保还是比率担保不会影响贷款者的得益;

银行的期望得益为η (r A-K) + (1-η) [q (1+r) A-A-K]=q (1+r) A+ (ηr+η-1) A-K, 与全额担保相比, 取决于q A (+ηr+η-1) A, 当q A+ (ηr+η-1) A>0, 则银行选择比率担保期望收益会更高, 否则选择全额担保会使收益更为保险。

风险分担者期望得益为η[qg (1+r) A-D]+ (1-η) [q (g-1) (1+r) A-D]=q (g+η-1) (1+r) A-D, 与全额担保相比, 当担保比率q越大, 期望得益会越大, 所以考虑期望收益, 对风险分担者来说, 它应该选择全额担保。

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排除系统性风险上的, 但是, 由于三农的特殊性, 一旦发生大的风险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整个链条上传导, 要想使银行愿意放贷, 需要风险分担者的参与, 要想风险分担者参与, 需要完善的政府、财政的风险补偿机制配套。

四、政府、财政参与风险补偿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博弈的结果 (合作, 全额担保, 守信) 是最优策略, 但是事实是愿意参与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和风险分担者都非常少, 原因是 (1) 自然风险高, 可预测性差, 一旦遭受损失, 自然风险就会转化为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 市场风险难以控制,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小, 属于发散式蛛网模型, 一旦出现失衡, 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困难, 农户不守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3) 信用风险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 所以发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概率都比较高;所以, 如果要发展三农, 就需要金融的支持, 要想得到金融的支持, 前提条件是在面对无法分担系统性风险时能得到政府、财政有效的风险补偿。所以, 农村金融风险的分担需要风险补偿作为支撑才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的对策

1.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 市场需求可以诱导出相应的市场供给。而长期以来, 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基本事实一直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直没能由农村经济系统成功内生出相应的金融服务和相关体制建设。决策层应该允许相应的个体金融和民营金融的发展, 创新服务主题, 建设完善服务体制。

2. 推进农村金融环境的制度建设 (金融、法律、信用、担保制度)

农村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核心,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 农村金融属于农村经济和金融研究的交叉地带, 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发挥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在县及县级以下地区提供存款、贷款、汇兑、保险、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 需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法律监督体系、贷款保险制度、信用抵押担保制度、金融政策等的制度支持。

3. 完善政府的外部补偿机制

当贷款者的由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原因使守信率η大大降低时, 政府、财政应发挥充分利用补偿弥补金融机构、风险分担者受到的影响和冲击, 其参与度与政府行为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 所以需要完善的政府、财政支农补偿机制、贷款利率风险补偿等的外部补偿机制。

结语

要想使三农问题得以解决, 使农村经济得以发展, 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博弈分析知道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金融机构、风险分担机制再加政府、财政的有效补偿机制, 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成为发展三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交易视角的概念重构[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2) :8-13.

[3]刘晓波.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设置[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3) :79-85.

[4]谭健美.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金融管制 篇11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risks, the financial control

WuWei WuChunYong Shanghai foreign trade college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anghai 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bstract: at presen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need to buil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need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t present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lags far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ization of speed, this is cause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ield the main cause of unrest. To promot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hould know this reality, still need to keep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control,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own basic financial security.

当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内容,发达国家更是充当着这种潮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金融自由化有助于金融效率和资本效益的提高。然而,近20年来,在各国纷纷取消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却有增无减。

一、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消灭。微观主体总是基于对相关变量趋势的判断而作出决策,一旦变量的变化结果与决策者的判断相悖,就可能发生损失。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如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理性决策.市场机制高效率等等,当事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决策,即使发生损失,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个别风险事件不会扩散为危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动荡。然而,在现实中,如此严格的假设很难成立,个别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机构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可能使微观领域的风险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金融管制,而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金融交易的过程。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达到最优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为了保护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的利益,也为了及时化解风险,防止局部危机扩散形成系统危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成为一种必要,我们称其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一种行为。而金融管制则是在某些方面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則通过动态地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以确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稳地进行。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对内消除管制,对外实行金融开放的过程。但是,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及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得与维护金融安全有关的变量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制下,随着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风险因素来自外部。近年来,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动荡均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关。因此,为了维护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化也就是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的过程。一方面,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对外国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带来更为广泛的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洪,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内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市场份额缩小在所难免。

随着金融服务的开放,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某种机制,以阻止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扩散。但这种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手段限制过于激烈的竞争,以保护国内相对脆弱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的稳定。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方式作出限制,以利于避免金融体系因倒闭事件而出现大的震动。

2.由于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多数是跨国金融机构,任何一个分支部门的风险都可能危及整体。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除了要获取境内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之外,还要设法获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而要实现这一点,难度是很大的。

3、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使得资本管制的难度加大。跨国银行的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资金调拨,将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入,难以有效管制资本帐户。

由此可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需要循序渐进,在没有达到一定条件之前,对金融服务的开放应保持一定的管制。

三、取消资本项目限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并不是所有引起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变化的经济活动都是资本项目管制的对象,比如,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等经常项目的活动也会引起资本项目的变化。

资本的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而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资本跨国流动正成为人们通过资产全球化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手段,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资本流动的结构来看,短期资本流动的比重加大,外汇交易已日益与贸易、生产性投资相脱离。

80年代末以来,拉美和东亚等国普遍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资本帐户管制的放松乃至取消,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国际资本流動的异常变化,对那些金融体制仍不健全的国家金融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1994年,墨西哥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充分接受经济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利益,于是匆忙地开放了资本市场。资本大量流入,助长了经济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停滞或下降,此时更多的人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资本开始抽逃,由此引发了人们恐慌情绪,巨额资本被转换为外币资产,首先冲击的是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抛售外汇,买入本币”的操作,外汇储备大量流失。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仅4天就损失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流的资本既有非居民的资本,又有居民的资本。巨大的资本转移压力使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无功而返,最终不得不允许本币贬值。本币贬值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本国的实际外债负担加重。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尼盾在短期内币值降至不到危机前的1/4,出现偿债危机。资本大量抽逃将使资产价格暴跌,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其损失额甚至远远超过一场战争的损失。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资本价格暴跌,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的不良资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窄小,受资本流动的冲击的影响较大。而且这些国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

不完善,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其观点更容易改变,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往往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经常项目管制的取消,资本的转移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逃避资本管制;随着资本管制成本的上升,以及显而易见的开放利益,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急急忙忙地开放了资本项目。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与防范研究 篇12

农村金融机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部门, 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机构, 其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农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的同时, 也聚集了各种金融风险,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这些风险不但会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率, 而且会危及社会稳定, 因此必须做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

在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成因及管理的研究方面:Meryer (2001) 、Binswanger & Meintere (1987) 认为, 农村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且地域性强, 资产负债不匹配或地域性提款冲击更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引发挤兑以至农村金融系统风险, 最终导致农村储蓄受损的风险。Berger·frame & Miller (2002) 指出, 建立在资信系统基础上的信用评分体系的推广, 有助于扩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能力, 减轻中小企业贷款的获取难度。Claudio Gonzalez Vega (2003) 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经济主体的关系问题, 解决此问题重点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化。Ledgerwood (2005) 指出, 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和小型金融机构的能力, 成功地设计信贷业务, 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要求、担保替代方式、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 对于小型信贷机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成因的研究中:邹帆、温思美 (2000) 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状况的分析, 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梅兴保 (2002) 认为, 农村信用社应该从资本金问题入手、从经营方向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和调整, 才能走出困境,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谢家智 (2005) 从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角度分析了农村金融风险, 并提出了产生各类风险的原因, 特别强调了非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比率低、缺乏科学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缺乏科学的监管体系和内控机制等。仇焕广等人 (2006) 深入分析了引起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是指在其经营过程中因客观条件的变化、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使其资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1.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现状来看, 不良资产占比较大,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2008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商业银行总体水平, 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为2.4%, 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同样,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 截至2007年末, 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179.73亿元, 占比达23.57%, 到2008年末, 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4.32%, 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 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1%, 而在农业银行的所有贷款中又以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最高。据统计, 2008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330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36%。同样, 在政策性银行中也以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最不乐观 (详见表1) 。

2.资产的流动性差, 且季节性流动性风险较严重

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和对外融资能力枯竭而造成的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 有价证券和固定资产所占比例都很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存款活期化与贷款长期化的错配, 使金融机构出现极大的资金缺口, 再加上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不仅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途径, 降低了其盈利能力, 而且限制了资金的流动性。

由于农村经济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 农户的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 春耕时节和夏末时资金频频告急, 农户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 而在11月到次年的2月却有大量资金闲置不能产生效益, 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与流动性风险偏高交替存在。资金的过剩与不足均表现为流动性风险。

3.经营风险加剧

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中比较隐性的一种风险。近年来,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主要表现为:拆入资金比例较高, 经营成本高、亏损严重, 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利润率很低, 甚至资不抵债等。从流动性指标来看, 农业银行活期存款比重从2008年的53.60%增加到55.49%, 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则从52.9%上升为58.2%, 资产来源的短期化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安全性指标来看, 逾期贷款比重、呆滞贷款比重和呆账贷款比重都有所上升, 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从效益类指标来看, 农业银行2007年的税后资产利润率是0.8253%, 而到了2009年税后资产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至0.7318%, 利润率的过低也说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正在加剧 (详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的利润率要低于城市商业银行, 同时也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 由此也可以说明在农村经营金融业要面临更大的风险, 从表2还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的利润率呈现逐年递减的状况, 显示了该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也在逐年加剧。

4.操作风险日趋严重

由于操作风险难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再加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 金融机构本身存在治理结构缺陷, 内控管理薄弱, 规章制度不完善且执行力较差, 农村电子化信息技术落后等原因,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形势在一定范围内依然严峻, 并且大有取代信用风险成为主要风险的倾向。

据统计, 2003—2006年上半年, 农村信用社80%以上的案件都是由操作风险引发的。2007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总数达百万元以上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 占比分别达到53%和52%;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属于“操作风险”的违法违规案件占70%以上, 已明显超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并且农村金融机构案件风险数量多:2007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发生各类案件237件, 涉案金额6.7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68件, 涉案金额5.9亿元, 百万元以上案件平均案值达870万元, 同比上升26%, “操作风险”方面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占到案件总数和涉案总额的70%以上。

三、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成因分析

1.农村的资本市场不发达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资本市场不发达, 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发放贷款, 极少有别的资产配置形式可供选择, 资产结构单一, 信贷资产一旦遇到风险必然波及整个经营, 另外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 农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依靠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 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大多是农业经济实体、农村供销社和乡镇企业, 这些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低, 多靠高比例负债, 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当市场发生波动, 自身经营风险难以承受, 必然向农村金融机构转嫁。

2.外部监管不到位, 内部控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行使其行职能的时间较短, 监管能力水平较低, 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分布较分散, 因此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内部监管, 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制定了很多内部控制措施来防范风险, 但是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发生违规、违章的经济案件, 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很多问题, 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 监督职能弱化。

3.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 不利于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 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4.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

由于农业生产面向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其生产经营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风险, 并且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生产不稳定, 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因而农业经济的风险便直接或间接转嫁到农村金融机构而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灾害经常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四、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在认知层面上, 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当做大事来抓, 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提升其素质, 强化员工的内部控制观念, 使其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 严格按制度和规程处理每笔业务。

在内部控制体系上,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使决策权、业务流程、操作环节和员工行为都置于严密的内部控制之下。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强化制约机制, 明确各方的职责, 使其相互制约和控制, 充分发挥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增强事中控制能力。

2.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和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风险预警体系和规避机制, 以保证农村金融运营依照制度办事, 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的环境,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一,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 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和经济档案, 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库, 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第二, 积极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加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经营风险和涉农信贷风险的作用。

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一是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 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为不同贷款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二是创新担保方式。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 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方式, 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同时, 社区内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提高了贷款的回收率。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获得长足发展,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由于农村的资本市场不发达, 外部监管不到位, 内部控制不健全, 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且风险因素在不断加剧, 其风险管理也不乐观。因此, 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降低金融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马毅, 彭冰.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营与管理, 2007 (12) :33-34.

[2]夏红芳.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及防范对策[J].农村金融, 2007 (3) :42-45.

[3]韩俊, 罗丹, 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1994—2008[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9-20.

[4]左海英.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现状及防范化解[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7) :120-122.

上一篇:政府法律顾问下一篇:初中数学活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