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24-07-19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2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1

一、文献综述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多都是集中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吴占权、朱田[1](2009)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的特征,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贷款违约风险较大,机构建设和发展要着重风险控制;王建英、王秀芳[2](2010)则主要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着力于建立一个科学适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孟宇航[3](2010)基于吉林省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研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年志远、马宁[4](2009)从制度方面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和缺陷,认为应该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才能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其进一步发展;赵天朗[5](2010)主要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制度性原因;于菊兰[6](2009)主要着重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效研究比较少,王曙光[7](2008)以调研方式对我国已经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构建产权多元、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积极作用。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成立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农信社是我国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基层网点大规模撤并,农发行的政策指导和业绩一直不够理想,邮政储蓄的金融支持职能不强,农信社自身的包袱繁重,这一系列的因素加重了我国农村金融的“贫血”现象。

(二)政策性指导

面对我国农村发展资金贫乏问题,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选择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县正式开业,紧接着的3月9日,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这标志着银监会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结出了第一粒果子,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在着力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7年10月初,银监会又早于市场预期的时间表,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推向了全国的所有省市区。

为支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财政部、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2008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支付清算、会计、征信、金融统计和监管报表等方面的政策。政策中适当放松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有力地支持了这些机构的成立和成长;2009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 支持春耕备耕 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决定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2009年7月23日,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在2009-2011年,全国35个省(区、市,除西藏外)、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 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8];2010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为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量的增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政策指导;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中央财政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的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已经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银监会核准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从经营情况来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1亿户、6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2%和50.4%,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9];从资金来源看,有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并且还有国外资本。

三、模型建立及变量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选取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三农”服务,自2007年开始,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的统计口径。为有效反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本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相互关系,农村经济增长指标用第一产业总值(RGDP,简写为RG)衡量;农业贷款(RLOAN,简写为RL)和农业存款(RDEPO,简写为RD)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增长服务的贡献力指标。

在数据时间区间选取上,由于1989年前后农业存款的统计口径不太一致,为达到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统计口径一致的数据,即选取数据时间区间为1989-2010年。

因此本文建立农村经济与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的线性关系函数:

RG =β1*RL +β2*RD (1)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本文对选区变量进行对数变换,用变量LOGRG表示对数变换后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LOGRL、LOGRD分别表示对数变换后的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10]。因此,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LOGRG =β1*LOGRL +β2*LOGRD (2)

假设:模型中参数稳定。

为检验假设,采用邹检验将原本数据分割为两个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用这两个样本数据运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RSS1与RSS2,然后将两个时间序列合并为一个大样本后再次进行回归,得到大样本狭隘的残差平方和RSS3,最后计算邹检验的F统计量:

F=[RSS3-(RSS1+RSS2)]/(k+1)(RSS1+RSS2)/[n1+n2-2(k+1)]:F(k+1,n1+n2-2(k+1))

如果F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参数是不稳定的,即模型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否则亦然。

本文按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将样本数据分成1989-2007年和2007 -2009年两端,运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邹检验。

(二)变量分析

观察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图1)。图中数据显示,2003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增长率不到5%,甚至在1999年达到了负值,远远低于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突破之前一向低迷的数据,达到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水平的22.05%。进一步观察2005年和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们分别是8.8%和3.4%,这一水平与2004年之前的增长率水平基本持平。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又一次达到了19.8%较高增长率水平,2008年到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18.7%、3.6%和14.9%,除2009年外,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2007年的水平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有较大的波动,与我国的农村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有不可忽略的关系。2004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都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重心在城市,当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过于薄弱。这种情况就限制了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全民的整体发展。

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有很大的突破,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效果。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与2004年之前的数据基本持平,说明2003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只是使农村经济在2004年这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率,却没有达到持续长久的促进农村经济高增长率的效果,这完全不符合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对农村金融的强烈需求状况。

除2009年外,2007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达到高于15%的高增长率。2009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2007年、2008年和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并且基本持平,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在高速平稳地增长。造成我国农村经济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以及农民利用金融工具意识的提高,等等。但是,2006年12月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设立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高增长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是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的直接因素。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的相关关系分析,见表1。

表1显示,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之间以及它们分别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9、0.99和0.91,这些值完全可以说明各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计量回归

根据上面的分析及模型,本文运用Eviews5.0计量软件,将各变量带入进行求解,对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将选取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下面结果:

LOGRG= 0.77*LOGRL+ 0.30*LOGRD

(5.14) (2.14)

R2=0.76 修正后R2=0.75 D.W=1.72

回归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增长率和农业存款增长率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30。可见它们对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促进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农业贷款每增加一个百分比,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77个百分比,而农业存款每增加一个百分比,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只会增加0.30个百分比。可见,农业存款对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

模型回归结果通过了计量统计要求,并且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可以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

(二)参数稳定性检验

对模型进行邹氏检验,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邹检验结果显示,以2007年为分割日期的邹检验F统计量为4.04,对应的P值为3.6%,小于显著性水平5%,因而拒绝参数稳定的原假设,即认为模型结构发生了变化,说明我国农业贷款和农户存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2007年前后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2007年后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与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与之前相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2006年底我国政策导向的影响。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较好的长远促进作用。然而,如果增加模型的置信区间,邹检验则不能够通过,可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第一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有发展空间。

五、结论和建议

1.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较大差异。

农业存款增长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线性系数仅仅为0.30,而农业贷款增长率与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线性系数是0.77。可见,农业存款一定量的增长率并不能够带来农村经济相同或者相近程度的增长率,而农业贷款增长率提高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率提高。

农业存款增长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率促进作用的有限,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依然存在较大的资金外流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贷款公司不可以吸收存款,资金互助社只可以吸收内部会员的存款,资金量很有限,只有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这种现象限制了农业存款增长率的提高。存款增长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依然主要依靠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存款资金流向城镇地区,这就限制了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农业贷款增长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农业贷款大部分投向了农村地区,为农村经济增长做贡献。所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可以发放贷款,它们发放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向农村地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资金直接流向农村地区,因此对农村经济增长率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上分析,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业务范围,关于准备金、再贷款等方面对新型金融机构给予不小于对农信社支持力度的支持和优惠措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国家扶持农村金融的成功经验,对这些机构给予低税或减税政策。其次,税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建设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有待提高。

邹检验显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以后,提高我国农业贷款增长率和农业存款增长率会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可见,短短四年的发展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如果其能够长久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必然可以为我国第一产业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是,对邹检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如果加大邹检验的置信水平,模型将无法通过检验,这说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第一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状况造成的。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常被人们视为是“个人银行”,加上规模远远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并且一般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公众对其缺少信任度[11];第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就目前为止,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还仅仅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对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他业务则几乎没有涉及,同时村镇银行的结算系统也不够完善;贷款公司的业务流程一般都借助于其它金融机构,这样工作效率比较低,影响了机构的发展。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地址处于县域甚至县域以下的村镇,人员利用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和当地社会人员,这样导致这些机构实践和知识无法有效结合利用,从而限制了其服务水平,进而影响了这新机构的发展。

为有效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这些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应该提高其业务服务水平。如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学习开始其未涉及的常见业务,完善其业务服务范围,同时还应该建设自己的一套结算系统,提高机构的服务效率;其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以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为前提,积极发展其他未涉及业务,并积极研发推出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符合“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实际金融服务需求,提高机构的服务标准;另外,新型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一批精干、高效的业务团队,运用吸收、在培训等方式,优化业务团队,增强机构员工整体素质,有效提高机构的服务质量。如可以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深造学习,加强科技专业知识,同时可以加强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

参考文献

[1]吴占权,朱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9(4):71-74.

[2]王建英,王秀芳.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06-309.

[3]孟宇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亟待关注——对吉林省部分机构的调研[J].中国农村金融,2010(5):45-46.

[4]年志远,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金融纵横,2009(9):86-88.

[5]赵天朗.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若干问题的深层思考[J].华北金融,2010(1):27-29.

[6]于菊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村,2009(6):75-78.

[7]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60-65.

[8]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金融纵横,2010(6):75-79.

[9]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index.jsp[EB/OL].

[10]王必锋,赖志花.我国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86-88.

[11]裴绍军,曲敏,张文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以创新促服务——以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J].中国金融,2010(2):84-85.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2

调查对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调查内容:机构类型 现状 主要业务 趋势 存在问题

为了培育一批运行良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状况银监会计划2011年设立192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份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2家。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投资人的要求,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作了相关规定:企业入股,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上一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境内自然人入股,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良好信用记录,企业和自然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村镇银行应该是未来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趋势,自开展以来

1已有118家试点分布全国各地,是新型金融机构中比重最大的。它有着商业银行的性质,在经营过程中较农村信用社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担子较轻;较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存款,后续资金有保证。但是,由于刚刚涉足农村市场村镇银行运行起来会感到经验不足,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量将逐渐增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

(二)贷款公司

贷款公司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它是由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相关业务。按照央行的规定它只能办理贷款业务以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目前我国已有7家设立,如下图:

这个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只贷不存注定它随着规模的扩大后续资金不足,仅通过政府绕道批发和依靠自有资金是很难满足资金需求的,除此之外,公司的最终归属权,银行业如何对其进行监管都是其面临的问题。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农村小企业资源入股组成,由10名以上符合银行业监管部门规定要求的社员发起设立,注册资本、营业场所、管理制度等达到监管部门规定要求,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业资金互助社,是为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出现基金短缺时,提供一个有效的资金渠道。将有限的股本资金合在一起,用在合理的、需要的地方,以便最大限度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合作社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系统和体系,在吸收股金和发放贷款上,该有的程序一个也不少。

每笔贷款需要一名担保人,还要通过集体审核。在贷款中,农村生产和创业型贷款占多数,资金互助社现在受到农民颇多赞

誉。现在很多农民创业、建房的时候,都不再找亲戚朋友,而是更多的寻求互助社的帮助,他们对互助社都有一定了解,互助社对担保人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也知根知底,操作起来更方便快捷。

据悉,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中经全乡社员代表通过,全乡13006个社员入股636万元,剩余364万元股金按照“入股自愿、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每股最少1万元,最多不准超过总股金的5%向全乡范围的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和广大群众吸收。资金主要用于发放社员贷款,满足社员需求后确有富余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二.我国农业现状和新型金融机构的方向

我国农业经营模式基本上仍然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个体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所承担的风险都比较小,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改革。机械化生产和有限的耕地以及农村富足的劳动力以及不相适应。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富余劳动力,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待改革。

近年来很流行的农民工进城为劳动力的输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更被吓的问题,农民必须考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自己的比盘上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尽量想办法发展新型农业,例如,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种植蔬菜大棚或者是专业的饲养企业或者其他的创富实业及服务业,以此来活跃农村经济和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当然上述所提到的任何一项并不是很大的工程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专业人

士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资金的支持,尤其是新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新型金融机构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一,新型金融机构必须创新经营理念,绝不可以仅仅作资金的供给者,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有限财力和人力在扶农项目上做更多的贡献,向农民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和手段,致力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并重。”

第二,新型金融机构应该创新产品,针对农民的资金需求形势开发不同的新型信贷产品。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一般是:小金额,分散化,难抵押,非正规。针对这些特点,各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创新力度。目前已存在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有:专门针对农村有志青年创业而发展的巾帼青年创业贷款,“农家乐”支持农民创业,“兴农贷款工程”,“新家园”农民康居贷款等等。

第三,各金融机构应尽力防控经营风险。首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按照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信贷制度,将操作流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形成科学统一的信贷制度体系;其次,继续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价和统一授信工作;再次,改进信贷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贷款调查评估,提供贷前调查的全面性,准确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已经以往的贷款情况等因素区别对待,提高办贷效率;最后,切实做好贷后的管理工作坚持销售和管理并重。防止和纠正重贷轻管的倾向。注意从库存管理延伸的物流和现金流管理扩展到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开展贷款后评价工作,继续抓好企业征信系统建设。

第四,各新型金融机构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切忌打着空口

号,不做实事。各金融机构应该定期下乡深入到农户了解最真实的一线情况。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且农村客户的覆盖面较广,金融机构亦可以在客户中选择少数可信且有意愿和能力的作为机构的代理将农户的真实资料和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反馈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可以以此来给予该代理一定的报酬。

三.其他

(一)新型机构的建立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原有机构如果得到财政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分子。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分布农村的很细小的角落,面相当广,机构的设施也比较健全,由于其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经验充足,客户源广泛且稳定,值得考虑将其改组成新的商业银行,加快其发展力度,尽快甩掉其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二)有关民间金融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禁区逐渐开始被提及。的确,对于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知识的民间主体应该允许其合法化。民间金融要有一条“黄线”,“黄线”以内允许其发展,超越“黄线”就应该依法加以管制。这条“黄线”就要求相关法律予以限制,将其标准化。

四.结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3

摘 要 如今,各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也在近几年中加快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效果。然而在农村金融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当然这其中有经验缺乏所致,也有管理体制所限,因此,要切实把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援助,则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国外的管理经验为参考,结合我国的实情,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体制。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制度创新 制约因素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型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为解决这些边远地区在生产生活的融资问题,以达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并以“投资多元、贴近农村、治理灵活、高效运作、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这主要源自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而且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的制度安排更加剧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危机。而对于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资金约束更为严重。

2.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其贷款风险并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采取选择性贷款。这就限制了其贷款的范围,一般的农户就很可能无法得到贷款,这必然违背了建立这些金融机构的初始意图,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这个主要受限于农村地区欠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匮乏的人才配置。例如:结算渠道不畅,支付结算和信息网络功能不完善和缺失,造成了农村资金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汇划难、汇兑难。

我国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面对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根源着手,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自己对于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政府需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使其成为领导农村金融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地处偏远农村地区,分散而力薄,因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达到资源的共享,并从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

2.完善准入、退出制度,积极促进良性竞争。垄断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进出准则,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发生灾害的频率高、范围广、损失大,对于农户来说,这些自然灾害对其有严重影响。但在现阶段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发展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加以保护和支持势在必行。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是相当完善的。美国引进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营,而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提供很大支持。

4.推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新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关于创新的途径,一是创新服务领域,特别是中间业务领域,如广泛开展代收工资、代收话费、代收保费等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如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和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金融机构全国联网。在此基础上,加大ATM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载体的开发和推广;三是创新服务品种,例如联合贷款、小额贷款等贷款形式。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而加以改善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手段。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和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构建新农村,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但大城市的金融服务相对成熟的同时,还有广大农村地区正处于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然而,最根本的生产力就是农业生产力,当金融服务能深入渗透到农村地区,必然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而长远来看,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村地区,当农业的生产力提高时,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生产力必然会随之而提高。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参考文献:

[1]年志远,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经济纵横.2009.

[2]杨云聪,金麟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浙江金融.2009.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剖析 篇4

一直以来, 我国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具体的表现在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分布较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支农力度薄弱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中央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对金融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不断的发展壮大,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匮乏, 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制度的逐步规范以及服务质量的优化。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以及各种村镇银行等, 这些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了商业性和合作性于一体的金融体系。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金融供给不均衡、融资难等问题, 阻碍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本文致力于分析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讨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劣势, 并借鉴印度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得出能够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结论。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效益不显著。

众所周知, 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实力远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上。前两者的主要服务范围在城市, 后三者的主要服务范围在农村地区, 这是导致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一个原因。而且, 随着农信社相继转变为农商行, 由于经营成本等原因, 为了谋求更多的盈利, 也逐步撤离农村地区, 开始在城市谋求发展,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协调。

虽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中银监会提出3年里设立1, 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但2011年末全国仅组建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12年末达到845家, 数量上并没有达到规划, 质量上与规划也有一定差距。下面以村镇银行为例, 通过剖析新型金融机构在网点分布、支农状况上存在的问题, 分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具体表现。

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多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如国有银行发起设立28家村镇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145家村镇银行。这些发起人在金融市场上主要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在发起建设村镇银行时多会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在地经济状况对村镇银行盈利的影响, 这使得多数村镇银行发起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即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虽然银监会在有关银行发起人问题上做出了相关规定, 并发布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政策, 要求主发起人在大中城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 按照规定比例在规定贫困县或中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但该政策并没有改变原有金融格局, 发起人大多将村镇银行设立在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 如包商银行, 截至目前共发起设立27家村镇银行且均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 天津津南村镇银行位于天津津南, 该地区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称。据津南政务网报道:2014年津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 419元。安徽马鞍山农商行截至目前共设立4家村镇银行, 其中广州番禺村镇银行位于广州番禺, 2012年番禺区生产总值1, 369.42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 919元;天津静海村镇银行位于天津静海, 天津市静海县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87.35亿元。

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必然导致支农力度薄弱问题。以天津5家村镇银行贷款投向分布为例, 涉农贷款中的较大部分流向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等行业, 贷款投向余额占比分别为25.68%、28.84%;农林牧渔行业和农户贷款占比较小, 仅为4.57%。

(二) 贷款利率差异。

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得以享受存贷利差带来的巨大收益, 银行业的利润结构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净利息收入。2013年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多在10%左右, 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出60%, 贷款成本高。如2014年郎溪农商行和郎溪新华村镇银行对家庭农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8.64%和9.03%;天津武清村镇银行住房贷款年利率为7.83%。

小微银行较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小微银行贷款以小微企业、农业为主, 而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状况较差、贷款风险较大, 农业由于其生产上的特殊性使得金融服务捉摸不定, 同时农业生产者容易由于生产上的剧烈波动对金融服务产生依赖。加上小微银行具有逐利性, 为了保证银行的发展及利润, 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另外, 小微银行以传统业务为主, 由于规模较小、发展时间短、技术弱、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 相较于拥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和信息技术基础的大型商业银行, 在中间业务如结算、代理、担保、信托、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利息收入更加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同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 银行利润的增加将放慢。因为利率的市场化会使得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提升存款利率, 为了取得更多的客户, 贷款利率势必会下降, 这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更加明显。因为发展时间短, 信用状况低, 存款量少, 客户少, 存款利率的提升及贷款利率的下降缩小了其盈利空间。其次, 信用风险增加。在存贷款利差缩小的情况下, 为了追求利润, 商业银行将倾向于把资金投放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中, 这对于基础薄弱的新型金融机构来说极为不利。

(三)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型金融机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理财模式逐步兴盛,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络小贷公司、P2P融资、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理财公司依托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 进一步开放了理财资源、集约了理财成本, 增强了市场化选择, 拓宽了自主化渠道。由于这种理财模式有着自身固有的优势, 在互联网理财、股市分流、资本输出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下, 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保存款”的巨大压力。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自2014年1月份出现环比大幅下降之后, 9月末较上半年又出现大幅下降, 而12月末仅同比增长9.08%, 较上年增速下降4.68个百分点。

目前, 互联网理财 (不包括银行和基金发行的网上理财产品) 市场规模已接近8, 000亿元, 阿里巴巴“余额宝”一款产品的总规模就已达5, 789亿元, 用户数达1.5亿。2013年6月, 阿里巴巴推出首个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 仅一周后, 银行间市场爆发了“钱荒”事件, 隔夜Shibor从7.6%飙升至13.4%, 余额宝收益率顺势突破6%。 (表1)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天弘基金网站

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门槛较高、流动性差等缺陷, 很多产品宣传无风险的固定预期收益率, 使银行面临“刚性兑付”的风险, 相比之下,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倾向于直接融资模式, 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 信息量大、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人们利用“云计算”等原理, 克服数据分散庞杂、难以处理的缺陷, 由此突破区域的局限, 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使得我们能够方便地查阅交易对手的交易记录, 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对手的信息以及市场的动态变化;第二, 交易成本低、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商家和客户之间的支付由第三方来完成, 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汇聚了众多理财产品。以淘宝为例, 淘宝拥有包括保险、基金在内多种不同性质的理财产品。同时, 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加大了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 主要是以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两种方式为主, 客户只需通过手边的网络即可获得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 交易方便快捷。由此, 互联网理财的产生与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 对于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新型金融机构而言, 冲击更加的猛烈。

三、印度经验

同中国相似, 印度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政治独立以来, 印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已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金融模式, 对其他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借鉴意义。在农村金融体系组织上, 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层次分明, 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是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 对农村金融进行统一领导, 并指导和监督下属的农村金融机构。具体而言, 制定有关国家产业政策和农业金融政策的业务制度和管理办法, 协调、指导、监督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活动, 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发放再贷款和培训管理人员。同时, 在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的统一领导下,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行政区划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

同样, 在立法上, 印度金融立法比较完善, 如《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法》、《银行国有化法案》、《印度储备银行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等法律法规有利于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规范化、秩序化。

在贷款具体操作上, 采取自助小组的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的是“组团贷款”形式, 即背景相似且有贷款需求的农民自愿组成一个小组 (要求人数在10~20左右) , 申请贷款通过后, 银行通过小微型金融机构贷款。该模式依靠小组成员的相互监督降低贷款风险, 效果显著。同时, 这种形式有利于政府、金融机构、农民形成一个整体, 在解决了农村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 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在贷款过程中, 金融机构为了增加还款率, 还注重对自助小组的培训, 帮助他们利用贷款获得收益。因此, 印度农村微型金融资金回笼快, 不良贷款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网点布局说明农村金融机构社会效益不显著。这样的网点设置可能进一步加剧农村地区内部的不平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能会由于金融机制更加完善, 融资渠道更加畅通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会由于信贷短缺, 供需不均衡, 融资难而导致经济进一步滞后。在利率方面, 过高的利率影响贷款人从小微银行贷款的热情, 进而影响到小微金融银行的盈利状况。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又带来新一轮的冲击。为此, 笔者在此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在网点分布上, 借鉴印度完善相关立法。银监会虽然对主发起人发起建立村镇银行的地点做出了相关的政策规定, 但约束性不强。在印度则以法律的形式对有关银行发起建设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有力的规定。例如, 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比例以及投放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贷资金比例。而“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则规定了对优先发展行业的信贷比, 及商业银行必须将全部信贷的40%投向包括农业、中小企业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这样的硬性规定可以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二, 在支农力度上, 借鉴印度发展符合本地区的借贷模式。成立贷款小组, 负责贷款信息、信用信息的搜集、现金的管理、贷款的发放及跟踪回收。在提高支农力度的基础上保证贷款的质量。

第三, 面对贷款利率差异的影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应该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 利用自己在经营地的人缘、血缘、地缘关系, 经过充分的沟通, 获取企业主或农户的个人信用状况以及市场特点, 并设计合理的抵押物, 为其提供贷款。同时, 合理优化贷款手续以适应农户及小企业短频快的贷款特点, 争取更多的客户;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逐步完善内部监管体系, 合理控制贷款额度, 提供多样贷款担保方式。

第四, 在与互联网金融进行竞争的过程中, 对于新型金融机构而言, 注重人才团队建设, 保持投资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提供网络销售平台, 积极拓展有利于扩展传统金融产品的互联网销售通道, 为用户提供便捷且灵活多样的自助服务模式;开展产品创新, 开发差异化强、市场契合度高的产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创新各项信贷产品, 开发新型金融工具, 简化各项流程, 制定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机制。通过跨界同业合作与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新型金融机构发挥自己在人缘、地缘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不同业务专长, 丰富投资领域, 优化投资结构, 实现共赢;注重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能力, 注重线下服务, 研究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 为“草根”客户提供包容性强、具有个性化、便捷的理财金融服务;要利用互联网做好资产管理业务的信息披露,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合理合法的合作, 通过规范的理财信息披露流程, 赢得用户信任, 避免信誉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修华, 刘志远, 杨刚.村镇银行运行格局、发展偏差及应对策略.湖南大学学报, 2013.

[2]刘纪学, 郭娜.互联网浪潮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分析.农村金融研究, 2015.

[3]宫哲, 洪金明.互联网理财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影响探析.农村金融研究, 2015.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5

作者:侯加林

来源:中国村镇银行网(2010-7-13 9:32:50)

http:///fx_show.asp?id=fenxi0_10071393250_92744近年来,国家在部分省市试点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等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为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却尚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进一步消除此类因素,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加快“三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态势良好的新型农金机构。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已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0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1亿元。以湖南为例:目前设有湘乡市村镇银行、桃江建信村镇银行、祁阳县村镇银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和资兴浦发村镇银行5家,自开业以来各村镇银行加强风险控制、加快业务创新、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各项业务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一方面,资产规模扩张快。截至4月底,5家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2901万~56610万元,较开业当月分别增长1.74~5.06倍;占所在县(市)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由开业当月的0.1%~3.25%提高到3.37%~6.87%。另一方面,存贷款业务发展快。截至4月底,5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分别为7898万~51879万元,较开业当月增长2.55~13.5倍;占所在县(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重由开业当月的0.35%~2.62%,提高到3.0%~6.44%。贷款余额分别为6717万~34099万元,较开业当月增长4.48~148倍;占所在县(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由开业当月的0.06%~2.6%;提高到3.9%~9.58%。此外,各镇银行财务状况良好,分别实现净利润53万~338.8万元。

(二)满足了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一方面,反映在涉农贷款比重稳步提高,5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5950万~24372万元,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7.4%~99.0%。另一方面,反映在涉农机构贷款占比高。5家镇银行农业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分别为5700万~14627万元,在涉农贷款中的占比分别达到51.6%~100%。此外,还反映在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投入较其他机构高。5家村镇银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680万~20475万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48.9%~84.6%,比各自所在县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平均水平高 0.4%~54.2%。

(三)呈现出较强抵御风险能力。在各主发起人的指导下,村镇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覆盖信贷、财务、前台业务、人事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尤其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各村镇银行针对每个贷款品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并严格落实信贷问责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到期贷款收回考核力度。开业以来,大多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0%,贷款回收率和农业贷款回收率达100%。各家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指标基本都好于监管要求,表明都具备一定的防御风险能力。

(四)金融服务“三农”质效提高。各村镇银行制定特殊信贷政策,为涉农贷款提供了优惠和便利。如创新涉农服务产品,创新涉农服务方式,创新担保质押手段,推行农业单链式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业机械贷款等农户贷款;实行“送贷上门、送贷下乡”等,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不容忽视的发展中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在改善农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策扶持不到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偏低、农村经营环境仍然较差的状况,给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竞争压力大。如国家规定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信用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目前,一些村镇银行并未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村镇银行没有获得农信社享受的委托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地方对其承诺提供的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也无法落实。目前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不能进行同城和异地资金清算,无法进入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

(二)缺乏社会认同吸储难度较大。由于城乡居民对村镇银行陌生,加上村镇银行刚进入农村市场,开设网点较少,缺乏品牌效应,吸收居民存款难度较大。截至今年4月末,湖南5家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从2383万元至9296万元不等,在存款总量中的占比从10%至30.2%不等。

(三)投入成本高支农意愿受影响。面对数额小、频率高的分散的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贷款业务,村镇银行因为所需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较多,经营成本相对高对支农产生“惜”贷“畏”贷情绪。为提高盈利水平,一些村镇银行开始选择发展非农业务,有的行开业时签约的4笔贷款无一笔涉农贷款;有的开业后的前10笔贷款中只有2笔是涉农贷款。

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调查表明:村镇银行要保持良好的态势并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兼顾效益、风险和社会责任三者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立足“三农”提高金融服务品质和效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职能定位上,明确“三农”服务宗旨,做强不做大。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创新之举,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己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扎根农村,履行支农重任。在服务“三农”时,村镇银行应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人缘地缘、信息、灵活便捷等优势,做强而不做大。因为村镇银行分支机构过于庞大,就可能丧失根植本乡本土,对乡情民情知根知底的优势,其管理的行政化、组织体系的官僚化就会凸现,这样就大大强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其难以实施灵活有效的经营策略,以致脱离“三农”服务定位。

(二)发展方法上,充分利用控股银行资源,依托不依靠。目前,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一般都是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形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的还是国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此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但不能过分依靠控股银行,否则村镇银行将变成控股银行的附属机构,这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管理过程中行为扭曲,从而丧失灵活性。制度方面,应依托控股银行已形成的良好管理理念、机制和办法,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管理制度及控制措施。业务方面,积极与控股银行合作,联合开展银团贷款等服务,满足贷款金额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网络方面,借助控股银行已有金融服务网络、畅通的支付结算渠道和其他硬件设施,减少运营成本。人才方面,利用控股银行较高的金融政策水平、更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采取选派、联合培养等方式,提高村镇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政策扶持上,侧重政策引导和环境疏导,扶持不操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这种扶持的基本面应是商业化的,侧重政策引导和环境疏导,而非政府财政补贴和直接操持。

政策方面应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建立必要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村镇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抵押难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给予村镇银行与农信社同样的税收优惠。人民银行应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指导村镇银行加入人民银行大小支付结算体系,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和债务人承受能力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实行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6

一、社会公平与农村金融体系

(一)社会公平概述。社会公平是在同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负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各种资源和利益合理分配。

社会公平的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权利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获得一定权益、能力和财富的资格;起点公平是指一切影响权利、义务选择的机会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是均等的;过程公平是说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其遵循的规则和过程平等、公开;结果公平是指社会成员的结果或回报与其行为相适应。从逻辑上看,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起点公平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发展的前提,过程公平是平衡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结果公平是社会公平最具说服力的体现。社会公平应当正向、依次通过上述路径得以实现。然而由于家庭背景、环境、机遇等原因,各个环节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行政、经济手段修正、消除不同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资源占有、行为规则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不平等。一方面,各个环节内部不公平时可以进行先期的修正。如我国规定全体公民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贫困地区仍然有学龄儿童上不起学的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起点不公平,对此,国家出台了减免学费的措施,促使起点公平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当先期环节不公平时,可以通过对后续环节规则的扩充或倾斜,达到后续环节的公平,如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在起点或者过程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下,对弱势群体进行的后续补助,从而实现结果的相对公平。由此可见,运用行政或经济手段进行适当的调节,对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不公平。1.起点不公平: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金融体系迅速发展,建立起了完善的支付结算网络,而农村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体系。国家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农业银行逐步撤掉县域以下网点,各项业务向非农化倾斜;农村信用社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经营效率低下;邮政储蓄银行刚刚建立,其充分发挥支农作用还需假以时日;民间金融机构和组织由于其合法性身份和地位得不到承认,发展极为缓慢,农村金融服务在起点就落后于城镇金融。

2.过程不公平:农村金融供给低效。现存的农业银行基层网点单纯吸储上存,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邮政储蓄银行在实行小额抵押贷款试点之前,实行只存不贷的制度,吸收的存款大部分流向城镇。农村信用社因而成为支农贷款的提供主体,但一方面其资金来源有限,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其贷款利率偏高,抑制了农户的贷款需求。而且,金融机构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提供担保或抵押,但农户的土地、房屋等由于政策限制不能作为抵押品,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相当有限,农户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3.结果不公平: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统计局2005年6月份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10%的富裕人口占有全部社会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却只占有的全部社会财富的1.4%。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同时其利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不公平导致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缺口,加剧了不公平状况,亟需通过其它经济主体参与到农村金融供给中来,对这一不公平进行先期或者-后续的修正。

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公平

(一)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对社会公平的贯彻和完善 鉴于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撤离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趋势很难逆转,农村信用社一家支农力度有限,只能通过新的金融供给主体以及特殊的政策扶持措施,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办的宗旨是让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力争使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都能得到与其需求和能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服务和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解决由于外部不公平造成的这一弱势群体融资难等问题。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社会公平曲实践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2007年3月9日,全国首家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国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百信互助社的前身是百信农民合作社。2003年11月,国家村五户养羊农户,采取“有钱帮助没钱,内部开展互助,调节资金余缺”的形式,成立了百信农民合作社。2004年7月升级为百信农民资金合作社。合作社鼓励社员短期借款,社员10日内借款免息只收手续费,一年内的借款费用略低于当地信用社贷款利息,超过一年的贷款利息高于当地信用社的贷款利息,社员最高贷款不得超过股金的6倍,资金来源是社员入股的股金。截至2006年末,共发放66笔贷款,累计金额21万元,全部按时归还。新成立的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10.18万元,32位发起人募股金额从100元到1.01万元不等。互助社制定了《信贷管理办法》,扩大了社员最高贷款的金额,并可以吸收本社社员存款及向其它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向农村中小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来维护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保证起点公平。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后,可以向社员发放相当于股金10倍的贷款,为社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证。社员可以通过付出数目较少的股金,得到相对较大金额、较低利率的贷款,用以投人生产经营中,从而获得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起点。

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助于消除农村中小经济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因意外灾害、竞争失败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以维护过程公平,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结果的不公平。资金互助社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从而降低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实现资金从收入较高阶层向低收入阶层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调节和缩小社员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对在一定层次上克服分配不公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

(一)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理事会、监事会的产生及其权利义务、社员的权利义务等缺乏严谨的考量和明确的规定,而且部分机构难以摆脱。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另外,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制约的方法和措施,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激励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当转变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从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营进行自上而下的管制过渡到运用外部政策进行引导,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按照市场方式运行。

(二)现有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风险防范和转移能力不强的缺陷。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备其它金融组织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因而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经营风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或恶意骗贷等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般覆盖的地域范围较为狭小,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和转移风险。要增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首先应当实行类似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将超过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库存现金者存款的一定比例存人指定的商业银行。该商业银行负责对其资金流向进行监控;其次,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参考农村信用社的授信评级办法。制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办法;第三,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发生损失时。利用支农再贷款等对其给予扶持。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初期一般较为分散而且规模较小,内控制度和体系不完善。各种指标的统计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需要监管部门花大力气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目前我国基层监管机构人力、物力有限,现有人员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监管的要求。应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监管队伍,并分批选派上级有经验的监管人员深入基层,帮助基层监管部门理顺监管体系,整合监管资源,完善监管方法;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监督培训,充分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缓解基层监管部门的工作压力。

(四)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初期,除社员以外,其它农户和中小企业还是倾向于将存款存入农行、邮储等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将大部分存款上存,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紧张、盈利能力较低,严重制的了其可持续的能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针对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与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把资金批发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后者放贷,从而扩大金融供给;同时应当给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上浮存款利率,调动农户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的积极性,增加资金供应。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7

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方法与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较科学完备的贷款定价理论, 建立了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贷款定价方法。[1]

1.成本加成定价法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属于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型, 要求贷款价格要弥补银行提供贷款服务的成本, 并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目标利润。在这种模型中, 贷款价格包括4部分:①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②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营业费用;③贷款的风险升水, 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④目标利润, 即银行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收益。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营业费用率+贷款的风险升水+目标利润率

该模型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主要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 考虑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来给贷款定价, 虽然能够保证银行在贷款上有利可图, 但没有考虑银行同客户的关系以及行业的竞争程度, 贷款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容易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客户流失。

2.基准利率加点法

这种模型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 然后针对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客户确定不同水平的风险溢价, 以基准利率加上风险溢价作为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该模型属于市场导向模型,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制定的价格既反映了银行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平均水平, 又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状况, 较容易为借贷双方所接受, 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但这种“外向型”的定价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借款人的综合贡献度和银行的经营成本。

3.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法

该模型认为, 银行贷款定价要从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入手, 全面分析借款人对银行的贡献度, 这些贡献包括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在综合计算与客户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 根据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风险水平等给贷款定价。其中, 银行提供服务所耗费的成本包括该客户存款账户的管理费用、支票账户的服务费用、贷款的管理费用、贷款所需资金的利息成本、贷款的违约成本。银行从业务往来中获得的收益, 有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各种服务费收入、贷款的利息收入。

贷款利率= (银行的目标利润+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提供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 ÷贷款额

这是一种客户导向模型, 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贷款定价模式, 通常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贷款。该模型体现了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试图从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型, 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1.贷款定价遵循的原则

(1) 利润最大化原则。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企业, 实现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信贷业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 存贷利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定价时, 首先必须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 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 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

贷款业务是一项风险业务, 保证贷款安全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除了在贷款审核发放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外, 合理的贷款定价也是保证贷款安全的重要方面。贷款定价的最基本要求是使贷款的收益可以弥补贷款的各项成本, 除了资金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外, 还包括因为贷款风险而带来的各项风险费用, 如为弥补风险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 为管理不良贷款和追偿风险贷款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等。可见, 贷款的风险越大, 贷款成本就越高, 贷款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 银行在贷款定价时, 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 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3) 就高不就低原则。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对自然条件及生产经营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 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市场行情的左右。因此, 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成本更高, 贷款违约风险更大、更复杂。因此, 贷款定价应就高不就低。长期以来, 各国政府大都通过福利性的政策, 如发放低息贷款形式来支援农村经济, 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贴息扶贫贷款自始至终伴随着权力寻租, 或者被基层政府官员层层截留、挪作他用, 或者优先贷给了富裕户。而最需要贷款的真正穷人很难得到贷款, 如果想获得贷款, 不得不付出“灰色支出”。廉价信贷资源的分配容易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干预, 因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应有任何优惠色彩。另外, 对农村贫困人群的低息贷款福利主义行为, 会养成受惠人群的依赖性, 从而产生惰性。制订较高的贷款利率可以有效避免非目标人群套取低息贷款现象, 而高利率带来的利润可以有效填补较高的风险成本。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1) 资金成本。

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成本存在着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筹集资金的显性成本大都是一致的, 而隐性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村镇银行是新的金融机构, 形象、信誉不为人们所知, 发放贷款不需要知名度, 但吸收存款却需要更高的知名度, 因而比起大银行, 吸收存款的成本更高一些;农村资金互助社仅以其法人财产作为存款支付保证, 与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大银行机构相比, 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风险溢价, 社员一般不会将大额款项存入资金互助社;[2]贷款公司没有吸收存款的功能, 只能从母银行那里得到批发贷款, 再贷给农户, 充当贷款零售商, 筹资成本也不低。由此可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隐性成本较高, 在贷款定价时要充分考虑。

(2) 业务操作成本。

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 需要在贷款之前和贷款过程中做大量工作, 如进行信用调查、分析、评估、管理, 对贷款所需的各种材料、文件进行整理、归档、保管等,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花费人力、物力, 发生各种费用。在贷款定价时, 应将这些费用考虑进去, 作为构成贷款价格的因素。

(3) 贷款风险程度。

发放贷款就会产生风险, 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 它让渡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资金的所有权, 因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就要面临形成不良资产及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由于贷款的期限、种类、保障程度及贷款对象等各种因素的不同, 贷款的风险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 银行为其花费的管理费用或对可能产生的损失的补偿费用也不同。这种银行为承担贷款风险而花费的费用, 称之为贷款的风险费用, 也是贷款的风险成本。银行在贷款定价时, 必须将风险成本纳入贷款定价之中。

(4) 借款人的信用。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主要是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如果借款人信用状况不好, 过去的偿债记录不能令人满意, 银行就应该以较高的价格和较严格的约束条件限制其借款。在许多人眼里, 农民和穷人总是与无信用联系在一起。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穷人是有信用的, 我们中国搞的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实践也证明, 越是贫穷的、闭塞的地方, 穷人的信用就越好。农民的信用好是指他们的偿还意愿较强, 并不等于他们的偿还能力较强, 因为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一旦遇上风不调雨不顺, 就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被动性违约情形就可能出现。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对农民的信用因素还不能忽略。

(5) 目标收益率。

贷款是金融机构主要的资金运用项目, 贷款收益率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总体盈利目标能否实现。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自负盈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也是要追求利润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从股东回报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来看, 其定价必须保证实现利润。农村资金互助社虽有互助性质, 但毕竟不是福利、慈善机构, 其贷款定价也要保证盈利, 以实现良性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方法的选择

在目前流行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基准利率加点法和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法中, 相对简单和广泛应用的是美国的彼得·S·罗斯提出的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Cost—Plus Loan Pricing) 。这种定价模型认为, 对任何贷款的利率应包括4部分:①银行筹集可放贷资金的成本;②银行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 (包括贷款人员的工资以及发放和管理贷款时使用的用具和设备成本) ;③对银行由于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必要的补偿;④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必需的每一贷款项目的预期利润水平。每个部分都可以利用贷款总额的年度百分比值表示, 将以上4个部分相加便是贷款利率水平。

之所以选择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一方面是因为相对简单和应用广泛;另一方面, 该种贷款定价方法虽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主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来给贷款定价, 因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属于新设立的金融机构, 还在试点建设期, 除了研究如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外, 主要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贷款定价问题。有人认为, 该种贷款定价方法虽然能够保证银行在贷款上有利可图, 但没有考虑银行同客户的关系以及行业的竞争程度, 因此担心贷款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容易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客户流失。其实,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主要是贷款难的问题, 而不是利率高的问题。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正是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 国家有关部门才从增量改革入手, 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不必过多考虑价格竞争力、市场份额等因素, 应主要从资金成本、业务操作成本、风险补偿、客户资信和实现利润等因素出发, 为贷款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2.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实践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 其中, 村镇银行89家, 贷款公司6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据统计, 已开业的105 家机构共吸纳股金40.4亿元, 吸收存款42.8亿元, 贷款余额27.9 亿元, 累计贷款39.7亿元, 96.8%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 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

在贷款利率上, 村镇银行大多低于当地农信社。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特征, 农民的债务承受能力较弱, 如果村镇银行贷款利率过高, 将会导致借款人的逆选择。另一方面, 由于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基于覆盖成本和风险的需要, 其贷款利率通常高于基准利率一定幅度。因此, 多数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 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基准利率和当地农信社利率之间的水平上。例如, 吉林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种植农户发放的1年期万元以下贷款利率为8.37%, 比当地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低1.71个百分点。[3]

吉林省的农村资金合作社实行差别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 参考银行和民间贷款利率, 采取相对灵活且能促进正向激励和约束的贷款定价方式:10日内免息;10日以上, 按月利率计算:1个月6‰, 2个月6.6‰, 3个月6.9‰, 6个月7.2‰, 9个月7.5‰, 12个月9‰, 逾期月利率18‰。这样, 一方面可以鼓励社员向合作社融资,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成员从合作社借款后去搞民间再融资投机。

3.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定价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5月8日联合下达《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以指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业务, 其中规定“四类机构的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 利率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四类机构应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机制, 按照贷款定价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并且符合司法部门的相关要求。”而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高利贷的司法解释规定, 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由此可知, 四类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4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不能仿照大型商业银行的做法, 可以参考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目前,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5]自2005年12月以来成立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平均年利率为18%。通过对某市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调查, 2007年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年息12.02%。[6]有人提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尽快开拓市场, 其贷款定价要比农村信用社低一些。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也不尽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建背景各不相同, 制定贷款利率时也要有所区别。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 其贷款定价要高一些, 可以超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贷款公司虽不能吸收当地存款, 但有母银行充裕的资金, 其贷款利率可与农村信用社持平;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成本较低, 由于机构本身具有社员互助性质, 因此其贷款利率应该低于农村信用社。

贷款利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成本精算、风险量化的基础上, 要注重建立和积累辖内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分贷款品种等的贷款风险数据和拨备数据, 借鉴保险公司保险费率精算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计提经济资本回报、确定合理的贷款本金回收期来反推适用的贷款利率, 搭建动态的利率管理平台, 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信用等级、期限匹配, 促进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化, 提高贷款收益率和经营效益。

在经济落后县域的贷款利率水平要高一些, 因为经济落后县域的投资机会相对较少, 并且以农业为主, 贷款对象的风险相对较大, 因而其贷款的利率水平应比经济发达县域高。对农户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要相对高点, 因为农户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少, 贷款期限以短期居多, 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单笔成本较高。

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在零售层面上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 因此需要较高的利率才能使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 对农户和微小企业来说, 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可靠地获得融资。如果对利率进行管制, 会导致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不足, 或者转向民间借贷, 承担更高的利息支出。因此, 建议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以便有效地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

摘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 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贷款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 贷款价格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方法, 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针对各种定价方法的优劣, 选择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方法, 介绍了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实践, 并参考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订贷款利率的观点。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定价

参考文献

[1]陈忠.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1) .

[2]王苇航.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8) .

[3]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河北金融, 2008, (08) .

[4]孙立明.关于发展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唐立新.村镇银行运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0)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8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由乡 (镇) 、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实行社员民主管理, 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 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 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 存款余额269亿元, 贷款余额181亿元, 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 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 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 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但农业还很薄弱, 农村还很落后, 农民还不富裕, 城乡差距还较大, 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

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 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 截至2009年11月末, 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 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

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 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结算渠道不畅, 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 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 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业务品种缺乏, 服务方式单一, 结算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

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 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 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 (市) 、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 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

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 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 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 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 贷款余额24 355亿元, 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 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 贷款余额38 825亿元, 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 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 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 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 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 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 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 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

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 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 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

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 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 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 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 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 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 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 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 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 鼓励同业拆借合作, 至少在其发展初期, 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 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 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 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服务品种, 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 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 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 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 加强监管。

加强审慎监管, 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 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 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 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 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 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 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 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 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 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 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 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2]耿欣, 何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J].北方经济, 2007, (11) .

[3]杨莲芬.新型农村社区金融机构的建设[J].浙江金融, 2006, (9) .

[4]唐银亮.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EB/OL].http://www.lrn.cn/zjtg/academicpaper/200905/t20090507_363407.htm.

[5]董文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EB/OL].http://haianbank.com/show.aspxid=84&cid=9, 2008-11-09.

[6]新华社.银监会: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形成[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5/11/content_1310195.htm.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70129B3A3723DBDD5B764FF791DE6A05E4D00, 2007-01-22.

[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7-01/30/content_7735493.htm, 2007-01-22.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探究 篇9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一) 政府支持力度、补贴规模扩大

截至2011年底, 全国有222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金融办, 部分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金融办。此外, 中央财政2009年出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给予2%的补贴。河北省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晋州市周家庄农村资金互助社, 2010年再获中央财政128万元定向补。2013年财政部经审定, 河北省共有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符合中央财政定向费用2005年补贴条件, 符合补贴条件的贷款余额为78227.25万元, 按2%计算的补贴资金总额为1565万元。

(二) 存贷款规模扩大

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河北省农村金融业不断蓬勃发展。到2011年年底,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规划数量将基本实现全省覆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额也不断增加, 各项存款额从2005年的10764.93亿元, 到2012年29563.77亿元, 贷款额从2005年的6415.23亿元到18143.99亿元, 存贷款额明显增加, 截止2013年5月31日, 信达村镇银行贷款余额6541万元。

(三) 金融机构数量增加

河北省目前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河北省于2008年6月26日成立了张北信达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晋州周家庄资金互助社 (由周家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来) 。2009年, 河北省启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工程, 到2011年年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本覆盖全省。2010年6月29日河北省第二家村镇银行———邢台清河金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此后承德丰宁坚信村镇银行、廊坊香河益民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 标志着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力量薄弱

河北农村金融机构扩容快, 但是监管力量薄弱。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 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县域监管力量薄弱, 随着监管办的整合, 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 有监管部门的县 (市) 普遍存在人员少, 监管任务重的问题, 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

(二) 业务发展受限, 盈利能力差

河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初创至今, 其经营经验相对较少, 与其他大型、成熟的金融机构相比, 其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受资本充足率、产品线宽度和深度、经营成本的限制, 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难以扩展。

(三) 社会认知度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 人们不了解, 认同度低。调查结果显示, 很多农户都不愿意把钱存入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 主要是怕重蹈上世纪农村基金会的覆辙。还有一些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吸收比较困难,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 一些农户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就是以前的“公家钱”, 能赖就赖, 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利。

(四) 市场定位模糊

考察发现,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依然模糊。一是大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县城, 远离了广大的农村市场, 与设立初衷相背离。二是大量资金并未用于支持农业的发展 (这里的农业是指大农业) , 而是贷给了盈利情况较好的工业及商业, 以营利为目的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五) 从业人员素质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刚起步, 人员素质低下, 没有很好的职业素养, 容易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在信达村镇银行和周家庄资金互助社两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很少人具有金融专业知识, 而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员工的学历平均看来是为大专以上, 整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学历, 但是工作经验不足, 对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不了解。

(六) 市场准入及股东门槛高

市场准入方面, 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在被制约之下, 尽管2006年以来准入门槛降低, 但仍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的需求, 民间资本仍然很难参与进来。股东门槛方面, 为了控制风险和规范经营, 国家规定村镇银行的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但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 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成本高、盈利空间小、风险大, 故其缺乏进入农村市场积极性。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监管, 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政府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不仅要放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限制, 而且还要致力于引进先进的监管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是政府要承担起责任, 加强行业、市场监管, 设立专门机构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加大对其贷款流向的监管控制, 保证资金能流向农村, 而不是城市工商企业。二是规范竞争机制, 稳定金融市场, 使各个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与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使刚刚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的境地。三是加强风险监督, 正确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走向正规化。

(二) 创新金融产品, 提高服务水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增加客户理财业务, 配备专门的理财人员, 帮助有闲置资金的农户理财, 让农户获得收益的机会增高, 改变他们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缺乏的状态。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河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借鉴, 比如可以建立贷款小组, 成员在5-10户农民之间, 将小组成员捆绑在一起, 形成内部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 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完善竞争机制

建立应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充的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政府和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 向农民介绍相关知识, 让农民从心里接受。另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政府要加强引导机制, 引导保险公司投入农业市场, 尤其是乡镇一级基层政府要做好监督工作, 保证农民利益, 司法机构也要站在农民一方, 维护农民利益, 对种养殖业中风险大的, 可以采取强制保险的措施。

(四) 积极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市场

政府应实施相关政策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市场。一是税赋减免。政府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 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进行贴息, 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建立补偿基金, 一旦发生风险, 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补偿, 弥补其损失, 增加其服务“三农”的信心。三是增加财政补贴, 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四是优化金融环境。建立客户诚信档案, 对于守信用的客户可以继续获得贷款, 并且可增加贷款额度;对不守信用的客户不再对其授信;对于欠债不还, 恶意逃债的, 要对其严惩。

(五) 优化从业人员素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招聘一些懂专业知识的人才, 尤其是熟悉农村、了解农村金融、经验丰富、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加大对现有人员涉农知识的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政府应当承担起教育主要投资者的责任, 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 重点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比如说在大学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学习并投入农业金融服务领域;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做顾问, 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 完善准入制度, 调整股东门槛

废除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2012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人银行业的实施意见》,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 并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逐步降低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 废除入股比例限制。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金的规定要求乡 (镇) 设立的不低于30万元, 行政村设立的不低于10万元, 这样的要求在实践中过高, 应予以下调。降低股东门槛, 使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让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形成投资多元化的格局。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短短几年间, 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支持三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很多帮助。但是, 像许多新事物一样,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发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政府和地方相关部门还需做出一定的努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

摘要:为了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及农业创新起到更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本文阐述了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并分析了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市场和政府监管不力、盈利能力差、社会认知度低、市场定位模糊、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市场准入及股东门槛高等问题, 针对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河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劲波, 丁振阔.浅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

[2] .阚景阳.基于新型农村金融视角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04)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河北省两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再获财政补贴[EB/OL].http://www.mof.gov.cn/xinwenlianbo/hebeicaizhengxinxilianbo/201007/t20100720_328821.html

[4] .程玉英, 任爱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11) .

[5] .陈英兆, 孙硕.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河北为例[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2, (8)

[6] .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 2010, (4) .

[7] .蒋旭.包容性视角下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J].三农问题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12, (10) .

[8] .李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缺陷及创新[J].金融天地.2012.

[9] .银监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90号[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896cb21af45b307e87197fa.html

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 篇10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是兼备“合作”和“金融”两大要素, 有别于传统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合作金融组织, 完全依据合作制的原则成立、运营, 体现农户的互助合作经济关系, 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主要目的是向会员放款、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及其他金融服务。其运行模式是将农民自有闲置资金汇集起来, 通过资金互助, 解决社员生产和经营急需资金, 缓解“贷款难”的矛盾, 促进社员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增产增收。

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 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社区金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此后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2月20日, 银监会发出《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2日, 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界定为新型银行业机构, 并开展试点工作。2008年, 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做好2008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政策的出台, 有力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加快发展。目前, 银监局 (办) 批准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200多家。

重庆市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起步相对较晚, 全市建成农村资金互助社仅2家。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 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成立, 是重庆首家获准正式开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 主要依托农民合作社社员自愿入股组成, 具体模式是:由黔江区惠康地牯牛专业合作社牵头并联合30名农户作为主要发起人 (出资人) 自愿入股筹建, 注册资本68.8万元人民币。江津区白沙镇明星农村资金互助社, 于2010年11月5日获得开业批复, 依托白沙镇恒和村柑橘专业合作社, 联合30名农户作为主要发起人 (出资人) 自愿入股筹建, 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 服务对象主要是江津区白沙镇辖区内入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小企业, 目前共有社员1338名。这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主要为社员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办理同业存放及代理业务, 并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重庆扶贫资金互助社发展较快, 全市建立1300个, 覆盖32个区县。采取“扶贫资金互助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资金互助社+专业大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 每个村安排15-3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互助资金组织资本金投入, 鼓励贫困村农户通过自愿交纳互助资金和社会捐助等方式, 扩大资金规模, 帮助其建立资金互助社。据统计, 目前重庆平均每年有2亿多元扶贫互助资金留在贫困村内滚动满足贫困农民小额度个性化金融需求, 使产业发展扶持到户、特困救助落实到人, 受益农户达40万户。石柱县先后有32个乡镇79个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社, 资金总额达到1879.42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55万元, 占用费及农户入会资金424.42万元。全年累计放款536.82万元, 收取占用费37.52万元, 覆盖农户2812户。

虽然, 近几年重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较快, 但总量仍然偏小, 覆盖范围偏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目前还处于试点与探索阶段, 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界定其法律地位。农村资金互助社不是银行, 在性质定位上是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从事业务却是金融类服务。定位的模糊, 为日后发展和监管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利于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二是政策扶持不够。目前, 各级政府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扶持力度还不够, 出于风险控制考虑, 金融监管部门用近乎现代正规金融机构的审批程序和标准来进行严格审批, 加大了互助组织的组建和运行成本, 同时在社员红利分配比例、股金退出、附加表决权、非农民社员和社会组织借款数额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较多, 不利于壮大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的实力。三是融资渠道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存贷款业务限于社员, 吸收存款比较困难, 有限的资金积累影响了其经营规模扩大和服务能力提升, 限制了其正常成长。四是风险防范能力差。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小型化, 资金实力较弱, 在适应分散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加之农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 自然、市场风险大, 增大了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的贷款风险。五是规范化水平不高。目前, 资金互助组织还处于探索阶段, 管理制度、运行模式、发展机制都还不完善, 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 难以满足合作金融组织规范化发展的需求。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对策建议

健立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制度。在充分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或者类似的法律及相关法规, 规范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 以立法形式明确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地位, 赋予合法金融机构的正式身份, 明确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有关法人登记、税费优惠、金融监管等方面为其正常经营提供法律支持。同时, 借鉴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为合作金融机构合并、重组、转型等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农村金融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建设初期, 需要出台配套政策, 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建立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 确立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规则, 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 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拓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融资渠道。解决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资金短缺问题, 应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 促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持续发展。比如, 中央银行向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批发支农再贷款, 委托其向农户发放;商业银行可在政策支持下向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批发贷款, 以及探索互助性担保、互助性保险等新的互助合作方式, 推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等。

健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监管体系。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 要突破风险由政府全部买单的传统,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以自担风险为前提, 切实加强监管, 通过龙头企业、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制约关系, 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 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尽快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 建立谨慎的运营监管制度, 根据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标准、流动性比率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日常监管中可能引发的风险苗头, 适时进行风险提示。积极引导和督促其贷款投向, 防止贷款投向偏离“三农”, 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稳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对改善区域内金融服务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可盲目快速复制。在推广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模式上, 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既要有积极的态度, 更要坚持审慎的原则, 要具备应有的基础条件循序渐进, 不能强行推进, 应选择运行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承载这项工作。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不是越多越好, 也不是规模越小越好。在发展规模、层次上要针对服务的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定, 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品牌塑造相适应, 形成良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在合作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组织之间建立一道拦护网, 防止合作金融组织蜕变为非法金融组织, 合作金融组织必须建立审慎性经营原则。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11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法律规制;权利义务;思考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通过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建设,管理,支持引导,农民个人自愿加入,有当地政府、集体提供筹资的一种医疗体制,这是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得病不敢去医院的心理。政府扮演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基础的医疗保障制度,发挥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因为在医疗保险、医疗管理等方面,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之间的管理权限的问题很复杂,比如说卫生保健提供者,例如医院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就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就存在的医疗风险的问题,这对以农民为主的广大患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要通过改善法律法规,从而明确政府管理,明确卫生保健者的具体职责,明确患者的权利及义务,以便使各个方面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农村医疗机构,使其有秩序,从而有效的降低发生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从意义上来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有些区别,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制度是在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下的,社会及国家是其责任主体,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具备社会医疗保障的性质。新农合的主要对象时占有中国绝大多人数的广大农民,这是一项国家的福利制度,这是由国家及当地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制度来实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一项正在中国的乡村的一部分试点上进行的一项医疗体制的改革措施,它的成功或失败,在绝大部分的程度上取决于建设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制度是不是会科学合理的运行下去,现如今的政策问题虽然明确规定了各层机关的管理机构,但是在监督机制和相关人员的选择机制上还没有确立相关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一定要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这是保证继续实施国家医疗福利措施的一个积极方面。

二、针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的法律法规的意见建议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出台地方性法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主要落在了三层领导层次上:国家级别的领导层、省级领导层、县级领导层。在其中,有以下三个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1)强化国家级别的法律规章的制度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中,国家只是稍微的出台了较少的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而关键性的法律法规的建设的这一主要任务集中在了县级领导层上,需要其出台地方性的制度,这在我国的其他制度的建设的建设方面中是很难见到的。

(2)重点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尤其是县级人大要结合到地方性的实际,根据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制定出利于农村合作医疗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关体制建设。

三、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各地地方性的差距,使其相互协调

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地之间难免存在差距,所以,很可能会伤害农民的权利。

要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的监督体制的建设:

(1)发挥监督管理部门的真正性的监督管理职能。所以,一定要遵照监督和管理的部门分开的管理原则,避免出现人员交叉的现象,真正的发挥到管理跟监督的作用。

(2)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真正发挥监督主体,尤其是农民的监督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12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背景

1.1 政策背景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连续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文件, 允许设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机构, 并在机构性质、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存贷利率、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三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作了具体的规定。

1.2 微观背景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 虽然几经改革, 至现在处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阶段, 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 并且在改革的路上, 我们可以看见, 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2.1 农村金融机构少, 银行网络覆盖面低

自1999年起,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步, 基本上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 至2010年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 乡镇农村金融基本被排除在网点之外。大量撤并农村金融机构, 不仅削弱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量, 而且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1.2.2 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其表现是政府过多的干预农村金融导致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效率低, 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二元性。结果是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目的难以达到, 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1.2.3 农村金融资金供需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农村经济也有了飞跃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资金需求向集中、大额方向转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定, 到2020年,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亿万亿元, 农村地区存在巨大的信贷需求。但是,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收缩, 大量吸收存款而贷款规模不足, 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开办不久、规模较小, 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直接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巨大资金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1.2.4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 运行效率低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 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 尤其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撤销机构以后, 农村金融市场几乎被信用社垄断, 缺乏外在竞争和内部改革的动力, 致使其不断出现问题, 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没有达到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2006年12月, 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首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 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自此, 中国农村金融开始了新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 全国已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从经营情况看, 截至2010年2月, 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 贷款余额181亿元, 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 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 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 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了较好的成绩。以四川省为例, 截至2010年5月,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7家, 总资产共56.99亿元, 总负债49.9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9.57亿元, 小企业贷款余额19.08亿元, 农户贷款7.2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5亿元, 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填补县域农村空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上还是不足的, 它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其无法完全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3.1 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由于村镇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营业网点不能覆盖到更广的地区, 并且业务处理还是靠简单的内部网络, 结算系统不完善, 资金清算渠道不通畅;小额贷款公司的营运需要现代信息系统, 但是这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成本是小额贷款公司无法承担的, 因此它不能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系统, 制约了其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李英军、周宏斌, 2009) , 大多数村镇银行的高管素质尚可, 但客户经理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夏旻, 2010) 。

3.1.2 资金来源不足, 使用效率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渠道比较少, 受到比较多的限制。其一, 由于这些机构处于农村地区, 农民的闲置资金比较少, 限制了资金的来源;其二,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比较短, 农民还没有对其有充分的信赖, 造成吸储困难;其三,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虽然撤出了网点机构, 但是也带走了大量的存款, 导致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比较严重。这些机构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选择中高收入群体的“城市化”农民和大企业发放贷款, 那些真正需要贷款资金的农村客户就很少得到他们的支持了, 这样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大打折扣, 支农惠农的作用就减弱了。

3.1.3 服务功能不全, 创新能力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单一, 贷款呈脱农化、短期化趋势, 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开办的业务仅仅局限于储蓄存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 几乎没有中间业务, 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面比较狭窄, 功能还不全。

3.1.4 运营成本较高, 赢利较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农村地区, 客户基本上都是农民, 经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金融机构的利润率本身就比较低。另外, 由于农村居住人口的分散性, 金融要充分的覆盖农村地区需要设立很多网点, 也要求金融机构有很高的流动性资产, 这其中的成本是很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的。

3.1.5 风险大

第一种是操作风险。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作人员兼职情况普遍, 内部的监控力度不够, 增加了操作风险;第二种是信贷风险。由于农业具有周期短、自然风险大的特点, 农村地区的保险和抵押担保业务等发展跟不上农村金融的发展, 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直比较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一般都是信用贷款, 面临着比较大的道德风险。第三是政策风险。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立的, 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但是我国目前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

3.2 外部环境问题

3.2.1 准入门槛低

根据现有的政策法规, 我国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在县 (市) 设立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在乡 (镇) 设立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 (镇) 新设立信用合作组织, 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 在行政村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 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圈子贷款公司, 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降低准入门槛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建设, 然而较低的准入门槛会吸引大量的投机者, 使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机构混入其中, 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风险隐患;另外,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高, 农民贷款信用风险高, 较低的注册资本不能很好地使得金融机构抵抗风险。

3.2.2 社会认知度不高, 法律地位不明确

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少抵押品、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为主的四大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解决这四大问题首先就要让农民接受这一事物。然而, 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是其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虽然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法规, 但是对于三类金融机构的地位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这些机构在进行经营过程中由于身份地位问题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3.2.3 监管困难

我国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 因此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就比较多, 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任务繁重, 很多机构出现监管人员由其他职务的人兼任, 可能造成监管不到位。另外, 由于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 监管机构不能很好地对这些金融机构进行现场监管, 也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3.2.4 政策制度体系有限制

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由于一些优惠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牵制, 难以真正落实, 使得这些政策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3.2.5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 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二是农村保险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的周期长、季节性强, 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风险, 使得大多数保险机构不愿意为农民的经营承保, 因此农村地区的保障程度比较低, 没有足够的保障环境来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环境保障。

4 关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 其绩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农村地区发挥了一定的金融纽带作用, 发展前景很明朗。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破了传统的信用合作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主体格局, 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了其在农村连接资金剩余者和需求者的纽带作用, 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4) 作为金融纽带, 它填补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空白,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建议

4.2.1 国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一些工作指引、意见及规定, 但是这些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国家还应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继续推行对这些机构的支持政策, 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支持后盾。另外, 还应针对农村地区服务手段落后,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 推进银保合作, 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的拓展, 保障农业生产。

4.2.2 完善功能定位,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按照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 建立一个新型金融平台, 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向农村, 完善产权结构, 改善组织结构, 规范经营行为, 准确定位市场功能。另外, 要优化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 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尤其是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 精简部门, 建立质量比较高的人力资源团队, 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4.2.3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提高准入机构的整体质量

国家应该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让真正能服务三农的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可以从审批流程及审批规则方面严格把关, 这样有利于试点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比较好的信誉机制, 得到农民的认同, 更好地在成立初期开展工作。

4.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提高农民相关的金融知识入手, 增强他们的信用意识, 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水平。还应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机制, 减小新型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保险行业应该重视农村这个市场, 充分挖掘农村中的可保风险, 第一, 拓展业务。第二, 提高农村市场的保障程度,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第三, 在创新抵押担保物方面, 可以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将农民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土地使用权等纳入抵押物范围, 减少土地流转限制,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改善抵押物品不足的问题。另外, 还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 中央银行可以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让这些金融机构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的制定利率, 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

4.2.5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存在产品单一, 传统业务占主导地位, 要想有新的突破,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加快和农业银行、农发行、农商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机构的合作, 利用它们的力量完善自己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 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满足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4.2.6 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 建立和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属地监管、并表监管、联动监管等方式优化监管资源。另外, 中央的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细则来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指导, 并帮助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监管人员, 从而更好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赵小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 2010.

[2]邵红岭, 崔玉姝, 高春景.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21) .

[3]陶月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金融观察, 2009 (9) :9-11.

[4]马丽华, 宋亚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 2010 (4) .

[5]郭金金.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 2010 (52) :155-156.

[6]夏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0 (3) :13-16.

上一篇:无线调车信号下一篇:徽州文化教学